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赏析
《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
依不舍之情。
现在,一起来赏析这首诗吧!
送灵澈上人
唐代: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简介;
刘长卿(约726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
后
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
玄宗天宝年间进士。
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送灵澈上人》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
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代〕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作者简介】刘长(zhǎng)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
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
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
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译文】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他戴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注释】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斜阳:夕阳【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这两句是说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主要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两句就是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赏析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赏析 《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 依依不舍之情。
现在,一起来赏析这首诗吧! 送灵澈上人 唐代: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简介; 刘长卿(约 726 — 约 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 诗人。
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
玄宗天宝年间进士。
肃宗至德中 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 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 世称刘随州。
《送灵澈上人》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 它即景抒情, 构思精致, 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 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 点明时已 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 二句重在写景, 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 披带夕阳余晖, 独自向青山走去, 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 苍苍竹林寺”, 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 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 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 也表现出灵澈归山 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 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 769—770 年(唐代宗大 历四、 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 761 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 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 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本文是关于刘长卿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了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
全诗如下: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⑴送灵澈上人:选自《刘随州诗集》(《四部丛刊》本)卷一。
灵辙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
上人,对僧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⑶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⑷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⑸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译文一】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译文二】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赏析一】瞑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
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灵澈上人大概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带拼音、注音、注释、精校)
送sòn ɡ 灵lín ɡ 澈chè 上shàn ɡ 人rén唐tán ɡ 代dài:刘liú 长zh ǎn ɡ 卿qīnɡ 苍cānɡ 苍cānɡ 竹zhú 林lín寺sì ,杳yǎo 杳yǎo 钟zhōnɡ 声shēnɡ 晚wǎn 。
荷hè 笠lì 带dài 斜xié 阳yán ɡ ,青qīnɡ 山shān 独dú 归ɡuī 远yuǎn 。
译yì 文wén遥yáo 望wàn ɡ 苍cānɡ 苍cānɡ 山shān 林lín 中zhōnɡ 的dì 竹zhú 林lín 寺sì ,远yuǎn 远yuǎn 传chuán 来lái 报bào 时shí 的de钟zhōnɡ 响xiǎnɡ 声shēnɡ 。
他tā 带dài 着zhe 斗dǒu 笠lì 身shēn 披pī 斜xié 阳yán ɡ 余yú 晖huī ,独dú 自zì 向xiàn ɡ 青qīnɡ 山shān 走zǒu 去qù ,渐jiàn 行xín ɡ 渐jiàn 远yuǎn 。
注zhù 释shì1、灵lín ɡ 澈chè 上shàn ɡ 人rén :唐tán ɡ 代dài 著zhù 名mín ɡ 僧sēnɡ 人rén ,本běn 姓xìn ɡ 杨yán ɡ ,字zì 源yuán 澄chén ɡ ,会huì 稽jī (今jīn 浙zhè 江jiānɡ 绍shào 兴xīnɡ )人rén ,后hòu 为wéi 云yún 门mén 寺sì 僧sēnɡ 。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译文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译文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送灵澈上人》作者: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解】1.灵澈:人名,当时著名诗僧。
本姓汤,字澄源,生于会稽,与刘长卿、皎然友善。
他自幼出家为僧,后从严维学诗,与僧皎然游,为时人所重。
元和十一年(861)卒。
《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诗题一作“送灵澈上人。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2.竹林寺:一称“鹤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黄鹤山上。
3.苍苍:深青色。
这里指葱笼的树色。
4.杳杳(yǎo):隐约,深远的样子。
5.荷(hè):背、负。
6.杳杳:深暗的样子,这里指天边的暮色。
7.荷笠:背着斗笠。
带斜阳:映照在夕阳中。
8.青山独归:即独归青山。
【韵译】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
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独自归向青山最深重。
【灵澈上人与刘长卿】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早年从严维学诗,颇有诗名,诗僧皎然荐之为官,后因获罪权贵而遭贬徙,归隐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刘长卿和灵澈是一对忘年交。
他们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评析】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
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刘长卿经典唐诗《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经典唐诗《送灵澈上人》刘长卿经典唐诗《送灵澈上人》《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
《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⑴灵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翻译】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鉴赏】诗的一、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
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
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犹深,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
这就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
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尤其是后两句,乍看好像是写郊野向晚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
“荷笠带斜阳”一句,最易误解为纯属自然景物的描写,无甚用意。
其实不然。
作者写斜阳经天,不是光照山峦火树,而是映现于荷笠者一身,是为了突出“荷笠”这一人物形象和整个画面构图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感情的专注。
画面上的光束、景物,是和送别之情紧密相连的,这就不仅是景物的烘染,时序的变换或感情的陪衬,而是对全诗的立意、构图、设色和抒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首诗正是既写景,又抒发胸臆,注意景物选择和人思想感情的协调统一,使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和谐合拍,故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更贴切、更完美。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诗词鉴赏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诗词鉴赏(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诗词鉴赏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诗词鉴赏送灵澈上人唐代: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送灵澈上人的诗意《送灵澈上人》作者:刘长卿原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1、灵澈上人:唐代着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3、杳杳:深远的样子。
4、荷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诗意: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你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着,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唐诗赏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译文赏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译文|赏析'《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斜阳一作:夕阳)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赏析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赏析《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
现在,一起来赏析这首诗吧! 送灵澈上人唐代: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简介;刘长卿(约726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
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
玄宗天宝年间进士。
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送灵澈上人》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送灵澈上人古诗的意思
送灵澈上人古诗的意思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
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唐诗三百首】唐诗《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赏析
【唐诗三百首】唐诗《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赏析原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斜阳一作:夕阳)写作背景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古诗鉴赏
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古诗鉴赏《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这首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送灵澈上人的原文译文及古诗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送灵澈上人》原文唐代: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及注释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古诗鉴赏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年)间。
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古诗文《送灵澈上人》赏析
古诗文《送灵澈上人》赏析送灵澈上人唐朝: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送灵澈上人译文及注释【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送灵澈上人创作背景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送灵澈上人鉴赏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唐诗赏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赏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赏析'《送灵澈上人》是我国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唐代: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斜阳一作:夕阳)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他带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这两句是说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主要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两句就是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山水诗: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水诗: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及赏析送灵澈上人唐代: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长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灵澈上人:唐代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长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创作背景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能够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译文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译文本文是关于刘长卿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送灵澈上人》作者: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解】1.灵澈:人名,当时著名诗僧。
本姓汤,字澄源,生于会稽,与刘长卿、皎然友善。
他自幼出家为僧,后从严维学诗,与僧皎然游,为时人所重。
元和十一年(861)卒。
《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诗题一作“送灵澈上人。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2.竹林寺:一称“鹤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黄鹤山上。
3.苍苍:深青色。
这里指葱笼的树色。
4.杳杳(yǎo):隐约,深远的样子。
5.荷(hè):背、负。
6.杳杳:深暗的样子,这里指天边的暮色。
7.荷笠:背着斗笠。
带斜阳:映照在夕阳中。
8.青山独归:即独归青山。
【韵译】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
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独自归向青山最深重。
【灵澈上人与刘长卿】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早年从严维学诗,颇有诗名,诗僧皎然荐之为官,后因获罪权贵而遭贬徙,归隐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刘长卿和灵澈是一对忘年交。
他们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评析】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本文是关于刘长卿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刘长卿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唐代诗人,留下了许多通俗易懂的诗句,至今关于他的传奇一生还在传颂着。
下面是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送灵澈上人⑴
作者: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⑵,杳杳钟声晚⑶。
荷笠带斜阳⑷,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译文】
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写作背景】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
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
”(《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拓展阅读: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
⑴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
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⑵渚:水中的小洲。
一作“者”。
⑶春草:一作“芳草”。
⑷“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
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翻译】
为请教常道士我一路寻找而来,苔痕中可清晰辨认出我的足迹。
白云依傍着水中清静的小洲渚,闲适的柴门却被奇花瑶草遮闭。
山雨过后欣赏山中苍松的翠色,沿着山势行走来到溪流发源地。
溪中花影和禅意我全都能领悟,见到常道士默然相对忘了话题。
【鉴赏】
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公元766-779年)前后年间,是个感伤时代,很多诗歌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
刘长卿此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
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
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
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
“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缭绕小渚。
“依”
字有意趣。
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巖扉,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
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
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
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
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
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
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
“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
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
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
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
“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
“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
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
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
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
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
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