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送灵澈上人》教案
送灵澈古诗幼儿园教案
送灵澈古诗幼儿园教案【篇一:幼儿园必背古诗】《忆江南》[唐]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浪淘沙》[唐] 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蜂》[唐] 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的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威水甜《小松》[晚唐] 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暮春即事》[宋]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书院》[宋]刘过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戴斜阳,青山独归远。
《题稚川山水》[唐]戴叔伦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边词》[唐]张敬忠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蝉》[唐]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二、名言警句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捕意思: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学不可以已。
——荀子意思: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意思: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意思: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友爱、温情的种子一旦播下,就会发芽、成长。
五年级上语文课件(A)送灵澈上人_沪教版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 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 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上 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 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 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 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 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 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说殊 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 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 种境界.
• 5、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rles Chaplin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Thursday, June 17, 2021June 21Thursday, June 17, 20216/17/2021
省河间县)人,开元进士,曾任长州县 尉,遭贬后出。唐肃宗至德年间,曾任 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被人诬陷,下姑 苏(今江苏省苏州市)狱,后贬为潘州 (今广东省茂名市)南巴尉,移陆州司 马。官至随州刺史,称刘随州。一生不 得志,写诗抒政治失意,写自然景物简 括鲜明,五绝、七律成就较高,自称 “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 长卿的作品。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 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 画。全诗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 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为 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刘长卿简介
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河北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中,从视觉和
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林寺的景色气氛,同
时点明送别时间,且对仗工整的两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送灵澈上人》研讨课教案_0
《送灵澈上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感情地朗读。
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反复品读古诗,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诗句大意;体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学会赏析送别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思想盛情。
感悟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之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实物投影展示欣赏送别诗(学生搜集)2.教师出示送别诗名句(学生齐读)二、知诗人1.指两名学生展示搜集的作者资料2.大屏幕出示: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因官至随州刺史,称刘随州。
五绝、七律成就较高,自称“五言长城”。
有《刘随州诗集》。
三、解诗题送:送别灵澈,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云门寺律僧。
著有《律宗引源》。
与刘禹锡、刘长卿、吕温交往甚密,互有诗相赠,享誉当时诗坛。
上人,对僧的敬称明确:诗人刘长卿送别友人灵澈。
四、读诗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古诗2.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
3.老师点名学生读(指导朗读)4.齐读五.明诗意,感悟想象1.注释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杳:深远的样子。
荷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2.指同学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述。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六、入诗境、悟诗情1通过分析“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得出诗人此时的心情(依依不舍、依依惜别)2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依依惜别之情。
(朗读指导)3体会“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写了哪些景物?“苍苍”写出了什么?“杳杳”写出了什么?(指导朗读)5这些景物的描写给人带来什么感受?6这种借助景物来抒发感情的写法叫——“借景抒情”。
(学生答)7诗人选取这些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大屏幕出示时代背景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虽不遇而闲适,虽失意而淡泊的情怀。
送灵澈送灵澈上人(作者刘长卿)唐诗赏析
送灵澈-《送灵澈上人》(作者:刘长卿)唐诗赏析《送灵澈上人》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7卷第19首。
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
全诗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送灵澈上人⑴作者: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⑵,杳杳钟声晚⑶。
荷笠带斜阳⑷,青山独归远。
【注释】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译文】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写作背景】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间。
五年级上语文课件(B)送灵澈上人_沪教版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 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 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 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 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 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 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 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 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 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 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 闲淡的意境。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8/242021/8/24Tuesday, August 24,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8/242021/8/242021/8/248/24/2021 5:15:18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8/242021/8/242021/8/24Aug-2124-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8/242021/8/242021/8/24Tuesday, August 24, 2021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作者简介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属 河北)人,唐代诗人。天宝进士, 曾任转运使判官等。因刚而犯 上,两度迁谪,终随州刺史。
写作背景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 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 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 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 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 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 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 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2015年初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送灵澈上人
2015 年初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送灵澈上人
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因此,各位老师要特别重视,为了能够很好的帮助各位老师备课,特别准备了这篇2015 年初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以供参考!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送灵澈上人》这首诗描写了送灵澈归去的情景,抒发了神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车归去诗人的清闲、寂寞。
这是中唐诗人刘长卿的一首有名的五言古绝,刘长卿的绝句一向为古代诗论家所推崇,这首古绝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古绝题为送灵澈上人。
谁是灵澈上人呢?经查证,灵澈上人是中唐时颇有名的一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人(今浙江绍兴),灵澈出家的寺院就是会稽云门山上的云门寺,而竹林寺则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上人每云游来往歇息之处。
这首古绝应该为刘长卿在傍晚送灵澈上人后回到竹林。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教案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教案刘长卿《送灵澈上人》教案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教材简析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气息。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
”(《绘画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如画的诗歌《送灵澈上人》。
二、作者与背景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
天宝进士,曾任转运使判官等。
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终随州刺史。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2、注释:1)、灵澈:中唐时著名诗僧。
本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县)人。
他自幼出家为僧,后从严维学诗,与僧皎然游,为时人所重。
元和十一年(861)卒。
《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2)、苍苍:深青色。
这里指葱笼的树色。
竹林寺:一称“鹤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黄鹤山上,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3)、杳杳:深远的样子,这里指天边的暮色。
4)、荷笠:背着斗笠。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篇1《送灵澈上人》赏析【原文】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陽,青山独归远。
【注释】灵澈上人:灵澈,当时著名的诗僧。
上人,和尚的尊称。
苍苍:青色*。
杳杳:深远。
钟声晚:古代寺院晨昏鸣钟。
荷笠带夕陽:笠,斗笠,用竹篾等编制的遮陽挡雨的帽子。
荷笠,把斗笠挂在背上。
整句的意思是他背上的斗笠还带着夕陽。
【翻译】在苍翠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深远的晚钟声。
他背着斗笠披着晚霞,独自一人向远方的青山归去。
【赏析】刘长卿 (709~780) , 字文房, 今河北省河间县人, 唐开元进士。
肃宗时曾任监察御史等职, 曾被陷入狱, 后贬南巴尉, 调任睦州司马, 官终至随州刺史。
他的诗多有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战争离乱之作。
以五言著称,作品有《刘随州集》。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
作品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一9—770)。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是宦途失意之人,一个是云游寄宿之归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身在他乡及不遇之体验,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共怀淡泊的胸襟和境界。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阅读答案及赏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阅读答案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刘长卿《送灵澈上人》阅读答案及赏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阅读答案及赏析引导语:《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七年级送灵澈上人教学设计
七年级送灵澈上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送灵澈上人》这首诗,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与灵澈上人的深厚情谊,体会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培养学生对友情和宁静生活的珍惜与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含蓄的表达手法,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人雅士之间的交往常常通过诗词来表达情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诗人刘长卿送别友人灵澈上人的作品——《送灵澈上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
(三)解读诗歌,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小组讨论诗歌的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如:“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等。
3、教师讲解诗歌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
(四)赏析诗歌,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苍苍山林中,一座竹林寺掩映其中,远远传来寺院的钟声,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悠扬。
一位僧人背着斗笠,在斜阳的余晖中渐行渐远。
)2、提问:从画面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对灵澈上人归隐生活的羡慕,以及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惆怅。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以钟声、斜阳、青山等自然景象,烘托出离别的氛围,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五)再读诗歌,深入感悟1、学生带着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
3、开展朗读比赛,评选出“朗读之星”。
初中七年级语文送灵澈上人教案.doc
《送灵澈上人》是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第八篇课文,作者是刘长卿,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中七年级语文送灵澈上人教案,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早年从严维学诗,颇有诗名,诗僧皎然荐之为官,后因获罪权贵而遭贬徙,归隐云门寺。
下面小编就简单的介绍下这篇教案的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刘长卿(709~约780)中国唐代诗人。
字文房。
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
以五言律诗擅长,玄宗天宝进士。
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
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
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
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
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
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
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同之感。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集10卷。
较流行的是明翻宋本《唐刘随州诗集》(10卷诗,1卷文),《全唐诗》编录其诗5卷。
作者经历年轻时在嵩山读书,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
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得罪,贬为岭南的南巴尉。
经过江西时,与诗人李白、李嘉□等有诗往还。
上元二年(761年)从南巴返回,旅居江浙。
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刘长卿有诗纪其事:“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
”(《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代宗大历五年(770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
送方外上人 (刘长卿)教案
送方外上人 (刘长卿)教案送方外上人 (刘长卿)教案刘长卿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多以写景和抒发思乡之情为主题,其中《送方外上人》一诗表达了对远行友人的送别之情。
本教案旨在通过解析这首诗的背景、主题、意境和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优秀的古代诗歌作品。
一、诗歌背景和主题《送方外上人》是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七绝诗,诗中主要表达了送别方外上人的情感。
据考证,这里的方外上人指的是一位禅宗高僧,他追求心境的超脱,故选择了出家修行,离开喧嚣的人间。
诗人在送别这位友人时,表达了自己对其远行的羡慕和祝福。
二、诗歌解析1. 第一句:“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这句话通过把孤云和野鹤作比喻,形容方外上人的清高和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他远离尘嚣的向往。
2. 第二句:“莫买沃洲山,时人云四维。
”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方外上人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沃洲山是远离人烟的僻静之地,时人云四维意指这座山四周景色优美,而方外上人选择了在这里修行。
3. 第三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这两句以描绘瀑布为手法,表现出方外上人在山中修行的景象。
瀑布急速的水流和高耸的山峰烘托出方外上人超脱红尘的境界。
4. 第四句:“云随雨足向山村,山村四月闲人少。
”这两句诗通过写山村的宁静和人烟稀少,进一步强调了方外上人离世俗的追求,以及离开人间繁华的心情。
5. 第五句:“望闻南北游子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两句诗以南北游子悲伤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方外上人选择出家修行的另一层思考。
诗人认为如果方外上人没有出家,而选择追求功名利禄,或许会拥有更多的荣华富贵,但也会失去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诗歌教学,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 熟悉并理解《送方外上人》的背景和主题;2. 分析和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3. 掌握一些常见的写景和抒发情感的手法;4. 培养学生欣赏优秀古代诗歌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教师出示《送方外上人》全文,并进行整体朗读)1. 导入:与学生讨论“送别”对人的情感产生的作用,并引导学生联想、猜测关于“方外上人”的信息。
五年级语文上册《送灵澈上人》课件4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12/12/2021
文题解说
《送灵澈上人》选自《刘随州诗集》。“灵澈上人”, 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上人”,对僧的敬
称作。家作品
刘长卿(约709-约785年)唐代诗人,字文房, 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开元(713-741)进 士,曾任长州县尉,遭贬后出。唐肃宗至德(756758)年间,曾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被人诬陷, 下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狱,后贬为潘州(今广 东省茂名市)南巴尉,移陆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 世称刘随州。一生不得志,写诗抒政治失意,写自 然景物简括鲜明,五绝、七律成就较高,自称“五 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翻译② 好似墨青色隐隐铺盖着曲径通幽的竹林寺,神秘的色彩 在悄悄氤氲 [yīn yūn],阵阵沉重的晚钟飘渺在自然的屏障中,随风 驱散,给人恍若隔世的感觉。我背着轻巧的斗笠,任晚 风斜阳柔柔抚摸我的青丝。向远处眺望,连绵起伏的青 山外,遥遥的远行人,那晚霞的光填补了我伤感的心。
12/12/2021
1、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诗前 两句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12/12/2021
珍惜现在父母给我们的一切 好的条件,认真、努力,朝着 好的方向发展。
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 中,自己的命运由自己决定!
12/12/2021
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 处蛙”交代了什么内容?
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 “黄梅”、“雨”、“池塘”、 “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 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 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 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以 “热闹”的环境反衬雨夜的“寂 静”。
12/12/2021
鲁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送灵澈上人(刘长卿)》ppt课件2
作品赏析
•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 ,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 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 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 “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 ,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 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 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 者的寂寞心情。
送灵澈上人
作者简介 •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 (唐玄宗年号,742—756)进士,曾任长州县尉,因事下 狱,两遭贬谪,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 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 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二年 (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他生 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 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 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 。如《新年作》、《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 如《别严士元》《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 山主人》、《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 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 同之感。
创作背景
•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 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 (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 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五年级语文上册《送灵澈上人》课件3 沪教版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1)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 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
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⑶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⑷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⑸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 着。
诗词大意: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8/27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3
谢谢欣赏!
2019/8/27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ຫໍສະໝຸດ 14“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二句写 的是灵澈在夕阳晚照中辞别诗人归去 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沐浴着夕阳余 晖,独自向青山深处走去,越来越深, 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 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 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别情
甚深。此二句是写眼前所见所
感,是实写。
• 全诗四句,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诗的一、 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 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句句写景,也 句句写情。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 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 强烈了。
《送灵澈上人》
•
《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
卿的作品。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
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全
诗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
朴秀美,意境闲淡,为唐代山水诗的名
篇。
你对作者了解多少?
• 刘长卿(709~约786)字文房。唐代著名 诗人,擅五律,工五言。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
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同之感。
编后语
送灵澈上人约客.正式版PPT文档
本诗小结。表
露诗人因怀才不遇而闲适,虽然失意却淡泊 的情怀。
约客
4青山独归:即独归青山. 诗人耳闻寺院传来的杳杳钟声,这触动了他归隐的思绪,诗人目送灵澈独归的身影,他的身影充满无穷的诱惑力,勾惹出诗人的归隐 之意。 2、准确把握感情基调: 惆怅失落 赵师秀 (1170~1219) ,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天乐。 作用:既写出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传达出约客未至的惆怅、寂寞之情。 我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拿起棋子敲击桌子,震落了灯花。 本来诗人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阵阵的雨声和蛙声,对照之下可以看出诗人心情的焦躁。 1、首联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描绘这一画面有何用意(作用)? (1)描绘的是江南梅雨时节的夏夜景色。 苍 苍 竹 林 寺, 杳yǎo 杳 钟 声 晚。
(二)朗读指导与练习。
请按音节划分朗读节奏。 苍 苍 竹 林 寺, 杳yǎo 杳 钟 声 晚。 荷hè笠 带 斜 阳, 青 山 独 归 远。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注释】 1苍苍:深青色。 2杳杳:深远(悠远)的样子。 3荷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带斜阳:披着夕阳的 余辉 4青山独归:即独归青山.
【译文参考】 青深色的竹林寺,傍晚时分,远远传来悠
悠的钟声。(灵澈上人)身背斗笠,披着夕 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归去,渐行渐远。
(四)整体感知,理解探究。 1、首联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描写的角度有何不同?
分别有什么作用?
(1)描写对象是竹林寺,时间是傍晚,因此这是一 幅寺院晚景图。
(2)前句从视觉角度写,后句从听觉角度写。
约客 导学
(一)掌握作者,了解背景。 赵师秀 (1170~1219) ,字紫 芝、灵芝,号灵秀、天乐。 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 宋诗人。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教学设计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教学设计送灵澈上人(刘长卿)教学设计一、引言送灵澈上人是唐代文学家刘长卿创作的一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而闻名。
本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研读这首诗,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魅力并培养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刘长卿及他的创作背景,认识他作为唐代文学家的重要地位;2. 理解并分析《送灵澈上人》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学会欣赏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优点;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唐代文学的辉煌时期,并简要介绍刘长卿的生平和作品。
引导学生思考唐代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重要性。
2. 研读诗歌(15分钟)将《送灵澈上人》这首诗呈现给学生,并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鼓励学生自行阅读,然后共同探讨诗中的意象、感情以及作者的写作技巧。
3. 分析诗歌(2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送灵澈上人》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讨论:- 诗中的灵澈上人是何人?他的离去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歌中蕴含的离别与思念的情感如何通过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 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感情抒发有何特点?它们如何彰显了唐代文学的特色?4. 欣赏诗歌(20分钟)播放一段配乐,营造出宁静和幽雅的氛围。
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和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尤其是音乐和诗歌如何共鸣、相互映衬。
5. 写作训练(30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对《送灵澈上人》的欣赏之情。
鼓励他们从诗歌的意境、情感以及艺术特点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提供一些写作例句和技巧,帮助学生展示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创造。
6.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请学生展示他们的短文,并与全班分享他们的观点和体会。
老师可以提供反馈和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改进。
四、教学评估1. 学生对唐代文学及刘长卿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送灵澈上人》意境和情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3. 学生对欣赏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优点的认识程度;4. 学生通过写作展示的文学修养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教案
本文是关于刘长卿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教材简析
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气息。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
色。
”(《绘画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如画的诗歌《送灵澈上人》。
二、作者与背景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
天宝进士,曾任转运使判官等。
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终随州刺史。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2、注释:
1)、灵澈:中唐时著名诗僧。
本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县)人。
他自幼出家为僧,后从严维学诗,与僧皎然游,为时人所重。
元和十一年(861)卒。
《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2)、苍苍:深青色。
这里指葱笼的树色。
竹林寺:一称“鹤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黄鹤山上,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3)、杳杳:深远的样子,这里指天边的暮色。
4)、荷笠:背着斗笠。
带斜阳:映照在夕阳中。
5)、青山独归:即独归青山。
3、诗歌大意
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
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归去,渐行渐远。
四、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
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
拓展阅读: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赏析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
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
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
”(《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