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一、导学目标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将能够: 1. 了解《湖心亭看雪》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掌握诗中的核心词汇及其意义; 3. 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二、导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湖心亭看雪》是中国宋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内心情感的抒发。
•诗中的“湖心亭”指的是苏州拙政园内的一座亭子,这个景点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而闻名。
•作者陆游是北宋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纯粹的诗情和深刻的思想著称,尤以其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感悟而著名。
2. 诗歌分析•下面是《湖心亭看雪》的全文:湖心亭看雪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冷花残,露华浓。
遗簪堕珮,纤云弄巧。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诗的开头,作者通过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景物,营造出寒冷、荒凉的画面。
这与作者深夜观雪的心境相呼应。
•诗中出现的“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两句,以及“山冷花残,露华浓”等描写,展示了作者对远方幸福生活的思念和愁苦之情。
•在诗的最后两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表达出作者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3. 词汇解析•枯藤老树:形容景色萧条、凋零,也可引申为衰退或销魂。
•昏鸦:指夜间返巢的鸦鸟,暗示落寞和孤独。
•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宁静的乡村风景,也暗示了人们的普通生活。
•古道西风瘦马:古老的道路上,寒风吹过瘦弱的马匹。
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思念和惆怅。
•断肠人在天涯:形容作者在远方流离失所的悲苦情绪。
•山冷花残:山上寒冷,花朵凋谢。
暗示凄凉和无奈。
•露华浓:指露水浓厚密集,形容景色的美丽。
•遗簪堕珮:簪子和珮子是古代妇女的饰品,此处表示离别之意。
•纤云弄巧:柔美的云朵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第3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湖心亭看雪作者简介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他的散文以清淡率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景,意趣深远,成就较高。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文体本文是一篇小品文。
小品文的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含,其特点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
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明代。
晚明小品文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核心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道统”恰好相对,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作品梗概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消极避居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本文便选自《陶庵梦忆》写作背景《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是张岱于明亡后避居深山所做,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全文展示主题概述本文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描绘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的遇人之乐,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以及闲情雅致,隐含着淡淡的故国之思。
课文内容概说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文章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
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部编九年级上册12《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附答案
12《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学习难点】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
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
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蕴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自主学习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chóng zhēn) 更.定(gēng) 拏.一小舟(ná) 崇祯..(sōng)(hàng)(dàng) 铺毡.对坐(zhān) 毳.衣(cuì) 雾凇沆砀...焉得更.有此人(gèng) 强.饮(qiǎng) 喃.喃(nán)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是:①是日更定矣(代词,这)②是金陵人(表判断)一:①上下一白(副词,全)②长堤一痕(数词)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②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白: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②上下一白(白色)(2)古今异义余拏.一小舟[古义:撑(船);今义:拿东西,捉拿](3)词类活用①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雪)②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3.作者链接。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
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
清兵南下灭明后,他入山隐居著书。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word文档资料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背诵并默写全文。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3、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
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
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
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
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更有此人()喃喃()长堤()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4)余拏一小舟()(5)拥毳衣炉火()(6)雾凇沆砀()(7)上下一白()(8)焉得更有此人()(9)强饮三大白()()(10)莫说相公痴()(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3、解释多义词:(1)白:上下一白()三大白()(2)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3)大:大喜()三大白()(4)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5)绝: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柏()(6)更:时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4、用原文回答问题:(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5、翻译句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1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1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2课时视频导入。
记住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他崇尚“冰雪人格”,在诗文中多赋予冰雪高洁的灵魂,论诗亦主张“冰雪之气”。
其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时时流露出明亡后怀旧伤感的情绪。
了解背景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西湖书社1982年版)。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
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
《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文章一开头就用“崇祯五年十二月”交代游览时间,沿用明代纪年,是有着深刻含义的,以此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作者向我们描绘出这么一个冰清玉洁、凝静清绝的西湖雪景,其实也是描写明亡后,他自己作为忠明的遗民孤独冷清的心境。
知识链接认识白描白描本是中国国画技法名,指单用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
作为文学表现手法,是指用简练的笔墨,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描摹形象的一种写作手法。
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湖心亭看雪》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本文选自他的代表作《陶庵梦忆》。
B.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零点前后。
C.“庆历四年”“崇祯五年”中的“庆历”“崇祯”指的是皇帝的年号,运用了年号纪年法。
D.《艾青诗选》中的《北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充满了“土地的忧郁”,写出了国家、民族的困难、悲伤和反抗。
【答案】B【解析】B.“《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零点前后”有误,古时,一夜分为五更:19:00——21:00为一更,21:00——23:00为二更,23:00——01:00为三更,01:00——03:00为四更,03:00——05:00为五更。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教师用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永康市溪岸初级中学八()班姓名: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
那飘飘扬扬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
晶莹的雪花,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纯洁、自由、宽阔而辽远。
今天我们一起步入明末张岱的世界,去品味《湖心亭看雪》,尽情感受雪的世界,雪中的情趣。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3、学习白描写作手法,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色。
学习过程:一、反复朗读课文,并在括号内给加粗的字注音。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ēng)定矣,余桡(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t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nán)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全,都)绝2、余挐(通“桡”,撑,划)一小舟3、上下一(全,都)白4、及(等到)下船5、是(指示代词,这)日更定6、是(判断动词,是)金陵人7、是日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定8、湖中焉得更(还)有此人9、上下一白(白色)10、余强饮三大白(这里指酒杯)而别三、研读课文,理解赏析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其中包含着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意境: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湖心亭看雪学案及答案【人教版初二八年级】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评价【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背诵并默写全文。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3、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
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
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
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
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更.有此人()喃.喃()长堤.()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4)余拏.一小舟()(5)拥毳衣..炉火()(6)雾凇沆砀......()(7)上下一.白()(8)焉得更.有此人()(9)强.饮三大白..()()(10)莫说相公痴.()(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3、解释多义词:(1)白:上下一白.()三大白.()(2)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3)大:大.喜()三大.白()(4)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5)绝: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柏()(6)更:时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4、用原文回答问题:(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第1页共5页5、翻译句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难点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3、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部分1、给加点字(蓝色)注音,给拼音写出汉字。
更.定()毳.()衣沆砀..()雾sōng()一jiè()qiǎng()饮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2)是日,更定.矣()(3)独.往湖心亭看雪()(4)上下一.白()(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6)及.下船()3、翻译下面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其”字与“问其姓氏”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如土石何?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其.船背稍夷。
D.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5、文学常识填空本文作者,号、又号蝶庵居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寓居杭州,是(朝代)的一位文学家、。
其声誉极高,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西湖梦寻》等。
著有百科全书《》。
二、自主学习1、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答:.2、读文章第一段,作者交待了哪些要素?把它们都找出来。
答:.。
3、作者是怎样描写湖心亭的雪夜景色的?答:.。
三、课文阅读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配答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配答案)《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配答案)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指导学生背诵本文。
2、通过做检测题目、反复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精讲点拔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
3、通过对比赏,体会本文的用词简练与白描的写作手法。
二、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本文的用词简练,指导学生背诵。
2、难点:用词简练与白描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学法指导:读—查—思—议五、学习流程(一)、导入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
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的地方,在西湖留下了许多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①北贾亭②西,水面初平③云脚低。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几处早莺④争暖树⑤,谁家新燕⑥啄⑦春泥。
乱花⑨渐欲迷人眼,浅草⑩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意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自主学习1、诵读课文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
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1) 自读(1—2遍)给下列注音:更(gēng )定( cuì )衣雾凇( sōng ) 一芥( jiè ) ( hàng dàng )铺( zhān )强( qiᾰng )饮喃喃( nán )(2) 范读(1—2编)看看作者是怎样的人?(是一个痴迷于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超凡脱俗之人)2、研读课文指导: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及答案1. 导学案直通公园东门,便是瘦西湖内景至玉搪瓷楼,即湖心亭。
亭周围为曲径通幽,盆栽花卉,亭前为半岭亭,近水环抱,境映云横之雅盎,为集园内十景之一。
而玉搪瓷亭,因置亭处其地之多云,故亭中水为“策云流水”,冬亦为用之神趐名汉良泉。
这一次,我们要开心地去观赏一场难得的江南雪景。
携众同学,利用假期时间,来一次雪地的冒险之旅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领略湖心亭看雪的魅力,特别设计了以下问题,欢迎大家先自行作答,然后进行讨论。
1) 湖心亭与周边景观是如何相辅相成的?2) 你认为湖心亭在冬日雪景中有何不同之处?3) 湖心亭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景观有怎样的影响?2. 答案1) 湖心亭与周边景观相辅相成,通过对比鲜明的建筑色彩、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致。
湖心亭的出现透露着一种高贵、华丽的气息,而周边景观所展现的是一种朴素、自然的美感。
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彼此衬托,相互映衬。
2) 在冬日雪景中,湖心亭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
雪花覆盖在亭顶、树木与亭柱上,整个景观仿佛进入了一个白色童话世界。
雪景中的湖心亭更显得凝重宏伟,富有诗意和浪漫情调。
这种不同凡响的美感让人们对湖心亭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
3) 湖心亭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景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湖心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沧桑。
在观赏湖心亭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魅力,体会到历史的重量。
湖心亭既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通过这次观赏湖心亭看雪的活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旅行中,多多关注所到之地的历史文化底蕴,用心感受每一个景点背后的故事。
愿大家在旅途中收获更多美好的回忆,体验到更多别样的风景。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学习重点、难点: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学法指导:1.本文是游记类的小品文,理清记叙的要素。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课前查阅有关张岱的资料,“知人论世”透过质朴、淡雅的语言文字,把握作者的情感。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在湖心亭极目远眺,湖光尽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有“湖心平眺”之称。
清乾隆帝在亭上题有匾额“静观万类”和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2.白描。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写作中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二、预习任务1.了解作者身世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先口译后笔译全文。
3.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2)下面句子有何特色,试加以体味。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三、预习检测1.给加粗字注音。
①是日更定()②拥毳衣炉火()③雾凇()④一芥()2.解释加粗词。
①是日更定:()②余拏一小舟:()③上下一白:()④焉得更有此人:()3.填空。
《湖心亭看雪》是明代的________在明亡后追忆前尘往事的_______文。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一、景点介绍黄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其中,湖心亭是黄山风景区内的一处著名景点,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野餐地之一”。
湖心亭位于黑虎冈下,东临黄山西海,独立在湖心,四面环水。
亭子造型古朴典雅,与周围山水相映成趣,是一处极具观赏价值的地方。
二、雪景欣赏1. 雪花飘飘冬日的湖心亭,银装素裹,雪花飘飘。
当您踏入这片雪的世界时,仿佛走进了一个纯净的童话世界。
雪花落在湖心亭的琉璃瓦上,铺盖在青石台阶上,让人心生宁静之感。
2. 水墨画意远望湖心亭,雪山与湖水相映成趣,如同一幅水墨画般清新脱俗。
雪山倒映在湖中,湖水泛起涟漪,如梦似幻。
这幅画面,美不胜收,让人陶醉其中。
3. 静谧时光置身湖心亭,静听雪落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宁静。
雪花飘飘,宛如梦幻仙境,让人心境平静,忘却喧嚣。
在这片雪的世界里,体验静谧时光,享受片刻宁静。
三、导学任务1. 观赏力培养观看湖心亭雪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艺术感知。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雪花的形状和飘落的方式,感受自然之美。
2. 诗意情怀借景湖心亭雪景,启迪学生的诗意情怀,激发他们的文学创作热情。
组织学生进行写景、写雪的创作活动,让他们在清寒的冬日里绽放诗意。
3. 美育体验通过湖心亭雪景的欣赏,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组织学生进行素描、写生等活动,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中成长。
四、导学反思湖心亭看雪,是一次难得的美育体验。
在这片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学生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希望通过这次导学,学生能够在欣赏雪景的同时,收获更多的启迪和感悟,让美好的记忆永存心间。
五、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2. 安排学生进行手工制作,制作雪花、雪人等作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写诗作文,表达他们对湖心亭雪景的感慨和情感。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20210112082026)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 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2、 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一一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背诵并默写全文。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 充分预习课文,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2、 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 行解释和翻译。
3、 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 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 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湖、山、游人, 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 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 山水,晓音乐、戏曲。
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 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
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 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
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
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 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 位成就较高的“殿军”。
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 《陶庵梦忆》《西 湖梦寻》《石匮书》等。
【自主学习】 1、 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拏( 芥( )铺毡( 堤()2、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I) 人鸟声俱绝 (4) 余拏一小舟 (5) 拥毳衣炉火 下一白( ) ( ) (II) 问其姓氏,3、 解释多义词: )毳衣) ) 雾淞沆砀 更有此人 )( )( ) ) 喃喃( )(2)是日( )(3)更定(( ) ( )(6)雾淞沆砀 (8)焉得更有此人( (10)莫说相公痴( 是金陵人, 客此( )(7))(9)强饮三大白()(1) 白:上下一白( (2) 余:余住西湖( (3) (4) (5) (6) 大:大喜( 是:是日更定( 绝:人鸟声俱绝 更:时日更定(相公者(三大白( 上下十余里(三大白(是金陵人( 绝巘多生怪柏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 ))更有痴似4、 用原文回答问题:(1) 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 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5、翻译句子:(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29.《湖心亭看雪》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利用解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并说出其作用。
3、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感悟雅趣和孤高自赏情怀。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学习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
【学习难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理解的精神世界。
【自主预习案】1、了解。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
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他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其作品多回忆往日生活,寄寓着故国之思,也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写的清丽活泼,细腻生动,极富诗情画意。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文中,看似不着痕迹,实际上表达了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毳衣( ) 雾凇( ) 沆( )砀() 打更( ) 铺毡(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背诵)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译读。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自读。
第一遍:重在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
3、疏通文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湖心亭看雪》师生共用导学案
欧阳光明(2021.03.07)
备课:徐春红包英备课时间:2014、12、12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
1、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知识链接】
1、白描。
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
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定都于金陵),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 )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特别提示: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预习导学】1、给画线字注音:
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更有此人()喃喃()长堤()
2、解释句中画线词:
(1)人鸟声俱绝()(2)是日()
(3)更定()(4)余拏一小舟()
(5)拥毳衣炉火()(6)上下一白()
(7)雾凇沆砀()
(8)焉得更有此人()(9)强饮三大白()()
10莫说相公痴()(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解释多义词:
(1)白:上下一白()三大白()
(2)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
(3)大:大喜()三大白()
(4)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
(5)绝: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柏()
(6)更:时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出)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出)
5、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痛饮。
【合作探究】
1、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
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3、令“相公”和湖中人痴情不已的西湖雪景究竟如何?(画在书上)
4、“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
6、“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7、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8、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9、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几个“一”,结合文章内容,怎样理解?
10、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11、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提及姓名?
12、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拓展延伸】
关于西湖的诗你还知道哪些,请写出至少一首。
【达标检测】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解释句中画线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2)拥毳衣炉火()
(3)与余舟一芥()(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
这一部分采用了和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
3、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清高孤傲
“痴景”----痴迷自然
“痴遇”----思恋故国
【教(学)后记】
《湖心亭看雪》参考答案
1、gēng ná cuìsōng hàng dàng jiè gèng nán dī
2、(1)消失(2)这(3)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4)撑,划(5)毳,鸟兽的细毛。
毳衣,毛皮衣(6)全,都(7)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8)焉得:哪能。
更:还(9)强饮:痛饮。
白:酒杯。
大白:大酒杯。
(10)痴迷(11)是:判断动词。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3、(1)白色酒杯(2)我整数后的零数(3)表程度,十分,非常跟“小”相对(4)这,代词表判断,与今义相同(5)断绝非常,极(6)古代夜间计时单位还还
4、(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合作探究】
1、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地点是“西湖”,天气环境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是在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气中去赏雪的,反映出作者此时的心态是孤独的、伤感的。
2、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3、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③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4、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5、这里作者是从听觉和心理感受来写雪景的。
“绝”字写进了天寒地冻、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衬托了作者的孤寂,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6、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7、好。
开头用“独”字,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一面,更是在有意铺垫,为下文湖心亭遇知音蓄势,使文章波澜顿现。
8、借舟子的话,来点明自己看雪的痴态。
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且用另一个更痴的人来做陪衬,显得“吾道不孤”,天下还有不少这样的高逸之士。
9、“一白”写出造化的神奇力量,天地间举目皆白;“一痕”、“一点”、“一芥”则写出人类的渺小和柔韧,可以从中领悟到作者那种沧海一粟的孤独和自我陶醉的孤傲
10、怀念故国的深情。
11、都是客居他乡,勾起思乡之情。
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12、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更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
【达标检测】
1、(1)全,都(2)鸟兽的细毛(3)小草。
引申指细微的事
物。
这里指船。
(4)罢了
2、(1)具体写看雪的时间、地点、装备和雪景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2)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3)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