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人、教育
教育学课件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主要观点之二:教育也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 配趋于平等的因素。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教育绝不仅仅是一 种投资活动。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而教育投资 是人力投资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说人力 资本的再生产不应当仅仅被视为一种消费,而 应视为一种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 益投资。
三、教育与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表现在:
文化的平等性、文化的交往性、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的内聚性等方面
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思维方式的改变、教育民主化的进展 、
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四、教育与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一概念,萌芽于 1964年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划时 代的力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的断 言。随着人类信息传播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其是电子信息瞬息万里的传播,时空差别将 越来越小,全球生活将趋于同步化,全球化的 特征愈加明显
1.教育观念受制于文化观念
2.教育内容受制于文化形式
教育内容的大部分选自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 因为任何文化都具有其鲜明的自身特色、独特 价值和丰富内涵,生存其间的每个个体与其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不同的民族文化也会影 响到教育内容。
第三节 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新诉求
教育与社会发展是一种互相促进、互相联系、相辅相 成的关系,教育离不开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也离不 开教育
五、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Labou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初,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奥利(M.Piore)、多 林格(P.Doeringer)、戈登(R.Gordon)、爱德 华兹(Edwards)、卡诺伊(M.Carnoy)等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三)教育具有文化功能 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人类文化是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
过程中习得的,因此,它不可能通过遗传 的方式延续,而只能通过传递的方式发展 下去。
2.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传播,一般指某一社会文化共同 体的文化向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输过
都是有价值的,因为,任何社会要将成千 上万的人用其他方法按能力分类是一项无 法完成的巨大工作,而教育就成为实施这 种分类的有效工具。 • 由于这种理论强调教育文凭的重要性, 故亦被称为“文凭理论”。
一、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五)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
出现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奥里、戈登、 多林格、卡诺伊等。他们认为,人力资本理 论对教育的作用及教育与工资关系的分析不 精确,没有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忽 视了劳动力市场是划分为不同部分的,在不 同的部分中教育与工资的关系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扈中平.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投入优厚,预算优先——落实优先发展的 物质保障
3.实现“两基”、保证“两全”——落实优 先发展的核心内容
4.依法治教,依法施教——落实优先发展的
三、教育现代化
(一)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界定 • 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推进教育从旧模式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一)教育独立论教育独立论是一种主张教育超越于政党和宗教而处于独立地位的教育观点或思潮,发端于五四运动前,为解决教育经费而提出,代表人物蔡元培《教育独立议》、李石《教育独立建议》主要观点如下:①教育经费独立。
要求政府划出固定收入,专作教育经费,不能移用;②教育行政独立。
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由懂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③教育思想独立。
教育不必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④教育内容独立。
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⑤教育脱离宗教。
以传教为主的人员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评价,教育独立论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而独立存在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要求摆脱军阀对教育的控制,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侵略,在中国独立发展教育事业的愿望,这在当时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行不通的。
(二)教育万能论教育万能论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爱尔维修,其核心观点是教育对人成长其决定性作用。
教育万能论反映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的进步要求,但普遍忽视或否定遗传素质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把环境和教育看作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显然是不科学的。
(三)人力资本论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创立的,认为通过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可以像土地,资本等实体性(物质性)要素一样,在社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基本观点如下:①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②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③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④教育投资应该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评价,人力资本突破了传统物质资本的束缚,开辟了关于人类生产能力的崭新思路,为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但它忽略了劳动力市场中其他的筛选标准。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2、决定受教育权
在不同的社会,人们受教育的权利是不平等 的,什么样的人可以接受教育,什么样的人可以 受到什么程度的教育,这都是由一个社会的政治 经济制度决定的。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奴隶主和封建地 主占据了社会统治地位,只有他们的子女才享有 受教育的权利,广大的劳动人民及其子女根本就 不可能接受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教育已相当普及,但受 教育的权利仍然是不平等的,这主要表现在高等 教育上。 在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在追求教育的平等, 但也不能说教育已绝对平等,特别是文化大革命 中的推荐大学生。
3、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 起决定作用。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只 能在政治经济发展的轨道上实现,它不能 决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更不能成为政 治经济发展的动力。 在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前, 新的教育制度不可能产生,更不可能占统 治地位。 教育在这基本矛盾运动中,对社会政 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只能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而不能起决定作用。
6.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是( ) 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起加速作用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说( ) A.教育与既同步又不同步 B.教育有自身发展规律 C.教育有历史继承性 D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 不平衡性 8.( )对教育的制约之一是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文化 D.社会人口 9.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 ) A.制约作用 B.能动作用 C.只起促进作用 D.促进或延缓作用 10.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 ) A.性质B.目的 C.领导权 D.受教育权
2、教育实现了 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再生产。
继承性是科学的最大特点,一个人或一 个时代的知识有限,需要积累和继承,这 就必须借助教育传递。 通过教育,使科学知识和技术从为少数 人掌握到为多数人掌握,扩大传播范围, 为先进科学的普及提高、新产品的推广利 用、技术力量的补充发展开辟道路,从而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内容提要]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3、教育与社会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关系4、教育与社会人口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重点和难点]1、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教育与政治经济间的关系2、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第一节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发展,推动和决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同时推动和制约教育的发展。
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标的制定无论哪个阶级,不管它自觉还是不自觉,在确定教育目标的同时,归根结底是要考虑到当时生产发展水平。
在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只有小农和手工业生产,对劳动者的知识质量的要求不高,没有爱过学校教育的人,也可以生产。
因此,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在旧中国,农民是不需要学习很多文化知识的,即使学习,也主要是识字,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最多再学一些珠算。
所以说,生产力发展,对学校人才的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从教育发展的历史看,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因为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作为基础,一个国家能招多少人进学校学习,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要看这个国家能给教育提供多少的物质条件。
办教育是不能违背这个原理的。
(表)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在校生总数(万人)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要求教育有相应的发展。
如:奴隶和封建社会时的教育,相对比较缓慢,规模也较少,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
也正因为生产力水平限制,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起来,差距也较大。
(三)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和发展1、教学内容(包括课程设置)随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丰富和改革。
古代,学校教学内容主要是人文学科,(我国长期是尊孔读经,欧洲中世纪主要是宗教定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只是一些简单的数学、天文、医学、但不占重要地位。
《教育人社会》课件
02
教育体系与结构
基础教育
定义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 中的基础性阶段,包括幼 儿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 教育。
目标
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 础,培养基本的学习能力 、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
内容
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 语、科学、历史、地理、 体育等学科。
高等教育
定义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基础教育后接受的 教育,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教育。
非正式教育
定义
非正式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体系 之外进行的教育活动,如自学、
网络课程、社区活动等。
目标
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 高个人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
内容
涵盖了各种领域,如语言学习、 兴趣爱好、职业技能等。
03
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
1 2
教育政策制定
教育政策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政策议程 设置、政策规划、政策合法化等环节。
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
社会需求变化对教育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要求教育与时俱 进,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技术进步对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推动了教育模式的 创新和变革。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投入和教育资源配置,进而影响教育的 质量和公平性。
05
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育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传统教育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缺乏实践和创新 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改革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鼓励创新和实践。
教育改革成效
提高了教育质量,培养了更多01
教育信息化
教育学基础(第三章)
第 第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和流动功能的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不断强化,是一种历 三二 区别和联系 章 节 史进步的表现。当代,教育能否从发地发挥这一 区别 教育的社会 教育的社会 功能,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教 教 育 变迁功能 流动功能 育 的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对社会整体而言 对社会个体而言 与 社 1.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 会 人作为工具 人即目的 社 功 2.教育是现代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 推动社会的存续、演 促进个人生存和发展境 会 能 3.教育的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 变和发展 遇的改善 发 的分配问题。 展 联系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为其社会流动功能的产生奠 我们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但教育不是万能的。 定客观基础,为社会流动的实现开拓可能空间;教育 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实现程度,既是衡量社会变迁的价 值尺度,又是推动社会变迁的动力。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和流动功能的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第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 二三 区别和联系 节章 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区别 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教育的社会 教育的社会 教 表现: 变迁功能 流动功能 育教 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 的育 对社会整体而言 对社会个体而言 用于社会; 社与 (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发挥都要基于它“培养人” 会 人作为工具 人即目的 的本体功能。) 功社 推动社会的存续、演 促进个人生存和发展境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 能 会 变和发展 遇的改善
第 三 章 教 育 与 社 会 发 展
第 第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 三 二 节 节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教 教 育 育表现: 与 的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 我 社用于社会; 国 会(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发挥都要基于它“培养人” 社 功的本体功能。) 能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 会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和连续性。 主 (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义 建 设 正确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3、关于“教育产业化” (1)涵义:将教育作为一种产业,以市场经济运作模 式来运行,产业经营以赢利为目的,追求利润和经济效 益。 (2)教育能不能产业化? 不同观点:教育应完全产业化;教育可以部分产业化; 教育不应该产业化。 经营目的——赢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一致? 功能发挥——经济功能、精神陶冶功能 投入渠道——个人投入、国家投入、集体投入 收益受益——物质的、精神的;个人、集体、国家、社 会 生产产品——性质(物质、精神)、价值(直接、间接)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还是创造经济价值?这是 回答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的关键
熟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们仔细比较中美 两国的教育后得出这样的认识与判断:中国教育更强 调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社会的价值趋向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具有强大的社会功利性,而缺乏受教育者的主体 性;美国教育更强调按照孩子自我固有的兴趣、爱好, 甚至能力倾向,把被教育者培养和发展成对个人和社 会而言均具有最大和最好可能利益的人。我们在对孩 子进行教育、培养和施加影响的过程中,要牺牲 掉大 部分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和自主性,这可能在短时 间里使学生取得举世瞩目的佳绩,但就长远来说,人 的发展毕竟是个终生不懈的过程,我们用十几年学校 教育所积累的经验和近乎工艺流程的精细模式去抗衡 受教育者终生的主观愿望和主动发展能力是多么愚不 可及!那些被磨灭了个性、兴趣和自主性的孩子,其 发 展潜力和终生发展的成就也就可想而知。
从教育自身发展特点看,教育具有未来性、 周期性长的特点,是为未来培养人才。教育 必须面向未来,善于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出发规划现在的教育,为社会超前培养人才, 因此,教育必须先行,树立超前教育观,教 育投资也要超前增长,还要超前建立师资培 养体系,加强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3)“教育先行”的前提条件 教育先行始终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 教育经费的投资与增长不能无视经济发展的 客观实际。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 (1)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 • (2)学生学习内容的核心是人类的精神文化。 学生学习内容的核心是人类的精神文化。 • (3)学校教育就是一种文化的形式,“校园文化” 学校教育就是一种文化的形式, 校园文化” 是一种潜在的、稳定的、持续的教育因素。 是一种潜在的、稳定的、持续的教育因素。 • (4)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 (一)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
生产力是社会诸因素中最活跃、 生产力是社会诸因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 对其它一切因素都起着决定的作用, 素,对其它一切因素都起着决定的作用,生产力 发展水平主要是为教育提供物质条件; 发展水平主要是为教育提供物质条件;即教育的 物质条件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的。 物质条件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的。
生产力决定教育: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 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教育结 构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育内容、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 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 • 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 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是发展科技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着是决定教育的一切。
•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 教育的内容
•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因素, 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因素,又在文化发展中发 挥重要作用。 挥重要作用。 • 保存、传递文化 保存、 • 吸收、融合各民族文化 吸收、 • 创造、更新文化 创造、
第三章 教育的本质
三、教育的科学定义
现代教育学一般将教育区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已产生的教育,这种教育存在于各 种生产和生活的活动之中。其定义一般为: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 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 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渠道进行的,其中教学是基本途径。
第一节 教育的科学界定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及认识教育本质应掌 握的方法论
二、教育的本质特性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
1.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理由:教育是观 念形态文化,其性质、变化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 务;教育有受生产力制约的因素,但要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作用。
对教育者来说,他要研究认识三个客体:学生、教育内容和教育 手段。教育者的任务是将既定的教育内容通过一定的手段传授给 学生。
对受教育者来说,他认识的客体是一个:教育内容。他的任务是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手段学习和掌握既定的内容,也就是 将外在的客体转化为内在主体的东西。
第三节 教育的基本形态
二、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的人被称为受教育者。
广义的教育中,所有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 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在狭义的教育中,受教育者特指 教师“教”的对象——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
其一是说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一个求知的 个体。他们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较多,需要 教育所传授和扩展。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可以 逐渐认识客观自然和人类自己,可以逐渐使他们的认 识由个体的认识水平过渡到人类总体的认识水平。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课后思考题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课后思量题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练习题一、填空题1.________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
2.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________、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
3.________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4.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提供的物质基础,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________程度。
5.________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6.________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及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更新。
7.________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二、单项选择题1、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 )。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B、教育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11、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说明了教育( ) 。
A 、生产性B 、阶级性C 、民族性 D、历史传承性12、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
这说明了( )。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C、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材培养的规格D、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方法发展与改革13、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 ( )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A 、生产力B 、人才C 、劳动力 D、科学知识14、“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映了教育与( )的关系。
A 、政治B 、文化C 、经济 D、科技15、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 )。
A、绝对独立性B、相对独立性C、历史继承性D、生产性16、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平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教育概论 第3章 教育与社会(下)------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 (一)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 方针、路线,造成舆论 • (二)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 一方面直接推动社会政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让 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政治观点,积累经验, 培养合格公民。 • (三)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 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 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 (四)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 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与内在规律性之间 确实有很多一致性,但依然不完全一致,原因是: • 1、方针政策主要调节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 教育的内在规律性揭示的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以 及教育与社会诸因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两者涉及 的范围不等。如果以前者代替后者,就会出现以偏 概全的弊病。 • 2、方针政策有一定的权宜性,受时空局限。而教 育的内在规律性具有相对的普遍性和稳定性。 • 3、方针政策有时也可能没有正确反映现实而发生 差错甚至完全错误(一定的人为性),而教育的内 在规律性是事物间存在的本质联系。
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
• 人口质量: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 平 • 身体素质:遗传素质和健康状况,是物质 要素 • 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程度和劳 动技术水平 • 道德水平: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合于社 会规范的道德践行能力 • 后两者是精神要素
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
• (一)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 直接影响: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总影 响 • 间接影响: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 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的 教育质量 • (二)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 • 抓好基础教育,尤其是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是 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根本保证
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反)作用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生产力水平
剩余劳动数量
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物质的 数量和质量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结构:
• 教育结构: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
人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组合和比例构成。
• 教育结构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起来的 • 社会经济结构所制约。
• 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专业结构
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 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表现: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 决定着谁受教育的权利 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1.通过政治机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 第一,政治通过国家机关从组织上对教育机构进 行直接领导。 • 第二,社会政治通过法律形式,对教育具有控制 作用。 • 第三,社会政治通过教育财政,即经济手段,对 教育领导权具有控制作用。 • 第四,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影 • 响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及政治立 • 场,形成受教育者公民意识和行为。
• 2.社会文化背景对教育的影响 •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 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加强联系
第二节
教育功能
• ㈠教育功能的结构 1、教育的本体功能与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本体功能: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 可看成教育的职能。
• ★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通过自身职能的充分调 动和履行而对社会产生的一种功效。
• 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决定各级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 • 国民经济地区结构造成各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 国民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教育管理体制
3.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 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
古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是以培养人为为己任,必然要受到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发展与社会密切相关,相互制约。
其中,社会是上位范畴,教育是下位范畴。
为此,一定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对人的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可能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发展受到社会方方面面因素制约,大体包括三层含义。
其一,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能够为教育活动提供多少剩余劳动产品和自由劳动时间,进而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数量。
其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及相应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对劳动力的规格、质量有着特定的要求,这就决定着教育的结构、内容以及它的目标。
其三,社会生产力及其政治经济制度还规定着教育的社会阶级性质、发展方向等。
辩证唯物论认为,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物质生产方式是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三大因素,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可以分别从人口、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来审视。
一、人口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人类生产分为物质的再生产和人的再生产两类。
前者是指处于一定世界关系的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借助于生产工具不断地从自然获得其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后者则是指以前者为前提和基础,通过一定形式的婚姻制度所进行的人类自身的繁衍。
而就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来看,它是生活在一定时间、地点内的社会总人口的繁衍、代代延续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有数量的再生产,也有质量的再生产,进而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
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区内或一个单位内的人的总称。
” 其具体状况通常包括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质量。
而人口的质量一般又由人口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文化结构等来反映。
一定的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口数量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首先,一定的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构成教育事业及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学龄人口数量直接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课件
和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03
加强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加速,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日益凸显。教育应加强与产业的联系,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构建
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们不断学习的需求。
03
教育与政治关系
政治制度对教育制约作用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不同的政治制度下,教育的领导权掌握在不同的阶级或集团手中,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 等都会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政治制度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教育可以培养具有政治素养、领导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 才,为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力。
教育传播政治意识
教育通过传播政治意识、政治观念和政治态度,影响人们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
80%
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更加注重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 教育的变革。
02
教育与经济关系
经济发展对教育推动作用
提高教育投入
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和家庭对 教育的投入能力增强,可以提 供更多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条 件。
促进教育普及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 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促 进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教育与文化关系
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教育中体现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 径
通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选择以及教学方式方 法,教育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 会习俗等传递给下一代。
教育促进文化创新
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教育也通过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和 实践能力,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的 互动关系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据统计,我国是用占世界0.78%的教育经费培养着占世
界近20%的中小学生。” 投入不足导致我国基础教育,
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存在很多比较严重的问题。
义务教育投资趋于优先增长
1960-1980年间前苏联社会总产值增长了2.23%,平均年递 增6%,教育投资增长为2.94%,平均年递增7.1%,两者之比 为1:1.18; 同期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递增3.47%,教育投资 平均年增长为5.86%,两者之比为1:1.69; 德国两者之比为1:1.67; 普及义务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也 都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1970—1982年间日本国民收入年均增长11.7%,公共教 育投资年均增长15.8%。
的地位的流动。
纵向流动功能——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养和筛选,能够
在社会阶层、科层结构中作纵向的提升,改变其社会层级
地位与作用。
教育能促进社会流动,改变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
一项研究表明,居民的代际流动,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比:
小学及以下:流动率为38%——48%
中学程度:流动率为48%——55%
本很快就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巩固了义务教育的成果,进而
发展了后期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有计划地提高义务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美国、前苏联、日本等国十分注意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提高教育
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所得)的比例,一般都从战后的2
%-3%,上升为7%-8%,甚至有的国家增长比例更高,教育投
国力强盛
教育
国民生产总值
1993年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提出的国家 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上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该达到
4%,但这个目标从未达到。1996年一度跌到2.44%,低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三)教育通过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全体劳动者 的素质;
20
(四)教育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和人文精 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 础; (五)高等教育是知识、技术和工艺创新 的机构; (六)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拉动内需。
21
三 当代我国的经济改革与教育
(一)当代我国经济改革的基本趋势
第一、大力改造传统产业; 第二、迅速发展和规范第三产业; 第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第四、加快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7
继2002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首次超过 1000美元,达到1100美元后,在短短的4年内 于2006年又超过2000美元,达到2010美元。 相应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世界的位次也由2002年 的第132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29位。
8
部分国家教育经费支出的比较
美国 韩国 丹麦 土耳其 日本 菲律宾 俄罗斯 中国 印度 1998 2001 2001 1998 1998 1998 1998 1998 1998 7.1%GDP 7.03%GDP 7.71%GDP 2.9%GDP 6.0%GNP 4.2%GDP 3.5%GDP 2.55%GDP 3.2%GDP
(1)在对教育经费投入的认识上,实现了由一 般到重点的转变; (2)在解决教育经费投入的思路方面,实现了 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 (3)在解决教育经费投入的实践方面,走出了 一条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新路子。
26
2、“三个增长”:
(1)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 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2)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3)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有 所增长。
16
教育产出的城乡差别-2
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先生日前提出警告:大学生 生源农村孩子比例越来越少了!据前几年进行的一项 调查,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17.6%,比1990年减 少4.1%。北京大学1999年农村学生占16.3%,比1991 年减少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社会、人、教育一、填空题1.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遗传环境教育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________和________。
规模结构3.“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性和性。
顺序性阶段性4.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和。
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教育适应人身心发展的规律5.遗传是指人们从上代那里继承下来的一些先天的的特点,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
生理解剖可能性6. 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应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循序渐进7.人的身心发展是在过程中实现的。
社会实践8. 舒尔茨提出的理论,说明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
人力资本9.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二是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再生产劳动力二、选择题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D )A.现实性B.必然性C.方向性D.可能性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C )决定着教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3.过分的早期教育而出现“揠苗助长”现象,这是违背了青少年个体身心发展的(B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4.“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B )A.《大教学论》B.《教育漫话》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5.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表现身心发展的( B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不稳定性6.学生是一个尚未成熟的未定型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所展示的各种特征还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
所以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这种观点说明学生的本质属性是( D )A.学生是丰富.多样的人B.学生具有能动性C.学生具有创造性D.学生是发展中的人7.教育的内部基本规律是指(B )。
A.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B.教育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C.教学的特殊规律D.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规律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B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9.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 )A.社会生产力B.科学技术C.文化传统D.政治经济制度10.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C )。
A.遗传素质B.社会环境C.学校教育D.个体主观能动性11.对正常发育的青少年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他们的身心发展(B)。
A.起决定作用B.不起决定作用C.起重要作用D.起一般性作用12.人的全面发展是指(D )。
A.达到三好标准B.各门学科全部优良C.兴趣和特长的发展D.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全面发展13.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 C )A. 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14.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D )A 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文化 D.政治经济制度15.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这是( B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16.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 D )A.教育的领导权B.受教育的权利C.教育目的的性质.D.教育结构的变化17.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 A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人的关系 C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D.教育与社区的关系18.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B )的特点。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阶段性19.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是由( B )因素决定的。
A.政治B.经济 C.文化 D.军事20.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C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21.在同一社会文化共同体内将文化从这一代传到另一代,这种功能称之为( A )A.教育传递—保存文化功能B.教育传播—交流文化功能C.教育选择—提升文化功能D.教育创造—更新文化功能22.“有的儿童情感深沉.持久,而有的儿童则表现为奔放、热烈。
”这说明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D )A.顺序性B.不均衡性C.可变性D.个体差异性23.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B )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平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三、名词解释1.遗传素质:也称遗传素质,是指人从父母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四、简答题1.论述生产力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首先,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其次,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也依赖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第三,社会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2)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才这一中介来实现其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表现:使一个人改善其身心状况、能力等综合素质;使人由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为一个可能的劳动力;由低水平的劳动力变为高水平的劳动力。
(3)联系实际的结论:当教育的发展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时,社会必然大力发展教育以满足生产力需求,否则社会经济发展将由于缺乏人才而受影响;反过来,如果教育的发展超过生产力的承受能力,占用过多的人力和财力时,社会必然对教育进行调整,使教育的发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方面?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由于人的发展是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因而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但一般说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⑴先天的遗传素质⑵后天的环境;即自然⑶教育;即社会因素。
其中教育起到主导作用。
3.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表面在哪些方面?(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2)教育具有历史性。
这种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
4.简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功能的主要表现。
教育的负功能是指教育作用产生的消极的不良的后果。
例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简述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及缺陷。
遗传决定论认为认知发展由先天的遗传基因所决定,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的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
其创始人是高尔顿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正如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
”遗传决定论过分强调先天的遗传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环境和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
6.简述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观点及缺陷。
环境决定论洛克源于洛克的“白板说”,他认为人出生时不具备任何知识,就像一块白板,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人的心理发展的差异9/10是由教育决定的。
近代环境决定论极端重视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忽视遗传素质和儿童的年龄特征的作用,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外界影响的被动结果,从而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的作用。
7.论述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过程。
(三)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授人类社会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
(四)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手段。
8..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基本特性?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 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9.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10.论述教育与经济政治制度的关系。
(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等。
(3)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以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11.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1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2分)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13.教育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
14.简述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等。
(3)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以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15.简述现代教育的社会文化发展功能。
(1)现代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保存、传递功能。
(2)现代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播、交流功能。
(3)现代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更新功能。
16.教育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1)经济基础是制约教育的中介因素和力量A 经济基础制约着教育的社会性质B 经济基础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C 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着教育目的D 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着教育的内容(2)教育对经济基础具有复制、强化、削弱和消解作用17.社会政治在哪些方面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又在哪些方面促进政治的进步?第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