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

合集下载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试题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试题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试卷特别提醒:全卷共10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答:简单地说,校本研究就是以校为本,也就说,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并注意吸收校外的其他力量。

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校本研究。

更进一步说,“校本研究”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核心研究力量,理论工作者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度。

2.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基本涵答:第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程是学生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第二,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课程是整合的,不是单一分化的容体系,课程是开放的。

第三“生活世界”是课程容的围。

第四,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3.案例的基本结构答:案例的结构包括:(1)主题与背景。

主题可以是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

每个案例都应有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或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典型事例,要富有时代意义,体现改革精神;应是对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背景(例如,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的客观描述。

(2)情境描述。

它应是环绕主题,剪裁情节,引人入胜。

是案例的构成主体;撰写时要注意几点:描写要真实具体,有细节,不能从“预设目的”直接跳到“结果”;写作者要正视自己可能对描述对象存在的偏见,既要反映真情实感,又不能陷于感情宣泄;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案例,反映纵向的变化或横向的比较。

(3)问题讨论。

写作者或研究者根据案例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或困境提问,以使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进而提出基于自己观点的解决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THANKS
加强督导力度
加大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督导力度,推动各地和学校认真 贯彻落实改革方案,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
0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与挑战
对学校管理的影响与挑战
办学理念和模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需要转变传 统的办学理念和模式,以适应新的要求。
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课程结构的调整
01
均衡性
课程结构需要均衡,既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要避免过度偏重某
些学科或领域。
02
综合性
课程结构需要具有综合性,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避免课
程之间的孤立和脱节。
03
选择性
课程结构需要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
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课程实施的创新
多元化教学方法
课程实施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信息技术应用
课程实施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在线讨论等,以拓展学 生的学习渠道和交流方式。
注重实践教学
课程实施需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 握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角色转变
帮助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教育者,提高教师的教育教 学能力和素质。
培训内容与方式
针对教师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 供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源自强化督导评估,确保改革成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

课程改革的历史启示
• 课程改革总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课程改革 是一种持续的行为,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 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 对课程的关注也是一个过程。最早关注的是学制, 然后是课程教学计划,再次是教学大纲和教材, 对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重视不够。 • 有关课程目标的讨论还没有设计;课程结构只是 做些微调;课程越来越专门化与专业化;课程管 理体制的改革还有待深入。
• 第六次课程改革
• 1981年,教育部对78年《草案》的小学部分作了修订,将 “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恢复历地课,增设劳动 课,外语课改为有条件的学校在四、五年级开设。84年提 出“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对城市小 学和农村小学的数学、外语等课程提出不同的要求。 • 根据小平“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精神, 8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规定从高二开设选修课,并将劳技课列入正式课程,首次 提出并开始形成文理分科、高二分流的办学模式。
• 1、目标之一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
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 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 值观的过程。
• (解决课程目标上:知识技能取向的问题) • 目中无人到以人为本(我国基础教育现状) • 育人目标的综合性 授 知 识
• 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 调整意见》,注意克服原计划文理科课程比例不 够合理的情况,加大选修课比重。 • 1996年颁行《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 稿) 》。1997年秋季在天津、江西、山西进行试 验。 • 2000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 (试验稿修订)》,并在全国10多个省市试验。 2002年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再 次修订,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通过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教育机构旨在培养具备全面发展的学生,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并着重介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

一、培养综合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传统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而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因此,改革的重点之一是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能够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有能力进行分析和解决,并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二、促进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过去,学校通常只关注学术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发展。

改革的目标之一是通过拓宽课程内容,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例如,引入艺术、体育和创新创业等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发掘潜力,培养个人特长,并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三、强化核心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掌握的基本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科学思维、信息素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通过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些核心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践行个性化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追求个性化教育。

传统的教育模式通常采用集体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改革的目标是通过个性化教育,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这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不同的评价方法和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来实现。

个性化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潜力,实现个人目标。

结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具备全面发展的学生,通过培养综合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强化核心素养和践行个性化教育来实现。

专题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专题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专题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一)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90年代初,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在该著作中,托夫勒把人类的文明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次浪潮时期——农业阶段,历时数千年;第二次浪潮时期——工业阶段,不过300多年之久;第三次浪潮时期——指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主要标志,太阳能的利用、空间技术、海洋工程、遗传工程的出现为象征的信息化阶段。

)席卷世界的时候,一个新的名词——知识经济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它的出现,使得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知识,尤其是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就显得更加重要。

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的动力。

”显然,因为知识经济的兴起而带来的社会转型和新世纪的挑战,正使我们对人的本质属性、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高新技术的应用及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的调整。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与机遇,承担国民素质教育提高的教育正经历一次观念、态度、内容、形式、技术、方法的彻底的变革。

作为教育改革核心的课程自然首当其冲,通过课程改革来培养知识经济所需的创新人才。

走向知识经济的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因此终身教育体系便成为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基点。

终身学习的最根本的基石是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与有关教育理念的融合。

信息技术本身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教育的革命,但是信息技术却是引发这场教育革命的重要条件。

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学习的手段和方式。

信息化的社会来临,对教育提出又一次挑战。

首先,它改变了学习者的行为方式,学习过程的观念发生变化,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记忆过程,而是一种信息处理的过程。

教师不在是学习者的主宰者,而成为学习的指导者,这主要体现在教师最大限度的创设学生学习的环境。

学生则主动地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来自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信息,进行信息加工和发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大作业2班张飞12051038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大作业2班张飞12051038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报告书姓名:张飞班级: 12级2班学号: 12051038日期:2014年12月28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的彻底变革。

要实现其改革目标,除了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新教材的编写等等以外,更关键的是如何让教师理解、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落实在行动中,把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课程。

因为任何课程只有经过教师的理解与转化,才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其效果。

所以,课程改革与教师的关系相当密切,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本次课程改革的成败。

可以说,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变化,每一个教师都将在这场改革中被重新“洗牌”,也必须在这场改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应,通过课程改革促进专业发展,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共成长。

一、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新课程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是多方面的,其核心是要求教师确立课程意识,从传统的教材教法走向课程。

每一个教师都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这场挑战。

(一)、更新观念教师首先需要转变的,是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和看法。

教育学对教学过程的比较通行的看法是将教学过程视为特殊的认识过程或书本知识向学生认知结构的转化过程,教师主要通过传授学生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养成必要的道德情操。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

新课程改革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把教学看成是以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为基础,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

进而为教学过程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

教学过程是一种“唤醒”,是学生和教师潜能、智慧和情感的唤醒;教学过程是一种体验,是师生从感知和经验升华为对价值的叩问;教学过程是一种“视界融合”,是书本、教师和学生视野的交汇融和;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自我理解过程,而不光是对教师和书本的理解过程。

1、重新认识课程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很少有完整的课程意识,有的只是学科意识、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ﻫ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 教师)、(课堂)、( 书本 )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学课本位)、( 科目过多)和 ( 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 )、(评估 )和(考试命题 )的依据.ﻫ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ﻫ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2分,共10分)ﻫ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B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A。

以综合课程为主B。

以分科课程为主ﻫC。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ﻫ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 )ﻫ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人才。

本文将探讨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介绍每次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51年至1952年间。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期,基础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统一的标准,使全国各地的学生接受相同的教育内容。

改革的重点在于推动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61年至1965年间。

这次改革的背景是迎接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重点是加强劳动教育和生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精神。

同时也加强了科学、文化和技术的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三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85年至1993年间。

这次改革是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改革的重点在于调整课程结构,减轻课业负担,推动素质教育。

此外,改革还加强了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99年至2001年间。

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改革还强调了信息技术的教育,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04年至2008年间。

这次改革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改革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改革还注重了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六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10年至2013年间。

这次改革的背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

改革的目标是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改革还加强了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

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14年至2017年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讲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讲稿

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3. 综合性原则
课程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4. 实践性原则
课程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实践 教学环节。
Part
02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程结构改革
课程类型改革
优化了单一的课程结构,增加了选修 课、活动课和综合实践课,以培养学 生的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讲 稿
• 引言 •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 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 课程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案例分析
目录
Part
01
引言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 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通过改革,可以更新教 育观念,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目标 1. 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
教学资源利用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社区资源等多样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评价改革
评价方式多元化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品评 定、口头表达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 习成果。
评价主体多元化
鼓励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元主体参 与评价,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01
3.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 8 次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每一次改革都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促进教育公平。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 8 次课程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第一次课程改革(1949 1952 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整顿和重建。

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造旧教育,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

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同时,对旧教材进行了修订和改编,删除了封建、买办、法西斯等内容,增加了反映新中国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新内容。

第二次课程改革(1953 1957 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教育也需要适应新的形势。

这一时期的课程改革学习了苏联的教育经验,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和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的比重,加强了基础知识的教学。

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生搬硬套的问题。

第三次课程改革(1958 1965 年)“大跃进”时期,教育也受到了影响。

这次课程改革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缩短学制,精简课程。

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实践,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导致教育质量有所下降。

1961 年以后,进行了调整,重新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第四次课程改革(1966 1976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受到了严重破坏,课程改革陷入混乱。

学校停课,教材被废弃,教学秩序被打乱,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第五次课程改革(1978 1980 年)“文革”结束后,教育开始拨乱反正。

这次课程改革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增加了外语、计算机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六次课程改革(1981 1985 年)这一时期,课程改革强调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及答案一、单选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3。

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 D.加涅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二、多选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D.改进教学方式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D.成就测验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A.情境B.协作C.会话D.意义建构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D.向教育实践回归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三、判断(×)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复习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复习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复习题一、单选(15题 30分)1.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是(D)P21A.“三个面向” B“三个代表” C.倡导“五讲四美” D.培养“四有”新人2.课程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 B )P3A.教学内容B. 教科书C.教学计划D.教学大纲3.控制着课程功能的广度和深度,节制着课程的时间效应和情绪效应的是(A)A.课程目标B.课程功能C.课程结构D.课程理论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是(D)P43 A.学生B.教师C. 班主任D.教师和学生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超越之处的是(A)P66A.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B.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课程标准还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C.课程标准以迎接考试为主要目的D.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创造空间6.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是(A)P98A.教育自身的需求B.学生的需求C.家长的需求D.教师的需求7. 我国课程标准的内容是:前言部分、课程目标部分、内容标准部分和(A)P81A.实施建议部分B.过渡部分C.总结部分D.理论部分8.不属于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的是(B)P107 互动性、互补性A.自主性B.问题性C.评价的自主性D.互助性9.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性学习相对的是(B )P102A. 探究性学习B. 自主性学习C.创新学习D.自学10.教材的基本特质是典型性和() A.协调性 B.重要性C.具体性D.综合性11.不是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的是(B)P140 A.激发学生动机 B.要根据经济水平发展C.要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D.要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性强要促进学生不断探究问题12.教材管理是教育事业是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文化出版事业的一部分,二者的重合交叉便构成教材管理的(C)P145A.范围B.性质C.范围和性质D.范围或性质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是(C)P171 A.课程评价内容的多元化B. 课程评价过程的动态化C. 课程评价标准的统一化D. 课程评价主体的互动化1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是(D)P172 A.综合性课程评价体系B.考核性课程评价体系C.肯定性课程评价体系D.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15.对教科书的评价将服务于一系列目的,其中最重要的目的是(A)P186 A.为国家评审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提供参考依据 B.为基层单位选择教科书提供参考依据 C向教科书编写单位提供改进教科书的参考意见D×.向社会公布最适合学生需要的教科书二、判断改错题(4题 24分)16.探究性学习要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问者(提问题的人)
组织者(教学过程、活动)
导者(指导学生学习、生活、 成长)
(一)热点问题 1、课堂教学改革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有课程意识 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并非一问到底 课堂教学并非越活越好 课堂教学并非表扬越多越好
小组学习并不等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三要素:共同目标、责任分工、小组加工 小组学习三会:会听、会问、会组织
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让70%的人掌握70%的内容
3、关于教师自身的重建问题
教师形象与角色问题
教师形象与角色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
学者(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传统教育下教师是:
思者(有思想、善于思考)
听者(善于听取、捕捉信息)
教者(从事教育的人) 述者(传授知识的人)
调度者(教学进程调度) 捕捉者(教学信息) 判断者(信息处理)
教为中心
教育的三个转变
教为主 重教
学为中心 学为主 重学
漫画《教育的作用》带来的启示
入学时
毕业时
叶澜教授观点:
教育除去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应有鲜明的 生命性
◆人是鲜活的,有生命的;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 ◆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
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体现外在价值(知识、技能) 提升内在价值(提升生命价值) 实现根本价值:为学习者一生幸福做准备;
——教师观
传统教师观
传道授业解惑 (教书育人)
单一职能
现代教师观
真理的代言人; 教学艺术的创造者; 知识的批判者; 教学成效的反思者; 人才素质的建构者;
多种角色身份
——学生观 过去

2020教师专题资料教育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编1练习)

2020教师专题资料教育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编1练习)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二、多项选择题
1.教学改革带来了教学方式上的转变,主要表现在( )方面。
A.探究式教学
B.师生、生生交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C.教材选择自主化
D.教师自主选择教学方法
2.下列属于探究学习的特征的有( )。
A.主动性
B.开放性
C.创造性
D.问题性
3.下列符合当代“教学”的新观念的是( )。
D.及时干预,向学生澄清最佳方案
15.新课程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而重视学生发展,体现了其实现( )的变革。
A.评价主体
B.评价指标
C.评价功能
D.评价方法
16.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
程性。
A.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
B.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C.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A.生活课
B.活动课
C.品德课
D.综合课(程)
9.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 )。
A.分科课程
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10.当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以( )课程为主。
A.综合
B.分科
C.实践
D.理论
11.下面哪一观点符合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观?( )。
刘老师班级开展的课外活动,基本上都是与学习有关的主题,如成语接龙比赛、速算比赛、 历史知识竞赛、背诵化学元素表等。在教研活动中,刘老师的选题基本上集中在如何使用多媒体, 实现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进程控制等话题上。
请以三维课程目标、班级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分析刘老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专题—考试题库及答案

基础教育改革专题—考试题库及答案

德国2001年基础教育改革让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教学上有更大的____,加强质量管理强调实验教学环节、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正确处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收藏A.招生权B.自主权C.命题权D.阅卷权回答错误!正确答案:B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国际背景:收藏A.教育面临的挑战B.全选C.全球正步入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D.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和经济全球化回答错误!正确答案:B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每___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收藏A.3B.15C.8D.10回答错误!正确答案:D教育面临的挑战是:收藏A.全选B.学校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C.新的学习观的确立和教育功能的重新认识D.正规教育的资格受到挑战回答错误!正确答案:A日本2002年改革后的课程力求__________, 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收藏A.以学生为中心B.以人为本C.精选教学内容D.突出创新教法回答错误!正确答案:C日本2002年改革后的课程力求__________, 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收藏A.以学生为中心B.以人为本C.精选教学内容D.突出创新教法回答错误!正确答案:C完善“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核心是实现两个重大转变:即把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把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

收藏错误正确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我国小学升学率:97%(入学率89%);收藏正确错误回答错误!正确答案:B“两免一补”是指免杂费,免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收藏错误正确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信息技术教育多种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兴趣爱好得到良好发展,更有利于达到智力和能力的多样发展。

收藏错误正确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按国际公认的标准,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学习解读2023年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讲稿

学习解读2023年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讲稿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学习解读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讲义)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第一部分:《行动方案》的出台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有关文件精神为出发点,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突出育人方式改革,加强统筹指导,强化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实验教学、培训研修等支撑,立足处理好统一规范管理与激发改革活力的关系,引导各地各校将育人蓝图转化为自觉的改革行动,引导校长、教师将育人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第二部分:《行动方案》的主要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包括指导思想、行动目标、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四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指导思想,主要包括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遵循和方向指引;第二部分行动目标,针对当前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行动,2023年启动改革,至2027年形成配套性的常态长效实施工作机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形成新气象;第三部分重点任务,从课程方案落地规划、教学方式变革、科学素养提升、教学评价牵引、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五方面提出了14项举措,紧紧抓住制订课程实施规划、实施教学改革重难点攻坚、加强科学教育、数字化赋能教学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推动课程教学改革落到实处;第四部分组织实施,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条件保障、宣传推广,为课程教学改革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教育部将加强工作指导、提供专业支撑,推动各地各校细化落实措施,及时总结并多种形式宣传推广典型经验、优秀成果,持续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第三部分:《行动方案》的全文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2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部决定推进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制定本行动方案。

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学习解读专题ppt

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学习解读专题ppt
前 言 项目管理企业应当根据委托项目管理合同约定,选派具有相应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担任项目经理,组建项目管理机构,建立与管理业务相适应的管理体系,配备满足工程项目管理需要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制定各专业项目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履行委托项目管理合同。业主方应当对项目管理企业提出并落实的合理化建议按照相应节省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奖励比例由业主方与项目管理企业在合同中约定。




在此输入文字七
——学习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 项目管理企业应当根据委托项目管理合同约定,选派具有相应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担任项目经理,组建项目管理机构,建立与管理业务相适应的管理体系,配备满足工程项目管理需要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制定各专业项目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履行委托项目管理合同。业主方应当对项目管理企业提出并落实的合理化建议按照相应节省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奖励比例由业主方与项目管理企业在合同中约定。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包括指导思想、行动目标、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四方面内 容。第一部分指导思想,主要包括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遵循和方向指引;第二部分行动目标,针对 当前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行动,2023年启动改革,至2027年形成配套性的常态长效实施 工作机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形成新气象;第三部分重点任务,从课程方案落地规划、教学方式变 革、科学素养提升、教学评价牵引、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五方面提出了14项举措,紧紧抓住制订课程实 施规划、实施教学改革重难点攻坚、加强科学教育、数字化赋能教学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推动课程 教学改革落到实处;第四部分组织实施,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条件保障、宣传推广,为课程教学改 革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
引言
基础教育课程是每个国家教育体系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之一。

它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未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改革的目标和策略。

重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实施,学生可以获得各种知识、技能和能力,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储备,而基础教育课程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促进教育公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改革,可以建立更加公平的教育制度,减少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改革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使课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适应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具体来说,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加强基础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智能、品德、体质、美感等多方面的发展。

通过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 强化跨学科和实践性教学
以问题为导向,强化跨学科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实践教学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促进个性化发展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

灵活设置选修课程和兴趣课程,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学习。

4. 强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

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改革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来推进。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策略:
1. 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
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明确各个学科的培养目标和内容要求。

同时,注重课程的整合和跨学科的配搭,以便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2. 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使其能够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要求。

加强师资培训,提供专业的教育培训和教材教法的更新。

3. 引入多样化评价方式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考试评价体制,引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新。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4. 理顺学校课程管理机制
建立灵活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鼓励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结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于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强化跨学科和实践性教学、促进个性化发展,
以及强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可以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

同时,需要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加强师资培训、引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及理顺学校课程管理机制来推进改革进程。

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改革,才能使基础教育课程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