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
苏联的冷战政策及其影响
苏联的冷战政策及其影响冷战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在意识形态、核武器、经济和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对立,造成了全球格局的紧张和不稳定。
苏联在冷战期间的政策对国际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苏联的冷战政策及其影响。
一、苏联的冷战政策苏联的冷战政策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推广苏联在冷战时期积极推广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苏联的意识形态影响了全球左翼运动,其中包括古巴、越南、朝鲜等国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
虽然这些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世界构成了威胁,但也导致了局部战争和社会动荡。
2.军备竞赛在苏联和美国的冷战期间,两国在全球范围内都部署了大量的核武器,形成了一场全球性的军备竞赛。
苏联加大了对军事技术的研发和投资,建立了强大的武装力量。
苏联的军备竞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但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对国民经济造成了重大压力。
3.对外扩张苏联试图通过对外扩张来扩大其影响力和地缘政治利益。
苏联在中东、非洲、亚洲等地区展开了活跃的外交政策,签署了许多政治和经济协议,扩大了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苏联的扩张行动在美国和西方国家看来是对其利益和安全的威胁,导致了多次局部冲突和战争。
4.核武器的使用若苏联的冷战周期间中苏之间的核武器使用是具体话题则可单独提一项若非可以合并到此项中苏联在冷战期间对核武器的运用和态度相对保守,但仍有多次核武器危机,如古巴导弹危机、克格勃行动等。
苏联对核武器的使用政策比美国更为谨慎,这也部分反应了苏联的冷战政策是一种“保持现状”的态度。
5.经济援助苏联在冷战时期积极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以此来巩固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领导地位。
苏联向古巴、越南、朝鲜等国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
但苏联的援助政策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争议,因为在其中有不少是以石油和其他资源为代价的。
苏联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
苏联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苏联在20世纪被誉为是世界大国,其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实践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苏联时期的外交政策出发,探讨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期更好地理解苏联时期的国际格局。
一、苏联时期的外交政策特点苏联时期苏维埃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其外交政策维护了国际社会的公正与和平利益。
从苏联成立之初,其外交政策就一直坚持着“革命国际主义”的原则,倡导国际革命统一战线,与共产主义运动和开展反殖斗争的国家保持紧密关系,为这些国家提供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相当的支持。
苏联时期的外交政策对于世界十分重要,它形成了多元化的特点。
苏联不分敌友,加强了同那些曾经与苏联进行过战斗的国家的合作。
其发达的工业和农业为苏联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苏联国家在经济上建立了一体化的制度。
其实践经验可供我们参考。
苏联时期的土地国家和北京政府曾曾经常保持着接触。
而且,苏联也不仅仅是制造武器,还大量生产了消费品。
苏联工业的增长率长期保持在6%以上,指数比同期西方国家高出3%到4%。
到1952年前后,苏联经济仍以拉式增长率法轻力而继续发展,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济繁荣到达顶峰,处于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一些最好时期。
二、苏联时期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苏联时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其外交政策对于国际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均产生了影响。
在冷战时期,苏联积极参与了东欧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重要的国际事件。
苏联在这些事件中不断发展其军事力量,为那些在这一时期都是关键战役提供了支持。
其高科技、先进武器的出口也给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因此,苏联成为最具影响力、最为争议的大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角色。
在经济领域,苏联时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国有经济。
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在国际社会中也产生了影响。
西欧国家和美国为了应对苏联功能共性发展的挑战,推出了以计划模型为基础的“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政策。
《世界现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
《世界现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导言和平视野下的《世界现代史》一、名词解释:1、世界现代史2、和平精神;3、司马迁的世界历史认识;4、邓小平的世界历史观;二、问答:1、世界现代史如何分期?第一章二十世纪初的世界一、名词解释:1、门户开放2、大棒政策3、金元外交4、日俄战争5、亚洲觉醒6、印度自主自产运动二、问答题:1、二十世纪初期欧洲的优势地位何在?2、欧洲优势与世界和平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三、论述题:1、就美日崛起的相关问题和对中国的启示写一篇小论文。
(题目和内容不限制,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名词解释:1、三国协约;2、三国同盟;3、巴尔干问题;4、萨拉热窝事件;5、德皇威廉二世;6、“绞肉机”;7、日德兰海战;8、史里芬(施利芬)计划;二、问答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什么?结果如何?2、如何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3、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三、论述题:1、试论美国参战的意义和目的?2、试论述俄罗斯参战的目的和最后结果?3、意大利在一战中的表现如何?怎样去认识意大利的“背叛”?第三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一、名词解释:1、二月革命;2、四月提纲;3、科尔尼洛夫叛乱;4、十月革命;二、问答题:1、二十世纪初期沙皇俄国的特殊性体现在哪里?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3、俄、德、匈牙利三次革命的进程基本相同,结果却大不相同,为什么?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怎样评价这一政策?5、共产国际是什么样的组织?第四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名词解释:1、巴黎和会;2、《凡尔赛条约》;3、华盛顿会议;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5、国际联盟;威尔逊。
二、问答题: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性质、内容和特点?2、一战后美日关系的特点和发展状况?三、论述题:1、从威尔逊和国际联盟的关系看美国外交的制约因素?2、一战后新崛起大国之间如何处理相互关系,结果如何?第五章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一、名词解释:1、1926年帝国会议;2、魏玛宪法;3、卡普暴动;4、鲁尔危机;5、道威斯计划;6、杨格计划;7、墨索里尼;8、法西斯;9、柯立芝繁荣;10、军部法西斯;二、问答题:1、简述德国赔款问题的发展过程和结果。
苏联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
苏联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冷战时期,苏联的外交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了世界格局的演变。
苏联采取的外交策略和其卓越的领导力,使其在冷战时期成为世界的重要一方,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苏联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聚焦于对抗美国的扩张。
苏联领导人普遍认为美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代表,并试图将其对世界的影响力遏制在一定范围内。
为此,苏联采取了多样化的外交策略,包括联合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东方集团,支持解放运动和争取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等。
苏联对抗美国扩张的姿态在全球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美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从而推动了其外交政策的调整。
其次,苏联的外交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亚洲和非洲地区。
苏联在冷战时期积极支持和援助亚洲和非洲国家的解放运动,帮助他们获得独立和自主发展。
苏联不仅提供军事援助,还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技术支持。
这种支持使得亚非国家倾向于与苏联合作,削弱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改变了世界格局。
苏联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亚洲和非洲地区的独立运动,塑造了后冷战时期的世界。
另外,苏联还在欧洲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联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构建了华沙条约组织,与东欧盟国结成了紧密的军事同盟关系。
苏联通过这种方式控制了东欧国家,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种势力范围对欧洲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东欧国家长期处于苏联的影响和控制之下。
此外,苏联的外交政策对冷战时期的核军备竞赛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苏联在冷战期间大力发展核武器,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苏联通过外交手段与美国进行了一系列谈判,试图达成军控协议,限制双方核武器的数量。
这些努力终于在1987年达成了《中导条约》,对于减少核武器的威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苏联的外交政策使全球陷入冷战的核威胁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总而言之,苏联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与美国的对抗到对亚洲和非洲国家的支持,从欧洲地区的控制到核军备竞赛的谈判,苏联的外交政策塑造了世界的格局。
苏联的冷战时期外交政策
苏联的冷战时期外交政策冷战时期,苏联的外交政策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苏联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外交冲突和合作。
本文将从苏联的核武器发展、援助与干涉、非对称战争等方面来探讨苏联在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
一、核武器的发展苏联在冷战期间致力于核武器的发展。
在1949年成功进行首次核试验后,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这一事件引发了美国的极度担忧,进一步加剧了双方之间的紧张局势。
苏联的核武器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其在外交政策上的立场。
苏联借助核武器的实力,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坚持自己的意志。
例如,苏联在1949年提出了“毛岸英”建议,希望通过全球裁军来消除核武器并实现和平共处。
然而,这一提议并未得到美国的积极回应。
二、援助与干涉苏联在冷战时期还利用援助与干涉策略来扩大其影响力。
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援助给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换取他们的政治支持。
例如,苏联援助中东的阿拉伯国家,为埃及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支持。
这些举措旨在增强苏联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并使其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力量之一。
此外,苏联还在非洲和南美洲提供了援助,以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并与美国竞争。
除援助外,苏联还进行了一系列干涉行动,试图扩大其意识形态和政治影响力。
例如,苏联在匈牙利革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中干预并镇压了示威者。
这些干涉行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三、非对称战争苏联还采用了一种称为“非对称战争”的策略来对抗美国。
这种策略旨在通过间谍活动、政治操纵和经济竞争等手段削弱对手,并在全球范围内施加影响。
苏联在情报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例如,苏联间谍金里奇和埃阿顿成功窃取了美国的核能研究和军事技术机密,使苏联能够在冷战期间迎头赶上。
此外,苏联还通过支持共产党和革命运动来干扰美国的利益,并削弱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尽管苏联在冷战期间采取了积极而具有挑战性的外交政策,但最终这样的政策并未带来可持续的成功。
历史人教版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维护和平的尝试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4课维护和平的尝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国际联盟盟约体现的宗旨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20世纪20年代苏俄的和平外交成果;《洛迦诺公约》的基本内容;《非战公约》签订的原因及基本内容。
2、理解:国际联盟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苏俄实行和平外交的原因和签署《洛迦诺公约》的原因。
3、了解:《非战公约》的进步作用,并适当对《非战公约》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1、比较归纳:通过对《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内容和作用的比较,认识两个公约对德国产生的历史影响。
2、问题探究:通过对国际联盟的主要活动概述,探究其历史作用及影响,吸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3、概括阐释:归纳概括国际联盟的主要活动史实,正确评价国联的得失;正确阐释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在20世纪20年代,国际联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苏俄外交取得了积极成果;欧洲国际关系出现了缓和局面。
但在国际关系领域也暗藏着危机。
2、了解国际联盟和非战公约的历史,学会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国际联盟的活动及其评价;《洛迦诺公约》的签订。
难点:对国际联盟的评价。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中的4个目叙述了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关系,包括国际联盟的活动、苏俄的和平外交、《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
第一目和第四目涉及全球范围的国际关系问题,第二、三目涉及欧洲范围的国际关系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以帝国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和平体系在欧洲、非洲和亚洲建立起来。
作为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工具,国际联盟于1919年成立。
此后,为了调整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欧洲国家于1925年签署了《洛迦诺公约》,使欧洲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局面;在国际联盟的组织下,1928年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签署了《非战公约》。
20世纪中期苏联的外交政策与冷战形势
20世纪中期苏联的外交政策与冷战形势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苏联外交政策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这是冷战时期,世界大国之间的斗争激化,两代政治领袖的认识差异,促使这种紧张局势积累。
本文旨在探讨苏联的外交政策和冷战形势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中的因素和成果。
一、苏联外交政策的基本方向苏联的外交政策始终以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安全为中心,因此,它与东欧国家、中国和全球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关系始终是它的首要目标。
在国际关系中,苏联一直主张双边和多边外交,尤其关注安全和裁军问题。
与此同时,苏联也主张与非对抗性国家合作,以探索新的贸易和技术领域。
然而,苏联外交政策的实现并不总是有效的,因为它经常遭到西方国家的反对和诋毁。
二、冷战形势对苏联外交政策的影响苏联的外交政策不可避免地受到冷战形势的影响,西方反共势力的持续压力对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军备竞赛,也使苏联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
苏联的外交政策在与美国的对抗中愈发激进,提出了一系列反美主张,以对抗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强势立场。
其中,最显著的包括其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支持,以及对柏林围墙建立的态度。
三、苏联外交政策的变化尽管苏联的外交政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贯的,但在冷战中,苏联对外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
其中之一是1964年斯大林去世后的新政府所做出的努力,试图与东欧国家重新和解,尝试推动一种更加灵活的外交政策。
该政策主张与非盟国家合作,提出了战略稳定和军备控制的概念,并开始参与中东、越南和阿拉伯国家的冲突。
此外,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引入了一系列新的外交政策,以结束苏联与其邻国和全球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
苏联在与美国和欧洲的关系中推行了真诚合作的政策,同时试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积极的角色。
然而,这一政策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经济崩溃和政治动荡中随之走向结局。
四、总结总体来看,苏联的外交政策在冷战中深受冲击,导致它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主导地位下降。
中国外交的发展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作用: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
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
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
(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
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几十年的角逐。
为了争夺全球霸权地位,两国相互斗争,不断采取各种外交手段,这些手段不仅上演了一幕幕耸人听闻的国际事件,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两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一、美苏外交政策1. 美国外交政策在冷战的初期,美国采取的是遏制苏联的政策,即封锁苏联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在全球范围内与苏联展开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斗争。
美国制订的主要政策如下:(1)麦克阿瑟政策: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将军负责监督日本的复兴,并协助日本成为一个自由的民主国家。
麦克阿瑟计划在日本实施的政策大量借鉴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以期让日本成为一个忠实的美国盟友,同时阻止苏联向日本伸出阴影。
(2)当务之急政策:这是指美国政府在二战后对全球局势的迅速反应和处理。
在这个计划中,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行动,岁片化和重组部队、安抚盟友、封堵苏联的行动等等,从多方面应对苏联扩张的战略。
(3)反共政策:美国政府实施的反共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遏制苏联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势头。
在这个计划中,美国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力图将苏联困于一隅,阻止其进一步扩张。
其中最典型的事件就是朝鲜战争,美国领导了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也以此为契机在韩国建立了一个美国的军事基地。
2. 苏联外交政策在冷战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的基调是“反美亲苏”。
苏联政府指责美国干涉其内政、破坏全球和平,因此苏联必须与美国保持戒备和敌对,采取与美国相对抗的政策。
苏联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如下:(1)斯大林主义政策:这种政策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所有手段实现宣传、间谍和暴力斗争来揭示和抵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企图。
斯大林主义政策强调了防御性和反基督教。
(2)新列宁主义政策: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新列宁主义政策,设法扩大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民间交流,在经济发展方面逐渐舍弃早期的封闭策略,但是在军事上仍然对西方国家抱有敌意。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影响力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影响力的影响斯大林模式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20世纪初期提出的一种政治经济学模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国家的计划经济体系和单一的政治体系来控制和规范国家内部的各个领域,从而达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的目的。
此模式对于20世纪的世界影响深远,其中包括对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影响力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影响力的影响。
一、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斯大林模式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斯大林模式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开始在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实行计划经济。
这导致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处于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之下。
在这个时期,中国大力支持世界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并积极寻求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关系。
此举旨在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团结,对抗资本主义国家。
这种政策主张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并在国际上掩盖中国经济和政治制度的不稳定因素。
第二,斯大林模式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影响表现为中国的对外政策越来越倾向于实行自主性。
理论上,中国借用苏联经验来改进本国社会主义建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越来越感到自己可以在外交政策中独立决策。
此时,中国的外交政策变得更加注重实际的、具体的事务,而非遵从一个较为全面的模式。
此转变主要反映在中国对南亚和南东亚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干涉上。
中国开始采取独立决策来应对对其国防的威胁,将隶属于苏联的外交政策置于二等。
二、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影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推行的模式对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这种模式使中国成为广泛的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中国虽然不是一致团结的创始国,但它一直是最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
其次,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使得中国在后续对其他国家的战略方案中常常是一种威胁或希望。
其三,中国也是在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共同接受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国际声誉,其声誉种类包括“红色中国”,“贫穷的大陆”和“新中国”。
作业习题
作业习题一名词解释:《四月提纲》科尔尼洛夫叛乱和平法令基尔水兵起义威克斯通牒‚十四点计划‛巴黎和会五国海军协定九国公约威斯敏斯特法‚小协约国‛魏玛宪法职团制‚协调外交‛道威斯计划莱因保安公约》《非战公约》新经济政策甘地主义《黑海海峡公约》凯末尔主义华夫脱运动卡德纳斯运动国会纵火案授权法二.二六事件《国策基准》反共产国际协定渥太华经济会议英德海军协定‚马提翁协议‛‚百日新政‛‚华格纳法‛中立法霍尔—赖伐尔协定九国公约‚不干涉‛协定‚钢铁同盟‛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东方战线‛奇怪的战争敦刻尔克大撤退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诺曼底登陆德黑兰会议开罗宣言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英日同盟英法协约日俄战争英俄协约伦敦条约( 1915 )马恩河会战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俄国临时政府四月危机土地法令布列斯特和约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喀琅施塔得叛乱粮食税吉斯林苏台德日尔曼人党苏台德事件贝纳斯汉莱因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库恩〃贝拉奥地利共和国季米也洛夫德国十一月革命柏林一月战斗魏玛共和国卡普暴动鲁尔事件纳粹党第三帝国冲锋队党卫队维希政府罗姆暴动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国家法西斯党墨索里尼进军罗马劳动职团法英国 1926 年总罢工英镑集团汤因比火十字团法国人民阵线自由西班牙人民阵线西班牙内战国际纵队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全国产业复兴法农业经济调整法犹存社皇道派统制派五一五事件罗拉特法阿姆利则惨案食盐长征凡尔赛条约圣日尔曼条约纳伊条约特里亚农条约色佛尔条约国际联盟洛桑条约华盛顿会议杨格计划胡佛《缓债宣言》布鲁塞尔会议天津租界危机国际不干涉委员会轴心国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英法苏三国谈判马奇诺防线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大会战北非之战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海战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第二战场二问答题:第一章:1 、怎样理解 20 世纪初欧洲在世界上还占据着优势地位?2 、 20 世纪初美国和日本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3 、 20 世纪初年的局部冲突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有什么关联?4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怎样形成的?5 、怎样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第二章:1 、分析列宁主义的产生背景及主要内容。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内容再探讨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内容再探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简称中苏同盟条约,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和苏联之间的一项重要国际协定。
该条约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深刻影响了国际政治格局和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本文将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进行深入探讨,考察其内容、背后的历史背景以及对两国关系和国际政治的影响。
同时,将提供个人观点和理解,以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
第一部分:背景与起源1.1 中苏关系的历史演变要深入探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首先需要了解中苏关系的历史演变。
20世纪初,中国和俄罗斯(后来的苏联)之间的外交关系并不稳定。
辛亥革命后,中国逐渐走向民主改革,但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外部压力也不断增加。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随之而来的是俄国内战,这对中国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条约的签订与内容概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于1937年5月21日在南京签订,正式生效于1945年。
该条约有三个基本原则:•相互支持:协定规定,若其中一方受到外来侵略,另一方将给予军事支持。
•维护领土完整:协定明确,双方都会坚决维护对方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和平调解:协定要求在冲突解决时寻求和平调解,而不是采取敌对行动。
这些原则的确立使中苏关系得以更加紧密,成为两国外交政策的基础。
第二部分:条约的实施与历史影响2.1 对抗日战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第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是对抗日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国和苏联共同反击日本侵略的重要时刻。
苏联为中国提供了军事援助,包括武器装备和军事顾问。
这次合作奠定了两国之间的坚实外交基础,同时也在国际舞台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2 冷战时期的影响在二战结束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然而,随着冷战的爆发,中苏关系逐渐紧张。
苏联支持共产主义国家,而中国则坚决主张毛泽东思想。
这导致了中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最终在1960年代爆发了中苏关系恶化的事件。
2.3 条约的终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于1979年正式终止。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笔记(苏联对外政策的新变化)【圣才出品】
第八章苏联对外政策的新变化一、斯大林逝世后的苏联外交1.对奥和约的缔结(1)背景①奥地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德国法西斯的盟国,战后初期由苏联和美国等实行军事占领。
围绕奥地利的民主化和中立化,苏联和西方国家分歧严重,斗争激烈。
双方分歧的主要点是:苏联要求实行奥地利的民主化和反对这个国家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
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则力图把奥地利拉入北约,作为北约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战斗的前哨阵地。
②1953年,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放宽占领制度和同奥地利关系正常化的措施。
(2)对奥合约的签订1955年5月15日,苏、美、英、法四国同奥地利的代表在维也纳签署了《关于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的国家条约》。
(3)意义奥地利国家条约的签署结束了美苏英法对奥地利的军事占领与管制,消除了欧洲地区的一个紧张源,有助于缓和欧洲的紧张局势。
2.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1)时间;1955年7月18—23日(2)地点:日内瓦(3)参与国家:苏、美、英、法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四大国最高级会晤。
(4)分歧①在欧洲集体安全和德国统一问题上,西方国家把讨论德国问题放在首位,采取坚决支持西德的强硬态度。
美国和它的西方盟国要把“会议控制起来”。
英国首相艾登在会上重申东西德须举行“自由”选举,反对缔结对德和约,反对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苏联力主会议解决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问题,强调各国共同努力来保障欧洲人民的安全。
②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分歧在于如何看待德国统一的紧迫性。
西方认为统一德国已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坚决主张统一后的德国必须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
苏联面对着北约这一现实,主张由集体安全体系来确保自身的安全。
苏联认为当务之急不是德国的统一而是裁军,是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5)会议讨论的问题①裁军是会议争议的重要问题。
②在发展东西方之间的接触问题上,双方均赞成扩大接触交流。
(6)四国外长会议1955年10月27日—11月11日在日内瓦举行四国外长会议。
略论苏联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的外交3
略论苏联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的外交摘要: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是一个在国际冷战史中占据突出地位的事件,对中苏分裂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联对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和政策,是苏联对印度政策发展变化和赫鲁晓夫推行“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必然结果,是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后苏联和中国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及国际战略问题上所存在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分歧的突出体现。
这些矛盾和分歧成为中苏论战的重要内容和中苏分裂的重要起因及标志。
关键词:中印边界冲突苏联中国意识形态外交政策The discussing based on the diplomacy of the sino-indian conflictabout Soviet中印两国接壤的边界东西长达2000多公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1]。
但是,中印之间存在着一条历史上早已形成的传统的习惯边界线;双方的行政管辖范围和边民生活的地域范围是清楚的。
在过去的长时期里,统治印度的英国殖民主义者总想在蚕食中国领土,1914年,英国殖民政府胁迫西藏政府搞出一个“合法”依据——麦克马洪线,强行把西起不丹边境,向东延伸至西藏察隅的边界,属于中国的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给了英属印度。
1947年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南亚的地位,竟逐步在中印边界的一些地段越过传统习惯线,占领中国领土。
至1951年时,印度的势力已推进至中印边界东段的所谓“麦克马洪线”,并随即占领了英国人制造的这条非法划分线以南的整个地区。
[2]1958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就中印边界问题正式致函中国总理周恩来;1959年初,两国总理为此多次书信往返。
在这些信件中,印度政府单方面武断地认定中印边界早已全部确定,并向中国提出了领土要求,尼赫鲁的领土要求不仅涉及中印边界的东段和中段,还提出了对西段的要求。
这与中国方面的政策相差甚远。
关于中印边界问题,中国政府一贯主张,由于边界从未正式划定,双方应该考虑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采取互谅互让的态度,通过和平友好的协商,求得两国边界的合理解决。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苏联的对外关系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苏联的对外关系作者:孙秀红从上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苏联的外交大致上共历经了三次重大调整,其变化影射了当时的国际形势。
由于在制定对外政策时,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苏联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时牺牲了一些国家的利益,尤其过分蔑视东欧及中国等弱小国家的主权,使得这时的苏联备受争议。
还有就是苏联在国外总是高扬社会主义旗帜,时刻标榜自己走共产主义路线,不与他国为伍,这也是苏联外交总遭坎坷的原因之一。
再加上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放心与其建立真正的外交关系。
下面我们将以时间为线索对苏联这时期的外交进行阐述。
一、20年代苏联的和平外交政策20年代初,列宁就提出了与世界各国进行和平外交的政策,这时的外交政策的主要任务就是打破孤立状态,使苏联在国际上获得承认并稳定它在世界上的地位。
从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就遭到国内白卫军和国外的武装干涉,政权岌岌可危。
经过苏俄军民的艰苦努力,终于稳定了国内局势。
但是在国际上,除协约国外,就连战时同盟国也对新政权充满了敌视,苏联在国际舞台上陷入了空前的孤立困境。
为了走出困境,1921年,列宁就曾宣布与各国进行和平外交。
1922年,苏联第一次派代表团参加了在热那亚举行的国际经济会议,遗憾的是列宁因病未能参加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上,苏联并未取得预想效果,还使苏联深陷债务和赔款之中,但1922年4月6日签订了《拉帕洛条约》,这是苏联第一次与西方大国签订的和平外交条约,也是苏联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经过不断努力,在1924年,苏联迎来了自己的外交年。
先是英国承认苏联,接下来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典等国相继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
但必须指出的是,这时期苏联的外交是以经济为桥梁,来打开政治外交这条艰难大道。
令苏联遗憾的是,这时期的各国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也仅仅是进行贸易往来而已,对政治交往却避而不谈。
但不论怎样,这时期的苏联外交取得了重大胜利。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政策的论文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政策的论文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篇一:《浅析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摘要]建国以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了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第一次伟大的实践。
本文是从“一边倒”政策对我国的作用,弊端及其启示三个方面来写。
从得出“一边倒”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一边倒”外交政策;作用;弊端;启示“一边倒”思想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从巩固中国革命胜利成果和维护新中国国家利益出发,在认真分析了当时国际形势之后提出的外交战略特定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它形成于新中国建国前夕,是建国初期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指南。
在“一边倒”外交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与禁运,医治了战争创伤,发展了生产,在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中站稳了脚跟。
“一边倒”政策的含意是:在国际上联合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加强中国和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的联系,反对帝国主义的封锁、侵略策略。
其实质仅仅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封锁下的政治方针。
“一边倒”政策的作用“一边倒”外交方针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明智的抉择在于选定利多弊少的决策并在实施过程中兴利除弊。
事实上,“一边倒”方针给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带来巨大作用:第一有效地抵制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对新中国的颠覆活动,稳固了新政权和提升了在国际上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之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从国内来说,新中国脱胎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文化极其落后,长年的战争更使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国民党残余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和抵抗时有发生,尤其是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也策划有朝一日反攻大陆颠覆新型的人民政权;中间势力由于对中国共产党能否稳定政权产生怀疑,也处于摇摆不定和观望之中。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1)美苏冷战互有攻守,美苏冷战结束(2)西欧、日本、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发展迅速
(1)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2)赋予独立自主原则新内容,如不结盟政策(3)与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西方国家的关系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经济、贸易、科技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得到了加强
联美遏苏——“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20世纪70年代)
(1)美苏冷战,苏攻美守,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积极谋求改善中美关系,以遏制苏联(2)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战略思想
(1)中美关系缓和,中日建交(2)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71年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阶段
背景
外交政策及成就
联苏反美——“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世纪50年代)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与苏联、东欧及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反美霸权主义,抗美援朝(4)参加日内瓦及万隆会议
反苏反美——“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20世纪60年代)
(1)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动荡、分化(2)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
(1)展开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反美反苏(2)大力支持世界民族解放运动(3)与法国等国家建交(4)睦邻友好政策,解决与接壤国家的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
苏联在二战后的外交政策演变
苏联在二战后的外交政策演变1945年,在苏联红军攻占柏林的那个春天,二战欧洲战争正式结束。
苏联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此付出了数百万的生命代价。
然而,战争的结束并没有意味着苏联可以放松警惕。
相反,苏联必须面对新的外交挑战,以维护其国家安全和利益。
在二战后,苏联的外交政策经历了多次演变。
从最初的战争后期,苏联寻求为自己争取最大的收益,到1947年以后,苏联转而采取更为积极的扩张主义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关键事件标志着苏联外交政策的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5年到1947年在二战后期,苏联一直试图为自己争取最大的收益。
例如,在雅尔塔会议上,苏联领袖斯大林坚持要求在东欧建立苏联利益范围。
此外,苏联还在战后几年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自己在国际关系中获得重要地位。
首先,苏联成立了自己的卫星国家,这些国家包括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苏联在这些国家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确保了它们对苏联的忠诚,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战略后方。
其次,苏联参与了联合国的创立,并在联合国组织中拥有自己的代表。
苏联还支持成立一系列国际性组织,以帮助解决战后国际问题。
这些努力为苏联在国际关系中获得了重要地位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从1947年到1962年1947年,苏联采取了新的外交政策,标志着苏联外交政策的第二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苏联开始采取更为积极的扩张主义策略。
苏联试图通过不同方式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首先,苏联在欧洲部署了自己的武装力量,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来扩大自己在欧洲的影响力。
苏联还鼓励欧洲其他国家建立共产党政权,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其次,苏联提供了大量援助,帮助其他国家建设经济基础设施,并鼓励这些国家采取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试图借助这些举措赢得国际上更广泛的支持。
第三阶段:从1962年到1991年苏联外交政策的第三个阶段始于1962年,这一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苏联民族利己主义外交政策与二战的爆发
关键词 : 苏联 ; 民族利 己主义政 策 ; 苏德 关 系; 第二 次世界 大战 中 图分类号 : 1 K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1 7 4 20 )2—0 3 0 10 —5 4 (0 6 0 0 2— 4 促使 苏联实施 民族利 己主义政策 。
政治气候产生聚变 , 人们纷纷谴责张伯伦、 达拉第 的绥靖主
义政 策 , 敦促政 府联苏抗 德 。在 国 内舆 论 的压 力下 , 法政 英
与德国建立了合作关系, 打破了欧洲的战略平衡, 未能有效
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爆发 。
一
府 不得不 同苏联谈判 。苏联 也开始 同英法进行认真谈 判 , 希
义 的外交政策 。
第一, 苏联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 被英法主导的欧洲国
家排斥 在欧洲事务之外 , 不仅无法建立 自己主张 的欧洲集体
第三 , 国从 自身的 战略利益 出发 , 德 不惜 任何 代价 拉拢
苏联 , 确保 苏联 中立 , 苏联 为了眼前现实的利益 , 放弃 了国际 主义 原则 , 实行 了民族利 己主义政 策。
西斯侵略威胁 , 是 , 法两 国采取 了绥靖 德 国的 “ 水东 但 英 祸
引” 政策。苏联为了避免被拖入单独对德作战, 13 年秋 从 98
冬开始便酝酿调整 自己的欧洲政策 , 即放弃联合英 法等 国共
同遏制德 国的政策 , 而寻求同德 国和解 的可 能性 。苏联从 转
是英法两国从传统的欧洲主义立场出发, 排斥苏联参与欧洲
己主义的外交政策。在苏德发展关系的过程中, 苏联只顾及 自身的安全, 不顾及欧洲的安全, 只攫取领土、 资源和
人 口, 不顾及 国际正 义与责任 , 大力发展与德 国的 战略 关 系。苏联采取 的民族 利 己主 义外 交政 策 , 第二次世界 大 是 战爆发 的催化剂 , 是世界反法 西斯 战线建立的绊脚石 , 强权政 治 的遮 羞布 , 是 在后 果上 。 它与英 法的绥靖 主义政 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李玉君2013-2-15 16:51:55 来源:《世界历史》(京)2008年2期作者简介:李玉君,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兰州730020内容提要:我国学界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存在不同的评价意见。
本文从斯大林、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以及他们对苏联外交政策影响的角度对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进行了探讨。
认为斯大林、契切林都继承了列宁晚年的外交思想,斯大林在20年代已经把世界革命的胜利寄希望于未来,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契切林已把社会主义的未来和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联系在了一起。
在对外政策方面,斯大林、契切林都把苏联国家利益放在外交政策考虑的优先地位。
在实践上,虽然斯大林有时依然表现出对世界革命的追求,但契切林以其长期担任苏俄外交人民委员的经历和丰富经验影响了斯大林以及苏联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从整体上看,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对外政策尽管存在一些失误,但基本把握住了列宁晚年思想的方向,为苏联国内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斯大林契切林 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我国学界对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评价波动很大,经历了从全面肯定、不容批评到大加批评的过程。
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的认识存在不同意见①。
本文尝试从斯大林、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以及他们对苏联对外政策影响的角度对20年代的苏联对外政策进行探讨。
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理论外交理论是制定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是认识、评价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苏维埃外交是革命外交,世界革命理论影响了苏维埃外交政策的制定。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苏维埃国家逐步放弃了世界革命思想,列宁提出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在资产阶级和平主义纲领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思想②。
在实践上,列宁承认了民族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主体地位,领导苏维埃政府开始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正常交往。
列宁的探索意义重大,它为苏维埃和平共处外交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非常可惜的是探索仅仅开始列宁就病倒了。
列宁病重及去世以后,苏联在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方面影响较大的是两个人③:俄共(布)中央委员会书记处总书记斯大林和从1925年起就成为中央委员、被列宁誉为苏维埃外交领域“人才”的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理论是在20世纪20年代逐步形成的。
20年代初期,斯大林主要关注国内问题,就国际问题和外交问题发表的文章和讲话不多。
但从他在联共(布)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和不多的有关论述中,还是可以看出他对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问题的看法的。
可以说,初掌国事时的斯大林不完全了解或者说不完全理解列宁在外交方面多年来进行的理论探索,尤其是列宁外交思想在1920年前后发生的重大转变,斯大林还是坚持俄共(布)党内当时普遍信仰的世界革命理论。
1923年,当季诺维也夫、托洛茨基等人在德国因鲁尔占领出现政治危机、主张推动德国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时,斯大林予以大力支持。
起义失败后,俄共(布)党还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德国共产党犯了“萨克森”机会主义右倾错误,认为纠正了错误的德国无产阶级获得胜利的日子将“是不会太久的”④,没有意识到失败的真正原因是由于俄共(布)本身对德国形势判断的失误。
20世纪20年代中期,随着“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欧洲局势趋于稳定,斯大林的世界革命思想发生了变化,外交政策思想也逐步明确。
概括起来,这个时期斯大林的外交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斯大林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世界革命高潮时期已经结束,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已经到来,世界革命延缓了。
1924年9月,在《论国际形势》一文中斯大林指出,目前欧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呈势均力敌的状态,“……无产阶级还不能推翻资产阶级”⑤,斯大林接受了列宁在1920年提出的观点。
1925年5月,斯大林在《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会议的工作总结》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在最近时期欧洲“开始出现了某种平静现象……出现了我们所说的资本主义的暂时稳定”,“开始了革命的退潮”。
斯大林分析说:世界革命是一个“时代”,是“包括好多年也许包括几十年的整整一个战略时期,在这段时期内……有革命的退潮和来潮”⑥。
斯大林认为这个退潮时期持续的时间将不是一个“短促的喘息时机”,而是“整整的一个喘息时期”⑦。
世界革命时代究竟是多长时间呢?斯大林认为是一个很长的时期,具体“很难说”,那么“整整的一个喘息时期”自然也将是一个不短的时期。
第二,基于对国际形势的上述判断,斯大林认为西欧暂时没有爆发革命的可能,他认为俄共(布)党应该集中精力进行“一国社会主义”建设。
1924年底,斯大林指出:“毫无疑问,世界革命的发展道路已不像……以前所能想象的那样简单了。
”⑧现在的情况是革命仅在一个国家取得了胜利,今后世界革命的发展道路将是曲折漫长的。
斯大林认为:“第一个获得胜利的国家内的社会主义巩固得愈彻底,这个国家变成进一步扩展世界革命的基地,变成进一步瓦解帝国主义的杠杆愈迅速,世界革命的发展……就进行得愈迅速,愈彻底。
”⑨斯大林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战胜资产阶级,既然当前还没有条件战胜国际资产阶级,那么就应该先在苏联一国战胜本国资产阶级,“集中一切力量来进一步发展工业,来加强国防力量……”⑩,建设苏联“一国”的社会主义。
从追求多国共同胜利转变为致力于“一国”建设说明斯大林在外交思想上发生重大转变。
斯大林把“一国社会主义”作为了世界革命战略的起点,把“一国”作为了苏联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斯大林的“一国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继承了列宁的和平共处外交思想,承认苏维埃国家必须以“一国”的身份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交往。
第三,由于对战后资本主义的认识存在片面性、矛盾性,斯大林的和平共处外交思想基础薄弱。
斯大林在理论上坚持列宁在一战期间提出的帝国主义理论。
1924年4月,在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基础上,斯大林提出了帝国主义三大基本矛盾的思想,即帝国主义国家内劳动与资本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各集团或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同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帝国主义的三大基本矛盾(11)。
1925年底,在帝国主义三大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斯大林提出决定未来国际局势走向的当代世界五大基本矛盾的观点,即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及附属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大战中的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苏联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12)。
这是斯大林对战后国际政治局势的一般的理论上的阐述。
哪一对矛盾是最基本、最主要的矛盾呢?斯大林没有回答。
斯大林在不同时间、不同背景下经常强调资本主义矛盾的某一方面。
斯大林有时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趋向缓和,资本主义出现稳定发展的局面。
例如,他在1925年5月指出:“世界资本主义不只是在目前局势下得到巩固。
它还在前进和向前发展,还在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增殖自己的财富。
如果认为资本主义不能发展,如果认为列宁在他的《帝国主义》一书中所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腐朽的理论似乎是否定资本主义的发展,那是不对的。
列宁在他的关于《帝国主义》一书中充分证明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排除资本主义的逐渐腐朽,而是预定和准备资本主义的逐渐腐朽。
”(13)斯大林有时又强调资本主义世界矛盾日趋尖锐、危机日益加深。
例如,1926年12月说:“可是现在,在目前的资本主义时期……能说整个资本主义现时还在向上发展吗?不,不能这样说……整个资产阶级社会是走下坡路的。
”(14)1927年7月斯大林又说:资本主义“争夺销售市场、争夺输出资本的市场、争夺通向这些市场的海陆道路、争取重新分割世界的疯狂斗争正在进行。
美英之间、日美之间、英法之间、意法之间的矛盾正在增长。
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正在增长……帝国主义世界和附属国之间的矛盾也在增长……”(15)斯大林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尖锐化“使新的帝国主义战争已经成为不可避免”(16)。
斯大林谈论得最多、最经常的是帝国主义和苏联的矛盾。
他从国际资产阶级“不会平心静气地看着一个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发展的”(17)角度论述苏联安全受到威胁的根源,斯大林经常强调苏联随时都有可能遭到武装干涉的现实危险。
1927年下半年,当英国同苏联断绝外交关系后,斯大林立即认为这是武装干涉苏联趋势加强的表现,强调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战争已经成为不可避免”(18)。
而早在1921年底,列宁就已经看到国际资产阶级不是铁板一块的现实,提出了国际资产阶级有“温和的”、“和平主义的”资产阶级和“暴虐的”、“侵略的”、“反动的”资产阶级之分的思想,并由此认为存在资本主义矛盾缓和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可能。
斯大林的“一国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他的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思想基础,但是对战后资本主义缺乏客观的、全面的认识,又使他看不到存在与资本主义长期和平共处的现实可能。
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作为联共(布)中央委员、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列宁认为的苏维埃外交“应当珍惜”的“人才”的契切林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具有很大影响。
格奥尔基•瓦西里耶维奇•契切林从青年时代起即投身于反对俄国沙皇专制制度、争取无产阶级解放的事业。
契切林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曾从事沙皇俄国外交政策研究多年。
1904年流亡国外后,在从事革命活动的同时进一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
他考察了德国、法国、英国等国的工人运动,思考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的原因和俄国革命发展的道路问题,所以契切林具有比较深厚的革命理论修养。
十月革命胜利后,契切林被苏维埃政府从英国监狱中解救出来并被任命为苏维埃政府外交人民委员。
在苏维埃政府建立后最初的那些艰难岁月,契切林协助列宁做了大量外交工作。
列宁高度评价了契切林和他的工作,认为“他具有难得的素质”,他会成长为一个“卓越的外交家”(19),列宁对前来告状的布尔什维克解释说他“是非常优秀的”“应当珍惜”的外交“人才”(20)。
契切林熟知并理解列宁的外交思想,尤其是列宁晚年外交思想发生的变化。
列宁去世后,契切林撰写了《列宁与对外政策》等一系列文章,阐述列宁外交思想的发展,阐述列宁对无产阶级外交所进行的探索和所作的贡献。
契切林认为苏维埃俄国的对外政策比起对内政策“更具特色”(21)。
在列宁思想的直接影响下,在多年的苏维埃外交实践中,契切林形成了自己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外交的认识。
1923年初,契切林在外交人民委员会的机关刊物《国际生活》上撰文阐述了苏维埃外交的特征。
契切林指出,苏维埃外交与旧式外交、与资本主义国家外交迥然不同,苏维埃外交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进程分析的原则基础上的,苏维埃外交自觉顺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的、最深刻的潮流”,契切林认为苏维埃外交活动是与当今世界“事变的基本动力的前进运动相适应”(22)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