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
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
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
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
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
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
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
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
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
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
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20世纪美苏争霸

一、战后初期的美苏“冷战”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与对抗的两极格局,即所谓的“冷战”格局。
由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将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笼络到它的旗下,组成反对苏联的政治军事联盟,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封锁、包围与遏制,这就迫使苏联方面不得不走上应战与反击的道路。
这一时期的美苏对抗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矛盾尖锐。
(1)从1945年9月11日至10月2日的伦敦第一届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开始,围绕与意、罗、保、匈、芬五个次要敌国缔结和约的问题,四国外长前后共开了四届7次会议进行讨论。
经过反复争论,最后终于就战败国的领土划分、赔款以及政治军事条款达成一致,并于1947年2月10日缔结了五国和约。
五国和约的签订反映出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意图。
(2)根据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上所达成的协议,确立了处理德国问题的各项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原则。
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并由四国总司令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
但是,后来在非军事化、民主化以及赔款等问题上,苏美主张不同。
美国从一开始就有重新扶植德国的意图,以便把它纳入美国的战略体系。
而苏联则要最大限度限制和削弱德国。
针对西方在1948年***德国的做法,苏联于同年2月改组苏占区经济委员会,使之成为准政府组织。
3月,苏联宣布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
两国德国的***已经不可避免。
(3)在处理日本问题上,美国一开始就有独占的意图,而苏联方面则进行了不少斗争。
经过讨价还价,在美国满足苏联占领日本北方四岛要求的情况下,斯大林最终同意美国占领日本本土。
二是杜鲁门政府开始对苏“冷战”。
为了遏制苏联,实现称霸世界的目标,美国对苏推行“冷战”政策,其内容包括“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三根支柱,它们是在1947、1948、1949三年内相继出台的。
这意味着美国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三管齐下,对苏联实行政治上的孤立打击、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美苏冷战的特点

美苏冷战的特点冷战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间,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
美苏之间的冷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自己的特点:第一阶段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其特点是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第二阶段是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第三阶段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特点是美国处于攻势,苏联转攻为守。
一、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苏联在对战败国的处理方式上产生了分歧,为了能够更好的遏制苏联的发展,来实现称霸全球的目标,美国开始采用各种的手段拉拢同盟国,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格局。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
而美国在1947、1948、1949三年之内相继推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三管齐下,对苏联实行政治上的孤立打击、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其中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上台,标志着冷战开始。
从这时期开始到60年代,是美苏冷战的发展时期,美苏两国在不断地试探对方,退与进相互融合,试图在推搡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这一时期的冷战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一)缓和1、苏联促使签订对奥和约二次大战结束后,内奥地利及其首都维也纳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
对于奥地利的解决方式,苏联一贯主张根据保障奥地利民族独立的利益和保障欧洲安全的利益尽快缔结对奥和约,但是美、英、法三国不仅在草拟对奥和约的工作上一味拖延阻挠,而且力图把奥地利拉入西方军事集团,以堵塞解决奥地利问题的道路,致使奥地利问题拖延了十年之久而未获解决。
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改变了斯大林时期坚持的对奥和约应在德国问题解决以后才能签订的立场,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于1955年签订对奥和约,这不仅使奥地利恢复了自由和独立,而且为和平协商解决其他悬而未决的国际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第三节--美苏争霸

度
洋
/ 全天时彩计划
别沉,而他那身强体健の大男人抱着就沉咯?那各借口实在是太勉强咯吧。他本别想将悠思还给她,可是再壹看悠思别过脸去别理会她の额娘,以及水清那壹脸错愕の表情,他 又于心别忍起来。第壹卷 第654章 方案别忍心水清成为悠思の手下败将,于是他只能让小丫头伤心难过,毕竟赢得咯悠思の欢心对他而言是轻而易举、信手掂来の事情,但是, 在水清对他の态度别明朗之前,他还是需要好好表现壹番,切别可有壹点点差池,于是他对悠思好言相劝道:“悠思,阿玛有事情要跟额娘说,您先跟吴嬷嬷呆壹会儿,好别 好?”“别好。”壹听爷有话要跟自己说,再壹看悠思别知死活地竟然壹口拒绝咯他,水清被小格格の任性吓咯壹跳,生怕会惹恼咯他,后果壹发别可收拾起来,于是只好狠下 心来,板起面孔朝吴嬷嬷严厉地说道:“吴嬷嬷,您过来抱壹下小格格。”水清从来都是说壹别二,悠思也从来没什么在她那里讨到过任何便宜,今天虽然是借着有王爷在场 “人来疯”咯半天,但是壹听到水清那严厉の口气,吓得小家伙还是条件反射地乖乖地由吴嬷嬷抱走咯。见到那各场景,王爷被水清彻底地惊呆咯!在“严父慈母”教育体系下 成长起来の他,第壹次见识到咯“慈父严母”结出の硕果!首先他惊讶于自己。弘时自别必说咯,连弘历、弘昼那两各才六岁多の小小格见咯他都是老鼠见咯猫,怎么自己竟然 也有如此和蔼可亲、没什么原则の时候?然后他惊讶于水清,柔柔弱弱の壹各人,宠小格格也是尽人皆知の事实,怎么竟然也有如此严厉の时候?小格格被水清暂时唬住咯,默 别作声地赖在吴嬷嬷の怀中,呆在别远の柳树边,月影见状赶快低声好言安抚着受咯训斥の悠思。水清因为刚才听他说有话对自己说,于是默别做声地站在他の身边,等候着他 の吩咐。他所谓の有话要跟她说,别过是为咯别让悠思再对水清“耀武扬威”而临时想出来の托辞,实际上他并没什么啥啊正经事情。现在小格格被抱走咯,他壹时搜肠刮肚也 说别出来啥啊话来。王爷想别出来说啥啊,相反,其实真正有话要对他说是水清,半天别见他开口,于是水清小心翼翼地起咯壹各话头:“爷,假设您没什么啥啊吩咐,那妾身 那里倒是有句话,别知当讲别当讲。”“噢,那有啥啊当讲别当讲の,您说来就是。”“妾身昨天也听说咯锦茵の事情,还请爷节哀,保重身体。”“晓得咯,爷会当心。还有 别の事情吗?”“回爷,妾身昨夜想咯壹各晚上。府里是大格格の娘家,有些事情别好出面。别过妾身の娘家与额附家也有些交情,那次锦茵の丧仪,能否多出些礼金。另外, 再以年府の名义,在广化寺为锦茵单设壹各道场,请僧人们七七四十九天为大格格诵经超度。”他根本就没什么想到水清说の是那件事情!她之所以那么做,他当然明白她の良 苦用心!王府是郡主の娘家,别方便出面,而年府作为京城有头有脑の豪门大户送上大手笔の礼金并单独设道场做法事,是为丧仪增辉添彩の行为。更重要の是,年家与王府是 姻亲,既没什么违背礼制,又送上咯他の壹片心意,确实是几全其美の方案。第壹卷 第655章 感谢以往对于水清の“诡计多端”,他从来都是严加提防;后来对于水清の“足 智多谋”,他开始由衷赞美;现在面对水清の“鼎力相助”,他唯有真心感激!此时の他,原本正是感情最为脆弱の时候,而水清主动送上来の细心安排,感动得他壹时语塞, 壹时间情别自禁地握上咯她の双手,情真意切地说道:“爷,谢谢您。” 水清没什么料到他会那么真心诚意地对她说“谢谢”两字!那可是自从她嫁入王府七年多时间以来,第 壹次从他の口中说出那两各字,弄得她很是别好意思,所以根本没什么注意到他握上来の手,而是将注意力全都集中到咯辞谢上面:“爷,您万别可那么说,妾身那别过就是举 手之劳而已。”“爷晓得您聪明,也晓得您心善,但是爷说谢谢,也是真心の,别仅是爷自己,爷还要替淑清,替锦茵谢谢您。”“爷,您再那么谢下去,妾身真要无地自容 咯。”他晓得水清是真心の大恩别言谢,于是也就别再
第十六十七课美苏争霸

2、表现:美苏两分世界,美苏由战时同盟转为对抗
3、原因:美、苏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冲突
4、影响:世界不得安宁,德、朝分裂
二、50年代至80年代 1、特征:美苏争霸,互有攻防,两大阵营瓦解
2、表现:中苏关系恶化,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3、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出现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 这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和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增 强而造成的。这个格局实际上是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 4、1989~1991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解体 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问题二:东欧剧变原因(东欧八国:德波捷匈罗南保阿)
二战后至80年代美苏核军备竞赛简表 历史阶段 二战后初期到50 年代中期 竞赛内容 原子弹、氢弹 基本态势 美国的核垄断地 位被打破;美国 核武器数量遥遥 领先 到70年代初美苏 战略核力量大体 均势
50年代中期到70 年代初到70年代 初
核武器的研制和 运载工具
80年代
销毁中短程导弹
赫鲁晓夫执政后调整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政策。请回答1~6题。
1.美苏争霸局面逐渐形成于
A.二战结束后美苏“冷战”开始之时 C.苏联赫鲁晓夫上台之后 B.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之时 D.尼克松政府当政时期
2.赫鲁晓夫上台后,主动与西方缓和关系,其主要目的是 A.结束“冷战”局面 B.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2)内容:
①调整与欧日中关系,确保战略重点
②维持与苏均势,继续与苏展开争霸斗争
3)实质:美国霸权衰落的表现,保住霸权地位的一种新 策略 3、重大事件: “缓和”:1972年尼克松访苏(缓和的高潮)和1975年欧 安会召开 对抗:1979年苏入侵阿富汗(霸权政策的顶峰);
【精品】高中历史 第四章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四节美苏争霸(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

第四节美苏争霸●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的美苏争霸;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80年代的美苏争霸。
2.要求学生掌握美苏争霸的主要特点及美苏外交的基本战略。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美苏争霸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美苏争霸的后果和影响,培养学生全面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教材和有关史料,提高学生阅读理解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答题,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现象产生变化规律的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对美苏争霸的形成和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是和两国经济、政治实力、外交战略以及国际环境紧密联系的。
2.通过讲述美苏争霸的形成使学生明确: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全球对峙,即所谓的“冷战”格局,被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美苏争霸格局所取代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3.通过对美苏争霸过程及其所造成的世界影响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从而对学生进行反对霸权主义的教育。
4.通过美苏两国争霸过程中两国对外政策调整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国际政治斗争和国际竞争中,经济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教学重点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
●教学难点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苏双方对外战略调整的原因。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适时进行点拨。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师:二战后,美苏两国的实力空前加强,国际关系中原有的均势被打破,于是出现了一种以美苏两极为主要矛盾的相对稳定的新的国际关系结构。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导言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竞争和争霸是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二战结束到冷战结束的四十多年间,美苏之间的斗争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探讨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第一阶段:战后重建与“亲密接触”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之间的合作仍然延续,尽管两国的意识形态存在严重的分歧。
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战后重建与亲密接触”。
在战后的国际重建过程中,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通过对欧洲国家的经济援助来帮助其重建,这也为两国关系的缓和奠定了基础。
此外,美国还通过援助法案,向苏联提供了大量援助,用于促进经济上的复苏,提高苏联的后方支持能力。
然而,在这一阶段中,美苏之间的矛盾和力量对抗逐渐浮出水面。
苏联试图利用援助获取更多的利益并扩大其影响力。
而美国则对苏联扩张采取警惕态度,试图限制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
尽管双方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总体上,两国在这个时期还是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合作和互动。
第二阶段:冷战升级与核子威慑随着时间的推移,美苏之间的合作逐渐瓦解,进入了冷战的阶段。
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冷战升级与核子威慑”。
在这个阶段中,美苏之间的竞争和对抗不仅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还扩展到了军事上。
核武器的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
双方为了争夺军事上的优势地位,进行了大规模的核武器生产。
这种核子威慑的竞争使世界进入了一个极度紧张的阶段,任何一方发起核攻击都可能引发毁灭性的战争。
除了核武器,双方还在军事技术的研发和军备竞赛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军事基地的建设、军队的规模扩张、间谍活动的增加等,无一不反映了美苏之间的对抗态势。
两国之间的摩擦和对抗不断升级,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
第三阶段:和平演变与结束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的开始。
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和平演变与结束”。
在这个阶段中,苏联内部的政治和经济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并导致了苏联的崩溃。
43 美苏争霸

本课小结(图表式)
时间
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20世纪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
重
1、戴维营精神
1.美苏集结重兵于欧洲
大
2、U-2飞机事件
2苏美建交
件
4、古巴导弹事件
4.美军撤出越南
对外 苏联 平起平坐,苏美合作 政策
美国 和平政策
积极进攻战略 尼克松主义
政策 变化 原因
苏联 美国
争霸态势
苏联实力增强
美国实力相对消弱
紧张与缓和共存,以紧张为主 (美苏互有攻守),争霸优势 在美国方面
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 短,军事竞赛赶上了美国
第二阶段:由对峙走向缓和(20世纪60 、70年代)
争霸态势:苏攻美守。
第三阶段:美苏缓和(20世纪80年代)
争霸态势:美国强硬,苏联收缩。
第一阶段:美苏对峙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 )
•背景: • 美国: • 艾森豪威尔—对话、谈判、“软化
” • 肯尼迪---“和平战略” •结苏果联::美赫苏鲁争晓霸夫局-面--平逐起渐平形坐成。
积极进 攻政策
尼克松 主义
从对外扩张转 向全面收缩
里根主义,星 球大战计划
第二问答案要点:
﹙1﹚美苏两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不仅给世界许多国家和地 区造成了不利影响,而且本国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 任何国家制定政策和领导在决策时都应引以为戒。
﹙2﹚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好坏,并取决这个国 家的国际地位。因此,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工作的 中心。而遏制霸权主义的最有力的措施就是使更多的国家迅速发 展、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
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
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
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
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
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
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
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
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
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
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
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
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美苏争霸 - 和冷战的区别
美苏冷战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产阶级阵营的对抗;美苏争霸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冲突,它超过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美苏冷战是除战争以外的敌对和对抗行动;美苏争霸则是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如美军侵略越南和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战争。
美苏冷战和争霸在形式上有相同之处。
在实质和结果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