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一、导学目标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将能够: 1. 了解《湖心亭看雪》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掌握诗中的核心词汇及其意义; 3. 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二、导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湖心亭看雪》是中国宋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内心情感的抒发。
•诗中的“湖心亭”指的是苏州拙政园内的一座亭子,这个景点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而闻名。
•作者陆游是北宋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纯粹的诗情和深刻的思想著称,尤以其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感悟而著名。
2. 诗歌分析•下面是《湖心亭看雪》的全文:湖心亭看雪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冷花残,露华浓。
遗簪堕珮,纤云弄巧。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诗的开头,作者通过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景物,营造出寒冷、荒凉的画面。
这与作者深夜观雪的心境相呼应。
•诗中出现的“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两句,以及“山冷花残,露华浓”等描写,展示了作者对远方幸福生活的思念和愁苦之情。
•在诗的最后两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表达出作者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3. 词汇解析•枯藤老树:形容景色萧条、凋零,也可引申为衰退或销魂。
•昏鸦:指夜间返巢的鸦鸟,暗示落寞和孤独。
•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宁静的乡村风景,也暗示了人们的普通生活。
•古道西风瘦马:古老的道路上,寒风吹过瘦弱的马匹。
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思念和惆怅。
•断肠人在天涯:形容作者在远方流离失所的悲苦情绪。
•山冷花残:山上寒冷,花朵凋谢。
暗示凄凉和无奈。
•露华浓:指露水浓厚密集,形容景色的美丽。
•遗簪堕珮:簪子和珮子是古代妇女的饰品,此处表示离别之意。
•纤云弄巧:柔美的云朵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第一篇: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2、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电教平台【课时安排】1.5课时。
(前半个课时朗读课文,利用注解口译课文,并在同桌及小组内互相纠正,做到字词落实,然后小测检查翻译程度,最后将课文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后一课时实录):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天堂般的杭州,有美丽的西子湖。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已学过不少,还能记住吗?学生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见过西湖的人,很多人为它的美景所陶醉。
下面让我们在《雪之梦》的音乐中欣赏一组西湖美景图。
(多媒体出示配乐西湖图景,学生欣赏。
)西湖的景美吗?如果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在上节课熟悉课文、翻译背诵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
3、介绍作者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出身官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反复诵读,感知文章1、听录音并思考:要知道作者笔下,冰雪中的西湖到底怎样,还需要深入理解文本,先听录音,并思考两个问题。
湖心亭看雪的优秀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的优秀导学案湖心亭看雪的优秀导学案第一篇:湖心亭看雪的优秀导学案一、预习1.先行背诵,自行翻译。
翻译课文。
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如果有自己解决不了的文句障碍就记下来,交给老师,然后背诵课文。
【设计理念】先学后教。
自行翻译,先行背诵,秉承了“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也为课堂的深度对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非背不可教也。
文言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诵读,即使学生暂时还不了解经典文本的微言大义,先“吃”下去,再慢慢反刍不迟。
2.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圈点勾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好记录。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中各自遇到的问题,相互解答。
把小组中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设计理念】以学定教。
来自学生的问题才是真问题,这是阅读教学的起点。
二、探究1.遴选整合,生成话题。
老师事先遴选各组汇总上来的问题,整合几个值得继续深入探究的话题。
第一组:比较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第二组:①作者写作本文的时候是在明亡后,为什么文章开篇所写的时间依然是“崇祯五年十二月”②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可事实上还有舟子相随,这是不是自相矛盾第三组:①张岱看雪,大异于常人。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张岱为什么选择在晚上看雪②假设张岱在湖心亭遇到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你觉得张岱会把他当做知己吗第四组:你发现这篇文章的艺术之美了吗?请你来评说评说——可以就全篇,也可以就一个句子,一个词,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
第五组:流传下来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有不同的版本。
假如你是教科书编者,你会采用哪个版本?第六组:古人的文章本是没有标点的。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配答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配答案)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指导学生背诵本文。
2、通过做检测题目、反复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精讲点拔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
3、通过对比赏析,体会本文的用词简练与白描的写作手法。
二、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本文的用词简练,指导学生背诵。
2、难点:用词简练与白描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学法指导:读—查—思—议五、学习流程(一)、导入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
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的地方,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①北贾亭②西,水面初平③云脚低。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几处早莺④争暖树⑤,谁家新燕⑥啄⑦春泥。
乱花⑨渐欲迷人眼,浅草⑩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意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自主学习1、诵读课文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
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1) 自读(1 —2遍)给下列注音:更(gēng )定毳( cuì )衣雾凇( sōn g ) 一芥( jiè ) 沆砀( hàng dàng )铺毡( zhān )强( qiᾰng )饮喃喃( nán )(2) 范读(1 —2编)看看作者是怎样的人?(是一个痴迷于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超凡脱俗之人)2、研读课文指导: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名人名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曹雪芹第五单元(人教版) 1湖心亭看雪班级姓名组名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2.品味、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
3.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性格、志趣。
学习重点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2.品味、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
学习难点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性格、志趣。
课前学法指导老师建议同学们课前自学时按下列步骤进行: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在此基础上请书面完成“自主学习”中的第1、2题;2、再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尝试疏通文句,把你不理解的词、句在课文中作上标记,并列在讲学稿“自主学习”第3题下面的空白处,以便课堂上向同学、老师请教;3、跳读课文,在文中标出直接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尝试课前背诵这些句子;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书面完成“自主学习”中的第4题。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一)资料链接1、关于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陶庵梦忆·自序》2、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导学案.doc
第29课湖心亭看雪第一课时【合作探究】预设问题1:文章的标题,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中心事情。
预设问题2:整理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绝: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动词,消失,停止) ②率妻子来此绝境(与世隔绝)是: ①是日(代词,这,此) ②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焉: ①湖中焉有此人(怎么)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语气词)一: ①上下一白(完全,全) ②一碧万顷(数量词)更: ①更有痴似相公者(更加) ②即更刮目相待(重新)词类活用:客: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预设问题3: (1)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2)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3)别说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
【当堂达标】1、(1)消失、停止(2)这(3)止、停(4)只有(5)全(6)客居(7)怎么(8)等到2、B、D3、(1)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2)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预设问题1:(1)“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中人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崇祯五年十二月)。
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净美精约,简洁通透,写出了雪中西湖的空阔感。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细微点睛,生气毕显。
将静阔衬得更加静阔,而又为清冷增添了丝许活力,由远而近,轻重有致,或泼墨或点染地写意出来,“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雪在其中似有还无,似无还有,白色苍渺之景,却借影而得神,寥寥数笔,有酣畅淋漓之味,也引出秀影浮动的灵气。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难点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3、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部分1、给加点字(蓝色)注音,给拼音写出汉字。
更.定()毳.()衣沆砀..()雾sōng()一jiè()qiǎng()饮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2)是日,更定.矣()(3)独.往湖心亭看雪()(4)上下一.白()(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6)及.下船()3、翻译下面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其”字与“问其姓氏”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如土石何?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其.船背稍夷。
D.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5、文学常识填空本文作者,号、又号蝶庵居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寓居杭州,是(朝代)的一位文学家、。
其声誉极高,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西湖梦寻》等。
著有百科全书《》。
二、自主学习1、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答:.2、读文章第一段,作者交待了哪些要素?把它们都找出来。
答:.。
3、作者是怎样描写湖心亭的雪夜景色的?答:.。
三、课文阅读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部编版九上语文《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12*《湖心亭看雪》学案(一)【学习目标】1.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名言警句。
2.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课前预习】课前搜集资料加深认识1. 搜集写“西湖”诗句:2. 张岱:【理解文意】3.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读音。
更.定( ) 毳.衣( ) 沆砀..( ) 雾凇.( ) 余舟一芥.( )铺毡.对坐( ) 余拏.一小舟( )4. 解释加点词语。
①是.日更定..矣( ) ②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③雾凇沆砀..( ) 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⑤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⑥上下一白..( )⑦与余舟一芥.( ) ⑧客.此(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课堂探究】6. 朗读课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尝试使用小标题来概括。
7. 找出文章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参考答案:1.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 张岱(1597—1689) ,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等。
3. ɡēnɡcuìhànɡdànɡsōnɡjiâ zhān ná4. ①这;晚上八时左右。
②撑船;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③白气弥漫的样子。
④哪能;还。
⑤尽力;酒杯。
⑥全白。
⑦小草。
⑧客居。
5. ①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②(我)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③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 道别。
④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6. 夜游西湖赏雪、偶遇雅士饮酒。
7.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
《湖心亭看雪》教案(15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湖心亭看雪》教案(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湖心亭看雪》教案1【教学目标】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二、诵读疏通文字。
1、读: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2、理: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
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
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3、再读:再次齐读全文,读出抑扬顿挫之势,读出声情并茂之感。
三、赏景写景技法。
多媒体特写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说说此写景之语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意见。
参考:⑴ 妙在扣景之特征。
⑵ 妙在用朴素之语。
(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⑶ 妙在构悠远意境。
2、拓展:显示异曲同工的诗:清朝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体味、感悟。
诗如下:“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3、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
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及答案1. 导学案直通公园东门,便是瘦西湖内景至玉搪瓷楼,即湖心亭。
亭周围为曲径通幽,盆栽花卉,亭前为半岭亭,近水环抱,境映云横之雅盎,为集园内十景之一。
而玉搪瓷亭,因置亭处其地之多云,故亭中水为“策云流水”,冬亦为用之神趐名汉良泉。
这一次,我们要开心地去观赏一场难得的江南雪景。
携众同学,利用假期时间,来一次雪地的冒险之旅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领略湖心亭看雪的魅力,特别设计了以下问题,欢迎大家先自行作答,然后进行讨论。
1) 湖心亭与周边景观是如何相辅相成的?2) 你认为湖心亭在冬日雪景中有何不同之处?3) 湖心亭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景观有怎样的影响?2. 答案1) 湖心亭与周边景观相辅相成,通过对比鲜明的建筑色彩、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致。
湖心亭的出现透露着一种高贵、华丽的气息,而周边景观所展现的是一种朴素、自然的美感。
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彼此衬托,相互映衬。
2) 在冬日雪景中,湖心亭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
雪花覆盖在亭顶、树木与亭柱上,整个景观仿佛进入了一个白色童话世界。
雪景中的湖心亭更显得凝重宏伟,富有诗意和浪漫情调。
这种不同凡响的美感让人们对湖心亭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
3) 湖心亭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景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湖心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沧桑。
在观赏湖心亭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魅力,体会到历史的重量。
湖心亭既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通过这次观赏湖心亭看雪的活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旅行中,多多关注所到之地的历史文化底蕴,用心感受每一个景点背后的故事。
愿大家在旅途中收获更多美好的回忆,体验到更多别样的风景。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doc
更有痴似相公者 各此余舟一茜《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尹玉霞【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词汇,诵读课文。
2、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白描手法的运用。
3、 欣赏雪后西湖美景,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学习重点:雪后奇景的赏析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前延伸】一、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张岱 (1597 ------- 1679 ) 字 ___________ , 又字石公,号 _____________ , 又号 _______ , ___________ (朝代)山阴人,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 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明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 极避居浙江剜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写于此时。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 感。
代表作有—《_______ 》—、—《 ____ 》—《夜航船》等。
二、 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停顿与节奏。
注意以下两个句子的停顿: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三、 读课文,试译全文。
(以小组为单位,边读边译,一个同学说,其他同学补充,标记疑难。
)我知道这些词的意思:人鸟声俱级 童日更定矣 上下二白 【课内探究】 整体感知:文中那个字概括了张岱的形象?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这一特点?合作探究:1、张岱笔下的雪景给了你怎样的感觉?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这段文 字有何特色?2、看雪时作者有何奇遇?此时的心情又如何?3、从课文中你了解了一个怎样的张岱?【课后提升】与柳宗元《江雪》比较异同。
(课后练习)作业布置:1、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互相交流积累。
2、预习:《诗四首》熟读每首诗,争取成诵。
【美文欣赏】喜欢雪,没有理由,只是爱它的轻盈,却不张扬;痴迷于它的典雅,却不做作。
纯纯的颜色,洁白如晶,如天使,似鹅毛,飘飘洒洒,漫天飞舞。
它虽没有华丽的外套,白色却是最好的衣冠;它虽称不上雍容华贵,素雅却是最佳的装扮。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了解白描的手法。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一、导入二、作者介绍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三、字词读音。
崇祯()是日更定()毳衣炉火()雾凇沆砀()铺毡对坐()焉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喃喃()四、解释重点词语。
1、是日更定:2、拥毳衣炉火:3、雾凇沆砀:4、上下一白:5、一芥(jiè):6、焉得更有此人:7、客此:8、及下船:9、喃喃:五、试译文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拥毳衣炉火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六、整体感知。
1、本文写谁做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一下吗?2、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3、“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七、合作探究。
1、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八、作业。
完成《南方新课堂》第29课练习。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一、景点介绍黄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其中,湖心亭是黄山风景区内的一处著名景点,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野餐地之一”。
湖心亭位于黑虎冈下,东临黄山西海,独立在湖心,四面环水。
亭子造型古朴典雅,与周围山水相映成趣,是一处极具观赏价值的地方。
二、雪景欣赏1. 雪花飘飘冬日的湖心亭,银装素裹,雪花飘飘。
当您踏入这片雪的世界时,仿佛走进了一个纯净的童话世界。
雪花落在湖心亭的琉璃瓦上,铺盖在青石台阶上,让人心生宁静之感。
2. 水墨画意远望湖心亭,雪山与湖水相映成趣,如同一幅水墨画般清新脱俗。
雪山倒映在湖中,湖水泛起涟漪,如梦似幻。
这幅画面,美不胜收,让人陶醉其中。
3. 静谧时光置身湖心亭,静听雪落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宁静。
雪花飘飘,宛如梦幻仙境,让人心境平静,忘却喧嚣。
在这片雪的世界里,体验静谧时光,享受片刻宁静。
三、导学任务1. 观赏力培养观看湖心亭雪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艺术感知。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雪花的形状和飘落的方式,感受自然之美。
2. 诗意情怀借景湖心亭雪景,启迪学生的诗意情怀,激发他们的文学创作热情。
组织学生进行写景、写雪的创作活动,让他们在清寒的冬日里绽放诗意。
3. 美育体验通过湖心亭雪景的欣赏,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组织学生进行素描、写生等活动,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中成长。
四、导学反思湖心亭看雪,是一次难得的美育体验。
在这片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学生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希望通过这次导学,学生能够在欣赏雪景的同时,收获更多的启迪和感悟,让美好的记忆永存心间。
五、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2. 安排学生进行手工制作,制作雪花、雪人等作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写诗作文,表达他们对湖心亭雪景的感慨和情感。
12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12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 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3、 沉潜涵泳,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一、基础知识1、 读准下列加点的字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舟一芥()铺毡()对坐 2、 本文选自《》,作者 浙江绍兴)人。
3、文章描写西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雅士清高拔俗的志趣,寄寓了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探究4、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5、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6、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 了,这是不是矛盾? 三、合作释疑7•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8、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四、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9•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___________________ 的年号,你能说出 其中有何深意吗?10.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11. “独往湖心亭看雪” 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12.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13. 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二)) 雾淞( )沆砀( )与余强()饮 字 ,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__________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自己及文人 的怀念。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导学案:湖心亭看雪【课前准备】1. 完成课前预习,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2. 准备相应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材料。
【导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发学生对“湖心亭看雪”这一话题的思考。
二、讲授(30分钟)1. 教师将《湖心亭看雪》这一课文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并解释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2. 学生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讨论(15分钟)1. 提问:你觉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去湖心亭看雪?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 每组派一名学生进行总结发言。
四、巩固(15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进行小组互评。
五、拓展(15分钟)1. 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了解其他有关湖心亭的知识。
2. 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并与同学分享。
【导学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湖心亭的风景和雪景的美丽,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作业册中与本课相关的习题。
2. 每天给自己的家人讲述一件令你开心的事,并写下来。
【导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与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之前学过的关于湖心亭的知识。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通过展示一张描绘湖心亭雪景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发学生对“湖心亭看雪”这一话题的思考。
二、讲授(30分钟)1. 教师将《湖心亭看雪》这一课文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包括作者的感受、描写湖心亭雪景的词语和句子等。
2. 解释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3.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中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三、讨论(15分钟)1. 提问:你觉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去湖心亭看雪?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赛课导学案_0
12 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及思想感情。
3. 把握本文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1.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式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课时安排1 课时2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明朝人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
大家知道湖心亭位于什么湖上吗?(西湖)对。
一提起西湖,大家一定想到了西湖那美丽迷人的风光,想到了很多描绘西湖风光的名诗句。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交流: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白居易)毕竟西湖四月中,春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但是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诗句中,却很少有描绘西湖冬景的。
我们大家仔细品味这些古诗,就会发现,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岱,去品品他的这篇《湖心亭看雪》。
(板书课题)(多媒体显示:背景西湖雪景。
教师提示:现在让我们走进张岱的世界。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张岱相关资料: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12、《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准确把握文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本文运用白描的写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力以赴,激情投入,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知识链接】景物描写角度:(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在文学创作,“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本文成功的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如作者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些景物的描写,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
【预习案】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余挐一小舟:③拥毳衣炉火:④雾凇沆砀:⑤上下一白: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⑦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⑧客此:⑨莫说相公痴:2.熟读成诵,把文下注释批注在课文中,能够理解文意。
并翻译下列句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④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我的疑问】(至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探究案】《湖心亭看雪》作者开篇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具体描绘了西湖雪景,紧接着叙述了作者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于游、写景于湖、抒情于遇,以此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赏和避世、清高、脱俗的情怀。
探究点一: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的,?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
探究点二: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请你结合文章,谈谈作者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拓展提升】清凉的空气,金黄色的树叶,这是秋天独有的景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朗朗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1、当代作家梁衡写到: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记承天寺夜游》这幅画我们已经欣赏过了,今天我们再来欣赏另一幅——《湖心亭看雪》。
二、知识链接1.作者名片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
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
2.背景追溯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3.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整体感知1、作为文言文,断句停顿的不同那么表意各异,所以我们先从断句上看看大家对课文的理解。
2、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点评。
(断句、停顿、重音)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 雾凇(sōng)3、齐读课文4、疏通文意⑴词语: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
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大白:酒杯名客此:在此地客居。
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⑵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
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
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
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
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四、解读“痴行”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舟子用一个“痴”字来形容张岱,“痴”在古文中有“傻、无知”,“精神失常、疯癫”,“入迷、极度迷恋”,“谦词,白白的”几种意思,在这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2、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A、绝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在这里指什么?消失、停止:夜久语声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极:佛印绝类弥勒与世隔绝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断:沿溯阻绝这里指“消失”。
B、湖中人鸟声俱绝”,“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发挥想象,试着描述。
(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做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
C、这个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从听觉和心里感受突出大雪的威严。
)师: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虽说二者写作角度不同,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来写,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是日更定矣。
A、“更定”具体是指什么时间。
二OO四年版:“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定,完了,结束。
”二OO五年版:“指凌晨时分……”.二OO六年版:“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最先想起《孔雀东南飞》中“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一句,《辞源》对“人定”的释义为“夜深人静之时”.《古今诗选》注“人定初”为“人刚刚安静下来的时候”.推理过去,“更定”不就是“人定”了吗?不过,又显然还缺少说服力.翻阅《象器笺》读到一段话:“僧寺于初更五点后,经少时,鸣钟十八下,名为‘定钟’,又名十八钟,正当亥时.凡坐禅至定钟而止.”《海录碎事》亦载柳公绰每日与子弟论文,至人定钟鸣,始就寝.可见,“人定钟”就是“定钟”,从亥时相当于如今北京时间的夜间九时至十一时来看,僧人们的“定钟”就如同我们学校下晚自习熄灯就寝的信号.由此观之,“定”的“结束”之意,不是指五更的结束,而是指五更这段时间的正式来临,亦即起更已毕.于是,思维可以这样地疏理,由“定钟”到“人定钟”,再到“人定初”.同时也就像层层剥笋似的,可以把《湖心亭看雪》文中的“更定”确认为夜间九时左右.B、像这样奇寒雪夜,你一般在家干什么?C、而张岱却选择在此时前往湖心亭看雪,可见他是个怎样的人?行为怪异,超凡脱俗③独往湖心亭看雪。
A、独有孤独、独特、独自等意思,在这里独是什么意思?B、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C、是舟子不愿上去赏雪,还是张岱不让他一同前去?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总比独自品味雪景来得好。
(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看不起舟子的俗心。
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
)D、其所以深夜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在这种孤寂的情怀中正蕴含了作者避世的忧愤。
E、大雪奇寒,人鸟声俱绝,相公却要出外看雪;要看雪,又偏拣“更定”之后拥毳衣炉火独往,这在舟子看来,是百思不得其解的“痴”举。
而我们却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他的超凡脱俗、遗世独立。
F、深情朗读文字感知张岱的痴行。
五、解读“痴景”1、我们通常会选择什么时候去游西湖?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钟敬文《西湖的雪景》:从来谈论西湖之胜景的,大抵注目于春夏两季,而各地游客,也多于此时翩然来临。
秋季游人已渐少,入冬后,则更形疏落了。
春夏游湖才是我们赏玩西湖美景的正确打开方式,而张岱却在《西湖总记》中说:“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
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
”他认为冬日晚上下雪天才是游湖的最佳时机,这也是他大雪三日更定矣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原因之一。
那么如此超凡脱俗的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随意挥洒几笔,就点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天与云与山与水,湖与堤与亭与舟,共同构成了一幅恬淡的山水画卷。
①去掉这三个“与”字,行不行?【幻灯】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A、学生自读,比较不同。
B、叠用三个“与”字,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更能衬托出上下一白水天一色磅礴浩渺的壮观之美与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
而且,叠用三个“与”字,衔接更自然,语气更连贯,有一种音韵之美。
如果去掉这三个“与”字,“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读起来也一顿一顿的,语气生硬,不如原句读起来顺畅。
可见,这三个“与”字并不多余。
C、学生在此齐读,感受音韵美。
②“而已“能否去掉?“而已”一词用得好,美丽的西湖仅几个痴人而已,足见当时看雪的环境、时间是多么的不寻常,同时也和前文“独”相照应,把作者不随波逐流遗世独立的高洁傲岸和对西湖美景的“痴”充分展示了出来。
③那么改变一下句序行不行?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粒、余舟一芥、与湖心亭一点、长堤一痕而已。
原句镜头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
缩小夸张,以细小反衬阔大,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举目皆白宏阔雄浑的气势。
把顺序这样一改,镜头就变成了由近及远,由小到大了。
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④我们把文中的量词换一下,看看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幻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在“更定”时分“雾凇沆砀”的“湖上影子”自然是模糊的,此种场景似有若无,依稀恍惚,将人带到一个梦幻世界。
而改句景物过于清楚,画面过于清晰,不符合西湖夜雪的实际情景。
“一痕”写出了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
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而改句则显得意境散乱,了无新意,读来平淡无味。
而且,最主要的,原句那种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进苍茫天地的味道也没有了。
这一句除了描写景致的朦胧之美外,也似另有意义,以“一痕”“一点”“一芥”突出西湖乃至天地之大,进而又以西湖乃至天地之大来衬托“堤”“亭”“舟”的“小而孤”“孤而独”,这样“独”的意境又表现出来,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