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灵澈上人课件ppt
送灵澈上人赏析
送灵澈上人赏析送灵澈上人原文赏析佚名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送灵澈上人赏析译文及注释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凉州词唐王之涣PPT课件
.
5
Hale Waihona Puke 矗立大漠的孤城背靠着高高的雪山。
.
6
羌笛为何总是吹奏 那幽怨的杨柳曲?
.
7
要知道,春风从来就吹不到玉门关。
.
8
.
9
诗人以“春风”来比喻 朝廷的关怀。描写了戍守 边疆的士兵的思乡之情。
全诗委婉、深沉、含蓄, 悲壮而不消沉,充分表现 了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
10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我爱古诗 诵读
.
1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
.
2
黄河壶口油画
.
3
远望滔滔黄河 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
.
4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
11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
12
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上人,对僧的敬 称。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 心情。
他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简练,朴素秀 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
13
译文:
• 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 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 我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 辉, 独自向青山归去。
.
14
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全 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 情,尤其是后两句,乍看好象 是写郊野向晚的景色,实则蕴 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 。
.
15
8送灵澈上人PPT课件
《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 长卿的作品。这是一首感情深沉 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
景物画。全诗借景抒情,构思精致, 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 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你对作者了解多少?
刘长卿(709~约786)字文房。唐代 著名诗人,擅五律,工五言。但他的大部
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 字句雷同之感。
苍翠的竹林寺, 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 声。
你背着的斗笠还 带着夕阳,独自归向 远方的青山。
赏析前两句: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
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
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
远幽渺的境界。此句: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 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 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 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 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 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 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 意境。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诗的一、 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 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 辉。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 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 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就获得了很 好的艺术效果。
【课件】2023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送别诗+课件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傍晚 与送别情
常用意象:日暮、斜阳、暮雪、暮钟
(景物特点)朦胧、苍茫、苍凉、凄清、渺 远、空旷 (情感类型)忧伤、苍凉、悲凉的离情
• ⑶.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 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 之意。
酒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问人间, 谁管别离愁? 杯中物。
——辛弃疾《满江红》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
慷慨豁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情感1:友人离去后的茫然、怅然 若失。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和
宽慰 。
送别习俗
1、折柳惜别 2、饮酒饯别 3、唱歌送别
折柳送别
《送别》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罟(gǔ)师:船夫。临圻(qí):
地名。
饮酒饯别 美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
• 参考答案:渺茫春江与一片征帆形成强烈对比, 阔大的背景衬托出征帆的渺小,由此引发作者对 征帆日暮之时找不到停泊处所的担心,表现了诗 人对朋友关心担忧之情。前三句写景,饱含感情, 末句卒章显意,“断人肠”直抒别情,将依依惜 别的哀伤之情上升到顶点。
2024年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及赏析
友人不堪别后相忆,禅客只管修道山水。
相关赏析
标题《送灵澈上人还越中》表明了诗的主题和灵澈上人的身份,他是一位僧人,来自越中。
“独掩”“苍苍”“向夕”等词语突出了灵澈上人的孤寂、执著之风,营造出一种清寂的氛围。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两句写越中的自然环境,灵澈上人行走在青山绿水间,但江南的.秋意已经渐浓,草木开始凋零。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及赏析2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
作者:唐代,刘长卿
原文: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
刘长卿刘长卿〔唐代〕
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
身随敝屦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
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
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
注释
沃州:山名,在浙江新昌县东。相传晋高僧支遁曾隐居于此。
闭关:闭门谢客。佛教中,信徒在一定期限内(一般为七日)闭居一室,止妄修道;亦称闭关。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及赏析3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竹林寺中林木苍翠,暮色茫茫钟声悠远。背着斗笠身披斜阳,独身回到遥远青山。
此诗是一首送别诗。灵澈上人俗姓汤,字源程,会稽(今绍兴)人,是中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僧。灵澈上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位于润州,是灵澈上人游方歇宿的寺院。诗写于傍晚,诗人送灵澈上人回竹林寺的途中。此诗抛却以往送别诗中黯然伤别或慷慨辞行的.模式,换之以清幽闲淡的送别,以清言表深情。
“只怜别后唯空院”一句暗示了诗人与灵澈上人的别离之意,诗人只留下空空的庭院,思念之情难以言表。
整首诗以清寂的氛围为主调,表达了诗人对灵澈上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寂寞的心情和归隐之意。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教案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教案刘长卿《送灵澈上人》教案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教材简析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气息。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
”(《绘画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如画的诗歌《送灵澈上人》。
二、作者与背景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
天宝进士,曾任转运使判官等。
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终随州刺史。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2、注释:1)、灵澈:中唐时著名诗僧。
本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县)人。
他自幼出家为僧,后从严维学诗,与僧皎然游,为时人所重。
元和十一年(861)卒。
《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2)、苍苍:深青色。
这里指葱笼的树色。
竹林寺:一称“鹤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黄鹤山上,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3)、杳杳:深远的样子,这里指天边的暮色。
4)、荷笠:背着斗笠。
小升初必背古诗PPT课件
20.剑客 (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23
21.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24
22.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25
23.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26
24.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27
25.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8
26.渡汉江 (唐)宋之问
30首
1
第一部分
2
1.山 中 杂 诗 ( 南 朝 )吴 均 山际见来烟, 竹 中 窥 落 日。 鸟向檐上飞, 云 从 窗 里 出。
3
2.《竹里 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4
3.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29
27.夜上受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30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七年级送灵澈上人知识点
七年级送灵澈上人知识点《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这是一首感情真挚、意境优美的送别诗,被选入七年级的语文教材。
以下为大家详细梳理关于这首诗的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刘长卿(约 726 年—约 786 年),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
他的诗多写贬谪飘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
擅长近体,尤工五律,曾自称为“五言长城”。
其诗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练,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二、诗歌原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三、诗歌译文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他戴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四、重点字词解释1、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
3、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4、杳杳(yǎo yǎo):深远的样子。
5、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五、诗歌赏析1、意境营造诗的前两句“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通过描绘远处竹林掩映下的寺庙和传来的悠远钟声,营造出一种深邃、宁静的氛围。
“苍苍”“杳杳”两个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画面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清幽的山林之中。
2、人物形象后两句“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则刻画了灵澈上人的形象。
他背着斗笠,在夕阳的余晖中渐行渐远,走向青山深处。
这个画面不仅展现了灵澈上人的孤独与超脱,也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重和送别之情。
3、表现手法(1)以景衬情:整首诗以竹林寺的景色和钟声为背景,衬托出诗人与灵澈上人间的离情别绪,情景交融,含蓄而深沉。
(2)动静结合:诗的前两句写静态的寺庙和钟声,后两句写动态的人物行走,动静结合,使诗歌更富有层次感和感染力。
六、诗歌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上人的深情送别,也反映了诗人在送别时的落寞和惆怅之情,同时还蕴含着诗人对灵澈上人超脱尘世、归于自然的生活的向往。
七、诗歌艺术特色1、简洁明快全诗语言简洁,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但却能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送灵澈上人
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诗的一、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 写的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 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尤深,仿佛耳旁 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 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就 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 尤其是后两句,乍看好像是写郊野向晚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 人的无限情思。“荷笠带斜阳”一句,最易误解为纯属自然景 物的描写,无甚用意。其实不然。作者写斜阳经天,不是光照 山峦火树,而是映现于荷笠者一身,显然是为了突出“荷笠” 这一人物形象和整个画面构图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感情 的专注。画面上的光束、景物,是和送别之情紧密相连的,这 就不仅是景物的烘染,时序的变换或感情的陪衬,而是对全诗 的立意、构图、设色和抒情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首诗正是既写 景,又抒发胸臆,注意景物选择和人思想感情的协调统一,使 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和谐合拍,故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更 贴切、更完美。 这种诗能给人留下欣赏的余地和珍视友谊的启示。
——刘长卿
刘长卿 (709~约786)中国唐 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 郡望河间(今属河北)。以五言律诗擅 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间任监察 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 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 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 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 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 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 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 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 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 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海盐官 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细 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 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 描取胜,饶有韵致。但他的大部分诗内 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 雷同之感。
古诗文《送灵澈上人》赏析
古诗文《送灵澈上人》赏析送灵澈上人唐朝: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送灵澈上人译文及注释【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送灵澈上人创作背景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送灵澈上人鉴赏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鲁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送灵澈上人(刘长卿)》ppt课件2
作品赏析
•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 ,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 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 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 “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 ,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 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 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 者的寂寞心情。
送灵澈上人
作者简介 •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 (唐玄宗年号,742—756)进士,曾任长州县尉,因事下 狱,两遭贬谪,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 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 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二年 (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他生 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 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 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 。如《新年作》、《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 如《别严士元》《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 山主人》、《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 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 同之感。
创作背景
•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 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 (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 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背诵 送灵澈上人》公开课教案0
《送灵澈上人》教材简析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气息。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能够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充足的景色。
”(《绘画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如画的诗歌《送灵澈上人》。
二、作者与背景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
天宝进士,曾任转运使判官等。
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终随州刺史。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能够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2、注释:1)、灵澈:中唐时著名诗僧。
本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县)人。
他自幼出家为僧,后从严维学诗,与僧皎然游,为时人所重。
元和十一年(861)卒。
《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2)、苍苍:深青色。
这里指葱笼的树色。
竹林寺:一称“鹤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黄鹤山上,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3)、杳杳:长远的样子,这里指天边的暮色。
4)、荷笠:背着斗笠。
带斜阳:映照在夕阳中。
5)、青山独归:即独归青山。
3、诗歌大意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
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归去,渐行渐远。
四、赏析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
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五.课堂练习背诵默写这首诗。
送灵澈教学设计
十五、《送灵澈上人》作者: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⑴送灵澈上人:选自《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卷一。
灵辙上人,唐代著名僧.灵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五、《塞下曲》其二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2] 译文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1)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2):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篇二:经典诵读活动课教学设计《经典诵读活动课》教学设计一、活动目标1、品读古诗,给诗配画,给画配诗,体会诗境,感悟诗情。
2、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悟人生哲理。
3、了解名著,体悟人生真谛。
4、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
5、增强对人类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重点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三、开放式活动有诗朗诵,讲述表演故事,配乐美文赏读,诗配画,画配诗,配乐唱古诗,抢答。
四:活动准备学生准备:1、背诵七年级下册子10首古诗,并为《约客》、《送灵澈上人》、《山中杂诗》《滁州西涧》配画。
2、课下阅读高乐基的《童年》、布封的《昆虫记》3、熟背《论语》十则。
4、表演学讲《两小儿辩日》故事。
5、感情朗读《我还有一个苹果》,并写出赏析文字(可以从语言、写法、哲理等方面赏析)。
6、学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幻灯片)灯片1、经典诵读活动课。
灯片2、打出古诗《约客》《送灵澈上人》。
(加上背景,为诗配画,投影展示学生画)关于《山中杂诗》《滁州西涧》的画(可以把学生的画投影显示,为画配诗)灯片3、关于《童年》、《昆虫记》的简答题。
《唐诗·送灵澈上人·赏析》优秀教案
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斜阳一作:夕阳译文及注释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⑴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参考资料:1、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21 :61 .鉴赏这首小记叙诗人在傍晚送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灵澈上人
————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作者简介:
刘长卿(大约726~大约786),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 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 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 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 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生卒 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综合看来约生于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左右。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 ,自称“五言长城”。
写作背景: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 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 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 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注释: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杳(yǎo yǎo)】深远的样子。 【荷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注意读音】 杳(yǎo)荷(h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译诗:
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 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 我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 独自向青山归去。
赏析: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 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 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 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 ”,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 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 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 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