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6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优化方案】 高中物理 电子题库 第一章 第六节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粤教版选修1-1
【优化方案】2013年高中物理电子题库第一章第六节知能演练轻松闯关粤教版选修1-11.(单选)关于电场力与洛伦兹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荷只需处在电场中,就会遭到电场力,而电荷静止在磁场中,只需可能遭到洛伦兹力B.电场力对放在电场中的电荷必然会做功,而洛伦兹力对磁场中的电荷却不会做功C.电场力与洛伦兹力一样,受力方向都在电场线和磁感线上D.只需运动的电荷在磁场中才会遭到洛伦兹力的作用解析:选D.静止的电荷在磁场中不可能遭到洛伦兹力的作用,A错;尽管电场力对电荷可以做功,但如果电荷不动,则电场力做功为零,因而B也错;洛伦兹力的方向与磁感线及运动方向垂直,故C错,D正确.2.(单选)关于运动电荷和磁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电荷在某点不受洛伦兹力作用,这点的磁感应强度必为零B.电荷的运动方向、磁感应强度方向和电荷所受洛伦兹力的方向必然互相垂直C.电子射线由于遭到垂直于它的磁场作用而偏转,这是由于洛伦兹力对电子做功的结果D.电荷与磁场没有绝对运动,电荷就必然不受磁场的作用力解析:选D.运动电荷处于磁感应强度为零处,所受洛伦兹力为零,但当运动电荷的速度方向和磁场方向分歧时(同向或反向)也不受洛伦兹力的作用;运动电荷遭到的洛伦兹力垂直于磁场方向和电荷运动方向所决定的平面,即洛伦兹力既垂直磁场方向,又垂直于电荷的运动方向,但磁场方向和电荷运动方向不必然垂直;由于洛伦兹力必然垂直于电荷的运动方向,所以洛伦兹力永世不做功;运动电荷受洛伦兹力的作用做圆周运动,这里的运动应是与磁场的绝对运动.3.(单选)如图所示,当一带正电q的粒子以速度v沿螺线管中轴线进入该通电螺线管时,若不计重力,则( )A.带电粒子速度大小改变B.带电粒子速度方向改变C.带电粒子速度大小不变D.以上判断都不正确解析:选 C.螺线管内的磁场沿着管的轴线,与粒子运动速度方向平行,所以粒子不受洛伦兹力,故粒子进入螺线管后做匀速直线运动,选项C正确.4.(单选)如图所示,磁场方向,正电荷的运动方向,电荷所受洛伦兹力的方向两两垂直,则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解析:选D.由左手定则可判定,A中力f应向下;B中力f应向右;C中力f应向右.5.三个粒子a、b、c(不计重力)以相反的速度射入匀强磁场中,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其中b粒子做匀速直线运动,则a粒子带________电,c粒子带________电.解析:做曲线运动的粒子受力总是指向圆弧内侧,由左手定则和粒子运动轨迹可知,可以判断a带负电,c带正电.答案:负正一、单项选择题1.有关洛伦兹力和安培力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通电直导线在匀强磁场中必然遭到安培力的作用B.安培力是大量运动电荷所受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C.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遭到的洛伦兹力做正功D.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遭到的安培力与磁场方向平行解析:选B.导线与磁场方向平行时不受安培力,A错;洛伦兹力一直与速度方向垂直,一直不做功,C错;通电导线在磁场中遭到的安培力方向一直与磁场垂直,D错.2.如图所示,在阴极射线管正上方平行放一通有强电流的长直导线,则阴极射线将( )A.向纸内偏转B.向纸外偏转C.向下偏转D.向上偏转解析:选 D.阴极射线管所处的磁场垂直纸面向外,用左手定则判定时要留意四指应指向负电荷运动的反方向,故阴极射线将向上偏转.3.鄙人图中,洛伦兹力的方向判断不.正确的是( )解析:选C.由左手定则可以判定A、B、D正确,只需C不对,当电荷运动的方向与磁场平行时不受洛伦兹力.4.如图所示,一电子束沿电流方向运动,则电子束将( ) A.偏导游线B.阔别导线C.无偏转,做直线运动D.不能确定解析:选 B.此题关键是用右手定则判定好电流周围的磁场方向,电子运动处为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再用左手定则判定洛伦兹力的方向向右,所以电子阔别导线运动.留意四指指向电子运动的反方向.5.来自宇宙的质子流,以与地球表面垂直的方向射向赤道上空的某一点,则这些质子在进入地球周围的空间时,将( )A.竖直向下沿直线射向地面B.绝对预定地点,稍向东偏C.相地于预定地点,稍向西偏D.相地于预定地点,稍向北偏解析:选 B.地球表面地磁场方向由南向北,质子是氢原子核,带正电.根据左手定则可判定,质子自赤道上空向下的过程中遭到洛伦兹力方向向东,因而向东偏.所以只需B对.6.带电粒子垂直匀强磁场方向运动时,会遭到洛伦兹力的作用.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洛伦兹力对带电粒子做功B.洛伦兹力不改变带电粒子的动能C.洛伦兹力的大小与速度无关D.洛伦兹力不改变带电粒子的速度方向答案:B7.一个长螺线管中通有方向不变但强度逐渐添加的电流,把一带电粒子沿管轴线射入管中,若粒子的重力不计,则粒子在管中将做( )A.匀速运动B.匀加速直线运动C.圆周运动D.变加速运动解析:选 A.螺线管中通有电流,管中产生磁场,粒子进入磁场时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恰好平行,则粒子不受洛伦兹力的作用,又没有其他力作用在粒子上,所以粒子将会继续匀速运动.8.一长方形金属块放在匀强磁场中,今将金属块通以如图所示电流,M、N是金属块的上下表面,则MN两极的电势高低情况是( ) A.φM=φN B.φM>φNC.φM<φN D.没法比较解析:选 C.金属块通有向右的电流时,所受安培力方向应是竖直向上.由于金属块内运动的是电子,故电子遭到向上的洛伦兹力的作用,M极聚集的是负电荷,所以电必将低于N极.二、双项选择题9.关于安培力和洛伦兹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洛伦兹力和安培力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力B.安培力和洛伦兹力,其本质都是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C.安培力和洛伦兹力,二者是等价的D.安培力对通电导体能做功,但洛伦兹力对运动电荷不能做功解析:选BD.安培力是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其本质都是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所以A错,B对,C错.洛伦兹力总垂直于电荷的运动方向,所以不做功,而安培力却可以与运动方向不垂直,所以可以做功,D对.10.如图所示,用绝缘线拴一绝缘小球,线上端固定于O点,线长为l,小球带正电.当小球摆过竖直线OC时,便进入或离开匀强磁场,磁场的方向垂直于小球的摆动平面,摆球沿着圆弧来回摆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点和B点处在同一个程度面上B.A点和B点处线的拉力大小是相反的C.小球向右或向左摆过D点时,洛伦兹力相反D.小球向右或向左摆过D点时,线的拉力一样大解析:选AB.由于洛伦兹力不做功,此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只需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故A和B处于同一程度面上,A项正确;由于A点和B点处于对称地位,速度又为零,绳对球的拉力和球的重力沿绳方向的合力大小相等,故B项正确;小球向左或向右经过D处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洛伦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C 项错误;而向左或向右经过D处的速度方向相反,洛伦兹力方向相反,但向心力的大小却是相等的,所以拉力不一样大,故D项错误.三、非选择题11.在赤道上空,有一束电子流从东向西运动,地磁场对每个电子的洛伦兹力方向为________.解析:地磁场的方向为从地球南极指向北极,电子流从东向西运动,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断电子所受洛伦兹力方向竖直向上.答案:竖直向上12.判断下图所示的带电粒子刚进入磁场时所受的洛伦兹力方向.答案:甲:竖直向上;乙:垂直纸面向外;丙:竖直向下;丁:垂直纸面向里科学睡眠健康成长——在国旗下的发言各位尊敬的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预备二班的***。
教科物理必修1:第一章5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如图1-5-6所示,甲、乙、丙、丁是以时间为横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5-6A.甲是a-t图像B.乙是a-t图像C.丙是a-t图像D.丁是v-t图像解析:选C.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倾斜直线,选项D错误,而加速度恒定,a-t图像是水平直线,选项A、B错误,C正确.2.(2012·江苏金陵中学高一检测)关于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恒定的,不随时间而改变B.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随时间而改变C.速度随时间不断增加的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D.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运动,通常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解析:选ABD.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恒定的,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所以A正确.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它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所以B正确.如果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那么是匀加速运动;如果速度随时间不均匀增加,那么这种运动不是匀加速运动,所以C不正确.如果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那么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所以D 正确.3.一个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在第1 s末,第2 s末,第3 s末的瞬时速度之比是()A.1∶1∶1 B.1∶2∶3C.12∶22∶32D.1∶3∶5解析:选B.由v=at得v1∶v2∶v3=at1∶at2∶at3=1∶2∶3,故选项B正确.4.(2012·四川巴中中学高一检测)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5 m/s2,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一定做匀减速直线运动B.初速度一定是正值C.物体的速度每秒钟减小5 m/sD.物体可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解析:选D.加速度是-5 m/s2,负号说明方向和规定的正方向相反,但不能说明和初速度方向相反,A、C两项错误,D项正确;初速度的正负由选定的正方向决定,不一定是正的,B项错误.5.一质点沿直线从静止开始以1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经5 s后做匀速运动,最后2 s 的时间内质点做匀减速运动直至静止,则质点做匀速运动时的速度是多大?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是多大?解析:由题意画出质点运动草图,如图所示:由运动学公式知v B=v A+at=0+1×5 m/s=5m/s,v C=v B=5 m/s将v=v0+at应用于CD段(v D=0)得:a =v D -v C t =0-52m/s 2=-2.5 m/s 2负号表示a 与v 0方向相反. 答案:5 m/s 2.5 m/s 2一、选择题1.某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运用公式v t =v 0+at 解题时,若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a 取负值B .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a 取正值C .匀减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a 取负值D .无论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 均取正值解析:选BC.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由于初速度为正值,故加速度也应取正值,A 错,B 对;匀减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加速度应取负值,C 对,D 错. 2.(2012·杭州二中高一检测)如图1-5-7是某质点的v -t 图像,则( )图1-5-7 A .前2 s 物体做匀加速运动,后3 s 物体做匀减速运动 B .2~5 s 内物体静止C .前2 s 和后3 s 内速度的增量均为5 m/sD .前2 s 的加速度是2.5 m/s 2,后3 s 的加速度是-53m/s 2解析:选AD.前2 s 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2.5 m/s 2,后3 s 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53m/s 2,2~5 s 内物体做匀速运动,前2 s 内速度增量为5 m/s ,但后 3 s 内速度增量是-5 m/s ,故选项A 、D 对,B 、C 错.3.a 、b 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沿同一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初速度不同而加速度相同,则在运动过程中( ) A .a 、b 的速度之差保持不变 B .a 、b 的速度之差与时间成正比 C .a 、b 的速度之和与时间成正比D .a 、b 的速度之差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解析:选A.v a =v 0a +at ,v b =v 0b +at ,所以v a -v b =v 0a -v 0b ,v a +v b =v 0a +v 0b +2at , 故只有选项A 对.4.一辆匀加速行驶的汽车,经过路旁的两根电线杆共用5 s 时间,汽车的加速度为2 m/s 2,它经过第二根电线杆时的速度是15 m/s ,则汽车经过第一根电线杆的速度为( ) A .2 m/s B .10 m/s C .2.5 m/s D .5 m/s解析:选D.根据v t =v 0+at 可知,v 0=v t -at =15 m/s -2 m/s 2×5 s =5 m/s.5.如图1-5-8所示是汽车的速度计,某同学在汽车中观察速度计指针位置的变化.开始时指针指示在如图甲所示位置,经过8 s 后指针指示在如图乙所示位置,若汽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它的加速度约为( )图1-5-8 A.11 m/s2B.5.0 m/s2 C.1.4 m/s2D.0.6 m/s2解析:选C.由甲、乙两图可知汽车在8 s前后的速度v1=20 km/h≈5.56 m/s,v2=60 km/h≈16.67 m/s,故汽车的加速度a=v2-v1t=16.67-5.568m/s2≈1.4 m/s2,C项正确.6.图1-5-9一枚小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时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1-5-9所示,则火箭上升到最高点的位置对应图中的()A.O点B.A点C.B点D.C点解析:选D.由速度—时间图像可以看出小火箭在OA、AB、BC三阶段均处于上升状态,到达图中C点时,火箭上升的速度减小为零,所以图中的C点对应火箭上升的最高位置.7.一小球在斜面上从静止开始匀加速滚下,进入水平面后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停止,在如图1-5-10所示的v-t图像中哪个可以反映小球这一整个运动过程(v为小球运动的速率)()图1-5-10解析:选C.A、B的最后阶段表示的是匀速运动,所以A、B错;D中最后阶段表示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只有C对.8.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第1 s末、第2 s末、第3 s末…的速度分别为1 m/s、2 m/s、3 m/s…,则此物体的运动性质是()A.匀变速直线运动B.非匀变速直线运动C.加速度不断增大的运动D.可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非匀变速直线运动解析:选D.虽然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是相等的,但运动过程中某些时刻的速度不能确定,而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所以对物体的运动性质不能确定,可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非匀变速直线运动. 9.(2012·北京东城区高一检测)如图1-5-11所示为某质点的速度—时间图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5-11A .在0~6 s 内,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B .在6 s ~10 s 内,质点处于静止状态C .在4 s 末,质点运动方向反向D .在t =12 s 末,质点的加速度为-1 m/s 2解析:选D.0~6 s 内加速度发生变化,整个时间内质点的运动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A 错.6 s ~10 s 内,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B 错.4 s 前后,质点一直向正方向运动,C 错.t =12 s时,质点的加速度a =0-414-10m/s 2=-1 m/s 2,D 对.10.(2012·江苏常州高级中学高一月考)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第1 s 末的速度大小是6 m/s ,第2 s 末的速度大小是8 m/s ,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 .物体零时刻的速度大小是3 m/sB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2 m/s 2C .任何1 s 内的速度变化都是2 m/sD .第1 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6 m/s解析:选BC.先由第1 s 末和第2 s 末的速度求出加速度.再求出选项中的各量.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 =v 2-v 1t =8-61m/s 2=2 m/s 2.由v 1=v 0+at 得,物体零时刻的速度大小v 0=v 1-at =(6-2)m/s =4 m/s ,由于第1 s 末的速度大小等于6 m/s ,所以第1 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一定小于6 m/s ,由以上分析可知,正确答案B 、C.11.一辆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第8 s 末开始刹车,经4 s 停下来,汽车刹车过程也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前后两段加速度的大小之比是( ) A .1∶4 B .1∶2 C .2∶1 D .4∶1解析:选B.设前后两段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1,a 2,则a 1=v t 1a 2=vt 2,所以a 1∶a 2=t 2∶t 1=1∶2.二、非选择题12.汽车以54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1)若汽车以0.5 m/s 2的加速度加速,则10 s 后速度能达到多少? (2)若汽车以3 m/s 2的加速度减速刹车,则10 s 后速度为多少? 解析:(1)初速度v 0=54 km/h =15 m/s , 加速度a =0.5 m/s 2,时间t =10 s. 10 s 后的速度为v t =v 0+at =(15+0.5×10)m/s =20 m/s. (2)汽车从刹车到速度为零所用的时间 t =v 0a =153s =5 s<10 s ,所以10 s 后汽车已经刹车完毕,则10 s 后汽车速度为零. 答案:(1)20 m/s (2)013.A 、B 是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的速度图像,如图1-5-12所示.图1-5-12(1)A 、B 各做什么运动?求其加速度. (2)两图像交点的意义. (3)求1 s 末A 、B 的速度. (4)求6 s 末A 、B 的速度.解析:(1)A 物体沿规定的正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a 1=v t -v 0t =8-26m/s 2=1m/s 2,方向沿规定的正方向;B 物体前4 s 沿规定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4 s 后沿反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a 2=84m/s 2=2 m/s 2,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2)两图像交点表示在该时刻两物体速度相等.(3)1 s 末A 物体的速度大小为3 m/s ,和初速度方向相同;B 物体的速度大小为6 m/s ,和初速度方向相同.(4)6 s 末A 物体的速度大小为8 m/s ,和初速度方向相同;B 物体的速度大小为4 m/s ,和初速度方向相反. 答案:见解析。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8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3 s 停止运动,那么汽车在先后连续相等的三个1 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x 1∶x 2∶x 3为( )A .1∶2∶3B .5∶3∶1C .1∶4∶9D .3∶2∶1解析:选B.刹车过程的逆过程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该逆过程在三个连续1 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所以刹车过程在连续相等的三个1 s 内的位移之比为5∶3∶1.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列车出站时,车头经过站台时的速度为1 m/s ,车尾经过站台时的速度为7 m/s ,则车身的中部经过站台时的速度为( )A .3.5 m/sB .4.0 m/sC .5 m/sD .5.5 m/s解析:选C.v 2t -v 20=2ax ,v 2中-v 20=2a x 2,解得v 中=5 m/s. 3.已知长为L 的光滑斜面,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当物体的速度是到达斜面底端速度的1/3时,它沿斜面已下滑的距离是( )A .L /9B .L /6C .L /3 D.3L /3解析:选A.设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为a ,物体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为v ,则有:v 2=2aL ①⎝⎛⎭⎫13v 2=2aL ′② 由①②两式可得L ′=19L ,A 正确. 4.(创新题)跳伞运动员以5 m/s 的速度匀速下降,在距地面10 m 的地方掉了一颗扣子,跳伞运动员比扣子晚着陆的时间为(不计空气阻力对扣子的作用,g 取10 m/s 2)( )A .2 s B. 2 sC .1 sD .(2-2)s解析:选C.设运动员经t 1 s 到达地面,扣子经t 2 s 落地,则10 m =5 t 1,所以t 1=2 s ,对于扣子,10 m =5t 2+12gt 22,解得t 2=1 s ,所以t 1-t 2=1 s ,故C 正确,A 、B 、D 错. 5.汽车以10 m/s 的速度行驶,刹车后的加速度大小为3 m/s 2,求它向前滑行12.5 m 后的瞬时速度.解析:设汽车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v 0=10 m/s ,a =-3 m/s 2,x =12.5 m.由推导公式v 2t -v 20=2ax 得:v 2t =v 20+2ax =102 m 2/s 2+2×(-3)×12.5 m 2/s 2=25 m 2/s 2,所以v 1=5 m/s ,v 2=-5 m/s(舍去).即汽车向前滑行12.5 m 后的瞬时速度大小为5 m/s ,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答案:5 m/s ,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一、选择题1.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第1 s 内、第2 s 内、第3 s 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A .1∶3∶5B .1∶4∶9C .1∶2∶3D .1∶2∶ 3解析:选A.由于第1 s 内、第2 s 内、第3 s 内的位移之比x 1∶x 2∶x 3=1∶3∶5,而平均速度v =x t,三段时间都是1 s ,故三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3∶5,故A 正确. 2.两个小车在水平面上做加速度相同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若它们的初速度之比为1∶2,则它们运动的最大位移之比为( )A .1∶2B .1∶4C .1∶ 2D .2∶1解析:选B.刹车位移最大时末速度为零,由v 2t -v 20=2ax 得x =-v 202a ,故x 1x 2=v 201v 202=⎝⎛⎭⎫122=14,故选B.3.(2012·重庆双桥区高一检测)一辆汽车以20 m/s 的速度沿平直路面行驶,当汽车以5 m/s 2的加速度刹车时,刹车2 s 内与刹车6 s 内的位移之比为( )A .1∶1B .3∶4C .3∶1D .4∶3解析:选B.汽车刹车后最终静止,应先求汽车运动的最长时间.由v t =v 0+at 得t =v t -v 0a=0-20-5s =4 s ,即刹车4 s 后汽车静止,故6 s 内的位移即4 s 内的位移.因为x =v 0t 1+12at 21=20×2 m +12×(-5)×22m =30 m ,x 4=x 6=20×4 m +12×(-5)×16 m =40 m ,所以x 2∶x 6=3∶4,B 正确. 4.图1-8-4如图1-8-4,A 、B 两物体相距s =7 m 时,A 在水平拉力和摩擦力作用下,正以v A =4 m/s 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而物体B 此时正以v B =10 m/s 的速度向右匀减速运动,加速度a =-2 m/s 2,则A 追上B 所经历时间是( )A .7 sB .8 sC .9 sD .10 s解析:选B.因为v t =v 0+at ,所以B 物体停止运动所需时间t =v t -v 0a =102s =5 s ,在这一段时间内,B 的位移x B =v B t -12at 2=(10×5-12×2×52) m =25 m ,A 的位移x A =v A t =4×5 m =20 m ,这时A 、B 之间的距离是12 m ,A 物体还需要3 s 才能赶上B .所以选项B 正确.5.自由下落的物体,自起点开始依次下落三段相等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是( )A .1∶3∶5B .1∶4∶9C .1∶2∶ 3D .1∶(2-1)∶(3-2)解析:选D.设三段相等的位移均为H ,所用时间分别为t 1、t 2、t 3,由h =12gt 2得t 1= 2H g. t 2= 2·2H g - 2H g = 2H g·(2-1). t 3= 2·3H g - 2·2H g = 2H g·(3-2). 所以有t 1∶t 2∶t 3=1∶(2-1)∶(3-2).6.汽车以5 m/s 的速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紧急制动时以-2 m/s 2的加速度在粗糙水平面上滑行,则在4 s 内汽车通过的路程为( )A .4 mB .36 mC .6.25 mD .以上选项都不对解析:选C.根据公式v t =v 0+at 得t =-v 0a =52 s =2.5 s , 即汽车经2.5 s 就停下来, 则4 s 内通过的路程为:x =-v 22a =522×2m =6.25 m. 7.(2011·高考安徽卷)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Δx 所用的时间为t 1,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Δx 所用时间为t 2,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A.2Δx (t 1-t 2)t 1t 2(t 1+t 2)B.Δx (t 1-t 2)t 1t 2(t 1+t 2)C.2Δx (t 1+t 2)t 1t 2(t 1-t 2)D.Δx (t 1+t 2)t 1t 2(t 1-t 2)解析:选A.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v =v t 2=x t 知:v t 12=Δx t 1① v t 22=Δx t 2②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 t =v 0+at 知v t 22=v t 12+a ·(t 1+t 22)③ ①②③式联立解得a =2Δx (t 1-t 2)t 1t 2(t 1+t 2). 8.图1-8-5如图1-8-5所示,物体A 在斜面上匀加速由静止滑下x 1后,又匀减速地在平面上滑过x 2后停下,测得x 2=2x 1,则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a 1与平面上加速度a 2的大小关系为( )A .a 1=a 2B .a 1=2a 2C .a 1=12a 2 D .a 1=4a 2 答案:B9.图1-8-6(2012·成都十二中高一月考)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t =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 -t 图中(如图1-8-6),直线a 、b 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秒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0~10秒内两车逐渐靠近B .在10~20秒内两车逐渐远离C .在5~15秒内两车的位移相等D .在t =10秒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解析:选C.根据v -t 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可知:在0~10秒内两车的位移差逐渐增大即两车在远离,A 错;在10~20秒内甲的位移增加得多,两车在靠近,到20秒末两车相遇,B 错;在5~15秒内由图线的对称关系知两图线在此时间段与时间轴所围面积相等,故两车位移相等,C 正确.v -t 图线的交点表示该时刻速度相等,D 错误.10.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平直路一前一后匀速行驶,速度均为v 0,若前车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住后,后车以前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开始刹车.已知前车在刹车过程中行驶的距离为x ,若要保证两车在上述情况中不相撞,则两车在匀速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为( )A .xB .2xC .3xD .4x解析:选B.如图所示,由v -t 图像分析汽车的运动情况,前面的汽车刹车距离为x ,此过程中后面的汽车匀速行驶,前面的汽车刚停止时,后面的汽车又开始刹车.由图可以看出,后面的汽车总共行驶了3x ,所以两车应保持的距离为Δx =3x -x =2x ,故A 、C 、D 均错,B 正确.二、非选择题1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108 km/h ,若驾驶员发现前方80 m 处发生了交通事故,马上紧急刹车,汽车以恒定的加速度经4 s 才停止下来.问:(1)该汽车是否会有安全问题?(2)若驾驶员是酒后驾驶,看到交通事故时的反应时间是0.8 s ,该汽车是否会有安全问题? 解析:(1)汽车的初速度v 0=108 km/h =30 m/s汽车刹车时间内前进的距离x 1=v 0t /2=30×4/2 m =60 mx 1<80 m ,汽车无安全问题.(2)汽车在驾驶员反应时间内前进的距离x 2=v 0t ′=30×0.8 m =24 m汽车前进的总位移为x =x 1+x 2=84 m因为x >80 m ,所以汽车有安全问题.答案:(1)无 (2)有,理由见解析12.汽车正以10 m/s 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前进,突然发现正前方有一辆自行车以4 m/s 的速度做同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汽车立即关闭油门做加速度大小为6 m/s 2的匀减速运动,汽车恰好不碰上自行车,求关闭油门时汽车离自行车多远?解析:汽车和自行车运动草图如下:要使汽车刚好不碰上自行车,必须满足汽车追上自行车时,两者速度相等.则运动时间为:t =v -v 0a =4-10-6s =1 s 所以关闭油门时汽车距自行车的距离为Δx =x 汽-x 自=v 0t +12at 2-v t =[10×1+12×(-6)×12-4×1] m =3 m. 答案:3 m。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知能演练轻松闯关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 B.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被看成质点 C.凡轻小的物体,皆可被看成质点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与所研究的问题无关或属于次要因素,可把物体看成质点解析:选AD.质点是由实际物体抽象而得到的,只有质量,没有大小,不占据空间,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A正确;体积很小的物体不一定都能看成质点.体积较大的物体有时也能看成质点,例如,研究地球公转时,地球可看成质点,B错误;轻小的物体在很多情况下不能看成质点,例如在研究乒乓球的旋转时,乒乓球不能看成质点,C错误;当物体的形状、大小与所研究的问题无关或属于次要因素时,可忽略其形状、大小,物体可看成质点,D正确.故选AD.2.2021年6月,“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完成无人对接,以下所给出的哪一个阶段可以把“神舟九号”看成质点( )A.飞船发射升空,跟踪飞船运动轨迹时 B.分析飞船飞行速度时C.与“天宫一号”对接前,调整飞船姿势时 D.控制飞船完成对接过程时解析:选AB.跟踪飞船运动轨迹和分析飞船飞行速度时,飞船的形状、大小是次要因素,飞船可看成质点,A、B正确.调整姿势和控制对接过程中,飞船的形状、姿势是科学家关注的重点,飞船不能看成质点,C、D错误.故选AB.3.(2021・安康高一检测)明代诗人曾写过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中的“桥流”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考系的( )A.水 B.桥 C.人 D.河岸解析:选A.以地面为参考系,水在流动,桥是静止的.而“桥流水不流”说明桥在运动,水在静止,所以是选择流水作为参考系,从而感觉桥在动,故选A.4.(2021・衡水中学高一检测)甲、乙、丙三人各乘一个热气球,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乙看到甲匀速上升,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那么,从地面上看,甲、乙、丙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甲、乙匀速下降,v 乙>v甲,丙停在空中 B.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匀速上升C.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匀速下降,且v丙>v甲 D.以上说法均不对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中物理 电子题库 第一章第一节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选修
实蹲市安分阳光实验学校(专用)高中物理电子题库第一章第一节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3-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静电感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从物体的一转移到另一引起的B.一个带电物体接触另一个不带电物体,两个物体有可能带上异种电荷C.摩擦起电是因为通过克服摩擦做功而使物体产生了电荷D.摩擦起电是质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解析:选A.三种起电方式都是电子发生了转移,接触起电时,两物体带同性电荷,故B、C、D错误,A正确.2.对于一个已经带电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上一有多余的电子B.物体上一缺少电子C.物体的带电量一是e=1.6×10-19C的整数倍D.物体的带电量可以是任意的一个值解析:选C.带电物体若带正电则物体上缺少电子,若带负电则物体上有多余的电子,A、B项错误;物体的带电量一于元电荷或者于元电荷的整数倍,C项正确,D项错误.3.图1-1-4(2012·中学高二月考)如图1-1-4所示,有一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金属球A靠近验电器的小球B(不接触)时,验电器的金箔张角减小,则( )A.金属球可能不带电B.金属球可能带负电C.金属球可能带正电D.金属球一带负电解析:选AB.验电器的金箔之所以张开,是因为它们都带有正电荷,而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张开角度的大小决于两金箔带电荷量的多少.如果A球带负电,靠近验电器的B球时,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金箔上的正电荷逐渐“上移”,从而使两金箔张角减小,选项B正确,同时否选项C.如果A球不带电,在靠近B球时,发生静电感现象使A球靠近B球的端面出现负的感电荷,而背向B球的端面出现正的感电荷.A球上负的感电荷与验电器上的正电荷发生相互作用,由于负电荷离验电器较近而表现为吸引作用,从而使金箔张角减小,选项A正确,同时否选项D.4.图1-1-5(2012·一中高二检测)如图1-1-5所示,A、B是两个带有绝缘支架的金属球,它们原来均不带电,并彼此接触.现使带负电的橡棒C靠近A(C与A不接触),然后先将A、B分开,再将C移走.关于A、B的带电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带正电,B带负电B.A带负电,B带正电C.A、B均不带电D.A、B均带正电解析:选A.C接近A后A带正电,B带负电.分开A、B后,A带正电,B带负电,所以选A.5.半径相同的两金属小球A 、B 带有相同的电荷量,相隔一的距离,今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金属小球C ,先后与A 、B 接触后移开. (1)若A 、B 两球带同种电荷,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之比为多大? (2)若A 、B 两球带异种电荷,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之比为多大?解析:(1)A 、B 带同种电荷,设电荷量为Q ,C 与A 接触后,由于形状相同,二者平分电荷量,A 、C 所带的电荷量均为12Q ,C 与B 接触后平分二者电荷量,则B 、C 的电荷量均为12⎝ ⎛⎭⎪⎫12Q +Q =34Q ,A 、B 最终的电荷量之比为⎝ ⎛⎭⎪⎫12Q ∶⎝ ⎛⎭⎪⎫34Q =2∶3.(2)A 、B 带异种电荷,设电荷量分别为Q 、-Q ,A 、C 接触后,平分电荷量Q ,A 、C 的电荷量均变为12Q ;C 再与B 接触,平分二者的总电荷量,C 、B 的电荷量均为12⎝ ⎛⎭⎪⎫12Q -Q =-14Q ,则A 、B 最终的电荷量之比为⎝ ⎛⎭⎪⎫12Q ∶⎪⎪⎪⎪⎪⎪-14Q =2∶1. 答案:(1)2∶3 (2)2∶1 一、单项选择题1.把一不带电的金属小球移近一个带电的金箔验电器,金箔的张角将( )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不能确答案:B 2.图1-1-6(2012·一中高二检测)如图1-1-6所示,金属棒A 带正电,让其靠近验电器B ,则( )A .验电器金属箔片不张开,因为棒A 没有和B 接触 B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了正电C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了负电D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验电器下部箔片都带了正电解析:选D.根据静电感原理可知,金属棒A 靠近验电器B 时,会使验电器上端的金属球产生静电感而带上负电,同时金属箔片带上量正电荷,金属箔片便张开,故只有D 正确.3.(2012·一中高二检测)把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接触一下再分开一小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这两个金属小球原来的带电情况不可能是( ) A .两球原来带有量异种电荷 B .两球原来带有同种电荷 C .两球原来带有不量异种电荷 D .两球来只有一个带电解析:选A.当两球带有量异种电荷时,两者接触,发生,之后两者无作用力,故A 不可能互相排斥,B 、C 、D 三种情况相互接触再分开都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本题选A. 4.图1-1-7绝缘细线上端固,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 ,a 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 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 ,开始时a 、b 不带电,如图1-1-7所示,现使b 球带电,则( ) A .a 、b 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B .b 将吸引a ,吸在一起不分开C.b立即把a排斥开D.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解析:选D.b球带电就能吸引轻质小球a,接触后电荷量重分配,那么a、b球带同种电荷,然后就要相互排斥.因此本题突出“近旁”,以表达吸引并能接触.二、双项选择题5.关于元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B.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于元电荷的整数倍C.元电荷的值通常取作e=1.60×10-19 CD.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法国物理学家库仑用测得的解析:选BC.元电荷是最小电荷量单位,不是指具体的带电体,所以A错B对;由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电子的电量,故C对、D错.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B.不带电的物体上,既没有正电荷也没有负电荷C.摩擦起电过程,是靠摩擦发生了电荷转移D.利用静电感使金属导体带电,实质上是导体中的自由电子趋向或远离带电体解析:选CD.自然界中的电荷量不是任意无限可分的,其最小单位为元电荷所带电荷量1.60×10-19C,故A项错.物体不带电,是由于其内部正、负电荷的量值相,对外不显电性,故B项错.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摩擦起电同样不能创造电荷,是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的转移过程,故C项正确.自由电子是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带电体的作用下,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两端带量异种电荷,选项D正确.7.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下列各图表示验电器上感电荷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图1-1-8解析:选BD.把带电金属球移近不带电的验电器,根据静电感现象的规律,若金属球带正电荷,则将导体上的自由电子吸引上来,这样验电器的上部将带负电荷,箔片带正电荷,D对;若金属球带负电荷,则将导体上的自由电子排斥到最远端,这样验电器的上部将带正电荷,箔片带负电荷,B项正确.8.原来甲、乙、丙三物体都不带电,今使甲、乙两物体相互摩擦后,乙物体再与丙物体接触,最后,得知甲物体带正电1.6×10-15C,丙物体带电8×10-16C.则对于最后乙、丙两物体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乙物体一带有负电荷8×10-16 CB.乙物体可能带有负电荷2.4×10-15 CC.丙物体一带有正电荷8×10-16 CD.丙物体一带有负电荷8×10-16 C解析:选AD.由于甲、乙、丙原来都不带电,即都没有净电荷,甲、乙摩擦导致甲失去电子1.6×10-15 C而带正电,乙物体得到电子而带1.6×10-15 C的负电荷;乙物体与不带电的丙物体相接触,从而使一负电荷转移到丙物体上,故可知乙、丙两物体都带负电荷,由电荷守恒可知乙最终所带负电为1.6×10-15C -8×10-16 C=8×10-16 C,故A、D正确.9.(2012·州二中高二检测)如图1-1-9所示,左边是一个原先不带电的导体,右边C是后来靠近的带正电导体球,若用绝缘工具沿图示某条虚线将导体切开,分导体为A、B两,这两所带电荷量的数值分别为Q A、Q B,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图1-1-9A.沿虚线d切开,A带正电,B带负电B.只有沿虚线b切开,才有A带正电,B带负电,且Q A=Q BC.沿虚线a切开,A带正电,B带负电,且Q A<Q BD.沿任意一条虚线切开,都有A带正电,B带负电,而Q A、Q B的值与所切的位置有关解析:选AD.静电感使得A带正电,B带负电.导体原来不带电,只是在导体球C静电感的作用下,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向B移动,使B带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A少了电子,而带正电.根据电荷守恒律,A移走的电子数目和B多余的电子数目是相同的,因此无论从哪一条虚线切开,两的电荷量总是相的,但由于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距离有关,自由电子在不同位置所受C的作用力的强弱是不同的,这样导致电子在导体上的分布不均匀,越靠近右端负电荷密度越大,越靠近左端正电荷密度越大,所以从不同位置切开时左右两所带电荷量的值Q A、Q B是不同的,故A、D正确.三、非选择题1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方案来验证电荷守恒律.操作步骤一:手持有机玻璃棒,用力将两块起电板快速摩擦后分开步骤二:将其中一块板插入箔片验电器上端的空心金属球(不要接触金属球)步骤三:将两块板同时插入空心金属球图解现象箔片张开箔片闭合根据以上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二的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步骤三的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研究性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验证电荷守恒律.解析:用力将两块起电板快速摩擦后分开,两板分别带上了量异种电荷.步骤二中金属球与箔片组成的整体发生静电感现象故箔片张开,步骤三中两块板同时插入空心金属球,总电荷量为零,不发生静电感现象,故箔片不张开,该能验证电荷守恒律.答案:(1)起电板使验电器感起电(2)两块板带有量异种电荷(3)能11.图1-1-10如图1-1-10所示,通过调节控制电子枪产生的电子束,使其每秒有104个电子到达收集电子的金属瓶,经过一段时间,金属瓶上带有-8×10-12C 的电荷量,求:(1)金属瓶上收集到多少个电子? (2)的时间为多长?解析:(1)金属瓶上收集的电子数目为:N =Q e =-8×10-12 C -1.6×10-19C=5×107(个). (2)的时间:t =5×107104 s -1=5000 s.答案:(1)5×107个 (2)5000 s 12.图1-1-11(2012·中学高二检测)如图1-1-11所示,大球A 原来的电荷量为Q ,小球B 原来不带电,现在让小球与大球接触,达到静电平衡时,小球获得的电荷量为q ;现给A 球补充电荷,使其电荷量为Q ,再次让小球接触大球,每次都给大球补充到电荷量为Q ,问:经过反复多次接触后,小球的带电荷量为多少? 解析:由于两个球的形状和大小不,所以在接触过程中,两球的电荷量分配比例不是1∶1,但该是一个确的值.根据第一次接触达到静电平衡时两者的电荷关系可知,此比例为(Q -q )∶q .经过多次接触后,从大球上迁移到小球上的电荷量越来越少,最终将为零,设最终B 球带电荷量为q ′,则有Q -q q =Qq ′,解得q ′=QqQ -q.答案:QqQ -q。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从纸带上无需测量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 )A .时间间隔B .位移C .平均速度D .瞬时速度2.接通电源与释放纸带让纸带(随物体)开始运动,这两项操作的时间顺序是( )A .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B .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C .释放纸带的同时接通电源D .先接通电源或先释放纸带都可以3.关于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点迹均匀,说明纸带做匀速运动B .点迹变稀,说明纸带做加速运动C .点迹变密,说明纸带做加速运动D .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相等4.打点计时器所用的电源是50 Hz 的交流电,其相邻点间的时间间隔是T ,若纸带上共打出N 个点,这条纸带上记录的时间为t ,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 .T =0.1 s ,t =NTB .T =0.05 s ,t =(N -1)TC .T =0.02 s ,t =(N -1)TD .T =0.02 s ,t =NT5.一位同学在用打点计时器做实验时,纸带上打出的不是圆点,而是如图1-4-8所示的一些短线,这可能是因为( )图1-4-8 A .打点计时器错接在直流电源上B .电源电压不稳定C .电源的频率不稳定D .振针压得过紧6.在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一条打点清晰的纸带,如图1-4-9所示,要求测出D 点的瞬时速度.本实验采用包含D 点在内的一段间隔中的平均速度来粗略地代表D 点的瞬时速度,已知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 ,下列几种方法中最准确的是( )图1-4-9 A.AG Δt 1=v D ,Δt 1=0.12 s B.BE Δt 2=v D ,Δt 2=0.06 s C.CE Δt 3=v D ,Δt 3=0.1 s D.CE Δt 4=v D ,Δt 4=0.04 s 7.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 ,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情况如图1-4-10所示,纸带在A 、C 之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在A 、D 之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 ,B 点的瞬时速度更接近于________m/s.图1-4-108.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1-4-11给出了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其中0、1、2、3、4、5、6都为计数点.测得x 1=1.40 cm ,x 2=1.90 cm ,x 3=2.38 cm ,x 4=2.88 cm ,x 5=3.39 cm ,x 6=3.87 cm.那么:图1-4-11(1)在计时器打出点4时,求小车的速度.(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速度-时间图象,并分析小车的速度如何变化.。
教科物理必修1:第一章6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某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关系是x =4t +2t 2,x 与t 的单位分别为m 和s ,则质点的初速度与加速度分别为( )A .4 m/s 与2 m/s 2B .0与4 m/s 2C .4 m/s 与4 m/s 2D .4 m/s 与0解析:选C.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为x =v 0t +12at 2,对比x =4t +2t 2,得出v 0=4 m/s ,a =4 m/s 2,C 正确. 2.(2012·江苏泰州中学高一检测)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1 s 速度达到3 m/s ,则( )A .在这1 s 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3 m/sB .在这1 s 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1.5 m/sC .汽车再向前行驶1 s ,通过的位移是3 mD .汽车的加速度是3 m/s 2解析:选BD.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1 s 内的平均速度为v =v +v 02=3+02m/s =1.5 m/s ,A 错误,B 正确;汽车再向前行驶 1 s 通过的位移是x =v t +12at 2=⎝⎛⎭⎫3×1+12×3×12 m =4.5 m ,C 错;a =v -v 0t =3-01m/s 2=3 m/s 2,D 正确. 3.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以恒定的加速度运动,它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x =24t -6t 2,则它的速度为零的时刻是( ) A.16s B .6 s C .2 s D .24 s解析:选C.由x =24t -6t 2得v 0=24 m/s ,a =-12 m/s 2,则t =v -v 0a =0-24-12s =2 s ,C 正确.4.图1-6-9(2012·湖北黄冈中学高一月考)如图1-6-9表示甲、乙两运动物体相对同一原点的位移—时间图像,下面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甲、乙运动的出发点相距x 0 C .乙运动的速率大于甲运动的速率 D .乙比甲早出发t 1的时间 答案:ABC5.汽车以5 m/s 的初速度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是0.4 m/s 2,求: (1)经过10 s 后汽车的速度大小. (2)经过15 s 汽车前进的距离.解析:(1)汽车刹车所用的时间t 0=v t -v 0a,代入数据得:t 0=12.5 s ,说明经过10 s 后汽车还没停止.由速度公式v t=v0+at代入数据得:v t=5 m/s+(-0.4 m/s2)×10 s=1 m/s. (2)由(1)知,经过15 s汽车早已经停止.由位移公式得:x=v0t20+12at20=31.25 m.答案:(1)1 m/s(2)31.25 m一、选择题1.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末速度一定与时间成正比B.初速度为零的物体的位移大小一定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C.物体的速度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变化与这段时间成正比D.若为匀加速运动,位移随时间增加,若为匀减速运动,位移随时间减小答案:BC2.对做减速运动的物体(无往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减小B.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增大C.速度随时间增大,位移随时间减小D.速度随时间减小,位移随时间增大解析:选D.减速时速度一定减小,而位移一定增大,故选D.3.飞机起飞的过程是由静止开始在平直跑道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过程.飞机在跑道上加速到某速度值时离地升空飞行.已知飞机在跑道上加速前进的距离为1600 m,所用时间为40 s,则飞机的加速度a和离地速度v分别为()A.2 m/s280 m/s B.2 m/s240 m/sC.1 m/s240 m/s D.1 m/s280 m/s解析:选A.根据x=12at2得a=2xt2=2 m/s2,飞机离地速度为v=at=80 m/s.4.汽车从A点由静止开始沿直线AC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第4 s末通过C点时关闭发动机做匀减速运动,再经6 s到达B点停止,总共通过的位移是30 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在AC段与BC段的平均速度相同B.汽车通过C点时的速度为3 m/sC.汽车通过C点时的速度为6 m/sD.AC段的长度为12 m答案:ACD5.图1-6-10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由甲地出发,沿平直公路开往乙地,汽车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接着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开到乙地刚好停止,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1-6-10所示,那么0~t0和t0~3t0两段时间内的()A.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3B.加速度大小之比为3∶1C.位移大小之比为2∶1D.位移大小之比为1∶2答案:D6.(2012·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一测试)一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内通过的位移为x ,则它从出发开始通过x4所用的时间为( )A.t 4B.t 2C.t 16D.22t 解析:选B.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 =122,所以t = 2xat ∝x ,当位移x 为原来的四分之一时,时间t 为原来的二分之一,所以只有B 正确. 7.图1-6-11马路上的甲、乙两辆汽车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1-6-11所示,由此可判断两车在这30分钟内的平均速度大小关系是( ) A .甲车大于乙车 B .甲车小于乙车 C .甲车等于乙车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解析:选A.甲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大,故位移x 大.因v =xt,所以A 对.8.利用速度传感器与计算机结合,可以自动作出物体运动的图像,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的运动小车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1-6-12所示,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图1-6-12A .小车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B .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约为0.8 m/sC .小车的位移一定大于8 mD .小车做曲线运动解析:选D.由题中图像可知0~9 s 小车做加速运动,9 s ~15 s 小车做减速运动,当t =9 s 时,速度最大,v max ≈0.8 m/s ,故A 、B 正确.在v -t 图像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在数值上表示位移的大小,图中每小格的面积表示位移大小为0.1 m ,总格数约为83格(大于半格计为一格,小于半格忽略不计),总位移为8.3 m ,故C 正确.v -t 图像中,v >0表示物体运动方向始终沿正方向做直线运动,图线不能反映物体的运动轨迹,故D 错误. 9.(2012·武汉三中高一测试)有一质点从t =0开始,由原点沿着x 轴正方向出发,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1-6-13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6-13A .t =1 s ,质点离原点的距离最大B .t =2 s ,质点离原点的距离最大C .t =2 s ,质点回到原点D .t =4 s ,质点回到原点解析:选BD.前2 s 内,物体一直向正方向运动,后2 s 向反方向运动,故2 s 末物体离原点最远,A 错、B 对;由图像的面积等于位移可知,前2 s 物体向前运动了5 m ,后2 s 又返回了5 m ,故4 s 末物体又回到出发的原点,C 错,D 对.10.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第1 s 内通过的位移为0.3 m ,则( ) A .第1 s 末的速度为0.3 m/s B .第2 s 内通过的位移是1.2 mC .加速度为0.6 m/s 2D .前2 s 内的平均速度是1.2 m/s 答案:C二、非选择题11.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某时刻起,在第3 s 内和第4 s 内的位移分别是21 m 和27 m ,求加速度和开始计时时的速度大小. 解析:x 1=21 m ,x 2=27 m ,T =1 s 据x 2-x 1=aT 2得 a =x 2-x 1T 2=27-2112m/s 2=6 m/s 2 物体在3 s 末的速度 v =x 1+x 22T =21+272×1 m/s =24 m/s所以物体的初速度v 0=v -at =24 m/s -6 m/s 2×3 s =6 m/s.答案:6 m/s 26 m/s12.从车站开出的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走了12 s 后,发现还有乘客没上来,于是立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车,总共历时20 s ,行进了 50 m .求汽车的最大速度为多大. 解析:法一(公式法):设最大速度为v m ,由题意可得方程组 x =12a 1t 21+v m t 2-12a 2t 22① t =t 1+t 2② v m =a 1t 1③ 0=v m -a 2t 2④由①②③④整理得:v m =2xt 1+t 2=2×5020m/s =5 m/s.法二(图像法):做出汽车运动全过程的v -t 图像如图所示,v -t 图线与t 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与位移等值,故x =v m t 2,所以v m =2x t =2xt 1+t 2=2×5020m/s=5 m/s.。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改编题)第三十届奥运会开幕式于2012年7月27日晚20时12分(伦敦时间)在伦敦举行,所有比赛历时17天.以上记录的数据分别指的是()A.时刻和时间间隔B.时间间隔和时刻C.都是时刻D.都是时间间隔解析:选A.2012年7月27日晚20时12分指的是开幕的时刻;17天是所有比赛所用的时间,指的是时间间隔.故选A.2.下列说法表示同一时刻的是()A.第2 s末和第3 s初B.前3 s内和第3 s内C.第3 s末和第2 s初D.第1 s内和第1 s末解析:选A.同一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同一个点,所以仅选项A正确.3.如图所示,一物体沿3条不同的路径由A运动到B,则关于位移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A.沿1较大B.沿2较大C.沿3较大D.都一样解析:选D.三条路径的初位置、末位置相同,位移一样,故选D.4.(2013·吕梁高一检测)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B.物体沿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C.质点通过一段路程,其位移可能是0D.物体通过一段路程,位移一定不为零解析:选C.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即便路程和位移的大小相等,两者也是不同的,A错误.只有物体向一个方向沿直线运动,路程才等于位移的大小,B错误.若物体从某一点出发,最后又回到该点,其位移为0,C正确,D错误.故选C.5.气球升到离地面80 m高时,从气球上掉下一物体,物体又上升了10 m后才开始下落,规定向上为正方向,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物体从离开气球到落到地面的路程是多少?(2)物体从离开气球到落到地面时的位移大小是多少?方向如何?解析:(1)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路程s=10 m+90 m=100 m.(2)物体从离开气球到落到地面时的位移x=-80 m,方向竖直向下.答案:(1)100 m(2)80 m方向竖直向下一、选择题1.(单选)下列物理量中是矢量的是()A.质量B.路程C.位移D.时间答案:C2.(单选)关于时刻和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均表示时间B.1 min只能分成60个时刻C.手表上指针指示的是时间D.“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指的是时间解析:选D.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表示的是起床、就餐、上下课的时刻,A错误.1 min 能分成无数多个时刻,B错误.手表上指针指示的是时刻,C错误,“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指的是时间,D正确.故选D.3.(多选)(2013·哈师大附中高一检测)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为零,则该物体一定是静止的B.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则该物体一定是静止的C.在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大小可能等于其路程D.在曲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大小一定小于路程解析:选BCD.位移为零,表明该运动过程的初、末位置相同,物体不一定静止,A错误;路程为零,表明运动轨迹长度为零,物体一定静止,B正确;单向直线运动时,物体的位移大小等于其路程,C正确;曲线运动时,初、末位置直线距离小于轨迹长度,所以位移大小小于路程,D正确.故选BCD.4.(多选)(2013·攀枝花高一检测)北京时间2012年10月25日23时3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10 m,测速精度0.2 m/s.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北斗导航卫星定位提供的是被测物体的位移B.北斗导航卫星定位提供的是被测物体的位置C.北斗导航卫星授时服务提供的是时间间隔D.北斗导航卫星授时服务提供的是时刻解析:选BD.由位置、位移、时间间隔、时刻的定义可知,北斗导航卫星定位提供的是一个点,是位置,不是位置的变化,A错误、B正确.北斗导航卫星授时服务提供的是时刻,C错误,D正确.故选BD.5. (单选)如图所示,某人站在楼房顶层从O点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20 m,然后落回到抛出点O下方25 m处的B点,则小球在这一运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分别为(规定竖直向上为正方向)()A.25 m、25 mB.65 m、25 mC.25 m、-25 mD.65 m、-25 m解析:选D.通过的路程s=(20+20+25) m=65 m,通过的位移为x=-25 m,故选D.6.(单选)如图所示,是一位晨练者每天早晨进行锻炼时的行走路线,从A点出发,沿半径分别为3 m和5 m的半圆经B点到达C点,则他的位移和路程分别为() A.16 m,方向从A到C;16 mB.8 m,方向从A到C;8π mC.8π m,方向从A到C;16 mD.16 m,方向从A到C;8π m解析:选D.位移是矢量,大小等于A、C之间的线段长度.即x=AB+BC=2×3 m+2×5 m=16 m,方向由A指向C;路程是标量,等于两个半圆曲线的长度和,即l=(3π+5π) m=8π m,故选D.7.(单选)在田径赛场上,甲、乙两运动员分别参加了400 m和100 m田径决赛,且两人都是在最内侧跑道完成了比赛,则两人在各自的比赛过程中通过的位移大小x甲、x乙和通过的路程大小s甲、s乙之间的关系是(标准体育场内侧跑道为400 m)() A.x甲>x乙,s甲<s乙B.x甲<x乙,s甲>s乙C.x甲>x乙,s甲>s乙D.x甲<x乙,s甲<s乙解析:选B.甲运动员参加400 m田径决赛,其位移大小为0,路程为400 m;乙运动员参加100 m田径决赛,其位移大小为100 m,路程为100 m.故选B.8.(多选)下列关于位移和温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运动物体的位移大小均为30 m,这两个位移不一定相同B.做直线运动的两物体的位移x甲=3 m,x乙=-5 m,则x甲>x乙C.温度计读数有正有负,其正负号表示温度方向D.温度计读数的正负号表示温度的高低,不能说表示方向解析:选AD.两物体的位移大小虽然均为30 m,但由于不知其方向关系,两个位移不一定相同,A正确.比较物体位移大小应比较其绝对值,B错误.温度无方向,其正负表示温度的高低,不能说表示方向,C错误,D正确.故选AD.☆9.(单选)(2013·宿州高一检测)如图所示,自行车的车轮半径为R,车轮沿直线无滑动地滚动,当气门芯由轮子的正上方第一次运动到轮子的正下方时,气门芯位移的大小为() A.πR B.2RC.2πR D.R4+π2解析:选D.如图所示,气门芯由轮子的正上方第一次运动到轮子的正下方的过程中,初末位置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位移大小为x=(2R)2+(πR)2=R4+π2,故选D.二、非选择题10.一汽艇在广阔的湖面上先向东行驶了6 km,接着向南行驶了8 km.那么汽艇全过程的位移大小是多少?方向如何?解析:汽艇在湖面上运动,它的位置及位置变化用一个平面坐标系来描述.选向东为x 轴的正方向,向南为y轴的正方向,以起点为坐标原点.汽艇向东行驶了6 km,位移设为x1;再向南行驶了8 km,位移设为x2;全过程汽艇的位移设为x,汽艇的位置及位置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由图中的几何关系可知汽艇全过程的位移大小为x=x21+x22=62+82km=10 km由tan α=43得α=53°,所以位移方向是东偏南53°. 答案:10 km 东偏南53° 11.如图所示,在运动场的一条直线跑道上,每隔5 m 放置一个空瓶子,运动员在进行往返跑训练,从O 点处出发,跑向右侧最近的空瓶将其扳倒后再返回扳倒出发点处的第一个瓶子,之后再往返到前面的最近处的瓶子,依次进行下去,当他扳倒第6个空瓶时,他跑过的路程多大?位移是多大?解析:从O 点出发,画出运动员的运动示意图如图所示,路程s =OA +AO +OB +BC +CD +DE =(5+5+10+15+20+25) m =80 m.而位移大小为从O 点到E 点的距离,即x =OE =10 m ,方向由O 点指向E 点. 答案:80 m 10 m☆12.一个人晨练,按如图所示走半径为R 的中国古代的八卦图,中央的S 部分是两个直径为R 的半圆,BD 、CA 分别为西东、南北指向.他从A 点出发沿曲线ABCOADC 行进,则当他走到D 点时,求他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分别为多少?位移的方向如何?解析:路程是标量,等于半径为R 与半径为R 2两圆周长之和减去半径为R 的圆周长的14,即2πR +2π·R 2-14·2πR =52πR .位移是矢量,大小为AD 线段长度,由直角三角形知识得AD =2R ,方向由A 指向D ,即东南方向.答案:52πR 2R 东南方向。
教科物理必修1:第一章1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创新题)2012年7月,第30届奥运会将在伦敦举行,在下列比赛项目中,运动员可视为质点的有()A.健美操B.花样游泳C.跳水D.田径长跑解析:选D.A、B、C三项中运动员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情况不完全相同,都不能视为质点.2.(原创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研究“神舟”八号绕地球飞行时,飞船可看做质点B.研究“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时,“天宫”一号可看做质点C.研究火车通过路旁的一根电线杆的时间时,火车可看做质点D.研究电子绕原子核的运动情况时,电子可看做质点解析:选BC.“神舟”八号的尺寸比飞船到地球的距离小的多,可以把飞船抽象为一个点;对接时,要研究“天宫”一号的形状、姿态等,不能看做质点;火车的长度比一根电线杆的直径大得多,因此不可抽象为一个点;电子的大小比电子到原子核的距离小几千倍,故可把电子抽象成一个点.3.甲、乙两位观察者,同时观察一个物体的运动,甲说:“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说:“它是静止的”,这两个人的说法()A.在任何情况下都对B.对于各自所选定的参考系都可能对C.总有一个人讲错了D.对于选定的同一个参考系都对解析:选 B.同一物体的运动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来说,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甲说: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却说:它是静止的,他们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却有不同的运动描述,说明了他们选择的参考系不同,不能说谁对谁错.4.以下的描述中指时刻的是()A.某场足球赛开赛10分25秒时,甲队攻入一球B.汽车在路上“宁停三分,不抢一秒”C.我用了5分钟解答这道题D.这种电池的使用寿命能超过12小时解析:选A.A项中“10分25秒”指的是在这一时刻,A项正确;B项中“三分”与“一秒”,C项中“5分钟”与D项中“12小时”均指时间.5.图1-1-3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常常有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镜头.这通常是采用“背景拍摄法”:让“孙悟空”站在平台上,做着飞行的动作,在他的背景中展现出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同时加上烟雾效果;摄影师把人物动作和飘动的白云及下面的烟雾等一起摄入镜头.放映时,观众就感觉到“孙悟空”在“腾云驾雾”.观众所选的参考系是()A.“孙悟空”B.平台C.飘动的白云D.烟雾解析:选C.放映时观众看到“孙悟空”在“腾云驾雾”是以飘动的白云为参考系的.在拍摄的过程中,“飘动的白云”相对于“孙悟空”是运动的,放映时观众不自觉地选择了“白云”为参考系,因此认为“孙悟空”是运动的.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与人们的日常习惯相吻合的是()A.测量三楼楼道内日光灯的高度,选择三楼地板为参考系B.测量井的深度,以井底为参考系,井“深”为0C.以卡车司机为参考系,卡车总是静止的D.以路边的房屋为参考系判断自己是否运动解析:选AD.在解本题时,很多同学受生活习惯的影响,往往错误地认为参考系只能选地面,其实不然,如A选项,可以选择与地面相对静止的三楼地板为参考系,参考系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与不合理的区别,只要有利于问题的研究,选择哪个物体为参考系都可以.B、C与日常习惯不符合,D符合.2.(2012·江苏如皋中学高一检测)关于质点,下列各说法正确的是()A.质点是一个很小的物体B.质点是一个小球C.只有小物体才能被看做质点D.大物体有时也可以被看做质点解析:选D. 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关键要看这个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我们研究的问题是起主要作用还是起次要作用,如果起次要作用,就能看做质点.3.图1-1-4宋代诗人陈与义乘着小船在风和日丽的春日出游曾写下了一首诗,其中的两句是“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表达了他对运动相对性的理解.诗中这两句涉及的参考系分别是()A.岸和船B.船和岸C.都是岸D.都是船解析:选 B.“卧看满天云不动”是以船为参考系的,“不知云与我俱东”是以岸为参考系的.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被选作参考系的物体是假定不动的B.一乘客在车厢内走动的时候,他说车是运动的C.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取地面为参考系D.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解析:选ABD.据参考系的概念可知,A项正确.以乘客为参考系,车是运动的,B项正确.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通常以研究问题简单、对运动的描述简单为原则,D项正确,C项错误.5.图1-1-5如图1-1-5所示的时间轴,下列关于时刻和时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t2表示时刻,称为第2 s末或第3 s初,也可以称为2 s内B.t2~t3表示时间,称为第3 s内C.t0~t2表示时间,称为最初2 s内或第2 s内D.t n-1~t n表示时间,称为第(n-1) s内答案:B6.撑杆跳高是一项非常刺激的体育运动项目,如图1-1-6所示,表示撑杆跳运动的几个阶段:助跑、撑杆起跳、越横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图1-1-6A.教练员针对训练录像纠正运动员的错误动作时,可以将运动员看做质点B.分析运动员的助跑速度时,可以将运动员看做质点C.研究运动员的越杆动作时,可以将运动员看做质点D.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将运动员看做质点答案:B7.下列哪种情况可将物体看成质点()A.研究某同学骑车回校的速度B.对你自己骑车的姿势进行生理学分析C.研究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轨迹D.研究火星探测器降落到火星表面后如何探测火星的表面解析:选AC.人与车相对于家和学校间,距离小得多,当研究运行速度时,可视为质点,A 项正确,同理C项正确.8.(原创题)以下计时数据中指时间的是()A.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B.第30届夏季奥运会于2012年7月27日晚20时(伦敦当地时间)在伦敦开幕C.刘翔创造了7秒41跨60米栏的较好成绩D.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组合体历时15秒完成第二次轨道维持解析:选CD.A、B两项中的数据分别说明的是两件大事发生的瞬时,所以指的是时刻;C、D两项中的数据是说完成两个事件所用的时间,故选C、D.9.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 m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黑色小物体,他以为是只昆虫,伸手抓过来一看,竟是一颗子弹.飞行员能抓到子弹,是因为() A.飞行员的反应快B.子弹相对于飞行员是静止的C.子弹已经飞得没有劲了,快要落到地面上了D.飞行员的手有劲解析:选 B.在生活中,我们常能轻松地拾起掉到地上的物品,其实,地面上静止的物体都在不停地随地球的自转而运动,在地球赤道上,其速度甚至高达465 m/s,高于声速,但因为人和地面上的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相互间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所以人们没能觉察到这一速度的存在.当飞行员的飞行速度与子弹的速度相同时,子弹相对于飞行员是静止的,飞行员去抓子弹就和我们去拿放在桌上的物品一样轻松.故选项B正确.10.观察图1-1-7中的旗帜和甲、乙两火炬手所传递的圣火火焰,关于甲、乙两火炬手相对于静止旗杆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旗杆和甲、乙火炬手在同一地区)()图1-1-7A.甲、乙两火炬手一定向左运动B.甲、乙两火炬手一定向右运动C.甲火炬手可能运动,乙火炬手向右运动D.甲火炬手可能静止,乙火炬手向左运动解析:选D.由题图中静止旗杆上旗帜的展开方向可知,此地区风向向左,火炬甲的火焰向左,甲火炬手可能静止,也可能向左运动,但向左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火炬乙的火焰向右,则乙一定向左运动,且向左运动的速度大于风速,故只有D正确.二、非选择题11.图1-1-8刻舟求剑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楚国人乘船过江,他身上的佩剑不小心掉落江中.他立即在船舱板上画记号,对他的船友说:“这是我的剑掉落的地方.”到了河岸,船停了,他就在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这则寓言不但有讽刺意义,而且还包含了一定的物理知识.从选择参考系的角度回答下列问题:(1)该楚国人找剑选择的参考系是什么?(2)请你为该楚国人提供一种找到这把剑的方法.解析:(1)由于楚国人在船舱板上画上记号,所以他选择的参考系是船.(2)若要找到剑,必须确定剑在水中的准确位置,为此,可采用如下方法:①选择河岸为参考系,记下剑掉落的位置离岸上某一标志物的方向和距离.②选择船为参考系,在船不改变方向和速度的情况下,记下剑掉落时刻相对于河岸船的运动速度和航行时间,据此求出船靠岸时,船和剑落水地点的距离,从而确定剑落水的位置.答案:(1)船(2)见解析12.图1-1-9在我国东南部的一个大城市,有一天下午,在该城市的中心广场行人拥挤,有一个人突然高喊“楼要倒了!”,其他人猛然抬头观看,也发现楼在慢慢倾倒,便纷纷狂奔逃生,引起交通混乱,如图1-1-9所示.但过了好久,高楼并没有倒塌.人们再仔细观察时,大楼依然高高地矗立在那里.请你探究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解析:看到没有运动的楼在运动,是选择了相对楼运动的物体做参考系,高楼矗立在空中,是以开阔的天空为背景的高层建筑,它旁边没有别的不固定的参考系,人在抬头观望时选择了空中运动的云做参考系,如果天空的云在移动,人在突然抬头观望时,误将云作为参考系,所以就产生了楼在倾倒的错觉.答案:见解析。
高中物理 电子题库 第一章 1.1知能演练轻松闯关1
实蹲市安分阳光实验学校【】高中物理电子题库第一章 1.1知能演练轻松闯关沪科1-11.把两张用软纸摩擦过的塑料片相互靠近,它们会张开,这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 )A.弹力B.摩擦力C.静电力D.磁场力解析:选C.由于摩擦起电——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由于其约束电子的能力不同容易使其中一个物体得到电子而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软纸摩擦塑料片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塑料片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分开.2.把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接触一下再分开一小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这两个金属小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 )A.两球原来带有量异种电荷B.两球原来带有量同种电荷C.两球原来带有不量异种电荷D.两球来只有一个带电解析:选BCD.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当两小球相互接触时,利用电荷守恒律可知,电荷会重分布,可以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也可以使原来带电的物体的带电荷量发生变化,所以接触以后会使物体的带电情况发生多种变化.3.关于摩擦起电和感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现象说明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电荷B.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C.感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个转移到物体的另一个D.感起电说明电荷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上去了解析:选BC.摩擦起电的实质:两物体互相摩擦时,束缚不紧的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感起电的实质: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靠近带电体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的另一端带同种电荷,即电荷在物体不同之间的转移.根据电荷守恒律,电荷不能被创生.选项B、C正确.4.如图所示,当将带正电的球C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枕形导体上电荷的移动情况是( )A.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B.枕形金属导体中的带负电的电子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C.枕形金属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端和A端移动D.枕形金属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端和B端移动解析:选B.导体内能够移动的是自由电子,C带正电,导体中自由电子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会移动.5.在干燥的天气下,用干毛巾抹玻璃,刚抹干净,又沾上了灰尘;电视机的屏幕也很容易沾上灰尘.这是为什么?解析:两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由于摩擦做功,会使一个物体中一些原子的电子获得能量,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去.在干燥的天气下,用干毛巾擦玻璃会使玻璃带正电,带电的物体容易吸引轻小的物体,故玻璃比较容易沾上灰尘.电视机中的电子枪不断发射的电子频繁地打在屏幕上,从而屏幕可以吸附轻小的灰尘.答案:见解析一、选择题1.把一只空铝罐平放在光滑的平面上,拿一个气球在头发上来回摩擦几下,然后移到距离铝罐3~4 cm处,缓慢地将气球移近铝罐,观察到铝罐( ) A.靠近气球B.远离气球C.不动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解析:选A.从“摩擦”一词可以知道气球因为摩擦而带电,由于带电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空铝罐受到静电吸引力,而地面又是光滑的,不受摩擦力,故会靠近气球.选项A正确.2.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棒,靠近一个塑料小球时( )A.若塑料小球被硬橡棒吸引,说明塑料小球必带正电B.若塑料小球被硬橡棒吸引,说明塑料小球必带负电C.若塑料小球被硬橡棒排斥,说明塑料小球必带正电D.若塑料小球被硬橡棒排斥,说明塑料小球必带负电解析:选D.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棒带负电荷,塑料小球被吸引时,小球可能不带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也可能带正电,但塑料小球如果被排斥,则小球必带电,且与橡棒带同种电荷.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带电的导体靠近一个带电体,导体两端就会带量异号电荷B.不带电的物体上,既没有正电荷也没有负电荷C.摩擦起电的过程中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D.玻璃棒与任何物体摩擦后均会带上正电荷解析:选AC.根据静电感的规律可知A项正确;由物质的电结构可以否B选项;起电的过程就是得失电子的过程,C对;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上带正电,与其他物体摩擦就不一了,D错.4.如图所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一用绝缘细线悬挂的轻质球,则( ) A.若小球靠近玻璃棒,它一带负电B.若小球靠近玻璃棒,它可能不带电C.若小球远离玻璃棒,它可能带正电D.若小球远离玻璃棒,它一带正电解析:选BD.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带正电,既能吸引不带电的轻质小球,也能吸引带负电的小球,故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若带正电的玻璃棒与轻质小球互相排斥,则小球一带正电,故选项C错,选项D对.5.有A、B、C三个塑料小球,A和B、B和C、C和A间都是相互吸引的,如果A带正电,则( )A.B、C球均带负电B.B球带负电,C球带正电C.B、C球中必有一个带负电,而另一个不带电D.B、C球都不带电解析:选C.因为A和B、C和A是相互吸引的,如果A带正电,说明B、C不可能带正电,但是B和C也是互相吸引的,因此B、C不能带同号电荷且必有一个带电,由此可见C项正确.6.绝缘细线上端固,下端悬挂一个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使a、b分别带不量的正负电荷,则( )A.b将吸引a,吸引后不放开B.b先吸引a,接触后a、b迅速分开C.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D.b立即把a排斥开解析:选B.因a带正电,b带负电,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轻质小球a将向b靠拢并与b接触;当小球a与b接触后,将对两球所带的电荷进行重分配,结果两球带同种电荷(正电或负电),因此两球将会被排斥开.若a、b原来带电荷量相,则a、b接触后而都不带电,a、b自由分开.故选项B正确.7.如图所示,原来不带电的金属导体MN,在其两端下面都悬挂着金属验电箔;若使带负电的金属球A靠近导体的M端,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只有M端验电箔张开,且M端带正电B.只有N端验电箔张开,且N端带负电C.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N端带负电,M端带正电D.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两端都带正电或负电解析:选C.由于静电感,导体MN两端分别感出量的异种电荷,靠近带电体的M 端带上正电,远离带电体的N端带上负电,两端的金属验电箔都会张开.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静电感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物体的一转移到另一B.摩擦起电时,一个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C.摩擦和感都能使电子转移,只不过前者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而后者则是电子从物体的一转移到另一D.一个带电体接触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两个物体可能带上异种电荷解析:选ABC.摩擦起电是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静电感则是导体上的电子在带电体上电荷的作用下向移动,从物体的一转移到另一,带电体接触不带电的物体时,两物体只能带上同种电荷. 二、非选择题9.有三个完全一样的金属球,A 球带的电荷量为q ,B 、C 均不带电.现要使B 球带的电荷量为3q8,该怎么办?解析:先让A 球与B 球接触,其带电量都变为12q ,然后让A 球与C 球接触,其带电量都变为14q ,最后再让A 球或C 球与B 球相接触,其带电量就变为3q8.答案:见解析10.如图所示的带电小球与手指之间可能产生相互吸引,带电的梳子可以吸引不带电小球.你能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吗?解析:带电体与不带电体会产生相互吸引力的作用,这是一种静电感现象,因为带电体在靠近不带电体时,这样原来的不带电体在靠近带电体的一端时,由于静电感而带上与带电体相异的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本题中的带电小球靠近不带电的手指,可能是手上感出的异种电荷靠近带电小球,由于有吸引力就出现了上述现象.同理不带电小球靠近带电的梳子时,会因感起电后,异种电荷的相互吸引而出现图中所描述的现象. 答案:见解析。
高中物理 电子题库 第一章 2.1知能演练轻松闯关1
实蹲市安分阳光实验学校【】高中物理电子题库第一章 2.1知能演练轻松闯关沪科1-11.在做“奥斯特”时,下列操作中现象最明显的是( )A.沿电流方向放置磁针,使磁针在导线的线上B.沿电流方向放置磁针,使磁针在导线的正下方C.电流沿南北方向放置在磁针的正上方D.电流沿东西方向放置在磁针的正上方解析:选C.把导线沿南北方向放置在地磁场中处于静止状态的磁针的正上方,通电时磁针发生明显的偏转.如果电流产生的磁场与地磁场方向相同,那么就不会看到小磁针的偏转.2.下列哪些物体周围一存在着磁场( )A.地球B.通电导线C.电子束D.静止的带电金属球解析:选ABC.磁体和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地球是磁体,故A、B正确,电荷的向移动形成电流,电子束是向移动的负电荷,C正确.3.下列各图为电流产生磁场的分布图,正确的分布图是(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选C.根据安培安则可知,①④正确.4.根据图中标出的磁场方向,在图上画出通电导线中电流的方向.解析:由安培则可判甲图中电流方向由b到a,乙图中电流方向由a到b,丙图中电流方向由a到b.答案:见解析5.如图所示,环形导线的A、B处另用导线与直导线ab相连,(1)图中标出了环形电流磁场的方向,则C和D接电源正极的是________;(2)放在ab下方的小磁针的________极转向纸外.解析:环形导线已知磁场方向,由安培则可知环形导线中的电流方向为顺时针,因此C端接电源正极.由环形电流方向可知直导线ab中电流方向为b→a,由安培则可知,ab下方小磁针处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N极受力向外,因此N 极转向纸外.答案:(1)C(2)N一、选择题1.首先发现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的物理学家是( )A.安培B.法拉第C.奥斯特D.特斯拉答案:C2.人们早在公元前6、7就发现了磁石吸铁、磁石指南现象,如图所示是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形似勺子.勺柄是其南极,则司南静止时,勺柄所指的方向是( )A.B.北方C.西方D.解析:选D.地球磁场的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由于司南勺柄是其南极,静止时指向地磁北极,即指向地理南极.3.如图所示,在水平直导线正下方,放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小磁针,现给直导线通以向右的恒电流,不计其他磁场的影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磁针保持不动B.小磁针的N极将向下转动C.小磁针的N极将垂直于纸面向里转动D.小磁针的N极将垂直于纸面向外转动解析:选C.根据安培则通电导线下方磁场垂直纸面向里,故小磁针N极受力方向垂直纸面向里,选项C正确.4.如图所示是云层之间闪电的模拟图,图中A、B是位于南、北方向带有电荷的两块阴雨云,在放电的过程中,在两云的尖端之间形成了一个放电通道,发现位于通道正上方的小磁针N极转向纸里,S极转向纸外,则关于A、B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带同种电荷 B.带异种电荷C.B带正电 D.A带正电解析:选BD.两云之间放电,说明它们带有异种电荷,故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小磁针N极向里,说明电流上方磁感线(磁场)方向向里,由安培则可判电流由A向B,故A带正电,B带负电,所以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5.如图所示,带负电的金属环绕轴OO′以角速度ω匀速旋转,在环左侧轴线上原小磁针最后平衡的位置是( )A.N极竖直向上B.N极竖直向下C.N极沿轴线向左D.N极沿轴线向右解析:选D.带负电的金属环匀速旋转,形成与转动方向相反的环形电流,由安培则可判金属环中心轴的磁场方向沿轴线向右,因此小磁针静止时N极沿轴线向右,故D项正确.6.正在通电的条形电磁铁的铁芯突然断成两截,则两截铁心将( )A.互相吸引 B.互相排斥C.不发生相互作用 D.无法判断解析:选A.磁体断开后就成为两个磁体,靠近的磁极相反,相互吸引.7.如图中,已标出电流I和该电流产生的磁感线的方向,其中符合安培则的是( )解析:选C.根据安培则可知选项C正确.8.在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中,放有两个小磁针,当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正确的是( )解析:选D.根据安培则,可判螺线管内部磁感线的方向,进而确外部磁感线的方向.当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处磁感线的方向,可知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9.在蹄形铁芯上绕有线圈,如图所示,根据小磁针的指向,画出线圈的绕线方向.解析:首先由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可以确,绕在蹄形铁芯上的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场的磁感线,是从铁芯左方到右方,即蹄形铁芯左方为N极,右方为S 极,再根据电源标出电流方向,铁芯左方上端为N极,由安培则可知,铁芯左方线圈中电流方向如图所示,由此可知左侧线圈的绕线方向如图所示.同理,铁芯右方上端为S极,根据安培则可知,线圈中电流方向如图所示,故线圈绕线方向如图所示.答案:见解析10.直流电铃原理如图所示.当电路接通时,金属弹簧片上的衔铁受到电磁铁的吸引,使附着的小锤敲响铃铛发出声音;同时,电路在断续器的触点处断开,电磁铁磁性消失,金属弹簧片回到原来的位置,使电路再次接通.此过程反复循环,小锤便不断敲铃.想想看,电铃中的电磁铁能用永磁铁代替吗?解析:不能.电铃是利用电磁铁在接通与切断电流时能够控制其磁性有无的特点制成的.如果换成永磁铁,当金属弹簧片上的衔铁受到永磁铁的吸引,使小锤敲响铃铛发出一次声音后,由于永磁铁磁性不消失,衔铁保持不动,小锤不会再敲击铃铛,便不能再发出声音.答案:见解析。
第一章1.3.第1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cos(-420°)的值等于( )A.32B .-32 C.12 D .-12 解析:选C.cos(-420°)=cos(360°+60°)=cos 60°=12. 2.sin 2(2π-α)+cos(π+α)·cos(π-α)+1的值是( )A .1B .2C .0D .2sin 2α解析:选B.原式=sin 2α+cos α·cos α+1=1+1=2.3.已知cos α=35,则sin(3π+α)·cos(2π-α)·tan(π-α)等于( ) A .±35 B .±45C.925D.1625解析:选D.原式=sin(π+α)·cos(-α)·tan(π-α)=(-sin α)·cos α·(-tan α)=sin 2α,由cos α=35,得sin 2α=1-cos 2α=1625. 4.已知角α和β的终边关于x 轴对称,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A .sin α=sin βB .sin(α-2π)=sin βC .cos α=cos βD .cos(2π-α)=-cos β解析:选C.由α和β的终边关于x 轴对称,故β=-α+2k π(k ∈Z ),故cos α=cos β.5.下列三角函数:①sin(n π+4π3);②cos(2n π+π6);③sin(2n π+π3); ④cos[(2n +1)π-π6];⑤sin[(2n +1)π-π3](n ∈Z ). 其中与sin π3数值相同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④C .②③⑤D .①③⑤解析:选C.①sin(n π+4π3)=⎩⎨⎧sin π3(n 为奇数)-sin π3(n 为偶数); ②cos(2n π+π6)=cos π6=sin π3;③sin(2n π+π3)=sin π3;④cos[(2n +1)π-π6]=cos 5π6=-sin π3; ⑤sin[(2n +1)π-π3]=sin π3.故②③⑤正确. 6.sin(-17π6)的值为________.解析:sin(-17π6)=-sin 17π6=-sin(5π6+2π)=-sin 5π6=-sin(π-π6) =-sin π6=-12. 答案:-127.化简:cos (-α)tan (7π+α)sin (π+α)=________. 解析:原式=cos αtan α-sin α=-sin αsin α=-1. 答案:-18.若cos(π6-α)=33,则cos(α+5π6)=________. 解析:cos(α+5π6)=cos[π-(π6-α)]=-cos(π6-α) =-33. 答案:-339.求下列各式的值: (1)sin π4cos 19π6tan 21π4; (2)sin 420°cos 330°+sin(-690°)cos(-660°).解:(1)原式=sin π4cos(2π+7π6)tan(5π+π4) =22cos 7π6tan π4=22cos(π+π6)=22(-cos π6) =-22×32=-64. (2)原式=sin(360°+60°)cos(360°-30°)+sin(-2×360°+30°)cos(-2×360°+60°)=sin 60°cos 30°+sin 30°cos 60°=32×32+12×12=1. 10.求sin(2n π+2π3)cos(n π+4π3)(n ∈Z )的值. 解:①当n 为奇数时,原式=sin 2π3(-cos 4π3) =sin(π-π3)[-cos(π+π3)] =sin π3cos π3=32×12=34. ②当n 为偶数时,原式=sin 2π3cos 4π3=sin(π-π3)cos(π+π3) =sin π3(-cos π3)=32×(-12)=-34.1.给出下列各函数值:①sin(-1 000°);②cos(-2 200°);③tan(-10);④sin 7π10cosπtan 17π9.其中符号为负的是( )A .①B .②C .③D .④解析:选C.sin(-1 000°)=sin 80°>0;cos(-2 200°)=cos(-40°)=cos 40°>0;tan(-10)=tan(3π-10)<0; sin 7π10cosπtan 17π9=-sin 7π10tan 17π9,sin 7π10>0,tan 17π9<0. ∴原式>0. 2.3sin(-1 200°)tan 19π6=________. 解析:原式=-3sin(4×360°-240°)tan(3π+π6) =-3sin(-240°)tan π6=3×33sin(180°+60°) =-3×33sin 60°=-32. 答案:-323.化简:(1)cos π5+cos 2π5+cos 3π5+cos 4π5; (2)tan 10°+tan 170°+sin 1 866°-sin(-606°).解:(1)原式=(cos π5+cos 4π5)+(cos 2π5+cos 3π5) =[cos π5+cos(π-π5)]+[cos 2π5+cos(π-2π5)] =(cos π5-cos π5)+(cos 2π5-cos 2π5)=0. (2)原式=tan 10°+tan(180°-10°)+sin 1 866°-sin(-606°)=tan 10°-tan 10°+sin (5×360°+66°)-sin[(-2)×360°+114°]=tan 10°-tan 10°+sin 66°-sin 66°=0.4.设f (x )=a sin(πx +α)+b cos(πx +β)+7,α,β均为实数,若f (2 013)=6,求f (2 014)的值.解:∵f (2 013)=a sin(2 013π+α)+b cos(2 013π+β)+7=-a sin α-b cos β+7,∴-a sin α-b cos β+7=6,∴a sin α+b cos β=1,又∵f (2 014)=a sin(2 014π+α)+b cos(2 014π+β)+7=a sin α+b cos β+7,∴f (2 014)=1+7=8.。
教科物理必修1:第一章7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让一轻一重的两个石块同时从同一高处自由下落,空气的阻力忽略不计,关于两石块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重的石块落得快,先着地B .轻的石块落得快,先着地C .在着地前的任一时刻,两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和位移D .两石块在下落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解析:选CD.由于两石块同时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根据x =12gt 2可知它们的落地时间t = 2x g 相同,平均速度v =x t 也相同,故D 正确,A 、B 错误;根据v =gt 和x =12gt 2可知,在着地前的任一时刻,两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和位移,故C 正确.2.(2012·绵阳南山中学高一检测)一个做自由落体的物体,下落速度v 随时间t 变化的图像如图1-7-6所示,正确的是( )图1-7-6解析:选D.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其v -t 图像应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故只有D 项对.3.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是科学实验和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如图1-7-7所示可大致表示其实验和思维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7-7A .其中的甲图是实验现象,丁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B .其中的丁图是实验现象,甲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C .运用甲图的实验,可“冲淡”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D .运用丁图的实验,可“放大”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答案:AC4.(2011·高考重庆卷)某人估测一竖直枯井深度,从井口静止释放一石头并开始计时,经2 s 听到石头落底声,由此可知井深约为(不计声音传播时间,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 )A .10 mB .20 mC .30 mD .40 m解析:选 B.从井口由静止释放,石头做自由落体运动,由运动学公式h =12gt 2可得h =12×10×22 m =20 m.5.A 球自塔顶自由落下,当落下1 m 时,B 球自距塔顶下方7 m 处开始自由下落,两球恰好同时落地,则塔高为多少?解析:设塔高为h ,B 球下落时间为t ,A 球下落1 m 时的速度为v 1,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得h -1=v 1t +12gt 2① h -7=12gt 2② v 21=2g ×1③由①②③解得:h =16 m.答案:16 m一、选择题1.(2012·重庆育才中学高一检测)下列关于重力加速度g 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重力加速度g 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通常计算中取g =9.8 m/s 2B .在地面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g 的大小不同,但它们相差不是很大C .在地球表面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g 都相同D .在地球表面的同一地方,离地面高度越大重力加速度g 值越小解析:选A.重力加速度是矢量,方向竖直向下,在地球的表面,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g 的大小略有不同,但都在9.8 m/s 2左右.在地球表面同一地点,g 的值都相同,但随着高度的增大,g 的值逐渐减小.2.从同一高度处,先后释放两个重物,甲释放一段时间后,再释放乙,则以乙为参考系,甲的运动形式是( )A .自由落体运动B .匀加速直线运动a <gC .匀加速直线运动a >gD .匀速直线运动解析:选D.由于二者加速度相同,则它们的速度差不变,因此以乙为参考系时,甲做匀速直线运动.3.一石块从高度为H 处自由下落,当速度达到落地速度的一半时,它的下落距离等于( ) A.H 2 B.H 4C.3H 2D.2H 2解析:选B.设石块从高为H 处落地时的速度为v ,下落到落地速度的一半时下落的高度为h ,则v 2=2gH ,⎝⎛⎭⎫v 22=2gh ,由以上两式得h =14H ,B 正确. 4.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经过1 s 通过下落高度的中点,那么该物体开始下落的位置距地面的高度为( )A .4.9 mB .9.8 mC .19.6 mD .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解析:选B.物体第1 s 内下落的高度h =12gt 2=12×9.8×12 m =4.9 m ,故物体开始下落位置距地面高度为2h =9.8 m .B 项正确.5.图1-7-8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两位同学合作,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人的反应时间:如图1-7-8甲所示,A 捏住尺的上端,B 在尺的下部作握尺的准备(但不与尺接触),当看到A 放开手时,B 立即握住尺,若B 作握尺准备时,手指位置如图乙所示,而握住尺的位置如图丙所示,由此测得B 同学的反应时间约为( )A .2.0 sB .0.30 sC .0.10 sD .0.04 s解析:选B.尺子下落的高度为h =0.65 m -0.20 m =0.45 m ,根据h =12gt 2 可得t =2h g= 2×0.4510s =0.30 s. 6.在一根轻绳的两端各拴一个小球,一人用手拿着绳上端的小球站在三层楼的阳台上,放手让小球自由下落,两个小球相继落地的时间差为Δt .如果站在四层楼的阳台上,同样放手让小球自由下落,则两小球相继落地的时间差将会( )A .不变B .变大C .变小D .无法比较解析:选C.采用极端思维法,设想从极高层的阳台上让小球自由下落,此时绳长的影响更小.由此可推知,在四楼阳台上落下时,两小球落地的时间差减小.7.从楼顶开始下落的物体落地用时为2.0 s ,若要让物体在1.0 s 内落地,应该从哪儿开始下落(取g =10 m/s 2)( )A .从离地高度为楼高一半处开始B .从离地高度为楼高1/4处开始C .从离地高度为楼高3/4处开始D .从离地高度为5 m 处开始解析:选BD.从楼顶到落地H =12×10×4 m =20 m ,在1.0 s 落地h =12×10×1.0 m =5 m ,所以从离地5 m 处开始或从离地高度为楼高度1/4处开始下落,B 、D 对.8.(2012·江苏扬州中学高一检测)物体从离地面45 m 高处做自由落体运动(g 取10 m/s 2),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物体运动3 s 后落地B .物体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30 m/sC .物体在落地前最后1 s 内的位移为25 mD .物体在整个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20 m/s解析:选ABC.由h =12gt 2得t =2h g=3 s Δh =12gt 23-12gt 22=25 m ,v =gt =30 m/s v =h t =453m/s =15 m/s.则A 、B 、C 正确. 9.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设计了如图1-7-9所示的斜面实验.下列哪些方法是他在这个实验中采用过的( )图1-7-9A .用秒表计时B .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进行数据分析C .改变斜面倾角,比较各种倾角得到的x /t 2的比值的大小D .将斜面实验的结果合理“外推”,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解析:选CD.由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知识可知,C 、D 正确;当时还没有像秒表和打点计时器这样的计时工具,只能靠滴水计时来测量时间,故A 、B 均不正确.10.一个物体从某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它第一秒内的位移为它最后一秒内位移的一半(g 取10 m/s 2),则它开始下落时距地面的高度为( )A .5 mB .11.25 mC .20 mD .31.25 m解析:选B.最后一秒内的位移ΔH =2×12gt 2=10 m 设高度为H ,时间为t ,则:H =12gt 2① H -10=12g (t -1)2② 解①②得:H =11.25 m .B 对.二、非选择题11.一个物体从H 高处自由下落,经过最后200 m 所用的时间为4 s ,g =10 m/s 2,空气阻力忽略不计,求物体下落的总时间T 与高度H .解析:由题意知H =12gT 2① 物体在最后4 s 前下落的高度h =12g (T -4)2② 则H -h =200 m ③解①②③得T =7 s ,H =245 m.答案:7 s 245 m12.一矿井深为125 m ,在井口每隔一定时间自由下落一个小球.当第11个小球刚从井口开始下落时,第1个小球刚好到达井底,则相邻小球下落的时间间隔有多长?这时第3个小球和第5个小球相距多远?(取g =10 m/s 2)解析:设井深为H ,第一个小球落到井底所需的时间为t ,由自由落体运动位移公式H =12gt 2, 解得t = 2H g = 2×12510s =5 s .根据题意,第1个小球 到达井底时,第11个小球刚开始释放,说明这5 s 分成了10个相等的时间间隔,所以相邻小球开始下落的时间间隔Δt =t 10=510s =0.5 s. 第1个小球到达井底时,第3个小球与第5个小球已运动的时间分别为8Δt 与6Δt .所以,此时第3个小球与第5个小球相距Δh =12g (8Δt )2-12g (6Δt )2=14g (Δt )2 =14×10×0.52 m =35 m.答案:0.5 s 35 m。
高考物理 第1章第1节 知能演练强化闯关 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物理第1章第1节知能演练强化闯关新人教版必修11. 下列情况的物体, 哪些情况可将物体看做质点来处理( )A. 研究环绕太阳做公转运动的地球B. 做花样滑冰的运动员C. 研究在轨道飞行中调整运动姿态的宇宙飞船D. 研究汽车的过桥时间解析: 选 A.A是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 地球的大小与公转的轨道半径相比可以忽略, 地球的自转对公转过程的影响也可忽略, A对; B、C是研究运动员和宇宙飞船的动作, 如果将它们视为质点, 则无法研究它们的运动情况, 故不能把研究对象看做质点, B、C错; D 中考查的是汽车过桥时间, 不能不考虑它的长度, 在这种情况下汽车就不能视为质点, D错, 故选A.2. 北京时间2011年12月26日, NBA2011/12赛季揭幕. 在篮球比赛中存在的物理知识的应用,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可以用一维坐标系描述主裁判的位置变化B. 在比赛的整个过程中篮球的平均速度几乎为零C. 研究运动员的位置变化时, 可将运动员视为质点D. 比赛1∶00开始, 这里的1∶00指的是时间间隔解析: 选BC.裁判在球场上的运动属于平面上的运动, 可以用二维坐标系描述其位置变化, 选项A错误; 选项D中1∶00指的是时刻.3. 为了使高速公路交通有序、安全, 路旁立了许多交通标志. 如图1-1-3所示, 甲图是限速路标, 表示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是110 km/h; 乙图是路线指示标志, 表示到泉州还有100 km.上述两个数据的物理意义是( )图1-1-3A. 110 km/h是平均速度, 100 km是位移B. 110 km/h是平均速度, 100 km是路程C. 110 km/h是瞬时速度, 100 km是位移D. 110 km/h是瞬时速度, 100 km是路程解析: 选D.110 km/h是指车辆通过该路标时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 是瞬时速度, 100 km是指到达泉州路径的长度是路程, 所以D正确.4. (2012·揭阳一中高三测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加速度为零的物体, 其速度一定为零B. 物体的加速度减小时, 速度一定减小C. 2 m/s2的加速度比-4 m/s2的加速度大D. 速度变化越快, 加速度就越大解析: 选 D.加速度是表征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加速度大, 速度变化快, 反之速度变化慢, 加速度大小和速度大小没有关系, A、B错误D正确; 加速度的大小是其数值, 正负代表方向, C错误.5. 为了测定气垫导轨上滑块的加速度, 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3.0 cm的遮光板, 如图1-1-4所示, 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先后匀加速通过两个光电门, 配套的数字毫秒计记录了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时间为Δt1=0.30 s, 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Δt2=0.10 s, 遮光板从开始遮住第一个光电门到开始遮住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Δt=3.0 s. 试估算:图1-1-4(1)滑块的加速度多大?(2)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解析: (1)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速度v 1=L Δt 1=0.030.30m/s =0.10 m/s 遮光板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速度v 2=L Δt 2=0.030.10m/s =0.30 m/s 故滑块的加速度a =v 2-v 1Δt≈0.067 m/s 2. (2)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x =v 1+v 22Δt =0.6 m. 答案: (1)0.067 m/s 2(2)0.6 m一、选择题图1-1-51. 如图1-1-5所示, 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从海南三亚某军港码头解缆起航, 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接替第四批护航编队执行护航任务. 此次护航从三亚启航, 经南海、马六甲海峡, 穿越印度洋, 总航程四千五百海里. 关于此次护航,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研究护航舰艇的运行轨迹时, 不可以将其看做质点B. “四千五百海里”指的是护航舰艇的航行位移C. “四千五百海里”指的是护航舰艇的航行路程D. 根据图中数据我们可以求得此次航行的平均速度解析: 选C.将护航舰艇看做质点可较方便的研究其运动轨迹, 故A错; 由题图可知, “四千五百海里”指的是护航舰艇的航行路程, 而不是位移, 故B错, C对; 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故D错.2. 关于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二者在数值上相等B. 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的大小可能不相等C. 平均速率是标量, 平均速度是矢量D. 物体做直线无往返运动, 平均速度大小等于平均速率解析: 选BCD.平均速度是物体的位移Δ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Δt的比值; 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所以平均速度是矢量, 平均速率是标量. 只有物体做直线无往返运动, 平均速度大小才等于平均速率, 否则平均速率要大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B、C、D正确.图1-1-63. (2012·亳州模拟)在公路的每个路段都有交通管理部门设置的限速标志, 如图1-1-6所示. 这是告诫驾驶员在这一路段驾驶车辆时( )A. 必须以这一规定速度行驶B. 平均速度大小不得超过这一规定数值C. 瞬时速度大小不得超过这一规定数值D. 汽车上的速度计指示值, 有时还是可以超过这一规定值的解析: 选 C.限速标志上的数值为这一路段汽车行驶的瞬时速度的最大值, 汽车上的速度计指示值为汽车行驶的瞬时速度值, 不能超过这一规定值, 故只有C正确.图1-1-74. 2011年6月, 珠江游轮推出儿童节、端午节主题航班. 乘客坐在“广州之星”号游轮中, 如图1-1-7所示, 游轮沿珠江顺流行驶, 以下列某个物体为参考系乘客是运动的, 此物体为( )A. 江岸的码头B. 游轮的船舱C. 迎面驶来的汽艇D. 奔流的江水解析: 选ACD.根据题意, A和C都符合题意; B不符合题意. “坐在游轮中”, 应该与船舱相对静止; D则要加以分析, 游轮顺流“行驶”, 不同于木筏、竹排顺水“漂流”. “行驶”相对于水运动; “漂流”相对于水静止.5. 电视剧《闯关东》中, 从山东龙口港到大连是一条重要的闯关东路线. 假设有甲、乙两船同时从龙口出发, 甲船路线是龙口—旅顺—大连, 乙船路线是龙口—大连. 两船航行两天后都在下午三点到达大连, 以下关于两船全航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两船的路程相同, 位移不相同B. 两船的平均速度相同C. “两船航行两天后都在下午三点到达大连”一句中, “两天”指的是时间, “下午三点”指的是时刻D. 在研究两船的航行时间时, 可以把船视为质点解析: 选BCD.在本题中路程是指船运动轨迹的长度, 位移是指从龙口指向大连的有向线段, 故A错误; 平均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 故B正确;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 时间是两时刻间的间隔, 故C正确; 在研究两船的航行时间时, 船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故D正确.6. 2012年5月18日至7月27日, 伦敦奥运会火炬传递在英国本土举行, 假设某时刻的两火炬手的火炬和传递现场的一面静止旗帜的形态如图1-1-8所示. 关于甲、乙两火炬手相对静止旗杆的运动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旗杆和甲、乙火炬手在同一地区)( )图1-1-8A. 甲、乙两火炬手一定向左运动B. 甲、乙两火炬手一定向右运动C. 甲火炬手可能运动, 乙火炬手向右运动D. 甲火炬手可能静止, 乙火炬手向左运动解析: 选 D.题图中旗杆是静止的, 由旗帜向左飘, 说明此时风向向左(相对旗杆). 对甲火炬上的火焰向左飘表明甲火炬手运动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甲静止, 火焰向左飘; 二是甲向右运动, 风相对甲向左, 火焰向左; 三是甲向左运动, 但甲的速度小于风速, 风仍能把火焰吹向左方. 对乙火炬上的火焰向右飘, 只有乙火炬手向左运动且大于风速, 风才能把火焰吹向右方, 所以D正确.图1-1-97. 在北京奥运会中, 牙买加选手博尔特是一位公认的世界飞人, 在男子100 m决赛和男子200 m决赛中分别以9.69 s和19.30 s的成绩破两项世界记录, 获得两枚金牌, 如图1-1-9所示. 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00 m决赛中的位移是100 m决赛的两倍B. 200 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6 m/sC. 100 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2 m/sD. 100 m决赛中的最大速度约为20.64 m/s解析: 选C.100 m跑道为直线, 200 m跑道为曲线, 二者的位移并不是2倍的关系, A错; 200 m决赛时的位移, 题目中没有明确, 故无法求平均速度, B错; 100 m决赛时的平均速度约为v=1009.69m/s≈10.32 m/s, C对; 100 m决赛时的最大速度不能确定, 更不是平均速度的2倍, 故D错.8. 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为3 m/s, 则物体在1 s内一定走3 mB. 物体在1 s内的平均速度是3 m/s, 则物体在这1 s内的位移一定是3 mC. 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3 m/s, 则物体在任意1 s内的位移一定是3 mD. 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是3 m/s, 则物体在任意1 s内的路程一定是3 m解析: 选 B.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为3 m/s, 并不表示物体在1 s内的平均速度也为3 m/s, A 错误; 物体在1 s内的平均速度是3 m/s, 则在这1 s内的位移一定是3 m, B正确; 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3 m/s, 由于时间不确定, 所以任意1 s内的位移不一定是3 m; 同理, 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是3 m/s, 则任意1 s内的路程也不一定是3 m, 故C、D错误.9. 关于质点的运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质点运动的加速度为零, 则速度为零, 速度变化也为零B. 质点速度变化率越大, 则加速度越大C. 质点某时刻的加速度不为零, 则该时刻的速度也不为零D. 质点在某时刻位移的方向就是质点在此时刻运动的方向解析: 选 B.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和所用时间的比值, 即a=Δv/Δt.加速度为零, 速度变化也为零, 但速度不一定为零, 加速度不为零, 速度可能为零, 故A、C选项错误; 质点速度变化率越大, 则加速度越大, B 选项正确; 位移是矢量, 是由初始位置指向终止位置的有向线段, 如果质点做往复运动或曲线运动, 质点在某时刻位移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可能不一致, 故D 选项错误.10. (2012·西安模拟)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当t =0时, 物体的速度大小为12 m/s, 方向向东; 当t =2 s 时, 物体的速度大小为8 m/s, 方向仍向东, 则当t 为多少时, 物体的速度大小变为2 m/s( )A. 3 sB. 4 sC. 7 sD. 9 s解析: 选C.a =v -v 0t =8-122 m/s 2=-2 m/s 2, 故t ′=v ′-v 0a =±2-12-2s =5 s 或7 s. 二、非选择题11. 如图1-1-10所示, 一质点沿半径r =50 cm 的圆形轨道, 自A 点顺时针转5/4圆周到达B 点, 求质点的位移、路程. 若用时为5 s, 则其平均速度及平均速率各是多大?图1-1-10解析: 顺时针转动54周, 质点到达B 点, 位移方向为A →B , 大小为s =2r =50 2 cm, 路程为s ′=2πr ×54=52πr =125π cm. 平均速度大小为v =s t =5025 cm/s =10 2 cm/s 平均速率为v 1=s ′t =125π5 cm/s =25π cm/s. 答案: 50 2 cm 125π cm 10 2 cm/s 25π cm /s12. 有些国家的交通管理部门为了交通安全, 特别制定了死亡加速度为500g (g =10 m/s 2),以醒世人, 意思是如果行车加速度超过此值, 将有生命危险, 那么大的加速度, 一般情况下车辆是达不到的, 但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时, 将会达到这一数值. 试问:(1)一辆以72 km/h 的速度行驶的货车与一辆以54 km/h 行驶的摩托车相向而行发生碰撞, 碰撞时间为2.1×10-3 s, 摩托车驾驶员是否有生命危险?(2)为了防止碰撞, 两车的驾驶员同时紧急刹车, 货车、摩托车急刹车后完全静止所需时间分别为4 s 、3 s, 货车的加速度与摩托车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多少?(3)为避免碰撞, 开始刹车时, 两车距离至少为多少?解析: (1)摩托车与货车相撞瞬间, 货车的速度几乎不变, 摩托车的速度反向, 大小与货车速度相同, 因此, 摩托车速度的变化Δv =72 km/h -(-54 km/h)=126 km/h =35 m/s 所以摩托车的加速度大小a =Δv Δt =352.1×10-3m/s 2=16667 m/s 2=1666.7g >500g , 因此摩托车驾驶员有生命危险.(2)设货车、摩托车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1、a 2, 根据加速度定义得: a 1=Δv 1Δt 1, a 2=Δv 2Δt 2所以a 1∶a 2=Δv 1Δt 1∶Δv 2Δt 2=204∶153=1∶1. (3)x =x 1+x 2=v 12t 1+v 22t 2=62.5 m. 答案: (1)有生命危险 (2)1∶1 (3)62.5 m。
高考物理总复习 第一章第一节知能演练强化闯关 新人教
知能演练强化闯关1.(创新题)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于2011年8月23日在中国深圳胜利闭幕,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取了75枚金牌、145枚奖牌的优异成绩,名列金牌榜首,在下列比赛项目中,运动员可视为质点的为( )A.健美操B.花样游泳C.跳水 D.田径长跑解析:选D.A、B、C三项中运动员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情况不完全相同,都不能视为质点.2.(2011·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下列诗句描绘的情景中,含有以流水为参考系的是( ) A.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解析:选A.A项是以水流为参考系,故有桥流水不流,A对;B、C、D都是以大地为参考系.3.(原创题)在2011年大邱田径世锦赛中,牙买加选手布莱克和博尔特分别以9.92 s和19.40 s的成绩夺得男子100米决赛和200米决赛冠军.关于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1-2A.200 m决赛中的位移是100 m决赛的两倍B .200 m 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1 m/sC .100 m 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08 m/sD .100 m 决赛中的最大速度约为20.64 m/s解析:选C.200 m 决赛的跑道有一段弯道,所以200 m 决赛的位移小于200 m ,所以A 错;200 m 决赛的平均速度v <200 m 19.40 s =10.31 m/s ,故B 错;100 m 决赛的平均速度v =100 m9.92 s=10.08 m/s ,而最大速度无法确定,故C 对、D 错. 4.关于物体的运动,下面说法不可能的是( ) A .加速度在减小,速度在增大 B .加速度方向始终改变而速度不变C .加速度和速度大小都在变化,加速度最大时速度最小,速度最大时加速度最小D .加速度方向不变而速度方向变化解析:选B.对于加速直线运动,当加速度减小时,速度在增大,只不过增大变慢,A 可能;加速度方向发生改变,即加速度存在,有加速度存在速度就在改变,B 不可能;加速度仅仅反映速度改变的快慢,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加速度最大时,速度减小的最快,当然速度可有最小,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当加速度最小时,速度增大的最慢,加速度为零时,速度可能取最大值,C 可能;物体做平抛运动,加速度方向不变速度方向时刻变化,D 可能.5.汽车从甲地由静止出发,沿直线运动到丙地,乙地是甲丙两地的中点.汽车从甲地匀加速运动到乙地,经过乙地速度为60 km/h ;接着又从乙地匀加速运动到丙地,到丙地时速度为120 km/h ,求汽车从甲地到达丙地的平均速度.解析:设甲丙两地距离为2l ,汽车通过甲乙两地的时间为t 1,通过乙丙两地的时间为t 2. 甲到乙是匀加速运动,由l =v 甲+v 乙2·t 1得t 1=l v 甲+v 乙/2=l 0+60/2 h =l30h从乙到丙也是匀加速运动,由l =v 乙+v 丙2·t 2 得t 2=l v 乙+v 丙/2=l 60+120/2 h =l90h所以v 甲丙=2l t 1+t 2=2ll 30+l90km/h =45 km/h.答案:45 km/h一、选择题1.在研究物体运动时,下列物体中不能当做质点处理的是( )A.用GPS定位系统研究汽车位置时B.研究“神舟八号”飞船绕地球运转时C.研究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发出的乒乓球时D.研究火车穿越一山洞所需时间时解析:选CD.用GPS定位系统研究汽车位置及研究“神舟八号”飞船绕地球运转时,不需要考虑汽车、飞船各部分运动的差异,均可看成质点;乒乓球运动员发出的乒乓球有转动,这种转动不能忽略,即不能把乒乓球看成质点;研究火车穿越一山洞所需时间时,需考虑火车的长度,火车不能看成质点.2.如图1-1-3所示,飞行员跳伞后飞机上的其他飞行员(甲)和地面上的人(乙)观察跳伞飞行员的运动后,引发了对跳伞飞行员运动状况的争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1-3A.甲、乙两人的说法中必有一个是错误的B.他们的争论是由于参考系的选择不同而引起的C.研究物体运动时不一定要选择参考系D.参考系的选择只能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解析:选B.甲、乙两人的争论是由于参考系的选择不同而引起的,A错,B对;研究物体的运动一定要选择参考系,C错;参考系的选取具有任意性,选取时要以方便为原则,D错.3.(2012·聊城模拟)为了使高速公路交通有序、安全,路旁立了许多交通标志.如图1-1-4所示,甲图是限速路标,表示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是110 km/h;乙图是路线指示标志,表示到泉州还有100 km.上述两个数据的物理意义是( )图1-1-4A.110 km/h是平均速度,100 km是位移B.110 km/h是平均速度,100 km是路程C.110 km/h是瞬时速度,100 km是位移D.110 km/h是瞬时速度,100 km是路程答案:D4.三个质点A、B、C均由N点沿不同路径运动至M点,运动轨迹如图1-1-5所示,三个质点同时从N点出发,同时到达M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1-5A.三个质点从N点到M点的平均速度相同B.三个质点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都相同C.三个质点从N点出发到任意时刻的平均速度都相同D .三个质点从N 点到M 点的位移不同 解析:选A.三个质点的起止位置相同,故三个质点的位移相同,D 项错;由于运动时间相同,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可知,平均速度也相同,A 项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所以不是任何时刻速度方向都相同的,B 项错;任意时刻三个质点的位移并不相同,平均速度也不同,C 项错.5. (创新题)如图1-1-6所示,2011年2月20日,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和时速400公里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在京沪高铁上海段“试跑”,于2011年6月正式通车.高速动车组1 min 内,时速由“0”瞬间飙升至“130公里”,驶出1 km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1-6A .1 min 末的速度约为36.1 m/sB .1 min 末的速度约为72.2 m/sC .1 min 内的平均速度约为16.67 m/sD .1 min 内的平均速度约为63.1 m/s 解析:选AC.高速动车组1 min 内,时速由“0”瞬间飙升至“130公里”,即1 min 末的速度v =130 km/h =36.1 m/s ,则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1 min 内的平均速度v =Δx t =100060m/s =16.67 m/s ,则C 选项正确,D 选项错误.6.(2012·宁波八校联考)甲、乙两位同学多次进行百米赛跑,每次甲都比乙提前10 m 到达终点.假若让甲远离起跑点10 m ,乙仍在起跑点起跑,则结果将会( ) A .甲先到达终点 B .两人同时到达终点 C .乙先到达终点 D .不能确定解析:选A.百米赛跑中甲比乙提前10 m 到达终点,即甲跑完100 m 与乙跑完90 m 所用时间相同,则有100 m v 甲=90 m v 乙,得v 甲=109v 乙.让甲远离起跑点10 m 而乙仍在起跑点,则甲跑110 m 到达终点的时间t 甲′=110 m v 甲=99 m v 乙,而乙跑到终点的时间t 乙′=100 mv 乙>t 甲′,所以甲先到达终点.7.(2012·上海闸北高三月考)若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一致,当加速度减小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汽车的速度也减小 B .汽车的速度一定在增大 C .汽车的速度可能不变D .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静止 答案:B8.(2012·合肥模拟)在下面所说的物体运动情况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物体在某时刻运动速度很大,而加速度为零 B .物体在某时刻运动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C .运动的物体在某时刻速度为零,而其加速度不为零D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当物体加速度减小时,它的速度也减小 解析:选D.物体以很大的速度匀速运动时,加速度为零,A 可能;火箭开始发射时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B 可能;竖直上抛到最高点的物体速度为零,而其加速度不为零,C 可能;物体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D 不可能,故选D.9.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4 m/s,1 s 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 m/s ,在这1 s 内该物体的( ) A .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 m B .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 mC .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 m/s 2D .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 m/s 2解析:选AD.(1)若初、末速度同向时:v =v 0+v 2=4+102m/s =7 m/s ,x =v t =7 m ;a=v -v 0t =10-41m/s 2=6 m/s 2.(2)若初、末速度反向时:v =v 0+v 2=-4+102m/s =3 m/sx =v t =3 m ;a =v -v 0t =10--41m/s 2=14 m/s 2.因此可得出A 、D 正确. 二、非选择题10.爆炸性的加速度往往是跑车的卖点.保时捷911 GT3由静止加速至100 km/h 只需4.2 s. (1)求保时捷911 GT3的平均加速度.(2)假设普通私家车的平均加速度为3 m/s 2,它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由静止加速至100 km/h.图1-1-7解析:(1)末速度v t =100 km/h =1003.6m/s≈27.78 m/s平均加速度a =v t -v 0t =27.78-04.2 m/s 2=6.61 m/s 2. (2)所需时间t =v t -v 0a =27.78-03s =9.26 s.答案:(1)6.61 m/s 2(2)9.26 s11.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匀加速开出,然后保持匀速运动,最后匀减速运动,直到停止.下(1)(2)汽车从开出到停止共经历的时间是多少? (3)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1)不相等.加速运动从0增到12 m/s ;减速运动从12 m/s 到0,变化量的大小一样,但所用时间不一样.(2)汽车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a 2=v -v 0t =3-91m/s 2=-6 m/s 2设汽车从10.5 s 时刻再经t ′秒停止,t ′=v ′-v 0′a 2=0-3-6s =0.5 s总共经历的时间为10.5 s +0.5 s =11 s. (3)汽车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a 1=6-31m/s 2=3 m/s 2汽车匀加速运动的时间:t 1=12-03s =4 s ,汽车匀速运动的速度为v =12 m/s.减速时间t 3=0-v a 2=0-12-6s =2 s ,匀速时间t 2=(11-4-2)s =5 s 则汽车总共运动的位移:x =v 2t 1+vt 2+v 2t 3=⎝ ⎛⎭⎪⎫122×4+12×5+122×2m =96 m.v =x t =96 m 11 s=8.73 m/s.答案:(1)不相等 (2)11 s (3)8.73 m/s12.(2012·湖北黄冈中学月考)在公园的草坪上主人和小狗正在玩飞碟游戏,如图1-1-8.设飞碟在空中飞行的时间为t 0=5 s ,飞碟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v 0=10 m/s ;小狗在1 s 内匀加速到v =8 m/s ,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抛出飞碟的同时小狗应在离主人多远的地方向飞碟跑去才能恰好接住?(小狗与飞碟运动同向共线)图1-1-8解析:根据题意得水平方向运动草图如下:飞碟的总位移为x =v 0t 0=50 m小狗加速的时间t 1=1 s ,该时间内的位移x 1=v2t 1=4 m小狗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 2=t 0-t 1=4 s 小狗匀速运动的位移为x 2=vt 2=32 m 因为恰好接住所以Δx =x -x 2-x 1=(50-32-4)m =14 m. 答案:14 m。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试题第一章第一节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早期测定分子大小采用油膜法,一滴密度为0.8×103kg/m 3,质量为8×10-4 g 的油滴在水面上形成 3.2 m 2的单分子层油膜,由此可知油分子直径约为( )A .1.0×10-10 mB .2.0×10-10 mC .0.4×10-11 mD .3.1×10-10 m解析:选D.单分子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原理是紧密排列的单分子油膜的厚度就是分子直径,d =V /S =m /(ρS )=3.125×10-10 m.2.关于布朗运动的剧烈程度,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固体微粒越大,布朗运动越显著B .液体的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C .与固体微粒相碰撞的液体分子数目越多,布朗运动越显著D .与固体微粒相碰撞的液体分子数目越少,布朗运动越显著答案:BD3.(2012·如皋中学高二月考)在长期放着煤的墙角处,地面和墙角有相当厚的一层染上黑色,这说明( )A .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B .煤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C .分子间没有空隙D .分子运动有时会停止解析:选A.煤的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之中,当煤与墙壁接触时,会有一些煤的分子进入墙壁.同时,墙壁上的石灰等物质的分子也会进入煤炭.开始阶段,进入墙壁内部的煤分子不会多,进入墙壁也不会太深,长时间地让煤与墙壁相接触,进入墙壁内部的煤分子会增多,使墙壁内部发黑.4.阿伏加德罗常数表示的是( )A .1 g 物质所含的分子数B .1 kg 物质所含的分子数C .单位体积的物质所含的分子数D .1 mol 任何物质所含的分子数答案:D5.(2012·南通中学高二调研)某同学在进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前,查阅数据手册得知:油酸的摩尔质量M =0.283 kg ·mol -1,密度ρ=0.895×103 kg ·m -3.若100 滴油酸的体积为1 mL ,则1滴油酸所能形成的单分子油膜的面积约是多少?(取N A =6.02×1023mol -1.球的体积V 与直径D 的关系为V =16πD 3) 解析:1滴油酸分子的体积V =1100×10-6 m 3=1×10-8 m 3由球的体积和直径的关系得分子直径D =36M πρN A面积S =1×10-8 m 3D ,解得S =10 m 2. 答案:10 m 2一、选择题1.在测定分子大小的油膜实验中,下面的假设与该实验无关的是( )A .油膜中分子沿长度方向排列B .油膜的体积等于所有分子体积之和C .油膜为单层分子且都是球形D .分子是一个挨一个排列 ,间隙可忽略不计解析:选A.测定分子大小的实验,是人类定量研究分子世界的开端.而把分子看成小球,是分子的理想化模型;我们研究物理问题既要依靠实验,又要善于思考;利用理想化模型分析研究对象,是进行物理思考的一种重要方法.油膜法是粗测分子大小的实验,假设在水面上散开形成单分子油膜,分子看成球形且在水面上是一个挨一个排列,间隙可忽略不计. 2.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布朗运动只能在液体中发生B .阳光从缝隙射入教室,从阳光中看到的尘埃的运动就是布朗运动C .布朗研究悬浮在水中的花粉颗粒时,用放大镜看到了花粉颗粒的无规则运动D .我们把墨汁滴在水中,不能用肉眼看到炭粒做布朗运动解析:选D.布朗运动是由周围液体(或气体)分子对悬浮小颗粒撞击的不均衡造成的,在气体中也能发生,A 错;从阳光中看到的尘埃,其尺寸往往比布朗运动中固体微粒的尺寸大得多,空气分子对它们的碰撞的不均匀性已不甚明显,它们在空中的无序翻滚主要是在重力、浮力和气流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不是布朗运动,B 错;要观察布朗运动必须借助于显微镜,不能直接看到,也不能用放大镜看到,所以C 错,D 正确.3.下列有关扩散现象与布朗运动、分子运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扩散现象与布朗运动都说明了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B .扩散现象与布朗运动没有本质的区别C .扩散现象突出说明了物质的迁移规律,布朗运动突出说明了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规律D .扩散现象与布朗运动都与温度有关4.关于布朗运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的运动B .布朗运动是组成固体微粒的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C .布朗运动是液体或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D .观察时间越长,布朗运动就越显著解析:选C.布朗运动指的是悬浮在液体里的固体微粒的运动,不是分子本身的运动,所以A 错.布朗运动是由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碰撞固体微粒产生的,因此可以从布朗运动间接反映液体或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所以B 错,C 正确.布朗运动的激烈程度与固体微粒的大小及温度有关,与观察时间长短无关,所以D 是错误的.5.(2012·北京四中高二期中)做布朗运动实验,得到某个观测记录如图1-1-4,图中记录的是()图1-1-4A.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情况B.某个微粒做布朗运动的轨迹C.某个微粒做布朗运动的速度-时间图线D.按等时间间隔依次记录的某个运动微粒位置的连线解析:选D.图中轨迹不是微粒的运动轨迹,是按等时间间隔依次记录的某个运动微粒位置的连线,D正确.6.所有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之所以称为热运动,其原因是()A.分子的运动只有热时才有,冷时即停止B.分子的运动在温度高时剧烈,而在0 ℃以下则停止C.分子的运动在温度高时剧烈,而在-100 ℃以下则停止D.分子的运动永不会停止,但温度越高越剧烈解析:选D.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因此称为热运动,它在任何温度都不会停止.7.在油膜实验中,体积为V(m3)的油滴,在水面上形成近似于圆形的单分子油膜层,其直径为d(m),则油分子的直径大约为()A.4Vπd2B.πd24VC.2Vπd2D.πd22V解析:选A.油滴在水面上形成近似于圆形的单分子油膜层的面积S=πd2/4,油分子的直径等于油膜的厚度为V/S=4V/(πd2).8.假如全世界60亿人同时数1 g水的分子个数,每人每小时可以数5000个,不间断地数,则完成任务所需时间最接近(阿伏加德罗常数N A取6×1023 mol-1)()A.10年B.1千年C.10万年D.1千万年解析:选C.118×6×102360×108×24×5×103×365年=105年=10万年.9.对液体和固体来说,如果用M表示摩尔质量,m0表示分子质量,ρ表示物质的密度,V 表示摩尔体积,V0表示分子体积,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反映这些量之间关系的下列各式中,不正确的是()A.N A=V/V0B.M=ρVC.N A=V0/V D.N A=M/m0解析:选C.阿伏加德罗常数是1 mol物质含有的微粒数,V是摩尔体积,V0是分子体积,故VV0是1摩尔物质的微粒数,A正确,C错误;M是摩尔质量,m0是分子质量,则Mm0是1摩尔物质的微粒数,D 正确;ρ是物质密度,ρV 是1摩尔物质的质量,B 正确.故本题应选C 项.10.从下列哪一组数据可以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A .水的密度和水的摩尔质量B .水的摩尔质量和水的体积C .水分子的体积和水分子的质量D .水分子的质量和水的摩尔质量解析:选D.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每摩尔物质所含的分子个数,根据各选项给出的条件,结合宏观量、微观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关系可知,只有D 项能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水的摩尔质量水分子的质量,故D 正确. 二、非选择题11.将1 cm 3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200 cm 3的油酸酒精溶液.已知1 cm 3溶液有50滴,现取1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到水面上.随着酒精溶于水,油酸在水面上形成一单分子薄层,已测出这一薄层的面积为0.2 m 2.由此可估测油酸分子的直径为多大?解析:1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为V ′=1Ncm 3, 由于取用的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1200=0.5%,故1滴溶液中油酸的体积为 V =V ′×0.5%=1N ×0.5% cm 3=1N×0.5%×10-6 m 3. 已知油酸薄层的面积为S =0.2 m 2,所以油酸分子的直径为d =V S =1N ×0.5%×10-6S m =150×0.2×0.5%×10-6 m =5×10-10 m.答案:5×10-10 m12.(2012·苏北四市一模)空调在制冷过程中,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蒸发器(铜管)液化成水,经排水管排走,空气中水份越来越少,人会感觉干燥.某空调工作一段时间后,排出液化水的体积V =1.0×103 cm 3.已知水的密度ρ=1.0×103 kg/m 3、摩尔质量M =1.8×10-2kg/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6.0×1023 mol -1.试求:(结果均保留一位有效数字)(1)该液化水中含有水分子的总数N ;(2)一个水分子的直径d .解析:(1)水的摩尔体积为 V 0=M ρ=1.8×10-21.0×103 m 3/mol =1.8×10-5 m 3/mol 水分子数:N =VN A V 0= 1.0×103×10-6×6.0×10231.8×10-5个≈3×1025个 (2)建立水分子的球模型有V 0N A =16πd 3 得水分子直径d =36V 0πN A =36×1.8×10-53.14×6.0×1023≈4×10-10 m答案:(1)3×1025个(2)4×10-10 m。
高中物理 电子题库 第一章 第一节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教科1
实蹲市安分阳光实验学校【】高中物理电子题库第一章第一节知能演练轻松闯关教科1-11.物体通常呈现电中性,是因为( )A.物体没有电荷B.物体没有净电荷C.物体的正、负电荷一样多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解析:选BC.“净电荷”指物体中多余的“正电荷”或“负电荷”,物体中若没有净电荷,或物体中的正、负电荷一样多,物体呈现电中性,故选B、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电荷实质就是电子(或质子)本身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的电荷量C.摩擦起电是通过摩擦创造出了量的异种电荷的过程D.不论是摩擦起电还是感起电,都是电荷的转移解析:选BD.元电荷是表示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数值,而不是电子本身,故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由电荷守恒律知,电荷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C 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3.(2012·会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静电感不是创造电荷,而是电荷从物体的一转移到另一B.摩擦起电时,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得到这些电子带负电C.两个带电体接触一分电荷量D.一个带电体接触另一个不带电体,两个物体可能同时带上异种电荷答案:AB4.绝缘细线上端固,下端悬挂一个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1-1-1所示,现使a、b分别带正、负电荷,则( )图1-1-1A.b将吸引a,吸引后不放开B.b先吸引a,接触后又分开C.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D.b立即把a排斥开解析:选B.因a带正电,b带负电,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轻质小球将向b靠拢并与b接触;当小球a与b接触后,将对两球所带的电荷进行重分配,结果两球带同种电荷(正电或负电),因此两球将会排斥开.若a、b原先带电荷量相,则a、b接触后而都不带电,a、b由此也会分开,故选B选项.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静电除尘的原理是让灰尘带上电荷,然后在静电力的作用下,奔向并吸附到带有异性电荷的电极上B.静电复印的原理是让油墨带上电荷,然后在静电力的作用下奔向并吸附到带异种电荷的白纸上C.静电喷涂的原理是让油漆带上电荷,然后在静电力的作用下,奔向并吸附到吸引油漆的工件上D.静电复印中的硒鼓上字迹的像实际是曝光的地方解析:选D.灰尘很容易吸附电子,静电除尘的原理就是吸附负电荷的灰尘在静电力作用下被吸附到带正电荷的圆筒上,故选项A正确;静电复印和静电喷涂是分别使油墨和油漆带电,在静电力作用下吸附到带异种电荷的预期部位,故选项B、C正确;静电复印曝光时,在光学系统作用下,将原稿图像投射到感光片上,并使其形成静电潜像的过程,曝光时,感光片亮区光导体导通,表面电荷迅速消失(亮衰),暗区光导体绝缘,表面电荷基本保持(暗衰),故选项D不正确.一、选择题1.人们在晚上脱衣服时,有时会看到火花四溅,并伴有“噼啪”声,这是因为( )A.衣服由于摩擦而产生了静电B.人体本身是带电体C.空气带电,在衣服上放电所致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解析:选A.若我们身穿含有化纤成分的衣服,且始终在运动,使衣服与衣服之间、衣服和皮肤之间不停地摩擦,在摩擦中会使衣服上带有异种电荷.在脱衣服时正电荷和负电荷碰到一起就产生放电现象,于是我们听到“噼啪”的放电声音,若是晚上还可以看见火花四溅的现象.2.目前普遍认为,质子(电荷量为e)和中子(电荷量为零)都是由被称为u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u夸克带电量为2e/3,d夸克带电量为-e/3,e为基元电荷.下列论断可能正确的是( )A.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B.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C.质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D.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解析:选B.根据电荷守恒律可得e=2·23e+⎝⎛⎭⎪⎫-e3,0=23e+2·⎝⎛⎭⎪⎫-e3,则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故B 选项正确.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再用一块摩擦过的绝缘材料去再次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箔先合拢再张开,则表明这种绝缘材料( )A.带正电B.带负电C.不带电D.不能确解析:选B.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接触后的验电器也带上正电,用绝缘材料接触验电器金箔先合拢再张开,说明电荷先再重分配知绝缘材料带负电,故选B.4.(2012·学业水平预测)每到夏季,我省纷纷进入雨季,雷雨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当我们遇到雷雨天气时,一要注意避防雷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不使用无防雷措施的电器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器及水龙头②不要接触天线、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带电设备③固电话和手提电话均可正常使用④在旷野,远离树木和电线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B.表面具有突出尖端的导体,在尖端处的电荷分布密度很大,使得其周围电场很强,就可能使其周围的空气发生电离而引发尖端放电.固电话和手提电话的天线处有尖端,易引发尖端放电造成人体伤害,故不能使用.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棒所带的电荷是正电荷B.带电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是一些分离的数值C.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D.元电荷就是电子解析:选BC.玻璃棒与丝绸摩擦时,玻璃棒失去电子而带正电荷;橡棒与毛皮摩擦时,橡棒得到电子而带负电荷,故A选项错误.由于任何带电体所带电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即q=ne(其中n为整数),带电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一些分离的数值(为e的倍数),故B选项正确.根据相互作用性可知: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C选项正确.由于把电荷量e=1.6×10-19C 称为元电荷,与电子是有区别的,故D选项错误.6.(2012·双路中学高二检测)有A、B、C三个塑料小球,A和B、B和C、C和A 间都是相互吸引的,如果A带正电,则( )A.B、C球均带负电B.B球带负电,C球带正电C.B、C球中必有一个带负电,而另一个不带电D.B、C球都不带电解析:选C.因为A和B、C和A是相互吸引的,如果A带正电,说明B、C不可能带正电,但是B和C也是相互吸引的,因此B、C不能带同号电荷且必有一个带电,由此可见C项正确.7.如图1-1-2所示,一同学在桌上放两摞书,把一块洁净的玻璃垫起来,使玻璃离开桌面2~3 cm,在宽0.5 cm的纸条上画出各种舞姿的人形,用剪刀把它们剪下来,放在玻璃下面.然后用一块硬泡沫塑料在玻璃上擦,就可以看到小纸人翩翩起舞.下列哪种做法能使效果更好( )图1-1-2A.将玻璃板换成钢板B.向舞区哈一口气C.将玻璃板和地面用导线连接D.用一根火柴把舞区烤一烤解析:选D.要使效果更好,要求静电现象越明显,故可用火柴把舞区烤一烤使空气干燥不易放电,选D.二、非选择题8.在工厂里,靠近传送带的工人经常受到电击.经研究发现,这是由于传送带在传送过程中带电,如图1-1-3所示.图1-1-3(1)解释为什么靠近传送带的任何物体都会带电?(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答案:(1)由于静电感(2)可在传送带上镀银或增加空气湿度9.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Q A=6.4×10-4C,Q B =-3.2×10-4C ,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并转移多少库仑?此后,小球A 、B 各带电荷量为多少库仑?解析:由于完全相同带电绝缘金属球A 、B 带异种电荷,则在接触过程中,电荷先后平分,故Q′A =Q ′B =(6.4-3.2)×10-42C =1.6×10-4C ,则电子将从带电绝缘金属球B 转移到带电绝缘金属球A ,转移的电荷量为ΔQ =Q ′B -Q B =4.8×10-4C. 答案:见解析。
2014年高一物理必修1知能演练轻松闯关第1章第3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新人教版)
1.有关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B .平均速度等于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C .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的大小D .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速度是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答案:AB2.在下面的图象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有( )图1-3-7解析:选ABD.由图象的物理意义得C 项表示物体静止,而A 、B 、D 均表示匀速直线运动.3. (原创题)2012年1月9日,长春选手梁文豪在全国冬季运动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中以42秒59的成绩获得金牌,梁文豪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个项目的冠军,取决于他在500米中( )图1-3-8A .平均速率大B .到终点的瞬时速度大C .起跑时的瞬时速度大D .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大解析:选A.500米短道速滑比赛的总路程一定,谁滑行完总路程所用的时间短,说明谁的平均速率大.4.短跑运动员在100 m 比赛中,以8 m/s 的速度迅速从起点冲出,到50 m 处的速度是9 m/s,10 s 末到达终点的速度是10.2 m/s ,则运动员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 .9 m/sB .10.2 m/sC .10 m/sD .9.1 m/s解析:选C.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得v =Δx Δt =10010m/s =10 m/s ,故C 正确.5.某人从A 点出发,先以2 m/s 的速度向东走了40 s ,到达B 点,接着以3 m/s 的速度向北又走了20 s ,到达C 点,求此人在这60 s 内的平均速率和平均速度的大小.图1-3-9解析:x 1=AB =v 1t 1 =2×40 m=80 mx 2=BC =v 2t 2=3×20 m=60 m60 s 内的路程为:s =x 1+x 2=80 m +60 m =140 m60 s 内的位移为:x =x 21+x 22=802+602m =100 m平均速率为s t =14060 m/s =73 m/s平均速度为x t =10060 m/s =53 m/s.答案:73 m/s 53m/s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列举的几种速度中,指瞬时速度的是( ) A .某同学百米赛跑的速度是9 m/sB .汽车以40 km/h 的速度通过飞云江大桥C .汽车经过路标时的速度是90 km/hD .子弹在枪管里的速度是400 m/s解析:选C.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故C 正确;而A 、B 、D 中的速度是物体经过某一段位移的速度,是平均速度,因此选C.2.(2012·广州执信中学高一检测)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匀速运动,设向右为正,甲质点的速度为2 m/s ,乙质点的速度为-4 m/s ,则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乙质点的速率大于甲质点的速率B .因为+2>-4,所以甲质点的速度大于乙质点的速度C .这里的正、负号的物理意义是表示运动的方向D .若甲、乙两质点同时由同一点出发,则10 s 末甲、乙两质点相距60 m解析:选B.因为速度是矢量,其正负号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速率是标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故A 、C 正确,B 错;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沿相反方向运动,从同一点分别前进了20 m 和40 m ,故此时两者相距60 m ,D 正确.3.一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先以72 km/h 的速度行驶20 km ,又以108 km/h 的速度行驶10 km ,则汽车在这30 km 的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A .20 m/sB .22.5 m/sC .25 m/sD .81 m/s解析:选B.第一段用时t 1=x 1v 1=20×10320s =103s第二段用时t 2=x 2v 2=10×10330 s =10003s ,全程平均速度v =x 1+x 2t 1+t 2=+31000+10003m/s =22.5 m/s.4.图1-3-10A 、B 、C 三质点同时同地沿一直线运动,其x -t 图象如图1-3-10所示,则在0~t 0这段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质点A 的位移最大B .质点A 的路程最小C .三质点的平均速度相等D .三质点平均速率相等解析:选C.由图象可知B 做匀速直线运动,A 、C 做变速直线运动,但它们的初、末位置相同,所以三质点的位移大小相等,又因为所用时间也相同,所以三质点的平均速度也相等,由于A 质点的路程最大,平均速率最大.故C 正确.二、双项选择题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 .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 .平均速率是指平均速度的大小D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 答案:BD6.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 m/s ,那么这个物体( ) A .在这一时刻之前0.1 s 内位移一定是1 m B .从这一时刻之后1 s 内位移一定是10 m C .从这一时刻起10 s 内位移可能是50 mD .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 m 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 s答案:CD 7.(改编题)在2012年2月18日英国伯明翰室内田径大奖赛60米栏中,中国飞人刘翔以7秒41完胜古巴选手罗伯斯夺得冠军.通过测量,测得刘翔5秒末的速度是8.00 m/s ,到达终点的速度是9.80 m/s ,则以下有关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8.00 m/s 是瞬时速度B .9.80 m/s 是全程的平均速度C .全程的平均速度是8.90 m/sD .全程的平均速度是8.10 m/s解析:选AD.8.00 m/s 对应着5 s 末时刻,是瞬时速度,A 对;9.80 m/s 对应着终点位置,是瞬时速度,B 错;平均速度不是瞬时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即不等于12×(8.00+9.80)m/s=8.90 m/s ,C 错;据平均速度定义可知平均速度为607.41m/s =8.10 m/s ,D 对.8.在北京奥运会男子百米飞人大战中,牙买加选手博尔特以9秒69的成绩轻松夺金;在男子200米决赛中,以19秒30夺金,成为双冠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博尔特在100 m 比赛终点时的瞬时速度为10.32 m/sB .博尔特在200 m 比赛中的速度始终为10.36 m/sC .博尔特在100 m 比赛中的平均速度为10.32 m/sD .博尔特在200 m 比赛终点时的速度可能为10.10 m/s解析:选CD.在已知时间和位移的情况下只能求得平均速度,而无法确定其在运动过程中的瞬时速度.博尔特两次比赛的平均速度分别为:100 m 决赛的平均速度v 1=1009.69m/s =10.32 m/s ;由于200 m 决赛是曲线,其位移小于200 m ,则其平均速度v 2<20019.30m/s =10.36m/s.根据实际情况,博尔特在200 m 终点时的速度有可能是10.10 m/s(略小于平均速度).9.图1-3-11如图1-3-11所示,为甲、乙两物体的x -t 图象,则( ) A .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 .若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则一定会相遇C .在t 1时刻甲、乙两物体不会相遇D .t 2时刻甲、乙相遇解析:选AB.从图象可以看出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而运动方向相反,若二者在同一直线上运动,二者一定会相遇.在t 1时刻,甲、乙离开原点的位移(矢量)相同,即二者在同一个位置上,所以二者相遇,故选A 、B.三、非选择题10.速度大小都是5 m/s 的A 、B 两列火车,在同一直轨道上相向而行.当它们相隔s =2000 m 时,一只鸟以10 m/s 的速度离开A 车头向B 车头飞去,当到达B 车头时立即返回,这样在两车头间来回飞着.问:(1)当两车头相遇时,这只鸟共飞了多长时间? (2)到相遇时这只鸟共飞了多少路程?解析:(1)两车相遇前,车一直行驶,鸟不停地飞,二者运动时间相同,故只要求出两车相遇前行驶时间就得鸟飞行的时间,设此时间为t.A 、B 两车的速度大小为v A =v B =5 m/s由两车相遇的条件有s =(v A +v B )t 所以鸟飞行的时间为:t =s v A +v B =20005+5s =200 s. (2)在200 s 内鸟飞行的路程 s′=vt =10×200 m=2000 m. 答案:(1)200 s (2)2000 m 11.图1-3-12如图1-3-12所示为某客车的x -t 图象. (1)据图说明客车在各时间段的运动情况. (2)求各时间段的客车的速度.(3)求全程中客车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解析:(1)0~1 h ,客车向正方向匀速前进40 km.1 h ~1.5 h ,客车静止在40 km 处.1.5 h ~3 h ,客车沿负方向匀速返回.(2)客车在0~1 h 内的速度v 1=Δx 1Δt 1=401km/h =40 km/h1 h ~1.5 h 内客车静止,故v 2=0 km/h1.5 h ~3 h 内的速度v 3=Δx 3Δt 3=0-403-1.5km/h=-26.7 km/h ,负号表示与v 1方向相反. (3)全程的总位移为零,故平均速度为零.平均速率v =s t =2×403km/h =26.7 km/h.答案:见解析12.某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1)若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 1,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 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2)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 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 2,全程的平均速度又是多少?解析:(1)设全程所用的时间为t ,则由平均速度的定义知前一半时间t 2内的位移为x 1=v 1·t2后一半时间t 2内的位移为x 2=v 2·t2全程时间t 内的位移为x =x 1+x 2=(v 1+v 2)t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x t =12(v 1+v 2).(2)设全程位移为x ,由平均速度定义知前一半位移所用时间为t 1=x 2/v 1=x2v 1后一半位移所用时间为t 2=x 2/v 2=x2v 2全程所用时间为t =t 1+t 2=x 2v 1+x 2v 2=1+v 22v 1v 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x t =2v 1v 2v 1+v 2.答案:(1)12(v 1+v 2) (2)2v 1v 2v 1+v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某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关系是x =4t +2t 2
,x 与t 的单位分别为m 和s ,则质点的初速度与加速度分别为( ) A .4 m/s 与2 m/s 2 B .0与4 m/s 2 C .4 m/s 与4 m/s 2 D .4 m/s 与0
解析:选C.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为x =v 0t +1
2
at 2,对比x =4t +2t 2,得出
v 0=4 m/s ,a =4 m/s 2,C 正确. 2.(2012·江苏泰州中学高一检测)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1 s 速度达到3 m/s ,则( )
A .在这1 s 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3 m/s
B .在这1 s 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1.5 m/s
C .汽车再向前行驶1 s ,通过的位移是3 m
D .汽车的加速度是3 m/s 2
解析:选BD.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1 s 内的平均速度为v =v +v 02=3+0
2
m/s =1.5 m/s ,A 错误,B 正确;汽车再向前行驶 1 s 通过的位移是x =v t +1
2
at 2=
⎝⎛⎭⎫3×1+12×3×12 m =4.5 m ,C 错;a =v -v 0t =3-01
m/s 2=3 m/s 2,D 正确.
3.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以恒定的加速度运动,它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x =24t -6t 2,则它的速度为零的时刻是( ) A.1
6
s B .6 s C .2 s D .24 s
解析:选C.由x =24t -6t 2得v 0=24 m/s ,a =-12 m/s 2,则t =v -v 0a =0-24
-12
s =2 s ,C 正确.
4.
图1-6-9
(2012·湖北黄冈中学高一月考)如图1-6-9表示甲、乙两运动物体相对同一原点的位移—时间图像,下面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甲、乙运动的出发点相距x 0 C .乙运动的速率大于甲运动的速率 D .乙比甲早出发t 1的时间 答案:ABC
5.汽车以5 m/s 的初速度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是0.4 m/s 2,求: (1)经过10 s 后汽车的速度大小. (2)经过15 s 汽车前进的距离.
解析:(1)汽车刹车所用的时间t 0=v t -v 0
a
,代入数据得:t 0=12.5 s ,说明经过10 s 后汽车还
没停止.
由速度公式v t =v 0+at 代入数据得: v t =5 m/s +(-0.4 m/s 2)×10 s =1 m/s. (2)由(1)知,经过15 s 汽车早已经停止.
由位移公式得:x =v 0t 20+1
2
at 20=31.25 m.
答案:(1)1 m/s (2)31.25 m
一、选择题
1.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末速度一定与时间成正比
B .初速度为零的物体的位移大小一定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C .物体的速度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变化与这段时间成正比
D .若为匀加速运动,位移随时间增加,若为匀减速运动,位移随时间减小 答案:BC
2.对做减速运动的物体(无往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减小 B .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增大
C .速度随时间增大,位移随时间减小
D .速度随时间减小,位移随时间增大
解析:选D.减速时速度一定减小,而位移一定增大,故选D.
3.飞机起飞的过程是由静止开始在平直跑道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过程.飞机在跑道上加速到某速度值时离地升空飞行.已知飞机在跑道上加速前进的距离为1600 m ,所用时间为40 s ,则飞机的加速度a 和离地速度v 分别为( ) A .2 m/s 2 80 m/s B .2 m/s 2 40 m/s C .1 m/s 2 40 m/s D .1 m/s 2 80 m/s
解析:选A.根据x =12at 2得a =2x
t
2=2 m/s 2,飞机离地速度为v =at =80 m/s.
4.汽车从A 点由静止开始沿直线ACB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第4 s 末通过C 点时关闭发动机做匀减速运动,再经6 s 到达B 点停止,总共通过的位移是30 m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汽车在AC 段与BC 段的平均速度相同 B .汽车通过C 点时的速度为3 m/s C .汽车通过C 点时的速度为6 m/s D .AC 段的长度为12 m 答案:ACD 5.
图1-6-10
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由甲地出发,沿平直公路开往乙地,汽车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接着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开到乙地刚好停止,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1-6-10所示,那么0~t 0和t 0~3t 0两段时间内的( ) A .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3 B .加速度大小之比为3∶1 C .位移大小之比为2∶1 D .位移大小之比为1∶2 答案:D 6.(2012·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一测试)一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 内通过
的位移为x,则它从出发开始通过x
4所用的时间为()
A.t
4 B.t
2
C.t
16 D.
2 2t
解析:选B.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1
2at
2,所以t=2x
a,即t∝x,当位
移x为原来的四分之一时,时间t为原来的二分之一,所以只有B正确.
7.
图1-6-11
马路上的甲、乙两辆汽车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1-6-11所示,由此可判断两车在这30分钟内的平均速度大小关系是()
A.甲车大于乙车
B.甲车小于乙车
C.甲车等于乙车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解析:选A.甲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大,故位移x大.因v=x
t,所以A对.
8.利用速度传感器与计算机结合,可以自动作出物体运动的图像,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的运动小车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1-6-12所示,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图1-6-12
A.小车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
B.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约为0.8 m/s
C.小车的位移一定大于8 m
D.小车做曲线运动
解析:选D.由题中图像可知0~9 s小车做加速运动,9 s~15 s小车做减速运动,当t=9 s 时,速度最大,v max≈0.8 m/s,故A、B正确.在v-t图像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在数值上表示位移的大小,图中每小格的面积表示位移大小为0.1 m,总格数约为83格(大于半格计为一格,小于半格忽略不计),总位移为8.3 m,故C正确.v-t图像中,v>0表示物体运动方向始终沿正方向做直线运动,图线不能反映物体的运动轨迹,故D错误.9.(2012·武汉三中高一测试)有一质点从t=0开始,由原点沿着x轴正方向出发,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1-6-13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6-13
A.t=1 s,质点离原点的距离最大
B.t=2 s,质点离原点的距离最大
C .t =2 s ,质点回到原点
D .t =4 s ,质点回到原点
解析:选BD.前2 s 内,物体一直向正方向运动,后2 s 向反方向运动,故2 s 末物体离原点最远,A 错、B 对;由图像的面积等于位移可知,前2 s 物体向前运动了5 m ,后2 s 又返回了5 m ,故4 s 末物体又回到出发的原点,C 错,D 对.
10.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第1 s 内通过的位移为0.3 m ,则( ) A .第1 s 末的速度为0.3 m/s B .第2 s 内通过的位移是1.2 m C .加速度为0.6 m/s 2
D .前2 s 内的平均速度是1.2 m/s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某时刻起,在第3 s 内和第4 s 内的位移分别是21 m 和27 m ,求加速度和开始计时时的速度大小. 解析:x 1=21 m ,x 2=27 m ,T =1 s 据x 2-x 1=aT 2得 a =x 2-x 1T 2=27-211
2
m/s 2=6 m/s 2 物体在3 s 末的速度 v =x 1+x 22T =21+272×1 m/s =24 m/s
所以物体的初速度
v 0=v -at =24 m/s -6 m/s 2×3 s =6 m/s. 答案:6 m/s 2 6 m/s
12.从车站开出的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走了12 s 后,发现还有乘客没上来,于是立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车,总共历时20 s ,行进了 50 m .求汽车的最大速度为多大. 解析:法一(公式法):设最大速度为v m ,由题意可得方程组 x =12a 1t 21+v m t 2-12a 2t 22① t =t 1+t 2② v m =a 1t 1③ 0=v m -a 2t 2④
由①②③④整理得:v m =2x
t 1+t 2
=2×5020 m/s =5 m/s.
法二(图像法):做出汽车运动全过程的v -t 图像如图所示,v -t 图线与t 轴围成的三角形的
面积与位移等值,故x =v m t 2,所以v m =2x t =2x
t 1+t 2=2×5020
m/s
=5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