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第3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湖心亭看雪作者简介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他的散文以清淡率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景,意趣深远,成就较高。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文体本文是一篇小品文。
小品文的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含,其特点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
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明代。
晚明小品文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核心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道统”恰好相对,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作品梗概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消极避居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本文便选自《陶庵梦忆》写作背景《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是张岱于明亡后避居深山所做,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全文展示主题概述本文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描绘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的遇人之乐,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以及闲情雅致,隐含着淡淡的故国之思。
课文内容概说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文章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
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部编九年级上册12《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附答案
12《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学习难点】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
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
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蕴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自主学习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chóng zhēn) 更.定(gēng) 拏.一小舟(ná) 崇祯..(sōng)(hàng)(dàng) 铺毡.对坐(zhān) 毳.衣(cuì) 雾凇沆砀...焉得更.有此人(gèng) 强.饮(qiǎng) 喃.喃(nán)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是:①是日更定矣(代词,这)②是金陵人(表判断)一:①上下一白(副词,全)②长堤一痕(数词)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②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白: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②上下一白(白色)(2)古今异义余拏.一小舟[古义:撑(船);今义:拿东西,捉拿](3)词类活用①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雪)②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3.作者链接。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
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
清兵南下灭明后,他入山隐居著书。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1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1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2课时视频导入。
记住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他崇尚“冰雪人格”,在诗文中多赋予冰雪高洁的灵魂,论诗亦主张“冰雪之气”。
其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时时流露出明亡后怀旧伤感的情绪。
了解背景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西湖书社1982年版)。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
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
《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文章一开头就用“崇祯五年十二月”交代游览时间,沿用明代纪年,是有着深刻含义的,以此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作者向我们描绘出这么一个冰清玉洁、凝静清绝的西湖雪景,其实也是描写明亡后,他自己作为忠明的遗民孤独冷清的心境。
知识链接认识白描白描本是中国国画技法名,指单用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
作为文学表现手法,是指用简练的笔墨,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描摹形象的一种写作手法。
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湖心亭看雪》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本文选自他的代表作《陶庵梦忆》。
B.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零点前后。
C.“庆历四年”“崇祯五年”中的“庆历”“崇祯”指的是皇帝的年号,运用了年号纪年法。
D.《艾青诗选》中的《北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充满了“土地的忧郁”,写出了国家、民族的困难、悲伤和反抗。
【答案】B【解析】B.“《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零点前后”有误,古时,一夜分为五更:19:00——21:00为一更,21:00——23:00为二更,23:00——01:00为三更,01:00——03:00为四更,03:00——05:00为五更。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公开课定稿)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建议完成时间30分钟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 评价_________【基础积累】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拥.毳衣炉火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2.解释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4. 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对比阅读】【甲】《湖心亭看雪》【乙】《西湖寻梦》序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
余及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如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安全无恙也。
因想余梦与李供奉①异,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
今余僦居他氏已二十三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溪,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
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于徐,唯吾旧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
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
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
余犹山中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
嗟嗟!金齑瑶柱,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岁辛亥七月既望,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
【注释】①李供奉:李白,曾经是翰林供奉。
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自己梦中游览天姥山的情景。
5.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出停顿(限划3处)(3分)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及.至断桥一望()余但.向蝶庵岑寂()因.作梦寻七十二则()是金陵人,客.此()7.翻译下列句子(6分)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难点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3、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部分1、给加点字(蓝色)注音,给拼音写出汉字。
更.定()毳.()衣沆砀..()雾sōng()一jiè()qiǎng()饮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2)是日,更定.矣()(3)独.往湖心亭看雪()(4)上下一.白()(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6)及.下船()3、翻译下面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其”字与“问其姓氏”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如土石何?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其.船背稍夷。
D.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5、文学常识填空本文作者,号、又号蝶庵居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寓居杭州,是(朝代)的一位文学家、。
其声誉极高,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西湖梦寻》等。
著有百科全书《》。
二、自主学习1、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答:.2、读文章第一段,作者交待了哪些要素?把它们都找出来。
答:.。
3、作者是怎样描写湖心亭的雪夜景色的?答:.。
三、课文阅读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湖心亭看雪》学案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学案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欣赏作者雪夜游西湖的雅趣。
3.学习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正确看待作者消极避世的意绪。
学习过程一、引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无论何时,西湖之美,都美不胜收。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别具一格,值得我们细心体会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把握重点生字词。
崇祯...()()铺毡.对坐()焉..()是日更.定()挐.一小舟()毳.衣炉火()雾凇沆砀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喃.喃()2.听范读,学断句: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课文重点词语理解:(1)一词多义是:①是日更定();②是金陵人()一:①上下一白();②长堤一痕()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②是日更定()白:①强饮三大白而别();②上下一白()(2)古今异义①余挐一小舟(古义:;今义:。
)②是日更定(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①大雪.三日(。
)②客.此(。
)4.对照注释了解大意,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5.作者了解: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号陶庵。
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
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三、合作与探究(一)疏通文意1.轮流朗读课文,比较谁人朗读最好。
2.小组讨论,交流翻译。
4.提出质疑,全班讨论交流。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配答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配答案)《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配答案)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指导学生背诵本文。
2、通过做检测题目、反复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精讲点拔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
3、通过对比赏,体会本文的用词简练与白描的写作手法。
二、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本文的用词简练,指导学生背诵。
2、难点:用词简练与白描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学法指导:读—查—思—议五、学习流程(一)、导入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
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的地方,在西湖留下了许多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①北贾亭②西,水面初平③云脚低。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几处早莺④争暖树⑤,谁家新燕⑥啄⑦春泥。
乱花⑨渐欲迷人眼,浅草⑩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意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自主学习1、诵读课文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
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1) 自读(1—2遍)给下列注音:更(gēng )定( cuì )衣雾凇( sōng ) 一芥( jiè ) ( hàng dàng )铺( zhān )强( qiᾰng )饮喃喃( nán )(2) 范读(1—2编)看看作者是怎样的人?(是一个痴迷于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超凡脱俗之人)2、研读课文指导: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及答案1. 导学案直通公园东门,便是瘦西湖内景至玉搪瓷楼,即湖心亭。
亭周围为曲径通幽,盆栽花卉,亭前为半岭亭,近水环抱,境映云横之雅盎,为集园内十景之一。
而玉搪瓷亭,因置亭处其地之多云,故亭中水为“策云流水”,冬亦为用之神趐名汉良泉。
这一次,我们要开心地去观赏一场难得的江南雪景。
携众同学,利用假期时间,来一次雪地的冒险之旅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领略湖心亭看雪的魅力,特别设计了以下问题,欢迎大家先自行作答,然后进行讨论。
1) 湖心亭与周边景观是如何相辅相成的?2) 你认为湖心亭在冬日雪景中有何不同之处?3) 湖心亭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景观有怎样的影响?2. 答案1) 湖心亭与周边景观相辅相成,通过对比鲜明的建筑色彩、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致。
湖心亭的出现透露着一种高贵、华丽的气息,而周边景观所展现的是一种朴素、自然的美感。
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彼此衬托,相互映衬。
2) 在冬日雪景中,湖心亭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
雪花覆盖在亭顶、树木与亭柱上,整个景观仿佛进入了一个白色童话世界。
雪景中的湖心亭更显得凝重宏伟,富有诗意和浪漫情调。
这种不同凡响的美感让人们对湖心亭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
3) 湖心亭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景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湖心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沧桑。
在观赏湖心亭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魅力,体会到历史的重量。
湖心亭既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通过这次观赏湖心亭看雪的活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旅行中,多多关注所到之地的历史文化底蕴,用心感受每一个景点背后的故事。
愿大家在旅途中收获更多美好的回忆,体验到更多别样的风景。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1 《湖心亭看雪》备课:李端清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 1、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知识链接】 1、白描。
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
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作者简介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1 / 26明亡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定都于金陵),消极避居浙江剡(shn )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特别提示: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预习导学】 1、给画线字注音: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更有此人()喃喃()长堤() 2、解释句中画线词:(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4)余拏一小舟()(5)拥毳衣炉火()(6)上下一白()(7)雾凇沆砀()(8)焉得更有此人()(9)强饮三大白()()10 莫说相公痴()(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解释多义词:---------------------------------------------------------------最新资料推荐------------------------------------------------------2(1)白:上下一白()三大白()(2)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3)大:大喜()三大白()(4)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5)绝: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柏()(6)更:时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 4、用原文回答问题:(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出)(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出) 5、结合文意写诗句:(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并说出其作用。
3、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感悟作者雅趣和孤高自赏情怀。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学习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
【学习难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自主预习案】1、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
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他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其作品多回忆往日生活,寄寓着故国之思,也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写的清丽活泼,细腻生动,极富诗情画意。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作者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文中,看似不着痕迹,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衣( ) 雾凇( ) ( )( ) 打更( ) 铺(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背诵)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译读。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自读。
第一遍:重在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
3、疏通文意。
①自读:参照脚注、利用工具书、回顾旧知、结合语境、自我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9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含答案)
29.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名师讲析【文学与文化常识】1.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石公,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2.背景资料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
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课文分析】1.文章主题作者通过描摹西湖雪景和湖心亭奇遇,表达了他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2.文章结构3.对话文本(1)作者写雪景实为抒真情,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有什么不同别人的心境?《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人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湖心亭看雪》 赏雪——混沌世界 人生茫茫 怀恋往事 奇遇——凄清世界 幸得知己 无限感慨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
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最新导学案(教师用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永康市溪岸初级中学八( )班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
那飘飘扬扬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
晶莹的雪花,在我们 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纯洁、自由、宽阔而辽远。
今天我们一起步入明末张岱的世 界,去品味《湖心亭看雪》,尽情感受雪的世界,雪中的情趣。
b5E2RGbCAP2、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意境: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 “独往湖心亭看雪” 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 作者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景色?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 两三粒而已。
5、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6、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
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 写景写人。
7、 “强饮三大白而别” “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2、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3、 学习白描写作手法,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色。
学习过程:一、 反复朗读课文,并在括号内给加粗的字注音。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 eng )定矣,余桡(n ® 拥毳(cu 1)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 scng )沆砀(h aigd eng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一、了解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大意。
2、赏析文中描写雪景文字的妙处,体会白描手法。
3、联系作者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思。
二、发布学习任务最美是杭州,最忆是西湖。
古往今来,描写西湖美景的名篇数不胜数。
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更是让西湖超越了风景之单纯的意象,成为文人雅士寻梦、忆梦的精神家园。
为打造“西湖文化”,杭州西湖区举办了“西湖寻梦·张岱的梦”系列主题活动。
本次活动共有三个单元:1、描绘一幅雪景2、演绎一段偶遇3、寻找张岱的梦三、课前预习任务为了让此次活动更高效,我们首先要检查同学们对《湖心亭看雪》的预习程度,通过预习检测的同学即可获得活动门票。
1、预习检测第一关——字词读音关崇祯()更定()拏()毳()雾淞沆砀()芥()铺毡()更有()强饮()喃喃()2、预习检查第二关——字词解释关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客此:()及下船:()莫说相公痴:()3、预习检查第三关——句子翻译关①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预习检查第四关——句子断句关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③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预习检查第四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从文章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课堂学习任务(一)《湖心亭看雪》中对雪景的描绘堪称一绝。
本单元活动是“描绘一幅雪景”。
1、张岱看到了一场怎样的雪?请你找出文中描绘雪景的句子。
2、对于如何描绘张岱眼中的雪景,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你说说你的看法。
A: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的“与”字太啰嗦,改成“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更好。
《湖心亭看雪》学案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学案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欣赏作者雪夜游西湖的雅趣。
3.学习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正确看待作者消极避世的意绪。
学习过程一、引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无论何时,西湖之美,都美不胜收。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别具一格,值得我们细心体会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把握重点生字词。
崇祯...()()铺毡.对坐()焉..()是日更.定()挐.一小舟()毳.衣炉火()雾凇沆砀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喃.喃()2.听范读,学断句: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课文重点词语理解:(1)一词多义是:①是日更定();②是金陵人()一:①上下一白();②长堤一痕()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②是日更定()白:①强饮三大白而别();②上下一白()(2)古今异义①余挐一小舟(古义:;今义:。
)②是日更定(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①大雪.三日(。
)②客.此(。
)4.对照注释了解大意,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5.作者了解: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号陶庵。
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
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三、合作与探究(一)疏通文意1.轮流朗读课文,比较谁人朗读最好。
2.小组讨论,交流翻译。
4.提出质疑,全班讨论交流。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包括答案.doc
《湖心亭看雪》师生共用导学案备课:徐春红学习时间:包英备课时间:班级:2014、12、12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1、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知识链接】1、白描。
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
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作者简介张岱( 1597~ 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定都于金陵),消极避居浙江剡( shàn )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特别提示: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预习导学】 1 、给画线字注音:更定((有此人()()拏())毳衣)(喃喃(()一芥()长堤()雾凇沆砀)更)2、解释句中画线词:( 1)人鸟声俱绝(( 3 )更定()( 2)是日())( 4 )余拏一小舟()( 5)拥毳衣炉火()(6)上下一白()(7 )雾凇沆砀()( 8)焉得更有此人()( 9)强饮三大白()()10 莫说相公痴()( 11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3、解释多义词:( 1 )白:上下一白()三大白()( 2 )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 3 )大:大喜()三大白()( 4)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 5 )绝: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柏()( 6)更:时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4、用原文回答问题:(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出)(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出)5、结合文意写诗句:(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⒈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⒉欣赏西湖奇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⒊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怀。
【学习重点】欣赏西湖奇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怀。
知识拓展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1645年,它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课前预习】1.给下加点字并注音。
崇祯..()..()拏.()毳.()衣雾凇.()沆砀长堤.()一芥.()铺毡.()更.()定更.()有此人强.( )饮喃喃..()2.一词多义⑴是:①是日更定()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⑵更:①是日更定()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⑶白:①上下一白()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⑷大:①见余大喜()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⑸余:①余住西湖()②江干上下十余里间()3.古今异义:⑴余住西湖余:古义:今义:剩下。
⑵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义:今义:白色。
⑶是日更定矣。
是:古义: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4.词类活用:⑴大雪三日大雪:⑵是金陵人,客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背诵并默写全文。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课文,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
大意。
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
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3、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
人的雅趣。
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
术境界。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
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
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
曲。
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
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
以隽永见
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
窘。
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
趣味盎然。
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
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
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
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更有此人()喃喃()长堤()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4)余拏一小舟()
(5)拥毳衣炉火()(6)雾凇沆砀()(7)上下一白()(8)焉得更有此人()(9)强饮三大白()()(10)莫说相公痴()
(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解释多义词:
(1)白:上下一白()三大白()
(2)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
(3)大:大喜()三大白()
(4)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
(5)绝: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柏()
(6)更:时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5、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痛饮。
【合作探究】
7、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
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8、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9、“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10、“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
11、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12、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13、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几个“一”,结合文章内容,怎样理解?。
14、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
15、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提及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