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对民俗旅游产品本真性感知的_省略_平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例_唐玲萍

合集下载

民族村寨旅游旅游者研究综述

民族村寨旅游旅游者研究综述

so — ma i g b ha iro o iss,t u ss at f cin a o rss in k n e vo ftur t o r t s i a to nd tu t pe c pto i s i r e ins e c Ba e n d m e tca t ld v l p ntst a t. s d o o si cua e eo me iu —
ZH0U Cha g h n.LI Xioi n cu U a l
( col f ngmet n cnmi , um n nvrt o Si c n ehooy K n n u nn6 09 , hn ) Sho o ae n a dE oo c K n igU ie i f c n eadT cnlg , umi Y n a 5 0 3 C ia Ma s sy e g
比例 中 占据 的份额 愈 来 愈高 ,发挥 的作 用 愈来 愈 重要 ,尤 对 民族村 寨旅 游者方 面 的 文献进 行 综 述 ,以探 索 日后 的研 其体现 在产业 结构 的优化 升 级和 带 动整 个 国民 经 济 的健 康 发展上 。因 而 ,民族 村 寨 旅 游 作 为旅 游 经济 不可 或 缺 的 、 究方 向,并提 出相 关建议 。
新 兴的组成 部分 ,在 2 0世纪 中后期 ,相继 成为 国 内外学 术 研 究课题 的热点 。国 内外 对 民族 村 寨旅 游 的研 究 ,在 说 法
上众说纷 纭 。国 外文 献偏 向 于 “ 乡村旅 游 ” “ 、 民族 旅 游 ” 及 “ 文化旅 游” 等方面 的研 究 , 了 研究 ;国 内文 献侧 重对 “ 民族 村 寨旅 游 ”或 者民族 文化 主题 公 园 、概 念公 园 等 的研 究 ,如深 圳 的中华民俗 文化 村 、云南 昆明民族村 等 。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作用及发展对策——以新平县花腰傣的民俗文化旅游为例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作用及发展对策——以新平县花腰傣的民俗文化旅游为例
文化发展与创新○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融合 的作用及发展策
———以新平县花腰傣的民俗文化旅游为例①
段红坤,朱贵荣
摘 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 为二者的融合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新平县以 “花腰傣” 为品牌的民族文化旅游已经开展了近 20 年,其服饰、民居和传统节日成为其民族文化旅游的亮丽名片。在文化和旅游融合背景下,要 坚持以学术研讨活动提升人们对 “花腰傣” 原生文化的认知度,持续推出民俗文化旅游活动打 造民俗文化旅游品牌,以原生民族文化内容增加民俗文化旅游内涵,以全方位的宣传营销活动 推动民俗文化旅游发展。 关 键 词:民俗旅游;花腰傣服饰;文化自觉;传承 中图分类号:J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 (2018)04-0123-10 作者简介:段红坤, 云 南 艺 术 学 院 副 研 究 员; 朱 贵 荣, 云 南 艺 术 学 院 副 研 究 员、 图 书 馆 副 馆 长。云南 昆明 650500 doi:1014003/jcnkimzysyj20180417
年来戛 洒 镇 也 开 始 过 傣 族 一 年 一 度 的 泼 水 节 了,但他们不过关门节、开门节。花腰傣主要 的传统节日是花街节;受到当地周边民族的影 响,和汉族相同,他们也过春节、端午节、中 秋节等节日。
(二)花腰傣的服饰文化 作为一个以服饰来命名的民族支系,其 服饰自然有着极其显著的特征。花腰傣服饰 文化是其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腰傣支系中,傣雅、洒、傣卡的衣饰基 本相同。上衣内穿小褂长及上腹际,褂边用银 泡镶一圈菱形图案。夏季上衣只穿短褂,赤裸 手臂。平时短褂外穿一至三件无领的窄袖对襟 短衣这种短衣胸部短,背部略长,胸前襟 部分呈三角形状,周边、衣摆边以及袖口都挑 有红、白、黄、绿四色条形图案。而上衣则一 件比一件短,内长外短,第二件恰到的第一件 的色阶边沿,第三件又到第二件的色阶边沿, 层次分明。下身则着青色筒裙,裙长过膝盖, 通常要穿三到六条。傣雅和傣卡的筒裙大致相 同,裙边挑 织 红、白、黄、紫、绿 五 色 横 条, 色彩丰富艳丽,在穿着时裙角左边略微上提, 左高右低横斜口状,俗称 “三叠水”。筒裙最 外面的那件还须从裙脚边上斜提别于腰间,用 花腰带系紧,让裙脚边的各种挑花图案显露, 并臀部 后 侧 系 一 条 三 角 形 的 小 围 腰 傣 族 称 之 “马盖丘”,俗称 “屁兜”。傣洒的筒裙相对而 言略显古朴,筒裙脚边的花边不同于傣雅、傣 卡的,穿着时不提裙边角,筒裙下摆平齐,一 般也是穿三到六条,只是从里到外一件比一件 长 ,最外的一条要盖过膝盖,并系上花腰带。 花腰傣无论何支系,下腿均打青布或者白布的 绑腿,从踝开始绑至膝盖。

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的实证研究——以云南新平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例

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的实证研究——以云南新平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例
4 花腰傣 文化 原生 态有所破 坏且 有 面临失传 趋势 、
其中 7 %以上 的游 客曾经 有过 云南省 内 其他 知名 度 高 民族村 旅 游 0 “ 腰傣 ” 化是 一 种 没有 受 到 佛 教文 化 影 响 的原 生 态文 化 , 花 文 经历 , 并且相 当部 分人还 去过 与大沐 浴村风 情类似 的 嘎洒大槟 榔 园 它 凝结 了有 史籍记 载以来 的文 化 。“ 花腰 傣 ” 化 反映 的 是傣 族 最 文 旅游 ( 地最 强的竞 争地 ) 由于其 具 有较 高开 发 价值 的 旅游 资 源 , 古 老的 文化 , 、 身 、 该 , 染齿 纹 以及 自然 崇拜 祭祀 活动等 古老 的习俗 今 天 使得嘎 洒的 旅游开 发在 全面性 和广 度上具 有较大 的 比较优势 , 漠 在 “ 对 新平花 腰傣 ” 中仍然 保留 着 , 傣族 文化 的研究 有重大 价值 。 它对 沙的旅 游开发 造成 了较 大 的威 胁 。其二 , 通 不 便 , 交 资源 聚集 程 度 但调 查 中我们发 现旅 游开 发 的 雷 同性 以及 旅游 发 展 中文 化 的 低 。大 沐浴景 区除 在主干 道路 口有 指路标外 , 其余 支线 皆无 其他 指 融合性 已经严 重的 影响 了大 沐浴 村 的文 化 原 生态 。旅 游 产品 特色 路标 志和宣传 标语 , 时到达 目的地 还 需经 过 许 多村 寨 , 同 道路 很 不 的缺乏 、 旅游项 目的 雷同 以及 景 区主 题 定位 不够 准 确 等 问题 , 极大 顺畅 , 入性较 差 。同时 , 谈中还 发现 , 除了大 沐浴 村这 一 的影响 着本地 旅游 的竞争 力 与持 续 性发 展 。大 多游 客 反 映此 处 的 可进 访 本地 景点外 游客 别无其 他游 览之 处 , 资 源过 于 单 一 , 旅游 其他 类型 的旅 民俗风 情表 演和手 工艺 品与其 他民族 村大 同小异 , 寸 同日 当地 的 民俗 游资 源缺失 。

瓶颈中的花腰傣——大沐浴傣雅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经济调查

瓶颈中的花腰傣——大沐浴傣雅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经济调查

建 民族体 育健 身场等 一系 列场 昕 ,意味着相 应面积 的土地 又将 被规 划征 用 。如 何将村 民 的利 益真正 与文化 生态旅 游开发和 谐 的结合起 来共 同发展 ,实现农 户经济 与旅游经 济 的合轨 ,达到 普遍 村民 利益与政 府利益 双赢 的局面 应该是建 设大沐浴 花腰傣
脑灵 活的大沐浴村民 自发在花街节期间经营汤锅 、 家庭
旅馆等生意获利不少 ,这也是当初大沐浴村民看好旅游 业 前景 的直接原 因。2 0 年是效 益最好 的一年 ,当年国 02
内游客达 3 0 0 50 多人次 ,国外 游客达2 0 多人次 。2 0 00 07
40 0多名傣雅人 为之欢心 ,新兴 的旅 游经济似乎将改 变
代以后 ,随着联 产承包 责任 剖的实施 、商 品经济 的起
当发 展旅 游经 济的号 角在大 沐浴傣 雅入耳 边正 式 吹响之际 ,除 上述大沐浴村民们数以万计的投工投劳之
外 ,大 沐浴人均 不到o6 . 亩精贵 的 良田也无可避免 的投
入到了这场新经济浪潮之 中。
2 0 年至20 年旅游业开发涉及 占用大沐浴 村民的 06 08
游漠沙江西侧 ,背靠哀牢群 山 , 隶属于玉溪新平县漠沙民
族文化生态旅游经济 开发 ,此举使傣雅居民经济生活发 生 的变化及其间的矛盾 ,耐人 寻味 ,值得分析。
2 0年 以前 ,村委会及村民小组带领全村群众投工 06
投 劳160 27 多人次 , 对大沐浴村 的4 条共20米道路作了 00 扩修 ,建成53平 方米 的生态广场 。国家投资建起了寨 34
( )希望与失望 :大沐浴傣雅人的心理落差 三
建 国前 ,大 沐浴 的傣雅 居民 几乎完全 依靠单 一 的 农业经济生活 ,农业生产属于传统农业 ,依 靠人力 、畜 力 ,凭借 以前经验积累的传统技 术从事农业生产 。除以 农业生产 为主 的经济外 ,还兼有部分渔猎经济及与 山头 上的彝族结成 了小范围内生活资料上的相互补充 、以物 易物 的简单商品经济关系。建国后 ,特别 是2 世纪8 年 o 0

浅谈新平花腰傣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与文化艺术的开发利用

浅谈新平花腰傣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与文化艺术的开发利用

浅谈新平花腰傣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与文化艺术的开发利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在精神生活方面,由于衣食足,所以思礼乐,热衷于享受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文化旅游已成为世人追求和向往的时尚。

在这种形势下,新平县作为一个山坝结合、少数民族聚居,稀有的花腰傣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县来说,如何充分发挥新平县花腰傣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新平县文化旅游生态村的建设,我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充分认识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民族文化旅游已成为大势所趋民族文化旅游是高品味的以获得精神享受和慰籍为目的的现代旅游形式,感受异域不同民族文化的精髓是现代社会人们一种时尚的精神体验和追求,就新平县来讲,近几年由于一些国际性大型活动在省城举办,活动中各民族的艺术节目,深深吸引了国内外各界人士和旅游者,他们不辞辛劳,经各种形式深人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感受民族文化气息。

在这种气候下,大理、丽江等地州市能抓住机遇,通过规划、策划、包装,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为突破口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景点,吸引来自四方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由于文化旅游能使人得到心神怡悦的享受,使人的心智达到酣畅淋漓的境地,因此,生活在繁忙喧闹社会环境中的人们,几乎都有寻机领略和体验古朴多姿的民风,恬静自然的生活劳作和轻松快乐的文化娱乐欲望。

因此,文化旅游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已占据了一席之地,并随着社会发展,将成为一种大势趋。

二、新平县花腰傣民族文化资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彝族傣族自治县。

由于立体型的地型和气候,山坝结合的旖旎风光,构成神奇美丽的自然画卷;历史悠久的哀牢古国后裔民族,以其独特、多姿风格构成了一方的人文景观。

正如省委副书记王天玺在“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研讨会”上指出:“云南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真正宝贵,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民族文化资源,云南是人类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罕见的文化聚宝盆,是一个活生生的民族文化博物馆,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熔炉,云南文化具有宝贵的包溶性和创造性,云南民族文化的这几个鲜明特点,是研究和发展云南文化所必须注意的”。

感知价值视角下的传统节庆旅游体验以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

感知价值视角下的传统节庆旅游体验以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

感知价值视角下的传统节庆旅游体验以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传统节庆旅游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体验方式。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展现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也能为游客提供独特且难忘的体验。

本文以西双版纳傣族的泼水节为例,从感知价值的视角出发,探讨传统节庆旅游体验的内涵与特点。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的南部,是一个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

泼水节,作为傣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以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游客在泼水节期间的感知价值,揭示传统节庆旅游体验对游客吸引力的影响因素,以期为节庆旅游的开发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等多种方法,以获取全面而深入的数据。

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传统节庆旅游和感知价值的相关理论;通过实地观察记录游客在泼水节期间的参与情况和感知体验;通过深度访谈了解游客对泼水节的价值认知和满意度。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揭示出传统节庆旅游体验中游客感知价值的构成要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我们也希望能够为节庆旅游的开发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以促进传统节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在感知价值理论的指导下,本文旨在探讨传统节庆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感知价值理论源于市场营销学,强调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价值感知。

在旅游领域,感知价值同样重要,它影响着游客的旅游满意度和忠诚度。

因此,本文将从感知价值视角出发,分析传统节庆旅游体验的关键因素,并以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文献综述方面,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感知价值理论的研究现状,发现感知价值在旅游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

回顾了关于传统节庆旅游体验的相关研究,发现学者们主要从文化体验、旅游动机、满意度等角度展开探讨。

然而,关于感知价值与传统节庆旅游体验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具体案例研究方面尚显不足。

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的民族节日传承_省略_展_以西双版纳傣族_泼水节_为例_光映炯

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的民族节日传承_省略_展_以西双版纳傣族_泼水节_为例_光映炯

第30卷第1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30No.12010年1月 J ou 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 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J an.2010 收稿日期:2009-08-12 基金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的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08JA850007) 作者简介:光映炯(1975—),女(彝族),云南省元阳县人,云南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民俗学、旅游人类学。

E-mail :nuo zhadu @126.co m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的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以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光映炯,张晓萍(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摘 要:在旅游场景中,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的节日文化内涵与传承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泼水节”和“旅游”之间有着“仪式”功能上的契合,“泼水节”被旅游开发和打造可以看作再一次的“传统的发明”。

民族文化通过民族节日在“舞台真实”的展演中传承着独特的文化符号,而且以旅游开发催生的“文化再生产”的形式进行着传承与发展。

在此过程中,政府和大众也参与到这场现代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承中;现代大众传媒则从各个方面改变和型塑着现代民族文化的风格与模式。

关键词:“泼水节”;传统的发明;舞台真实;文化再生产;传承机制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10)01-0045-05 一、“泼水节”:从“传统”到“现代”“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而尤其以西双版纳傣族的泼水节最有名。

1.“传统”的“泼水节”。

关于“泼水节”的历史渊源主要有以下观点。

第一,“泼水节”是傣族及东南亚各国的新年节,与历法、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1]。

花腰傣服饰: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符号

花腰傣服饰: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符号

花腰傣服饰: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符号花腰傣服饰: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符号字数:2257明、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

在花腰傣的服饰中,色彩、图案、造型等都具有丰富寓意,从中可看出花腰傣的民族崇拜、民俗传统等信息。

新平县漠沙镇是全国最大的花腰傣聚居地,有“花腰傣之乡”的美称。

近日,记者来到漠沙,近距离感受花腰傣服饰的魅力。

华丽的“花腰”服饰大沐浴,傣语为“情人约会的地方”。

大沐浴花腰傣文化生态旅游村位于漠沙集镇北边红河西岸,属龙河社区。

大沐浴历史悠久,何年何时建寨,已经无法考证。

这里是花腰傣传统花街节的发祥地,居住着热情好客、纯朴善良、谦逊勤劳的花腰傣人。

走进大沐浴,土掌房和槟榔树随处可见,穿着民族盛装的小卜少是最靓丽的风景。

关于花腰傣服饰,漠沙大沐浴景区文艺队的傣族高志明说,花腰傣的服饰不仅有中年的也有青年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部分都是青年装,服饰传承到现在已有很长时间了。

据了解,根据不同的名称,花腰傣可分为傣雅型、傣卡型、傣洒型,服饰大体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

以彩带束腰,使腰部形成独特的“花腰”形体,是他们共有的特点。

此外,傣洒多用红、绿色绸缎,腿部打白色绑腿。

在色彩的搭配上,傣洒多用红、绿、黑等为主,而傣雅、傣卡则以黑、红色调为主。

总的来说,花腰傣的民族服饰都是亮丽和雍容华贵的。

其中,漠沙傣雅是花腰傣服饰中最有魅力的一款。

她们头戴“鸡土从帽”,魔术般地变幻出无尽的风情,腰挎别致的小秧箩,使斗笠、秧箩浑然一体,达到了一种天然的艺术效果;短褂、长袖两件上衣和谐搭配,加之从领到胸镶满的银饰和各色布条镶边的手袖,使整个上装仿佛是一件艳而不俗的艺术品。

而下身着装更别致,如彩虹般艳丽的裙摆微微上挺,打破了人们对裙子的传统印象,把少女婀娜多姿的身姿完美地呈现了出来。

据介绍,花腰傣的服饰可分女子服饰和男子服饰。

女子服饰分为童装、盛装、成年装和老年装,而男装都是一身黑。

其中,童装没有银饰,讲求方便。

而盛装则是在赶集、节庆、婚丧等活动时穿,上面镶有大量的银泡等饰品作为装饰。

民族旅游者体验“原真性”研究

民族旅游者体验“原真性”研究

民族旅游者体验“原真性”研究《对民族旅游者的认识》一文中,研究者采用实证研究法以旅游者视角对民族旅游者的特性、旅游动机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并通过旅游者的出游动机这一辨别因素将民族旅游者分成了四种类型,在研究人员列举出的8种民族旅游动机中,而受访者选择最多的动机因素是去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

通过阅读思考,围绕旅游者希望得到的“淳朴体验”还是研究者所研究的“原真性文化”——这一问题展开了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

标签:民族旅游者;原真性F271原文简介当前外国学者对民族旅游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民族旅游与政治利益的关系、民族旅游的媒介作用、民族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艺术品的变迁、真实性体验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而在这些研究当中,大部分学者主要是站在东道主的角度,去研究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东道主、旅游目的地产生的影响,而且大多是负面影响。

相比其他,学者Gianna Moscardo 和Philip L.Pearce中《对民族旅游者的认识》文中的研究方法是与其他有所不同的:他们在研究民族旅游时主要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运用实证调查的方法,从旅游者的视角来对旅游者市场的特性、动机、本质进行剖析和了解。

文中研究是在澳大利亚Tjapukai国家级原住民文化公园进行的。

他们在两个特定的时间段,选取了1500多位到此公园旅游的游客完成了1556份调查问卷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到游客的基础信息采集、了解他们旅游动机和方式、询问他们到此处游玩的感受及满意度等。

基于这些调查成果的整理、分析、研究,他们将这些接受访问的旅游者分成了四种类型:关系型、学习型、参与型和漠然型,并发现,每类旅游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他们对民族旅游的兴趣点各不相同,而且对最终的旅游满意度也大有区别:第一种是关系型的旅游者(36%),他们是四类旅游者中人数最多的群体,他们对土著旅游体验的各个方面都感兴趣。

一般来说,这类人群是非常活跃的群体,在所有Tjapukai项目体验中,都具有高度的参与率。

旅游景点民族文化展演中的“真实性”研究——以云南民族村为例的开题报告

旅游景点民族文化展演中的“真实性”研究——以云南民族村为例的开题报告

旅游景点民族文化展演中的“真实性”研究——以云南民族村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在当前旅游业繁荣的背景下,旅游景点作为一种旅游产品,以其独特的风景、建筑、文化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其中,《2018中国旅游白皮书》显示,云南是中国国内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而在云南的旅游景点中,民族村则是备受游客喜爱的景点之一,其以展示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生活方式为主要特色,因此也成为了更多游客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途径。

然而,在民族村展示的所谓“真实性”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展出的文化、风俗过于刻板,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符;还有人认为展出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集团化与商业化倾向,被业主运营和商业化包装过度,影响了其真实性。

因此,探究少数民族村展示的文化和风俗是否真实符合少数民族文化的本质和多样性,有着较为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文旨在以云南民族村为例,探究其在展示少数民族文化时的真实性问题,弄清其在民族文化展示中表现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于保障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沟通,提高旅游景点文化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主要包括对云南民族村的实地调查、文字材料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

其中,实地调查是获取和收集信息和数据的主要手段,通过访问和调查景区内工作人员和游客,掌握景区运营和管理情况、民族文化展示情况和游客满意度等;文字材料分析是基于国内外已发表的文献和报道进行分析,了解民族文化展示、旅游文化发展情况,同时进行比较分析。

四、论文结构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以及意义等;第二部分为文化展示的理论基础,包括文化展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云南民族村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主要包括民族村的运营情况、文化展示形式、展示内容以及游客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探究,从而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的真实性情况;第四部分进行文化展示的比较研究,主要是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展示景点进行比较,探究民族文化展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加深对云南民族村展示真实性的认识;第五部分为全文的总结与展望,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进行展望。

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的实证研究

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的实证研究

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的实证研究作者:张波赵蕾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2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以云南新平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例,通过对该地实地考察,发现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要合理规划,提高可进入性;开发差异性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宣传,提高知名度;突出民族特色,保持文化的原生态。

【关键词】民俗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对策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生活方式的趋同走势不可逆转,差异性的民俗旅游产品越来越吸引众多的旅游者,民俗文化旅游日益成为当前旅游业的一大热点,也成为民俗文化存赋深厚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增长点,但在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所凸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受到普遍的关注。

本文以云南新平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探讨本地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以期对大沐浴村的旅游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也希望能够引起学界对于民俗旅游开发的探讨。

一、基本情况及统计说明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位于漠沙集镇北边红河西岸,属龙河村民委员会,共有104户440余人。

该地距离漠沙集镇4公里,离新平县城68公里,距离玉溪154公里,距離昆明258公里,属亚热带河谷气候,漠沙江(红河的上游部分)环村而过。

大沐浴傣语为“情人约会的地方”,其形成历史悠久,何年何时建寨,已经无法考证。

作为花腰傣人传统花街节的发祥地,其绚丽多彩的服饰、浪漫奇异的婚恋习俗、风味独特的傣家饮食、独特的民居(土掌房)以及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等,构成本地极强的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对海内外民族文化专题旅游市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为了解大沐浴花腰傣民俗文化生态村的民俗旅游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于2011年2月,采用实地抽样问卷并结合访谈的方法,对到访的游客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先后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3份,其中有效问卷185份,占到总调查人数的92.5%。

云南新平县花腰傣服饰研究与创新设计

云南新平县花腰傣服饰研究与创新设计

云南新平县花腰傣服饰研究与创新设计云南新平县位于中国西南部,是傣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新平县,人们热情好客,生活节奏悠闲,而傣族花腰傣服饰更是该地独特的文化象征。

傣族花腰傣服饰是傣族妇女在传统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所穿的装束。

它通常由头饰、上衣、裙子和腰带等组成,以独特的图案和绣花技艺闻名于世,展现了傣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云南新平县,花腰傣服饰的研究与创新设计正在进行中。

研究人员通过深入了解傣族文化和传统工艺,挖掘花腰傣服饰的历史渊源和意义,以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同时,创新设计也成为推动花腰傣服饰发展的重要手段。

设计师们借鉴现代时尚元素,将传统的花腰傣服饰与现代服饰相结合,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穿着需求。

他们还探索新的面料和工艺,以提升花腰傣服饰的质感和舒适度。

在新平县,花腰傣服饰的研究与创新设计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造。

通过研究,人们能更好地了解傣族文化和花腰傣服饰背后的故事,传承傣族的历史和精神,同时也为当代人提供了更多选择,让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

此外,花腰傣服饰的研究与创新设计还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新平县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傣族文化。

花腰傣服饰作为新平县的特色产品之一,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还能够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和手工艺产业的发展。

总之,云南新平县花腰傣服饰的研究与创新设计在传承和发展傣族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傣族文化和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时尚元素进行创新设计,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还能够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让我们共同关注和支持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让花腰傣服饰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211290840_旅游营销视角下傣族花腰宴舞伴餐的营销策略研究

211290840_旅游营销视角下傣族花腰宴舞伴餐的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在旅游营销视角下,制定科学系统的傣族花腰宴舞伴餐营销策略,对于提升营销效果、推动文化融合、扩大经济收益、延伸文化价值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实践过程中,应围绕明确市场定位细分客户群体、突出产品特色匹配客户需求、增加服务亮点贯通消费路径三大思路加以推进,从而进一步扩大傣族花腰宴舞伴餐营销效果,为推进文化自信夯实基础。

【关键词】旅游营销;傣族花腰宴舞;伴餐营销;传统文化一、引言傣族花腰宴舞是傣族地区极具艺术特色的民族文化表演形式之一,在傣族花腰宴舞表演中的伴餐更是傣族人民展现民族传统文化、表达热情好客情怀的途径之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成熟,傣族花腰宴舞伴餐也应以旅游营销视角打造成体系化的文旅产品。

究其原因,以旅游营销视角推进傣族花腰宴舞伴餐的营销,有助于实现产品的标准化运营,更好地为消费者带来高性价比的品质服务,从而形成正向消费循环,为傣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以及经济进步带来助益。

二、明确市场定位,细分客户群体1.以地域划分,进行游客群体整体梳理傣族花腰宴舞客户群体以到傣族聚居地区旅行的外来游客群体为主,应对傣族花腰宴舞的客户群体进行进一步细分。

一方面,傣族花腰宴舞客户群体包含少数民族地区的游客。

此类游客可能本身是其他少数民族或具有一定时期的少数民族地区定居经验,此类游客由于受到自身本土原生环境的影响,对傣族花腰宴舞有一定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对傣族花腰宴舞背后蕴含的民俗肌理以及文化精神也有较好的适应度与较深的体悟。

另一方面,傣族花腰宴舞客户群体包含非少数民族地区的游客。

此类游客往往以汉族为主,其中以一二线城市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客户为代表。

同时,由于原生态生活环境、风土人情与傣族地区有较大的出入,此类游客在理解、认同、融入傣族花腰宴舞以及享受其伴餐中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因此,在服务此类游客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较高的标准以及较好的服务水平打动客户。

2.以人数划分,精准匹配各项营销资源一方面,多人群体是傣族花腰宴舞伴餐的主要营销对象,也是较为主流且数量相旅游营销视角下傣族花腰宴舞伴餐的营销策略研究课题名称:文化产业视域下山西演艺文化空间建构研究(编号:2019B359)赵 星作者简介:赵星(1980—),男,山西临汾人,汉族,教育学硕士,山西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讲师,研究方向:舞蹈与跨学科应用54Marketing 营销对较多的客户以及潜在客户群体。

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的实证研究

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的实证研究

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的实证研究本文以云南新平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例,通过对该地实地考察,发现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要合理规划,提高可进入性;开发差异性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宣传,提高知名度;突出民族特色,保持文化的原生态。

标签:民俗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对策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生活方式的趋同走势不可逆转,差异性的民俗旅游产品越来越吸引众多的旅游者,民俗文化旅游日益成为当前旅游业的一大热点,也成为民俗文化存赋深厚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增长点,但在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所凸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受到普遍的关注。

本文以云南新平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探讨本地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以期对大沐浴村的旅游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也希望能够引起学界对于民俗旅游开发的探讨。

一、基本情况及统计说明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位于漠沙集镇北边红河西岸,属龙河村民委员会,共有104户440余人。

该地距离漠沙集镇4公里,离新平县城68公里,距离玉溪154公里,距離昆明258公里,属亚热带河谷气候,漠沙江(红河的上游部分)环村而过。

大沐浴傣语为“情人约会的地方”,其形成历史悠久,何年何时建寨,已经无法考证。

作为花腰傣人传统花街节的发祥地,其绚丽多彩的服饰、浪漫奇异的婚恋习俗、风味独特的傣家饮食、独特的民居(土掌房)以及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等,构成本地极强的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对海内外民族文化专题旅游市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为了解大沐浴花腰傣民俗文化生态村的民俗旅游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于2011年2月,采用实地抽样问卷并结合访谈的方法,对到访的游客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先后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3份,其中有效问卷185份,占到总调查人数的92.5%。

本文仅结合调查结果对该地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对策。

乡土践行——大沐浴村花腰傣民族文化广场及传习馆营建反思

乡土践行——大沐浴村花腰傣民族文化广场及传习馆营建反思

乡土践行——大沐浴村花腰傣民族文化广场及传习馆营建反

郭伟
【期刊名称】《建筑技艺》
【年(卷),期】2013(000)004
【总页数】6页(P186-191)
【作者】郭伟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城市与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开发实证研究——以玉溪新平县漠沙镇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例 [J], 张兵;刘芳
2.花腰傣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开发--以新平县大沐浴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例 [J], 杨丽萍;李尚云
3.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的实证研究——以云南新平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例 [J], 张波; 赵蕾
4.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探索与思考——以玉溪新平县漠沙镇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例 [J], 张兵;叶宁
5.旅游者对民俗旅游产品本真性感知的实证研究——以新平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例 [J], 唐玲萍;马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艺术真实性

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艺术真实性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艺术真实性
作者:王培茗, WANG Pei-ming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刊名:
贵州民族研究
英文刊名:GUIZHOU ETHNIC STUDIES
年,卷(期):2008,28(5)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6条)
1.孙天胜民俗旅游对民间文化的伤害 2005(03)
2.刘晓春民俗旅游的意识形态[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2(01)
3.徐赣力发展民俗旅游与保护民族文化[期刊论文]-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3)
4.吕一飞;郭颖论泸沽湖摩梭人文化保护区的建立[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1(01)
5.张军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5(05)
6.迟景才世界文化旅游产品及其发展 1996(05)
引证文献(3条)
1.郑灵燕关于平乐古镇地方文化、艺术保护的建议[期刊论文]-黑河学刊 2010(2)
2.张补宏.徐施民族旅游真实性研究及保护模式探讨[期刊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3)
3.丰子英.李利文化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大众商务(下半月) 2010(9)
本文链接:/Periodical_gzmzyj200805020.aspx。

基于游客体验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民俗村开发模式的IPA评价

基于游客体验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民俗村开发模式的IPA评价

基于游客体验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民俗村开发模式的IPA评价黄宇;罗艳菊;惠怡然【期刊名称】《绿色科技》【年(卷),期】2014(0)11【摘要】基于对海南槟榔谷黎苗民俗文化旅游区的游客调查,采用IPA (重要度-绩效分析)方法探讨了游客对景区提供的产品各种属性的期望与管理绩效,13个属性被用于评价景区提供的产品质量。

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属性都落入了IP分析模型中的“继续保持”这一象限,表明活态民俗村开发模式是一种受到游客广泛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游客对于槟榔谷景区提供的产品各项属性的认可度很高;落于“注意这里”象限的三个属性均与提供体验性与参与性活动有关,这意味着景区需要加强产品的体验性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Based on visitor surveys w hich are conducted in Hainan Binglanggu Limiao folk culture tourist are‐a ,this article adopts IPA (importance-perception analysis method) to discuss visitor's expectation for differ‐ent attributes of services which are offered by scenic spot and management performance .Thirteen attributes have been use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service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 :(1) Most of the attributes are al‐located into the'keepup'quadrant ,w hich indicates that living folk cultural village development mode gains a high approval from visitors as a development patter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visitors'recognition degree of the attributes of services offered by Binglanggu scenic spot is high .(2) Thethree attributes which are allocated into 'concentrate here'are related to experience and participate activities ,w hich suggests that scenic spot needs to strength the experience of service to increase the visitor's satisfaction .【总页数】4页(P299-302)【作者】黄宇;罗艳菊;惠怡然【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1158;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1158;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11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70【相关文献】1.基于游客体验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J], 白雪2.体验视角下西安市乡村旅游的游客满意度调查——基于IPA象限分析 [J], 张良;袁丽;吴珊珊3.基于IPA分析法的景区游客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研究——以张家界大峡谷景区为例 [J], 刘影;齐拓野4.基于IPA法的小灶村体验农场游客满意度评价 [J], 魏显慧5.蓬莱葡萄酒文化旅游满意度评价——基于游客体验视角 [J], 赵菲儿;朱佳音;徐绍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旅游体验的希拉穆仁景区民俗旅游产品原真性感知研究

基于旅游体验的希拉穆仁景区民俗旅游产品原真性感知研究

1662014年3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希拉穆仁景区是自治区重点草原旅游景区之一,也是自治区涉外定点草原观光景区,距离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仅73公里,交通便利,是内蒙古呼包鄂“金三角”旅游区的一个重要景点,兼有草原观光和民俗旅游特色。

但近几年,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景区超负荷接待大量游客,致使希拉穆仁景区草原生态环境严重失衡,草原景观明显退化。

为了推动当地旅游业更好的发展,在恢复生态景观同时开发和保护民俗旅游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在体验经济的时代性下,民俗旅游“原真性”问题已经成为关系着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其“原真性” 影响着旅游的质量感知水平,从而决定着旅游体验的质量和旅游效果。

一、“原真性”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原真性”来源于英文单词“Authenticity ”,可被译作“真实性”“本真性”“原生性”等,这个词最早用于博物馆的工艺品,是鉴别一件工艺品是否与它所获的赞誉相一致的一个评语。

“原真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博物馆里的展品是不是真的;另外还指参观者本身的存在状态。

1973年,社会学家Mac Cabbell 在《舞台的真实性》一文中首先将“Authenticity ”的概念引入旅游动机、旅游经历的社会学研究中。

有关“原真性”问题的研究经过了“什么是原真性”的争论到“怎样的经历对于游客来说才是真实经历的”的探讨,以及游客个人社会特征和自身真实性体验的相关研究。

到目前为止,学者们主要从客观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四种视角研究了“原真性”这一概念。

其中,前三种主要讨论的是旅游客体的真实性,最后一种是从旅游主体的角度来讨论其本真的旅游体验,是通过满足游客对一个地方的预先感知印象而达到似真。

民俗旅游产品是一个地区特色文化的集中体现,研究更多的倾向于旅游主体体验的原真性研究,是游客在与少数民族居民互动的过程中对民族文化产生的不夸张、不虚假、真实、真诚的体验。

对新平花腰傣服饰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对新平花腰傣服饰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对新平花腰傣服饰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思考花腰傣服饰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是传播花腰傣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花腰傣的民间信仰和审美观念。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花腰傣服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任其发展下去,花腰傣服饰只有面临消亡的命运。

因此,只有对花腰傣服饰文化实施保护性开发,以保护为手段,以开发为目的,实现对花腰傣服饰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增强花腰傣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是当前在现代环境下民族文化发展最切实可行的一个路径,使之在面对多样文化的冲击时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

近年来,新平花腰傣服饰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人们开始了解多姿多彩、底蕴深厚的花腰傣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深知开发花腰傣文化在旅游市场中的巨大潜力。

实践证明,花腰傣文化在新平旅游开发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利用,成为新平旅游重要的人文风情景观,为助推新平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花腰傣服饰文化资源现状漠沙、戛洒、水塘是云南新平花腰傣4万多人居住最集中的家园,花腰傣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花腰傣的居住地红河上游为国际河流,后依哀牢山,红河两岸河谷和丘陵地带都是古朴的花腰傣村庄,山坝结合的绮丽风光构成了美丽的自然画卷,花腰傣人民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生活,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特别是花腰傣民族服饰,它代表着花腰傣这个民族真正具有的文化意涵,是花腰傣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印证,直接地表达了花腰傣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民族身份的认同。

据统计,从云南独有的15个少数民族中,傣族将近12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还不到1%,占云南15个独少民族的18%左右,花腰傣是傣族中的一个支系,仅占本民族人口中的6%左右。

新平花腰傣服飾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众多服饰魅力奇异。

主要由傣雅、傣洒、傣卡中的童装、中年装、老年装组成。

傣雅、傣洒、傣卡中的服饰区分,从花银、银饰,还有色泽、款式上来体现三种服饰的不同,然而不同中又有许多共性,三种服饰都由银饰和刺绣组成,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银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战线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第37卷ɴ.2011Vol.37旅游者对民俗旅游产品本真性感知的实证研究———以新平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例唐玲萍,马春①摘要:“本真性”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近年来这个概念被广泛地运用到了旅游研究中。

研究从旅游者感知的角度,选择了新平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为案例地,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旅游者对民俗旅游产品的真实性感知,讨论旅游者对民俗旅游产品“本真性”的在乎程度、方式、期望、要求、追求等方面的认识,并假设旅游者对民俗旅游产品的“定制化的本真性”的感知。

关键词:本真性;旅游者感知;民俗旅游产品一、“本真性”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本真性(authenticity )一词源自于希腊语的“authentes ”,意为“权威者”或“某人亲手制作”。

在旅游研究中,“本真性”最初关注得是博物馆语境下的本真性。

比如说,判断工艺品、节庆、仪式、饮食、服装等的‘真实’或‘不真实’,其标准往往是它们是否是由当地人根据其习俗和传统来制造或表现的。

”①对于本真性在旅游产品、旅游体验方面的研究则一直处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这是因为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研究理论依据各有不同导致的,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旅游研究中的本真性概念逐渐清晰起来。

学者将本真性分为客观的本真性、构建的本真性、后现代的本真性、存在的本真性和定制化的本真性。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一)问卷调查设计调查问卷的设计考虑了人口统计学和社会学属性的因素,除了个人基本信息之外,还包括游客到该地旅游的目的,对大沐浴的了解、期望程度等可以直接或间接反映游客真实感受的问题设计,而对花腰傣民俗旅游产品的真实性,要求被调查者对所看到的旅游产品的真实性的感知程度进行选择,该部分由“很不真实”、“不真实”、“一般”、“真实”、“非常真实”五个选项构成,,所获得的调查结果能够直接反映被调查者的真实感受,从而进行本真性的分析。

(二)调查过程与访谈过程调研小组选择在2010年“十一”黄金周的第一、二天赶赴新平县漠沙镇大沐浴花腰傣生态文化村进行实地调查。

由于新平县城到漠沙镇的公路正在修葺过程中,道路交通中断,要到漠沙镇必须要绕行,所以这个黄金周到访大沐浴的游客没有我们预期的那么多,到访的游客主要来自昆明、玉溪红塔区,多以家庭为单位出游,并且都是以自驾车的方式到达大沐浴的。

因为到访游客数量有限,所以本次调查结果有可能存在一些偏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旅游者对新平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村民俗旅游产品本真性的调查分析本次发放调查问卷共40份,回收40份,其中有效问卷35份,有效率为87.5%。

(一)到访新平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村的游客特征到访新平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村的游客特征比较明显,男性游客占了37.1%,而女性游客占了62.9%,以24 45岁这一年龄段为主,占到了调查总人数的65.7%;游客的教育水平也相对较高,以大专及大学本科为主,达到了62.9%;职业构成也表现出了明显的特征,以机关、事业单位(14.2%)、企业公司(34.2%)、教师和科研人员(28.6%)为主,上述职业的比例总和达到了77%;以中上层收入者为主,·4·①①作者简介:唐玲萍,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马春,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本科生(云南玉溪,653100)。

马凌:《本真性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旅游学刊》2007年第10期。

月收入在1500 3000元之间的游客占了调查总数的57.2%;月收入在800 1500元的游客则有14.3%,月收入在3000 5000元的有11.4%。

(二)游客对花腰傣民族文化的了解渠道和方式分析通过分析游客对一个旅游民族村寨或者旅游地的了解渠道和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探寻到更多关于游客对民俗旅游产品本真性的研究。

在本次调查问卷中,透过亲朋好友这一渠道知道大沐浴民族文化村的占了68.6%,而通过网络媒介的有17.2%,通过宣传手册了解的有2.8%,此外,还有11.4%的游客是通过其他方式。

在了解花腰傣民族文化的方式上,通过亲朋好友了解的也是占了大多数,为37.1%,通过网络媒体和专业书籍获得的游客数量相当,都为28.6%,通过宣传手册了解的只有5.7%。

(三)游客对花腰傣民族文化的关注度和民俗旅游产品吸引要素的感知分析1.关注度分析游客对花腰傣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对真实性的评判,因此分析其在旅游之前对该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是十分必要的。

调查显示:有68.6%的游客对花腰傣文化不太了解,有28.6%的游客仅仅停留在了解的程度上,非常了解花腰傣民族文化的只占了总数的2.8%。

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多数游客在之前对花腰傣民族文化是不了解的,他们大多仅仅是凭借媒介之前在他们脑中构建的印象来设想这该是怎样一个民族,这个民族会有怎样的特征等等。

此外,游客造访民族村寨的频次也能反映出其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度,频次越高,关注度越高,对真实性感知越敏感。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到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村的游客中,34.3%的游客在此之前曾经造访过5个以上民族村寨,42.9%的游客曾去过2到4个村寨,偶尔去过的游客有20%,从未去过的只有2.8%。

2.吸引要素真实性感知分析在游览过程中,游客对自己感兴趣的元素的真实性更加在乎。

在调查中,我们列举了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村游客可能产生兴趣的旅游产品。

结果显示,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由高到低依次为:传统服饰,歌舞艺术,民风民俗,传统饮食,传统民居建筑艺术,语言文化和农耕文化。

由此可以看出,花腰傣民族服饰是游客最易感知的文化形式,其真实性是游客对花腰傣民族文化真实感评判的重要依据。

(四)游客对花腰傣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期望值和满意度分析1.期望值分析由于游客的心理期望会影响游客对产品本真性程度的要求,不同的心理期望会产生不同的本真性需求,所以是否在乎花腰傣民族文化的真实性和传统性,会影响游客对真实程度的要求。

调查问卷显示,绝大部分的游客都表示在乎该地民族文化的真实性和传统性,其中有51.4%的游客表示在乎,31.5%的游客表示一般,17.1%的游客表示很在乎,没有游客表示不在乎或很不在乎。

对大沐浴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期望值高的游客数量占51.4%,期望值一般的游客数量占48.6%,其中有2.8%的游客对该地期望值非常高。

从游客出行的目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绝大多数游客是奔着了解民族文化而来,占到了51.4%,为放松身心的占28.6%,为度假休闲的占了14.3%,与家人朋友同乐的最少,只占5.7%。

2.满意度分析在问卷中,有57%的游客认为所看到的民族文化和心目中所期望的基本一致,然而有高达40%的游客认为有些不一致,此外,还有3%的游客认为它们是很不一致的。

而对村寨景观文化表演,表示满意度一般的占了48.6%,有31.4%的游客表示满意,不满意的占了20%。

在交通、卫生和村民文明程度的满意度调查上,大部分游客表示满意,满意度达到了60%。

同时,有77.2%的游客表示大沐浴的民族文化出现了部分商业化的现象。

四、基于调查结果的讨论与思考(一)关于旅游者对民俗旅游产品本真性的态度的讨论多数旅游者到访民族旅游村寨是为了满足认识民族文化、猎奇异域文化而来的,他们在乎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本真性,因为真实的民族文化满足了“后人造民俗”时代旅游者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追求淳朴洁净的旅游动机,符合现代人到异地异域体会异质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并获取全新身心体验的要求,也顺应了现代旅游业对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的要求。

但是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民族文化旅游的客源市场并不像我们想象那样广阔,游客的职业多为教师、科研人员、公职人员等,民族文化旅游者作为旅游者的一个细分市场,目前还较为狭窄。

其次,由于旅游者对本真性的体会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场景内进行的,他们不可能体会·5·旅游者对民俗旅游产品本真性感知的实证研究★唐玲萍马春★到绝对本真的民俗文化,所谓“眼见不一定为真”、“耳听不一定为实”,即使有文化的再现,但并不等于文化本身。

换言之,旅游者在乎民俗旅游产品的本真性,但有时他们难于辨别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伪造的。

另外需要注意一点,游客的旅游动机虽然有追求旅游产品本真性的内容,但是作为文化的旁观者,他们原有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教育程度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他们对文化的领略,他们对民俗旅游产品真实性的认知度也各有不同。

同一旅游者对不同产品的真实性的感知也不同。

同一旅游者在不同的时空对相同产品的真实性的感知也可能不同。

对于部分旅游者来说,他们到访民族旅游村寨的目的本身就和民族文化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对本真性就没有什么概念了,这种情况在调查中也是有的。

因而,我们得出一个假设:最本真的民俗事象并不一定就是好的民俗旅游产品,最真实的文化并不一定就是旅游者最想看的。

(二)关于旅游者对民俗旅游产品“定制化的本真性”的感知的假设旅游本真性的研究在不断发展,美国学者Wang Yu (2007)指出,客体的本真性与存在的本真性(与自我相关的本真性)之间并非毫无关系,这种“定制化的本真性”的本质包括了两个因素:1.事先对“他者”的想象———这种本真性主要是与客体相关的,而且是受大众传媒、旅游文献、旅游指南等的影响:2.一种内在的对“家的感觉”的追寻,在旅游的情境下,旅游者会不由自主地、潜意识地寻找一种与他们常居环境相似或熟悉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东道主社会总是会根据旅游者的需要创造和提供符合旅游者需要的旅游产品。

而由于旅游者在其旅行中这种对“家”和自我的内在追求,使得他们能够接受东道主社会为他们定制好(或度身定做的)旅游客体。

①“定制化的本真性”这一概念在这次的调查中得到了部分的印证,所以我们假设旅游者对民俗旅游产品“定制化的本真性”的感知是存在的。

首先,旅游者的个人经历、教育程度、职业特征等因子对他们构建民族文化印象、理解民族文化真实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访谈中,我们明显感觉到作为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受访对象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要深刻的多,对民俗旅游产品的建设有独到的见解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其次,媒体所构建的关于民族旅游目的地、民族旅游村寨等“虚拟天堂”、“梦幻印象”对旅游者产生了较强的诱导作用,根据“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媒体首先帮助旅游者构建了民俗旅游产品的概念和特征。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常常参照媒体版的产品标准来界定民俗旅游产品的本真性。

调查结果显示旅游者对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村及其文化的了解大部分来自亲朋好友、媒体网络和专业书籍,也就是说,旅游者民俗旅游的认知大部分是由外界媒介为他们构建起来的,旅游者对民俗旅游产品“真实”与否的判断标准主要依靠媒介传播中的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