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1世纪,教育将架构于信息化基础之上。
各国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先后制定了信息技术教育行动方案,在宏观上进行了科学的整体规划。
美国每一所学校和每一间教室都与信息高速公路连接,并要求12岁会上网。
英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一、二阶段的学习目标主要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运用技能,具备初步的信息技术观念。
日本主要培养学生“信息活用能力”。
国内广州、北京、上海等被列为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都在研究如何区域性推进信息技术教育。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工作中。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万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平台的已经建立,利用网络和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
问题是导引和激发思维的基本线索,是培养学习者认知发展和高级思维技能的切入点,同时,信息技术为问题化教学的成功开展增加了强大的技术注脚。
近年来,国内外教学设计者们越来越重视教学中的问题性,并把目光投向了以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教学设计焦点的研究工作。
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有:以问题编列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全面发展的4MAT设计模式(Bernice McCarthy,1996)、直接面对不同类型问题解决的设计理论(David H.Jonassen.2000)以及力图抽取蕴藏于各种教学设计模式之后基本原理的第一教学原理集(M.David Merrill,2002)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国内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精选】
国内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纷纷出台了各种举措,其中都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切入口。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为基础的课程在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笔者通过在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基础教育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输入研究性学习检索词,共筛选、查阅电子期刊33篇文献,通过阅读、合并、整理形成此文。
本文对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且对我国现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分析。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现状分析一、国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和发展历程世界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叶。
德国现代教育制度奠基人洪堡的教育改革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强调科学研究的自由性与独立性;强调教学和科研是统一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发展科学的合作关系。
他主持创办的柏林大学的教学理念就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1]1909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批判了单纯教受学生大量科学知识和理论的教育方法,提出重视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思想。
[2]1916年,杜威发表了教育哲学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在该书中,他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问题教学法”理论。
杜威把教学理解为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取经验的过程,几乎同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一样。
他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从而发挥自身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他的这些积极的教育理论观点,在今天看来,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思想雏形。
20世纪中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教学理论。
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儿童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寻找答案,从而学会“如何学习”。
[3]布鲁纳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中的积极因素,提出了“发现法”,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学生自身的发现、探索活动来掌握知识、发展智慧,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利的,对今天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起着指导作用。
教师培训课程—现代教育理论
(六)重视提高师资水平
二、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一)义务教育改革
(二)素质教育运动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义务教育改革背景 (1)1986年“义务教育 法”及其缺陷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 务教育法》1986年7月 1日施行。这是新中 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由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制 定的教育法律、第一 部宪法性教育法律、 第一部基础教育法律。
学 会 认 知
学 会 做 事
学 会 共 同 生 活
学 会 生 存
(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概览
美国 1.加强品德教育 2.努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3.大力推广“特许学校” 4.开办“专门学校”
澳大利亚 1993年7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 启动“未来学校”计划。
法国 1996年6月,“学校思考委员会” 向政府总理提交了题为“为了学校” 的最终报告,对法国教育改革提出建 议。
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1.地区差别:教育差距加大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 1988年,中国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是2.2:1, 1997年这一差距为2.5:1。 以地区差距论,199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以 中部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45:1: 1.04;以农村居民收入论,以东部为1,则东部、 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0.75:0.63。
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特点
(一)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 育的战略地位
1.调整教育行政 管理体制 2.完善中小学 内部的管理机制 3.扩大家长的 选择权利 4.改革公立中 小学的办学模式 5.鼓励私立学 校的发展
(二)完善多样化办学体制
(三)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 育质量
(四)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初中教研会议主题名称(3篇)
第1篇一、前言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将于2023年举办主题为“初中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聚焦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质量”的初中教研会议。
本次会议旨在汇聚我校初中教师智慧,共同探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推动我校初中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会议主题名称的背景及意义1. 背景分析(1)国家教育改革政策要求。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初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青少年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
(2)教育质量提升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我们必须在教育教学改革上下功夫,提升教学质量。
(3)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教研会议,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成长的平台,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 主题意义(1)聚焦核心素养,明确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本次会议主题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有助于教师们明确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推动我校初中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有序地进行。
(2)提升教学质量,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通过本次会议,我们将共同探讨如何提升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本次会议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成长的平台,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推动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三、会议主题报告的主要内容1. 核心素养与初中教育教学改革(1)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2)核心素养在初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课程改革2. 提升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1)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4)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策略(1)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特征(3)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策略4. 初中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案例分享(1)课程改革案例分享(2)教学方法创新案例分享(3)教师专业发展案例分享四、会议组织与实施1. 会议组织(1)成立会议筹备组,负责会议的筹备、组织、实施等工作。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发展备受关注。
为了全面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深入调查并整理了以下报告。
一、教育资源不均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均衡。
城市地区的学校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经费等方面明显优于农村地区。
这种不均衡导致了城乡学生之间的教育机会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发展。
二、教育改革亟待加强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仍存在一些亟待改革的问题。
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育评价机制不合理等,都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
因此,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共同努力,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调整,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三、家校合作有待加强调查表明,家长在学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目前家校合作存在一定程度的薄弱。
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教育的正确引导;同时,一些学校也存在师生之间沟通不畅、家长参与程度不高等问题。
建议学校和家长加强沟通联系,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调查显示,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学生面临着考试压力、升学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挑战,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大难题。
建议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引导,保障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五、教育公平需不断强化调查结果显示,教育公平是基础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
然而,当前社会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机会不同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
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教育公平的投入,确保每个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领域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我们希望通过这份调查报告,引起更多人对基础教育问题的重视,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愿我们的教育能够更美好,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优质教育,实现自身的梦想。
基础教育改革辩论辩题
基础教育改革辩论辩题正方,基础教育改革是必要的。
尊敬的评委和各位观众,我作为正方辩手,我要阐述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要看到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育资源不均等等。
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进行基础教育改革。
其次,基础教育改革可以提高教育质量。
改革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时代发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同时,改革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再次,基础教育改革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均等分配。
当前,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较大,改革可以使资源更加均等地分配到每一个学生手中,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最后,我要引用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培养未来的人才。
因此,基础教育改革是必要的。
反方,基础教育改革并不是必要的。
尊敬的评委和各位观众,我作为反方辩手,我要阐述基础教育改革并不是必要的观点。
首先,我们要看到基础教育改革可能带来的风险。
改革可能导致教学资源的重新分配,可能使一些学校和学生失去原有的资源,这将导致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其次,基础教育改革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改革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在改革初期,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学混乱和教学质量下降的情况,这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再次,基础教育改革可能导致教学内容的过分商业化。
一些教育资源可能会被商业化,这将使教育变得功利化,忽视了教育的本质。
最后,我要引用康德的一句名言,“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人的品格。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品格,而不是追求一些外在的成绩和资源。
因此,基础教育改革并不是必要的。
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5104)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具体要求为:(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
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学科教学(数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关于实践教学(6学分)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第二学期最后3周在校内进行教师岗位培训,使研究生具备良好的师德和敬业精神、能够写好教案、能够辅导和答疑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演讲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为履行教师职责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学期到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
五、教学方式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
应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六、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一)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编码:0741122090英文名称:Curriculum Reform in Fundamental Education教学时数:36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师教育课程系统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师范专业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
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民族的千秋大业,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把握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趋势,能够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学会运用有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为今后胜任中小学教师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基本要求1、理论和知识方面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况、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构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
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事实,知道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理解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
2、能力和技能方面养成关心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识,学会运用有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专题一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览(一)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让学生了解二战后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进程,了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概况,理解并掌握二战后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把握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二)教学内容1、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2、一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特点与趋势(三)作业题结合20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你认为哪些改革措施可以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益借鉴或重要警示。
2023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心得体会我有幸参与了这次远程继续教育培训,作为教师来说,我认为这种培训很有必要,由于资源应用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基础,教师的进步是学校和学生进步的前提.使我在思想上、业务理论上、工作实践上都获益匪浅。
让我在专业理论知识上有了进一步的学习与提高,这次培训,使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的,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局限性。
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至深。
远程教育学习充足发挥了它的优势。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下载网络课件,借助教师的讲解结合教材进行学习;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去完毕网上布置的作业,若此时碰到了疑难,也完全不必紧张,可以和学习中心的在线老师或其他学员交流,讨论答疑,也可以在网上发贴留言与大家一同探讨,尚有许多学员在分组交流,大家彼此学习,既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又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远程教育培训是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一项新举措,它不同于以往我们所接受的传统的教育培训,它是应用网络平台,搭建了一个教育空间,在这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中,参与培训的学员不需要统一的时间和地点,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随时进行学习。
这种全新的教育培训方式给我们充足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充足了解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技巧、策略,最终学会学习。
远程教育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更加强调了我们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充足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不断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不断摆脱原有的依赖性和被动性,使学习者不仅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还着眼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教育培训的效果。
通过两年来网上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了解到2O23年教材针是对教师关注的热点、教育教学中的难点,以及教师发展碰到的困境,围绕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这一主题,分基础教育改革总体形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评价、学校文化建设、基础教育政策以及学生心理特点、教师伦理等七个专题,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从宏观到具体,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通识性的新理念、新知识,使受训的学员,既能从宏观的角度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发展脉络,通过历时性梳理分析,明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又能从中观限度、操作层面掌握基础教育政策、学校文化建设、教育评价等方面的新动向、新方法,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更能从教与学的两个主体角度出发,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师伦理问题进行系统而具体的研究,对于学员明晰教育新理念、增强适应性和理解力、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特点、提高自身修养等大有裨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大作业2班张飞12051038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报告书姓名:张飞班级: 12级2班学号: 12051038日期:2014年12月28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的彻底变革。
要实现其改革目标,除了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新教材的编写等等以外,更关键的是如何让教师理解、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落实在行动中,把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课程。
因为任何课程只有经过教师的理解与转化,才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其效果。
所以,课程改革与教师的关系相当密切,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本次课程改革的成败。
可以说,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变化,每一个教师都将在这场改革中被重新“洗牌”,也必须在这场改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应,通过课程改革促进专业发展,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共成长。
一、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新课程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是多方面的,其核心是要求教师确立课程意识,从传统的教材教法走向课程。
每一个教师都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这场挑战。
(一)、更新观念教师首先需要转变的,是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和看法。
教育学对教学过程的比较通行的看法是将教学过程视为特殊的认识过程或书本知识向学生认知结构的转化过程,教师主要通过传授学生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养成必要的道德情操。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
新课程改革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把教学看成是以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为基础,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
进而为教学过程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
教学过程是一种“唤醒”,是学生和教师潜能、智慧和情感的唤醒;教学过程是一种体验,是师生从感知和经验升华为对价值的叩问;教学过程是一种“视界融合”,是书本、教师和学生视野的交汇融和;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自我理解过程,而不光是对教师和书本的理解过程。
1、重新认识课程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很少有完整的课程意识,有的只是学科意识、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
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课程学习
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课程学习选修课:一、领导课程教学(16.3课时)1、课程改革回顾与新课标解读主讲人:田慧生课程简介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向全国颁布了修订后的新课程标准,根据教育部部署,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各级各类的培训,以便学习贯彻落实好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
在本课程的第一专题部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从宏观的角度,对这次课标修订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点作了阐释,对修订后的课标进行了简要解读,以希对接下来开始的课程落实工作有所帮助。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课标修订的背景和意义;二是课标修订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则;三是课标修订后的主要变化和特点。
为更好地了解、总结多年来我国课程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田慧生主任在本课程的第二专题部分对建国6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发展历程脉络做了简要说明,并对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做了简要评述,同时对下一步未来十年乃至于更长时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走向、发展的趋势动态做了简单介绍。
课程时长:135分钟录制时间:2012年8月课程提纲专题一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精神与主要特点一、新课标修订的背景及意义1.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2.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二、新课标修订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则1.顶层设计的主要思路2.基本原则三、新课标修订后的主要变化和特点1.落实德育为先,突出德育时代特征2.突出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3.反映时代精神,合理吸收时代进步成果4.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专题二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回顾与前瞻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历程二、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成就1.建立起新的课程管理体制2.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新的课程理念3.丰富了课程的类型和内容4.探索建立了发展性评价体系5.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6.促进了教师整体专业发展三、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1.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进一步完善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制度主讲人:陈大伟课程简介深入课堂进行观课议课是校长履行领导课程教学专业职责的需要,了解如何观课议课是校长必须掌握的专业要求。
专题1基础教育研究概述
专题1基础教育研究概述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基础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学科,致力于深入探讨基础教育的规律、方法和效果,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本文即围绕基础教育研究进行概述,旨在介绍其背景、意义、重点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背景基础教育是指学生在正规学校接受的必备教育,主要面向幼儿园到初中的学生。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特别是在信息时代,教育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必须通过深入研究来应对新的教育需求和问题。
二、意义基础教育研究的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基础教育研究可以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基础教育研究可以推动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提升,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此外,基础教育研究还能促进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打下基础。
三、重点领域基础教育研究的范围很广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重点领域:1. 教育政策研究:包括学制改革、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关政策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 教育评价研究:主要对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探索适合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3. 教育教学研究:关注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教师培养、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4. 教育技术研究:探索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和管理水平,如智慧教育、在线学习等。
5. 教育学科研究:研究基础教育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为学科的深入发展提供支持。
四、未来发展趋势基础教育研究在未来将继续迎来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教育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为基础教育研究提供更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分析工具。
其次,跨学科研究将成为基础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整合多学科知识,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此外,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将越来越广泛,为基础教育研究的国际化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
基础教育研究》
3.法纪教育 (1)建立“法纪天地”网站 (2)推荐法律网站 (3)开设在线法律讲座 (4)开设网上法纪教育课 (5)设立在线法纪咨询
4.团队活动 (1)利用“团队生活”主页 (2)开展在线知识竞赛 (3)在网上展示作品 (4)开展网络主题活动
5.网络家长会 (1)明确家长会的主题。 (2)通过民意调查,了解家长和学生的愿 望。 (3)利用网络技术,运用各种制作平台制 作主页。 (4)精心设计家长会的内容和形式
(二)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的若干重要 问题
1.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2.小班化教育 3.主体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质量评价
专题四 校本研究
一、校本研究的兴起 二、校本研究的内涵 三、校本研究的要素 四、校本研究的内容 五、校本研究的策略
一、校本研究的兴起
1.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造就校本研究 2.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呼唤校本研究 3.基础教育课改的推进期盼校本研究 4.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催生校本研究 5.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校本研究 6.教育科研发展的实践孕育校本研究
《基础教育研究》
专题一 基础教育理论的基本问题 专题二 学校德育研究 专题三 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专题四 校本研究 专题五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专题一 基础教育理论的基本问题
一、基础教育研究对象、意义和要求 基础教育研究对象、 二、基础教育的性质 三、基础教育的功能 四、基础教育的目标
一、基础教育研究对象、意义和要求 基础教育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基础教育
(三)网络德育的探索与实 践——建立网络德育基地
1.爱国主义教育 (1)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网站 (2)推荐“红色”网站。 (3)开设基于网络的爱国活动课 (4)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2.心理教育 (1)开设心理常识网站 (2)进行网上心理测量 (3)进行网上心理训练 (4)开展网上心理讲座 (5)设立在线心理咨询
生物化学(201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内容简介
《生物化学》共分六篇,合计二十四章,分别是:绪论;第一篇生物大分子的机构与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域 功能,核酸的结构域功能,酶);第二篇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糖代谢,脂代谢,生物氧化,氨基酸代谢,核苷酸 代谢,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第三篇基因信息的传递(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基因表达调控);第四篇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杂交与印迹技术,PCR及DNA检测技术,基因工程);第五篇 专题篇(细胞信号转导,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血液生物化学,肝胆生物化学,维生素)。针对生物信 息学技术在生物化学中的广泛应用,在数字课程中补充拓展“第六篇生物信息学”,概要介绍了生物分子数据库、 序列分析与比较。
教材特色
《生物化学》内容言简意赅,准确地阐述生物化学基本理论、概念和最新的进展;该书特点体现在每章内容 整体编排上有了重大改革,增加了思维导图、导语、网络链接内容等版块;思维导图提供一个全章节明确的框架, 导语也多以讲故事、提问题的形式。
作者简介
解军,男,生于1968年生,教授、博士,美国佐治亚大学博士后,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山西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医学生物 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理事,山西省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微生物学会干扰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 山西省委员、农工山西医科大学副主委,山西省第九届青年联合会委员。山西省青年科技奖、山西省五四青年奖 章获得者、山西省新世纪学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省级人选、第五届“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实验小学课改实验领导小组本文作者:admin,发布日期:2003-6-13,你是第6103位浏览者,最后审核:杨文旻2001年秋起,我校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校,为确保课改工作有目的、正常地、有序地、高效地进行,指导好课改工作,顺利完成旌阳区教育局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下达的研究任务,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德阳市实验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实施方案”。
一、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对课改的领导。
课程改革,领导先行是关键,课程改革的实施,强有力的管理是保障。
1.学校课改实验领导小组组长∶贺菊昌(校长)副组长∶叶启全(书记、副校长) 徐成友(副校长)罗绵强(副校长) 陈龙耀(副书记)成员∶张林辉(教导主任) 李白玲(教导副主任、英语教研组长)杨文旻(教导副主任、现代教育技术教研组长)关华琼(总务副主任) 鲁浩(少先队总辅导员)黄艳(少先队总辅导员、数学教研组长)周正宗(少先队总辅导员、音乐教研组长)张增平(一年级年级组长、一年级语文备课组长)代家坤(语文、思品与生活教研组长、年级语文备课组长)康小清(一年级数学备课组长) 钱会蓉(音乐教研组长)冯伟杰(美术教研组长) 姚亚西(体育教研组长)邱长志(科学教研组长) 唐昌旭(教务员)学校课改实验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安排、协调、督查、评估实验年级各科的各项工作。
2.学校课改实验各课程负责人(主研人员)总负责人∶罗绵强《思品与生活课程》负责人∶代家坤张增萍《语文课程》负责人∶代家坤张增萍《数学课程》负责人∶张林辉康小清《艺术课程》负责人∶钱会蓉冯伟杰《体育课程》负责人∶姚亚西张军《英语课程》负责人∶李白玲陈丽《信息技术课程》负责人∶杨文旻《科学课程》负责人:邱长志黄旭3.学校课改实验研究小组组长∶罗绵强成员∶代家坤钟晓余倩田晓艳陈志琼宋葵红陈绍娟张增萍邓琴康小清魏群芳董剑陈丽钱会蓉张琴冯伟杰姚亚西陈艳郭阳洋张军邱长志黄旭学校课改实验研究小组负责组织实验教师学习,分析教材、集体备课、说课、听课、上研究课,每个研究教师围绕课改实验自行确立一个研究项目进行研究,总结研究成果,评估教师教育教学等。
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处二○○六年十一月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较高管理水平的基础教育管理人员。
基本规格如下:(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学风严谨,为人师表。
(二)视野开阔,既有较深厚的文化基础,既有较高的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具有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方法解决中学教学或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教育改革实践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包括决策、组织、指挥、协调及应变的能力,组织教学科研的能力和领导能力。
(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五)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条件(一)招生对象大学本科毕业后有三年以上基础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工作经验,无学士学位者须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报考者必须经过所在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荐。
(二)入学考试1.入学考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参加全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或推荐单独考试的方式进行。
2.考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外国语、专业基础。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根据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可采取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等各种培养方式。
学习年限定为2—4年。
其中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累计在校时间不少于1年。
四、研究方向基础教育管理(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中小学校管理)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课程设置体现宽、新、实的原则,即宽口径、厚基础、新理论、活模块、重实践,按二年时间安排课程学习。
教育硕士专业课程分为教学课程和实践课程。
教学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包括教育科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活动。
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
(一)学位课程(6门,18学分)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90学时)②基础外国语(3学分,216学时)③教育学原理(3学分,54学时)④教育心理学(3学分,72学时)⑤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学分,72学时)⑥现代教育技术学(3学分,72学时)(二)专业必修课(12学分,共5门)①教育管理学(3学分,54学时)②课程与教学论(3学分,60学时)③教育评价学(2学分,54学时)④教育哲学(2学分,50学时)⑤学校管理案例分析(2学分,30学时)(三)选修课程(至少6学分)指定选修课课:计算机基础(3学分,72学时)①现代教育思想流派研究(2学分,36学时)②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研究(2学分,36学时)③校长职业化与教师专业化研究(2学分,36学时)④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2学分,36学时)⑤内蒙古基础教育问题研究(2学分,36学时)⑥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2学分,36学时)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2学分,36学时)注:选修课是为了配合教育硕士学员所选的研究方向及进行学位论文工作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每个学员应至少选三门,其中计算机基础为指定选修课。
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课程学习
选修课:一、领导课程教学(16.3课时)1、课程改革回顾与新课标解读主讲人:田慧生课程简介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向全国颁布了修订后的新课程标准,根据教育部部署,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各级各类的培训,以便学习贯彻落实好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
在本课程的第一专题部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从宏观的角度,对这次课标修订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点作了阐释,对修订后的课标进行了简要解读,以希对接下来开始的课程落实工作有所帮助。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课标修订的背景和意义;二是课标修订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则;三是课标修订后的主要变化和特点。
为更好地了解、总结多年来我国课程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田慧生主任在本课程的第二专题部分对建国6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发展历程脉络做了简要说明,并对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做了简要评述,同时对下一步未来十年乃至于更长时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走向、发展的趋势动态做了简单介绍。
课程时长:135分钟录制时间:2012年8月课程提纲专题一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精神与主要特点一、新课标修订的背景及意义1.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2.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二、新课标修订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则1.顶层设计的主要思路2.基本原则三、新课标修订后的主要变化和特点1.落实德育为先,突出德育时代特征2.突出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3.反映时代精神,合理吸收时代进步成果4.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专题二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回顾与前瞻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历程二、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成就1.建立起新的课程管理体制2.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新的课程理念3.丰富了课程的类型和内容4.探索建立了发展性评价体系5.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6.促进了教师整体专业发展三、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1.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进一步完善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制度3.大力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实施能力建设,全面落实课程方案4.改革评价制度,加强教师培训,建立课程改革保障机制5.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田慧生: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国防军事教育课题:新时代军事高等院校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研究
新时代军事高等院校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研究学科分类:国防军事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军事高等院校,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1问题提出军队院校调整改革后,军事高等教育院校办学定位与使命任务有了新的内涵,强军目标牵引下的一流军队建设对一流军事院校和一流军事人才支撑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军队院校四年制高等教育“本科教育与首次任职培训融合培养”的新模式对军事高等院校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必然要求,在新一轮军事人力资源制度改革进程中军队院校基础教育全文职化等系列特点对军事高等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军事高等教育院校基础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放眼国内外,勇于破难题,加快加大开放融合、改革创新、探索实践的新步伐,才能真正探索走出内涵式发展之路。
1.2选题界定本课题界定为:军事高等院校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外语等科学文化基础课程和军事基础课程为主体的教学训练改革问题深化研究。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近年来,国内一批知名高校在推进教学改革实践进程中,深化了教学改革相关理论研究。
四川大学,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开展了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研究,对该校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实践发挥了重要牵引作用。
主要包括: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激励与保障机制等主要改革举措,其中公共课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计划、“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计划等对军校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并不能照搬照抄用于融合培养模式下的军校基础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先后开展了基亍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对推动本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践取得丰硕成果发挥了助推作用。
其中,信息化模式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等系列研究成果对本课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同样不能完全适用于移动互联网受限、智慧校园建设相对滞后、师资队伍人才梯队正转型调整的军队高等教育院校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编码:0741122090英文名称:Curriculum Reform in Fundamental Education教学时数:36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师教育课程系统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师范专业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
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民族的千秋大业,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把握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趋势,能够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学会运用有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为今后胜任中小学教师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基本要求1、理论和知识方面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况、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构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
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事实,知道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理解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
2、能力和技能方面养成关心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识,学会运用有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专题一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览(一)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让学生了解二战后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进程,了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概况,理解并掌握二战后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把握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二)教学内容1、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2、一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特点与趋势(三)作业题结合20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你认为哪些改革措施可以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益借鉴或重要警示。
2020教师专题资料教育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编1练习)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二、多项选择题
1.教学改革带来了教学方式上的转变,主要表现在( )方面。
A.探究式教学
B.师生、生生交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C.教材选择自主化
D.教师自主选择教学方法
2.下列属于探究学习的特征的有( )。
A.主动性
B.开放性
C.创造性
D.问题性
3.下列符合当代“教学”的新观念的是( )。
D.及时干预,向学生澄清最佳方案
15.新课程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而重视学生发展,体现了其实现( )的变革。
A.评价主体
B.评价指标
C.评价功能
D.评价方法
16.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
程性。
A.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
B.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C.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A.生活课
B.活动课
C.品德课
D.综合课(程)
9.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 )。
A.分科课程
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10.当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以( )课程为主。
A.综合
B.分科
C.实践
D.理论
11.下面哪一观点符合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观?( )。
刘老师班级开展的课外活动,基本上都是与学习有关的主题,如成语接龙比赛、速算比赛、 历史知识竞赛、背诵化学元素表等。在教研活动中,刘老师的选题基本上集中在如何使用多媒体, 实现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进程控制等话题上。
请以三维课程目标、班级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分析刘老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巴伐利亚州 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关键素养包括: 问题解决能力, 迁移能力、灵活性、交际能力、
合作能力、创造性能力、自主性和可信性。
(2)英国 个人(the self) 人际关系(relationship) 社会(society) 自然环境(emvirnment)
材进行修订 2001年颁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稿)》,“课标”实验教材开始实验
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 从“一纲一本”到教材多样化 教师角色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师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返璞归真——语文课的“语文味” 尊重文本与多样化理解的关系 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
一道美国小学生的数学题: 一个住在湖边的老人整日与狗鹅为伍,他也弄不清
自己养了多少只动物。某天凌晨,老人起来时发现 窝里有5个头和14只脚,请问老人看到的窝里到底有 多少条狗、多少只鹅?
美国教师 中国教师
思考: 教育到底是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
聪明的孩子VS.智慧的孩子?
怎么培养智慧的人?靠什么?有什么方法? 课程? 教学? 评价? 活动? 政策?
课程结构单一,过于强调学科自身体系,学科 间彼此封闭,泾渭分明;
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集中,课程难以适应当地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
2.语文教学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教学效率低,教 学效果不理想 ◦ 语文应用能力 ◦ 语文学习兴趣 3.关于语文教学的社会讨论
1997年开始中考语文考试改革 1999年开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 2000年颁布试用修订版大纲,同时对义教版教
肢解的众多学科 or 综合的生存能力 矛盾冲突 or 共同生活 保持本土文化 or 加强国际理解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 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使儿童具备基础学力 基础学力包括哪些?
(1)德国 帮助学生发展成熟的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和人格; 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 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天赋; 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天赋和发展倾向及对自己未来
入学之初,先集中识字,而后读书。 课本编排按文体分类,便于学生较集中地认识各
种文体,学习一些读写规律。 课本多选择一些经典性的文本,其内容和语言与
儿童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 结合《蒙学读本全书》给学生们介绍
以由常用字组编而成的白话文为主; 注重选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多儿童文学作品,
特别是物语故事; 思想政治性教育内容逐步增加,具体内容包括反
你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面向全体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熏陶感染、实践性、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积极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跨学科学习、现代化科技手段运用; ◦ 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根据
课程改革 课程目标 从教科书看语文课程内容 外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1.中小学课程的普遍突出问题
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的问题, 落后于社会发展,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课程实施基本仍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 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 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1)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祖国语文 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 语文 在口语交际中文明交往
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常用汉字3500 个左右,其中3000左右会写——正确工整、有一 定速度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 形成良好的语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较丰富的 积累,课外阅读400万字以上
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表达方式具体明确、 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过程和方法 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课本类型 集中识字 故事类 诗歌类 论述类 散文专集 其他
示例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幼学琼林,龙文鞭影 千家诗、诗经、唐诗三百首 小学、孝经、四书 古文观止 文字声韵知识书、工具书
帝、反封建、爱祖国等。 结合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介绍
50年代学习苏联,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63年开始恢复传统,加强“双基”,强调多读
多写多练 结合60年代小学语文教科书介绍 66年-76年经历曲折,77年后反思,到90年代
逐渐形成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特 点 21世纪开始深化改革,立足于人的发展
(4)美国 增进儿童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 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 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 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 发展儿童符合民生生活的价值观 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课程结构多样化,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 第一,从普通教育为主的课向普通和职业教育并重
国家读写战略 国家基础学力战略
国家计算战略
(3)日本 重视生存能力的培养包括: 第一,培养学生的人性和社会性, 培养学生具有
在国际社会生存的日本人的自觉意识; 第二,培养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学习的能力; 第三,在宽松的环境下, 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发展个性; 第四,创办特色学校, 开展特色教学。
社会需要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一)国外母语课程目标分析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 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 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 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