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看蒲松龄的家庭观
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 毕业论文
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摘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的社会处境以及她们的言行举止,都鲜明地反映了蒲松龄所处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深刻地揭示了蒲松龄的妇女观。
作者赞扬妇女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的婚姻,强调男女平等等,肯定了女子的聪明才智以及自强、自立的精神,鞭挞那些玩弄女性的行为,对女子表示深切的同情。
同时也极力要求严惩妒妇,认为妒妇是家庭纷争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女性形象;妇女观Abstract:Pu song-ling in "liao zhai zhi yi" created many different pattern of vivid, the image of women. These female image of the social circumstances, and their behavior, are clearly reflect the place that era of pu song-ling social and historical view, profoundly reveals pu song-ling's outlook. The author praise women get rid of feudalism fetter, pursue freedom of marriage, emphasize th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etc, definitely the woman of intellig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self-reliance spirit, thrash those philandering behavior, my deepest sympathy to woman said. Also urged chastised jealous woman, think jealous woman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amily conflict.Key words:"Liao zhai zhi yi";Pu song-ling ;the image of women ;outlook女性这一话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家关注的对象,现代的女性有着与男性同等的地位与权力,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人没有任何地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三从四德等等无数隐形的绳索都捆绑在女性的身上,勒得她们无法喘息。
《聊斋志异》的亲情研究【文献综述】
参考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在学校图书馆的综合书库、期刊室、网上搜集的,主要是关于《聊斋志异》全本,《聊斋志异》的注释类书籍,《聊斋志异》点评类书籍,以及和主题相关的文章和书本。在此,根据参考的内容,我将我所参考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和分类,如下:
对人与人的亲情,人与狐怪,狐怪与狐怪,三种亲情观的分类,主要通过通读《聊斋志异》全本完成,主要是通过朱其铠的《聊斋志异》全本,还有中华书局的《聊斋志异》全本。进行分类后,再筛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文章和片段。例如《贾儿》就是人与人之间亲情类别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孝是贯串于《聊斋》始终的,是至高无上的。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生受父母的遗弃,长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层农民的凄苦无靠生涯。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农民同情心的表现。她正是为了使鬼母能有所依栖才远出踏青,才破愁为笑,才在姨兄王子服前明骂似贼、暗送秋波;引来了王子服后又故作痴呆,不解共寝,甚至似知非知,似痴非痴地说出:“背他人何得背老母”,以暗示老母在她心中的地位。正是这一点孝情,成为婴宁一切言行的指南。但是应指出,婴宁生于幽谷,实是农民的儿女,她的报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两全”忠高于孝的孝道,而是农民的“养儿防老”理想的孝道。农民身处穷僻尤其重视劳动,非只为继承香烟重视男子;婴宁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当时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理想的体现,也正是对当时农村中迫于生计溺弃女婴的批判。这是婴宁形象的光辉所在,也正是《婴宁》这颗明珠的夺目之处。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聊斋志异》的亲情研究
一、引言
《聊斋志异》虽是述奇记异之作,却是多具人情,对夫妇人伦婚姻爱情、的沦丧的批判,也有对闪耀其间的美好人伦的褒扬。蒲松龄的伦理思想虽还不能脱离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的范畴,也还夹杂着封建主义的糟粕,但由于其自身体验的深刻、体察的入微和思想的通达,在传统伦理思想的基础上萌生出超越时代的新的观念,体现了一位平民知识分子的独特思考和认知。
聊斋志异中的爱情与婚姻观
聊斋志异中的爱情与婚姻观作为一部中国文化经典文学作品,聊斋志异中涵盖了许多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描述与思考。
从作者蒲松龄独到的视角出发,聊斋志异中的爱情与婚姻观独具特色、别具匠心,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爱情观聊斋志异中的爱情观主要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情观。
首先,聊斋志异中的情节大多源于男女之间的恋情,这恰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深入思考和描绘的精致细腻。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通过对爱情的描述和描绘,深刻地阐释了自己对于爱情的独特认识。
他认为,爱情是一种奇妙的情感,其深度和广度是无法被普通人所理解和感受的。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通过对于爱情主题的不断反复渲染,增加了整篇小说的感染力。
其次,对于爱情的描写,蒲松龄更多的是强调其美好和唯美之处。
在聊斋志异中,男女之间的爱情常常是美好、动人的,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作者非常善于运用意象和符号来表达自己对于男女之间爱情的感悟,通过对于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的描述,强调了爱情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二、婚姻观聊斋志异中的婚姻观主要是指作者对于婚姻的理解和表达。
首先,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于婚姻愈发审慎,对于婚姻中的家庭、社会、个人利益进行了探讨和阐释。
他认为婚姻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结合,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聊斋志异中婚姻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结婚生子”的过程,而是需要很多的准备和思考。
其次,聊斋志异中的婚姻观也非常看重女性的地位和作用,感悟了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古代社会,婚姻关系常常是以男性为核心的,而蒲松龄则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向人们传达了女性的价值和权利。
他认为,女性应该能够拥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和发展空间,而不是被婚姻所束缚和支配。
总之,聊斋志异中的爱情和婚姻观是一个极富震撼力和思考价值的主题,给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的空间和思考方向。
无论是对于爱情还是婚姻,蒲松龄都有着独特的认知和想象力,完美地诠释了它们所包含的广度和深度。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精髓,在生活中有更好的体验和收获。
浅析《聊斋志异》中女性命运的悲剧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浅析《聊斋志异》中女性命运的悲剧学生姓名杨丹学院黄海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11(23)学号********指导老师吕海龙2015年 5 月 21 日浅析《聊斋志异》中女性命运的悲剧摘要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本文对《聊斋志异》中女性命运悲剧进行剖析归纳研究,并将其分为三类:一是封建思想和道德传统造成的世情悲剧;二是被夫抛弃,家破人亡的家庭悲剧;三是父母阻拦,相爱不能相守的爱情悲剧。
这三类中的女性各自的身份不同、遭遇不同,命运不同,但这些女性悲剧的命运让我们看到封建社会中各类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压迫。
最终通过对作品中女性命运悲剧的分析,了解封建社会制度及女性悲剧命运的关系。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悲剧命运;成因The tragic fate of the women in "liao zhai zhi yi"is analysedAbstractIn "Strange Stories from a Lonely Studio", pu songling's female presents unprecedented richness and diversity. This paper of "Strange Stories from a Lonely Studio "in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to analyzes and concludes the research, and the into three categories: one is caused by the feudal ideology and traditional moral worldly tragedy; the second is abandoned by the husband, the breakup of the family tragedy; the third is the parents stop, love can't keep the love tragedy. The three types of women their identity is different, different experiences, different fate, but the fate of the tragedy of these women let us see the feudal society in all kinds of women's survival condition and the feudal system of women oppress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edy of the fate of women in the wor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eudal social system and the tragic fate of the female is finally understood.[Key words]Strange Stories from a Lonely Studio; Women; Tragic fate; Cause of formation目录引言 (1)一、封建思想和道德传统造成的世情悲剧 (1)(一)三从四德,受辱救夫的陈氏 (2)(二)被夫抵债,宁死不屈的姜氏 (2)(三)母命难违,没有选择的云翠仙 (3)二、夫弃之怨的家庭悲剧 (4)(一)受辱被弃,化鬼复仇的窦女 (4)(二)遭夫嫌弃,无奈杀夫的狐妇 (5)三、父母阻拦,相爱不能相守的爱情悲剧 (5)(一)以死相逼,追求爱情的连城 (6)(二)父母阻挠,被迫私奔的鸦头 (6)四、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 (7)参考文献 (10)引言蒲松龄出身贫寒,对于女性有着深刻的同情。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亲情观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亲情观1.引言1.1 概述《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神魔鬼怪小说的巅峰之作。
该作品由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共收录了五十多个怪谈异闻的故事,涉及到人与妖、人与鬼、人与神等各种奇幻的故事情节。
然而,在这些奇异的故事背后,蒲松龄的亲情观念却贯穿始终。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聊斋志异》中的亲情主题以及蒲松龄对亲情的态度和观点,来揭示蒲松龄对亲情的看法和思考。
通过对他的亲情观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聊斋志异》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对于现实生活中亲情的启示。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将探讨《聊斋志异》中亲情主题的呈现。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关系,我们将发现蒲松龄在作品中对于亲情的描绘和刻画非常丰富多样。
其次,我们将深入探讨蒲松龄对亲情的态度和观点。
通过分析他在作品中的语言和情感表达,我们将了解他对于亲情的思考和理解。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将对蒲松龄的亲情观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们也将从《聊斋志异》这部作品中发现一些对于现实生活中亲情的启示,这对于我们在当代社会中更好地对待和经营亲情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让我们一起深入研究,探寻蒲松龄的亲情观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框架,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章的观点。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蒲松龄的亲情观: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方式展开对蒲松龄的亲情观的探讨:首先,我们将概述《聊斋志异》这部作品的背景和重要性,以便为后续讨论打下基础。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聊斋志异》中亲情主题的呈现方式,包括家庭亲情、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亲情的力量等方面。
通过分析这些描写和情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蒲松龄对亲情的看法和态度。
然后,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蒲松龄在书中对亲情的观点,包括他对家庭责任、亲情关系的理解以及亲情与其他主题的关系等方面的阐述。
最后,我们将总结蒲松龄的亲情观,并探讨《聊斋志异》中亲情主题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一、爱情、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在爱情、婚姻、家庭中,聊斋女性形象各异,各有千秋。
我们先看在爱情生活中的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表里如一的狐女阿绣《阿绣》里有模样儿完全一样,个性很不相同的两个优美女性,其中一个就是美的追求者狐女阿绣。
男主角刘子固认识了美丽的杂货铺少女阿绣,却没有办法娶到她,在他沮丧的同时,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
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
狐女为什么这样做?只是艳羡阿绣的美,希望和她媲美。
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很快揭穿了狐女阿绣的身份。
刘子固本来跟狐女阿绣好得蜜里调油,一旦得知狐女的怪异身份,非常害怕,还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
对这样的寡情郎,狐女阿绣采取忍让态度,说她知道刘子固一直想念阿绣,正打算帮助他们团聚,她虽不是阿绣,却自认为不比阿绣差。
狐女阿绣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
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
在她帮薄情郎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真假阿绣开始了妙趣横生的比美。
开始,刘子固还能分辨真假,后来,连刘子固都分辨不清哪个阿绣是自己的妻子了。
这说明狐女的美已经修练得跟阿绣没有区别。
狐女为什么如痴如醉地要修练成阿绣的样子?据狐女说,她跟阿绣前世是姐妹,两人都模仿美丽的西王母,阿绣比她学得好。
她们转世之后,狐女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
在《阿绣》这个故事里,狐女阿绣是爱情的缔造者、是家庭的保护神。
她能够放下怨恨,帮助真阿绣和刘子固建立家庭,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
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强行占有,而是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要他得到自己的幸福。
这是狐女的人生哲学,也是美的哲学。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领衔参与编写的四大短篇小说之一,也是最著名的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他们把鬼神仙怪和古怪医案纳入文学,成为后世文人学者的眷恋和研究的对象。
《聊斋志异》的主题中蕴伏着清代思想,也集中展示了清朝女性的形象。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权力、婚姻和多彩的女性角色。
首先,《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支配婚姻权力。
例如,《蝴蝶夫人》一文中,钱老太爷被蝴蝶夫人所杀,她“一心想独守空闺,不受阻碍”。
在当时,家庭结构一般以父权支配,但是蝴蝶夫人这部小说中的女性主人公,用野心占据了家庭权力,让丈夫的母亲无可奈何,男性的支配权被女性抢夺了。
另一方面,《阿珂姑娘》一文中,阿珂也成功用她聪明机智对抗了家庭传统而达成和其它女性一样,尽得自己期望婚姻的结果。
其次,《聊斋志异》还展示了传统婚姻模式:父权传统和女性不断被消弱。
如在《飞天大盗》、《紫金睡梦》等文章中,女主人公被父亲和母亲放荡,并未考虑女性的观点,只按照特定的传统和礼节安排婚礼,使女性的抉择被消弱了。
上述情况的出现表明,女性在清代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甚至不能被认可,而且即使是少数孤独的思想家,也不能完全改变社会的婚姻现象,女性仍然受到传统的制约与约束。
最后,《聊斋志异》透过多彩而复杂的女性角色带来更多丰富。
例如,在《胭脂仙》一文中,胭脂仙打破了传统历史上对女性的局限,大胆反抗男权,用自己的坚韧精神和聪慧魅力征服坏人,最终推翻传统的古代神话纪实,保证了女性最后的胜利;另外,在《封神榜》、《黄雀表》中出现的女性主角也展示出自信、耿直、不畏权势的特性,有力地体现了清代女性勇敢且任性的态度。
综上所述,《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反映出一种努力、一种抗争和一种梦想,表达了他们在力图赢得自由之路上无限洒脱的憧憬。
当然,《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消极的婚姻模式仍然是女性的枷锁,但这本书的出现标志着女性认可自我和毅力的变化,也会给后人们留下强有力的读者精神。
定稿谈《聊斋志异》中典型妇女形象
提纲中心论点:《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的原因之一,在于作者笔下典型妇女形象的塑造,及其具有的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
分论点:一、表现古代妇女对自由婚姻的执着追求和对纯真爱情的忠贞不渝。
以《连城》、《青梅》、《封三娘》为例分析之。
乐于助人、勤劳俭朴、机智勇敢等优秀品质。
歌颂古代妇女的热情善良、乐于助人、二、歌颂古代妇女的热情善良、以《红玉》、《娇娜》、《封三娘》、《细柳》、《鸦头》、《狐谐》分析之。
赞扬古代妇女大无畏的反抗精神。
以以《鸦头》、《细侯》、《婴宁》、《小翠》、三、赞扬古代妇女大无畏的反抗精神。
《商三官》为例分析之。
四、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对古代妇女不幸遭遇的同情。
以《梅女》、《寄生》等作品分析之。
第 1 页 共 8 页 1谈《聊斋志异》中的妇女形象 及其社会意义【摘要摘要】】《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的原因之一,在于作者笔下典型妇女形象的塑造,及其具有的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
笔者试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本书妇女形象的特点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一、表现古代妇女对自由婚姻的执着追求和对纯真爱情的忠贞不渝。
二、歌颂古代妇女的热情善良、乐于助人、勤劳俭朴、机智勇敢等优秀品质。
三、赞扬古代妇女大无畏的反抗精神。
四、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对古代妇女不幸遭遇的同情。
【关键词关键词】】《聊斋志异》 形象 妇女 社会意义中国古典小说为了适应反映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为了适应多方面地展现不同时期的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现不同时期的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大都能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大都能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大都能运用典型化的方法,通过各种典通过各种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一定阶级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
其典型的人物形象,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千百年来闪耀着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感染并吸引着每一位读者。
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用传奇法来志异,借谈狐说鬼来反映社会现实,揭露封建政治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弊端,举制度的弊端,抨击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抨击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抨击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爱情故事,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我国古典文学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聊斋志异》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聊斋志异》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一、本文概述《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女性角色形象丰富多样,她们或机智勇敢,或美丽聪慧,或痴情贞烈,或诡异神秘。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展现了蒲松龄卓越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认识和看法。
本文旨在探讨《聊斋志异》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通过对小说中女性角色的深入剖析,揭示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以及她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争取平等和尊严。
在《聊斋志异》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女性角色的形象塑造,她们不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具有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的个体;二是女性在情感世界中的主导地位,她们敢于追求真爱,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三是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提升,她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赢得了尊重和认可。
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聊斋志异》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为后世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文学支持。
通过对《聊斋志异》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于古代女性地位和命运的认识,也可以为现代社会的女性解放和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因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揭示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内涵和价值。
二、《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不仅以其奇幻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吸引了读者,更以其对女性形象的精心塑造,展现了蒲松龄对女性主义意识的独到见解和深刻反思。
在这部作品中,女性形象不再是单一的、刻板的,而是多元化的、复杂的,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
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形象,突破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束缚。
她们不再只是男性视角下的附属品,而是具有独立思想、自主意识、勇敢行动的主体。
她们有的才情出众,如黄英、颜氏等;有的机智过人,如侠女、青凤等;有的善良纯洁,如婴宁、小谢等。
这些女性形象各具特色,但都展现出了强烈的生命力和个性魅力。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女权主义的伸张-最新文档资料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女权主义的伸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在一个个狐仙鬼怪的女性王国里给我她们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体现出作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作品表现出较强的女性主义色彩。
、女性意识的觉醒在长期形成的以男权统治为中心以及由此形成的“男尊女 卑”的集体意识下, 女性往往是站在爱情的边缘, 被动地承受着 一切。
传统的爱情故事也大多建立在男性主动追求女性的基础之 上,这在今天也常常被视为是合理的。
女性在爱情方面从古至今基本上都处于被动的位置。
西蒙 ?波伏娃在 《第二性》 人所受到的教育就使她缺乏主动精神,习俗令她们雪上加 霜。
” [1] 《聊斋志异》写女性对于爱情的追求则大多表现为主 动示爱,有意为之。
从完全被动地接受到积极主动地追求幸福, 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了。
红玉、莲香、惠芳、白秋练等众 多的女性形象颠覆以往男女间的“君子好逑”模式, 把求偶的主 动性转为女性一方, 表明了女性独立的爱情意识的觉醒和作者进 步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郎谁个 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
” [2] 红玉主动爬上冯家的们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女性世界。
她们或是人或是鬼魅狐仙, 她们敢爱敢恨, 敢于冲破封建樊篱, 大胆追求幸福的爱情和婚姻, 她们在家庭中有着无与伦比的贡献, 她们是男性的精神依归。
在中说:“女墙头,对冯生示爱;莲香主动敲开桑郎之斋求爱;翩翩是一个丰 衣足食的仙女,可是却主动嫁给了一个浑身臭疮、脓血淋漓、无 家可归的垂死乞丐; 阿宝是可与“王侯埒富”的大富人家的掌上 明珠,美艳而多才多艺,可是却看上了穷书生孙子楚,并被其行 为深深感动而嫁给了他。
在《聊斋志异》中女性对男性的情感付 出大多不求任何回报, 一旦倾慕, 即定终身。
一种看法认为: “我 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妇女没有灵魂, 我们只是认为一个妇人 位真正的中国妇女是没有自我的” [3] ,这种对女性主体性价值 的否定在《聊斋志异》中的这些女性形象身上是非常不适用的。
《聊斋志异》家庭伦理思想探析
20 0 6年 6月
十 堰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hy n Te h ia n t u e o r a fS i a c nc lI si t t
J n ,0 6 u e2 0 Vo. 9 No 3 11 .
鲁迅 先生 在< 中国小说史 略 > 中指 出 : 聊斋 志异 》 亦如 当 连城 不因 乔生贫 困而 嫌贫 爱 富 , 重 的是 彼此 的相知 , “ 《 虽 看 甚至 因 不 时同类 之书 , 外记神 仙鬼 狐精魅 故 事”而“ 聊斋 志 异 》 不 , 《 独于 详 能和知 心人 结合 抑郁 而 死 。在 《 二 》 , 表 现 了夫 唱 妇 随 的 小 中 还 尽 之外 , 以平 常 . 花妖 狐 魅 , 具人 情 ” “ 读 者耳 目, 之 家庭 生活 。少女 小二 与 丁 生 隐居 乡 下 , 人过 着 恬 静 的 田园 生 示 使 多 ,故 为 两 新 ] ’可知 < ‘ , 聊斋 志异 》 “ 使 读者 耳 目. 为之 一新 ” 不仅 是 活 .闭 门静对 , 的 “ 猜灯 谜 , 亡 书 , 忆 以是 角 低 昂 , 者 , 二 指 击腕 负 骈 。 奇法 , 以志怪 ” 传 而 的艺 术创新 , 很重 要 的一点 是借 志 怪 寄寓 世 臂焉。……煮藏酒 . 检周礼为觞政: 任言是某册第几叶, 第几人 . 情 的深 厚底蕴— — 搜 神怪 以抒 孤愤 。< 聊斋 志 异 》 对夫 妇 人 伦 、 即共 翻阅 。其人 得食 旁 、 旁 、 旁 者饮 ; 酒 部 者 倍 之 。既 而 水 酉 得 婚 姻爱情 、 孝道 、 庭 和 睦 等家 庭 伦 理 有 比较 深 入 的反 映 和 思 女 适得 ‘ 家 酒人 ’丁 以巨觥 引满 促 醴 。女 乃 祝 日 :若借 得金 来 。 . ‘ 君 考, 既有对 家庭 伦理 的沦 丧的批判 , 有对 闪耀 其 间的美 好人 伦 当得饮 部 。丁 翻卷 , ‘ 人 ’ 也 ’ 得 鳖 。女 大笑 日 :事 已谐 矣 !滴 漉 授 ‘ ’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及蒲松龄的女性观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及蒲松龄的女性观一、本文概述《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笔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个奇幻瑰丽的鬼神世界。
在这部作品中,蒲松龄巧妙地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活的女性形象,传达出他对女性的独特理解和深刻关怀。
本文旨在探讨《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所反映的蒲松龄的女性观,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方式、性格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揭示蒲松龄在性别平等、女性独立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和进步思想。
本文还将结合蒲松龄的生平经历和社会背景,探讨其女性观的形成原因和影响,以期对《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瑰宝,其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独具魅力。
蒲松龄笔下的女性,不仅具有优美的外貌和出众的才华,更展现了她们坚韧、智慧、善良、独立等多面的性格特征。
蒲松龄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女性的外貌。
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无论是仙女、妖精还是人间女子,都美丽动人,各具特色。
如《婴宁》中的婴宁,她“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其美貌与纯真的笑容成为她最鲜明的标签。
同时,蒲松龄还通过外貌的描写,展现了女性内在的性格特点,如《连城》中的连城,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性格相得益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具有高度的智慧和才华。
她们不仅善于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还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惊人的智慧和谋略。
如《辛十四娘》中的辛十四娘,她以智慧和勇气帮助丈夫解决难题,赢得了人们的敬佩。
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突破了传统女性角色的局限,也展现了蒲松龄对女性智慧和才华的赞赏。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还塑造了许多善良、无私的女性形象。
她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总是以善良和爱心去帮助他人,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如《青凤》中的青凤,她虽然身处困境,但仍然不忘帮助他人,她的善良和无私感动了周围的人,也赢得了读者的尊敬。
《聊斋志异》“家庭小说”论
《聊斋志异》“家庭小说”论作者:方盛汉贺佳欢来源:《蒲松龄研究》 2017年第1期《聊斋志异》“家庭小说”论方盛汉1 贺佳欢2(1.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安庆246133;2.安庆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安徽安庆246133)摘要:《聊斋志异》有一百五十五篇专注于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及其丰富的情感世界,可归为“家庭小说”,这就区分了其为“家族小说”和一般的描写家庭题材的小说。
《聊斋志异》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也展示蒲松龄的家庭教育观。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家庭小说;研究现状;家庭教育中图分类号:1207.419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方盛汉(1986-),男,安徽太湖人。
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贺佳欢(1991-),女,安徽宣城人。
安庆师范大学教师。
学界一般将《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歧路灯》当做家庭小说的代表,而甚少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视为家庭小说。
将《聊斋志异》与家庭题材小说紧密联系加以讨论者不少,也有学者将《聊斋志异》冠以“家族小说”之名。
经考察,《聊斋志异》四百九十一篇短篇小说中大多数的篇目都关注于单个或多个家庭的生活兴衰,其中一百五十五篇被笔者定义为“家庭小说”的更是专注于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及其丰富的情感世界,未曾有追根溯源荣耀家族的具体体现,其体例内涵皆精而小,故“家庭小说”之于《聊斋志异》名副其实。
一、《聊斋志异》与“家庭小说”之研究现状“家庭是被婚姻、血缘或收养的纽带联合起来的人的群体,各人以其作为父母、夫妻或兄弟姐妹的社会身份相互作用和交往,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
”[1]39家庭文化影响着社会文化,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的文化内蕴正是社会文化繁荣前进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学界对家庭文化的关注,“家庭”和“家庭小说”的研究成为热点。
也有不少学者将《聊斋志异》与家庭题材小说、家族小说加以联系。
梁晓萍《明清家族小说的文化与叙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年)一书就明清家族小说的界定展开论述,其中提及明清家族小说中的伦理亲缘关系、叙事模式及家国同构的社会透视方式。
《聊斋志异》中的家庭伦理观研究
《聊斋志异》中的家庭伦理观研究《聊斋志异》虽是述奇记异之作,却是多具人情,对夫妇人伦、婚姻爱情、孝道、家庭和睦等家庭伦理有比较深入写照和思考,既有对家庭伦理的沦丧的批判,也有对闪耀其间的美好人伦的褒扬。
蒲松龄的伦理思想虽还不能脱离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的范畴,也还夹杂着封建主义的糟粕,但由于其自身体验的深刘、体察的入微和思想的通达,在传统伦理思想的基础上萌生出超越时代的新的观念,体现了一位平民知识分子的独特思考和认知。
《聊斋志异》中的家教观念——以《翩翩》《细柳》为例
《聊斋志异》中的家教观念———以《翩翩》《细柳》为例高超(淄川区教育和体育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山东淄博255100)摘要:《聊斋志异》“志而曰异,明其不同于常也”。
然则结合明末清初小民经济自我主义提升的时代背景,蒲松龄笔下以“翩翩”“细柳”为代表的女性逐渐从“三从”的封建礼教桎梏中解脱出来,其独立意识已然觉醒,性格特征开始重新建构。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性格迥异,跨越凡界、仙界、鬼界、妖界,搭建超现实的他界,注重家庭伦理、道德教化,其家庭教育观念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价值。
关键词:《聊斋志异》;家教观念;翩翩;细柳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志码:A一、鬼狐度人的时代背景及文明教化清朝初年,淄川城遭受战火蹂躏,以谢迁为首的农民起义被剿灭后,清军大举入城,到处烧杀抢掠。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鬼哭》开篇记载:“城破兵入,扫荡群丑,尸填墀,血至充门而流。
公入城,打尸涤血而居。
往往白昼见鬼,夜则床下磷飞,墙角鬼哭。
”淄川城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言。
高珩在为《聊斋志异》作序中写道:“江河日下、人鬼颇同,不则幽冥之中,反是圣贤道场,日日唐虞三代。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具有玄幻色彩的小说集,同时也具有较为强烈的社收稿日期:2021-03-09作者简介:高超(1987-),男,山东淄博人。
教育学硕士,淄川区教育和体育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教师。
·《聊斋志异》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22)02⁃0063⁃07会批判性与市井写实性,叙事对象多为底层小人物或家族家庭之事,鬼狐、凡女、酷吏等人物皆为群像,具有一定的社会代表性。
《聊斋志异》的问世除了与蒲松龄“雅爱搜神”“喜人谈鬼”的创作个性有关之外,更与作者长期处于那种“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的馆斋生涯有直接关系。
[1]14蒲松龄最喜写鬼,“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为何他偏爱写鬼?其实《聊斋志异》之鬼狐,“佳狐佳鬼之奇俊也,降福既以孔皆,敦伦更复无攵,人中大贤,犹有愧焉”,鬼作为《聊斋志异》写作元素,更是以人喻鬼,以鬼化人的投射,寄托蒲松龄对出将入相的幻想、对孤独寂寞的畅想、对现实官场黑暗的披露、对善良本真的追寻。
《聊斋志异》中的道德观教育与人性思考
聊斋志异中的道德观教育与人性思考1. 简介《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以神鬼怪异、离奇奇闻为题材,但其中也蕴含了深刻的道德观教育和人性思考。
2. 道德观教育2.1 作者对于婚姻和家庭的态度在《聊斋志异》中,作者通过描写各种超自然现象来表达对于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态度。
例如,在一些故事中,出现了偷情、背叛等行为被惩罚的情节,强调了忠诚和责任在婚姻中的重要性。
2.2 对于社会规范与秩序的思考通过描述不同角色在面临困境时所做出的选择,《聊斋志异》反映了作者对社会规范与秩序的思考。
有些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于守法、公正等价值观念的推崇,并倡导人们要遵守社会规范。
2.3 孝道与亲情的强调在《聊斋志异》中,作者对孝道和亲情也给予了重要的思考和表达。
很多故事以亲情为主题,通过描绘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关怀等行为,强调了家庭中的情感纽带和互相扶持。
3. 人性思考3.1 人性善恶之间的辩证关系《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善恶之间的辩证关系。
有些角色在面临困境时表现出无私和正直的品质,而另一些角色则显露出贪婪、自私等负面特征。
这种描写使读者反思人性中善恶两面及其相互转化。
3.2 对于欲望与诱惑的思考通过一些故事如《青楼梦》等,《聊斋志异》探索了欲望与诱惑对个体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作品通过描述人们因为贪欲而陷入困境的悲剧经历,引发读者对于控制欲望及自我约束力量的思考。
3.3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的存在状态《聊斋志异》中的一些故事将人与自然元素相结合,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关系。
展现了人在面对超自然事件时,感受到恐惧、震惊等情绪,并呈现出对于生死和存在意义的反思。
4. 总结通过分析《聊斋志异》中的道德观教育和人性思考,我们能够发现蒲松龄深刻而细腻地表达了对于婚姻家庭、社会规范、孝道亲情等价值观念的关注,并通过各种故事情节向读者传递了思考人性善恶、欲望诱惑以及人与自然等问题。
这些内容使得《聊斋志异》成为一部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深层次思考价值的作品。
《聊斋志异》“家庭小说”续论
《聊斋志异》“家庭小说”续论方盛汉1贺佳欢2(1.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安庆246133;2.安庆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安徽安庆246133)摘要:《聊斋志异》对于家庭教育、家庭伦理道德、家庭经济发展、家庭生活理想的描绘组成了《聊斋志异》中“家庭小说”的主要依据。
而这也寄寓蒲松龄通过小说作品对美满家庭的期盼以及对家国天下的关注。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家庭伦理道德;家庭经济发展;家庭生活理想中图分类号:I 207.419文献标识码:A《聊斋志异》之“家庭小说”155篇故事中,依据其内容侧重,大致可分为四类:家庭教育、家庭伦理道德、家庭经济发展、家庭生活理想①。
当然这些类别中有相互交涉之处。
不论是贤妻美妾的夫妻关系,父慈子孝的儿女情结,兄良弟悌、长尊幼卑的家庭观念;还是得道升仙、如鼠积业、异类相结关乎家庭走向的发展境况,无一不透露出世态人情。
这一个个家庭故事所创造出来的家庭景象,似真似幻,好像把现实社会中家庭具有的各种形态汇聚一堂,从而创造出小说中的家庭世界,也是蒲松龄的精神世界。
收稿日期:2016⁃02⁃25作者简介:方盛汉(1986-),男,安徽太湖人。
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贺佳欢(1991-),女,安徽宣城人。
安庆师范大学教师。
·《聊斋志异》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17)02⁃0037⁃15①涉及到家庭教育的内容在《〈聊斋志异〉“家庭小说”论》(《蒲松龄研究》2017年第1期)中已有论述,此文不再赘述。
. All Rights Reserved.一、家庭伦理道德从古至今,人在社会交往中都遵循着一定的法度,或是明令标识的行为准则,或是自在人心的德行规范。
人以人伦关系作为行为规范的基础,就是无形中的伦理道德。
而家是人与人之间一切关系的归属地,层层关系都由家生发。
这里有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还有父子、母女关系,又有祖孙、主仆等各种家庭中联系。
《周易》解释《家人》卦:“《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情爱故事与女权意识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情爱故事与女权意识【内容提要】《聊斋》情爱故事曾被批评为"男权话语和情爱乌托邦",本文不同意这一论断.《聊斋》情爱故事的性别基调是男性的雌化和女性的雄化.蒲松龄对女性生存状态充满了关注和焦虑,源自他个人的情爱生活,更源于他得时代风气之先.在《聊斋》中躁动着的女权意识不仅引领了清代小说对女性的关切同情,而且提供了一个文学个案,使我们了解女权意识是如何在17世纪的中国悄然萌生的,因此它更具人类学上的意义.关键字:《聊斋志异》情爱故事女权意识《聊斋》情爱故事历来脍灸人口,蒲松龄将爱情这一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演绎得令人刻骨铭心,回肠荡气,能使当代人读后依然心旌摇曳,激动不已,这真是一个奇迹.然而,在《聊斋》中仍有一批宣扬封建贞节观念,津津乐道于一男双美,纳妾嫖娼之类内容的篇什,这是颇煞风景的.而在准确评论《聊斋》情爱故事之现代价值的时候,这些篇什都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因此,无论是一般的文学史,还是对《聊斋》的专门研究,对这一问题的结论几乎是众口一词的:蒲松龄一方面讴歌了坚贞的爱情,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但另一方面他笔下也掺杂着不少封建糟粕,带有落后的成分,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等等.毋庸讳言,对《聊斋》爱情故事的上述论断是相当稳妥全面的.然而,稳妥全面不等于准确中肯.对于蒲松龄这种在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观念孵育下成长起来的文学家,分析其思想观念时,从正面肯定其积极因素之余,对其局限表示遗憾,对其落后面加以批评指责,可以说是最轻松省事的办法,我们甚至可以推而广之,对封建时代的一切文学家都作如是观,也不至于会有太大的谬误.可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论断,约定俗成的程式化见解,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类似论断过分凸显了封建时代文学家的共性,却缺乏对每一位充满个性的文学家作个性化的阐析,总显得似是而非.不客气地讲,这样说了等于不说,对推进研究的深入无所裨补.我们认为,评判一位作家在文学,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地位,应该有两条基本的标准:一是他究竟比前人提出了多少新的东西,二要看他的思想主流.若以这两条标准来衡量《聊斋》情爱故事的内涵,我们就会发现不少新的思想观念,朦胧的女权意识即其一.一《聊斋》中的情爱故事曾被有的学者称为"男权话语和情爱乌托邦" ① ,事实究竟如何呢所谓"男权话语",是与"女权话语"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范畴,"女权话语"的提出则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兴起的女权主义运动有着直接的关联.众所周知,人类社会自从母系而父系,进而发展为阶级社会以来,男性就凭藉着生理等方面的优势,一直雄居于社会的中心,生杀予夺,唯我所欲,他们可以丝毫不必去理会女性的感受,愿望与诉求.因此将父系社会之后的文化泛称为男权文化,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西方近数十年来兴起的女权主义运动,正是站在重新审视人类文化的高度上,试图否定曾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传统男权文化,张扬妇女解放,提出女性应与男性分庭抗礼的思想.可问题的关键是,女权意识,女权思想既不是在一个早晨突然降临的,也并非仅出现于西方,其明朗化和自觉化历经相当长历史阶段的酝酿,积累和衍化.如果忽视了这一渐进的过程,我们对女权意识的认识,可能就是被扭曲了的.而《聊斋》中情爱故事的价值之一,就是它提供了一个文学上的个案,让我们能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去了解女权意识在17世纪的中国是如何悄然地躁动萌生的.许多《聊斋》研究专家早就指出,《聊斋》故事中大多数女性鬼狐极为善良可亲,它们不仅不害人,而且还热情地帮助人,这与过去的志怪传奇小说有着绝大的不同.但是,这是否是《聊斋》情爱故事的最显着特点呢其实,《聊斋》情爱故事的更大特点是女主人公们的在婚恋中大抵是主动者,此类故事大部分亦以女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也可看出蒲松龄的主观意图和情感偏向.在"家世的利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然主宰着青年婚嫁的年代中,如果说蒲松龄笔下的鬼狐如婴宁,聂小倩,小谢,白秋练等② ,可以不受人间礼法的羁绊,随心所欲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话,那么,世俗女子在婚姻大事上的主动热情,则非有超人的勇气不可,而类似的离经叛道式的自由择偶,在《聊斋》中却比比皆是.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侠女③ ,遇到穷得无力娶妻,但又乐于助人的顾生时,"嫣然而笑",与之交欢生子,为顾生"延一线之续";菱角听了胡大成"我为若婿,好否"的要求时,"眉目澄澄,上下睨成,意似欣属焉",还主动关照胡,只要托其父的好友来提亲则"无不谐";劭女,细柳,绿娥,五可等姑娘都是自己选择夫婿,"诸家问名,皆不愿","翻复遴选,十无一当",搞得父母也失掉了耐性:"天下迄无良匹,汝将以丫角老耶 "胭脂在家门口邂逅了"白服裙帽,丰采甚都"的鄂生,马上"意动,秋波萦转之",鄂生走远了,还脉脉含情地"凝眺"……,她们大多也都是凭着自己的主动,找到了终身幸福.不仅如此,《聊斋》爱情故事的女主角在婚后也大都是家庭的主宰.红玉,小二,青梅,细柳,鸦头,白秋练等人,或"剪莽拥彗,类男子操作",或"以刺绣作业,……经济皆自任之",或"晨兴夜寐,经济弥勤",或"为人灵巧,善居积,经济过于男子",将家政经理得井井有条;方氏,辛十四娘,成名妻等人,在家庭遭受重大变故时,显得比丈夫更冷静,更有主见,指挥若定,化险为夷;《夜叉国》里的女夜叉"母女皆男儿装",辅佐儿子,丈夫征战,"奇勋半出于闺门";《仙人岛》中的芳云闺房中"牙签满架,靡书不有",博学多才,劝自诩为"中原才子"的丈夫王勉"从此不作诗,亦藏拙之一道也",王"大惭,遂绝笔";《颜氏》中的丈夫因考不上秀才而悲泣,妻子女扮男装应试,中举及第,当上御史,退归田里后,将官衔让给丈夫承当;《书痴》中的郎玉柱在琴棋乃至枕席之事都得接受颜氏的训练;《黄英》中的马子才自名清高,娶了卖菊而富的黄英,偏偏又不愿沾妻子的光,把妻子家的东西送回去,遭到黄英的戏谑:"陈仲子毋乃劳乎 ""东食西宿,廉者当不如是."马遂无言以对,不好再装腔作势.通过这类故事,蒲松龄明白告诉我们,在不少家庭中男子已无形中退居为配角.女性在家庭中地位的强化,最极端的例子是《大人》,《农妇》,《乔女》,《仇大娘》,《张氏妇》,《小二》等,这批女性在精神智慧甚至体力上构成了家庭中的强者,而男性在故事中则几乎完全淡化为女性的附庸.不过这类故事为数不多,显见不是蒲松龄关注的焦点,因此无须过多讨论.《聊斋》中更有意味的是大量的"悍妇"的故事.蒲松龄对凌辱丈夫,虐待公婆的悍妇是深恶痛绝的,这既因为他青年时代就遭受悍泼的嫂嫂欺凌,从而第一次领略了人生的苦涩和艰辛,也与他接受的教育有关④ ,因而《聊斋》中的悍妇大多是被惩治的对象.这似乎是一种封建礼教本位的立场,但值得注意的倒不是蒲松龄对悍妇的厌恶之情,而是他对悍妇在社会上大量存在的无奈.不仅《聊斋》中写了二十多个悍妇,在他的诗文杂着俚曲中悍妇的身影也所在多有.如《禳妒咒》说明朝的名将戚继光在家时"他奶奶说跪着,他还不敢站着哩",《〈妙音经〉续言》更谓:"床上夜叉坐,任金刚亦须低眉;釜底毒烟生,即铁汉无能强项……妇倡夫随,翻欲起周婆制礼",《〈怕婆经〉疏》:"阳纲不竞,遂而阴寇相尤;雌教成风,醋河失岸" ⑤ .再联系清初其他小说戏曲——如褚人获《坚瓠集》,西周生《醒世姻缘传》,曹去晶《姑妄言》,李渔《风筝误》等——中普遍存在的悍妇故事,那么,完全可以说蒲松龄思考的不仅是悍妇产生之因,他还透过悍妇现象道出了男性的集体酸辛尴尬,不过,《聊斋》有时认为悍妇比贤妇更有价值,《云萝公主》中的侯氏,对付谁都管不了的嗜赌丈夫,是"每出限以晷刻,过期则诟厉不与饮食",甚至是刀砍,使丈夫"改行为善".蒲松龄为之感叹:"悍妻妒妇,遭之者如疽附于骨,死而后已,岂不毒哉!然砒,附,天下之至毒也,苟得其用,瞑眩大瘳,非参,苓所能及矣."另一篇不起眼的游戏式故事《狐联》,说的是一对"颜色双绝"的狐女挑逗自称"生平不敢二色"的焦生,狐女调侃焦生:"君髯如戟,何无丈夫气 ""无丈夫气",即男性的雌化,可以说是蒲松龄对男性的评价,也是《聊斋》情爱故事的性别基调,男性的强悍伟岸与女性的娇弱细柔间的对应,在人类社会中曾经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而在《聊斋》中却来了一次大颠倒.性别倒错的描写,实质隐含着蒲松龄对女性的正视,在文学史上这是破天荒的.二正因为蒲松龄能正视女性,他对女性生存状况就显得格外关注.女性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夫家度过,她们面临最多的问题无非是妻妾关系,子嗣与守节.封建时代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蒲松龄于此未能免俗,而"双美共一夫"的情爱模式也就成了他受现代评论家诟病的主因.的确,蒲松龄写了不"妒"的贤妻,俯首帖耳的小妾,无视发妻存在的丈夫,他还试图调解妻妾间的矛盾,这些都是事实,但《聊斋》中更值得注意的是另一种思想倾向的苗头.《聊斋》对男女之情的描写大抵是认真纯洁的,涉及一夫二妻的故事有45篇,尚不足爱情故事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一重要的现象说明蒲松龄并不认为多妻是情爱的常例;而其中又有不少篇故事里蒲松龄有意识地淡化"双美"中的一方⑥ ,她或者只剩下一个朦胧的背影,根本不参与故事的进程如《青凤》,《水莽草》等;或者不与另一位同时出现在同一场合中如《西湖主》,《竹青》等;或者要等到前一个妻子去世才正式走进家门如《黄英》,《聂小倩》等.一些双美合一故事若细加玩索,也可以读出另一意味来.《莲香》中的莲香与李氏的争宠要说明的是男女之事"夜夜为之,人且不堪";《小谢》中小谢活泼而秋容老成,故事里时时流露出作者对不同性格少女的体察怜爱;《嫦娥》中的嫦娥与颠当表现了婚后女子有"持重不轻言笑"与"惑人"的两极,孰利孰弊,蒲松龄无法解答;《陈云栖》中真生之母一句"画中人不能作家,亦复何为"的埋怨,表明蒲松龄希望女子既要有"弹琴好弈"之雅,又要有"理家人生业"之实,他将择偶的双重标准兼得的理想幻化为陈云栖,盛云眠这两个艺术形象.而有一些故事更站在女性感受的立场上对一夫多妻提出了抗议,如《阎王》中李常久劝嫂嫂勿"悍妒",不要虐待小妾,嫂嫂便反唇相讥:"小郎若个好男儿,又房中娘子贤似孟姑姑,任郎君东家眠,西家宿,不敢一作声.自当是小郎大乾纲,到不得代哥子降伏老媪!"而做小的也有满腹牢骚,《房文淑》中房氏生子后,丈夫打算还乡,并向房氏说明妻子"不妒",房氏回答:"多谢,多谢,我不能胁肩谄笑,仰大妇眉睫,为人作乳媪,呱呱者难堪也!"《张鸿渐》,《竹青》中的女主角都在已婚男子落难时施以援手,并心甘情愿嫁给男子,在丈夫提出想家,要回家时,舜华含酸说道:"妾有偏心,于妾,愿君之不忘;于人,愿君忘之也";竹青则回答:"无论妾不能往;纵往,君家自有妇,将何以处妄乎 "这类抗议与蒲松龄本人为多妻制的辩护构成了不和谐音.这种众声喧哗的现象,或许可以说明,蒲松龄已在下意识中感觉到要调和妻妾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徒劳的,这实质上已经是多妻制合理性的怀疑了. 在宗法血缘社会中,子嗣对家庭是个牵涉到能否传宗接代的严重问题.按封建礼法,女性在不能生育时,就有为丈夫纳妾的义务.于是,在《聊斋》中就有了林氏暗度陈仓,将丫头推上坚决不愿纳妾的丈夫的床;江城改恶为善后为丈夫钟意的芳兰"出籍";奇妒的连氏四十无子也不准丈夫买妾,侄儿辈在叔叔中风后乘火打劫,"牛马杂物,竞自取去",连氏只有痛哭的份儿.所以她在临死时告诫女儿和孙媳:"汝等志之:如三十不育,便当典质钗珥,为夫纳妾.无子之形状,实难堪也!"毛氏"不育而妒.嫂每劝谏,不听,曰:’宁绝嗣,不令流眼送眉者忿气人也!"当她打算过继兄子,兄长使出激将法,有意让儿子说不愿,还教儿子对婶婶说:"待汝死后,何愁田产不为吾所有."惹得毛氏大怒,"立召媒媪,为夫买妾" ⑦ .这类故事中的正妻因无子嗣,受尽苦楚,不得不为夫纳妾,乃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丈夫纳妾对妻子情感上的伤害,必然深深震撼着蒲松龄的心灵,因此他也在谋求女性在子嗣问题上的超脱:翩翩与罗子浮在山中生子后,将思家心切的罗送走,罗父子再去寻翩翩时,只见"黄叶满径,洞口路迷";荷花三娘子,云萝公主,颜如玉,青娥,芳云,房文淑等都在生子后悄然离去⑧ .蒲松龄在构思她们的故事时,曾感叹:"混迹人间,狎生子女,则居而终焉,亦何不可乃三十年而屡弃其子,抑独何哉异已!"实际上这是故为狡黠之笔.这些女性都是神仙一流人物,她们当然可以不受世俗情感的困扰,而蒲松龄在对她们行为的描写中,不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世俗女性对她们的超然之行的欣慕之情吗女性如不能与丈夫白头到老,就还要面对守节问题.《聊斋》对此的描写和态度也显得十分矛盾.一方面,《金生色》,《牛成章》,《金姑夫》,《乔女》等篇赞扬不事二夫的烈女,责骂惩罚再醮之妇;另一方面,《青梅》,《吕无病》,《冤狱》,《霍女》等篇却又写寡妇改嫁理所当然.细读这类故事,就会发现蒲松龄不是一般性地反对寡妇改嫁.那些因改嫁受到他责难和惩罚的女性,都是丈夫死后不顾亲老子幼,只顾自己的家伙,她们甚至"货产入囊,改醮而去",不给孤儿老人留下一点活路,完全丧失了人性,无论何人对此在感情上都无法接受和原谅,因此,蒲松龄对她们的否决不能说仅仅是道德礼教层面的,更是人性层面的.也正因为如此,蒲松龄对那些没有亲老子幼问题的寡妇改嫁不持反对态度,这不仅在《聊斋》中可以看出,《聊斋文集》中还有一篇《代人遣侄女再醮启》,在这篇启文中,蒲松龄将妇女改嫁渲染得如此欢快美妙:"江柳拖金,辨云天于春树;花铃护玉,嫁桃李于东风.赤绳联两姓之欢,乌羊系千年之好.同车彼美,鸣凤其昌……"."从一而终"信条本身的不近人性,不合情理,就这样在蒲松龄对女性的宽容和理解中被化解了.可以说,在同时代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中,对女性生存状态持如此同情,体谅乃至焦虑之情的,实无人能望蒲松龄之项背!三蒲松龄对爱情,婚姻,家庭的关注与描写,实际涉及了人类一个最古老的问题——男女性之间的地位问题.我们来看《聊斋》中被何满子先生称作"女人驾驭男人的恶之花"的作品《恒娘》:朱氏"姿致颇佳",与丈夫洪大业感情也不错.而洪纳妾宝带后,尽管宝带"貌远逊朱",洪还是"嬖之".朱因此不高兴,夫妇反目,关系疏远,朱氏痛苦不堪.后来朱见邻居家的妻子恒娘"姿仅中人",妾不仅年轻且"甚娟好",可邻居 "独钟爱恒娘,副室则虚位而已",朱便向恒娘请教,恒娘教以"易妻为妾"之法,使洪逐渐厌恶宝带,朱氏夫妇间的关系遂恢复了正常.何先生认为"易妻为妾"的目的"就是自己变成一个应该对男性的有诱惑力的玩物……并努力使自己永远占有这被玩弄的地位" ⑨ ,这一主张与他的"驾驭男人"说明显格不入.恩格斯认为家庭"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需要妻子方面的一夫一妻制,而不是丈夫方面的一夫一妻制" 10 .蒲松龄隐约感觉到婚姻中经济地位的重要性,因此才会有我们在上文中述及的家庭中女子创业,男子仰成的描写.而在《恒娘》中他却有意回避了洪家夫妇各自的家族和经济背景,仅在洪"不敢公然宿妾所"一句中隐约透露了洪还不是毫无顾忌的.蒲松龄更多地从性心理的角度表现朱氏在性爱上强烈的排他性,手段当然不无可非,但从目的说,她要求"丈夫方面的一夫一妻制",即蒲松龄在《罗刹海市》中借龙女之口说的"妾为君贞,君为妾义",这其实也是争取家庭中男女平等与和谐相处的第一步,她的目标达到了.可以说,这已经是作为封建文人的蒲松龄所能设想的极限了.此外,《聊斋》中出现的男女平等的思想萌芽,还表现为蒲松龄对男女婚恋中"知己之情"的强调,有关论述相当完备,故不拟展开讨论.《聊斋》女权意识的躁动既有蒲松龄个人的原因,也有时代风气的因素,从个人说,蒲松龄穷困终生,口腹自役,长年设帐在外,家中只靠相濡以沫的妻子刘氏独立支撑,将四个孩子次第养育成人.蒲松龄对妻子的感激之情在《述刘氏行实》及多首忆妻,悼内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时代看,清代虽也强调礼教,但由于受晚明市民观念余波之浸淫,也因满人的习俗,对女性的禁锢及评价已远非明代那么严苛.我们只须看《明史》和《清史稿》的《列女传》,即可略见一斑.《明史》开头就是"妇人之行,不出于闺门",而《清史稿》则是"积家而成国,家恒男妇半",对女性地位已有观念之异.《明史》言明代烈女"不下万余人",而《清史稿》则说清代烈女"都数千人",其中还有三分之一以上是顺,康年间海内战乱兵祸未定为免受辱而自尽者,这是数量上的差异.再从入传的具体个案来看,明代烈女多为殉夫殉父,肝疗姑者,如京师刘氏被丈夫遗弃后,往松江寻夫,丈夫不准她入门,她就大哭:"良人弃我,我将安归 "自己找了一付棺材,每晚睡进棺材,前后几十年.一天,邻居失火,她干脆爬进棺材被焚而死.相比之下,《清史稿》突出赞扬的倒是女性的自强精神,如顺德周子宽犯罪,被刺配贵州,其妻随行,周死后,其妻又冒险负着丈夫的骨殖回乡,期间前后长达十九年,被乡人号为"女苏武" 11 .不仅平民女子有这种自立自强意识,官宦之家也不乏其例.康熙时的大学士桐城人张英,其妻姚氏不因丈夫骤贵而一改故态,一件青衣穿着数年,她还亲手缝缝补补,乃至亲戚家的人都把她误认为仆妇.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儿子张廷玉等亦都成材,连康熙都说:"张廷玉兄弟,母教之有素,不独父训也!" 12 两本"正史"都成于一班正统的冬烘先生之手,两篇《列女传》记的也都是堪为天下女性楷模的女子,但两者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异竟然会如此之大,这恰恰为清代女性地位的微妙变化提供了一个小小的佐证.我们无意高估蒲松龄的女权意识,但绝不能同意《聊斋》是"男权话语"的主张.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落魄文人,在清代初年男权文化依旧占据社会中心的环境中,就能得风气之先,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出对女性的极大同情和理解,这是要有胆魄与卓识的.民国初年修《清史稿》的胜国遗老们,不得不扭扭捏捏地承认清代女性地位比起明代有了改观;与之相比,蒲松龄不仅早出了两百多年,而且对女性的描写显得更为生动体贴,这尤具人类学上的意义.完全可以说,如果没有《聊斋》中众多活泼可爱的女性,就不会有吴敬梓笔下的沈琼枝,曹雪芹的晴雯,黛玉,李汝珍的唐小山.蒲松龄开启小说世界中女权意识之先,这一劳绩后人是不应该忘怀的.注释及参考文献①如马瑞芳先生《〈聊斋志异〉的男权话语和情爱乌托邦》,见《文史哲》2000年第4期.②以上人物均见张友鹤先生辑校《〈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4月新一版.下不赘.③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侠女》受唐传奇如皇甫氏《原化记·崔慎思》,薛用弱《集异记·贾人妻》等故事的影响,不同者是蒲松龄更具人情味.④参见《述刘氏行实》,《与王鹿瞻》,分别见《蒲松龄集·文集》卷五,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新一版.⑤见《蒲松龄集·文集))卷十,《俚曲集》.⑥如《青凤》,《聂小倩》,《水莽草》,《鲁公女》,《辛十四娘》,《西湖主》,《八大王》,《巩仙》,《张鸿渐》,《阿纤》,《竹青》,《锦瑟》等篇.⑦见《林氏》,《江城》,《段氏》等.⑧见《翩翩》,《荷花三娘子》,《青娥》,《书痴》,《仙人岛》,《云萝公主》,《房文淑》等.⑨《〈聊斋志异〉论析二篇》,出《汲古说林》,重庆出版社1987年11月版.⑩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66年6月版.11引例见《明史》卷303,《清史稿》卷508,中华书局1975年9月版.12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12《张夫人传》,黄山书社1990年3月版,此条材料与《清史稿·列女传》中的相同.。
从狐女形象看蒲松龄的女性文化心理.doc
从狐女形象看蒲松龄的女性文化心理摘要ﻭ《聊斋志异》全书共4百7104篇,其中狐的故事就有8102篇之多。
《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她们大多温柔美丽、精明能干并且拥有自主自立的精神.在她们身上体现了1些可贵的进步思想:如主“情”的婚恋观、把“”看成是合理且正当的要求、女性在家庭中地位的上升。
但是,我们也发现在这些可贵的进步思想意识的背后,女性依然受到诸如1夫多妻制、贞节和家庭道德等问题的限制,她们在感情世界、家庭生活中要背负传统的枷锁,可以说,蒲松龄的女性观是进步与保守并存.《聊斋志异》很大程度上是站在男性的审美角度写作的,书中的女性更多地带有男性心中的理想色彩。
关键词:美的颂扬;矛盾性;男性中心论ﻭABSTRACTLiao Zhai ZhiYi contain four hundred seventy-four piece sshort story,twelve volumes, of which there are eighty-twoarticles related to the fox stories. It can be said this is st uintessenceand core in the book.Thenature of different fox women is the highest freuency rage。
st of themare tender and m ild,beautiful,brightest and independence。
We canfind some progressive mind. Love is st imrtant in marriage and is rea sonable and legal. The status of women in the familyis raised up. However, we also find behind the progressis that women are confinedto lygamy, stity and principle on ethic and so on。
《聊斋志异》家庭伦理题材小说与蒲松龄的家庭伦理观研究的开题报告
《聊斋志异》家庭伦理题材小说与蒲松龄的家庭伦理观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聊斋志异》家庭伦理题材小说与蒲松龄的家庭伦理观研究背景介绍:《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著名小说,是清代作家蒲松龄所著。
小说以独特的方式描述了一系列神鬼、妖魔和人类的故事,其中许多涉及家庭伦理。
因此,研究《聊斋志异》家庭伦理题材小说与蒲松龄的家庭伦理观,对于揭示作者对于家庭伦理的看法以及文学作品中呈现的社会伦理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本文拟通过文本分析法,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情境,探讨《聊斋志异》中家庭伦理的主题和特点,以及与蒲松龄的家庭伦理观的关系。
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研究:1. 《聊斋志异》家庭伦理题材小说的类别、特点和发展规律;2. 《聊斋志异》中家庭伦理观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方式;3. 蒲松龄的家庭伦理观及其来源、影响因素;4. 《聊斋志异》中家庭伦理主题与蒲松龄家庭伦理观的关系。
研究意义:1. 揭示了蒲松龄的家庭伦理观念,并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作者见解与当时社会风气及传统文化背景的融合状况,从而为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聊斋志异》所揭示的社会伦理背景提供了帮助;2. 为今后研究古代小说和家庭伦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为家庭伦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同时,对于现代生活中的家庭伦理问题也有着启示作用。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聊斋志异》中有关家庭伦理的情节和人物角色的分析,得出家庭伦理主题及表现方式,以此探究蒲松龄的家庭伦理观。
同时,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也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情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加以考虑和分析。
预期结果:通过本次研究,我们预计能够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1. 描述和分析《聊斋志异》中家庭伦理题材小说的类别、特点和发展规律;2. 讨论《聊斋志异》中家庭伦理观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方式;3. 揭示蒲松龄家庭伦理观的来源、影响因素以及其在《聊斋志异》中的体现;4. 探讨《聊斋志异》中家庭伦理主题与蒲松龄家庭伦理观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看蒲松龄的家庭观作者:曹雨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3期
摘; 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创造了许多千姿百态的女性角色,她们性格和身份背景存在差异,但大都是蒲松龄理想中的女性形态,因此她们的行为和性格等也间接体现着蒲松龄的诸多价值观。
本文将结合篇目着重分析其所体现的蒲松龄的家庭观,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蒲松龄家庭观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蒲松龄;家庭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01
从社会组织形式和法权关系上来说,家庭是同居共财共爨的以婚姻为基础的血亲或拟制血亲的社会组织,因此家庭观也主要围绕婚姻和血缘两方面进行论述。
蒲松龄在不同的篇目中宣扬爱情婚姻的自由,但潜意识中认同婚姻需要门当户对;歌颂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又追求双美一夫,家庭和睦的生活环境;与爱情婚姻相比,强调子嗣至上。
下文将结合具体的女性角色和篇章来分析其门当户对、双美一夫,家庭和睦、子嗣至上的家庭观念。
一、门当户对的家庭观
蒲松龄意在歌颂青年男女纯洁真挚的爱情,因此塑造了许多不同凡俗的女性角色。
蒲松龄在歌颂爱情的篇目中描写了身份不同的女性角色,包括地位低下的妓女如《瑞云》,瑞云为妓却能与才子贺生相恋完婚,看似是突破封建束缚的爱情,实则不然。
瑞云虽为妓女,却并未失身,与良家子并无太大区别,而贺生虽为才子,却家境落魄,这与普通家庭的门当户对并无二致;官宦之女如《王桂庵》中的芸娘,芸娘与王桂庵同为官宦之后,婚事才能如此顺遂。
蒲松龄极力追求男女爱情的自由,行文中却不免显露出婚姻需门当户对的观念。
此外,纵观全书,与下层文人书生相恋的女性多为花妖狐魅的形象,为寂寞的书生带来慰藉而不求回报,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蒲松龄也深谙此理,故给女性角色大都披上魔幻的外衣。
門当户对是明清主流社会在择偶时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比如明代归安稽氏的家规指出:“议婚须求门第相等,伦序不紊者。
”由此可知,门当户对这一规范是社会广泛认可并推行实践的,生活在明末清初社会的蒲松龄也不免受其影响,在写作时就会不自觉地将门当户对的观念暗含其中。
二、双美一夫,家庭和睦的家庭观
蒲松龄追求真挚的爱情,但这种爱情不具有排他性。
因此,在《聊斋志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双美共侍一夫”的情况。
一种情况是“双美”之间有着良好的友谊,愿意共侍一夫,如《连城》,连城和宾娘在黄泉中相互感怀身世,结为姐妹,又都因乔生得以死而复生,愿效娥皇女英来报答乔生。
但是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即“双美”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共侍一夫。
如《小谢》,小谢和秋容两人分别告诉陶生不要用心教导对方。
蒲松龄在追求“双美一夫”的同时,还追求家庭的和睦。
如果“双美”之间存在友谊,彼此不会争风吃醋,如《陈云栖》,姐妹情深,家庭也相当和睦。
而如果“双美”之间存在矛盾,作者就会让她们共历磨难来握手言和以保证家庭的和睦。
如上文中的《小谢》,小谢和秋容共同为陷入困境的陶生奔波,从而冰释前嫌,共侍一夫。
蒲松龄追求的“双美一夫”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的男权思想,即“夫为妻纲”。
依蒲松龄看来,女性要对男性无条件的忠诚和奉献。
即使受到了阳明心学的影响,“夫为妻纲”的观念依旧占据社会的主流地位,蒲松龄也不能免俗。
蒲松龄追求的家庭和睦更是整个社会的需要,从个体角度来说,家庭成员之间休戚与共,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奋斗,家庭的和睦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社会角度来说,当时的家庭制度主要以三纲五常等伦理规范为基础来维持统治者所需要的社会的稳定。
上有所好,下必行焉,追求家庭的和睦在整个社会中蔚然成风。
三、子嗣至上的家庭观
蒲松龄通过《聊斋志异》反映了广泛的社会人生,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抨击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揭露讽刺科举制度的腐败和弊端。
这些方面在表达主旨之时都还夹杂着时人及蒲松龄对子嗣的看重。
蒲松龄在抨击封建统治阶级时,着重暴露封建官吏的贪虐,也在其中暗含了自己的观念。
如《梅女》,一典吏因收受贿赂便颠倒黑白,本应受到惩罚,但是其父母为保护典吏,竟让媳妇入阴间当妓来代其受过,而蒲松龄对其父母的行为并无异议;在描写爱情的篇章中,子嗣至上的观念更是暴露无遗。
《阿英》中的甘钰与阿英是一对感情甚笃的夫妻,因阿英不具备生育的能力,两人无奈分离。
足可见蒲松龄对子嗣的重视;蒲松龄在批判科举不公的时候,仍将希望寄予后代,如《司文郎》,宋生在报恩的时候,馈赠给王平子的礼物是增长小儿智慧的蘑菇。
以上种种,皆可以看出时人及蒲松龄对子嗣的重视。
儒家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观念也是封建社会统治阶层所推行的准则,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的蒲松龄会在社会实践中不自觉的表露出来。
此外,虽然当时的社会崇尚多子多福,但婴儿的死亡率相当高,每个家庭拥有的长大成人的孩子并不多。
因此,子嗣的延续在当时的社会尤为重要,极其受人重视。
从上文中总结的蒲松龄的家庭观来看,蒲松龄的思想依旧带有封建时代的烙印,婚姻上认同门当户对,生活中追求双美一夫,家庭和睦,凌驾于爱情和婚姻生活之上的是子嗣的延续,
这些都体现了蒲松龄的男权思想。
但是蒲松龄身处封建社会,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在所难免,而且这些只是次要的方面,我们不能因此忽略蒲松龄进步的思想观,如倡导女性的独立人格,批判抨击封建社会陈腐的礼教等。
参考文献:
[1]余新忠.中国家庭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2]张宏生.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3]蒲松龄.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马瑞芳.聊斋志异创作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