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
和氏璧
和氏璧天下奇宝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天下所共传之宝”。
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
原文:楚卞和往楚山,见石中有璞玉,抱献楚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
”王怪其诈,刖其左足。
历王卒,子武王立,和又献之。
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
”王又怪其诈,刖其右足。
武王卒,子文王立,和欲献,恐王见害,乃抱其璞哭三日夜,泪尽继之以血。
文王知之,使谓之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独泣之悲,何也?”和曰:“吾非泣足也,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悲也。
”王取璞,命玉人琢之,果得美玉,厚赏而归。
世传和氏璧,以为至宝。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
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
”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
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
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
”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
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
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
”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产地:“玉印岩”,又名“抱璞岩”,位于湖北省南漳县巡检镇金镶坪村,距县城90公里。
“玉印岩”座北朝南,南漳至远安公路经其前。
玉印岩洞深11米,宽15米,高10米。
为传说中的和氏璧产地。
“璞”是未经加工琢磨的原石,璞又常有“皮”,有的因玉石在变质交代时形成“包含结构”,将好玉包裹在里面,还有因成为漂砾存在水流中形外壳呈铁锈色包裹,为氧化或铁质所染。
当代地质界和考古界也认为和氏璧有“变彩”的特征,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老先生在《石雅》一书中,肯定和氏璧是产于荆山地区基性岩的月光石,即拉长石,认为“和氏璧为宝石性质的拉长石,具有碧绿和洁白的闪光,转动一定方向,方能出现”。
文言文《和氏壁》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和氏壁》原文及译文赏析和氏璧【原文】楚人和氏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
阅读练习1、解释:①璞②奉③相④诸⑤泣⑥夫2、翻译:①王以和为诳②子奚哭之悲也?3、这珍贵的玉璧为什么命名为“和氏璧”?参考答案1.①玉石②同“棒”③看④之于⑤泪⑥那2.①楚王认为卞和在欺骗他②你为什么要哭得那么伤心?3.因为发现它的人叫“卞和”。
【注释】奉:双手敬捧。
相:鉴别,察看。
刖:即砍掉足。
薨:周代诸侯死称做薨。
泣尽而继之以血:眼泪哭干了而直到流出血来。
继之以血,即以血继之,以血来接着泪。
【翻译】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
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
”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脚。
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
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
”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脚。
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
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
”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和氏璧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和氏璧文言文翻译及赏析和氏璧文言文翻译及赏析导语: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
文言文也是高考语文的重要部分。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文言文《和氏璧》的相关知识,供大家参考阅读。
文言文《和氏璧》原文楚人和氏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
文言文《和氏璧》译文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
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
”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
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碧献给那位武王。
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
”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
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
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
”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文言文《和氏璧》赏析关于和氏璧,历史上又演绎出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秦始皇将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后来又在战乱中摔去一角等一系列大家比较熟悉的故事,和氏璧和卞和一样,也算是多灾多难的了。
这个和氏璧的传说,向来是被当成人才悲剧的一个比喻吧?有道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试想想,正是因为当初那两代楚王没有眼光、不识货,才把宝玉被当成石头,卞和因此而被跺去了双脚。
和氏璧的资料
和氏璧的资料一、介绍和氏璧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珍贵玉器,被誉为玉器中的“瑰宝”。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块玉璧,也是明代最杰出的一件玉器之一。
和氏璧以其独特的玉质和精美的雕刻工艺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珍贵遗产。
二、历史背景和氏璧出土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芒砀山,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传说和氏璧最初是东汉时期的皇帝和氏所持有的,后来传到了和氏的后裔手中。
和氏璧的来历与和氏家族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因此得名。
由于和氏璧具有很高的价值和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曾经被多位皇帝收藏,成为皇家财富。
三、和氏璧的特点1. 尺寸和质量:和氏璧的大小为口径55.6厘米,高度约为24.8厘米,总重量为六万一千余克。
这在古代玉制品中是非常巨大的,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玉璧。
其制作精细,工艺复杂,被誉为“天下无双”的玉器。
2. 雕刻工艺:和氏璧的外观有明显的圆形轮廓,雕刻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图案。
玉璧的正面刻有飞龙戏珠的图案,象征着皇权的力量以及帝王的权威。
璧的背面密刻有瑞兽云纹,形态生动,寓意吉祥如意。
整个和氏璧的雕刻工艺极为精湛,表达了古代人民对和谐、美好和祥和生活的追求。
3. 玉石的色泽:和氏璧的主体部分由一块整块的和田玉制成,这种玉石自古以来被誉为“玉中之王”,色泽温润细腻。
和氏璧的色泽以墨玉为主,带有深绿色的深浅变化,流露出一种内敛而华丽的美感。
四、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1. 历史价值:作为中国古代宫廷玉器的顶尖之作,和氏璧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高峰。
它的确切年代早已不可考证,然而,无论从其制作工艺、艺术表现力还是历史地位来看,和氏璧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2. 文化意义:和氏璧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它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年左右,是当时和氏家族对于玉石工艺以及古代实物财富的集中展现。
和氏璧所象征的是古代人民追求和谐、富足和幸福生活的诉求,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3. 艺术价值:和氏璧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它融合了当时各个不同地区的玉石雕刻技艺,展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准。
古诗和氏璧翻译赏析
古诗和氏璧翻译赏析文言文《和氏璧》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楚人和氏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
【注释】奉:双手敬捧。
相:鉴别,察看。
刖:即砍掉足。
薨:周代诸侯死称做薨。
泣尽而继之以血:眼泪哭干了而直到流出血来。
继之以血,即以血继之,以血来接着泪。
【翻译】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
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
”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脚。
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
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
”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脚/b/19703。
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
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
”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和氏璧是什么
和氏璧是什么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与随侯珠齐名,共为天下两大奇宝。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传为琢玉能手卞和在湖北荆山发现,初不为人知,后由文王赏识,琢磨成器,命名为和氏璧,成为传世之宝。
春秋战国之际,几经流落,最后归秦,传说由秦始皇制成玉玺。
秦灭后,此玉玺归于汉刘邦。
入唐后不知所终,后世所称之传国玉玺被传即为秦始皇改造和氏璧而成。
和氏璧是一个谜,并且极富传奇色彩。
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它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
将相和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廉颇的资料
廉颇(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汉族,山西太原人。
战
公山纪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俗称“颇古堆”。
蔺相如的资料
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22.和氏璧
5.文王为何将这块玉命名为“和氏之璧”?
答案 首先,和氏是这块美玉的发现者;其次,在献玉的过程中,他先 后被厉王、武王施以刖刑,却依然认定这是一块宝玉。没有他的 坚持,也就没有文王最后对和氏璧的发现。文王以“和氏之璧” 命名这块玉,也是为了纪念和赞扬和氏的执着、忠诚。
文言知识 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也是常见 的语法现象。为动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①表示为了某一目的而 施行某一行动。如《史记·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中 “死国”的意思是“为国而死”。②表示出于某一原因而施行某 一行动。如选文中“吾非悲刖也”,“悲刖”的意思是“为受了 刖刑而悲痛”。③表示对某个对象施行某一行动。如《指南录后 序》中“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序其诗” 的意思是“为自己的诗作序”。
思考与练习 1.和氏璧的故事在战国时代又有了延续,它发生在赵国和秦国之 间,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 _________(姓名)。
答案 完璧归赵;蔺相如
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①相( ) ②以……为( ) ③及( )
④奚( ) ⑤而( )
⑥所以( )
答案 ①察看,判断;②认为……是;③等到; ④为什么;⑤却;⑥原因
和氏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 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 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 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 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 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 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遂命曰“和氏之璧”。
和氏璧有关成语
和氏璧有关成语
和氏璧,古代一个神话传说中的宝物,传说是君王商纣置于其内
的玉佩。
历来“和氏璧”都被俗称为“定国之宝”,也曾被用作比喻
形容某人有重大成就的奖励。
“和氏璧”作为古老的语言在文学作品中也有相当多的应用,很
多成语都是以此为比喻,一般说“和氏璧”形容某事物宝贵无比,不
易得到,常常出现在继承遗产、考取科目之类的情景中。
有关和氏璧的成语有:
1. 一篑和氏璧:比喻功劳很多,回报极少,说明奉献精神。
2. 拔和氏璧:比喻把宝贵物品珍藏好,保存得安全可靠。
3. 探和氏璧:比喻寻找宝藏,寻求宝贵的东西。
4. 穿和氏璧:比喻宝物的真实性,表示令人信服。
5. 破和氏璧:比喻将宝贵的东西廉价出售,故意卖低价钱,不得
其所。
6. 钻和氏璧:比喻试探别人的底细,想要获取秘密的信息,把别
人的底细破解出来。
7. 视如和氏璧:比喻文物宝贵无比,不可开采,应得到呵护保护。
8. 尽和氏璧:比喻把在职职务上都成就尽善尽美,把自己的能力
发挥到极限。
9. 逆和氏璧:比喻逆来顺受,此方面不谋反对,表示心甘情愿。
10. 错和氏璧:比喻不知宝贵珍贵,不知贵贱,反而把宝贵的东
西搞砸了。
和氏璧文言文翻译及赏析【优秀4篇】
和氏璧文言文翻译及赏析【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和氏璧文言文翻译及赏析【优秀4篇】画竹文言文翻译及赏析篇一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和氏壁》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文言文《和氏壁》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文言文《和氏壁》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楚人和氏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
1、解释:①璞②奉③相④诸⑤泣⑥夫2、翻译:①王以和为诳②子奚哭之悲也?3、这珍贵的玉璧为什么命名为“和氏璧”?1.①玉石②同“棒”③看④之于⑤泪⑥那2.①楚王认为卞和在欺骗他②你为什么要哭得那么伤心?3.因为发现它的人叫“卞和”。
奉:双手敬捧。
相:鉴别,观察。
刖:即砍掉足。
薨:周代诸侯死称做薨。
泣尽而继之以血:眼泪哭干了而直到流出血来。
继之以血,即以血继之,以血来接着泪。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
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
”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脚。
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
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
”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脚。
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
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
”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和氏璧(精心整理)
楚人和氏得玉璞 楚山中,奉而献之 厉王。厉王使玉人 相之,玉人曰: “石也。”王以和 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 位,和又奉其璞而 献之武王。武王使 玉人相之,又曰: “石也。”王又以 和为诳,而刖其右
Hale Waihona Puke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 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 下,三日三夜,泣尽而 继之以血。王闻之,使 人问其故。曰:“天下 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 悲也?”和曰:“吾非 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 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 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 宝焉,遂命曰:“和氏 之璧。”《韩非子· 和 氏篇》。
中国最高皇权的象征
楚国——赵国——秦国统一,成为秦始 皇的专用玉玺——秦二世投降,交给刘 邦——东汉十常侍作乱,遗失——孙坚 从井中捞出的宫女身上得到——袁术抢 走——曹操——西晋灭亡,流落北方少 数民族之手——东晋——隋唐——五代 后唐,李从珂兵败自焚,玉玺下落不明。
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始,传至唐末,计一千六 百余年。可是从此不知所踪。
和氏璧销声匿迹几十年后,有一天突然在赵国出现 了,至于和氏璧是怎样流落到赵国的,已成为历史上 的一个谜。赵惠文王时,一个名叫缪贤的宦官从一外 人手中购买到了这块玉,经玉工鉴定,方知正是失踪 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得知后,便将这件珍贵宝玉 强夺去了。 赵国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秦昭王的耳朵 里,秦昭王对这件稀世之宝产生了凯觑之心,就派人 送信给赵王,希望用15座城来换取和氏璧。赵王知道 秦国想要得到和氏璧是真,给15座城市是不可能的, 想不把和氏璧交给秦国,但秦国势力强大,又怕得罪 秦国招来亡国之灾,这可该怎么办?于是便有了蔺相 如出使秦国,并使和氏璧“完璧归赵”的故事。《史 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兀前333年,楚国灭 掉越国,楚威王因相国昭阳灭 越有功,将和氏璧赐给了昭阳。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 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 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 必此盗相君之壁。”共执张仪, 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 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 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 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 在也。”仪曰:“足 矣!” ……张仪既相秦,为文檄 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 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 我顾且盗而城!”《史记· 张仪
和氏璧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和氏璧文言文翻译及赏析导语: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
文言文也是高考语文的重要部分。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文言文《和氏璧》的相关知识,供大家参考阅读。
文言文《和氏璧》原文楚人和氏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
文言文《和氏璧》译文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
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
”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
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碧献给那位武王。
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
”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
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
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
”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文言文《和氏璧》赏析关于和氏璧,历史上又演绎出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秦始皇将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后来又在战乱中摔去一角等一系列大家比较熟悉的故事,和氏璧和卞和一样,也算是多灾多难的了。
这个和氏璧的.传说,向来是被当成人才悲剧的一个比喻吧?有道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试想想,正是因为当初那两代楚王没有眼光、不识货,才把宝玉被当成石头,卞和因此而被跺去了双脚。
和氏璧有关成语
和氏璧有关成语
和氏璧:和氏璧,又称斗斗璧,是一件殷周时期的瑰宝。
传说两
河流域中侯国际竞争时,晋国太子韩信被周国人陷害,而韩信进入晋
国后,就拿出这璧来,使国家统一。
“和氏璧”这个成语,指的是把分裂的国家重新统一,就如同当
时韩信拿出和氏璧一样,表达了联合之意,意味着要实现和谐统一。
和氏璧,引申为统一天下的大义:人们期待着像当年韩信拿出和
氏璧一样,能够彻底解除分裂,重新统一国家。
“和氏璧”这个成语,作为一种精炼的典故,被广泛地流传至今,用以表达希望凝聚力量,团结协作,走向和谐统一的理念。
古代文学作品中,“和氏璧”这个成语也常常被提及,具有深厚
的耐人寻味的内涵,用以探讨社会的和谐、和平、和睦。
后代也将“和氏璧”这个成语解释为:当国家分裂时,要想实现
团结起来,重塑国家大乘,需要勇士出现,就像当年韩信拿出和氏璧
一样,以祖国为重,凝聚各种力量,联合起来,实现和谐统一。
和氏璧
和氏璧
和氏璧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通俗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好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
武王也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
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稀罕的宝玉。
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异,加之来历的不通俗,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
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1/ 1。
《和氏璧》课文
《和氏璧》这篇课文出自《韩非子·和氏》,原文如下: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
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鲁教版和氏璧课文
鲁教版和氏璧课文
《和氏璧》原文及译文
原文:
楚卞和到荆山上,看见石头上的璞玉抱着献给楚厉王。
王令玉人相与说:“石头。
”王怪诈而劓左。
厉王死后,子武王即位,与再献祭。
王令玉人相与说:“石头。
”王亦怪其诈而劓其右。
武王死,子文王立后,与欲献祭,恐王见不利,乃持其璞泣三日三夜,泪继血而流。
文王知其所以谓曰:“天下刖之者众,子独悲泣,何哉?”和云:“我不哭脚,宝玉且名石,贞士且名诈,乃为哭。
"。
王取璞命玉人琢制,果美玉厚赏。
世传和氏璧为宝。
翻译如下:
楚国人卞和来到荆山,找到一块含玉之石。
他怀抱此玉,供奉楚厉王。
厉王遣玉匠辨认。
玉匠曰:“乃一石也!”厉王怪他出轨,下令砍断左脚。
厉王去世后,其子武王即位。
卞和再次前往献玉。
武王遣玉匠辨认之,玉匠曰:“乃石也。
”武王亦怪其出轨,下令砍断右脚。
武王死,其子文王即位。
卞和又要去呈宝玉,但又怕文王伤害自己,便抱着玉石痛哭三日三夜,眼泪流干,鲜血直流。
文王闻之,遣使曰:“世上砍断脚者甚多,汝独泣伤心,其故也。
”卞和道:“我并不是因为被砍断了脚丫才觉得难过,宝玉定为顽石,忠臣反而被视为骗子。
我很难过。
”文王命人将此石拿去,命玉匠推敲,真是宝玉。
因此和氏璧代代相传,视为珍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氏璧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
与随侯珠齐名,共为天下两大奇宝。
出处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传为琢玉能手卞和在湖北荆山发现,初不为人知,后由文王赏识,琢磨成器,命名为和氏璧,成为传世之宝。
春秋战国之际,几经流落,最后归秦,传说由秦始皇制成玉玺。
秦灭后,此玉玺归于汉刘邦。
入唐后不知所终,后世所称之传国玉玺被传即为秦始皇改造和氏璧而成。
和氏璧是一个谜,并且极富传奇色彩。
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它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
来历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
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缘,梁有悬愁,楚有和璞。
”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
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湖北省南漳县内)里得到一块璞玉。
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
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
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
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
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春秋战国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
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
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
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作势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
”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
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
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
”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
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
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
最后,秦王十分恼怒,可又见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
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秦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
”“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
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
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
”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
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汉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
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
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
隋亡后,御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
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
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三国至隋汉献帝时,董卓作乱。
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晨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
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
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
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
公元 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
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
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公元350年,再传冉魏,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
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
大隋一统华夏,传国玺遂入隋宫。
公元618年,隋亡。
唐及五代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唐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
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卞和洞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一说是和氏璧的出生地,位于安徽省怀远县荆山。
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采玉处,故名。
洞由巨岩天然巧成,石型圆润,石表青翠。
洞上方有玉坑、濯玉涧、凤凰池等多处胜迹。
洞中可容数十人,岩壁有“青螺石帐”镌字,置身其中,仿佛入玉珠帐里。
韩非子和氏原文楚卞和往荆山,见石中有璞玉,抱献楚历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
”王怪其诈,刖其左足。
历王卒,子武王立,和又献之。
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
”王又怪其诈,刖其右足。
武王卒,子文王立,和欲献之,恐王见害,乃抱其璞哭三日夜,泪尽继之以血。
文王知之,使谓之曰:“天下刖者多,子独泣之悲,何也?”和曰:“吾非泣足也,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悲也。
”王取璞,命玉人琢之,果得美玉,厚赏而归。
世传和氏璧,以为至宝。
卞和献玉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像。
(以下部分文字译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话说东周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见凤凰栖落青石之上(古人曾有“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于是他将此璞石献给楚厉王,经玉工辨识认为是石块。
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
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以前罪断去右足。
至楚文王时,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下,哭至眼泪干涸,流出血泪。
文王甚奇,便命人剖开璞石,果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
见《韩非子·和氏篇》。
楚相国昭阳,灭赵败魏,威王将和氏璧赏赐昭阳。
一日,昭阳率百余宾客游览赤山,席中应众人之请,出璧传视。
其时山下深潭有丈许长大鱼及无数小鱼跃出水面,众人争睹奇迹,及至散席,发现和氏璧不翼而飞。
当时未发迹的张仪,正在昭阳门下,众人怀疑“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后来张仪入秦为相后也还以报复。
但和氏璧终无下落。
此案至今无解。
赵秦争璧赵国太监缪贤偶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将璧占为己有。
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
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
数十年后,秦灭赵,和氏璧终于落入秦国。
秦赢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
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玺,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之状,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
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
8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献上。
传国玺,夫复归来。
其事真假难辨,也是一千古疑案。
汉传国玺秦子婴元年(公元前207年)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素衣白马,系颈以组,在咸阳东面十三里的积道亭投降,献上始皇玺,刘邦遂以此宝随身佩戴,并“代代相受”,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
小皇帝刘婴仅两岁,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
王莽篡位,派其北阳侯王舜进宫索玺,太后见舜怒斥:“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汉书·元后传》)随即将玺“投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