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1)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第一篇 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第一篇 自然观

第一篇自然观预读范例•我们人类是如何看待我们所居住的这个自然界的呢?•×××坐的飞机在地球某地上空突然失事,他靠降落伞掉到一个小岛上。

小岛上居民对于自然界的看法根本不同,他们相信每一个动植物都有一个主宰它们的神灵,认为森林有树神,水有水神,他们敬畏它。

每一个类都有自己的一个神秘世界。

整个世界是浮在一个盛装汪洋的水盆里,而这个水盆也是由一个神灵托着的。

总之,这里的居民认为他们周围到处都有神灵,因此,他们过着一种敬畏神灵的生活,有着各种繁杂的敬神仪式。

而且那里的人因为他是从空中落下来的,也把他当作了天神崇拜。

•而×××则把自然界看作是由物理的四种力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无神世界,自然界一切都是经过长期的自然而然的自发演化而来的。

人类是自然界生命发展到现在为止的最高级的生命形式。

人类因此可以支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

例如,我们创造了各种人工制品,创造了城市,改变了人类的居住环境。

问题•为什么同处一个地球的人类的不同部族对自然界的看法与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有如此之不同的“对自然的看法”呢?•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历史上的我们的同族对自然的看法与我们现代的看法相同吗?•进一步的,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对自然界的看法都一样吗?你问过别人的看法吗?•进一步的,你童年或少年时对自然界的看法与现在的看法一样吗?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进一步的,有一个客观的、独立于我们之外的自然界吗?•更进一步的,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广阔无垠的自然界是从来如此呢,还是逐渐演化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呢?*•自然观:通俗——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自然观:严格——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本质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根本观点和系统理论。

本篇内容介绍•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本篇内容框图本篇教学重点*•一、了解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与发展。

自然辩证法-第一编: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第一编:自然观
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 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又说:“火产生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一切事物都换成火, 火也换成一切事物”。赫拉克利特这一思想,否定世界上存在 超自然的神,而以自然界本身的物质去寻求世界万物的本原, 用一种形态的物质来说明千变万化、五彩缤纷的世界。他试图 从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的思想,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飞跃, 以朴素的方式道出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这一深刻 的哲学道理。
观感性的、猜测思辨的;它从总体上把握自然界,把 物质归结为一种具体形态,缺乏实验科学基础,这是 主要的缺陷。
第二节 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公元五世
纪至十五世纪)
• 一、宗教简介: •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
公元一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 135年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392年, 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封 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
元七世纪初诞生于阿拉伯半岛。它是由伊斯兰教的先 知穆罕默德所创,目前世界上有10亿多信徒,他们大 多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中非、北非、中亚、西亚、 东南亚和印度、巴基斯坦、中国;有些国家还以伊斯 兰教为国教。
佛教
•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
世纪古印度的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 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 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 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 传入我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 色的中国佛教(Chinese Buddhism)。由于传入的时间、 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 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 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铁马秋风塞外 杏花春雨江南
青藏高原隆起强烈地改变了大气环流, 青藏高原隆起强烈地改变了大气环流,中国的大西北地区从此在干旱 的内陆西风气流的控制之下,降雨减少而蒸发量却上升, 的内陆西风气流的控制之下,降雨减少而蒸发量却上升,地表裸露成为巨 大的风蚀区,千百万年来在西风的输送下,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 大的风蚀区,千百万年来在西风的输送下,面积达 万平方公里 的黄土 高原终于形成。 高原终于形成。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还 表现在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了 表现在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青藏高原的隆起, 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对我国冬、夏季风有促进作用。 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对我国冬、夏季风有促进作用。
公元前500年的阿那克萨哥拉提出 “种 公元前 年的阿那克萨哥拉提出 子说” 子说”,认为世界万物可以分割成无限小 的种子。 的种子。 他认为,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构成。 他认为,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构成。他 提出一个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食物为什么能够变成人的 血肉?表面上看, 血肉?表面上看,食物与人的血肉没有任 何相同之处, 何相同之处,但这些大学被我们吃了以后 却变成了人的血肉,因此应当承认, 却变成了人的血肉,因此应当承认,这些 食物中一定包含着血液、 食物中一定包含着血液、神经和骨骼等我 们身体中具有的元素。否则的话, 们身体中具有的元素。否则的话, “毛怎 能来自非毛,肉怎能来自非肉呢”?只是 能来自非毛,肉怎能来自非肉呢” 由于这些元素很小,我们才看不见他们, 由于这些元素很小,我们才看不见他们, 但我们从理性角度上可以认识到, 但我们从理性角度上可以认识到,这些很 小的东西就是人和自然物共同具有的“ 小的东西就是人和自然物共同具有的“同 类体” 类体”。 留基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留基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自然辩证法(1)

自然辩证法(1)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是什么?自然辩证法是由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所撰写的《自然辩证法》这部著作所开创和奠基的一个研究领域。

它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学发展的背景下建立的,并且已发展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人类科学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科学, 是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三方面组成。

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其中心线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与研究对象相对应,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也分为三个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和内容决定了它是一门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它是以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成果即科学技术为基础,更深入更具体地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有: 第一,它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需要。

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近一个世纪的科技成果超过了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所获得的成果的总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无法想象的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引起了诸如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粮食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这清楚表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界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人和自然的关系出现严重对立。

如果不协调人与自然地关系,必然带来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

自然辩证法试题(1)

自然辩证法试题(1)

一:了解自然观演变的基本历史:▪(1)古代朴素自然观▪1、史前神话阶段的自然观▪(1)起因:对自然界加以说明和解释。

(2)特点:“万物有灵”论▪(3)表现形式: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4)史前神话自然观对当时社会活动的影响“图腾”信仰和自然崇拜巫术祭祀、祈祷▪2、中国古代自然观▪(1)《周易》中体现的自然观:普遍联系的观点(2)《老子》一书所体现的自然观:演化观▪(3 )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侧重于回答自然是怎样的▪3、古希腊自然观侧重于回答自然为什么是这样的▪(2)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1、奥古斯丁:把柏拉图的“理念”变成了“上帝”。

上帝是终极的全能的造物主。

▪2、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进行了神学改造。

▪(3)近代机械论自然观▪A: 开普勒:“天空立法者”▪B: 伽利略的贡献:▪(1)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

▪(2)发明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

▪(3)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C: 牛顿的综合:总结了天体力学和地面力学的成就,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套基本概念,提出力的概念,提出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经典力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D: 机械自然观的中心思想: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

▪(1)认为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它从来如此、永远如此;(2)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所有运动都是机械运动,其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作用而引起的▪(3)万事万物只在空间上彼此排列着,并无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E: 机械自然观的贡献▪F: 机械论自然观的局限性▪(1)绝对化,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和随机性,终会严重束缚科学家思想,阻碍科学发展。

(2)不彻底性,力学难解释:运动如何发生?天体怎样运动起来?不同物质形态如何转化?不得不把造物主从前面赶出去,最终又把神从后门请进来。

自然辩证法 部分名词解释(1)

自然辩证法 部分名词解释(1)

一、概念题自然观:人类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

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技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和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工程决策:工程主体对目标的选择与确定。

演化:事物不可逆性的运动状态,包括进化(事物从低级到高级,由无序到有序的状态)、退化(事物从高级到低级,由有序到无序的状态)。

保障:在创造人工自然过程中,对采取、加工、控制活动提供支持、保护和服务的过程和结果。

工程的对象是:工程的类型按工程对象分类:1、获取、变换和加工物质材料的工程(包括采掘工程、运输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建筑工程)2、获取、变换和加工能量的工程(包括提炼、加工煤、石油、天然气的工程;动力工程;输气工程)3、获取、变换和加工信息的工程:包括控制工程、通信工程)。

控制:对系统进行调节以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使其达到所需状态的活动和过程。

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方法:指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指达到某种目的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

技术结构: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

科学观:内涵:指的是对科学基本的、总体的看法。

它把科学作为探究和反思对象,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形成不同的科学观。

外延:科学观就是身处环境时将所现境界提升到科学的角度,去除对环境的错误认识,以及对环境表面现象的迷失与执着,以理性的心态生活。

对称:事物或运动以一定的中介进行某种变换时,出现的不变性。

熵:描述事物运动的无序程度,熵增加,无序程度增加。

涨落:指在某时刻系统状态统计平均值的偏离(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随机因素的影响下,系统的总量很难维持稳定,呈起伏状态。

)生态学:研究生物有机体和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1)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1)

1.试述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学科性质答:(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是作为客体的自然界;是作为主体的人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3)自然辩证法的内容:l)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②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唯物辨证的说明;③还包括对人工自然的演化、人与人工自然关系的阐述。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研究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它包括:对科学研究方法、工程技术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的哲学概括。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对科学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阐述。

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普遍规律。

5)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2.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几种不同形式的自然观?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答: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近代前期形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人类自然观的演变总是与同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的。

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和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

但科学技术最终总是能突破层层阻碍向前发展,并形成新的自然观,这种新的正确的自然观又会极大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自然辩证法1

自然辩证法1

一名词解释(四个)1.类比方法P174类比方法是根据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逻辑思维方法。

2.判决性实验P217所谓判决性实验,就是在对立的两个假说之间,设计一个或一组观测或实验来证实哪一个具备预见性,或者更确切的说。

证实哪一个不具备预见性。

3.归纳方法P170归纳方法,即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现象达到本质,通过特殊揭示一般。

4.发散思维P235发散思维是针对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沿着这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从多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寻求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以求得最佳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5.技术预测P297所谓技术预测,就是依据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技术未来发展的状态、趋势、动向、成果及其影响的预见和推测。

6.技术创新P349是以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为目的、与研究和开发活动密切相关、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活动或过程。

本质上是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配置的过程和结果。

7.科学问题P206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问题。

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8.自然观P75 课件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包括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简答题(五道题)1.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及主要内容是什么?课件⑴研究对象:①自然界;②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③科学技术⑵主要内容:①自然观;②科学技术方法论;③科学技术观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是什么?课件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与辩证唯物主义之间,处于中间的层次。

就学科性质而言,属哲学门类。

3.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缺陷是什么? P115-117⑴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的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尺度,这仍然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1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1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1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它旨在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为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一、引言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深入,自然辩证法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旨在帮助研究生系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运用自然辩证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 自然界的普遍联系自然界的普遍联系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

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研究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自然界的普遍联系:(1)自然界的整体性: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自然界的层次性:自然界具有层次性,从基本粒子到宇宙,各个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3)自然界的动态性: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2. 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指自然界中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

研究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1)自然界的发展具有方向性: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2)自然界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规律。

(3)自然界的发展具有周期性: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具有周期性,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

3. 自然辩证法的范畴自然辩证法的范畴是反映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基本概念。

研究生应掌握以下范畴:(1)对立统一: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

(2)质量互变: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量,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

(3)否定之否定:自然界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旧事物被否定,新事物又会被更高层次的事物所否定,形成否定之否定规律。

自然辩证法(1)

自然辩证法(1)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出发点和目的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科学首先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而且极其重要的历史活动。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内容为三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简答或论述)(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它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已有成果,说明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概括自然界的演化发展,揭示自然界的本质,探索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人们对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观点。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概括和总结,阐明各种科学技术研究方法在整体上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对其科学的理解和评价,从而揭示科学技术研究是如何按照自然界和人类认识的客观规律辩证进行的。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一方面,把科学技术作为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研讨其发展规律;另一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以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问题。

以上三部分构成了一个体系,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一致。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依据现代科学技术取得的实证成果,阐明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体现了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研究过程的规律性,阐明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呢个法,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看成是在社会历史中展开的,不仅把科学技术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且把它放回到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从而阐明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这又体现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自然辨证法第一章

自然辨证法第一章
7
3、现代哲学对物质概念认识的走向 、
——从本体论到认识论 从本体论到认识论
♦ 随着研究的深入,当代科学哲学已经从传统的
本体论研究转向了科学认识论层次,具体表现 在弱化物质实体,而强化关系实在,退却的路 径之一是:由物质论到客观实在,再由客观实 在的“属性”到“关系”: 神七火箭 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关系 物质与测量的关系 物质存在与演化的关系
6
2、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
♦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 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或
物质运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 物质运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 ♦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 物质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世界 物质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上各种事物的产生和消失, 上各种事物的产生和消失,只是物质形 态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 态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
17
5、三代轻子和夸克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对称性 、 轻子 代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名称 e νe µ νµ τ ντ 电荷 -1 0 -1 0 -1 0 夸克 名称 上 下 奇 粲 顶 底 u d s c t b 电荷 +2/3 -1/3 -1/3 +2/3 +2/3 -2/3
18
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12
(4)物质的可分性与物质的物理特性密切相关— —宏观物体由于质量、密度等特性的不同,人们 对它分割的方式也不同;微观粒子由于电荷、自 旋等特性的不同,对粒子可分的形式也会产生影 响。“夸克禁闭”实际就是物质结构形式多样化 的体现。 (5)物质可分形式的不同,最终还是取决于物质 内部相互作用的不同。物与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多 样性决定了物质可分形式和结构形式之间的多样 性。“在现代物质结构理论中,物质由连续性的 场量所构成,和粒子一样,场也是可分的,而且 是无限可分的。”

自然辩证法-1

自然辩证法-1

自然辩证法复习绪论1.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体系答:对象:①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

②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

③科技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哲学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体系:总论——自然辩证法的主体和核心分论——自然辩证法原理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历史——前史(自然辩证法创立前的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和本史自然观1.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答:①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结构功能规律②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功能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看作系统,系统具有整体突现性,而这种整体突现性是一种结构效应,因此特别强调系统结构对于决定系统功能的重要性。

2. 什么是系统,系统的本质特征答: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本质特征:①整体性: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②开放性:系统的开放性指的是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动态性:自然系统的动态性是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④层次性:自然系统的层次性是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层次关系的性质。

3. 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答:①整体决定和支配部分:整体在性质和功能等方面不同于组成它的各部分,且整体所具的性质不是通过部分简单相加就能得到的。

因此,整体相对于部分来说,具有不可还原性。

②整体与部分相统一:a. 整体与部分具有相对性b. 整体与部分具有全息相关性c. 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③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互转化:a. 整体与部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地位的转化。

b. 整体与部分矛盾双方,通过整体的“递阶分解”而转化为部分;通过部分的“递进相干”而转化为整体。

自然辩证法第1章

自然辩证法第1章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古代的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 辩证法的自然观。 围绕三个问题对自然作统一的合乎理性的说明。 1、万物的本原 “本原”的原意。是“开始”,指构成万物的根源、 元素、始基或共同基础。 2、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古代自然哲学家试图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揭示产生 事物的起源和演化,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 想。 3、“自然”的涵义 古代自然哲学家认识到世界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 断地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1)“星云说”。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 (2)地质“渐变论”。1830年至1833年,英国地 质学家赖尔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 耳等人 (4)尿素的人工合成。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 (5)细胞学说。1838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 1839年,动物学家施旺 (6)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 (7)电磁场理论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思韦 (8)元素周期律。1869年前后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等。
上述理论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 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与转化定 律和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和生物进 化论的建立), 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其相互联系 与相互转化,打通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 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就得到了说明,就被归之于自 然的原因,从而使辩证自然观取代机械论自然观 成为历史的必然。
谢 谢!
Back Next
2、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 牛顿的决定性原理:物理系统未来一切时刻的行为, 都由系统内部所有物体在某一给定时刻的初始位置 和初始速度以及作用于物体上的力完全而精确地确 定。 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就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理论上决 定论描述日臻完善。科学家采用牛顿的方法研究了 多质点体系刚体,进一步发展了牛顿力学;使力学 成了第一个真正数学化的科学。二是在实践上引力 论获得了一系列光辉的确证,如预见哈雷彗星的回 归、天王星的发现等等。 至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把这种机械决定论推向了 顶峰。 霍尔巴赫:宇宙间存在着普遍的必然的因果联系,宇 宙本身是一条原因和结果的无穷锁链。

自然辩证法(1)

自然辩证法(1)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基本特点为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这种自然观来自天才的直观、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猜测,虽然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地说明自然界地联系;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同时还缺乏足以把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总体上去把握自然界,但同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对构成总体的部分和细节尚不清楚,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必然是模糊的。

这就使得它不得不用哲学的猜想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来编制自洽的理论,因而古代人的自然观念是笼统的,带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历史地位: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上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的问题。

古代自然观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

正是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它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如古希腊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巴门尼德的充实说(认为“存在“充实空间,不存在虚空)、恩培多克勒的进化论等,在近代科学诞生后,先后发展成为哥白尼—开普勒的日心说、道尔顿的原子论、法拉第—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理论。

自然辩证法1

自然辩证法1
4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人来自自然界,并且是一种社会性的存 在,人存在的实质是实践(人存在就是 实践)。人在实践中创造出实践手段— —科学技术。
5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
⑴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相互联系的自然 史和人类史。
⑵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个前提,一切历史的 第一个前提,是通过物质生产劳动从自然界取得 必需的生产资料。 ⑶科技是在劳动中产生、形成、发展起来的。 ⑷近代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从闭塞、 落后的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
8
(二)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4.科学技术与社会
9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的根本观点。
旨在从哲学上对自然界(包括人工自然) 作出既唯物又辩证的说明,揭示自然界的本质 及自然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一)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二)近代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三)19世纪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起 自然知识,这些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中的自 然知识,构成了古代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 式。——“科学”这个词出现很晚。 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代科学是以自然哲学 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整个古代的科学实际上 只限于天文、气象、力学、数学以及建筑、航 海、医学等。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的分门别 类的知识体系,一切有关自然的知识几乎都包 含在自然哲学中。
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⑶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 不能改变质量。机械论者据此把一切变化归结 为位置变化,否认质变。
⑷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空间 和时间成了脱离物质的独立实体。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1)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1)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实际上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高度和谐的社会形态。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36]也就是说,只有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才有真正的保证。

依据马恩的教导,在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人的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思想的要点是: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的内在关联性.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启示:人在自然界中要准确定位;牢固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协调好人们的利益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容提要: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做出了深刻而富于启发的论述。

这个思想的要点是: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介;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这个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有: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人与人之间公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逐渐清晰,学术界对和谐社会的研究不断深入。

但是,这些研究多停留在如何建立人与社会之间(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思考上,而很少触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建立。

从理论逻辑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两个相互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的方面。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前提,人与社会的和谐寓于人与自然和谐之中。

胡锦涛同志鲜明地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的。

自然辩证法整理 (1)

自然辩证法整理 (1)
农业文化是一种人文型文化 在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人类的生存方式是自然生存
近现代文化是科技型工业文化
从科技的起源看,科学和人文是协调一致的
近代的科学技术的诞生是和文艺复兴运动项 联系的。文艺复兴核心价值理念是重视人的 作用和人的物质利益。由于科学技术可为人 谋福利,本来是人文文化运动 的文艺复兴导 致了近代科学技术的诞生 近代科技造成了机器大工业,工业生产的首 要特征是高效率,为提高效率劳动日益标准 化、专业化、技术化。
以法国科学家、哲学家笛卡尔、拉美特利等人 为代表,他们把万物都看成机器,甚至于包括动 物和人。 拉美特利这样说,‚如果哲学的领域里没有笛卡尔,
那就和科学的领域里没有牛顿一样,也许还是一片荒原。
的确……他第一个完美地证明了动物是纯粹的机器。‛进
而拉美特利又以生理学家的身份说到:‚让我们勇敢地作 出结论:人是一架机器,在整个宇宙里只存在着一个实体,
研究内容 1 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2 科学观与方法论:关于科学及其发展的一 般性认识和由此形成的总观念的系统阐述。 3 技术观与方法论:关于技术及其发展的一 般性认识和由此形成的总观念的系统阐述。 4 科学技术社会观:讨论的是科学技术发展 与社会互动的辩证法。
总之,
提高科学素养 弘扬人文精神 纵论古今人物 启迪科学智慧
(2)形而上学自然观
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 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的并列 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物质不可再分的 最小粒子,具有不可入性 如1830年发生的地质学史上的第一次大争论: “水火之争”
评价 肯定方面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首先是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人 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阶段,是一种进步,它对当时的自 然科学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对“经院哲学”的一 种背叛,并在细节上超过了古代的朴素的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重点(1)

自然辩证法重点(1)

●名词解释●《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概括与总销的产物。

自然观→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看法、观点。

自然哲学→人类在以自然界为对象的认识探索中形成的哲学。

经济思维原则→经济是相对于思维而言,原则就是让思维更简单。

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既有物质交换也有能量交换的系统。

“非加和性”→指整体的特征是孤立的部份所不具有的,部分也无法以简单相加的方法建立整体的特征,我们通常称此关系为"1+1>2"。

双向因果链→下层系统作为原因再上层引起一定的结果,是向上因果链。

上层系统作为原因在下层系统中引起一定的结果,是向下因果链。

上层系统和下层系统以双向因果链的方式相互作用。

”黑箱化”→据”层次越高。

结合度越弱”的结合度递减规律,在研究某个物质系统时,不考虑其下层系统的结构。

时间箭头→演化的运动变化的时间方向性,一切不可逆过程都存在时间箭头。

人类新进化→人类使自己对自然界的影响力发生质的飞跃的进化,分为体内进化(人类精神世界的进化)与体外进化(人以各种工具弥补综合生理机能的不足)。

人工自然→即人利用自然界的质料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人工自然物。

全球问题→人与自然间的不协调关系常被表述为"全球问题",因为制造它的是全人类,受到问题困扰的也是全人类。

科学划界→根据科学的特殊性,将科学与一般的知识区分开来。

科学理论→经过检验的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体系,由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及对这些概念、原理的理论论证所组成的体系。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科学是通过合并而发展的,在关于科学划界的标准上注重其意义,在评判科学理论进步与否时注重理论的精确性。

批判理性主义→从证伪的立场出发,把科学发展视为一个不断地证为理论、推翻理论的过程。

主张科学探索中要大胆猜测,反对狭隘的经验理论,强调科学的革命和批判行为。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第一篇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生态自然观
所谓自然,是指非人 工的物理世界(包括 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 界)
除了外部自然还包括 人类携带的内部自然 如肉体、感性、情意、无 意识等。
自然还有 本性、本来 就有的东 西之意思
(三)主要著作与基本思想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恩格斯:反杜林论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主要著作与基本思想
(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的基本观点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 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在量上 和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 人脑的属性和技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 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他们既是 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 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一切事物处在普遍联系和相 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 和转化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 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 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 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 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 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 哲学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古典唯心主义和费尔巴 哈的人本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

自然辩证法1

自然辩证法1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科学技术哲学
全国性和省、市的学会;全国性刊物;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博士专业;教研室。

于光远(1915--)
♦ ♦
1953年 于光远 自然辩证法 1956年,科学规划 《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科学哲学 科学划界 、 科学发现的逻辑、

科学发展模式
相关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 自然辩证法研究 自然辩证法通讯 科学学研究 中国软科学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教学目的 教学手段 成绩: 平时 期末
♦ 科学技术哲学
绪论
♦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性质
一 研究对象、基本内容 二 学科性质、特点
一 研究对象、基本内容
♦ 1 研究对象
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线索 主体 客体 中介:科学技术
2 基本内容
♦ 自然观 ♦ 科学技术方法论 ♦ 科学技术观
二 学科性质、特点
♦ 1 学科性质 ♦ 2 特点:
综合性; 交叉性; 辐射性。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创立与发展
♦ 一 历史渊源 ♦ 二 创立 ♦ 三 发展
一 历史渊源
♦ 古代
自然哲学 ♦ 中世纪 ♦ 近代
“由于这三大发现和 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 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 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 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 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 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 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 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 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 图画。”
“现在我要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地结束自然辩证法!” ----1882 恩格斯
♦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 ♦ 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人民大学出版 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第一章一、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公认的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本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自然科学客观,又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及其它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部分;自然辩证法主要包含自然观、自然科学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二、简述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流派以及学术观点?(1)、逻辑实证主义:20世纪初英•海森堡、爱因斯坦明确界定了科学的对象,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可以通过实验来证实的。

(2)、证伪主义:波普尔强调思维创新、反向思维;指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P1-TT-EE-P2;(3)、历史主义:英•Kuhn库恩于1982年《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范式-反常-危机-革命-新模式三、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其主要内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共分六个部分:1、自然辩证法的《导言》论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成就,阐述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要性;“十九世纪以来的重大科学发现,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个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自然科学与哲学;主要论文《〈反杜林论〉旧序》、《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论述了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系,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研究者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才能在研究过程中避免盲目性,少走弯路,排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干扰,加速研究进程,科学为哲学提供资料和依据;3、《辩证法》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重点强调了辩证法是客观的,包括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三大规律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性与可能性;4、物质的运动形式;主要论文:《运动的基本形式》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科学分类是以对象的运动形式为依据的。

5、各种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主要论文:《运动的度量——功》、《潮汐与摩擦》重点探讨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问题。

6、劳动创造人论;主要论文《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论述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第二章一、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⑴元素论。

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体的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⑵原子论。

包括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说,伊壁鸠鲁的原子,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物性论》。

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微粒构成的,并且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力学原因,解释了事物的形成和消失。

⑶宇宙论。

对天体的形状和状态进行了描述及勾画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概念。

这些思想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源,解释其他万物现象的产生及存在。

从事物出发,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释世界状况问题上,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解释,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

即实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二、简述中国古代“八卦”、“五行”学说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思想;1、中国的“八卦”学说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分乾、坤、震、坎、离、兑八种,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由这八种要素构成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又将这八种要素分为两个层次,乾、坤为阴、阳,其余的六种是由阴阳交互生成的,由这八种要素相互作用,生成万物;即阴阳对立,但阴阳以不同比例结合以可形成其它事物,矛盾存在其中。

通过阴、阳的相互交互来解释事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这是辩证法的思想;2、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的。

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和无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相生对应着统一关系,相克对应着对立关系,这是辩证法的思想;三、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氏原子论的异同?(论述)相同点:(1)它们都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原子在虚空中存在运动着;(2)认为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物粒子,数量无限;(3)原子即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

(物质不灭论)不同点:(1)伊氏原子论在承认L-D原子论提出的始原原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原子分为始原原子和结构原子;(2)L-D原子论认为原子有大小、位置、形状、次序等数量上的差异,本质上没有区别。

而伊氏原子论在承认量的差异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原子有性质方面的差异,原子有重量,正是由于重量的不同导致了性质上的差异;(3)L-D原子论认为原子的波动形式是一切事物的动因,并把它归结为自然界的必然性;伊氏提出原子运动的偏斜学说,原子除了由于重力引起的下降运动外,还有偶然的偏斜运动,克服了L-D原子论否认偶然性存在的缺陷,确立了偶然性在运动中的地位,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四、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征;1、本质特性:是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源,解释其他万物现象的产生及存在。

从事物出发,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释世界状况问题上,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解释,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

2、直观性:将世界本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物质形态,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将物质的形态等同于物质的本身;3、猜测性:不清楚自然界的内在联系,用理想的或幻想的关系代替现实的关系,甚至用主观臆想去填补事实空白;4、思辨性:根据已有的事实和理论,经过严密的推理得出结论,但难于付诸于实践检验甚至规避实践检验。

五、结合古代具体科技成果,论述方法论取得的重大成就?古代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了科学知识和技术成就,运用和完善了研究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实验方法、数学方法、解析方法等等;主要表现在:1、数学方法(1)毕达哥拉斯学派:运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对数进行了研究,再运用归纳方法提出完全数和友爱数,创立解析方法,把数与形的研究结合起来。

(2)苏格拉底的成就;利用数学来论证哲学问题,提出演绎法、佯谬法;(3)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内容丰富,体系壮观,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运用演绎方法构建科学体系为后来科学家著书提供了模板;(4)阿基米德的成就;成就突出,方法独特,在数学研究中较为广泛地运用和完善了实验方法,将数学与力学相结合,同时还注意演绎方法,发明了称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5)等等。

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一、简述现代初期天文学是如何向宗教神学发起挑战的?《天体运行论》从天文学领域向宗教神学发起了挑战,主要表现在:首先,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日心说的主要内容为:(1)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围绕着太阳运转;(2)重点突出地球在运动,地球携月球绕着太阳转,周期为一年,地球本身存在着自转,周期为一天;(3)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绕地球运动一周29.5天;(4)各大行星都有自己的运行规道绕太阳运行,离太阳越近,周期越短,反之越长。

哥白尼日心说的意义:(1)哥白尼那本不朽的著作是对宗教神学的挑战书,是自然科学宣告独立的宣言书,揭露了宗教的荒谬与虚伪,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向宗教神学发起了进攻,要推翻宗教神学对科学的桎梏。

(2)将颠覆了2000年的日地关系重新正立过来,使近代天文学建立在真正的科学基础之上,自此进入大发展时期,保证其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也对其他学科摆脱宗教进步独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日心说的传播与发展:(1)为捍卫和宣传日心说,布鲁诺于1584年写成《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一书,并因捍卫和宣传日心说于1600年被教皇烧死;(2)伽俐略为宣传和发展日心说于1630年写成《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二、简述形而上学自然观?1、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的原因:(1)自然科学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

除力学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之外,其他学科仍处于搜集,整理材料的阶段。

(2)科学研究方法上的缺陷:分门别类研究具体领域特殊事物运动规律,只看到本领域的发展及取得的成果,无视甚至排斥其他领域的成果。

久而久之,孤立、片面的观点形成。

(3)阶级的原因: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已经确立,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需要从哲学方面寻找依据,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正合乎其需要,在统治阶级的呵护下,传播推广开来,产生了很大影响。

2、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征:自然界绝对不变。

(1)机械性:用牛顿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甚至把人也视为机器;(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来观察解决问题;(3)不彻底性;没有把唯物主义原则贯穿于社会历史领域,其历史观仍是唯心主义的。

3、对其评价:贡献:(1)对于推翻封建专政统治,解放人们的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种自然观是与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排斥了唯心主义和总教神学对人们思想的干扰和侵害;(2)为自然科学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得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对近代前期自然科学探讨具体事物的运动规律,并获得大量科学成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局限性:(1)对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难以形成学科之间的相互结合,多层面的探讨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也难以在广泛联系的基础上讨论对象的动态特征。

(2)为资本主义制度永恒性辩护,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三、试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展过程以及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做出的重大贡献;1、发现过程:能量守恒是19世纪40年代不同国籍不同领域的十几位科学家几乎同时提出的;德国医生迈尔从生理学角度提出该定律,焦耳从热力、电学、运动学的角度提出该定律,霍尔母赫兹从数学、化学、生理学、热力学、声学角度提出该定律。

恩格斯总结前人的成就,站在哲学的高度,运用辨证思维,科学界定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能的转化,它向我们表明了首先在无机界起作用的所谓的力及机械及其补充,所谓的位能、热放射、电、磁化学能都普遍运动的表现形式,它们按照一定的度量关系,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因此当一种形式的一定量消失,必然有另一种形式的对应量代之出现,因此整个自然界运动都归结为有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无限转化的过程。

”2、重大贡献:(1)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依据。

(2)不仅揭示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静态的联系,还进一步揭示了运动过程也是相互联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