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灵澈上人

合集下载

送灵澈上人_唐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_唐刘长卿
送灵澈chè上人
唐 刘长卿q ī ng
苍苍竹林寺,
杳yǎo杳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xi é阳, 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 (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 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 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 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 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 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 刘随州。
赏析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两句就是 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 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 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 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 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 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 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 者的寂寞心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写傍晚时分,送灵澈 返回竹林寺的途中所见所感。灵澈上人 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 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 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 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 宿的寺院。
注释
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 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译文
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 来报时的钟响声。他带着斗笠身披斜阳 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
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 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代〕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作者简介】刘长(zhǎng)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

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

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

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译文】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他戴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注释】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斜阳:夕阳【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这两句是说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主要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两句就是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送灵澈送灵澈上人(作者刘长卿)唐诗赏析

送灵澈送灵澈上人(作者刘长卿)唐诗赏析

送灵澈-《送灵澈上人》(作者:刘长卿)唐诗赏析《送灵澈上人》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7卷第19首。

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

全诗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送灵澈上人⑴作者: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⑵,杳杳钟声晚⑶。

荷笠带斜阳⑷,青山独归远。

【注释】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译文】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写作背景】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间。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诗鉴赏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诗鉴赏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诗鉴赏【作品介绍】《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

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原文】送灵澈上人⑴苍苍竹林寺⑵,杳杳钟声晚⑶。

荷笠带斜阳⑷,青山独归远。

【注释】⑴灵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白话译文】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创作背景】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初中古诗:《送灵澈上人》

初中古诗:《送灵澈上人》

【导语】刘长卿(约726—约786),字⽂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唐代诗⼈。

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

⽞宗天宝年间进⼠。

肃宗⾄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代宗⼤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送灵澈上⼈ 唐代:刘长卿 苍苍⽵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独归远。

(斜阳⼀作:⼣阳) 译⽂ 青苍的⽵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笠披着斜阳,独回青⼭渐⾏渐远。

注释 灵澈上⼈:唐代僧⼈,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后为云门寺僧。

上⼈,对僧⼈的敬称。

苍苍:深青⾊。

⽵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

荷(hè)笠:背着⽃笠。

荷,背着。

鉴赏 这⾸⼩诗记叙诗⼈在傍晚送灵澈返⽵林寺时的⼼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诗的名篇。

前⼆句想望苍苍⼭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

诗⼈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笠,披带⼣阳余晖,独⾃向青⼭⾛去,越来越远。

“青⼭”即应⾸句“苍苍⽵林寺”,点出寺在⼭林。

“独归远”显出诗⼈伫⽴⽬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者,未写送者,⽽诗⼈久久伫⽴,⽬送友⼈远去的形象仍显得⾮常⽣动。

全诗表达了诗⼈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送别诗却有⼀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离别于润州,⼤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年)从贬谪南巴(今⼴东茂名南)归来,⼀直失意待官,⼼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情也不⼤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个宦途失意客,⼀个⽅外归⼭僧,在出世⼊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刘长卿唐诗赏析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刘长卿唐诗赏析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刘长卿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51卷第10首。

【原文】送灵澈上人还越中作者:唐刘长卿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

身随敝屦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

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

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

【注释】①灵澈:(?~816),姓汤,字源澄,唐会稽(今苏州)人。

律宗僧人,驻锡衡岳寺。

著有《律宗引源》廿一卷。

与刘禹锡、刘长卿、吕温交往甚密,互有诗相赠,享誉当时诗坛。

②禅客:即僧人。

③沃洲:沃洲山,在越州剡县,晋时名僧多居此。

【作者介绍】刘长卿(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

宣城(今属安徽)人。

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

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

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送灵澈上人诗歌译文及赏析

送灵澈上人诗歌译文及赏析

送灵澈上人诗歌译文及赏析送灵澈上人诗歌原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送灵澈上人诗歌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送灵澈上人诗歌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送灵澈上人古诗的意思

送灵澈上人古诗的意思

送灵澈上人古诗的意思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

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诗歌鉴赏】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及翻译赏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注释、灵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3、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4、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翻译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赏析《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是诗词作品,是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

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唐诗赏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赏析

唐诗赏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赏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赏析'《送灵澈上人》是我国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唐代: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斜阳一作:夕阳)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他带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这两句是说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主要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两句就是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山水诗: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水诗: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水诗: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及赏析送灵澈上人唐代: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长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灵澈上人:唐代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长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创作背景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能够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送灵澈上人》诗意赏析

《送灵澈上人》诗意赏析

《送灵澈上人》诗意赏析《送灵澈上人》诗意赏析《送灵澈上人》作者:刘长卿原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1、灵澈(ch&egre;)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3、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4、荷(h&egre;)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诗意: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年)间。

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着,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送灵澈上人》原文阅读及赏析

《送灵澈上人》原文阅读及赏析

《送灵澈上人》原文阅读及赏析《送灵澈上人》原文阅读及赏析【诗句】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出处】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意思】苍苍山林中,传来竹林寺院杳杳的报时钟声; 诗僧灵澈戴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深处走去,愈走愈远。

“独归远”使人出诗人伫立目送友人独自远去,依依不舍的.心情,显示出他们之间真挚的。

如画的描绘,刻画出诗人淡泊的胸襟,创造出幽雅的意境,反映出诗人虽仕途不遇,而心境豁达恬淡。

小诗构思精湛、巧妙。

语言朴索、优美。

【全诗】《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①灵澈上人: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曾与吴兴诗僧皎然游,元和十一年(816)终于宜州。

(见《唐诗纪事》卷七十二) ②竹林寺:《清统志》载:“江苏镇江府:竹林寺在丹徒县城南六里,创自晋时,久废。

明崇祯间重建。

”杳杳:深远幽暗的样子。

【全诗鉴赏】自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地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到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左右再度回到吴中,前后大约十年光景,刘长卿一直失意待官,四处漂泊,心情郁闷。

正当刘长卿闲游润州之时,碰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好友灵澈僧。

灵澈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源澄为人秉性耿直,忤权贵,遭贬斥,乃弃官归隐云门寺,与刘长卿相友善,两人一直情谊深挚。

好友多年未见,本该举杯把盏话家常、促膝长谈抒胸臆,然而,灵澈正走在返回竹林寺的路上(竹林寺乃灵澈此次云游挂单之所),相见就要离别,无奈刘长卿只能与其惜时小聚,短暂话别。

当是时,一个是宦途失意客,一个是方外归隐僧,他们同有不遇的体验、失意的感受,理该苦诉衷肠、吁嗟长叹,道尽世间之不如意,聊以相慰。

然而,两人却在几杯清茶间闲适相谈,淡泊相待,坦然相对。

苦饮人生波折多舛,笑谈幽寺依山傍水。

此时,刘长卿不禁向源澄所谈的寺院望去,只见远处一片苍翠的山林,云树苍茫,烟霞缭绕,却不见寺院。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送灵澈上人的诗意【送灵澈上人】作者:刘长卿原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陽,青山独归远。

注释:1、灵澈(chè)上人:唐代着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3、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4、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诗意: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陽,纠回青山渐行渐远。

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陽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年)间。

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着,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送别诗——《送灵澈上人》

送别诗——《送灵澈上人》

送别诗——《送灵澈上人》送别诗——《送灵澈上人》送别诗——《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 )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⑴送灵澈上人:选自《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卷一。

灵辙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

上人,对僧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⑶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⑷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⑸荷(h )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译文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赏析瞑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

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灵澈上人大概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 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翻译_唐诗三百首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翻译_唐诗三百首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翻译_唐诗三百首
送灵澈上人
作者:刘长卿
⑴灵澈(chè)上人:唐代着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鉴赏
,点
770年)间。

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着,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
742—756)。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送灵澈上人》注释:(1)送灵澈上人:选自《刘随州记》(《四部丛刊》本)卷一。

灵辙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

上人,对僧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

(3)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4)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5)荷(h)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6)按照教材版本不同选择。

《送灵澈上人》意思: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送灵澈上人》写作背景: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送灵澈上人》鉴赏: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首诗只写行者,未写送者, 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 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 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 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 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 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 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 年)间。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 (761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 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 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 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 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 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 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 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 境界。
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 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 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 篇。
•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 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 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 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 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 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 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 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 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 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 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
茫钟声悠远, • 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 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 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 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 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 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 回竹林寺的途中。
青荷 山笠 独带 归斜 远阳 。,

杳苍 杳苍 钟竹 声林 晚寺 。,

• ⑴灵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 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 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 对僧人的敬称。 • ⑵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 苏丹徒南。 •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 背着。
•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
(今属河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 742—756)进士,曾任长州县尉,因 事下狱,两遭贬谪,量移睦州司马, 官终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 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 然景物,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长于 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 州诗集》。
•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