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文字素材1
语文版语文高一版必修3第7课诗六首—书愤陆游素材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作品同时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他的悲愤也愈是强烈。
这使他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精心校对版。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书愤》是唐代文学家杜甫所作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具有激烈的社会批判色彩,以书中的人物形象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慨。
以下是《书愤》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书愤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儿不学诗,老夫何为学?时时刻刻抱群书,不求甚解心自宽。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译文:书愤朱雀桥边的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曾经属于王谢宴会的堂前,如今却飞入了寻常人家。
小孩不愿学习诗歌,老人们为何还要学呢?时刻抱着一堆书,不求甚解心情自然开朗。
古人的学问是经过辛勤努力得来的,年轻时的努力才能在老年取得成就。
书上学来的知识始终浅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
世人嘲笑我疯狂不理智,而我嘲笑他们看不透人心。
不见五陵豪杰的墓地,我不要鲜花美酒,只要耕种自己的田地!赏析:这首诗以朱雀桥和乌衣巷为背景,以书中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首先,诗人以朱雀桥边的野草花和乌衣巷口的夕阳为景,点明了贫瘠之地。
野草花象征着平凡人民,夕阳象征着衰落和消逝的年华。
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是对权贵豪门的讽刺。
诗人在这里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权贵主导的压迫。
接着,诗人指出小孩不愿学习诗歌,老人们却在学习。
小孩不愿学习诗歌,或许是因为课业繁重、社会环境等原因,而老人们却仍然坚持学习,这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人时刻抱着一堆书,虽然不求甚解,但这让他心情宽广。
可见,诗人通过对小孩、老人学习态度的对比,表达了对于知识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不退缩的精神。
接下来,诗人强调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古人学问得来是经过辛勤努力的,年轻时刻苦学习,才能在老年时取得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
高一语文书愤
《书愤》原文和翻译译文
《书愤》原文和翻译译文《《书愤》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书愤》原文和翻译译文《书愤》原文和翻译原文: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2、《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原文及翻译译文《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原文及翻译原文: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
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
举进士,又举茂才①,皆不中,曰:“此未足为我学也。
”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②百家之说。
嘉佑③初,与二子轼、辙至京师。
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等。
于是,父子名动京师。
而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译文:眉山的苏洵,年少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到了青壮年的时候还不知道要去读书,到了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努力读书,参加科举的进士考试,又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都没有中,(他)说:“这不值得作为我学习的内容”。
(于是他)就烧了自己的书,关门读书,五六年后就对《六经》和各个学派的学说都非常有研究。
嘉佑初年,苏洵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到京城,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到了朝堂之上,大臣们争着看他的文章,两个儿子参加科举进士的考试,成绩都在优等。
因此,(苏家)父子的名声震动了京城,而苏轼善于写文章,(人们)把他们叫作“三苏”,苏洵是老苏,苏轼是大苏,苏辙是小苏。
3、《陆游筑书巢》原文和翻译译文《陆游筑书巢》原文和翻译陆游筑书巢原文: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高一语文书愤
高一语文书愤
拉起了我的是父亲,而我是否还能在他松开时间的羁绊时还能站立,这是一个令人辛酸的对答。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回首那些遗忘在时光国度里曾经,层层叠叠的故事,包围着忧伤辗转,梦是一张画满彩色的纸,写满了那些曾经的心疼,回忆总是一把伤人的刻刀,就好像把所有的故事一一刻在 心的最深处,每当想起,总会让骨髓有着疼的触动。哪一种快乐的幸福,在忧伤旋律里,拉长了寂寞的影子,时光的沙漏,聆听,划过指尖的悲伤,碎落在梦里的繁华,像极了一首歌的旋律,跳动的音 符,随心而动,习惯了用悲伤的文字,记写年华深处的时光,牢固的回忆,更本就学不会忘记。 小时候,快乐很简单,长大之后才发现,简单,原来最快乐。我时常在成长的笔记里,情感的伤口下,记载了许多让我一生不可能忘记的时光,是曾经的一段故事还是遗忘不了的往昔?故事里,我并不 是情感优秀的笔者,只是一个颓废的拾荒者,在一段感情的落幕下,独自彷徨,无助,是眼眸里的一丝忧伤,激起了心伤的涟漪。 生命的旅途,如一幅画,快乐里的微笑,是画里的亮点,每当回忆起,总会在嘴角露出丝丝笑意,幼稚的心灵是简单的安静,没有现在的疲乏与厌倦。独自闲暇的时光里,总能回忆起一起上班的日子, 一起上学的追捉,都是那么的清晰,或许,是自己记得太过清晰,像极了昨天在电影院看过的剧片,都能让一切,瞬间回到原点,时光的原岸,流年里的往昔。
高一语文书愤
沿着河堤向河岸边的林中走去,往年那片湿润含沙的林里长满蒲公英,天然的野菜佳肴,让人们趋之若鹜地寻找,朋友怅然若失,很难寻到的蒲公英很小,林中杨树枝条似绿微绿,那红屋顶的乡舍, 隐约在这微绿泛白中,偶尔听到几声犬吠鸡鸣。
四月天如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上午还晴暖和煦,下午又寒冷风起,田野上拖拉机轰鸣,农民忙着耕种,渠梗上的荒草中长出尖尖的草芽,空气中弥散着青草拔芽的味道,渠水缓缓地滋润着一片齐 刷刷的杨树苗,树苗随风欢畅地吸吮着,吐出嫩绿卷曲的叶,蒲公英不畏干旱、不畏寒冷,在向阳之处开着金灿灿的花朵,惊喜吃了一冬棚里返季蔬菜的人们,曾经饥荒年代裹腹的野菜,如今是餐桌上 的佳肴,在春暖花开之季,即便廖廖无己,也总有寻寻野鸭飞向远处,又悠然地落在水中,滩涂点点微绿如针如锦地映入眼帘,隔水对岸的柳林,泛出成片的嫩绿,写意的春暮之色,与夕阳下粼粼波光相映,镜 头中的柳林、河水相接湛蓝的天空,举目间白云如烟、如绵,轻柔得似乎离地近距天远。
朴素的日子默默与天地相融,所有的寒暖略过心头,倾诉无言于景色中,于镜头前,任思绪徜徉在清净的世界。
高一语文书愤
二
我在走路这一方面是个天生的愚笨者,学了很多年,却总也走不到人路上,父亲为此操了不少心。我认为这与我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童年时的村庄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几条阡陌也是人畜共走。 更大的一个原因是,村庄里的每条路都有一个明确的去处,起点在每一座院落,终点在一块大田、一片田野。我是一个没有目的的人,不喜欢走一条有明确目的地的路。
所幸的是,我还没有把自己过去的时光全部丢掉。与其他人不同的一点是,我的时间比别人慢许多。别人在十岁的时候,已经做完十一岁的事,甚至还想把十二岁的事做完。我在十岁时,仿佛还停 在九岁中,一些事情还没有学会,自己怎么就跨到十岁了?大多数人都是急性子,总想在一段时间里做更多的事,这样时间就不够了,把未来的占用一部分。好像这样他们就能拥有更多的时间,如果能 活到九十岁,却做了一百年的事情。我是个慢性子,很多事情总也做不好,就要占用更多的时间去做这件事,时间在我身上走得很慢。这样的不好之处就是,我经常用中青年的身体,拖着童年时的影 子。。 二次小型混凝土输送泵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赏析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所以,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
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
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
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
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
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
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
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
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
高一语文书愤
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书愤
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爱国主义诗人。
陆游生于国难深重的年代,年轻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
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试礼部,名在前列,但因“喜论恢复”、“语触秦桧”而被除名。
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任枢密院编修。
后任镇江、隆兴、夔州等地通判。
乾道八年(1172),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的邀请,来到汉中,开始了他最得意的军旅生涯。
自蜀东归后,做过几任地方官,后被弹劾去职,回归故里。
陆游的创作有诗、文和词,以诗歌的成就最大,一生创作近万首诗,题材极其广阔,以抒发爱国主义思想为主,表达了广大人民恢复中原的愿望,成为时代的最强音,风格奔放豪壮。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
解读这是陆游晚年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表达了渴望收复中原的理想壮志,也表达了对当权派投降误国、打击爱国人士罪恶行径的强烈不满。
诗的前四句通过叙事的方式,回顾了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和壮举。
首句以愤激的心情概括了诗人自早年至今所遭受的打击。
“那知”二字格外有力,点明了诗人经过多次打击之后才深知世事艰难,包含着诗人备受打击的无数辛酸,也表现了投降派对爱国人士的打击的残酷。
第二句写早年的壮志,当时北望中原,充满豪情壮志,气势如山。
三、四句回顾当年抗金的大好形势,南宋军队在瓜洲和大散关都曾击败过金朝军队,诗人早年的壮志也正基于此。
四十岁时,诗人在镇江任通判,可看到南宋高大的战船一艘艘在夜晚渡过瓜洲渡口,战斗气氛十分浓厚。
后来,诗人到了南郑,曾亲临前线,常看到南宋的骑兵行进在大散关上,形势令人鼓舞,这几句也写得激昂豪迈。
五、六句则陡然转折,感情气氛由激昂豪迈而转入悲凉的叹息。
这两句是写目前的状况,也是“世事艰”的具体写照。
高一语文书愤
那年,初夏气息迎面扑来时,一个愉快的周末如期而至,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房门,突然听到一阵“扑啦啦”的声响,之后便是“百鸟争鸣”,真的,我说得一点也不过分。我惊诧!这究竟是怎么一 回事?还没放下手中的包包,立即按“声”索骥!原来厨房内油烟机的烟筒是从窗户的一角通向外面,声音就是从那里传来的,难道?难道里面有鸟
高一语文书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都说柳须带来了春天,我信,可又是谁带去了秋天呢?几十年也没有想明白。那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一年更比一年喜欢柳树、喜欢它的飘飘洒洒,即是柳叶落光了,柳 枝也还是那么飘逸。我站在柳树下,常常浮想联翩,心中会涌起也不知是喜是悲的思潮,常常是泪洒树梢。多少次梦见攀着柳条往天上走呢!柳树、荆梢枝成了一辈子挥之不去的 情结,每到秋天,看到落叶后的树枝,淡绿油油的柳枝、黑压压的荆条就会漂浮在眼前,想把它蛰伏在记忆深处,可怎么也隐藏不起来!小河边,柳树下,一个女孩子双手拿着搂 耙,一拔一拔地搂着柳叶,微风吹乱她的头发,金色的阳光洒下了万道金辉,她沐浴在清辉里,这个画面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死死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 VI设计公司 /
三、盼着“年”来了,就不用干活了,能快快乐乐地玩几天。到了冬天,我们孩子们干的活就是拾柴、割柴,七八岁的时候,还拿不动镰刀,就跨上个筐子拾柴。狂野的西北 风把树上的叶子刮得干干净净,那些枯死的树枝也就被大风刮了下来,我们去的最多的是核桃树下,核桃树枝不坚硬,容易被风刮下来,核桃树底下还有那些被“扫毛”(一种会 跳的动物)吃了的核桃皮,“扫毛”嘴尖,在核桃上掏个窟窿,把核桃仁都吃了,剩下空空的壳,我们就拾回去当柴烧,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碰见一个核桃吃。上学后,个子长 高了,星期天就去山上割柴,割的最多的是荆梢枝,把一颗颗荆梢枝砍下来,绑成小梱背回家。如果不去上山割柴,就背上篓子,拿上搂耙,去搂树叶,我去的最多是柳树底下。 柳树底下都长着细细的毛茸茸的细草,柳叶掉下来后,就夹在了细草中间,风也刮不走,柳树上的叶子,春天它来的最早,秋天它去的最晚,即是叶子落下来了,叶子还是淡黄色 的,叶子落下后,细细的树枝也就落了下来,大概这就是枝对叶的情,叶对枝的意,它们不离不弃,紧紧相随。我用搂耙把柳叶和柳枝耙成一堆,用手托到篓子里,用脚踩实,烧 火做饭时,比别的叶子耐烧。
高中语文《书愤》语文版必修三》19页PPT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高中语文《书愤》语文版必修三》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
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
亦用典明志。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
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
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回看整首诗歌,但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
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
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
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
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
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
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
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
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
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
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
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
“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
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
“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愤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
这种怅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
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胆尚轮囷”(《观邸报感怀》),他还跃跃欲试。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
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
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收复中原,雪洗国耻,是陆游的毕生心愿,然而南宋政权的主和误国,错失时机,使统一大业终成渺茫,他只能暮年书愤,抱憾不已。
诗从早岁豪气,壮年经历的往事回忆入手,至暮年对镜,怅叹诸葛的感慨收篇,发于感愤,落于积愤,突出了一生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可谓忧愤深沉,说尽心事。
“世事艰”三字,激愤难平。
“空自许”三字,语蕴沉痛。
“《出师》”一联,感叹中有冀期,自负兼自励,故前人有评:“结句自负,妙有浑含。
”(范大士《历代诗发》卷二十七)而"楼船"二句最为受人称道,刻画当年战斗生涯,笔力雄健,意气风发,且整体以名词联缀而成,严格工对,富有特色,虽不用一个动词,也不用一个虚词,却是境界全出,充满张力。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一.由《示儿》导入,背诵。
谈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关于陆游的文学常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三.写作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鉴赏品味诗歌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对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五.拓展阅读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你还能列举陆游其它的此类诗句并作简要分析吗?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赏析: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
他胸怀报国鸿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
“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
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
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
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
“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
“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
所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
六.总结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
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是陆游临死时的遗憾,他是抱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人世的。
1186年,诗人61岁写了《书愤》,深沉慷慨地表达了他的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