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质量检测6 生物与环境测试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6生物与环境第14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解析:由题意可知,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则五种生物所构成的营养结
构应为
,A 错误;若甲与丙无捕食关系,则食物网为
,
则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20+50= 7 =0.98=0.14,B 正 500 50 7
确;甲捕食乙、丙,若甲数量增加,则乙、丙的数量减少,C 错误;除去甲
和丁后,则乙、丙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D 错误。
答案:B
2.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 1/2 来自绿色植物,1/4 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 来自
羊,假如能量传递效率为 10%,那么该人每增加 1 kg 体重,约消耗植物( )
A.10 kg
B.28 kg
C.100 kg
D.280 kg
解析:本题可用转换法。将纯文字信息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转化为如
3.正确判断有关生态系统图示的 4 种组成成分
(1)先据双向箭头“ ”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判断 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 D 为“ 生产者 ”,有“3”个指入箭头的 C 为“非 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 D→A→B,确定 A 为 消费者 、B 为 分解者 。 (2)图示中 D、A、B 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食物链(网)中只包括D和A 。
食物链(网)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剖析 (1)食物链上只存在捕食关系。 ①被捕食者减少→捕食者减少。 ②被捕食者增多→捕食者增多。
(2)食物网中的连锁反应。 ①a 种群的数量减少导致: b 种群的营养级比 a 种群低时→b 的数量将增加; b 种群的营养级比 a 种群高时→b 的数量将减少。 ②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用考虑生 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小。 ③分析数量变化时,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依据,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2021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打包6套
非常“6+1”模拟真演练(一)1.[2020·辽宁省抚顺市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的环境容纳量差别不会太大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数量变化均符合“S”型曲线C.群落演替可能会使群落的结构变的更简单,稳定性更低D.若种群中年龄组成维持稳定,种群密度就会一直维持稳定2.[2020·广西柳州市高三模拟]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地区,人们为了保护鹿而大量捕杀鹿的天敌—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狼从鹿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鹿和狼之间的信息传递对鹿不利,使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C.若消灭了狼,可使鹿的种群数量按照J型曲线持续增长D.大量捕杀狼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发生改变3.[2020·湖南省永州市高三第三次模拟]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B.增加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可增加本种群的K值C.若某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该种群数量一定增加D.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4.[2020·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利用样方法调查陆地某群落中植物的物种丰富度B.所有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与能量均为正金字塔形C.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D.抵抗力稳定性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高5.[2020·河南省焦作市高三第三次模拟]某自然保护区内共同生活着两种鼠科动物:社鼠和中华姬鼠,它们均主要以嫩叶及种子为食,在春季还辅以部分土壤昆虫为食。
林中的普通鵟会捕食鼠类,社鼠与中华姬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1所示,图2为该地区小型地栖鼠丰富度沿海拔的变化。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质量检测生物与环境
专题质量检测(六) 生物与环境、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解析:分析题图是解题的关键,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
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少,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图1中b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A正确。
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
图2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C错误。
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答案: C2.如图表示不同群落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图可以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之间的关系B.乙图可以表示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的关系C.丙图的三个种群一定形成一条食物链D.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种间的竞争关系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竞争、竞争和捕食关系。
草原上狮子和猎豹是实力相当的竞争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故甲图不能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之间的关系,A错误。
白蚁以木材为食,但是它本身不能消化纤维素,必须要依靠肠道内鞭毛虫分泌的消化纤维素的酶才能将纤维素分解,分解后的产物供双方利用,故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是互利共生关系,B错误。
丙图的三个种群可能是三个动物种群,而食物链中必须有生产者,C 错误。
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种间的竞争关系,D正确。
答案: D3.下图为同一地区甲、乙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t0~t1乙种群的生物量大于甲种群B.t1~t2甲、乙曲线峰值代表种群K值C.t2~t3乙种群数量主要受种内斗争调节D.t3~t4甲种群呈“S”型增长解析:t0~t1乙种群数量大于甲种群,但生物量无法判断;t1~t2乙曲线峰值和峰谷的中间值代表乙种群的K值,而甲种群的K值在t3~t4时才出现;t3~t4乙种群数量主要受种间因素调节,如与甲种群竞争的结果;t3~t4甲种群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S”型增长。
2023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练6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含答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练6一、选择题1.(2022山东卷)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
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B.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2.(2022湖南卷)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
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剧痛、恐惧时,人表现为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B.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C.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D.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3.(2022辽宁一模)睾酮属于雄性激素,有些运动员通过服用睾酮衍生物来促进肌肉生长、增加肌肉力量,但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性腺萎缩。
这可能与性激素分泌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有关。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睾酮衍生物可能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从而导致性腺萎缩B.分级调节是指通过下丘脑—垂体的分层调控,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C.分级调节可以放大调节的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D.在神经调节中也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4.(2022山东临沂模拟)在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中,体温检测成为日常防疫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大部分正常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可引起发热,下图是发热机理的一种假说。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体温为39 ℃时,人体的散热速率低于体温为37 ℃时B.机体可能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的方式散热C.若同种病毒第二次入侵,产生的症状可能较轻D.利用此原理制备药物使调定点下降,可使高烧患者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5.(2022山东一模)胰岛B细胞是可兴奋细胞,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和氧化分解加快,细胞内ATP浓度升高,ATP结合在K+通道上使K+无法外流,进而激活Ca2+通道,触发Ca2+内流,胰岛B细胞产生动作电位,释放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6 生物与环境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专题6 生物与环境模块考点考情分析考点1:种群的特征 1.考查题型:选择题或非选择题。
2.考查形式:以文字表述、表格、曲线、物理模型或图片等形式呈现。
3.命题特点:(1)对本专题的考查难度较小,命题热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多以曲线和表格为媒介考查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等,以非选择题形式呈现。
结合实例考查群落结构和演替,注重语言的表述。
考点2:种群的数量变化 考点3:群落的结构特征考点4:群落的演替(续表) 模块考点考情分析考点5:生态系统的结构1.考查题型:选择题或非选择题。
2.考查形式:以文字表述、流程图、表格或曲线等形式呈现。
3.命题特点:(1)对生态系统的考查难度较小,侧重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以及稳定性的类型、高低的判断等。
(2)题目常借助简洁的文字材料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及三大功能,填充内容注重教材中的相关科学名词及结论性语句的考查。
考点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考点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考点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点9: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1.(2019年江苏卷)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 2.(2019年江苏卷)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 × ) 3.(2019年江苏卷)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 × ) 4.(2019年浙江4月选考)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 5.(2018年全国Ⅰ卷)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 6.(2018年全国Ⅰ卷)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 7.(2018年全国Ⅰ卷)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最新试题汇编 专题06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2014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最新试题汇编专题06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五年高考试题分布(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2014淮安市二调)下图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容纳量后所发生的三的是种可能变化,有关叙述错误..A.因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能呈“J”型增长B.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C.形成曲线Ⅱ后,若建立保护区可以提高该种群数量D.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种群的天敌数量增多2.(2014温州十校联合体期末统测)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
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B.E点是生物防治,A、B、C、D点是药物防治C.害虫的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3.(2014苏北四市联考)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在人工生态林中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所有的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D.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会造成一定的威胁4.(2014邯郸二模)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D.图中箭头也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5.(改编)下图表示某岛屿上生活的一种鼠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其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2014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直击考纲1.种群的特征(A)。
2.种群的数量变动(B)。
3.群落的结构特征(A)。
4.群落的演替(B)。
5.生态系统的结构(A)。
6.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C)。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A)。
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9.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B)。
10.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B)。
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C)。
1.(2010·浙江,3、2012·重庆,4和2012·广东,27改编)某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甲和蝗虫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图3是描述了该生态系统的某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后来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的变化曲线。
判断下列关于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1)若图1中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曲线增长(×)(2)在图2中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3)若图1中所示的生物种群出生率提高,则个体数量的增加会大幅超过b点(×)(4)在图2中若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5)图1中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而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6)图2中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不呈正相关;若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7)图3中FNE最可能是在b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而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 (√)(8)上述3个图中c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相等,在图3中d点时的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2.判断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1)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2009·广东,15B)(×)(2)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2009·广东,11BD)(×)(3)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2009·大纲全国Ⅱ,5D)(√)(4)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2010·大纲全国Ⅱ,3B)(√)(5)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011·大纲全国,4D)(×)(6)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2011·海南,24BC)(√)(7)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2011·安徽,6C)(√)(8)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但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2013·浙江,4BC)(×)3.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的叙述(1)在下图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中,共有9条食物链,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硅藻属于生产者,其遭到破坏要比蓝鲸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大(2009·广东,14改编)(√)(2)下表为生态学家对食物链——“植物→田鼠→鼬”能量流动进行研究的结果[单位是J/(hm2·a)],则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3%,田鼠和鼬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2012·安徽,30Ⅱ改编)(√)分别代表太阳能和热能,并且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2009·广东理基,51改编) (×)(4)在如图所示的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二者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2012·海南,19)(×)(5)在如图所示的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2010·大纲全国Ⅰ,5改编)(×)(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2011·海南,21B)(×)(7)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
2024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深圳湾为许多珍稀候鸟的迁徙提供栖息场所和丰富的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等食物资源,对深圳市具有显著的生态价值。
有研究者对其红树林湿地保护区浮游动物种群密度(单位:个/m3)的四季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样点春夏秋冬均值S1423.70 364.50 382.30 188.40 339.73S2396.20 643.80 523.70 426.50 497.55S3663.40 963.80 1 021.60 315.50 741.08S4488.90 868.70 647.80 289.70 573.78均值493.05 710.20 643.85 305.03 —B.候鸟种群密度的季节变化与浮游动物种群密度季节变化同步C.由浮游动物种群密度的比较可知,S3区水体有机质含量比S1区低D.该研究说明气候对亚热带红树林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影响不大2.捕蝇草每片叶子的顶端长有一个形似贝壳的小夹子。
夹子里贮存有香甜的蜜汁,吸引飞虫、蚂蚁等前来吸食。
当昆虫在叶片上来回走动摄取蜜汁时会碰到触发毛,“小夹子”就能“感知”到猎物从而快速关闭将其夹住。
当触发毛在短时间内被连续触碰5次以上时,捕蝇草的叶片腺体便会开始分泌消化液。
下列关于捕蝇草的说法,错误的是( )A.捕蝇草在生态系统中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B.捕蝇草香甜的蜜汁向飞虫、蚂蚁传递化学信息C.捕蝇草的消化液含有多种水解酶,是由内分泌结构分泌的D.触发毛在短时间内被连续触碰5次以上才合拢叶片,可防止误触,节约能量3.在一个群落中,当一个早到物种耗尽系统资源,从而抑制了晚到物种在该群落的建立,这种情况称为“抢占生态位”;一个早到物种改变环境,使另一个晚到物种受益的情况称为“促进生态位”;一个早到物种改变了环境状况(而不是资源水平),以减缓或阻止晚到物种在该系统的建立,这种情况称为“抑制生态位”。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要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等B.“抢占生态位”可通过营养竞争、空间竞争等形式发生C.泡菜中,乳酸菌大量繁殖消耗氧气,迫使后续到达的细菌无法繁殖,这属于“抑制生态位”D.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分泌有机酸腐蚀岩石、增加土壤,此后到达的苔藓有了更高的存活概率,这属于“促进生态位”4.为预防某水库蓝细菌大量繁殖形成水华,管理人员每年在休渔期投放适量的喜食蓝细菌的滤食性鱼苗,而在捕鱼期适量捕捞所投放的鱼类成体。
2022年最新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检测(附详解)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基础等级评价]1.2022·江苏高考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它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解析:A项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项该小草和其他植物之间是竞争关系,故并非对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C项长在路边的小草可能含有一些利于生存的抗性基因,故可能对人类有重要价值;D项路边的小草可为某些动物提供栖息环境,该动物可能是某种害虫的天敌。
答案:B2.2022·全国卷Ⅱ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解析:A项,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生物种类比较单一,而草原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其群落的结构相对复杂;B项,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的是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的种群分布不均匀的现象;C项,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强弱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密切,温度高分解者的活动能力强,温度低分解者的活动能力弱;D项,碳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答案:C3.2022·江苏高考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
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紧抓住题干中“运用生态学的知识进行合理解释”中的“生态学”这一关键词。
A项是从人体物质代谢的角度来描述的;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由于能量传递经过的营养级少,损失的能量少,可利用的能量应该较多;C项是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角度合理解释题干中的观点,故答案为C;D项是从营养的角度而非生态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2022年最新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综合质量检测检测(附详解)
综合质量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面有关蛋白质方面的叙述错误的是A与细胞内分泌蛋白合成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B在细胞的生长、增殖、衰老、凋亡等生命历程中都与蛋白质密切相关C动物体内调节生命活动的某些激素和消化食物的酶的化学本质大都是蛋白质D生物界生物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具有多样性解析:生物界生物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组成生物体的DNA具有多样性而不是蛋白质具有多样性。
答案:D22022·连云港质检下表中动物细胞部分结构的功能按甲~丁的顺序与动物细胞的结构名称①~⑤配对正确的是功能细胞结构甲:细胞分裂时与染色体运动有关①内质网乙:脂质合成的场所②高尔基体丙:蛋白质的加工、分类和包装③溶酶体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④核仁⑤中心体A⑤①③②B③②①④C⑤①②④D③②①④解析:细胞分裂时与染色体运动有关的是中心体;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场所;高尔基体与蛋白质的加工、分类和包装有关;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答案:C3图甲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乙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B分别表示蛋白质分子与磷脂分子,二者均属于内环境成分侧为肠道,那么N侧则是毛细血管腔结合后,突触后膜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的释放表明突触前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解析:图甲中M侧存在糖蛋白,属于细胞膜的外侧,膜上蛋白质A和磷脂B属于细胞成分,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图甲中的M侧若为肠道,那么N侧应是小肠上皮细胞的内侧,并不是毛细血管腔。
图乙中C的释放表明突触前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答案:C42022·广州模拟如图代表自然界中处于不同分类地位的6种体现生命现象的单位。
图中Ⅰ、Ⅱ、Ⅲ、Ⅳ绘出了各自区分其他生物的标志结构,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Ⅰ、Ⅱ、Ⅲ与Ⅳ比较,共同具有的无膜细胞器是⑨核糖体B可以判断Ⅲ为低等植物,因为它同时具有①和⑥CⅡ、Ⅲ与Ⅳ类中都有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DⅤ生物一定营寄生生活,Ⅰ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一定是消费者解析:结合图中特定的细胞结构分析:Ⅰ无细胞壁,有中心体,为动物细胞;Ⅱ有细胞壁、叶绿体,无中心体,为高等植物细胞;Ⅲ有细胞壁、中心体、叶绿体,应为低等植物细胞;Ⅳ无细胞核,应为原核细胞。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测试卷
开躲市安祥阳光实验学校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测试卷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藻类(浒苔)。
下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类数越多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解析]由图的曲线可知,在一定范围内,藻类种数随滨螺密度增大而递增,但超过一定值后,藻类种数随滨螺密度增大反而递减。
故B错误。
2.下图所示,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 D )[解析]生存斗争包括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而种间斗争又包括竞争、捕食、寄生等。
3.下图表示某草地上草、虫、鸟三类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甲、乙、丙依次是鸟、虫、草B.a点时丙数量的上升主要是食物的增加C.b点时丙的下降主要是天敌的减少D.生态系统崩溃的原因最可能是鸟类的锐减[解析]由图及能量流动规律可知甲、乙、丙分别是鸟、草、虫。
最终三种生物数量都剧减,说明生态系统崩溃是人为因素造成,最可能的人为因素是人对鸟的捕猎。
4.右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解析]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故t2时种群的数量为最大值N,而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5.右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动物数量易变程度及冬眠动物比例在不向类型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趁势。
代表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和数量易变程度的曲线依次是( C )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①[解析]根据生态学知识可知图中曲线①②③分别代表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冬眠动物比例、动物数量易变程度。
高考生物生物与环境第二轮专题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2010•汕头联考)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成分以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成分;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生态系统;马尾松林地中所有的生物组成一个群落,所有的树木只能构成一个类群。
答案:D2.(2010•淮阳调研)下列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B.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绿色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C.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了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性作用;降低温度能降低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从而降低绿色植物的呼吸速率;生态农业的建立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但并没有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J”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率不变。
答案:C3.(2010•南通、扬州、泰州联考)如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 )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存活率B.每只蝌蚪变态所需时间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D.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解析:由曲线图知,种群密度越大,达到变态所需的最小质量的时间越长,蝌蚪变态的可能性越小。
这里没有涉及蝌蚪的存活率问题;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
答案:D4.如图所示是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B.绵羊数量达到K/2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快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D.绵羊数量达到K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老型解析: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即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增长速率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6.2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测试
闪堕市安歇阳光实验学校专题六生物与环境6.2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测试(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2015·湖南株洲高三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及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不是所有的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解析:由于一种生物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因此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错误;消费者以生产者为食,使生产者体内的物质加快传给其他生物利用并分解,B正确;自养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正确;有的细菌不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属于生产者,D正确。
答案:A2.关于图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如狼彻底消失,则兔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B.③和④属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C.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某区域狼的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20只,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则该区域狼的数量估计为60只D.狼和兔依据对方的气味进行猎捕和反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答案:B3.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草→老鼠→猫头鹰”是该食物网中的一条食物链B.图中未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C.若老鼠数量突然锐减,短时间内青蛙的数量会上升D.该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与三级消费者的生物之间只有捕食关系解析:食物网中,每条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而终点一定是处在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猫头鹰并非处在最高营养级,A错误。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后两者在图中并未体现,B正确。
若老鼠数量突然锐减,猫头鹰的食物来源只有青蛙,所以短时间内青蛙的数量应下降,C错误。
在草→老鼠→蛇→鹰和草→老鼠→猫头鹰→鹰这两条食物链中,蛇(次级消费者)与鹰(三级消费者)之间,鹰(三级消费者)与猫头鹰(次级消费者)之间,除具有捕食关系外还具有竞争关系,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质量检测(六) 生物与环境(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解析:分析题图是解题的关键,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
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少,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图1中b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A正确。
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正确。
图2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C错误。
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答案: C2.如图表示不同群落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图可以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之间的关系B.乙图可以表示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的关系C.丙图的三个种群一定形成一条食物链D.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种间的竞争关系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竞争、竞争和捕食关系。
草原上狮子和猎豹是实力相当的竞争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故甲图不能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之间的关系,A错误。
白蚁以木材为食,但是它本身不能消化纤维素,必须要依靠肠道内鞭毛虫分泌的消化纤维素的酶才能将纤维素分解,分解后的产物供双方利用,故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是互利共生关系,B错误。
丙图的三个种群可能是三个动物种群,而食物链中必须有生产者,C错误。
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种间的竞争关系,D正确。
答案: D3.下图为同一地区甲、乙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t0~t1乙种群的生物量大于甲种群B.t1~t2甲、乙曲线峰值代表种群K值C.t2~t3乙种群数量主要受种内斗争调节D.t3~t4甲种群呈“S”型增长解析:t0~t1乙种群数量大于甲种群,但生物量无法判断;t1~t2乙曲线峰值和峰谷的中间值代表乙种群的K值,而甲种群的K值在t3~t4时才出现;t3~t4乙种群数量主要受种间因素调节,如与甲种群竞争的结果;t3~t4甲种群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S”型增长。
答案: D4.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记名计算法B.种群在理想条件下,表现为“J”型增长,其λ值是不变的,且λ≥1C.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食物、空间等资源的利用率D.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解析:记名计算法多用于土壤小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统计,不能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在理想条件下,表现为“J”型增长,其λ值是不变的,且λ>1。
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 C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都属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B.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果没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也能维持稳定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来说都是有利的D.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后恢复起来越容易解析:生产者都属于能量金字塔的第一营养级,即金字塔的底座,A正确;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只有能量的输入,人工制作的密闭的小生态缸短时间内也可以只有能量的输入,但其他的自然生态系统都需要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B错误;被捕食者为保护自己而传递的保护色、警戒色等信息,对捕食者来说自然是不利的,C错误;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一定抵抗力稳定性很高,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很低,即不易破坏,一旦破坏,极难恢复,D错误。
答案: A6.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y)]。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A.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7.857%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104 kJ/(m2·y)D.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解析: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和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四个途径。
因此,图中A代表的是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A正确。
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得的且同化的能量=(5.1+2.1+0.25+0.05-5)×103 kJ/(m2·y)=2.5×103 kJ/(m2·y),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2.5+4+9+0.5-2)×103 kJ/(m2·y)=14×103kJ/(m2·y),即能量传递效率=2.5/14×100%≈17.857%,B正确。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有两个,即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有机物输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3+14+70+23)×103 kJ/(m2·y)=1.1×105 kJ/(m2·y),C错误。
食物链是以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捕食关系的单向性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正确。
答案: C7.科研工作者对某草原上一种黄鼠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与该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如图1;并依此画出了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2。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死亡率增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导致的B.图1中的B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相当于图2中b点C.图1中D时刻种群增长速率为0,但此时种群数量达到图2的K值D.图2中b点到c点时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由增长型逐渐转为衰退型解析:种群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有食物不足、空间有限和自身疾病、天敌等;图1中的B时刻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反映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而“S”型曲线中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图1中的B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相当于图2中b点;图1中D时刻出生率=死亡率,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年龄组成是稳定型,此时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容纳量,相当于图2的K值;图2中b点到c点时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仍为增长型。
答案: D8.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其中A、B、C、D、E、F各代表一个种群。
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 )A.该图若要表示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成分还缺少分解者B.图中B、C、F共同同化的能量占A种群同化能量的10%~20%C.若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将会降低D.C种群和D种群存在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仅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图中B、C、F均属于第二营养级,A属于第一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之比,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20%;若D 种群的数量增加,则E的数量也相应增加;C和D属于不同物种,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但处于同一地域,不存在地理隔离。
答案: B9.右图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图中a、b、c、d表示该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和c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b的含量增加将减缓温室效应C.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D.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解析:图中a与b之间是双向箭头,说明a是生产者,b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
a、c、d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的含量增加将加剧温室效应;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多;有些动物如蚯蚓等也是分解者。
答案: D10.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解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而不是①流向初级消费者的总能量。
答案: B11.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高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与乙相比,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的抵抗力稳定性高;若乙的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若甲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
答案: D12.(2016·河南开封高三模拟)科学家对某种群的数量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计算出其λ值,如图为该种群13年来λ值(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的变化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前4年间和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第4年到第5年间和第9年到第10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C.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D.从第4年开始,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直到第9年,保持相对稳定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由图可以看出前4年该种群的λ值都是1.5,因此该种群呈“J”型增长,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的λ值都是1,因此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A错误。
第5年该种群的λ值是1,因此第4年到第5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同;第10年该种群的λ值是0.5,因此第10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9年的一半,第9年到第10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B错误。
从第4年开始,该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且一直保持到第9年,第10、11年的λ值都是0.5,第12年的λ值是1,第13年的λ值是1.5,因此第13年的种群数量是:第9年的K值×第10年的λ值×第11年的λ值×第12年的λ值×第13年的λ值,即K×0.5×0.5×1×1.5=0.375K,C错误、D正确。
答案: D13.如图,甲、乙、丙分别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三大生物成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B.丙通过②获得的能量要多于通过③获得的能量C.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D.乙、丙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解析:甲、乙、丙分别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甲、乙不是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的关系,因此二者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并不能用10%~20%表示;②是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③是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二者的大小无法确定;箭头可以表示甲生产者的物质被乙消费者利用,同时能量传递到消费者中,甲、乙含有的物质被分解者丙分解的同时,能量被丙利用;丙不属于食物链成分,乙、丙之间不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