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doc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一、导学目标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将能够: 1. 了解《湖心亭看雪》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掌握诗中的核心词汇及其意义; 3. 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二、导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湖心亭看雪》是中国宋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内心情感的抒发。

•诗中的“湖心亭”指的是苏州拙政园内的一座亭子,这个景点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而闻名。

•作者陆游是北宋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纯粹的诗情和深刻的思想著称,尤以其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感悟而著名。

2. 诗歌分析•下面是《湖心亭看雪》的全文:湖心亭看雪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冷花残,露华浓。

遗簪堕珮,纤云弄巧。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诗的开头,作者通过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景物,营造出寒冷、荒凉的画面。

这与作者深夜观雪的心境相呼应。

•诗中出现的“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两句,以及“山冷花残,露华浓”等描写,展示了作者对远方幸福生活的思念和愁苦之情。

•在诗的最后两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表达出作者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3. 词汇解析•枯藤老树:形容景色萧条、凋零,也可引申为衰退或销魂。

•昏鸦:指夜间返巢的鸦鸟,暗示落寞和孤独。

•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宁静的乡村风景,也暗示了人们的普通生活。

•古道西风瘦马:古老的道路上,寒风吹过瘦弱的马匹。

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思念和惆怅。

•断肠人在天涯:形容作者在远方流离失所的悲苦情绪。

•山冷花残:山上寒冷,花朵凋谢。

暗示凄凉和无奈。

•露华浓:指露水浓厚密集,形容景色的美丽。

•遗簪堕珮:簪子和珮子是古代妇女的饰品,此处表示离别之意。

•纤云弄巧:柔美的云朵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湖心亭看雪的优秀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的优秀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的优秀导学案湖心亭看雪的优秀导学案第一篇:湖心亭看雪的优秀导学案一、预习1.先行背诵,自行翻译。

翻译课文。

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如果有自己解决不了的文句障碍就记下来,交给老师,然后背诵课文。

【设计理念】先学后教。

自行翻译,先行背诵,秉承了“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也为课堂的深度对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非背不可教也。

文言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诵读,即使学生暂时还不了解经典文本的微言大义,先“吃”下去,再慢慢反刍不迟。

2.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圈点勾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好记录。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中各自遇到的问题,相互解答。

把小组中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设计理念】以学定教。

来自学生的问题才是真问题,这是阅读教学的起点。

二、探究1.遴选整合,生成话题。

老师事先遴选各组汇总上来的问题,整合几个值得继续深入探究的话题。

第一组:比较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第二组:①作者写作本文的时候是在明亡后,为什么文章开篇所写的时间依然是“崇祯五年十二月”②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可事实上还有舟子相随,这是不是自相矛盾第三组:①张岱看雪,大异于常人。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张岱为什么选择在晚上看雪②假设张岱在湖心亭遇到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你觉得张岱会把他当做知己吗第四组:你发现这篇文章的艺术之美了吗?请你来评说评说——可以就全篇,也可以就一个句子,一个词,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

第五组:流传下来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有不同的版本。

假如你是教科书编者,你会采用哪个版本?第六组:古人的文章本是没有标点的。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导学案.doc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导学案.doc

第29课湖心亭看雪第一课时【合作探究】预设问题1:文章的标题,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中心事情。

预设问题2:整理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绝: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动词,消失,停止) ②率妻子来此绝境(与世隔绝)是: ①是日(代词,这,此) ②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焉: ①湖中焉有此人(怎么)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语气词)一: ①上下一白(完全,全) ②一碧万顷(数量词)更: ①更有痴似相公者(更加) ②即更刮目相待(重新)词类活用:客: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预设问题3: (1)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2)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3)别说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

【当堂达标】1、(1)消失、停止(2)这(3)止、停(4)只有(5)全(6)客居(7)怎么(8)等到2、B、D3、(1)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2)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预设问题1:(1)“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中人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崇祯五年十二月)。

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净美精约,简洁通透,写出了雪中西湖的空阔感。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细微点睛,生气毕显。

将静阔衬得更加静阔,而又为清冷增添了丝许活力,由远而近,轻重有致,或泼墨或点染地写意出来,“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雪在其中似有还无,似无还有,白色苍渺之景,却借影而得神,寥寥数笔,有酣畅淋漓之味,也引出秀影浮动的灵气。

1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1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1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2课时视频导入。

记住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他崇尚“冰雪人格”,在诗文中多赋予冰雪高洁的灵魂,论诗亦主张“冰雪之气”。

其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时时流露出明亡后怀旧伤感的情绪。

了解背景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西湖书社1982年版)。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

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

《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文章一开头就用“崇祯五年十二月”交代游览时间,沿用明代纪年,是有着深刻含义的,以此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作者向我们描绘出这么一个冰清玉洁、凝静清绝的西湖雪景,其实也是描写明亡后,他自己作为忠明的遗民孤独冷清的心境。

知识链接认识白描白描本是中国国画技法名,指单用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

作为文学表现手法,是指用简练的笔墨,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描摹形象的一种写作手法。

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湖心亭看雪》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本文选自他的代表作《陶庵梦忆》。

B.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零点前后。

C.“庆历四年”“崇祯五年”中的“庆历”“崇祯”指的是皇帝的年号,运用了年号纪年法。

D.《艾青诗选》中的《北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充满了“土地的忧郁”,写出了国家、民族的困难、悲伤和反抗。

【答案】B【解析】B.“《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零点前后”有误,古时,一夜分为五更:19:00——21:00为一更,21:00——23:00为二更,23:00——01:00为三更,01:00——03:00为四更,03:00——05:00为五更。

湖心亭看雪学生导学案(上交).doc

湖心亭看雪学生导学案(上交).doc

二大口 上下十氽里二穴白 是金陵人纟聲獻多生湖中焉得丈有此丈有痴似相公(1) 白:上下一 F (2) 余:氽住西湖 (3) 大:木喜 (4) 是:是日更定(5) 绝:人鸟声俱络 (更:时日更《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积累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

2、 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3、 熟读成诵。

【学习过程】 2、看谁译得精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B 层的学生完成)(2, 3' 5')(1)人鸟声俱络 (7)上下[白(2)是日 (8)帯得更有此人(3)更定 (9)殛饮三木口(4)余学一小舟 (10)莫说相公痢(5)拥霹理炉火 (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穹此(6)雾7松沆砺3、看谁辨得明一解释一词多义:(A 层的学生完成)(2, 3' 5')4、古今异义词(B 层回答)(2‘ 3' 5')(1)余强饮三大白.(殛:(2)更定(定: )5、 词类活用(B 层回答)(2‘ 3' 5')(1) 大雪二丨丨(雪: )(2) 客此(客: )6、 通假字(C 层回答)(3')余拏一小舟( )7、看谁记得多——积累关于西湖的诗词佳句或者佳作。

(各组竞赛,多者取胜)(5') 四、走进作者【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 1、看谁读得准 ——给加点字注音: (C 层的学生完成)(2' 3' 5,)更定( )宰.( )務衣( )雾碓匹够(). 一酉 ) 铺誓( )更有此人( )哺喃(长堤( ) 强饮( )一、理解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了,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嫖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2、背景资料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公开课定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公开课定稿)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建议完成时间30分钟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 评价_________【基础积累】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拥.毳衣炉火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2.解释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4. 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对比阅读】【甲】《湖心亭看雪》【乙】《西湖寻梦》序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

余及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如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安全无恙也。

因想余梦与李供奉①异,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

今余僦居他氏已二十三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溪,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

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于徐,唯吾旧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

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

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

余犹山中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

嗟嗟!金齑瑶柱,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岁辛亥七月既望,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

【注释】①李供奉:李白,曾经是翰林供奉。

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自己梦中游览天姥山的情景。

5.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出停顿(限划3处)(3分)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及.至断桥一望()余但.向蝶庵岑寂()因.作梦寻七十二则()是金陵人,客.此()7.翻译下列句子(6分)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范文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范文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湖心亭看雪一、布置预习•导学你会读加粗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①毳②强饮③沆砀.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①更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三大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客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说说它们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指导学习•研讨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

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作者的家乡是哪里?“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痴解意“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痴行”“痴景”——教师: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

可多媒体摘要介绍白描手法“痴心”——知己之乐,醉情自然)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一生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

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练习拓展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的片段。

三巩固练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8《湖心亭看雪》导学案.doc

28《湖心亭看雪》导学案.doc

28《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使用人:使用吋间:课吋:【学习目标】1、欣赏雪后西湖的奇景,理解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语言,体会文屮的语言风格,以及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3、把握文中使用的白描手法3.4、理解本文所展示的作者的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辩证地分析作者所流露的消极避世的意绪。

【学习重点】1、诵读课文。

2、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一一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对作者精神世界的理解;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把握。

【课时安排】:2课时【知识链接】1白描与渲染、烘托。

白描,就是用平实的手法来描述。

李煜擅长用此手法描写自己心境,比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就是直白地说自己心思很乱,滋味不好受,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是同样很有感染力。

烘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述,来陪衬主体。

同样举描写心情的例子吧,我们经常可以读到诸如“这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黑得像锅底一样……四处闷热,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样的语句,就属于烘托。

它没有直接描写人物心情但是通过对周围其他景物的描写,衬托岀主人公当时的。

心情渲染,就是用多种修辞手法对事物本身进行描述,就是直接对其进行细致刻画。

比如“我的心在流血,撕裂一般地痛,又仿佛被无数支箭穿透一样,仿佛就要停止了跳动。

”它不描写其他事物,也不是平实的叙述,而是细致铺张地描述主体。

白描的例子:(抽象、概括)A、《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心境肯定好不了。

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B、“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一—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渲染的例子:(形象,具体)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澜语,原野上怪诞的风……《土地的誓言》端木甌良【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以“西湖”为主题的诗词很多,如苏轼的“水光澈淞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一、了解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大意。

2、赏析文中描写雪景文字的妙处,体会白描手法。

3、联系作者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思。

二、发布学习任务最美是杭州,最忆是西湖。

古往今来,描写西湖美景的名篇数不胜数。

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更是让西湖超越了风景之单纯的意象,成为文人雅士寻梦、忆梦的精神家园。

为打造“西湖文化”,杭州西湖区举办了“西湖寻梦·张岱的梦”系列主题活动。

本次活动共有三个单元:1、描绘一幅雪景2、演绎一段偶遇3、寻找张岱的梦三、课前预习任务为了让此次活动更高效,我们首先要检查同学们对《湖心亭看雪》的预习程度,通过预习检测的同学即可获得活动门票。

1、预习检测第一关——字词读音关崇祯()更定()拏()毳()雾淞沆砀()芥()铺毡()更有()强饮()喃喃()2、预习检查第二关——字词解释关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客此:()及下船:()莫说相公痴:()3、预习检查第三关——句子翻译关①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预习检查第四关——句子断句关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③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预习检查第四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从文章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课堂学习任务(一)《湖心亭看雪》中对雪景的描绘堪称一绝。

本单元活动是“描绘一幅雪景”。

1、张岱看到了一场怎样的雪?请你找出文中描绘雪景的句子。

2、对于如何描绘张岱眼中的雪景,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你说说你的看法。

A: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的“与”字太啰嗦,改成“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更好。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配答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配答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配答案)《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配答案)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指导学生背诵本文。

2、通过做检测题目、反复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精讲点拔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

3、通过对比赏,体会本文的用词简练与白描的写作手法。

二、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本文的用词简练,指导学生背诵。

2、难点:用词简练与白描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学法指导:读—查—思—议五、学习流程(一)、导入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

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的地方,在西湖留下了许多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①北贾亭②西,水面初平③云脚低。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几处早莺④争暖树⑤,谁家新燕⑥啄⑦春泥。

乱花⑨渐欲迷人眼,浅草⑩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意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自主学习1、诵读课文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

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1) 自读(1—2遍)给下列注音:更(gēng )定( cuì )衣雾凇( sōng ) 一芥( jiè ) ( hàng dàng )铺( zhān )强( qiᾰng )饮喃喃( nán )(2) 范读(1—2编)看看作者是怎样的人?(是一个痴迷于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超凡脱俗之人)2、研读课文指导: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2 湖心亭看雪 导学案.doc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2 湖心亭看雪   导学案.doc

12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3、沉潜涵泳,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一、基础知识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 )沆砀..()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2、本文选自《》,作者字,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3、文章描写西湖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自己及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志趣,寄寓了对的怀念。

二、理解探究4、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5、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6、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三、合作释疑7.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8、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四、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9.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10.“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11.“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1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13.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4.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29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doc

29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doc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反复朗读,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背诵课文,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湖心亭周围雪景导学重难点1、掌握文言词语。

2、背诵课文,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湖心亭周围雪景。

课时安排:2课时导学方法自由品读一一合作讨论一一探究提升导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其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

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领会《湖心亭看雪》。

二、检查预习练习册1、2题。

三、呈现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背诵课文,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湖心亭周围雪景。

四、感知文意1、听读课文,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

五、品读文本1、齐读课文,思考:长堤_痕 __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一:上下一白—⑵更:是日更定—⑶是:是日更定⑷绝:湖中人鸟声俱绝. 3、翻译下列句子。

(1)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

(2)找出作者远看到的描写雪景的句子。

六、 展示学习成果七、 达标检测1、 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3)惟长堤一痕(4)强饮三大白(5)是金陵人,客此(6)及下船—(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 辨析多义词⑴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⑶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八、预习指向1、 背诵课文2、 赏析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背诵课文,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湖心亭周围雪景。

2、 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写景的特点。

导学重难点1、 背诵课文,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湖心亭周围雪景。

2、 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写景的特点。

湖心亭看雪 导学案.doc

湖心亭看雪 导学案.doc

都言作者痴,“读”出其中味导学案姓名:班级 学号学习目标:1. 通过整体朗读,理清文章层次,读懂文章内容2. 通过分层品读,品味作者的“痴”3. 通过拓展,对中国文人之“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习重点:对作者之“痴”的品读和中国文人之“痴”的评价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第一板块:“学"一一自主学习一.助你一臂1. 方法指导:学习千法,朗读为本。

学习文言文,尤其要注重朗读,用朗读法来赏析文言文,读懂文 言文,要注意以下几点:(1)课前要做好预习,翻阅词典,初步读正字音,读懂字词,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2) 课上要注意全文朗读,读准节奏,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3)尤其要注重咬文嚼字,分层品读:采用关键字词句重读、反复读、替换读三种方式 细细品味作者遣词造句之妙。

(4)同类文对比读,更好的体会情感,探究主旨.2. 作者作品简介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号陶庵。

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

清兵南下 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看雪》选 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 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的挽歌。

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惟有哀怨,惟有梦忆。

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 术真谛。

—■ 自我检测(1) 牢记词语的读音: 更( )定矣更()有此人余强( )饮三大白 崇祯( 琴( ) 舞() 雾淞()沆()财( ) (2) 一词多义A L : 惟长堤一痕— ____________ 上下一白 ___________B.是是日更定 ______ ________ 是金陵人 _______________C.白:上下一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第二板块:“究”一一合作探究一.问题探究(一)全文朗读1.张岱之“痴”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找出原文并用自己的话总结。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本文是作者在明朝灭亡后怀恋故国往事所做的山水小品文。

文章起笔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及天气状况,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情趣;随后具体描述看雪的经过,描绘了一幅绮丽的风光图画,叙述一段知己天涯相遇的传奇故事,进一步突出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傲自赏之情调,透露出人生知己难再逢的惆怅之意;最后借用舟子的话作结,再次自我欣赏,化解心中淡淡的愁绪。

全文语言精练,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较好的表达了主题。

2、注音:更定(gēng)拥毳衣炉火(cuì)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喃喃(nán)莫说相公痴(chī)3、解词:余住西湖(第一人称代词“我”)是日更定(这)拥毳衣炉火(鸟兽的细毛)上下一白(全)焉得更有此人(焉,哪能。

更,还。

)客此(在此地客居)(二)学法导引1、反复诵读,感悟文章写景使用白描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淡淡的哀愁。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那段历史,更好地把握主题。

3、与《观潮》作比较阅读,体会白描与工笔勾勒(细描)的区别。

(三)审美欣赏奇景与雅趣和谐统一的意境美江南少雪,西湖当不例外,然西湖竟大雪三日,当为奇事,人多蛰居,为我出游,不随波逐流之高洁情怀显露无遗。

因此,我也得以观赏雪后西湖之奇景:天、云、山、水相接,迷茫一篇,白雪皑皑,点缀以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子一芥,人三两粒,则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展现在眼前,而在物我两忘的奇景中又结识知己,其喜悦之情,雅致知趣,溢难以言表,只能用心灵去默默感受,这样的奇景及雅趣与作者张岱在明朝灭亡后消极避世,专心从事著述的心境相合,作者借回忆旧日往事所现之景,表达清高自赏的感情与淡淡的哀愁,可谓“身与事接而境生,物与人接而情生。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doc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doc

白是日,更定矣 O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O 长堤一痕 ______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强饮三大白A 、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B 、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自学研讨,对照注解疏通文意。

(1) 解释划线词语。

湖中人鸟声俱绝 0惟长堤_痕 。

(2) 一词多义。

一: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更:是日更定 ______________是:是日更定 ______________白: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3) 译句。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班级 姓名 座号一、预习检测:1、请回忆与西湖有关的诗句,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湖心亭看雪》作者,字宗子,又字,号,又号蝶庵居士,- (朝代)人,有代表作:、 =3、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警()卷( )雾做( )沆竣( ) 黑( )定’一芬( )’长堤( ’)’垣( ) 强( )饮二、初读课文知文意1、画出句子的节奏。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精读课文赏奇景 1、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把它找出来。

2、 文中哪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3、 阅读短文第一段,回答:出游时间:和谁一起:天气如何: 描写角度(感觉器官):4、请从文中找到描写雪景的句子(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比较品析:哪个句子更好?A组:(1)雾淞沆街,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雾淞沆矽,天云山水,上下一白B组:(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展、湖心亭一向、与余舟一若、舟中人两三楚而已。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学习目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把握运用的白描手法。

.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把握运用的白描手法。

作者介绍: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典型例题: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

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

‘‘独”,不仅强调数量;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一、基础部分解释加点的词。

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是日,更定矣________惟长堤一痕________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及下船________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长堤一痕________更:是日更定________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是:是日更定________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二、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4~8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doc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doc

湖心亭看雪第二课时(导案)石佛小学周陇
《湖心亭看雪》(第二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并说出其作用。

2、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雅趣和孤高自赏情怀。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学习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

【学习难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一、情景导读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写出几句。

二、咬文嚼字品“痴人”
1、都说这篇短文里有一个地方前后矛盾,你能找出来吗?说说你的理解。

2、请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来评价张岱。

三、咬文嚼字论“痴行”
3、作者有什么怪异行为?用文中原句回答。

4、作者冷吗?从那个字可以看出?为什么不用“穿”或“披”?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有什么言外之意。

以这样的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____ 人”
6、“问其姓氏”,“客”却末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这是为什么?
四、咬文嚼字赏“痴景”
7、学习白描手法
什么是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

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文中哪一句运用了这一手法?你还学过哪篇课文也运用了这一手法?
8、古人讲“惜墨如金”,“天与云与山与水”拖沓,“与”字啰嗦,不如“天、云、山、水”简洁,你们说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第二课时(导案)石佛小学周陇
《湖心亭看雪》(第二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并说出其作用。

2、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雅趣和孤高自赏情怀。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学习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

【学习难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一、情景导读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写出几句。

二、咬文嚼字品“痴人”
1、都说这篇短文里有一个地方前后矛盾,你能找出来吗?说说你的理解。

2、请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来评价张岱。

三、咬文嚼字论“痴行”
3、作者有什么怪异行为?用文中原句回答。

4、作者冷吗?从那个字可以看出?为什么不用“穿”或“披”?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有什么言外之意。

以这样的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____ 人”
6、“问其姓氏”,“客”却末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这是为什么?
四、咬文嚼字赏“痴景”
7、学习白描手法
什么是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

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文中哪一句运用了这一手法?你还学过哪篇课文也运用了这一手法?
8、古人讲“惜墨如金”,“天与云与山与水”拖沓,“与”字啰嗦,不如“天、云、山、水”简洁,你们说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