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之一:基础教育改革概述
基础教育改革
一、什么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基础教育指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基础阶段教育,即普通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中的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
狭义的基础教育指国家对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阶段的一般教育或基本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础。
它是国民教育的基石,具有基础性、全面性、普及性和未来性等特点。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般过程:准备阶段、动员阶段、实验阶段、实施阶段、巩固和反思阶段。
三、基础教育改革的一般原则:上下结合原则、专家行政结合原则、系统性原则。
四、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1.突出基础教育改革的战略地位,并制定一系列法律给予保障;2.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日益提高;3.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4.构建灵活的办学体系;5.为适应新的社会需求而调整课程结构;6.加强道德教育;7.重视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
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突出基础教育改革的政府主体作用。
2、在改革策略上坚持重点突破、分步实施。
3、以教学改革为主导。
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是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学改革的重心是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六、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1)教育全民化: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包括教育民主化和教育普及化。
(2)教育国际化:把本国教育置于世界之中,用国际眼光考察本国的教育制度,培养适应国际化时代的新型人才。
主要表现在:1.国际基础教育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国际合作和交流拓展,国际教育学术会议的举行日益频繁;2.国际教育竞争日益激烈;3.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各国教育的重要目标。
(3)教育信息化:将信息技术和设施引入教育和教学领域,并将其有机整合到教育教学过程以及学科教学中,以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
主要表现在:1.许多国家通过立法或颁布教育改革的政策法规,把信息教育课程列入了正式课程,并增大投资;2.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作为培养青少年的重要阶段,也正面临着急需改革和发展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质量等方面探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的改革与发展基础教育的教育内容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它的改革与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首先,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
学科知识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
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保证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学科的内涵和精髓。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传统的基础教育侧重于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性教育,鼓励学生多进行实验、操作和实地实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非常重要。
基础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等,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教育模式是指基础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当前的基础教育模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注重应试教育、重视记忆和机械化的学习等。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改革与发展。
首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兴趣爱好和潜能,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例如,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提供学生选择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得到更深入的学习。
其次,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基础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的现代化。
例如,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课外学习,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基础教育应该与社会紧密联系,将学生所学应用于实践,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我国基础学校教育改革
我国基础学校教育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是我们持续关注的话题。
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迈出了稳健的一步,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
一、课程改革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基础教育系统进行了广泛的课程改革。
目前,我国实施的《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科整合,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避免各个学科之间的割裂感。
此外,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科技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创新思维。
二、考试改革在我国的基础教育系统中,考试是重要的评价方式之一。
随着学校和家长的过度重视考试成绩,一些问题开始显现。
这些问题包括过多的考试和严重的考试焦虑情绪等。
因此,我国基础教育系统也已经启动了考试改革。
学校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考试,减轻学生的负担。
一些省份也尝试实施个性化考试方案,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此外,当我们谈到考试改革时,也需要提出对应的新的评价体系来标准化学生水平。
三、教育资源均衡化我国的大城市中的教育资源普遍比较丰富,这导致了城市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
防止这种状况,教育资源均衡开发和使用。
中央政府、省市政府、企事业单位所在地区以及离退休教师等各方面加大对较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支持,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物资帮助,为发展较为滞后的教育领域注入新的力量。
四、教育平台的建立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重要机会。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也加大了对教育平台的建设,包括“中国教育云”和“中国智能教室”等。
通过这些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和交流,促进教育的普及和共享资源的利用。
一些教育平台也可以辅导学生进行在线学习,使教育变得全面而多样化。
总之,我国基础教育正在改革中。
随着今后教育改革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基础教育的发展将更加平衡和稳定。
同时,我们也需要持续关注教育领域的新的发展趋势,探索新的解决办法,以期在教育中发挥我们的潜能并为之做出更伟大的贡献。
专题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专题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一)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90年代初,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在该著作中,托夫勒把人类的文明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次浪潮时期——农业阶段,历时数千年;第二次浪潮时期——工业阶段,不过300多年之久;第三次浪潮时期——指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主要标志,太阳能的利用、空间技术、海洋工程、遗传工程的出现为象征的信息化阶段。
)席卷世界的时候,一个新的名词——知识经济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它的出现,使得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知识,尤其是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就显得更加重要。
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的动力。
”显然,因为知识经济的兴起而带来的社会转型和新世纪的挑战,正使我们对人的本质属性、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高新技术的应用及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的调整。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与机遇,承担国民素质教育提高的教育正经历一次观念、态度、内容、形式、技术、方法的彻底的变革。
作为教育改革核心的课程自然首当其冲,通过课程改革来培养知识经济所需的创新人才。
走向知识经济的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因此终身教育体系便成为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基点。
终身学习的最根本的基石是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与有关教育理念的融合。
信息技术本身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教育的革命,但是信息技术却是引发这场教育革命的重要条件。
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学习的手段和方式。
信息化的社会来临,对教育提出又一次挑战。
首先,它改变了学习者的行为方式,学习过程的观念发生变化,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记忆过程,而是一种信息处理的过程。
教师不在是学习者的主宰者,而成为学习的指导者,这主要体现在教师最大限度的创设学生学习的环境。
学生则主动地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来自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信息,进行信息加工和发布。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一、背景介绍基础教育是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的教育阶段,是培养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材的重要阶段。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指通过制度、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改革方向1. 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指对现有课程设置和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例如,加强STEM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能力;增加艺术、体育等综合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身体素质。
2. 教育评价改革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
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例如,采用综合评价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成绩、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3. 教师培训与发展教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加强教师培训与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例如,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能。
4. 学校管理改革学校管理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学校管理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学校管理改革,建立科学、民主、高效的管理体制,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发展目标1. 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基础教育改革,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生,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2. 实现教育公平基础教育改革要坚持公平原则,保障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平等的发展机会,缩小城乡、贫富地区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3. 培养创新人才基础教育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4. 推动教育国际化基础教育改革要与国际教育接轨,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推动教育国际化,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福建师大《基础教育改革概论》课程大纲
福建师大《基础教育改革概论》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福建师范大学的《基础教育改革概论》课程是一门针对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趋势,掌握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 掌握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政策;
2. 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实践经验;
3. 具备开展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和实验的能力;
4.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做好准备。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1. 基础教育改革背景和政策:介绍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政策法规和基本理念;
2.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分析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趋势,探讨如何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
3. 教学方法和评价:讨论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教育改革实验和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成功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为将来开展教育改革实验打下基础。
四、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32学时,每周2学时,共16周完成。
其中,理论讲授16学时,案例分析4学时,实验和实践环节2学时。
期末需要进行一次小测验和一次大作业,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结语
福建师范大学的《基础教育改革概论》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对于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取得好的成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0字范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是国家的未来,基础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阶段。
然而,长期以来,基础教育课程却被认为是“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
为此,教育部门开始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全面素质的培养。
本文将从课程结构、评价体系、师资建设等多个方面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和对教育的意义。
一、多学科融合的课程结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重视学科间的融合。
传统模式下,学科之间往往割裂分立,缺乏交叉与互动。
而改革后,学科之间将更多地进行交叉融合,形成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的课程结构。
例如,在一门科学课中,可以引入文学、历史等元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科学知识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二、关注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传统模式下,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而在改革后,教育目标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智能的培养。
教师将采用更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观点,增强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评价体系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评价体系的改变。
传统模式下,学生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分数和考试成绩,而在改革后,评价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
除了学术表现,学生的品德、团队合作等方面也将被纳入评价的范畴,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
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改革后,教育部门将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学设备、教材和教师培训等资源,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同时,学校还将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吸纳专业人士和行业精英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
五、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素质和能力。
改革后,教师培训将更加注重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也将得到更好的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六、家校合作的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学校与家庭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共同关注和教育学生。
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石,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基础教育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未来公民,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改革目标、改革内容和改革策略三个方面来论述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一、改革目标1.适应社会需求: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因此,基础教育改革要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仍存在城乡、贫富、学历等方面的差距。
改革应该加强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的支持,建立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机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相同的教育机会。
二、改革内容1.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课程改革。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过多,而且内容过于理论性,缺乏实践性。
因此,改革需要减少课程数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推广,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技术技能。
2.评价改革:基础教育评价制度应从传统的成绩导向转变为以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评价制度。
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3.师资培养:基础教育改革需要重视师资培养。
目前,一些地区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不足。
改革应该提高教师的培养质量,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提升力度,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改革策略1.改革创新:基础教育改革要鼓励创新思维,注重改革的质量和效果。
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索符合国情的改革路线。
此外,还需要加强改革的组织和领导,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2.政策支持:基础教育改革需要有政策的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增加教育的经费和资源。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引导,为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简介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简介近年来,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了热门话题。
本文将对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进行简要介绍,探讨其意义和目标,并分析一些重要的改革举措。
一、课程改革的意义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注重知识传授,而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差异,课程改革成为促进个性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程等方式,课程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1.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现代社会对创新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新时代的课程应当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发展实践能力传统的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课程改革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实践操作技能、团队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3. 提升终身学习能力随着知识的更新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终身学习能力成为当代人必备的素质。
课程改革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1. 优化课程结构优化课程结构是课程改革的基础。
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繁杂,学生承受过大,容易导致知识面广而不深,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因此,课程改革倡导减少课程的数量和课时,注重精要内容的学习,并加强课业负担的管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
2. 引入选修课程针对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课程改革应当引入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开设各类专业性和兴趣性的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020教师专题资料教育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编1练习)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二、多项选择题
1.教学改革带来了教学方式上的转变,主要表现在( )方面。
A.探究式教学
B.师生、生生交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C.教材选择自主化
D.教师自主选择教学方法
2.下列属于探究学习的特征的有( )。
A.主动性
B.开放性
C.创造性
D.问题性
3.下列符合当代“教学”的新观念的是( )。
D.及时干预,向学生澄清最佳方案
15.新课程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而重视学生发展,体现了其实现( )的变革。
A.评价主体
B.评价指标
C.评价功能
D.评价方法
16.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
程性。
A.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
B.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C.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A.生活课
B.活动课
C.品德课
D.综合课(程)
9.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 )。
A.分科课程
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10.当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以( )课程为主。
A.综合
B.分科
C.实践
D.理论
11.下面哪一观点符合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观?( )。
刘老师班级开展的课外活动,基本上都是与学习有关的主题,如成语接龙比赛、速算比赛、 历史知识竞赛、背诵化学元素表等。在教研活动中,刘老师的选题基本上集中在如何使用多媒体, 实现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进程控制等话题上。
请以三维课程目标、班级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分析刘老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鉴于当前教育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和挑战,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采取行动来推动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是塑造学生未来的关键阶段,教育改革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关键领域,并提出一些建议来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背景1.1 教育系统存在的问题目前,教育系统存在诸多问题。
学科繁琐、刻板;教学方法单一,注重灌输式教育;学生缺乏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等。
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造成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2 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我学习能力。
其次,基础教育改革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当今社会的核心能力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基础教育改革能够提高教育公平性,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
二、关键领域2.1 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领域之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还要注重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2 教师培训教师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
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资源,同时加强对教师的评价和监督。
2.3 评估制度改革评估制度是指导教育质量的重要工具。
传统的考试评估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记忆,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新的评估制度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4 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学校应该加强对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组织和管理,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和机会给学生参与,以丰富他们的学校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
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概况
一、基础教育改革1. 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自2001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课程结构。
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艺术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等,减少学科课程比重。
(2)改革课程内容。
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体现课程的时代特征。
(3)改进教学方式。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4)加强课程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
2. 评价改革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旨在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主要措施包括:(1)改革考试制度。
实行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学段的考试改革,降低考试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2)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审美情趣等方面。
(3)加强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能力。
二、职业教育改革1. 专业设置与课程改革职业教育改革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
主要措施包括:(1)优化专业结构。
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改革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3)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 评价改革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主要措施包括:(1)改革考试制度。
实行职业技能考核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建立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
(3)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
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三、高等教育改革1. 招生与选拔制度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选拔制度改革旨在选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首章:基础教育的概述基础教育,即普通教育,是指在国家或地方政府主持下,为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的、在一定时期内对他们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价值观的教育。
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素质,培养有德、有才、有适应能力、有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
第二章:基础教育改革的历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教育系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对于基础教育,实行了12年免费教育,学前教育覆盖率也在逐年提高。
1985年,我国开始推行新课程改革。
1999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进一步深化,以素质教育为特色。
2001年,国家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全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并实行了义务教育向乡村和城市贫困地区倾斜的政策。
改革还涉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公平共享的教育环境,以及创新考试模式等多个领域。
第三章: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当前,我国已全面推行九年义务教育,逐步将其推进到全民素质教育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教育已经从课程、教材和考试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注重素质教育。
在师资力量上,我国逐年增加教师编制和投入,提高教师待遇。
同时,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建立健全学校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等。
第四章:基础教育改革的未来展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将在五个方面进行功能优化。
一是教育公平优先,切实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全面推进“两个基本均衡”。
二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加快农村学校现代化建设,消除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教育差距。
三是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和质量监控,持续推进课程改革、教材改革、考试制度改革等,建立立体、综合、全覆盖的学生成长记录体系。
四是深化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改进职教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教水平和高等教育质量。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一、背景介绍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国民素质和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教育资源配置、课程改革、教师培养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详细探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城乡教育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资源。
此外,还应加强教育设施的建设,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三、课程改革课程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和调整。
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体育、艺术、科技等非传统学科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四、教师培养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教师培养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环节。
应加强教师培训机制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开展教师培训课程、组织教师交流研讨活动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还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支持,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五、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建立科学、公正、全面的评价体系,从多个角度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潜力。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同时,还应加强对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未来发展方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未来方向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二是注重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三是注重教育国际化,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四是注重教育信息化,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推动教育的创新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一、背景介绍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基础教育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培养合格的人才。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内容。
二、教育改革的意义1. 适应时代需求: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基础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 提高教育质量:通过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体验和学习成果。
3. 促进社会公平:基础教育改革应注重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1. 课程改革: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人才。
2. 教学方法改革:推动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激励优秀教师留在基础教育岗位上,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4. 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建立科学、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减少应试教育的倾向。
四、教育发展的关键措施1. 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应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福利,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 推进教育信息化:利用科技手段改善教学质量,推广智能教育设备和在线教育平台,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
3. 加强学校管理:加强学校管理体制建设,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效能。
4. 加强家校合作: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校合作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一、背景介绍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基础教育也需要不断改革与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本文将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管理等方面,详细探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内容。
二、教育内容的改革与发展1. 课程设置的优化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需要与时俱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以增加科技、艺术、体育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2. 教材的更新教材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进行不断修订和更新。
教材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 考试评价的改革基础教育的考试评价应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项目制评价、小组合作评价等,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发展1. 创新教学模式基础教育需要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
教师应该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和能力。
2. 引入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基础教育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如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在线学习、利用教育软件进行个性化教学等。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社会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发展1. 教师培训与评价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可以加强教师培训,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并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
2. 学校管理的优化学校管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规范的管理制度。
可以加强学校管理者的培训和能力提升,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3. 家校合作的加强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家校合作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第一章 基础教育改革教育概述
四、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
(一)基础教育的优先性地位与基础教育的改革 (二)重视基础教育改革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三)基础教育改革是完善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需要
第二节
基础教育改革的假设与追求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假设
基础教育改革之所以发生,意味着人们对现实的教育活动不满意 和对美好教育的追求。而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意味着后一代对现代 的教育努力和教育实践的否定。但是,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能 够后看到基础教育的持有的主要假设。 (一)存在着理念的教育和完美的教育 (二)显示的教育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三)理性能够引导人们走向更加完善的基础教育
第一章基础教育改革教育概述 第一节 基础教育改革的内涵与本 质 第二节 基础教育改革的假设与追求
第三节 基础教育改革的历程与回顾
第一节
基础教育改革的内涵与本质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内涵
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内涵,需要阐明“基础教育”和“改 革”这两个概念的涵义。不仅要在语意上有明确概念的应有之义,还 需要将概念的语意放在特定的教育及社会背景下,也要放在概念的语 意下明确概念的意图。下面从语境和语意两个方面,来理解“基础教 育改革”之意蕴。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追求
(一)基础教育和理性的一般要义 (二)基础教育合理性的具体内涵
1,基础教育改革的合目的性的追求 2,基础教育改革的合规律性取向 3,基础教育改革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第三节基础教育改革的历程与回顾
一、基础教育改革起步阶段
1978年秋季,中小学开始使用全国通用教材批转了《关于中等教 育结构改革的意见》 1980年《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策》
尽管人们对基础教育之“基础”做出了某种理解,但是它的内涵还 是有着与语境相伴生的特征,即由于世界各国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其“建 立其他层次和种类的教育和培训” 所需要具备的“基础”亦不相同,因而相应的,基础教育之“基础” 的内在规定以及由此而决定的外在要求也就不大一样。 通常人们是这样界定“基础教育”,即“基础教育,包括初等教育 和中等教育中的一部分,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做好初步生活 准备的教育。基础教育学校具有双重的培养目标,一方面为高一级学校输 送合格人才,另一方面要为社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 从内涵上看,基础教育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全民的、 全面的终身教育的最初阶段。他不仅以基础性关系到每个社员的发展,更 以其全民性全面性影响着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它主要包 括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其核心是九年义务教育,其中,学前教 育是基础教育延伸,普通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主体部分。可以看出, 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国民实施的教育,是每个国民都应当接受的、最低限度 的教育,是提神个体基本素质的教育。它不同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它 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而进行的不定项的、非专门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 的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环节。
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基础教育改革成为了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
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福祉。
为了满足时代需求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各国的共同努力。
一、优化课程设置和调整教学方式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优化课程设置和调整教学方式。
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欠缺深度和广度。
因此,我们应该针对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特点,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例如,可以加入创新创业课程、思维训练课程、情商教育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在教学方式上,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互动和探究的环节。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教育理念,采用项目制学习、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实践活动和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知识的应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提升教师素质和改善教育资源除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外,提升教师素质和改善教育资源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应注重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育技术的应用。
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学科研究和教育实践,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和教育经验。
其次,我们应该改善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教育资源包括教育设施、教材、科技设备等方面。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基础教育的设施和设备水平。
同时,加强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协同,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加强学校管理和评价机制为了确保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的管理和评价机制也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我们应该建立科学的学校管理体系,加强学校领导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同时,加强对学校的评价和监管,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前言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的未来之希望。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教育需求的不断提升,各国基础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本文将围绕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展开讨论,探讨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
二、基础教育的定义基础教育,是指人类在最初的教育阶段所获得的知识体系,它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最为广泛的教育系统。
基础教育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品德修养、科学素养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基础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两个阶段。
三、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1、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国的基础教育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夏、商、周时期,那时已经有官学、家塾、女校等教育机构,人们开始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来传承文明。
封建时代,私塾、书院得到了发展,民间教育成为了普及教育的主体形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并且把教育视为一个国家的战略实施。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全民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2、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相比,我国基础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比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仍然过分注重应试教育等。
加之课业繁重、心理压力大等问题,使得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四、基础教育的改革措施1、教育机构的优化通过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乡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教育等教育机构的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和均衡性,同时加强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价,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教师队伍建设在加强教育资源的分配基础上,还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能力。
针对教育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等方面进行改革,为基础教育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之一基础教育改革概述199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中指出:“80年代全世界朝某种形式的市场经济转变……没有几种教育制度完全不变,这种全球化变化的影响,虽然还没有一个国家走的那么远,但是,使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关心‘顾客的选择’,响应‘市场支配力量’,尽管传统上(教育)是国家自主的活动,但使它少一点官僚主义,多一点效益的观念在世界各个地区已经得到普及。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要求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一)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1.强烈的自主性∙•首先“经济人”的谋利动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经济自由。
∙•其次,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经济自由。
∙•再次,国际分工的发展期盼经济自由。
∙•2.充分的竞争性∙•一是竞争必须公平;二是竞争必须相对充分;三是竞争必须有序。
∙•3.全面的开放性∙•开放→打破封锁→要素流动→资源配置优化;∙•开放,既包括向国内开放,也包括向国外开放。
4.高度的法制性∙•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一是法的内容符合基本的或公认的正义∙•二是法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三是法的执行必须是公正公平的(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有着强烈需求∙•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我国教育事业的落后和教育体制的弊端十分突出。
∙•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
∙•在教育结构上,基础教育薄弱,学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合格的师资和必要的设备严重缺乏,经济建设大量急需的职业和技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层次比例失调。
∙•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很不够,发扬立志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很不够,生动活泼地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很不够,不少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实践环节不被重视,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我国教育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教育的战略地位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完全落实;∙•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程度不同地脱离实际;∙•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日益深化的经济、政治、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
1998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次强调∙•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偏低,教育结构和体制、教育观念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2010年,汇聚公众智慧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强调∙•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不断完善。
∙•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的急剧变化与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滞后已形成明显反差。
二、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基础教育体制改革问题(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所谓教育体制,是指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的制度,它主要包括办学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制度、毕业生就业制度、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等。
其核心和实质是权力的分配和权限的划分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自身的改革、不断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公民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公共权力的分化。
∙•伴随着经济领域的市场化和公民社会领域的自治化,围绕公共教育权力的重新分配和权力运行机制的变革,从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两个方面展开了基础教育的体制改革。
∙•公共教育权力是公共权力的一部分,从应然的意义上说,它包括国家教育权力和公民社会教育自治权力。
19 80年代中期开始的基础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是从纵向的权力转移和横向的权力转移两个方向,在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社会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予以展开。
∙•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民办教育促进法》回避了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机构“能否营利”的问题,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采取了一种比较模糊的态度:∙•一是:并没有明确规定民办学校“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仅在第3条强调了“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二是:在第6条提出“国家鼓励捐资办学”但并没有做出否定“投资办学”的规定;∙•三是:在第51条规定“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
∙•1985年以来逐步下放乃至一直下放到乡镇的基础教育管理与办学的权力与责任,又逐步向县级政府乃至省级政府“回归”。
∙•20世纪末期开始的基础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一是纵向上,在公共教育权力体制内部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级组织机构和学校下放权力;∙•二是横向上,则是由公共教育权力体制内部向体制外部的公民社会领域、市场领域转移权力。
∙•在基础教育领域,基本上形成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以省统筹、社会力量有限介入的教育管理与办学体制。
∙•(二)我国基础教育体制的主要弊端∙•第一,权力主要在内部纵向转移。
教育权力转移主要是体制内部的纵向变迁,即政府间和政校间;行政性的命令、服从关系没有明显改变;政校间的权力配置目标不够清晰;存在公共教育权力行使的失范现象。
∙•第二,实践中有限的横向转移还不够充分合法。
虽然已经出现了教育权力横向转移的萌芽,但其不仅远不充分,而且法律地位还不清晰明确,不足以建立起政府、市场、公民社会和学校之间彼此协调、相互制衡的权力体制。
∙•第三,选择及参与机制不够健全。
现有的公共教育权力体制的改革并没有涉及公众对公共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选择机制和教育的公共治理的参与机制问题。
∙•第四,已转移权力缺乏足够监管。
政府对部分转移到市场领域、社会领域和高等学校的公共教育权力的行使尚缺乏有效的监管。
在教育领域,还没有形成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等各类主体行使公共教育权力的制衡与监督机制。
三、我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内容∙•(一)我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路∙•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公共教育提供者的多元化。
∙•现代政府的“治道变革”:政府职能的市场化、政府行为的法制化、政府决策的民主化、政府权力多中心化。
∙•改革传统的全能政府,把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交给市场和社会去做,把全能政府改变为有限的而且有效的政府,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
第二,建设新的公共教育权力体制∙•要实现公共教育提供者的多元化,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转变政府职能,核心问题就是重建公共教育权力体制。
∙•重建公共教育权力体制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能。
政府的基本职能在于解决市场失灵与促进社会公平。
∙•政府要做而且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例如,提供教育政策和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对所有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活动进行监管,保障教育领域的公平竞争,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最低标准的义务教育,为满足最低标准的义务教育提供所需资源,保护教育领域的弱势群体。
∙•二是强调新的社会条件下政府最基本的教育责任。
即政府必须保证教育的公益性与教育领域的社会公平。
∙•政府公共教育权力的转移,需要政府除了加强对自身权力的约束,还要加强对市场领域和社会领域权力的监管,以保障实现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领域的社会公平。
∙•在界定政府职能和明确政府责任的基础上,应该立足于从体制内部的权力下放和向体制外部的权力转移两个方面,去建立一个多主体的、均衡的公共教育权力体制。
(二)我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1.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上,要正确处理中央、地方、学校三者的关系∙•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办学∙•政府应以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从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从微观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从行政方法为主转向法律、行政并行。
∙•政府对教育的权利、义务主要包括:∙•(1)系统的教育立法∙•(2)必要的经费投入∙•(3)科学的教育规划∙•(4)严格的督导评估∙•2.在办学体制改革上,要积极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基础教育∙•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办学体制改革做出部署:∙•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3.在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上,要求投入渠道多样化∙•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一要加大教育投入。
∙•二要完善投入机制。
∙•三要加强经费管理。
∙•4.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积极推进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三)基础教育体制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处理好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可以在教育中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另一方面要防止把教育事业完全商品化、产业化。
∙•2.处理好渐进与跃进的关系∙•3.正确对待市场经济对基础教育体制的影响∙•4.正确看待适应与超越∙•5.正确认识办学自主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