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民歌非遗代表项目的地理分布
地理热点|常考的33种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
地理热点|常考的33种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1.水稻种植与水资源: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之一、中国广袤的江河湖泊以及丰富的降水资源为水稻的种植提供了条件。
而水稻种植也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例如稻田的灌溉系统和湿地的保护。
2.秦岭与华山:秦岭是中国的分水岭,北面是黄河流域,南面是长江流域。
秦岭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关中和陕西地区的发源地,陕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而华山则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是陕西的象征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3.长江与文化: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内陆河流。
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比如三峡、古代城市和文化名人故居等。
4.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农业聚居地之一,这里孕育了古代中国伟大的文化与文明,比如良渚文化、夏商周文化等。
5.雅鲁藏布江与西藏文化: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西藏地区的母亲河。
西藏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有着独特的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雅鲁藏布江的壮丽景观和丰富的水资源为西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6.长城与边塞文化:长城是中国古代的边防工程,也是中国的文化瑰宝。
长城沿线有许多与边塞文化相关的景观和遗迹,比如敖包、塔、关城等。
这些景观和遗迹见证了中国的边防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和文化交流的特点。
7.苏州园林与水城文化: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园艺文化的瑰宝。
苏州的独特水城文化和富饶的水资源为苏州园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苏州园林以其精致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8.汴京与国际贸易:汴京是中国古代的首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汴京位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这里有丰富的农产品和商业资源,加上北方的交通优势,使得汴京成为了商业和文化的中心。
10.大运河与南北文化交融: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连接了南方的江河湖泊和北方的黄河,促进了南北地区的贸易和人员流动,推动了南北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们世代相传的具有文化传承、历史独特性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和活动,并且是以非物质形式传承和表现的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和实践技艺等多种形式,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对于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空间分布特征1.地域分布广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覆盖了全国各个地区。
从北方的春节庙会、南方的花灯节,到西部的藏戏、东部的婺剧,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传统文化遗产通过世代相传,不仅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表达,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地域特色鲜明中国的非遗文化在不同的地域有着鲜明的特色。
比如京剧、评剧等剧种在北方地区影响深远,潮剧、客家山歌等剧种则在南方地区广泛传承,而襄阳秧歌、川剧等则在中部地区独具特色。
这些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旅游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3.城乡差异明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在城乡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一方面,城市中的传统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比如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在城市中的传承机构更加完善,演出、培训等活动更加频繁;一些农村地区的非遗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传承人逐渐减少,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二、影响因素分析1.历史文化传统中国非遗文化的分布和形成受到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各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得到了形成和传承。
比如昆曲、京剧等剧种在中国古代宫廷文化和民间戏曲文化的影响下得以繁荣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形式。
2.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也是影响非遗文化分布的重要因素。
比如广东佛山的顺德水乡,由于水乡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和水乡文化,包括了岭南音乐、佛山岭歌、广东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_程乾
收稿日期:2012-11-19;修订日期:2013-03-08基金项目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NDJC041YB )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1YJAZH017)资助。
作者简介:程乾(1968-),男,河北易县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生态旅游与空间信息化相关研究。
E-mail:qiancheng525@ 地理科学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程乾,凌素培(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08)摘要摘要: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水平的重要路径。
通过GIS 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2376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台湾地区除外)。
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呈带状、组团状分布,分布不均衡。
从全国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组团状分布在东部(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而西部相对稀少,呈现西疏东密的空间分布;从南北看,南方分布数量与密度均大于北方,且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带。
影响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地理大环境的影响,物产丰富和人类活动较多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二是与人类的宜生环境和民族性地域性有关;三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地处边疆,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入侵,文化传统不易被破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析;地域分布;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K903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审美价值,它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和人类文明的“活态”延续,同时也打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它表征着民族身份、民族标志和民族认同。
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存在主要依附于人这一载体,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承延续。
故非遗研究对国家和民族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放次业当地的摇30.20国家文化将长江文化区分为四部分文化区
放次业当地的摇30.20国家文化将长江文化区分为四
部分文化区
从分区来看,长江文化区可分为四部分。
(1)巴蜀文化区:山川重阻,其地四塞,但借助于奔腾不息的岷江、嘉陵江等,巴蜀人唱响了嘹亮的川江号子,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特质。
(2)荆楚文化区: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抒情传统,富有热情和想象,表现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风俗人情——敢爱敢恨、自由奔放。
(3)江淮文化区:地处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过渡地带,是连接中国南北文化的走廊与桥梁,素有“天下以江淮为国命”之说。
(4)吴越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东临大海,西接彭蠡,自古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及“两浙之富,国用所恃”之说,人文荟萃,群星灿烂;“饭稻羹鱼”造就了其文化所特有的精致、灵动、细腻。
从全国范围看,长江的文化影响力是沿着黄金水道的轴线逐步向南北两翼扩散,从长三角城市群逐步向周边区域渗透,进而辐射全国的。
长江流域正在凝聚为一条无形的“文化带”,进行着文化立体的、多维的交流。
打造“文化长江”,追溯文化渊源,既能够把握和突出长江流域各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深刻内涵,又能够发掘长江文化带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亲缘关系,推动共建、共享、共生、共同发展。
中国文脉每章概括
中国文脉每章概括摘要:一、引言:中国文脉的定义与重要性二、中国文脉的历史脉络1.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文化奠基2.汉唐时期:儒家思想繁荣,文学艺术发展3.宋元时期:诗词曲赋,市民文化兴起4.明清时期:小说戏曲,世俗文学盛行5.近现代以来:西学东渐,文化变革三、中国文脉的地理分布1.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源地2.长江流域:南方文化的代表3.西部地区:多民族文化交融4.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并重四、中国文脉的传承与创新1.传统文学形式的传承与发展2.现代文学、影视、网络文化的兴起3.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文脉走向世界五、中国文脉的未来前景1.文化自信的提升2.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3.“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互鉴与发展正文:中国文脉,是指我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各地域、各时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脉络。
它犹如一条丰富多彩的大河,汇聚了华夏民族的智慧与文明,见证了我国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中国文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中华民族自豪感的源泉。
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唐时期的儒家思想繁荣,再到宋元时期的诗词曲赋和市民文化兴起,以及明清时期的小说戏曲和近现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中国文脉历经沧桑,不断演变。
这些历史时期的文化成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脉的丰富内涵。
中国文脉的地理分布,充分体现了我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黄河流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成长;长江流域的南方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风俗习惯,为中华文明增添了浓厚的色彩;西部地区多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中国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传承与创新方面,中国文脉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文学形式,如诗词、散文、小说等,还催生了现代文学、影视和网络文化的兴起。
这些新兴文化形式,为传承和发扬中国文脉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同时,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中国文脉正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探究川江号子非遗民歌的现状与传承
探究川江号子非遗民歌的现状与传承作者:王硕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3期摘要:川江号子非遗民歌历史悠久,是我国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号子这一民间艺术失去了存在的物质载体,正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本文从川江号子的艺术特征入手,剖析其生存现状,对其保护和传承的措施作深入分析。
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推动川江号子非遗民歌传承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川江号子非遗民歌;现状;传承川江号子是川渝人民劳动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反映了川江流域的人们的生活、劳动和风土人情,展示了川渝人民朴实的情感和顽强的意志,具有丰富的音乐内涵和较高的文化价值。
2006年川江号子被列入非遗名录,号子的保护和传承逐渐得到各方的重视,对非遗民歌的抢救已经迫在眉睫。
1 川江号子非遗民歌的艺术特征川江号子是川江船工劳作时为统一动作和节奏所唱的劳动号子,曾被称为川江船工号子、川江船夫曲等,后统一简称为川江号子。
这是一种由号工领唱,其他船工帮腔、合唱的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艺术,被称为“长江文化的活化石”。
川江是指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的各条江河的统称。
川江号子包括川江流域内所有江河船工号子。
千百年来,木船是川江航运的主要工具,木船的动力需要靠船工拉动,然而川江流域航道曲折、礁石林立、水急滩多,船工在拉纤时需要用号子来统一劳动的步伐、节奏和动作,使船只顺利前行。
号子的旋律多彩、内容丰富,时而抒情悠扬,时而紧张激昂,表现了劳动人民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下不畏艰险和勇往直前的气概,是船工们与险滩恶水搏斗的生命之歌。
木船在行进的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环境,根据不同环境,号子会有节奏和音乐情绪的变化,如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等。
川江号子的领唱号工通常是由经验丰富的船工担任,其熟知不同流域的水文环境,歌词有的是劳动号令,有的反映船工生活、沿江风光、民间传说等,多为七言四句,簡洁明快、朗朗上口,表现了船工们坚忍不拔、团结协作的精神面貌。
中国民歌的分布
中国民歌的分布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
由于民族不同,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不可能划一,只能存异。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
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
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
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
“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
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
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
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
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
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
维吾尔民歌在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
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
闻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地域特点与中国广袤的土地、悠久的历史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中国民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一、东北地区民歌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民歌的特点是奔放豪放、朴实自然。
歌词常以表达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欢乐为主题,歌唱方式力度大、音域宽广、以嗓音厚重浑厚为主。
代表性的东北民歌有《二马上向前冲》、《女儿情》等。
二、华北地区民歌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华北民歌的特点是清唱多、旋律简单优美、节奏稳定。
歌词主要以表达对农田劳动、家庭生活以及感情表达为主题,歌唱方式充满力量、语调稳定。
代表性的华北民歌有《百灵调》、《战马奔腾》等。
三、西北地区民歌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西北民歌的特点是豪放激昂、热情奔放。
歌词多以歌颂民族团结、沙漠风情、牧民生活为主题,歌唱方式通常较为高亢、音域广阔。
代表性的西北民歌有《塞上曲》、《孔雀飞舞》等。
四、西南地区民歌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西南民歌的特点是悲壮磅礴、丰富多样。
西南地区多山,民歌中表达了对山水的歌颂以及对自然的感慨和热爱。
歌唱方式独特,常带有喉音、颤音等特殊技巧。
代表性的西南民歌有《茉莉花》、《藏儿哥》等。
五、华南地区民歌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华南民歌的特点是悠扬动听、多样性强。
歌词主要描绘生活琐事、感情抒发以及揭示社会生活。
歌唱方式轻柔流畅,多以二人对唱或合唱形式呈现。
代表性的华南民歌有《兰花草》、《梧桐雨》等。
总结起来,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和差异主要体现在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展现了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人民生活的特点。
这些民歌丰富多彩,展示了中国多元的音乐文化。
长江三大古文化区
长江三大古文化横贯于中国南部的长江, 其作为“世界河流之王”不仅拥有巨大的自然资源优势, 而且还拥有无以伦比的人文资源优势。
它仅在古代文化遗产方面所呈现出的泱泱气度与落落风貌, 在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大体系中就足以令人叹羡。
一、长江三大文化区的物质遗产从历史区域上看, 长江文化可以分为巴蜀文化区、楚文化区及吴越文化区三大区域, 它们分别是长江上游、中游及下游的古代文化。
它们之中, 当然还可作细致的划分, 如巴蜀文化区亦可再分为滇文化区、黔文化(夜郎文化) 区等, 它们与四川盆地(包括盆周地区)内的巴蜀文化间的关系在新、旧石器时代或各有起源, 后来即互有影响、互为补充, 共同发展, 至春秋战国间则最终为巴蜀文化所涵盖。
虽然, 由于地域的辽阔, 其彼此间的差别不可能完全消融, 但共同的特点则是明显的, 主要的。
这犹如春秋战国之际四川盆地内的巴蜀文化尽管又可以按巴文化、蜀文化独立看待, 但由于交融点、共同点太多而终被研究者以巴蜀文化笼而统之的道理一样。
这个道理, 已被从云南到贵州中经川西平原直至川东岭谷的考古发掘资料所大体证实。
同理, 在吴越文化(或称扬越文化)区内, 尽管可以再分为赣文化区、徐淮文化区、闽台文化区、岭南文化区, 甚至于吴文化区、越文化区, 但至春秋战国时期则尽可以以吴越文化区去大体概括。
至于楚文化(或称荆楚文化)区, 因为两湖文化同出一源, 自古一体, 所以一直被研究者视为一个比较单纯而独放异彩的独立文化区域。
长江文化代表了南中国文化, 是古代中国南方民族和移居、生活于南方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万里长江沿线亦是中华民族的一条生命线和发展线。
长江流域早在几百万年前便分布着若干个人类发源点与生长点, 最早有距今200万年的巫山人(其化石出土于重庆巫山县)、距今170 万年的元谋人(出土于云南省元谋县)———两者代表着中华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直立人。
此外在长江流域还发现有距今六七十万年的郧县人(出土于湖北省郧县)、郧西人(出土于湖北郧西县) , 距今20 万年的长阳人( 出土于湖北长阳县)、丽江人(出土于云南省丽江县)、和县人(出土于安徽省和县), 距今5~1 万年的资阳人(出土于四川省资阳市)、汉阳人(出土于湖北省武汉市)。
高二地理必修知识点:自然文化遗产的名称与分布
高二地理必修知识点:自然文化遗产的名称与分
布
高中是重要的一年,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地理必修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四川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云南黄龙风景名胜区--四川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湖南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八达岭--北京长城山海关--河北长城嘉峪关--甘肃明清故宫北京--北京明清故宫沈阳---辽宁莫高窟---甘肃平遥古城--山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
苏州古典园林--江苏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北京颐和园--北京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河北天坛---北京曲阜孔林、孔府、孔庙--山东大足石刻--重庆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青城山都江堰--四川
布达拉宫历史区---西藏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安徽丽江古城----云南龙门石窟---河南明清皇家寝陵明十三陵、明孝陵--北京明清皇家寝陵明显陵--湖北明清皇家寝陵清东陵、清西陵-河北明清皇家寝陵盛京三陵--辽宁云冈石窟---山西庐山国家公园--江西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辽宁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山东峨眉山乐山大佛--四川黄山--安徽武夷山---福建
在高中复习阶段,大家一定要多练习题,掌握考题的规律,掌握常考的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大家的分数。
为大家整理
了高二地理必修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中国民歌的分布
中国民歌的分布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
由于民族不同,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不可能划一,只能存异。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
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
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
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
“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
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
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
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
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
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
中国民歌的分布
中国民歌的分布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
由于民族不同,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不可能划一,只能存异。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
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
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
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
“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
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
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
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
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
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
维吾尔民歌在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
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
闻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
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色
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色——以西北高原民歌为例关靖云/新疆大学文化地理学家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空间范围不同的地形、地貌、位置、天象、气候所构成的地理环境对世界上面貌各异的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一向具有稳定而直接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综合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实际上就是对他们生活方式的一个描述。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而民歌则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
通过对民歌文化的研究,能够使人们透过民歌了解其背后隐藏的劳动人民对生活、对社会、对爱情等的最直接的情感表达。
能够唤醒和帮助人们对区域景观的感知。
1.民歌文化的研究现状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 广泛流传在民间, 属于民族音乐中的民间音乐文化范畴, 其创造者主要是广大劳动人民, 是在世代口头传承的过程中集体创作和修润的。
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所以民歌能充分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
民歌的题材、体裁、传播与地理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区域性是民歌的一大特点。
这地域风格差异源自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源自中国复杂丰富的地理环境,源自中国数千年超稳定的经济结构,更直接的源自于各地的方言风俗文化。
把这种区域差异以文化区的形式分开是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音乐之乡”大会的召开吹响了音乐地理研究的号角。
但是国内地理学长期以来对民歌文化是相对忽视的, 即使文化地理学也总是把工作重心置于建筑、服饰、信仰等易于把握地域特征的文化要素上。
民歌文化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娱乐”而已。
然而, 事实是在民歌文化平凡的背后隐藏着劳动人民最直接的情感表达,反映着区域特殊的背景环境。
对民歌文化的研究主要有:马勇,从音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角度分析了音乐的起源、传播、风格、文化区的划分等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1995);刘岩,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使音乐文化的历史化、背景化、区域化、多元化等问题(1996);吴永生,结合民歌发展的历史基础,从文化地理角度探讨了民歌文化的地域整合型,将中国民歌划分七个民歌区,并且论述了各区域民歌文化的特征及形成的地理基础(2005);刘怡,采用支持向量机技术,研究了对中国民歌的地域模式分类方法。
长江流域民歌非遗代表项目的地理分布
□172向文,等长江流域民歌非遗代表项目的地理分布HUNDRED SCHOOLS IN ARTS文章编号;1003-9104(2019)01-0172-06长江流域民歌非遗代表项目的地理分布向文2蔡际洲"(1.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97,2.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湖北荆州434023;3.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湖北武汉430060)摘要:我国政府于2004年8月宣布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通过十多年的推进,现已先后批准并公布了四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章以长江流域298项民歌非遗代表项目为对象,运用分区统计、专题图呈现的方法对长江流域青藏、滇黔、巴蜀、荆楚、吴越五大音乐文化区的民歌代表项目之地理分布进行观察。
一则客观呈现研究对象的空间现状,二则为相关部门决策及学界的深度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词:长江流域;文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地理分布;中国传统音乐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我国传统音乐与地理空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
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沉淀和发展,这一交叉领域的研究对象不断扩展,研究视角日趋多样,学科意识也逐步由自发阶段走向自觉阶段l,16-'7o在此过程中,民歌的地理分布研究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并成为这一领域的重要研究视角之一。
本文所涉内容是长江流域区域文化背景下的非遗民歌项目的地理分布问题。
有关该领域的前人文献并不多见。
其中,最早的是杨匡民于1999年发表的《长江中游文化区民歌结构>[2)58-67-文。
在该文中,他提出了“长江三处文化区”说,即长江上游的巴蜀音乐文化区、中游的荆楚音乐文化区、下游的吴越音乐文化区。
并对“长江中游中南区民歌结构”进行了分析与阐释。
2000年,蔡际洲撰文提出长江流域“五个音乐文化区”说13]'3-'9,在“三处文化区”的基础上增加了上游的青藏、滇黔两个音乐文化区,将长江流域扩展为五个音乐文化区。
热点09 非遗苏绣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热点09 非遗苏绣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我国民族传统刺绣工艺中的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
各地的刺绣作品多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
图为完成中的某名绣代表作品《荔枝》。
完成下面小题。
1.四大名绣都出现在我国南方地区,影响传统刺绣生产的主要因素是()A.原料B.市场C.人才D.政策2.图中所示的刺绣作品属于()A.苏绣B.湘绣C.粤绣D.蜀绣3. 2022年9月18日下午,漯河市委书记刘尚进带队实地督导农民丰收节筹办工作并召开推进会。
河南省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将于9月23日在我市举办,依托漯河“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临颍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振兴示范村商桥村“三大板块”,举办开幕式庆丰收迎盛会、传统文化及非遗成果展示展演等系列活动。
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当天,日出日落方位()A.东北升,西北落B.东南升,西北落C.东北升,西南落D.正东升,正西落宣纸为文房四宝之一,是供书画、裱拓等用途的高级艺术用纸。
安徽泾县宣纸历史悠久,制作过程需要经一百四十多道传统手工工序,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制作工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遗目录。
安徽宣纸年产仅数百吨,除满足国内市场外,还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安徽泾县宣纸产量不高但产需矛盾不突出,原因有()①价格较高②知名度低③应用范围有限④市场竞争激烈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5.安徽泾县宣纸主要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主要原因是()A.空间距离较近B.消费水平较高C.关税税率较低D.文化习俗相近6.为传承和保护泾县宣纸制作工艺,应采取措施()A.扩大生产规模B.加强技术创新C.培养传承艺人D.寻求政策保护嵌瓷又称剪瓷塑,是广东省潮汕、闽南等地区各地祠堂、民居和寺庙顶部装饰的一种地方传统手工技艺,也是传统文化中稀有的特艺品种。
非物质文化遗产题库非遗题库
一、填空题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行政主管单位是( 国务院)。
2.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直接)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制作等传承工作,并愿意将自己所知道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后人的某些自然人或群体。
3.国务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大体可分为证史价值、(正史价值)、补史价值等三个方面。
5.民间说唱又叫“曲艺”,以说和唱为主,是一种以(叙述)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韵文、散文兼用,可以连说带唱。
6.流传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三大史诗包括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7.从传承主体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杰出(传承人)为依托。
8.民间舞蹈依功能不同,可分为娱人型舞蹈和(娱神)舞蹈两大部分。
9.南京云锦与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和广西壮锦并称中国传统“四大名锦”。
10.中国的四大民间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11.满族的鹰猎,可驯养的鹰有多种,其中最名贵的叫(海东青)。
12.玉雕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西蓝田玉、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和(辽宁岫岩玉)并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玉”。
13.中国古代在不同的季节打猎有不同的称呼——春猎为、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
14.政府、(学界)、商界以及新闻媒体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而是保护主体。
15.(砖雕)在我国影响很大,与木雕、石雕并称“建筑三雕”。
16. (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样式17.我国农耕文化类型大体上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
18.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19.2005年,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保护(非遗传承人)二、单项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2.中国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中国民歌的八个区域
中国民歌的八个区域
中国民歌的八个区域包括: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东北受萨满教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新疆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西藏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的藏族民歌区、内蒙古的蒙古族民歌区以及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的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每个区域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歌风格和特点,它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音乐内涵,而且具有生动的民间特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长江三角洲的民俗文化有哪些特色?
长江三角洲的民俗文化有哪些特色?一、传统节日文化1. 春节: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华南地区独特的春节传统文化的代表,如舞狮、舞龙等庆祝活动。
2. 清明节:人们会祭奠祖先,扫墓、植树等传统习俗,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对大自然的尊敬。
3. 端午节:以龙舟竞渡为代表的活动,展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悠久的水上文化。
二、民间艺术文化1. 花灯艺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花灯制作技艺独特,以红灯、笼灯、船灯、寿面灯等为代表,形态各异,工艺精细。
2. 扯铃艺术:扯铃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艺术性与技巧性相结合,展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音乐文化。
3. 折纸艺术:折纸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传统中国手工艺之一,通过纸张的折叠和雕刻,创造出各种精美的艺术品和工艺品。
三、美食文化1. 小龙虾:长江三角洲地区因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培育出的小龙虾鲜嫩可口,成为当地重要的特色美食。
2. 麻辣烫: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麻辣烫以其火辣麻辣的口感,成为了当地人最喜爱的小吃之一。
3. 臭豆腐:臭豆腐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传统美食之一,具有独特的口感和浓郁的风味,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
四、民俗习惯1. 龙舟竞渡:长江三角洲地区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人们在端午节龙舟竞渡时,以龙舟为载体,展示民族的勇敢与智慧。
2. 红白喜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婚礼和葬礼习俗中,红色代表喜庆,白色代表忌讳,体现了当地人对生死的敬畏和对家庭幸福的追求。
3. 佛教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普遍信仰佛教,佛教文化渗透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如寺庙建筑、佛教艺术等,形成独特的民俗文化。
五、传统手工艺1. 漆器工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漆器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漆器制品造型独特,色彩鲜艳,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2. 绣品工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绣品工艺历史悠久,包括苏绣、湖绣、平绣等多种绣法,以精湛的刺绣技艺和独特的图案风格而著称。
3. 木雕工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木雕工艺精美绝伦,以雕刻细腻、线条流畅、造型独特等特点而闻名,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
中国音乐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
中国音乐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江苏是中国东部沿海省份之一,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江苏的民歌元素在中国音乐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反映了江苏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
本文将从江苏民歌的地理文化特点、音乐风格特点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音乐创作中的地域文化特点。
一、江苏民歌的地理文化特点江苏位于中国东部,东临黄海,南临长江,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其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为江苏民歌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江苏地处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影响中国各个地方的文化生活。
长江流域的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风情,深厚的文化内涵。
江苏的民歌元素受长江民歌的影响,融合了长江流域的文化特点和民俗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除了长江文化的影响,江苏还处于南北文化交汇的地带,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在江苏得到了良好的融合。
江苏的民歌元素不仅受到长江流域文化的熏陶,还受到北方和南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
江苏民歌的音乐风格受到地理文化特点的影响,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
江苏地处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民歌以悠扬的曲调和深情的歌词著称,江苏民歌也继承了这一特点。
江苏民歌的曲调优美动听,歌词含蓄细腻,富有南方人情味和江南水乡的风情。
江苏民歌还受到浙江、上海等南方地区音乐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南方风格。
江苏民歌的曲调通常轻快柔和,表现出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丰富人情。
江苏民歌的伴奏器乐多采用民间乐器,如二胡、琵琶、古筝等,音乐旋律优美,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特定风格。
江苏民歌的地域文化特点不仅体现在音乐风格上,更体现在文化内涵方面。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的地区,江苏的文化内涵深厚,丰富多彩,反映了江苏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特点。
江苏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江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情感。
长江流域的世界遗产
长江流域的世界遗产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
海拔在3000米以上,由黄龙、牟尼沟两部分景区组成。
地表钙化是黄龙景观的最大特色。
199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县境内,总面积约620平方公里,自然景色兼有湖泊、瀑布、雪山、森林之美,有“童话世界”之誉。
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四川盆地西南,以自然风光和佛教胜迹闻名于世,有“峨眉天下秀”美称。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乐山市郊,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
大佛高71米,开凿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历史90年完成,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像。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灌县。
岷江进入灌县以后,水势减缓,沙石沉积,常泛滥成灾。
秦官员李冰及其儿子从公元前256年到公元前251年在离堆上游修坝,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并筑有水门调节水量,修成了具有防洪、灌溉、航运多种功能的水利工程,保证了百万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青城山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边缘都江堰风景区内,林木青翠,四季常青,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位于四川省境内,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和夹金山脉,由7处自然保护区和9处风景名胜区组成。
云南丽江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民居建筑富有西南少数民族特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云南境内“三江并流”自然景观“三江并流”地区自然景观,位于云南西北青藏高原南延的横断山脉纵谷地区,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
中国南方喀斯特中国南方喀斯特(South China Karst)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在2007年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
重庆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大足县,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649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明清时期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相齐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流域民歌非遗代表项目的地理分布向文;蔡际洲【摘要】我国政府于2004年8月宣布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十多年的推进,现已先后批准并公布了四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以长江流域298项民歌非遗代表项目为对象,运用分区统计、专题图呈现的方法对长江流域青藏、滇黔、巴蜀、荆楚、吴越五大音乐文化区的民歌代表项目之地理分布进行观察.一则客观呈现研究对象的空间现状,二则为相关部门决策及学界的深度研究提供基础依据.【期刊名称】《艺术百家》【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6页(P172-177)【关键词】长江流域;文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地理分布;中国传统音乐【作者】向文;蔡际洲【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97;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湖北武汉43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0我国传统音乐与地理空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
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沉淀和发展,这一交叉领域的研究对象不断扩展,研究视角日趋多样,学科意识也逐步由自发阶段走向自觉阶段[1]6-17。
在此过程中,民歌的地理分布研究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并成为这一领域的重要研究视角之一。
本文所涉内容是长江流域区域文化背景下的非遗民歌项目的地理分布问题。
有关该领域的前人文献并不多见。
其中,最早的是杨匡民于1999年发表的《长江中游文化区民歌结构》[2]58-67一文。
在该文中,他提出了“长江三处文化区”说,即长江上游的巴蜀音乐文化区、中游的荆楚音乐文化区、下游的吴越音乐文化区。
并对“长江中游中南区民歌结构”进行了分析与阐释。
2000年,蔡际洲撰文提出长江流域“五个音乐文化区”说[3]13-19,在“三处文化区”的基础上增加了上游的青藏、滇黔两个音乐文化区,将长江流域扩展为五个音乐文化区。
2004年,蔡际洲的《引商刻羽:长江流域的音乐》一书,对该流域五个音乐文化区的代表性品种进行了系统介绍。
[4]在上文所述已有文献中,目前尚无研究长江流域民歌非遗项目的地理分布者。
因而不能回答在长江流域这一地理空间内,关于民歌非遗项目的“是什么”“有哪些”等问题。
本文拟对我国自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批准并公布的四批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中长江流域民歌代表项目的地理分布状况进行研究。
同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制图功能,参考蔡际洲《引商刻羽:长江流域的音乐》一书中“五个音乐文化区”的划分范围,对青藏、滇黔、巴蜀、荆楚、吴越各区域民歌的代表项目进行观察。
一则客观呈现研究对象的空间现状,二则为学界的深度研究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本文的研究材料来源有二: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公布的国家级非遗名录;二是长江流域各省、市、自治区文化厅网站公布的省级非遗名录。
其中包括侗族大歌、哈尼族多声部民歌、藏族拉伊、马山民歌、洞庭渔歌、嘉善田歌等代表项目,共计298项。
一、全流域民歌非遗代表项目概览根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各分卷的统计结果显示,长江流域19个省、市、自治区收录在册的民歌有近两万首。
另据湖北省各地群艺馆、文化馆提供的资料进一步统计得知,仅湖北一省在1980年代田野调查中收录的民歌数量就多达一万首。
不仅如此,长江流域民歌的种类也相当丰富,基本涵盖了全国大多数民歌类别。
如从音乐体裁上看,有山歌、号子、小调等。
从歌唱形式上看,既有徒歌式,也有带伴奏的;既有独唱、齐唱,也有合唱、对唱、接唱;既有单声部,也有多声部。
从演唱场合上看,既有渔歌、猎歌、田歌,还有丧歌、婚礼歌、宗教歌,等等。
自2006年以来,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已经连续公布了四个批次的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
下面,我们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相关功能,就前四批国家级、省级民歌非遗项目的数量及在各音乐文化区的地理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和介绍。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表1 长江流域各音乐文化区民歌非遗项目统计一览表(单位:项)文化区青藏音乐文化区滇黔音乐文化区巴蜀音乐文化区荆楚音乐文化区吴越音乐文化区总计国家级4101221855省级1648726641243总计2058848749298从上表可知:长江流域国家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共55项,省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共243项。
从国家级项目看,荆楚音乐文化区数量最多,共计21项;其次是巴蜀音乐文化区,共计12项;其它依次为滇黔音乐文化区10项、吴越音乐文化区8项、青藏音乐文化区4项。
从省级项目看:数量最多的是巴蜀音乐文化区,共计72项;其次是荆楚音乐文化区,共计66项;滇黔音乐文化区共48项,吴越音乐文化区共41项,青藏音乐文化区相对较少,仅16项。
从五大音乐文化区纳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的民歌项目之总数来看:巴蜀、荆楚音乐文化区数量均超过80项,其次是滇黔、吴越音乐文化区,分别为58项和49项。
青藏音乐文化区数量最少。
上表一方面客观反映了长江流域民歌非遗代表项目之丰富,同时也说明各音乐文化区民歌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布之不均衡。
以下,我们再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平台,将长江流域民歌非遗代表项目相关数据(含名称、申报地等)与相应的空间数据(文化区、省、市、县等)对接,分别生成了国家级和省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的地理分布专题图①。
如下图1、图2所示:图1 长江流域国家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地理分布示意图如图1所示:55项长江流域国家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且集中分布在湖北、湖南、川东、黔东一片;长江下游则集中分布在苏南、皖南毗邻片区;长江上游的云南省则呈现出按民族聚居区域进行分布的特点;青海、西藏两省数量相对较少。
图2 长江流域省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地理分布示意图如图2所示:243项省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主要分布在滇黔、巴蜀音乐文化区沿长江一线;荆楚、巴蜀音乐文化区是省级非遗项目的集中地;其次是滇黔和吴越音乐文化区;青藏音乐文化区的省级民歌非遗项目主要集中在川西毗邻区,而西藏、青海大部的数量偏少。
二、国家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的地理分布上文仅对全流域各文化区国家级和省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的数量和分布进行了总体分析,下面以音乐文化区为单位,对各区域代表项目的地理分布作进一步观察。
1.青藏音乐文化区据统计,青藏音乐文化区国家级民歌非遗项目共有4项。
其中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歌——藏族拉伊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青藏高原东部的青海玉树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玛达咪山歌、华锐藏族民歌、甘南藏南藏族民歌以“藏族民歌”之名,在2008年由多地地方政府联合申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四年之后,西藏自治区中部的藏族民歌——班戈昌鲁于2011年进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其具体数量及地理分布情况见表2、图3:表2 青藏音乐文化区国家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统计一览表图3 青藏音乐文化区国家级民歌非遗项目地理分布示意图2.滇黔音乐文化区滇黔音乐文化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5个,第二批4个,第三批1个,共计10个。
具体见下表:表3滇黔音乐文化区国家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统计一览表如表所示:云南省在前三批申报中共获批5个国家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
覆盖区域除傈僳族、哈尼族、彝族、布朗族聚居区外,还包括多民族聚居区的云南大理弥渡县。
贵州省在前三批申报中共有4个入选国家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黎平县的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台江和剑河等地的苗族多声部民歌、惠水的布依族民歌等均凭借其独特的西南民族特色与边寨风情先后获批。
广西西部毗邻区那坡县传唱的壮族民歌也因其乡情浓郁、诚挚淳朴之风获批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具体分布情况见下图:图4滇黔音乐文化区国家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地理分布示意图3.巴蜀音乐文化区巴蜀音乐文化区民歌入选前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共计12项。
第一批5项,第二批6项,第四批1项。
具体见下表:表4 巴蜀音乐文化区国家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统计一览表巴蜀音乐文化区内四川省国家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有两项。
就其地理分布情况来看,位于成都平原以西的邛崃市。
邛崃素有“天府第一州”的美誉,而这里就是竹麻号子的主要流布地区。
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巴中市,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巴山背二歌就流传在这一区域。
文化区内重庆市共获批国家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6项。
这里是三江汇聚之处,号子尤其著名,如码头搬运号子、南溪号子、川江号子等。
除此之外,江北的木洞山歌、江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酉阳民歌、秀山民歌均先后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长江流域支流延伸至陕南、甘南区域,如金沙江、汉江上游地区的紫阳民歌等,也成功入选。
具体分布情况见下图:图5 巴蜀音乐文化区国家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地理分布示意图②4.荆楚音乐文化区荆楚音乐文化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民歌项目共21项,其中第一批4项,第二批12项,第三批3项,第四批2项。
如下表所示:表5 荆楚音乐文化区国家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一览表从项目的区域分布来看,荆楚音乐文化区入选民歌项目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两省。
其中,湖北省共申报入选7项,分布的区域一是江汉平原腹地,含荆州、潜江、天门等地,这里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歌遗存;二是鄂西南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以山地为主,是汉族、土家族、苗族杂居之地。
其中,兴山民歌古韵犹存,利川灯歌音调高亢、词意诙谐,深受当地人喜爱。
湖南省共申报入选9项,除了长江、沅水、湘水、洞庭湖的号子和渔歌外,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也有多项入选。
另外,与湖北、湖南接壤的赣西北、皖西南等地区也有5项申报成功。
主要分布情况如图6所示:图6 荆楚音乐文化区国家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地理分布示意图5.吴越音乐文化区吴越音乐文化区入选前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民歌项目共有8项,其中第一批2项,第二批4项,第三批2项。
具体情况见下表:表6 吴越音乐文化区国家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统计一览表如图7所示:吴越音乐文化区的国家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主要集中在皖东南。
这里地势西高东低、低山绵延,徽派文化特征无处不在。
马鞍山市的当涂民歌、巢湖市的巢湖民歌、黄山市的徽州民歌以及滁州民歌均相继入选。
浙江环太湖地区的嘉善田歌、上海浦东的码头号子,以及江苏省的高邮民歌、兴化的茅山号子等亦申报成功。
从入选民歌看,既体现了吴越大地的传统文化特色,也体现了该区平原耕作、水乡鱼肥的民俗风情。
图7 吴越音乐文化区国家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地理分布示意图三、省级民歌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地理分布1.青藏音乐文化区青海、西藏及川西地区入选的前四批省级民歌非遗代表项目共23项,属于长江流域内的共16项。
其中,西藏自治区3项,川西地区12项,青海省1项。
从项目数量上看,川西与西藏自治区毗邻区是青藏音乐文化区省级民歌非遗项目的集中分布区,其间川西傈僳族高腔、摩梭人阿哈巴拉调特色尤其鲜明,但因传唱主体数量日益减少,日渐消亡,迫切需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