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基于概念建构的“活动”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合集下载

建构活动教案范文

建构活动教案范文

建构活动教案范文活动教案:建构活动,制作世界地图一、活动目标:1.通过制作世界地图,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掌握世界各个重要国家的位置和名称。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地图展示、彩色纸、剪刀、胶水、地理书籍等。

2.学生准备:尺子、铅笔、彩色铅笔、橡皮等。

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的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国家和大陆,询问学生已经了解的国家和地区。

2.学习(20分钟):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世界地图的内容,包括各大洲、重要国家和地区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制作(4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制作一个世界地图。

具体步骤如下:a.学生使用尺子和铅笔,在彩色纸上画出大陆的外形,然后剪下来。

b.学生根据真实的世界地图,参照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将地图上的国家和地区的名称写在相应的位置。

c.学生可使用彩色铅笔为地图着色,使其更加生动。

4.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世界地图,并向全班介绍他们所选择的国家和地区。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给予建议。

5.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制作地图的过程,总结制作地图的方法和技巧,并与学生分享有关地理知识的一些实际应用。

四、评价方法:1.学生制作的世界地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学生对世界地图上各国家和地区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积极程度,是否能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五、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继续扩展地图的内容,加入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深入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2.鼓励学生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找更多的地理信息,进一步扩展学生对世界地图的认知。

总结:通过制作世界地图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地理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和名称,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构活动教案

建构活动教案

建构活动教案活动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将能够了解建构活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其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1. 整理好各种建构玩具,如积木、拼图、磁力棒等。

2. 准备工作区域,确保有足够的桌子和工作空间。

3. 准备一些建构活动的示例或图片,供学生参考。

活动步骤:1. 导入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他们之前了解过的建构活动,如乐高玩具、积木等,并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建构活动的观点和体验。

2. 介绍建构活动概念:给学生简要介绍建构活动的概念,即通过组装和搭建不同的零部件或模块,创造出新的构造物或产品。

强调建构活动的重要性和好处,如培养空间想象力、创造力和逻辑思考能力。

3. 展示示例:展示一些建构活动的示例或图片,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建构玩具和构建作品。

同时,介绍一些常见的建构活动项目,如建造房屋、车辆、动物等。

4. 分发建构玩具:将不同的建构玩具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玩具开始活动。

5. 引导和激发:在学生进行建构活动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激发。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组合和结构,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6. 分享和展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完成他们的建构作品,并鼓励他们与同伴分享和展示自己的作品。

每个学生有机会向其他人介绍他们作品的构思和设计。

7. 总结活动:通过讨论和回顾活动,总结学生在建构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

可以问学生一些问题,如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问题等。

8. 结束活动:感谢学生的参与,整理和收集建构玩具,确保工作区域的整洁。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建筑工地、机械制造厂或艺术展览等,让学生对建构活动的实际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 组织学生参与建构竞赛或项目,让他们能够在竞争中锻炼自己的建构技能和思维能力。

3. 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和构建一个小型的建造物,如模型房屋、桥梁等,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时间和资源支持。

4. 鼓励学生使用数字建模软件,如AutoCAD或SketchUp等,进行虚拟建构活动,在电脑上设计和构建不同的建筑或产品。

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范型

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范型

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范型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和更新,教学设计范型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范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论,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范型的核心理念、特点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设计思路。

文章首先将对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范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阐述,为后续的分析和讨论奠定基础。

随后,将详细介绍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范型的主要特点,包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情境创设、强调知识建构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范型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其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和促进终身学习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文章将总结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范型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范型的核心理念,在于强调学习者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非外部实体简单地被学习者接收和内化,而是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学习者基于自身的经验背景,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范型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

这种学习环境应该是真实的、复杂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深化。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还强调教师的角色转变。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教师的任务是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情境,引导学习者进行主动探究和反思,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同时,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范型也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认知灵活性。

它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教学设计应该尊重这些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小学科技课教案设计

小学科技课教案设计

小学科技课教案设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在逐渐改变。

因此,在小学教育中,科技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科技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如何设计一堂有趣且富有科技含量的小学科技课教案呢?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下小学科技课教案设计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在设计科技课教案之前,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科技教育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为中心的,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合理设置,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全面发挥自己的能力,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我们可以设置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掌握垃圾分类知识;2.掌握编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独立编程并操作;3.了解科技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掌握一些科技应用的基本方法等。

二、活动的选择和设计科技课教学的活动形式多样,例如实验、观察、讨论、编程等。

因此,在设计科技课教案时,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和设计活动,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在垃圾分类课堂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实践,让他们切身感受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编程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设计和编写控制程序,并进行对抗比赛,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技应用课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科技应用的魅力,如使用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产品,提升他们的科技应用水平。

三、评价方式的选择和设计科技教育的评价方式也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设计。

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参考。

例如,在垃圾分类课堂中,我们可以设计小组讨论、作品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并给予相应的评价标准,如垃圾分类的准确率、环保观念的表现等;在编程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表现、竞赛成绩等方式进行评价,并对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评价;在科技应用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科技应用经验和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学生的科技应用能力进行评估。

2022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平铺式

2022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平铺式

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2.弱小的生命体3.发霉与防霉4.微生物的“功”与“过”1.本节课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1)科学知识: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

(2)科学探索: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2)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2.本节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7.4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说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16.2 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17.3 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

本课遵照认识弱小个体的主要进程,采用递进式的逻辑结构,从发现细胞到认识细胞的多种形态,展开两个部份的内容。

第一个部份,发现细胞,其中包括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采用图文相结合的形式,指导学生挨次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观察人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的内表皮,发现它们的特点,为第二个活动的展开做好铺垫;第二个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找出显微镜下看到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的共同之处,为课文介绍细胞打下基础;第三个活动,介绍胡克发现细胞的资料,指导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细胞的过程。

第二个部份,观察人体细胞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细胞有多种形状,认识到细胞的多样性。

五年级学生通过一、三、四年级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动植物多样性、植物生命周期、生物延续生命繁衍后代等生命科学领域的概念,对生命体的宏观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生命体的微观概念还处于含糊认识的阶段。

学习进阶理论下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简单电路》单元为例

学习进阶理论下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简单电路》单元为例

有跟课程相关的前知。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学习进阶的起点,然后根据潜在发展区,设
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 计和开展有效教学,修正或完善学生原有潜概
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 念,帮助 学 生 实 现 从 “ 此 岸 ” ( 前 概 念 ) 到 “ 彼
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在单元教学 岸”(科学概念)的摘果子过程。 一般可以采取
课程教法
教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对应哪些科学概念。 然后
梳理对应科学概念,整合形成新的大单元知识
体系,建立新的进阶探究活动框架。
苏教版(2017)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简单
电路》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路学习最集中的
一部分,内容包括“ 点亮小灯泡”、“ 导体和绝
缘体”、“ 电路暗箱” 、“ 生活中的电” 四 课,围
“电”主题是小学科学“物质世界” 的内容 之一,主要通过观察和研究简单电路现象,从能 量的角度引导 学生理 解 电 的 一 些 表 现 形 式。 “课程标准” 中中年段的课程目标提出,“ 电可 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 少的一种能源”。 通过梳理后,我们知道能量 是整个《简单电路》 单元的上位概念,而整个单 元的核心概念应是“ 电流” ( 如图 1)。 “ 电流” 这一核心概念贯穿于整个单元,并且衍生出电 源、电路、闭合回路、导体、绝缘体等相关的具体 概念和一般概念。 基于单元教学内容的分析, 抓主“电流”这个单元核心概念,就可以进行单 元进阶探究活动设计。
更加直接、有效 的 途 径,更 能 体 现 信 息 技 术 课 程对核心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赵军等. 计算思维与算法入门[M]. 机械工业出版 社,2019( 1) .

科学教学设计活动过程

科学教学设计活动过程

科学教学设计活动过程引言科学教学设计活动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然而,科学教学设计活动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计划。

本文将介绍科学教学设计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目标设定、教学计划和实施评估。

一、目标设定科学教学设计活动的第一个步骤是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明确自己的教学意图,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这些目标应该是清晰、具体和可衡量的,以便于教师进行后续的教学计划和评估。

在设定目标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学科特点以及课程要求。

目标的设定应该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匹配,既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又能够帮助他们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计划在设定好目标之后,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需要包括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应该与目标相一致,以满足学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应该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实验器材和其他辅助教学资料,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这些资源,以便于教学实施。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考虑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时间应该合理安排,既能够充分展开教学活动,又不会过分拖延。

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定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教学实施教学实施是科学教学设计活动的核心。

在教学实施阶段,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实验、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进度,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水平。

四、评估与反思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进行评估和反思。

科学教案活动流程怎么写

科学教案活动流程怎么写

科学教案活动流程怎么写一、活动名称和目标:说明本次科学教学活动的名称和活动目标,明确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二、教学准备:列举本次活动所需的教学资料和器材,如实验仪器、实验用品、图片、视频、课件等。

同时也需要说明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如查阅资料、准备学生的实验报告模板等。

三、活动引入:简要描述如何引入本次活动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教学活动的主题。

四、活动过程:详细描述整个科学教学活动的过程,可以按照步骤进行描述。

具体的写作步骤如下:1.主题介绍:简要描述本次活动的主题和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学生探究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以设置实验或观察等任务,让学生亲身参与并发现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充分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实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3.活动讨论与总结:在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实验和发现。

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深化拓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给予学生深化拓展的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探索和研究。

五、活动评价与反思:对本次活动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进行反思和总结。

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个别评价或整体评价,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六、拓展延伸:可以在教案的最后,给予学生一些拓展延伸的思考题,或者推荐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在课外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七、教学反思:在教案的末尾,教师可以对本次科学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从中找到教学中的不足和可改进之处。

整篇科学教案活动流程的写作,应该包含上述各个部分的内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和编写。

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教学要求,注重思考环节的设置和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科学设计教学活动过程

科学设计教学活动过程

科学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引言:科学设计教学活动是现代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通过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包括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搜集、实验的设计与实施以及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一、问题的提出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

这个问题应该是针对学生的年龄、兴趣和知识水平的,既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问题的提出可以通过讲解、展示或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使学生产生思考的动力和兴趣。

二、资料的搜集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需要进行资料的搜集。

这包括图书馆的参考书籍、互联网上的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

学生需要从不同的来源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为后续的实验设计和研究提供支持和依据。

三、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在搜集到足够的资料后,学生需要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实验应该能够直观地展示问题的本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通过操作和观察来探索问题的答案。

实验的设计需要考虑实验的材料、方法、步骤和结果的记录等方面。

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设计的步骤进行,并记录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四、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实验完成后,学生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他们需要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对结果的观察,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释。

学生还可以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和老师的指导,进一步深入地思考问题,并对实验中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向进行反思。

五、交流与展示最后,学生可以通过口头报告、书面报告、海报展示、科学竞赛等形式将他们的科学设计成果展示给其他同学和老师。

这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结论:科学设计教学活动是一种富有活力和创新的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实验设计与实施、结果分析和总结等过程,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动物怎样繁殖后代》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动物怎样繁殖后代》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4、学生思考、汇报。教师择要板书。
5、小结动物繁殖方式及其区别。
6、组织学生用彩笔将书上的动物按不同的繁殖方
式进行分类,汇报交流评议各组的想法。
7、提问:动物的繁殖过程中还有哪些特殊的例子
呢?
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8、提问:看完刚才的内容,你有什么想法?
师相机进行板书,并补充无性繁殖的内容。
学会搜集、分析、整理信息。
管科学知识是分散的,但其中也蕴含了许多德育因素与
机会,对于教师来说,关键不是科学教学中缺少德育内
容,而是缺少发现、挖掘和把握的能力,只要用心为之,
不难找到让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途径。就来自道德行
为,用不着教师过多解释,学生就能感悟到做人的道理。
像这样的隐性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使之成为学生道
德修养的途径。可以收集一些家庭、家乡或者整个国家
生视野,增强关爱动物之情。重点难点:知道在自然条
件下,绝大多数的动物的繁殖方式是有性繁殖,即经过
雌雄两性的结合。知道两种基本的繁殖方式,即胎生和
卵生。知道动物的繁殖方式是丰富多彩的。了解一些动
物的特殊繁殖方式。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搜集、分析、整理信息。
2.能够根据确定的然条件下,绝大多数的动物的繁殖方式
1、提问:小明家有一只很可爱的小狗,希望它可 教学过程
以生一只更可爱的小狗,可他应该怎么做呢?
2、揭题:(板书课题)
由生活中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和调查
1、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2、提问:是不是动物的繁殖方式都和小狗一样呢?
组织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
3、谈话:看完刚才的内容,你有什么想法?
的错误资源。科学具有密性的特点,因此教师要有意识

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的路径与思考

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的路径与思考

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的路径与思考内容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路,要在素养立意基础上开展大单元教学,帮助学生在概念引领下走向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

从科学概念体系建构与问题解决两个方面,明确大单元教学的目标,引领学生实现经验重组,概念理解与知识建构。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概念;小学科学;教学策略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大单元”概念在不同课程中得到了显著的呈现。

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已经按照单元设计教学内容,因此,进行概念主题的整合需要找到大单元教学的意蕴、路径与原理。

一、理论阐述:大单元下概念主题教学意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进入了一个飞速变化的阶段。

从科学角度看,科学技术更迭迅速;从课程角度看,以往的“看一看、背一背、写一写”的科学教学已经难以胜任当下对学生素养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科学概念无处不在,需要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建构起概念主题的认知,在大单元概念主题下进行探究。

1.大单元概念的内涵与基本特征随着我国教育目标与体系的不断变化,从传统的“双基目标”向“三维目标”过渡,再到如今向“核心素养课堂”转型,意味着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时代已经悄然到来。

小学科学大单元概念主要表征在四个方面。

一是表现为素养为本。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靶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培养学生在真实的任务学习中运用科学概念,形成的关键能力,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

二是表现为概念整合。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碎片化、繁琐式、分离化的概念教学,而是要将对概念认知形成一个统一的结构化过程,突出小学科学内容的整合性、科学性与实践性。

这是由“人的完整与知识的完整”二者决定的。

如果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命、生活产生分离,则无法满足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

三是强化实践。

小学科学课堂要注重实践性,所有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操作探究、对话交流、学习展示等完成经验建构,形成概念。

小班建构方法步骤教案

小班建构方法步骤教案

小班建构方法步骤教案一、引言。

小班建构方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的建构活动,来促进他们的学习。

小班建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小班建构方法的步骤教案,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二、小班建构方法的基本原理。

小班建构方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的建构活动,来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小班建构方法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建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小班建构方法的步骤教案。

1. 确定建构主题。

在使用小班建构方法进行教学时,首先需要确定建构主题。

建构主题应该与课程内容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适合的建构主题。

2. 分组。

确定建构主题后,教师需要将学生分成小组。

小组的组成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进行分配,也可以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

每个小组应该包括3-5名学生,以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合作的作用。

3. 提供资源。

在进行建构活动时,学生需要一定的资源来支持他们的建构。

教师可以提供书籍、材料、工具等资源,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资源。

资源的提供应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建构主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4. 引导学生进行建构活动。

一旦建构主题确定,小组分配完成,资源准备好,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建构活动了。

建构活动可以是实际的制作、设计,也可以是模拟的建构活动。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指导,也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建构。

5. 合作交流。

在进行建构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合作交流。

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6. 展示成果。

建构活动完成后,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成果。

他们可以向其他小组展示,也可以向全班展示。

展示成果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建构活动,也可以让他们从其他小组的成果中学习。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的制定步骤和方法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的制定步骤和方法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的制定步骤和方法科学教学是中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力军。

科学教学教案的制定就变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的制定步骤和方法,希望能为广大科学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理解教案的重要性教案是指老师按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因素,制定的可操作性极强的教学计划。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到了指导和规范工作的作用,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科学教学中,教案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

二、明确教学目标科学教学要求能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思维,达到吸收、大量掌握科学知识的目的。

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教案,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等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三、选择教学资源科学教学是为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进行的有效教育,教学资源的选择应该是确保学生获得重要知识和技能的关键。

教学资源的选择,就要考虑授课的内容、科学的原理、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从这些方面进行全面地考虑。

四、制定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计划是一个具体的过程,包括设计课程、安排活动、确定时间、选择教具和文本等。

前提下,一定要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将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确保优秀的科学教学质量。

五、选择教学方法在制定教案时,教学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学方法不仅要考虑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理解和认识相同步。

六、实施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教案制定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实施了这个活动,才能真正发挥教案的功能,确保学生在科学教学中获得实质性的帮助。

七、评估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评估是科学教学中最终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不断的评估,可以检查和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

科学教案的制定是一个细致复杂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

科学概念学习进阶路径的设计与实施

科学概念学习进阶路径的设计与实施

科学概念学习进阶路径的设计与实施作者:***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21年第11期袁优红:小学科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学科审查委员会成员,省名师工作室导师,省民革骄傲人物。

获全国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全国中小学公开课大赛特等奖。

辅导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获全国一等奖。

出版专著《小学科学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有效教学探索》。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把学习进阶作为教学目标和内容描述的理论依据。

学习进阶也称学习进程,是现今国际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指学生在学习同一主题概念时所遵循的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相互关联的概念序列描述。

根据学习进阶理论设计科学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学习某一核心概念的过程中,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肤浅到深入、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学习思维发展序列路径。

它能指导教师在设计与实施科学概念建构活动中,主动追踪学生的认知发展历程,做到有迹可循,科学探究活动具有逻辑性、系列性。

下面,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践,谈谈核心概念学习进阶路径设计与实践的肤浅体会。

一、厘清科学概念学习进阶的起点和终点维果斯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指出,教师应了解学生认知现有发展区和潜在发展区,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然后据此进行教学设计。

学习进阶理论运用目的是有效建构科学概念,教学时,了解和测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找准学习进阶起点,准确把握需要建构的科学概念,正确定位学习进阶终点,明确实现的目标。

这是概念进阶学习落实的第一步。

(一)学习进阶起点学习进阶起点一般使用问卷、访谈、前测等方法测定,传统的纯粹经验型确定法往往导致与学生真实起点出现偏差的现象。

同时,教师要善于对进阶起点获得的原始信息加以分析,让进阶起点的具象信息整理归类于科学概念、科学探究理解层面的解读,并解释因果关系,为实施“以生为本”的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四下《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课,我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声音会在耳朵中传播;耳朵中有一张膜,耳朵里面有一些结构,但是却不太清楚,学生不太愿意表达;耳朵生病了,会失去听觉,就不能听到声音了。

课堂教学中科学概念认识途径设计

课堂教学中科学概念认识途径设计
体骨 骼 ” 的具 体设 计 程序 和方 法可 以表述 为 图 2 所示
的形式 。
由 于它 们 分 别完 成 不 同 的 功 能 ”的 概 念 。接 着 通 过

个 扩展 活 动—— 啮 齿动 物骨 骼 的拼 装 , 强化 对该 来
曩 叵 擘

基是蓉磊衄 蓉卜薹蕃 本 l骨块 I簦匿 同支霎膏卜的l异 I f 有 ? 兰 薯 1羞能l ?+嚣 主 = 骨 什 成 起 —; 罄盆 毒功 嚣 箨 蠡I 中 害 幺 } 同 ?
的课 程 与 教 学 ” 。她 认 为 , 学 重 心 应该 从 讲 授 事 实 教 转移 到 “ 用 ” 使 事实 , 具体 事 实应 该作 为 工具 来 帮 助学
生 发展 深层 理解 和 有效 转 化知 识 的能 力 ( 解 力和 迁 理
图 l 科 学教 学 中概 念 建构 的设 计程 序 :
力 以便 他们 更好 地理解 周 围的世界 … …” 。事实 上 , 在 学习科 学事 实之后 , 出事 实本 身 , 跳 进行更 高度 的抽 象
概括 , 获得 重要 的和 可迁移 的概 念 , 以提高学 生 的思 可
维能 力 和水 平 。因 此 , 我们 主 张 , 小 学科 学教 学 中 , 在 要使学生 在活动 中理解并建 构科学 概念 。
活动 , 而 使 学 生 参 与基 本 问题 讨 论 和 过 程 学 习 , 从 这 构 , 成概念 。 形
最 过 高 , 越 了他 们 的思 维水 平 。这 也反 映 出某 些 科学 些 活 动应 有 助 于学 生 达到 基本 理 解 , 终 完成 知 识建 超
伦 指 出 :学 生必 须建 构 概念 , 为概 念有 助 于他 们 把 “ 因
域, 有人 认 为小 学 阶段 的科 学 教育 应该 是 以事 实 为 中 心 的教 学 , 在教 学 中让 小学 生 建构 科学 概 念似 乎 要求 教 育 工作 者 对建 构科 学 概念 的价 值 认识 不 足 。温 ・ 哈

基于STEM理念的小学科学课程活动设计

基于STEM理念的小学科学课程活动设计

基于STEM理念的小学科学课程活动设计作者:何斐汪存友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年第07期摘要:本文基于STEM教育理念分析了小学科学课的价值导向,依据STEM教育的本质特性,以“会飞的空气——走马灯”项目为例,以5E教学模式为基础,从参与、探究、解释、迁移和评价五个方面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以期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STEM理念;跨学科;教学设计;5E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07-0061-04相关概念界定1.STEM教育的本质STEM教育代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它遍及生活的每个部分。

STEM教育的基础始于幼儿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们可以从最早的科学和环境中学习数学和技术。

孩子们自然也会通过亲身实践的多感官和创造性的经验进行早期的STEM探索,這些经历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E教学模式5E教学模式形成于STEM教育的实践之中,是由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所(BSCS,1989)开发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模式[1],这种教学模式分为参与(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oration)、迁移(Extension)和评价(Evaluation)五个环节。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让学生参与激发他们好奇心的学习任务,帮助他们一起探索潜在的解决方案,提出解释,阐述概念理解,评价他们的科学概念和能力。

这种探究模式的优势在于:为如何促使学生正确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提供了一种在社会建构的有意义学习经验背景下探索和解释特定领域知识的结构。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小学科学课的价值导向1.跨学科跨学科课程整合就是聚焦共同的主题,突破现有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中不同领域所包含的理论和方法有机融合在一起,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和课程设计理论。

试述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操作要点

试述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操作要点

试述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操作要点【摘要】思维活动是科学探究教与学的核心。

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是以“探究实践”和“科学思维”两条螺旋为主线,通过“问题”和“证据”进行贯连,构成一个稳定的科学学习课堂。

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试述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操作要点。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要保持强烈的好奇心,通过思维活动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完成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同時,学生还要提升科学探究能力,而科学思维能促进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例如,学生在分析证据时要进行科学推理、模型建构等思维活动,表达交流时要进行科学论证。

因此,思维活动是科学探究教与学的核心。

为此,探究实践与科学思维的紧密结合、共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中的“探究实践”,是以实践为特征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动手操作、实验模拟、信息搜集、观察考察等。

“科学思维”是以心智为特征的各种思维活动,表现为演绎与归纳、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以及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过程和形式,用以感受、提取、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象、假设、推理,并以此指导科学探究活动。

两条螺旋主线在“问题”和“证据”的贯连中关联共生、螺旋发展。

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试述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操作要点。

一、创设隐含上位概念的学习情境——情境问题科学课程设置了13个学科核心概念,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依据学习动机理论、良好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引起认知冲突、启发思维等。

因而,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核心概念。

学习情境若想要推进学生概念的建构,就必须要隐含着上位概念。

同时,学生要能在情境中暴露前概念,而暴露前概念的方式通常是提问。

指向核心概念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呈现学生的已有认知或下位概念。

教师以此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核心概念。

基于以上分析,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需要创设隐含上位概念的学习情境,其关键操作就是围绕核心概念设计情境问题。

基于单元整合的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

基于单元整合的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

S小学科学cience 杨锦富: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学科学课教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

曾在全国教育科研论文征集、广东省双融双创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东莞市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评选、东莞市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获奖,致力于项目式学习课程开发,希望将个人专业知识和研究经历融入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给他们带来丰富多元、生动有趣的科学课。

谢绮晴: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英国牛津大学硕士。

曾获东莞市中小学“未来课程”设计大赛二等奖、全国头脑奥林匹克思维大赛三等奖。

凭借国内外求学工作的独特经历,力求为学生带来全球化的视角和丰富多彩的人文科学知识。

单元整合,指的是以教材单元内容为框架,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整合,旨在促进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构建教学的整体意识,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标,在提升教学效益、落实课程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的。

以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动与力”为例,纵观本单元的6节课,基本都是从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生活中和“运动与力”相关的现象。

但每节课的情境都不相同,对应的知识点也较为细碎,学生难以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更难以迁移应用,形成素养。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师应树立素养导向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聚焦核心概念的学习,要教得少而精,同时要注重知识的迁移应用,利用课堂习得的核心素养解决问题。

因此,重整单元教学内容,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推进单元内容的学习,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

一、基于单元整合的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中的常见问题在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好奇心和探究欲也很强烈,但是常基于单元整合的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杨锦富谢绮晴(广东: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学)〔摘要〕学科项目式学习是近些年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

它强调关注真实的世界,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做项目的方式解决问题。

而学科教材的单元整合恰好能够为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提供框架。

建构课活动方案

建构课活动方案

建构课活动方案引言建构课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和创造,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介绍一种建构课的活动方案,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建构课教学。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活动准备材料准备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建构材料:如积木、模型、编程教具等;•工具:如螺丝刀、剪刀、电池等;•备用材料:以备不时之需。

教师准备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确定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并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2.对教具和材料进行检查和整理,确保其完好无损;3.设计活动的具体流程和时间安排,包括介绍、讲解、实践和总结等环节;4.学习相关的建构技巧和方法,以便能够及时提供指导和支持。

活动实施活动介绍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并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介绍:•以一个问题或挑战开始,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通过故事、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入活动主题;•明确活动的目标和预期结果,让学生明白他们所要做的事情。

活动讲解在介绍完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后,教师需要对建构材料和工具进行讲解,包括其基本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同时,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示范作品,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活动实践在讲解完毕后,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开始实践建构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设置合适的任务和挑战,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活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同时,还应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让他们互相学习和交流。

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展示。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和反馈。

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学中基于概念建构的“活动”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作者:胡玉华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0年第11期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基于概念建构的“活动”设计的程序
探究、合作、自主是当今学习领域研究的三大主题,其基石是活动的设计。

在对北京市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调研和听课中,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误区:学生“只会动手做、不会动脑想,课堂热热闹闹,却陷入了教学的浅薄与贫乏困境中”。

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活动设计中更重视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而忽视科学概念的构建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实际上,活动仅仅是构建科学概念、培养思维能力的载体。

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建构科学概念,并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目前在小学科学教育领域,有人认为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应该是以事实为中心的教学,在教学中让小学生建构科学概念似乎要求过高,超越了他们的思维水平。

这也反映出某些科学教育工作者对建构科学概念的价值认识不足。

事实上,在学习科学事实之后,跳出事实本身,进行更高度的抽象概括,获得重要的和可迁移的概念,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因此,我们主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并建构科学概念。

美国课程专家H.Lynn Erickon 提出了“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

她认为,教学的重心应该从讲授事实转移到“使用”事实,具体事实应该作为工具来帮助学生发展深层理解和有效转化知识的能力(理解力和迁移能力);提高学业标准更多的是要求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掌握更多的事实材料。

因此,学习重心应该从记忆事实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

依据H.Lynn Erickon教授的概念教学模式,结合我国小学科学教学的特点,我们认为小学科学基于概念建构的“活动”的设计程序主要有以下几步(如图所示):(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识别、确定本节课的重要的概念,为思维过程指明方向;(2)把概念转化成一些基本理解,这是学生从学习中逐渐形成的;(3)把基本理解以“基本问题”的形式表达,以问题驱动教学和学习,促进学生的基本理解;(4)根据基本问题设计活动,从而使学生参与基本问题讨论和过程学习,这些活动应有助于学生达到基本理解,最终完成知识建构,形成概念。

在整个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教师都要反复思考这样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最终希望学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和能够做什么?
二、具体实施方法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的选择
我们选择美国FOSS 人体单元中“人体骨骼”活动的设计为案例,来分析基于概念建构的活动设计的程序的具体实施方法。

(二)案例的分析
美国FOSS(Full Option Science System,FOSS)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由美国加州大学劳伦斯科学馆(Lawrence Hall of Science)依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SES)》编制的一套科学课程体系。

其核心理念是在“动手做”中学习科学。

FOSS在小学阶段共设计了80多个活动,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技能,并掌握重要的科学概念。

不难看出,这些活动的设计理念与我们倡导的“在活动中建构科学概念”的观点是一致的,同时这些活动及其设计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正是选取FOSS活动的设计作为案例的原因所在。

下面对FOSS“人体骨骼”基于概念建构的教学实施过程的特点进行分析。

1. 在“动手做”中理解并建构科学概念
在“人体骨骼”的学习中,FOSS在设计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的形式来学习。

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科学概念。

FOSS首先通过跳绳活动感觉身体内骨骼的存在及其运动功能,然后通过摸身体鼓励学生猜测出身体各部分骨的数量,数字之间的巨大差异激起了他们进行下一个活动的兴趣。

当教师给他们出示人体各部分分解图帮助他们更正骨的数目时,他们认真细致地观察这些图片,不放过一块骨。

接着做骨拼图活动,学生就能根据骨的形态,确定骨的位置,并在思考其功能的基础上组建人体骨骼。

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的头脑中会逐步建立起“骨之所以形态各异是由于它们分别完成不同的功能” 的概念,接着通过一个扩展活动——啮齿动物骨骼的拼装,来强化对该概念的认识,并初步形成“生命有机体骨的数量和种类具有遗传特征”的认识。

所以,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联想、猜测、实证等思维过程将一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学生便可以在具体体验中清楚地理解这些原本抽象的概念,进而形成这些概念。

这一点在我国的小学科学的教学中特别值得借鉴。

2. 以“问题”来支撑知识的建构
在活动设计的策略方面,FOSS的突出特色是以“问题” 来推动课的进展。

问题的设计一方面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另一方面富有挑战性,使学生的好奇心持续得到激发,思维得以活跃起来。

例如在学生跳绳时,老师提出问题:“当你跳绳时,身体哪些部位在运动?”做完跳绳活动后,老师提出“当你跳绳时你的骨在运动吗”这一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聚焦到骨骼上,接着通过“你的骨在哪儿?” “你怎么知道你的骨在哪儿?” “你摸你的骨有什么感觉?” “如果你的骨是硬的,你怎么弯
曲?”(引出关节的概念) “你认为你身体内有多少块骨?” “身体内的骨是怎样组合到一起的?” “身体内全部的骨组成的系统叫什么?” 等等。

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在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调查、分析、整理数据、得出结论,构建自己的观点。

因为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知识和观念是出自个人的深层理解,是能够灵活加以迁移的,所以更具价值。

这种以“问题” 来支撑知识的构建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或者教师提出一些有意义又可以进行探究的问题来鼓励学生进行一步一步的探究。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从而来构建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以“问题” 来支撑知识的构建是FOSS教材教学中运用的一项有效策略。

3.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FOSS的评价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有教师观察学生操作、研究学生记录卡、过程作品等。

例如在骨骼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分散的19块骨骼卡片拼装成一个完整的人的骨骼。

教师观察学生的作品,了解他们能否根据人体骨的形态,思考其功能来确定其位置。

接下来让学生修正一张接错位置的骨的X光片,强化学生形成“每一块骨(形态)都具有特定的位置,因为它要完成特定的功能”的概念。

学生进行啮齿动物骨骼的拼装,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每一块骨的形态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的理解。

从以上可以看出,FOSS的教学评价以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为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了解学生如何讨论、交流、思考、操作,如何发现和获得知识等。

所以FOSS的教学评价是与教学密切融合在一起,评价为教学提供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

这与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以学论教、教为了促学”“把评价重点放在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学所起的作用上”等思想有着诸多相通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