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汉的用玉制度及文化特征
汉朝的玉器制作中国玉文化的繁盛时期
汉朝的玉器制作中国玉文化的繁盛时期汉朝的玉器制作:中国玉文化的繁盛时期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玉文化繁盛时期。
汉朝统一了中国,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这个时期,玉器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高峰,成为汉代社会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本文将介绍汉朝玉器制作的技艺和风格,探讨汉代玉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一、汉朝玉器制作的技艺1. 玉石的选材汉朝时期,玉石的选材非常讲究。
汉代人对于玉石的品质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尤其青睐白玉、青玉和琥珀。
这些玉石质地坚硬,色彩纯净,并具有良好的光泽。
玉匠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在采矿、评估和采购优质的原料上。
2. 制作工艺的发展汉朝玉器制作工艺积累了前代的经验基础,逐渐形成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技艺。
汉代玉器的制作多采用“勾勒”和“刻画”的技术。
勾勒是通过用特制的镐在玉石上点画线条,然后再用锥永、磨砂机等工具进行雕刻和打磨的过程。
刻画则是直接用利器在玉石表面刻划图案,符号或文字。
这种技术在汉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使得汉朝玉器具备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3. 镶嵌和烧制在制作玉器时,汉朝还经常使用镶嵌和烧制技术。
镶嵌是将金、银、铜等贵重金属或其他宝石镶嵌在玉器上,增添了玉器的华丽度。
汉代玉器通常采用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来镶嵌,使得它们更加显眼和美观。
烧制则是将玉石放入高温的炉中进行烧烤,使其表面产生一层云纹或倒刮痕迹,增强了其艺术韵味。
二、汉朝玉器的风格1. 古朴典雅的风格汉朝玉器以其古朴典雅的风格著称。
玉匠们通过把握玉石的天然纹理,雕刻出各种动物、花鸟、人物和几何图案。
他们注重勾勒线条的流畅和简洁,力求在简单中体现美的意境。
同时,他们还利用不同的工艺和材质,使玉器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色彩和质地。
2. 崇尚自然的主题汉朝玉器的主题也多与自然有关。
人们崇尚自然、追求简单和谐的生活态度在玉器中得到了诠释。
例如,在汉代玉璧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葫芦、葵花、莲花等自然图案。
汉代古玉工痕特征
汉代古玉工痕特征
汉代古玉工痕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纹饰风格:汉代玉器纹饰多采用阴刻线,线条粗犷有力,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其中,“汉八刀”是汉代玉器工艺的代表,采用简练的线条进行刻划,刀法刚劲有力,无崩裂状和刀痕之迹。
2. 游丝毛雕:汉代玉器中常见的工艺,其线条细如毛发,连续不断,如一气呵成,具有细、绵、长、飘、劲、灵动等特征。
这种工艺多用于玉人的头发和衣服褶皱处,使其更加生动逼真。
3. 钻孔工艺:汉代玉器的钻孔工艺十分成熟,钻头普遍为铁制,使得玉器的孔洞可以打得十分直。
同时,汉代玉璧的外廓也采用大口径金属管琢磨,使玉璧更加圆整。
4. 雕刻工艺:汉代铁制砣具广泛应用于玉雕的各个方面,使得阴刻、浮雕、镂雕、圆雕等纹饰加工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
汉代玉器上的夔龙纹、云纹、卷云纹、谷纹、蒲纹、涡纹、乳丁纹等都是采用各种雕刻工艺结合雕琢而成。
5. 磨制工艺:汉代玉器的磨制工艺相当精细,玉器表面光滑细腻,棱角琢磨圆滑,细线条的刻道有毛道和跳刀的痕迹。
同时,汉代玉器中常出现一种名为“游丝毛雕”的工艺,其线条连续不断,具有极强的动感。
总体来说,汉代古玉工痕特征反映了当时玉器制作工艺的高度发
展,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文物信息和历史资料。
汉代古玉器鉴赏
古玉器鉴赏期末论文浅析汉代玉器特征姓名:王炎康学号:201111602107班级:宝石1111、中国玉文化起源玉在远古就被奉若神明,它体现了中国人的美好愿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从古至今始终得到人们的关注。
人们把玉本身的特性加以道德观念的比附延伸,使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伦理、宗教等各个领域,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它工艺美术品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将原本冰冷、无生命的玉石赋予其人格化的内涵,从而形成了植根于华夏民族而生生不息的玉文化。
中华民族以玉为贵,以玉为美,几千年来玉文化源远流长,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给予传统文化以及其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最华彩的一章。
中国人使用玉器有着十分悠远的历史。
玉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形成,经历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发展演变,始终绵延不绝,成为中华文明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玉器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汉玉在观念上摆脱了远古崇拜图腾、参礼天地的影响,使之适合于汉代社会;在技术上,也区别于图案化的古风,发展了写实、形象、活泼的新题材,揭开了中国玉器史上崭新的一页。
玉被认为是石的一种,但玉以其异常的华美与坚硬又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石头。
玉被称作“石之美者"或“石之坚者”,玉的理想化是以石为基础的,普通石头的大量存在从而衬托出玉的稀少和珍贵。
长久以来,玉器被赋予了一般石器所没有的用途和文化意义,源于玉与生俱来的天然之美,以及经过美化附加其中的伦理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作为礼器或者祭器,如玉璧、玉琮、玉龙、玉璜、玉圭;第二:作为拥有权利和尊贵地位的象征,如玉璧、玉圭;第三:作为装饰品,以供日常佩戴,如玉佩、玉崩;第四:作为随葬品,如供陪葬之用的玉璧、金缕玉衣;第五:作为社会财富的象征;第六:作为君子高贵人格和不屈气节的象征,是美好事物和坚贞操守的代表。
玉被认为在远古,人间只有巫和王,天地之间也只有神和鬼能与玉相提并论;即使后来牲酒类祭祀之风兴起,玉仍是最重要的礼神之物。
浅析西汉的用玉制度及文化特征
浅析西汉的用玉制度及文化特征摘要:西汉时期的玉文化在继承先秦玉文化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君子贵玉”的儒家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长生不死的美好祈求造成了厚葬之风盛行,与儒家教义中的孝悌思想正相吻合。
这些都为汉代玉器发展成为我国玉器史上又一高峰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文通过对西汉时期国家的用玉制度的分析,来探讨西汉玉器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西汉;玉文化;用玉制度;文化特征自西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儒家的贵玉思想在社会中也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
儒家学者认为玉具有“五德”,即:仁、义、智、勇、信,玉所具有的这五种品德也是君子所应具有的品德。
这种儒家用玉理论,使中国玉器具有灵性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造就了中国玉器史上继史前时期、殷商盛世、春秋时代三大高峰期后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对汉代玉器的研究,宋代的吕大临在《考古图》,朱德润的《古玉图》,民国时的《汉玉研究》等均有涉及,使我们对汉代的礼玉、丧葬用玉、装饰玉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近期关于汉代玉器的文章有严钊周的《汉代琀玉和握玉》(《南方文物》2000年第2期,第117页),阐述了汉代丧葬用玉中的琀玉和握玉的器型、材料、雕做技法,使我们了解了汉代丧葬用玉的一部分;此外还有石荣传和陈杰的《考古出土汉玉的历史学观察》(《文物春秋》2006年第6期,第25——30页),对汉代考古出土汉玉美学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汉代的玉器深受儒家理论的影响;石荣传的《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中原文物》2003年第5期,第62——70页),根据近年来考古发现的两汉诸侯王墓出土的葬玉进行了分析,认为玉器的神秘作用在汉代发展到了顶峰更是封建社会葬玉的黄金时代;何松的《中国汉代玉器的主要特征与文化特色》(《超硬材料工程》第19卷,第1期,2007年2月),阐述了汉代的玉衣制度,丧葬观念等主要特征,对儒道融合对汉代玉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汉代玉器特征解析——王建泉
汉代玉器特征解析——王建泉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继秦代之后出现的朝代。
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其中新莽(公元9—公元25年)因为历时短暂,一般归入东汉。
我们习惯称为两汉。
汉高祖刘邦两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一段历史,汉高祖至汉文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直线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
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张骞出访西域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而汉代人也乐于这样称呼自己,“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
现在的汉代玉器主要出自于墓葬。
出土玉器比较丰富的墓葬,属于西汉的有:陕西省兴平茂陵,临潼斜口镇,西安三桥镇和席王村,咸阳狼家沟等;河北省定县汉墓,满城汉墓,阳原北关等;山东省长清济北王陵,巨野红土山,曲阜九龙山,莱芜东泉河村等;江苏省仪征烟袋山,徐州狮子山、寒山等;河南省永城芒山镇、保安山,三门峡火电厂等;湖南省衡阳凤凰山等;广东省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北京市西郊大葆台。
等等。
南越王墓遗址属于东汉的则有:陕西省咸阳、华阴等;河南省淮阳北关,洛阳烧沟、东关;河北省定县北庄,中山王墓;山东省梁山柏木山,青州马家冢;江苏省徐州土山,扬州邗江宝女墩;安徽省亳县凤凰台、董园村,合肥乌龟墩。
等等。
01、汉代玉器的种类汉代玉器可分为礼器、葬玉、装饰品和实用品四大类 :01-1、礼器类汉代玉礼器仍然保持了传统的器物造型,但其数量有限,而且其使用方式大多已经不仅仅限于礼器功能,例如,玉璧、玉圭等常常用来镶嵌在棺材外表;而玉琮有的被改制为一般的生活用具。
有些玉璧已经发展成为系璧,装饰功能就更为明显了。
不过,因为它们大多仍然沿用了旧有的形制,这里仍然归入礼器类。
试论两汉的玉衣
试论两汉的玉衣一、本文概述《试论两汉的玉衣》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两汉时期玉衣文化、制作工艺及其社会历史背景的学术论文。
玉衣,作为两汉时期独特的葬服制度,其使用范围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宗教信仰以及审美观念。
本文旨在通过对两汉玉衣的深入研究,揭示其在古代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多方面的密切联系。
本文首先将对两汉时期的玉衣进行概述,包括其定义、分类、特点等基本内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玉衣的制作工艺,探讨其制作材料、技术、流程等方面的特点与变化。
随后,文章将着重探讨玉衣在两汉时期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包括其在葬礼中的地位、对当时宗教信仰的影响,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等级制度等。
本文还将对两汉玉衣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揭示其随着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玉衣,文章将探讨玉衣文化在地域、民族等方面的差异与融合。
本文将对两汉玉衣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与价值,以期为进一步推动玉衣文化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两汉玉衣的材质与制作工艺玉衣,作为两汉时期贵族墓葬中的重要随葬品,其材质与制作工艺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物质文明和技术水平。
两汉玉衣的材质主要为玉石,包括各种质地的玉石片,如和田玉、岫岩玉等。
这些玉石片经过精细的切割、打磨和抛光,呈现出温润的光泽和细腻的质地。
在制作工艺方面,两汉玉衣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
需要选用合适的玉石原料,经过切割、打磨和抛光等工序,制作出形状规则、大小一致的玉石片。
然后,根据设计好的玉衣样式,将这些玉石片用金属丝或丝线串联起来,组成完整的玉衣。
在串联的过程中,需要精确控制玉石片的位置和角度,以确保玉衣的整体形态和美观。
两汉玉衣的制作还涉及到雕刻、镶嵌等多种工艺。
一些玉衣上刻有精美的图案或文字,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一些玉衣上还镶嵌有宝石或其他装饰品,增加了玉衣的华丽感和珍贵性。
两汉玉衣的材质与制作工艺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高度物质文明和技术水平。
中国汉代玉器的主要特征与文化特色
艺术研究文 陈 卫中国汉代玉器的主要特征与文化特色[摘 要] 汉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时期的玉器文化发展迎来了第一个巅峰时期。
汉代的玉器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特性与文化特色,使得汉代玉器具有极强的历史意义,思想理论、学术流派、宗教典籍、人文道德、国级礼仪等都融入到玉器中,使得玉文化成为汉代的重要文化之一。
[关 键 词] 汉代玉器;主要特征;文化特色汉朝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高峰时期,该时期我国处于大一统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此时的人们对于玉器的认识更是从普通器物上升到文化用品,并将多元化的文化融入到玉器之中,使得玉器变成了一种玉文化,汉代的鼎盛发展造就了中国玉文化的新时代,也促使人们对于汉代玉器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中国汉代玉器的主要特征(一)玉衣制度成为国家礼制汉朝时期,帝王阶级重视尸体的长久保存,他们相信人死后会升天,而升天之时需要大量的玉器保护自己的肉身,通过玉器使其肉身不腐,成为汉朝的一种特殊的风俗。
汉代的玉器中以丧葬玉衣为礼制代表,汉朝人相信人死后便是重生的开始,如果用玉衣保护肉身不腐,那么人便可以升往仙界,玉器也就成为人升往仙界的一种媒介,因此使用玉器便成为汉代最为重要的一种习俗。
据《汉书》《后汉书》记载,汉朝规定:皇帝用金镂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镂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镂玉衣,所以玉衣便成为汉朝最为高贵的礼仪了,同时这种礼仪形式已经成为当时贵族丧葬的典型代表。
(二)神话思想融入玉器之道自古人们对于玉器便有着特殊的情感,古代人们认为国家离不开国运、神话、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正是由于这些方面的不断影响,形成了国家的发展根源,所以自古玉器便成为具有鬼神之说的器物。
西汉时期的文化与艺术多是继承楚国的文明,而楚国自古便信奉鬼神之说,更是把玉器作为仙家的载体,因此大量的楚国旧族、王公后裔在登上政治舞台后便把这种神话习俗融入到汉朝中,这使得人们对于玉器之道有了全新的认识。
汉代皇帝玉玺制度
汉代皇帝玉玺制度一、引言皇帝玉玺是古代中国的重要象征,代表着皇帝的权威和统治地位。
在汉代,皇帝玉玺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重要的政治手段和官方标识。
本文将从汉代皇帝玉玺的起源、制度的演变以及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汉代皇帝玉玺的起源与特点汉代皇帝玉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
据历史记载,西汉刘邦在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特地制作了一枚玉玺,用以向各地的官员下达命令和任命。
这一做法逐渐被后来的汉朝皇帝所继承,并发展成为了一项正式的制度。
汉代皇帝玉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材质精良:汉代皇帝玉玺多采用上等的玉石制成,像玉、和田玉等,不仅工艺精湛,而且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2. 形制独特:汉代皇帝玉玺多为横板状,上面刻有龙纹、图案和文字。
其中,龙纹是汉朝皇帝对自己身份和权威的象征,图案则多为吉祥图案,如凤凰、祥云等。
3. 规格统一:汉代皇帝玉玺的规格较为统一,一般为长约30厘米、宽约15厘米,厚约1厘米,大小适宜,方便佩带和使用。
三、汉代皇帝玉玺制度的演变1. 初期阶段:在西汉初年,皇帝玉玺主要作为统治工具和政令传递的媒介。
刘邦在建立西汉后,将玉玺赐给重要官员,以示命令和任命。
这一做法被后来的汉朝皇帝所继承,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
2. 中期阶段:经过几代的发展,汉朝皇帝对玉玺的使用逐渐规范化。
皇帝玉玺开始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制作,刻有皇帝的姓名和年号。
同时,玉玺的授予也有一定的限制,只有高级官员和有功者才能获得帝玺的授予。
3. 后期阶段:到了东汉时期,皇帝玉玺的制度进一步完善。
皇帝玉玺的规格、形制以及刻文都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而且,汉朝皇帝还开始使用多种纹饰的玉玺,以示尊崇和权威。
此外,玉玺的制作过程也更加讲究,要经过多位工匠的精心打磨和雕刻。
四、汉代皇帝玉玺的政治意义1. 象征皇权:汉代皇帝玉玺是皇帝权威的象征,代表着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和统治地位。
浅谈汉代玉雕的发展及时代背景
浅谈汉代玉雕的发展及时代背景汉代玉雕是中国古代玉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玉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玉雕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成为了中国古代玉石艺术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汉代玉雕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和玉石在宗教、礼仪、饰品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下面将从汉代的历史背景、玉石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玉雕艺术的发展三个方面来浅谈汉代玉雕的发展及时代背景。
一、汉代的历史背景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
汉代有两次,即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西汉时期的玉雕工艺达到了一个高峰,而东汉时期更是呈现了玉雕艺术的综合发展。
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开创了西汉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家秉承“文武并重”的治国方针,文化艺术得到了高度发展。
而汉武帝时期更是呈现了国力的强盛与文化的繁荣。
这一时期,对于玉石的使用和加工有了明确的规定,使得玉石的工艺作品日益增多,质地精良。
而到了东汉时期,以王朝的兴衰为背景,玉雕艺术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成为了更加完备的艺术门类之一。
二、玉石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古代,玉石一直被视为圣洁不可亵渎之物,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玉石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具有神圣象征意义的器物,被广泛地应用于礼仪、宗教、医疗等方面。
古人有“金玉良言”的说法,即表示玉石与君子的品格相当。
在汉代,玉石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得到了加强,成为了社会上层人士对自身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玉雕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玉雕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品或者装饰品,更代表了一种文化的积淀和历史的记载。
玉雕作品不仅仅是美学艺术品,更是文化史的见证者。
三、玉雕艺术的发展汉代玉雕艺术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玉雕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西汉时期,玉雕艺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玉器的使用功能和艺术价值上。
在这一时期,玉雕的主题多以神话传说、宗教图案和祭祀器物为主,例如玉龙、玉凤、玉瑞兽等。
浅谈汉代玉雕的发展及时代背景
浅谈汉代玉雕的发展及时代背景汉代玉雕艺术是中国古代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玉器工艺发展的重要阶段。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玉雕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了当时的主要工艺品之一。
本文将从汉代玉雕的发展及时代背景出发,对汉代玉雕的特点以及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以期了解汉代玉雕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汉代玉雕的发展历程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的时期,统治者实行“汉化”的措施,以汉文化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大力发展。
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玉器工艺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成为当时的流行工艺品之一。
汉代玉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1. 前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前汉时期,玉雕技艺逐渐成熟,工艺水平得到了提高。
当时的玉雕作品多为玉璧、玉琮、玉圭等礼器,这些器物主要用于奉祭和礼仪场合,具有明显的宗教和礼仪属性。
玉璧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神灵的一种器物,它的制作讲究对称和规整,代表了当时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
玉琮、玉圭等礼器的制作也十分精湛,大小、形状、纹饰都非常讲究,展现了当时玉雕工匠的精湛技艺。
西汉时期,汉代玉雕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的玉雕作品更加注重装饰和纹饰,制作工艺进一步精细。
在这一时期的玉雕作品中,除了礼器之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人物、动物、神话题材等多样化的题材。
比如《雕龙纹玉佩》、《玉鸮纹玉璋》等作品,都展现了当时玉雕艺术家对于形象的塑造和纹饰的创新。
东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玉雕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当时玉雕作品的题材更加丰富,而且工艺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珍贵的玉雕作品,如《玉玺》、《玉玛瑙佩》、《玉觥-鸟文灌》等,这些作品在造型和纹饰上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珍贵工艺品。
二、汉代玉雕的时代背景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玉雕工艺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这与当时社会的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汉代精品玉器鉴赏:出神入化,巧夺天工
汉代精品玉器鉴赏:出神入化,巧夺天工人们通常把战、汉时期及其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业内有专家认为,高古玉是艺术收藏品中的顶级奢侈品。
而充满浪漫、神秘、张扬、大气、精美、珍贵的汉代玉器又是这类顶级奢侈品中的极品。
汉代,因为儒家道德学说从礼制上维护封建国家制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以礼器、佩饰为主的儒家玉器体系应运而生。
而当时国势强盛,中原同西域的交通来往方便,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新疆和田玉材源源进入中原。
汉代玉器便在继承前朝琢玉精华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玉器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并由此确立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基本格局。
1汉代玉器的特点:材质: 新疆和田玉被大量使用。
汉代玉器的原料主要为新疆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和新疆昆仑山北麓的玛纳斯碧玉以及少量的岫岩玉、蓝田玉、水晶、玉髓、玛瑙等。
而汉代以前和田玉、尤其是和田羊脂白玉的使用是不多见的。
器型:在春秋战国玉器器型上,演化出现了大量新器型。
如葬玉中的金缕玉衣、九窍塞、玉含蝉、玉猪握等。
玉印、辟邪、刚卯、严卯、司南佩、翁仲、玉舞人、玉乐舞俑、玉祭祀人、玉铺首、玉剑具、高足杯、角形杯、鸡心佩等成为汉代玉器的典型代表,影响深远。
2线条及雕工:“汉八刀”,是汉代特有的攻玉刀法,多用宽阴线,线条简洁明快,所琢出部位,看似一刀刀切削而成。
其实,大刀阔斧的的切削面是用砣轮反复琢磨而成,刀痕悉数磨平,工艺要求十二分的严格。
这种雕工以玉猪握、翁仲、玉蝉等器型上多见。
“游丝描”,又叫“游丝毛雕”或双沟碾法。
这种游丝毛雕,是用传说中的“昆吾刀”(刀头类似于现代的金刚钻。
钻石的摩氏硬度为10,而和田玉的摩氏硬度在6~6.5)一刀一刀的刻划而为,故在放大镜下观察,进刀深、出刀浅,呈似断似续状。
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中所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人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在放大镜下观察应是似断似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浅谈汉代玉雕的发展及时代背景
浅谈汉代玉雕的发展及时代背景汉代玉雕是中国古代玉器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发展与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玉雕艺术在汉代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玉雕技法日臻成熟,形式和题材也逐渐丰富多样。
汉代玉雕的起始时间可追溯到西汉早期,此时的玉雕艺术主要受到周、秦、汉前期传统的影响,它们的造型偏向于符号化、细腻而又简洁。
但到了西汉中晚期,玉雕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注重细节、重视立体感的艺术形式。
与此同时,汉代政治和经济的繁荣为玉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
在政治方面,汉武帝推行的“皇帝制度”的建立为中国古代的统治体系奠定了基础,同时皇权威化也促进了艺术品的生产与消费。
在经济方面,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商业活动最为发达的时期之一,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的繁荣,使得人们有更多的财富和时间去追求消费文化。
随着玉雕技法的不断成熟,汉代玉雕的题材也逐渐得到了丰富和多样化。
汉代的玉雕制品涉及了各种艺术品的类型和样式,包括人物、动物、器物、图案和符号等方面。
在人物方面,汉代玉雕创作主要注重于皇帝、官员和士兵等重要人物的形象,通过对人物面部、服饰、手段等细节的塑造,表现了皇权威和社会阶层的统治秩序。
动物是玉雕艺术的重要题材之一,它们主要被塑造成立体的形象,以表现寓意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器物方面的创作主要是玉质佩件、玉琮等器物,它们主要是用作身份标识和饰品,体现了汉代社会的物质文化水平。
在图案和符号方面,汉代玉雕的艺术家致力于用简洁和生动的方式表现出神秘和神圣的寓意,这些图案和符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总之,汉代玉雕是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代表了当时艺术水平的最高峰。
随着中国历史的不断发展,玉雕艺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时期的玉雕风格也各有不同。
然而,汉代玉雕作为中国玉器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至今仍被广大人民所热爱和追求,成为了中国玉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浅谈汉代玉雕的发展及时代背景
浅谈汉代玉雕的发展及时代背景汉代玉雕是中国玉雕艺术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玉雕艺术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汉代,玉雕工艺水平不断提高,玉雕作品在审美和工艺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品。
汉代玉雕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及科技背景密切相关,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谈汉代玉雕的发展及其时代背景。
一、汉代社会背景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朝代的名称,东汉存在202年。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迅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在这一时期,不仅国家统一,而且政治稳定,社会成为一种大一统的生产力大市场,这也为玉雕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汉代社会阶层分化,推动了玉雕工艺的发展。
由于社会贫富悬殊,汉代的社会阶级分化比较明显,社会上的阶级分化导致了各种阶层的文化追求,贵族阶层比较注重玉雕工艺的发展和推广,因而这一时期玉雕更为高超。
在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了主导的文化思潮,玉器也伴随着这一思潮。
儒家认为玉是贵重之物,象征着王者的品质,因而在汉代玉雕方面也有了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汉代,玉雕工艺不仅仅是一种工匠技艺,更是一种艺术表达。
玉雕的题材也更加广泛,不仅有吉祥图案,还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各种题材的作品。
佛教也开始传入中国,汉代玉雕在宗教造像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佛教教义认为玉是不朽之物,因而在佛教造像方面也开始大量使用玉雕作品。
这一时期,玉雕作品在雕刻技艺和创作题材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在汉代,冶炼技术和雕刻工艺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也为玉雕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汉代,冶炼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玉石的开采和加工工艺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汉代玉雕工匠们掌握了更加高超的雕刻技艺,玉雕作品在形象的表现和细节的刻画上都有了飞跃性的发展。
他们掌握了水果和硬玉雕的技术,使得玉雕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汉代玉雕在社会、文化和科技的环境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玉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汉朝佩戴玉石制度
汉朝佩戴玉石制度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时期之一。
在汉朝时期,玉石文化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其中,汉朝佩戴玉石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
汉朝佩戴玉石制度,是指汉朝官吏、贵族和富人在公开场合佩戴玉石的规定。
在汉朝时期,佩戴玉石已经成为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一种展现个人品味和文化修养的方式。
在汉朝时期,佩戴玉石的种类非常丰富,主要有玉佩、玉镯、玉饰、玉带等。
其中,玉佩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是一种挂在腰带上的玉饰品,也是一种展现个人品位和身份的重要装饰品。
汉朝佩戴玉石制度的实施,对于推动玉石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也促进了玉石产品的制作和销售,为当时的手工艺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总的来说,汉朝佩戴玉石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不仅代表着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观念,也为玉石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 -。
汉代玉人的特征
汉代玉人的特征
汉代玉人是指汉朝时期制作的玉质人像。
汉代玉人的特征包括:
1. 冷峻肃穆:汉代玉人一般呈现出端庄肃穆的面容,表情冷峻,体态庄重。
2. 细致精巧:汉代玉人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雕刻细节精巧,能够表现出人物的五官、衣纹等细节。
3. 线条流畅:汉代玉人的线条感非常强,整体造型流畅优美。
4. 着装装饰:汉代玉人身上的服饰装饰丰富多样,包括襦裙、袍、带等,在雕刻中能够反映出当时的时尚风格。
5. 地域特色:汉代玉人的制作多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如河北、山西等地,因此在制作上也有地域特色的差异。
总体来说,汉代玉人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冷峻肃穆的形象很好地展示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社会风貌。
汉代佩饰玉与佩玉思想研究(四)
汉代佩饰玉与佩玉思想研究(四)二、玉觿佩觿由于其实用性故成为古人随身携带之物并逐渐与衣服礼制挂钩,《礼记·内则》载“子事父母,左佩......小觿,右佩......大觿。
”⑥关于玉觿也有做为单玉佩使用的现象被发现,如2007年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中编号为G47、G36木棺内都分别只出土件一件玉觿而无别的玉佩陪葬⑦,说明在春秋时期玉觿可作为单玉佩佩戴。
在汉代考古发掘中虽然“玉觿和韘形玉佩在汉墓中往往相伴出土。
出土玉觿的墓葬几乎都有出土玉韘,而出土韘形玉佩的墓葬却未必出土玉觿。
”⑧关于玉觿还是组合使用居多。
但西汉代刘向《说苑·修文》中载:“能治烦解决乱者佩①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90页②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980页③许维遹校译.《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6月第1版,第2页④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号墓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07年第1期,第20 —49页⑤《Gold and Jad》,Kunsthalle Leoben.Ausstellungskatalog,2007,第 102 页⑥《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829页⑦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等.《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2期,第4—17页⑧卢兆荫.《玉觿与韘形玉佩》,《玉振金声——玉器与金银器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51—57页觿、能射御者佩韘”①。
玉觿和玉韘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意味着觿、韘可以分开佩戴的。
说明西汉时期有的玉觿可作为单玉佩佩戴。
三、玉韘佩玉韘佩是汉代流行且颇具特色的单玉佩之一,考古发掘报告中通常称为“心形佩”。
玉韘佩和玉觿一样,最早也是由实用器演变过来的。
韘又称为决,《说文》曰“韘,射决也,所以拘弦,以象同韦系着左右巨指”②,是古代射箭时套拇指上拉弓用的工具。
汉代玉器特征与鉴别
汉代玉器特征与鉴别汉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
汉代玉器工艺风格承继战国,但在器型品类、制作工艺与纹饰风格方面,均有所提高和创新,艺术达到空前高度,体现出汉人高超的审美情趣。
我们鉴定时要通过多方面来比对、判断。
本文将从汉代玉器用料、工艺、造型、纹饰及沁色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简要介绍。
汉代玉器用料特点两汉时期,社会安定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长达400年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给玉器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玉文化高度发达,汉代玉材如同其表现的玉文化一样,在以和田玉为主的脉络下呈现出一种多种玉材并举的状况。
西汉初张骞出使西域,东汉班超任西域都护,开通了与西域文化交流的通道,使新疆的优质玉料大量运往内陆,和田玉正式成为中国用玉的主流(图1)。
而汉代以前和田玉,尤其是和田羊脂白玉的使用是不多见的。
汉代玉器的原料主要为新疆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以及玛纳斯碧玉和少量的岫岩玉、蓝田玉、水晶、玉髓、玛瑙等。
和田玉玉料主要来源于玉龙喀什河,为和田籽料(图2),其时山料因条件不具备尚未开采。
西汉末年到东汉时期,连年征战,国力耗尽,然而厚葬之风不减,于是出现“以石代玉”现象。
陕西地区就出土了大量的用汉白石制作的汉代祭祀用玉,这是因为玉石的开采成本和加工成本都较高,逐渐衰落的国力无法支撑繁多的祭祀活动所需要的大量玉器,遂用易取得、易加工的汉白石代替玉材,是国力渐弱的侧面反映。
水晶、玛瑙和绿松石在汉代玉器中也得到普遍使用。
如西安汉代陈请士墓出土的水晶印,纯净无瑕,洁净透明,质地致密细腻,是水晶中的上等品(图3)。
现代仿汉玉器的材质出于成本考虑,往往用价格较低廉的青海料、俄(罗斯)料、韩(国)料等来替代,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别。
笔者曾得到一件汉代工字佩(图4),灯光下可以看到玉质呈粥状结构,这并不符合新疆和田玉云絮状结构特征,而是俄料的典型特征。
俄料是俄罗斯产的透闪石玉,成分和新疆和田玉相似,透闪石含量在95%(新疆和田玉透闪石含量在99%)。
西汉江都王用玉制度
西汉江都王用玉制度由南京博物院考古专家主持发掘的江苏省盱眙大云山西汉江都王刘非墓,经过考古专家的辛勤劳作,获得了大量的考古资料,硕果累累,专家称是中国第15座西汉黄肠题凑墓、中国第9件金缕玉衣、中国第3座玉棺……江都王刘非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
刘非是景帝的爱子,吴楚之乱以后,所置王国皆一郡之地,唯江都国例外。
江都王刘非在位27年。
武帝即位后,因刘非是帝兄,专横跋扈,因此武帝派遣文学士董仲舒做江都相,辅助江都王刘非,时加匡正。
由于董仲舒常以礼来规劝刘非,所以刘非也很敬重他。
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江都王刘非薨,死后赐谥号“易王”。
由于江都王刘非特殊的身世,在位近30年,经营于富裕的江淮地区,身份显赫,富甲一方,加上董仲舒的出色辅佐,文化礼仪发达,典章制度完善,用玉制度明确,是西汉时期用玉制度完备的诸侯王、分封国之一。
大云山西汉江都王刘非墓虽然被盗,仍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大量精美的玉器尽管被盗、被扰、被毁,但从残存的珠丝马迹中,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汉江都王的用玉制度……一、葬玉制度:主要是使用玉棺、葬玉、穿着金缕玉衣。
在汉代只有高级贵族方可使用玉棺、穿着玉衣,而金缕玉衣是玉衣中最高等级,按制度规定,由汉王室特赐,不可随意制作与使用。
刘非墓虽没有发现完整的玉棺及玉衣,但从金缕玉衣、编号玉棺残片中明显可以看出,当时肯定是使用玉棺与玉衣的,南京博物院专家正在进行复原工作。
二、祭玉制度:古代有用玉祭祀天地四方的制度,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均表明这种制度是确实存在的。
江都王墓发现的玉圭、玉璧等玉器,应是祭玉,表明祭玉制度在江都国同样实行。
三、礼玉制度:古代礼玉使用非常广泛,政治、社会、军事、外交、社交、日常起居均使用玉器,形成了一套礼玉制度。
江都王墓出土的玉戈、玉璜、玉瑟构件等,应是与政治礼仪、服饰礼仪、乐礼有关的玉器,特别是较多玉瑟构件的发现,表明江都王乐礼特别盛行。
四、藏玉制度:古代都有庋藏珍宝的制度,不仅继承了社会财富,更重要的是保存了文化遗产。
汉代玉衣制度
汉代玉衣制度汉代玉衣制度是汉朝时期,官员在特定场合穿戴玉衣的一种制度。
这项制度在汉代非常重要,既是一种身份象征,也是社交表达和礼仪规范的体现。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汉代玉衣制度的相关内容。
汉代玉衣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玉石被视为吉祥物,在礼仪中被广泛使用。
玉石代表着高尚、圣洁和权威。
因此,玉衣作为一种特殊的礼服,在政治和社会场合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到了汉代,这一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强化。
根据史书资料记载,汉代玉衣制度的实施范围非常广泛。
首先,汉朝的皇帝和皇后都有资格穿戴玉衣。
皇帝每年都会举行重大的祭祀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穿戴玉衣是必不可少的仪式。
玉衣需要由宫廷专门负责制作,采用上等的丝绸以及名贵的玉石装饰,制作精细,华贵而不失典雅。
汉代的官员和士人也有机会穿戴玉衣。
在汉代,官员们经常参加各种重要的宴会、祭祀和庆典活动。
在这些场合中,穿戴玉衣被视为一种身份象征,能够展现个人的高尚身份和威严气质。
这些玉衣往往由官员自己购买,制作和质地的等级则取决于其官职等级和地位。
同样,士人们也可以穿戴玉衣参与社交活动。
在汉代,士人有时会组织诗文比赛、音乐会和雅乐表演等文化庆典,而在这些活动中,玉衣也是标配。
士人可以通过穿戴玉衣展示自己的卓越才华、高洁品质和品格高尚。
同时,穿戴玉衣也是士人之间彼此赏识和交流的方式。
除了在特殊场合穿戴玉衣外,汉代的玉衣制度还涉及到礼仪规范和礼节。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玉衣在穿戴前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如沐浴、沉香、注灵等,以示尊重和庄重。
同时,在穿戴过程中,有严格的规定要求,如不能与醒目的颜色搭配、不能佩戴刀剑等。
这些规范旨在使穿戴玉衣更加庄重和规范,与古代礼仪文化相契合。
总的来说,汉代玉衣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制度,不仅体现了玉石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还体现了社交礼仪和身份象征。
它不仅是以玉石为主要材料制作的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礼仪规范。
通过穿戴玉衣,人们可以展示自己的身份、品质和才华,同时也向他人传递尊重、庄重和典雅的信息。
汉代玉印制度
汉代玉印制度汉代玉印制度是指在汉朝时期,玉制印章开始广泛使用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
玉印作为一种特殊的印章材料,被赋予了象征权威和地位的意义,成为了政治和社会的重要象征。
汉代玉印制度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汉朝时期的印章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印信制度,但在汉代得到了更加完善和规范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玉印作为一种高贵、珍贵的印章材料开始被广泛使用。
玉印的制作材料多为上等的和田玉、羊脂白玉等,制作工艺精湛,形状丰富多样。
汉代玉印有方尺、圆印、虎纹印、蜀玉印等多种形制,每种形制都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
汉代玉印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
玉印的使用者通常是皇帝、宰相、郡守等高级官员。
玉印是他们官职身份的象征,也是行使权力的标志。
玉印的形制和材料上反映了各级官员的身份等级和职责。
例如,皇帝的玉印多为方尺形,代表着皇权至高无上;宰相的玉印则以圆印和蜀玉印为主,寓意着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威。
汉代玉印除了作为行政管理的工具外,还拥有神秘的宗教意义。
在汉代社会,玉被视为神圣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宗教仪式中。
玉印的制作过程中,经常嵌入吉祥的纹饰,如龙、凤、神兽等,用以祈求神灵的庇佑。
同时,在一些宗教仪式中,玉印也被视为神灵的象征物,被供奉和崇拜。
汉代玉印制度在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武帝时期,玉印作为官方公文的重要印章,有效地确保了国家政令的统一和准确。
通过制定严格的玉印管理规定,汉朝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地方政权,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此外,玉印的使用也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效率和公信力,为汉朝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玉印制度的广泛运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玉印的制作和管理涉及到许多细节和规范,容易引发权力寻租和贪污行为。
另一方面,玉印的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滥用权力和不当行为的情况。
因此,汉朝政府也不断加强对玉印制度的监督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法规和制度。
总之,汉代玉印制度是中国古代印章制度中的一大创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汉的用玉制度及文化特征摘要:西汉时期的玉文化在继承先秦玉文化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君子贵玉”的儒家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长生不死的美好祈求造成了厚葬之风盛行,与儒家教义中的孝悌思想正相吻合。
这些都为汉代玉器发展成为我国玉器史上又一高峰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文通过对西汉时期国家的用玉制度的分析,来探讨西汉玉器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西汉;玉文化;用玉制度;文化特征自西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儒家的贵玉思想在社会中也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
儒家学者认为玉具有“五德”,即:仁、义、智、勇、信,玉所具有的这五种品德也是君子所应具有的品德。
这种儒家用玉理论,使中国玉器具有灵性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造就了中国玉器史上继史前时期、殷商盛世、春秋时代三大高峰期后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对汉代玉器的研究,宋代的吕大临在《考古图》,朱德润的《古玉图》,民国时的《汉玉研究》等均有涉及,使我们对汉代的礼玉、丧葬用玉、装饰玉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近期关于汉代玉器的文章有严钊周的《汉代琀玉和握玉》(《南方文物》2000年第2期,第117页),阐述了汉代丧葬用玉中的琀玉和握玉的器型、材料、雕做技法,使我们了解了汉代丧葬用玉的一部分;此外还有石荣传和陈杰的《考古出土汉玉的历史学观察》(《文物春秋》2006年第6期,第25——30页),对汉代考古出土汉玉美学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汉代的玉器深受儒家理论的影响;石荣传的《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中原文物》2003年第5期,第62——70页),根据近年来考古发现的两汉诸侯王墓出土的葬玉进行了分析,认为玉器的神秘作用在汉代发展到了顶峰更是封建社会葬玉的黄金时代;何松的《中国汉代玉器的主要特征与文化特色》(《超硬材料工程》第19卷,第1期,2007年2月),阐述了汉代的玉衣制度,丧葬观念等主要特征,对儒道融合对汉代玉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此外,还有喻燕姣的《中国玉器的文化内涵》、周南泉《北京丰台区大葆台西汉墓出土玉器》、徐琳《两汉用玉思想研究之一——辟邪厌胜思想》等文章,对汉代的玉文化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本文在继承前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试图对西汉时期的用玉制度及其表现独特的文化特征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西汉时期的用玉制度(一)继续发展的玉礼器礼制活动中的用玉称为“礼玉”。
“礼玉”是玉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主要用于祭祀和朝聘。
先秦的礼制用玉,主要是璧、琮、圭、璋、琥、璜六种玉器。
西汉的礼制用玉部分地继承先秦时期的用玉制度,在器类上则趋于简化。
用于祭祀、朝聘等礼仪活动的玉器主要是玉圭和玉璧,玉琮、玉璋和玉琥已很少看到,玉璜在西汉时期除少数与祭祀或丧葬仪式有关,绝大多数都是成组玉佩的组成部分,成为装饰用玉的一部分。
1.玉璧和玉圭西汉时期玉璧基本继承了战国时代的传统。
除了平素无花纹的素璧和刻有简单花纹的蒲璧和谷璧之外,还盛行着于蒲纹或谷纹的外面另加一周浅刻的鸟纹或兽纹,有的于周缘之外另加一组或几组透雕动物纹。
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皇室贵族在祭祀活动中使用最多的是玉璧和玉圭。
如皇帝祭祀宗庙、诸祠时使用玉圭。
祭天时用玉璧。
在祭黄河、汉水等大川也用玉璧、玉圭。
据史料载,汉武帝时黄河决口,则投入白马、玉璧以祭水神①。
可见璧、圭在西汉王朝的政治生活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礼制用玉的玉璧和玉圭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实。
山东荣成成山曾出土两组属于西汉前期的玉器,其中一组为4件,包括l件玉璧、2件玉圭和l件玉磺,出土时璧居中,圭置两侧,璜在上方。
据这两组玉器的摆放位应该属于汉武帝时祭日的遗物②。
陕西咸阳北原汉昭帝平陵与上官皇后陵之间,也曾发现东西向排列的成组玉器,组与组之间的距离约为两米,每组都由l件玉璧和7件或8件玉圭组成,璧在中间,圭环绕在璧的周围,圭首均朝向玉璧③。
这些成组埋藏、排列有规律的璧和圭,显然与汉代帝陵的祭祀仪式有关系④。
这些玉璧和玉圭的形体很小,应是专为祭祀活动而制作的祭玉。
2.玉琮、玉璋、玉璜和玉琥西汉一朝玉璋和玉琥已很少看到,玉璜在西汉时期除少数可能与祭祀或丧葬仪式有关外,绝大多数都是成组玉佩的组成部分,玉琮已不再是神圣的礼仪用玉,而是可以任意将它改制成为具有其他性质和用途的生活用玉。
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有江苏涟水西汉墓出土的一件玉琮,该琮的上面被加上鎏金的银盖,琮的下面加鎏金的银底座,银座下的四足作出展翅雄鹰的形象⑤。
这件被加上器盖、器座的玉琮,已成为一件精美华丽的工艺品,并逐渐摆脱了原始社会的神秘感。
3.玉兵器用玉雕琢而成的兵器也属于礼制用玉,西汉时期的玉兵器多为玉戈和玉钺,大多出土于诸侯王的墓葬中以象征墓主人高贵无上的权力。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曾出土一件玉戈,戈内两面分别浮雕龙、凤纹,援、胡之间有透雕的龙纹附饰,纹饰精致优美⑥。
永城僖山梁王墓也出土玉戈和玉钺各一件,装饰极为精美。
⑦这种雕琢纹饰的玉戈、玉钺,明显没有使用的痕迹,显然不是实用的武器,而是作为显示贵族身份的仪仗用器。
(二)高度发达的丧葬用玉考古学家夏鼐认为,“丧葬玉器应该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并不是泛指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
《抱扑子》中记载:“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
”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用玉敛尸可保持尸体不腐。
随着西汉王朝的确立,由于儒家尚孝,汉代流行厚葬,加上神仙方术思想中对玉器的迷信,使得汉代葬玉之风盛行。
丧葬玉器主要有玉衣、玉塞、含玉和握玉等。
1.玉衣古籍中常称为“玉匣”、“玉柙”。
“玉衣”是指包裹全身从头到脚每一个部位的衣罩,其外观与真人的体形相同,专为罩尸之用。
关于玉衣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
玉衣一般按部位可分为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6个部分。
各部分均由小玉片用金、银、铜丝编缀而成。
不同的材料表示死者身分的高下不同。
从出土情况看,西汉时玉衣制度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但仍有等级之分,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使用的就为“金缕玉衣”,而直到东汉时期完整的玉衣制度才得以确立。
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废除了“玉匣”。
至此,玉衣制度被废除。
丧葬用玉至此衰落。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河渠书》,岳麓书社,1988年,第176页。
②王永波:《成山玉器与日主祭——兼论太阳神崇拜的有关问题》,《文物》1993年第l期。
第26—31页。
③咸阳市博物馆:《汉平陵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4期。
④刘庆柱、李毓芳:《西汉十一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2页。
⑤南京博物院:《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墓》,《考古》,1973年,第2期。
⑥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8期,第44—55页。
⑦卢兆荫:《中国玉器全集》,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
从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其中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两件玉衣最为精美,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惊人。
江苏徐州楚王陵金缕玉衣则是现今出土最早,做工最好,最有价值的国宝。
西汉后期用玉衣敛葬开始大量出现,说明由于中央统治势力的下降,加上神仙方术思想的泛滥,葬玉的使用范围扩大,相当于侯或低于侯的贵族开始使用玉敛葬,只是等级较低,玉质较差,如扬州“妾莫书”木椁墓所出玉衣为琉璃质。
这些皆是对儒家用玉等级制度的冲击和破坏。
2.玉塞又称“九窍玉”,是堵塞或遮盖在死者身上九窍的九件玉器,常出土于以玉衣作为敛服的墓葬中。
“九窍”指的是双眼、双耳、鼻孔、嘴、肛门和生殖器,古人认为堵住这“九窍”,可防止人体内精气外逸而使尸体不朽,并可以防止其它鬼魂进入死者的躯体,使死者的灵魂得以永驻其躯,以使其在地下永享安宁。
其中眼塞又称眼帘,圆角长方形;鼻塞略作圆柱形;耳塞略作八角棱形;口塞如新月形,内侧中端有三角形凸起,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与下面所讲的“含玉”不同;肛门塞为椎台形,两端粗细不同;生殖器男性为一短琮形,一端封闭,女性为一短尖首圭形。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就零星出土过耳塞、鼻塞和肛门塞,而完整的九窍塞则见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
刘胜的九窍塞包括眼盖、耳塞、鼻塞各两件,口塞、肛门塞、生殖器罩盒各一件,共九件①。
表面抛光无纹饰,窦绾的也是素面的。
3.含玉也称“唅玉”,是死者含在口中的葬玉。
早在殷商时期,死者口中就含有玉蝉、玉鱼、珠、贝等;西周墓葬中也有玉蝉、玉贝乃至小玉块等含玉;汉墓中发现的含玉则多为玉蝉,据考古发掘,在山西高阳西汉墓、南昌老福山西汉墓、广州动物园西汉九号墓、定县北庄东汉墓、武威磨咀子第六十二号汉墓,都有蝉形含玉出土。
之所以用玉蝉作含玉,主要原因其一是蝉之幼虫,入土变蛹,出土后,乃变为蝉,即如死者之灵魂,脱离死去之尸体,又开始其新生命,于是蝉遂为代表复活的符号。
这就把蝉当作了复活和新生的代名词。
其二是玉蝉的形状方便口含。
4.握玉死者握在手中的玉器叫握玉。
握玉是古人不忍心死者“空手而去”。
根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握”多是兽牙或贝;殷商时代,用贝的更多一些;周代以后,握玉石器物的比较多;西汉时期,虽有玉璜和玉觹,但更多的是“玉豚”,即玉猪,其形状为蹲伏在地的一头猪。
雕刻的刀法较为写实,仅以几条简单的阴刻线条,即“汉八刀”的手法。
我国古代以玉豚作为随葬的握玉,原因在于豚是供祭祀用的主要牲畜,《礼记》云:“羔豚而祭,百官皆足。
”②让死者握着玉豚离开这个世界,正包含了祈祷他在另一个世界活得富足的用意。
玉蝉高洁,玉豚寓富足,两者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并重。
此外,在汉代皇室贵族的丧葬礼仪中,还有用玉棺、玉圭、玉璧、玉璋的礼俗。
满城中山王后窦绾的墓中,就出土一具镶玉棺,棺的内壁镶满玉版,外壁镶嵌26块玉璧,棺盖及两璧各8块。
王后窦绾的胸、背共放置玉璧15块。
③它们与玉衣、玉塞、含玉、握玉共同构成了西汉时期丧葬用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上册,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244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本——礼记第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80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上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234—244页,第134页。
(三)迅速发展起来的辟邪类玉器西汉时,文化兼容并蓄,有当时流行于南方楚国的神仙思想,有北方燕齐地区重丹药求长生的做法,两者合流形成盛极一时的神仙方术,加上帝王的肯定,上行下效。
促使西汉时期玉刚卯、玉翁仲等具有神秘色彩的避邪玉器应运而生,乞求神灵保佑和避除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