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管理研究设计(提纲)

合集下载

管理研究设计与方法pdf

管理研究设计与方法pdf

管理研究设计与方法pdf(最新版3篇)目录(篇1)1.管理研究概述2.管理研究设计3.管理研究方法4.管理研究的应用与实践正文(篇1)【管理研究概述】管理研究是指对管理活动、管理问题和管理理论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的过程。

管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管理实践中的问题,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促进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管理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如组织行为、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

【管理研究设计】管理研究设计是管理研究的第一步,主要是明确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一个好的研究设计能够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在研究设计中,研究者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研究目的: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意义,为后续研究提供指导。

2.确定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的具体问题,以便针对性地进行研究。

3.确定研究范围:明确研究的范围和领域,保证研究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4.确定研究方法: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范围,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管理研究方法】管理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1.定性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访谈、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收集非数字性的数据,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

定性研究方法适用于研究较为复杂和模糊的问题,能够提供丰富的研究结果。

2.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统计分析等方法,收集数字性的数据,对研究问题进行量化分析。

定量研究方法适用于研究具有明确指标和数据的问题,能够提供精确的研究结果。

【管理研究的应用与实践】管理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组织解决管理问题,提高管理效果,促进组织的发展。

以下是管理研究的一些应用与实践:1.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对管理活动进行研究,发现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2.优化组织结构:通过对组织行为和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优化组织结构的方案,从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

3.提高员工满意度:通过对员工行为和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提高员工满意度的措施,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管理研究设计与方法pdf

管理研究设计与方法pdf

管理研究设计与方法pdf一、研究设计管理研究设计是决定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步骤。

在设计研究时,应考虑以下几个主要因素: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环境以及研究限制。

1. 明确研究目的:首先,你需要明确你的研究目的。

你的研究是为了了解组织中的员工满意度?还是为了评估某个管理策略的有效性?明确的研究目的将有助于你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

2. 确定研究问题:基于你的研究目的,进一步明确你的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应清晰、简洁并具有针对性。

3. 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根据你的研究问题和目标,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

常见的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案例研究、观察法等。

考虑方法的可行性、数据可靠性和成本效益。

4. 考虑环境因素:在选择和研究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研究环境。

包括组织的文化、政策、流程以及员工的工作性质等。

5. 研究限制:列出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和问题,这些因素和问题可能影响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样本与数据收集样本的选择是研究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样本的数量和来源应与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相匹配。

考虑如何获取所需的数据,包括如何设计和实施问卷、如何选择访谈对象以及如何进行观察等。

同时,要注意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是否符合伦理标准。

三、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研究设计的最后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数据分析的目标是理解和解释数据,以支持研究问题和目的。

常见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因果分析(如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

确保你选择的分析方法与你的研究目的和方法相匹配,并考虑使用适当的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四、结果解释与报告在数据分析完成后,你需要对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

确保你的结果能够支持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

同时,要保持结果客观、准确和清晰。

在报告结果时,要确保报告的结构清晰、逻辑连贯,并使用易于理解的语言。

五、研究的可靠性研究的可靠性是评估一项研究结果是否可信的重要标准。

为提高研究的可靠性,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实施多阶段数据收集:通过实施多阶段数据收集,可以增加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和可靠性。

第二章管理研究设计(提纲)(DOC)

第二章管理研究设计(提纲)(DOC)

第二章管理研究设计(提纲)(DOC)第二章管理研究设计(提纲)第一节问题与选题一、管理研究的一般过程(实证研究)1.问题的提出2.文献回顾3.根据有关理论提出假设4.设计并进行实证研究5.得出结论二、问题的提出(一)研究领域的确定1.什么是研究领域研究领域:研究活动的范围。

工商管理学科体系对研究领域的划分:职能管理领域: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运作管理、技术管理、信息管理基础领域:组织行为学、管理经济学综合领域:战略管理应用领域:旅游管理、医疗管理、项目管理、房地产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工商管理、风险管理、创业管理、赛事管理、休闲管理2.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1)社会需要(2)自己的知识结构与研究领域的匹配(3)兴趣爱好(4)导师的专长和研究领域(二)问题的提出1.关于问题的理论(1)什么是问题?问题是对某一现象或困惑的好奇。

它陈述了两个变量间的潜在关系。

它没有明显的答案,但却暗示可能进行的实证检验。

它有希望发现一些重要的事物,但不隐含价值和伦理的判断。

它通常始于问“是什么,为什么?何时?如何?等问题。

——陈晓萍:《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

——林定夷(2)无知问题、虚假问题与错误问题无知问题:在一定的科学背景下被认为是解决了的问题。

这是提问难的原因之一。

虚假问题:(伪问题)本质上是一些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不能用经验来检验的问题。

错误问题:不存在正确答案的问题。

提问题的角度不对。

(3)科学问题的结构①对对象进行识别判定“………是什么?”②对原因、行为目的发问“……为什么?”③对过程和状态发问“……是怎样的?”这三种问题都可以转化为问题①,所以问题①是基本形式。

②可以转化为“……原因是什么?”③可以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①。

所以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X)?TR这种形式。

X叫问题的指向,它是研究的目标()?叫疑项TR叫应答域。

专题二:管理研究设计

专题二:管理研究设计

自己是否为该主题提供了更新颖的视角?
自己的研究主题是否与提供给你的研究想法清晰相
关? 研究主题的发现是否具有对称性? 研究主题是否符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四)研究者提出科学问题需要一定的科学素养。 包括: 1. 好奇 2. 创新 3. 积累 4. 敏感 5. 批判和怀疑精神 6. 吃苦 耐劳和坚忍不拔的品格
位和变量筛选”的过程。
(三)确定研究主题 进一步明确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从而寻找出研究主题。
吕亚荣 yaronglu@
2016/1/5
好的研究主题的特征
(1)能力:是否可行 自己是否真正对研究主题感兴趣?
自己是否具备或是否能在研究期间提高你能以驾驭研究

吕亚荣 yaronglu@
2016/1/5
(4)德尔菲法
①向团队中的每个人介绍研究想法;
②在介绍结束后,鼓励团队中的每个人进行更恰当




的阐述和寻求更多恰当的信息; ③要求团队中的每个人,包括研究想法的提出者, 在这个已描述的想法的基础上独立提出三个具体的 研究想法; ④以未编辑和未归集的方式收集研究想法,并将它 们发给团队中的每个人; ⑤将上述2-4部的过程进行第二次循环; ⑥直到获得一致的意见,后续的循环才停止。
吕亚荣 yaronglu@
2016/1/5
(二)确定研究的侧重点
设计研究初期要不断地“聚焦”,缩小研究范围。如何





“聚焦”?一般利用划分类别、特性、研究内容等,进行 研究重点的确定。 管理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例如: 人的行为、个人需求、个人绩效和激励的关联;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如委托代理关系、契约关系、谈 判对手关系; 企业与企业间竞争、合作和交易行为的研究; 社会产品研发、生产、分配的过程或传播过程,以及此过 程的管理机制等。

第2章 管理学研究方法概要《管理学研究方法》PPT课件

第2章 管理学研究方法概要《管理学研究方法》PPT课件

第2章 管理学研究方法概要
2.1 管理学的研究定位
2.1.1 管理人假说
2.经济学方法和管理学方法
孔茨按照管理研究方法的不同把管理学分为12大类,其中包括:(1)经验 方法;(2)人际关系方法;(3)组织行为方法;(4)社会协作系统方法; (5)社会技术系统方法;(6)决策方法;(7)系统方法;(8)数理方 法;(9)权变方法;(10)角色方法;(11)7S方法;(12)管理过程 方法。这些种类充分体现了管理学方法的特征。
第2章 管理学研究方法概要
2.2 现代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表2-2
理论管理观与应用管理观的比较
项目
理论管理观
课题来源 来自理论本身
应用管理观 来自实践现场
课题性质 学术性的
非学术性的
研究目的
在于检验和发展理论,并对 各种现象做出解释
在于设计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内容表现
描述性的、无价值判断的、 理性的、归纳演绎式的、系 统的
第2章 管理学研究方法概要
2.3 管理学研究历史观、主要框架与未来课题
2.3.2 管理学研究的主要框架
1.线性框架举例
管理学研究中,常见的一分为多框架有: (1)人性假说四分法,即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 (2)管理职能五分法,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领导方式四分法,即专权独裁型、温和独裁型、协商型、参与型; (4)管理要素七分法,即结构、战略、人员、管理风格、体制与程序、领导观、价 值观; (5)竞争力五分法,即供应商交涉能力、购买者交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 替代品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有竞争能力等。 (6)管理决策五性法,即必要性、可能性、重要性、必然性、偶然性。

管理研究方法课程设计

管理研究方法课程设计

管理研究方法课程设计一、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未来我们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

如何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现代管理者们的首要任务。

然而,面对巨大的挑战,我们需要有效地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目的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们了解和掌握管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们的管理研究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管理研究的过程,并具备独立完成管理研究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3.1 研究设计基础•研究问题的确定•研究目标的明确•研究假设的建立3.2 文献综述方法•检索文献的方法•文献资料的筛选和鉴定•文献综述的撰写3.3. 调查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的设计和实施•访谈调查的设计和实施•观察调查的设计和实施3.4 数据分析方法•数据的预处理和清洗•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3.5 结果解释和报告撰写•研究结果的解释和验证•研究报告的撰写和呈现四、课程实践本次课程设计需要学生们自行选择一个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从自己工作或学习的实际中来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研究。

学生们需要独立完成研究的设计、实施、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整个过程。

五、评估方式本次课程设计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课程论文为主。

学生完成课程论文后,需要进行口头答辩,说明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回答评审委员会的提问。

同时,评审委员会将对学生的论文分析方法、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等方面进行评估。

六、总结本次管理研究方法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们了解和掌握管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将会更好地理解管理研究的过程,并具备独立完成管理研究的能力。

管理学的提纲

管理学的提纲

一、名词解释(6分)考3个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组织的定义:组织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按一定规则和程序而设置的多层次岗位及其有相应人员隶属关系的权责角色结构。

计划的概念:计划是对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的策划与安排。

团队的定义:团队是指执行相互依存的任务译完成共同使命的群体。

领导的定义:领导就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二、填空题(20分)单项选择题(20分)双项选择题(20分)判断题(10分)管理的属性(P15):1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具有自然属性。

2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具有社会属性。

科学管理的创始人:美国的费雷德里克·泰罗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法约尔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梅沃管理教育的倡导者:法约尔学习型组织(谁提出来的、什么时代、什么著作P91):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企业应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并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四条标准:1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2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3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4组织中的学习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关。

决策的基本类型(P205):1、根据决策者的能力、时间等划分(1)完全理性决策;(2)有限理性决策2、根据决策者参与数量划分(1)个人决策;(2)群体决策3、按决策的难易程度划分(1)程序化决策;(2)非程序化决策4、按决策期的长短划分(1)战略决策(长期目标);(2)战术决策(中期目标);(3)业务决策(短期目标)5、按决策的风险程度划分(1)确定型决策;(2)风险型决策;(3)不确定型决策计划的实施方法(目标管理、滚动方法)完全理性决策:问题清楚、目标确定、选择准则不变、提供所有的备选方案、不受时间和成本限制,从而产生最理想的决策方案。

有限理性决策:把实际上人们只能选择足够好的方案,属于有限理性决策。

管理研究计划书范文

管理研究计划书范文

管理研究计划书范文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管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完成企业的管理工作。

因此,如何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成为了当前管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具体目的如下:1.分析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研究提高管理者管理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探讨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3.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提高管理者管理能力的方法和途径的有效性。

三、研究内容1.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现状分析通过对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者的管理知识不足,缺乏系统的管理理论知识。

(2)管理者的管理技能不足,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

(3)管理者的领导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领导方式和方法。

2.提高管理者管理能力的方法和途径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探讨提高管理者管理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管理者的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其管理理论知识水平。

(2)加强管理者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培训,提高其管理技能水平。

(3)加强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培训,提高其领导能力水平。

3.提高管理者管理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提高管理者管理能力的方法和途径的有效性。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管理者进行管理知识培训,观察其管理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情况。

(2)对管理者进行实践经验和技能培训,观察其管理技能水平的提高情况。

(3)对管理者进行领导能力培训,观察其领导能力水平的提高情况。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方法如下: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管理者管理能力的现状和提高管理者管理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了解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管理学原理提纲

管理学原理提纲

第一篇导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管理一、管理的概念:1.概念和含义:即管理者依据组织内在的活动机理,对组织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从而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的过程。

(1)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3)管理的主体是人。

(4)管理是一个过程,包括计划,组织和控制。

(5)管理的作用是有效和高效。

2.管理的其他观点:(1)泰勒认为管理是指挥他人用最好的方法去工作。

(2)法约尔,组织管理理论创始人,认为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3)”3M”指资金、物资、人。

(4)孔茨认为管理师是维持一种环境,是集体工作的人们能够有效地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

(5)毛泽东。

1946年提出管理是社会主义教育。

(6)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7)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二、管理的重要性1.管理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2.管理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3.管理是提高组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4.管理可以有效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三、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1.自然属性(共性):指同生产力发展、生产社会化相联系的管理,决定了管理的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

表现为管理没有国界,管理是生产力,管理者已经成为独立的社会阶层,管理科学已经成为独立的学科。

2.社会属性(个性):指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社会背景相联系的观念里,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管理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其社会属性决定了管理的差异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的表现:(1)不同的社会制度,管理特点不同;(2)同一社会制度管理也会因地区、民族、维华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3)不同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其管理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

四、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1.科学性:在管理领域应用科学方法,综合抽象出管理过程的规律、原理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它揭示了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性,是管理者实践的结晶。

2.艺术性:在管理过程中,遵循管理规律,熟练的运用管理科学知识,采取巧妙灵活的方式、方法,达到管理效果表现出来的性质。

管理学研究方法复习要点

管理学研究方法复习要点

管理学研究方法第一章导论1.思考过程:本质上是将让人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2.表述过程:本质上是将人的大脑已得的潜在知识转化为可以传递、保存、扩散的显在知识的过程。

3.纯理论研究:华莱士模型的上半部循环,T-H-E-T,即从理论出发,通过文献回顾和主观臆测提出假设,再通过经验数据进行概括,然后推导出理论。

具备良好的理论研究功底或思辨能力,可以得出相当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4.理论的去向:继续今后的研究,推出新的成果;发表落实著作权,为同行提供继续研究的前提;应用于实践实现知识的价值。

5.知识的分类:事实类知识、原理类知识、技能类知识、人际类知识。

内容性知识:指我们人类知识库里存放的知识,是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

包括事实类知识和原理类知识。

方法类知识:指我们发现和处理内容类知识的方法、技能或工具等。

包括技能类知识和人际类知识。

规则类知识:包括制度类知识和伦理性知识。

6.认知方法:传承知识方法(因袭法、权威法、常识法)- 李怀祖分类发现知识方法(科学法、思辨法、直觉法)7.好思考:有意义的假说(研究有三种: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即提出又验证假说)有创造性的假说好表述:易于理解的表述有说服力的表述(有说服力的论文具备三点:一是证据充分、资料确凿这是事实说服力;二是论点正确、立论妥当,这是内容说服力;三是逻辑正确,结构明晰,这是形式说服力)8.科学方法的四特性:客观性、实证性、规范性、普遍性非科学方法四特性:主观性、思辨性、直觉性、普遍性人类知识进步的“三部曲”:科学、哲学、宗教第二章管理学研究方法概要1.管理人与经济人:西蒙提出,管理人是指遵循满意原则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阿罗提出,有限理性是人的行为是有意识地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

(有限理性和满意原则是管理人假说的两个基本要素)管理人追求满意解,经济人追求最优解。

2.经济学是力图用“一套方法解释所有”社会经济现象,而管理学则似乎是在用“各种方法处理一种”管理现象。

管理研究方法论 管理研究设计课件

管理研究方法论  管理研究设计课件

05
管理研究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研究问题不明确
要点一
总结词
研究问题模糊或不明确,可能导致研究目的不明确,影响 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管理研究中,明确、具体的研究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研 究问题应清晰地界定研究范围,并具有可操作性。如果研 究问题模糊或过于宽泛,可能会导致研究目的不明确,影 响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包括 在研究开始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文献回顾,明确研究 目的和具体的研究问题。
详细描述
案例研究设计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深 入的实地考察、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 ,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机制。案例研 究设计需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和比 较性等原则。
混合研究设计
总结词
混合研究设计是一种结合实验、调查和案例研究等方法的研究方法。
详细描述
混合研究设计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组合,以实现研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混合研究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管理研究设计课件
目 录
• 管理研究方法论概述 • 管理研究设计 •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研究伦理与规范 • 管理研究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 管理研究方法论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01பைடு நூலகம்
管理研究方法论概述
管理研究方法论的定义
管理研究方法论是指用于指导管理研究设计和实施的理论框 架和原则,它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假设的 构建、研究方法的选取以及研究结论的推导等方面的指导。
调查设计
总结词
调查设计是一种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以检验假设的研究方法。
详细描述
调查设计需要设计合适的问卷或访谈提纲,选择合适的样本,并采用科学的方法 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调查设计可以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

第2章管理学研究方法概要课件

第2章管理学研究方法概要课件
艺术方法则是管理知识创新的关键途径。艺术方法注重 的是灵活多变、逆向思维、创新创造、情感认知、审美 感悟和直觉判断等。
2.1管理学的研究定位
科学方法主要体现为程序化和逻辑化,艺术方法主要体 现为非程序化和非逻辑化。科学与艺术方法的适用性可 以从以下的几个角度来理解:
(1)新学术领域开拓期适合用艺术方法,发展期适合用科 学方法。
2.1管理学的研究定位
管理学界习惯于将管理理论分为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 学理论和当代管理理论。一般认为:
古典管理中有代表性的内容包括三大块,即以泰罗为首的科 学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和韦伯的行政管理等;
行为科学则含有四部分,即人际关系学说、个体行为理论、 团体行为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等;
至于当代管理,人们一般按照八大学派来理解,即管理过程 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 主义学派、权变管理学派、组织行为学派和管理科学(数理) 学派。
2.1管理学的研究定位
(7)系统方法; (8)数理方法; (9)权变方法; (10)角色方法; (11)7S方法; (12)管理过程方法。
2.1管理学的研究定位
以企业家为核心的管理者群体,是管理学研究的生命线。 优秀的管理学研究者来讲,研究方法和工具不能代替人
的思考,研究理性不能压倒人的智慧,缜密的分析不能 妨碍管理的行动。
2.2现代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 持理论管理观的研究者侧重于对组织的活动进行描述、 解释和预测,以发现管理的规律、原则及形成管理理 论体系为主要目的;持应用管理观的研究者则侧重于 对管理政策、管理方案的研究,以总结经验、教训, 以解决问题和运用管理理论中的规律与原则为主要目 的。
2.2现代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2.1管理我们根据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维度,刚性和柔性维度将人 类的精神活动分为四种,这就是科学活动、实务活动、 艺术活动和主义活动。

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1. 课程简介,介绍管理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目标,以及课程的整体结构和安排。

2. 学习目标,明确阐述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后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3. 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实证研究等内容。

4. 教学方法,说明采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调研等。

5. 教材及参考书目,列出主要教材和参考书目,供学生参考和深入学习。

6. 评估方式,说明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作业、考试或项目等。

7. 课程安排,具体列出每次课程的主题、内容和学习要求。

8. 支持资源,介绍学生可以使用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数据库、网络资源等。

9. 学术诚信,强调学术诚信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遵守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

10. 其他要求,包括出勤要求、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内容组成了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的主要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以便他们能够有效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2专题 管理研究过程设计

第2专题 管理研究过程设计
归纳型假设是在观测基础上对事实的概括( generalization)。
如:明茨伯格对管理者角色的假设“有成效 的管理者把非常规信息处理看得比报告和报表 之类的更为重要”。
请勿复制、翻印和传播
安徽财经大学 陈忠卫
如何提出假设:演绎型思维
演绎型假设则是从公理、原理或者学说出 发,运用逻辑推理提出的假设。
安徽财经大学 陈忠卫
核心问题3:时间尺度与环境
➢ 研究的时间尺度:是进行横截面研究, 还是纵向研究?
➢ 研究的环境:是在人造环境还是在现场?
请勿复制、翻印和传播
安徽财经大学 陈忠卫
核心问题4:研究目的
➢ 研究者应当明确并始终坚持研究过程 中的统一化的分析单位:个人、群体、 组织还是社会产品?
请勿复制、翻印和传播
一、管理研究的逻辑过程
问题辨析
兴趣
题材
文献综述
课题提练
理论建构和假设形成: 概念的定义 概念间关系的描述 形成假设
概念的操作化: 可观测变量 度量方法与尺度
研究方法的选择: 实验方法 调查研究 实地研究 内容分析 档案研究 历史研究 比较研究 评价研究 M M
确定研究对 象群体及抽 样方法
界定结论的 适用范围
请勿复制、翻印和传播
安徽财经大学 陈忠卫
中国大城市纷纷陷“堵局” 各种规划各自为政
来源:新华网 作者:冯 蕾 2010年10月11日10:32 ❖ 如何规划明天的城市和交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考题。而科 学的城市规划、合理的功能布局,无疑是破解交通拥堵问题的最 关键一环。 如今,中国大城市纷纷陷入“堵局”。放眼世界,发达国家的 大城市无不经历过并仍饱受拥堵之困。拥堵,一道世界难题,一个 难以治愈的“城市病”。尤其北京,很多人把城市交通的问题归 咎于早期规划的失误——历史形成的大路网格局,“同心圆”式的 扩张模式加之城市功能布局的严重失衡。“战略的失误要用战术 修正,何其困难!”有专家这样感叹。 但反过来说,难以治并不是不能治,不等于束手无策,更不能成 为搪塞问题的理由。相反,我们更要弄清症结所在,以更富创新精 神的方案和手段去破解“拥堵”这道世界难题。

管理制度论文提纲

管理制度论文提纲

管理制度论文提纲
一、引言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研究方法和途径
二、管理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1. 管理制度的定义与内涵
2. 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
三、管理制度的分类与层级
1. 管理制度的分类
2. 管理制度的层级关系
四、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和路径
1. 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2. 管理制度建设的路径
五、管理制度的设计要素和方法
1. 管理制度的设计要素
2. 管理制度的设计方法
六、管理制度的评价和完善
1. 管理制度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2. 管理制度的完善策略和方法
七、管理制度的执行与落实
1. 管理制度的执行机制
2. 管理制度的落实策略
八、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1. 管理制度的创新要素和途径
2. 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九、管理制度的案例分析
1. 企业管理制度案例分析
2. 政府管理制度案例分析
十、结论与展望
1. 研究成果总结
2. 研究展望和建议
十一、参考文献
这是一份较为全面的管理制度论文提纲,可以按照提纲逐步展开研究,深入论证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建设与完善的方法,为管理制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管理研究设计(提纲)第一节问题与选题一、管理研究的一般过程(实证研究)1.问题的提出2.文献回顾3.根据有关理论提出假设4.设计并进行实证研究5.得出结论二、问题的提出(一)研究领域的确定1.什么是研究领域研究领域:研究活动的范围。

工商管理学科体系对研究领域的划分:职能管理领域: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运作管理、技术管理、信息管理基础领域:组织行为学、管理经济学综合领域:战略管理应用领域:旅游管理、医疗管理、项目管理、房地产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工商管理、风险管理、创业管理、赛事管理、休闲管理2.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1)社会需要(2)自己的知识结构与研究领域的匹配(3)兴趣爱好(4)导师的专长和研究领域(二)问题的提出1.关于问题的理论(1)什么是问题?问题是对某一现象或困惑的好奇。

它陈述了两个变量间的潜在关系。

它没有明显的答案,但却暗示可能进行的实证检验。

它有希望发现一些重要的事物,但不隐含价值和伦理的判断。

它通常始于问“是什么,为什么?何时?如何?等问题。

——陈晓萍:《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

——林定夷(2)无知问题、虚假问题与错误问题无知问题:在一定的科学背景下被认为是解决了的问题。

这是提问难的原因之一。

虚假问题:(伪问题)本质上是一些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不能用经验来检验的问题。

错误问题:不存在正确答案的问题。

提问题的角度不对。

(3)科学问题的结构①对对象进行识别判定“………是什么?”②对原因、行为目的发问“……为什么?”③对过程和状态发问“……是怎样的?”这三种问题都可以转化为问题①,所以问题①是基本形式。

②可以转化为“……原因是什么?”③可以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①。

所以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X)?TR这种形式。

X叫问题的指向,它是研究的目标()?叫疑项TR叫应答域。

好的问题的应答域有明确的限定,但是又可能是错误的。

对应答域的预设,反映科研水平和能力。

从问题结构看伪问题和错误问题伪问题是问题指向与疑项没有联系,因而没有意义的问题。

错误问题是应答域不包含正确答案的问题。

伪问题的识别靠语义逻辑分析错误问题的判定主要依靠经验。

(科学发现没有逻辑通道)(4)问题的来源①理论与实践:已有理论与经验事实的矛盾②理论体系内部:包括同一种理论体系内部的逻辑困难,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不同学科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不同理论的相互渗透与理论的统一性。

③社会实践:社会各种实际需要与原有理论与技术手段不能满足这需要的矛盾。

问题的来源:(1)个人的观察和深度思考(2)个人对研究的专注热情(3)阅读文献(4) 与他人(学生、客户、同事)交流——陈晓萍2.出问题的条件与途径①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②实际背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③关注研究前沿④撰写研究综述⑤利用研究指南和参考选题⑥访问专家学者⑦与导师交流⑧组织研讨会3.提出问题对研究者科学素养的要求①好奇心②创新力③知识积累④敏感⑤批判和怀疑精神⑥毅力三、研究选题的确定1.选题的重要性:决定研究的方向、方法的选择和研究的成败和成果的价值。

2.选题的原则:科学性原则:选题具有科学依据创造性原则:题目要新颖,不能老生常谈需要性原则:符合社会需要可行性原则:能够完成,考虑主客观条件。

第二节问题的辨析一、概念辨析许多问题的争论是由于概念不同引起的。

例如科学、创新、腐败、价值、规范研究、代理关系、1.概念(1)概念的定义:概念是抽象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

概念反映了事物的特有属性。

词语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

(2)概念化:人们通过心象形成概念的过程。

提炼本质属性的过程,发现一类事物共同属性的过程。

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是我们指出术语具体含义的过程。

概念化是指将模糊的、不精确的观念明确化、精确化的思维过程。

概念化是我们指出术语含义的过程。

概念化为研究中的概念指定了明确的共识性的意义。

(3)概念的可观察性:Kaplan(1964)將科学家欲測量的事物分作三类:(1)可直接观察的。

身高(2)可间接观察的。

工作经历(3)结构性的。

智商。

管理研究当中的许多概念属于第三种情况,常常又被称为“构念”(满意度,离职倾向、组织承诺)2.名词与术语词语,概念的表达形式(1)名词与术语的使用要求科学的方法要求每一概念和名词要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要有规范的可观测的一组心象)。

(2)需要避免的错误:①违反同一性(例创新)②提出新概念(名词),但无新定义界定③大量生造新名词(3)使用中性名词:学术研究要尽量使用中性名词。

3.概念的定义(1).定义的定义: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的较为简短而明确的命题。

对关键概念的定义反映研究者的基本功。

(2)下定义的方法;①名义定义,同义词界定,②实指定义,指明法③语义定义:属加种差定义。

林耐生物分类的双名法④明目定义:引入记号。

(3)常见定义的错误①以例子代定义。

②缺少种差。

结果是同属之间的种,缺乏差异种的特异性。

③缺少属或属选择不当。

④采用否定词。

⑤不简炼。

二、问题的要素辨析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限定:①分析单位:研究对象或要素,分为个人、群体、组织、项目、社会产品。

避免因果错位:将某种分析单位的观测数据归属于另一类分析单位。

调查员工的婚姻状况与缺勤的关系应当怎么调查?应当调查:每个员工的婚姻状况与缺勤情况。

不能这样调查:每个车间上报单身员工的比率以及员工的缺勤率调查员新老工人对领导的支持情况应当怎么调查?应当调查新工人与老工人对领导的支持情况不能这样调查:让每个车间上报新工人的比率,以及每个车间的工人对领导的支持率②研究侧重面:特征、意向、行为③时间维度:横剖研究、纵贯研究第二节变量设计一、问题与变量学术研究的问题应当归结为变量间的未知联系,即用变量的语言来表达。

二、变量的概念与种类(1)变量的概念变量(variable)是指具有可测量性(measurable)的概念。

如工作的满意度、劳动生产率等。

(2)变量的分类:①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由其他变量引起变化或决定的变量,它对自变量的变化作出反应。

②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影响或决定因变量的变量,是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原因与前③调节变量(moderating variable/Moderator)界定着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边界条件,是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强度或关系方向的变量。

它的存在可能会强化或弱化因变量受自变量的影响程度。

④中介变量(mediating/intervening variable)是介于原因和结果之间,起媒介作用的变量。

它与自变量同时存在,并对因变量产生影响。

⑤控制变量(control variable)对因变量有影响且其影响需要在研究中设法消除的变量。

(3)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函数关系、虚假关系①相关关系(Correlational relationship):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如果变量X 发生变化,变量Y也随之发生变化,并无根据认定这种变化是由另一变量所引起的,那么就可以说两个变量具有相关关系。

②因果关系(causal relationship):(X→Y)如果变量X发生变化,变量Y也随之发生变化,反之则不然,即一变量的变化明显地是由另一变量所引起。

其中X是Y的原因,Y是X的结果,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因果关系存在的三个必要条件:第一,在时间顺序上先有因后有果;第二,变量之间有真实的相关性;第三,变量之间的真实相关性不因为第三个变量存在而存在。

③虚假关系(null relationship):两个变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尽管可能看上去似乎有某种关系。

三、变量的测量性质1.测量测量的实质性定义:研究中的测量(measurement)是遵照一套规则为实际的事件赋予数字。

根据测量的定义,任何测量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测量客体:指测量的对象。

测量的客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企业研究中的事物或现象;(2)测量内容:指测量客体的属性和特征。

(3)测量规则:指测量的法则或方法。

也就是说,要构建一套如何分派数字或符号的准则,按准则对测量内容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

测量的规则是赋值的依据。

2.变量的测量尺度①定类测量(nominal measures)按现象性质差异进行的辨别与区分。

测量结果形成定类变量或定类指标。

定类变量或指标确切的值是以文字表述的,可以用数值标识,但数字仅起标签作用定类变量或指标的各类别间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大小、优劣之分。

②定序尺度(ordinal measures)按现象顺序差异进行的辨别与区分。

测量结果形成定序变量或定序指标。

定序变量或指标确切的值是以文字表述的,也可以用数值标识,也数字仅起标签作用。

定序变量或指标各类别间有高低优劣之分,不能随意排列。

③定距尺度测量(interval measures)按现象绝对数量差异进行的辨别与区分。

测量结果形成定距变量或定距指标。

定距变量或指标的值以数字表述,有计量单位,可以进行加减运算。

定距变量或指标各类别间自然有大小之分,但没有绝对的零点,不能乘除计算。

④定比测量(ratio measures ):按现象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进行的辨别与区分。

测量结果形成定比变量或定比指标。

定比变量或指标确切的值也以数字表述,有计量单位,可以加减,定比变量或指标有绝对意义上的零点,既可以加减,也可以乘除运算。

四、变量操作化1.变量的操作化减低变量的抽象程度,并且用客观的方法加以衡量,便是所谓的将变量操作化。

2.变量的操作化定义操作化定义就是规定变量的操作程序,使变量的特征和操作条件具体化。

使抽象的、笼统的概念成为可观察、可测量、可检验的项目。

给变量下操作定义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通常对重要的研究变量,如假设中涉及的变量(或构念),要下操作定义。

②应根据研究目的、内容以及变量的性质来选择下操作定义的方法。

③操作定义的设计要具体、明确。

④操作定义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是独特的,它是研究者为其研究需要而规定的特殊解释,并非是对变量的全面的、唯一的解释。

3.操作定义的特征一个好的操作定义大致有以下特征:①操作定义应该是可观测的、可重复的、可直接操作的;②操作定义最好能把变量转化成数字化形式,凡是能计数或计算的内容都是可直接观测的;③操作定义的指标成分应分解到能直接观测为止;④操作定义所提示的测量或操作必须可行;⑤用多种方法形成操作定义,既可以从操作入手,也可以从测量入手。

4.构念的操作化复杂的构念(变量)的操作化的一般过程是:将抽象的构念分解为若干可以指明的维度(又称变项或构面),再把每个维度用若干可以具体衡量的特征(标志或指标)来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