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 (1).

合集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5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大致经历了6个不同发展时期。

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制定实施了不尽相同的课程发展政策,对课程的理论建设与实践产生了不同作用。

(一)1949年-1956年:改造旧教育、学习苏联经验时期这段时期的课程政策经历了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课程到建设新课程的过程,确定了统一性的课程政策。

1.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经验,发展新课程。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这为制定新中国的课程政策提供了"法规"依据。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来不及编写统一的教材,而教育发展又刻不容缓。

根据这种情况,国家不是全盘否定旧中国的教育,而是采取了改革旧课程、继承吸收有用成分的课程教材发展政策。

各地选用老解放区的课本或比较通用的旧课本。

1950-1952年,国家改造制定了第一套教学大纲。

1951年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就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当时比较好的教材加以修订或改编而成的。

在改造旧课程教材的同时,国家也采取了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为我所用的课程政策。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借助苏联的经验来建设中国的教育。

此后,各地先后开展了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活动,在普通中小学普遍学习凯洛夫的《教育学》。

1951年1月,教育部组织力量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参考苏联的教科书,改编了数学、物理、化学等教材。

1954-1956年,正处于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的第一个时期,学习苏联达到了高潮。

1956年2月,教育部作出决定,要把苏联的经验运用到教育实践中。

根据苏联的教育经验,教育部改革制定了新的学制。

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学制作出了新的规定。

小学部分,缩短了修业年限,改"四·二"学制为"五年一贯制",入学年龄为7岁;中学部分,也明确了要求。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六篇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六篇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六篇基础教育改革论文范文1(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老师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特点[2]。

毫无疑问,这些新特点将在教育理念、教学力量和学问构成等方面对实施新课程的老师提出新的挑战。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老师的课堂教学将更加强调过程而不是内容,老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更加倾向于以同学的爱好为动身点,老师的教学方式也更加注意启发式、体验式和探究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在教学方面要实现这些转变,必需具备更高的综合素养,尤其要具备肯定的教学讨论力量。

因此,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定要求老师从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讨论者和开发者转变。

众所周知,课程开发要求老师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能够精确地分析社会和同学的进展需求,敏捷地设计和实施各项教学活动。

这也就是说,老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和合理的学问结构之外,肯定的教学讨论力量也是必不行少的。

教学讨论对于老师是一种理性的教学实践过程,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教学问题,对教学理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3]。

老师只有深刻把握新课程的内涵,以讨论者的眼光去分析教学中存在的新问题,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新课改的顺当实施。

(二)我国基础教育老师队伍的现状闻名课程改革专家富兰曾经说过:“教育变革的实施取决于老师的所思和所为,就这么简洁,也这么简单。

”之所以这么简洁,是由于这个道理简洁明白,无需多言;之所以如此简单,是由于老师在教育变革中的适应与转变并不简单[4]。

目前,基础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困难肯定程度上来自老师无法适应新课改对他们提出的新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老师队伍的现状的确不令人乐观,老师群体的素养普遍偏低。

2021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一般高中专任老师中,讨论生仅占3.6%;一般学校专任老师中,讨论生比例仅为0.64%,专科生比例高达34%,甚至部分老师是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5]。

详细到各省师资状况,以甘肃为例:甘肃省现有一般中学专任老师8.27万人,其中,学校专任老师6.41万人,学历合格率84.80%;高中专任老师1.86万人,学历合格率56.59%。

《教育学》--第四章2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

《教育学》--第四章2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

教学思想
应试教育的信仰是“容器理论”,把学生头 脑当作知识仓库,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 这种教学完全以升学为目标,考分就是评判学 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受 到完整人的教育的机会。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要以开发智力为重。这种 教学是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主 张知识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基础;教学是 贯彻德、智、体诸方面要求的基本渠道;教学 质量的高低是以现代人的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 展为衡量标准的。主张 “完整人”的教育,注 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人生智慧和人生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 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 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 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 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 地得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
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 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 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 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 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 民族地区的特点。
二是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
自古以来,只要有选拔存在,就有考试
存在。“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教学活 动的唯一目的,考什么,教什么,学什 么,最终导致学生的片面、畸型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而素质 教育则把考试作为一种检测学生学业的 一种重要手段,注重全面发挥考试的功 能,追求考试的正面导向,使之服务于 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结构

应试教育是单渠道的。强调以课堂教 学为中心,只抓课内不抓课外。教学方 法一般是讲、练、背、考。而素质教育 则是多渠道、多层次的,课内与课外两 条渠道并举。课内强调少、精、活、讲、 评、练,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打 好基础,促进发展;课外以学生的自学、 动手实践为主,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 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基础教育改革——动因、现状及发展趋势与对策@05-01-2

基础教育改革——动因、现状及发展趋势与对策@05-01-2

基础教育改⾰——动因、现状及发展趋势与对策@05-01-2(⼀)动因:对于传统的批判以及与社会发展的呼应1. 对传统的批判与反思(1)传统教育对⼈的过于控制与压迫;(2)传统教育把教育扭曲为制造社会不平等的⼯具;(3)传统教育使学校沦为⼀个为⼈所厌恶的地⽅,⼀个⼤染坊。

(4)传统教育与学⽣的⽣活经验、与社会严重脱节,俨然⼀个空中花园。

2. 社会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影响(1)知识观的改变(2)对⼈才要求的改变:学会⽣存、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共同⽣活。

(⼆)现状:改⾰似乎举步维艰1. 制约教育改⾰的主要因素(1)环境——国情、各地区学校的具体情况(软、硬资源建设状况)(2)观念——政府、组织机构、领导、教师、学⽣、家长2.基础教育改⾰的现状(1)基础教育改⾰的主要⽬标和⽅向(应然状态)——总⽬标:素质教育(素质是什么?)——以“学”为中⼼;——凸显道德教育的价值;——学科的横向联系(整合);——与学习者⽣活经验以及社会的联系;——问题解决的能⼒;——评价⽅式的改⾰:改变过去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评价指标多元、评价⽅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课程管理的三权分⽴:国家、地区、学校——学习能⼒的凸显——信息素养(能够认识到信息的需要;认识到正确的、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决策的根本;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可能的信息资源;展开成功的检索策略;访问信息,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其他技术的信息;评价信息;为实际应⽤组织信息;将新的信息综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利⽤信息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

)或者说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现在我们位于哪个阶段(实然状态)——部分发达地区处于采纳阶段,⽽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许多地⽅都处于初始阶段。

(媒体利⽤、⾰新推⼴、实施和制度化、政策与法规)(三)趋势与对策1. 趋势:冲破传统的藩篱,但同时也可能在造就另⼀个“传统”(1)“以⼈为本”(2)把知识还原为它本来的状态(3)评价⽅式多元化(4)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与教的辅助⼯具(5)教育是对⼈脑的培养:放松性警惕的状态;编排浸润的学习经验;提供积极加⼯的机会——凯恩夫妇2. 对策:稳中求发展(1)必须假定这需要⼀个很长的时间;(2)必须假定这需要花费很多的精⼒以及财⼒;(3)必须假定这可能要⾯对许多失败的打击;(4)必须假定这需要有关专业⼈⼠的相助;(5)必须假定对全体⽼师、管理⼈员以及学校领导进⾏相关⽅⾯的培训是有必要的;(绩效提升途径:学习共同体)(6)必须假定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改⾰成功的重要保障;(7)必须假定⽤相关的制度与法规来约束或促进是很有必要的;(8)必须假定教师、学⽣、家长以及社会中的其他机构的建议是很有价值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激烈程度的提高,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基础教育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各国纷纷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更加现代化、综合性、能力导向的教育。

一、背景与意义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面临着新的教育需求和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课程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未来能够融入社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 课程设置的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调整。

以往的课程设置主要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增加了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

例如,加强信息技术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加创业教育内容,鼓励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创新创业者。

2. 教学方法的创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例如,采用项目制教学,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实践,主动学习并解决问题;引进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

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评价体系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要求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过去的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综合评价,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培养。

我们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综合素质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潜力。

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3篇)

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目标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改革,使基础课程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革基础课程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改革基础课程教学,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4. 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基础课程教学,优化课程设置,使课程内容更加科学、合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内容1. 教学观念改革: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2. 教学内容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评价改革: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方法1. 课堂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

五、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实施策略1. 加强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国际背景1、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知识经济”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使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和技巧,从而能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掌握最适宜的知识。

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开始试图通过课程的变化来造就具有国际理解意识和能力的新型公民。

2、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20世纪初,改革的核心是课程。

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批判了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提倡活动中心、儿童中心、儿童的兴趣中心。

他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并从这个原则出发,强调课程必须考虑到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强调课程教材要与儿童生活经验相联系。

第二次教育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学术界对“生活适应”的功利主义教育提出了强烈批评,同时批评课程内容的陈旧落后,强烈要求教育改革。

这次改革的核心仍然是课程。

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和发现法的教学思想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

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并一直持续至今。

改革的动力来自教育的外部和内部。

【教育的外部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由此带来生产的不断变革和社会的深刻变化,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教育内部的因素是:一方面,中等教育的普及和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下降。

】这次教育改革是全方位的,包括教育目标、教育体制的改革,但教育改革的核心依旧是课程。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国内背景1、前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开始进行,以“改造旧教育体制,创建新型教育制度”为宗旨。

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1953—1957年进行,1956年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比较齐全的中学各科教学大纲,共15种;1956年正式发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

第二讲: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要回顾

第二讲: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要回顾

1952年 1952年3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核准,教育部公 经中央人民政府核准, 布了《小学暂行规章(草案) 布了《小学暂行规章(草案)》和《中学暂行规 确定小学教学学制为5 小学开设语文、 程》:确定小学教学学制为5年,小学开设语文、 算术、体育、图画、自然、历史、 算术、体育、图画、自然、历史、地理和音乐课 一至三年级不设常识课, 程,一至三年级不设常识课,可以在语文和其他 各科教学中学习自然和社会等常识。 各科教学中学习自然和社会等常识。四、五年级 增设自然、历史和地理。 增设自然、历史和地理。 这是1949 1949年以来颁布的国内全面规范中小学 这是1949年以来颁布的国内全面规范中小学 课程的政府文件,详尽地规定了学校的教学计划、 课程的政府文件,详尽地规定了学校的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素质管理体制、教学原则等。 课程设置、素质管理体制、教学原则等。
(四)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63—1965) 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1963年 教育部重新制定了《 1963年,教育部重新制定了《全日制中小学 教学计划(草案) 对文化课、 教学计划(草案)》,对文化课、政治课和生产 知识课,对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做了安排。 知识课,对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做了安排。确 定以“双基”为重点的课程模式。 定以“双基”为重点的课程模式。各学科根据编 写的教学计划,制定了教学大纲,编写新教材。 写的教学计划,制定了教学大纲,编写新教材。 1963年 31日 教育部颁发了《 1963年7月31日,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 学教学计划(草案) 其基本特点有: 学教学计划(草案)》,其基本特点有:片面强 调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语文和算术; 调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语文和算术; 各科授课时间变动大。 各科授课时间变动大。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一、背景介绍基础教育是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的教育阶段,是培养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材的重要阶段。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指通过制度、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改革方向1. 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指对现有课程设置和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例如,加强STEM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能力;增加艺术、体育等综合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身体素质。

2. 教育评价改革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

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例如,采用综合评价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成绩、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3. 教师培训与发展教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加强教师培训与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例如,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能。

4. 学校管理改革学校管理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学校管理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学校管理改革,建立科学、民主、高效的管理体制,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发展目标1. 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基础教育改革,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生,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2. 实现教育公平基础教育改革要坚持公平原则,保障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平等的发展机会,缩小城乡、贫富地区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3. 培养创新人才基础教育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4. 推动教育国际化基础教育改革要与国际教育接轨,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推动教育国际化,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基础教育改革行动方案

基础教育改革行动方案

基础教育改革行动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机制创新,指导、发动各地和学校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行动目标2023年启动,有组织地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

至2027年,形成配套性的常态长效实施工作机制,培育一批深入实施新课程的典型区域和学校;总结发现一批教学方式改革成果显著、有效落实育人要求的教育教学案例;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教与学方式改革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形成新气象。

三、重点任务(一)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规划行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切实加强国家课程方案向地方、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的转化工作。

坚持因地制宜“一地一计”、因校制宜“一校一策”,把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的育人“施工图”,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线、措施,提出困难问题破解之策。

坚持循证决策,健全监测反馈机制,持续优化改进课程实施规划。

1、制订课程实施的区域规划。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落实课程建设与管理主体责任,明确地方和学校职责。

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分别对义务教育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实施和普通高中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实施进行整体规划,注重赋予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自主权。

全面把握本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开展广泛深入专业的调查研究,强化严密论证,建立基于证据的决策机制,编制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2、制订课程实施的学校规划。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专业机构督促指导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立足办学理念和学生发展需要,分析资源条件,因校制宜规划学校课程及其实施。

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将课程理念、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育人实践活动,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注重持续优化。

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与方向

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与方向

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与方向引言: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基础教育改革也变得迫在眉睫。

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 政策措施的制定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上,下面列举了一些重要的政策措施。

(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改善教育设施,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2)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3)推动课程改革:加强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和改革,强化实践性、创新性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

(4)加强学校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5)激励机制的建立:通过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教育教学的改善。

2. 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1)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基础教育应该鼓励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包括探索适应不同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教育模式,如个性化教育、小班化教育、在线教育等。

(2)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数理思维能力、艺术修养等。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素养。

(3)强化实践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注重实践教育的开展,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探究、社会实践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发展学科交叉和综合性课程:在基础教育中推动学科交叉和综合性课程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5)建立网络化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建立网络化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联互通,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结论:基础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依靠科学的政策措施和正确的发展方向。

只有通过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发展方向的规划,才能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培养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奠定坚实基础。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解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解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解
基础教育改革是指针对当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通过改革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公平。

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促进全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了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改革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2. 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改革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道德、科技、艺术等方面,同时还要注意学科之间的平衡和衔接。

4. 改革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际表现,减少单一的学科成绩评价。

5. 加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和教育管理的改革,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基础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公平,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石,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基础教育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未来公民,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改革目标、改革内容和改革策略三个方面来论述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一、改革目标1.适应社会需求: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因此,基础教育改革要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仍存在城乡、贫富、学历等方面的差距。

改革应该加强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的支持,建立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机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相同的教育机会。

二、改革内容1.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课程改革。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过多,而且内容过于理论性,缺乏实践性。

因此,改革需要减少课程数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推广,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技术技能。

2.评价改革:基础教育评价制度应从传统的成绩导向转变为以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评价制度。

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3.师资培养:基础教育改革需要重视师资培养。

目前,一些地区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不足。

改革应该提高教师的培养质量,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提升力度,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改革策略1.改革创新:基础教育改革要鼓励创新思维,注重改革的质量和效果。

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索符合国情的改革路线。

此外,还需要加强改革的组织和领导,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2.政策支持:基础教育改革需要有政策的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增加教育的经费和资源。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引导,为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问者(提问题的人)
组织者(教学过程、活动)
导者(指导学生学习、生活、 成长)
(一)热点问题 1、课堂教学改革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有课程意识 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并非一问到底 课堂教学并非越活越好 课堂教学并非表扬越多越好
小组学习并不等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三要素:共同目标、责任分工、小组加工 小组学习三会:会听、会问、会组织
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让70%的人掌握70%的内容
3、关于教师自身的重建问题
教师形象与角色问题
教师形象与角色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
学者(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传统教育下教师是:
思者(有思想、善于思考)
听者(善于听取、捕捉信息)
教者(从事教育的人) 述者(传授知识的人)
调度者(教学进程调度) 捕捉者(教学信息) 判断者(信息处理)
教为中心
教育的三个转变
教为主 重教
学为中心 学为主 重学
漫画《教育的作用》带来的启示
入学时
毕业时
叶澜教授观点:
教育除去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应有鲜明的 生命性
◆人是鲜活的,有生命的;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 ◆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
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体现外在价值(知识、技能) 提升内在价值(提升生命价值) 实现根本价值:为学习者一生幸福做准备;
——教师观
传统教师观
传道授业解惑 (教书育人)
单一职能
现代教师观
真理的代言人; 教学艺术的创造者; 知识的批判者; 教学成效的反思者; 人才素质的建构者;
多种角色身份
——学生观 过去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概述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概述

一、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
(一) 突出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 (二) 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日益提高 (三) 义务教育年限逐渐延长 (四) 构建灵活的办学体制
1 调整教育行政管理体制2 改革公立Fra bibliotek小学的办学模式
第二节 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
(五)为适应新的社会需求而调整课程结构
(六) (七) 加强道德教育 重视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
第八章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概述
第二讲
第一节 基础教育改革的一般原理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般过程
(一) 准备阶段
(二) 动员阶段 (三) 实验阶段 (四) 实施阶段
(五)巩固和反思阶段
第一节 基础教育改革的一般原理
三、基础教育改革的一般原则
(一)上下结合原则
(二)专家行政结合的原则
(三)系统性原则
第二节 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
第八章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概述
第一讲
第一节 基础教育改革的一般原理
一、基础教育改革概述
(一)基础教育的含义与特点 1 基础性 2 全面性
3 普及性 4 未来性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含义
第一节 基础教育改革的一般原理
(三)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
1 加快基础教育改革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 加快基础教育改革是满足人的发展、提高国素 质的需要 3 加快基础教育改革,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 的教育需求
(三)教育信息化
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1 明确各级政府责任
第三节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2 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3 完善人事编制管理制度,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4 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1、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 3、切实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

基础教育改革考试试题

基础教育改革考试试题

基础教育改革考试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1. 基础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么?A. 提高学生的学术成绩B.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C. 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D. 改变学校的组织结构2. 哪个领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A. 教学方式和方法B. 学生课外活动C. 校园设施建设D. 教师职业发展3.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A. 学生为中心B. 教师为中心C. 学校为中心D. 社会为中心4. 哪个教育领域的改革需要借助现代技术?A. 教学材料制作B. 课程设置C. 学生考试评价D. 学生活动组织5. 基础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什么?A. 培养出优秀的学生B. 提高学生的就业率C. 促进社会发展D. 增加学校的排名第二部分:填空题1. 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方面是提高_________的质量。

2. 基础教育改革需要重视学生的_________发展。

3. 基础教育改革应该关注教师的_________问题。

4. 现代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起到了_________的作用。

5. 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_________。

第三部分:简答题1. 请简述你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解和看法。

2. 基础教育改革中,你认为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3. 请列举两种现代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并说明其作用。

4. 基础教育改革可能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应对这些挑战?5. 基础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请给出你的观点。

第四部分:论述题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3. 适应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的要求;4. 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结语本文主要从基础教育改革的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几个方面展开,旨在深入探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并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基础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革中。

本文将对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进行探讨。

一、基础教育的发展基础教育是从幼儿园到初中阶段的教育,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经历。

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传统教育阶段早期的基础教育模式,主要依靠传统课堂教学,学生进行传统的口才和记忆训练,以及一些基础技能的培养。

(二)普及教育普及阶段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基础教育上进行了普及,基础教育触角向着更多的居民群体和地区伸展,同时也开始引进了国际比较先进的教育体系。

(三)素质教育阶段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推动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素质。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国家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个性化教育和全面育人阶段现在的基础教育,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学科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推动个性化教育和全面育人。

二、基础教育的改革随着社会发展和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基础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

从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让基础教育更加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

(一)教育模式上的改革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对于教育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基础教育的传统模式主要依赖课堂教学,而现代教育倡导的是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

学校引入体验教学、小组探究、互联网教育等教育方式,不再仅仅是单一的说教,逐渐实现“因人而异、适度发展”的个性化教育。

(二)教育内容上的改革教育内容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传统的基础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现在的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注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还加入了信息技术、环境保护、体育健康等新内容。

这些内容都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特长。

(三)教育评价上的改革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一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
1、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2)设置综合课程
(3)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2、加强学科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3、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4、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5、从小学至高中是指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6、课程结构的特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二、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在课程目标方面的创新
三、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素质教育:①、一定与应试教育对应?②、素质教育好,考试也不差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的发展的要求,以面向权益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波、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和审美。

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2、艺术思维:①、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数学与哲学思维方式不同②、国家轻视,但他很重要,与之对应的是诗性思维指在艺术创作活动中,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他们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

与特性思维相似,艺术思维也注重情感,意会和想象。

教育上的艺术思维可以很集中的体现在对艺术生的教育上。

他们拥有着与众不同的浪漫思想以及浓烈的艺术思维。

3、判断力教育:多元化时代急需判断力教育是一种擦亮眼睛,驱逐黑暗,朝向真、善、美的强的意志活动。

它是一种崇尚质疑、辩驳和探究的教育活动。

一个人的判断力即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选择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一个人“知-情-意-行”的逻辑一致性,标示着一个人的判断能力水平,一个人的判断能力决定着一个人的认识实践的结果。

4、新教育实验:(名词解释或简答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逐步构建了以“五大观点-六大行动-四大改变”为行动逻辑的实践模式。

“五大观点”: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让师生与类崇高精神对话。

“六大行动”: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

“四大模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师的科研方式。

5、全面发展教育:①、理论结合实际②、回归实际、生活③、书本知识、个体经验结合④、如何促进全面发展教育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是对含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和。

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

具体包含哪些,现在并无统一意见。

不过,从实际来看,多数人通常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6、情境教育:①、李吉林老师:把它渗透到不同学科②、与自身认识、强调个人经验的关系③、核心思想、区别于实践教育:在工厂的教育由李吉林老师主持的“情境教育”是一项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行动研究。

是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通过图画,音乐,表演,实物为手段创设情境,将知识,文化,情感,艺术等诸多要素融合于课堂教学,从而实现了儿童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协调发展。

情境教育讲究“真”、追求“美”、注重“情”、突出“思”。

7、学习共同体:(概念即所谓的“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

基础学校是一个负有明确而又重要的使命的大家庭。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这一目标而走到一起的。

学校的各个教室因这一共同目标而联系在一起的,学校里的风气是正派的,这里的人是守纪律的,相互关心的,而且还时常举行一些庆祝活动。

8、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轨迹①、2001年义务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颁布的不同学科,谁推动的2004年高中阶段②、历史脉络,颁布文件以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教育管理具有中央集权性质,此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显的表征为行政模式。

先后出台的“两个决定”和“一个纲要”才是“十年课改”的根本依据。

这里的“两个决定”是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

“两个纲要”是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此三者不但高瞻远瞩、连贯一致地描绘了课改的时代背景,标示了课改的必要性、迫切性,而且确立了改革的方向、策略和原则等。

回顾“七年课改”,特别重视吸纳国外最新课程思想,特别强调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策划与引领作用,特别注意课改的专家队伍建设。

这其中包括开展或内调研与国际比较研究,承担课改文本的研制工作,参与三级(通识、课标、教材培训。

“十年课改”的实践路径:一般认为,由各级政府行政推动,由专家学者策划引领,由一线教师贯彻执行,是“十年课改”的基本路径,其间不免存在一些落差和失误。

就一线教师而言,他们不但主动或被动地习得了新理念,而且通过校本教研和课堂教学对既定的课改方案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具体成效:出版新教材、构筑新课堂、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及发展性、过程性评价等,是“十年课改”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文化建设:重构学校文化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本质特征,历绘“十年课改”的传播和实践后,开放学校、解放儿童、回归生活、以及打造学习共同体,将学校建成“学习型社区大家庭”等理念,已经上升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

评价制度:就课改与考试的关系而言,一方面,高考必须顺应课改,以新课程为导向才能发挥考试之于课改的辅助功能;另一方面,高考也应该发挥促教、促学、促课改的调控与引导功能。

发现三大趋势:一是“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录取标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二是高考越来越注重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越来越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殊性要求。

三是高考的公平、公正将会被放到更为显眼的位置。

舆论导向:因为自上而下触动了多重权利和多重利益的运动机制,“十年课改”引发了基础教育内部以及外部系统的广泛回应。

“十年课改”最稀缺因而也最崇尚的是真知灼见,最忌讳的是耸人听闻和不负责任的传媒邀宠。

二、简答题1、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对象和目标(1、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以素质教育为视角只有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改革促进落后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以专业发展为视角教师行走方式的改变应该体现为教师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转变,应该体现为教育技巧的不断积累和教育机制的不断增进,应该体现为职业角色的日渐清醒和专业素养的日渐完备,应该体现为基于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基础上的日常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的更新。

(3、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以文化建设为视角理论上,一所学校的文化常常被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晓微文化四大板块。

专制,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守护文化,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活动,学校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组织和文化基地。

一所具有文化品质的学校,必然是一所有个性、有内涵、有气度、有风范的学校。

目前看来,“三流的学校抓常规,二流的学校搞特色,一流的学校做文化”大致描述了基础学校发展模式的整体状况。

(4、改变父母的家教理念:以家庭合作为视角。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

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装备了良好的开端,而劣质的家庭环境则给未来的学校教育留下了一系列隐患。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5、改变人才的评价制度:以升学考试为视角(6、改变教育的研究范式:以交往关系为视角2、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模式①行政模式:政策落实作为基本手段“行政模式”的教育改革特别注重政治,经济,法律和政策的调控作用。

该模式设定权力是支配教育改革活动的核心力量,强调各级行政部门的强制行为对于教育的规范功能。

“行政模式”的教育改革往往是长期性,综合性实验改革,规模较大且一般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具体决策相关。

呈现出自上而下的特征。

②专家模式:理论创新作为根本目的。

“专家模式”的教育改革特别注重教育理论的批判、创新和导向功能。

该模式设定人事一直理性的动物,强调以理性的态度对待教育,强调以科学规律和科学方法引导教育实践。

大多数情况下,“专家模式”的教育实验改革的有趣在于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

③、校本模式:行动自觉作为内在动力民间性、自发性和草根性是“校本模式”教育改革的最基本特征。

该模式设定,一线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力军。

该模式注重提升和引领一线教师的教育思想,注重激发、唤醒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热情,注重教师职业观念、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的发展变化,注重利用校内外多种渠道促进教师教育反思和教育批判,以便走向行动自觉和自我改造。

④、共同体模式:幸福生活作为教育追求“教育共同体”便可用来指代不同文化情境中的交往共同体,且规模、类型和性质依教育目的、内容和组织形式的变化而变化。

“共同体模式”不仅可以协调学生个人、父母、教师、理论专家等多元利益主体的不同需求,而且可以兼顾国家以及不同社会团体(组织的办学目标和改革思路。

教育是一项改进人生、创造幸福生活的集体性活动。

3、如何理解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生命教育”往往用来指称关于生命的教育,它所关注的是教育的内容即如何设计和实施具体的生命课程。

而“生命化教育”则往往用来指称顺乎个体生命发展规律的教育,它所关注的是教育本身的生命性、人文性和自由精神。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命、认识生命,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其目的为寻找生命的意义,为人的生存确立价值目标,并为人解决生存过程中的某些问题提供情感和理智上的支持。

而“生命化教育”所强调的则是教育的精神性、意义性它的着力点在于创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愉悦的学习生活,它总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作为判断教育质量的伦理标准。

“生命教育”与“生命化教育”都是为了唤醒教育者生命意识的教育,都是为了让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与内涵,更好地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教育,都是为了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珍爱,从而与他人、社会、自然建立起美好和谐关系的教育。

需要强调的是,“生命化教育”是一个比“生命”教育更为上位的概念,“生命教育”应该隶属于“生命化教育”。

在倡导者张文质看来,“生命化教育”本身就需要用一场生命的方式去直面教育的现实,去理解教育的困难。

同时,用这样的生命在场的方式成全的不仅是受教育者,每一个教师也将因自己的生命实践而不断去确认自己工作的意义,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不断获得生命本身的丰富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4、赏识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是赏析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的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