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消费合作社经营管理思想研究
国民政府与抗战时期的劳工福利5
国民政府与抗战①时期的劳工福利江红英(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成都610031)摘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认识到改善劳工福利与抗战有着密切关系,不仅能够为抗战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还能够调和劳资矛盾,巩固国民党统治,能够增加生产,适应战时需要等,因而采取了一系列改善劳工福利的举措,从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到制定一系列法规,并采取了实施工矿检查和《职工福利金条例》,设置职工福利委员会和职工福利社等重要措施。
这些举措取得了一定效果:稳定了社会秩序,支撑了抗战;使劳工福利有所改善,但改善的程度不均衡。
从总体上看,国民政府的劳工福利政策贯彻乏力,而劳工的福利水平也依然低下。
关键词:国民政府抗战劳工福利抗战时期,社会部官员张永懋曾对“劳工”概念作如下解释:“所谓‘劳工’,系指被雇用从事生产有经济价值的物品或担任劳务并领受工资之人。
”[1]253社会部另一位官员谢征孚则阐述了国民政府所谋的劳工福利:“借工厂法、矿场法限制劳动年龄、工作时间及工资给付等;以劳工制度预防并救济劳工之疾病、伤害、失业与老年之贫穷等;以团体协约法及劳动契约法保障其工作权”;“改善他们的生活,如组设生产、消费、运输、信用等合作社,改良农业或手工业技艺,办理农工补习教育、卫生、体育、娱乐、食堂、宿舍、家庭住宅、子弟学校、托儿所及职业介绍所等”。
[1]4那么,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劳工福利问题上到底有哪些作为呢?一、国民政府对战时劳工福利的认识“吾国民党及其政府自称历来非常重视劳工福利问题。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在1943年曾宣称:国政府基于本党社会政策,对于劳工福利之推行,向极重视。
”抗战时期,“自社会部改隶后,因职责所在,对于劳工福利之推进更趋积极,在立法与行政上,均竭其最大之努力”。
[2]32-33为何抗战时期“更趋积极”,“竭其最大之努力”?原因在于劳工福利问题与抗战有着紧密的关系。
第一,改善劳工福利能够调和劳资矛盾,避免工人斗争,既能巩固国民党统治,又能为抗战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经济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经济一、抗战时期经济统制政策与工业政策(一)经济统制政策:统购统销、专卖、限价统制物资分为五类1、粮食2、日用品:花纱布3、工业器材4、外销物资(特种矿产品、指定统销特产品)5、专卖物资(二)工业政策1、工厂内迁2、大力扩展国营工业3、援助发展民营工业4、支持工业合作运动二、抗日战争的财政政策1、增加税收:扩充征税品目、改定佂课标准及调整税率;创办新税2、举借内债3、求助外债4、田赋征实三、工厂内迁对后方经济的作用:1、工厂内迁奠定了内地特别实西南地区的工业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2、为后方带来了一支强有力的技术力量,对后方工业发展起到很到作用3、产品一定程度上满足后方军需民用。
四、国家资本垄断地位形成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1、工业垄断是在工业生产大破坏、技术水平日趋下降的过程中建立的。
2、是由于政府政策的导向,国家财政全力扶持的结果。
3、工业垄断地位从军事工业开始,通过大规模创办军事工业实现。
4、是在外国资本支持下形成的。
五、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经济困难的内外原因1、外因:由于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也增加了中国人力与物力的消耗,海上与陆上的封锁,物资来源几乎决断。
2、内因:国民政府压制私人资本的发展和对农民的掠夺政策,造成了工农业生产的萎缩,物资日益缺乏。
六、国统区经济困难具体体现1、国统区工人生活的不断恶化(1)沿海工业集中地区遭到日军炮火的疯狂轰击,严重破坏,工人生活状况随之恶化。
(2)由于通货膨胀,工人工资下降。
2、国统区农民生活极为悲惨3、国统区薪金收入者的生活也相当困难七、国家垄断资本的发展(一)、金融垄断的加强(二)工业垄断的形成(三)商业垄断的形成八、1937—1942年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短暂繁荣的具体原因:1、大后方急剧增加的人口有效地拉动了市场需求。
2、进口商品的锐减和外国在华投资的减少,为后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抗战时期“工合运动”的历史考察及时代价值
抗战时期“工合运动”的历史考察及时代价值
梁军;李翔
【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44)1
【摘要】工业合作社运动是在抗战期间兴起的群众性经济互助救亡运动,旨在动员和组织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并促进国内生产。
在战时促进了经济发展与自力更生,起到了社会动员和民族意识培养的作用,并扩大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工业合作社运动仍然存在一定局限,其本质仍是旧式合作社,加之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限制以及其内部组织管理等问题,最终走向了衰落。
工合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可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总页数】7页(P86-92)
【作者】梁军;李翔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9
【相关文献】
1.论试抗战时期的工合运动与国际合作
2.论抗战时期的延安工合运动
3.工合运动与抗战时期中国西北慈善事业
4.束缚与解放:抗战时期西北工合运动中的妇女生产
5.丽江“工合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2025届高三上期十月阶段检测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6题,每题2分,共52分)1.下表为不同古籍中关于大禹时期“万国”的描述,据表可知,大禹时期(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春秋·《左传》(大禹)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战国·《庄子》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
西汉·《战国策》A.分封制度盛行B.内外服制确立C.打破禅让传统D.王权初步形成2.秦郡置“守”“尉”分掌民政、军事之权。
到西汉末期,就出现“守”“尉”互兼的事例。
东汉时期大部分郡都废“尉”而并其职于“守”。
这一变化( )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C.造成了官僚机构的臃肿D.体现了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演变3.隋炀帝时期,开通江南河,使余杭(今杭州)能凭船只沿运河直抵北方。
同时,炀帝又特意下诏废弃了陈朝故都丹阳(今属南京)与余杭地区之间耗资巨大才打通的水道。
隋炀帝的做法( )A.旨在强化对江南的管控B.厉行专制导致施政混乱C.提高了运河的运输效能D.遏止了南方经济的发展4.唐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颁布《显庆姓氏录》,规定只要做官进了五品,就可以列入其中。
这是由政府公布的士族等第的权威名录,被列入名录的有245姓、287家,较之唐太宗时减少48姓、1364家。
此举旨在( )A.强化中央权威B.巩固统治基础C.推进科举改革D.平衡派别利益5.下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
据此推测,当时( )A.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瓦解B.税制变化推动家庭结构变迁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不断完善6.北魏孝文帝曾诏“六月庚午,禁杀牛马”、孝明帝亦重申“杀牛禁”。
《辽史·太祖纪》也曾载“太祖……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
这能够反映该时期这些少数民族( )A.牛耕技术的发展B.统治思想的异变C.政权更迭的频繁D.经济结构的变化7.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为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
抗战时期晋绥边区的集贸易
抗战时期晋绥边区的集市贸易摘要抗战时期是晋绥边区集市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边区集市数量不断增加,商品种类日益丰富,交通日趋便利,逐渐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区域性集市网络。
这得益于边区政府推动集市贸易发展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集市贸易在边区经济运行中发挥了承接生产、启动消费、调节供需、平抑物价的重要功能,从多方面满足着群众的需求,提高了边区经济运行的效率。
边区集市贸易亦存在集市分布不平衡、商品结构单一及管理较混乱等问题。
面对问题,边区政府及时披露并积极解决。
集市贸易的发展不仅在流通方面为抗战胜利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亦反映出中共在新经济形态下对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的探索。
关键词晋绥边区,集市,发展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20-0042-08关于集市贸易,目前已有较多研究成果。
其中,关于江南、长江中上游地区、珠江三角洲流域及华北地区的集镇研究较为丰富。
?近年来,也有学者就较为薄弱的山西市镇进行了专题研究。
?但就山西市镇已有研究来看,学者论述的重点较多集中在明清或近代,较少论及抗战时期根据地的集市。
?发展集市贸易不仅是抗战时期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亦是中共在新经济形态下探索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路径之一。
1940年晋西北行政公署成立后,晋绥边区集市贸易得以恢复和发展,集市、商号不断增加,商品种类日益丰富,交通日渐方便,区域性集市网络逐渐形成。
然而,目前关于晋绥边区集市贸易尚未有专题研究。
?笔者拟梳理相关资料,对该问题作一探讨,希冀丰富市镇研究及抗日根据地经济史研究。
集市是指定期聚集进行商品交易的活动形式。
山西各地都有传统的固定赶集日期,到期人们会不约而同从各地赶来,称“赶集”。
赶集地点一般在县城或较大的乡镇。
赶集时间有的地方农历逢三、六、九有集,有的逢一、四、七有集,有的逢二、五、八有集。
平常集市上各店铺均开门营业,但购买者不多。
每逢集日,人数较多。
集市有定期、不定期和庙会等多种形式。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
(二)合作社的组织管理原则
其一是自愿的原则。合作社是由广大群众联合经营的经济组织,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坚持自愿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强迫和限制群众入社出社的自由。边区在颁布的一系列有关合作社的组织条例中,均有入社出社自由、入股退股自由的规定。
其二是民主的原则。合作社组织的参加者都是该组织的主人,有权对社务业务参与管理,行使民主权利,这是边区合作社组织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1942年,边区政府在颁布的《合作社组织条例》中规定,“合作社的社员大会是合作社之权力机关,它具有以下职权:①选举及罢免大会主席及理事会理事;②制定及修改社章;③决定本社业务方针:④监察合作社之财产状况;⑤检查理事会执行社员大会决议之情形;⑥决定其他重大事项”。[10]根据条例精神,边区的合作社组织都赋予社员大会应有的权利,规定了各社的民主管理办法。
(三)合作社的经营方式
边区的合作社在敌后恶劣的环境中逐步壮大,实有赖于经营的灵活性,不拘囿于现成的理论和教条,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经营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第一、分散为主,小而灵
边区的合作社意在克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脆弱性,通过集体互助的力量来改善国计民生,因此合作社在业务经营活动中不强调统一经营,只采用分散经营的办法,小巧灵活,遍地开花。
第二、统分结合,互补充
1944年起,边区兴办综合性合作社成为热潮,许多合作社在注重发展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展其它业务活动,各种业务相互联系,共同发展,逐步走上统一经营的道路。这些综合性合作社下面一般都设置了不同业务的分社,这些分社有的是在村社的统一领导下活动,有的是独立核算的单营社,因此形成统一下的分散经营。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合作社述论
刘庆礼
(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31)
219477075_抗战时期晋绥边区商贸机构的组织与管理
第13卷第3期 吕梁学院学报2023年6月Vol.13No.3 Journal of Lüliang UniversityJun.2023·晋绥文化研究·收稿日期:2023⁃04⁃23基金项目:山西省研究生创新项目(2021Y704)第一作者简介:李建权(1965-),男,山西兴县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等。
抗战时期晋绥边区商贸机构的组织与管理李建权,王子玮(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摘 要:为充分发挥商业贸易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中共在晋绥边区设立贸易局作为开展商贸工作的主要机构,管理以公营商业,私营商业,合作社为主的各类商业组织。
贸易局在政治与经济两方面通过“领导公商、团结私商、扶植合作社”等方式,发展繁荣当地商业市场,充分发挥了各类商贸组织在物资调剂和货币金融斗争等经济建设领域中的特殊作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中共;晋绥边区;商业组织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85X(2023)03-0058-05 商贸机构,是从事商品流转活动的各种机构的统称。
晋绥边区横跨山西、陕西、绥远三省,货物往来频繁,商业活动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出现“晋商”“走西口”大多便是经晋绥边区右玉县杀虎口往来于黄土高原与蒙古草原。
全面抗战爆发后,商路滞涩,私营商业机构纷纷缩减规模或关门闭户不再营业。
为巩固抗日民主政权,中共设立贸易局,动员群众建立合作社,允许部队、机关经营商业。
新生的公营商业、合作社与传统的私营商业,在中共的组织与管理下发挥稳定金融,供给物资的作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现就中共在晋绥边区对三类商贸机构的管理方式做简单梳理,以求教于方家。
一、晋绥边区商业贸易情况晋绥边区以兴县蔡家崖为首府,北迄大青山,百灵庙一带,南达吕梁山脉南麓,东至同蒲铁路与晋察冀、太行、太岳根据地相邻,西隔黄河与陕甘宁根据地相望。
“剪刀差”困境与中央苏区合作社建设研究——以消费、粮食合作社为中心的考察
引文格式:许彬,陆发春. 剪刀差 困境与中央苏区合作社建设研究 以消费㊁粮食合作社为中心的考察[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4,45(2):27-35.剪刀差 困境与中央苏区合作社建设研究以消费㊁粮食合作社为中心的考察∗许㊀彬1,2,陆发春2(1.武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福建武夷山㊀354300;2.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合肥㊀230039)摘㊀要:清末民初,赣南㊁闽西商品贸易流通尚为顺畅,1928年苏区形成后,由于国民党实施经济封锁,致使货物流通受阻㊁工农业产品价格悬殊,甚至造成社会恐慌等问题㊂面对困境,苏区政府推行消费㊁粮食等合作社建设,使苏区生计危机得到缓解,同时合作社组织在促进革命动员,支持革命战争和培育政治文化等方面发挥作用㊂但合作社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从经费筹集㊁人员选用到渠道构建和组织功能等方面皆经历了不断调适与完善的复杂过程,透视出中共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㊁军事战争与经济建设互动交织的微观本相和历史逻辑㊂关键词:中央苏区; 剪刀差 ;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中图分类号:D23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096-7659(2024)02-0027-09㊀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苏区经济问题及合作社组织建设是学界颇为关注的问题,不少学者对赣南㊁闽西以及中央苏区的经济政策㊁合作社组织已有颇多梳理和阐述,深化了苏区经济史及合作运动的研究㊂不过,有关苏区经济问题及合作社建设的复杂情况和内在逻辑尚未得到更为集中的探究㊂近十几年来,学界吸收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共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与中国乡村社会互助协作的一致性㊁中央苏区合作制的由来与发展等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㊂①亦有学者从横向维度切入,阐述中央苏区合作运动与扩红㊁查田和检举等其他运动互动的史实与意义㊂②王明前‘ 剪刀差 问题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合作社经济“一文涉及 剪刀差 问题与消费㊁粮食合作社建设的关联,但对合作社建设的复杂过程未有更深论述㊂[1]总体而言,已有研究多侧重于宏观性的考察,实际上,赣南㊁闽西中央苏区 剪刀差 问题及合作社创办之微观本相及历史逻辑尚有更加深入的探索空间㊂因此,本文依托档案史料㊁报纸杂志㊁访谈回忆等多种资料,在既有研究基础上,考察土地革命前后,赣南㊁闽西地区货物流通及 剪刀差 困境,分析中央苏区消费㊁粮食合作社建设的复杂过程及发展状况,以期揭示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㊁军事战争与经济建设互动交织的微观本相和内在逻辑㊂㊀㊀一㊁土地革命前后:赣南㊁闽西地区贸易流通及变化(一)清末民初:赣南㊁闽西地区贸易流通顺畅,物价稳定1927年江西省经济研究会调查统计,1907至1918年,虽然国内外时局动荡,但 赣省尚属安谧,加以历年输出入贸易均多出超,农工业之产品对外2024年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赣南师范大学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ɴ.2第二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Mar.2024∗①②收稿日期:2022-08-26㊀㊀㊀㊀DOI:10.13698/36-1346/c.2024.02.005㊀作者简介:许彬(1977-),男,安徽长丰人,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福建省武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陆发春(1963-),男,安徽舒城人,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和区域历史地理㊂参见孔永松㊁邱松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余伯流:‘中央苏区经济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张侃㊁徐长春:‘中央苏区财政经济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魏本权㊁曾耀荣:‘民间互助㊃合作运动㊃革命策略:中央苏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再研究“,‘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㊂魏本权:‘革命策略与合作运动 革命动员视角下中共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研究1927-194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熊吉陵㊁黄诚:‘论中央苏区时期的农村合作制经济建设“,‘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易棉阳:‘以运动促进运动:中央苏区合作运动与相关革命运动的关系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㊂销畅㊂ ①仅就纸业而言,1915到1918年间,出口纸业金额大概占全国的1/5, 除本省销售者外,出口约占产额十之六,即有四百八十万元之收入也 ,遂川生产的纸伞,经海关出口的达两百万把,②瓷器㊁钨矿等工业品出口额愈益显著,且 物价无骤涨骤落之因子,故常能保持平衡状态㊂ ③江西省外销商品结构的形成及物价之平衡,折射出赣南地区良好的经济循环机制㊂刘士奇等关于赣西南经济状况的报告亦印证了这一点㊂报告指出,1929年以前赣州商业经济呈发展的趋势, 由广东运来的货物很多,出口货则由赣江较多 ,吉安一带的永新㊁永阳和横江等县城集镇,逢墟之日, 商家将洋货及商业品挑来,农民挑农产品来,如古时日中为市一样 ,④地方自发形成的集贸市场,成为工农业产品交换的中心,货物在此得到有效流通㊂毛泽东的调查亦显示,30年代初寻乌城仍是一个不定期的商铺交易和定期的圩场地㊂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如牙粉㊁肥皂㊁马灯㊁煤油㊁纸烟㊁食盐㊁竹布和竹纱等货物,经梅州㊁赣州㊁杭州及香港等跨省区市场流通网络获取㊂[2]而当地的米㊁茶㊁纸㊁木㊁香菇和茶油等农产品出口顺利,价值亦颇可观,并形成了吉潭㊁牛斗光㊁留车和县城等货物市场㊂当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贫富分化日趋加大,尤其是普罗大众的经济生活贫穷,甚至 叫苦连天,喊 百物昂贵 ㊂ ⑤不过,从晚清开埠到20世纪初,由于赣南产品与外来货物互补性贸易的存续,即便外来商品与世界市场加入亦并没有对赣南商品产生消极影响㊂[3]明清以降,与赣南相连的闽西地区依托陆路和河流形成的贸易通道,促使工农业产品流通远及国内外㊂在闽西商贸通道中,长汀是连接赣南与东江的商业中心㊂海禁未开之前, 永定㊁龙岩货物运至江西及湖南者都要由长汀经过;同时江西两湖的货物运至福建的,也要经过长汀㊂ [4]286海禁开放以后,长汀仍是闽西地区重要的商品贸易点,货物通过汀江水路,由长汀城向南七百余里,经广东省潮州入南海,[5]原隶属于旧汀州府的连城㊁武平和上杭等县的 产品多由汕头出口,则输入之货品,亦以便利之关系,多由汕头而来㊂ ⑥永定的条丝烟便是依靠此条水路及其他陆路 远销全国,远及南洋㊂民国十五年前,每年出口达五六万箱 交邮局寄运者,约值二百余万圆(元) ,[6]502售往两湖㊁江西㊁江苏和广东等省,[7]而 松材大量运售潮属,年以巨万计㊂ [6]504同时,以九龙江为载体,龙岩与漳州㊁厦门沿海经济的往来在明清时期亦已形成,通过 龙岩 九龙江 漳州 厦门 贸易路线,龙岩县所产的白料纸 销路远及于南洋 ,此外尚有 茶㊁烟㊁爆竹㊁莲藕㊁笋干㊁蕨粉㊁绿柴㊁升麻㊁蝉蜕㊁山药㊁天冬等 土特产销往国内外,与此同时 布货㊁海货㊁洋货㊁糖食等 日常生活用品输入闽西㊂[8]这一时期,虽然西方外来商品开始逐渐充斥农村市场,商品进出口已呈入超之势,但依托久已形成的国内外市场网络,闽西地区工农业产品交换通畅,价格亦颇稳定㊂(二)国共合作破裂后,赣南㊁闽西商贸流通受阻, 剪刀差 现象凸显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赣南㊁闽西地区商品流通逐渐被阻滞,工农业产品价格悬殊的 剪刀差 问题开始显现㊂1928年后,赣南㊁闽西地区货物流通日趋受阻,导致赣西南的谷㊁米㊁猪油㊁茶油和木材等农产品价格锐降,而工业品价格则快速上涨,甚至出现生活工业必需品奇缺㊂1930年赣西南特委报告称, 自土地革命斗争爆发以后被反动派的长期封锁ѲѲ断绝运输维系,一切的农产品不能输出到外境出售,同时外市的工商品也不能进来,因此造成农产品过剩工业品恐慌,油盐布匹及一切的物价飞涨㊂ ⑦赣西南地区除了竹子价格在1929年后相近之外,其他生活日用品都是大幅提高㊂食盐从每斤500文上升到1200文,火柴则从每盒1~ 20文提高至20~40文,与此同时,米㊁木㊁猪肉和茶油等价格皆呈下降趋势㊂(见表1)表1㊀赣西南工农业产品价格变化表(1929年前后)品名单位价格革命前㊀㊀㊀革命后盐每斤铜元五百余文一串二百洋油每瓶银洋二元以上五元-六元海带每斤铜元一千以下一串六百文竹布每尺银洋二毛四毛洋火每盒十文至二十文二十文--四十文谷每担银洋二元半一串八百米每担银洋五元多一元半至二元猪肉每斤铜元六佰三百六十至四百木一两码十四五贯(即十四五元)十贯以下(甚至六七元)茶油每斤铜元八佰至一千五百文竹每个斤每码五钱前后相近㊀资料来源:‘士奇㊁昌谐㊁天干:赣西南苏维埃区域的经济状况及经济政策“(1930年10月12日),中央档案馆㊁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0年(二),1988年版,第96-99页㊂同时参照周琍㊁龚丹丹:‘中央苏区时期缺盐问题研究“,‘盐业史研究“,2014年第3期,第95页㊂82赣南师范大学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①②④⑥③㊀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二十六年来江西南城县物价变动之研究“,内部编印,1935年版,第3.3页㊂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江西经济问题,内部编:‘江西之产业“,1924年版,第3页㊂⑤⑦㊀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0年“(二),内部编印,1988年版,第95,97,40页㊂张果为,等:‘福建历年对外贸易概况“,出自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福建经济研究“(下),内部编印,1940年版,第3页㊂闽西地区货物流通受阻亦甚明显,诸多农产品因无法输出而滞销㊂上杭㊁永定和长汀的木材甚至完全没有销路,永定坎市商业交易量减少五成,龙岩雁石镇一年减少三成,上杭丰稔市(现稔田镇)减少二成,旧县镇减少二成㊂[4]320与1929年相比,整个闽西土特产输出金额锐减, 杉,减少三分之二;纸,减少二分之一;烟,减少二分之一;茶,减少三分之一㊂ ①布匹㊁食盐和糖等生活品价格几乎都提高了一成以上,永定的煤油价格更是上涨五倍之多㊂[4]300工农业产品价格悬殊迫使农民叫苦不迭, 要做套衣服,一丈布小洋二元五角(最便宜),要一石米去卖才够㊂ ②(见表2)表2㊀闽西五县工业产品价格变化表(1930年与1929年比较)㊀㊀县名品名㊀㊀龙岩上杭永定长汀连城总数布贵一成贵一成平贵二成贵二成贵一成盐便宜三成平贵三成贵二成贵一成贵一成洋油贵二成贵二成贵五成贵三成贵二成贵三成火柴平平贵一成平贵三成贵二成药材贵三成贵二成贵成半贵三成贵三成贵三成糖贵二成贵二成贵三成贵二成贵二成贵二成㊀㊀㊀㊀㊀㊀资料来源:‘中共闽西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日刊“1930年7月8日 1930年7月20日,江西省档㊀㊀㊀㊀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0页,略经整理而得㊂㊀㊀赣南㊁闽西工农业产品流通不畅,价格悬殊,甚至食盐㊁药品等生活必需品奇缺,这给苏区农民和部队的生产㊁生活带来诸多困难㊂由于食盐匮乏,长冈乡的民众 食酸菜水,说与放盐差不多㊂ [9]1933年9月,正值第五次反 围剿 之际, 中央政府机关干部都吃硝盐,将仅有的一点食盐送给红军吃,许多人吃得脸浮肿㊂ ③与此同时,由于农产品滞销,价格低下,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受挫,如 龙岩的茶叶因为无出口,农民不去采制 农业副产品如地瓜㊁芋㊁苗㊁油菜及各种蔬菜㊁水果㊁棉花都不能增[加]种植㊂ ④货物流通受阻而产生的 剪刀差 困境,日趋制约苏区军民生存和军事战争㊂(三)赣南㊁闽西出现 剪刀差 问题的根本原因赣南㊁闽西出现 剪刀差 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国民党实施的经济封锁㊂为了阻断苏区与外部的货物流通,国民党采取严密的封锁手段㊂据1930年‘中央日报“报道,张贞部对龙岩实施 坚壁清野策略,封锁匪化区域,严禁粮米,日用品输入,以断其接济㊂ [10]随着苏区的拓展,国民党实施的封锁之法亦日趋严厉㊂1934年初,国民政府制订‘闽省封锁匪区办法“,其中筹划建立封锁碉堡,形成严密的封锁网,控制食盐和火油等输入苏区㊂如在龙岩建立 封锁匪区管理所 ,规定食盐供给 按照龙岩人口及附近需要,逐日自漳由汽车运往 ,[11]严令要求 凡采买食盐等日常应需品,必须登记,没有登记,不得采买㊂ [12]据福建省政府1934年工作报告称,国民党已对福建36个县实行封锁,成立封锁管理所29所,外设分所135所,公卖会27所,外设分会160所㊂检查卡269所,[13]平均每县有7个检查卡,检查之严可窥一斑㊂江西苏区面临国民党经济封锁的严苛程度丝毫不亚于闽西苏区㊂1933年10月,国民党为严防邮运货物输送到苏区,规定 凡进入江西境内之邮运各种货物及各种包裹 ,由九江㊁萍乡㊁上饶三处邮局派人员施行检查和登记㊂[14]国民党封锁渠道十分多样,不仅在陆地上设碉楼关卡围寨,而且 严密封锁水口,或各河沿岸,绝对禁止任何船只到匪区附近,或者泊在匪区旁边 ,夜间把守更为严苛㊂⑤此外,国民党为阻断 赤 白 区间之商贸活动,还对运送货物者施以严厉的惩罚手段,如对 抓到私运盐㊁布㊁西药材的人,轻者没收物资,剃眉毛,罚苦役二㊁三年,重者则以通 匪 罪,杀头示众㊂ [15]388二㊁苏区应对:合作社组织的建设与发展面对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苏区政府积极倡导合作社组织建设,以此疏解货物流通受阻㊁工农业产品价格悬殊,乃至物资匮乏的困境㊂然而,在战争频发的特定时空下,中央苏区合作社组织的筹建亦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尝试到不断调适的曲折过程,折射出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㊁军事战争与经济建设互动交织的复杂面相㊂(一)创设消费合作社,促进货物流通消费合作社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筹措资金,调节92第2期㊀㊀㊀许㊀彬,陆发春㊀ 剪刀差 困境与中央苏区合作社建设研究①③⑤②㊀中央档案馆,福建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4),内部编印,1987年版,第125,126页㊂④㊀王金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消费合作社史料选编“,内部编印,出版时间不详,第127,58页㊂成圣昌:‘赤区诸问题批判“,内部编印,1935年版,第66页㊂货物流通,解决民用军需的物资供给问题㊂1929年起,赣南㊁闽西苏维埃政府倡议设立消费合作社,并颁布相关组织条例,但在具体创办中,受制于主客观条件,消费合作社从资金筹集㊁人员选用,到货物采购等方面皆面临诸多挑战,苏区政府对此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促使消费合作社建设得到逐步发展㊂1.启动资金的筹集㊂按照合作社组织的经济性质,设立合作社需要参加者自愿购买股份,共同筹备资金㊂但苏区农民群众经济能力极为有限,加之他们对合作社组织颇为陌生,因而对购股入社难免多有迟疑㊂为了尽快建立消费合作社,苏维埃政府往往率先担负起启动资金的筹集任务㊂如1928年10月,东固消费合作社设立之初,其经费主要来源于苏维埃政府拨款六七千银洋,另加群众的一些股资㊂兴国古林村与上社区消费合作社经费,则来自打土豪时留下的一百多块银洋,后来由于扩大业务范围,经费需求增多,苏维埃政府就发动群众搜集地主家里或祠堂里的堂匾,将上面的贴金抹下来,铸成金戒指到 白 区购买货物㊂[15]397政府的支持使消费合作社较快建立起来,但合作社毕竟是一种集体经济组织,需要社员共同集资创办㊂因此,从1931年11月 一苏大 召开后,临时中央苏维埃政府就开始号召把先前由地方政府主办的合作社逐步转由群众主办㊂1932年2月,中央政府给江西省苏去信说: 合作社是工农群众所组织的㊂政府所办的,只能叫国家商店和工厂 ,如此便 形成政府做生意赚钱,不是为便利群众抵制投机商人和富农㊂ [16]中央政府强调工农群众自主创办消费合作社,不管是从合作社经济的性质要求,还是就阶级观念的形塑而言都是颇为必要的㊂1933年9月中央苏区颁布‘消费合作社标准章程“,规定 当地政府必要时可认股参加,但政府只有一普通社员资格,无任何特权 ,[17]288把地方政府等同于工农群众一员,透视出消费合作社由政府主办向集体发展的嬗变轨迹㊂2.管理人员的选用㊂消费合作社是一种经济组织,需要相对专业的管理人才㊂在初建时期,一些消费社量才而用选择管理人员㊂如兴国古林村消费合作社推荐李奎应担任负责人,就因为他 是中共兴国县委的地下交通员,经常出没于红白交界的地方,能随机应变 ,王仁森担任会计兼营业员,因其开过杂货店,颇为熟悉营业情况㊂[15]396尽管如此,大部分管理人员仍需在实践中选择培养㊂苏区政府对此主要从两方面加以管理㊂一是明确政治标准,排除富农管理合作社㊂1930年闽西苏维埃政府就要求 合作社负责人,应举群众中有信仰的工人㊁贫农来做,不要把过去善于打算记账富家富农来充当合作社负责人㊂ ①中共是实行一元化领导体制的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在革命年代,阶级斗争始终占据首位㊂合作社组织从阶级斗争观念出发,排除非工农人员加入,这是苏区合作社建设的必然要求㊂当然,苏区对于富农的认定也存在模糊化甚至激进化倾向,但选用工农群众为合作社管理人员始终是根本政治标准㊂二是实施奖惩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素质㊂1933年12月,在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共推选出五个模范消费合作社,对其中工作成效显著的合作社人员提出表扬,此前亦对贪污腐败㊁甚至携款投敌的负责人提出批判,必要时提交群众大会公审㊂②奖惩结合的管理机制在隶属中央苏区闽赣省的闽北苏区同样实行㊂闽北分区政府规定,对经营颇好的消费社的管理人员给予表扬或职务提升;对违反纪律的,轻者批评,在会上做检讨,重者坐谷仓禁闭,时间从几天到半个月不等㊂[18]闽北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星村区消费合作社,对营业员的业务能力要求颇严, 如卖盐每百斤卖九十七斤为合理 ,如卖九十六斤半,营业员就要受到批评,假若差额更大,营业员就得受处分㊂[19]奖惩兼具的管理机制,有助于培养称职的业务管理人员,推动消费社有序发展㊂3.采购渠道的营建㊂在国民党军事 围剿 与经济封锁的严苛条件下,货物采购往往面临极大风险㊂在苏区政府的指导下,主要采取以下几种途径疏解采购难题:第一,联系群众采购货物㊂采购员通过联系 白 区交界的群众,请他们利用亲戚朋友关系,到 白 区采购货物㊂第二,与小商小贩建立交易关系㊂小商小贩们长期经营于地方商业贸易,他们有比较广泛的进货门路,消费社委托他们采购货物,并分给他们利润㊂③第三,秘密采购㊂东固消费合作社依托富田㊁新安和陂头等区域有党的地下组织,重要圩口有秘密交通站和游击队的优势,一些老党员就装扮成卖柴人,潜入吉安购买食盐,再用空竹扁担㊁双层夹底桶等改造的工具运入苏区㊂④即便如此,极力搭建的购物渠道并不能常用,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变换,以便尽可能地避免暴露的风险㊂李奎应等创办的古林村消费社先是从于都的水头圩进货,随后由于封锁,又改到兴国的西边万安地区购货㊂赣县榔木乡消费合作社,由于国民党驻扎县城军队的扫荡, 只开办了八个月,就转移过五次㊂ ⑤03赣南师范大学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①②中央档案馆,福建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4),内部编印,1987年版,第320页㊂③④⑤㊀王金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消费合作社史料选编“,内部编印,出版时间不详,第79-80,147-148,138-139,145页㊂经过调整㊁发展与完善,1933年12月,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总社成立,下辖福建㊁江西省两个总社以及17个县社,至此形成了上下统一,层级清晰的消费合作社组织体系㊂到1934年2月,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发展到1,140个,社员295,993人,股金322, 525元,分布于苏区各个中心区域以及主要县份,每个区㊁乡几乎都有一个㊂[17]288数量众多与分布广泛的特征说明消费合作社在打破经济封锁㊁供养民用军需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㊂(二)创办粮食合作社局,调节粮食供需中共革命武装暴动后,苏区农民分得了土地,不用再交沉重的地租,然而,秋收后并没有获得实惠,因为市场米谷价格明显降低,就连所投人工本钱都收不回来,①这就使得刚刚分田到手的农民大失所望,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㊂赣西南地区的农民消极怠工, 分到了的田不尽力耕种,他们以为只要能够供给全年的粮食,再也不去劳动㊂ ②闽西农民甚至不愿领田地耕种, 情愿把田禾抛弃不收 ,③而 宁愿替人做工㊂ ④苏区粮价急转直下,根本原因是国民党实施的经济封锁,致使粮食流通受阻㊂同时,苏区采取 打土豪㊁分田地 政策,富裕阶层或携款出逃,或 资本藏匿不出 ,乡村社会借贷停止, 金融流通完全停滞 ,⑤新的借贷体系又尚未建立,而农民维系人情往来和购买生活必需品的经济无从着落,此时只得依靠销售米谷获得㊂然而,土地革命后,农民对田地持消极态度,这对于苏区社会稳定㊁革命动员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等势必产生不利影响㊂邓子恢就曾回忆说闽西革命后,谷米价格过低,他与龙岩县委商量 采取限价政策,不让市场谷价再跌 ,以维护群众利益,稳定苏区发展,但实际成效并未达到㊂农民群众表面上按照政府限定的价格售卖,暗地里却 卖一斗送一斗,有时甚至卖一斗送两斗 ,⑥他们之所以甘愿廉价出卖粮食,因为 一切油㊁柴㊁杂用,总要靠拿粜米的钱来维持㊂ [20] 上杭各处革委会,把农产品如米肉鸡鸭蛋等定了价,结果群众都感觉不便,有东西不肯拿出来卖,致市场停滞㊂ ⑦苏区政府制定的限价保护政策,无法消解农民迫于生计的压力,筹建粮食流通渠道迫在眉睫㊂1930年3月,闽西苏区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上正式提出组织 办米合作社 与 贩卖合作社 ,前者的功能是组织缺粮地方人员到白色区域买米,后者则是在米谷多的地区组织贩卖合作社 运米到别地销售㊂ ⑧显然,这两种合作社皆是围绕米谷流通问题而建㊂经过三个月的实践,闽西经济部提出组织粮食调剂局㊂⑨该局正是在先前组织办米㊁贩卖合作社经验的基础上而形成,其调剂功能更加完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格调节㊂具体来说,就是在秋季收获时,粮食调剂局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农民收购谷子,在青黄不接时,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向农民出售㊂通过平抑粮价,疏解社会粮食供求问题㊂二是地区调剂㊂即从产粮多的地区购买粮食,再运到缺粮或少粮的地区销售㊂粮食调剂局购买粮食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向当地富裕之家筹借而得,借期一年,利息不超过年利百分之五㊂⑩但是,县区政府在执行资金筹集工作时,由于 对富农认识不清,有许多地方强迫中农㊁贫农 筹款,结果事与愿违, 引起社会不安 ,对此,闽西苏区政府又补充规定 一借两不借 的原则,即 过去剥削人,现在仍有余钱的借,过去剥削人现在无钱的不借,过去无钱无剥削,现在略有钱而不剥削人的不借 , 显然这比之前的借款规定更为明晰㊂此外,闽西苏区政府还对借款额度㊁收购数量㊁购买对象等问题都做了明确通告㊂1932年8月,人民委员会颁发训令号召苏区各县乡建立粮食合作社,[21]同时,邓子恢发表‘发展粮食合作社运动来巩固苏区经济发展“,[22]倡导苏区建立粮食合作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㊂从先前闽西苏区政府创设办米合作社㊁贩卖合作社㊁粮食调剂局到粮食合作社,表明地方苏区政府对粮食流通与管理问题已有颇多关注并予以实践㊂然而,随着战事发展,加之自然灾害,粮食歉收,地方粮食保护主义抬头㊂1933年春,中央苏区 米价飞涨,有钱无市 ,[23]粮食问题愈益突出㊂是年2月26日,人民委员会第三十六次常会宣布创办粮食调剂局㊂[24]面对粮食供求不畅的难题,中央政府基于先前经验,着手构建统分结合的粮食管理机构㊂3月4日,人民委员会第三十九号命令指出,粮食调剂局领导与帮助各地尽快组织粮食合作社㊂[25]8月,中央苏区粮食合作社正式成立㊂为理顺粮食管理问13第2期㊀㊀㊀许㊀彬,陆发春㊀ 剪刀差 困境与中央苏区合作社建设研究①②③⑥ ④⑧⑨⑩ ㊀中央档案馆,福建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4),内部编印,1987年版,第189,126,44,177-179,170,190页㊂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0年“(二),内部编印,1988年版,第40页㊂⑤⑦㊀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文物管理委员会:‘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二辑),内部编印,1982年版㊂中共福建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写委员会:‘福建党史资料“(第二辑),内部刊印,1983年版,第29页㊂据毛泽东调查,20世纪30年代,上杭县才溪乡既建有粮食调剂局,又另设有一个贩米合作社㊂前者主要调节本地粮食差价㊁粮食供给问题,后者 专为红军路过㊁行人来往㊁机关人员及被难群众买米而设㊂ 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㊁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毛泽东中央革命根据地斗争时期调查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57页㊂。
论抗日战争时期“工合”运动中的指导员
论抗日战争时期“工合”运动中的指导员总213期第9期2007年9月贵州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GuizbouV o1.213.No.9September.2007论抗日战争时期"工合"运动中-_J一日,J.l'高海萍(南开大学,天津300071)的指导员摘要:合作运动中设立指导员的制度起源于民国十二年,在工合运动中设立指导员主要原因是中国民众具有保守性,中国工舍运动具有新兴性及分散性.指导员在组织新社,指导社内业务和社员生活,处理与_T-合指导机关的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战和赈济灾民,促进民众的民主教育做出了贡献..关键词:抗日战争;工合;指导员;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24(2007)09--142—146"工合"运动,即"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它在抗战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组织群众生产自救,供应军需民用,克服经济困难,支援长期抗战,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此,史学界已有较多论述,而对于工合指导员的研究几乎没有.但"中国的工业合作运动是由上而下的,并非人民出诸自动,而是由于外力的引动,因此,脱离不了指导人员的指导.否则,合作社能否按照一切规章去作,实为不可知之事."[1](因此,本文拟对合作指导制度的起源, 工合指导员设立的原因,工合指导员的工作内容及其作用进行论述.一,"工合"指导制度的起源合作指导员这个名词,肇始于民国十二年(1923).当时"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在北平成立,该会认为"农村合作事业之发展"[2](H'是防灾事业的一部分,特设立农利委办会负责推动农村合作事业,民国十四年又设立农利股负责执行. 1923年8月17日,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正式设立合作委员会,指定戴乐仁,康有恒,章元善为委员.同年11月2日,聘请于永滋为合作指导员,指导合作工作,后来随着合作社的增多,需要的人也越来越多,又有了视察员,调查员,外班调查员等.外班调查员不常驻会,办理临时指派工作.调查员秉承视察员的命令,及农利殷主任的旨意,在指定区域内工作.视察员秉承主任的命令,督察各调查员的工作,并考核他们的工作业绩,及工作人员的调遣事项.主任综合办理一切计划与推进,人员分配与调遣,工作业绩与考核.这就是初期的合作指导制度.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把合作社列为"七大运动"之一(国民党推行的七大运动为提倡国货,卫生,保甲,识字,合作社,筑路,造林等运动),合作事业由政府接办.接办后,合作事业隶属于实业部合作司,在皖,赣,湘,鄂设立四个办事处,仍然重视合作指导工作,办事处设视察室,总视察一人,视察员若干人,巡视各区工作,指导员在指定区域工作,助理指导员协助指导员工作.每两月召集外勤工作人员会议一次,报告各地工作情形及意见心得,讨论各项问题.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成立后,开展的第一项具体工作就是在武汉举办了第一届"工业合作社讲习班".有二三十位热心"工合"事业的人士参加,他们是首批将去各地开办合作社的指导员.讲习作者简介:高海萍,山西大同大学教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第9期论抗日战争时期"工合"运动中的指导员143班主要由路易?艾黎和卢广绵授课,他们除讲述合作社的发展史,工合运动的性质和意义外,着重讲授如何把组织工业合作社的运动开展起来.随后派员赴各地筹建工业合作社.民国二十九年八月二十二日制定颁布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办事细则》规定,业务处下设视察组,掌管"关于各级工合社社务业务及社职员工作效能之视察指导及考核事项";及"关于其他一切视察指导事项".[3](n在合作社之上,设立指导站,事务所,设会计,合作,技术三股,处理一般事务,负责一个区域的工业合作社的组织和技术工作.事务所设指导员,管理社员们生活并领导他们在技术,政治上的学习.随着工业合作事业的发展"为倡导合作事业而工作的人数,据最近统计约近二千余人,年支经费百余万元,所作的事,大部都是指导工作."[]'哪卜二,"工合"指导员设立的原因工合组织者们在一开始就对工合指导员的重要作用有相当的认识,把指导员当作是工合事业"组导的动力"[5]('.除工合总会成立后办过"工业合作社讲习班"外,随后成立的各大区办事处都举办过训练班培训合作指导人员.到1942年时, 工业合作指导人员训练班"西北区办有二期,西南,东南,川康区各办有一期,受训人员计有二百五十余名",[6](并在办事处设合作指导课或室. 在工业合作运动中,设立"工合"指导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中国民众具有保守性.为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用组织工业合作社的形式来组织民众, 开展生产自救,克服经济困难,支持长期抗战,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工合工作的对象,大多数是农民和工人,他们文化水准很低,性质又较守旧,不易接受新的知识"[7](并且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民众普遍地对合作事业不了解与不感兴趣的现象.这些原因使中国工业合作事业不能如合作先进国家一样,由自动自发而走向一般的发展程序上去.为了使合作运动普遍发展,为了使民众能利用合作组织与方式去改善他们的生活, 就必需设立促进工合事业的机构,派遣大批指导员去推进这个合作运动为了使指导发生实效,也要求工合指导员在指导工作中"要注意到一切习惯风俗和社员的接受性,要有耐性,不应躁切, 一次说不明了,继续的再来;尤其必须要与他们的生活打成一片,使他们感到你不是另一个环境的人,处处起着感动作用.""和社员们谈话,最好能利用方言,多采闲谈,少用演讲方式,切忌整套的灌输,"[6](启发人民组织合作社,并经常指导与扶助已成立各合作社的经营与管理,训练职员社员等.其次是工合运动具有新兴性.工合运动在中国是一个新的运动,很少先例可援,因此要有良好的指导,才能创造新的办法,才能实行新的办法. "工合社是一个新的组织,他本身的机构,目标以及办法都与一般工厂不同."所以,"工合社好像是在暴风雨里产生的一棵鲜花,他那脆弱的茎干,很难抵抗这环境的侵袭,况且这一棵花,仍是以旧社会原有份子组成的.他还没有脱掉了旧有的劣根性.在这样复杂的环境里怎样来扶持工业合作社,对指导机关来讲,就是一个艰巨的工作."[8](',在旧中国,生产事业是与文化事业分离的,手工业中文化尤其落后,工合运动要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社员为抗战而生产的热情,使工业合作社这种全新的方式发挥出其特有的价值,这就要求指导机关做出极大的努力,派遣指导员到各地进行指导推进,在合作社中必须经常进行教育上生活上的指导,树立良好的作风并做出实际的成绩,以对合作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再次是工合运动具有分散性.工业合作社的特点是分散于各地,加以交通不便,总会和各地办事处,不容易指导到每个社的日常事业.工业合作协会为了使工合运动更快地向全国推进,将全国划分为三道经济国防线.(第一道防线设立于紧接前线之后方或敌后及游击区,第二道防线设于前线与后方之间较为安全地带,第三道国防线设于大后方之安全地带.)三道国防线又具体分为:西北区,湘桂区,东南区,浙皖区,晋豫区,川康区,延安工合.这样,一条漫长的工合线,就一路"从游击区到敌后延伸到大后方,从蒙古高原延伸到云南高地",[93.工业合作社星罗棋布地出现144贵州社会科学总第213期在四川,西康,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山西,绥远,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18个省的广阔大地上.这种新生的工业以一星期25所的速率出现,"以致昨天的资料还没印出来就已经是陈旧".[g](pl邬'据不完全统计,到1942年6月工业合作社分布情况是:西北区共建立325社,社员4019名;西南区建立246社,社员3485名;东南区建立433社,社员5395名;川康区建立247社,社员4800名;云贵区建立158社,社员2497名;南部前方建立68社,社员874名;北部前方建立118社,社员1610名.七个区共计1590 社,社员22680名.[10](P197)(云贵区即滇黔区,北部前方即晋豫区,南部前方即浙皖区)从事纺织染工业,机电工业,矿冶工业,化学工业,陶瓷工业,食品工业,交通工具及其他工业等业务的生产.甚至在许多偏僻荒凉的地区也出现了工业合作社,办起了工厂.路易?艾黎曾谈到他在蒙古边地的一个村子中,看到带着工合标志的骆驼运输队在搬运工合社生产的游击产品o[9](P157)在这样一个涉及范围广,人数多,业务繁杂的运动中,如果只是靠工合总会和各地区办事处集中指导各合作社的日常事务,是不可想象的,在合作社中设指导员也就是必须的了.三,工合指导员的工作内容"工合运动是强烈的火焰,是融化的洪炉,能把千万的生产民众燃烧起来,冶炼起来,铸成了铁石的生产集体,他也是柔和的水液,粘着的胶质, 能把各色的事业,复杂的工作,溶汇起来,粘合起来,结成伟大的生产的洪流;他也是坚强的磁铁, 能把千万人的心,千万人的力,吸引起来,统一起来,向同一方向,同一目标,一致努力.如问发动'水火磁铁'的力量在哪里?无疑地,就是'工合'的组导力量,外勤的实际指导工作,也就是千百个辛苦的'工合'战士——指导员所做的'引动' '促进辅导'的保姆工作."[】1]'.工合指导员的工作具体可分为:组织新社;指导社内业务和社员生活;处理与当地社会及民众的关系;处理与工合指导机关的关系.首先,组织新社.组社前,指导员要"进行农村,工厂,难民收容所之调查及登记",并对当地经济,交通,教育,文化,风俗,人情,地质,农产,矿产等也进行调查,作为组社与否的依据.同时,"利用新闻纸,文字,无线电广播等来阐明工合之重要性",[s'去发动民众组织合作社;同时用抗战的意义,集体经营的意义教育民众,使得参加合作社的人们,在开始就不存着投机自私的心意,组社时,指导员要对参加合作社的人们进行考察,看他们对合作的认识,以及他们组织合作社的目的.当时工业合作运动的基础,多半是作坊或农村手工业,这种旧基础,不会自动放弃他的旧有的传统,自动采用合作制度,尤其是在工合运动的初期,合作原理尚未深入到每个合作社的组织和社员,原有手工业中旧制度(如老板与伙计,师傅与徒弟的关系等等)的传统很容易搀杂到合作社,指导员就需要从多方面考察,有无冒用合作社名义,实行雇工营业的企图, 如果有,要对他们详细说明合作的办法,说服他们,选择真正能参加生产的人,组织合作社,指导他们实行真正的合作制度.同时要选择既适合当地要求,又适应抗战要求的生产事业,来组织合作社.另外,工业合作社在某一地方成立,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和当地社会及民众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工合"事业造成损害.指导员要经常调查当地社会经济及民众生活的情形,并注意与一般民众团体(难民团体,职工会,行会,农会等)的联系,还要在这些团体中进行宣传工作.用实际事实对民众解释工业合作的意义,使得民众了解合作事业是有利于抗战和民众的,唤起他们来同情合作社,维护合作社,不使合作社遭受破坏.同时,帮助当地手工业进行技术改良,使工业合作社成为近代小工业的示范.其次,指导社内业务和社员生活.第一,指导员要指导社员经常开会,决定业务方针,规定增加生产,改进技术的办法.合作社的会议,是合作指导的教育机会,故开会前,指导员要用启迪方式,对某一问题,使社员能运用理智和能力,来解决它,社内重要问题由社员大会来讨论,培养社员民主意识.第9期论抗日战争时期"工合"运动中的指导员145 为了适应各地即将兴起的工合运动,工合总会制定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规定:"每个合作社至少需要7个社员,每个社员至少需拥有自己一股.而最多不得超过资本总额的2O.任何情况下每个社员只能有一票投票权."这样,从所有权上保证了工合每个成员的平等权利.为了贯彻工合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经营,这些规章制度还规定: "每个工业合作社的社员们都有自行决定其自己的工作时间和报酬,其主席系由社员中选出并作为领班.举行例会有所有社员参加讨论各项计划和问题,对于任何社员的失误应由全体社员进行批评和裁决."总之,工合的基本原则和人人遵循的格言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E](n.但是,因为在工业合作运动中,"'投机分子的搀人','社内理事多系过去的老板','抗战教育实施的不够社员缺少自发的生产热情','贷款组社时常便利了少数营利,忘掉了大众的失业者'以至少付多报,营私舞弊的恶习仍然'最为普遍'等等这些不良的现象,根据工业合作协会接到的各方面的书面报告,还非常之多o~[12](P312)这就涉及到工合指导员在社内进行民主教育的问题,比如,组织生活委员会,举行社员大会,动员大会,庆祝劳动节等活动,这些活动都具有政治,思想动员的作用,"使生产的劳苦大众认清自己的地位,在抗战建国中,不但要作到整个民族达到自由平等的生活,而且也把自己从做机器的奴隶,解放成为机器的主人o~-9[11]据《一个工合指导员的日记》中所载,理事主席荆惠芳和她丈夫宋庆吉捣鬼骗合作社的钱,指导员通过组织开社员大会把荆惠芳开除,并由她把骗的钱赔出.[13](I"96--98)指导员通过社员大会既提高了社员的民主意识,也使合作社的业务走上了正轨.第二,指导社内的El常工作(如伙食,住宿,清洁卫生等)以及分工办法,使得社员有增加生产的各种便利,并实行新生活,破除打骂赌博等类的恶习.斯诺曾考察过江浙工业合作社,记录下这个工合的状况:"社员们共同住在一个清洁的无可挑剔(至少在我看见的时候)的宿舍里,床是双层的,隔壁一间是俱乐部,它把读书和娱乐的设备合在一起.有一个合作书籍的小图书馆,和一个该区合作报纸的订存册子.一天的工作表跟社中的规程一同陈列在显着地位.墙上挂着通常的劝勉性质的标语:工业合作社是真正工人的工厂!工业合作社是抵制日货的方法!清洁就是卫生,健康才可做更好的工作!工业合作社是民生主义的实行!在我们的社会上,只有做工的才得吃饭!"这个合作社还制定了日常生活的规章"禁止在作场里吸烟和吐痰,浪费时间,大声叫嚣.'社员轮流做值日"等.[9](P180--181)表明了工合的精神和工合的职责.再次,处理与工合指导机关的关系.指导员是工合机关的派出人员,首先,他要经常对指导机关(总会,办事处和事务所)做切实的报告,并提供意见,关于当地情形以及进行办法都要详细汇报.其次,指导员要仔细阅读指导机关的指示文件和刊物,选择必要的部分向社员大会报告,指导他们讨论,并将讨论情形,报告指导机关.对于值得讨论的问题,以及自己的疑问,提到指导机关来讨论,或在刊物上讨论.再次,经常在指导机关刊物(工业合作月刊,工合之友半月刊等)上投稿,非但自己要写,还要鼓励社员写,指导社员写稿.当时在工合的机关刊物上专门设有"社员园地""社员来信"等栏,针对社员反映的问题或情况进行解答和讨论.四,工合指导员的作用首先,工合指导员组织了大批的工业合作社,为抗战和赈济灾民做出了贡献.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猖狂进攻,使中国工业体系受到严重破坏,因此抗战军需物资严重不足,人民生活用品奇缺,许多地方连一般的日用品都买不到.在指导员的努力下,工合运动迅速发展,到1941年仅西北地区就有四百多个工业合作社.[】_J(p】'仅西北工合主要部门1940年的月生产能力统计,纺织社可织棉布110万尺,毛呢29639尺,棉毯7410条,军毯或毛毯35700条,棉巾7000打,丝绸19980尺;机器社可制造织布机144台,织袜机及背心机35台,弹毛机11部,蒸汽机2部,木炭动力机9部;制革社每月可产底皮2270张,面皮3480张,绵羊皮4350张,146贵州社会科学总第213期服装缝纫社每月可制军服15120套,长筒袜12240 打.[15]整个抗战期间,"工合历年制出纺织,榨油,印刷等机器及农具等十二万余具,帆布,军布及各种民用布匹八万两千余万平方码,羊毯一百五十万条,各项军服军鞋及日用服装一千一百余万件."[1](m工合生产的物资既支援了抗战,也满足了内地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并且,工业合作社中,"大约5O一6O的工合工人都是难民,其余的也多是失业工人和妇女.东南,西北两区几乎所有工人都是难民,西南区也有不少难民加入'工合"'.[1](pl.再加上其家属及不时动员的临工和农村妇女,工合帮助的难民数目就更大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难民对后方的压力,有利于增加生产,支援抗战.其次,工合指导员对卷入"工合"运动的群众民主教育做出了贡献.工合指导员在各地建社的过程中,采用大规模动员和组织群众的方式,对"工合"社员在组社方法,管理制度,权利义务,技术培训,文化卫生等方面进行指导,例如,"工合"妇女部的五个姑娘,半年内在陕甘两省办起19个难民子弟识字班,加上爱国宣传,赢得了妇女们的信任,9个月后就组织起有近600名妇女的21个合作社.在西北"工合"的两所纺织训练学校,上千名妇女学会了使用改良的纺织机具和组织合作社."工合"运动对当时大后方,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封建,愚昧,保守的风气是很大的冲击,斯诺在一些僻远之地看到,古庙改成了印刷所,许多彩塑的塑像上装上了纺织机,"工人们喜悦地在他们的脸上擦洋火……农民们的孩子们,恶作剧地给他们装上了希特勒式的胡子,并且在它们泥塑的褪了色的大腿上,涂着'打倒日本的口号,这些孩子在几年以前看到这种塑像是要发抖的.,,~93(P199)总之,在工合运动中,不管是在工业合作社的组织管理上,还是在社员的教育以及沟通工合协会与合作社之间的关系方面,工合指导员都起到了相当重大的作用,为抗战和赈济灾民,促进民众的民主教育做出了贡献.可以说,指导员制度在今天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发展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参考文献:Eli韩平.指导工作经验谈[J].工业合作月刊,1942,2(3 —4).[2]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中国农业金融概要[M].商务印书馆,1936.[3]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办事细则[J].工合通讯,1940年10月16日,(5).[4]王作田.西北工业合作之指导[J].西北工合,1939,2 (1—2).[5]靳杰.工合社指导制度试论[J].工业合作月刊, 1942,2(3--4).[6]寿恭澡.西南各地工合运动概况[J].中国经济评论, 1942,5(2).[7]严慧孜.如何指导合作社[J].工业合作,1948,(4O).[8]邹毓秀.合社指导的困难及其解决途径[J].工业合作月刊2(3—4).[9]斯诺.为亚洲而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O]陈翰笙.中国合作社史话[A].汪熙,杨小佛.陈翰笙文集[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1】]石晓钟.工合组导工作之检讨与展望[J].工业合作月刊,1942,2(3--4).[12]述周.抗战中经济的新流——工业合作社[J].群众,1939,3(11).[13]陈立如.一个工合指导员的日记[刀.工业合作月刊,1941,(1).[14]卢广绵.卷首语[J].西北工合,1942,5(6—7).1-15]西北工合通讯[2].8(12).[16]季崇威.中国合作事业改观[J].经济周报,1946,3 (2).[17]NymWales.Chinabuildsfordemocracy[c].Beijing: Foreignlanguagepress,2004.[责任编辑:明秀丽]。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答: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抗日时期,为了支持长期抗战,民主根据地进行了全面的,体现“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
根据地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主要有:由政府或机关、学校、部队经营的公营经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集体活动的合作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
同时,还残存着地主经济。
前四种构成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根据统计资料,个体经济占最大比重,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第二位,公营经济占第三位,合作经济占第四位。
公营经济在数量上虽然不是主要的,却占了主导地位。
政府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的财政金融和对外贸易。
因此,公营经济是骨干,是领导力量,引导和帮助合作经济与私营经济在适合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
而很多工业,除了政府直接经营外,政府与私人采取共同投资经营的方式经营。
1943年以后,公营工厂普遍实行了“合作制”。
工人做人股,厂方资金做钱股,工人也有入钱股的,四个月或半年一期,到期按股分红。
这种合作制是新民主主义公营企业联系厂方与工人之间利益较好的工资形式。
此外,根据地各单位的手工作坊、公营商业,也都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公私合营形式。
公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骨干,是民营经济的模范与指导;是有组织性有计划性的经济;其任务是:保证军用公用供给,帮助国民经济的发展。
合作经济,主要有农业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及消费合作社、运输合作社等形式。
农业合作社,只是人力和畜力相互变工,各人地里的庄稼仍归各人所得。
这种分配方法叫“按地分配”。
此外,还有按照劳动力分配的形式。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及消费合作社等都是群众自己拿钱集股办的。
合作社实行分红制,股金作钱股,职工中由入股的,钱为钱股,人为人股,按期按股分红。
合作经济建筑在私有制基础上;不取消剥削,只是限制剥削;是一种比较有计划有组织的经济。
它有利于发展生产,增进私人利益,增加了社会财富,增加了对政府财政负担的能力,政府也奖励这种经济的发展。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管理的实践与经验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4—97 (02 0 05 0 10 9 5 2 1 ) 1— 0 8— 4
基金项 目: 陕西省委统战部课题 “ 统一 战线 与创新社会管理研究 ” S 2 2 1 ]5 (T [010 ) 作者简介 : 王 欢 (9 7 ) 女 , 18一 , 湖南长沙人 , 西北大学哲学 与社会学学 院 2 1 0 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
社会管理 体 制 , 以提 高 执 政 党 管 理 社 会 事 务 的 本 对 于实践 都显 得尤 为必要 。 领 。 ¨20 ” ]06年 1 0月 1 1日, 国共 产 党第 十六 届 中 中
本文 中所 强 调 的 “ 会 管 理 ” 则 是从 人类 社 会 社 ,
央委员 会第 六 次 会 议 上 通 过 的 《 中共 中央 关 于 构 建 经济 、 治 、 化和社 会 “ 政 文 四位 一 体 ” 的视 域下 进 行 界
21 0 2年 2月
第3 4卷第 l期
延 安 大 学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un f aa nvr  ̄ ( oi Si c) orM o Y nnU i s e i Se c ne  ̄ e
Fe 20l b. 2 Vo . 4 No 13 .1
抗 战 时期 陕甘 宁 边 区社 会 管理 的 实践 与 经验
抗 日战争 时期 , 陕甘 宁边 区政府 一方 面既是 国民 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 若 干 重 大 问 题 的 决 定 》中明 确 指 政府 管辖 的一 个地 方 政权 组织 , 当于 省 的建 制 ; 相 另 出 :加 强社会 管理 , 护 社会 稳 定 , 构 建社 会 主 义 “ 维 是
试论抗战时期消费合作社的经营管理
社。 ② 由于县级社 的人才 缺乏与物资奇缺也 决定 了专营业务不可能“ 胜任愉快” , 为此 , 时人认为, 消费合作网“ 不妨依合并之方式附设于县各级合
梢有差别 , 乡镇社侧重于米 、 油、 盐及杂货, 机关社
更 看重 日用 品 及 广货 , 学 校 消 费社 主要 购 买 的 是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2—1 4
文章 编号 : 1 6 7 4— 5 2 4 8 ( 2 0 1 3 ) 0 1 — 0 0 3 1 — 0 5
抗战时期的消费合作社 ( 以下 简 称 消 费 社 )
作社 中, 较为合理” , 以避免业务重复。 _ 2 《 合作社 法实行细则 》 则 打破 了行 政 区域 的限制 , 规定合 作社成立 “ 以社员 能实行合作之 范围为准 , 在同
作者简介: 熊 斌( 1 9 8 1 一) , 男, 四川仪陇人。博士,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31
2 0 1 3年第 1 期
熊
斌: 试论抗 战时期 消费合 作社 的经营管理
文具及广货 , 工厂社关注米、 油、 盐等, 公司及银行 合作社则倾向于杂货。如国民学校倾向于购销食 糖、 食品、 燃料 、 花纱、 布匹、 日用品、 书报 、 文具、 簿 本、 纸张等。 4 《 四川省各县市公教消费合作社章 程准则》 规定 , 按社员需要可经售其他次要物品 代办业务 、 购销业务 、 公用业务 、 信用业务等 , 如联合社业务 即包括“ 代办业务 , 代社员社购备 日用 品; 购销业
务, 向各 出 产 地 购 备 日用 品 分 配社 员 社 ; 生 产 业
、
业务 区域及定价 策略
一
般而言 , 各 级 消 费 社 业 务 区域 设 置 以 “ 行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消费合作政策
关键词 : 抗 战时期 ; 国民政府 ;消 费合作 中图分类号 : K 2 6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3 9 1 0 ( 2 0 1 3 ) 0 1 — 0 0 2 3—0 5
抗 战 时期 包 括 消 费 合 作 在 内 的合 作 运 动 是 “ 为 民族抗 战 , 为 民权 自治 、 为 民生 改 善 的 运 动 ” , 其 使命 是 “ 基于民族的、 民权 的 、 民生 的需 要 ” , 即 通 过 合作运 动 “ 动 员 国 民经 济 所 有 部 门 和 民众 力 量 为抗 战必 胜 复苏 , 为实 现 民权 自治 ” , 进而“ 提 高 民众教 育 , 坚强 民众组 织 , 实施 民主 政治 ” , 最 终 实 现 民生 主 义 和 “ 提 高人们生 活水准 , 增 厚 国 家 财 富, 彻 底实 行节 制资 本 , 平均地 权 ” 的 目标 。 L 】 由于 三 民 主义 与合 作 运 动 “ 有 其 理 论 上 之适 应 性 ” , 国 民政府 也 已意 识 到 “ 从 速 建 立 三 民主 义 及 中 国本 位 合作 理论 体 系之必 要 ” , _ 2 进 而希 望促 使 合 作运 动“ 予 整个 的计 划 统 制 以极 大 的 助力 ” 。 在 实践 层面 , 国民政 府 采 取 资 金 支 持 与 技 术 指 导 等 措 施 鼓 励 消费社 发 展 , 并将 政 治 经 济 政 策 与 合 作 运 动 结 合起来 考 察 , 如将管、 教、 养、 卫 政 策 与合 作 运 动 的关 系进行 梳理 , 强 调政 策必 须 “ 以合作 事 业 为原 动力” , 合作 运 动 “ 亦 非 向着 这 四大 政 策 的建 设 路 线 前进 , 不足 以发挥 它伟 大 的社 会 机 能 ” 。 L 4 之后 , 国民政 府制 定 的物价 、 统制 、 专 卖 和优 惠 等政 策 也
我国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我国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要本文介绍了我国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总结了主要经验教训,这些成果对我国合作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革命根据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革命根据地是在1927年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党仍然顽强地继续战斗。
周恩来等同志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会后举起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的起义。
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湖南江西边界地区的秋收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朱德同志领导的起义部队不久就到井冈山会师。
随着斗争的发展,党创建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海陆半、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湘鄂川黔等根据地。
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浙江、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等10省300多个县。
从此,在我国土地上,出现了两个政权、两种经济形式。
换句话说,新民主主义经济从此出现在神州大地上。
在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当时抗日根据地有陕甘宁地区、晋察赣、晋绥、晋冀鲁豫、山东、华中抗日根据地和广东东江和琼崖游击区等19个大的解放区,其地域包括辽宁、热河、察哈尔、绥远、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的大部分或小部分。
抗日根据地的人口达1亿人左右。
我国革命根据地的第一家合作社是1929年福建上抗县才溪乡组建的劳动互相社。
革命根据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劳动互助合作社、犁牛合作社、消费合作社、运销合作社、粮食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
革命根据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很快。
截止1936年,整个革命根据地共有各类合作社2万个,社员达100万人。
其中,消费合作社和粮食合作社所占比例最高,达70%以上,其次为生产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
抗战时期华北革命根据地的纺织业
抗战时期华北革命根据地的纺织业范连生内容提要:抗战时期,华北革命根据地十分重视发展纺织业,党和政府从政策法令及具体实践的组织领导等方面对纺织业的发展进行了必要的干预与指导㊂虽然纺织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但总的说来,根据地纺织工业的发展,初步实现了纺织品的自给自足,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奠定了抗战胜利所必需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㊂关键词:抗战时期㊀华北纺织业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界对革命根据地纺织工业的研究颇为关注,发表了10余篇论文,代表性的有霍新宾的‘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工业私营经济实践探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㊁王晋林的‘简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甘肃理论学刊“2002年第6期)㊁李芳的‘试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工业开发政策及其特点“(‘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㊁曹敏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纺织工业“(‘纺织学报“2006年第9期)㊁王晋林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私营工业“(‘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1期)㊁王晋林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对私营工业的政策及特点“(‘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㊁康小怀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公营工厂工人待遇探析“(‘兰州学刊“2009年第5期)㊁王晋林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工业的劳资关系“(‘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㊁朱正业的‘试析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工业建设“(‘巢湖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等,研究者主要关注晋察冀和陕甘宁根据地的工业建设,本文以华北革命根据地为考察对象,主要从纺织业开展的背景㊁分类及性质㊁政策与措施㊁成绩与不足㊁纺织业开展的意义等几个方面全面探讨抗战时期的纺织工业建设㊂一㊁纺织业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 必要性第一㊁敌人的经济封锁㊂自给自足的家庭手工业是中国手工业生产的传统模式㊂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由于战争的破坏和日伪顽的封锁,华北根据地出现了纺织品奇缺,价格飞涨的局面㊂如1939年,国民党开始对陕甘宁边区进行经济封锁,致使布匹来源减少,价格飞涨㊂农民用粮食换布,粮价与布价之间的剪刀差逐年扩大㊂因此,穿衣开支在农民全部开支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扩大㊂绝大部分农民急切要求减轻穿衣负担,自给布匹㊂①为了粉碎日伪经济封锁,克服困难,达到自给自足,㊃74㊃①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㊁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三编工业交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47 548页㊂满足军需民用,渡过难关,抗日根据地必须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公营纺织业,积极发展与鼓励私营工业与家庭手工业,逐步争取根据地纺织品的完全自给自足,从而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建设与巩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㊂抗战时期,许多工业区域被占据,依靠外来工业品来满足根据地需要已不可能㊂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巩固,其中心问题是开展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㊂华北革命根据地军民在同敌人进行军事与政治斗争的同时,必须在经济战线上同敌人进行激烈尖锐的反封锁㊁反掠夺斗争㊂毛泽东曾指出: 因为封锁这件事,除了它的消极的坏处一方面之外,还产生了一个积极的方面,那就是促使我们下决心自己动手,而其结果则居然达到了克服困难的目的,学得了经营经济事业的经验㊂ ①反封锁的斗争问题不仅关乎人民的民生问题,而且关系根据地建设的成败,关系着从经济上保障抗日胜利的问题㊂第二,工业生产的落后㊂抗战前,费孝通曾指出: 广义地说,农村问题的根源是手工业的衰落,具体地表现在经济破产并最后集中到土地占有问题上来㊂ 最终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㊂因此,恢复农村企业是最根本的措施㊂ ②华北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乡村,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技术水平相当落后,所以它的生产非常落后,工业发展水平较低,一些地方手工业缺乏,差不多近于完全没有的状态㊂一切日用品都是依赖外间输入的㊂如陕甘宁边区地瘠民贫,工业非常落后,民间仅有一些小手工作坊,生产落后㊂战前根本谈不到工业,一半以上县份的人民不懂纺织,除粮食羊毛外,其他一切日用所需,从棉布到针线,甚至吃饭的碗,均靠从外部运入㊂③晋察冀边区在纺织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上,也是非常落后的,工业的发展远远赶不上农业的发展㊂④由于基础薄弱,再兼以战时经营的分散和生产资金的减少,纺织工业品,对于供给根据地军民的需要远远不够㊂抗日根据地军民必须发展纺织业,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适当的解决,就不能最终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保证抗战的最后胜利㊂2 可能性男耕女织 是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传统模式,发展农村纺织合作与组织家庭手工纺织业,是保证穿衣自给的重要方法㊂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具备纺织业发展的各种现实的可能性㊂首先,党和根据地政府积极支持发展纺织业㊂抗战爆发后,由于敌人的封锁和战争的破坏,抗日根据地日益面临日用品奇缺的困难㊂党和政府对发展纺织业从政策法令及具体实践的组织领导等多方面进行了干预,以增加抗战的物力,战胜敌人的经济封锁,保证军民专心抗敌㊂其次,华北发展纺织业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基础㊂如晋绥根据地具备发展纺织业的社会条件:农村手工业普遍地发展,手艺工人相当得多;家庭手工业亦有好的基础(在临县㊁兴县一带的妇女大多数能纺织);能吸收到众多的各种生产事业的技术工人与产业工人;在山西能网罗到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干部等㊂⑤再次,发展纺织业原料丰富㊂华北是棉花的主要产区,也出产羊毛,具备发展纺织业的优势条件㊂如太行区一些县份,均产黄丝,尤以林辉㊁陵高为最多,年产有数万斤㊂冀西及林县㊁黎城㊁平顺㊁东都等地大山均可放山蚕,以林县山丝产量最多,年产亦在数万斤㊂在根据地发展丝织业,还是有条件的㊂⑥山东根据地农村中,手工业原料比较丰富,大部分日用品可以用手工业制造出来㊂ 如果能够有党政军民各界努力提倡并予以各种可能的帮助,最低限度的日用品都可㊃84㊃抗战史料研究2015·第1辑①②③④⑤⑥‘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2页㊂费孝通:‘江村经济 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34㊁238页㊂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㊀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八编生产自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㊂‘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三编工商合作),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52页㊂‘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山西济史资料选编“(第三编工商合作),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52页㊂‘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65页㊂‘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二),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525页㊂‘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五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98页㊂‘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一),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13页㊂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65页㊂‘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二),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525页㊂以在抗战地区制造出来,而且是可以供给人民大部分的需用,以至军队政府一部分的需要㊂ ①最后,人民群众的拥护㊂纺织业发展能供给人民的需要,关系着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抗战的前途,因而发展纺织业也得到了他们的衷心拥护与支持㊂1940年9月,彭德怀曾指出:晋冀鲁豫根据地处在敌人包围封锁与据点密布之间,经常受到敌人威胁㊂交通不便,工业必需原料不易搜集,想发展大规模工业是比较困难的㊂但依靠地区广大山岳湖沼的有利地形,特别是群众拥护,根据地从事小工业及家庭工业,是完全可能的㊂②总之,华北革命根据地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落后,再加以战争的破坏和敌人的封锁,各根据地出现了纺织品奇缺,价格飞涨的局面,因此一方面根据地必须发展纺织业战胜敌人的经济封锁,以增加抗战的物力,保证抗战的最后胜利,这是根据地发展纺织业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华北根据地还具备了发展纺织业的多种现实的可能性,如有家庭手工纺织生产的基础,人力资源和原材料丰富,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等㊂这些条件和可能性就决定了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纺织业能够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展起来㊂二㊁纺织业的分类㊁性质华北根据地纺织业按产品主要分成两类:棉纺织业㊁毛纺织业㊂华北是棉花主要产区,发展棉纺织业原材料丰富,发展纺织业主要的还是棉纺棉织,发展毛纺毛织是次要的㊂按性质划分,纺织业有公营㊁私营或合作经营三种形式,三种形式并进,政府均予以扶助和支持,这是根据地纺织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㊂1 公营:公营工厂是根据地工业的骨干,它的产品主要供给部队和党政机关的需要㊂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战胜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办起了许多公营工厂,其任务有三个:第一,供给公家的任务㊂边区公营工业是为抗战救国而服务,在今天战争环境,边区被封锁,物资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它的主要任务是保障供给,工厂应根据政府的需要而生产;第二,发展边区经济的任务㊂敌人在工业原料及工业必需品的输入上,想尽一切办法在经济上封锁边区,根据地的办法就是发展经济,发展纺织工业,来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㊂根据地依靠本地工业的发展,来解决各种日用品的困难,来平抑物价,调剂金融,使边区逐渐减少对于外地的经济的依赖性,以达到自给半自给的作用;第三,培养管理工厂干部的任务㊂培养本地干部和工人干部,大胆提拔优秀的工人来管理工厂㊂③公营纺织厂还应传授技术,帮助群众学习新的生产技术㊂有些纺织工厂附设纺织训练班,培养妇女学习纺织技术㊂公营工厂在产品质量与技术方面起着骨干示范作用,发展公营经济绝不是与群众生产竞争,而应当在群众生产中起带头作用,它应生产群众所不能生产或无力生产,同时又为军民所必需的物品㊂如以纺织生产为例,普通布匹群众能够纺织,公营工厂不必生产,而应生产今天群众还不能织的各色花布,到群众会织花布时候,再把技术提高㊂公营工厂还可以在棉织以外,利用当地原料,提倡丝织㊁毛织,进一步推动纺织工业的发展㊂④但是公营纺织工业在当时的条件限制下毕竟是数量少㊁规模小,要达到纺织工业品全部自给,仅靠公营工厂是很难完成这个任务的,必须大力发展合作经营和私营纺织业㊂2 私营:私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发展工业,主要应以发展家庭手工业和人民的生产合作为主,因为手工业生产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发展为有利㊂政府办的公营工业主要是倡导和供给的作用㊂家庭手工业又应以纺织为主㊂ ⑤由于公营纺织业不能达到供给根据地的党政机关㊁部㊃94㊃学术探讨①②③④⑤‘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五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98页㊂‘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一),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13页㊂‘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三编工业交通,第140 141页㊂‘山东革命根据地财政史料选编“第二辑(内部资料),1985年版,第281页㊂‘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三编工业交通),第530页㊂队和学校的需要,更不能满足边区人民群众的需要,必须有计划地发展合作和民营纺织等工业,特别是民间纺织业的发展,使老百姓做到自纺㊁自织㊁自穿,同时发展纺纱配合公营纺织的发展㊂①小手工作坊是旧有的经营方式,绝大部分为私营,一小部分为合营㊂家庭手工纺织业也是旧有的但是在新条件下充分发展了的一种形式,完全为私营㊂同时根据地奖励地主商人创立工业,并欢迎根据地以外的工商业家来边区发展纺织工业㊂陕甘宁边区开展工业生产与商业流通,奖励私人企业,保护私有财产,欢迎外地投资,实行自由贸易,反对垄断统制,同时发展人民的合作事业,扶助手工业的发展㊂②边区坚持了军民合作㊁公私兼顾的政策㊂因此与公营工业发展的同时,私营工业和合作工业也逐渐发展着㊂以私营工业而论,规模较大的有万合毛厂等,至于手工作坊,更是遍地林立㊂③根据地纺织业中最大量的是私人经济,政府十分重视保护家庭手工纺织业的发展, 在敌后坚持抗战中,我们更应奖励和推广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只有用各个分散的独立的生产单位,才能减轻敌寇扫荡破坏的严重性,而且,只有把我们的经济堡垒分散建立在根据地的各个角落上,才能发挥伟大的不可摧毁的力量㊂ ④根据地私营经济在手工业生产中数量上居优势,私营纺织业和家庭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有效地配合公营工业为解决根据地军民日用品的自给自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㊂3 合作经营:革命根据地经济是小农经济,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对敌进行经济斗争,减少奸商垄断操纵,灵活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增加经济效益,组织合作社是一个最好的办法㊂合作事业是发展生产的有力手段㊂ 因为抗战后的交通阻隔,物产来源困难,物价飞涨,如有合作社调整供给和分配的活动,那就没有或至少可以减轻这种困难了㊂ ⑤合作社组织吸收农村资金,鼓励群众生产热情,增加生产,活跃市场,平抑物价,改善人民生活㊂晋察冀边区设立生产合作社来集合私人零散的资金,在政府积极的帮助之下,许多无力开发的产业,可以开辟;许多无处使用的闲人,可以容纳;许多低劣的技术,可以改良;许多简单的机械,可以采用㊂在战争环境之中,能充分利用废弛的劳力,改良生产技术㊂⑥纺织生产合作社是组织农村妇女参加生产战线最好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加农家收入,而且可以使根据地棉毛纺织品逐渐走上自给自足的道路㊂组织合作社以乡为单位,每乡组织一社,以社员的劳力技术资金原料,互相调剂,共同生产,解决战时物资与资金的困难㊂纺织合作社的资金,除用一部分购买棉花㊁纺车㊁羊毛,预备供给社员以外,余下的现款,应存到消费合作社或其他妥当的地方,以便随时给社员解决与纺织有关的困难㊂合作经济是集体经济的基础,是由个体经济过渡到集体经济的桥梁㊂抗战时期根据地纺织生产合作社,实际上是一种集体企业性质的生产单位,它赋予了 男耕女织 以新的内容和生机,调整和变革了旧的生产关系㊂ 总的来讲,它可以把自然经济和小商品经济㊁生产㊁金融等,经过群众自己,统一结合起来,是目前刺激农村小商品生产和健全商品流通机构㊁活动金融的最好形式㊂ ⑦合作社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对敌经济斗争的组织,对于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解决根据地军民的穿衣问题,促进财政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根据地发展纺织生产的基本方向㊂三、发展纺织业的政策与措施1 重视发展纺织业抗战时期,党和根据地政府对纺织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与正确指导,各根据地为了开展对敌斗争,打击敌之掠夺摧毁,发展边区经济,建立了生产及贸易的领导机构,对发展纺织业采取了扶持㊃05㊃抗战史料研究2015·第1辑①②③④⑤⑥⑦‘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三编工业交通),第74页㊂陕西省档案馆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五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㊂‘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三编工业交通),第131页㊂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三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11页㊂薛暮桥㊁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7页㊂‘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商合作编),第739页㊂‘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一),第227页㊂与保护的政策㊂第一,成立领导机构㊂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建立工商管理局,统一领导各地区之经济斗争,工商局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对敌贸易斗争㊁调剂内地市场来完成军需民用之物资的调剂掌握及供给工作,组织发展手工业㊁家庭副业生产,提高生产力㊂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设立组织对敌经济斗争的领导机关 生产贸易管理局,它负责管理对外统制贸易和组织输出输入,领导公营工厂与运销机关,帮助群众生产,发展商业与合作运动㊂该局成为群众经济组织与经济活动的核心㊂①晋绥边区成立贸易局与纺织委员会,有组织的领导和推动纺织业的发展,贸易局解决工具㊁原料㊁成品的推销及日用必需品的供给等事宜,并与几个原料来源的主要地区,建立专门关系,兴县㊁临县㊁临南㊁离石各县都成立了纺织委员会,把工会㊁农会㊁妇救会㊁建设科㊁公营商店等的力量联合起来㊂一方面宣传推动,供给工具㊁棉花㊁工资㊁收买土纱土布,另一方面组织短期训练班,推广纺织技术㊂②为了加强对敌经济斗争的领导,发展边区工商事业,掌握物资发展经济,改善民生,1943年2月,晋察冀边区正式成立工商管理局,程子华为局长,其主要任务:团结边区内外工商业者,开展对敌经济斗争,发展边区工商业,职权如下:掌握政府经济政策,管理对外贸易,领导稽征和缉私;管理公营商店工厂,指导合作社,指导商会及其它社团㊂晋察冀根据地的生产与运销工作,由工商管理局负主要责任㊂合作社与工商管理局在工作上是互相配合的,工商管理局需要合作社供给货物,合作社需要工商管理局流动运销,刺激生产㊂在分工上,基本上由合作社管理对内调剂,工商管理局管理对外出口㊂③1944年10月,为开展全面对敌经济斗争,发展根据地经济建设,充裕国民财富,支持敌后抗战,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公布‘山东省工商管理暂行规程“,规定了工商管理的基本方针:大量发展工业生产,建设扶持群众手工业,开展渔盐矿产,发展公营事业,建立自给自足的经济;管理对外贸易,调剂内地物资,粉碎敌人经济掠夺与倾销政策,保护根据地工商业之自由发展;统一币制,巩固本币,管理外汇,稳定金融,平抑物价㊂第二,实行奖励或优惠政策㊂华北根据地采取各种奖励或优惠政策措施,以提高生产技术,发展纺织工业,争取边区经济自给自足,坚持长期抗战㊂1940年3月,中央发出关于对敌人经济斗争的指示,强调发展手工业,奖励家庭工业,以求自给自足㊂④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纺织业生产就会缺乏前进的动力㊂为激发民众的劳动潜能与创造性,使有技术㊁有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根据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奖励办法㊂1941年7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颁布奖励生产技术条例,奖励生产技术的新发明和现有技术的改良㊂⑤1941年10月,晋冀鲁豫边区颁布了‘晋冀鲁豫边区奖励生产技术办法“㊁‘晋冀鲁豫边区工业奖励办法“等㊂11月又颁布了‘晋冀鲁豫边区优待专门技术干部办法“,其中‘晋冀鲁豫边区工业奖励办法“,规定如下的奖励办法:享受政府之低利贷款减免其原料进口税与成品出口税;公营贸易机关帮助运销成品及采购原料;给予奖励金或补助金;颁给奖状㊂⑥陕甘宁边区工业的发展和党与政府的扶助及保护政策分不开,从1939年起,在税收问题上,工厂的营业税全部免收㊂对必需工业原料的入境免税或减税(如棉花只收1%),对边区能生产的工业品则提高其税收(如布从3%提高10%),保护边区工业的发展㊂⑦1942年,晋察冀边区政府为奖励手工业与家庭副业发展,规定家庭副业一律免征统一累进税,工业收入税也大大减轻,这对副业与手工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刺激作用㊂⑧1943年8月晋西北行政公署决定,纺织收入原规定三年㊃15㊃学术探讨①②③④⑤⑥⑦⑧‘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一),第452页㊂‘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第507页㊂‘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50页㊂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二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39页㊂‘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商合作编),第4页㊂‘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一),第129页㊂‘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三编工业交通),第644页㊂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7页㊂免征公粮,兹为继续奖励计,继续延长三年(共计六年),新纺织区小型工厂与合作社专门职业工人,免除抗战勤务,棉花土布业贩卖营业税仍为千分之十,棉织物制造营业税,仍免征㊂①晋绥边区民间纺织业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扶植与保护纺织业发展,奖励私人投资㊂敌人实行经济封锁,布匹来源困难,而保护贸易政策一再提高布匹入口税,降低土布出口税㊂因此,纺织业很快地发展起来㊂不仅旧有的纺织区域有了大的发展,即新的地区掀起了纺织潮热,到处可以听见纺织机的声音㊂②1940年8月,山东根据地战时财政经济政策规定提倡与奖励手工业:给独立经营手工业者和家庭手工业以物质的帮助,如低利借贷等;大批举办手工业作坊或合作社,使工匠都能参加入股,工资比较优裕,按短期分红;可能时,依据家庭手工业与其他手工业开办较大的手工工厂,制造军民必需的日用品;提倡并奖励使用土货㊂③1943年8月,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规定:发展各种日用必需品的生产,完成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求得军队和人民的丰衣足食㊂整理公营企业,提倡并保护私营企业,举办低利贷款,扶助手工业者和小商人,整理与发展生产㊁运输㊁消费等合作事业㊂优待技术人才,奖励发明㊁奖励劳动㊂④上述这些优惠与奖励政策推动了华北根据地纺织业的发展㊂2 实行投资与贷款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为解决纺织生产中的资金匮乏问题,政府从政策㊁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创办地方银行,为合作社和纺户提供贷款,以促进纺织业发展㊂陕甘宁边区政府经过银行历年对工业有很大数目的投资和贷款㊂如1943年边区政府纺织投资390万元,除其中190万元投入政府机关㊁部队所经营的纺织厂外,其余200万元均为发展民间纺织贷款㊂计延属分区51万元,绥德分区93万元,三边分区17万元,关中分区19万元,陇东分区20万元㊂⑤为发展毛织业,三边专署于1943年2月底决定,在定㊁靖㊁盐三县,以现有工厂为基础,扩大资金550万元㊂计定边新塞工厂扩大资金300万元;靖边毛织工厂增加资金150万元;盐池元华工厂扩大资金100万元㊂⑥山东革命根据地也提出对纺织工业实行贷款㊁奖励,以各种办法使土纱土布成本减低,质量提高,使人民乐意使用,以达到百分之百的自足自给㊂⑦1943年9月,为了刺激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根据地经济生产事业,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对纺织业实行贷款,计第一专区30万元,第二专区15万元,第三专区40万元,第四专区15万元,第五专区80万元,第六专区80万元㊂共300万元㊂纺织小组或个人贷款,期限不得超过一个月,合作社经手贷款不得超过2个月㊂⑧并且对合作手工业贷款的利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2个月以内者,月息20%,4个月以内者,月息21%;6个月以内者,月息23%;8个月以内者,月息25%㊂⑨1944年,为帮助困难农户购买纺织工具和解决棉花等纺织原料问题,陕甘宁边区银行陇东分行,在分区各县发放纺织贷款3300万元,贷款每元利息是5分,为了减轻群众负担,便于还款,一律以现金计算,不以实物为标准㊂ 上述贷款和投资是一个可观的数字,没有这些资金上的扶助,纺织业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㊂华北革命根据地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党和政府的扶助及保护政策是分不开的㊂㊃25㊃抗战史料研究2015·第1辑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业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5页㊂‘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第452页㊂‘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五辑),第299页㊂‘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十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70页㊂‘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三编工业交通),第80页㊂‘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三编工业交通),第81页㊂‘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十辑),第73页㊂‘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二),第118页㊂‘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一),第595页㊂‘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五编金融),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68页㊂。
公私合营 经济复苏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经济重建与发展
公私合营经济复苏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经济重建与发展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经济重建与发展中,公私合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长时间的战争摧残,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贫困和经济落后的局面。
为了实现经济复苏和发展,政府采取了公私合营政策,通过整合资源和集中力量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公私合营是指政府与个人、私人机构在经济领域中进行合作的一种制度。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加快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施公私合营政策。
通过政府和私人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投资和支持,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公私合营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战后经济重建需要巨大的投入和资源,而政府单一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
通过与私人合作,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动员各方力量,形成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私人经济的活力和创新性与政府的专业化和规划能力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公私合营有利于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战后的经济重建任务繁重,需要快速恢复失地和生产力。
通过公私合营,政府可以调动和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加快资源的整合和配置,推动重点产业的发展。
私人经济的灵活性和市场导向的特点,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推动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经济的发展。
公私合营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贫困,人民对于经济的期望和需求很高。
通过公私合营,政府可以引导和支持重点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私人经济的发展也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和活力的增强。
公私合营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在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政府和私人各自都有自己的利益和诉求,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并统筹资源的利用是公私合营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总的来说,公私合营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经济重建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抗战时期日伪“中国合作社”初探——以南通支社为个案
Study on the Cooperatives of China of Japanese Puppet Regime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Nantong Branch of
Cooperatives of China
作者: 周宗根[1]
作者机构: [1]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出版物刊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主题词: 中国合作社;南通支社;薛郢生;米粮统制;抗战
摘要:'中国合作社'是抗战时期活跃在日占区的合作社组织。
学术界对这一组织的研究尚付诸阙如。
南通支社是以薛郢生为首的日伪南通地方当局奉命成立,业务受当地日军特务机关的指导。
但在实际运作中,南通支社与'中国合作社'关系疏远,不论在人事还是业务上,它都受到南通地方伪政权以及地方集团的掌控,成为其控制地方经济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