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诊疗常规2012
颈椎病之诊疗常规(附英文)
无力的肌肉
颈4~5, 颈5
上臂外侧
上臂外侧三 冈上肌、冈下 角肌区 肌、三角肌、 肱二头肌、菱 形肌
颈5~6, 上臂外侧、 拇指、食指 肱二头肌、肱
颈6 前臂桡侧
桡肌、腕伸肌
颈6~7, 上臂外侧、 食指、中指、肱三头肌、腕
颈7 前臂桡侧 腕桡侧
屈肌、指伸肌
CT或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 及脊神经受压情况。
脊髓型
症状:
四肢麻木、酸胀、烧灼感、僵硬无力 头痛,头晕、大小便改变
重者活动不便、走路不稳,甚至出现脊髓 平面以下瘫痪
脊髓型体征及检查
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退,腱反射 亢进,常出现的病理反射有Babinski征 和Hoffmann征、踝髌阵挛等。
MRI可明确有无压迫脊髓及压迫的程度。
椎动脉型
症状:
眩晕
头的体位不同时会出 现头晕、恶心、呕吐 等症状的改善或加重
猝然摔倒
体征及检查
体征:压痛、旋颈试验阳性 辅查:X线片提示钩椎关节增生、颈椎侧突畸形等。
椎动脉造影、经颅多普勒、三维CT重建
交感型
症状: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视
CT、磁共振:对于椎间盘突出的位置、移位方向、 大小显示清晰,使医生清楚了解到脊髓是否受压 及受压的情况
TCD或椎动脉造影:以了解颈椎部位的血管病变情 况。
表面肌电检测 :表面肌电仪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可以
动态检测肌肉功能的仪器,主要用于肌力、肌疲
劳度、肌反应等肌肉功能检测。
MCU(颈椎神经肌肉功能检测)系统:是国际上唯 一可以客观量化评估患者的颈椎神经肌肉的控制 能力、颈椎关节活动度、颈椎各运动方向肌耐力、 疼痛指数、时间力量曲线和肌力图样等数据。
颈椎病的诊疗规范
颈椎病的诊疗规范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病变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本病40岁以上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属中医“项痹病”。
一、诊断本病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并结合科室临床研究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1 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 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 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 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 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中医证候分类1 寒湿阻络: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痛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2 血瘀症: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绣,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或弦滑。
3 肝肾不足:头晕、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
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
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4 痰湿阻窍:眩晕,昏厥头重如裹,肢体麻木不仁,纳呆泛呕,舌质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三)病理分型1 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颈椎病诊疗规范
颈椎病诊疗规范【诊断要点】(一)病史和症状中年以上年龄,有慢性发作性颈部僵硬,早期见一侧或两侧头颈肩部麻木、胀痛不适,颈部活动不灵,症状典型者,可向头面、肩背或手臂放射,按压同侧相应的颈椎间隙或叩击头顶,则疼痛加剧。
(二)局部检查将颈部向健侧极度旋转,或将患侧上肢外展90℃,并尽量后伸时,其放射痛可明显加剧,个别患者,可因颈背部肌肉痉挛紧张而轻度强直,下段颈椎棘突或患侧肩胛骨上角常有压痛点,部分患者可摸到条索状硬结,颈部活动功能检查,可见侧弯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伸颈试验阳性、肌力减弱等。
(三)临床分期与分型1.临床分期:常分为四期。
(1)颈椎病前期:X线上有各种程序不同的退变,但无临床症状与体征。
(2)颈椎间盘症期:病变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是颈椎病的早期阶段,并多伴有颈椎椎管狭窄。
(3)骨源性颈椎病:或称之谓骨质增生性颈椎病,主要由于增生的骨刺刺激和/或压迫脊髓、脊神经根与椎动脉,X线片上显示有骨质增生。
(4)脊髓变性期:为脊髓长期受压继发变性,病变部位肌肉明显萎缩。
2.临床分型:可分为六型。
(1)颈型颈椎病:最为常见,症状多较轻微,但以颈部症状为主。
(2)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
(3)脊髓型颈椎病:症状严重,临床表现出明显的脊髓受压症状,甚至四肢瘫痪,卧床不起。
(4)椎动脉型颈椎病;因椎-基动脉供血不全引起偏头痛,记忆力减退,视物不清。
查体: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头痛、听觉障碍、胸痛等上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同时又伴有颈神经或脊髓受累的临床表现。
(6)混合型颈椎病:临床上凡同时存在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的症状体征者,即可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
(四)辅助检查1.颈椎X线摄片:包括正侧位和左右斜位,可见颈椎前凸的生理弧度减小或消失,呈强直状态,椎体前后缘可有辱样增生,椎间隙变窄,斜侧位可见椎间孔变小和关节突有肥大性改变,项韧带可出现条状或片状钙化,前纵韧带及后纵韧带亦可出现点状钙化。
颈椎病诊疗常规指南骨科及治疗方案
颈椎病诊疗常规指南骨科及治疗方案【概述】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所至脊髓、神经、血管损伤而出现的症状体征。
颈椎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女性。
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中水分和含量逐渐减少,弹性降低,椎间隙变窄,关节囊、韧带松弛,颈椎稳定性下降,进而引起一系列的变形、钙化、增生,最后产生脊髓、血管、神经的压迫症状。
颈椎病通常可分为以下4型。
(1)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
约占50%〜60%。
它是因为颈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增生、肥大,在椎管的侧隐窝处压迫或刺激颈神经根所致。
(2)脊髓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10%〜15%。
因为颈椎管的前后径较横径窄,而且精髓再次膨大,如发生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等即可压迫颈脊髓,而产生相对应症状。
如患者有法语性椎管狭窄,更易发生此症。
好发于40〜60岁。
(3)椎动脉型颈椎病约占本症的2%o椎动脉在颈椎横突孔中,可因椎间隙狭窄、颈椎不稳、钩椎关节增生,而受到压迫或刺激,动脉血流可暂时阻断,或因痉挛而影响脑部的血供。
也有学者认为该型颈椎病不存在。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约占本症的5%o颈交感神经只有节后纤维,而无节前纤维,节后纤维的分布很广。
所以刺激颈交感神经可出现气管、多系统的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症状,有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的症状。
【诊断标准】1、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依据(1)上肢放射性疼痛、手指麻木,有时出现感觉过敏。
手指活动不灵活、精细动作困难。
病史中常有颈肩痛反复发作、加重。
(2)颈部活动受限,颈项部肌紧张,棘突和横突有压痛。
(3)上肢感觉改变。
感觉下降或过敏。
(4)上肢肌力下降,肌肉萎缩。
(5)上肢腱反射减弱。
(6)牵拉试验阳性。
(7)压颈试验阳性。
(8) 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弯曲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有骨质增生,够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
(9) CT或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
颈椎病诊疗规范
颈椎病诊疗规范颈椎病治疗规范颈椎病是指在椎间盘变性的基础上,发生的对神经根、椎动脉、脊髓、交感神经、软组织等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临床症状。
诊断依据:1、颈部、肩部及枕部疼痛,头颈部活动因疼痛而受限制。
2、颈肌紧张,有压痛点,头颅活动受限。
3、X线片上显示颈椎曲度改变,动力摄片上可显示椎间盘关节不稳与松动。
由于肌痉挛头偏歪,侧位X线片上出现椎体后缘一部分重影,小关节也呈一部分重影,称双边双突征象。
体征:①颈型颈椎病:颈部一般不歪斜。
生理曲度减弱或消失,常用手按捏颈项部,棘突间及棘突旁可有压痛。
②神经根型颈椎病:早期可出现肌张力增高,但很快即减弱并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征,在手部以大小鱼际及骨间肌萎缩最为明显。
③脊髓型颈椎病:最明显的体征是四肢肌张力升高,严重者稍一活动肢体即可诱发肌肉痉挛,下肢往往较上肢明显。
下肢的症状多为双侧,但严重程度可有不同。
上肢肌张无力亦升高。
但有时上肢的突出症状是肌无力和肌萎缩,并有肌性感觉减退,而下肢肌萎缩不明显,主要表现为肌痉挛、反射亢进,出现踝阵挛和髌阵挛。
皮肤的感觉平面检查常可提高脊髓真正受压的平面,四肢腱反射均可亢进。
④椎动脉型颈椎病:颈痛不适,颈旁可有压痛,压迫头顶时可有疼痛,棘突也可有压痛。
可伴有头晕、恶心、呕吐、位置性眩晕、猝倒、持物落地、耳聋耳鸣。
⑤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由于交感神经受刺激而出现枕部痛、头痛、头晕或偏头痛、心慌胸闷、肢冷、肤温低或手足发热、上肢酸胀等,一般无上肢放射痛或麻木感。
个别病人也可出现听、视觉异常。
⑥混合型颈椎病:在临床上,以上各型很少单独出现,最为常见的是同时有在两型或两型以上的各种症状,即为混合型颈椎病。
治疗:新九针疗法:1、针具配伍:毫针、锋勾针、梅花针、细火针。
2、操作方法及步骤:(1)毫针:①取穴:天柱、颈4—5间夹脊穴。
②针法:滞针手法,针感应强,隔日一次。
(2)锋勾针:①取穴:同毫针。
②针法:每穴勾割2—3下,每周1—2次。
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见于中年人,是骨科常见病之一,我国某些地区成人发病率约38%-52%。
1948年Brain等提出了颈椎病为一独立疾病,几十年来随着科学医学的发展,尤其是CT、MR1等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对颈椎病的病因病理有了较深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手段有了很大的发展,效果也有较大的提高。
根据患者的症状或征候群特点,结合其是由于椎管内及其临近部位何种组织受累,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五型。
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痹症”,“痉症”,“痿症”,“眩晕”等范畴。
一、诊断(一)诊断依据1 .颈型颈椎病(1)症状①.颈部酸胀痛及不适感。
②.常于晨起,过劳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颈痛突然加剧。
(2)体征③.约半数患者颈部活动受限或被迫体位。
④.颈部生理曲度减少或消失,患侧棘突间可有轻度压痛。
(3)辅助检查:X线片见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者消失,有部分病例呈轻度的楔形变。
2 .神经根型颈椎病(1)症状①.颈枕部或颈肩部有阵发性或持续性隐痛或剧痛。
②.沿受累颈神经根的走行方向有酸胀痛或烧灼样或刀割样痛,或有触电样或针刺样串麻感。
③.病史中常有先颈肩痛而逐渐反复发作和逐渐加重,再发展到放射痛;也有是一次外伤而发作,颈部活动受限制。
④.咳嗽或解大便时颈肩痛及上肢放射痛加重。
⑤.上肢感到发沉及无力等现象。
(2)体征①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②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颈试验)。
③受损害的神经根分布区出现感觉减退。
④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⑤受损害的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会出现无力或肌萎缩。
(3)辅助检查①.X线片显示病变椎间盘间隙狭窄或增生,屈伸动态颈椎侧位片上显示病变节段不稳,斜位片上看到骨刺突入椎间孔。
②.有条件者可选择性做CT、MR1等检查。
3、脊髓型颈椎病(1)症状①自觉颈部无不适,四肢麻木无力,手变得笨拙,步态蹒跚,如踩棉花感,易跌倒,双腿发紧,跨越障碍物困难。
颈椎病诊疗规范_(1)
颈椎病康复诊疗规【概念】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
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分型】1 颈型颈椎病1.1 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做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
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1.2 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1.3 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围近于零度。
颈椎旁肌、胸1 ~胸7 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
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头肌侧,相当于颈3 ~颈6 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2 神经根型颈椎病2.1 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侧缘疼痛。
2.2 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
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
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
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2.3 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
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2.4 临床检查: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棘突、棘突旁、肩胛骨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 交感型颈椎病3.1 头部症状: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
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
3.2 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雾等;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颈椎病诊疗常规
颈椎病诊疗常规齐齐哈尔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李刚一、定义:颈椎病是由颈椎间盘、椎间关节的退变刺激或压迫其周围的神经、血管、脊髓、肌肉等组织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依其临床表现分为5个主要类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型和混合型。
混合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并存。
二、病因颈椎病的发生于颈椎的退行性变、颈部的劳损等有关。
1、颈椎的退行性变:包括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等。
2、慢性劳损:如不良睡眠方式、不当的工作姿势、不适当的体育锻炼、精神状态异常。
3、头、颈部外伤:颈椎病患者中约有半数病例与外伤有直接关系。
例如运动性损伤、生活与工作中的意外、医源性因素等。
4、血管因素:血管动力学异常、动脉硬化性改变易诱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5、咽喉部炎症6、颈椎的先天性畸形三、诊断标准颈椎病诊断原则为:1、具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和(或)体征,如:(1)神经根型颈椎病1)症状:颈肩痛反复发作,向前臂或手指放射,仰头、咳嗽、喷嚏时加重。
2)体征:颈部活动受限,颈部肌肉痉挛,受累节段棘突压痛,神经根牵拉试验阳性。
(2)椎动脉型颈椎病1)症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表现的一过性眩晕,可伴有耳鸣、恶心、呕吐或猝倒。
2)体征:头颈部屈伸或左右旋转可诱发或加重眩晕。
(3)脊髓型颈椎病1)症状:手、足或肢体麻木、僵硬,持筷、握物、行走不稳,足下踩棉花感,胸或腹部束带感。
2)体征:颈部活动受限不明显,浅感觉减退,深感觉往往正常。
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病理性反射出现。
2、颈椎的X线检查正位、侧位、双斜位相显示与临床表现相应的颈椎的退行性变;颈椎生理弯曲异常,椎间隙变窄,椎体缘骨质增生,钩突变尖,椎间孔变窄,韧带钙化等。
颈椎的过屈、过伸位相可有颈椎不稳的表现;3、CT、MRI检查显示与临床表现相应的椎间盘的膨隆或突出、脊髓的受压、椎管及椎动脉孔的状态异常等。
四、康复适应症适用于排除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治疗原则不同,应根据不同的病理改变及阶段,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颈椎病诊疗规范
颈椎病诊疗规范第一节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症状:颈部、肩部及枕部疼痛,头颈部因疼痛活动受限2.体征:颈肌紧张,有压痛点,头颅活动受限。
3.影像学表现:x线像改变颈椎曲度改变,动力摄片上可显示椎间关节不稳定与松动,由于肌痉挛头偏歪,侧位片X线片上出现椎体后缘一部分重影,小关节也呈一部分重影,称为双边双突征象。
4.临床物理检查(1)肌电图。
(2)体感诱发电位。
【治疗原则】1.非手术疗法为基本疗法,尤其因颈部不稳所致者,包括牵引、理疗、按摩、对症及体位控制等。
2. 消除致病因素。
3.适当活动锻炼。
4.药物治疗非甾体类镇痛药物。
第二节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症状(1)神经根受压所致症状:①上肢放射痛;②手麻木;③手力弱。
(2)颈椎病一般症状。
2.体征颈神经牵拉试验可出现阳性;spurling征阳性,颈部僵直,活动受限,颈部肌肉痉挛,受累节段棘突压痛,感觉、肌力减退。
3.影像学表现(1)X线像改变:钩椎关节增生、椎体间关节失稳、椎间孔狭窄、病变椎间孔可见钩突增生突入椎间孔内,生理弧度改变。
(2)CT或MRI:水平面示椎间孔狭小变形。
4.临床物理检查(1)肌电图。
(2)体感诱发电位。
5.排除其他疾病(1)糖尿病性神经炎。
(2)周围神经损伤。
(3)动脉硬化症。
【治疗原则】1.非手术疗法为基本疗法,90%以上病例可获得疗效,尤其因颈部不稳所致者,包括牵引、理疗、按摩、对症及体位控制等。
2.手术疗法(1)指征:①有明显感觉运动障碍者;②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2)手术:①颈椎不稳所致者给予前路植骨融合术;②后路小关节松解术。
第三节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中年以上男性多见,发病缓慢或继发于外伤后。
2.开始多见双下肢无力、发软、行动缓慢易摔倒或伴双手麻木、行动不灵活。
病情逐渐加重,出现不能站立,生活不能自理,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禁。
3.临床体征常见锥体束征,四肢生理反射亢进。
Hoffman征(+)、Babinski征(+),下肢肌张力增高,膝、跟腱反射亢进。
颈椎病诊疗常规
颈椎病诊疗常规[定义]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
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检查程序]1.问诊。
仔细询问患者病史、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既往病史、职业等。
是否有不良习惯。
2.望诊。
患者表情是否痛苦,颈部能否正常活动。
颈部有无皮肤损伤,有无红肿。
3.查体。
(1)触诊。
颈椎棘突是否偏歪,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有无压痛,是否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有无减弱或肌肉萎缩。
(2)颈部活动度。
颈部是否僵直,前曲、后伸、左右侧弯、旋转是否受限。
(3)神经支配区感觉情况、腱反射、肌力,常规检查试验,如臂丛牵拉试验、压顶试验是否阳性。
病理反射是否引出,如霍夫曼氏征。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有无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是否改变,椎间隙是否变窄,有无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有无椎间孔变小。
CT、MRI有无阳性提示。
[诊断依据]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姿势不良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僵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或反C型侧弯,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MRI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证候分型]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红,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颈椎病中医诊疗常规
颈椎病中医诊疗常规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软伤疾病之一,主要是因颈椎间盘退变引起颈椎骨关节,软骨及其周围韧带、肌肉、筋膜等损伤及其继发性改变如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等,刺激或压迫了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及其周围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综合征。
[病因]1.颈椎退行性改变随着人的年龄逐渐增大,颈椎间盘出现不同程度变性,致使颈椎椎体边缘出现骨刺形成,周围韧带出现一系列退行性变化。
2.某些发育性的椎管狭窄(前后径<14~12mm),对颈椎病的发生也有较大的影响。
3.慢性劳损3.1 不良的睡眠体位:人的一生大约有1/3~1/4的时间在床上渡过。
不良的睡眠体位因持续时间长及大脑处于休息状态下不能及时挑针,则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平衡失调,从而加速颈椎的退变。
3.2 不当的工作姿势:长期从事坐位,尤其是伏案工作的人群,长期低头造成颈后部肌肉韧带组织的劳损;在屈颈状态下,椎间盘的内压也大大高于正常体位,造成椎间盘的退变。
某些头颈长期转向一个方向的职业,亦容易引起颈部的劳损。
3.3 不适当的体育锻炼:某些超过颈部耐量的活动或运动(例如,足球时头部顶球、以头颈为负重支点的人体倒立或翻筋斗等),均可加重颈椎的负荷,从而导致颈椎的劳损发生。
4.头颈部外伤头颈部外伤容易造成颈椎病的发生,其中以交通意外伤害最常见。
[病理改变]颈椎节育活动频繁而且重量较大的偷猎与缺少活动而比较稳定的胸椎之间,其活动度大,且负重较多,而解剖结构相对薄弱,故颈椎,尤其下位颈椎较其他部位的脊椎易发生劳损。
颈椎因长期劳损而发生进行性的椎间盘退变。
其结果是在某种外力(如损伤)的影响下而出现纤维环破裂与髓核突出;或因髓核逐渐失去弹性而萎缩、纤维环外膨脊椎间隙变窄等。
椎间写的狭窄,使得椎间诸椎体边缘、后关节、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或钙化,使椎间孔和椎管狭窄及椎体关节脱位等。
上述各种病理性改变呈进行性加重,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可因单一或综合作用而导致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等邻近组织受压或被牵扯,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颈椎病诊疗常规
颈椎病诊疗常规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以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响应症状和体征。
主要原因为:颈椎键盘退行性变;损伤;颈椎先天性椎管狭窄,正常成人失状径<14—16mm。
【病史采集】1. 年龄:多发生于40岁以上。
2. 病史:缓慢,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3. 症状:头、颈、肩疼痛;上肢放射性麻木或疼痛;下肢乏力,行走不稳;大小便功能失常;体位性眩晕或曾有猝倒发作;眼花、耳鸣、心动过速或心前区疼痛。
【体格检查】1. 颈、肩部压痛点。
2. 压颈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 旋颈试验阳性。
4. 四肢肌力减退,躯干感觉平面障碍。
5. 病理神经反射征阳性:霍氏征,巴氏征。
6. 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辅助检查】摄颈部X光片、CT、MRI、肌电图、椎动脉造影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1. 一般原则:(1)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一致可确诊。
(2)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正常,应除外其它疾病方可作出诊断。
(3)仅有影像学表现而无典型临床症状,诊断不成立。
2. 分型:(1)神经根型:1)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颈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相符合。
4)痛点封闭无显效。
5)除外颈椎外可致上肢疼痛为主的疾病,如:肿瘤,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
鉴别诊断:肩周炎和脉管综合症、胸部出口综合症、肌萎缩型侧素硬化症、颈神经根肿瘤(2)脊髓型:1)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
2)X光片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
3)行CT、MRI或脊髓造影了解脊髓压迫情况。
4)除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鉴别诊断:1、与骨折、脱位、TB、肿瘤导致脊髓压迫的鉴别;2、后纵韧带骨化症。
(3)椎动脉型: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X光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2012年颈椎病的诊疗方案
2012年项痹病(颈椎病)的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及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检查,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辨证论治(一)风寒痹阻主症:颈项强痛,肩臂酸楚,颈部活动受限,甚则手臂麻木发冷,遇寒加重。
常有夜寐露肩或久卧湿地史。
兼症:形寒怕冷、全身酸楚。
舌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象:脉弦紧。
治法:疏风散寒、除湿通络方药与组成:蠲痹汤加减防风9克、麻黄6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海风藤10克、秦艽10克、桂枝6克、当归9克、川芎9克、葛根10克、桑枝6克、乳香9克、木香6克、甘草6克,日服一剂。
化裁:酸痛较甚者加白芷、威灵仙,寒甚者加制附子、细辛,夹湿者加苍术、薏苡仁。
(二)气滞血瘀主症:有外伤史或久坐低头职业者,颈项肩臂疼痛,甚则放射至前臂,手指麻木。
兼症:劳累后加重,项部僵直或肿胀,活动不利,或有头痛眩晕。
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脉象:脉弦细涩。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药与组成:桃红饮加减桃仁12克、红花10克当归9克川芎9克威灵仙12克葛根10克乳香9克木香6克甘草6克。
日服一剂。
化裁:项部僵直或肿胀者加白芷、威灵仙。
(三)痰瘀阻络主症:颈项僵痛,手指麻木,头重,眩晕,恶心。
兼症:肢体沉重,全身倦怠,纳差,甚则神昏,猝倒。
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
脉象:脉弦滑。
康复科颈椎病诊疗常规
康复科颈椎病诊疗常规【概述】颈椎病是由于颈椎和/或颈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累及周围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颈椎病发病率高。
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慢性劳损、颈椎先天性畸形、发育性椎管狭窄、不适当的治疗和锻炼、急性和陈旧性损伤等是其发病原因。
一般病程进展缓慢,按受累组织不同,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等。
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其中康复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诊断要点】1.神经根型颈椎病(1)症状:可有颈部僵硬不适、活动受限,头、枕、颈、肩、臂部疼痛,手臂串麻等症状。
(2)体征:颈椎棘突、横突、冈上窝、肩胛内上角和肩胛下角等部位存在压痛点;压顶试验、臂丛牵拉试验、低头试验和仰头试验、旋转挤压试验等检查阳性;上肢皮肤感觉异常;腱反射增强或减弱;重者可见手部肌肉萎缩。
(3)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可见生理曲度消失或反张、椎体前后缘增生、钩椎关节增生、小关节增生、椎间隙狭窄、椎间孔狭窄、前纵韧带钙化、项韧带钙化等表现。
怀疑有后纵韧带钙化或颈椎间盘突出时可相应进行X线断层、CT或MRI检查。
2.脊髓型颈椎病(1)症状:常表现为下肢无力、酸胀、小腿发紧、抬腿困难、步态笨拙、下肢与上肢麻木、束胸感、束腰感、手足颤抖等;症状多从下肢开始,逐渐发展到上肢。
严重者可出现小便失控,单瘫、截瘫、偏瘫、三肢瘫、四肢瘫(均为痉挛性瘫痪)等。
症状复杂,可因脊髓受压的部位和程度而不同。
(2)体征:可因脊髓受压的部位和程度不同相应出现腱反射异常、生理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阳性等不同体征,如:上、下肢肌肉紧张;肱二头肌、三头肌腱反射亢进或减弱(前者为上颈段病变的表现,后者为下颈段病变的表现);膝、跟腱反射亢进,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Hoffmann征、Babinski征等病理反射阳性;髌阵挛、踝阵挛阳性;屈颈、伸颈试验阳性。
并可出现相应节段水平的感觉异常等。
(3)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可见椎管狭窄(椎管矢状径与椎体矢状径之比值小于0.75)、颈椎后缘增生、椎间隙狭窄等表现。
颈椎病诊疗基础
White和Panjabi颈椎不稳量化表
分值
标准
2
前柱破坏或无功能
2
后主破坏或无功能
2
被动牵拉试验
2
屈伸位X片
2
矢状面位移>3.5mm或20%
矢状面成角>11°
2
静态X线片
2
矢状面位移>3.5mm或20%
相对矢状面成角>20°
1
椎间隙异常变窄
1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能持筷及做一般家务劳动,但手笨(3 分)
正常(4 分) II. 下肢运动功能(4 分) 不能行走(0 分) 即使在平地行走也需用支持物(1 分) 在平地行走可不用支持物,但上楼时需用(2 分) 平地或上楼行走不用支持物,但下肢不灵活(3 分) 正常(4 分) III. 感觉(6 分) A. 上肢 明显感觉障碍(0 分)
动力性椎管狭窄:在颈椎侧位片上,测量椎体后 下缘到下位椎板前上缘的距离,小于12mm则认 为椎节间相对运动可导致脊髓受压,即所谓动力 性狭窄。
辅助检查——X-ray
颈椎管狭窄:
Pavlov比值:颈椎管矢状径/颈椎体矢状径
辅助检查——MRI
颈椎不稳定
辅助检查——X-ray
颈椎节段性不稳:
于或大于 0.75 者、颈椎后凸畸形或有明显不稳定者, 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术式:
✓ 椎间盘切除 + 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 椎间盘切除 + 椎体次全切除术 + 椎体间大块植骨融合
术 ✓ 椎间盘切除 +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手术治疗-后路手术
目的:扩大椎管、解除脊髓的压迫
适应征:脊髓多节段受压(三个或三个以上节 段),尤其是 MRI 上显 示脊髓腹背侧均受压者, 如发育性和退变性颈椎管狭窄、 OPLL ,应当采用 后路椎板成形术
颈椎病(项痹)首次病程
首次病程记录2012年4月17日12时00分Xxx,男/女,岁,因“反复颈项痛伴左上肢痛x年/月/天余,再发加重天”于2011年12月25日 09:00由门诊以“颈椎病”收入院。
病例特点:1、现病史:患者X天前因长期低头劳累出现颈项痛伴左上肢痛,曾到XX医院就诊经相关检查,确诊为“颈椎病”,先后口服药物治疗(药物具体不详),疗效不佳,现为求进一步治疗故来我院收住入院。
2、现症见: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根据证型可伴有:)a.风寒痹阻以颈、肩、上肢窜痛麻木,疼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风畏寒,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滑,脉弦紧为主症。
b.痰湿阻络以头目眩晕,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滑数为主症。
c.气滞血瘀以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为主症。
d.肝肾不足以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为主症。
e.气血亏虚以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少苔,脉细弱为主症。
3、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史,否认伤寒、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外伤、手术、输血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4、体格检查:T 36.5℃ P 80次/分 R 17次/分 BP 120/80mmHg神识清楚,营养中等,发育正常,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对答切题。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数。
全身皮肤及黏膜、巩膜未见黄染,颈区、锁骨上下、腋区、腹股沟区淋巴结无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
咽无充血,扁桃体无红肿。
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
胸廓对称,无桶状胸及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无胸膜摩擦感,心界不大,HR: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痹病诊疗常规诊断:中医诊断:项痹病西医诊断:颈椎病中医诊断依据: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姿势不良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僵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弓”,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或MRI检查也可辅助诊断。
中医症候分型: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红,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西医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与X线片均符合颈椎病者,可以确诊。
②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X线片上尚未出现异常者,应在排除其它疾患的前提下,诊断为颈椎病。
③对临床上无主诉及体征,而在X线片上出现异常者,不应诊断为颈椎病。
可对X线片上的异常所见加以描述。
除以上原则外,各型颈椎病的诊断如下:(1)颈型颈椎病①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②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定,具有“双边”、“双突”、“切凹”、“增生”等表现。
③除外颈部扭伤(俗称“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炎、神经衰弱及其它非因颈椎间盘退行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2)神经根型颈椎病①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其范围与受累的神经根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②X线片上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骨质增生。
③压颈试验或上肢牵拉试验阳性。
④痛点封闭治疗效果不明显。
⑤临床表现与X线片上的异常所见在节段上相一致。
⑥除外颈椎骨实质性病变(如结核、肿瘤等)、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网球肘、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3)脊髓型颈椎病①临床上有脊髓受压表现,分为中央及周围两型。
中央型症状先从上肢开始,周围型者则从下肢开始,又分为轻、中、重三度。
②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多有骨质增生,椎管前后径出现狭窄。
③除外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④个别鉴别诊断困难者,可作脊髓造影检查。
⑤有条件者,可做CT扫描摄查。
(4)椎动脉型颈椎病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②旋颈试验阳性。
③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推关节骨质增生。
④除外耳源性及眼源性眩晕。
⑤除外椎动脉I段(即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颈椎动脉Ⅲ段(即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⑥除外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瘤等。
⑦确诊本病,尤其是手术前定位,应根据椎动脉造影检查。
⑧推动脉血流图及脑电图只有参考价值。
(5)交感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上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西医分型:①颈型;临床表现: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②神经根型;临床表现: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③椎动脉型;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颈椎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④交感神经型;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
颈椎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
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
⑤脊髓型: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人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治疗:(一)中医治疗1、针灸用针灸治疗主要是为了达到舒经活血,常取绝骨穴和后溪穴,再配以局部穴位的大椎、风府、天脊、天目、天柱等,一般每日一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2周为一疗程。
因为绝骨穴足少阳胆经,是足三阳络,为髓之会穴;后溪穴属太阳小肠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过督脉。
而颈后部正是督脉,是太阳膀胱经,是少阳胆经必经之路;而侧颈部有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通过,所以能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疏筋止痛等功效。
(1)皮肤针:叩刺大椎、大杼、肩中俞、肩外俞,使皮肤发红并有少量出血,然后加拔火罐。
(2)耳针:取颈椎、肩、颈、神门、交感、肾上腺、皮质下、肝、肾。
每次选3~4穴,毫针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3)电针:取颈部夹脊穴、大椎、风池、肩中俞、大杼、大宗。
每次选用2~4穴,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仪,刺激20分钟。
(4)穴位注射:取大抒、肩中俞、肩外俞、天宗。
用1%普鲁卡因2ml或维生素B1、维生素B12各2ml,每穴注射0.5ml。
2、推拿疗法1.传统的按摩、推拿手法;2.旋转复位手法:应用于颈椎小关节紊乱、颈椎半脱位等疾患,临床上发现有棘突偏歪,X线片上见有双凸,双凹,双边等脊柱旋转表现的病例。
医生右手掌置于患者左侧下颌角部用力将其头部向右侧旋转,同时利用左拇指及身体的力量,反方向按住患者需要调整颈椎棘突。
右手用力往顺时针向上方向突然用力,在旋转过程中,一般可以听到清脆的响声。
另外一侧调整,用同样手法反方向调整。
3.颈椎仰卧位拔伸手法1).先作颈部放松手法三分钟。
2).患者取仰卧位,术者位于患者头顶部,用手托住患者枕部,双手掌分开,食指用力交替延患者颈椎棘突自下而上拔引,约三分钟。
再用上述手法延患者颈部又侧肌肉进行拔引,重复约3分钟。
3).双手握住患者枕部,作平卧颈椎持续牵引,约30秒,休息五秒,重复五次;4).双手握住患者枕部,突然用力往后牵引,持续三秒。
5).再作颈部放松手法三分钟。
4、颈椎牵引疗法牵引方法:通常采用枕颌布带牵引法。
轻症患者采用间断牵引,每日1~3次,每次1/2~1小时;重症者可行持续牵引,每日牵引6~8小时。
牵引重量可自2~3公斤开始,年龄,体质强弱,颈部肌肉发育情况以及患者对牵引治疗的反应等,适当增加牵引重量和延长牵引时间。
疗程:小重量牵引30次为一疗程。
如果有效,可继续牵引1~2疗程或更长。
两疗程之间休息7~10天。
在进行牵引治疗的同时,若能配合其它治疗措施,可以提高疗效。
5、中药熏药治疗:中药熏药治疗仪,没有皮肤病,无皮肤外伤,神智清楚,有陪伴者,可行中药熏药治疗,具体方法:将我科特制中药,放入熏药仪,调试好仪器,待温度适宜后,让病人脱掉衣服,躺入仪器内,一般时间30分钟;此方法科起到舒筋通络,活血化瘀、驱寒除湿等功效。
6、其方法有:中频电疗法:常用的有超短波、短波及微波、骨质增生治疗仪、蜡疗等,通过其深部电热作用,改善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组织的血液循环,以利其功能的恢复。
中医辨证论治1). 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舒经通络,方用颈肩痛一号方加减:当归9克生地10克川芎12克白芷10克续继12g红花9克牡丹皮12克桂枝10克香附6克牛膝15克2). 风寒湿型:治法驱寒除湿,舒筋通络,方用颈肩痛二号方加减:独活12克秦艽12克防风10克川芎15克细辛6克桑寄生12克牛膝12克杜仲6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熟地10克茯苓10克党参12克甘草6克3). 痰湿阻络证:治法燥湿化痰,通络止痛,方用颈肩痛三号方加减:半夏麦芽陈皮各4.5g 白术炒神曲各3g天麻苍术人参黄芪白茯苓泽泻各1.5g4).肝肾不足肾阳虚,治以温肾通阳,填精益髓,方用颈肩痛四号方加减:熟地(9-30g)山药9g山茱萸6g枸杞子9g菟丝子9g杜仲9g 鹿角胶9g桂枝9g当归6g熟附子片6g肾阴虚,以滋肾阴,填精益髓,方用颈肩痛五号方加减:熟地(9-30g)山药9g山茱萸6g枸杞子9g菟丝子9g杜仲9g 鹿角胶9g秦艽9g龟板胶12g5).气血亏虚证:治法补气养血通脉,方用颈肩痛六号方加减:党参(或人参)12克茯苓9克白术9克炙甘草3克熟地15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中成药治疗:药物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可以起到辅助的对症治疗作用,常用的药物有:(一)专科制剂:香干三七片、抗骨质增生片等。
(二)疏经通络:舒血宁、丹参酮、血栓通、天麻素等可以扩张血管,改善脊髓的血液供给。
(三)解痉类药物:如安坦片、苯妥英钠等药,可解除肌肉痉挛,适用于肌张力增高,并有严重阵挛者。
(四)营养和调节神经系统的药物:常用的有甲钴胺片、谷维素、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等,可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有助于神经变性的恢复。
(二)西医治疗1、手术疗法1 )适应证(一)颈椎间盘突出经非手术治疗后根性疼痛未得缓解或继续加重,严重影响生活及工作者。
(二)颈椎病有脊髓受累症状,经脊髓碘油造成影有部分或完全梗阻者。
(三)颈椎病病人突然发生颈部外伤或无明显外伤而发生急性肢体痉挛性瘫痪者。
(四)颈椎病引起多次颈性眩晕、晕劂或猝倒,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五)颈椎病有明确的交感神经症状,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而严重影响工作者。
(六)颈椎病椎体前方骨赘引起食道或喉返神经受压症状者。
2)禁忌证(一)有严重的心血管疾患或肝肾功能不良者。
(二)年迈体衰者。
(三)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者。
(四)有精神病者难点分析:1.颈椎结构恢复难。
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消失,容易引起骨质增生和椎间盘突出,靠药物很难复原,需要长期牵引和相关理疗。
解决办法:神经根型和部分脊髓型颈椎病是牵引适应症,颈椎失稳症和部分脊髓型颈椎病则是牵引禁忌症。
我科采用枕颌布带牵引法,轻症患者采用间断牵引,每日1~3次,每次1/2~1小时;重症者可行持续牵引,每日牵引6~8小时。
牵引重量可自2~3公斤开始,年龄,体质强弱,颈部肌肉发育情况以及患者对牵引治疗的反应等,适当增加牵引重量和延长牵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