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
常见花卉病虫害介绍——白粉病
常见花卉病虫害介绍——白粉病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花卉病害,主要侵害茎、叶和鲜花等部位,对植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白粉病又称白粉菌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这种花卉病害。
1. 病原菌白粉病是由真菌属于白粉菌科的菌种引起的。
白粉菌科是一类病原广泛、世界分布的真菌科,具有广谱性的寄主。
花卉中常见的白粉菌种有白粉菌、黑粉菌、灰粉菌、红粉菌等。
2. 病原菌的特征白粉病病原菌具有长在寄主植物表面上的菌丝体,表面上会出现白色粉状的孢子堆。
花卉叶片、花蕾和茎部等处首先出现紫红色的小斑点,之后扩大成为白色或灰色的菌斑,严重感染时会使整棵植物凋谢。
3. 病害发展的条件白粉病主要发生于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中。
在花卉栽培的过程中,如过度施肥、不良的通风、缺水或黄化叶片等情况会导致植株体力下降,形成良好的病菌侵染条件。
当病菌侵染的植株体内pH值上升时,使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加速,繁殖的子孢子在保湿的状况下会迅速散播,形成新的感染点。
4. 防治方法4.1选择抗病品种目前市场上推出了许多抗白粉病的品种,可以通过选择这些抗病品种来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在购买花卉苗木时,应选择抗病品种。
4.2合理施肥不过量施肥可以防止花卉植株明显的膨胀,在花卉栽培中,可使用可溶性钾肥、磷肥和钙肥等。
这些肥料不仅有助于促进花卉生长,还可以增强花卉植物的抵抗力。
4.3通风透气在花卉栽培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透气。
要控制花卉光源和热源,以达到花卉的叶片通透、干燥和爽口的状态。
4.4水分管理花卉的水分管理主要是掌握水分的浇水量和时间。
应定时、定量给予饱和的灌溉,并且在花卉栽培中保持一定的湿度,以防止病害的繁殖传播。
4.5及时清除感染部位在发现花卉植物出现白粉病和黑粉菌病的情况时,应及时清除感染的植物部位,如叶片、花蕾、茎部等,以减小阳转效应的延续,避免病害继续扩散。
综上所述,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花卉病害,如果不及时发现并治疗,它会给花卉栽培和生长带来很大的危害。
白粉病
花木白粉病防治症状:叶片、枝条、花柄、花蕾、花芽及嫩梢等部分均能受害。
发病初期,病部表面长出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即病菌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
后期白色粉状霉层变为淡灰色,受害病叶或枝条上有黑色小粒点产生,即病菌的有性世代的闭囊壳。
被害植株矮小,不繁茂,叶子凹凸不平或卷曲,枝条发育畸形,不能开花或开花畸形。
严重时,花少而小,叶片萎缩枯死,以致整株死亡,失去观赏价值。
常见的花卉白粉病有月季白粉病、蔷薇白粉病、菊花白粉病和温室瓜叶菊白粉病等。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病芽上越冬。
早春,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侵染叶片和新梢。
生长季节可发生多次重复侵染,以4-6月,9-10月份发病较重。
高温干燥,施氮肥偏多,过度密植,阳光不足或通风不良有利病害发生。
品种间抗性有差异。
防治方法:①早春精细修剪,剪除病枝、病叶,及时烧毁。
②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
③发病初期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
发芽前喷洒波美3-4度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1:2:100-200。
日期:2007-02-26 来源:云南科技报作者:吕纪增白粉病是世界性的植物病害,大部分花木均会感染此病,大棚植物发病更严重,轻则植株生长不良,丧失经济和观赏价值,重则全株死亡。
白粉病的种类很多,但各种白粉病在症状、危害、发病流行方式和防治方法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症状特点白粉病发生在叶、嫩茎、花柄及花蕾、花瓣等部位,初期为黄绿色不规则小斑,边缘不明显。
随后病斑不断扩大,表面生出白粉斑,最后该处长出无数黑点。
染病部位变成灰色,连片覆盖其表面,边缘不清晰,呈污白色或淡灰白色。
受害严重时叶片皱缩变小,嫩梢扭曲畸形,花芽不开。
发病规律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
病菌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春气温回升时,病菌借气流或水珠飞溅传播。
当气温在20℃~25℃,湿度较大时,侵入寄主体内,引起发病。
因此,浇水过多,通风透光不良,会使病害迅速护展蔓延。
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THANKS
利用有益微生物和生物农药防治白粉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生物防治
具有环保、安全、无残留等优点,是未来白粉病防治的重要方向。
03
集成优化防治技术
针对不同农作物和不同地区的情况,采取综合的防治技术,包括抗病
品种的选育、科学的施肥和灌溉、合理的种植结构等,集成优化现有
的防治手段,实现白粉病的可持续控制。
未来展望
加强国际合作
白粉病的防治需要全球范围内进行合作和交流,分享防治技术和经验,共同应对这一农业 难题。
注重绿色发展
未来的白粉病防治需要更加注重环保和绿色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尽可能减少对 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推进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不断研发新的防治手段和药物,提高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和生产效率,为农 业生产的安全和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菌丝体逐渐变为浅褐色,并产生大量孢子,形 成白粉状病斑。
发生条件
湿度
01
湿度是白粉病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特别是在高湿度的环境下
,分生孢子繁殖迅速,病害易流行。
温度
02
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5-25℃,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抑制白粉
病的发生。
光照
03
适量的光照有利于寄主的光合作用,提高抗病性。
影响因素
寄主抗性
提高抗病能力
培育壮苗
通过合理播种、浇水、施肥等措施,培育壮苗,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加强健身栽培
采用健身栽培措施,如合理整枝、打杈等,增强植株的通风透光性,提高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在白粉病发生初期,可以使用适量的杀菌剂进行防治,控制病害的蔓延。
05
白粉病的防治现状与发展趋势
防治现状
1
农业生产中,白粉病是制约许多农作物产量的 重要因素之一。
白粉病防治方案
白粉病防治方案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对许多重要农作物和园艺植物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有效防治白粉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白粉病防治方案。
一、病害特点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特点是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白色或灰白色的粉状物。
这些粉状物实际上是真菌孢子和菌丝,它们会繁殖和传播,导致植物叶片变黄、卷曲、枯萎甚至死亡。
二、生物防治1.选择抗白粉病品种:选用抗白粉病的品种是防治的首要措施,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能够减少白粉病的发生和传播。
2.利用拮抗菌防治:一些拮抗菌对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通过喷施拮抗菌制剂来防治白粉病。
常用的拮抗菌有植物源拮抗细菌和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链格孢等。
三、物理防治1.清除病残体:白粉病的病残体是真菌的主要传播源,及时清除病残体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病残体可以通过剪除、烧毁等方式进行处理。
2.改善通风条件:白粉病在潮湿环境下易于发生和传播,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的通风条件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可以通过修剪枝叶、适当间隔植株等方式来改善通风条件。
四、化学防治1.药剂选择:在白粉病初期,可以使用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有三唑酮类、咪鲜胺类、多菌灵类等。
在使用药剂时,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剂,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正确施药。
2.药剂喷施:药剂喷施是化学防治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白粉病发生期间,可以定期喷施药剂,喷药时要注意全面覆盖植株叶片的表面,以确保药剂的有效接触和吸收。
五、综合防治综合防治是白粉病防治的最佳策略,可以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在综合防治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合理施肥、适时修剪、加强田间管理等,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六、预防措施除了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外,还应加强预防措施,以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巡查病害,及时清除病残体,保持植物生长环境的卫生,合理调整种植密度等。
白粉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加强预防措施,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光照不足、通风不良的环境条件也容易导致白粉病的发生。
03
白粉病诊断与鉴定方法
田间诊断技巧
01
02
03
观察症状
白粉病在叶片上形成白色 粉状物,可作为初步判断 的依据。
识别病斑
病斑多呈圆形或近圆形, 边缘有黄绿色晕圈,有助 于与其他病害区分。
了解发病规律
白粉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 易发生,结合气候条件可 辅助诊断。
04
白粉病综合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策略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适合当地种植,对白粉病具 有较强抗性的作物品种。
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实施与非寄主作物的轮 作,降低病原菌的积累。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科 学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 病能力。
生物防治技术应用
利用天敌
保护和利用白粉病的自然天敌,如瓢虫、草蛉等 ,以控制病原菌的数量。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新型药剂研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将有 更多新型、高效、环保的药剂被 研发出来,用于白粉病的防治。
精准用药技术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基因编辑 、纳米技术等,实现精准用药, 提高防治效果,减少药物残留和 环境污染。
生物防治前景广阔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 防治在白粉病防治中的地位将越 来越重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寄主植物
不同作物和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较大。一些感病品种在适宜条件下病情发展迅速,而抗病 品种则能有效抵抗病原菌的侵染。
02
白粉病病原学特性
病原菌种类及形态
白粉菌属
白粉菌属是白粉病的主要病原菌 ,其菌丝体无色透明,分生孢子 呈椭圆形或圆柱形,无色单胞。
小球菌属
病虫害防治
1、白粉病类病原、症状、发病规律,侵染循环、防治方法白粉病是由子囊菌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的真菌所致的一类病害。
白粉菌是一类专性寄生菌,体表寄生,菌丝体附着在植物体表,菌丝形成吸器从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
病原菌以菌丝体、闭囊壳和分生孢子在发病部位越冬,通过风雨传播,白粉病的无性阶段在植物的生长季节中有多次在侵染。
温度较大有利于病害发生,但是降雨过多则不利于病害发生。
病症初为白粉状,在叶上初为褪绿斑,继而长出白色菌丝层,最明显特征是由表生的菌丝体和粉孢子形成白色粉末状物。
秋季时白粉层上出现许多由白而黄、最后变为黑色小颗粒。
防治主要措施采取消灭初侵染源和化学防治相结合。
当叶片上出现病斑时喷药,每年喷一次。
2、煤污病病原、症状、发病规律,侵染循环、防治方法煤污病是子囊菌的煤菌科和小煤菌科的一些真菌。
症状是在树木的叶和嫩枝上覆盖一层黑色煤烟层,在叶面和枝上出现黑色小霉斑,渐渐扩大连成片,煤层布满叶面及枝梢。
每年有2次发病高峰,春夏4~6月,秋天8~10月。
高温高湿,通风不良,蚜虫、甲壳虫等分泌蜜露的害虫发生多,均加重发病。
夏季高温、干燥及多雨的地方病害较轻。
防治方法植株种植不要过密,温室要通风透光,湿度不要太大,休眠期喷3~5 石硫合剂,消灭菌源。
3、锈菌病原、症状、发病规律,侵染循环、防治方法锈菌由担子菌门冬孢菌纲锈菌目的真菌引起。
感病植株病状初期不太明显,黄色粉状锈斑是该病典型病症,初期是叶片上产生褪绿、淡黄色或褐色斑,锈斑常较小,近圆形有时层泡状斑。
严重时产生大量的锈色、黄色的粉状物。
病原菌以冬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
防治措施1)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
2)栽培养护方面,对病菌的转主寄主如圆柏与海棠等不要将2种植物种在一起或距离太近。
3)药剂防治。
4)用茶籽饼。
4、细菌病病原、症状、发病规律,侵染循环、防治方法细菌性斑点病由黄单胞杆菌属和假单胞杆菌属引起的。
斑点一般为圆形,在双子叶植物上有时受限制呈多角形、单子叶上呈条斑和条纹,斑点为油渍状半透明,在潮湿条件下,斑点溢出大量细菌。
白粉病防治实施方案
白粉病防治实施方案白粉病是一种由白粉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蔬菜、水果和花卉等作物。
为了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并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长,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防治实施方案。
一、病害监测与预警1.定期巡查:每周至少进行一次田间巡查,检查作物的叶面是否出现白粉状物,并观察受病程度。
2.建立病害监测网络:搭建病害监测网络,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采集并整理各地白粉病的发生情况和病害发展趋势数据,实现对病情的实时监测和预测。
3.制定预警标准:根据历史数据和防治经验,制定一套病害的预警标准,包括温度、湿度和孢子密度等指标,以便及时进行防治。
二、病害防治措施1.培育抗病品种:通过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开发,培育出抗白粉病的品种,降低作物感病的风险。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增强其抵抗病害的能力。
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进行合理调整,保持适宜的养分供应。
3.密植剪除:适时进行密植剪除,保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减少病害传播的机会。
4.定期病害防治:定期进行病害防治,可选用化学药剂或生物制剂进行喷雾或覆盖处理,以阻断病害传播。
5.增强植物免疫力:适当的地面覆盖物、叶面营养喷施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可以增强植物的免疫力,提高其对白粉病的抵抗力。
6.定期清理田间杂草:定期清理田间杂草,防止其成为白粉菌的寄主和传播源。
三、病害监测建议1.及时采集样品:发现疑似白粉病的叶片,及时采集样品进行病原菌检测,确诊病害类型,为后续防治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
2.关注气象条件:关注当地的气象预报,特别是温度和湿度等气象参数。
根据气象预报,调整防治措施,及时组织防治工作。
3.建议农户培训:组织农民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他们对白粉病的认识和防治技术水平,提供必要的防治技术指导。
四、病害防治效果评估1.监测防治效果:定期对防治效果进行监测,包括病害发生情况、发病程度和作物产量等指标,评估防治措施的有效性。
2.总结经验教训:根据监测结果,总结防治经验教训,加强防治措施的效果。
白粉病15
1.名称:大叶黄杨白粉病分布:上海,四川,山东,江西等。
症状:主要危害幼嫩新梢和叶片,多发生于叶背。
发病时,先在嫩叶表面产生白粉小园斑,后逐渐扩大,病斑逐渐扩展成园形白粉层,老病斑上的白粉层变灰白色。
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叶片皱缩、出现褪色斑块,甚至病叶纵卷,新梢扭曲、萎缩。
发生规律:大叶黄杨白粉菌发生的侵染,与寄主植物叶片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一般只侵染幼嫩叶片,因而发病的峰值主要决定于抽梢的情况。
一般峰值出现于4-5月。
同时,病斑的发展也与叶的幼老关系密切,随着叶片的老化,病斑发展受限制,在老叶上往往形成有限的近园形的病斑,而在嫩叶上,病斑扩展几乎无限,甚至布满整个叶片。
以后,病害发展停滞下来,特别是7-8月,在白粉病病斑上常常出现白粉寄生菌,严重时,整个病斑变成黄褐色。
在发病期间雨水多则发病严重;徒长枝叶发病重;栽植过密,行道树下遮荫的绿篱,光照不足、通风不良、低洼潮湿等因素都可加重病害的发生,绿篱较绿球病重。
防治方法:(1)加强管理,控制种植密度,注意通风透光,以增强树势,降低小环境的湿度;结合修剪整形及时除去病梢、病叶,以减少侵染源。
(2)建议用劳恩格润菌杀600倍液喷雾防治。
连用2次,间隔10-15天。
注意:使用唑类药剂防治时,幼嫩花木及草坪一定要注意使用的安全间隔期。
不可加量和缩短间隔期使用,以免发生矮化效果。
2.名称:槐树白粉病分布:全国症状:主要发生在叶两面,叶面多于叶背,叶两面初现白色稀疏的粉斑,后不断增多,常融合成片,似绒毛状,严重的布满全叶,后期常现黑色小粒点,即病菌闭囊壳。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或芽鳞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使病害扩大。
(1)3.名称:月季白粉病分布:全国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嫩梢及花蕾。
嫩叶染病初发病时嫩叶正、反面产生白色粉斑,扩展后覆满整个叶片,后变成淡灰色,有时叶色变为紫红色。
植物白粉病类型
植物白粉病类型白粉病是园林植物的易发病害之一,除针叶树外,大部分的园林植物均有白粉病发生,其危害面积大,轻则植株生长不良,重则全株死亡。
本文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些常见园林植物白粉病的发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发病症状白粉病是真菌所致的一类病害,主要危害植物的叶片、叶柄、嫩茎、幼芽和花蕾等部位。
初期为黄绿色不规则小斑,边缘不明显。
随后病斑不断扩大,表面生出白粉斑,最后该处长出无数黑点。
染病部位变成灰色,连片覆盖其表面,边缘不清晰,呈污白色或淡灰白色。
受害严重时叶片皱缩变小,嫩梢扭曲畸形,花芽不开,使植株失去观赏价值。
严重者可导致枝叶干枯,甚至可造成全株死亡。
二、常见几种园林植物白粉病的发生规律1、月季白粉病该病也危害蔷薇、玫瑰等植物。
病菌以菌丝体在植株的芽、叶、或枝上越冬。
有些地区以闭囊壳越冬。
翌年以子囊孢子作初次侵染,借风雨传播。
温暖潮湿的季节发病迅速,春季和秋季是发病盛期,一般湿度较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但是降雨过多则不利于病害发生。
2、紫薇白粉病该病是紫薇的一种重要病害,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
病原菌以他在病芽、或以闭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粉孢子有气流传播生长季节有多次再侵染。
粉孢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为19~25℃,空气相对湿度为100%,自由水有利于粉孢子萌发。
粉孢子的萌发力可以持续15天左右,侵染力维持13天。
紫薇发生白粉病后,其光合作用强度显著降低,病叶组织蒸腾强度增加,从而加速叶片的衰老、死亡。
3、黄栌白粉病该病对黄栌的主要危害是秋季红叶不红,变为灰黄色或污白色,失去观赏价值,是黄栌的一种重要病害。
病菌以闭囊壳在病落叶和病枝上越冬,或以菌丝体在病枝上越冬,待温湿度适宜条件下翌年春季直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孢子由风雨传播,生长季节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传染。
一般五六月降雨早,发病亦早,反之则延迟。
七八月降雨量的多少,决定当年病害的轻重。
黄栌白粉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之后逐渐向上蔓延,阴雨多、湿度大时发病重。
白粉病和锈病
2
1.夏孢子 2.冬孢子 月季锈病菌形态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上及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次 年春季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萌发后侵入植株幼嫩 部位,夏孢子可进行多次再侵染。6/下~7/中及8/ 下~9/中为发病盛期,温暖多雨或湿度大有利发病, 冬季寒冷和夏季高温干旱的年份一般发病轻。
(三)禾本科草坪草锈病
1、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上 生黄色小疱斑,表 皮破裂散出黄色锈 粉。后期病部产生 条状的黑褐色冬孢 子堆,表皮不破裂, 重时全叶枯死。
2、病原及发病规律
由柄锈菌属引起。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和冬孢子在病 残体上越冬。发病季节以夏孢子借 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3月下旬始发, 5~ 6月 及 9~10月为 害严重 。 气温 25℃,相对湿度85%以上有利发病。 植株过密,风光不良,地势低洼排 水不良、土壤粘重、贫脊发病重。 氮肥过多也会严重发病。品种间抗 病性差异大。
2%农抗120水剂200倍
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用2-3次。
二、锈病
(一)月季(玫瑰)锈病 1、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嫩茎、芽、果。叶片
正面出现很小橙黄色小点 叶背出现黄色斑, 成熟后散出黄色粉状物 叶背生黄色夏孢子 堆 叶背生黑色冬孢子堆。
玫瑰锈病
2、病原
病原为担子菌亚门多胞锈菌,单主寄生。
密闭1夜。
4、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剂防治
保护地可选用10%粉锈宁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用37.5g /100㎡熏 烟;
20%粉锈宁乳油1500倍
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
12.5%腈菌唑乳油2 500~3000倍 50%翠贝干悬浮剂5000倍
喷雾
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
多种作物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多种作物白粉病的防治技术白粉病是在许多重要农作物上发生普遍、危害严重,较难防治的一种世界性病害。
子囊菌亚门白粉病目的真菌均能引发白粉病,病原物种类很多。
该类病菌在温度到10-30℃分生孢子均可萌发,对湿度要求不高,正常情况下10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因此造成了作物一个生长季节能反复多次受到侵染,一旦发生很快爆发流行的特点,尤其是大棚温室种植环境下,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各种作物白粉病详解:草莓白粉病草莓白粉病是草莓重要病害之一。
在草莓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苗期染病造成秧苗素质下降,移植后不易成活;果实染病后严重影响草莓品质,导致成品率下降。
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迅速发展,蔓延成灾,损失严重。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
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并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以后病斑逐步扩大并在叶片背面产生一层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可布满整张叶片。
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花蕾、花染病,花瓣呈粉红色,花蕾不能开放。
果实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
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粉,随着病情加重,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着色变差,严重影响浆果质量,并失去商品价值。
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80%以上,保护地草莓白粉病常年发病盛期在2月下旬至5月上旬与10下旬至12月。
草莓发病敏感生育期为坐果期至采收后期,发病潜育期为5-10天。
保护地栽培比露地栽培的草莓发病早,危害时间长,受害重。
载植密度过大,管理粗放、通风透光条件差,植株长势弱等,易导致白粉病的加重发生。
草莓生长期间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发病加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
不同的草莓品种对白粉病抗性有较大差异。
(2)加强栽培管理。
栽前种后要清洁苗地;草莓生长期间应及时摘除病残老叶和病果,并集中销毁;要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雨后及时排水,加强肥水管理,增施嘉美红利、嘉美海力宝、赢利来等,培育健壮植株。
白粉病防治方法
白粉病防治方法一、白粉病的概述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真菌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形成白色粉状物。
它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下降。
为了有效防治白粉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二、病害的症状白粉病主要的症状是在叶片上形成白色粉状物,同时叶片出现黄化、弯曲、干枯等现象。
有时还会导致茎部、花朵等其他部位的感染。
不同植物品种对白粉病的症状会有所差异,但一般来说可以通过观察叶片的变化来判断是否感染了白粉病。
三、防治方法3.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品种是防治白粉病的基础。
在进行农作物选种时,应优先选择抗病品种。
这些品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病原菌的侵袭,减少发病的可能性。
3.2 增加通风白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真菌在潮湿的环境中繁殖能力较强。
因此,我们需要增加植物的通风量,减少叶片湿度,以避免真菌的滋生。
在设立温室或大棚的时候,应尽量提高通风设施的配置水平,保持空气流通。
3.3 喷洒药剂在发病初期和病害较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喷洒药剂来控制白粉病的传播。
常用的药剂包括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等。
在喷洒药剂时,需要注意按照药剂的说明进行,避免超量使用或者浓度过高,以免对植物造成伤害。
3.4 清除病残体和病株及时清除病残体和病株也是防治白粉病的重要一环。
病残体和病株中往往携带有真菌的孢子,如果不及时清除,会成为病害传播的源头。
因此,在发现病株时,应立即将其移走并焚烧处理,以防止病害的进一步传播。
3.5 土壤改良一些研究表明,土壤中的营养状况与植物的抵御病菌侵袭有关。
因此,在种植作物时,可以通过施肥、改良土壤等方法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增强作物的抵御能力,从而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3.6 病害监测和预警定期对作物进行病害监测和预警也是重要的防治手段。
通过观察植株的生长情况和叶片的变化,可以及时判断是否有白粉病的发生。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病害的扩散。
四、预防白粉病的措施4.1 种植间作物轮作间作作物的轮作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真菌的数量,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从而预防白粉病的发生。
各种植物白粉病
各种植物白粉病植物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多种植物上,包括蔬菜、观赏植物和水果树等。
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它会在植物的叶片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的孢子囊,给植物带来不利影响。
白粉病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还会降低植物的美观度。
因此,对于白粉病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白粉病的病因、症状、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白粉病的病因白粉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主要由白粉菌引起,这种真菌会在植物的叶片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的孢子囊。
白粉菌是一种以寄生生活方式为主的真菌,它主要通过孢子在空气中传播,然后在植物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的孢子囊。
白粉病主要通过孢子传播,在高湿环境下更易发生。
因此,白粉病的发生与植物生长环境和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
二、白粉病的症状1. 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白粉病的最明显症状就是植物的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
这些白色粉状物是真菌的孢子囊,它们会在叶片表面密集排列,给人一种白粉末覆盖在叶片上的感觉。
这些白色粉状物会不断蔓延,覆盖整个叶片表面,导致叶片失去光泽。
2. 叶片变黄和萎缩受到白粉病侵害的植物叶片会逐渐变黄,然后干枯、萎缩。
由于真菌在叶片表面形成大量孢子囊,阻塞了叶片的气孔,影响了植物的进行光合作用,导致叶片失去绿色。
3. 植物生长受影响由于受到白粉病的侵害,植物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受侵害的植物会出现生长缓慢的情况,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影响产量。
三、白粉病的防治方法1. 科学种植首先,要注意科学种植,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和土壤,保持植物的生长环境和气象条件。
避免植物生长环境过湿、过干,保持适宜的湿度和通风性。
2. 剪除受病叶片一旦发现植物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要及时对受病叶片进行剪除,避免病源的蔓延。
同时,要注意及时清理受病叶片,避免病原菌通过叶片传播。
3. 合理施肥和用药在管理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要注意合理施肥,保证植物的养分供应充足。
同时,可使用专门的杀菌剂进行喷洒,有效控制白粉菌的繁殖和传播。
白粉病发病条件 用什么药 防治方法
白粉病发病条件用什么药防治方法为什么白粉病会频繁发生?白粉病发病条件有哪些?白粉病用什么药好?白粉病如何防治?据悉,茄子、黄瓜、辣椒、甜瓜、草莓、葡萄、苹果、小麦……从大田到大棚,从菜园到果园,很多种作物上都会发生白粉病。
白粉病的发病条件1、白粉病发生症状白粉病病菌引起的病害在基本症状表现上很相似,即在被侵染部位上有白色或灰白色粉状物,病害发生后期在感病部位表面上形成小黑点(闭囊壳)。
白粉病病菌属于专性寄生菌,寄生能力很强,白粉病病菌在叶片背面侵入的几率更高。
2、白粉病发生条件白粉病在形成分生孢子的时候,需要较高的温度和相对湿度。
萌发的时候则需要较低的相对湿度。
比如,葡萄白粉病形成分生孢子的最适温度是28~30℃,最适相对湿度在85%以上;萌发最适温度是25~28℃,最适宜的相对湿度在50~80%之间;强光照也不利于病菌的生长。
所以,雨后转晴或昼夜温差较大的闷热天气特别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
栽培模式对白粉病的影响往往很明显,避雨栽培的葡萄、温室或大棚栽培的蔬菜,尤其是栽植密度或修剪不合理造成的枝叶郁闭,光照弱、通风差、空气相对湿度偏大但叶面和果面上很少有水膜或水滴产生。
这些栽植模式的蔬菜或葡萄的白粉病也相对更容易发生。
白粉病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①选抗病品种。
品种之间对白粉病的忍耐能力是有差别的,所以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
②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通风透光较差、空气湿度大的环境容易诱发白粉病,所以就要尽量避开这样的栽培模式。
在作物定植前就要考虑如何尽可能提高光照水平和通风透光条件。
③平衡施肥,补充钙、硅肥。
叶面补充钙和硅,对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有明显的效果。
2、化学防治①尽早防治。
白粉病菌落在叶片上即可发芽侵入,1天叶片表面就可长出菌丝体,5天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丛的病斑,7天病斑老熟并产生分生抱子飞散传播。
此时病菌繁殖数量快,病害流行也快。
所以,在病害发生初期进防治是十分重要的。
在白粉病易发时期,防治起来也不会太难。
白粉病防治措施
白粉病防治措施一、白粉病的危害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主要危害植物的叶片、茎和花果。
受害植物的叶片和茎会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粉状物,花果受害后会导致落花落果,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白粉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如湿度、温度、光照等。
在适宜的条件下,白粉病菌的繁殖迅速,导致病害迅速蔓延。
二、白粉病的防治措施1. 农业防治(1)选择抗病品种:选择对白粉病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是防治白粉病的重要措施。
不同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有较大差异,因此,在选择品种时,应充分了解其抗病性能。
(2)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湿度过大,有利于控制白粉病的发生。
同时,要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3)清洁田园:在收获后或春季耕作前,清除田间的残枝落叶和杂草,减少白粉病的越冬菌源。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有益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防治技术。
如瓢虫、草蛉等天敌可以控制白粉病菌的繁殖,降低病害发生程度。
此外,一些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也可以用来防治白粉病。
3. 化学防治在必要时,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
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配制和施用,避免造成药害和环境污染。
三、防治效果及注意事项通过采取以上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和蔓延,提高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但在防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选用抗病品种时,应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种植环境,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
2. 加强田间管理时,应注意合理密植和通风透光,避免湿度过大。
同时,应根据植物的生长需要合理施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3. 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选择低毒、低残留的药剂,避免造成药害和环境污染。
同时,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配制和施用,避免用量过大或过小影响防治效果。
4. 在生物防治中,应注意保护天敌和有益微生物的生态环境,避免过度使用化学药剂对其造成影响。
白粉病
3 品种
不同品种抗性存在一定差异,据研究品种
对白粉病的抗性与对霜霉病的抗性是一致的,抗
霜霉病的品种,一般亦兼抗白粉病,反之亦然。 研究还认为黄瓜对白粉病的抗性,也是以 一个隐性基因为基础,且很可能与抗霜霉病的隐 性基因有连锁关系。
5.防治方法
1) 品种:一般抗霜霉病的品种也抗白粉病。鲁春26、津杂 1、2、3、4,及津研2、4、6等。 2)田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及时摘除黄、老、病叶;合 理灌水,铺设地膜,降低空气湿度;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 肥。参照霜霉病。 3)药剂防治:保护地内用百菌清烟剂熏治。播种前每公顷 地用27-45千克硫磺粉闷熏24小时,消毒。发病初可用:高脂 膜30-50倍液;25%锈粉宁2000倍液;12.5%速保利2500倍液; 47%加瑞农600-80O倍液,上述药之一,每7-10天1次,连喷3-4 次。
瓜类白粉病
也称挂白灰、白毛病。瓜类白粉病在 我国各地的保护地和露地各种瓜类上普遍发 生。黄瓜、西葫芦、南瓜、甜瓜受害较重, 冬瓜和西瓜次之,丝瓜抗病性较强。此病一 旦发生,扩展蔓延很快,给生产造成巨大损 失。
1. 症
部位:主要危害叶片。
状
时期:整个生育期都发生,中后期较重。 症状:初期叶正面或背面产生近圆形粉斑,后逐渐扩大 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粉斑,形似撒上一层白粉状物。后期叶片 变褐,严重的枯萎,病斑上可散生许多黑色小颗粒,即闭囊壳。 随后变灰白色或灰褐色。病叶不脱落。 叶柄、嫩茎受害和叶片相似,只是病斑小。
闭囊壳近球形,壳壁由多角形厚壁细胞所组成,黄褐色到暗褐色。附 丝具有两种不同形式。一种着生在壳的基部,无色,较短并呈丛状,另一 种着生在壳的上部,无色至浅褐色,较长而分散,具有隔膜。大多数附丝 的顶端不分叉,少数产生1~2次两歧式分叉,子囊在壳内单生,呈圆球 形或近圆球形,无色,子囊内含有 8个子囊孢子,呈不规则排列。孢子无 色,单胞,卵形至近球形。
常见花卉病虫害防治——白粉病
农业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浇水 ,避免氮肥过多。定期修剪病叶
、枯叶,保持植株通风透光。
生物防治
通过施用生物农药如木霉菌等来 控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牡丹白粉病的防治
药物治疗
使用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等杀菌剂进行喷洒预防和治疗。对于严 重的病株,可以使用氟硅唑等强力杀菌剂。
农业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浇水,避免氮肥过多。定期修剪病叶、 枯叶,保持植株通风透光。
白粉病不仅影响花卉的观赏价值,还可能对花卉的生长 造成严重影响。
白粉病的分类与分布
01
白粉病可根据病原菌的不同分为多种类型,如单囊白粉病、二囊白粉病等。
02
不同类型白粉病的分布范围也不同,如单囊白粉病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南方地 区,而二囊白粉病则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区。
白粉病的危害
白粉病会导致花卉叶片、茎秆和花朵的生长发育受阻,叶片 上出现斑点、畸形,花朵颜色变淡、脱落等。
生物防治
通过施用生物农药如木霉菌等来控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THANKS
感谢观看
Chapter
玫瑰白粉病的防治
药物治疗
使用三唑酮、苯醚甲环唑 等杀菌剂,按照说明书上 的用药量和使用方法进行 喷洒。
农业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定期修剪 、施肥、浇水,提高植株 的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 产物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繁殖。
月季白粉病的防治
药物治疗
使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杀 菌剂,定期喷洒预防。发病初 期可使用氟硅唑、醚菌酯等强
发生条件
白粉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如湿度、温度、光照、土壤肥力等。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原菌 繁殖迅速,病害容易暴发。
白 粉 病 类
•15~20℃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病害发生受到抑制。
•病害的发生一年中有两个高峰,苗期发病盛期为11~12月,成
株发病盛期为3~4月。
瓜叶菊白粉病
月季白粉病
1、症状特点: 发病部位覆盖有一层白色粉层。
2、病原:
蔷薇单囊壳菌
3、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在芽中越冬,也可以闭囊壳
1、症状图 2、白
粉菌粉孢子 越冬,但一般情况下不产生闭囊壳。
紫玉兰白粉病
紫玉兰白粉病
金盏菊白粉病
大叶黄杨白粉病
凤仙花白粉病
紫薇白粉病
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
瓜叶菊白粉病
•1、症状特点:
发病部位覆盖有一层白色粉层。
2、病原:
•二孢白粉菌
•3、发病规律: •以闭囊壳在病枝残体上越冬。 •气流和水流传播,直接侵入。
1、症状 2、闭囊壳 子囊及子囊孢子
3、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50% 退菌特800倍液,或15%绿帝可湿性粉剂500~700 倍液进行喷雾;
在温室内可用45%百菌清烟剂熏烟,每667平方米 用药量为250克,也可在夜间用电炉加热硫磺粉 (温度控制在15~30℃)进行熏蒸,对白粉病有较 好的防治效果。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
白粉病类
白粉病是园林植物上常见的重要病害,除针叶树和球茎、鳞茎、 兰花等类花卉以及角质层、蜡质层厚的花卉(如山茶、玉兰等) 以外,许多观赏植物都有白粉病。
白粉病的病症非常明显,在发病部位覆盖有一层白色粉层。
引起园林植物白粉病的常见病原菌是,白粉菌属(Erysiphe)、单 囊壳属(Sphaerotheca)、内丝白粉菌属(Leveillula)、叉丝壳属 (Microsphaera)、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莱克韦尔出版公司
白粉病对葡萄和葡萄酒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A. Calonneca
*†, P. Cartolaroa
, C. Poupot
b
, D. Dubourdieub
and P. Darriet
b
a
UMR SantéVégétale INRA-ENITA, 71 avenue Edouard Bourlaux, 33883 Villenave d’Ornon cedex; and
b
Faculté d’Œnologie, Université
Victor Segalen Bordeaux 2, 351 cours de la Libération, 33405 Talence, France
白粉病对1997年,1999年间的赤霞珠品种(CSa)和1999年时长相思品种(SA),它们的葡萄产量,果汁和葡萄酒的质量的影响。
分析上进行分批处理,健康葡萄与0-50%的患病葡萄的百分比增加了,在自然集群上将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四等群: 从低(c1)到高(c4)。
Csa患病葡萄显示,发病浆果平均重量减少12%(1997年)和20%(1999年)。
这一直接后果是较高比例的较小,患病葡萄产量减少。
伴随着重量的减少,c1到c4等级群从原来的10%增长到45%。
1997年患病葡萄的浆果含糖量与无病葡萄浆果含糖量没有明显区别,但是在1999年却比无病的高20-21%(csa)和14%(sa).严重感染的批次也比健康的呈较高的总酸度。
环孢素A总花色苷含量下降0.91%(1997年)和0.66%(1999年)。
白粉病的原因,致使在沙酒里3-mercaptohexanol,一个品种香气成分的浓度下降了。
在多元化研究基础上多维分析,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成功的把成批的环孢素A进行分组。
利用定向三角试验葡萄酒专家认识到进行生产的葡萄有大约25%患有白粉病,患其它病的有50%。
根据优劣标准,由那些患病超过30%的葡萄中产出的Csa样品酒很明显地被列入最差,而低于这值的却没有明显的差异。
根据非专业人人士的感官测定,小于50%发霉葡萄制成的SA酒也可能没有明显的差异
关键字:花青素,农作物损失,3-mercaptohexa nol,感官测试,酒
简介
白粉病是范围最广,在全球均有严重破坏性的病害,并且还是杀菌刘主要针对的目标.。
没有有效的疾病预报系统,在开始阶段通过子囊孢子和疾病检测是很困难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在葡萄园里,白粉病首先出现在叶背面。
因此通过预防来治疗白粉病,却没有考虑到对农作物造成的病害或危害。
平均有7杀菌剂被使用。
可靠的预测系统的缺乏和对酒的产量与病害之间相关性的知识的缺乏,意味着在葡萄种植过程中,杀菌剂会被大量使用。
因此,美国一些酒厂采取谨慎的态度以确保收获的葡萄中感染此病的不超过3%。
在澳大利亚,类似的情况促进了可在葡萄园里对真菌进行早期低水平诊断的聚合酶的发展(施图默尔&斯科特,2000)。
在法国,如波尔多地区的高价值葡萄园,大多种植者采取“无病害”这一极端的政策。
在经济上可行,对环境有利的病虫害综合管理系统是一个逐渐流行起来的策略,应用在农作物的生产上,但是却要求作物有较高的抗病性。
因此,对产量与病害,酒的质量与病害的相关性的清楚了解变得至关重要。
许多研
究一直尝试把产量的降低与病害的严重度相联系,尤其是相关白粉病的(贾维斯等),却获得各种各样的结果。
病害对产量降低的影响随感病时间,植物种类,生产系统而变化(冈特,1995年;马登与纳特,1995年)。
在生长季节里,由于准确量化病害间的联系很困难,产量降低与病害的严重度之间的联系也是很难确定的。
除了对产量的影响,病害也会造成品质下降(蒙森等,1986;坎贝尔&达西,1990;霍夫曼等,1998)和市场萎缩,尤其是水果和花卉。
在葡萄种植上质量也是一个主要问题,尤其对那些生产高品质酒的高收益葡萄园。
此外,葡萄酒是不同其它,因为对它的质量评估比其它大部分产品更复杂,更有主观性。
它受水果的成分(糖,酸,酚类和芳香),土壤(气候,因素,土壤成分),以及葡萄种植制度和葡萄酒加工技术的影响。
尽管灰霉病及其病原体对酒品质的影响被很好的阐释了(帕洛塔等,1998;杜博斯,1999),但对白粉病却了解甚微。
公布出的结果是一样:有的作者报道了葡萄中糖含量的增加(维亚拉,1893;伯格,1979),有的报道了糖含量的减少(池等,1984;加里等,2001)。
病害对葡萄,葡萄酒的颜色和其中的花青素含量的影响被说成有益的(伯格,1979;池等,1984),或是极度不利的(阿玛蒂等,1996;皮耶尔马太等,1999)。
该病并没有发现对成串的葡萄有什么明显的影响(伯格,1979;加里等,2001)。
这些研究中没有一个可以把葡萄和葡萄酒的质量与不同等级的白粉病关联起来。
可能是作者一般都是比较患病浆果和健康浆果,或者通过每块地病情平均严重度,比较经处理的土地与未经处理的土地的葡萄产量。
针对葡萄产量或质量,所有病害水平的相关性不可能简单,因为它包含受易感性与接种密度等动态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