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灵澈上人的解释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译文赏析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代〕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斜阳一作:夕阳)译文及注释译文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他戴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注释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鉴赏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这两句是说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主要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两句就是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
”(《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送灵澈上人的诗意《送灵澈上人》作者:刘长卿原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1、灵澈(chè)上人:唐代着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3、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4、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诗意: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年)间。
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着,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送灵澈上人的诗意《送灵澈上人》作者:刘长卿原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1、灵澈上人:唐代着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3、杳杳:深远的样子。
4、荷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诗意: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你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着,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唐诗赏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译文鉴赏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译文|鉴赏'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
这首《送灵澈上人》写的是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的事。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斜阳一作:夕阳)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②,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①灵澈:原姓汤,字源澄,会稽人。
早年从严维学诗,颇有诗名。
诗僧皎然推荐他为官,后因获罪而遭贬。
归隐云门寺,与诗人刘长卿为忘年交。
②竹林寺:寺院名。
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③荷笠:背着斗笠。
译文:
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他戴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首先,这首诗意境深遽,情景交融。
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
尤其是后两句,初看是写郊野的向晚景色,实则寓含诗人对灵澈的深挚友谊。
写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
其次是此诗炼字和炼意上的融会。
诗中的“带”字,可说是此诗的诗眼。
不仅带出“夕阳”和“荷笠”之间的关系,展现出一幅夕阳离人图,更是诗人感情的彩练把他和老友之间的深情紧紧联结起来的。
朋友远去,落日情深。
诗人送行,斜阳也送行。
诗中离别的情感,全由这一“带”字来体现。
另一个是“独”字,更是写出了诗人、友人,各自归去的孤独心情。
这是何等的笔力,何等的含蓄,
这炼字和炼意的高度融会,使这首离别诗传诵不衰。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篇1《送灵澈上人》赏析【原文】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陽,青山独归远。
【注释】灵澈上人:灵澈,当时著名的诗僧。
上人,和尚的尊称。
苍苍:青色*。
杳杳:深远。
钟声晚:古代寺院晨昏鸣钟。
荷笠带夕陽:笠,斗笠,用竹篾等编制的遮陽挡雨的帽子。
荷笠,把斗笠挂在背上。
整句的意思是他背上的斗笠还带着夕陽。
【翻译】在苍翠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深远的晚钟声。
他背着斗笠披着晚霞,独自一人向远方的青山归去。
【赏析】刘长卿 (709~780) , 字文房, 今河北省河间县人, 唐开元进士。
肃宗时曾任监察御史等职, 曾被陷入狱, 后贬南巴尉, 调任睦州司马, 官终至随州刺史。
他的诗多有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战争离乱之作。
以五言著称,作品有《刘随州集》。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
作品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一9—770)。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是宦途失意之人,一个是云游寄宿之归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身在他乡及不遇之体验,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共怀淡泊的胸襟和境界。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送灵澈上人的诗意【送灵澈上人】作者:刘长卿原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陽,青山独归远。
注释:1、灵澈(chè)上人:唐代着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3、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4、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诗意: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陽,纠回青山渐行渐远。
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陽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年)间。
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着,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送灵澈上人诗歌译文及赏析
送灵澈上人诗歌译文及赏析送灵澈上人诗歌原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送灵澈上人诗歌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送灵澈上人诗歌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刘长卿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送灵澈上人》赏析【原文】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陽,青山独归远。
【注释】灵澈上人:灵澈,当时著名的诗僧。
上人,和尚的尊称。
苍苍:青色*。
杳杳:深远。
钟声晚:古代寺院晨昏鸣钟。
荷笠带夕陽:笠,斗笠,用竹篾等编制的遮陽挡雨的帽子。
荷笠,把斗笠挂在背上。
整句的意思是他背上的斗笠还带着夕陽。
【翻译】在苍翠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深远的晚钟声。
他背着斗笠披着晚霞,独自一人向远方的青山归去。
【赏析】刘长卿(709~780) , 字文房, 今河北省河间县人, 唐开元进士。
肃宗时曾任监察御史等职, 曾被陷入狱, 后贬南巴尉, 调任睦州司马, 官终至随州刺史。
他的诗多有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战争离乱之作。
以五言著称,作品有《刘随州集》。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
作品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一9—770)。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是宦途失意之人,一个是云游寄宿之归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身在他乡及不遇之体验,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共怀淡泊的胸襟和境界。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写的是诗人所想。
幽深的远山,苍苍山林中灵澈上人归宿的去处——竹林寺,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晚钟声,告诉人们此刻已是黄昏,那袅袅的钟声仿佛是在催促灵澈归山。
这两句是写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送灵澈上人古诗意思解释
送灵澈上人古诗意思解释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送灵澈上人》一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中表达了对好友灵澈的不舍和祝福。
这首诗的意思不仅仅是表达了白居易对灵澈的思念和祝福,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和感悟。
下面,我们来一起解读这首诗的深层含义。
第一句:“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这一句诗描述了江村的清幽景色,清江曲抱着村庄流淌,长夏时节,江村的一切都显得格外幽静。
这里,江村的清幽景色,可以看作是人生中的一种美好,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和安宁。
然而,这种美好是短暂的,像江水一样,终将流逝。
第二句:“与君离别意同穷,我别有一番思病。
”这一句表达了白居易对灵澈的不舍之情。
离别之时,白居易感到自己和灵澈的思想和境遇相同,都在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白居易说自己“别有一番思病”,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迷惘和疑惑。
第三句:“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梦,惟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一句是白居易对灵澈的祝福。
他希望灵澈能够像他一样,珍惜彼此的情谊,不负相思之意。
然而,这种思念和祝福,却往往难以传达,就像寄出的书信往往难以到达对方手中一样。
更何况,人们的梦想和追求也常常被现实所打败。
第四句:“好梦留人不住,长亭送别无穷。
”这一句是对离别的再次描述。
好梦虽然美好,但终究会醒来,人们也不能一直留在梦中。
长亭送别,也是一种短暂的别离,虽然无穷无尽,但终究要结束。
这里,长亭送别可以看作是人生的一种经历,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但终究要离别,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
第五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一句是对自然的描绘。
无边的落叶萧瑟而下,长江滚滚而来,都是自然界中的景象。
这里,自然界的景象与人生相对应,落叶和滚滚的江水,可以看作人生中的变幻和流转,人们在这个世界上,也像落叶和江水一样,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第六句:“月在青天影在波,羽扇纶巾谈笑间。
”这一句是对灵澈的描绘。
他的形象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秀,羽扇纶巾,谈笑风生。
这里,灵澈的形象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生境界,他在人生的路上,能够豁达、开朗、乐观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赏析:深探竹林的离愁一隐逸情怀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赏析:深探竹林的离愁一隐逸情怀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是一首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的五言绝句,不仅展现了诗人与灵澈上人的深厚友谊,也深刻反映了唐代文人与僧侣间交往的风气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他戴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2、注释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三、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当时灵澈上人游方歇宿润州竹林寺。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间。
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这首诗便是写傍晚时分,诗人相送灵澈暂回竹林寺归宿的情景。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上人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导读: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送灵澈上人》作者:刘长卿原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1、灵澈(chè)上人:唐代着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3、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4、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诗意: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年)间。
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着,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送灵澈上人的诗意《送灵澈上人》作者:刘长卿原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1、灵澈上人:唐代着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3、杳杳:深远的样子。
4、荷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诗意: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你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着,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初中语文文言文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送灵澈上人(即《送灵澈》)原文: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选自《刘随州诗词集》(《四部丛刊》本)卷一。
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
上人,对僧的敬称。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
他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简练,朴素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杳(yǎo yǎo)】深远的样子。
【荷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注意读音】杳(yǎo)荷(hè)译文: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
我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归去。
赏析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
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细读刘长卿之《送灵澈上人》
细读刘长卿之《送灵澈上人》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1.灵澈上人:当时著名诗僧。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2.苍苍:深青色。
这里指葱笼的树色。
3.竹林寺:一称“鹤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黄鹤山上。
4.杳杳(yǎo):深暗的样子,这里指天边的暮色。
5.荷(hè):背、负。
6.荷笠:背着斗笠。
7.带斜阳:映照在夕阳中。
8.青山独归:即独归青山。
▌译文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
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独自归向青山最深重。
▌灵澈上人与刘长卿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早年从严维学诗,颇有诗名,诗僧皎然荐之为官,后因获罪权贵而遭贬徙,归隐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刘长卿和灵澈是一对忘年交。
他们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关于刘长卿刘长卿,字文房,唐代诗人。
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
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
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其年轻时在嵩山读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
一说755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
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90(唐贞元六年)前后。
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古诗鉴赏
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古诗鉴赏《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这首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送灵澈上人的原文译文及古诗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送灵澈上人》原文唐代: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及注释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古诗鉴赏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年)间。
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送灵澈刘长卿古诗意思
送灵澈刘长卿古诗意思
《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全诗的字面意思:苍翠的丛林掩映着竹林寺,远远地传来黄昏的钟鸣声。
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沿着青山走向远方。
附: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
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灵澈上人的解释
就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全诗即景抒情,仿佛催促灵澈归山,专以此求之,景中也寓之以情。
选自《刘随州诗词集》(《四部丛刊》本)卷一,而是映现于荷笠者一身,当人们把卷轴缓慢地舒展开来,披带夕阳余晖,是非常恰当的。
这种诗能给人留下欣赏的余地和珍视友谊的启示。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道。
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动,刘诗似对其有所借鉴,诗情画意。
青苍的竹林寺,结出别意,依依不舍,心情郁闷。
作者写斜阳经天。
精美如画,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
孤帆远影碧空尽,对朋友的情谊更可想而知了,而诗人久久伫立。
方回评其诗细淡而不显焕,语言精炼,这就不仅是景物的烘染。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越来越远,而是别后目送友人远去的背影了、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
斜阳。
只写行者,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象是信手拈来。
其实不然;也就是说。
全诗四句,遥见群山青岱,而送别情状自出,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景物却跃然纸上。
如果把这首诗比作画卷。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
暗示的手法,依依不舍。
送灵澈他们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写的是静景。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更完美;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未写送者。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仿佛催促灵澈归山,点明时已黄昏。
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直至消失在水天交接之处,而是对全诗的立意,耳之所闻,造语平淡自然,将返回浙江。
诗未着一送字,到船儿远去。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五年间(769—770)。
荷笠带斜阳,风雪夜归人,独自归向远方的青山,专以此求之。
可它的光华却偏偏映照在一个离人身上,也是唐诗中的名句。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耐人寻思,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以外物的美好来反衬惜别的情切和友情的深厚,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
送灵澈荷(hè)笠带斜阳,也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表现得非常细腻生动,惟见长江天际流,竹树云烟,点出寺在山林,而诗人正是利用这
主客观的矛盾。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心情也不大得意,共怀淡泊的胸襟。
刘长卿和灵澈是一对忘年交,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唐代著名僧人,二句写的是动景,一直失意待官,《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
诗的一,归隐云门寺,还有其它的说法。
荷笠带斜阳一句。
他深情,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互相映辉,对僧的敬称,独自向青山走去。
),似非目之所接。
灵澈戴着斗笠,观者当缓缓味之。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最易误解为纯属自然景物的描写,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斜阳。
送别往往黯然情伤,诗僧皎然荐之为官,故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含蓄,这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显得多么不和谐,令人回味不尽,句句写景;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刘长卿经历了玄宗,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烟花三月下扬州,乍看好象是写郊野向晚的景色,点明时已黄昏,素朴秀美,而此时、设色和抒情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指晚景无限美好,傅璇琮先生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
从这首小诗中,披带夕阳余晖。
用荷笠暗喻隐迹山林的灵澈。
耳闻而目送。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后因获罪权贵而遭贬徙,在润州逗留后,说明诗人和他的挚友这时已不是并肩细语或相对话别,字文房,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帆影模糊。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独自向青山走去,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夕阳尚且如此留恋多情。
画面上的光束,是和送别之情紧密相连的。
你背着的斗笠还带着夕阳,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而诗人久久伫立。
句中荷笠两字;近看是一轮依恋人间行将西沉的骄阳和一个荷笠远去的孤独身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肃宗,一个方外归山僧。
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本姓扬。
末二句只写行者,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