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原生态问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大纲一、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一)现今“申遗”存在数量大质量不高的问题(二)遗产的文化价值认定不严肃,价值的取向存在问题(三)保护中,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难以把握和鉴定(四)“申遗”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放任不管(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管理人员严重短缺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二)通过适当机制和谋略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发展(三)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和形式,进行文化的创意课件知识点汇总T01:现今“申遗”存在数量大质量不高的问题T02:遗产的文化价值认定不严肃,价值的取向存在问题T03:保护中,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难以把握和鉴定T04:“申遗”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放任不管T0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管理人员严重短缺T0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T07:通过适当机制和谋略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发展T08: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和形式,进行文化的创意正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和指导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
近两年,全国各地的文化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成果喜人。
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国际上,此类保护已进行了几十年,但在中国还是近几年才出现,所以难免存在不足。
一、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一)现今“申遗”存在数量大质量不高的问题今年,一些省的“申遗”数量巨大。
有些专家戏称“三个小的集装箱”,但是其中精品有多少,或者经过梳理的真正称得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有多少,量大并不一定质量高。
现今各地都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审,拼“政绩”,如此下去,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申遗”应该是非常严肃的,判断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关注任何一个层面,符合相应的标准——具有文艺性的特定的标准。
如果粗制滥造不仅会增加评选时的困难,也会造成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的浪费。
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对策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得到了保护,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但是,在文化旅游开发中,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法规建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保护其独特性和原真性,而要保护它们必须有良好的法规和意识。
因此,必须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律和相关规章制度。
同时,政府和社会大众应该引导大众抵制文化侵蚀,加强文化自信。
2.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还要传承,只有传承,它们的原真性才能被认知和参与。
例如,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可以在保护的同时开展手工艺培训课程和展示活动,传承这些技能,使当地手工艺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3.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的投入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作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体现,增强其保护意识和重要性,必须加大保护和宣传的投入。
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义演等,来向社会公开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文化旅游开发对策1.制定合理的文化旅游开发规划文化旅游开发必须建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要根据当地的文化资源、自然景观等来确定其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
同时,要合理安排游客的游览时间和空间,避免文化遗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2.注重文化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文化旅游开发应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吸引游客的核心元素,让游客更多的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
例如,可以开展节日文化活动、民俗游览、特色美食品尝等活动,让游客感知文化的内涵、流传和传承。
3.重视文化旅游开发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文化旅游开发应该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整合文化产业和旅游开发,将文化作为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活力的源泉和支撑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好的发展保障。
原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价值
原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价值作者:栗乡石头非物质文化是无形的。
它不仅是一切物质文化的原始基因和灵魂,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的标志性特征。
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文化的走向则应是全球本土化、个性化。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色”,其实就是文化特色,它的形成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的文化分子所构成,而每一个不同的文化分子一定有他不同的文化基因。
特别是那些离我们现代生活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越来越稀少,至今仍处在原始生存状态,且濒临消亡边沿的、也是众所周知的民间艺术、岁时节令、民俗风情、民间手工艺、传统医药、生产商贸习俗等等都是构成这个“特色”(生态文化)的重要分子。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保护这些文化分子的原始基因。
从而也就有了《原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相关话题。
一、原生态不仅仅是民间歌曲的专用名词什么是原生态?据资料显示:“原生态”这个词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而来的。
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
一提到“原生态”这个我们既陌生又新鲜的名词,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民歌的原生态唱法——原生民歌。
近几年,随着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在社会主流文化生活中悄然出现,包括民间歌曲、曲艺的演唱及表演形式在内的一些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常常被冠以“原生态”之名,在舞台、广场、旅游景区、媒体上展演与宣传。
当“原生态”这一自然生态保护的专用词成为界定文化的一种特征或标识来使用时,随之而来的争论也从未间断,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感性的、理性的,消极的、积极的,一时间众说纷纭。
抛开一些别有用心或受经济利益驱使因素,“原生态”能受到如此关注,我们有必要多一些理性思考。
在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原生态”几乎成了民歌——民间歌曲的代名词。
这一概念无论在以往的社会文化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并无强烈的规范化要求。
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全国各地都对当地的民歌、民谣、山歌小调,包括孝歌、锣鼓草歌等在内的民间歌曲作了普查、收集、编纂,并出版了《民间音乐集成》或《民间歌曲集成》,在此项工作的进行或总结的过程中,从未有人对“民间歌曲”的概念产生质疑,也没有人说那首是原生态民歌,那首不是原生态民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问题和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问题和对策赵永华摘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
然而,近些年来,散布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突出。
我们需要研究更加有效的非遗保护策略,建立相应的成熟机制,找准问题,科学应对,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在此项工作开展中,尤其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平衡的现象,让此项工作在阳光透明下进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工作。
自从重视这项工作以来,非遗挖掘和保护成了群众文化工作部门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立法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等工作,有一些具体的规定。
然而,在具体工作开展中,还需要一些比较细致的法律法规等工作细则,才能使得这项工作细致有效地开展,达成最初工作开展的最初目标。
由于不同地区文化,具有相似性和独特性并存的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开展。
另外,这项工作不能只是从法律的层面进行解读和实施,而是要从人文,道德,经济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制定系统化的方案。
由于此项工作开展的复杂性,从而导致很多具体事物容易出现执行中的分歧,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笔者认为,我们要正确认识问题的原因,并且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一、非物质文化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常见的问题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反思调整,也需要开展相应的调研工作,明确问题只所在,并且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个系统保护工作中,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或者是哪个环节做得还不充分,从而对症下药。
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反思调整,也需要开展相应的调研工作,明确问题之所在,并且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个系统保护工作中,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或者是哪个环节做得还不充分,从而对症下药。
1.保护经验不足。
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媒体的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且在相关工作开展方面也拥有越来越好的成绩。
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思考
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思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威胁和挑战,如全球化、文化冲突、技术进步等。
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和社会习俗等。
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才能更好地制定保护措施。
我们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保存工作。
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口述历史、影像和音频记录等方式进行。
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建立相关机构和设施,并培养专业人才。
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共同努力保护全球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需要提高公众意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
公众意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
通过教育、宣传和推广等手段,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第四,我们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法律保障。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第五,我们需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停滞不变的,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要注重创新发展,让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需要加强传承人的培养和传承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有专门的人才支持。
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和资源,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传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通过明确概念和范围、加强记录保存、提高公众意识、加强法律法规、注重创新发展和加强传承工作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和发展做出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真性保护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真性保护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实践,以及社会群体的持续参与和互动而形成的传统知识、技能、表演方式、非物质实体、仪式、节日等。
在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原真性保护原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原真性保护原则的核心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的、真实的和原始的特征,防止其由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而受到破坏和改变。
首先,原真性保护原则要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性。
这意味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特征,包括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技能和知识等。
通过保护原始性,我们可以确保这些传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连续性,并使其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其次,原真性保护原则要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这意味着保护传统表演、技能和知识的真实性,防止其受到商业化和变形的影响。
同时,也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以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原真性保护原则还要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性。
这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是在特定社群中传承和发展的,保持着独特的传统特征,并且从一个群体传承给另一个群体。
保护传统性可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不同社群的文化认同。
针对原真性保护原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措施和实践。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培训和教育可以帮助年轻一代学习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能和知识,以确保其传承和延续。
同时,教育还可以提高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促进人们对其保护的意识。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法律和政策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标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同时,也要加强相关机构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得到有效的推进和实施。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社区参与和合作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社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社区居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者和实践者。
“原生态文化”问题及其研究的理论辨析
产 概 念是 舶 。2 0 ’ 0 3年 l 0月 , 合 国教 科 文 组 织 联 通 过 了《 护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公 约 》 我 国加 入 并 保 , 在 开展 “ 遗 ” 申报 和 保 护 工 作 中, 原 来 我 国 世 的 把
称 : 民俗 的一 些 文 化 项 目纳 入 了 “ 物 质 文 化 乏为 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协 常委 王 先琼 等 作 为提 案提 交 2 0 0 8年 全 国政 协
会议 。这也是 “ 文化 保 护 区 ” 面使 用 “ 生态 文 层 原
化” 概念 的一个 典型 案例 。而在 “ 民族 文化 村 落保 护” 的角度 上使 用 “ 生态文 化 ” 一概念 比较 多 , 原 这 主要 表现在 学术 上。如 云 南大 学 人 类学 系尹 绍 亭
的传 统 性物 品 、 艺 、 为方 式 之 中 , 种 使 用 不 工 行 这
遗产 ” 系 。 以民俗 为 内容 的 “ 物质 文 化遗 产 ” 体 非
是指 理论 上 或 学 术 上 的某 种 概 念 和 范 式 , 是 世 而 俗 生 活行 为 中的 一 些 物 品和 事 象 , 一 种 文 化 事 是 象 的广泛 指称 , 如就 “ 统食 品 ” 之 为“ 生态 食 传 称 原
19 9 3年湖 北省长 阳县土 家族 自治县 资丘 镇 的文化
析— — 以民族 文 化 生 态村 建 设 为例》 就 是 其 中
的代表 , 此文是 从 “ 民族 文 化 村 落保 护 ” 面 上 使 层
用“ 原生 态文化 ” 概念 的。
站长 田玉成 , 面对 当地 土 家族 文化 的 流失 和危 机 , 在 当年 3月 份 向县 政 府 提 交 了《 丘 镇 文化 站 关 资
关于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个问题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不可触知的、非物质的、通常以口 头、行为或表现为主要传承方式的传统文化和表现形式,包 括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日活动、知识和实践等。
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传承性、无形性、脆弱性和共 享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面临 诸多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传统工艺的失传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 变,许多传统工艺因为不能带来 经济效益而被淘汰,导致技艺失
传。
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和认 同感逐渐降低,传承人面临后继
无人的困境。
传统工艺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 心授,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 能培训,导致技艺传承的质量和
数量下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老龄化
旅游开发可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 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导致文化失真。
旅游开发可能引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同质化,削弱其独特性和多样性。
旅游开发可能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过度商业化,丧失其原本的文化内涵 。
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
01
制定严格的保护规划和法律法规,确保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原真性得到保护。
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认同感
和凝聚力的源泉。
历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 历史信息,是研究民族文化、 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经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转化为文 化产品和服务,为文化产业和 文化旅游提供资源,促进经济 发展。
教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 知识和智慧,可以通过教育和 传承,培养人们的文化自觉和
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的应用
非遗保护中的原生态意义
原生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 原生态意义
一、何为原生态? 二、原生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意义
三、原生态非遗的生存现状
四、结语
一、何为原生态?
“原生态”一般指事物的最初和最原始 的生存状态,是事物与环境的合一,即事 物与其生存环境共存共生的现象。
二、原生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 中的意义
原生态歌手就像是带泥的萝卜被聚光灯烤糊了。
——李松
3.非遗的传承方式具有特殊性。
四、结语
在非遗保护的语境下,原生态的诉求是 一柄双刃剑:
促进民族文化自觉 误读非遗的本真性形态
第三,原生态提倡文化的生活化,使非遗保 护的活态性原则得到民众的认同,有了群众的保 障。
非遗的“存在必须依靠传承主体(社区民众)的直接 参与,体现为特定时空下一种立体复合的能动活动:如果 离开这种活动,其生命便无法实现。” ——贺学君
三、原生态非遗的生存现状
1.非遗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2.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强力冲击;
首先,原生态文化突出文化与环境的不可分 割性,使非遗保护的整体性原则具有可操作的互 动意义。
所谓整体性保护就是要保护文化遗产所拥有的全部 内容和形式,也包括传承人和生态环境。 ——王文章
其次,原生态强调文化的真实性,这与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本真性原则之间具有实践上的关 联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是指一事物仍然是它自身的 那种专有属性,是衡量一性尺度。 ——刘魁立
怎样看待民间艺术的“原生态”问题
维普资讯
保 留?当苗族 的姑娘穿着 民族 服装 , 游客面前 , 在 坐在原始 织布机前 , 或者每天重 复着去 乡间河 流汲水 的动作 , 它是不
是 已经失去它的原始意义 ?让一种活 的生 活状态停 留在 一
我们的许多专业文艺工作者和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一方面深入民间向民间艺人学习民间艺术然后不断地提炼加工成为另一个层面的表演艺术一方面又本着扶持提高民间艺术的责任下基层热心地辅导业余人员将自己改造了的东西再返回去教授业余人员把最质朴的东西抹掉了但我们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一行最可怕的破坏
维普资讯
国各族人 民在生产生活实践 中创造 的 、在 民间广泛流传 的 ‘ 原汁原味 ’ 的民间艺术形式 ”的标准来看 , 目前 存 留闽南
的民间艺术 , 想要找到这样 “ 原始 ”的艺术 已经很难 了。如
这样 , 于艺术的 “ 生态 ” 对 原 如此 强调 , 大概源 于现 代社 这
会 的快 速发展 , 传统 的东西转 瞬 即逝 , 以 , 所 在提 出保护 民 间艺术 的时候 , 人们更强 调保 护 民间艺术 的 “ 原生态 ”。那
宋 江 阵
在 资讯 如此发 达 的今 天 , 孩子 还能 坐下来 听你 “ 讲古 ”吗 ? 或者说 , 我们 的 “ 讲古 ”形式还能 吸引孩子们吗 ?当你 的受 众行将消失 的时候 , 府发大力气来 培养 “ 政 讲古 ” 先生 , 现实 吗? “ 但 讲古 ” 这种文化形式又是我们过去时代 的文化遗产 ,
我们要保护 ……我 的思绪是多么矛盾啊 !
展规律最真实的表现。
就让 民间艺术工作者犯难 了。在一些偏远山区 , 传统农业社 会结构还未遭受太大的冲击 , 原汁原 味”的民间艺术 、 土 “ “
谁的原生态_为何本真性_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_刘晓春
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刘晓春[摘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作为日常生活的民俗一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便从其生存的文化环境中脱离出来,进入被生产、被建构的陌生化过程,使非物质文化越来越远离其日常生活形态的本真样貌。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对“原生态”的追求,与民俗学探求本真性以及民俗学浪漫主义传统有密切关联。
民俗学探求本真性的传统主要包括探讨媒介化民俗的真实性以及探讨民俗文化本身的真实性两个方面,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探求本真性的传统主要集中在后者;民俗学浪漫主义传统是尚古主义、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结合,在当代社会中则主要表现为挖掘独特的地方文化,通过与现代都市文化相比较的文化反差,运用具有巨大差异性的文化元素刺激人们对地方文化的消费欲望,地方则建构了自我的文化身份认同。
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作为活化石的民俗,只有当人们抛弃了原生态的幻象,以传承、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民俗的时候,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才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本真性浪漫的民族主义民俗学〔中图分类号〕K890;I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8)02-0153-06*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一般项目“民俗与民族国家认同”(项目批准号:06JA850009)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晓春,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教授(广东广州,510275)。
由于与政府主导的文化行政紧密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学理性一直为学者所质疑。
其实,这一概念背后潜藏着深厚的学术渊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非文字的、口传心授的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旨意在于倡导文化平等,强调文化多样性,强调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的认同价值,其学术理路、学术追求以及文化政治意义,与现代民俗学关注具有地方性的民俗文化、人类学关注处于遥远时空的他者文化一脉相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作者:张雪源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9期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作为人类智力活动的成果,它客体具有无形性的特点。
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非遗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它的保护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目前我国不但制定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法规和政策,同时也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活动,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形成的原因作一简要分析,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经验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问题;改进措施与对策我国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之一。
五千多年的农耕文化发展历史以及五十六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多元化的文化生态,彰显了我国的民间艺术资源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到目前为止我国有很多种类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接近8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七万多项被国家或省、地市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其中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就达到了1028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7109多项,进入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达到18000多项,进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更是达到了53000多项。
先后建立了徽州、闽南、四川羌族等10个文化生态保护的实验区,有专题博物馆520多座,民俗博物馆197座。
怎么样去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们必须准确对待的一个重大课题。
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名列第一位的就是的我国昆曲。
日本的“能乐”同时也进入这个名录,当时日本新闻媒体把“能乐”进入非遗名录当成一个非常大的荣誉进行了整篇幅的报道,甚至用了通栏的大标题,而当时我国所有的新闻媒体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却都只是用一个很小很小的篇幅。
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思考
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人类多样性和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尽管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了相关机构和制度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以下是我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和消失。
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各地的文化习俗和传统,让人们更多地接触和接受外来文化。
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从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中断。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对年轻人的教育和宣传,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建立健全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形成政府、学界、专业组织和民间团体的合力。
只有通过广泛的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价值观和意识的转变。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边缘化,被商业化和娱乐化的要素所取代。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认同。
需要培养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和认知,让他们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也需要提高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同和尊重,为保护者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在全球化的时代,经济的发展是每个国家的首要任务。
如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难题。
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一定的冲击。
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平衡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使二者能够相互促进。
从原生态艺术的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性发展
口头传 承的多民族 活态文 化传 统 , 一部用 人 民的生存 行为 是
① 作 者 简 介 : 令 ( 9 1一 ) 男 , , 苏 盐城 人 , 京铁 道 职 业技 术 学院 软 件 与艺 术 设 计 系 副 教 授 。研 究 方 向 : 徐 17 , 汉 江 南 西方 油 画 , 术 史 , 育研 艺 美 究, 漫设计。 动
力 图 “ 历 史 、 术 、 种 学 、 会 学 、 类 学 、 言 学 或 文 学 角 从 艺 人 社 人 语
度来看具有特殊价值 的民间 和传统文 化表现形式 ” 。所 以,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重 点 是 民 间 的 文 学 、 间 的 艺 术 、 间 的 文 民 民
饰 建筑 到风 土人 情 , 它体 现着各 个文 化群体 独特 的历 史发 展
与精神 文化 , 是一 个 民族 与 国家历史 文化 的重 要部 分 。但 是
在 现代 社 会 的经 济 、 治 和 文 化 的 迅 速 全 球 化 的 发 展 趋 势 下 , 政
化 。它主要包括 以下 四个层面 : 1 诗歌 、 () 神话 、 传说等 的叙 事 的表演 的公开 的口头表 述 ; 2 节 庆或礼 仪活动 中的音 乐 、 () 戏 剧、 歌舞 等表 演艺术 ;3 社会风俗 、 仪 、 () 礼 节庆 , 如人的 出生 到 死亡的一生 中的成 年 、 结婚 等各种 仪式 , 有关 四季 的仪 式等 ;
途与命运 的宝贵 文化遗 产 , 促使 现代 文化 的多样 性 的良性发
展。
体的“ 人体文化 ” 。这 些无形 的文化 遗产也 是一 种行为艺 术 , 以 口头传承的形式代代相传 。这种非文 字的文化流 传方式使
得这些非 物质 的文化形 式具 有极 强的生命力 , 它们“ 是一代代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坚持原生态的保护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坚持原生态的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
我们不仅要保护,也要继承、发扬和创新。
”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时说过的一番话。
在国务院的安排和指导下,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当中,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已其独特的魅力为我们所熟悉,为社会所重视,为世界所瞩目。
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保护中,现在的我们更应该侧重于做好对传承人的原生态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物质文化遗产以物为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种动态的传承,因此传承人就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
他们的文化地位和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他们是我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另一方面,他们始终默默的坚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阵地上,在极小的生存空间艰难地延续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绚烂与辉煌,是坚忍执着、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体现者。
文化的真正魅力和感染力并非文化本身,而在于文化与人的结合与交融,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如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领域,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一般是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延和发展的。
他们以聪明的才智和灵气,掌握、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文化传统和精湛技艺,通过他们的言传、技艺、技能、表演、作品,才能让非物质文化从抽象变为具体。
所以说,对传承人的社会地位、经济保障、专业技术资格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就是抓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所在。
当前,在对传承人的保护方面,国家已经相继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公布第一批和第二批传承人名单、建立代表性传承人的档案、制定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对已经认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习活动采取必要的方式予以支持,包括整理有关技艺资料、提供传习场所、适当资助代表性的传承人传艺,组织开展研讨、展示、宣传、交流合作及提供其他帮助等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给传承人提供一个非常有利于生存和传承的环境创造条件。
非遗保护, 需要“活的原生态”
专刊Special Issue微声音山东省文化馆馆长、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创办“山东非遗传习大课堂”活动,是着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自身规律,同时也是新的时代命题赋予的使命,更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责任。
王衍良赞皇县原村土布合作社理事长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可以与产业发展融合起来。
非遗应通过产品与市场、社会接轨,让非遗魅力向其他领域延伸,同时带给非遗传承人信心。
崔雪琴北京玉雕传承人非遗之所以得到传承,一在工艺,二在精神。
玉可养人,玉可安心,玉可安邦,我自己所做的,也只是跟随一代又一代人的脚步,一心一意做着琢玉这一件事情。
杨根连济南市文化馆副馆长、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非遗的产生、传承及发展都是由其载体——传承人来完成的,他们掌握并传承着民间文化知识与民族技艺精髓,没有了传承人,也就没有了非遗,因此加强非遗保护的核心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
李梅海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党委书记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不仅将非遗作为重要的学科建设部分,并开设了非遗青瓷烧制技艺、竹编柳编草编编织技艺、陶器烧制技艺、漆器髹饰技艺、木雕技艺等系列研培班,为广大非遗学员搭建了向非遗大师学习、交流的优质平台。
范圣玺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公共文化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处长非遗是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乡村乃至一个社区的生活方式。
保护非遗从根本上就是保护它的传承实践,就是要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葛永铭中国磁州窑博物馆馆长政府与社会要共同携手,重视培育非遗产品市场,培育非遗“客户群”,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让非遗产业落地发展。
赵学锋非遗闪耀泉城遗非图/程普麟非遗闪耀泉城ICH - Astonishing Grace and Charm闪耀泉城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堪称非遗大市。
八九千年的人类活动史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非遗,有说的唱的、演的练的、玩的用的……其中,以皮影戏、吕剧、福牌阿胶等为代表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项,以鲁绣、微雕、山东琴书、济南形意拳等为代表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0余项,以剪纸、甜沫唐、和圣文刀等为代表的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80余项,涵盖了包括传统舞蹈、传统技艺在内的十大类别。
论非遗保护的原生态与整体性
论非遗保护的原生态与整体性作者:高爱民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6期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内容,并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互依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原生态环境受到冲击,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至关重要。
本文以集美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简单介绍了集美非物质遗产保护现状以及部分省级非文化遗产原生态环境,并提出了原生态和整体性的一些保护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对策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7-0273-0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世代相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并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互依存。
其中不仅包含了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包括了历史文明的传承,更是历史的真实见证。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国的历史相当悠久,幅员辽阔。
我国各地各民族人民在从古至今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沉淀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诸如依靠口授和传承的项目正在逐步消失,大量的传统工艺与技艺正濒临消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应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从原生态与整体性的保护原则出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化的进行综合保护。
本文以集美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生态和整体性的分析。
一、集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集美地处闽南金三角的核心区,是我国著名的的侨乡和华侨领袖陈嘉庚的故乡。
从古至今,集美作为闽南文化大融合之地,有着众多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在此沉淀下来。
截止2016年底,集美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共计18项。
以及近30个各类项目名录的代表性传承人及许许多多多还未申报的项目等。
姚慧|何以“原生态”?——对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
姚慧|何以“原生态”?——对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摘要:对应于中文语境“原生态”一词的“本真性”(authenticity)早在2011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决议规定禁用或慎用。
而在中国音乐界,“原生态”仍被作为代表着非遗保护方向的标准词汇广泛使用。
“原生态民歌”从“民歌”到“唱法”在一定意义上经历了一个被建构的过程,更经历了语境化、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的过程。
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立场的不同步,造成“原生态民歌”登上大众传媒后,歌手与学者在诉求上亦存在根本差异。
我们有必要对“原生态”现象及其透射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多样性问题进行深度反思。
何以“原生态”?——对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文/姚慧“原生态”一词,曾一度成为音乐领域描绘“原汁原味”民歌的热点词汇,同时也是中国音乐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高频词汇。
检索“中国知网”,截止2018年底,以“原生态民歌”为主题的文章754篇,受关注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可以说,在中国语境中和一定时期内,“原生态”代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向。
然而,在2011年和2012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委员会第六、七届常会上,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议分别列举了系列被不当使用的词汇,其中就包括authenticity,它在中文语境中和非遗保护领域内通常被译为“本真性”,其所指基本可以对应“原生态”。
决议认为,这些词汇的不当使用暴露出部分申报国对于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特定章节缺乏充分的理解,违背了《公约》起草者的价值观和《公约》精神。
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IGC)第十届常会又审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以下简称《原则》),其中第八条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性和活态性应始终受到尊重。
本真性(authenticity)和排外性不应构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和障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3、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导 致遗产的美学价值大大降低。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知识产
权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5、管理上存在法 律依据不足和执法 不严的问题。中国 至今还只有一部 《文物保护法》。 该法又不能完全覆 盖文化遗产。
6、在保护对象上, 存在着重物轻人 的问题。许多掌 握传统工艺技术 的匠人正在悄然 离去,传统工艺 的传承问题正在 成为当代绝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内容详尽但请以实际操作为准欢迎下载使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及原因
1、 消亡现象严 重
(1)样式急剧减 少,技艺濒临灭 绝
(2)传承护过程中的 错误观念——功 利主义倾向
生产性保护:小批 量生产
产业性保护:大规 模机械化生产, 产业化经营
(二)原因 1、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2、市场需求缺乏 3、传承人死亡或不愿传承有关
文化 4、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5、审美观念改变 6、国家相关法律不全,执行力
度不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去生机与活力。今天我们谈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必须将其生长的文化空间一起保护,才能最大程 度上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 q
( )原生态强调 了文化真实性,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有实践上的关联 二
收 稿 日期 : 2 1 一O —2 01 5 2
作者简介:郑 皓怡 ( 9O ) 19 一 ,女 ,福建漳 州人,本科在读。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 中的原生态 问题
郑 皓 怡
(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 武汉 407 ) 309 摘 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 中,原生态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 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所在 ,更是当 代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创新之 源, 新时期非物质 文化 要想创新 , 必须从其原生态特 征中汲取营养 。 根据原 生态的特征 以及其在
首先,原生态文化的稳定传承性决定其基本保 留了原始生活的原貌,为人类历史提供 了现实材料。 其次,原生态文化为我们提供 了风格迥异,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对文化多元化与其共同发展与繁荣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三,原生态文化增强 了民族的认 同感和凝聚力,成为本民族的精神支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与流行的空间近局限在小范围内,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难以与区域外的人产生共鸣。
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任何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都不可能一成不变。从很大程度上来说,“ 才是文化 变”
生命力所在,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 的。“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传统文化得以流传至今,也正因为
其可以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而具有了非凡的适应性,历经王朝更迭,文化入侵而经久不衰。而在商品经济
和 传承提 供 了动力 之源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几点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原生态。然而,在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如
何处理保 留原生态与创新 、开发、弘扬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成为了大众关注的问题 。“ 与“ 变” 不变” 成为了争
论的焦点 。特别是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将原生态唱法单列为一个项 目后,这种质疑声一直没有停止过。不 少人表示这种唱法“ 根本听不懂,也无技巧可言” 。的确,原生态文化因其地域性与 民族性,决定了其生存
第 1卷 3
第3 期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u n l o பைடு நூலகம்h n z o I si t o Te h oo y o r a f a g h u n tt e f u c n lg
Vl .3 No 3 0 1 1 . S p. 0 1 e t2 1
21年 9 01 月
间一 代代 传承与 保护 。这样 的 一种 文化 已经成 为 民族 共 同生活 的一 部分 ,保护 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的最根 本途
径仍然是将其融人民族的血液 中, 让其伴随着其族人的生息繁衍,长盛不衰。
( 四)原生态倡导文化民族性,地域性和综合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就地保护原则获得具体的落实
化遗产保护中的原生态问题更是引起 了广泛的关注,要深入探究这个 问题 ,首先要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
原 生态 的关 系 。
一
、
原生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 原生态” 是指没有被特殊雕琢, 存在于 民间的原始, 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式。 它包括原生态唱法,
舞蹈,歌手,大写意山水 等。…原生态大多数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存在。原生态文化的创作、表演、 传承的主体是普通群众而 非专业人员;它主要反映特定区域与 民族的生产、生活;其表现形式质朴而少加
工;主要生存于 民间而非舞台。 正是因为原生态这四大特征,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 ) 一 原生态突出了文化与环境的不可分割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整体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基在 民间,每一种传统文化都必须有其生长与传承的群体与环境,即其专属的文
化 空间 。在此 便要 引入 “ 文化 空 间” 的概 念,即“ 某个 传统 民间文化 活动 集 中的地 区,或某 种特定 的 文化事件 所选 定 的时间” 】 【。离开 了这 种 文化 空间 营造 的文化 氛 围,非 物质 文化遗 产 就会 成为 无 源之水 ,无本 之木 , 3
6 4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1 年 0 1
原生态文化为在现当代文化语境下,较少受到现代文明冲击或保持着较多原始生活习俗与民风的文化
形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追求的也正是这样一种对传统原貌的保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要想让非物 质文化遗产不变味,只有保持其原生态性。
( )原生态提倡文化生活化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得到民众的认可与拥有 了群体保障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历 史长河中产生,发展并延续至今的文化传统 。它之所以能保留到今天,全靠民
化源远流长, 丰富多彩,独特多样。文化遗产是我国先民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我国现
存文化的记忆。它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 。而其 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包含了更多随时
代变迁而容易被湮灭的文化记忆,更应该受到珍视,同时其保护也更紧迫与困难。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一系列 问题也随之凸显,尤其是非物质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生活而创造,也因生活而传承。其所具有的民族特色与地域个性也愈加鲜明。它反 映了特定地区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 价值观念, 这也决定了其必须在一定的民族与地域 中进行就地保护,
才具 有可 靠性 与获 得 民众认 同的基 础 。
此外 ,原 生态 文化 本 身也 蕴含 着 巨大 的价值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就其中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其保护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保护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 1 I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7. 1 2 1)0. 6. 6 31 7(0 1 30 30 4 0 5
文化遗产是人类无 比珍贵的历史文化教科书。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决定了我国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