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8年级历史部编版 下册教案《 民族大团结》

8年级历史部编版 下册教案《 民族大团结》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民族关系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这一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发展史,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历程有了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

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中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历史知识,训练学生识图能力,并激励学生及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中,训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活动“你认为怎样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你能为民族团结做什么?”将本课的学习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识国家的民族政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教学重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2.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解决策略:通过创设情境,重回历史现场层层深入分析,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通过感悟和体验从而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和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初中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初中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初中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材:初中历史下册单元:第四单元主题:近代中国的变革时间:2课时目标:1. 了解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困境和问题。

2.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3. 理解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外部压力的情况,以及对外交政策的调整。

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呈现各自的研究成果。

2. 视频欣赏:播放相关历史片段或纪录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历史事件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过程:一、引入(1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困境和问题,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2. 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告诉学生本课将学习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这两个重要历史事件。

二、学习(50分钟)1.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阅读教材或其他资料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就事件的影响和启示展开讨论。

3. 视频欣赏:播放相关历史片段或纪录片,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两个历史事件。

三、总结(15分钟)1. 整合学生的讨论内容,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对中国的影响。

2. 提出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外部压力的情况,并讨论中国对外交政策的调整。

3. 鼓励学生思考中国面临的困境和变革的必要性,引导他们思考现代中国的发展和挑战。

四、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上的内容,撰写一篇文章或作业,总结晚清时期中国的困境和变革,以及对中国现代发展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近代中国的变革历程,帮助他们认识到历史在当今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了解汪辜会谈、“九二共识”及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知道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搜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与其他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展现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通过归纳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使学生明白“台独”分子的真面目,“台独”不得人心,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导学策略】为了讲清本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可采用以下方法(1)教法:采用情感催化法、课堂对话法、感悟法。

(2)学法:采用阅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

(3)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数字、图片、诗歌、歌曲等多种元素,使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本课教学。

【教学设计】将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使历史课堂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以爱党、爱国为基调,突出两岸亲情、民族情、中华情,并通过这种情义的感染使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肩负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感得到升华。

为了达到这样的情感教学目标,在讲授时顺序上将本课教材内容做了调整,并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补充,力求给学生创建一个“情感化的课堂”“对话式的课堂”“感悟性的课堂”。

教学程序设计为:走进台湾——昨天——今天——明天。

一、走进台湾有一个梦想我们不曾遗忘,有一种情感我们不曾割舍,有一首歌曲道出了我们不曾遗忘的梦想和难以割舍的情感,欣赏歌曲《爸爸的草鞋》。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 新人教版

《民族大团结》教学模式介绍:“传递-接受”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模式的课程环节: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设计思路说明:根据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两大目标导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时候可以运用“传递-接受”模式教学,对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同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授新课知识内容,让学生对新课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和运用,从而达到隔一段时间复习旧知识,减轻学生对旧知识的遗忘程度。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的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

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2.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3.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过程与方法目标】1.知晓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2.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教案

【2019年度】精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教案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台基本方针教学内容分析: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台基本方针。

巩固已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

过程与通过复习,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能够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原因,各民族共同繁荣,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意义、原因,对台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不利因素。

媒体教具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第十一课民族团结(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1、民族分布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2、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3、在筹建新的时候,共产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少数民族自治地方(1)5个省级自治区教师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点。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设计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欣赏小品《一张邮票》和诗歌《乡愁》导入新课。

②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通过史料分析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

②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重点及处理]①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这一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来化难为易。

首先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课外资料中多渠道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得出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政策方针。

②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这一内容可以通过学生在教科书和课外资料中获取大量信息,分组汇报,合作交流,从大量的史实和图片资料中认识到两岸交往日益密切。

[难点及处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使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共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制订出的对台方针,这一方针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发展潮流。

学生分析学生已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史实,并对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于分析两岸关系的变化,探索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学生对台湾问题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对于对台政策从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怎样提出等问题不太清楚。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国防建设与科技文化的发展 第17课 筑起钢铁长城》公开课教案_11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国防建设与科技文化的发展  第17课 筑起钢铁长城》公开课教案_11

《筑起钢铁长城》教学思路分析: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导弹部队建立的史实,记住中国人民空军建立初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辉煌战绩的史实。

知道重要的兵种和军种。

了解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记住1998年,人民解放军在抗洪抢险中的英雄事迹。

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

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理解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概述人民子弟兵在抗洪救灾中体现出的英雄本色。

导行阶段过程中始终贯穿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技术与国防建设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为国家的强盛而刻苦钻研、奋发学习。

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的内容,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导弹部队建立的史实,记住中国人民空军建立初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辉煌战绩的史实。

知道重要的兵种和军种。

了解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导弹部队建立的史实,记住中国人民空军建立初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辉煌战绩的史实,知道重要的兵种和军种。

2.了解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3.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人民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军的情感;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技术与国防建设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为国家的强盛而刻苦钻研、奋发学习;3.通过了解军民共同抗震救灾、森林灭火,抗洪抢险的史实,歌颂军民鱼水情义,歌颂人民子弟兵一心为民的革命风尚。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的建立和发展。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1《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汲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工具PPT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林则徐虎门销烟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12课某某和澳门的回归【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的背景、含义及深远影响,掌握中国政府对某某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时间及港澳回归的意义。

2、通过学生回忆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培养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

3、通过探讨“一国两制”的含义、港澳回归的意义及原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并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

2、结合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探究“一国两制”的构想、某某和澳回归的意义和原因,了解某某澳门回归的盛况,感受祖国的强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刻体会某某、澳门与祖国大家庭的血缘关系所筑就的爱国情感;通过某某和澳门的回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某某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某某的回归。

【重点难点】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一国两制”;某某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为什么要采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港澳问题【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创设情景【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共同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大家是否知道明珠似的某某和澳门曾经离开过祖国母亲的怀抱?那他们是经过哪些不平凡的历程,又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的呢?今天,我们重温历史,共同学习第13课《某某和澳门的回归》。

二、讲授新课(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教师:同学们一定想知道在我们收回港澳之前,港澳分别被哪个国家控制?这些国家是如何占领某某和澳门的呢?下面通过课件为大家介绍。

1842年8月2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某某条约》,正式割让某某岛。

1860年10月24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条约》,割让九龙。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某某界址专条》,强租新界、附近大小岛屿235个以及大鹏湾、某某湾水域,为期99年。

1535年,葡人在澳门停靠船舶,进行贸易。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知识点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知识点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

精选doc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知识点1“一国两制”的构想
提出: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知识点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开创了香港、澳门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港澳回归原因:1.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启示:1.实力是外交的基础2.要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3.要坚持策略的灵活性、创新性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_10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_10

介绍辽宁省境内民族自治县。

辽宁省现有8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其中6个满族自治县(新宾、岫岩、清原、本溪、桓仁、宽甸)、2个蒙古族自治县(喀左、阜新)(五)意义播放视频——《你不知道的内蒙古》视频内容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以来内蒙古发生的一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共同繁荣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确实起到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那么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实现了吗?我们以西藏为例具体来看一下。

处于农奴制的西藏,寺庙和贵族可以任意处置农奴的死活。

1959年,中央政府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百万农奴获得解放。

今天,藏族人民同其他各族人民一样,享有各项政治权利。

三幅图片分别体现的就是当时农奴的悲惨生活和藏族人民正在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材料一:材料二:民主改革前,1959年,西藏的生产总值仅为1.74亿元,人均142元。

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342.19亿元。

比1959年增长了59倍。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亿元(元)1952年46.5 11.4 1978年155.6 212.1 2014年11 352.3 64 369材料三:1989年至1994年,国家投入5 500万元,1 000千克黄金,对布达拉宫进行一期维修。

2001年开始,又拨专款3.3亿元,对布达拉宫进行二期维修材料四:20世纪末,为了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差距,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请同学们看图分析,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否涵盖了我们这节课学习的5个民族自治区?西部大开发大战略实施以来,取得巨大成就,图片展示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一阶段3大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课堂小结。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缓和海峡两岸的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过程与方法利用地图、视频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培养识记历史的基本能力。

通过探讨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的问题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海峡两岸的交往,关系的缓和,使得中国人民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推进祖国的统一。

【教学重点】对台湾的政策的实施【教学难点】海峡两岸的割据状态的原因【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教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渴望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渴望祖国的和平统一。

二、新课学习(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教师: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面积约36000平方公里(2300万人口),是我国最大的岛屿,是我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

多媒体展示宝岛台湾的美丽图片想一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结合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一下?学生: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学生:隋唐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学生: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学生:清朝初年(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学生:清康熙年间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学生:清末(1895年)《马关条约》中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学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教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通过我们学过的历史知识可以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教师:通过史实证明说台湾自古是我国领土,可是,是什么原因使得台湾与大陆割据的呢?学生:1949年,蒋介石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知识与能力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人生理念。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

难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

当那优美的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教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实施是有法律依据的。

史料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史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人教2011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公开课教案_3

人教2011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公开课教案_3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的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介绍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的背景及其含义、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等问题。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现代中国的大事。

顺利回归说明,中国开始强大起来,能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港澳回归,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实现台湾的回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尤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奋发进取,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材。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含义和影响,知道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回归的过程及意义。

通过教材有关“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等历史事实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课前搜集香港澳门的历史、地理、回归历程等历史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音,并对有效信息进行编辑整理,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表达能力;通过播放视频,达到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作用,使学生身临其境,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通过对“一国两制”历史含义、港澳回归意义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归纳历史的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回顾香港澳门被割占的历史,让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通过中国共产党顺利解决港澳历史遗留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是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

本课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的很好素材。

【重点、难点】(1)重点:"一国两制"的内容;港澳回归的过程和意义。

(2)难点:对"一国两制"深刻内涵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教法:直观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法、讲授法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念。《奥林匹克宣言》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它阐述了奥林匹克宗旨、格言和标志,体现了运动的精神内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顾拜旦在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中的作用。这个案例展示了奥林匹克运动在实际中的发展和它如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3.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顾拜旦和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历史背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公平竞争意识,结合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格言,提升道德品质和社交能力;
5.激发学生的创意表达,以奥林匹克运动为载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提升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问答游戏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奥林匹克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奥林匹克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例如在反对兴奋剂、促进性别平等等方面的努力,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观。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关注过奥运会?”(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奥林匹克运动的奥秘。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第12课 民族大团结4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第12课 民族大团结4

较集中的地方……设立相应的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内部事务……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不同于非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胡德林:《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设置判断题,检测学生对民族区域政治制度含义理解程度。

教师讲述:可以从前提、依据、权限和核心四方面来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前提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依据是少数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不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权限是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不是自主处理本民族内部一切事务的权利);核心是行使自治权(实行一定的自治权,并不是完全自治权)。

这里的自治权,包括:民族立法权,就是指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变通执行权是指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标,如果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自治机关可以报经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财政经济自由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具有较大程度的财政经济自主权,并可以享受国家的照顾和优待。

以及文化和语言文字自主权、组织公安部队权、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任用优先权等。

注意:少数民族自治区(州、县、旗)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须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行一定的自治权,并不是完全自治权。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实施经历了制度化、法律化的过程。

那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怎样确立下来的呢?展示图片和材料:材料: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
建国初期的任务(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人民政权
统一大陆、民族团结保家卫国满足农民需要
召开新政协、成立新政府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

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师过渡讲解: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党中央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政府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

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15页课文,找到相关内容作好标记,然后加以理解记忆: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教师小结、过渡:由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

[及时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完成《填图册》第7页第2题的答案。

]
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组织学生完成《填图册》第6页第1题第1个小题的答案:A.先在课本第17页或地图册第8页上标注出重要企业、新建铁路和公路的位置,接着在填图册上完成答案。

B.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 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 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 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巩固小结
1. 完成课本18页“练一练”:(A.长春“一汽”建成投产B.试制成第一架喷气式飞机C.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D.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E.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F.东北工业基地形成等)
2. 布置学生完成《填图册》本课其余题目。

(但是,第1题的2、3两小题属于下一课范畴)
3. 提醒学生预习第5课《三大改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