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第三世界扩张的后果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停滞和倒退
词 。俄 罗 斯学 者 说 得好 ,这 一改 变 是 向 “ 停 滞 ”过渡的标志 。 经济体制 的改革要求进 行相应 的政 治体制
改革 。勃列 日涅夫时期进行 经济体制 改革过程 中 ,不仅没 有触动政 治体 制 ,而且 出现了不少
倒退 ,这突 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 面——
一
、
恢 复并逐步加 强党政集 中领 导体制 。
就不准用 “ 改革”一词 了 ,而改用 “ 完善”一
联 党 的很多 领导人都兼任 苏维埃与政府 部门 的 重要职务 另外 ,在党政领 导 的组织机 构上也 得到充分体 现 。苏共 中央机 关设置 的与政府部
门相应 的部 门 比过去更 多了 ,如 国防工业 、重
T业 、机器 制造 、化学工业 、食品工业 和农业 等部 门 ,在 加盟共和 国党 中央委员会 和地 方党 委也 出现 了类 似的情况 。这 导致各级党 组织往 往对一些具体 经济问题作决 议 、发指示 ,大大 削弱 了苏维埃与政府部 门的领导作用 。 勃列 日涅夫 时期党政不 分 、以党代政 进一
煎 葭
勃 列 日涅 夫 时期 的 停 滞 和 倒 退
口 陆南 泉
(中国社 会科 学院俄 罗斯研 究 中心副 主任 、教授 、博 导 )
勃列 日涅夫 执政 1年 ,时问之 长仅次于执 8
随着勃列 日涅夫地位 的巩 固与加强 ,他总揽 了 党 、政 、军 大权 。这种党政 不分 、以党代 政 的 体 制 ,不 只反映在勃列 日涅 夫一个人 身上 ,苏
治局作 出决 策 ,往往是形式 上 的 ,主要 还是 由 开会 的时 间只有 1 ~2 分钟 ,用于集合就 座的 5 0
党 的最高领 导勃列 日涅夫 等少数几个人决 定 。
2021届新高考历史练习:模块2 第9单元 课后集训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1918年,苏俄各地区黑麦的生产成本为每普特6~12卢布,而国家收购价格约为4卢布,与战前相比,工业制品价格的上涨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2~3倍。
这说明( )A.固定粮食税稳定农产品价格B.余粮收集制牺牲农民利益C.农民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新经济政策实施效果良好B[根据材料可知,当时苏俄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保证战争的胜利,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故B项正确;固定粮食税是1921年起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农民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信息,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是在1921年,故D项错误。
] 2.(2019·衡阳二模)孙中山在评价苏俄新经济政策时说:“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
”孙中山说“不谋而合”是基于二者( )A.都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B.都主张以经济手段改善民生C.都符合各自民主革命的国情D.都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B[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商品流通,这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也是解决民生问题,故选B项;新经济政策是为了更好地建设苏俄,巩固工农联盟,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实施时,苏俄已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排除C项;孙中山的侧重是新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有相同之处,说明有利于改善民生,而新三民主义的节制资本带有抑制垄断的意图,排除D项。
]3.(2019·南充二模)苏俄1920年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1921年7月又决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私人经营。
在流通方面,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
材料说明苏俄( )A.已放弃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B.利用资本主义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C.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D.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产品生产分配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放弃了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而是利用资本主义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选B 项;新经济政策没有放弃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产品生产分配的信息,排除D项。
世界当代史论述题
世界当代史论述题1.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冷战为什么会爆发?(1)利益驱动在冷战中起的根本作用在关于冷战的众多原因当中,其最根本的作用的是利益驱动。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领军人物基欧汉认为,国际制度是国际体系进程的基本特征。
他继承了新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的假设,但其表述的内涵却与后者大相径庭:第一, 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并不必然意味着无组织与无秩序,“尽管国际系统是无政府的,国家之间的各种关系却有着高度的秩序。
无政府的国际系统对国家的行为有着一种无形的控制”;第二,国家是国际社会中主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行为体,它具有有限理性,追求的是满意或绝对收益而不是利益的最大化或相对收益;第三,国际政治是权利政治而不是权力政治。
所以首先,历来国与国之间的外交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外交政策可以变,建交对象可以变,敌人可以变成朋友,朋友也可以变成敌人,但永恒不变的,是利益。
获取最大的利益,是各国外交的根本目的。
所谓冷战起源问题,实际上是二战后的国际关系问题,特别是大国关系问题。
在二战的胜利使苏美英三大国由热战中的盟友转变为冷战中的对手。
这一转变并非单独某一方或某个人的作用或过错,而是由诸多因素和条件所促成的,具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
(2)意识形态起到的重大影响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在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体制下,据优势的意识形态往往决定着美国外交政策的方向。
这在冷战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至于美国的一切外交资源都围绕着保存和扩大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个中心来进行。
当1988年戈尔巴乔夫在联合国大会上要求在国际事务中“非意识形态化”时,实际上是对美国发动的这场意识形态领域的战争的妥协。
在现实中意识形态的影响总是无所不在,对此,迈克尔•H•亨特对意识形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意识形态思维是对历史环境进行有益反思的源泉;是在极端复杂而令人迷茫的现实中必不可少的指导性因素;也是创造一个较好未来的道德行为的基础。
二战爆发前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基本原则未必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其急剧地调整了对外政策的观念和手段。
浅析苏联霸权主义的根源
浅析苏联霸权主义的根源刘克明二十几年来,国际形势中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苏联发展成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超级大国。
它凭借自己的强国地位和军事实力,干涉、控制、欺负、威胁别的国家,甚至公然出兵侵略别国。
它还在世界范围内加紧全球战略部署,同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这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愈演愈烈,成为世界不安宁和动乱的主要根源。
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今天世界人民最重要的任务”。
因此,研究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根源,探讨主要有哪些因素推动和影响这个国家的领导奉行霸权主义政策,在当前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的和现实的意义。
如果从十月革命后苏联对外政策发展的历史来考察,我们就可以看到,苏联对外政策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而最后形成为今天苏联的全球霸权主义政策,是有其历史的、思想理论的、以及社会、经济的根源。
本文试图就这三个方面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供大家讨论。
一、历史根源苏联霸权主义政策有它深远的历史根源。
这就是沙皇俄国的扩张主义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历史传统影响。
在历史上,历代沙皇在三百多年时间中,不断向外扩张,进行侵略战争,蚕食周围邻国的国土,使俄国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以大俄罗斯民族占统治地位的多民族的大帝国。
非俄罗斯民族处于被压迫地位,沙皇俄国变成“各民族的监狱”。
这种状况,使得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扩张主义不但在俄国社会上有深刻影响,而且也不可免地影响到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影响到苏共党的某些领导人。
沙俄历史传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关键问题是共产党人能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同这些旧的历史传统影响彻底决裂。
伟大列宁是同沙俄反动的历史传统彻底决裂的典范。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立即实行民族平等、民族自决的马克思主义政策,宣布废除沙俄同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他要求特别坚决地反对俄罗斯共产党人的大俄罗斯帝国主义思想和沙文主义思想(有时是不自觉的)的残余”1;并宣布要“同大国沙文主义进行决死战”2。
苏联元帅勃列日涅夫简介 勃列日涅夫的执政措施有哪些
苏联元帅勃列日涅夫简介勃列日涅夫的执政措施有哪些本文导读:1931年,勃列日涅夫加入苏联共产党,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乌克兰第4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继任苏共最高领导人。
1964年至1982年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使苏联历史性地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强国。
对社会主义国家,他推行有限主权论,推出了勃列日涅夫主义。
执政后期,经济改革趋于保守,大搞个人崇拜,苏联经济陷于停滞。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因心脏病卒于莫斯科,终年76岁,安葬在列宁墓后。
1991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勃列日涅夫是“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共获得苏联勋章十五枚、奖章十八枚,外国勋章四十二枚、奖章二十九枚。
其中,苏联最高军功章“胜利勋章”和波兰“勇士勋章”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年代被剥夺。
执政举措经济综述勃列日涅夫时期,对苏联的经济历史遗留问题的改革从没有间断过。
改革涉及的面比较广泛,使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许多变化。
这个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
其实质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这个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达到了鼎盛期。
但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等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变革,没有能够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日益暴露。
究其原因:其一,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其二,“新经济体制”改革的中断,官僚主义、平均主义严重。
经济数据勃列日涅夫任职前期,苏联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而后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则持续下降。
文章:《勃列日涅夫年代_苏联走向衰亡的关键性转折时期》_624602723
东欧中亚研究 1998年第1期・专论・特约专稿 勃列日涅夫年代: 苏联走向衰亡的关键性转折时期 徐 葵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大量生动翔实的资料考察了勃列日涅夫的生平,分析了他的个人素质、性格、作风及学识等,得出结论:勃是当时苏联历史条件下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党的领导干部,是一个按章办事的执行型人材,但绝不是一个有才能的领袖人物。
勃在苏联执政的18年经历了营造和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登上权力顶峰和进入晚年衰颓三个阶段。
文章总结了勃执政时期的5条教训,并指出,勃执政年代是苏联走向衰亡的关键性转折时期,它为以后苏联的社会大震荡和苏联的解体准备了条件。
【关键词】苏联 勃列日涅夫 生平 权力 转折 【作者简介】徐葵,1927年3月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苏联、俄罗斯、东欧和中亚问题的研究,发表过若干学术论文,并曾主编《苏联概览》、《苏联剧变研究》等学术专著。
(北京 100007)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14日取代赫鲁晓夫上台执政,1982年11月10日在台上病逝,在苏联执政达18年之久。
在苏联历史上他执政时间之长位居第二,仅次于执政30年的斯大林。
勃列日涅夫执政年代在苏联70多年历史上的地位及其对苏联历史发展的影响,很值得我们全面和深入地加以研究。
从表面上看,勃列日涅夫执政的这18年,苏联保持了前所未有的稳定局面,60年代下半期苏联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到70年代初苏联还在战略核武器上取得了同美国的平衡,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一时似乎不可一世。
但是正是在这18年中,苏联积累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导致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全面停滞。
从最近十多年来苏联和俄罗斯发表的许多材料来看,我们可以确定地说,勃列日涅夫年代是苏联走向衰亡的一个关键性的转折时期。
本文拟从勃列日涅夫其人、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几个阶段及其主要特征和勃列日涅夫执政年代的教训等三个方面对这个时期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7.21史海回眸:勃列日涅夫如何让苏联盛极而衰
勃列日涅夫如何让苏联盛极而衰勃列日涅夫12月19日是苏联前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诞辰100周年的日子。
在苏联历届领袖中,勃列日涅夫至少有两点令其他人望尘莫及:关于他的笑话最多,他的声誉最好。
关于后一点,最近几天在俄罗斯体现得尤为明显:俄罗斯权威民意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的民调显示,39%的民众对这位曾经执掌苏联大权18年的苏共总书记表示欣赏、有好感或尊重,与此相比,对斯大林有同感的大约占36%,戈尔巴乔夫则有20%;对勃氏感到愤恨的只有12%,而斯大林和戈尔巴乔夫两位前领导人则高达38%和43%。
全俄舆情研究中心的调查则表明,勃氏是仅次于普京的声望最高的领导人。
61%的受访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是国家发展最好的时期,一半的人认为勃氏在俄发展史上扮演了正面角色。
而在很多历史学家眼中,这位执掌苏联大权长达18年之久、坚持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苏共总书记是苏联最终走向瓦解的罪魁祸首。
那么,历史上的勃列日涅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因为平庸躲过无数政治斗争,因为无能成为最高领袖在勃列日涅夫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压根没有人会把这位性格温和、“身材魁梧的美男子”(斯大林语)同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职位联系起来。
出生于1906年的勃列日涅夫,在青年时代并没有显示出什么过人之处,但其升迁之路却异常顺利。
1939年,年仅33岁的勃氏就担任了州党委书记,并在卫国战争中先后担任了第18集团军和乌克兰第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被授予少将军衔。
然而在整个战争期间,勃列日涅夫并未真正上过前线。
战争结束后,勃氏连升三级,从1952年起担任苏共中央书记,并深得斯大林赏识。
在当时的苏共中央委员会中,勃列日涅夫是被公认为能力较弱的人,对谁都构不成威胁。
他本人也曾多次“谦虚”地表示过:自己没有领袖的才能,更没有那样的野心。
因此,在险象环生的权力场中,勃氏反倒躲过了无数灾祸。
1964年10月,苏共中央书记苏斯洛夫和克格勃负责人谢列平密谋把赫鲁晓夫赶下台。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05
19.20世 纪30年代 乌克兰大 饥荒的原 因...
06
20.20世 纪20年代 末30年代 初苏联 缘...
01
21.斯大 林是怎样 控制意识 形态的?
02
22.斯大 林模式是 怎样形成 的?
03
23.“苏 联模式” 是“可疑” 的“假命 题”...
04
24.中国 领导人是 如何看待 斯大林模 式的?
05
25.《联 共(布) 党史简明 教程》是 一本什...
06
26.布哈 林及其理 论的真相 如何?
01
27.托洛 茨基何许 人也?
02
28.斯大 林的“阶 级斗争尖 锐化”理 论是列...
03
29.斯大 林无产阶 级专政理 论的实质 及其危...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苏联真相:对 101个重要问题的
思考》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苏联真相:对101个 重要问题的思考(上)
03 苏联真相:对101个 重要问题的思考(下)
02 苏联真相:对101个 重要问题的思考(中)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苏联模式进行了客观的评析,指出它在苏联建 国初期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后来由于思想僵化,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根据客 观变化了的情况进行适时的改革,使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成为妨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03
1931年
04
1932年
06
1934年
05
1933年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 的思考(上)
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
契尔年科
第四,是苏联由发展到停滞、由缓和到争 翻的时期。 其执政初期,苏联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 力翻了一番。70年代后,苏联经济发展速 度明显减慢,出现了停滞和倒退。 其执政初期,向西方国家积极推行“缓和 战略”,取得了一些成效。随国力增强, 70年代中期,苏联调整了对外战略,开始 推行“全球进攻性战略”,争霸全球。
第三,背负对外扩张包袱,外交上陷入孤 立,进退维谷。
苏联对外搞霸权主义,损害自己形象,付出了巨 大的代价。为与美国争夺军事优势,苏联耗费了 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70年代末,苏军队人数400多万,是美国两倍。苏 联每年用70多亿美元维持阿富汗卡尔迈勒政权、 援助越南和古巴。 苏联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 助。为了遏制中国,苏联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 增加军事部署,苏中边境、蒙中边境陈兵百万, 这严重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加重了苏联的经 济负担,是导致7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经济发展的 停滞。
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主要成就
第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965年-1980年,苏联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经 济固定生产基金都有较大的增长,以1965年为100,到 1980年,社会总产值增至238,国民收入增至235,国民经 济固定生产基金增至319。其发展速度高于同期美国的发 展速度。苏联有20余种重要产品雄居世界之首,苏联的经 济实力翻了一番,苏美之间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进一步缩 小。 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1965年苏联平均工资为96.5卢 布,1981年为172.7卢布;1965年农庄庄员月平均工资为 51.3卢布,1981年为120.6卢布。居民住房有较大改善, 人均居住面积由1965年-1981年的10平方米-13平方米。
试析20世纪70年代中越关系剧变原因之苏联因素
体系” 的作 用 时 就 提 到 它 “ 对 付 中 国 的 一 有 面” 。为拉拢越南加入“ J 亚洲集体安全体系” 以
孤立 、 围 中 国 , 联加 大 了对越 南 的 援助 力度 。 包 苏
口向北越 增运 物资 。 中国领导 人还一 再 向越南方 面表 示 , 国坚 决反对 苏联 志愿 人员赴 北越 作 战。 中 中国阻止 苏联 插 手 和 利用 越 南 问 题 , 难 免 这
战争 的同时 , 拒绝接受或限制接受苏联的援助 , 这 不 能不 引起北 越领 导人 的不满 。
表 1
年 份
16 99
17 90 1 7 9 1 l7 92 17 9 3
苏联对越南的援助
经济 援 助
2. 0~3 8 9 .5
3 2 一3 45 .O . 3. 0~3 7 1 .0 3. 0~3 3 o .O 3 5 一3 9 .O .0
( ) 二 中苏在 援越 问题 上的矛 盾
( ) 南倒 向苏联 三 越
越 南在 中苏两 国的天平上 倒 向苏联 一边 。赫 鲁 晓夫 时期 , 南 人 以为 苏 联 是 在 拿 “ 南 同 美 越 越 国作交 易 ”在 “ , 出卖 ” 南 。然 而 , 越 随着 苏联 对 越
几乎从 苏 联 公 开 表 示 积 极 介 入越 南 战 争 开 始, 中苏 即在有 关 问题 上发 生 了矛 盾 。苏联 方 面 提 出两 项建议 : 一是 双方协 调援 越行 动 , 表一 其 发
21 0 1年 1 0月 第3 8卷 第 5期
西 伯利亚 研 究
S BERI I AN TUDI S ES
0c . t201 1
V0 . 8 N . 13 o 5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单选题库(附答案)
世界经济与政治题库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超越遏制战略的美国总统是()A,里根B,卡特C,尼克松D,老布什2: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A,贸易自由化B,外汇自由化C,世界贸易组织D,跨国公司3:苏联称霸全球的战略正式形成于()A,赫鲁晓夫时期B,勃列日涅夫时期C,安德罗波夫时期D,戈尔巴乔夫时期4:苏联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制定的外交政策是()A,谋求对美国的军事优势B,苏美合作主宰世界C,独霸全球D,维护世界和平、解放全人类5:提出“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的“三和路线”的是()A,赫鲁晓夫B,斯大林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6:战后提出“三环外交”的英国首相是()A,撒切尔夫人B,丘吉尔C,布莱尔D,梅杰7:中美正式建交是在()A,1971年B,1972年C,1979年 D ,1982年8:中国最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A,1999年B,2000年C,2001年 D ,2002年9:《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是在()A,1949年B,1950年C,1951年D,1956年10:2001年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的城市是()A,莫斯科B,上海C,东京D,墨西哥城11:联合国第一任秘书长是来自挪威的()A,哈马舍尔德B,赖伊C,吴丹D,德奎利亚尔12:中日两国正式建交是在()A,1971年B,1949年C,1972年D,1978年13: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全球战略是()A,遏制战略B,超越遏制战略C,参与和扩展战略D,和平战略14: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是()A,英国B,法国C,加拿大D,日本15: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互派大使的国家是()A,苏联B,朝鲜C,越南D,缅甸16: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是()A,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会议B,1955年万隆会议C,1955年的日内瓦会议D,1961年的不结盟首脑会议17: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A,1972年B,1949年C,1978年D,1971年18:联合国安理会现有理事国为()A,16个B,10个C,5个D,15个19:1945年联合国宪章制定会议召开的地点是在()A,纽约B,巴黎C,旧金山D,雅尔塔20:美国最早提出遏制战略、有“遏制理论之父”之称的是()A,基辛格B,乔治·凯南C,布热津斯基D,杜勒斯21: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A,国际贸易组织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关贸总协定22:打开中日关系大门的日本首相是()A,田中角荣B,中曾根康弘C,三木武夫D,佐藤荣作23: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日本首相是()A,中曾根康弘B,田中角荣C,小渊惠三D,细川护熙24:“艾森豪威尔主义”最初提出来是针对()A,拉美地区B,欧洲地区C,中东地区D,亚太地区25:提出“第三世界主义”的法国总统是()A,戴高乐B,密特朗C,蓬皮杜D,希拉克26:两极格局终止、苏联解体是在()A,1989年B,1990年C,1991年D,1992年27:中美正式建交时的美国政府是()A,尼克松政府B,福特政府C,卡特政府D,老布什政府28: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告成立是在()A,1990年B,1992年C,1993年D,1994年29: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A,1989年B,1982年C,1991年D,1992年30:欧盟的前身是()A,欧洲经济体B,欧洲共同市场C,欧共体D,欧洲煤钢共同体31: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的地点是在()A,新德里B,开罗C,万隆D,贝尔格莱德32:田中角荣内阁对日本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提出了()A,“全方位外交”方针B,“多边自主”方针C,“西方一员”方针D,“等距离”方针33、最终结束越南战争的美国总统是()A,尼克松B,约翰逊C,卡特D,肯尼迪34、国际旧秩序的最主要特征是()A,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困B,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C,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D,穷国越来越穷,富国越来越富35、尼克松主义实际上是一种()A,和平战略B,遏制战略C,均势战略D,以实力求和平战略36、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是()A,人权问题B,台湾问题C,经济问题D,军备控制问题37、2002年2月28日,中俄双方互换《》批准书,条约正式生效。
浅析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和结果
浅析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和结果摘要:阿富汗是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其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和重要战略价值,使得阿富汗自古以来就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加大了对第三世界渗透,力图在冷战中力压对手,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阿富汗战争就是苏联实施全球进攻战略,实现其南下战略,与美国在中亚地区争夺势力范围的结果。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苏联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消弱,美国的实力得到了加强。
在两极对峙越演越烈的同时,美苏争霸胜利的天平逐渐向美国倾斜,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和国内民族分离主义的日益加剧,最终使得苏联走向了亡党亡国的不归路。
关键词:阿富汗全球进攻战略两极对峙亡党亡国(一)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上世纪70年代初,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力量产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美国深陷经济危机和越南战争的泥潭,而苏联在勃列日列夫上台之后,大力提高生产和扩充核武库,美苏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上世纪7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中亚地区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苏联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苏联中央高层依仗苏联日益膨胀的军事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实施全球性进攻战略,苏共领导人认为实施全球进攻性战略可以在处理国际争端中获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
随着美国在几次中东战争中不断调整外交政策,美国穿梭外交使得埃及和以色列的关系得到了缓和,美国和埃及之间得以谅解,美国在中东国家中的影响力不断得到加强。
在美国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的同时,苏联在中东的势力却一落千丈,中东国家国际关系的发展出现了不利于苏联的局面。
苏联领导人决定要加强对阿富汗的政治经济控制以及文化渗透,苏共领导人的这种做法,一方面是由于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苏联想通过控制阿富汗从而更好的建立所谓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从而更好的遏制中国,其次美苏在中亚地区的争夺出现了不利于苏联的局面,苏联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进一步加强对阿富汗的控制,防止阿富汗落入到美国的怀抱。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三个阶段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1906年12月19日出生于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乌克兰第4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使苏联历史性地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强国。
对社会主义国家,他推行有限主权论,推出了勃列日涅夫主义。
他执政后期,经济改革趋于保守。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勃夫因心脏病卒于莫斯科,终年76岁,安葬在列宁墓后。
美苏争霸第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到9年代初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
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
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
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
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
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
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
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
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介绍
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介绍1964年10月14日,当时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的时候,勃列日涅夫联合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谢米恰斯内一起,在莫斯科发动政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1964年10月14日,当时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的时候,勃列日涅夫联合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谢米恰斯内一起,在莫斯科发动政变。
赫鲁晓夫被免去了所有的政治职务。
此后,勃列日涅夫和谢米恰斯内展开了苏联最高领导人之位的争夺战,为了避免两败俱伤,谢米恰斯内自愿推出角逐,一致推戴勃列日涅夫问鼎苏共。
在之后的两个月里,勃列日涅夫又担任了赫鲁晓夫的另外两个职位,这个时候,实际上勃列日涅夫已经基本上接过了赫鲁晓夫的所有权力。
此时,也就标志着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开始。
由于勃列日涅夫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时期已经是1964年年底,而那个时候,赫鲁晓夫的影响也依然在苏联人民的心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应当从1965年开始算起。
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颇有成效,因此在统计某些数据的时候,后人也习惯以1965年和勃列日涅夫执政的最后一个完整年的1981年进行比较。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后期,实际上已经是其大权独揽的局面,他数度被当选为苏联中央总书记。
而其实早在1974年的时候,勃列日涅夫就已经开始显露出一些顽疾的症状,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曾两次中风倒地。
到了1982年,勃列日涅夫已经病得十分严重,并于1982年11月10日去世,终年76岁。
由此可见,勃列日涅夫是死于任上,他推行的改革政策,因此也一直延续到他去世。
因此,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实际上是1965年到1982年,前后共计16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背景勃列日涅夫改革背景是在赫鲁晓夫当政后期,苏联国内的局势逐渐陷入混乱,尤其是赫鲁晓夫通过多次变革,试图提高国民生产引发的经济衰退。
在赫鲁晓夫当政十年的时间里,推翻了斯大林原有的一切体制,大搞改革。
再探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第三世界扩张之影响
客观地说 , 勃列 日涅夫时期苏联对第三世界的
政 策 , 非毫 无 正 面作 用 。苏 联 给予 第 三 世 界 国 家 并 的经济 和军 事援 助 , 义 上 的支 持 , 其 实现 独 立 , 道 对 发 展经 济 , 固主权也 起 到 了一 定 的积极 作用 , 巩 并且
利亚 、 门、 果 、 塞 俄 比亚 、 内 亚 比绍 、 桑 比 也 刚 埃 几 莫
美 地 区 的迂 回包 抄 , 苏 联 的 全 球 霸 权 战 略 服 务 。 为 在 中东 , 苏联 介入 阿 以冲 突 , 持 阿拉 伯 国家 , 对 支 反 以色 列 , 挤 美 国 ; 亚 洲 , 联 借 重 印度 , 植 越 排 在 苏 扶 南 , 至入侵 阿 富汗 ; 非洲 , 直 在 介人 安格 拉 内战 , 扶植 亲苏政 权 ; 拉 丁美 洲 , 展 与 古 巴 的特 殊 关 系 , 在 发 将 古 巴绑 在苏联 的 战车 上 。苏 联 咄 咄逼 人 的攻 势 , 加
肆 扩张 既 “ 害人 ” “ 己 ” 造 成 了恶劣 的影 响和极 又 害 , 为严重 的后果 。
一
国情 , 面输 出革 命 , 第三世 界 国家的发 展是 弊大 片 对
于利 。
、
扩 张对第 三世 界的影 响
意识 形 态成 为 苏联 对 第 三 世 界 进 行 扩 张 的 工
勃 列 日涅 夫 时期 , 逢 民族解 放运 动高涨 阶段 , 适
第 三世界 国家 纷纷 解放 独立 , 独 立后 的第 三世 界 而
的增 强 以及 “ 进攻 性 ” 全球 战 略 的推 行 , 联 加大 了 苏 对第 三世界 的扩 张 、 渗透 和 争 夺 。苏 联 在第 三世 界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政治、经济.doc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政治、经济勃列日涅夫上台伊始,以纠正赫鲁晓夫的政策失误为出发点,采取了一系列调整措施,但同时又表示坚持“二十大”的基本政治路线,不改变方向。
政策调整的重点放在加强中央集权、克服地方分散主义、稳定干部队伍上。
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964年11月,中央全会决定将赫鲁晓夫执政后期一度分成工业和农业两个系统的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组织重新统一起来。
1965年9月,中央全会决定撤销地区国民经济委员会,恢复工业部门的中央管理体制。
1966年3月,苏共“二十三大”决定废除赫鲁晓夫时期实行的干部定期按比例更新制度,同时在修改后的党章中将党中央主席团改名为政治局,设党中央总书记取代原第一书记。
上述措施迎合了大多数党政干部的愿望,也符合当时人心思定的社会情绪,巩固了勃列日涅夫政权的社会政治基础。
然而,这些措施的政策取向却是朝着回归“斯大林模式”的路标运动的。
作为政策调整的另一个重点是解决农业危机,改善农业状况。
在这方面,首先是纠正赫鲁晓夫的“浮夸风”和瞎指挥所造成的政策偏差,1965年3月中央全会对农业问题作了一系列新的决定,其中,主要措施有:修改农产品采购制度,固定收购计划(收购指标一定5年不变),奖励超计划交售(超计划部分加价50%)。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业投资。
根据这个方针,国家每年把100多亿卢布用于支持农产品价格,使农产品价格指数在1964~1977年间提高了62%,1965~1982年的农业投资总额达4 708亿卢布,比1950~1963年增长7.39倍。
放宽对个人副业的限制,修改集体农庄报酬制度。
1965年5月颁布《集体农庄市场新标准条例》,允许个人按市场价格出售农副产品。
为了满足农民对现金的需求,从1966年起对集体农庄庄员实行有保证的劳动报酬制度,即按国营农场相应的工资标准按月向庄员支付货币报酬,年终根据实际收入进行结算。
上述措施调动和稳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把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推进了一步,因此在一段时间内使苏联的农业状况有了好转。
苏联演变的后果
苏联演变的后果苏联演变是指苏联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长期变化和改革,其历程可以分为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时期、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戈尔巴乔夫时期和解体时期等不同阶段。
随着苏联的演变和变革,其对国内和国际事务的影响越来越深远,造成了一系列的后果。
一、经济后果1、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苏联经济有了短暂的恢复和发展,但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影响,苏联经济长期处于低效率、低质量、低技术水平和过度集中等状态,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并且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苏联军事实力的不断扩张和武器装备的提高给国家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导致国家财政收支出现巨大的逆差,为苏联带来了严重的财政压力。
而军费的巨额支出,也加剧了苏联经济的萎靡和贫穷。
3、苏联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制度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其经济改革缺乏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长期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分配机制,导致经济体系的动力和效率不断下降,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健康发展。
4、苏联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经济管理体制过于官僚化、专制化,加之多种制度、指标和计划存在瓶颈和冲突,导致苏联企业长期面临效益不佳、产品质量差、销售渠道不畅和管理混乱等问题,不仅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也给苏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政治后果1、苏联长期实行的集中统一体制导致国家权力过于集中,政治精英有限,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政治问题。
2、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所作所为,不仅产生了大量的政治矛盾,而且也损害了苏联的国际形象和声望,影响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声誉。
3、苏联在冷战时期不断加强对外扩张,与美国形成对抗局面,对国家的稳定和长远利益造成巨大的损失。
4、苏联政治制度长期存在腐败现象,权力和利益的闹分配产生了诸多黑色交易和插手经济的现象,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人心的不满,严重损害了苏联的国家利益和形象。
三、社会后果1、苏联在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导致了社会问题的增多,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现代世界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比较俄国革命与中...
1
2.政策:(1)苏俄十月革命后,把大工业收归国 有,一切企业由工人监督;后又实行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进行直接过渡
到社会主义的实践;俄共十大通过的新经济政策,
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 兴办的企业,并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 产,恢复发展经济。后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2)中国建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工商
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党和人民政府合理
调整工商业,并在工矿企业中进行民主改革、生 产改革,提高工人积极性,使经济得到恢复。
1953年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资本主义企业公
2
私合营,实行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到1956年,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 差异:苏俄虽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时,部分恢复资本 主义,但其基本做法是没收私人资本而新中国对资
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
渡。
3
【练一练】
法斯认为:“否认当前世界格局中美国是独一无
二的超级力量,这是盲目的;但由此便认为世界 对美国霸权只能言听计从,这也是不现实的。” 这句话是说 (B ) A.当今尚未出现与美国军事力量匹敌的军事力量
B.多极化作为世界格局的一种趋势,不可阻挡
C.美国一味推行“单边主义”,从不重视多边合作 D.五大中心力量的多极化格局形成了 解析 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B.市场经济制度的广泛建立
C.世界进入新经济时代 D.各国都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24
解析
冷战时期,美苏严重对立,苏联和其他社会
[工作]帝国的迷思读后感
帝国的迷思读后有感《帝国的迷思——国内政治与对外扩张(Myths of Empire—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Ambi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作者杰克・斯奈德(Jack Snyder)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的教授,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俄罗斯(苏联)对外关系、民主化与民族主义等。
斯奈德在本书第一句就提出了核心观点:“工业时代的大国表现出一种惊人的自残倾向。
那些因推行过于带有侵略性的对外政策而最终遭到失败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为此付出了血与财富的代价,有时甚至本国的生存都处于危境当中。
在20世纪上半叶,德国和日本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走得如此之远,以至于最终沦落到为他国所占领的境地”。
为什么“过度扩张(over-expansion)”在大国当中如此普遍,为什么某些国家特别容易走向极端的过度扩张呢?他对“过度扩张”下了个定义:“一国的对外政策导致其他国家结成一个具有压倒性优势的联盟来对之加以制衡,或者该国的扩张成本超过了通过扩张而获取的收益”。
他提出的“战略观念”相等于大国的过度扩张最直接的动机——国家的安全只有通过扩张才可以获得。
作为“帝国迷思”的核心组成部分,战略观念是推动所有工业化大国过度扩张的主要力量;‘通过扩张而获取安全'这一迷思,最初都是作为国内政治联盟制定政策的依据而产生的,‘迷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确立,阻碍了战略学习,推动了过度扩张”。
工业化国家为什么产生以扩张获取安全这一战略观念?斯奈德把其原因总结为三种方式:现实主义的解释——强调国家在国际体系中位置的迫切要求;认知解释——强调在战略评估中所发生的纯粹思维方面的错误;国内政治解释——强调利益集团、统治阶级以及它们所提出的战略意识形态。
什么样的体制最容易导致“已经实现工业化了的国家走向过渡扩张”呢?斯奈德认为,“国内结构的解释既可以说明过度扩张偏见的流行,也可以说明过度扩张程度的不同”,并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国内结构:单一寡头体制、卡特尔化体制(国家权力被具有明显集中利益的集团把持的政治体制)以及民主体制。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严重的社会问题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严重的社会问题
张建华
【期刊名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社会问题的各种表现是极其严重的,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更是直接的和深远的.在复杂和尖锐的社会问题背后所反映的是整个苏联社会的生活方式、社会心态、价值标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奋斗目标以及指导思想的失范和变异,这就为90年代初苏联的剧变埋下了伏笔.
【总页数】8页(P36-43)
【作者】张建华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1;D5
【相关文献】
1.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及其对外活动初探 [J], 康佳
2.抑制创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体制的致命缺陷--兼评叶书宗教授著《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 [J], 郭春生
3.腐败:勃列日涅夫时期意识形态信仰崩溃和苏联解体的根源 [J], 董金柱
4.苏联新闻学及新闻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与未来路径研究——兼谈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新闻与传播 [J], 张珂
5.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剖析知识分子抛弃苏联的一个历史原因 [J], 郭春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扩张对第三世界的影响
勃列东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项目 “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 ’ ( 项目编号:07JDB103 )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 研究 ”
— 188 —
旧史新论 力, 侵略第三 世 界 国 家 。 苏 联 的 扩 张 行 为 不 仅 损 及自身, 毁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 更是给第三世界 国家带来了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 。 第三世界国家获得独立时间不长, 国内动荡, 百废待兴 。 苏联 给 予 第 三 世 界 国 家 的 援 助, 对这 不宜全部 些国家的发展起 到 了 一 定 的 帮 助 作 用, 否定, 但是, 苏联援助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 利益, 增加第三世界国家对它的依赖, 将其牢牢捆 绑在自己的阵营 内, 不可能顾及第三世界国家的 主要方法 长远发展 。 以苏 联 对 中 东 的 扩 张 为 例, 是向埃及 、 叙利亚 、 伊拉克等中东国家提供武器装 备、 军 事 设 施, 派 遣 军 事 顾 问 等, 其目的一是扩大 自己在这一地区 的 影 响, 二是使这些国家从军事 进而 使 这 些 国 家 在 政 治 上 长 期 依 赖 上依赖苏联, 苏联 。 从埃及总 统 萨 达 特 的 回 忆 录 中 可 以 看 出, 苏联曾经拒绝向埃及提供战场上急需的武器 。 萨 达 特 说, 苏 联 给 他 们 的 武 器 是 二 战 时 的 陈 旧 货。 另外, 苏联提供武器的行动缓慢, 还有意拖延武器 的供应 。 萨达特谴责苏联是根据它作为超级大国 的利益, 制定和推行对第三世界的政策 。 打代理人战争 也 是 苏 联 惯 用 的 扩 张 手 段, 而 古巴成为苏联在第三世界的代理人 。 苏联通过古 巴向尼加拉瓜桑 地 诺 政 权 、 格林纳达新宝石运动 以及萨尔瓦多和 危 地 马 拉 的 游 击 队 等 提 供 援 助 。 从 1975 年开始, 古巴派遣大批部队参加安哥拉战 卷入非洲之 角 的 边 界 冲 突 。 到 70 年 代 末, 古 争, 为苏联在第三世 巴在非洲的军 队 达 到 3. 4 万 人, 界的战略服 务 。 此 外, 苏联还直接插手某些第三 苏联直接策 世界国家的内部事务 。 1978 年 6 月, 划了南也门的军 事 政 变, 支持亲苏的伊斯梅尔上 台 。 苏联的干涉无疑加重了这些国家混乱的国内 局势 。 苏联还支持一 些 地 区 霸 权 主 义 国 家, 从中获 利 。 在南亚, 苏 联 支 持 印 度 肢 解 巴 基 斯 坦 。 1971 年 3 月 东 巴 独 立, 苏联和印度立即表示支持。同 苏联与 印 度 签 订 了 具 有 军 事 同 盟 性 质 的 年 8 月, 《 , 和平友好合作条约 》 随后支持印度向巴基斯坦 发动战争, 并出动 舰 队 到 孟 加 拉 湾 为 印 度 保 驾 护 航 。 苏联还在联 合 国 三 次 动 用 否 决 权, 反对通过 苏 印巴立即停 火 和 印 度 撤 军 的 决 议 。 在 东 南 亚, 1978 年 11 月, 联大力支持越南的 地 区 扩 张 主 义, 两国签 订 了 带 有 军 事 同 盟 性 质 的 《友 好 合 作 条 从苏联自身来看, 对第三世界的长期 、 大肆扩 张, 既损伤了苏联的硬实力, 也损坏了社会主义老 大哥的形象, 降低了苏联的国际影响, 损害了其软 实力, 为苏联的日后衰落直至解体埋下了伏笔 。 勃列日涅夫上 台 后, 继续加强对第三世界国 尤其侧重军事援助, 其深度 家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和广度都超过 了 以 往 。 1955 —1967 年, 苏联平均 每年向第三世界国家交付 3 亿多美元的武器装备 — 189 — 。 越南在苏联 的 支 持 下 于 1978 年 12 月 发 动 约》 了侵略柬埔寨的 战 争, 苏联迅速承认了越南扶植 的韩桑林政 权, 后 又 支 持 越 南 排 华 反 华。苏 联 对 加剧了地区紧张 这些地区霸权主 义 国 家 的 支 持, 局势 。 而对于地处中 亚 的 阿 富 汗, 苏联不仅长期介 入其内部事务, 更利用其国内发生政变陷入困乱 之机, 直接出 兵 进 行 侵 略 。 阿 富 汗 战 争 进 行 了 十 年之久, 不仅给苏联带来了自毁性的厄运, 更给阿 富汗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 阿富汗遭到了极大 600 万 人 被 迫 的破坏, 大约 100 多万 人 死 于 战 火, 逃离家园, 沦为难民 。 苏军撤离后, 阿富汗长期陷 入政局混乱 、 军 阀 混 战 的 局 面。多 年 的 战 乱 严 重 破坏 了 阿 富 汗 的 经 济, 其 交 通、 通 讯 系 统、 轻重工 教育和农业基础设施遭到的破坏最为严重, 生 业、 成为当今最不发达的国家 。 活物资短缺, 客观地说,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第三世界 的政策, 并非 毫 无 正 面 作 用 。 苏 联 给 予 第 三 世 界 国家的经济 、 军事援助和道义上的支持, 对其实现 独立 、 发展经济 、 巩固主权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 并且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存在, 也抵制和平衡了 用, 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 但是, 不可否认, 苏联对第 苏美对第三世界的争 三世界国家的渗 透 和 扩 张, 是造成某些第 三 世 界 国 家 和 地 区 至 今 仍 然 动 夺, 荡不安的根源之一 。 中东 、 南亚 、 阿富汗等至今仍 而那些曾经沦为苏 处在全球不安定 的 动 荡 带 上, 美争夺的对象和 战 场 的 第 三 世 界 国 家, 至今仍有 甚至有一些已 很多处于不发达 或 欠 发 达 的 状 态, “失败的国家 ” 。 此 外, 苏联还制造和恶化了 沦为 某些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 。 美苏的扩张和争 夺给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留下了永远的伤口 。
《 ( 双月刊 ) 2010 年第 3 期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
论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 * 对第三世界扩张的后果
张英姣 孙启军
[ 内容提要 ]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 , 苏联将第 三 世 界 当 作 与 美 国 争 霸 的 砝 码 , 加 紧 扩 张、 渗 透 和 争 夺。过 度 扩 张不仅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深重灾 难 和 消 极 影 响 , 而且也使苏联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恶 化 了 其 国 际 环 境, 毁 并最终拖垮了苏联 。 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和苏联的声誉 , [ 关键词 ] 勃列日涅夫 [ D5 分类号 ] 第三世界 美苏争霸 后果 [ A 文献标识码 ] [ 10056505 ( 2010 ) 03018805 文章编号 ]
⑥ ⑤ ④
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由 8. 5% 降到 5. 9% , 农 业总产值从 4. 3% 降到 1. 1% , 社会劳动生产率平 1982 年 苏 联 工 业 总 均增长 从 6. 8% 降 到 3. 2% , 经济发展陷 产值的增长 速 度 进 一 步 降 到 2. 8% , 入停滞状 态 。 经 济 水 平 的 下 降 严 重 影 响 了 人 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的停滞导致了商品的短缺 苏 联 经 济 到 了 崩 溃 的 边 缘, 内政问题成 和匮 乏, 堆 。 勃列日涅夫 自 己 也 承 认, 如果不是不得不花 费大量的开支在国防上 、 在巩固华沙条约体系上, 苏联人民会生活 得 更 好 一 些, 仅为这些目的的正 式开支就占苏联年预算 的 23% , 这还不包括非正 式拨款和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 作为社会主义 国 家 的 老 大 哥 与 楷 模, 苏联对 第三世界的扩张, 损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 降低了 自身的国际形象, 恶 化 了 国 际 环 境 。 特 别 是 1976 1978 年 支 持 越 南 侵 入 柬 年支持古巴出兵安哥 拉, 1979 年 直 接 出 兵 阿 富 汗, 埔寨, 这三场直接或间 接由苏联进行的 战 争, 遭到西方和许多第三世界 恶 化 了 苏 联 的 国 际 环 境。尤 其 是 入 国家的反对, 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打的是国际主 侵阿富汗, 行 的 是 霸 权 主 义 行 径, 很 不 得 人 心, 使苏 义旗 号, 联在国际上一度陷入孤立 。 为抗议苏军入侵阿富 汗, 中国 、 美国 、 联邦德 国 等 国 家 联 合 抵 制 了 1980 年的莫斯科 奥 运 会 。 在 苏 联 国 内, 不断听到反对 入侵的声音 。 在阿富汗, 侵阿苏军士气涣散, 士兵 中甚至出现了吸毒现象 。 而阿富汗人民风起云涌 的反抗运动, 更使 侵 阿 苏 军 陷 入 了 难 以 自 拔 的 泥 是导致苏联 潭 。 阿富汗战争 成 为 苏 联 的 滑 铁 卢, 解体的直接原因之一 。 勃列日涅夫时 期, 苏联作为超级大国的地位 是以恶性膨胀发 展 的 军 事 力 量 作 为 支 撑 的, 是建 牺 立在粗放耗费经 济 资 源 和 低 效 率 的 经 济 发 展 、 牲提高人民生活 水 平 的 基 础 上 的, 因而这种地位 是表面的 、 虚弱的 、 不可能长久的 。 苏联的综合国 力特别是经济实力, 支撑不起其霸权主义的野心 。 在勃列日涅夫逝 世 后 不 到 十 年, 苏联这个令人生 畏一时的超级大国就土崩瓦解了 。 勃列日涅夫时 期苏联的全球扩 张 政 策, 尤其是在第三世界的大 肆扩张, 虽不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全部原因, 但的确 最 终 走 向 衰 落 直 至 解 体。正 使得苏联元 气 大 伤, 如著名的美国学者保罗·肯 尼 迪 在《大 国 的 兴 衰 》 : “如 果 一 个 国 家 把 它 很 大 一 部 分 资 源 不 中所言
二、 扩张对苏联自身发展的影响
旧史新论 ( 经济援助约为 2 亿美元) 。 1968 —1971 年, 武器 装备 交 付 额 上 升 到 平 均 每 年 7 亿 美 元 。 1972 年 以后, 更是 大 幅 提 高 。 1977 年 总 额 达 35 亿 多 美 元 。1978 年总 额 达 38 亿 美 元 。 1972 年 以 来, 苏 相当于经济援助交付额的 联军事援助的交 付 额, 5 倍 。1977 年, 苏联通过军火交易, 大约从第三世 界获得 15 亿 美 元 的 硬 通 货 。 20 世 纪 70 —80 年 1966 — 代, 得 到 苏 联 军 事 援 助 的 国 家 不 断 增 多, 1975 年为 29 个, 1980 —1984 年为 36 个 。 勃列日涅夫时 期, 对第三世界的经济援助总 额共 计 127. 62 亿 美 元,军 事 援 助 总 额 共 计 447. 85 亿美元 。 而 这 一 时 期 在 许 多 第 三 世 界 国 也为苏联进行军事扩 家出现了军人掌 权 的 热 潮, 张提供了非 常 有 利 的 条 件 。 按 照 西 方 的 统 计, 从 1966 年到 1975 年, 苏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总 额为 92 亿美元的 武 器 装 备, 而 从 1978 年 至 1982 年, 为 354 亿 美 元 。 在 1966 —1975 年 间, 接受苏 1980 —1984 年 间 为 联军 事 装 备 的 有 29 个 国 家, 36 个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