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与安庆民歌

合集下载

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

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

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

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

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故事。

比如《打猪草》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男孩与一个女孩因打草损坏了农作物产生矛盾,通过对歌化解矛盾的故事。

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

又如《夫妻观灯》,通过一对青年夫妇元宵节观灯的见闻,描绘了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

不久,黄梅戏在搬演大戏上也有了成绩。

这些大戏主要是受“青阳腔”、“徽调”的影响而产生的故事完整的整本大戏,像《乌金记》,《七仙女下凡》等。

其中的《七仙女下凡》几经磨砺修改,最终定为《天仙配》,成了黄梅戏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

要指出的是,早期的黄梅戏,基本上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文艺形式。

从20世纪20年代起,黄梅戏日趋成型,也逐渐走上了职业演出的道路,其重要标志之一即是演出地点从农村走上了城市舞台。

先是在安徽怀宁一带出现了专业班社。

怀宁素有"戏乡"的称号。

这里唱黄梅调十分兴盛。

从演出一方来说,戏目多、人才多、班社多;从看戏者一方来说,观众多、市场多。

于是,一批戏班应运而生。

1926年,著名演员丁永泉(旦角)、曹增祥(小生)、丁和寿(丑角)等所在的班社活跃于安庆市区,此后在这里扎根。

黄梅戏进入城市以后,受到了京剧、越剧、扬剧、淮剧、评剧等剧种的影响,在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从剧目上看,改编、移植了其他剧种的好戏如《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

从音乐上看,传统唱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了传统唱腔中带有浓郁方言土语色彩的垫字,这样,唱腔简洁、明快,从字面上也好读易懂。

从表演上看,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程式化动作。

如开门、关门、圆场、喝酒等动作。

黄梅戏介绍

黄梅戏介绍

韩再芬Hale Waihona Puke 出生于1968年3月20号,祖籍安徽
潜山,原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二团主要演员, 现任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1980年进入 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学员队学艺,两年后便登 台。1984年因主演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姣》 一举成名。韩再芬的表演具有大家风范:扮相 俏丽,噪音圆润,表演细腻,演唱韵味纯厚、 清亮悦耳。她在舞台上、电影、电视里塑造了 许多婀娜多姿、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黄梅戏电视剧《郑小姣》、黄梅戏电视剧《女 驸马》、《天仙配》、《杨贵妃》、《香魂》、 《血狐帕》、《小辞店》、 《潘张玉良》、 《西施》、舞台剧《女驸马》、《莫愁女》、 《郑小娇》、《徽州女人》、《公司》等。另 外,她还先后主演二十余部电影和电视剧。
王小六:我家住在大桥头,起名叫做王小六, 去年看灯我先走,今年看灯又是我带头。 不觉来在自家门口,叫声老婆开门喽。 王 妻:正哪月十啊五闹哇元宵呀呀子哟, 火炮哇连天门哪前绕喂却喂却依喂却喂 却冤哪家舍呀嗬嘿, 郎啊锣鼓儿闹嘈嘈哇。 王 妻:花开花谢什么花黄? 王小六 :兰花儿黄。 王 妻 :麽花香? 王小六: 百花香。 王 妻 :兰花兰黄百花香相思调儿调思相, 自打自唱自帮腔。咦嗬郎当呀嗬郎当 瓜子梅花响丁当。 合唱 :喂却喂却依喂却喂却. 冤哪家舍呀嗬嘿郎呀九月里菊花黄哪。 王 妻: 环环子扭。 王小六 :开门喽。 王 妻 :扭扭子环。 王小六: 开门栓。 王 妻: 用手开开门两扇,捷!只见当家的转哪转回还
正生
又称挂须,有黑白须之分,一般黑须称正生,《荞麦记》中的徐文进、 白须称老生。重唱念,讲究喷口、吐字铿锵 《告经承》的张朝宗 有力。





1955年底,由桑弧执笔改编剧本,石挥导演, 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影片《天仙配》摄制完 成。 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 安庆黄梅戏《天仙配》的巨大成功,引发了香 港数十年黄梅戏电影的经久不衰!《天仙配》 是黄梅戏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影响遍及海 内外。它为人们留下的众多精彩唱段至今还为 人们所深爱。 影片于一九五七年获文化部优秀舞台艺术片二 等奖。 描写董永卖身葬父,在傅员外家为奴。玉帝第 七女同情董永遭遇,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夫 妇。七仙女一夜织锦10匹,帮助董永改三年长 工为百日。百日期满,玉帝逼迫七仙女返回天 庭,董永夫妻忍痛分别。剧本剔除董永与七仙 女的离合系由天定的宿命论思想,加强了这部 神话剧反封建的现实意义。

独具魅力的中国乡村音乐

独具魅力的中国乡村音乐

独具魅力的中国乡村音乐谁也无法想像得到,一个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历史的剧种,一个源自民间、发自山间、唱自田间的完全属于草根艺术的剧种,在中国当代戏曲史上会留下如此巨大的影响。

从南疆到北国,从东海到西藏,从长江两岸到广袤的北方,她优美的旋律总是在人们心头传唱。

在多年央视的收视率调查中,她总是高居榜首;不仅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着迷于她迷人的风采,亲切地称她是独具魅力中国乡村音乐。

她就是黄梅戏,一个从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地区成长发展起来的优秀的中国戏曲艺术之花。

2006年5月23日,国务院向世界公布了中国首批518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梅戏傲然跻身其中。

一个既具有经典性,同时又具有流行性的艺术,黄梅戏在走过风风雨雨100多年后,仍然散发着她的芬芳和美丽,成为安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闪亮的金色文化名片。

一、丰厚的戏曲土壤孕育了黄梅戏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之以歌舞演故事。

般来说,构成中国戏曲的元素有三:音乐、舞蹈、唱词。

学术界认为,中国戏曲最早的雏形是先秦的六乐,也就是六代之舞,即黄帝之乐《云门》,帝尧之乐《咸池》,帝舜之乐《韶削》,夏禹之乐《夏窬》,商汤之乐《大濩》,以及周初之乐《大武》。

而《夏窬》则在安庆潜山县张四墩新时期遗址上得到发现,证明这一构成中国戏曲起源的乐舞是在安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诞生的。

先秦乐舞有正散之分,雅俗之别,六乐为正乐雅乐,俗乐散乐泛指民间创作的歌舞、技艺、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民间艺术。

秦汉两代,帝王集中散乐演出的活动,促进了各种歌舞、技艺的广泛交流与发展。

并孕育了戏曲艺术。

汉代散乐又称角抵戏,也称作百戏。

史载,安庆自汉代就百戏盛行。

潜山人左慈在曹营宴会之际,作鲈鱼幻术,即魔术。

与会者皆为惊异。

孙策攻皖城,一次就得百工鼓吹部曲三万余人可见当时安庆的百戏之盛,为中国戏曲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东汉时期,安庆地区又诞生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北边的《木兰辞》相对应。

史学家认为,中国戏曲最终形成与唐代的俗讲与变文的出现有着密切关系,而变文中那些更加细腻的、详尽的描绘,更多来源于《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

黄梅戏与安庆民歌(续)

黄梅戏与安庆民歌(续)
复来充足双数 。 山伯访友》 《 梁祝 唱的[ 对板 ]前 引祝英 , 台辩解睡觉不脱衣那五句 , “ 把 牌环 扣” “ 丝环” 、纽 重复

直 到四十多岁 , 我才得看到 1 5 9年省里编 的《 9 安 徽 省传统 剧 目汇编》 梅戏卷 , 中《 黄 其 山伯访 友》 的许 多情节与《 祝英 台山歌 》 完全一样 , 我倍感亲切 。比 使 如, 祝英 台与嫂嫂打赌 , 到花 园桂花树 下埋红绫 ; 祝 梁 合置床 、 帐竟有一 丈二尺 长 ; 祝英 台睡觉不脱衣 , 解 辩 道 :在家许过 穿衣愿 , “ 三年睡觉 不脱衣裳 。上有 三百 牌环扣 , 下有三百纽丝簧——解解脱脱 不觉又天光。” 学友们老是调皮捣 蛋 , 先生要打手 心 、 罚跪 , 祝英 台 以 她机巧的答辩 , 屡次让大家免受体罚。等等等等。 “ 访友 ” 一场梁祝 回忆 杭州攻 书趣事的长段对 唱 , 简直 就是《 英 台山歌 》 祝 的翻版 , 仅举 一例 ( 略去说 明
( 第 5句 ) 原 四 、由 民 间说 唱 取材 改编 为黄 梅 戏
黄梅 戏从 民间说 唱艺术取 材 , 既取故事题材 , 也取 音 乐素材 。
5 0多年前 出版 的黄梅 戏的第 一部音 乐和理 论著 作《 黄梅 戏音乐》 王兆乾 著 )就已经论证 : ( , 黄梅戏 的花 腔戏唱腔来 自民歌小调 ;正本戏唱腔来 自民间说 唱音 乐。如 : 道情 , 叫“ 鼓 ”俗称 “ 也 渔 , 唱道仙 筒 ”是 一种说 唱 , 艺术 , 唱以 “ 所 湘子 传 ” “ 仙图 ” 故事 为主 , 的 乡 、八 等 有
… …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祝英 台山歌 》的语言 和音 乐 《 结构 , 与黄梅戏上下句反复的双数句式不 同 , 它以每 五 句 为一首 ( )是 单句 式结构 [ 段 , 前面 引用 的《 身歌 》 单 ( 之一 ) 是七句 ,单身歌 》 之二 ) 《 ( 则只有三句 , 单句 都是 式结构 。 。 ]这个问题的解决 , 黄梅戏一是 以增减句来凑 成双数 ;二是取其 中一句或一两 个词组 作有变化的反

黄梅戏的真正发源地

黄梅戏的真正发源地

黄梅戏的真正发源地李言水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最终形成在安徽安庆地区。

这是众多学者、专家和老艺人从艺人师从的记载、保留的剧目以及积累的唱腔(最具说服力的)等方面综合分析、全面衡量,审慎得出的结论。

笼统地说,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固然不错。

但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哪里?能不能具体一点?为什么会发源那里?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流传到安徽去的?如此等等的一系列问题和疑惑,亟待给质疑者一个明确且令人信服的回答和诠释。

否则,不仅很大程度上削减了“黄梅戏发源于黄梅”的说服力和可信度,而且也不利于科学认识黄梅戏的起源、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历史真相肯定只有一个。

笔者坚信,只要找到了黄梅戏的真正发源地,所有的(一)疑惑和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一)山河无言,实证如山。

黄梅戏既然发源于湖北黄梅,不妨到黄梅实地去看看。

首先,看一看黄梅的版图。

现在的黄梅县,尽管历史上县治沿革变化繁杂,但大体上是由湖北黄梅和江西德化两县于1936年合并而成的。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新蔡县改称黄梅县;五代南唐时,改浔阳县为德化县(民国3年一度改称九江县,但人们习惯仍叫德化县)。

民国20年(1931年)开始动议,民国25年(1936年),正式划定鄂赣省界,将江北原属江西德化(九江)的封、郭二洲以及团牌洲等地划归黄梅县管辖。

这块地域包括今孔垅一部分,分路绝大部分、小池绝大部分和新开六咀等地方。

从此合二为一,统称黄梅县。

熟悉黄梅历史的都知道,湖北黄梅和江西德化两县习惯上东面以东港(又称小江,素有鄂东“秦淮河”之称)为界,西边以分路到孔垅的西河为界,北边以孔垅德化桥为界。

东港就像一个大写的“L”字母,把黄梅和德化分隔开来。

东港北侧有驿路堤,既是江西德化防止湖患的屏障,又是湖北黄梅防止江汛的第二道防线,同时还是湖北黄梅出境的一条最直接、最简短、最重要的陆路交通干线。

如果让现在人有个更直观的印象,也可以这样讲,黄梅县界在东南面和现在的京九铁路走向差不多;西面在黄(梅)小(池)公路孔垅分路段往西一点,沿西河到江边。

黄梅戏的语言、唱腔与伴奏

黄梅戏的语言、唱腔与伴奏

黄梅戏的语言、唱腔与伴奏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方言,其特点是唱词结构多为“七字句式”和“十字句式”。

七字句式大多是“2+2+3结构”,十字句大多是“3+3+4结构”。

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根据唱词结构安排乐句形式,上下句对称,常使用“花腔”、“板腔”及“垛句”。

在使用花腔小戏的唱词时灵活多变,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

句数不一定全为偶数,有时出现较多的奇数句并重复最后一句构成偶数句。

唱念方法均用接近普通话的安庆地方官话唱念。

整本戏中用韵母念、官话唱,小戏说白则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唱腔仍用官话唱。

黄梅戏唱腔不同于其他戏种,虽然它借鉴了弋阳腔、青阳腔、徽剧、京剧,甚至汉剧和秦腔唱腔中的某些元素,但丝毫没有削弱鲜明的个性。

它的唱腔委婉清新,音调分为“花腔”和“平词”两大类。

在小戏中以花腔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皖南民歌风格。

而且“方言衬词”用得很多,如“呼舍”、“喂却”之类等(参见:《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

“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在《梁祝》、《天仙配》和《女驸马》等戏中大量使用。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大大地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相当于歌剧种的“咏叹调”唱段。

“平词”成了抒情、叙事性的主要唱腔。

大量地运用“平词”是一种改革,突破了传统戏曲中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模式,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黄梅戏唱腔。

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他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黄梅戏唱腔分为“两大一小”(即两大类:“主调”、“花腔”,一小类:阴司腔)。

“主调”又称“正腔”,是黄梅戏中常用的板腔系统的唱腔,有“平词”、“二行”、“三行”、“八板”、“火工”等。

这些腔体均有男、女腔之分。

男腔为“宫调式”(高胡do-sol定弦),女腔为“徽调式”(高胡sol-re定弦)。

三年级下册音乐测试题含答案

三年级下册音乐测试题含答案

三年级下册音乐测试题班级姓名成绩1.在演唱《嘀哩嘀哩》时应该以()感情A.活泼的B.激烈的C.悲伤的2. 《春天来了》是哪个国家的童谣()A.法国B.德国C.美国3.下面的音符中,附点四分音符是()A. 5-B. 5·C. 54. 附点四分音符应唱()A.一拍B.二拍C.一拍半5. 《旅行之歌》应用()速度演唱。

A.稍快B.进行曲C.中速6. 《郊外去》是()独奏曲A. 口笛B. 钢琴C. 口琴7. 丁善德是我国作曲家、钢琴家,下面哪些作品是他的()A. 《长征交响曲》B. 《郊外去》C.《快乐的节日》8. ▼是()记号A.连音B.顿音C.力度9. 《雨天等妈妈》是一首()歌曲A.叙事B.抒情C.歌舞10. 《吉祥三宝》采用了()与()的表演形式.A.对唱B.齐唱C.重唱D.合唱11. 《苗岭的早晨》是()独奏曲。

A.钢琴B.口笛C.小提琴D.口琴12. 下面哪一个拍号是四三拍拍号()A. 4/4B. 2/4C.3/413. 四三拍,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拍。

A. 4拍B.3拍C.2拍14. 3/4拍的强弱关系是()A.强弱弱B.强次强弱15. 《金孔雀轻之跳》是一首具有()风格的歌曲A.傣族B.苗族C.彝族16. 《阿细跳月》是()A.民族管弦乐B.西洋管弦乐17. 《阿细跳月》表现的是()人民“跳月”时的快乐心情。

A.傣族B.苗族C.彝族18. 《铃铛舞》是()人民喜庆丰收时所跳的一种民间舞蹈A.傣族B.苗族C.彝族19. 《顽皮的小闹钟》曲作者安德尔逊是()人。

A.美国B.德国C.法国20. 《杜鹃》是一首()A.中国儿歌B.美国儿歌C.法国儿歌21.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按一定顺序先后演唱同一曲调称()A.合唱B.轮唱C.齐唱22. 下面三个音符,哪一个是附点八分音符()A. ×B. ×·C. ×-23. 《芦笛》是一首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的()A.波兰民歌B.德国民歌C.法国民歌24. 《幽默曲》是()独奏曲A.钢琴B.口琴C.小提琴25. 花会是我国()地区春季举行的民俗风情聚会。

黄梅戏起源于哪个省

黄梅戏起源于哪个省

黄梅戏起源于哪个省黄梅戏是安徽省黄梅地方剧种之一,中国戏曲文化艺术之乡。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黄梅地区,是中国戏曲中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

黄梅戏是安徽省汉族地方剧种,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悠久。

黄梅戏为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其唱腔以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一带民间故事为基础,发展形成黄梅调,是中国戏曲文化艺术中最为古老、最有历史底蕴和最具代表性者。

黄梅戏与徽剧、越剧并称为中国戏曲四大剧种,“四大地方剧种”成为中国戏曲的三大经典流派之一。

黄梅戏,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另两个为梅花奖)。

它发源于安徽省黄梅地区(今安庆),并于明清时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国闻名、影响深远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中国戏曲文化艺术之乡。

黄梅戏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但又因是以黄梅地方民间文学艺术和传统戏曲艺术之精髓为基础创作而成,故在演出时也以“黄梅”二字命名,这是对黄梅戏最准确最全面地揭示。

1.起源黄梅戏的起源,首先是由于黄梅方言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流行地区,而这个地区的方言又是以“黄梅”二字命名的,故黄梅戏与流行地区的方言有着很深得渊源关系。

现在所说的黄梅戏最早发生于清朝乾隆时期(1736-1789年)中国徽州地区,在安徽省西南部,主要分布在安庆、池州、芜湖、宣城、铜陵等地。

安徽方言发源于明代中后期,流行于安徽北部及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地。

据明代著名学者徐光启(1506-1647)对安徽方言资料记载:“余在安徽中北部之六安之北,有黄梅、弋阳腔)、庐江调)、采茶戏、皮影戏等剧种。

”乾隆时期因时、地、族文化不同及艺人创作能力不同而产生了很多不同流派剧目;后来又因为地域和风俗习俗差别等原因有所差别,但各地在吸收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语言风格及演唱艺术等多种风格和流派。

这些都为后来黄梅戏演员和演出形式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戏曲历史上起着承上启下之重要作用。

到晚清时期,黄梅戏已经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比较著名的一个剧种且具有较大规模的演出和影响。

安庆地域文化-黄梅戏

安庆地域文化-黄梅戏

安庆地域文化-黄梅戏安庆地域文化-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徽省安庆市的地方剧种,也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其方言基础是安庆话。

从黄梅戏的唱腔中可以发现安庆方言对其的影响程度。

黄梅戏源于安庆地区,是从独角戏、二小戏、三小戏发展演变而来的,从黄梅戏的舞台语言,我们可以判断出黄梅戏与安庆地区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黄梅戏简介黄梅戏,黄梅戏源于源于唐初的黄梅采茶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的农村,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在从小戏过渡到本戏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被老艺人称之为“串戏”的表演形式。

所谓“串戏”是指那些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一组小戏。

这些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

“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其中一些年龄大的剧中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也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如左图)等。

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而至今,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也已经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

黄梅戏起源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简介

历史沿革(三):
第3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迅速发展,从流行安庆 一隅的民间小戏,一跃而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1953年成立安徽省黄梅 戏剧团后,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的合作下,先后整理、改编了《打 猪草》、《夫妻观灯》、《推车赶会》、《天仙配》、《女驸马》、 《罗帕记》、《赵桂英》、《三搜国舅府》等传统剧目。编演了神话剧 《牛郎织女》和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等。其中《天仙 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小店春早》已摄制成影片。这一 时期,出现了对黄梅戏表演艺术做出较大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潘 等 有成就的演员。现在黄梅戏专业剧团共有50个,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 表演细腻动人,现已成为颇受全国广大观众欢迎的剧种之一。
所扮演的角色如荞麦记中的王三女罗帕记中的陈赛金鱼网会母的陈氏等小旦又称花旦多扮演活泼多情的少女或少妇要求唱做并重念白多用小白安庆官话声调脆嫩甜美表演时常执手帕扇子之类舞动简单的巾帕花扇子花
黄梅戏简介:
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名黄梅调,其他名称还有 采茶戏、花鼓戏、化谷戏、茶篮戏、二高腔等。 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安徽安庆,与湖北黄梅采茶戏 有渊源关系。是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 主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其中一支东移到以安徽怀宁 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用当地语音歌唱,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流布于安徽、江苏、福建、江西、湖北、台湾等省。
精品黄梅戏赏析(1):
题名: 牛郎织女-黄梅戏
相关名人: 严凤英 王少舫 黄宗毅
内容:牵牛星与织女星相恋。王母怒斥天规难容,必须予以惩处。金牛星为牵牛星说情, 王母非但不予理睬,反将金牛星与牵牛星一起贬谪下凡犁耕。织女星又向王母求情,也 被锁入云房。牵牛星与金牛星来到人间,分别变作牛郎与老牛。牛郎的嫂嫂为人刻薄, 对牛郎极其冷漠,并逼着牛郎的哥哥与牛郎分家。牛郎不愿连累哥哥,只得带着那条与 他相依为命的老牛,忍痛离家。自牵牛星下凡后,织女星空守云房,深感寂寞。一天, 她乘王出巡之机,与众仙女驾起云雾,降临人间的碧莲池戏水解愁。这天,老牛忽然开 口说话,祝愿牛郎幸福,把牛郎领到池边与织女相会,促成他们完婚。从此,牛郎与织 女男耕女织,生下一男一女,全家融融乐乐。王母出巡归来,发现织女私下凡尘,便遣 天将捉回复命。牛郎痛不欲生,金牛星献出宝角,变成一只牛角船,牛郎挑着两个孩子 登船腾空而起,在南天门追上了织女。夫妻二人抱头痛哭,盟誓永不分离。王母从头上 拔下金钗,在牛郎织女脚下划出一条天河,把他们强行分开,规定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相 会一次。从此,每年七月初七,无数的喜鹊都飞到银河上空,搭成一座天桥,使牛郎织 女相会。

安庆的特色

安庆的特色

安庆的特色安庆是安徽省辖地级市,有着丰富的特色和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安庆的特色:1.怀宁贡糕:怀宁贡糕是安庆的传统特产之一,曾为宫廷专用贡品。

这种糕点口感松软、甜而不腻,吃后回味悠长。

2.桐城丝枣:桐城丝枣是安庆的特色水果之一,因果实外形似丝瓜而得名。

这种枣子口感鲜甜、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备受消费者喜爱。

3.岳西板栗:岳西板栗是安庆的特色坚果之一,以其香、甜、糯的口感赢得了广泛好评。

这种板栗不仅可以直接食用,还可以加工成各种美食,如糖炒板栗、板栗粥等。

4.宿松香芽:宿松香芽是安庆的地方名茶,以其形似柳叶、色翠绿、香高味醇而闻名。

这种茶产自大别山茶区,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的功效。

5.徽派建筑:安庆地区的徽派建筑风格独特,以粉墙黛瓦、马头墙为主要特征,有着精美的雕刻和装饰。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美学价值,也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6.黄梅戏:安庆地区的黄梅戏是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气息。

黄梅戏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唱腔优美动听,深受观众喜爱。

7.五千年文博园:五千年文博园是安庆市的一个大型文化主题公园,以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为主题,包括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等系列场馆以及商业街、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

这里是一个集文化、旅游、教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园区。

8.天柱山风景名胜区:天柱山是安庆市著名的旅游胜地,以其雄奇险峻的山峰、清澈流淌的山泉、飞瀑流泉等自然景观而著名。

这里还是道教和佛教的重要圣地,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和历史遗迹。

9.油炸鬼:油炸鬼是安庆的传统小吃之一,是用面粉发酵后制成的细长条状食品,经过高温油炸后变得脆黄可口。

它是当地居民喜爱的早餐食品之一。

10.老鸡汤面:老鸡汤面是安庆的传统面食之一,以鸡肉和鸡汤为主要原料烹制而成。

这种面条汤汁浓郁、味道鲜美,具有滋补养生的功效。

在当地很受欢迎。

以上就是一些安庆的特色和文化遗产。

安庆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和魅力,值得游客前来探索和体验。

黄梅戏

黄梅戏

• 中国五大戏曲剧之-黄梅戏: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 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 《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其发源 地一说为安徽怀宁黄梅山,另一说为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 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 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 “皖剧”。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 •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 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 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 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 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 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 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 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 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黄梅戏著名演员 严凤英
• 严凤英心高气傲,一意追求着完美。在黄 梅戏的舞台上,《柳树井》、《打猪草》、 《天仙配》……她收获着一个又一个成功。 黄梅戏由一个地方小戏发展为具有全国影 响的大剧种,严凤英也成了黄梅戏的代表 与象征。但在感情生活中,接二连三,她 收获的却似乎总是不幸。与三个好人的三 段姻缘,因为思想性格,因为时代偏见, 因为政治风云,结果不是生离就是死别。 她的辉煌与不幸,也从某个小小的侧面, 为那个过去了的时代勾勒出一幅剪影。
黄梅戏的地位
•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 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 族戏曲之一。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 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 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的概述

黄梅戏的概述

曾获得众多奖项,多次赴香港、澳门、新加坡、德国、台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文泛的好评,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骄傲和光荣已成为历史,新世纪已经找开希望之门,如今的安徽黄梅戏又涌现出如马兰、黄新德等为代表的众多新人。

面对新世纪,我们寄希望于新一代黄梅戏传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黄梅戏的发展历史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与安庆当地其他各种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安庆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

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

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

“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黄梅戏的艺术特色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

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

有关安庆的民歌童谣

有关安庆的民歌童谣

有关安庆的民歌童谣
推荐文章
有关安徽的民歌童谣热度:传统民歌分享鉴赏热度: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推荐热度:民歌是指什么音乐热度:经典儿童歌曲大全100首_少年儿童歌曲经典热度:
安庆,古称舒州,别称宜城,简称“宜”。

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1] 安庆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安庆民歌的童谣,欢迎阅读!
有关安庆民歌的童谣一
蓝蓝的天空/云铺的被,
红萝卜的胳膊/白萝卜的腿;
弯弯的月亮/风荡荡地吹,
清潭般的眼睛/柳叶做的眉;
绿油油的麦叶/黄灿灿的穗,
嫩生生的脸庞/红嘟嘟的嘴;
尕妹妹一见没有法子睡,
揉碎了情哥哥的肝和肺。

有关安庆民歌的童谣二
“新打水车一丈长,
郎做车辐姐做厢。

郎做车辐长来往,
姐做车厢搂抱着郎,
搂抱着郎!
翻来覆去还在姐身上。


有关安庆民歌的童谣三
“太阳悠悠往上扬,
姐洗衣衫郎插秧。

郎插三行望望姐,
姐捶三下望望郎,
望望郎,
青衣裳捶成了白衣裳。

有关安庆民歌的童谣四
“红生生的胳膊/白生生的腿,做梦都想和你一起睡。

红嘟嘟的嘴唇/粉嘟嘟的屄,看到荷花就想到了你……”。

黄梅戏实用发声技巧与方法

黄梅戏实用发声技巧与方法

黄梅戏实用发声技巧与方法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作为一枚黄梅戏迷,你该怎么去练声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黄梅戏实用发声技巧与方法,希望对大家有用。

1、美化声音声音是由弹性物体机械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频率的快慢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我们人体的歌唱发声是由“动力部分”(胸廓、肺、横隔、腹肌)即呼吸的对抗作用产生气息,再由“振动部分”(喉头、声带)受到冲击后产生振动,发出喉原音,再通过“共鸣部分”(胸腔、口腔、头腔)共鸣腔体的共振作用,使声音扩大美化,最后由“咬字部分”(唇、齿、牙、舌、喉)各部位的变化运动而发出带有语言歌唱的人声来。

对于一个戏曲演员来说,嗓音是个决定的因素。

现实中,我们承认每个人嗓音的天赋条件,但有了好嗓子,要想达到经久耐唱,不生(或少生)喉病的生理标准和演唱从容自如,声情并茂的艺术标准,还必须进行长期的训练,必须掌握正规的发声规律,即科学发声。

科学发声的含义和实质就是运用最节约的发声能量,发挥发声器官最大的声乐作用,达到最佳的艺术嗓音效果。

它是一种方法。

也是一种技巧。

但得注意的是要根据各人不同的声带条件,结合剧种的风格特点,求实理智的进行练习。

黄梅戏是一个以真声演唱的剧种,这符合它独特的艺术情趣和传统的美学原则。

这种唱法接近语言话声,贴近生活,给人以亲切之感;同时也形成了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

鉴于这一特点,黄梅戏首先要重视和加强“自然音区”的练声,这一“自然音区”就是指一个演员在自己适当的音域内,感觉发音最为舒畅的音区,它既没有低音的压抑感,也没有高音的紧张感,声音容易集中靠前,富于弹性,气息力度的支持点比较容易控制,歌唱性和表现力都很强。

再加上黄梅戏的歌唱旋律(尤其是传统唱腔)比较低平,音域扩张不大,一般都在3——5度之间循环变化,所以要有选择、有针对性的进行气声、字声结合的练习,例如嗓音较窄,音量较小的可多以“a”“o”“e”或“ma”“mo”等开口音练发声,选择“到”字韵、“上”字韵、“彩”字韵的唱段进行练唱:嗓音较散、较闷、较暗的可多用“i”“ie”“mi”等练发声,选择“也”字韵、“起”字韵的唱段来练唱。

黄梅戏有哪些艺术特点-黄梅戏知识

黄梅戏有哪些艺术特点-黄梅戏知识

黄梅戏有哪些艺术特点-黄梅戏知识黄梅戏有哪些艺术特点-黄梅戏知识 为帮助⼤家更加地了解黄梅戏,下⾯,⼩编为⼤家分享黄梅戏的艺术特点,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唱腔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腔系。

花腔以演⼩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活⽓息和民歌⼩调⾊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戏中⼴泛使⽤;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戏常⽤的唱腔,有平词、⽕攻、⼆⾏、三⾏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在⾳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演奏堂⿎、钹、⼩锣、⼤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

中华⼈民共和国成⽴以后,黄梅戏正式确⽴了以⾼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类。

花腔以演⼩戏为主,富有浓厚的⽣活⽓息和民歌风味,多⽤“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

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于⼤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乐⽅⾯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常⽤于⼤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

黄梅戏以⾼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

⼀、语⾔ 黄梅戏语⾔以安庆地⽅语⾔为基础,属北⽅⽅⾔语系的江淮官话。

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字句式。

七字句⼤多是⼆、⼆、三结构,⼗字句⼤多是三、三、四结构。

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常使⽤垛句。

花腔⼩戏的唱词灵活多变,有三⾄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语化⽆词意的字。

句数不⼀定为偶数有时奇数句重复最后⼀句便成偶数。

安徽民歌总结

安徽民歌总结

安徽民歌总结引言安徽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它以深情、真挚的歌词,悦耳动听的曲调,表达了安徽人民对生活、爱情、乡土情怀的热爱和追求。

本文将对安徽民歌进行总结与分析,以了解它的特点和魅力。

起源与发展安徽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楚国音乐,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性格。

受到周围地区音乐的影响,安徽民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不同历史时期,安徽民歌也不断吸收了外来的艺术元素,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形式。

特点与风格1.歌词简洁而富有深意:安徽民歌的歌词通常非常简洁,但却能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歌词中常常蕴含着诗情画意的意象,以及对生活和爱情的思考和感悟。

2.曲调优美动人:安徽民歌的曲调多样而优美,富有旋律感。

它们常常以简单而朴实的方式表达情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3.受地域文化影响:安徽民歌受到当地地域文化的熏陶,体现了安徽人民勤劳智慧、热爱自然、崇尚家庭和睦的精神风貌。

许多歌曲以描绘田园生活为题材,反映了农民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主要流派安徽民歌有着丰富的流派,下面介绍其中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1.滁剧民歌:滁剧民歌是安徽滁州地区的特色传统音乐,它结合了戏曲和民歌的特点,歌词优美、曲调动人。

滁剧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视为滁剧表演不可或缺的伴奏。

2.蚌剧民歌:蚌剧是安徽蚌埠地区的地方戏曲,它的民歌流派也非常有特色。

蚌剧民歌以其独特的曲调和抒情的歌词而闻名,其表演形式多样,有时会伴随着舞蹈,给人以视听的双重享受。

3.黄梅戏民歌:黄梅戏是湖北省和安徽省交界地区的戏曲,其民歌流派也影响了安徽地区。

黄梅戏民歌通常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渴望,以其激情四溢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影响与传承安徽民歌作为安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地人民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反映了安徽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也传递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智慧。

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安徽民歌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

安徽省民间小调大全

安徽省民间小调大全

安徽省民间小调大全安徽省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民间小调作为安徽省的民间艺术之一,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和生活。

安徽省民间小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安徽省民间小调的大全,希望能够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安徽的民俗文化。

1.《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以其婉转动听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而闻名。

黄梅戏的唱腔多以小调为主,表现了安徽人民的生活琐事和情感体验。

在黄梅戏中,常常出现一些经典的民间小调,如《梅花三弄》、《水调歌头》等,这些小调旋律优美,富有地方特色,是安徽省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徽剧》。

徽剧是安徽省的另一种地方戏曲剧种,以其细腻的表演和独特的唱腔而著称。

徽剧中的民间小调多以忧伤、离别、爱情等为题材,如《霸王别姬》、《赤壁赋》等,这些小调旋律悠扬,歌词含义深刻,能够深深触动人心。

3.《芜湖二人转》。

芜湖二人转是安徽省芜湖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以其幽默搞笑的表演和生动活泼的唱腔而备受欢迎。

在芜湖二人转中,常常出现一些风趣幽默的小调,如《打虎上山》、《二人转对唱》等,这些小调富有地方特色,让人忍俊不禁,是安徽省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

4.《淮剧》。

淮剧是安徽省淮北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粗犷豪放的表演和豪放不羁的唱腔而著称。

淮剧中的民间小调多以英雄豪杰、爱情离别等为题材,如《赤壁》、《大鼓》等,这些小调节奏明快,富有激情,能够让人感受到淮北地区的热情和豪放。

5.《徽调》。

徽调是安徽省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以其婉转悠扬的旋律和深沉含蓄的情感而著称。

徽调中的民间小调多以山水田园、恋爱情感等为题材,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渔舟唱晚》等,这些小调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爱情的歌颂,是安徽省民间音乐的精髓所在。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安徽省的民间小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旋律优美,深受人们喜爱。

这些民间小调不仅是安徽省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宝贵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荒 的 时机 。
繁多, 统称 为 “ 采茶 调 ”后来 人们 又把 许 多茶 歌 串联 。 起 来演 唱简短 的故 事 。 名之 日“ 茶 戏”这 也是 黄 就 采 , 梅 戏早 期 曾用过 的名称 。
这 一说 法有道 理 , 嫌片 面 。 与 黄梅戏音 乐唱 但 也
第 兰种 传 说 , 因 为这 一 带谷 雨 过 后 , 是 稻秧 已
对三种传说稍作了解与辩析之后 , 再考查一些 相关资料 , 应能发现: 第一 , 鄂 、 皖、 赣三省 山水相连 , 黄岗、 湖北 江西九 江、 安徽 安 庆三地 区的 民 间 习俗 、 民歌 民乐 、 会歌 灯 舞、 说唱艺术等 , 都有许 多相通相 同之处。三地 的本 土 戏 曲都 叫“ 采茶戏 ”而且 , 的“ 宁采茶戏 ”湖北 , 江西 武 、

到非 灾 区和轻 灾 区 , 偏 传 到 同是 灾 区且 灾情 更严 偏
重 的安 庆各 县 , 怎 么讲得通 呢?再 说 , 这 宿松 与 黄梅
两 县 山水相 连 , 民间交 友 , 结亲 , 通 庆 吊 ; 文 , 互 会 学
艺 , 贸 , 来 频繁 。 自有 生 民 以来就 是 如此 , 商 往 文化 上 的交 流 生 生不 息 , 时而 行 , 随 实在 犯 不 着 凑 那 逃
黄梅 戏 , “ 又名 采茶 戏 ” “ 、花鼓 戏 ”“ 高腔 ” , 、二 等
太 湖 叫“ 腔 ” 望 江 叫 “ 弥 , 龙腔 ” 怀 宁 叫 “ , 怀腔 ” 还 曾 ,
实难 成立 。 自古 道 :水往 低 处流 ” 长江 西来 , “ , 经黄 梅 , 宿松 。 望江 、 宁 、 庆 , 连 沿 怀 安 过枞 阳而 东 下 ; 从
恐不 及。 有安庆 的 民间艺人 不仅 坚持不 懈 , 且顽 只 而
为名 , 以及 其 影 响 力 的扩 张 , 些 都是 在 安 庆地 区 这 发生 的。推 动这个 进程 , 造就 这些业 绩的 , 主要是 安 庆地 区 的历代 艺术 家 ( 包括 外地 人在 安庆 从事 黄梅
戏事 业 的艺术 家如江 苏 南京 的 王少舫 、 山东 临沂 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龙感湖、 官湖 、 湖 、 大 黄 泊湖 、 昌 湖 、 岗湖 、 沙 武 破 枫 湖 、 瑶湖 、 子湖 、 陈 菜 白荡湖 等 等 , 与长江 相 通 , 都 却
只 有 龙感湖 仅 约 四分之 一 在黄 梅县 境 内 , 其余 的都
在 安 庆境 内 。如 果 江 、 泛 滥 成 灾 , 松 、 江 、 湖 宿 望 怀
ART OF HUANGMEI OPERA

的“ 黄梅采茶 戏” 安庆的黄梅 戏 , 、 三者有许 多剧 目、 曲
三、 黄梅 戏形 成 一个 公 认剧 种 , 以“ 梅 戏 ” 并 黄
调的名称都完全一样 ,故事情 节、曲调旋律也大体相 似。所 以实在难 以辨别何者为源 , 何者是流。 第 二 , 地采 茶 戏在 I 三 R社会 都 被 “ 正统 ” 和上 派 流社 会贬 斥 为 “ 花鼓 淫 戏 ” 都 对 它的 发 明权避 之 惟 ,
宁 、 阳等 下 游 多湖 泊 地 区 当 受害 更 严 重 ( 照上 枞 对 述府 、 旧志 , 县 就应 当更清 楚 ) 。旧时信 息不通 , 民 灾 逃水 荒互 有往 来 是可 以肯定 的 , 逃 向非 灾 区和轻 但 灾 区的 , 则应 是 主流 。黄 梅 灾 民没 把黄 梅采 茶 调传
的正本 戏。 期演 出也不 用管 弦 乐器伴 奏 , 早 只用锣 鼓 加帮腔 , 称 “ 打七 唱 ” 有三 个人 打 锣 鼓 , 个 人 俗 三 ( 七
装扮 角色 , 就可 以演 出一 台戏 ) 。 关于 黄梅戏 的来 源 , I B时有 三种 传说 : 说是 安徽 境 内长江 两岸盛 产茶 叶 , 雨前 后 , 谷 青年 男女上 山采 茶 时爱唱茶 歌 , 茶歌 曲调丰 富 , 目 名
王兆乾 等 ) 。
强地 渐渐 向都市 渗透 , 终于获 得 了成 功 , 并在上 世纪
5 0年代造 成 了全 国性影 响 , 波及 海外 ; 于 8 又 0年代
插 , 麦 待 收 , 民趁 此 闲 暇搭 台唱 戏 。 求丰 年 。 小 农 祈 因这 个 季 节 在 长 江 中 下 游 叫做 “ 梅 ” 节 , 名 黄 季 故 “ 梅戏 ” ( 黄 。 这个 说 法也 有 一定 道理 ,但是 缺 乏依
据 , 以考 证。 ) 难
腔 的实际 情况 不甚 相 符 : 梅戏 的主腔 平 词 、 板 、 黄 八 火 工 、 腔 等都 与 采茶 调 没有 关 系 , 另 有所 自 ; 仙 而 花 腔 小调十 分丰 富 , 茶调 只 占到 其 中不到十 分 之一 。 采 第二 种 , 说是 湖北 黄梅 发大 水 , 梅 灾民逃 水荒 黄 来 到安 庆地 区 , 门卖 唱 乞讨 , 沿 叫化 谷 物 , 这样 把 就 黄梅采 茶 调传过来 了 , 后来 发展成 戏 曲 , 以黄梅 戏 所 也 叫“ 花鼓 戏” “ 谷 戏” 、化 。 “ 逃水 荒 ” 说被 很 多人所 接 受 , 揆 之情 理 却 一 但
大 别 山流 出的 河流 , 江s  ̄ 成 湖 泊 , 到 lE B 自西 至 东 有
借用“ 徽剧 ” “ 、皖剧 ” 为名 。 当程 长 庚 为 首 的 徽剧 艺 术 家 们 在 京 城 广 采 博
纳, 融会贯 通 , 造京 剧 的时候 , 创 在他 们 的老家 , 又一 种全 新 的戏 曲—— 黄 梅戏 , 由一 些普 普通通 、 不见 名 经传 的平 民百姓 创造 出来 了。 黄梅 戏脱 胎于 安庆 地 区的 民歌 、灯 会歌 舞和 民 间说 唱艺 术 , 约在 清道 光 年 间 , 经有 “ 大 已 两小 戏 ” 、 “ 小戏 ” 三 的演 出 , 后逐 步 发展 到 移 植 和 编演 较 大 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