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第一部分 模块一 专题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
2019-2020学年高中三维设计一轮复习历史通用版:模块综合检测(一)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
模块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8·安徽皖南八校联考)周代宗法制“构成了一个井然有序的政治实体,使族权和行政权合二为一,家与国就在政治上紧密相结合”。
这()A.促进了统治方式的有序化B.推动了国家的政治统一C.开创了国家管理的新模式D.导致了分封制度的形成解析:选A从材料周代宗法制“构成了一个井然有序的政治实体”可知,宗法制促进了统治方式的有序化,故A项正确;宗法制是用血缘关系维系分封制的政治制度,实现了家国一体,不是推动国家政治统一,故B项错误;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不是国家管理的新模式,故C项错误;宗法制是为了维护分封制而出现的,故D项错误。
2.黑格尔在评价中国古代文化时,认为中国人也曾提出过抽象的思想,思考过纯粹的范畴。
下列文化典籍中,最能印证黑格尔观点的是()A.《孟子》B.《诗经》C.《论语》D.《道德经》解析:选D《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都没有抽象的思想,故A、B、C三项错误;《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里面包含辩证法的内容,是抽象的思想,故D项正确。
3.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
春秋时期,齐国市税在各国中最高,为总货物的2%,关税为1%。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市、关税总和可达到总货值的10%。
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B.税收制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C.诸侯争霸为商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D.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解析:选D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才开始实行,故A项错误;税收制度是调控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但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在争霸战争中的实力,许多诸侯国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可以增加诸侯国的收入,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020年三维设计(江苏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跟踪训练题专题过关高分练(一)古代中
专题过关高分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 45 分钟满分:59分)一、选择题 (每题 3 分,共 45 分 )1. (2019 徐·州、淮安、连云港一模)西周期间一件青铜器上有一段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铭文固然简单,但日期(甲子日 )、时间 (清晨 )等都与文籍记录完整一致,证了然文籍记录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确为信史。
这说明()A.历史研究没法复原历史实情B.解说历史需要不停改换视角C.确认历史事实需要多重凭证D.考据史料需图片、文件相联合分析:选 C青铜器属于原始历史古迹,是第一手史料,文籍记录属于二手史料,两者互相印证历史的真切性,故 C 项正确;历史研究经过多重史料考证能够复原历史实情,故A 项错误;资料并无说明研究历史要变换历史的视角,而是要着重对史料的研究,故B 项错误;考据史料需要考证历史的真伪性,其实不是图片文件相联合,故 D 项错误。
2.《史记》对于商王传达次序的记录,向来遇到争议。
但20 世纪以来出土的商代古迹中,发现大批刻有文字的甲骨,学者们据之复原了商王的谱系,确认它和《史记》所记录的内容基本一致。
这说明历史事实的考辨()A.一定依靠第一手的出土文物B.力争躲避史学家的主观认识C.能够借助多角度的研究路径D.应当发掘神话中的历史细节分析:选 C题干反应出史学界经过对考古发掘出的甲骨文字剖析,复原了商王传达顺序,进而印证了《史记》内容的正确性,由此可知,考古是研究历史的又一重要路径,故 C 项正确; A 项“一定依靠”表述绝对化,故 A 项错误; B、 D 两项资料未表现,清除。
3. (2019 南·京盐城一模)东周桓王即位后,周郑反目,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郑国,最后两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郑庄公未乘胜追击且仍遣使慰问桓王。
这表示当时()A.分封制度获得了有效保护B.诸侯争霸场面已经出现C.吞并战争有益于国家一致D.周天子的威望依旧存在分析:选 D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期间,周王室威望降落,可是题干却指出了当时郑庄公在与周王的战争中,固然获得优势,可是并未乘胜追击,这说了然周王的威望仍在,故D项正确。
《三维设计》2016届高三人教版新课标高考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第二部分:模块一 经济生活
市场 秩序
宏观 调控 科学 发展
遵循市场规则、遵循市场交易原则;社会征信 体系
利用财政金融政策赢得发展机遇 自主创新能力;新型工业化道路;转方式、调 结构
对外 战略
“引进来”与“走出去”;跨国公司、国际知名品 牌
(2) 注意审题,看清楚是考“为什么”还是考“怎样 做”,是“结合材料”还是“依据材料”。
4.企业要搞好售后服务,诚信经营,实施名牌战略,树 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诚信、品牌)坚持正当竞争,反对恶性 竞争。 5.企业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情;要自觉 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通过兼并、联合,把 企业做大做强,发展规模经济。(规模) 6.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科技水平,业务素质,职业道 德(素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考查角度
考点
益。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 如何 —— 怎 市 场 经 济 2014· 全国 Ⅰ卷、Ⅱ 卷 识, 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 样做类 如何 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 消费者受益的?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 特点 —— 是 概括我国当前信息消费的 特 什么类 点, 并分析发展信息消费的积 作用 —— 为 极作用。 什么类 消费的反 作用、主 题主线 体制
(五)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公民应该怎么做 1.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 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 斗。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依法保 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 享受了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 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3)不同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4)行业差距继续扩大,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收入差 距日益突出。 2.为什么要努力缩小收入差距 [理论依据] (1)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具体体现。 (2)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会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需要 国家宏观调控。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
易混点二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整体上都只是对原有经济体 制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主要 特征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戈尔巴乔夫则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 本性变革,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 制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A.斯大林积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致力于集体农庄建设 B.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逐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C.勃列日涅夫变革企业所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D.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办法,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
解析:根据“苏联体制缺陷”可知该体制就是高度集中的政治 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集体农庄建设开始于1928年, 与“1945年后”相矛盾,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 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B、C两 项错误;戈尔巴乔夫主张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来克服旧体 制的弊端,故D项正确。
解析:从材料信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 经济的一体化”可以看出,这位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区域集团化 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前提,故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 对;材料未说明两者不可分割的关系,也未涉及经济区域集团 化的双重作用,故C、D两项排除。
答案:A
命题点一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制的变革
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在政治上都坚持共产党的领 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最终放弃党的领导, 并导致苏联解体。
易混点三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异同
世界银行(WBG)
主要职能是对发展中国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主要职能是稳定国际汇率,
不同
提供长期贷款,帮助它们 兴建某些建设周期长、利 润偏低的重要项目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二课时 太平天国运动课件
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 度》 ?根据史料试从其革命 性、落后性、空想性等方面 做出分析。
史料分三段分别揭示了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的三个角 度。
第二段表明太平天国仍然固 第一段表现了废除封建地主 第三段语句表明纲领的空想 总之,从其革命性、落后性、 守小农经济; 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性。 空想性评价。
探究点二 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已考史料· 命出新意]…
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 史料一 (摘自 2011 年全国卷 运动由反孔到尊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T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 改编题
上帝之子下凡救世, 认为其他一切 首先依据拜上帝教宣传“上帝之子下凡
救世”儒学主张“孝弟忠信” “仁义道 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 德”分析其积极意义,然后结合太平天 国运动的前盛后衰的形势综合回答。
[提示]
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
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 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天京变乱是农民阶 级局限性的结果,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缺乏先 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史论术语· 背一背](先填后背)
史论形成
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1)革命性:表达了农民要求摆脱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 望。
(2)落后性: 纲领只能反映农民阶级迫切的现实愿望, 追求平 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空想性: 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 本性,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具有空想性。
(3)承担新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4)面临新敌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总结升华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特点及作用……………………
《三维设计》2016届高三人教版新课标高考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第二部分:模块三 文化生活
(3)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 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 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 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4)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5)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 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 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4.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 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 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 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 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 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不断追求 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坚定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4)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 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9.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 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 位,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 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临考嘱托 (1)一定要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例如文化的社会作用、文 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科技创新对文化的作用、弘 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道德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对文化生活 的复习一定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要突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2)注意审题,看清楚是考“为什么”还是考“怎样做”,是 “结合材料”还是“依据材料”。 (3)评析类、评价类、建议类等命题形式在文化生活的试题中 常见,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复习文化生活。
2019届《三维设计》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专题四|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双重变奏[统筹理主干]线索(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经历了蚕食边疆、间接控制到全面侵略的过程。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外国势力开始侵入东南沿海一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遍布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内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通过清政府间接控制了中国;日本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直接实行殖民统治。
线索(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经历了由单阶级独斗、多阶级联合到全民族抗争的过程。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最初表现为某一阶级独自进行的反抗,如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后来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如五四运动是城市工人、市民、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斗争;最后是抗日战争,包括海外华侨在内的全民族抗战。
线索(三):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参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高度析高考]从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来看:在中国传统城乡社会和文化解体并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民族主义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动员和强大的民族整合力量,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民族凝聚力的提高以及现代国家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资源。
今天的中国,如何将民族主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形成民族主义与民主、自由等价值观的良性互动,建构一种理性的、开放的民族主义,是我们在考虑民族主义问题时一个必要的思维角度。
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在列强逐步侵略下近代中国的沉沦与抗争、面对危机时晚清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以及各阶级、各阶层对于民族复兴的求索是本专题的热考点。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2讲 第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因
(1)根源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 重要原因。
(3)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对外侵略扩张。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矛盾的激化是第二次世 界大战爆发的诱因。
②重大事件:1972 年的尼克松访苏(缓和的高潮)和 1975 年的 “欧安会”的召开;1979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③结局:长期缓和;苏联处于攻势。
(3)第三阶段的较量(20世纪80年代)
①特点:美苏的第二次“缓和”时期;苏联开始转攻为守。
②重大事件: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理论;1987 年美 苏签署“中导条约”。
②影响: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 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为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4)转折: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②中途岛海战:美军重创日军,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③阿拉曼战役:英军重创德意军队,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5)胜利:
①意大利:1943 年 9 月,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被推翻,意大利 投降。
③结局:1989 年东欧剧变;1991 年 12 月苏联正式解体;冷 战格局结束。
———[深化拓展]———————————————————
雅尔塔体系的实质 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从实力对比 看: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 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从体系内涵 看:美苏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 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历史必修三第一、二单元测试卷
历史必修三第一、二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2题,每题4分,满分48分)1.(2016·湖南永州一模·2)《周易》研究被称为“易学”。
《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留下了 三千多部著作。
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可见《易经》()A.是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 B.其思想广泛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之中C.是古代中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 D.是后世著书立说的范本2.(2015·陕西宝鸡二模·26)“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里“民生在勤,勤而不溃”;《尚书》中记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管子》里“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孟子》更有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材料中所说的“民生”已应用于政治经济生活B.这里统治阶级眼中的“民生”只能是以民众勤劳营生为基本要求C.材料中“民生”与后来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本质相同D.孙中山的“民生”上升到政治革命的范畴,与材料中民生本质不同3.(2015·山西晋中5月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24)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反映出()A.孟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的道德体系B.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与孔子的观点截然不同C.在君民关系上孟子秉承了孔子“礼”的学说D.孟子用“民本主义”思想阐释君臣关系4.(2015·湖南怀化二模·26)法国学者皮埃尔·拉斯洛在《盐:生命的食粮》一书中说到,“盐税相当于王权”。
有中国学者说,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盐税相当于王权,而且食盐本身就是王权的体现,王权的象征。
食盐真正开始体现王权的时候正是古代中国()A.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C.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D.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5.(2015·湖南衡阳二模·27)一般说来,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在它的初创和发展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一课时 物理学和生物学成就课件
由此说明进化论给封建神 学以致命的打击。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一课时
物理学和生物学成就
结束
探究点一 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未考史料· 读出史论]………
根据以上史料,归纳生物进 化论产生了哪些影响?
史料三
进化者,宇宙之大法也。
人类社会即本于进化之理,国家亦何莫 不然?
由此反映进化论对近代中 国唤醒国人、挽救民族危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一课时
物理学和生物学成就
结束
史料一 (摘自 2014 年全国卷ⅠT40)牛顿(1643~1727)自幼 依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喜欢钻研科学。1687 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指出为什么说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 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 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 学?新创题 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 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 本问须结合牛顿与爱因斯坦的科学 “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 成就及相对论与牛顿力学的相互关 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 系进行回答。 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 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 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 答案:①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集大 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 格雷克《牛顿传》等 成者,他的经典力学不仅奠定了近代 史料二 (摘自 2013 年全国卷ⅡT40)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有 物理学的基础,而且为整个自然科学 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 年,英国科学家 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爱因斯 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 坦是近代科技的终结者和现代科技的 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 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 开创者,他的相对论引发了物理学革 在中国, 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命及科学思维革命。 ② 爱因斯坦的相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 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 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 1917 年 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相对论发展了 到 1923 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 牛顿力学,揭示了时间、空间的可变 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 15 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 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性,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
2013年《三维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学科方法篇(129张PPT)
知暴力革命是必然的选择。故答案为C。
[答案] C
2.二审: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
由于受时代局限性以及记录者的政治立场、阶级立场和认 知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材料记录的史实、陈述的观点等可 能存在真与伪、正与误的区别;材料中表述的内容也可能只涉 及表面现象。因此,对材料应综合分析,认清其本质。
双基的基础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历史网络体系,
实现知识的重组与整合。“简化知识”是指将历史知识概括、 简要化,将教材主干知识“由厚变薄”。突出面和线,以面、 线适当带点,做到纲举目张。
“网化进程”是指抓点理线,将历史发展进程线索化、
网络化、要点化。从历史的整体出发,按历史发展的阶段
串线。做到“点”清、“面”广、“线”通。
有的放矢。
【例证】
(2011·广东高考)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
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
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
)
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例证】
(2012·安徽高考)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
“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 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 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 )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解析] 材料说明英国殖民地对英国廉价商品的需求,刺
【例证】
(2012·江苏高考)下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一课时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课件
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后,以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资本 主义国家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种调整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4)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由 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探究点二 多角度评价罗斯福新政………[已考史料· 命出新意]……
史料一中“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 考 T16)《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 保证的 经济 安全 ” 的含 义是什 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 么?改编题
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利用政权力量对经济活动进行干 预,它只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其调整作出的某些让步也是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不具备社 会主义色彩。
[史论术语· 背一背](先填后背)
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 本主义生产的 社会化 和生产资料的 私人占有 之间的矛盾,具体 原因是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
苏联俄先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和斯大林模式等探索历程。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 但都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体制而收效甚微。
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因方向性错误而导致苏联解体。
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主 导的世界贸易体系,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世界经济朝 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罗斯福 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史论形成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二课时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探究点一 文艺复兴的影响…………[未考史料· 读出史论]…………
史料一 所谓“文艺复兴时期的骚 动”使个人主义和现世主义增长。神学和基 督教会对现实生活的控制受到当时由个人探 究得出的新的道德准则和社会准则的挑战, 并最终为后者所取代。有关人类本身的一种 新概念已逐渐形成——它体现了对人类的尊 严和创造力的一种新的信心。人类无须一心 想着神对来世会作何判决,而只需发展自己 生来具有的潜力,尤其是思考能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论术语· 背一背](先填后背)
①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其实质是把人 性从 宗教束缚 中解放出来。
②16世纪,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出现的 马丁•路德 等人的宗 教改革,是对西欧基督教神权统治的批判和否定,它进一步传 播了 人文主义 ,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③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是批判神 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与 思想自由 。
3.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 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 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对文艺复兴是如何评价的?
[提示]
认为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
的社会进步的思想变革运动 2012 年安徽高考 T37· 材料二 )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 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 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 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 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 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 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 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 “选民”。启蒙 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 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 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 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 《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2019届《三维设计》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加餐特训一 幸运52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1天41题专练热点主题法制建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中华法系是产生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上的原生法系,其丰富的内涵不仅适合于中国的国情,也适合于相邻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国情,故而有可能奉中华法系为母法。
历代王朝重视法典编撰,自隋唐起历代法典都规定“十恶”(含侵犯朝廷和皇室的谋反、谋叛、谋大逆、大不敬,涉及家族伦理道德的恶逆、不孝、不睦、内乱,以及不义、不道)之罪,由于重公权轻私权,因此国家刑法发达,而涉及民间田土钱债的民事行为则视为细事,缺乏应有的法律调整。
除皇帝外,朝廷中的行政高官也握有不等的司法权,地方临民之官,既是行政长官也是司法长官,二者合二为一。
——摘编自张晋藩《解读中华法系的本土性》材料二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
现今中国民法,是清朝末期从外国继受而来。
甲午战败和庚子事变后,清廷推行新政,1907年设立修订法律馆,“参酌西洋法制”,起草民刑各法典。
1908年民法典起草正式开始,由日本学者松冈义正负责起草总则、债权、物权三编,由曾经留学法国的陈箓与留学日本的高种、朱献文负责起草亲属、继承两编。
1910年底,“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共1 569条。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大清民律草案”基础上继续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称为“第二次民律草案”。
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
此前,在清政府、国民政府和列强续签商约时,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列强均以颁布民商法典、法治完善为放弃该权的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序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法精神并归纳中国制定民法典的作用。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提能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 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 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 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 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 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 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 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解答规范] 第一步:审清设问
第二步:获取信息 材料一“历代踵行……以迄于明清”等信息说明科举制延续 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说明 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第三步:规范作答 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 (公正)。(答三点即可)
第一步:审清设问
(2)消极方面: ①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 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 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②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 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 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选择题易混专练]
1.(2015·石家庄质检)“这种制度带有武装殖民的性质,使国家 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了一步,但由此形成的国家不是一个有
机的政治、经济整体。”这一状况的改变得益于国家实行了
A.分封制
B.郡县制
()
C.察举制
D.行省制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下政权掌握在各级奴隶 主手中,国家没有形成有机的政治、经济整体,而要使这种 状态改变,得益于郡县制的实行,故A项错误,B项正确;察 举制是选官制度,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故 C、D两项错误。 答案: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5·宜昌模拟)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
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
这反映了()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2.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直接联系的是()A.“周公……立七十一国”B.山东素称“齐鲁大地”C.“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D.“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3.(2015·赣州摸底)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
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A.“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4.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为解决这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带来的社会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①设立中朝②设置节度使③设立通判④实行推恩令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④D.④5.(2015·临沂质检)“魏末北齐的孝廉秀才,则已是寒门出身的通路。
至于北周根本选无清浊(门第高低)。
”这说明南北朝时期()A.察举制仍是选官的主要形式B.世家大族已经失去选官的垄断权C.九品中正制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D.选官变化顺应世家大族衰落趋势6.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
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
这主要是因为()A.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B.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C.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D.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7.(2015·临沂模拟)《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
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
……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
”材料反映杨绾()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8.(2015·鹰潭模拟)按照宋代官制,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所以“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
由此可见()A.宋代官僚体系的成熟B.宋代皇权进一步强化C.宋代行政效率提高D.宋代破解了藩镇难题9.(2015·江苏三市模拟)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
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10.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
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
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A.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B.决策过程具有一定制衡色彩C.决策制度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君主乾纲独断专制达到顶峰11.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
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
材料说明()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12.自秦汉到明清,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特点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③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与控制不断加强④选官与考试始终紧密结合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13.(2015·新疆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创设了刺史制度,分全国为十三部,每部派一名刺史,周行郡国,代表中央负监察之责。
这种监察权包括“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督察郡国守相、强宗豪右为宗旨。
刺史部就是监察区,一个刺史部包括若干郡国。
——摘自樊树志著《国史概要》材料二西汉武帝时开始置司隶校尉,东汉复置司隶校尉,并扩大职权。
司隶校尉不仅内察京师百官,并领一州,权力很大,封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纠。
东汉全国共分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其职权在西汉的基础上,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也转归刺史。
到东汉中后期,刺史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三洪武十年(1377)明太祖诏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名为巡按御史。
洪熙元年(1425)又定巡按以八月出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权力很大,管辖的范围也很广。
洪武时,为巡察风纪和处理地方突发事件,派遣亲信、重臣带宪衔出巡,谓之巡抚。
永乐以后,由临时差遣向专设过渡,成为固定官职,并逐步演变为地方军政长官,其以监察为主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
宣德十年(1435)罢交阯道,始定为十三道(按当时的行政区划设),置按察司,设按察使分别掌管地方监察事务。
在地方上,提刑按察司为省级执法机构,同时朝廷派出的各道监察御史、巡按御史等都要参与地方要案的审理,违枉者,御史、按察司纠劾。
十三道监察御史不仅监察地方,而且还协管两京、两直隶各行政机构,稽察在京大小衙门的各类档案文件,监控范围涉及一切政务。
外官(即地方官)三年一次进京朝觐,由巡按御史及按察司综合考察其为政功过,以定黜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明两代监察制度有何相似之处?(12分)(2)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汉、明两代为例,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
(10分)14.(2015·盐城模拟)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
……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
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
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
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
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
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
……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
……代之以科举制。
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材料四……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
(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4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
(4分)(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2分)答案1.选B西周早期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这体现了贵族化的倾向,战国晚期,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说明青铜器已从贵族化走向平民化,折射出贵族政治经济实力的下降,故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青铜器制造业的衰落与青铜器的需求减少,故排除A、C两项;礼乐制度是否废除从材料中无法推测,故排除D项。
2.选C“立七十一国”体现分封制,故排除A项;西周时在今山东地区设立齐国和鲁国,体现分封制,故排除B项;从“为之郡邑”可知反映的是设立郡县,故C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故排除D项。
3.选B秦朝“焚书坑儒”烧毁的是《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私藏的《诗经》《尚书》等书籍,记录秦朝历史的史书未遭焚毁,故A项错误;太尉负责掌管军事,秦始皇为防止军权旁落,这一职位并未实授,故B项正确,D项错误;根据史书记载,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并非后世猜测,故C项错误。
4.选D汉武帝中外朝制度,属于中央官制而非省级组织,故①错误;唐代设置了节度使,宋代设立了通判,均与“汉武帝”不符,故②③错误;推恩令是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与材料意思相符,故④正确。
5.选D由“孝廉秀才,则已是寒门出身的通路”“选无清浊”等可知,此时选官不再强调必须出自世家大族,说明世家大族已经逐渐衰弱,选官标准的变化适应了这一趋势,故D 项正确。
6.选A魏征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反映出唐朝门下省审议职能得到了发挥,说明三省六部制使决策程序制度化,故A项正确;门下省的设立有利于君主集权,与皇帝昏庸无关,故B项错误;门下省负责审议,不具有监察政府政令实施的职能,故C项错误;分割相权,最终达到君主集权的目的,故D项错误。
7.选D从“(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可知,杨绾指出了科举制的弊端,因而材料是对弊端提出的解决措施,而不是恢复察举制,也不是反对科举制,故A、B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流程变化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和“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可知,为改革科举制的弊端,要增加对孝廉、品德方面的考察,故D项正确。
8.选B材料仅仅是在表述官员的任用上“任非其官”,与官僚体系的成熟无关,故A 项错误;“任非其官”显示了中央在官员任命上的主导权,体现了皇权的强化,故B项正确;在“任非其官”的背景下宋代的行政效率应该是降低的,故C项错误;材料并无表明其对藩镇问题的解决,故D项错误。
9.选D从“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可知体现出要求行省高效行政,从“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可知中央要控制管理地方重要事务,体现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10.选B依据材料“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以及清朝的“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可知明朝内阁首辅和清朝内阁都一定程度上对皇帝有所约束,故B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