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俄罗斯问题”和苏联外交(1919-1925)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拓展延伸_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_word版有答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2009年10月,在欢庆新中国60华诞的日子里,我们又迎来了中国和俄罗斯建交60周年庆典。
由中国国家档案局同俄罗斯联邦档案署联合主办,中国外交部档案馆协办的“中苏关系档案展(1949~1955)”在中华世纪坛世纪大厅隆重举行。
一件件珍贵的档案资料、一幅幅精美的历史照片、一段段难忘的视频资料,唤起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美好回忆。
图1毛泽东访苏期间和斯大林在一起图21952年8月17日,周恩来率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当时中苏之间密切交往的原因有哪些?中苏间的密切交往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新中国,中国政府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坚定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影响:冲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包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1.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1)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以______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______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________、经济上________、军事上________的政策,企图扼杀新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头几年里,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建立了独霸地位,它在世界各地的活动服从于巩固和扩大霸权的战略目标。
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成为当时两大阵营斗争的突出内容。
2.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原则(1)方针:新中国奉行________的和平外交方针。
(2)原则:①“另起炉灶”:不承认________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________,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________,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中俄关系.pptx
文化旅游领域互动频繁,增进了解
文化节庆活动
中俄双方互办文化年、文化节等活动,展示各自的文化艺术和风土 人情,吸引大量游客互访。
旅游线路开发
共同开发跨境旅游线路,推动两国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加深民众间 的相互了解。
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传承两国悠久的 历史文化。
青年交流活动丰富多彩,培养友谊
巩固和深化两国人民传统友谊途径
文化教育交流
加强双方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两国青少年互访、学术研讨等活动,增进相互了 解和友谊。
旅游合作发展
扩大旅游领域的合作,简化签证手续,吸引更多游客赴对方国家旅游观光,促进民间交往 。
地方合作机制
建立和完善地方合作机制,推动两国各地区间的友好往来和务实合作,夯实两国关系的民 意基础。
务实合作
中俄两国在能源、航空航天、地方合 作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务实合作项目
,取得了显著成果。
国际协作
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中保持密切沟通 与协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02 政治互信与战略协作
高层交往与政治互信提升
1 2 3
频繁的高层互访
中俄两国元首及政府首脑定期举行会晤,就双边 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增进了两 国之间的政治互信。
民间友好往来故事分享
友好城市交往
中俄众多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通过互访、文化交流等形式 ,分享彼此发展经验,推动地方合作。
民间艺术交流
两国民间艺术家定期开展艺术交流,通过表演、展览等活动,展示 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人道主义援助
在对方国家遭遇自然灾害等困难时,两国民间组织积极提供人道主 义援助,体现双方民众的深厚情谊。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一外交政策(一)斯大林时期的外交政策(1945-1953):一是巩固苏联的外交成果和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二是应对美国和西方发动的冷战。
总体呈现一种谨慎的防御政策。
背景:二战后,苏联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独大,成为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实力大为增强,想要灭掉社会主义。
来自美国为代表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欲建立全球霸权秩序核对社会主义的压迫和敌视。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起初与西方基本合作解决问题,后来转到应对西方冷战。
评价:评价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外交,最大的标准是他时否有利于工人阶级的解放和殖民地任命的解放,是否有利益维护和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看,斯大林反击冷战的压力和攻击,,维护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和支援了中国在内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
赭石最主要的方面,他的外交政策中的犯下许多的大党主意扩张主义和侵略他国的霸权主意错误是第二位的。
(二)赫鲁晓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53-1964)背景:冷战长时期进行,苏联经济和军事上很感吃力,人民生活改善受到影响,内部出现希望与西方和平共处的声音。
苏联的政权基本稳固,外部战争消灭的可能已经消失。
外交政策:和平共处路线&核外交。
评价:赫鲁晓夫的外交以冒险主义开始,以空想主义结束,目的是为同美国争霸。
导致内外混乱,是外交的一系列失败对苏联威望的打击和对苏联人民信心挫伤的结果。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64-1982)背景:六十年代中期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苏联在这一时期经济迅速法杖。
军事力量和武器力量超美国。
外交路线:主动的强势外交。
(苏攻美守)评价:苏联成为在冷战中实例上升最快,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坚持了社会主义事业,订立了一系列裁军减核及其他的一系列的协议,有助于缓和国际局势。
(四)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夫时期的外交政策(五)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85上台)新思维外交:改革,致苏联解体。
二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二战时期的中苏关系在学习二战史时,我对这期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的中苏关系很感兴趣,想对战前中苏的历史和战后中苏的关系发展有了一探究竟。
一、北洋军阀同沙俄二战前,中国当时当权的是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同沙俄争夺外蒙的实际主权。
1911年,中国进行辛亥革命,沙俄趁机让外蒙宣布独立,处自己势力之内。
1915年,北洋军阀政府与沙皇俄国签定《中俄蒙协约》,中国在外蒙只保存了徒具虚名的领土主权。
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十月革命(1917年)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
1919年,外蒙向北洋军阀请求取消“自治”,中国驻军入外蒙,正式恢复领土主权。
因为直皖战争,中国驻蒙军撤回。
1921年,外蒙趁机成立“自治政府”。
坊间传言,当时许多来不及回国的在蒙华商被屠杀。
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1922年),中国与苏联纠葛开始了。
列宁执政时期,年轻的苏维埃曾想通过承认蒙古属于中国的方式,来得到北洋军阀对苏维埃的承认。
但是因为当时北洋军阀看不起苏维埃,认为得到苏维埃对中国在蒙古主权的承认并不能产生实际作用,所以忽略了列宁抛来的橄榄枝。
在斯大林执政期间,由于苏联开始强大,苏联已经在保住自己在俄国的执政地位的前提下,保证苏联对蒙古享有的控制权,所以,在斯大林时期,中国在对苏外交上屡屡受挫。
(一)1924年,在苏联的扶持下,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1925 年,斯大林获得苏联最高权力。
(三)1928年6月,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时任外交部长的王正廷在南京发动了一场以修订不平等条约为中心的“革命外交”,将列强在华特权分为五类,革命外交将分为五期进行,包括恢复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铁路利权、内河航行权、沿海贸易权等。
(四)1929年,中东路事件,中苏外交停止。
这场冲突持续近5个月之久,双方动用的一线兵力超过20万,使用了重炮、坦克、飞机和军舰等重型装备,是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冲突,其结局对于东北的局势乃至全国的时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俄关系的政治知识点总结
中俄关系的政治知识点总结一、历史渊源1、古代关系:中俄两国在古代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尤其是在中国北方的辽、金、元等朝代时期,中俄之间的接触与交流频繁。
双方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交易与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的贸易、东北地区的文化传播等。
2、沙俄时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沙俄开始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扩张,与中国形成矛盾。
两国爆发了数次战争,如尼布楚条约战争、北京条约战争等,沙俄在这些战争中获得了辽宁、黑龙江等地区的领土。
3、苏联时期: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成立,中苏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虽然出现过一些摩擦,但两国在反帝反殖斗争等方面有着密切合作。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援助,并参与了中国解放战争。
4、现代关系:中苏两国在冷战期间一度处于势同水火的状态。
1950年代,中苏两国关系开始紧张,直至1960年代末开始破冰。
而后又因中苏边界问题再度紧张,两国在国际事务上摩擦不断。
1989年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开始缓和,双方签署了《中俄邻界管理条约》和《中俄友好合作条约》,并建立了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现实合作1、政治关系:中俄两国在政治上有着密切的合作,两国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加强各层级的交往与合作。
两国在国际事务上有着密切的协调与合作,如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的投票协调、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共同立场等。
2、经济关系:中俄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也十分密切。
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远远高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
两国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等领域有着密切的合作,共同打造了“中国-俄罗斯东线天然气管道”等重大项目。
3、军事关系:中俄两国在军事领域的合作也日益加强。
两国进行了多次联合军演,不断加强军事交流与合作。
4、人文交流:中俄两国在人文交流领域也有着密切的合作,双方加强了教育、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
三、未来展望1、坚定合作方向:中俄两国将继续坚定地合作,深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共同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可能性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可能性中俄两国地缘关系紧密,历史上曾多次交替合作与对抗。
自1990年代以来,随着两国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的迅速发展,中俄关系呈现出了新的历史时期。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探讨中俄关系的历史与未来。
一、历史上的中俄关系中俄两国的历史渊源极为深厚。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国和俄罗斯的边境就形成了明显的地缘学特征。
直到17世纪之前,两国的交往最多只是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方式展开,而政治和军事上的交流十分有限。
这一时期,中俄两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较为平等。
17世纪中叶,沙皇国在扩张中进入了满洲,迫使中国与俄罗斯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该条约使得中国的领土面积遭受了较大损失,同时也标志着中俄关系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不平等。
此后,中俄两国的关系一直处于对抗状态。
19世纪中叶,积弱不振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中国进一步割让了领土,俄罗斯则取得了更多的特权。
这一条约无形中加深了中俄两国的敌对关系,同时也奠定了近代中俄关系的基本格局。
20世纪初,中俄两国的关系再次发生了转机。
俄国10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和文化支持,帮助中国抵御了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
此时中俄两国的交往中最主要的特征是合作。
然而,该合作关系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因为两国政府的意识形态差异而暗淡下来。
随着冷战的到来,中俄两国的敌对关系再度加强。
1950年代,苏联在中国东北建设了大棚房、机器化、电气化等众多农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但是这些项目成效不佳,导致中苏关系急转直下。
根据统计,1958年至1965年之间,中苏两国发生了数千次重大军事冲突,造成了大量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此后,中俄关系一度降为冰点。
1970年代初,中美建交的背景下,中国与苏联的敌对关系有所缓和。
1972年,随着尼克松总统的访问,中美关系逐渐改善,同时与苏联的对峙也得以缓解。
然而,中俄两国的合作关系并没有得到恢复,二者关系仍处于冷漠和互不信任之中。
1990年代后,随着苏联解体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俄两国展开了新一轮探讨合作的步伐。
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对中国外交启示
浅谈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对中国外交启示俄罗斯---一个从在1917年发生十月革命继而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到1991年八一九事变苏联解体,近一个世界的国家之路走得艰难而险阻。
今天的俄罗斯早已不同于以前的苏联政府,可是却又和苏联政府的行径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
在世界经济与政治高度交叉的今天,俄罗斯到底经历着一个怎样的路程?作为苏联盟友,俄罗斯邻国的中国,又应该从俄罗斯的历程中吸取怎样的经验与教训?一个国家的发展所经历的必然是很多的,光是外交方面,就足以让我们对其加以深刻的研究与总结。
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
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
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从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总结起来有七点:1.俄罗斯外交不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大幅战略收缩(如从越南、古巴撤出军事基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全方位、无敌国外交,寻求与西方的合作,与中国的战略协作,发展务实外交,重视经济外交和商业利益,争取利益的最大化。
2.俄罗斯的外交传统是先欧后亚,先西后东,即便偶尔面向东方,也是心向西方,同时避免腹背受敌、两线作战。
3.俄现在是以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影响周边,特别是欧亚地区。
4.俄罗斯致力于改变前苏联在人们心目中霸道、好战、不讲道理、比较民族利己主义的形象。
5.俄罗斯逐渐形成“强国富民”的发展战略。
6.俄罗斯与南部穆斯林国家(包括土耳其、伊朗、叙利亚、巴基斯坦等等),关系是相对平和、友好的。
7.从“梅普组合”到“普梅组合”,政策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相对可预测性,不会发生所谓的“橙绿色革命”。
从上面所列出的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转变可以看出,俄罗斯现在所考虑的主要是从经济上发展国家,并且由拉拢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处好与各穆斯林国家关系。
虽然以前一直奉行的是先西后东,先欧后亚的外交政策,但是随着斯诺登时间的升级,以及乌克兰事件的爆发,其越来越意识到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性,并且对西欧采取强硬的外交手段,使得美国公然呼吁让俄罗斯退出G8,并且威胁若俄罗斯不采取措施制止乌克兰事件更大的升级,派兵到乌克兰维和,将对其进行制裁。
苏联70年代以来——四大电影题材创作热潮
沙皇俄国的电影生产从20世纪初开始。
1908年德朗科夫拍摄了俄国第一部故事片《伏尔加河下游的自由人》。
1908~1916年,俄国共拍摄了1376部长短故事片,其中有根据古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也有表现俄国历史的影片,但更多的是比较粗糙的娱乐片。
当时电影生产掌握在私营企业手中,影片生产技术条件也很差,这些都限制了电影作品艺术水平的提高。
具有一定水平的影片有:普洛塔占诺夫的《黑桃皇后》(1916,根据普希金作品改编)、《安德列.科如霍夫》(1917)、加尔金的《贵族之家》(1915,根据屠格涅夫作品改编)等。
人民电影事业的诞生十月革命后,彼得格勒、莫斯科,后来还有乌克兰,都很快成立了电影委员会。
1919年 8月27日,颁布了列宁签署的法令,决定将照相、电影生产及发行移交人民教育委员会领导。
这一天标志着苏联电影的诞生。
此后,列宁对电影工作做了一系列指示。
他指出:“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
”根据列宁指示的精神,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片和纪录片,这些影片反映了国内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1918~1920年间,还拍摄了一些古典文学改编的影片,如《谢尔盖神父》(1918,原著.托尔斯泰,导演普洛塔占诺夫)、《偷东西的喜鹊》。
高尔基的《母亲》也在此期间第一次被搬上银幕(1 920,导演.拉朱姆内依)。
根据形势的需要,十月革命后拍摄了一批表现国内迫切政治问题的故事片,它们被称为“宣传鼓动片”。
1921年,国立第一电影学校全体师生在加尔金领导下拍摄了《镰刀与斧头》,这是苏联第一部大型革命题材故事片。
影片表现十月革命期间贫富农之间的斗争1923年,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另一部著名的革命题材故事片《红小鬼》(导演..比列斯基阿尼)。
影片表现了布琼尼第一骑兵军和马赫诺匪帮的斗争。
这一期间,苏联电影工作者的艺术探索比较活跃导演库里肖夫领导国立电影实验工作室,除了在蒙太奇手法上进行实验外,还创立了“电影模特儿”理论这种理论把演员比做操作中的机器,把导演比做设计工程师。
人教版2023年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教版2023年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中俄两国的历史渊源源远流长,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演变,至2023年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回顾并分析人教版2023年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展示两国友好合作的成功经验和未来合作的潜力。
一、起源和初期交往中俄两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的贸易交流。
早在清朝时期,中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就有了一定的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
然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两国之间出现了一系列冲突和矛盾,最著名的是中俄边界争端。
二、冷战时期的紧张关系在二战之后,中俄关系进入了一个漫长而紧张的时期,即冷战时期。
苏联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而中国则成为了另一个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
然而,在冷战初期,中苏关系相对友好,两国互相提供支持并共同对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地缘政治上的竞争,中苏关系逐渐紧张起来。
1960年代中期,中苏两国开始发生分歧,尤其是在对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反对美国的立场上。
最终,中苏交恶,两国关系几乎陷入冷战状态。
三、中国改革开放和中俄友好关系的重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俄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创造了机遇。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为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动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俄两国重新建立友好关系创造了机遇。
1989年,中国和苏联(后来的俄罗斯)领导人进行了重要的高层互访,为两国之间的和解和合作打下了基础。
此后,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包括经贸、文化和科技等领域。
四、21世纪的合作共赢21世纪以来,中俄关系进一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双边经济合作稳步增长,文化和人文交流更加密切。
在经济领域,中俄两国成为了重要的贸易伙伴。
两国围绕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项目。
此外,中俄两国还加强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和合作,共同维护了多边主义和国际秩序的稳定。
五、未来的展望展望未来,中俄两国的合作潜力巨大。
中苏关系
中苏/俄关系:大起大落一.中苏/俄关系的曲折历程1.“一边倒”方针下的中苏蜜月期(1949—1960)“不平等的伙伴”战略联盟模式1949年毛主席访苏,两国于1950年2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结成政治军事同盟。
在当时反帝、反殖和争取缓和紧张局势的斗争中,中苏两国利益一致,行动上相互配合。
1957年11月,毛主席第二次访问苏联。
在莫斯科举行的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及64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发表纲领性宣言,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推向了高峰。
双方虽有分歧,但两国政府能够顾全大局,求同存异,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2.中苏对抗:意识形态冲突到武装对峙(60年代—80年代初)战略对抗模式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产生分歧。
此后两国的分歧、冲突进一步发展,分歧的范围更加广泛,冲突也更加尖锐。
两党从意识形态分歧上升到两国关系,1969年珍宝岛(苏联称达曼斯基岛)事件,使已经恶化的两国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70年代苏联在印度支那地区大肆扩张,并支持越南反华、入侵柬埔寨。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威胁我国西南安全。
苏联的这些行为,使两国关系不断恶化。
3.中苏关系缓和到正常化(80年代初—1991)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苏两国对国际形势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尤其是良好的周边环境,而缓和、改善中苏关系也就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被提上了议程。
1982年中国十二大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不再把反对某一特点国家作为外交政策的目标,强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苏联由于在70年代过度扩张,使其丧失了对美国的优势地位,苏联需要收缩战线;中国与日本、美国相继建交,又使苏联在亚太地缘环境中处于不利地位。
如果与中国继续全面对抗,苏联的地缘政治环境将迹象恶化,苏联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二战史解读连载32:二战前苏联的外交政策
二战史解读连载32:二战前苏联的外交政策第三十二章苏联的外交政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苏联的对外行动主要分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与世界各国开展外交行动,特别是与帝国主义大国展开和平外交斗争,扩大国际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营造一个有利的和平环境;二是继续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反帝正义之举,苏联始终把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视为自己的天然盟友,支持他们求解放、求发展的革命要求,遏制帝国主义的反动性,从另一个方面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外部环境。
苏联指导、援助各国人民的革命虽为正义之举,但也常常出现不当之举,造成了革命损失。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苏联对外行动的第一个方面,特别是与帝国主义大国展开的和平外交斗争。
苏联开展这一外交斗争始终坚持的一条底线是:决不允许在列强之间结成一条反苏统一战线。
苏联利用列强之间矛盾,联合威胁较小的列强对付威胁较大的列强,以此达到维护和平的目的。
苏联这一时期的外交行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法西斯崛起前的二十年代和法西斯崛起后的三十年代,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之。
总体来说,苏联这一时期的对外行动也许并非十全十美,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应有的担当。
第一节开辟和平共处新时代二十年代是苏联初登国际舞台,结束与帝国主义武装对立并开辟与之和平共处新时代的一个时期。
1920年,内战接近尾声,帝国主义的反动武装干涉以失败告终,苏联和帝国主义之间进入了一个均势时期,谁也打败不了谁,这就为苏联开展外交活动、与帝国主义和平共处提供了条件。
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一天,苏俄就颁布了《和平法令》,表明自己的外交政策是真正的和平政策,因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
从帝国主义方面来讲,长期与苏联对峙也是不利于己的,特别是在那样一个战争结束、满目苍夷的时期里,帝国主义急需通过改善与苏联的关系恢复自己的经济,而广大人民怀着真诚的愿望要求本国政府改善与苏联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党和政府因势利导,以改善经济关系为突破口恢复与帝国主义世界的联系。
中苏关系史纲
中苏关系史纲
中苏关系史从1917年的“大苏俄革命”开始,经历过当代中苏共同抗日战争的火热历程,发展到1945年的形成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
而随后冷战的爆发,使中苏关系又重新沉浸到充满悬念的局势中,直至1959年的双边的卫星关系。
从1959年开始,中苏关系又进入新的繁荣期。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及五四运动的发动,大大推动了中苏双边关系的发展。
1980年代以来,两国开展了许多重要活动,如苏联首次给予中国大量经济援助,促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双边关系又一次达到高峰。
1991年,苏联解体,两国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1992年,两国建交,并将建立创新型、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作为中苏友好关系的宗旨之一,中苏互助互赠也被提出。
21世纪以来,中苏关系持续发展壮大。
2004年,习近平主席向俄罗斯总统克林姆林普访问,两国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深化双方的军事、技术及人文等领域的交流,进一步扩大了中苏关系的发展。
习近平主席2018年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晤,又一次为中苏友好关系注入活力,促进二国关系向新的水平提升。
在未来,中苏关系仍将有着稳定、建设性的发展,并会走上一条更加坦诚、互助的发展之路。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苏联的对外关系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苏联的对外关系作者:孙秀红从上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苏联的外交大致上共历经了三次重大调整,其变化影射了当时的国际形势。
由于在制定对外政策时,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苏联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时牺牲了一些国家的利益,尤其过分蔑视东欧及中国等弱小国家的主权,使得这时的苏联备受争议。
还有就是苏联在国外总是高扬社会主义旗帜,时刻标榜自己走共产主义路线,不与他国为伍,这也是苏联外交总遭坎坷的原因之一。
再加上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放心与其建立真正的外交关系。
下面我们将以时间为线索对苏联这时期的外交进行阐述。
一、20年代苏联的和平外交政策20年代初,列宁就提出了与世界各国进行和平外交的政策,这时的外交政策的主要任务就是打破孤立状态,使苏联在国际上获得承认并稳定它在世界上的地位。
从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就遭到国内白卫军和国外的武装干涉,政权岌岌可危。
经过苏俄军民的艰苦努力,终于稳定了国内局势。
但是在国际上,除协约国外,就连战时同盟国也对新政权充满了敌视,苏联在国际舞台上陷入了空前的孤立困境。
为了走出困境,1921年,列宁就曾宣布与各国进行和平外交。
1922年,苏联第一次派代表团参加了在热那亚举行的国际经济会议,遗憾的是列宁因病未能参加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上,苏联并未取得预想效果,还使苏联深陷债务和赔款之中,但1922年4月6日签订了《拉帕洛条约》,这是苏联第一次与西方大国签订的和平外交条约,也是苏联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经过不断努力,在1924年,苏联迎来了自己的外交年。
先是英国承认苏联,接下来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典等国相继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
但必须指出的是,这时期苏联的外交是以经济为桥梁,来打开政治外交这条艰难大道。
令苏联遗憾的是,这时期的各国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也仅仅是进行贸易往来而已,对政治交往却避而不谈。
但不论怎样,这时期的苏联外交取得了重大胜利。
中俄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俄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俄交往历史1. 三国时期中俄交往从三国时期开始,中俄两国开始有了较为明确的交往。
那时的俄罗斯是由斯拉夫人族群组成的联盟,而中国大部分地区被三国鼎立。
在这一时期,中俄两国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边境贸易和文化传播等方式进行的。
2. 蒙古帝国统一中俄在蒙古帝国建立之后,蒙古帝国统一了中亚和俄罗斯地区。
蒙古帝国的统治者忽必烈在统一中原之后,将统治范围扩展到了俄罗斯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大都会分府。
这一时期,中俄两国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交往。
3. 明朝时期中俄交往明朝时期,中俄两国之间的交往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这一时期,俄罗斯开始向东扩张,逐渐进入了中国的视野,中俄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调整。
4. 清朝时期中俄交往清朝时期,中俄两国之间的交往进一步增加。
这一时期,俄罗斯开始向东扩张,逐渐进入了中国的视野,中俄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调整。
5. 维新1840年至1911年中俄交往在这一时期,中俄两国的交往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这一时期,俄罗斯开始向东扩张,逐渐进入了中国的视野,中俄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调整。
6. 清朝末期中俄交往在清朝末期,中俄两国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变化。
在这一时期,俄罗斯开始向东扩张,逐渐进入了中国的视野,中俄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调整。
二、新中国和苏联的建立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帝制统治。
新中国的成立将中国的历史拉入了社会主义制度。
2. 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苏联对中国的支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苏联对中国在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为中苏两国的友好交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进一步加强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这一条约为两国的相互支持和协助提供了法律保障。
红星照耀中国_5
第六节
本章完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
时间:2023.10.22
第四节
第4章
第四节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
本节主要讲述了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三七年中俄关系的历史。从一九二三到一九二七,中俄 处于同盟时期;一九二七到一九三三,是俄国对中国隔离,而南京政府力求和俄国势力完 全绝缘的时期。从一九三三到一九三七,是南京和莫斯科不冷不热的关系。在中国近代史 中,列强以重要的助力一直支持蒋介石,近十年不帮助红军,而俄国是扶助中国红军的
红星照耀中国.十一章总结
好词金句
引以为荣 智囊 诋毁 与世隔绝 淳朴 借鉴 受益匪浅 挫折 剿灭 机 智敏锐 满腔热忱 妙语连诙 幽默 窟 窿 血迹斑斑 凯旋 龙飞凤舞
第一节
第1章
第一节
途中琐事
作者再次南下进入甘肃,遇到了已经64岁但还是加入红军的马鸿逵老爷爷,遇到了身为药 剂师同时也是红军战士的贾河忠,以及凯旋归来的红军队伍,见到了乡亲们为他们组织的 盛大的欢迎仪式
第五节
第5章
1
崇拜俄国苏联,分享俄国 革命的集体经验,有抄袭、 模仿外国思想、制度、方 法、组织等,但在借用中
也有不、理论 领导等也是在共产国 际的密切指导之下
第六节
第6章
斯洛和保安红军恋恋不舍的离别之情,斯诺找回 包(日记、笔记胶卷、共产党杂志、报纸、文件)的 经历
红星 照耀 中国
第一、二节 第三、四节 第五、六节
红星照耀中国.十一章总结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新闻作者,作 家。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 讯员。1936年,访问陕北苏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 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后又写成《红星照 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对中国共产党和中 国革命做了公正报道
论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
论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李玉君内容提要 我国学界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存在不同的评价意见。
本文从斯大林、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以及他们对苏联外交政策影响的角度对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进行了探讨。
认为斯大林、契切林都继承了列宁晚年的外交思想,斯大林在20年代已经把世界革命的胜利寄希望于未来,提出了 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契切林已把社会主义的未来和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联系在了一起。
在对外政策方面,斯大林、契切林都把苏联国家利益放在外交政策考虑的优先地位。
在实践上,虽然斯大林有时依然表现出了对世界革命的追求,但契切林以其长期担任苏俄外交人民委员的经历和丰富经验影响了斯大林以及苏联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从整体上看,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对外政策尽管存在一些失误,但基本把握住了列宁晚年思想的方向,为苏联国内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斯大林 契切林 20世纪20年代 苏联 对外政策我国学界对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评价波动很大,经历了从全面肯定、不容批评到大加批评的过程。
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的认识存在不同意见!。
本文尝试从斯大林、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以及他们对苏联对外政策影响的角度对20年代的苏联对外政策进行探讨。
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理论外交理论是制定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是认识、评价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苏维埃外交是革命外交,世界革命理论影响了苏维埃外交政策的制定。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苏维埃国家逐步放弃了世界革命思想,列宁提出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在资产阶!林军先生认为,我国对于苏俄对外政策的认识和评价长期处于一种近乎二律背反的状况,表现为在对苏联对外政策认识与评价上存在两种偏向(即建国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的称颂赞扬和后来对苏联、主要是斯大林时期对外政策的批评),以及在对苏联对外政策评价上前褒后贬的两段论观点(即一点论地赞扬列宁时期和几乎全盘批判斯大林时期)。
俄国主要档案馆情况简介
俄国主要档案馆情况简介沈志华编译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管理局ΥедералънаяАрхивнаяСлужбаРоссииРосархив地址:莫斯科市,伊利尼卡大街12号电话: 206—27—85;206—23—25;206—35—31;200—42—05(传真)路线: (地铁)中国城站,卢比扬卡站,革命广场站局长: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科兹罗夫(ВладимирПетровичКозлов),电话: 206—35—31第一副局长:弗拉基米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秋涅耶夫(ВладимирАлексеевичТюнеев),电话: 206—23—23副局长: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叶列姆钦科(Владимир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Еремченко),电话: 206—23—26副局长: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塔拉索夫(ВладимирПетровичТарасов),电话: 206—27— 85历史沿革:作为俄国的档案管理机关,该局成立于1992年9月30日。
其前身是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部档案事务管理总局(1918~1922年)、俄罗斯联邦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档案管理局(1922~1929年)、俄罗斯联邦中央档案管理局(1929~1938年)、苏联中央档案管理局(1929~1938年)、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档案管理总局(1938~1948年)、苏联内务部档案管理总局(1948~1960年)、苏联部长会议档案管理总局(1960~1991年)、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档案管理总局(1955~1990年)、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档案事务委员会(1990年11月~1991年11月)、俄罗斯联邦政府档案事务委员会(1991年9月~1992年9月30日)。
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АрхивПрезидента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主管部门:俄罗斯联邦总统办公厅地址:莫斯科市,旧广场4号电话224—06—82,224—07—76路线: (地铁)中国城站,卢比扬卡站,革命广场站馆长:科罗特科夫·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КоротковАлександрВасилъевич),电话:206— 13— 33副馆长:阿卡尼娜·玛利娜·米哈伊洛夫娜(АганинаМаринаМихайловна),电话: 206—51— 82历史沿革:该馆成立于1991年12月,其前身是1955年至1990年7月的原苏共中央总务部第6处档案馆和1990年7月至1991年12月的原苏联总统档案馆。
高三历史中俄关系热点整理
3、向帝国主义过渡:
(1)经济概况: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于其他主 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依然很小。 (2)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的原因:1861年改革;对外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3)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经济、政治上存在封建残余; 技术装备十分落后;工业发展日益依赖于外国资本 (4)特点: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原因在于封建残余的存 在以及沙皇热衷于对外扩张 (5)国际关系:俄奥争夺巴尔干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之 一,俄国分别于1892年和1907年与法英结盟,形成三国 协约。“一战”期间,在东线对抗德奥联军,1916年俄 国夏季攻势挫败奥匈,支援了西线,1917年十月革命后 退出“一战”。
4、俄国的社会主义建立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世纪初,列宁主义诞生。 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十月革命的胜 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接着,又取得 了保卫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胜利。 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2年成立苏联, 1925年推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1927年推行农业集体化方针。 三十年代中期,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体制。
7、二战后的苏联: (1)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2)两极格局的形成: (3)苏联和东欧的改革: (4)苏联解体:
8、1991年以后的俄罗斯: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关系中存在的美 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中心力量,对各个地区、国际 组织和国际政治有重大影响力,形成多极化趋势。由于社会制度的 迅速改变,俄罗斯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要走出困境,还需要 一段时间。
高考试题感悟
• (08天津卷,22)1895年4月,俄国财政大臣表示, “假使日本占领南满(今东北南部),对我们将是 威胁”,为保护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应“采取适 当措施”。此措施是( ) • A.阻止签订《马关条约》 • B.联合德、法干涉还辽 • C.租占旅顺、大连 • D.修建满洲铁路 • 解析:B A不符合史实,俄国并没有阻止《马关条 约》签订;C和D是1898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 潮的内容;《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为阻止日本 对其在中国东北对其利益构成威胁,联合德、法干 涉还辽,日本被迫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国家的武装干涉全部失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入对峙阶段。
二、苏联和西方和平共处:1921-1924
1.苏联的变化 2.苏联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外交” 3.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 4.苏联的政治进程 5.苏联外交思维中的大俄罗斯主义情结
1.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由于国际孤立,苏俄受到生存压力。内战胜利之后,苏俄 开始进入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合
劳合· 乔治主张对苏贸易,一方面出于经济利益需要,一方 面希望通过经济利益来“复兴和挽救”俄国。1921年3月,
苏俄和英国签订《临时贸易协定》,英国承认了苏俄。
(2)德国和苏联的“经济外交”
德国失去殖民地和市场,也愿意和苏俄恢复贸易。1921年 5月,德国和苏俄签订贸易协定。
(3)其他国家
主义的斗争。
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支持新独立国家。同意芬兰、波兰、 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的独立,放弃沙俄的殖民地, 废除沙俄政府签署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支持土耳其革命和 独立,提供经济援助和武器弹药。支持中国革命。
2.西方国家的干涉
(1)直接干涉 (2)外交欺诈 (3)三次间接武装干涉
西方国家对苏俄的态度
美国国务卿蓝辛:《和平法令》是“对各国现存制度的直接威胁”。 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要求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声明,来抵消《和平 法令》的影响。
邱吉尔:把苏维埃这个婴儿“掐死在摇篮里” 奥兰多:建立“防疫线” 克里孟梭:建立“铁幕”,防止苏俄破坏欧洲文明。
(1)直接干涉
1918年3月,美国和英法各国军队共4万余人在摩尔曼斯克 登陆,建立进攻苏俄的桥头堡。 1918年 4 月,日本借口保
件,通过谈判争取时间。布利特提出的条件:
停止军事行动; 保存各地的政权; 协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苏俄境内; 赦免双方全部政治犯; 恢复苏俄与国外的贸易; 俄军复员,交出剩余的军火后,协约国军队撤出俄国。 列宁会晤了布利特,准备原则上接受以上条件,第6条除外。目的是换取时间来巩固政权。
(2)意识形态
认为苏维埃是“瘟疫”,担心革命扩散。
(3)经济
革命后,苏维埃宣布私有企业国有化,强行没收外国资本,取缔外国 银行,废除沙俄所有的外债(160亿卢布)。革命使各国经济利益受 损,银行家和工厂主们丧失了在俄国的工厂、投资和商品市场。
法国在革命前在俄国占有其铁产量的55%,煤产量的74%,石油产量
苏德两国都希望突破外交孤立地位。4 月16 日,在热那亚近郊德拉巴 洛(苏俄代表团驻地)签订《拉巴洛协定》,相互放弃战争赔偿,立
即恢复外交关系,根据平等互利和最惠国原则建立贸易和经济关系。
这个条约是苏德两国一战后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摆脱了外交孤立。
列宁语录
“我们要做生意,他们也要做生意。” “我们不是以共产党人的身份,而是以商 人的身份到热那亚去。”
苏联第一次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是国际经济会议,标志 着苏联和西方国家从政治军事对立关系进入经济和外交合
作阶段。
A.戛纳会议(1922年1月)
1921年12月,苏俄向英法意日美五国发出照会,提出愿意偿还沙俄债 务,条件是各国承认苏俄政府合法性,停止威胁苏俄安全。建议召开 国际经济会议,讨论建立欧洲和平和经济合作问题。
民起义、工厂罢工,甚至出现士兵的叛乱。
1921年,列宁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 策”,允许部分商品流通和私营经济和外资的存在。
2.苏联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外交”
(1)英国和苏联的“经济外交” (2)德国和苏联的“经济外交” (3)其他国家 (4)热那亚会议和《拉巴洛协定》
(1)英国和苏联的“经济外交”
德国之后,挪威、奥地利、意大利、丹麦、捷克斯洛伐克 都和苏联签订贸易协定。这些协定都标志着对苏俄政权的
承认。但是法国和美国坚决反对。美国尤其激烈。法国批
评英苏协定是“对俄国债权人——法国的叛变”,美国报 刊批评劳合 • 乔治,说英苏协定是“一块充满炸药的金 砖”。
(4)热那亚会议和《拉巴洛协定》
B. 布利特谈判
起初,美英两国表示愿意签署协定,但是高尔察克开始在西伯利亚展开进攻, 协约国认为有把握获胜,所以放弃了协定书。
威尔逊总统禁止发布协议方案,劳合·乔治则表示他与谈判没有任何关系。
布利特愤然地说:“这是对舆论最粗劣的欺骗,也可以说是我一生所知道的
欺骗中最无耻的欺骗。”
美国和协约国决定,同时采取两种办法解决俄罗斯问题,一是支持白卫军,
适。内政外交都开始向传统回归:经济制度方面实行“新
经济政策”,外交方面,寻求经济外交和国际承认。外交 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余粮收集制度 B.全部工业国有化,严格集中管理 C.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 D.普遍义务劳动制
(2)“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人民的全面抵制并导致1920年 至1921年的大饥荒,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边缘,各地出现农
苏联宣布与南京政府绝交,声明保留1924年的中苏协定之一切权利。
苏联军队攻入中国领土, 蒋介石授权张学良准备谈判停战。12月双方 代表在伯力签订《伯力协定书》,中东路恢复到以前的状况。
间接干涉苏俄;二是建立一条封锁线,利用反苏的东欧国家,“把西欧和布
尔什维克病毒隔离开来”。
(3)三次间接武装干涉
第一次:1919年3月-1920年初,高尔察克被俘虏处死,干涉失败。 第二次: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2月,邓尼金被打败。 第三次: 1920年4月-11月,波兰进攻,苏波谈判,1921年3月缔结 和约。
3.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 (1924-1925认成为一股热潮。一是因为经济上需 要,二是苏联外交的革命性和灵活性,使得它的国际声誉上升。对苏 联持强硬态度的西方国家政府,逐渐被温和党派代替。
1924 年2 月,英苏两国建交。意大利、挪威、奥地利、希腊、瑞典、 中国、丹麦、墨西哥等国相继与之建交。10月,法苏建交。
实现公正、民主的和平,即不割地赔款、民族自决,主张
公开外交。
B.公布秘密条约
1917年12月到1918年1月,苏俄把沙俄政府签署的100多个 秘密协约和文件公布报纸,出版了大量沙俄外交部的秘密
档案。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布秘密条约和文件。
C.按照民族自决原则处理外交关系
放弃帝国主义侵略政策,遵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反对殖 民统治、主张民族自决,支持殖民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
英德意同意,虽然美法两国政府反对,但是国内企业界积极,只好同 意。1922年1月协约国召开戛纳会议,决定召开由欧洲经济会议,邀 请苏联参加。这等于承认了苏联的地位,标志着苏联和西方国家从政 治军事对立关系进入经济和外交合作阶段。
B.热那亚会议(1922年4-5月)
29国参加,美国只派观察员列席。 英法要求苏联偿还沙俄政府全部债务,苏联要求西方赔偿干涉造成的 经济损失;西方国家要求苏联归还被国有化的资产,苏联拒绝。
第3讲 “俄罗斯问题”和苏联外交 (1919-1925)
一、“俄罗斯问题”和协约国的干涉 二、苏联和西方世界的和平共处 三、20世纪20年代的中苏关系
概要
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差别,苏联从欧洲 社会的一员,变成“体系外”大国,和西方世界对立,价值观和意识 形态成为影响苏俄和西方国家之间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经过武力较量 之后,苏俄和西方国家都不得不承认现实,相互承认现状,开始经济 和政治交往。“经济外交”在推动双方恢复关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 用。
没有明确表示废除《苏蒙友好协定》,苏军仍然驻扎在外蒙,中国没有恢复 外蒙主权;在中东铁路问题上,苏方管理人员仍然控制着中东铁路的行政权。
3.中东路事件
1927年12月南京政府下令,撤销承认苏联在中国各地领事馆,取缔苏
联商业机构在华经营。
1928年12月张学良“易帜”,当月武力接管中东铁路,将苏联人全部 遣送出境。苏联向南京政府提出和平解决中东路事端,南京政府拒绝。
1925 年1 月,日苏建交。至此,共 23国承认了苏联,只有美国仍然采 取敌视政策,不承认。
4.苏联的政治进程
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斯大林语录:有人就有问题,没人也就没 问题。
肃反(1934-1939)
三年之内,逮捕和判刑的政治犯400-500万人,其中至少 50 万人被枪毙,有 120 多万人是共产党员,很多是干部和
双方接受传统政治游戏规则的同时,意识形态差别始终是相互猜疑和 矛盾的制造者,是后来引发冷战的重要原因。
一、“俄罗斯问题”和协约国的干涉
1.俄国革命的国际影响 2.西方国家的干涉
1.俄国革命的国际影响
(1)军事 (2)意识形态 (3)经济 (4)外交革命
(1)军事
俄国原来牵制东线德国军队,占德国及其盟国的军事力量 的一半以上,俄国退出,给协约国造成很大压力。
护侨民在海参崴登陆。不久英军和美军登陆。三国军队共
9000人。1918年11月一战结束,英法美对苏俄的干涉加强。 1919年2月,在苏俄南方地区,协约国军队已达13万。
(2)外交欺诈
布利特谈判(1919.3)
B. 布利特谈判
美国国务院官员布利特的任务是:查清苏维埃政权的巩固程度,了解苏方与协约国缔约的条
的 18 %,革命后,法国失去海外投资的 25%,约130 法郎。英法等国 在俄国投资总额达30亿金卢布,沙俄欠协约国债务17亿金卢布。
(4)外交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