中医内外妇科辩证分型论治 Word 文档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辨证论治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辨证论治
第五节:产后缺乳
1、气血两虚
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通乳丹加减
人参、黄芪、当归、麦冬、桔梗、猪蹄、通草
2、肝郁气滞
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下乳涌泉散
第六节:产后乳汁自出
1、脾胃气虚
益气固摄
补中益气汤
2、肝经郁热
舒肝解郁,清热敛乳
丹栀逍遥丸加减
第十七章:常见产后并发病
第一节:急性乳腺炎
1、淤乳期
清热解毒,行气散瘀止痛
归脾汤加味
3、脾肾阳虚
温补脾肾,祛风止痒
右归丸
4、肝郁气滞
疏肝解郁,养血祛风
黑逍遥散
5、湿热下注
清热利湿,消斑止痒
龙胆泻肝烫加减
第二节:外阴硬化性苔藓
1、血虚化燥
益气养血,润燥止痒
人参养荣汤
2、肝肾阴虚
补益肝肾,养荣润燥
归肾丸
3、脾肾阳虚
温补脾肾,祛风止痒
右归丸
第三节:外阴硬化性苔藓合并鳞状上皮增生
妇科中医部分
第十一章:妊娠病
第一节:妊娠剧吐
脾胃虚弱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香砂六君子汤
肝胃不和
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橘皮竹茹汤加味
痰湿阻滞
化痰除湿,降逆止呕
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
气阴两亏
益气养阴,和胃止呕
生脉散合增液汤
第二节:流产
1、先兆流产
(1)肾虚
补肾健脾,益气安胎
寿胎丸加味
(2)气血虚弱
益气养血,固肾安胎
2、气滞血瘀
活血行滞,祛瘀下胎
脱花煎加味
当归、肉桂、川芎、牛膝、红花、车前子、芒硝
3、脾虚湿困
健脾化湿,行气下胎
平胃散加味

妇科疾病中医如何辨证论治

妇科疾病中医如何辨证论治

妇科疾病中医如何辨证论治在中医理论中,妇科疾病的诊治有着独特而系统的方法。

中医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舌象等多方面的综合观察和分析,进行辨证论治,以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妇科疾病的发生多与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经络阻滞、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因素有关。

而辨证论治则是根据这些病因病机,将妇科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首先,气血失调是妇科疾病中常见的病因之一。

气血相互依存,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若气血不足,可导致月经后期、月经量少、闭经等病症。

此时,患者多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

治疗上应以益气养血为主,常用方剂如归脾汤、八珍汤等。

若气血瘀滞,则会出现痛经、经行不畅、产后腹痛、癥瘕等症状。

患者常见经行腹痛拒按,经血中有血块,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如桃红四物汤、少腹逐瘀汤等方剂常被应用。

脏腑功能失常也是引发妇科疾病的重要因素。

例如,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

若肾气不足,可出现月经初潮推迟、月经量少、闭经、不孕等。

患者常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小便频数等症状,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疗宜补肾益气,如肾气丸、右归丸等是常用的方剂。

而肝郁气滞在妇科疾病中也较为常见。

现代女性生活压力大,情志不畅,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表现为月经先后不定期、经前乳房胀痛、痛经、闭经等,患者常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痛,舌红苔薄,脉弦。

治疗应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剂。

再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胃虚弱,可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出现月经后期、月经量少、闭经等。

患者多有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缓弱等表现。

治疗应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为主,常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

除了上述内因,外感六淫之邪也会侵袭人体,引发妇科疾病。

如风邪善行而数变,可导致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等;寒邪凝滞,易致痛经、闭经、宫寒不孕等;热邪易耗气伤津,可引起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带下黄稠等。

中医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妇科疾病在中医中被称为妇人病,包括了宫颈炎、附件炎、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多种疾病。

中医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对妇科疾病的辨证和治疗方法。

一、宫颈炎宫颈炎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症状包括白带增多、发痒、疼痛等。

中医对宫颈炎的辨证包括湿热下注、虚寒湿滞等,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温阳祛湿。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白芍、炙甘草等。

二、附件炎附件炎是妇科常见的炎症,症状包括下腹痛、发热、白带异常等。

中医对附件炎的辨证包括湿热互结、气血不畅等,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疏湿、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连翘、当归、川芎等。

三、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异常或月经量过多或过少等情况。

中医对月经不调的辨证包括气血两虚、气滞血瘀等,治疗方法主要是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芍、香附等。

四、痛经痛经是指在月经过程中出现下腹疼痛的症状。

中医对痛经的辨证包括寒凝气滞等,治疗方法主要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有温经草、艾叶、川芎、延胡索等。

五、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肿瘤,主要症状包括月经过多、盆腔疼痛等。

中医对子宫肌瘤的辨证包括气滞血瘀、痰湿凝滞等,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利湿软坚。

常用的中药有神曲、川穹、牡丹皮、延胡索等。

六、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月经不调疾病,主要症状包括经期疼痛、异常出血等。

中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包括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利湿通络。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川穹、赤芍等。

综上所述,中医对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是基于中医理论和中药疗法的综合治疗方法。

中医通过辨别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达到治疗妇科疾病的目的。

然而,中医治疗妇科疾病是需要依托临床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因此,在面对妇科疾病时,建议及时求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中医妇科病辨证论治总结(附趣味记忆法)

中医妇科病辨证论治总结(附趣味记忆法)

中医妇科病辨证论治总结(附趣味记忆法)妇科资料汇编中西医结合妇科病中医辨证论治总结(附趣味记忆法)发表者:赵东奇 990人已访问一、妊娠剧吐(恶阻、子病、病儿、阻病)————脾肝痰气,香橘小生。

1.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加减2.肝胃不和证——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加减3.痰湿阻滞证——化痰除湿,降逆止呕——小半夏加茯苓汤4.气阴两亏——益气养阴,和胃止呕——生脉散合增液汤二、流产(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胎堕难留、胎死不下、滑胎)(一)先兆流产————肾气血血伤,寿胎保桂汤。

1.肾虚——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2.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3.血热——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4.血瘀——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圣愈汤(二)难免流产、不全流产、稽留流产————太太学,托生人。

1.胎动欲堕——祛瘀下胎——脱花煎2.胎堕不全——活血祛瘀,佐以益气——生化汤3.血虚气脱——益气固脱——人参黄芪汤(三)习惯性流产————甚气人,补胎假。

1.肾气亏虚——补肾益气,固摄冲任——补肾固冲丸2.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固冲安胎——泰山磐石散3.阴虚血热——滋阴清热,凉血安胎——加减一阴煎(四)流产感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流产感染,勿打。

三、异位妊娠(妊娠腹痛、胎漏、胎动不安、徵积)(一)未破损型——活血化瘀,消徵杀胚——宫外孕II号方(二)已破损型1.休克型——回阳救脱,活血祛瘀——生脉散合宫外孕I号方2.不稳定型——活血祛瘀——宫外孕I号方3.包块型——活血化瘀,消徵散结——宫外孕II号方四、妊高症(子肿、子晕、子痫)————屁,甚气人,屁干谈;白,真正气,瞎叫牛。

1.脾虚——健脾渗湿,行水消肿——白术散2.肾虚——温肾扶阳,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除湿消肿——正气天香散4.阴虚肝旺——滋阴养血,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5.脾虚肝旺——健脾利湿,平肝潜阳——半夏白术天麻汤6.肝风内动——滋阴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7.痰火上扰——清热豁痰,熄风开窍——牛黄清心丸五、胎儿生长受限(胎萎不长、妊娠胎萎燥、胎弱证、胎不长)————肾气因饱,瘦与太瘦保长胎。

中医妇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中医妇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 尽,色淡质稀,两目干涩,腰酸膝 软,面色晦暗,舌淡暗,苔薄白, 脉沉弱
补血 益气 止血
圣愈 汤合 血安 胶囊 加减
健脾 益气, 固冲 止血
固冲 汤加 减
补益 肝肾, 固冲 止血
调肝 汤加 减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 净,血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
活血 祛瘀, 温经
助阳暖 宫,温 经暖宫 止痛。
温经汤 加减
调经止痛片、元胡 止痛片、益母颗粒
痛经丸、艾附暖宫 丸、痛经宝颗粒
分型
气血 两虚
脾不 统血
肝肾 不足
瘀血 阻络
三、崩漏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 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少 懒言,面色无华,唇舌色淡,苔薄 白,脉细弱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 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 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 肢肿,面黄,舌淡胖,苔薄白,脉 缓弱。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肾虚证
月经先后不定,其色淡 黯,头晕耳鸣,腰膝酸 软,小便频数,舌淡, 苔薄白,脉沉细
补肾益 气,养 血调经
固阴煎 加减
女金丸、乌鸡白凤丸、 参桂鹿茸丸
肝郁证 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 疏肝解 多或少,色紫红有块, 郁,和 血行不畅,胸胁、乳房、血调经 少腹胀痛,情志不舒, 心烦易怒,暖气食少, 时欲叹息。舌质淡红, 苔薄,脉弦
方药中Βιβλιοθήκη 药内补丸加减金樱子膏, 妇宝颗粒, 参茸卫生 丸
湿热下 注
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相 兼,壮如米泔,臭秽难闻,小 腹疼痛,小便短赤,舌红,苔 黄或黄腻,脉数或弦数。
清热解 毒,利 湿止带。
止 若 下 龙 加带 肝 注 胆 减方经者泻加湿,肝减热用汤,妇片康炎科、片净千妇、颗金炎盆粒

妇科病辨证施治

妇科病辨证施治

妇科病辨证施治一、月经病1月经先期:㈠病因病机:气虚统摄无权,冲任失固,月经先期而至。

血虚,热扰冲任,迫经先期而行。

㈡证治:⑴气虚证,补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

⑵阳盛血热证,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⑶虚热证: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2月经后期:㈠病因病机:虚者或因营血亏损或因阳气虚衰,以致血源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

实者或因气郁血滞,冲任受阻,或因寒凝血瘀,以致冲任不畅因而月经过期而致。

㈡证治:⑴血寒证,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

⑵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艾附暧宫丸。

⑶血虚证,养血调经,大补元煎。

⑷气滞证,理气调经,乌药汤。

3月经先后无定期:㈠病因病机:本病多由肝郁和肾虚所致。

肝郁则疏泄失常,血海蓄溢失度;肾虚则封藏失司,冲任失调,故尔月经先后无定期。

㈡证治:⑴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⑵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

4月经过多:㈠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病机与月经先期基本相同,主要是气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或血热迫经泄溢以致量多。

也有瘀血伤络以致经量增多者。

㈡证治:⑴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

⑵血热证,凉血清热止血,保阴煎加地榆、槐花。

⑶瘀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血余炭、茜草、益母草。

5月经过少:㈠病因病机:有虚实之分。

虚者化源不足,冲任血虚;或精血亏耗,血海不盈;实者多由瘀血内停或痰湿阻滞,经血不畅行。

㈡证治:⑴血虚证,养血调经,滋血汤。

⑵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归肾丸。

⑶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

⑷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汤。

6经期限延长:㈠病因病机:本病多由瘀血阻滞冲任气血失调,新血不得归经,或因阴虚内热,扰动血海所致。

㈡证治:⑴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益母草、茜草。

⑵阴虚血热证,养阴清热、调经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加茜草、乌贼骨、益母草。

7痛经:㈠病因病机:致病因素致使冲任、胞宫气血流通受阻。

不通则痛;或致冲任、偶然性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其病位在冲任、子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

中医妇科辨证要点与常见证型

中医妇科辨证要点与常见证型

中医妇科辨证要点与常见证型中医妇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妇女的生理、病理和保健等问题。

在中医妇科诊疗中,辨证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通过辨证可以确定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中医妇科辨证的要点和常见证型。

一、中医妇科辨证要点在进行中医妇科辨证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要点:1.病因辨证:对于妇科疾病的辨证,首先需要确定病因,即导致病变的原因。

常见的病因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当、体虚、外感邪气等。

通过询问病史、观察病情和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可以了解病因。

2.病机辨证:病机是指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机理。

中医妇科辨证时,需要确定病机,即疾病的发展和恶化机制。

常见的病机包括气滞、血瘀、湿热、阳虚、阴虚等。

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可以判断病机。

3.辨证分型:在中医妇科中,需要将病情分为不同的证型。

常见的证型包括气血两虚型、湿热蕴结型、瘀血内阻型、肝郁气滞型、肾阳虚型等。

通过综合分析病史、症状和体征,可以进行辨证分型。

5.舌苔和脉象:舌苔和脉象是中医辨证的重要参考指标。

对于中医妇科辨证,需要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湿润程度等情况,以及脉象的滑数、弦细等特征。

舌苔和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病情和辨证。

二、常见中医妇科证型1.气血两虚型:常见症状包括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经期提前或不规则、乏力、面色苍白等。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象虚弱无力。

2.湿热蕴结型:常见症状包括白带增多、色黄、味腥臭、瘙痒、下腹胀痛等。

舌质红、舌苔黄腻或厚薄不一,脉象滑数。

3.瘀血内阻型:常见症状包括痛经、经期延长、经血颜色紫暗、质稠,乳房胀痛等。

舌质暗紫,舌苔紫黯或有瘀斑,脉象弦细。

4.肝郁气滞型:常见症状包括情绪烦躁、胸闷、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

舌质淡红或紫暗,舌苔薄白,脉象弦细。

5.肾阳虚型:常见症状包括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腰膝酸软等。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沉细。

以上只是常见的中医妇科证型,实际上还有更多不同的证型组合。

在诊疗过程中,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以达到调理阴阳、平衡气血的目的。

中医妇科学简易辩证word精品文档15页

中医妇科学简易辩证word精品文档15页

月经病月经先期1 气虚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2 血热实热阳盛血热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肝郁血热丹栀逍遥散丹皮炒栀子当归芍药柴胡白术茯苓炙甘草虚热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月经后期1 血寒温经汤人参当归川芎白芍桂心莪术丹皮甘草牛膝2 虚寒艾附暖宫丸艾叶香附当归续断吴茱萸川芎白芍黄芪生地黄肉桂3 血虚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4 气滞乌药散乌药香附木香当归甘草月经先后不定期1 肝郁逍遥散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甘草薄荷煨姜2 肾虚固阴煎人参熟地山药山茱萸菟丝子远志五味子炙甘草月经过多1 气虚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2 血热保阴煎加地榆、槐花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3 血瘀失笑散加血余炭、茜草、益母草蒲黄五灵脂月经过少1 血虚滋血汤人参山药黄芪白茯苓川芎当归白芍熟地2 肾虚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山药茯苓3 血瘀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白芍熟地4 痰湿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姜神曲经期延长1 血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益母草,茜草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白芍熟地蒲黄五灵脂2 阴虚血热两地汤合二至丸加茜草、乌贼骨、益母草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女贞子旱莲草痛经1 气滞血瘀膈下逐淤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2 寒凝胞中阳虚内寒温经汤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生姜麦门冬半夏牡丹皮阿胶甘草寒湿凝滞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3 湿热下注清热调血汤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4 气血虚弱圣愈散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熟地黄生地黄5 肝肾虚损调肝汤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阿胶山药甘草经间期出血1 肾阴虚两地汤合二至丸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女贞子旱莲草2 湿热清肝止淋汤当归白芍生地丹皮黄柏牛膝制香附黑豆3 血瘀逐瘀止血汤生地大黄赤芍丹皮归尾枳壳桃仁龟板闭经1 肝肾不足归肾丸加鸡血藤、首乌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山药茯苓2 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人参黄芪煨白术茯苓远志陈皮五味子当归白芍熟地桂心3 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黄精、丹参、枳壳生地熟地白芍麦冬知母地骨皮炙甘草4 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5 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姜神曲当归川芎崩漏1 血热虚热证保阴煎加沙参、麦冬、五味子、阿胶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实热证清热固经汤加沙参黄芩焦栀子生地地骨皮地榆阿胶生藕节陈棕炭炙龟板牡蛎粉生甘草2 肾虚偏肾阳虚证右归丸去肉桂、当归,加黄芪、覆盆子、赤石脂制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菟丝子鹿角胶当归杜仲偏肾阴虚证左归丸去牛膝,合二至丸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3 脾虚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4 血瘀四物汤合失笑散,加三七粉、茜草炭、乌贼骨熟地当归川芎白芍蒲黄五灵脂经行乳房胀痛1 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加茯苓柴胡枳壳炙甘草赤芍川芎香附陈皮2 肝肾阴虚一贯煎沙参麦冬当归生地川楝子枸杞子经行发热1 血热内盛清经散加益母草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2 肝肾阴虚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3 气血虚弱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4 瘀热壅阻血府逐瘀汤加丹皮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经性头痛1 血虚八珍汤加枸杞、首乌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2 肝火杞菊地黄丸加苦丁茶、夏枯草、白蒺藜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枸杞菊花3 血瘀通窍活血汤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麝香生姜红枣经行身痛1 血虚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山茱萸黄芪当归2 血瘀趁痛散加鸡血藤、桑寄生当归黄芪白术炙草桂心独活牛膝生姜薤白经行泄泻1 脾虚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扁豆茯苓甘草山药莲肉桔梗薏苡仁砂仁2 肾虚键固丸党参白术茯苓薏仁巴戟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经行吐衄1 肝经郁火清肝引经汤当归生地白芍丹皮栀子黄芩川楝子茜草牛膝白茅根甘草2 肺肾阴虚顺经汤加牛膝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芥穗丹皮经行口糜1 阴虚火旺知柏地黄汤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知母黄柏2 胃热熏蒸凉隔散大黄朴硝甘草山栀子,薄荷黄芩连翘竹叶经行风疹块1 血虚当归饮子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防风荆芥黄芪甘草白蒺藜何首乌2 风热消风散荆芥防风当归生地苦参炒苍术蝉蜕木通胡麻仁生知母煅石膏生甘草牛蒡子经行眩晕1 血虚归脾汤加枸杞、首乌人参炒白术炒黄芪园肉茯神当归远志炒酸枣仁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枣2 阴虚阳亢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山栀子黄芩杜仲生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硃茯神3 脾虚夹痰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炙甘草蔓荆子生姜大枣经行浮肿1 脾肾阳虚苓桂术甘汤加补骨脂、川芎、巴戟茯苓白术桂枝甘草2 气滞血瘀八物汤加泽兰、茯苓皮当归川芎芍药熟地延胡索川楝子炒木香槟榔经行情志异常1 肝气郁结逍遥散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甘草薄荷煨姜2 痰火上扰生铁落饮天冬麦冬贝母胆星橘红远志连翘茯苓茯神玄参钩藤丹参辰砂石菖蒲生落铁绝经前后诸证1 肾阴虚左归饮加制首乌、龟板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茯苓炙甘草2 肾阳虚右归饮合理中丸制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菟丝子鹿角胶当归杜仲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带下病1 脾虚完带汤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2 肾虚肾阳虚内补丸鹿茸菟丝子潼蒺藜肉苁蓉制附子白蒺藜紫菀茸肾阴虚知柏地黄汤加芡实、金樱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知母黄柏3 湿热湿热止带方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热毒五味消毒饮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地丁天癸子妊娠病妊娠恶阻1 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生姜大枣2 肝胃不和苏叶黄连汤加半夏、陈皮、竹茹、乌梅苏叶黄连妊娠腹痛1 血虚当归芍药散去泽泻,加首乌、桑寄生当归白芍川芎茯苓白术泽泻2 气郁逍遥散加苏梗、栀子、黄芩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甘草薄荷煨姜3 虚寒胶艾汤加巴戟、杜仲、补骨脂阿胶艾叶当归川芎白芍干地黄甘草胎漏、胎动不安1 肾虚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2 气血虚弱胎元饮去当归,加黄芪、阿胶人参当归杜仲白芍熟地白术陈皮炙甘草3 血热保阴煎加宁麻根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4 跌仆伤胎圣愈汤加菟丝子、桑寄生、续断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熟地黄生地黄堕胎、小产、滑胎1 堕胎、小产生化汤加牛膝、红花、车前子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2 滑胎补肾固冲汤菟丝子240克续断90克巴戟90克杜仲90克当归90克熟地150克鹿角胶90克枸杞90克阿胶120克党参120克白术90克大枣50枚砂仁15克胎萎不长1 气血虚弱八珍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2 脾肾不足温土毓麟汤巴戟覆盆子白术人参山药神曲胎死不下1 气血虚弱救母丹人参当归川芎益母草赤石脂芥穗(炒黑)2 血瘀脱花煎加芒硝当归川芎肉桂车前子牛膝红花子烦1 阴虚人参麦冬散加莲子心人参麦冬茯苓黄芩知母生地炙甘草竹茹2 痰火竹沥汤去防风,加浙贝母竹沥麦冬黄芩茯苓防风子肿1 脾虚白术散加砂仁白术(蜜炙)茯苓大腹皮生姜皮橘皮2 肾虚真武汤附子干姜茯苓白术白芍3 气滞天仙藤散合四苓散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木瓜紫苏叶茯苓猪苓白术泽泻子满鲤鱼汤加陈皮鲤鱼白术生姜白芍当归茯苓子晕1 阴虚肝旺杞菊地黄丸加石决明、钩藤、龟板、何首乌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枸杞菊花2 脾虚肝旺白术散加钩藤、石决明白术(蜜炙)茯苓大腹皮生姜皮橘皮子痫1 肝风内动羚角钩藤汤羚羊角钩藤(后下)桑叶菊花贝母鲜竹沥生地白芍茯神甘草2 痰火上扰牛黄清心丸加竹沥牛黄朱砂黄连黄芩栀子仁郁金子悬紫苏饮加黄芩紫苏陈皮大腹皮白芍当归川芎人参甘草阿胶养血汤阿胶生地沙参麦冬女贞子旱莲草桑寄生子瘖六味地黄丸加沙参、麦冬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子嗽1 阴虚肺燥百合固金汤去当归、熟地,加桑叶、阿胶、黑芝麻、炙百部生地熟地麦冬贝母百合当归白芍生甘草玄参桔梗2 痰火犯肺清金降火汤去石膏,加桑叶、批把叶黄芩北杏仁贝母前胡瓜蒌仁石膏炙甘草陈皮茯苓法夏桔梗生姜枳壳子淋1 实热心火偏亢导赤散加玄参、麦冬生地木通甘草梢淡竹叶湿热下注加味五苓散黑栀子赤茯苓当归白芍黄芩甘草梢生地泽泻车前子木通滑石2 阴虚知柏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车前草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知母黄柏妊娠小便不通1 气虚益气导溺汤党参白术扁豆茯苓桂枝炙升麻桔梗通草乌药2 肾虚肾气丸去丹皮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难产1 气血虚弱蔡松汀难产方黄芪(蜜炙)当归茯神党参龟板(醋炙)枸杞2 气滞血瘀催生饮加益母草当归川芎大腹皮枳壳白芷纠正胎位方法保产无忧散当归4.5克川芎4.5克白芍3.6克生黄芪2.4克厚朴2.1克羌活1.5克菟丝子3克川贝母3克枳壳1.8克芥穗2.4克蕲艾2.1克生姜三片虚甚者加人参产后病产后血晕1 血虚气脱独参汤2 瘀阻气闭夺命散加当归、川芎没药血竭产后痉病1 阴血亏虚三甲复脉汤加天麻、钩藤、石菖蒲白芍阿胶龟板鳖甲牡蛎麦冬干地黄炙甘草麻仁2 感染邪毒撮分散加桑寄生、白芍蜈蚣钩藤朱砂蝎尾麝香僵蚕研为细末,竹沥汁调下产后腹痛1 血虚肠宁汤当归熟地阿胶人参山药续断麦冬肉桂甘草2 血瘀生化汤加益母草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产后恶露不绝1 气虚补中益气汤加鹿角胶、艾叶炭人参黄芪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2 血热保阴煎加阿胶、旱莲草、茜草根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3 血瘀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蒲黄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产后大便难四物汤加肉苁蓉、柏子仁、生首乌、火麻仁熟地当归川芎白芍产后发热1 感染邪毒解毒活血汤加银花、益母草连翘葛根柴胡枳壳当归赤芍生地红花桃仁甘草2 血瘀生化汤加丹参、丹皮、益母草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3 外感荆防四物汤加苏叶荆芥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地黄4 血虚八珍汤去川芎,加黄芪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产后排尿异常1 气虚补中益气汤加桔梗、通草、茯苓人参黄芪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2 肾虚肾气丸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3 膀胱损伤黄芪当归散加白芨黄芪当归人参白术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猪尿脬产后自汗、盗汗1 气虚自汗黄芪汤黄芪白术防风熟地黄煅牡蛎白茯苓麦冬甘草大枣2 阴虚盗汗生脉散加煅牡蛎、浮小麦人参麦冬五味子产后身痛1 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秦艽、当归、鸡血藤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2 风寒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白芍川芎干地黄杜仲牛膝人参茯苓甘草桂心3 肾虚养荣壮肾汤加熟地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川断桑寄生生姜4 淤血阻滞身痛逐淤汤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缺乳1 气血虚弱通乳丹人参黄芪当归麦冬木通桔梗用猪蹄汤或煮肉汤煎药服之。

中医对于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妇科疾病在女性中非常常见,包括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等。

传统中医学认为,妇科疾病主要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等引起的。

对于这些妇科问题,中医注重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愈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于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一、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是根据病情的不同而进行分类的过程。

在妇科疾病中,常见的辨证包括气滞血瘀型、气血两虚型、寒湿痰凝型等。

通过辨证分型,可以更好地确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1. 气滞血瘀型这种类型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疼痛、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

中医认为,病因是气滞血瘀,治疗重点是疏通气机、活血化瘀。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调理气血、活络化瘀等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

2. 气血两虚型这种类型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经量稀少、乏力等。

中医认为,病因是气血不足,治疗重点是益气养血。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疗法和食疗。

3. 寒湿痰凝型这种类型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腹冷痛、白带增多、性欲减退等。

中医认为,病因是寒湿痰凝,治疗重点是温经祛寒、利湿化痰。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调理经络、湿气和痰湿化瘀等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

二、治疗原则中医对于妇科疾病的治疗有一些基本原则,包括整体观念、辩证施治和因人而异。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1. 整体观念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即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

在妇科疾病中,病情往往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状况密切相关,所以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关注全身的平衡和协调。

2. 辩证施治中医治疗的核心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情辨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辩证分型可以指导医生确定针灸、艾灸、中药调理等治疗方法,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3. 因人而异中医治疗强调因人而异,即针对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治疗方法。

在治疗妇科疾病时,医生会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量身定制最佳治疗方案。

三、治疗方法中医对于妇科疾病的治疗有多种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疗法、艾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一、月经病:1、月经先期:以月经周期比正常提前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病。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者证型:脾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肾气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清经散》牡丹皮、地骨皮、青蒿、黄柏(盐水炒)、大熟地、白芍(酒炒)、茯苓2、月经后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以上者证型: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当归、熟地、人参、山药、杜仲、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虚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寒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腹痛明显,舌淡,苔白,脉沉《温经汤》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气滞证:月经延后,量少或正常,色暗有血块,脉弦《乌药汤》乌药、香附、当归、木香、甘草3、月经过多:月经量超过80ml,但周期正常。

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保阴煎》生地、熟地、白芍、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生甘草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蒲黄、五灵脂、益母草、三七、茜草4、月经过少:月经量少,或者经行少于2天,周期正常。

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虚证:经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熟地、当归、川芎、白芍、黄芪、党参,山药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桃红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5、经期延长:经期超过7天,周期正常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

中医医师考试大纲细则—中医妇科学

中医医师考试大纲细则—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总论绪言1.{内经}还记载了第一个血枯闭经、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卢茹丸2.{金匮要略}中的妇人三篇是最早妇产专著的医著3.现存第一部也是世界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4.孙思邈,兼长内、妇、儿各科,所著{千金要方}5.宋代妇产科已发展成独立专科6.朱瑞章著{卫生家宝产科备要},记述产后“冲心”、“冲胃”、“冲肺”的症状和治疗,指出了“三冲”的重要性7.妇产科方面,成就最大的是陈自明和他的著作{妇人大全良方}8.妇女生理缺陷的螺、纹、鼓、角、脉的五种不宜,即“五不女”9.明代妇产科佳作:{万氏妇人科}{广嗣纪要}{女科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妇人规}10.清代傅山的{傅青主女科}明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11.妇女的内生殖器有:阴道、子门、胞宫第一单元女性生殖器官细目一:外生殖器1.阴户的位置女性外阴或外生殖器2.阴户的功能生育胎儿,排除月经、带下、恶露的出口,也是男女结合的出入口,防止外邪侵入的关口。

细目二:内生殖器1.阴道的位置女性内生殖器官的一部分,位于子门与玉门之间阴道的功能男女结合及胎儿生产时所经过的道路2.子门的位置相当于现代子宫颈口的部位子门的功能排除月经和娩出胎儿的关口3.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胞宫的位置在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接结阴道。

胞宫的形态是子宫及两侧附件,子宫呈倒置梨形,为一空腔器官,腔内呈上宽下窄的三角形,覆以黏膜胞宫的生理功能:①主月事,按月行经;②主孕育,妊养胎儿,排出余血、浊液;③育胎衣,排胎盘;④泄泻,生理性带下胞宫的生理特性:①妇女特有的,似实似虚;②亦脏亦腹,非脏非腑;③上下开口,自成体系;④能藏能泄,相辅相成;⑤藏泻有节,蓄溢有度⑥张缩甚殊,轻重大异第二单元女性生殖生理细目一:月经的生理1.月经的生理现象:子宫定期出血2.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

中医诊断学中的妇科疾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中的妇科疾病辨证

妊娠相关问题辨证治疗原则及选方用药
辨证治疗原则
针对妊娠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如胎漏 、胎动不安、堕胎、小产等,根据具体 症状进行辨证分型,如气血虚弱、肾虚 不固、血热妄行等。针对不同证型制定 相应的治疗原则,如补气养血安胎、补 肾固冲安胎、清热凉血安胎等。
VS
选方用药
根据辨证结果,选用适当的中药方剂进行 调理。如气血虚弱型可选用泰山磐石散加 减,肾虚不固型可选用补肾固冲丸加减, 血热妄行型可选用保阴煎加减。同时,可 配合针灸等外治法提高疗效。在用药过程 中需注意顾护胎元,避免使用妊娠禁忌药 物。
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
在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积极推动中医药 的创新发展,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为女性患者提供 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心脾两虚
表现为心悸失眠、神疲乏力、月经量少色淡等, 治宜补益心脾。
气血津液辨证在妇科应用举例
01
02
03
气滞血瘀
表现为胸胁胀痛、痛经、 月经有血块等,治宜活血 化瘀、行气止痛。
气血两虚
表现为面色无华、疲乏无 力、月经量少或延期等, 治宜气血双补。
津液不足
表现为口干咽燥、皮肤干 燥、月经量少或闭经等, 治宜滋阴润燥、生津止渴 。
诊断价值。
腹腔镜检查
腹腔镜检查可直观观察盆腔内脏器 及病变情况,并可进行手术治疗,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肿瘤等疾 病有重要诊断意义。
阴道镜检查
阴道镜可将宫颈阴道部放大观察, 发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病变,对 宫颈疾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作用。
总结:提高中医妇科临床水
06
平,服务广大女性患者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流行病学特点

中医妇科病的临床辨证大全

中医妇科病的临床辨证大全

中医妇科病的临床辨证大全搜狐媒体平台 05-09 22:00 大中医上认为,这些妇科疾病的发病基本都是由于肝肾亏虚、血气瘀滞、血气不足以及肝脾湿热等原因所致。

但相同病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有多种,精确的辨证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妇科疾病发病的病因,从而才能够设计合理的处方进行施治。

月经病的辨证在对月经病进行辨证时,月经量多、颜色深红且较为粘稠者多为血热所致;月经量少,且颜色较暗者多为血寒所致。

若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性欲减退,舌质淡等症状时,则认为其由肾气虚所致。

若伴有头晕耳鸣,五心烦热,颧红潮热,咽干口燥,失眠多梦,大便于结等症状则认为其是由于肾阴虚所致。

此外,肾阴虚时较为常见的症状还有崩漏、行经头痛、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阴痒、胎漏、胎动不安等症状。

乳房相关疾病的辨证中医上认为,乳房疼痛或乳腺增生等疾病多是由于血气不畅、瘀滞所致。

若伴有精神抑郁,喜叹息、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舌质正常,脉弦等症状则说明该疾病属于肝气瘀滞所致。

该病发生时,还常常会伴有月经异常、痛经等症状。

带下病的辨证带下病属于女性较为常见的疾病,常认为其是由于肝经湿热、脾胃过湿或肾阴虚所致。

在临床上,带下质稠秽臭且伴有高热以及下腹疼痛者多为热毒所致;带下量多色白、无臭秽味道者多为脾虚过脾胃湿热所致;带下量多、有臭秽味道且伴有阴部瘙痒者多为湿热所致。

带下较少,且色白无臭者多为肾阳虚与血虚;有臭味者则为肾阴虚。

在对该类疾病进行治疗时,除了进行上述辨证以外,还需要借助常规的妇科检查。

盆腔炎以及附件炎症疾病的辨证腔炎以及附件炎症在妇科疾病中,属于较为常见但危害程度相对较大的疾病。

对其进行中医治疗时,常常还需要与抗生素等西药联合应用才能根治。

中医上认为,伴有高热、寒战、头痛、小腹疼痛且带下量多如脓的盆腔炎或附件炎多为热毒所致;伴有小腹胀痛,口苦口干,带下黄而稠者,多为湿热瘀滞所致;伴有经行不畅,或量多有块,舌紫黯者多为血瘀所致;小腹冷痛,喜暖喜按,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苔薄白,脉沉细者多为冲任虚寒所致。

妇科病诊断要点脏腑辩证证型简表大纲

妇科病诊断要点脏腑辩证证型简表大纲

妇科疾病的四诊要点,在对全身症状了解的同时,着重阐述经、带、胎、产方面的诊察方法。

在临床上必须四诊合参,不可偏废。

一、望诊根据妇科的特点,望诊时除观察患者的神志、形态、面色、唇色、舌质、舌苔外,应注意观察月经、带下和恶露的量、色、质的变化。

1.望月经经量过多,多属血热或气虚;经量过少,多属血虚、肾虚或寒凝血滞;经量时多时少,多属气郁、肾虚。

经色紫红或鲜红,多属血热;经色淡红,多属气虚、血虚;经色紫黯,多属瘀滞。

经质稠粘,多届瘀、热;经质稀薄,多属虚、寒;夹紫黯血块者,多属血瘀。

2.望带下带下量多,是属病态,或因湿热较重,或由脾虚、肾虚,临证必当详辨。

带下色白,多属脾虚、肾虚;带下色黄,多属湿热或湿毒;带下色赤或赤白相兼,多属血热或邪毒;带质清稀,多属脾虚、肾虚;带质稠粘,多属湿热蕴结。

3.望恶露恶器量多,色淡,质稀者,多为气虚;色鲜红或紫红,稠粘者,多属血热;色紫黑有块者,多为血瘀。

二、闻诊闻诊包括耳听声音、鼻嗅气味两个方面。

1.耳听声音听患者的语音、呼吸、嗳气、叹息、痰喘、咳嗽等声音,可帮助判断病在何脏何腑,属虚属实。

如语音低微者,多属中气不足;寡欢少语,时欲太息,多属肝气郁结;声高气粗,甚或语无伦次者,多属实证、热证;嗳气频作,或恶心呕吐者,多属胃气上逆、脾胃不和;喘咳气急者,多属饮停心下,或肺气失宣。

2.鼻嗅气味了解病体及病室气味,以辨阴阳、寒热。

在妇科主要是了解月经、带下、恶露等气味。

若气味腥臭,多属寒湿;气味臭秽,多属血热或湿热蕴结;气味恶臭难闻者,多属邪毒壅盛,或瘀浊败脓等病变,为临床险症。

三、问诊问诊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起居、饮食、特殊的生活习惯等,同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情况,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在妇科疾病的诊察中,要熟练掌握与妇女经、带、胎、产有关的问诊内容。

1.年龄不同年龄的妇女,由于生理上的差异,表现在病理上各有特点,因此在治疗中也各有侧重。

妇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

妇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

妇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
妇科疾病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出现的各种疾病,包括月经不调、妇科
感染、不孕不育等。

中医认为,妇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体内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妇科
疾病时,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
针对性的治疗。

一、月经不调的辨证施治
月经不调是指女性月经周期、周期、量、性状等方面出现异常现象。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可分为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脾肾阳虚型、
气血两虚型等几种类型。

根据不同类型的辨证,可采用调经汤、逍遥丸、补中益气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二、妇科感染的辨证施治
妇科感染包括阴道炎、宫颈炎等多种疾病,常见的症状有白带增多、瘙痒、异味等。

中医认为,妇科感染的发生与体内湿热、阴虚火旺等
因素有关。

根据辩证,可选用败毒散、黄连解毒片等进行清热解毒。

三、不孕不育的辨证施治
不孕不育是指夫妻生活正常一年以上仍未怀孕的情况。

中医认为,
不孕不育可能是由肾虚、气血不足、瘀滞等原因所致。

根据不同的辨证,在治疗上可选用四物汤、六味地黄丸、调经益肾颗粒等中药进行
调理。

总之,妇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是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个性化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从根本上调理身体,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抵抗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希望广大女性朋友在遇到妇
科问题时,能够及时寻求中医师的帮助,获得准确的辨证治疗,早日
康复。

妇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

妇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

妇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一种综合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对于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中医认为,妇科疾病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或脏腑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通过辨证得出病因,针对病因施以相应的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本文将探讨妇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

一、病因辨证1. 阴阳失调类型阴阳失调是妇科疾病辨证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阴阳失调类型有:(1)肝阳上亢:病症为月经量多,颜色偏红,行经不调等。

(2)肝肾阴虚:病症为月经量少,颜色偏黯淡,月经不调等。

(3)脾肾阳虚:病症为月经不调,腰膝酸软等。

2. 气血不通类型气血运行不畅是引起妇科疾病的常见原因。

常见的气血不通类型有:(1)气滞血瘀:病症为经行不畅,痛经等。

(2)气虚血瘀:病症为月经不调,面色苍白等。

(3)气血两虚:病症为月经量少,乏力等。

3. 脏腑功能紊乱类型脏腑功能紊乱也是妇科疾病的辨证要点。

常见的脏腑功能紊乱类型有:(1)肝胆湿热:病症为白带多,色黄等。

(2)脾胃湿阻:病症为腹胀,大便不畅等。

(3)肝肾不调:病症为腰痛,无力等。

二、治疗方法1.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部分。

根据辨证结果,选用中药在治疗妇科疾病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1)肝阳上亢型可选用丹皮、当归等药物。

(2)肝肾阴虚型可选用黄柏、知母等药物。

(3)气滞血瘀型可选用川芎、桃仁等药物。

(4)气血两虚型可选用党参、黄芪等药物。

(5)肝胆湿热型可选用茵陈、白芍等药物。

(6)脾胃湿阻型可选用燕麦、薏苡仁等药物。

(7)肝肾不调型可选用菖蒲、枸杞子等药物。

2. 饮食调养除了中药调理,饮食调养也是妇科疾病治疗的重要环节。

根据不同的病因辨证,可采取不同的饮食调养方法。

比如,对于肝阳上亢型,应多吃寒凉食物,如苦瓜、黄瓜等。

对于肝肾阴虚型,应多吃滋阴食物,如枸杞子、黑芝麻等。

饮食调养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能够加速康复。

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辩证论治

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辩证论治
【中成药】人参归脾丸、当归丸
2
肾气虚证
月经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暗,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或面有暗斑。舌淡暗,苔白,脉沉细
补益肾气
固冲调经
【方剂】固阴煎(人参适量,熟地三五钱,山药(炒)二钱,山茱萸一钱半,远志七分(炒),炙甘草一二钱,五味十四粒,菟丝子(炒香)二三钱)或归肾丸(熟地八两(24g),山药四两(12g),山茱萸肉四两(12g),茯苓四两(12g),当归三两(9g),枸杞四两(12g)杜仲(盐水炒)四两(12g),菟丝子(制)四两(12g))
【中成药】妇宁康片、调经促孕丸、巴戟口服液
12
气血亏虚证
经血量少,经色淡红,质稀薄,伴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经行小腹绵绵作痛。舌淡红,苔薄;脉细弱
补气养血
和血调经
【方剂】滋血汤(人参、白茯苓、熟地、川芎、当归、白芍、山药、黄芪各30克)
【中成药】驴胶补血颗粒、八珍益母丸、十二乌鸡白凤丸、养血当归糖浆
【中成药】鹿胎胶囊
9
肝郁证
经来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或紫红,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嗳气食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疏肝理气
调经
【方剂】逍遥散(甘草(微炙赤)半两(15g), 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各一两(各30g)煨姜、薄荷)
【中成药】妇科调经片、香附丸、妇科十味片
17
血瘀证
经行量多,或持续时间延长,经色紫黑,多血块;胸闷烦躁,腰骶酸痛,或小腹满痛,肌肤不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细弦
活血化瘀
理冲止血
【方剂】失笑散(五灵脂(酒研,淘去沙土)、蒲黄(炒香)各二钱(各6g))
【中成药】宫血停颗粒、坤宁口服液、宫宁颗粒

妇科病诊断要点脏腑辩证证型简表大纲

妇科病诊断要点脏腑辩证证型简表大纲

妇科疾病的四诊要点,在对全身症状了解的同时,着重阐述经、带、胎、产方面的诊察方法。

在临床上必须四诊合参,不可偏废。

一、望诊根据妇科的特点,望诊时除观察患者的神志、形态、面色、唇色、舌质、舌苔外,应注意观察月经、带下和恶露的量、色、质的变化。

1.望月经经量过多,多属血热或气虚;经量过少,多属血虚、肾虚或寒凝血滞;经量时多时少,多属气郁、肾虚。

经色紫红或鲜红,多属血热;经色淡红,多属气虚、血虚;经色紫黯,多属瘀滞。

经质稠粘,多届瘀、热;经质稀薄,多属虚、寒;夹紫黯血块者,多属血瘀。

2.望带下带下量多,是属病态,或因湿热较重,或由脾虚、肾虚,临证必当详辨。

带下色白,多属脾虚、肾虚;带下色黄,多属湿热或湿毒;带下色赤或赤白相兼,多属血热或邪毒;带质清稀,多属脾虚、肾虚;带质稠粘,多属湿热蕴结。

3.望恶露恶器量多,色淡,质稀者,多为气虚;色鲜红或紫红,稠粘者,多属血热;色紫黑有块者,多为血瘀。

二、闻诊闻诊包括耳听声音、鼻嗅气味两个方面。

1.耳听声音听患者的语音、呼吸、嗳气、叹息、痰喘、咳嗽等声音,可帮助判断病在何脏何腑,属虚属实。

如语音低微者,多属中气不足;寡欢少语,时欲太息,多属肝气郁结;声高气粗,甚或语无伦次者,多属实证、热证;嗳气频作,或恶心呕吐者,多属胃气上逆、脾胃不和;喘咳气急者,多属饮停心下,或肺气失宣。

2.鼻嗅气味了解病体及病室气味,以辨阴阳、寒热。

在妇科主要是了解月经、带下、恶露等气味。

若气味腥臭,多属寒湿;气味臭秽,多属血热或湿热蕴结;气味恶臭难闻者,多属邪毒壅盛,或瘀浊败脓等病变,为临床险症。

三、问诊问诊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起居、饮食、特殊的生活习惯等,同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情况,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在妇科疾病的诊察中,要熟练掌握与妇女经、带、胎、产有关的问诊内容。

1.年龄不同年龄的妇女,由于生理上的差异,表现在病理上各有特点,因此在治疗中也各有侧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夷清肺石膏知,芩芍枇杷荷升栀。

34.乳癖1.肝郁痰凝—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
2.冲任失调—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
35湿疮 1.湿热蕴肤证清热利湿止痒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2. 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止痒除湿胃苓汤加减
3. 血虚风燥证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减
36痔1.风热肠燥证:清热凉血祛风。

代表方剂:凉血地黄汤加减。

2.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血。

代表方剂:脏连丸加减。

3.气滞血瘀证清热利湿,行气活血。

代表方剂:止痛如神汤加减。

4.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37脱疽
1)寒湿阻络证:温阳散寒,活血通络-阳和汤
2)血脉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
3)湿热毒盛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
4)热毒伤阴证: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顾步汤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黄芪鳖甲汤
38精癃 1.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消癃通闭。

方药:八正散加减。

2.脾肾气虚证补脾益气,温肾利尿。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通窍利尿。

方药:沉香散加减。

4.肾阴亏虚证滋补肾阴,通窍利尿。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5.肾阳不足证温补肾阳,通窍利尿。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

39肠痈
1)瘀滞证(初期)——局限压痛:行气活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皮汤合红藤煎剂 2)湿热证(酿脓期)——右下腹或全腹压痛:通腑泄热,解毒利湿透脓-复方大柴胡汤
3)热毒证(溃脓期)——全腹压痛: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
40 崩漏
1.血热证
(1)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上下相资汤。

(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清热固经汤加减。

2.肾虚证
(1)肾阴虚证滋肾益阴,止血调经。

方药:左归丸去牛膝,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2)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右归丸加黄芪、党参、三七。

(3)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3.脾虚证补气升阳,止血调经。

代表方剂:举元煎合安冲汤加炮姜炭。

4.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代表方剂:桃红四物汤加减。

41闭经 1.肾气亏虚证补肾益气调经。

方药: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2.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调经。

方药:人参养营汤或圣愈汤或八珍汤加减。

3.阴虚血燥证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加减一阴煎或补肾地黄丸加减。

4.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5.痰湿阻滞证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

方药:苍附导痰丸或丹溪痰湿方。

42痛经
1)气滞血瘀型:理气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加减
2)寒凝血瘀证:温经暖宫,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3)湿热瘀阻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减
4)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止痛—圣愈汤加减
5)肾气亏虚证:补肾益气止痛—益肾调经汤加减
43绝经前后诸证
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方药:左归饮加减。

2.肾阳虚温肾扶阳,佐以温中健脾。

方药:右归丸合理中丸。

3.肾阴阳俱虚补肾扶阳,滋肾养血。

方药:二仙汤加减
44带下病
带下过多
1.脾虚健脾益气完带汤加减
2.肾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加减。

3.阴虚夹湿益肾滋阴,清热止带。

知柏地黄汤加芡实、金樱子。

4.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加减。

5.热毒炽盛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减。

带下过少
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

方药:左归丸加减。

2. 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

方药:小营煎加减。

45胎漏、胎动不安
1.肾虚固肾安胎,佐以益气。

方药:寿胎丸加减。

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方药:胎元饮加减。

3.血热滋阴清热,养血安胎。

方药:保阴煎加苎麻根。

4.跌仆伤胎补气和血,安胎。

方药:圣愈汤加减。

5.癥瘕伤胎祛瘀消癥,固冲安胎。

方药:桂枝茯苓丸加续断、杜仲。

46产后发热
1)感染邪毒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加减
2)血瘀证:活血化瘀-生化汤加减
3)外感证:养血祛风-荆防四物汤加减
4)血虚证:补益气血-八珍汤加减
47不孕症
1.肾虚(1)肾阳虚温肾补气养血,调补冲任。

方药:温胞饮或右归丸。

(2)肾阴虚滋阴养血,调冲益精。

方药:养精种玉汤加减。

2.肝郁疏肝解郁,养血理脾。

方药:开郁种玉汤加减。

3.痰湿内阻燥湿化痰,理气调经。

方药:启宫丸加石菖蒲。

4.血瘀活血化瘀调经。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48癥瘕 1.气滞行气导滞,活血消癥。

方药:香棱丸加减。

2.血瘀活血散结,破瘀消癥。

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减。

3.痰湿理气化痰,破瘀消癥。

方药:开郁二陈汤加减。

49肺炎喘嗽
1. 常证
(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
(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化痰止咳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3)痰热闭肺清热涤痰,宣肺降逆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4)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
(5)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6)肺脾气虚证补肺益气,健脾化痰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2.变证
(1)心阳虚衰益气温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2)邪陷厥阴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

50小儿泄泻
1.常证
(1)风寒泄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

(2)湿热泻证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
(3)伤食泻证消食化滞,和胃止泻保和丸加减
(4)脾虚泻证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泻证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和四神丸加减。

(6)肝郁脾虚证疏肝理气,运脾化湿痛泻药方合四逆散加减。

2.变证
(1)气阴两伤益气养阴人参乌梅汤加减
(2)阴竭阳脱证回阳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51厌食症
(1)脾失健运运脾开胃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2.)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异功散加减
(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加减
52.水痘
1.常证
(1)邪伤肺卫证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银翘散加减
(2)邪炽气营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
2.变证
(1)邪陷心肝清热解毒,镇惊熄风清瘟败毒饮加减
(2)邪毒闭肺清热解毒,开肺化痰麻杏石甘汤加减
53痄腮
1.常证
(1)邪犯少阳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
(2)热毒壅盛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
2.变证
(1)邪陷心肝清热解毒,熄风开窍清瘟败毒饮加减
(2)毒窜睾腹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