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苏军占领阿富汗纪实

合集下载

苏联入侵阿富汗国际关系中的冷战升级影响中东地区与全球的重要历史事件

苏联入侵阿富汗国际关系中的冷战升级影响中东地区与全球的重要历史事件

苏联入侵阿富汗国际关系中的冷战升级影响中东地区与全球的重要历史事件苏联入侵阿富汗是20世纪80年代全球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事件之一。

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对中东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全球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冷战的角度,探讨苏联入侵阿富汗对中东地区和全球的影响。

一、背景介绍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大超级大国展开了长时间的对抗。

苏联希望通过入侵阿富汗巩固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而美国则视此为威胁,并采取了一系列反击措施。

二、中东地区的影响1. 中东地区成为冷战主要战场:苏联的入侵使中东地区成为冷战的主要战场之一。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中东的对抗不仅加剧了该地区的紧张局势,也加大了其他国家的卷入风险。

2. 美国对中东地区的介入加深:为了遏制苏联的扩张,美国加大了对中东地区的介入力度。

美国通过支持反抗苏联的组织和国家,向阿富汗提供军事援助等措施,试图削弱苏联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这也导致了中东地区冲突的进一步升级。

3. 中东阿拉伯国家和伊朗的分化:苏联入侵阿富汗后,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和伊朗受到了巨大冲击。

苏联的举动使阿拉伯国家感到自身安全受到威胁,而伊朗则因其与苏联关系不佳,选择与西方阵营合作,美国也借此加强了对伊朗的支持。

三、全球的影响1. 美苏关系进一步紧张:苏联入侵阿富汗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

美国对苏联采取的经济制裁、军事压力等反制措施使两国之间的对抗进一步升级,冷战的紧张程度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2. 对欧洲安全形势的影响:苏联入侵阿富汗使欧洲安全形势变得更加复杂。

北约国家认为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可能会波及到欧洲,因此加强了对苏联的警惕和戒备。

3. 国际上的反苏联运动:苏联入侵阿富汗激起了国际上的反苏联运动,许多国家和组织纷纷谴责苏联的入侵行为。

这一事件也导致了苏联国际形象的恶化,使其在全球的地位受到了重大挑战。

四、结论苏联入侵阿富汗是冷战时期中东地区与全球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它不仅加剧了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也使美苏两国的对抗进一步升级。

1979~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介绍

1979~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介绍

1979~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介绍1979~1989年,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与阿抵抗力量之间展开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

亦称阿富汗战争。

70年代,苏联推行L.I.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战略,加紧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为实现其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亚枢纽地区的战略企图,从1973年起对阿富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渗透。

1978年4月,苏支持阿人民民主党军官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1979年9月,阿人民民主党内部发生火并,政府总理H.阿明杀死党的总书记N.M.塔拉基,自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

阿明上台后试图摆脱苏联控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苏担心失去对阿富汗的控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并进行战争准备。

1979年8~10月,苏联派遣陆军总司令I.G.帕夫洛夫斯基等人赴阿进行实地勘察,并以援助为名向阿富汗派兵,控制马扎里沙里夫、巴格兰、赫拉特等战略要地;同时以检查武器为名封存阿政府军的轻武器,拆除重装备,使其失去应付突变的能力。

随后,苏军在苏阿边境的铁尔梅兹建立前方指挥部。

1979年12月中旬,苏军进入集结地域;27日入侵阿富汗,占领阿北部地区。

阿富汗人民在国际社会支持和援助下,与侵阿苏军和苏联扶植的政府军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

战争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苏军全面入侵(1979.12~1980.1)苏军凭借优势兵力和现代化武器,以突然袭击方式大举入侵阿富汗。

1979年12月24~26日,苏军出动大型运输机280架次向喀布尔国际机场和巴格兰空军基地空运5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装备。

27日晚7时30分,进驻喀布尔的苏军占领阿首脑机关、国防部、电台等,打死阿明,粉碎阿政府军抵抗,将B.卡尔迈勒扶上台并宣称阿富汗发生政变,苏军系"应邀进入阿境"。

28日起,苏军集结在边境的6个师分东、西两路对阿富汗发动钳形攻势。

东路3个师沿铁尔梅兹─马扎里沙里夫公路南下;西路3个师沿库什卡-赫拉特公路南下。

次年1月2日,东西两路在坎大哈会师。

阿富汗战争曾经发生在阿富汗的战争

阿富汗战争曾经发生在阿富汗的战争

阿富汗战争-曾经发生在阿富汗的战争作者:亦言中外军事影视2002年05期“9·11”事件再次把战争引向阿富汗。

其实大多数人知道这个国家,是因为战争。

80 年代那些描写阿富汗战争的电影,如《坦克追杀令》(The Beast)、《第一滴血续集》等,曾经风靡一时,这些影片呈现给我们的阿富汗充满了冒险、迷幻和神秘色彩。

而真实的阿富汗,人们不知道也没有兴趣知道,如果不是冷战和票房的需要,好莱坞又岂能把镜头摇向这里。

然而,对于阿富汗人来说,这里不是神秘向往之地,不是冒险家的乐园,而是经年累月不得脱身的战争炼狱。

或许是因为民族渊缘关系,新近崛起的伊朗电影对阿富汗民族的命运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表现出对战乱中受难个体的终极关怀。

穆森·马克马巴夫(Moshen Makhmalbaf)的影片《荒凉之地》(Kandahar)、马基·麦吉迪(Ma jid Majidi)深入战地拍摄的纪录片《希望的色彩》(The Color of Hope)反映了饱受战争蹂躏的阿富汗人的苦难生活;加法尔·帕纳黑(Jafar Panahi)的《白气球》(WhiteBa lloon)、萨米拉的《黑板》(TakhteSiah)和麦吉迪的《巴兰》(Baran),在展现生活中温馨一面的同时,也反映出阿富汗难民流离失所、寄人篱下的尴尬和无奈。

事实上,阿富汗战争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中古。

战乱和动荡几乎成为这个民族生活中的一部分。

阿富汗虽是一个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的内陆国,但从地缘战略和军事地理的角度看,其地处南亚、中亚和西亚的交通要冲,自古就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

从公元329年起,先后受到过马其顿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成吉思汗、贴木尔王朝、伊朗萨法维王朝和印度莫卧尔王朝的入侵和统治,人民饱受战乱和奴役。

1747年,阿赫马德·沙·阿布达里率领阿富汗人民赶走波斯侵略者,在废墟上建立阿富汗王国,并一度成为仅次于奥斯曼帝国的穆斯林帝国。

阿富汗1979-1989

阿富汗1979-1989

阿富汗1979-1989阿富汗1979-1989阿富汗由于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苏联想通过控制阿富汗从而更好的建立所谓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从而更好的遏制中国,其次美苏在中亚地区的争夺出现了不利于苏联的局面,苏联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进一步加强对阿富汗的控制,防止阿富汗落入到美国的怀抱。

出兵阿富汗给苏联造成的灾难,不仅表现在外交方面,而且表现在军事和经济领域。

在这场持续10年的战争中,苏联派出了总共90余万军人,付出了死亡1.33万人、受伤3万人、失踪311人的沉重代价。

就连不承认苏联输掉了阿富汗战争的克留奇科夫也不能不说,阿富汗战争是苏联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

苏联外长谢瓦德纳泽透露,苏联支付阿富汗战争的费用总数超过了600多亿卢布。

到8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捉襟见肘,使苏在阿的军事行动不堪重负。

1979年12月31日,苏军对阿行动得手后,安德罗波夫立即就阿富汗形势向苏共中央作了汇报。

1980年1月2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对此进行了讨论,决定将在阿苏军控制在5万人。

考虑到卡尔迈勒已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勃列日涅夫确信苏军的行动“将在3-4周内结束”,因此提出了部分撤军问题。

中央全会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就一致支持了政治局已经作出的决定。

苏联领导人没有想到,阿富汗战事久拖不决,苏军在阿越陷越深。

如何从阿富汗脱身,渐渐成了苏联领导人的心病。

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安德罗波夫主政苏联,他开始考虑用政治手段解决阿富汗问题,但因任期太短,未能如愿。

契尔年科上台后,苏联对阿政策又趋强硬。

即便如此,当时参与阿富汗事务的苏联领导人都已清楚:用军事手段解决阿富汗问题是行不通的。

于是,“苏联领导层决定采取步骤逐步降低在阿富汗的军事介人的方针,并采取更积极的民族和解政策,甚至与那些最激进的反对派和解。

”就连持强硬立场的克格勃,也提出了政治解决的建议。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85年10月17日,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苏军撤离阿富汗的时间“已经来临,不管苏联支持还是抛弃卡尔迈勒,都应坚决采取尽早撤军的方针。

中东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19页PPT

中东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19页PPT
阿拉伯联军于1949年2月至7月分别同以签订 停战协定。以色列夺取了巴勒斯坦五分之四 的土地,96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巴勒斯坦没有建立起阿拉伯国家,领土纷争 继续
巴以冲突
大国操纵的联合国(美苏) 大国军事武器支持(美英) 阿拉伯联盟内部纷争 各自为战 犹太复国主义
第二次中东(苏伊士运河)战争
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的主权要求
阿以冲突
第一次中东(巴勒斯坦)战争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 治后,犹太民族委员会宣布建立以色列国
次日晨,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 外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出动4万军队(后增至6 万)向以色列进攻,逼近以“临时首都”特 拉维夫。以色列武装力量紧急扩军,发展到 10万人,展开反攻与进攻
三个宗教都以各自感人至深的方式在这里吐纳着无 数信徒的精神寄托,把一层层神圣的悲情叠加给这座城 市。任何像样的宗教在创始之时总有一种清澈的悲剧意 识,而在发展过程中又因与民族问题紧紧相连而历经艰 辛,彼此都承受了巨大的委屈。结果,原始的悲剧意识 又加入了历史的悲剧体验。谁都有千言万语,却谁都又 欲哭无泪。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东岸部分地带,叙利亚收回 戈兰高地部分地区;
(美)不战不和 (苏)投机心态 美国援助以色列 1973年石油危机 美苏操纵的联合国决议 和平进程的开启
第五次中东(黎以)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 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 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 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 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摧毁了巴解游击队在 黎南部的全部基地
1988年5月15日起,9个月内全部撤出阿富汗。 1989年2月15日,苏军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阿富汗战争资料

阿富汗战争资料
阿富汗战争旷日持久,历时九年多,给阿、苏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阿富汗有130多万人丧生,500多万人流亡国外沦为难民;苏联先后有150多万官兵在阿富汗作战,累计伤亡5万余人,耗资450亿卢布,削弱了国力,从而被迫改变其全球战略,对国际战略格局影响深远。战争中,苏军使用大量先进武器,采取多种战略战术,但由于进行的是非正义战争,受到国际社会和苏联人民强烈反对。阿富汗人民抵抗力量虽然在兵力兵器等方面处于劣势,但由于从事的是正义战争,受到广大人民拥护和国际社会支持,部队士气高昂,加上成功地开展游击战,使强敌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并最终迫使侵略军撤离国土。
第一次阿富汗战争:
1979年12月27日,苏联派遣8万多人的现代化军队,大举侵入阿富汗,占领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及其他大城市,处死了阿明。
苏军入侵阿富汗,还遭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强烈谴责。1980年1月,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了《要求外国军队无条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的决议。以后历届联全国大会上,苏联都遭到各国的强烈谴责,要求苏军撤出阿富汗,实现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苏军的入侵,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苏军进入后,阿富汗遭到了极大破坏,大约100万人死于战火,600万人被迫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1986年2月,在阿富汗人民的顽强抵抗和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下,苏联被迫表示,愿意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
第二次阿富汗战争
2001年阿富汗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10月7日起对阿富汗盖达组织和塔利班的一场战争,同时标注世界反恐战争的开始。
九一一袭击,又称“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简称“九一一”或“911”,是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本土,通过劫持多架民航飞机冲撞摩天高楼的自杀式恐怖袭击。在事件中共有2,998人死亡,包括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它23座高层建筑遭到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受到袭击,美国经济同样遭到严重打击。该事件也导致了美国发动“反恐战争”,包括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和展开针对恐怖组织及相关国家的国际“反恐行动”。

1980年苏军占领阿富汗纪实

1980年苏军占领阿富汗纪实

1980年苏军占领阿富汗纪实这地方真不错乘坐装甲车围剿游击队的苏军。

从脸上看出来已经明显没什么士气了。

阿富汗的苏联泥潭并不是一天形成的。

事实上,在美苏争霸引起的技术兵种空前活跃、战术进一步改进的前提下,苏联这个欧洲国家对阿富汗的乐观判断是有一定依据的。

1980年1月,苏军先后占领了阿富汗的重要城市和主要通道。

在先期空降于喀布尔的部队配合下,苏军以宽正面、大纵深、高速度的战役机动,突贯阿富汗全境,实现了对这个中亚小国的军事占领,入侵作战的第一阶段取得了令苏军振奋的胜利。

此时,世界上最高兴的人也许就是正在莫斯科欢度新年的勃列日涅夫。

苏军的闪电战术又一次发挥了巨大的效用,出兵阿富汗第一阶段的任务已经轻而易举地完成了,第二阶段战斗--清剿反政府武装即将拉开序幕。

勃列日涅夫在一次私人酒会中兴高采烈地对同僚说:阿富汗?那地方真不错。

1980年1月下旬,苏军除了留下一部分人全力防守在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外,其余的大部分兵力向未被占领地区的一切抵抗力量发起了全面的进攻。

第二阶段的战斗正式打响。

在第二阶段战斗的最初几个月中,苏联军队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但由于勃列日涅夫对形势的错误估计,使得这种有利形势仅仅保持了几个月,很快就进入苏军与抵抗者漫长的对峙阶段。

究其原因,造成这种结果跟苏联从一开始就没有重视对手、没有把军事进攻作为首要任务有着很大的关系。

勃列日涅夫的乐观给了阿富汗各类抵抗组织一个极好的发展壮大的机会。

后者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大力展开宣传,吸收一切不愿与苏军合作的阿富汗力量,很快就成为了苏军的强大对手。

此外,由于战争初期,抵抗组织和游击队还没有得到美国、沙特阿拉伯等国的巨额支持,而且组织混乱,尚未形成战斗力。

所以,苏联最初的胜利对苏联最高层的决策也造成了误导。

苏军入侵阿富汗的行为引起了阿富汗人民的极大反感。

在苏军炮火的强大攻势下,平民失去家园,或加入反抗者的队伍,或沦为难民。

尚武的阿富汗人于是拿起部族时代取得的各种武器,并很快形成了组织。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背景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背景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背景1979年12月25日15时,前苏联军队进入阿富汗,揭开了苏阿战争的序幕。

在这场持续9年1个月19天的战争中,先后参战的前苏联军人共50万,其中13833人阵亡,49985人受伤,6669人残废,312人失踪,18人被押解到其它国家——这就是前苏联对邻国“国际主义兄弟援助”的后果。

前苏联当局尽了一切努力,使这场战争的真相化为历史的云雾。

现在,可以揭开有关内幕了。

只有柯西金不签字这场战争既没有给当时年迈的前苏联领导人带来速胜的桂冠,也没有得到哪怕是“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赞扬,所以在阵亡将士的棺材一批批地空运回国之前,前苏联领导人对战争真相一直讳莫如深。

在前苏联后期的激进民主时期,公开了许多绝密档案,于是人们才知道,出兵阿富汗的决定是苏共中央政治局最有权势的一帮人作出的,他们包括: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书记处二把手苏斯洛夫、克格勃头目安德罗波夫、外交部长葛罗米科和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

随后政治局委员全体拥护,只有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没有签字,接着中央全会认同。

勃列日涅夫是从报上得知阿富汗政变的?俄罗斯对外情报局一名干部曾长期在阿富汗工作,目睹了查希尔国王1973年被推翻和达乌德政府上台。

他的看法是,使前苏联损兵折将的这场战争尽管没有意义,但还是非打不可。

当时处于半原始状态的阿富汗部族争斗不断,曾面临何去何从的严重问题:是走向文明,还是成为宗教极端主义的堡垒,这种势力当时已渗透到前苏联中亚的几个共和国。

阿富汗也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激烈对抗的场所,前苏联支持的是阿富汗那些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势力,而美国情报机关支持的是以希克马蒂亚尔和拉巴尼为首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他们在邻国建立了一系列培训“圣战者”的基地。

当时的阿富汗全国有4万座清真寺和30万毛拉(伊斯兰教主持宗教礼仪的人员)。

国家实际是由毛拉们统治的。

1965年1月1日,以塔拉基为首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在喀布尔成立,但该党很快分裂为塔拉基派和卡尔迈勒派。

阿富汗战争的时间轴

阿富汗战争的时间轴

阿富汗战争的时间轴
1978年4月27日:阿富汗爆发四月革命,之后爆发了内战。

1979年12月24日:苏联出兵阿富汗,对阿富汗进行军事干预,开始阿富汗战争。

1980年11月:美国宣布对阿富汗反抗势力进行援助。

1989年2月15日:苏联宣布撤军,结束对阿富汗的军事干预。

1992年4月24日:喀布尔政权垮台,阿富汗陷入混乱局面。

1994年:塔利班组织在阿富汗崛起,控制大片领土。

2001年9月11日:恐怖组织基地组织策划的袭击事件导致美国国内遭受严重打击。

2001年10月7日:美国在联军支持下对阿富汗发起军事行动,开启了阿富汗战争。

2001年11月:塔利班政权垮台,但塔利班仍有残余势力存在。

2003年:美国开始调动军队参与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进入相对低潮期。

2009年:奥巴马政府决定增兵阿富汗,加大对塔利班的军事打击。

2014年:北约结束阿富汗战争的主导作战责任,转为支持和培训本土军队。

2020年2月29日:美国与塔利班签署和平协议。

2021年5月1日:美国开始全面撤军,阿富汗局势再度加剧。

2021年8月15日:塔利班组织重新掌控喀布尔,阿富汗政权再次易手。

整个阿富汗战争的时间轴从1978年爆发内战,苏联出兵阿富汗开始,到2021年塔利班重新掌权,历时长达几十年之久。

这场战争对阿富汗人民和国际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尽管阿富汗战争已经结束,但其对地区的影响和遗留问题仍然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

苏联出兵阿富汗之谜

苏联出兵阿富汗之谜

苏联出兵阿富汗之谜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成为冷战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长期以来,阿富汗战争被认为是苏联战略决策的重大失败,苏联为此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关于苏联出兵阿富汗的原因至今仍然扑朔迷离。

就决策过程而言,苏联高层内部的分立和私心,对美国的错误判断;就现实因素而言,阿富汗糟糕的局势也让苏联焦头烂额,决心出手处理。

苏联决策层的分立苏联决策层的私心和分立是推动苏联出兵阿富汗的重要原因。

1979年,苏共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的身体状况不佳,国家的政策由国防部长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克格勃主席尤里・安德罗波夫和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三驾马车决定。

三驾马车从勃列日涅夫手里接过苏联的最高决策权。

但是,他们显然并未能造福于苏联,反而把苏联拉进阿富汗战争的泥潭之中。

正如列昂尼德・姆列钦所评价的那样,不管觉得多么奇怪,三人联合执政确实比勃列日涅夫一人执政时的情况糟糕。

自信的领导人通常善于作出让步和妥协,可这三个人,每个人都极力表现自己的毫不动摇性、坚定性。

他们使国家陷入了同外部世界的激烈对抗之中。

三人联合执政的最大弊病在于没有一个合理的机制来运作由勃列日涅夫短暂下放的最高权力。

三驾马车的权力运作模式可以概括为互不干涉,每个人都掌管着自己的领地,三人表面上的协调一致基于相互之间的保证:你不干涉我的事情,我也不干涉你的事情。

苏联最高机构的决定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的。

275各部门各自为战,甚至有时还暗暗较劲,致使信息流通不畅,进而导致决策层判断失误。

1979年12月,克格勃头子安德罗波夫向勃列日涅夫提交了一份手写的绝密报告。

报告认为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兼总理阿明很有可能为确保个人的权利而投靠西方、他背着我们与美国代办进行接触。

基于这一情报,苏联高层认定为了掩饰自己的反革命阴谋活动,阿明发表了急进的革命言论,与此同时,他的代理人却同华盛顿的代表进行秘密接触。

但是时任苏联驻阿富汗大使馆参赞的萨夫龙丘克公使却说:当时,我与阿明、阿姆斯特茨以及美国驻喀布尔使馆的其他工作人员经常见面。

979~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介绍

979~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介绍

979~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介绍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是发生在1979年至1989年期间的一场冲突。

苏联以援助阿富汗建立社会主义政权为名义,派遣大量军队进入该国。

这场战争对阿富汗和整个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背景介绍1978年,阿富汗发生了一次政权更迭,新政权试图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然而,这一政治变革引发了国内不稳定的局势。

1979年,苏联出于对地区安全的考虑以及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利益的决策,决定派遣军队支援阿富汗。

二、入侵与战争爆发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目标之一是确保该国政权的稳定,并阻止传播到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

1979年12月25日,苏联军队越过边境,占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并推翻了当时的阿富汗政权。

阿富汗的抵抗组织随即组织了游击战争,他们自称为“圣战者”或“穆斯林战士”。

这些抵抗势力得到了包括美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支持。

他们与苏联军队进行了长期的游击战,使用了地道战、炸弹袭击等手段,对苏联军队造成了巨大的麻烦。

三、战争争持战争进入到一个长期相持的阶段。

苏联军队面临来自抵抗势力的强烈反击,同时还要面对土地复杂、语言障碍等不利因素。

这一战争让苏联军队身心俱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抵抗势力则得到了来自国际社会的援助,特别是美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资金支持。

这些援助让抵抗势力能够继续抵抗,并对苏联军队展开有效的袭击。

战争的规模逐渐扩大,波及到整个阿富汗国土。

四、战争的结束1985年,苏联政府出现了变革,新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开始逐渐调整苏联的对外政策。

在国内外各种压力下,苏联决定撤军,结束在阿富汗的战争。

1989年2月,苏联正式宣布全面撤军。

然而,苏联退出后,阿富汗陷入了更加混乱的局势。

各个阵营之间的内战和恐怖主义势力的崛起导致了更多的冲突和人员伤亡。

这场战争对阿富汗的破坏影响深远,使该国的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遭受了重创。

五、战争的影响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对整个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这场战争给苏联带来了重大损失,加速了苏联的瓦解。

《帕瓦娜的守候》

《帕瓦娜的守候》

[]
加帕
黛瓦
·
博 拉 艾
娜 的
里守
斯候

一、写作背景
1、了解阿富汗 2、了解塔利班
了解阿富汗及塔利班组织
阿富汗是位于中亚地区的一个小国,国内拥有印度库什 山脉、流速极快的河流和金色的沙漠。肥沃的山谷以前盛 产各种水果、麦子和蔬菜。历史上,多位征服者和探险家 都把阿富汗当作进入远东地区的门户。自1978年起,美国 政府和苏联政府就分别支持着阿富汗国内的两股势力,使 这两股势力间战事连连。
利比亚:自今年4月初以来,利比亚冲突已经导致
432人死亡,包括至少23名平民。超过5万人因冲突而 流离失所,而其他人仍被困在受冲突影响地区。
斯里兰卡发生爆炸
2019年4月21日,在象征着重生与希望的复活节这一天,斯里 兰卡却遭遇了毁天灭地的连环爆炸。3座城市突发9起连环爆炸,受 到袭击的地点包括首都科伦坡等地的4家酒店,3处教堂和一处住宅 。截至目前,斯里兰卡连环爆炸案件死亡人数上升到359人,伤500 人。
洪水退去,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成为一 座孤岛。当我们能享受光明时,曾是他们的光 明。当我们能享受温暖时,是他们也本应该拥 有的温暖。我们已成为共同体,因此不要问丧 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们而鸣。愿你我,别让善 者寒心,多一些对这个世界的善意。
六、总结(感悟)
书的第一页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名言:黑夜无 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怀抱勇气和希望, 所有的一切就都无法阻挡自己前进的脚步。
阿富汗塔利班组织
阿富汗塔利班组织
战争让无数人埋尸家乡,也让数不清的 人流离失所。但比战争更可怕的是黑暗的统 治,妇女不能随意外出,如果外出一定要有 男人陪伴并且浑身包裹得严严实实。百姓没 有娱乐,不能看电视,不能听音乐,书籍是 要被销毁的,学校早就被迫关闭,食不果腹 的人民随时处于死亡的阴影下面......这就 是在塔利班占领下阿富汗的状况。

阿富汗历史中的阿富汗战争

阿富汗历史中的阿富汗战争

阿富汗历史中的阿富汗战争阿富汗战争是指自1978年起,阿富汗境内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武装冲突。

这场战争对阿富汗及其人民造成了深远影响,并持续至今。

本文将对阿富汗战争的历史背景、各方势力的参与和战争对阿富汗社会与经济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1. 社会政治环境20世纪70年代,阿富汗社会政治环境动荡不安。

这一时期,阿富汗国内涌现出多股政治势力,包括改革派共产主义者、保守派伊斯兰教组织以及各类民间武装团体。

这些势力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阿富汗战争的爆发。

2. 外部干涉阿富汗战争中,各类外部势力亦发挥了重要作用。

前苏联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以支持成立的社会主义政权为目的。

随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则支持不满前苏联入侵的反政府武装,进一步加剧了战争的复杂性。

二、战争参与方1. 政府军政府军代表左派政治势力,多次更迭政权,并得到前苏联的支持。

然而,政府军在战争中面临来自民间武装及外国势力的持续压力。

2. 游击武装游击武装主要由不满左派政权的保守派伊斯兰教组织组成,其中塔利班是最为突出的一支力量。

塔利班于1990年代崛起,很快掌控了阿富汗大部分地区。

3. 外国势力前苏联在1989年后撤军,但美国及其他国家继续在战争中对游击武装提供支持。

此外,邻国巴基斯坦和伊朗也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支持不同的武装团体。

三、影响与后果1. 人道主义危机阿富汗战争导致了大量平民伤亡,成千上万的人被迫离家流离失所。

人道主义危机成为战争的一大悲剧,国际社会对阿富汗的援助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2. 社会稳定动荡长期的战乱使得阿富汗社会秩序遭受破坏,犯罪活动频发,社会稳定雪上加霜。

战争也加剧了阿富汗的族群矛盾,各方势力之间的敌对情绪难以化解。

3. 经济困境阿富汗战争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破坏。

战争中的破坏行为、战争经济以及大规模的贫困和失业,使得阿富汗陷入了经济困境。

该国的基础设施、农业和教育等领域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结语阿富汗战争在不同政治势力的斗争中延续了几十年之久。

阿列克谢耶维奇和她的纪实文学

阿列克谢耶维奇和她的纪实文学

瑞典学院常任秘书长萨拉·丹尼尔斯宣布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ksijevitj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颁奖词:她的复调作品是对我们时代的磨难与勇气的纪念。

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记者,散文作家,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

出生于白俄罗斯,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

已出版的著作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锌制男孩》、《死亡的召唤》、《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等。

其著作相继获得1998年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9年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2006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等奖项。

她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战、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

她的独立新闻活动曾受到政府限制,《锌皮娃娃兵》曾被列为禁书。

《锌皮娃娃兵》1989年俄语本出版,1992年出版英文版,1999年,翻译家高莽(笔名乌兰汗)和田大畏翻译了《锌皮娃娃兵》和《切尔诺贝利的祈祷:未来的纪事》,两书合为一本,收入“新俄罗斯文学丛书”,同年由昆仑出版社出版。

2014年8月由九州出版社推出高莽新译本。

书名在部分中文资料简介中也译作《锌制男孩》。

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

很快,阿富汗各派游击队逐渐结成联盟,同入侵者和阿富汗政府军展开了游击战争。

该书便是一部有关苏联在阿富汗战争的纪实性小说。

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娃娃兵的母亲,尤其是当娃娃兵被装到锌皮棺材里运回家时,母亲们在墓地里讲述着儿子们的事,就好像他们还活着。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首版1985年推出,1988年出版英文版,中译本于1985年面世,由吕宁思翻译,取名《战争中没有女性》,近期磨铁图书公司引进该书版权,由九州出版社推出吕宁思的重译本,译名《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新版恢复了大量曾被苏联官方删去的内容。

而在一些中文资料中,书名还被译作《战争的面孔不是女性的》、《战争中悲惨的女性面庞》、《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战争中没有女人》。

论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

论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

论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在20世纪末期,苏联曾经对阿富汗进行过入侵。

虽然当时苏联的官方解释是要支持阿富汗的社会主义政权,并为阿富汗民族解放军提供援助,但在事实上,苏联的这次入侵却给阿富汗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以及对苏联自身的影响。

首先,苏联的入侵让阿富汗深陷战争,战争的影响至今仍在继续。

1980年,苏联派遣了军队进入阿富汗,试图推翻当时的政府,并在当地建立自己的影响力。

这场战争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超过50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成为难民。

阿富汗的基础设施遭到了破坏,经济也几乎崩溃,这些影响至今仍在继续。

当时的阿富汗政府军并不是苏联军队的对手,反对派则开始得到了来自美国、沙特等国的援助,这使得战争进一步恶化。

后来,苏联的军队逐渐退出了阿富汗,但是这场战争仍然是阿富汗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它不仅让阿富汗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也影响了周边国家的稳定。

其次,苏联的入侵也对苏联自身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国内,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并没有得到国内民众的广泛支持。

相反,它引发了苏联国内许多社会政治问题,如军队的行为、对阿富汗战争的识别等。

同时,由于军队在阿富汗各种战斗中遭受大量的损失和伤亡,苏联的经济遭受了严峻的压力。

苏联在阿富汗的战争也加剧了该国和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导致苏联与西方国家包括美国之间的关系恶化。

这种恶劣的外交环境加上内部经济困难和社会压力,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在一定程度上可认为是阿富汗战争的间接后果之一。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苏联的阿富汗战争也让世界对苏联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苏联是当时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主力之一,这次入侵一度让人们对社会主义体制以及对于社会主义国家不在乎周边国家权益的印象更加深入。

那个时代,苏联还参与过其他一些涉及中东和南亚的冲突,这些行动让西方国家对苏联感到不安,并持续批评苏联违反人权和干扰其他国家的内政鸠占。

综上所述,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是一个灾难性的决定,给双方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苏联曾试图通过入侵来支持阿富汗的社会主义政府,但战争的后果是许多人流离失所、经济被摧毁、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严重挫伤了阿富汗的发展。

苏联入侵阿富汗-肠子都悔青了

苏联入侵阿富汗-肠子都悔青了

苏联入侵阿富汗:肠子都悔青了1979年12月7日,驻阿富汗的苏联军事顾问突然要求阿富汗武装部队对其坦克和其他关键设备进行拆卸维修。

与此同时,首都喀布尔同外地的通讯联系被切断。

12月25日,大批苏联空降部队和地面部队开始驻扎在喀布尔。

时任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哈菲佐拉·阿明急忙将办公室搬到西南郊的安全地带——达鲁拉曼宫。

12月27日,700名包括克格勃和苏军总参谋部的特种部队及阿尔法小组在内的苏联部队穿着阿富汗武装部队制服,占领了政府机关、军队和媒体的大楼。

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便是达鲁拉曼宫。

进攻在晚上7点15分开始。

经过短促的激战,苏联部队很快制伏了宫门口防守的阿明卫队,攻占了王宫,将阿明及其全家集中赶到阿明的办公室。

一阵激烈的枪声过后,阿明及其4个妻子、24个子女都静静地躺在了血泊中。

苏联部队指挥官在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广播电台中宣布,阿富汗已经从阿明的统治中被解放出来。

战争初期,苏军沿着三条线路,迅速控制了阿富汗主要的城市、军事基地和战略设施。

苏联人本以为,会像1956年在匈牙利和1968年在捷克斯洛伐克一样,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在喀布尔建立一个亲苏联政权(这也是苏联入侵的直接目的),挽救1978年4月的阿富汗二月革命。

但是,随着阿富汗全国的叛乱现象越来越多,苏联军队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卷入了游击战的漩涡。

阿富汗战争最终变成了一场政治和军事灾难:战争持续了9年,造成1.5万名苏联士兵死亡或失踪,数百万阿富汗人死伤或是沦为难民。

也许,苏联从阿富汗战争中得到的最重要教训就是根本就不应该发动这场战争。

误判美国和巴基斯坦苏联一个重要的政治失误是对卡特政府的误解,入侵开始后,美国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很快就对苏联采取了严厉的反制措施,比如取消向苏联的谷物出口,禁止销售苏联生产的高科技产品,抵制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

卡特声称: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是自二战以来对和平的最大威胁。

苏联入侵阿富汗冷战时期的代理战争

苏联入侵阿富汗冷战时期的代理战争

苏联入侵阿富汗冷战时期的代理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冷战时期的代理战争冷战时期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东西方两大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展开了一场政治、经济、军事等多层次的角力。

其中,代理战争是他们争夺全球影响力的一种手段。

苏联入侵阿富汗则是冷战时期代理战争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一、冷战背景下的世界局势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在意识形态、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冲突。

战后的欧洲格局逐渐成形,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和西方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形成两极对立的格局。

争夺控制全球资源和反对对方扩张成为两大阵营的共同目标。

二、苏联对阿富汗的干预在冷战格局下,苏联被视为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决心扩大自身影响力。

1978年,阿富汗发生政变,建立了高尔吉玛政权。

该政权推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措施引发了民间的不满,阿富汗局势动荡。

苏联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派遣军队进入阿富汗,对高尔吉玛政权提供军事援助,并在阿富汗境内建立军事基地。

苏联的这一行动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谴责,尤其是美国及其西方盟友。

三、美国的反击行动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并将其视为自己在冷战中的机会。

美国政府决定支持阿富汗的反政府武装,即著名的“圣战者”或者被称为“塔利班”的民兵组织。

美国秘密地向塔利班提供武器、资金等支持,希望削弱苏联在阿富汗的势力。

四、代理战争的后果苏联入侵阿富汗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得冷战的对抗更加剧烈。

美国与苏联之间的代理战争不仅在阿富汗局势中展开,也扩散到其他国家,如安哥拉、柬埔寨等。

“蓝色”与“红色”的碰撞不仅导致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员伤亡和难民潮,也给当地民众带来了巨大痛苦。

五、苏联的失败与撤军尽管苏联在军事上占据了阿富汗的优势,但由于阿富汗的复杂地理环境、民族纷争和游击战的猛烈袭击,苏联军队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经过九年的战斗,苏联撤军的呼声越来越高。

1989年,苏联最终在国际压力和阿富汗游击战的困扰下,决定全面撤出阿富汗。

课文注释:苏军入侵阿富汗

课文注释:苏军入侵阿富汗

课文注释:苏军入侵阿富汗阿富汗地处中亚南部,与苏联、中国、伊朗和巴基斯坦等国接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978年,亲苏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两派联合发动政变,打死总统,成立了以塔拉基为主席的新政府──革命委员会。

新政府与苏联迅速签订了“友好睦邻合作条约”,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全面与苏联合作。

这样,大批苏联专家和顾问名正言顺地控制了阿富汗的几乎所有重要部门。

塔拉基的政策引起了人民民主党的内部一些高层人士的不满,1979年3月就任总理的阿明在内讧中打死了塔拉基。

阿明执政后,执行有保留地与苏联友好的政策,引起苏联的不满,苏阿矛盾日益激化。

由于阿明曾经在美国学习过,苏联认为他本人可能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工,决定冒险除掉他。

11月,苏联设计调走了喀布尔的阿富汗军队,由苏军换防。

1979年12月27日晚7时,苏联以受到邀请为借口,派军队侵入阿富汗。

同时,部署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苏军在坦克和大炮的掩护下也突然发起进攻,占领了喀布尔的各个重要战略要地,苏联克格勃的快速反应部队阿尔法小组占领总统府,击毙阿明。

苏联把卡尔迈勒扶上了阿富汗的统治舞台。

苏军的侵略在阿富汗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国内,阿富汗人民掀起了反苏高潮,大大小小的抗苏游击队遍及阿富汗全国各地;国际上,苏联也空前孤立,联合国大会在1980年1月即通过提案《要求外国军队立即无条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

到1987年,联合国连续9次通过决议,要求苏联军队立即、全部、无条件地撤出阿富汗。

美国对阿富汗的抗苏力量进行了大量军事和经济援助。

由于侵阿战争,苏联的军事和经济负担越来越重,人民的不满也日益增大。

1986年,苏联决定从阿富汗撤军。

这场苏联先后动用50多万官兵、累计伤亡5万余人、耗资450亿卢布、长达9年2个月的战争,终于随着1989年2月15日最后一批苏军撤出阿富汗而宣告结束。

当最后一辆坦克驶上苏阿边境的阿姆河大桥时,驻阿苏军司令格罗莫夫跳下战车,徒步走过了苏阿边界线。

浅析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和结果

浅析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和结果

浅析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和结果
季鹏
【期刊名称】《《改革与开放》》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阿富汗是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其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和重要战略价值,使得阿富汗自古以来就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加大了对第三世界渗透,力图在冷战中力压对手,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阿富汗战争就是苏联实施全球进攻战略,实现其南下战略,与美国在中亚地区争夺势力范围的结果。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苏联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消弱,美国的实力得到了加强。

在两极对峙越演越烈的同时,美苏争霸胜利的天平逐渐向美国倾斜,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和国内民族分离主义的日益加剧,最终使得苏联走向了亡党亡国的不归路。

【总页数】2页(P108,110)
【作者】季鹏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析苏联出兵阿富汗的原因 [J], 刘磊
2.苏联入侵阿富汗埋下中亚北非战乱的种子r——争夺势力范围、推行价值取向、政府专制腐败所至 [J], 孙松滨
3.苏联外交与社会稳定——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为案例的考察 [J], 邢媛媛
4.美国卡特政府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反应——以FRUS和DNSA为中心的研究
[J], 兰江;杨秀琴
5.美国卡特政府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反应——以FRUS和DNSA为中心的研究[J], 兰江;杨秀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地方真不错”1980年苏军占领阿富汗纪实
乘坐装甲车围剿游击队的苏军。

从脸上看出来已经明显没什么士气了。

阿富汗的苏联泥潭并不是一天形成的。

事实上,在美苏争霸引起的技术兵种空前活跃、战术进一步改进的前提下,苏联这个欧洲国家对阿富汗的乐观判断是有一定依据的。

1980年1月,苏军先后占领了阿富汗的重要城市和主要通道。

在先期空降于喀布尔的部队配合下,苏军以宽正面、大纵深、高速度的战役机动,突贯阿富汗全境,实现了对这个中亚小国的军事占领,入侵作战的第一阶段取得了令苏军振奋的胜利。

此时,世界上最高兴的人也许就是正在莫斯科欢度新年的勃列日涅夫。

苏军的闪电战术又一次发挥了巨大的效用,出兵阿富汗第一阶段的任务已经轻而易举地完成
了,第二阶段战斗--清剿反政府武装即将拉开序幕。

勃列日涅夫在一次私人酒会中兴高采烈地对同僚说:“阿富汗?那地方真不错。


1980年1月下旬,苏军除了留下一部分人全力防守在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外,其余的大部分兵力向未被占领地区的一切抵抗力量发起了全面的进攻。

第二阶段的战斗正式打响。

在第二阶段战斗的最初几个月中,苏联军队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但由于勃列日涅夫对形势的错误估计,使得这种有利形势仅仅保持了几个月,很快就进入苏军与抵抗者漫长的对峙阶段。

究其原因,造成这种结果跟苏联从一开始就没有重视对手、没有把军事进攻作为首要任务有着很大的关系。

勃列日涅夫的乐观给了阿富汗各类抵抗组织一个极好的发展壮大的机会。

后者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大力展开宣传,吸收一切不愿与苏军合作的阿富汗力量,很快就成为了苏军的强大对手。

此外,由于战争初期,抵抗组织和游击队还没有得到美国、沙特阿拉伯等国的巨额支持,而且组织混乱,尚未形成战斗力。

所以,苏联最初的胜利对苏联最高层的决策也造成了误导。

苏军入侵阿富汗的行为引起了阿富汗人民的极大反感。

在苏军炮火的强大攻势下,平民失去家园,或加入反抗者的队
伍,或沦为难民。

尚武的阿富汗人于是拿起部族时代取得的各种武器,并很快形成了组织。

每天夜里,市内或市郊总会响起枪声,第二天天一亮,人们总会发现有几个苏联人或阿富汗政府官员已遭到了枪杀。

冲突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苏联大使馆、苏军哨所、执勤的巡逻队经常遭到火箭弹袭击,和今天的美军遭遇如出一辙。

苏军缴获的阿富汗游击队武器。

几十年来,阿富汗游击队似乎一直在用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装备来诉说他们的要求。

阿富汗穆斯林游击队也乘机而起。

在这些游击队中,形成一定规模的反政府组织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逊尼派穆斯林组织。

这些组织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从几千人到几万人不等,各派首脑主要活动于巴基斯坦境内,得到了巴基斯坦政府的支持;第二类是什叶派穆斯林组织。

这些组织基地大多
在伊朗,因此他们一直得到了伊朗的支持;第三类是国内部落性组织和左翼组织。

这类组织估计有100~200个,数量最多也最为分散,大多以村落、部落或亲属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独立的地方武装;第四类是主要由前国王查希尔为代表的上层人士组成的反阿组织,这些人多流亡在欧美各国,在国内几乎没有自己的武装。

上述各组织由于党派或部族不同的关系一直处于分裂状态,而苏联的入侵却使一部分组织暂时搁置分歧,将反苏救国作为了新的目标。

1980年3月,在美国和巴基斯坦等国外人士的安排下,白沙瓦的六个逊尼派组织的首领第一次坐在了一起,共同谋划联合抗苏的策略,并决定成立一个同盟组织,共同宣布成立“解放阿富汗伊斯兰同盟”。

到1980年上半年,游击队已由1979年的三、四万人发展到了十余万人。

到1980年中期,游击战城市和广大农村的都势如燎原。

从1980年开始的对峙表现中,实质可以看到苏军本身的思维僵化和不作为。

十多万大军在阿富汗没有明确的作战目标,也搞不清他们在这地方的目的。

苏联军人就像上班一样,每天天亮了乘坐“雌鹿”直升机出发,到一个地方扫射一通,护送一队开来是送给傀儡政府的给养或者别的什么玩意,然后收工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偶尔会看到一发导弹在山里升起来,朝着某架倒霉的飞机过去,最后调侃一句:“这地方真
不错。

”落后的军事思维使苏军固守着对欧洲作战的陈规。

苏-24攻击机、主战坦克、大兵团穿插包围、多兵种协同机械化作战。

苏联人很快就会发现,这种战术对阿富汗这个文盲占95%的贫瘠山国是根本不起作用的。

《9连》近两年俄罗斯拍摄的少见的以阿富汗战争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内容主要反思这场战争,突破了苏联对阿富汗战争的话语禁忌。

导演邦达丘克曾指导过史诗巨作《战争与和平》。

10年阿富汗战争,苏军官兵阵亡达5万人,伤残者不计其数。

为了掩人耳目,苏联当局从不公布伤亡数目。

但是苏联士兵的家属仍然可以通过各种迹象知道前方的真实情况。


了转移国内的注意力,苏联把伤员送到东德去治疗,并停止用军队葬礼为殉难的士兵下葬。

苏联当局越是封锁消息,知情的人们便越是愤怒。

人们开始拿美国的越南比较苏联的阿富汗。

美国人30年来一直进行他们在越战后的精神发泄,法国人对阿尔及利亚战争羞于启齿,苏联人也在回忆阿富汗战争的岁月。

苏联女记者斯韦特兰娜公开了前驻阿富汗苏军官兵及其家属的证词,出版了一本名为《锌制棺材》的书。

“锌制棺材”是将苏军士兵的遗骸运回国的密封棺材。

自从这本书在苏联出版以来,斯韦特兰娜就不得不躲藏起来,官方不能原谅她的所作所为。

在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一名女职员说:“是问我最初的印象吗?在过境抵达喀布尔后,我看到的是带刺的铁丝网、端着冲锋枪的士兵、狂吠的军犬。

此外,非军人中只有数百名妇女。

军官们来挑选最娇美、最年轻的妇女。

我则被一名指挥官叫去。

他对我说:‘过来,我将把你带到我的部队去,如果我的卡车所运货物未让你感到有什么不快的话。

’我问:‘运的是什么东西?’‘200件货物。

’我已知道,200件货物是装有尸体的棺材。

”一名苏联军事顾问说:“一天,人们从丛林中抬回一名没有胳膊、没有腿并被阉割了的中尉。

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的小伙子们怎么样?’他们全都付出了代价。

”一名通信兵失去了一只手,他疼得要死,要求一枪结果了他。

他回忆道:“其中一个人马上闪开了,另一个则缓慢地给他的冲锋枪装上了子弹。

然而,当他上子弹
时,子弹大概卡壳了,这时,他把他的冲锋枪丢给我说:‘我下不了手!拿着你自己来吧……’我抓起了冲锋枪,但我只有一只手,别的什么也干不了。

”一名军医说:“我曾羡慕那些前往阿富汗的同事,但是当我看到头一批运送伤员的车队抵达时,我简直要疯了。

你看到的是没有胳膊、没有腿但却还在呼吸的躯干。

在虐待狂影片中你都不会见到这种情景。


而此时,一位身材瘦削、性格安静的年轻人在其父亲支持下来到巴基斯坦的城市白沙瓦,会见了圣战游击队领导人,频繁地往来于沙特和南亚之间从事捐助活动,直到1982年才在白沙瓦定居下来。

他投入大量公司技术人员和建筑设备来帮助圣战组织修建道路和兵站,并组织来自阿拉伯国家的支援者前往阿富汗参加圣战。

但是谁也不曾想到,20年后,他做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成为了美国的头号敌人。

这个留着大胡子的年轻人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本·拉登。

阿富汗人使用“毒刺”导弹。

1980年中期开始阿富汗战场形势突然变得对苏军不利,固然与游击队人数的大增有很大关系,但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美国的插手。

苏联南下阿富汗,逼近波斯湾,对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以至在全球的战略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经与巴基斯坦协商,美国开启了由巴基斯坦向阿富汗运送武器的通道,在整个80年代为阿富汗游击队提供了大量武器,沙特阿拉伯、埃及、利比亚等其它国家的援助也尾随美国而来,最后都集中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

由美国为首的各国运来支援阿富汗抗苏斗争的武器,尽管数量有限,可毕竟从根本上改变了游击队员们的装备水平。

美国的“毒刺”导弹最初进入阿富汗大约是在1985年以后,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别雇用了一批退役美国军人到巴基斯坦,向游击队员传授这种导弹的使用方法。

1986年底,“毒刺”导弹开始在阿富汗大批地出现,并且屡建奇功,使得苏军最强大的攻势难以兑现,武装直升机在白天不敢轻易出动,轰炸机也要提心吊胆地在高空中飞行。

尽管如此,很多苏联飞机还是无法逃脱噩运,仅从1986年至1987年的一年时间里,苏联就损失了各型飞机300多架,平均每天一架,价值约合25亿多美元,再加上丧失飞行员的培训费,总计损失达四五十亿美元。

右一就是大名鼎鼎的萨缪勒·萨菲。

面。

其他穿美军制式战斗服的游击队领袖
支援给了阿富汗游击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