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及其对外活动初探

合集下载

勃列日涅夫外交

勃列日涅夫外交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对外政策1964年10月中央全会后,勃列日涅夫上台,苏联的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可分为三个时期:60年代末是苏联继续推行赫鲁晓夫制定的“和平共处”总路线及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政策的时期,也是苏联进攻战略的准备阶段;整个70年代是苏联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并大肆对外扩张的时期,也就是苏联进攻战略的实施阶段;80年代,苏联战略收缩时期。

一、“和平共处”总路线的维持和“缓和”政策的推行勃列日涅夫在其执政初期,其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对外政策,而是继续维持了赫鲁晓夫制定的“和平共处”总路线,力图与西方缓和紧张局势和改善关系,尤其的与美国的关系,并争取解决欧洲边界、东西德国、柏林等多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从根本上消除苏联所受的西部威胁。

于是勃列日涅夫上台不久,便宣布他将继续执行二十大、二十二大制定的对外政策,并认为“和平共处”这一路线“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苏联GCD和苏联政F对内对外政策的唯一的、不可动摇的路线”。

勃列日涅夫继续推行“和平共处”的对外政策原因主要是:第一,当时的苏联经济与西方的差距不小,希望通过与西方的合作,大规模的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改造苏联经济,缩小与西方的经济差距。

第二,古巴导弹危机不仅仅是证明了赫鲁晓夫“火箭战略”的非现实性,还说明了这时美苏之间军事力量的差距,而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对“火箭战略”的修改和前军事战略的实施都需要一个平静的国际环境,避免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发生冲突。

美国同样也不希望与苏联搞出什么问题来,毕竟苏美双方在核武方面的“恐怖平衡”,足以让任何头脑正常的人做出一个正常的决定。

此时的美国本就有些自顾不暇,60年代中期之后的越南战争已让美国深陷而不能自拔,巨额的战争费用,经济危机的一再出现,美元危机频频发生,都使得美国同样希望与苏联改善一下关系,以减轻自身的压力,在欧洲与苏联百万大军对峙可不是好玩的。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东西方关系开始出现一定改善。

七十年代美苏缓和中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原因

七十年代美苏缓和中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原因

美苏缓和中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原因(1969-1979)摘要:七十年代的美苏缓和是美苏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中美苏关系的暂时缓和,它给东西方关系带来了缓和,使得整个国际局势趋于缓解。

“缓和”在战后苏美关系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苏美从“冷战”走上“缓和”,反映了国际关系以及两个超级大国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

由于意识形态的严重分歧和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的尖锐矛盾,美苏关系自二战直至苏联的解体总体上都是处于对抗状态。

为什么在四十多年的对抗史中会出现一个十年的缓和时期呢?这种缓和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现象呢?本文就从苏联方面来探讨美苏缓和期间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原因。

关键字:缓和和平共处核力量中美关系研究综述:国内关于七十年代的美苏缓和的原因的研究有很多,有从是从美国或是苏联单方面对缓和进行综述和分析,有的从美苏两个方面来研究。

美国方面的有:宋鸥《尼克松缓和战略评析》、林治华《美国外交政策的曲线:从尼克松到里根》及资中药主编的《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

研究苏联原因方面的有:盛昊云《评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缓和”比较全面地从美苏两个方面评述缓和的有黄正柏的《美苏冷战争霸史》丹·考德威尔的《论美苏关系》,和。

西方对七十年代的缓和的研究,集中在缓和前期尼克松尤其是基辛格的缓和构想方面,而且大多对缓和持批评态度。

比如:西摩·赫什的《权力的代价》、沃伦·纳特的《基辛格的总构想》、理查德.C.《尼克松一基辛格时代:重建中的美国》、科拉尔·贝尔的《缓和外交:基辛格时代》。

本文试图从苏联方面对七十年代美苏缓和中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原因进行研究。

虽然苏美“缓和”的高潮已过,但回过头来考查一下“缓和”的由来与发展,在“缓和”中两个超级大国的你争我夺,这对我们分析今天和明天的苏美关系还是有益的。

一苏联的“缓和”是它“和平共处”的翻版,是它的政治战略。

本文主要从五方面来阐述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原因:(1)“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影响(2)苏联发展经济的需要(3)苏联军事实力的增强和对其自身核力量的认识(4)中美关系的推动作用(5)国际局势由两级向多级化发展。

苏联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

苏联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

苏联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苏联在20世纪被誉为是世界大国,其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实践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苏联时期的外交政策出发,探讨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期更好地理解苏联时期的国际格局。

一、苏联时期的外交政策特点苏联时期苏维埃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其外交政策维护了国际社会的公正与和平利益。

从苏联成立之初,其外交政策就一直坚持着“革命国际主义”的原则,倡导国际革命统一战线,与共产主义运动和开展反殖斗争的国家保持紧密关系,为这些国家提供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相当的支持。

苏联时期的外交政策对于世界十分重要,它形成了多元化的特点。

苏联不分敌友,加强了同那些曾经与苏联进行过战斗的国家的合作。

其发达的工业和农业为苏联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苏联国家在经济上建立了一体化的制度。

其实践经验可供我们参考。

苏联时期的土地国家和北京政府曾曾经常保持着接触。

而且,苏联也不仅仅是制造武器,还大量生产了消费品。

苏联工业的增长率长期保持在6%以上,指数比同期西方国家高出3%到4%。

到1952年前后,苏联经济仍以拉式增长率法轻力而继续发展,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济繁荣到达顶峰,处于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一些最好时期。

二、苏联时期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苏联时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其外交政策对于国际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均产生了影响。

在冷战时期,苏联积极参与了东欧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重要的国际事件。

苏联在这些事件中不断发展其军事力量,为那些在这一时期都是关键战役提供了支持。

其高科技、先进武器的出口也给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因此,苏联成为最具影响力、最为争议的大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角色。

在经济领域,苏联时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国有经济。

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在国际社会中也产生了影响。

西欧国家和美国为了应对苏联功能共性发展的挑战,推出了以计划模型为基础的“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政策。

勃列日涅夫外交

勃列日涅夫外交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对外政策1964年10月中央全会后,勃列日涅夫上台,苏联的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可分为三个时期:60年代末是苏联继续推行赫鲁晓夫制定的“和平共处”总路线及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政策的时期,也是苏联进攻战略的准备阶段;整个70年代是苏联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并大肆对外扩张的时期,也就是苏联进攻战略的实施阶段;80年代,苏联战略收缩时期。

一、“和平共处”总路线的维持和“缓和”政策的推行勃列日涅夫在其执政初期,其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对外政策,而是继续维持了赫鲁晓夫制定的“和平共处”总路线,力图与西方缓和紧张局势和改善关系,尤其的与美国的关系,并争取解决欧洲边界、东西德国、柏林等多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从根本上消除苏联所受的西部威胁。

于是勃列日涅夫上台不久,便宣布他将继续执行二十大、二十二大制定的对外政策,并认为“和平共处”这一路线“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苏联GCD和苏联政F对内对外政策的唯一的、不可动摇的路线”。

勃列日涅夫继续推行“和平共处”的对外政策原因主要是:第一,当时的苏联经济与西方的差距不小,希望通过与西方的合作,大规模的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改造苏联经济,缩小与西方的经济差距。

第二,古巴导弹危机不仅仅是证明了赫鲁晓夫“火箭战略”的非现实性,还说明了这时美苏之间军事力量的差距,而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对“火箭战略”的修改和前军事战略的实施都需要一个平静的国际环境,避免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发生冲突。

美国同样也不希望与苏联搞出什么问题来,毕竟苏美双方在核武方面的“恐怖平衡”,足以让任何头脑正常的人做出一个正常的决定。

此时的美国本就有些自顾不暇,60年代中期之后的越南战争已让美国深陷而不能自拔,巨额的战争费用,经济危机的一再出现,美元危机频频发生,都使得美国同样希望与苏联改善一下关系,以减轻自身的压力,在欧洲与苏联百万大军对峙可不是好玩的。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东西方关系开始出现一定改善。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内政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内政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虚幻的顶峰勃列日涅夫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1982)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后为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他是苏联第四代领导人。

从1964年10月起到1982年11月去世为止,共执掌这个世界第二强国的最高领导权达十八年,在苏联六十九年历史中,执政时间仅次于斯大林。

青年坦途1906年12月,勃列日涅夫出生于今乌克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一个冶金工人家庭。

勃列日涅夫青壮年时代是个仪表堂堂的人,他面容英武、身高1.78米,举手投足总是流露出一种军人气概,斯大林曾经称勃列日涅夫是“漂亮的摩尔达维亚人”。

勃列日涅夫在青年时代并没有显示出什么过人之处,但其仕途却异常顺利。

从州委第一书记,到摩尔达维亚党中央第一书记,从苏共中央委员和中央书记到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勃列日涅夫升迁迅速、平步青云。

在当时的苏共中央委员会中,勃列日涅夫是被公认为能力较弱的人,对谁都构不成威胁。

他本人也曾多次“谦虚”地表示过:自己没有领袖的才能,更没有那样的野心。

因此,在险象环生的权力场中,勃氏反倒躲过了无数灾祸。

赫鲁晓夫下台后,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为争夺大位陷入僵持,为避免两败俱伤,只好于10月14日举行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推举勃氏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在许多人眼中,勃氏不过是个过渡性人物。

每当政治局开会讨论重大问题时,勃氏的许多提议经常被否决,本人也多次受到其他成员的批评。

然而勃列日涅夫并不是一个完全没有头脑的人,他正是苏共中央机关权力斗争的积极参与者与胜利者,没有足够的政治智慧,特别是幕后斗争的本领,要实现这种胜利是不可能的。

就是这个看似平庸的勃列日涅夫,在几年内不动声色地剪除了政敌的所有党羽,牢牢坐稳了苏共中央总书记的大位。

但是,勃列日涅夫能力也是有限的,他是个典型的行政技术官僚,而不是职业政治家,他既没有鲜明的个性,也始终无法做到象斯大林那样的“个人专断”,甚至无法做到赫鲁晓夫那样的“唯意志论”。

勃列日涅夫当政十八年回顾和苏共新领导政策动向初探

勃列日涅夫当政十八年回顾和苏共新领导政策动向初探

勃列日涅夫当政十八年回顾和苏共新领导政策动向初探俞邃一当政十八年的勃列日涅夫逝世标志着苏联又一个时期结束。

勃列日涅夫时期留下的,是一个有着相当大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军事实力,禁锢的政治生活基本稳定,在对外侵略扩张中取得较大进展的苏联,但同时又是一个内外都有不少严重困难和挫折的苏联。

以安德罗波夫为首的苏共新领导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他们新的征程。

新领导的政策既离不开这个基础,又势必要寻求新的途径以摆脱困难。

对勃列日涅夫时期作一概要的回顾,有助于研究和了解苏共新领导面临的问题及其政策动向。

当年勃列日涅夫上台伊始,为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曾首先把注意力放在改善经济状况方面,纠正赫鲁晓夫瞎指挥、滥改组造成的混乱。

十八年过程中,陆续采取了以改革管理体制、确定提高效率和质量的经济战略、加速发展东部地区和加强对外经济联系等为主要内容的重大经济决策,并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苏联经济从而得到了发展,但也积累了不少问题。

总的来看,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政策是从本国实际出发的。

有些已收到一定成效,如取消赫鲁晓夫时期规定的对庄员和职工个人副业的限制,降低农产品的收购量和提高收购价格,试行按部门和地区相结合管理经济的原则,重视和改进计划工作,开发东部地区以探寻新的资源,通过扩大对外经济联系引进大量西方资金和技术,等等。

有些方面则收效不显著或者甚差,如强调集约化,但效率和质量仍不高;提倡节约,但浪费仍严重,要求重视和利用科学技术,但许多科技发明仍得不到及时推广和应用;试图调整农业和工业以及工业甲乙两类的发展速度,但农业仍未搞好,由于军工生产不断膨胀而使乙类产品的增长在许多方面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造成市场供应紧张,等等。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经济,从1965年至1975年发展较快,1975年以后相当缓慢。

总的来说,1965年至1981年期间,苏联国民经济固定生产基金增长2.42倍,社会生产总值增长1.46 倍,国民收入增长1.44倍,工业产值增长1.77倍,农业年均产值“十·五”计划期间(1976 —1980年)比“七·五”计划期间(1961—1965年)增长50%。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几十年的角逐。

为了争夺全球霸权地位,两国相互斗争,不断采取各种外交手段,这些手段不仅上演了一幕幕耸人听闻的国际事件,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两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一、美苏外交政策1. 美国外交政策在冷战的初期,美国采取的是遏制苏联的政策,即封锁苏联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在全球范围内与苏联展开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斗争。

美国制订的主要政策如下:(1)麦克阿瑟政策: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将军负责监督日本的复兴,并协助日本成为一个自由的民主国家。

麦克阿瑟计划在日本实施的政策大量借鉴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以期让日本成为一个忠实的美国盟友,同时阻止苏联向日本伸出阴影。

(2)当务之急政策:这是指美国政府在二战后对全球局势的迅速反应和处理。

在这个计划中,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行动,岁片化和重组部队、安抚盟友、封堵苏联的行动等等,从多方面应对苏联扩张的战略。

(3)反共政策:美国政府实施的反共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遏制苏联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势头。

在这个计划中,美国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力图将苏联困于一隅,阻止其进一步扩张。

其中最典型的事件就是朝鲜战争,美国领导了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也以此为契机在韩国建立了一个美国的军事基地。

2. 苏联外交政策在冷战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的基调是“反美亲苏”。

苏联政府指责美国干涉其内政、破坏全球和平,因此苏联必须与美国保持戒备和敌对,采取与美国相对抗的政策。

苏联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如下:(1)斯大林主义政策:这种政策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所有手段实现宣传、间谍和暴力斗争来揭示和抵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企图。

斯大林主义政策强调了防御性和反基督教。

(2)新列宁主义政策: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新列宁主义政策,设法扩大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民间交流,在经济发展方面逐渐舍弃早期的封闭策略,但是在军事上仍然对西方国家抱有敌意。

苏联战后外交政策演变原因探讨

苏联战后外交政策演变原因探讨

两 极格 局开 始 动
,
经济 权 勺中 心 逐渐 形 成
,
: 这 些 变 化 首 先是 两 大阵 营 内 部的 变 化 在 西
方阵营
,
法 国 首先举 起反美 控制 大旗
。 、
以后
,
随 着西 欧 经 济 的 复苏 和 发 展

日 本经 济 的 崛
,
西 方 阵营离 心 力 进 一 步 加剧 加 强联 合
,

这股 潮 流 的发 展
次 局
,
苏 联 对 其控 制力逐 渐 削 弱

0 年 代 中期 这样 到 6
两 大阵营 先 后 瓦 解
,

第 三 世 界 的 崛 起并 成 为 世 界 政坛 中 的 一 支 重 要 力 量
到7 0 年代

,
出 现 了 一 种 新 的国 际 格
-

,
一 多 极 世界

基 辛格 曾将 世 界 划 分 为 美
苏联 千 方 百 计 想把 第 三 世界控 制 起来

以增
强 抗衡 美 国 的实

到8 0 年代 第二
,
,
多极化 趋势进 一 步发 展
苏 联不 得不 面对 现实 调 整 外 交 政策

国 际 共产 主 义 运动 的变 化

体系理 论

来看
:
苏联 战 后 外 交
,
在两 个不 同
10 3

但 又 有关 系 的政 治 结 构 中 运 转 地说
,
其 外交 呈 现 出前 所 未 有 的复 杂 局 面
,


就 苏 联 战 后 外 交 政策 演 变 的 原 因 进 行 探 讨 和 研 究 有着 重 要 的 理 论 和 现 实 意 义

三次葬礼外交的经过

三次葬礼外交的经过

二、中国外交面临的选择1982年11月10日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列.昂.勃列日涅夫猝然去世。

当时中苏紧张对立关系开始出现转机,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的“塔什干讲话“发出了苏联松动与缓和对华关系的一个信号,面对这种形势,我们有两种选择:1.只发唁电表示哀悼。

2.由代表到苏联驻华大使馆进行吊唁但不出席葬礼。

针对勃列日涅夫1982年3月24日的塔什干讲话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美苏争霸态势的变化,针对里根1981年初入主白宫后中美关系出现的危机,对中国外交政策开始进行适度调整,重点是把突出反对苏联的霸权行动,转为采取谁搞霸权就反对谁的方针,在两霸之间适度保持平衡,勃列日涅夫塔什干讲话提供的缓和中苏关系的契机表明松动中苏关系的时机已经到来,但整个过程需要缓慢进行,两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紧张对立关系不会很快发生变化,不需要对苏联过于重视。

3.派高级特使赴苏联参加勃列日涅夫的葬礼活动。

从中苏关系的长远大局出发,派高级代表团赴苏出席葬礼可以直接与苏联外长进行接触和坦率对话,多做苏联新领导人工作并争取苏联人民了解我改善关系的诚意,对于推动中苏关系的发展将起到历史性的关键作用。

中国政府经过审时度势选择了第三种方案。

三.具体操作过程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后为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

在结束了赫鲁晓夫的无序而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后,他坚持斯大林主义,停止对于斯大林的批判,任期内老人政治盛行。

对外关系上,否定了赫鲁晓夫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的“三和路线”,对外实行强硬路线,在他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苏联实体经济也达到美国的2/3,国内的福利也有很大的发展。

对社会主义国家,他推行“有限主权论”,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义。

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外交特点

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外交特点

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外交特点作者:黄帅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12期【摘要】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堪称苏联综合国力最强大的时期,因为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这一时期的苏联外交政策也显示出充满矛盾的特征,既有一度对外的“缓和战略”,也在“有限主权论”的影响下破坏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这些问题都与苏联后来的命运息息相关。

【关键词】苏联外交;勃列日涅夫;有限主权论勃列日涅夫自1964年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后,便开始了自己长达18年的执政生涯,直到1982年在任上去世,苏联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国家都牢牢掌控在他的手中。

相比其他几位领导人的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甚至一度在冷战中处于上风。

但勃列日涅夫时期也是苏联的社会改革日趋缓慢、体制不断僵化的阶段,其中造成的诸多政治、经济问题,为不久后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

这种强大并充满矛盾和风险的特征,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的教训给后世留下了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从“缓和战略”到“有限主权论”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产生新的外交政策,与综合国力日益提升有重要关联。

苏联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增长速度,长期维持在7%左右,甚至在“八五计划”时期达到了7.4%,这对当时世界第二强国的庞大体量来说,是一个不容易达到的数字。

而在其他经济指标上,不论是工业总产值还是农业总产值,都已经逼近了美国的水平,而在军事工业领域,苏联并不亚于美国的实力。

即使是向来被认为苏联经济薄弱点的轻工业和民众日常需要的产业领域,也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水平。

这些成果,与苏联一体化的体制有关,以举国之力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转型,才呈现苏联数十年来努力的成果。

勃列日涅夫上台初期,他面对的正是一个蒸蒸日上的苏联社会。

1967年,他提出了“发达社会主义论”,认为苏联已经建成了“发达社会主义社会”。

至于到底什么是“发达社会主义”,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看法,但在当时的政治语境里,它被解释为:“成熟的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是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道路上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美军备控制谈判研究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美军备控制谈判研究

摘要勃列日涅夫时期苏美军备控制谈判研究本文首先对军备控制做了一个历史回顾,明确了军备控制的准确含义以及在本文中的具体内涵。

军备控制作为一种预防战争的手段,古已有之,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弭兵之说”,而在西方,希腊“近邻同盟”建立的一系列规则以及欧洲中世纪“上帝的和平与休战”运动都是军备控制的典型表现。

一战二战之间的华盛顿海军会议明确规定了大国之间的海军实力对比,这是历史最为重要的军备控制会议之一。

二战之后,美国垄断原子弹技术,为了长期维持自己的独特地位,提出了一个“巴鲁克计划”,苏联则针锋相对,提出了自己的军控政策。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美开启军控谈判有着深刻的背景,苏美之间展开激烈军备竞赛,双方军事力量都急速发展。

与此同时,苏美两国国内的政治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新的领导人,他推出了缓和政策。

尼克松当选为新一届美国总统,他务实的作风也为未来的军控谈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巴导弹危机以及核裁军运动成为军备控制谈判的重要诱因。

军备控制谈判共进行两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和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在这两个阶段的谈判中,苏美达成了一系列协定。

军控谈判对苏美双方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虽然军控谈判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它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柏林和越南问题的解决,也为未来美俄新一轮的军控谈判做了一个示范。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美之间的军备竞赛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中美之间如何沟通协调,避免战略误判,苏美这一时期的军控谈判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关键词:苏联美国勃列日涅夫冷战军控谈判AbstractResearch on Soviet-US arms control talks under BrezhnevThis article first made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arms control, clarified the exact meaning of the arms control and the specific meaning in this article. As a means of preventing war, it has existed from the ancient time. As early as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we already have the theory of MiBing(arms control),there was a series of rules established in the West and the Greek "Neighbors Alliance", as well as the medieval " Peace and truce "campaigns were typical of arms control. In the interwar, Washington Navy conference clearly stipulates the naval power between the powers,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ms control conference.After World War II, the US had a monopoly over atomic bomb technology,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own unique status, put forward a "Baruch plan", the Soviet Union is tit for tat and put forward their own arms control policy.Under Brezhnev US-Soviet arms control talks had a profound background,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launched a fierce arms race, the two sides were both rapid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power. At the same time,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both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d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and Brezhnev had replaced Khrushchev as the new leader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he has introduced a policy of easing. Nixon was elected as new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his pragmatic style for future arms control negotiation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and the nuclear disarmament movement had been an important incentive for arms control negotiations.Arms control negotiations were conducted twice, respectively, SALTI,SALTII.In these two negotiation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reached a series of agreements. Arms control negotiations on both sid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the Soviet Union had a profound impact. Although the arms control negotiations ended in failure, it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world situation, promoted the settlement of the problems in Berlin and Vietnam, and provided a demonstration for a new round of US-Russian arms control negotiations.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China's national strength, the arms ra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in this situation, how to communicat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coordinate, to avoid strategic misjudgment,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Soviet Union during the arms control negotiations have a strong reference significance.Key words:Soviet union US Brezhnev Cold war Arms control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 选题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2)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2)第二章军备控制的历史回顾 (4)2.1军备控制的定义与内涵 (4)2.1.1 军备控制的一般定义 (4)2.1.2 本文军备控制的内涵 (4)2.2 二战之前的军备控制 (5)2.2.1 一战之前的军备控制 (5)2.2.2 一战到二战之间的军备控制 (6)2.3 二战之后的军备控制 (8)2.3.1 美国的军控政策 (8)2.3.2 苏联的军控政策 (10)第三章勃列日涅夫时期苏美开启军控谈判的背景 (12)3.1 苏美之间展开激烈军备竞赛 (12)3.1.1 美国军事力量的发展 (12)3.1.2 苏联军事力量的发展 (13)3.2 苏美之间的关系趋向“缓和(detente)” (14)3.2.1 苏联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 (15)3.2.2 美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 (16)3.2.3 苏美以军控谈判为桥梁,对其它重要问题进行沟通 173.3 古巴导弹危机与核裁军运动在全世界的发展 (18)3.3.1 古巴导弹危机 (18)3.3.2 核裁军运动的发展 (19)第四章苏美军控谈判的案例分析 (21)4.1 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SALTI) (21)4.1.1 谈判之前的沟通 (22)4.1.2 具体谈判的进程 (24)4.1.3 谈判取得的成就 (26)4.2 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SALTII) (27)4.2.1 尼克松时期的谈判 (27)4.2.2 福特时期的谈判 (29)4.2.3 卡特时期的谈判 (32)第五章苏美军控谈判的意义与影响 (36)5.1 军控谈判对苏联的影响 (36)5.2 军控谈判对美国的影响 (37)5.3 军控谈判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38)5.4 军控谈判的现实意义 (38)5.4.1 美俄军控谈判是对这一时期军控谈判的延续 (38)5.4.2 苏美军控谈判对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 (40)结语 (42)参考文献 (43)致谢 (53)第一章绪论1.1 选题意义“修昔底德陷阱”一直是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它讲的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研究与评析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研究与评析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研究与评析作者:郝一凡,文学来源:《赢未来》 2019年第5期郝一凡,文学*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 100048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外交政策及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启示。

首先分析了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内经济、社会和文化概况,而后在此基础上梳理了苏联与美国、东欧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事件,最后提出了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对世界的启示。

关键词:勃列日涅夫;苏联;外交政策;研究与评析勃列日涅夫战功显著,被斯大林重用,在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其政治地位更高更稳固,随后于1964年10月14日成为了苏联最高领导人,并执政长达18年之久。

他执政之后,很快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国内局势快速得到稳定。

后来,他实施积极的进攻性国际战略,大力推行“社会主义大家庭”和“有限主权论”的外交政策,干涉别国内政,进行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大搞霸权主义外交,将美苏争霸推向前所未有的紧张时期,对世界和平造成重大威胁的同时,也消耗了苏联的实力,成为苏联解体的一大祸根。

1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情况概述1.1经济情况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继续推进赫鲁晓夫后期酝酿的经济改革,加大农业投资比重,重新建立了部门管理体制,在工业部门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加强企业经营独立性与经济刺激,有效提高了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国家经济情况较好。

但是,后来随着勃列日涅夫政治地位的稳固,其从执政初期的谨慎,开始越来越自信,并发展为自以为是,其亲信开始进入相关的领导岗位,官僚团体开始形成,周围的保守力量对其影响日益加重,为了维护和稳固官僚团体其自身利益,怕犯错出现漏洞而奉行不作为的政策,各项改革开始停滞不前,企业自主权问题也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仍旧处于高度的矛盾状态。

日益严重的平均主义极大地阻碍了员工的积极性,整个社会的企业出现了严重缺乏经济动力的情况,增长率大幅下降,企业活力大大丧失。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外交政策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外交政策

作者: 岩
出版物刊名: 俄罗斯研究
页码: 61-61页
主题词: 关系问题 事务 三个问题 联邦 勃列日涅夫时期 苏联外交政策 制定 军备控制 德国问题 政治
摘要: <正> (摘译自英《今日世界》1983年3月号。

作者 R.P.巴斯顿系英外交和联邦事务部前官员,精于东、西方关系问题。

)自1968年勃列日涅夫巩固政权以来,苏联制定外交政策至少有四个前提:一、出于稳定军备控制的需要,而又不损害苏在战略投掷系统方面有利的地位;二、苏联决策者将重点放在解决德国问题和其他有关欧洲问。

当前苏联对外政策中的若干问题

当前苏联对外政策中的若干问题

作者: 李静杰
出版物刊名: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页码: 12-19页
主题词: 苏联对外政策;中程导弹;安德罗波夫;战略态势;七十年;八十年代;勃列日涅夫时期;第三世界;美国;建设社会主义
摘要: <正> 勃列日涅夫逝世至今已经一年零五个月了。

在这期间苏联发生了两次最高领导人的更替,但是它在国际活动中依然非常活跃。

那么勃列日涅夫逝世以后,苏联的对外政策有哪些特点;从当前苏联的对外活动中可以看出些什么问题;在这期间苏美在欧洲中程导弹问题上的角逐异常激烈,它的真正症结究竟在哪里;目前苏美争夺的战略态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对世。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外战略评析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外战略评析

作者: 刘光慧
作者机构: 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出版物刊名: 北方论丛
页码: 88-93页
主题词: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共产党;战略评析;对外战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大俄罗斯沙文主义;霸权主义;世界革命;勃列日涅夫主义;西欧国家
摘要: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外战略评析刘光慧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是苏联历史上继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之后的第四位党和国家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从1964年10月上台执政到1982年11月病逝,历时18年,执政时间之长,仅次于斯大林,约占十月革命以来苏联全...。

试析勃列日涅夫对外政策的成因

试析勃列日涅夫对外政策的成因

Analysis of Cause of БрежнеВ's Foreign Policy 作者: 周建英
作者机构: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出版物刊名: 哈尔滨学院学报
页码: 34-38页
主题词: 勃列日涅夫时期;对外政策;扩张
摘要:勃列日涅夫时期,是苏联以空前的规模卷入国际事务的时期,是苏联推行扩张的对外政策发展到高峰的时期.正是在这个苏联称霸世界野心高度膨胀的时期,苏联耗尽了国家全部发展潜力,在同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争霸全球的竞赛中,显露出种种不可避免的败北迹象.文章开创了研究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问题的一个新视角,从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决策背景出发,分析其扩张性对外政策的成因,进而看它对苏联国内发展的深刻影响.。

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与苏联的兴亡

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与苏联的兴亡

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与苏联的兴亡
李兴
【期刊名称】《科学社会主义》
【年(卷),期】1999()6
【总页数】2页(P51-52)
【关键词】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解体;勃列日涅夫主义;社会主义;外交战略;对外政策;霸权主义;全球战略;捷克斯洛伐克;军费开支
【作者】李兴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51.29
【相关文献】
1.苏联因何丧失改革良机——勃列日涅夫时期“利益集团”与苏联兴衰(上) [J], 黄立茀
2.分利集团怎样搞垮苏联社会主义——勃列日涅夫时期“利益集团”与苏联兴衰(下) [J], 黄立茀
3.抑制创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体制的致命缺陷--兼评叶书宗教授著《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 [J], 郭春生
4.苏联新闻学及新闻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与未来路径研究——兼谈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新闻与传播 [J], 张珂
5.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剖析知识分子抛弃苏联的一个历史原因 [J], 郭春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题三 勃列日涅夫时期中苏

专题三 勃列日涅夫时期中苏

2、勃列日涅夫时期机制的延续性
广阔的接触面未能转化成开阔的视野和独 到的见解→前任在位时附和其主张,自己 当政后很少表明自己的观点,最终总结众 人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 领袖的权力首先取决于自身的实力:真正 的、无情的、有形的强制力。 大力加强本国的军事实力。 对外政策方面采取强硬立场,其中包括对 华政策,但中国领导人不买他的帐。

2013-9-10 7
4、勃列日涅夫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赞成与中 国打核武器战争,但最终败给了毛泽东。 鹰派、鸽派的分歧; 柯西金两度成为和平的使者; 中国第八、九次核试验; 美国介入; 勃列日涅夫的手指远离红色核按钮。

2013-9-10
8
三、对勃列日涅夫时期中苏 两党、两国关系的总结
2013-9-10 12

2013-9-10 4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中苏两党、两国发生悲
剧的重大史实:公开论战、边境冲突 1、赫鲁晓夫下台后,中方向苏方发出试 探性的友好表示夭折。 米高扬:“在同中共分歧的问题上,我 们同赫鲁晓夫完全一致。” 马林诺夫斯基“醉酒”事件。

2013-9-10 5
2、中苏冲突的重要内容之一: 双边论战

2013-9-10 1
一、勃列日涅夫时期机制的延续性及 其对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影响
1、关于勃列日涅夫(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
※生平(1906-1982) ※ 勃列日涅夫的嗜好: 好修饰自己; 爱好多种多样: 收授礼品, 偏爱勋章、奖章。
※ 重病后的勃列日涅夫
※关于勃列日涅夫之死
2013-9-10
11
参考书目
1、《我所了解的勃列日涅夫》(苏)梅德维杰夫 著,舟山选遍,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2、《勃列日涅夫回忆录:专辑续编》(苏)勃列 日涅夫著,彭承进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年版 3、 《勃列日涅夫回忆录:专辑》(苏)勃列日涅 夫著,梅戈译著,应晓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2年版 4、《勃列日涅夫:克里姆林宫的明争暗斗》(美) J.多恩伯格著,静海译,北京:三联书店1975年 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及其对外活动初探
作者:康佳
来源:《活力》2015年第23期
[关键词]勃列日涅夫;苏联;外交政策;对外活动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外交战略主要以“进攻”为主,其政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是“进攻”战略的准备阶段,在继续执行赫鲁晓夫制定的“和平共处”总路线的基础上,开始推行勃列日涅夫提出的“缓和”政策;整个70年代是苏联“进攻”战略的实施阶段,这一时期苏联开始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并大肆对外扩张;80年代是“进攻”战略的收缩阶段。

本文以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外交战略变化为主线,就这一时期苏联外交政策及主要外交活动进行初步探析。

一、“和平共处”总路线及“缓和”政策的维持与推行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其在执政初期沿袭了赫鲁晓夫制定的“和平共处”总路线,旨在同西方,尤其是美国缓和关系,并争取解决欧洲边界纷争等历史遗留问题。

1969年,受“布拉格之春”事件的影响,勃列日涅夫初步提出了关于“欧洲缓和”的主张,以打破外交僵局。

到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召开时,勃列日涅夫则正式提出了六点“和平纲领”,并强调外交活动应以“缓和”为中心。

可以说,在“和平共处”和“缓和”政策的指导下,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改善了同美国的竞争环境。

苏联与美国签署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限制反弹道导弹条约等多项军备控制协议,从美国方面争得了平等的地位。

二是缓和了同欧洲国家间关系。

签订了苏联西德条约(1970年)和苏美英法关于西柏林等问题的“四方协定”(1971年),缓和了苏联同联邦德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关系;签署了《欧洲安全与合作最后文件》(1975年),确认了战后欧洲边界,从而巩固了苏联战后在欧洲西部边陲取得的地位。

三是发展了同西方国家的经贸关系。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同西方国家签订了大量的科技协定和合作项目,从西方获得了大量贷款,从而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促进了本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四是加强了本国的军事实力。

在军事方面,苏联在极力保持对西方的常规军事优势的同时,加紧发展核武器,扩充核军备。

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战略核武器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使得一时间苏美核力量和整个军事力量水平达到了基本平衡状态。

总的来看,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苏联推行的“缓和”战略,确实起到了改善同西方国家间关系的作用,为国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积极“进攻”战略的确立与实施
70年代中期以前,苏联在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使其认为世界形势已开始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1976年勃列日涅夫的苏共二十五大报告中就表示出了对苏联外交政策取得成就的得意之情:“我们简直是亲眼看到世界在变化,向好的方面变化;苏联已牢牢地掌握了‘历史主动权’;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无不在苏联的考虑之内。


就在这样的估计和认识下,苏联到7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放弃了“缓和”战略,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进攻”战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加紧扩充军备,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

苏联于1977年开始先后在欧洲和亚洲部署SS-20导弹,并且加紧推行海陆空三军的现代化计划,使苏联海军首次具备了远洋作战能力。

二是向第三世界大举扩张,实现其霸权主义野心。

苏联1975年支持古巴出兵安哥拉,1977年和1978年插手非洲之角战争,1979年12月甚至直接出兵侵占阿富汗。

在此期间,苏联在亚非拉地区建立了40多个海空军基地,在国外18个国家驻扎军队军事人员数量达到75万人之多。

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苏联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攻势,加紧在全球范围内的势力扩张。

(一)建立“条约网”扩展在亚洲势力。

20世纪70年代,为了扩展和巩固自己在亚洲的势力,推行所谓的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目标,苏联在亚洲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战略部署。

首先,利用印度,推行其南下政策。

1971年8月,苏联与印度签订“和平友好合作条约”,支持印度先后以武力肢解和吞并了巴基斯坦和锡金;其次,利用越南,向东南亚扩展势力。

为了实现自己控制东南亚的野心,苏联积极支持越南建立“印支联邦”的计划。

1978年,苏越“友好合作条约”签订后,苏联从越南手中获得了金兰湾军事基地的租让权,越南也积极支持苏联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主张。

(二)利用“代理人”进行侵略战争。

除了建立条约网,控制渗透条约签订国和地区之外,苏联还利用军事“代理人”进行侵略战争,而古巴军队在这一时期成为了苏联的“金牌打手”。

1975年至1978年间,苏联利用古巴军队先后对安哥拉内战、非洲之角战争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还插手了扎伊尔和民主也门的内政,将军事触角伸向各地。

(三)出兵阿富汗种下转败恶果。

阿富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美苏争霸的年代也不例外。

对于苏联来讲,如能控制阿富汗,不仅可以打乱美国阵脚,还能威胁中国,最终实现其南下政策。

因此,1979年12月27日,苏军悍然出兵阿富汗,对阿富汗“不宣而战”,然而令苏联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影响了苏联国家的命运,在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和国内民族分离主义加剧的双重打击和压力下,苏共领导下昔日庞大的国家最终难逃亡党亡国的命运。

三、国际局势影响下的苏联对外战略收缩
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进攻”战略开始收缩。

这一时期,苏联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停滞不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对外扩张导致其在国际舞台上逐渐被孤立,在与美国的争霸中,由于受到美国新的大规模扩军计划实施的影响,“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也随着上述情况的变化开始发生转变。

在具体做法上,从80年代初开始,苏联不再向第三世界国家抢占战略要地;从1981年11月开始,又同美国举行了长期艰难的中导谈判;1982年4月,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希望改善苏中关系的讲话等等,都是其对外政策做出调整的表现。

总之,这一时期苏联虽然竭力巩固其在70年代扩张时从全球获得的利益,维护与欧洲及亚洲国家关系,防止美国重新取得在第三世界的地位,但这些都已无法掩饰其在全球范围内停止扩张,并开始战略收缩的事实。

回顾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的18年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在国家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实则“暗藏凶机”,虽然这一时期苏联外交一度处于全球攻势,并使苏联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但这种建立在损耗国家经济,牺牲人民利益,恶性发展军事基础上的大国地位注定是虚浮和短暂的。

从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进攻外交到戈尔巴乔夫时期的退让外交,以及发展到后来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些历史事实是一步步因果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政策及活动在当时似乎表现为苏联国家的兴盛,但从长远来看却是给国家走向衰亡埋下了历史祸根。

(编辑/刘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