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两极格局与美苏争霸
第16-17课美苏争霸
3、原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苏联的霸权政策
4、影响:美国霸权动摇
(一)美苏争霸的形成和概况
1、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的上台)
2、概况
20世纪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
(三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至7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
3、美苏争霸形成的原因
(1)苏联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2、赫鲁晓夫调整对外政策 (二)第一阶段的较量(20世纪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 1、特点: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 2、重大事件: “和解”——戴维营会谈(1959) 争夺——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和柏林墙修建(1961); 激烈的核军备竞赛;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最具代表性) 3、人物:赫鲁晓夫;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 4、结局:重点在欧洲;美国处攻势;战争未发生
16.美苏关系出现“第二次缓和"的标志是
A.美国总统尼克松出访苏联 B.《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C.“卡特主义”
D.《赫尔辛基宣言》
17.标志美国对苏联开始由缓和到遏制政策转变的事件是
A.苏联侵略阿富汗
B.“卡特主义"的提出
C.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 D.1975年“欧安会”的召开
18.里根政府调整对苏联政策的内容不包括
3、原因:世界经济多极化,而苏联解体进一步加快多极 化趋势
4、影响:政治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暂时有利于资本主 义,多极化趋势加强,加速经济多极化和全球化
冷战时期美苏两极对抗与全球格局的重构
冷战时期美苏两极对抗与全球格局的重构在冷战时期,美苏两极对抗与全球格局的重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二战后巨大的战争诠释震荡,世界正面临着两个超级大国的竞争与影响力争夺。这一时期,美国与苏联作为两大超级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进行了长期的对抗,推动了全球格局的重新塑造。
一、冷战爆发与中美苏两极对抗
冷战的爆发有很多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二战后两个大国所代表的不同意识形态的冲突,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对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的代表,苏联则代表社会主义,两个意识形态的冲突使得两国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对抗。各自的意识形态不仅仅停留在国内,还试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和制度输出到全球。
二、美苏两极对抗的政治与军事层面
在政治层面,美国和苏联都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美国通过声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北约等方式,使得西欧国家的政治制度与其相似,并且借助美国的经济援助,加强了与这些国家的政治合作。苏联则通过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将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双方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同盟,努力扩大自己的军事影响力。
三、美苏两极对抗的经济层面
在经济层面,美国和苏联也展开了长期的竞争。美国通过经济援助
和贸易合作,推动西方世界的经济发展,并试图遏制苏联的经济扩张。苏联则通过建立计划经济体制,集中资源进行军备竞争,并试图通过
援助第三世界国家获得更多的政治影响力。经济上的竞争成为了两国
争夺全球领导地位的重要方面。
四、全球格局的重构
美苏两极对抗对全球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界被分割成了两个
两极格局的演变及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两极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 50年代中期): 二战后,美苏从战时的盟 友变成了对手,雅尔塔体 系确立,“冷战”开始, 两极格局形成。 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 鉴于美苏两极格 局的形成,中国 采取了“一边倒” 的外交策略。
两极格局的演变
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两极格局动摇(50年代后期
—80年代末期): 欧共体,日本等政治力量冲
击两极格局;同时“美苏争
霸”成为这一时期突出特点 ,具体态势为“苏攻美守”
20C70年代随着国际格 局的变化,美苏争霸的 态势互换,中国调整对 外政策,先后同日本、 美国建立起正常的友好 关系
两极格局瓦解(苏东剧变)
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 : 中国出于改革开放和现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两 代化建设的需要,采取 极格局结束,“一超多强”的 “全方位”不结盟的无 局面出现,世界政治格局向 敌国外交政策
多极化趋势发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4章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04美苏争霸
四美苏争霸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美苏争霸的主要特点及美苏外交的基本战略,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一套对外基本战略,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中,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第二,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第三,在8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对外政策方面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这是美苏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2)通过讲述“美苏争霸的形成”,使学生明确:战后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全球对峙,即所谓“冷战”格局,被50年代后期开始的美苏争霸格局所取代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3)通过学生对美苏争霸过程及其所造成的世界影响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增强学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意识。
(4)通过美苏争夺世界霸权使两国背上沉重包袱的历史教训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是既害人又不利己的,是愚蠢之举。
(5)通过美苏两国争夺霸权过程中两国对外政策调整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在国际政治斗争和国际竞争中,经济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高三历史美苏争霸
第6课美苏争霸
一、美苏争霸格局形成的历史背景
1、美国: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对外推行霸权政策,企图建立世界霸权;
2、苏联:
(1)斯大林时期:
①首要任务: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②对外政策:揭露美国的霸权政策,抵制美国的扩张活动,美苏全面冷战对抗;
(2)赫鲁晓夫时期:
①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②战略实质: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3、主要原因: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与美国的霸权政策相抵触;
二、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三、美苏争霸的基本概况
2、第二阶段: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
(1)特点: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2)根源:美苏实力对比变化;
(4)美国:推行转攻为守战略(即尼克松主义);
四、美苏争霸的基本评价
1、实质:美苏争霸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对抗,其实质是美苏推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争夺世
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
2、认识:
(1)美苏争霸是两极格局的新表现形式;
(2)美苏争霸体现了美苏之间的冷战状态;
(3)美苏以称霸世界为目的,双方都是非正义的;
(4)美苏争霸违背了世界和平与进步的潮流,是世界形势不安定的根源;
(5)美苏争霸是综合国力的对抗,经济军事实力是美苏攻守变化的根源;
(6)争霸中,美苏一切对外政策的调整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第十六十七课美苏争霸
4、人物:戈尔巴乔夫;里根
5、结局:1991年两极“冷战”格局结束
美苏争霸的情况
阶段 50中— 60中 基本特征 既有缓和又 有紧张,战 略优势在美 国 苏攻美守 影响因素 赫鲁晓夫争夺世界 霸权的对外政策; 美国坚持推行霸权 政策 苏加紧发展军事工 业;美经济趋于缓 慢,又陷于越战的 泥潭 主要事件 缓和、紧张 戴维营会谈;柏林危机 及“柏林墙”的修筑, 核军备竞赛,古巴导弹 危机
3、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出现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 这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和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增 强而造成的。这个格局实际上是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 4、1989~1991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解体 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问题二:东欧剧变原因(东欧八国:德波捷匈罗南保阿)
(二)第一阶段的较量(20世纪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
1、特点: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
2、重大事件:
“和解”——戴维营会谈(1959)
争夺——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和柏林墙修建(1961); 激烈的核军备竞赛;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最具代表性)
3、人物:赫鲁晓夫;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 4、结局:重点在欧洲;美国处攻势;战争未发生
2)内容:
①调整与欧日中关系,确保战略重点
②维持与苏均势,继续与苏展开争霸斗争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全球格局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全球格局
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场长期对抗。这场对抗不仅仅是两个
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更是一场涉及全球格局的博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如何塑造了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
首先,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导致了世界的两极格局。美国和苏联分别代表了资
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代表。这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势力范围,支持各自的盟友国家。这种两极格局不仅在政治上分裂了世界,也在经济上造成了分歧。美国领导的西方国家形成了一个经济联盟,而苏联领导的东方国家则形成了另一个经济联盟。这种对立的经济格局导致了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分裂,加剧了北南差距。
其次,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也导致了全球军事格局的重塑。美苏两国在军备竞
赛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发展了核武器和导弹技术。这种军备竞赛不仅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对全球的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代理战争,例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这些战争加剧了全球的紧张局势,使世界各地的国家和地区都成为了超级大国之间的竞技场。
此外,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也对全球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在军
事上保持优势,美苏两国都在科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发。太空竞赛成为了两国之间的又一竞争点,美国成功登月的壮举使得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声誉。这种科技竞争不仅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对全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最后,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也对全球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对抗
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使得全球的国家都被迫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进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中立国家的地位变得非常困难。许多国家被迫在美苏之间选择一个阵营,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的分裂。
2016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7-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历史-人民版(共计82张PPT)
返回目录
第13讲
美苏争霸
命 题 研 析 对 策
[立意•策略] (1)本题以历史地图的形式考查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德国疆域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从图片史料中 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解答历史空间试题,关键是把握地图的构成和所 处的时代,然后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在复习备考时注意教材及图册中的时局图,分析 图中的历史信息。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 图;德国(柏林)、朝鲜和越南的分裂图;古巴导弹危机下 的加勒比海地图等。
美苏争霸
【解读】 理解史料1的关键在于注意言论者的身份以 及“都与美国安全有关”的含义。美国总统杜鲁门认为美 国有责任维护和平与国家安全,实质是 公开干预别国内政,谋求世界霸权 。 史料2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要结合言论发布 时的时间特征把握其真实用意。史料2反映了马歇尔计划 表面上是要帮助欧洲恢复经济,稳定________________ 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 实质是 以经济手段实现控制欧洲 的目的。 史料3关键是把握其出处。史料反映了北大西洋公约 组织实行集体安全、集体防御,实质上是 从军事上孤立、威胁、遏制苏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苏争霸
(2)积极影响 ①两大集团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 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推动了世 界的整体发展。 ③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国家为维护自身的安全,开 展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43 美苏争霸
小结: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美苏两国的对外政策 有什么变化?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时间
战后初期
20世纪50 20世纪 20世纪80年代 年代中~60 60年代 年代初 后期~70
年代末
政策 苏联
美国
抵制美国 的霸权政 策
霸权主义
平起平坐 苏美合作
和平政策
“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如果我们为 和平联合起来,那 麽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 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 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 以使他平静下来”
赫鲁晓夫
提问:这段材料表明了赫鲁晓夫什麽意图?
回答: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 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目标。
探究:赫鲁晓夫为什麽认为苏联可以 同美国“平起平坐”呢?
(2) 20实际50年代中后期苏美关系出现某种缓和,其重要原因
是( )D
A . 苏联需要美国的技术 B .美国需要苏联的市场
C .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D. 苏联谋求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3)下列哪一事件的发生直接威胁到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的
安全( )B
A. 古巴导弹事件
B. 苏联出兵阿富汗
C. 修筑“柏林墙”
第二阶段:由对峙走向缓和(20世纪60 、70年代)
争霸态势:苏攻美守。
第三阶段:美苏缓和(20世纪80年代)
冷战时期美苏两极对抗与全球霸权
冷战时期美苏两极对抗与全球霸权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成为世界历史上
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之一。这场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的对抗不
仅影响了离它较远的地区,而且塑造了整个全球政治格局。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力争成为全球的霸权国家,并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本文将重点探讨冷战时期美苏两极对抗与全球霸权之间的关系。
一、冷战时期的背景
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后的期间。随着盟军在欧洲战场获得胜利,战后的世界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美国与苏联作为二战的胜
利国崛起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两者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存在
着严重的对立。这种对立不仅表现在意识形态上,还涉及到了政治、
军事、经济等方面。
二、美苏两极对抗的特点
1. 意识形态上的对立:美国代表西方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而苏联
则代表着共产主义和计划经济体制。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导致了整个
世界上的阵营划分,西方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成为冷战时期主要的两
个集团。
2. 军事对峙的形成:为了确保各自的安全和利益,美苏两国都在全
球范围内建立了大量的军事基地,进行了军备竞赛。这导致了相互之
间的紧张关系和敌对对峙,特别是在柏林、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中,
双方都陷入了对峙的状态。
3. 经济竞争的加剧:为了争夺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美国和苏联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手段来扩大自己的实力。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经济援助等方式,帮助西方国家进行重建并扩大市场经济的影响力;而苏联则通过提供援助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试图扩大自己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影响力。
三、美苏两极对抗对全球霸权的影响
两极格局形成与解体的因果分析
两极格局形成与解体的因果分析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两极格局是指在雅尔塔体系下,以美苏为中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后来演变为美苏争霸的国际关系格局。笔者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终结作以整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该知识点。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科学技术水平居领先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而社会主义苏联的军事实力空前壮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过程:第一,两极格局初步形成。二战后,美、苏、英等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了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它的建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初步形成。第二,美苏“冷战”加速了两极格局的形成。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冷战”的序幕,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苏联采取了反击措施: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旨在建立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第三,两极格局最终形成。1949年,美国拉拢加拿大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与其针锋相对,于1955年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影响:一方面,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的“冷战”与局部的“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另一方面,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共存,相互借鉴,推动了世界发展。
冷战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关系中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力
量对抗现象。冷战的主要参与者分别是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
分别代表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和经济体制。冷战时期
的国际关系形成了一个明显的两极格局,这一现象对世界格局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调整。苏联在二战中
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盟国之一,取得了重要的胜利。然而,苏联
对东欧国家的控制以及对战后德国的分割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警惕和不满。西方国家担心苏联在战后的影响力膨胀,因此开始采取遏制政策。
美国是西方国家的领导者,其对苏联扩张的担忧尤为强烈。美国推
行了一系列对苏联的遏制政策,例如马歇尔计划和北约的建立。这些
政策旨在帮助西欧国家进行经济复苏,并建立起一个集体安全体系以
对抗苏联的威胁。
苏联则通过推行社会主义革命并实施核武器计划来加强自身实力。
苏联的努力导致了一个明显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即以美国为首的资本
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两个阵营之间存在明显的
意识形态和经济体制的对立。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升级。双方在各个领域展
开了竞赛,包括军事、经济、科技等。冷战期间,美苏两国曾多次濒
临核战争的边缘,例如古巴导弹危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尽管双方
没有发生直接冲突,但他们之间的竞争和敌对态势对世界和平和稳定
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冷战的紧张局势开始缓解。苏联内部面临着诸多问题,经济崩溃和政治体制的困境使得苏联
无法与美国相抗衡。最终,苏联于1991年解体,冷战也正式结束。
第二 三节 美苏“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2
美国的霸权野心遇到严 重阻碍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资本 主义国家的进步民主国量 亚非等国家
4
(一)冷战形成的历史背景
美国对苏联奉行“遏制”政策
遏制战略是两种制度斗争发展的 产物。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上 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 此开始了两种不同制度的斗争。 遏制战略是站后美国推出的第一 个国家战略,其全称为“遏制共 产主义战略”,是为对付苏联为 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制定的。 杜鲁门
美 、 苏 对 德 战 略 目 标 上 的 差 异
17
(三)第一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原因
(1)美英战区的合并 为了扶植德国,遏制苏联,保存美占区 的工业生产能力,并加重苏联的困难,美 国宣布停止从美占区向苏联提供一切赔偿, 同时,美国开始考虑合并占领区。 1947 年1月1日 ,英美战区合并。
21
(三)第一次柏林危机
西方三个大国实行反封锁,组织对西柏
林的大规模空运,并对苏战区实行禁运措
施。
22
(三)第一次柏林危机
危机的解除
1949年5月12日,
柏林封锁正式解除,
历时11月之久的柏林
危机终于和平解决。
23
(三)第一次柏林危机
成 东 组 。 、 织 西 , 欧 民 之 主 间 德 的 国 分 加 野 入 也 华 于 沙 此 条 最 约 后 组 完 织 , 其 次 , 联 邦 德 国 加 入 北 大 西 洋 公 约 首 先 , 德 国 正 式 分 裂 为 两 个 国 家 。
高二历史下:4.4《美苏争霸》素材(旧人教版)
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四节美苏争霸
素材
1.赫鲁晓夫为何要改变斯大林时期的对外基本战略?
战后斯大林时期,苏联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在对外战略上,基本目标之一是揭露美国的霸权政策,抵制美国的扩X行动。这一时期是美苏关系处于全面对抗的冷战时期。
赫鲁晓夫上台时,美苏两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随着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美国实力的相对削弱,赫鲁晓夫认为,苏美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为了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于是,赫鲁晓夫开始逐步改变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提出了一套以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为策略,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
2.尼克松主义
1969年7月,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讲话。在谈到美国同亚洲“友邦〞关系时,着重强调以下两点:第一,美国将恪守条约义务;第二,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问题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负责。这一新政策被称为“关岛主义〞或“尼克松主义〞。尼克松主义是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其基本倾向是收缩美国的海外态势,收缩的重点是亚洲。为此,尼克松在亚洲采取了两大步骤:一是1973年美军从越南南方撤出,二是70年代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3.“星球大战〞计划
里根上台后,鉴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已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赶上美国,就把同苏联在核战略、核军备方面的竞争从数量的竞争转变为质量和技术竞争,并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经济。为此,里根
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即所谓“星球大战〞计划,以大大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星球大战〞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联的对外战略。
2016两极格局与美苏争霸
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提示:(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的紧张局势,避 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有 实力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 不敢贸然行事。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 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影响:①打上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 小国家的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②擅自 划分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埋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 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 展开了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 紧张动荡。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 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 影响。
欧洲缓和
同苏对话
“星球大战”计划
80年代中又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即“战 略防御计划”(SDI),企图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 和科技实力,通过这一计划,既大大提高核威慑力 量,又带动美国科技经济的发展,还可造成对苏联 的技术和经济上的压力,从而拖垮苏联。
请思考:美国于80年代中提出这一计划的原 因是什么? 8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苏联经济则陷入困 境,美国企图乘机击垮苏联,夺取世界霸权。
解析:“自由国家”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极权政体”指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 A、B、D都是在苏联组织和支持下所为。C指马 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凭借其在二战后的 雄厚实力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 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 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而提出的计划。 答案:C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历史选修3 第四单元 第3课 美苏争霸
第3课美苏争霸
[学习目标]
1.了解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的对外战略,认识赫鲁晓夫战略目标的实质及影响。
2.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对抗的史实,认识美苏争霸对世界的危害。
3.知道20世纪70年代美苏谋求“缓和”的背景及目的,了解“缓和”战略的实施状况,并探讨其本质。
一、美苏对峙┄┄┄┄┄┄┄┄①
1.背景
(1)美国
①艾森豪威尔主张通过对话谈判,逐步“软化”苏联。
②约翰·肯尼迪实行“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
(2)苏联:赫鲁晓夫提出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2.表现
(1)1959年的戴维营会谈,双方表示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形成所谓的“戴维营精神”。
(2)1960年5月,苏联击落一架入侵的美国U-2间谍飞机,美苏矛盾重新激化。
(3)1961年8月,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了东、西柏林的边界,并修筑起一道“柏林墙”。
(4)1962年发生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的一次核赌博,此后两国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二、从对峙走向缓和┄┄┄┄┄┄┄┄②
1.背景
(1)美国国力大量消耗。
(2)苏联综合国力提高。
2.“缓和”战略
(1)美国的尼克松主义
①尼克松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强调均势外交。
②美国调整了全球军事部署,从越战中脱身,并主动谋求同中国对话,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
(2)苏联的对外战略
①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开始推行“缓和”战略,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
②随着苏联实力的增强,在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上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进攻战略。
③苏联奉行霸权主义政策,在世界范围内到处出击。20世纪70年代末,以苏联出兵阿富汗为标志,苏联的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
美 对奥和约 柏林墙的出现 50年代中 优 __60年代 缓和 承认西德 紧张 苏 古巴导弹危机 赫访美 劣 初 苏 优 亚非扩张 美守 撤军越南 美 劣 (1979入侵阿) 中美关系正常化 阿撤军 局部战争 美 美强硬 80年代 优 苏收缩 中苏关系正常化 星球大战计划苏 放松东欧 劣
60年代中 ---70年代苏攻 末
2.1947年3月,杜鲁门在致国会关于援助希腊和 土耳其的咨文中,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 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自由国家”针对“极权 政体”采取的举措之一是( ) A.支持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B.成立经互会打破经济封锁 C.提出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D.成立华约对抗北约
美苏争霸的过程
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至 60年代中期
赫鲁晓夫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 至70年代末 勃列日涅夫
第三阶段
80年代 戈尔巴乔夫
时间
苏联领导人 美国领导人 重大事件
肯尼迪
尼克松
里根
古巴导弹危机
阿富汗战争 苏攻美守
柏林墙事件 美转强硬 苏联收缩
争霸特点 实力对比
缓和紧张
优势在美
阶段
争霸态势
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提示:(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的紧张局势,避 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有 实力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 不敢贸然行事。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 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影响:①打上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 小国家的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②擅自 划分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埋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 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 展开了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 紧张动荡。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 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 影响。
1932-1945 弗· 罗斯福 1993-2001 克林顿 1945-1952 杜鲁门 2001小布什 1953-1961 艾森豪威尔 1961-1963 肯尼迪
1999-
普京
战后美苏实力比较
军事: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垄断 原子弹
美 国 苏 联
经济: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 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 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对外:在世界各地拥有500多个军事基地 军事:总兵力接近美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工业和 军事实力 对外:控制着欧亚的许多地区 经济:战后恢复迅速,虽与美国有一定距离但亦 不可小觑
考情分析 2011年广东文综第23题,江苏单 科第17题,福建文综第23题; 美苏两极 2010年江苏单科第18题,全国Ⅱ 对峙格局 第23题,广东文综第22题,均有 的形成 考查,属于高考命题重点,备考 时要关注“冷战”的背景、含义、 表现及影响。
考纲要求
两极格局形成(二战后):美苏争霸 本专题线索 多极化趋势出现(六七十年代):美苏实力
性质
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
军事政治集团 美国
稳定东欧,保障苏联 的利益和安全 军事政治集团
苏联
主导 国
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 影响 世界的重要行为,加剧 了“冷战”的程度
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 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德国分裂 (1)二战后,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2)1949年,在美苏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建立了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战争 (1)爆发:1950年。 (2)过程: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3.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73年, 被迫撤出。 4.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出现,经过对峙和谈判,苏 联最终从古巴撤出导弹。
形成和概况
1、形成:20世纪50年代后期
20世纪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
2、概况(三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
从盟友到对手 1.历史背景 (1)二战后期确立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 的框架。 (2)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最初信号: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 里州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 3.开始标志: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杜鲁门 主义”。
欧洲缓和
同苏对话
“星球大战”计划
80年代中又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即“战 略防御计划”(SDI),企图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 和科技实力,通过这一计划,既大大提高核威慑力 量,又带动美国科技经济的发展,还可造成对苏联 的技术和经济上的压力,从而拖垮苏联。
请思考:美国于80年代中提出这一计划的原 因是什么? 8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苏联经济则陷入困 境,美国企图乘机击垮苏联,夺取世界霸权。
雅尔塔体系
所谓雅尔塔体系,简 而言之就是美、英、 苏三国首脑通过雅尔 塔会议所确定的战后 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 的基本蓝图,其实质 是美苏两分天下
两极格局
“冷战”
区 别
两极格局是以美 苏为中心、以两 “冷战”是 大军事政治集团、 美苏对抗的 两大阵营全面对 主要形式 抗为特点的格局
联 系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两极 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 于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 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 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 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思维升华:美苏从盟友到对手的背景分析 社会制度的对立,意识形态的分歧 ——“冷战”爆发的政治渊源 国家利益的交锋,划分世界的冲突 ——“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世界局势的动荡,国际纠纷的凸显 ——“冷战”爆发的现实原因 欧洲中心的动摇,地缘政治的真空 ——“冷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美苏“冷战” (2)“冷战”的形成 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 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表现
解析:“自由国家”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极权政体”指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 A、B、D都是在苏联组织和支持下所为。C指马 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凭借其在二战后的 雄厚实力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 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 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而提出的计划。 答案:C
美国
推行 杜鲁门主义
苏联
欧洲共产党工 促成 人党情报局 形成 成立 经互会
政治
经济
马歇尔计划 推行 北大西洋公约组
建立 军事 织
建立
华沙条约组织
3.影响: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出现,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Biblioteka Baidu峙
北约 时间 地点 1949年 华盛顿 华约 1955年 华沙
目的
下降,西欧、日、中和第三世界国家力量上升
两极格局瓦解(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多极化趋势加强(目前):一超多强
美苏 20 世纪的领导人
美国:
1901-1909 西· 罗斯福
1909-1913 塔夫脱 1913-1921 威尔逊 1921-1923 哈定 1923-1929 柯立芝 1929-1932 胡佛
1963-1969 约翰逊 1969-1973 尼克松 1974-1977 福特 1977-1981 卡特 1981-1989 里根 1989-1993 乔治· 布什
苏联:
1922-1924 列宁 1924-1953 斯大林 1953-1964 赫鲁晓夫 1964-1982 勃列日涅夫 1982-1984 安德罗波夫 1984-1985 契尔年科 1985-1991 戈尔巴侨夫 1991-1999 叶利钦
3.总统声称:“无论在何地爆发革命、发生动 乱,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政府都应进行干 预”。这表明 ( ) A.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美苏争霸正式开始 D.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解析:材料是杜鲁门主义的内容。杜鲁门主义的 发表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