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2课时)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醉翁亭记》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 了解段成式的生平和其对《醉翁亭记》的影响;3. 理解《醉翁亭记》中所表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 能够分析造成主人公性格变化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段成式生平及其对《醉翁亭记》的影响;2. 难点:理解文章中所表现的人生观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 板书:“醉翁亭记”第二课时;2. 引导学生讲述第一课时所学内容及感受,并结合实例解释人生观和价值观。
Step 2. 提供资料1. 通过图片或PPT介绍段成式(具体内容见教师备课资料);2. 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醉翁亭记》第二节所要讲述的文化内涵。
Step 3. 阅读文本1. 班级阅读《醉翁亭记》第二节;2. 分组讲解文本。
Step 4. 分析文本1. 邀请学生讨论文章中过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并结合文章中所描写的情节阐述;2. 引导学生分析段成式对主人公的影响。
Step 5. 思考问题1. 按小组分配问题,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和思考;2. 老师提供问题:① 你认为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怎样的呢?② 为什么段成式对主人公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Step 6. 作业1. 阅读《醉翁亭记》第三节;2. 思考如何转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的意思。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学生们能够了解到《醉翁亭记》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并深入理解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变化以及段成式对其的影响。
同时,本节课也能够帮助学生们更深入的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本节课围绕《醉翁亭记》展开,通过阅读文本、分析、讨论来深入了解其中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段成式对主人公的影响来阐述人生观,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则意味着人的生命有限,但知识却是无限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
第三单元
欧 阳
修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一)醉于景——任务一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分析作者是怎样描绘景之美的。 方法:①抓住主体景物,分析其特点。 ②从写景顺序、写景角度、描写方法、词语运用、 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1段: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环”——环绕连绵,“蔚然”——苍翠葱郁, “深秀”——幽深秀丽。(全景、远观)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水:“潺潺”——悦耳动听(听觉),“泻出”——动感活泼(视觉)。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精巧优美(比喻),“临”——高踞险奇。
林霏
早
云归
晚
岩穴
木
风、霜
芳
夏
秋
水、石
春
饱览
冬
时空景 ⑥_时__间__顺序
空间顺序
(二)醉于人
第3段描绘了哪些画面?(方法:①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圈画出所展现的 不同画面。②抓住关键词,分析画面。)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幸福快乐;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别有滋味;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太守醉”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乐”
通过第3段中的这些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太守形象?
分析: 滁人游——在太守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百姓幸福快乐。 太守宴——宴中食物就地取材、简朴而别有滋味。 众宾欢——投壶对弈,山林野趣。 太守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更在乎一州百姓。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三篇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三篇初中语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的: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
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酿()僧()辄()霏()暝()朝()而往伛偻()洌()蔌()射者中()弈()觥筹()翳()△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
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
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
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林壑尤美(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醉翁亭记》(第2课时)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第2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以“乐”字为切入点,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并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努力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难点:1、感受简洁精练的文字所描绘的优美自然风光2、理解“醉”与“乐”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领略景美1、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几幅画面2、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3、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4、引导学生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5、学生朗读,要求读出作者的感情三、感受人欢1、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四个场面2、分析四个场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欢乐之情3、引导学生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四、归纳情怀1、纳得出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2、学生朗读,以醉翁之心体醉翁之情3、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懂得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五、解读“醉翁”1、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醉翁”醉了吗?(2)、“醉翁”老了吗?2、引导学生理解“醉”与“乐”的关系3、引导学生体悟欧阳修丰富的内心世界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如有新的体会或感悟与同学交流2、积累文言字词3、如果让你担任摄影师,拍摄介绍醉翁亭的短片,你准备采取什么顺序、拍摄哪些景物、配上什么样的解说词呢?上一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7下一篇:《醉翁亭记》导学练讲学稿。
八年级语文下册28《醉翁亭记》(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8、醉翁亭记课题28、醉翁亭记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复习上节课所讲,背诵第一段。
2、自主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3、朗读并背诵全文。
重点积累词汇。
难点自主学习,背诵全文。
教法及教具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一、复习上节课所学。
1、默写重点词义。
2、背诵第一段。
二、疏通全文大意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难点提示:(一)第2自然段:(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
“若夫”近似“像那”。
“至若”近似“至于”。
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2)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
岩穴,山谷。
瞑,昏暗。
(3)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4)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
幽香,清淡的香气。
(5)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
秀,枝叶繁茂。
繁,浓密的。
(6)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二)第3自然段:(1)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
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2)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
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3)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
洌,水清。
学生默写重点词义。
背诵第一段。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分小组自主合作,疏通第2自然段的大意。
分小组自主合作,疏通第3自然段的大意。
(4)山肴野蔌:山肴,野味。
肴,荤菜。
野蔌,野菜。
蔌,菜蔬。
(5)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
陈,摆放。
(6)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理清叙事写景的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42)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其中,可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醉翁亭,或许能让大家有新的认识和感受!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回答问题1.这篇文章写了五种乐,其中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的描写同太守之乐有什么关系?(出示课件43)(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
)预设1:作者描写山水之乐、游人之乐是对太守之乐的陪衬。
写山水之乐,是表现他贬官谪居滁州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生活态度。
预设2: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众宾欢”中反衬自己的乐,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是非同寻常的。
预设3:太守之乐境界最高,太守既能知“禽鸟之乐”,又能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2.贯串全文的主线是“乐”,描写景物时又着眼于一个“醉”字,作者是怎样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出示课件44)(师生讨论,学生抢答,教师指正。
)教师点拨:“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学生1: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
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乐趣。
学生2:文中用“太守醉”结束欢乐场面,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
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勒出全文的主旨。
3.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出示课件45)(师生讨论,教师指正。
)预设:以抒情贯串于记叙、写景之中。
《醉翁亭记》教案(第2课时)
《醉翁亭记》教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文章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体会文中“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1.齐诵全文。
2.听写。
师:上节课,我们被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清新流畅的文字所折服。
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文本,感受其精妙的内涵。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一)理解文意。
1.通读全文后,讨论:全文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学生思考,请两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鼓励、点评、补充。
明确:“乐”字。
2.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的人和事?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归纳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1)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指名朗读相关句子,想象其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激励、点评、补充。
明确:第1段,作者从空间着手,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2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写道:“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会有人来欣赏。
课文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的呢?指名朗读第3段,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之后的情态是怎样的?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点评、补充。
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醉翁亭记》教案2
一、教案基本信息《醉翁亭记》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醉翁亭记》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醉翁亭记》的文言文表达技巧,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醉翁亭记》,学生能够领悟到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醉翁亭记》的文言文内容。
2. 分析《醉翁亭记》的文言文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醉翁亭记》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
2. 领悟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醉翁亭记》,理解文意,标记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句子的问题。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醉翁亭记》中的典型句子,分析其文言文表达技巧,如寓情于景、对比映衬等。
6.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阅读《醉翁亭记》,领悟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醉翁亭记》的文言文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课后作业1. 翻译《醉翁亭记》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
2. 分析《醉翁亭记》中的文言文表达技巧,选取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进行赏析。
3.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醉翁亭记》中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醉翁亭记》的文言文内容,是否能够理解和领悟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文学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醉翁亭记(第2课时)_教案新部编本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醉翁亭记》(第2课时)教案2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一、复习巩固1.检查字词解释。
2.重点语句翻译。
二、小组活动1.集体解决第3、4自然段的重点字词。
(1)第3自然段。
伛偻提携:伛偻,老人。
提携,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
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
肴,荤菜。
野蔌,野菜。
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
陈,摆放。
弈者胜:弈,下棋。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
筹,酒筹。
交错,交互错杂。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
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2)第4自然段。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
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
以,用。
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2.词语小结。
而表并列泉香而酒洌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3.朗读3、4段。
三、探究课文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乐)2.文中写出了谁“乐”?(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
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精品教案(第2课时)
《醉翁亭记》精品教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文章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体会文中“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1.齐诵全文。
2.听写。
师:上节课,我们被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清新流畅的文字所折服。
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文本,感受其精妙的内涵。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一)理解文意。
1.通读全文后,讨论:全文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学生思考,请两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鼓励、点评、补充。
明确:“乐”字。
2.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的人和事?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归纳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1)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指名朗读相关句子,想象其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激励、点评、补充。
明确:第1段,作者从空间着手,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2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写道:“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会有人来欣赏。
课文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的呢?指名朗读第3段,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之后的情态是怎样的?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点评、补充。
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醉翁亭记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古人“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古人“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1.故事“画荻教子”: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
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
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
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
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醉翁亭简介2.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居“四大名亭”之首。
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
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
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二、预习检查1.作者简介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4岁丧父,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其后任监察御史,因为同情范仲淹遭贬斥。
后回朝任太子中允、龙图阁直学士等职,以后又被贬知滁州、转知扬州等。
回朝后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另外他还和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2.写作背景:本文也写于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滁州。
他一方面励精图治使“政通人和”,一方面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排遣遭贬谪的抑郁。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11 《醉翁亭记》教案(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语言骈散相融,节拍富于转变的写法。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培育学生踊跃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画,体会其融情入景、情景融合的写法。
2.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进程:一、温故知新1.齐诵全文。
2.提问重要文言词语、句子的含义。
上节课,咱们被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清新流畅的文字所折服。
今天,让咱们继续探讨文本,感受其精妙的内涵。
二、精读赏析,合作探讨1.朗诵全文,思考: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有写景也有记事,那么文中写了哪些具体的景和事?明确:醉翁亭周围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1)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画了醉翁亭周围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指名朗诵,想象其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画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是如何的?结合描述景物的具体语句赏析。
(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回答;教师点评、补充。
)明确:第1段,作者从空间着手,移步换景,由远及近,由俯及仰,依次描述。
滁州的地理特点:环滁皆山也;西南诸峰的特点:林壑尤美;琅琊山的特点:蔚但是深秀,为咱们描画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抱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2段,利历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画了对比鲜明的晦明转变图及四季风光图。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肃然。
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写道:“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请找出本段中的骈句,并说说它的益处。
《醉翁亭记》 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翁亭记》。
(2)理解《醉翁亭记》的文言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醉翁亭记》。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树立为人民谋福祉的志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醉翁亭记》。
(2)理解《醉翁亭记》的文言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的理解与运用。
(2)文章论证方法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醉翁亭记》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简要介绍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醉翁亭记》,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言文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文章的主旨和论证方法。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堂讲解中的疑问。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笔。
(2)教师点评并进行指导。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名师教案(第2课时)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走近欧阳修,品文学言识人,传承文化。
2.探究醉与乐,诵文质疑启思,发展思雏。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检测旧知出示简笔画,找出图画中与文章描写不相符的地方,并用文中语句加以印证。
课件出示:预设:1.“环滁皆山也”,“环”是环绕的意思,“皆”是“都”的意思,滁州城周围应该都是山才对。
2.琅琊山的位置不对,风景也不正确。
文中说“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其”代指滁州城,也就是说琅琊山应该在滁州城的西南方向,图上画在了西北方向;远远望去琅琊山的风景应该是郁郁葱葱、草木葱茏、景色秀丽的,可是图上画的是秃山。
3.“酿泉”应该是“悬泉",文中说“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酿泉之水从两座山缝之间倾泻而下,我们在《三峡》中讲过“悬泉瀑布”,所以酿泉不应该画在瀑布下面,至少应该画在山腰。
4.从两山之间倾泻而下的飞瀑应该看不见才对,“山行六七里……峰回路转",说明拐弯后才能看得见,开始只是听见声音而已。
小结:同学们,这叫“还原思维”,能迅速发现问题,说明你们在阅读理解时,思维很活跃,“言”掌握扎实,“文”理解透彻。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希望在今天的学习中,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活跃。
设计意图: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什么》一书中指出: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
“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再载道”,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设置这个环节,可以明确作者的思维脉络,在复习旧知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二、自读故事,走近作者1.导入:四面环山的滁州城,蔚然深秀的琅琊山,状如飞翼的醉翁亭,因为醉翁欧阳修闻名天下,我们来读一个关于醉翁的故事,看看有什么收获。
2.课件出示故事。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课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1)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二、三、四段的意思。
(2)注意词语林霏开云归岩穴瞑晦明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宴酣之乐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鸣声上下乐其乐同其乐树林阴翳苍颜白发【课堂学习】1复习提问(1)指名读二段,并说出二段大概意思。
(2)指名读三段,试译课文。
(3)指名读四段,试译课文。
2导入看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我很高兴。
这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理解文章二三四段的意思。
同学们掌握的已经很好了,我领大家再强化一下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1)学习二段,填空写早晨景色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 写晚上景色的句子“云归二岩穴瞑”春景“野芳发而幽香”、夏景“佳木秀而繁阴”秋景“风霜高洁” 、冬景“水落石出”二段点题句子“乐亦无穷”(2)学习第三段,回答:这一段都写了哪些内容?分别用原文语句概括写了四方面的内容,“滁人游” “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3)学习第四段,分析文章思路---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了、鸟不知人、人不知太守、乐其乐、同其乐----点明主旨4练习解释词语林霏开云归岩穴瞑晦明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宴酣之乐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5反馈练习填空:写早晨景色的句子、写晚上景色的句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主旨句。
6知识总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二三四段,大致理解了课文内容。
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巩固今日所学7板书设计早晚四季之景---乐无穷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游人去禽鸟乐、乐其乐、同其乐8作业背诵课下注释的词语解释王志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课 题: 《醉翁亭记》课 时: 2课时课 型: 鉴赏评论上课时间: 2012年10月18—19日作者姓名: 曹常玲单 位: 枣庄市台儿庄区彭楼中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鉴赏·评论:《岳阳楼记》(2课时)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搜集、整理与欧阳修相关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本文的生字词,查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朗读课文三遍,了解文章内容。
2.搜集、整理有关醉翁亭的资料,为醉翁亭写一份导游词,课上展示。
相关课程标准:“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及“通过诵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背景,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并识记重要信息。
2.扫清字词障碍,读准句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借助工具书能够读懂文章大意,品味文美、情美。
【目标的实现需要靠大家的努力来完成,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水利达标﹗】评价任务:1.能了解写作背景,识记与欧阳修有关的文学常识。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内容。
3.能够读懂文章大意,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美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并沉醉于其中。
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醉翁亭记》用心去感受吧。
二、才艺展示:首先,请我班的小记者带领大家先来醉翁亭游览一番吧。
【学生声情并茂的介绍,其他同学听后再补充。
】(课前布置预习时出示)导游,需要一定的艺术。
导游词既要介绍出景物的特征,也要言之有序,更要引起听众的兴趣。
因此,写作导游词除了要介绍景物,往往也融入当地的民俗、地理、风土、人情,人文特征,语言形象生动。
让听众在获得视听享受的同时,也得到了精神愉悦。
、三、走近作者: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文忠,江西吉水人。
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其后任监察御史。
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同时理清“唐宋八大家”关系:六位宋朝,师(欧阳修)徒(三苏父子、王安石、曾巩)关系,两个唐朝:韩愈、柳宗元。
并识记重要信息。
】四、美文美读(一读):细读——读准字音揣摩文意1.自由读温馨小提示: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独立自主、用最大的声音,激情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同位进行交流,存在异议的请举手提出来,共同解决。
【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存在异议的问题,教师指导、共同解决。
】2.检查预习(课件出示)林壑 hè 晦明 huì 伛偻 yǔ lǚ 山肴 yáo 野蔌 sù觥筹 gōng 林霏 fēi 暝 míng 洌 liè 弈 yì 阴翳 yì【提问学生读,其他学生及时纠错,然后齐读并识记字形】3.听配乐朗读(课件出示配乐画面及字幕)听准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教师配乐范读,同学们边听边看大屏幕标注的读音及句读】在读课文时,你们发现有什么特点?【结合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语言特色总结,学生说,其他同学补充、订正,教师引导。
】(课件出示)朗读课文时要注意21个“也”,读时语气不尽相同表示肯定,和陈述的停顿稍短;表感叹的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全文有25个“而”读时应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做连词时有调节作用的“而”则可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在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总结:欧阳修的文笔清新流畅,文辞委婉,雍容自如,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请同学们在读中用心去感受吧。
4.配乐赛读小提示:请你自信的展示自我,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指出缺点和不足并取长补短。
(课件出示)配乐及: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的顺畅读出感情【评价朗读时引导同学们从“字音,句读,音量,语调,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点评。
】小结: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二读:精读——疏解文意读通课文1.自主翻译:小提示: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理解文意,并把不理解的字、词、句用“﹏﹏”标注出来,先同问交流,解决不了的举手提出来共同解决。
比一比谁翻译得最准确。
【同学们可以在同位和前后位之间讨论、相互交流,补充、总结。
】2.质疑:有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吗?请说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举手提出,共同解决,教师引导,同学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适时讲解。
】3.检查效果:(课件出示)·翼然临于泉上·蔚然而深秀者·饮少辄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乐其乐: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临溪而渔云归而岩穴瞑归太守归而宾客从山水之乐乐太守之乐其乐1.负者歌与途2.晦明变化着3.醉翁之意不在酒【有异议的可随时举手,教师指导,全体同学共同解决,然后课件出示参考,并用2分钟时间识记把握不准的内容。
】(课件出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订正之后课件出示答案,若还有不理解的句子,请说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4.积累成语:请同学们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学生说,其他学生补充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课件出示)[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
比喻真相大白。
语出《醉翁亭记》。
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句。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语出《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
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课件出示)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醉翁之意不在酒)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
(水落石出)三读:品读——感悟思想读懂课文指导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认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3分钟后比一比谁回答的最准确。
1.贯穿全篇的主线是什么?2.试围绕主线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概括各段内容?【(1)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2)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1. 贯穿全篇的主线是“乐”,从课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一句可以看出。
2. 第一段总写乐。
第二段写了山水之乐,具体写了山间朝暮四季景色的变化。
第三段写了游人之乐与宾客之乐。
第四段写了禽鸟之乐、太守之乐。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
课文的感情脉络是一个“乐”字,它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
本文写得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遣词凝练,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全文散中有神,散而不乱。
请同学们在诵读中细细体会。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2.搜集有关欧阳修与《醉翁亭记》有关的历史资料。
3.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并恰当的运用修辞手法,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记:醉翁亭记欧阳修山水之乐乐 游人之乐与宾客之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教学反思:亮点:《醉翁亭记》是散文中别出一格、特具风采的名篇,也是体现欧阳修散文风格的代表作。
历来为人们所称赞,文中多用陈述句,并以二十一个“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种别致的咏哦句调。
除此之外,还奇妙地用了二十五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娓娓动听。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第一课时“美文美读”,共设计了“三读”环节,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自由读、听配乐范读、配乐赛读等),在读中体会,并且适时进行指导朗读、评价赛读。
从导入到结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将现代教学思想渗透其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精心制作课件。
“才艺展示”环节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不足:在“二读:疏解文意”这一环节,没能给学生留足够时间翻译课文,重要字词的落实不够。
使用建议:配乐赛读时鼓励学生积极、自信的参与,不应只局限于个别善于朗读的学生;在“二读:疏解文意”环节,留足够时间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翻译,对学生有价值的质疑应适时点拨,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完成。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鉴赏.评论:《岳阳楼记》(2课时)第二课时课前准备:1、 熟读课文,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2、 课前将全班按座位分成4个小组,搜集有关欧阳修与《醉翁亭记》有关的历史资料,小组长负责整理,课上代表发言。
相关课程标准:“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及“通过诵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学习目标1、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感受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需要靠大家的努力来完成,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水利达标﹗】评价任务:1.能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了解写作背景,把握文章主旨。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3.能够理解“与民同乐”的思想,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过程:一、激情导入:欧阳修是我国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大散文家。
他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已历近千年,仍然脍炙人口,而且长期作为中学教材保留的优秀篇目,足见其不朽的艺术魅力。
今天,静下心来再细细地咀嚼品味这篇美文时,蕴藏在文章中的和谐情韵更令人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