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介绍

合集下载

阿富汗战争

阿富汗战争
,是苏联和中国的邻国。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从1973年至1979年9月,苏联在阿富汗先后发动了3次政变,扶植傀儡政权。但是1979年第3次政变后上台的阿明政府仍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政权。阿明政府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清洗了人民民主党内更为亲苏的旗帜派人士。苏联统治集团因此认为自己对阿富汗的控制受到了严重威胁。9月底,勃列日涅夫决定对阿富汗进行武装干涉。苏联先是派人到阿富汗搞掉了阿富汗保安部队的负责人、军队的总参谋长和阿明的侄儿、堂弟,12月下旬又以欺骗手段解除了喀布尔军队的武装。27日晚,苏联撕毁1978年12月与阿富汗签订的《苏阿友好睦邻合作条约》,出动近10万大军入侵阿富汗,侵占喀布尔,并发动了第4次政变,推翻阿明政权,处死阿明全家,扶植亲苏的旗帜派领导人、当时在国外当大使的卡尔迈勒上台,出任人民民主党党中央总书记兼政府总理。苏联的武装入侵,给阿富汗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并严重威胁亚洲和世界和平。阿富汗人民建立了许多抵抗组织,武装抗击入侵者。到1980年,全国抗苏武装力量已达10万人以上,控制了全国75%的农村和地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强烈谴责苏联侵占阿富汗。1980年1月14日联合国第6届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要求苏联军队立即无条件地和全部地撤出阿富汗。苏军在阿富汗伤亡达3万多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决定从阿富汗撤军。1988年4月14日日内瓦协议签字,规定苏自当年5月15日开始撤军,9个月内撤完。1989年苏联军队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中东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19页PPT

中东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19页PPT
阿拉伯联军于1949年2月至7月分别同以签订 停战协定。以色列夺取了巴勒斯坦五分之四 的土地,96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巴勒斯坦没有建立起阿拉伯国家,领土纷争 继续
巴以冲突
大国操纵的联合国(美苏) 大国军事武器支持(美英) 阿拉伯联盟内部纷争 各自为战 犹太复国主义
第二次中东(苏伊士运河)战争
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的主权要求
阿以冲突
第一次中东(巴勒斯坦)战争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 治后,犹太民族委员会宣布建立以色列国
次日晨,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 外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出动4万军队(后增至6 万)向以色列进攻,逼近以“临时首都”特 拉维夫。以色列武装力量紧急扩军,发展到 10万人,展开反攻与进攻
三个宗教都以各自感人至深的方式在这里吐纳着无 数信徒的精神寄托,把一层层神圣的悲情叠加给这座城 市。任何像样的宗教在创始之时总有一种清澈的悲剧意 识,而在发展过程中又因与民族问题紧紧相连而历经艰 辛,彼此都承受了巨大的委屈。结果,原始的悲剧意识 又加入了历史的悲剧体验。谁都有千言万语,却谁都又 欲哭无泪。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东岸部分地带,叙利亚收回 戈兰高地部分地区;
(美)不战不和 (苏)投机心态 美国援助以色列 1973年石油危机 美苏操纵的联合国决议 和平进程的开启
第五次中东(黎以)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 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 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 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 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摧毁了巴解游击队在 黎南部的全部基地
1988年5月15日起,9个月内全部撤出阿富汗。 1989年2月15日,苏军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阿富汗战争资料

阿富汗战争资料
阿富汗战争旷日持久,历时九年多,给阿、苏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阿富汗有130多万人丧生,500多万人流亡国外沦为难民;苏联先后有150多万官兵在阿富汗作战,累计伤亡5万余人,耗资450亿卢布,削弱了国力,从而被迫改变其全球战略,对国际战略格局影响深远。战争中,苏军使用大量先进武器,采取多种战略战术,但由于进行的是非正义战争,受到国际社会和苏联人民强烈反对。阿富汗人民抵抗力量虽然在兵力兵器等方面处于劣势,但由于从事的是正义战争,受到广大人民拥护和国际社会支持,部队士气高昂,加上成功地开展游击战,使强敌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并最终迫使侵略军撤离国土。
第一次阿富汗战争:
1979年12月27日,苏联派遣8万多人的现代化军队,大举侵入阿富汗,占领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及其他大城市,处死了阿明。
苏军入侵阿富汗,还遭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强烈谴责。1980年1月,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了《要求外国军队无条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的决议。以后历届联全国大会上,苏联都遭到各国的强烈谴责,要求苏军撤出阿富汗,实现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苏军的入侵,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苏军进入后,阿富汗遭到了极大破坏,大约100万人死于战火,600万人被迫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1986年2月,在阿富汗人民的顽强抵抗和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下,苏联被迫表示,愿意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
第二次阿富汗战争
2001年阿富汗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10月7日起对阿富汗盖达组织和塔利班的一场战争,同时标注世界反恐战争的开始。
九一一袭击,又称“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简称“九一一”或“911”,是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本土,通过劫持多架民航飞机冲撞摩天高楼的自杀式恐怖袭击。在事件中共有2,998人死亡,包括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它23座高层建筑遭到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受到袭击,美国经济同样遭到严重打击。该事件也导致了美国发动“反恐战争”,包括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和展开针对恐怖组织及相关国家的国际“反恐行动”。

阿富汗第一次大战研究报告

阿富汗第一次大战研究报告

阿富汗第一次大战研究报告
阿富汗第一次大战是指1978年至1989年之间,阿富汗与苏联之间的冲突。

以下是关于阿富汗第一次大战的研究报告的一些关键内容:
1. 背景:阿富汗第一次大战是由阿富汗共产主义政权(人民民主党)的崛起和阿富汗伊斯兰抵抗组织的反对引发的。

苏联援助了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并出兵支持其政权,而抵抗组织则得到了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和巴基斯坦的支持。

2. 战争进程:苏联入侵阿富汗后,阿富汗伊斯兰抵抗组织开始对抗苏军。

抵抗组织包括塔利班、穆贾希代、战士马吉德等多个组织,他们使用游击战术对抗苏联军队。

与此同时,反对苏联的国际压力不断增加,包括经济制裁等。

3. 影响:阿富汗第一次大战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包括大量的流离失所者和难民。

战争还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破坏,对阿富汗的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4. 结果:在持续了10年的战争后,苏联最终于1989年撤军。

然而,阿富汗内战并未结束,不同的抵抗组织继续争夺权力,导致了长期的内战。

塔利班最终在1996年掌握了政权,虽然
他们被国际社会普遍视为恐怖组织,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们在阿富汗维持了相对稳定的统治。

综上所述,阿富汗第一次大战是一场复杂而具有长期影响的冲
突。

它对阿富汗和整个地区产生了巨大的人道主义和政治影响,至今仍在影响着阿富汗的政治格局。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背景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背景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背景1979年12月25日15时,前苏联军队进入阿富汗,揭开了苏阿战争的序幕。

在这场持续9年1个月19天的战争中,先后参战的前苏联军人共50万,其中13833人阵亡,49985人受伤,6669人残废,312人失踪,18人被押解到其它国家——这就是前苏联对邻国“国际主义兄弟援助”的后果。

前苏联当局尽了一切努力,使这场战争的真相化为历史的云雾。

现在,可以揭开有关内幕了。

只有柯西金不签字这场战争既没有给当时年迈的前苏联领导人带来速胜的桂冠,也没有得到哪怕是“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赞扬,所以在阵亡将士的棺材一批批地空运回国之前,前苏联领导人对战争真相一直讳莫如深。

在前苏联后期的激进民主时期,公开了许多绝密档案,于是人们才知道,出兵阿富汗的决定是苏共中央政治局最有权势的一帮人作出的,他们包括: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书记处二把手苏斯洛夫、克格勃头目安德罗波夫、外交部长葛罗米科和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

随后政治局委员全体拥护,只有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没有签字,接着中央全会认同。

勃列日涅夫是从报上得知阿富汗政变的?俄罗斯对外情报局一名干部曾长期在阿富汗工作,目睹了查希尔国王1973年被推翻和达乌德政府上台。

他的看法是,使前苏联损兵折将的这场战争尽管没有意义,但还是非打不可。

当时处于半原始状态的阿富汗部族争斗不断,曾面临何去何从的严重问题:是走向文明,还是成为宗教极端主义的堡垒,这种势力当时已渗透到前苏联中亚的几个共和国。

阿富汗也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激烈对抗的场所,前苏联支持的是阿富汗那些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势力,而美国情报机关支持的是以希克马蒂亚尔和拉巴尼为首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他们在邻国建立了一系列培训“圣战者”的基地。

当时的阿富汗全国有4万座清真寺和30万毛拉(伊斯兰教主持宗教礼仪的人员)。

国家实际是由毛拉们统治的。

1965年1月1日,以塔拉基为首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在喀布尔成立,但该党很快分裂为塔拉基派和卡尔迈勒派。

阿富汗战争

阿富汗战争

今天给同学们讲的是信息化战争的另一个案例,阿富汗战争,同学们看封面,就知道阿富汗战争是谁打谁,美国打阿富汗,布什打本拉登,但是画面上看本拉登占主动,布什占被动,因为本拉登的排位比较高,同学们这两天知道,伊朗最近把美国的一架非常先进的无人驾驶间谍飞机给打下来了,而且损伤非常小,奥巴马说要还我,伊朗说坚决不还,美国要求归还的样子很可怜,像个乞丐一样,我们就是不还。

这事弄得很热闹。

今天我们讲讲阿富汗战争,阿富汗战争发生在十年前,它的起因就是911,今天给大家讲讲阿富汗战争的概况,战争背景,双方战略企图及经过,特点与反思。

首先给大家讲讲阿富汗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和历史。

有人说讲阿富汗战争为什么讲这个,因为大家不了解阿富汗,尽管阿富汗离我们非常近,近到什么程度,几乎就是一脚踏过去。

阿富汗在哪,就在这,跨归去正好修了一条通道,历史上就这一条通道,我们可以通过去。

阿富汗往南,是巴基斯坦和伊朗。

伊朗就在这。

这个地方就是印度洋,巴西,伊拉克,这个叫叙利亚。

美国这两天正在折腾他,同时也在折腾伊朗,所以说,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重要到什么程度,前苏联入侵阿富汗,打了九年多,接近十年,前苏联为什么打阿富汗呢,因为苏联没有暖水港,一到冬天就结冰,他想打下阿富汗,崽崽伊朗和巴西弄条通道,他就可以直通印度洋。

但是苏联打下阿富汗后,和所以的侵略者一样,打进去容易,待下去难,苏联在阿富汗九年多,非常艰难,就像和当初的越南战争一样,所以苏联在89年的春天,因为自身经济的原因和美国的冷战,苏联撤出了阿富汗。

这就是当年苏联为什么打阿富汗。

这个地方一直是中国和苏联即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美国一直没办法插手,这是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这是很著名的城市坎大哈,大家看通过这条通道到达中国。

同学们可能听说新疆有一些恐怖分子,很可能是通过这条通道秘密潜伏进来的。

阿富汗是非常落后的农牧业国家,他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阿富汗人口近2000万,人均年收入约150美元,加起来就是30亿。

二战后发生的战争

二战后发生的战争

二战后发生的战争二战结束后,全球爆发了一系列战争。

这些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二战后发生的几场重要战争,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第一次印度-巴基斯坦战争是二战后爆发的第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1947年,是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在英国殖民统治结束后分裂而引起的。

宗教和领土争端成为了战争的导火索。

随着战争的爆发,大规模的人员流离失所和社会动荡发生,导致了数十万人的伤亡。

朝鲜战争是二战后又一场重要的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1950年,是由于朝鲜半岛分裂以及冷战的形势所引发的。

朝鲜北部和南部之间的分歧演变成了全面战争。

美国和苏联分别支持朝鲜和韩国,使得这场战争变得更加复杂。

战争造成了数百万人员伤亡和庞大的经济破坏。

越南战争是20世纪下半叶最具代表性的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发生在1955年,是由于南越反对派对南越政府的不满和北越的支持,以及美国的介入而引发的。

这场战争持续了近20年,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社会腐败。

这场战争也导致了美国社会的极大分裂和争议。

中东战争是二战后发生频率最高的战争之一。

从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中东地区就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以色列与其周边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和宗教冲突加剧了战争的爆发。

中东战争的后果是地区局势的不稳定和人员伤亡的增加。

阿富汗战争是二战后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

这场战争起因于1979年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导致了国家的破坏和混乱。

这场战争从苏联的撤军后延续到了21世纪,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冲突。

战争对阿富汗和全球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总结起来,二战后发生了多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战争。

这些战争无一不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更对经济、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致力于和平解决争端,推动全球的持久和平与繁荣。

苏联入侵阿富汗空袭行动经验总结

苏联入侵阿富汗空袭行动经验总结

苏联入侵阿富汗空袭行动经验总结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苏联入侵阿富汗空袭行动经验总结苏联发动阿富汗战争的背景勃列日涅夫总统下令入侵阿富汗的原因由来已久,而且非常复杂。

1978年12月,阿富汗总统穆罕默德•塔拉基同苏联签订了《友好邻邦和合作条约》。

双方国家互相提供安全协助,在有需要时提供军事协助。

哈菲祖拉•阿明和巴布拉克•卡尔迈勒是阿富汗的联合总理,卡尔迈勒是“旗帜派”的领袖,而阿明控制着“人民派”,他利用自己的力量将卡尔迈赫流放到苏联,自己一手担任了阿富汗总理并最终发动政变杀死了塔拉基,随后阿明宣布自己为阿富汗总统。

他上任之后继续塔拉基毫无计划的农田改革。

让农民最为苦恼的是他计划控制乡郊地主享有的封建权力。

同时,市区的中产阶级抱怨步伐变慢的社会改革。

很快郊区的人们就拿起了埃菲尔德步枪,开始反抗喀布尔政府及其武装力量。

阿明的行为让苏联政府感到慌张。

勃列日涅夫不希望自己的南部边境出现一个不受控制的阿富汗。

莫斯科日益担心阿富汗的形势,认为这种形势可能会给苏联本国南部穆斯林人口带来不安因素。

阿明执行改革的速度过于激烈。

他的行为不但引起了国内不安定,而且危及了阿富汗军队的忠诚。

随着郊区的叛乱日益扩大,不满当局的知识分子也开始表达意见,阿明采取严厉的措施如镇压、监禁、拷打和处死予以应对。

莫斯科惊恐地看着自己的这个南部联盟国家渐渐脱离了轨道,但是勃列日涅夫没有什么选择,1956年和1958年对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让其前任尝尽了国际谴责。

入侵阿富汗肯定会给自己招致类似的待遇。

苏联发动阿富汗战争的准备行动苏联陆军航空部队可以感觉到阿富汗的骚乱正在逼近。

塔拉基总统根据双边协议请求苏联出兵,苏联随即派遣直升机到阿富汗部署。

1978年春,20架陆军直升机派往阿富汗协助阿富汗政府威慑叛乱。

随着苏联在阿富汗干预的升级,苏联陆军航空部队于1979年12月在苏联和阿富汗边境地区执行侦察。

同月,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开始计划入侵阿富汗协助其军队恢复秩序。

979~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介绍

979~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介绍

979~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介绍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是发生在1979年至1989年期间的一场冲突。

苏联以援助阿富汗建立社会主义政权为名义,派遣大量军队进入该国。

这场战争对阿富汗和整个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背景介绍1978年,阿富汗发生了一次政权更迭,新政权试图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然而,这一政治变革引发了国内不稳定的局势。

1979年,苏联出于对地区安全的考虑以及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利益的决策,决定派遣军队支援阿富汗。

二、入侵与战争爆发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目标之一是确保该国政权的稳定,并阻止传播到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

1979年12月25日,苏联军队越过边境,占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并推翻了当时的阿富汗政权。

阿富汗的抵抗组织随即组织了游击战争,他们自称为“圣战者”或“穆斯林战士”。

这些抵抗势力得到了包括美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支持。

他们与苏联军队进行了长期的游击战,使用了地道战、炸弹袭击等手段,对苏联军队造成了巨大的麻烦。

三、战争争持战争进入到一个长期相持的阶段。

苏联军队面临来自抵抗势力的强烈反击,同时还要面对土地复杂、语言障碍等不利因素。

这一战争让苏联军队身心俱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抵抗势力则得到了来自国际社会的援助,特别是美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资金支持。

这些援助让抵抗势力能够继续抵抗,并对苏联军队展开有效的袭击。

战争的规模逐渐扩大,波及到整个阿富汗国土。

四、战争的结束1985年,苏联政府出现了变革,新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开始逐渐调整苏联的对外政策。

在国内外各种压力下,苏联决定撤军,结束在阿富汗的战争。

1989年2月,苏联正式宣布全面撤军。

然而,苏联退出后,阿富汗陷入了更加混乱的局势。

各个阵营之间的内战和恐怖主义势力的崛起导致了更多的冲突和人员伤亡。

这场战争对阿富汗的破坏影响深远,使该国的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遭受了重创。

五、战争的影响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对整个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这场战争给苏联带来了重大损失,加速了苏联的瓦解。

阿富汗战争

阿富汗战争

1988年4月14日,阿富汗纳吉布拉政权与巴基斯坦签订了由苏美两国予以保证的解决阿富汗问题日内瓦协议。

5月15日,苏联和阿富汗发表联合声明:根据日内瓦协议,苏军从今天开始撤离阿富汗,撤军将在9个月内完成。

1989年2月15日,苏联政府就从阿富汗撤军结束发表声明: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已经结束,这一行动完全符合日内瓦协议。

总结:从政治的角度来讲,苏军入侵阿富汗,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武装干涉行为,是无可辩驳的侵略行径,是践踏它国主权的行为,同时也遭到了国际社会普遍的谴责;苏联也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并连累了苏联本不坚实的经济基础,最终导致苏联分崩离析。

但单纯从军事角度考虑,苏军在阿富汗的战役战术方法、武器使用方法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依然是军事史上不可磨灭的经典。

第二次阿富汗战争:简介:2001年阿富汗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10月7日起对阿富汗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一场战争,同时标志世界反恐战争的开始。

与阿富汗作战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以及英国、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北约国家,哈萨克斯坦、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为美军提供了后勤支援并在战后派遣军队驻扎阿富汗(驻阿韩军在2007年发生韩国人质被绑架事件后撤离阿富汗)。

当美国总统布什向世界宣布美军要在阿富汗打一场样式很特殊的反恐怖战争,以彻底消灭制造九一一事件的幕后黑手及其同盟者塔利班武装之时,有眼光的战略家们都认为美国无疑会赢得这场战争。

评价;战争的一方是军力超强,得道多助的美国;另一方是坚信自己的极端主义是人类摆脱一切苦难走向幸福天堂惟一正确道路,失道寡助的塔利班政权,其结果如泰山压顶一样毫无悬念。

阶段的转变使战争告别了科幻方式,向传统方式回归,但人们受制于美军在远距离打击时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威力,普遍认为在地面战争中,美军将风卷残云地迅速完成清剿恐怖势力的任务,拉登等恐怖组织的头子将被一一抓获,像二战战犯那样接受正义的审判。

现实的变化总是超出人们的想象。

苏联入侵阿富汗:十年战争“红色帝国”走向崩溃

苏联入侵阿富汗:十年战争“红色帝国”走向崩溃

苏联入侵阿富汗:十年战争“红色帝国”走向崩溃30年前,苏联为谋求世界霸权,实施前出波斯湾的南下战略,将控制的目标锁定阿富汗。

在频繁制造阿富汗政变仍不能得手之后,孤注一掷,以“应阿富汗党和国家的领导集体请求”为名,大举出兵侵入阿富汗。

苏共中央领导既高估自己,又错误估计客观,以为可以轻而易举地拿下阿富汗,结果陷入了阿富汗战争的泥潭。

九年的不义之战,且不说给阿富汗制造了深重的灾难,即使对苏联自身来说,也是耗糜财政和生命、腐蚀心灵、四面楚歌,成了苏联剧变的先兆。

苏军从阿富汗撤返,回国竟然是为苏联送葬。

1979年,苏联以“应卡尔迈勒为首的新的党和国家的领导集体请求”为名,悍然大举出兵阿富汗。

如今,苏联早已不复存在。

前尘隔海,往事如烟。

但是30年前苏联之所以采取这一行动,以及这一行动所带来的悲剧后果,仍值得人们研究和深思。

苏联的插手与阿富汗政局的恶化地处亚洲中西部、伊朗高原东缘的阿富汗是个内陆国家。

它西邻伊朗,北面与苏联有2400公里左右的边界线,东、南紧贴巴基斯坦,领土面积65万平方公里。

20世纪70年代全国人口1600余万,信奉伊斯兰教,90%是农、牧民,国民收入的80%靠农业。

1978年,全国人均国民收入折合155~160美元,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几个国家之一。

人口中55%是普什图人(阿富汗族),其他为塔吉克、乌兹别克、土库曼和哈萨克人。

19世纪30年代,英国侵入阿富汗,挤走沙皇俄国已经伸进来的触须。

阿富汗人民经过三次抗英斗争,终于在1919年恢复独立。

1963年,国王查希尔通过修改宪法,规定王室成员不得参政,迫使国王的堂兄达乌德辞去首相的职务。

对此,达乌德一直心怀不满,找到一直觊觎阿富汗的苏联为靠山,策划重新上台。

1973年7月17日,达乌德乘查希尔国王在国外治病之机,发动政变,废黜国王,宣布成立阿富汗共和国。

达乌德自任国家主席兼政府总理、国防部长、外交部长、最高经济委员会主席。

1977年2月,达乌德就任阿富汗共和国第一任总统。

阿富汗历史中的阿富汗战争

阿富汗历史中的阿富汗战争

阿富汗历史中的阿富汗战争阿富汗战争是指自1978年起,阿富汗境内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武装冲突。

这场战争对阿富汗及其人民造成了深远影响,并持续至今。

本文将对阿富汗战争的历史背景、各方势力的参与和战争对阿富汗社会与经济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1. 社会政治环境20世纪70年代,阿富汗社会政治环境动荡不安。

这一时期,阿富汗国内涌现出多股政治势力,包括改革派共产主义者、保守派伊斯兰教组织以及各类民间武装团体。

这些势力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阿富汗战争的爆发。

2. 外部干涉阿富汗战争中,各类外部势力亦发挥了重要作用。

前苏联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以支持成立的社会主义政权为目的。

随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则支持不满前苏联入侵的反政府武装,进一步加剧了战争的复杂性。

二、战争参与方1. 政府军政府军代表左派政治势力,多次更迭政权,并得到前苏联的支持。

然而,政府军在战争中面临来自民间武装及外国势力的持续压力。

2. 游击武装游击武装主要由不满左派政权的保守派伊斯兰教组织组成,其中塔利班是最为突出的一支力量。

塔利班于1990年代崛起,很快掌控了阿富汗大部分地区。

3. 外国势力前苏联在1989年后撤军,但美国及其他国家继续在战争中对游击武装提供支持。

此外,邻国巴基斯坦和伊朗也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支持不同的武装团体。

三、影响与后果1. 人道主义危机阿富汗战争导致了大量平民伤亡,成千上万的人被迫离家流离失所。

人道主义危机成为战争的一大悲剧,国际社会对阿富汗的援助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2. 社会稳定动荡长期的战乱使得阿富汗社会秩序遭受破坏,犯罪活动频发,社会稳定雪上加霜。

战争也加剧了阿富汗的族群矛盾,各方势力之间的敌对情绪难以化解。

3. 经济困境阿富汗战争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破坏。

战争中的破坏行为、战争经济以及大规模的贫困和失业,使得阿富汗陷入了经济困境。

该国的基础设施、农业和教育等领域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结语阿富汗战争在不同政治势力的斗争中延续了几十年之久。

苏联入侵阿富汗-肠子都悔青了

苏联入侵阿富汗-肠子都悔青了

苏联入侵阿富汗:肠子都悔青了1979年12月7日,驻阿富汗的苏联军事顾问突然要求阿富汗武装部队对其坦克和其他关键设备进行拆卸维修。

与此同时,首都喀布尔同外地的通讯联系被切断。

12月25日,大批苏联空降部队和地面部队开始驻扎在喀布尔。

时任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哈菲佐拉·阿明急忙将办公室搬到西南郊的安全地带——达鲁拉曼宫。

12月27日,700名包括克格勃和苏军总参谋部的特种部队及阿尔法小组在内的苏联部队穿着阿富汗武装部队制服,占领了政府机关、军队和媒体的大楼。

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便是达鲁拉曼宫。

进攻在晚上7点15分开始。

经过短促的激战,苏联部队很快制伏了宫门口防守的阿明卫队,攻占了王宫,将阿明及其全家集中赶到阿明的办公室。

一阵激烈的枪声过后,阿明及其4个妻子、24个子女都静静地躺在了血泊中。

苏联部队指挥官在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广播电台中宣布,阿富汗已经从阿明的统治中被解放出来。

战争初期,苏军沿着三条线路,迅速控制了阿富汗主要的城市、军事基地和战略设施。

苏联人本以为,会像1956年在匈牙利和1968年在捷克斯洛伐克一样,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在喀布尔建立一个亲苏联政权(这也是苏联入侵的直接目的),挽救1978年4月的阿富汗二月革命。

但是,随着阿富汗全国的叛乱现象越来越多,苏联军队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卷入了游击战的漩涡。

阿富汗战争最终变成了一场政治和军事灾难:战争持续了9年,造成1.5万名苏联士兵死亡或失踪,数百万阿富汗人死伤或是沦为难民。

也许,苏联从阿富汗战争中得到的最重要教训就是根本就不应该发动这场战争。

误判美国和巴基斯坦苏联一个重要的政治失误是对卡特政府的误解,入侵开始后,美国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很快就对苏联采取了严厉的反制措施,比如取消向苏联的谷物出口,禁止销售苏联生产的高科技产品,抵制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

卡特声称: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是自二战以来对和平的最大威胁。

阿富汗战争东西方冲突的现代化战场

阿富汗战争东西方冲突的现代化战场

阿富汗战争东西方冲突的现代化战场阿富汗战争:东西方冲突的现代化战场第一章:引言近年来,阿富汗战争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这场战争不仅涉及到东方和西方的冲突,还展现了现代化战场的特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阿富汗战争的特点以及其中的东西方冲突。

第二章:背景与原因2.1 阿富汗战争的起因阿富汗战争起源于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随后持续数十年的冲突导致了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

2.2 东西方利益的交织阿富汗地处地缘政治的重要节点,东西方国家对该地区的利益交织使得阿富汗成为了国际利益角逐的战场。

第三章:现代化战场的特点3.1 对称与非对称战争阿富汗战争既涉及到传统的对称战争,又包含了非对称战争的特点。

这种对称与非对称战争相互交织的特点使得战场的形势更加复杂。

3.2 技术与情报的角逐现代化战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技术与情报的角逐。

在阿富汗战争中,东西方国家都利用高科技手段,包括无人机、卫星定位等来获取情报和进行打击。

第四章:东西方冲突的表现4.1 战略目标的不同东西方在阿富汗战争中的战略目标有所不同。

西方国家主要是为了反恐、捍卫民主和人权,而东方则更多地关注资源控制和地缘政治利益。

4.2 对待恐怖主义的态度东西方对待恐怖主义的态度也存在差异。

西方国家强调人权和民主,追求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而东方国家更倾向于重拳出击,采取军事行动来对抗恐怖势力。

第五章:战争对阿富汗的影响5.1 社会与经济动荡长期的战争使得阿富汗社会和经济陷入混乱,导致大量人口流离失所,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5.2 分裂与融合战争加剧了阿富汗社会的分裂现象,但也促进了各方势力的融合和对话,为解决冲突提供了一定的机遇。

第六章:应对与前景展望6.1 多边合作与谈判面对复杂的东西方冲突,多边合作与谈判是解决阿富汗问题的重要途径。

各方需坚持对话、平等和互惠的原则,共同推动阿富汗走向和平与稳定。

6.2 地区合作与发展阿富汗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区合作与发展,可以为阿富汗带来更多机遇,减少冲突与动荡的发生。

论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

论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

论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在20世纪末期,苏联曾经对阿富汗进行过入侵。

虽然当时苏联的官方解释是要支持阿富汗的社会主义政权,并为阿富汗民族解放军提供援助,但在事实上,苏联的这次入侵却给阿富汗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以及对苏联自身的影响。

首先,苏联的入侵让阿富汗深陷战争,战争的影响至今仍在继续。

1980年,苏联派遣了军队进入阿富汗,试图推翻当时的政府,并在当地建立自己的影响力。

这场战争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超过50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成为难民。

阿富汗的基础设施遭到了破坏,经济也几乎崩溃,这些影响至今仍在继续。

当时的阿富汗政府军并不是苏联军队的对手,反对派则开始得到了来自美国、沙特等国的援助,这使得战争进一步恶化。

后来,苏联的军队逐渐退出了阿富汗,但是这场战争仍然是阿富汗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它不仅让阿富汗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也影响了周边国家的稳定。

其次,苏联的入侵也对苏联自身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国内,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并没有得到国内民众的广泛支持。

相反,它引发了苏联国内许多社会政治问题,如军队的行为、对阿富汗战争的识别等。

同时,由于军队在阿富汗各种战斗中遭受大量的损失和伤亡,苏联的经济遭受了严峻的压力。

苏联在阿富汗的战争也加剧了该国和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导致苏联与西方国家包括美国之间的关系恶化。

这种恶劣的外交环境加上内部经济困难和社会压力,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在一定程度上可认为是阿富汗战争的间接后果之一。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苏联的阿富汗战争也让世界对苏联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苏联是当时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主力之一,这次入侵一度让人们对社会主义体制以及对于社会主义国家不在乎周边国家权益的印象更加深入。

那个时代,苏联还参与过其他一些涉及中东和南亚的冲突,这些行动让西方国家对苏联感到不安,并持续批评苏联违反人权和干扰其他国家的内政鸠占。

综上所述,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是一个灾难性的决定,给双方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苏联曾试图通过入侵来支持阿富汗的社会主义政府,但战争的后果是许多人流离失所、经济被摧毁、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严重挫伤了阿富汗的发展。

《追风筝的人》的阿富汗历史与文化冲突

《追风筝的人》的阿富汗历史与文化冲突

《追风筝的人》的阿富汗历史与文化冲突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探讨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中所呈现的阿富汗历史与文化冲突。

这部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一个充满战乱、政治动荡和文化悲剧的时期。

通过分析小说中描绘的角色与场景,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阿富汗民众在历史和文化冲突中所经历的苦难与挣扎。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由引言、正文、结论和结尾语四个部分组成,以系统性地介绍和探讨阿富汗历史与文化冲突在《追风筝的人》中的表现。

首先,我们将回顾阿富汗的历史背景并概述其中存在的各种冲突。

接着,我们会详细讨论作者如何通过描述主人公们在小说中所面对的困境来展现这些冲突。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阿富汗历史与文化冲突对该国社会和个体产生的影响,并进行一些启示和思考。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追风筝的人》中的阿富汗历史与文化冲突描写,深入探讨这一主题对于阿富汗社会和个体所产生的影响。

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这个被长期战乱所困扰的国家,并借此思考和反思历史冲突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意味着什么。

同时,通过赞赏小说中丰富而感人的故事情节及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考,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人类共同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2. 正文在《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中,作者卡勒德·胡赛尼通过主人公阿米尔的故事,揭示了阿富汗历史与文化冲突之间的复杂而深刻的联系。

正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阿富汗历史上的政治动荡是导致文化冲突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20世纪初以来,阿富汗就饱受战争和政治不稳定的困扰。

从苏联入侵到塔利班统治再到美国入侵,不同外来势力不断介入阿富汗事务,给该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

这些战争和政治事件对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其中反映出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摩擦和矛盾。

其次,伊斯兰教在阿富汗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进一步加剧了文化冲突。

伊斯兰教是阿富汗主要宗教信仰,对国家和个人行为有着严格的要求。

中东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19页文档资料

中东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19页文档资料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 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同意在巴勒斯坦 建立“犹太民族之家”
联大181号决议
✓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领土 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 ✓ 1948年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 埃寻求苏联军援 大国争执加剧中东紧张气氛 ✓ 英法勾结以色列 无奈最终落荒而逃
✓ 苏联主动渗透埃及 ✓ 美以共谋六日战争
✓ 苏愈进愈退 惹埃及愤怒 ✓ 华盛顿与克林姆林宫之间意志的考验
苏联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国内政局
✓ 1973年7月17日,穆罕默德·达乌德王子推翻
了表哥、阿富汗国王扎希尔·沙赫的政权,宣 布废除君主制,成为共和国的总统 ✓ 1978年4月27日,曾经把达乌德推向政坛的人 发动了四月革命,除掉了达乌德,塔拉基领导 的人民民主党掌握了国家政权 ✓ 1979年9月14日,党内斗争阿明将塔拉基逮捕
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的主权要求
阿以冲突
第一次中东(巴勒斯坦)战争
✓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 治后,犹太民族委员会宣布建立以色列国
✓ 次日晨,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 外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出动4万军队(后增至6 万)向以色列进攻,逼近以“临时首都”特 拉维夫。以色列武装力量紧急扩军,发展到 10万人,展开反攻与进攻
苏联入侵
✓ 1979年12月27日,苏联派遣8万多人的现代化 军队,大举侵入阿富汗,占领了阿富汗首都喀 布尔及其他大城市,处死了当时的阿富汗总书 记、人民民主党领袖阿明
✓ 联合国决议要求苏联撤出阿富汗
✓ 1986年2月,在阿富汗反对武装的顽强抵抗和 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下,苏联被迫表示,愿意 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

浅析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和结果

浅析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和结果

浅析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和结果摘要:阿富汗是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其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和重要战略价值,使得阿富汗自古以来就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加大了对第三世界渗透,力图在冷战中力压对手,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阿富汗战争就是苏联实施全球进攻战略,实现其南下战略,与美国在中亚地区争夺势力范围的结果。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苏联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消弱,美国的实力得到了加强。

在两极对峙越演越烈的同时,美苏争霸胜利的天平逐渐向美国倾斜,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和国内民族分离主义的日益加剧,最终使得苏联走向了亡党亡国的不归路。

关键词:阿富汗全球进攻战略两极对峙亡党亡国(一)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上世纪70年代初,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力量产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美国深陷经济危机和越南战争的泥潭,而苏联在勃列日列夫上台之后,大力提高生产和扩充核武库,美苏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上世纪7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中亚地区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苏联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苏联中央高层依仗苏联日益膨胀的军事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实施全球性进攻战略,苏共领导人认为实施全球进攻性战略可以在处理国际争端中获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

随着美国在几次中东战争中不断调整外交政策,美国穿梭外交使得埃及和以色列的关系得到了缓和,美国和埃及之间得以谅解,美国在中东国家中的影响力不断得到加强。

在美国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的同时,苏联在中东的势力却一落千丈,中东国家国际关系的发展出现了不利于苏联的局面。

苏联领导人决定要加强对阿富汗的政治经济控制以及文化渗透,苏共领导人的这种做法,一方面是由于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苏联想通过控制阿富汗从而更好的建立所谓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从而更好的遏制中国,其次美苏在中亚地区的争夺出现了不利于苏联的局面,苏联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进一步加强对阿富汗的控制,防止阿富汗落入到美国的怀抱。

苏联出兵阿富汗之谜

苏联出兵阿富汗之谜

苏联出兵阿富汗之谜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成为冷战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长期以来,阿富汗战争被认为是苏联战略决策的重大失败,苏联为此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关于苏联出兵阿富汗的原因至今仍然扑朔迷离。

就决策过程而言,苏联高层内部的分立和私心,对美国的错误判断;就现实因素而言,阿富汗糟糕的局势也让苏联焦头烂额,决心出手处理。

苏联决策层的分立苏联决策层的私心和分立是推动苏联出兵阿富汗的重要原因。

1979年,苏共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的身体状况不佳,国家的政策由国防部长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克格勃主席尤里・安德罗波夫和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三驾马车决定。

三驾马车从勃列日涅夫手里接过苏联的最高决策权。

但是,他们显然并未能造福于苏联,反而把苏联拉进阿富汗战争的泥潭之中。

正如列昂尼德・姆列钦所评价的那样,不管觉得多么奇怪,三人联合执政确实比勃列日涅夫一人执政时的情况糟糕。

自信的领导人通常善于作出让步和妥协,可这三个人,每个人都极力表现自己的毫不动摇性、坚定性。

他们使国家陷入了同外部世界的激烈对抗之中。

三人联合执政的最大弊病在于没有一个合理的机制来运作由勃列日涅夫短暂下放的最高权力。

三驾马车的权力运作模式可以概括为互不干涉,每个人都掌管着自己的领地,三人表面上的协调一致基于相互之间的保证:你不干涉我的事情,我也不干涉你的事情。

苏联最高机构的决定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的。

275各部门各自为战,甚至有时还暗暗较劲,致使信息流通不畅,进而导致决策层判断失误。

1979年12月,克格勃头子安德罗波夫向勃列日涅夫提交了一份手写的绝密报告。

报告认为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兼总理阿明很有可能为确保个人的权利而投靠西方、他背着我们与美国代办进行接触。

基于这一情报,苏联高层认定为了掩饰自己的反革命阴谋活动,阿明发表了急进的革命言论,与此同时,他的代理人却同华盛顿的代表进行秘密接触。

但是时任苏联驻阿富汗大使馆参赞的萨夫龙丘克公使却说:当时,我与阿明、阿姆斯特茨以及美国驻喀布尔使馆的其他工作人员经常见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9~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介绍
1979~1989年,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与阿抵抗力量之间展开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
战争。

亦称阿富汗战争。

70年代,苏联推行L.I.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战略,加紧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为实现其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亚枢纽地区的战略企图,从1973年起对阿富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渗透。

1978年4月,苏支持阿人民民主党军官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1979年9月,阿人民民主党内部发生火并,政府总理H.阿明杀死党的总书记N.M.塔拉基,自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

阿明上台后试图摆脱苏联控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苏担心失去对阿富汗的控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并进行战争准备。

1979年8~10月,苏联派遣陆军总司令I.G.帕夫洛夫斯基等人赴阿进行实地勘察,并以援助为名向阿富汗派兵,控制马扎里沙里夫、巴格兰、赫拉特等战略要地;同时以检查武器为名封存阿政府军的轻武器,拆除重装备,使其失去应付突变的能力。

随后,苏军在苏阿边境的铁尔梅兹建立前方指挥部。

1979年12月中旬,苏军进入集结地域;27日入侵阿富汗,占领阿北部地区。

阿富汗人民在国际社会支持和援助下,与侵阿苏军和苏联扶植的政府军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

战争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苏军全面入侵(1979.12~1980.1)
苏军凭借优势兵力和现代化武器,以突然袭击方式大举入侵阿富汗。

1979年12月24~26日,苏军出动大型运输机280架次向喀布尔国际机场和巴格兰空军基地空运5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装备。

27日晚7时30分,进驻喀布尔的苏军占领阿首脑机关、国防部、电台等,打死阿明,粉碎阿政府军抵抗,将B.卡尔迈勒扶上台并宣称阿富汗发生政变,苏军系"应邀进入阿境"。

28日起,苏军集结在边境的6个师分东、西两路对阿富汗发动钳形攻势。

东路3个师沿铁尔梅兹─马扎里沙里夫公路南下;西路3个师沿库什卡-赫拉特公路南下。

次年1月2日,东西两路在坎大哈会师。

一周内,苏军基本完成对阿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占领,并控制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阿富汗与伊朗的边境要地。

在此阶段,苏军共出动7个师8万人;阿明控制的阿政府军(1个军团、13个师,共10万人)对苏军的入侵基本上未予抵抗,大部分缴械投降并归顺了苏联扶植的卡尔迈勒政
权。

第二阶段,苏军发动全面"扫荡"和重点"清剿" (1980.2~1985.12)
苏军完成对阿富汗的占领后,将进攻矛头指向以反政府武装为主体的抵抗力量,先后于1980年2月、4月和6月发动三次大规模攻势,对喀布尔、昆都士、巴格兰以及库纳尔哈、楠格哈尔、帕克蒂亚等省的抵抗力量游击队展开全面"扫荡"。

游击队利用熟悉地形等有利条件,广泛开展山地游击战,使苏军摩托化部队无法发挥其兵力兵器优势,
被迫停止全面"扫荡"。

全面"扫荡"失败后,苏军改变战术,在确保主要城市和交通线的同时,集中优势兵力兵器对游击队主要根据地发动重点"清剿",企图切断游击队的外援渠道,歼灭游击队的有生力量。

"清剿"的重点地区有潘杰希尔谷地、库纳尔哈、霍斯特、坎大哈等,其中对潘杰希尔的大规模"清剿"达8次之多。

1982年5月和1984年4月,苏阿军队出动1个
师2万余人,采取全面封锁、饱和轰炸、分进合击、机降突袭等战术,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向潘杰希尔游击队根据地发起猛烈进攻,一度占领该谷地。

苏军和阿政府军的重点"清剿"遭到游击队顽强抵抗,在付出沉重代价后虽占领游击队一些根据地,但未能重创游击队的有生力量。

"清剿"结束后,游击队又回到根据地。

经几年战斗,游击队逐步发展壮大,武器装备得到改善,战斗力明显提高。

至1985年底,侵阿苏军兵力达12万人,喀布尔政府军兵力为7万人,游击队则发展到10万人。

在此期间,苏联在国际社会压力下,被迫于1982年6月同意在联合国主持下举行日内瓦间接会谈。

至1985年底,喀布尔政权和巴基斯坦政府代表先后举行六轮日内瓦间接会谈,但未能在实质性问
题上达成协议。

第三阶段,双方战略相持(1986.1~1989.2)
旷日持久、边打边谈的战争使苏联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上承受巨大压力。

战场上的屡屡失利,阿富汗游击队的不断壮大,迫使苏联改变侵阿政策。

1985年M.S.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记后,决定逐步从阿富汗脱身。

为实现这一目标,苏积极推进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将战争规模保持在较低水平;同时加紧武装并将"清剿"任务移交给阿政府军,苏军主要负责防守城市和交通线。

阿游击队为了把苏军赶出国土,推翻喀布尔政权,对城市和交通线频繁发动攻势,先后对喀布尔、昆都士、坎大哈、贾拉拉巴德、赫拉特等重要城市发起多次进攻。

其中对喀布尔的进攻曾出动兵力5万人,时间长达几个月,对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造成严重威胁。

但由于游击队内部政见不一,缺乏统一指挥,加上武器装备落后,进攻屡屡受挫。

阿富汗战场出现了苏军控制主要城市与交通线、游击队控制广大农村、双方均不可能取胜的僵持状态。

在此情况下,苏联被迫接受1988年4月14日达成的日内瓦协议,并于同年5月15日~1989年2月15日分两个阶段撤出全部军队11.5万人。

至此,苏联侵阿战争结束。

阿富汗战争旷日持久,历时九年多,给阿、苏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阿富汗有130多万人丧生,500多万人流亡国外沦为难民;苏联先后有150多万官兵在阿富汗作战,累计伤亡5万余人,耗资450亿卢布,削弱了国力,从而被迫改变其全球战略,对国际战略格局影响深远。

战争中,苏军使用大量先进武器,采取多种战略战术,但由于进行的是非正义战争,受到国际社会和苏联人民强烈反对。

阿富汗人民抵抗力量虽然在兵力兵器等方面处于劣势,但由于从事的是正义战争,受到广大人民拥护和国际社会支持,部队士气高昂,加上成功地开展游击战,使强敌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并最终迫使侵略
军撤离国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