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概念与理论评析——兼论伏牛山文化圈及其特点
伏牛山文化圈
伏牛山文化圈解说词系别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伏牛山文化圈解说词第一篇章:历史的由来拍摄画面:拍摄伏牛山周围风景环境,风土人情。
以追溯历史的视觉眼光叙述刻画伏牛山的来由以及相关历史事件。
镜头:全景大远景远景解说词:中国,这是一片神奇的国土。
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孕育了多少地理文化与风土人情。
这些文化和人情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包容和历史长河中逐渐成形和发展。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正因为它的庞大,所以它具有丰富的地理差异和人文差异。
而这些,又造就了各种地区专属文化和各种风土人情。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正是明确的说明了中国这种各种地理文化和风土人情包容并济,独立发展的特色。
伏牛山文化就是各种地域文化的一条分支与代表。
伏牛山,位于中国河南省西南部,东西绵延八百余里。
属秦岭山脉东段。
是黄河长江两大文明的交汇交融之地,融合地域生态、旅游,地域文学、文献,历史文化,地区语言流变,地方音乐曲艺,红色文化等为主要组成构件,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全方位、多层面挖掘、整理古老而深邃的伏牛山文化矿藏,探究伏牛山文化的传播与演变,探索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汇、交融的历史,凸显地域文化的精髓,使文化研究与文化市场、文化产业接轨,实现直接和间接的社会效益,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一种别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既——伏牛山文化。
这种文化所覆盖的地区,便是我们所说的伏牛山文化圈。
伏牛山,这是一片怎么样的土地,它又是怎么样形成的?要找到这些答案还要由一个历史传说故事说起。
相传在秦朝的时候,我国人多地少,有的地方只好在石板上堆土种庄稼,收获的粮食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许多穷人经常忍饥挨饿。
而官府不是抓丁,就是搜刮钱粮,百姓没有活路,到处都是造反的人。
朝中一个奸臣想出了一个歪主意上朝奏道:“皇上,世上人多容易生是非,不如多杀些刁民。
人少了,粮食就够吃了,百姓就不造反了。
”秦始皇听了,觉得有理,就派人铸了头万斤铁牛,让官兵们把铁牛拉到百姓家,并规定:铁牛推到谁家,限三天推到别家去,推不走就杀掉全家!这万斤铁牛成了吃人兽,推到哪那儿,哪儿的老百姓就哭声一片。
地域文化的解析
地域文化的解析地域文化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域内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呈现,包括但不限于语言、习俗、信仰、艺术、建筑、饮食等方面。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是由当地人民的历史、经验、信仰、环境等所形成,凝聚了民族、历史和地方的色彩和特点,也即是一种传承和传递心灵的宝藏。
一、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却深刻的力量,常常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影响人们的思考、行为甚至是梦想。
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一些地方因为地理上的独特性或自然灾害的发生,形成了和其他地区不同的风俗、信仰和生活方式。
而对于其他地方,自然资源和气候也常常塑造着地域文化。
比如,云南地区的大理古城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了海内外旅游者的热门目的地;而青海的藏传佛教风俗、印度的印度教信仰都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民族文化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是地域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样也经常影响着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不同民族在宗教、历史、语言上的差异,以及传统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都可以在地域文化中得到体现。
比如,在中国的宁夏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回族文化特征;而在西藏地区,藏族民族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该地区的宗教、语言、风俗和民俗。
三、历史的沉淀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历史的沉淀也是地域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的河南省,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气息深深地植根于这片土地上,所形成的文化内涵深厚且多元化,集中体现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上。
而河南郑州的千年古刹嵩山少林寺更好地表达了历史传承所形成的地域文化,成为了中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著名旅游景点。
四、地方经济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地方经济也对地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常常推动着各种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比如,由于其自然的良好环境和资源优势,中国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旅游业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繁荣。
而在日本的东京和大阪等经济中心地区,商业文化和现代建筑成为了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形式。
伏牛山文化根源性特征概说
等 。伏牛 山地 区地 表形 态 复杂 多样 , 山地 、 丘陵、 盆 地、 平原等地貌类型齐全 。这里山水 相间 , 森林茂密 , 气候宜人 , 为远古人类 穴居野处 , 滨水 而居 , 提供 了很
好 的栖息场所 。独 特 的地 理位置 和优越 的 自然 生态
元, 构成 了一个新 的地域文化体 系, 2 0 0 9年 7月 , 正式
・
9 8・
平 顶 山学 院学 报
2 0 1 3年
化陶器刻符距今约 5 0 0 0~ 4 0 0 0年 , 有些刻符与 甲骨
二、 华 夏 文字 之 源
文字相似度 比较 高。考 古工作 者在登封 王城 岗龙 山 文化晚期灰坑 出土的一件 陶器残底外部 , 发现 了一个 在烧制前刻画在 陶胎上 的文字 。此字 构形 与甲骨文
化序谱 , 由此可证伏牛 山文化圈是华夏人类 的起源地
基金项 目: 河南省教育厅 2 0 1 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 目《 伏 牛山文化 圈与 中华早期文明关 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 陈建裕 ( 1 9 6 3 一 ) , 男, 河南信阳人 , 平顶山学院伏 牛山文化圈研究 中心教授 , 主要从 事历史文化研究 。
2 0 0 6年 , 以张 清廉 教授 为 首 的科研 团 队首 次提
出了“ 伏牛 山文化 圈 ” 的概 念 , 经 过 3年 认 真 调 查 论
大流域 的分水 岭和一 些支 流的发 源地。发源 于伏 牛 山区 的河流 主要 有伊 河 、 沙河 、 汝河 、 老灌 河和 白河
证, 确认 “ 伏 牛 山文化 圈” 是 一 个相 对独 立 的文化 单
卢 氏人 : 距今 1 O~1 5万 年 , 属早期智 人 , 发 现 于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文化是地理环境塑造下的产物。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经济发展。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人们选择了适应性的生存方式。
例如,在高海拔地区,人们通常发展出耐寒、植物资源利用丰富的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经济模式,如放牧业和高山农业。
而在沿海地区,人们则更多地依赖海洋资源,开展渔业和贸易,形成了以航海技术为基础的文化体系。
地理环境下的人类社会通过适应环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
其次,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各个地理环境中的文化发展出独特的艺术、宗教和文学等形式。
例如,置身于广袤的大漠,人们的文化往往与生存困难、极端恶劣的环境相适应,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化。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培养了坚韧、沉稳的性格,追求内省和平和的精神境界。
又如,身处于多山丘陵的地区,人们的文化往往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与山川共生的生活方式。
这种地理环境与文化的互动,为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
与此同时,文化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
文化传统中蕴含着科技和智慧,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例如,人们通过对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形成了河谷文化。
发展了农业灌溉技术,使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
又如,人们通过对森林的保护和管理,形成了山地文化,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资源。
最后,文化和地理环境的互动还会带来地域间的差异和交流。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各地文化的多样性,而文化的交流又促进了地理环境的改造。
不同地域的文化交融,形成了多元、包容的文化景观。
例如,沿海城市常常面对着各类外来文化的涌入,形成了融合了多种文化的城市风貌。
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地理环境下的文化,也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总而言之,文化与地理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经济发展,而文化则塑造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利用方式。
议案 太行山 伏牛山 生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议案太行山伏牛山生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太行山和伏牛山作为中国境内重要的山脉之一,具有独特且珍贵的生态特点。
这两座山脉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
因此,对太行山和伏牛山的生态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太行山和伏牛山的生态特点、生态保护措施以及生态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提醒人们对这两座山脉的保护重要性,并提出相关的倡议和建议。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太行山的生态特点,包括其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条件等。
同时,还将提到太行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随后,我们将转向伏牛山的生态特点,详细阐述它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等。
同时,还将探讨伏牛山所独有的植被和动物资源,以及对周边地区生态系统的贡献和保护意义。
在揭示太行山和伏牛山的生态特点后,我们将重点讨论两座山脉的生态保护措施。
这包括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重点保护区的设立,以及加强宣传教育和法律法规的制定等方面。
通过对相关政策和实践的分析,我们将探讨这些措施对太行山和伏牛山生态的影响和效果。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会强调太行山和伏牛山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保护这两座山脉生态的必要性。
同时,我们还将提出一些建议和倡议,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太行山和伏牛山生态的关注和保护,共同守护这片宝贵的自然资源。
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太行山和伏牛山生态保护的重视,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和行动起来,为保护这两座山脉的生态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
同时,也希望借此文章能够为今后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结构进行介绍和说明,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太行山和伏牛山的生态情况及其保护措施。
具体结构如下:1. 引言部分将在开篇对太行山和伏牛山的生态进行概述,介绍其特点以及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河南省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对策研究
目录1 引言 (1)2 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2)2.1 伏牛山概况 (2)2.1.1 特殊的地理位置 (2)2.1.2 优越的社会历史条件 (2)2.2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 (3)2.2.1 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3)2.2.2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 (3)2.2.2.1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文景观类、水文景观类和气候、生物景观类三种类型 (4)2.2.2.2 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历史遗产类、现代人文类和抽象人文类三种类型 (4)3 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4)3.1 开发利用现状 (4)3.2 伏牛山生态旅游产品特点 (6)4 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7)4.1 内乡宝天曼资源开发状况 (7)4.2 开发过程中突现的问题 (8)4.2.1 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环境破坏问题突出 (8)4.2.2 开发建设无特色,旅游市场份额小 (8)4.2.2.1 开发建设无特色 (8)4.2.2.2 旅游市场份额小 (8)4.2.2.3 景区内各景点孤立分散,未形成紧密联系的网络 (9)4.2.2.4 宝天曼生态旅游景区可进入性较差 (9)5 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及管理措施 (9)5.1 突出特色旅游,实施品牌战略 (9)5.1.1 伏牛山最大、最突出的特色是独有的生态魅力 (9)5.1.2 打造三大旅游品牌 (9)5.2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文化内涵 (10)5.2.1 创新宣传手段和方式,增强促销的针对性、实效性 (10)5.2.2 突出主题形象,积极开拓市场 (10)5.3 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10)5.3.1 旅游环线构建快速通道 (10)5.3.2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10)5.4 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发展“大伏牛”旅游 (10)5.5 拓宽资金来源通道,形成发展合力 (11)5.5.1 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11)5.5.2 广泛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伏牛山旅游开发建设 (11)5.6 强化安全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11)5.6.1 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强化“安全第一”的意识,层层建立和落实旅游安全责任制 (11)5.6.2 加强人性化服务 (12)5.6.3 加快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12)5.7 制定法规,加强科学管理 (12)6 结论与讨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3)2汝阳、鲁山等 8县境内。
伏牛山文化圈馆藏建设思考
[专题研究与新论][摘要]文章界定了伏牛山文化圈概念内涵和外延,阐述了伏牛山文化圈馆藏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发展思路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此来思考如何建设伏牛山文化圈馆藏。
[关键词]伏牛山文化圈;馆藏建设;思考[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9-0158-032012年第·9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34期Sep2012伏牛山文化圈馆藏建设思考张庆玉(平顶山学院图书馆,河南平顶山467000)一、伏牛山文化圈概念的界定平顶山学院为整合校内人文社科研究力量,采用以文献整理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田野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伏牛山文化圈的历史变迁、语言文学、文化生态、民间艺术等展开全面的研究,并于2009年上半年成立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对于伏牛山文化圈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平顶山学院党委副书记、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主任张清廉教授认为,伏牛山文化圈是指由伏牛山及其源出水系之流域地区所产生的人类历史文化现象。
其范围包括三门峡、洛阳、平顶山、南阳、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及黄河以北的济源和焦作、新乡的部分县市,湖北的襄樊、十堰的部分县区。
伏牛山文化圈概念是近年来对伏牛山区域考古发现、古籍整理、旅游开发、墨学研究、尧文化、夏文化、应文化、姓氏文化、观音文化、佛文化、瓷文化、酒文化、曲艺文化、魔术文化认识的概括,是源于对伏牛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气候(光、热、水)等诸要素对人类影响的综合分析。
二、伏牛山文化圈馆藏建设依据伏牛山文化圈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其馆藏建设,促进伏牛山文化圈的深入研究,完善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有助于科研队伍建设,有效地扩大伏牛山文化圈的影响,更好地吸引社会人士积极投身文化圈的建设。
综合论述并举例说明文化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综合论述并举例说明文化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综合论述并举例说明文化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文化和地理环境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当地的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历史等因素,都将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在古代,受到黄河流域的大量灌溉水的照顾,中国文化得以发展,孕育出中国文明,这是黄河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的。
又比如,非洲这片大陆,由于地理环境恶劣,形成种族多样性的文化发展,使非洲文化储备极为丰富,具有独特的文化气质。
从现实来看,文化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紧密的。
比如,因为受到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国东北地区的文化和西南地区的文化就会有所不同,而且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文化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再比如,由于拥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得益于古老文明的传承,西班牙文化拥有着它灿烂多彩的文化地貌,使得西班牙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也有着独特的联系。
可以说,不同的地理环境将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地理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古人的耕种活动影响了地理环境,修建河堤、灌溉等,从而对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文化和地理环境是相辅相成的,互相影响的,紧密联系的
复杂系统。
地理文化:探索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与发展
地理文化:探索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与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包括了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制度等因素。
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和发展方向。
本文将介绍并探讨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与发展,带你了解地理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
1. 地理环境与文化塑造H2: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力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不同的地理环境为人们的生活和产业创造了不同的条件。
例如,位于沿海地区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些地区的人们更倾向于从事海洋产业,如渔业和航运。
相比之下,位于内陆地区的地理环境使人们更倾向于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这种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在经济产业上表现出来,在文化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H2: 地形对文化差异的影响地形是地理环境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迁徙和交流。
举个例子,山地地区的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导致了这些地区的人们更注重自给自足和与本地资源的利用。
这种地形对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山地地区的人们通常有着独特的服饰、饮食以及宗教习俗,这与低地地区的人们有着显著的差异。
H2: 气候对文化差异的影响气候是地理环境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
举个例子,位于寒带的地区气候寒冷,导致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气候相适应,如选择温暖的服装、构筑坚固的房屋等。
这种气候对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还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价值观念,形成了寒带地区独特的艺术、文学和宗教信仰。
2.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H2: 东方文化的特色东方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且独特的文化之一。
它以对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崇拜和尊重为核心价值观。
东方文化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例如中国的功夫、茶道、太极拳等。
这些文化元素体现了东方文化对于身心健康与内在平衡的追求。
H2: 西方文化的特色西方文化以理性、个人自由和人权为核心价值观。
它注重个人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并在科学、哲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生态学的观点论述文化与地理的关系
生态学的观点论述文化与地理的关系正文地理环境与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既是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文化地理学、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地理环境,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而对文化施加影响。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这种影响便愈明显地表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
一方面,人类的能动作用增强,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人们可以在自然环境不那么优越的条件下生存,可以利用过去不能利用的自然资源。
另一方面,自然资源也逐渐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成为带有人类社会加工痕迹的自然环境。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改变着环境的运行,旧生态平衡被打破。
自然的反馈也通过人类活动而影响了文化。
文化的形成都发生于一定地域中,这个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文化的形成。
人是文化的主体。
追溯从类人猿到人类进化的过程,站立、智慧、语言和操作能力是人类区别于类人猿的标志,这些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中国地理环境得天独厚。
首先,地理位置优越,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和温带,非常适宜人的居住;其次,东部地势平坦,大多是冲积平原,土地肥沃,还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和为数众多的湖泊,提供了农业灌溉和航运的便利;其次,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和热量配合较好,大部分地区雨季与热季同时到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优越的地理环境,成为发展农业的理想地区,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文化地理与地理文化保护
文化地理与地理文化保护文化地理是一门研究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形成、发展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文化保护则是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传承具有地理特色的文化遗产,以保持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以下是关于文化地理与地理文化保护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文化景观:指人类在地理空间上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包括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的痕迹。
–文化生态:研究文化现象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文化区: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地区,这些特征在空间上呈现出相对一致性。
2.地理文化保护的意义:–维护文化多样性:地理文化保护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各地独特的文化,丰富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地理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促进可持续发展:地理文化保护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提升地区形象:独特的地理文化可以提升地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3.地理文化保护的措施:–立法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地理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传承人制度:培养和保护地理文化的传承人,确保文化传承不断。
–文化生态保护:对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地区实施生态保护,维护文化生态平衡。
–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开发和利用地理文化资源,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我国地理文化保护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已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名城名镇:政府命名了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对其进行保护。
–民族民间文化:对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挖掘、保护和传承。
–地理标志产品:对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保护。
5.文化地理研究的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文化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
–田野调查:实地考察,收集和整理地理文化资料。
–比较研究: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探讨其地理环境的影响。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基金项目:2017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文化传承背景下河南省区域典型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编号:16A630033)。
13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年9月下半月刊
积极加强对文化传承人的培训,增强传承人对民俗文化的掌握。 同时,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传承进行指导,确保传承人对传统民俗 文化有充分的认识,从而促进民俗文化的发展。
(作者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13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要积极加强对民 俗文化继承人的培养,保障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通过互联网技 术进行传播,有效弘扬优秀民俗文化,提加强对民俗的宣传;建 立自身民俗文化品牌效应,增强民俗文化的竞争力,促进民俗文 化的有效传播;将民俗文化与伏牛山旅游业充分结合,提高民俗 文化整体发展质量;有效建立伏牛山特色民俗文化主题公园,为 自身的整体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一、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存在 的问题
(一)传承意识薄弱 伏牛山文化圈的范围广泛,包含的传统民俗种类丰富,在 现代化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传承意识薄弱,所以其文化并 没有得到全面的继承,导致伏牛山民俗文化缺失。在民俗文化的 继承中,相关部门没有对其进行良好的规划,使民俗文化开发程 度不同,受欢迎的项目得到全面开发,用以吸引游客,导致民俗 文化受到过度消费。而对经济效益低的民俗文化项目不进行开 发,使其被遗忘。同时,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专业的民 俗文化研究人员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 丢失。相关领导对传统民俗文化了解不充分,对其进行盲目的开 发,导致传统文化开发的连续性不高,传承过于独立,与整体不 符,从而降低了民俗文化传承质量。 (二)传统民俗文化开发与保护不协调 传统民俗文化的过度开发使其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保护不 足,影响其在现代化中的发展质量。在传统民俗的开发中,受经 济发展的影响,民俗文化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民俗文化开发与 保护的不协调,影响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使其失去了特色民俗文 化的发展动力。 (三)品牌战略营销配合不默契 在民俗文化品牌的战略营销过程中,品牌战略营销与市场的 需求不同,导致伏牛山特色民俗文化没有自身独特的品牌特色。 同时,在民俗文化品牌的建立中,民俗文化品牌产权保护不足, 在宣传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侵权,影响了品牌战略的建设。特色 民俗宣传效果的不理想削弱了品牌的效应,所以无法达到宣传的目 的。传统的宣传方式落后,不能有效地将相关信息传达给受众。 (四)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结合不密切
论中国边地生态文化带
论中国边地生态文化带[论文关键词]边地生态文化带古代形成游牧文化特征[论文摘要]本文认为在自古以来从中国北方至西南东部存在着一条生态文化的疆界――半月形的边地生态文化带,数千年来它将农耕文明与畜牧文明在空间上隔离开。
本文还论证了这条文化带的形成过程以及主要文化特点。
一、边地生态文化带的范围与含义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条边地生态文化带。
这条生态文化带的地理位置从北面和西面环绕着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大致上是东起大兴安岭的南段,向西沿着内蒙古的阴山山脉、宁夏的贺兰山脉,南面大体以现在的长城为界,一直抵达青海的河湟地区再向南折,沿着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横断山脉一直向南,最后抵达云南的西北部。
由于它的形状呈弧形,犹如一轮新月,因此我们又将这条文化带称为“半月形边地生态文化带”。
在 20世纪 80年代后期,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童恩正教授最先注意到在中国存在这样一条富有特色的文化带。
他认为在文化上,这一地带则自有其渊源,带有显著的特色,构成了古代华夏文明的边缘地带。
从新石器时代后期至铜器时代,活动于这一区域之内的为数众多的民族留下了若干具有相似特征的文化因素。
童教授用生态环境相似而导致的文化传播来解释这一地带出现的各种文化相似现象,并将它称为“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
在 20世纪 9O年代后期,台湾人类学家王明珂先生从中国人的族群认同理论出发,提出了在古代华夏民族聚居的周边地带,存在着一个“华夏边缘”人群。
他认为这个周边地带在历史上并不是固定而一成不变的,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华夏边缘地带也在发生变化。
王明珂先生将这一文化带也纳入了他所称之为的“华夏边缘”地带,并作为华夏边缘地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进行了深人讨论。
笔者认为,这条边地生态文化带是一条生态文化疆界数千年来它将农耕文明与畜牧文明在空间上隔离开来。
在这条半月形边地生态文化带的南面和东面,是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区,以农耕文明为特征的数千年华夏文明就孕育在这一区域内。
山西省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山西省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胡红艳;郑宇
【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4(013)003
【摘要】区域文化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不同个性特质、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精华部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地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地域文化一方面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通过分析山西省不同地域环境特点,总结出环境对地域文化多方面的影响,对各地区社会发展制定发展战略有所启示.
【总页数】5页(P88-92)
【作者】胡红艳;郑宇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0;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1.6
【相关文献】
1.山西省安泽县自然村名与地理环境要素 [J], 郭彦君;贾文毓
2.陕西地理环境对其地域文化的影响研究 [J], 任昱汀;韩梅
3.陕西地理环境对其地域文化的影响研究 [J], 任昱汀;韩梅
4.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概念与理论评析——兼论伏牛山文化圈及其特点 [J], 王孟洲;许然
5.论地理环境对镇江地域文化的影响 [J], 高曾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概念与理论评析——兼论伏牛山文化圈及其特点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概念与理论评析—
—兼论伏牛山文化圈及其特点
王孟洲;许然
【期刊名称】《平顶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26)2
【摘要】地理环境、地域文化、文化生态是目前文化研究中常用的概念,不同学科对这几个概念的认识和使用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不利于学科之间的对话和交流,针对以上概念和文化生态的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评析.伏牛山文化圈是在伏牛山地区形成的文化及其文化特质分布的范围,伏牛山文化具有山地性、过渡性、脆弱性、原生性、古老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总页数】5页(P83-87)
【作者】王孟洲;许然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七空间翻译模式——兼论《聊斋志异》概念网络英译 [J], 陈吉荣;王筱
2.文化生态视角下的蚩尤济上文化圈 [J], 王华山
3.论地理环境对形成与完善城乡市场结构之基础作用——兼论中国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在历史时期之变化 [J], 朱士光
4.基于APOS理论视角下的数学概念教学r——对一节"对数"课的评析 [J], 万赢银
5.食“蜩”“蝗”考——兼论农耕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先民饮食心态 [J], 马健鹰;嵇娟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域人文传统与伏牛山文化圈新文学作家群的建构(下篇)
地域人文传统与伏牛山文化圈新文学作家群的建构(下篇)秦方奇
【期刊名称】《平顶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6)001
【摘要】在河南新文学史上,曾崛起了一个独特的作家群--伏牛山文化圈作家群.它由徐玉诺、曹靖华、于庚虞、冯沅君、姚雪垠领衔,阵容整齐、实力强大,曾经引领了河南现代文学新潮走向全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地域文学视角审视这个长期被忽视的群体,他们的生成,既是该地域明清以来启蒙传统的现代延续,也得益于此地积极吸纳"面海的中国""小传统"后所形成的"新传统".此外,这个群体之所以能在中国新文学产生初期即可大有作为,分别在新诗、小说创作和新诗批评、翻译等领域独领风骚,也与地域人文精神的驱动密不可分.
【总页数】4页(P56-59)
【作者】秦方奇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地域人文传统与伏牛山文化圈新文学作家群——以徐玉诺、曹靖华等为例 [J], 秦方奇
2.地域人文传统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论"浙江潮"对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思潮的
引领意义 [J], 王嘉良
3.伏牛山文化圈史前城址与中国文明起源探索——伏牛山文化圈与中国文明起源探索之二 [J], 陈建裕
4.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概念与理论评析——兼论伏牛山文化圈及其特点 [J], 王孟洲;许然
5.地域人文传统与伏牛山文化圈新文学作家群的建构(上篇) [J], 秦方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域文化简述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
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环境、资源风水、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诸如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中州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湖湘文化、蜀文化、巴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文化……。
而“地域文化”作为一个科学概念,至今学术理论界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与会者认为,欲研究“地域文化”,首先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界定。
有学者提出,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
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
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
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不同个性特质、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精华部分,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地域文化的发展既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品牌、也是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等产业的基础性条件。
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地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地域文化一方面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增强地域经济竞争能力和推动的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地理环境与文化
地理环境与文化1、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绝对性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绝对性,是地理环境当作社会外部因素发生作用时的性质。
所谓绝对性,就是一种不可移易性、永恒性和直接性。
当我们把地理环境当作社会的外部因素的时候,无论是人类的存亡和社会的兴衰,还是生产力的结构和布局,抑或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地理环境对它们的影响都具有这种绝对的性质。
首先,没有适当的地理环境就不可能有人类的生成乃至生命的产生。
根据目前的科学成就、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只有地球上有生命和人类的存在,这无疑是因为只有地球具有适合生命和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不难理解,正是这种适当的地理环境为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提供了决定性的前提。
假如没有这一前提,社会的存在都无从谈起,更何谈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在这个意义上,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不可移易的和直接的。
其次,地理环境对既存社会兴衰的影响也具有不可移易性和直接性。
我们前面所说的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相对繁荣程度的易位,这首先是地理环境对文化的绝对制约作用的结果。
极而言之,爱斯基摩人之所以长期处于文化的几乎停滞的状态,更是地理环境绝对制约作用的结果。
所以,黑格尔说:“有好些自然的环境,必须水远排斥在世界历史的运动之外,……在寒带和热带上,找不到世界历史民族的地盘。
”黑格尔还说:“‘自然’,恰好和‘精神’相反,起一个量的东西,这个量的东西的权力决不能太大,以致它的单独的力量可以成为万能。
在极热和极寒的地带上,人类不能够作自由的运动;这些地方的酷热和严寒使得‘精神’不能够给它自己建筑一个世界。
”黑格尔在这里讲的“自然”这个量的东西的权力太大,以致它的单独的力量“成为万能”,就是讲的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绝对性。
再次,地理环境作为社会的外部因素对生产力的结构和布局、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影响同样具有不可移易性和绝对性。
不管文化发展到什么阶段,沿海地区生产力的结构将永远区别于内陆和高原地区生产力的结构,工厂和城市永远只能建立在水源丰富的地区而不能建立在沙漠之上,这些都是不可移易的,并且二者之间的作用是直接的。
文化生态视角下自然环境范
文化生态视角下自然环境范文一、自然环境对XX文化生态的影响XX文化是黄河流域的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所进行的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影响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哲学、宗教、民俗、戏曲、建筑等的总称。
(一)优越的自然环境提供了文化产生的肥沃土壤优越的环境、丰富的物产促使了经济的发展。
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山、大别山抵御了来自北、西、南的季风;黄河、海河、淮河、长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久经黄河冲刷淤积形成的千里沃野;丰富的物种资源为XX创造出一个非常易于人类生活的场所。
传说中的轩辕黄帝以及上古帝王尧、舜、禹都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自夏、商、东周以来,一直到宋,XX都是全国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因此也才有“问鼎中原”的说法。
在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长河中,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XX 年之久。
经济的繁荣也促使了文化的繁荣。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305篇,其中反映当时XX地域特有政Z风貌和风土人情的是就有85篇。
其中《周南》11篇、《邺风》19篇、《鄘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陈风》10篇、《商颂》5篇。
最早发现于XX安阳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与世界四大古文字齐名。
《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却综罗百代,广博精微,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哲学著作,现有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一千多种。
XX产生出了老子、庄子、墨子、商鞅、韩非、贾谊、张衡、杜甫、白居易、程颐、程颢、岳飞等无数的思想家、科学家、政Z家、文学家。
(二)特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XX曲艺的艺术风格目前文化生态学在研究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时,通常只是关注地理位置、气象条件、水源条件、物种资源等几方面,而忽视自然景观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的创造,其中包含着很重要的审美因素。
……在以审美为目的的创造中,美丽景观的影响是绝不能忽视的”。
[2]85因此,本文认为不仅气候、地形、水源会影响文化,美丽的自然景观也会引起人们心灵的悸动,由此而形成相应的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山文化圈及其特点作初步的探讨.
1地 理环 境 与地域 文化
于作为地球存在条件的宇宙空间环境和地外环境 , 也 区别于人们周围的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 , 而是指
一
定社 会所 处 的地理 位 置和 这一 位置 上 的地形 、 土
地 理 环境是 一 个众 所周 知 的地理 和 哲学 概念 ,
收稿 日期:0 1一 2一 5 2 1 O O
地 域 文 化 的 概念 在 近 年来 出现 的频 率越 来 越 高, 为研 究 人员 和 其 他 公众 所 普 遍 关 注 . 实 际上 这
基 金项 目: 河南省科技计划 软科学项 目( 04 0 50 9 ; 1 20 4 0 7 ) 平顶山市重大科研专项( 0 0o ) 2 1 3 0 作者简 介: 王孟洲 ( 94一 , , 省孟津 县人 , 山学院副教授 , 16 ) 男 河南 平顶 主要研究 方向 : 区域地理与可持续 发展
和发 展 的地球 表层 . ……地 理环 境可 分 为 自然环 境
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有着巨大的区别 , 但各有其道 理, 主要是要考虑使用者的语境. 也有人把第 1 类 称为狭义的地理环境 , 把第 2类称为广义的地理环
.
( 自然地理环境 ) 经济环境 ( 或 、 或经济地理环境 )
和社会 文 化环境 . …上 述 3种 环境 各 以某种 特 定 … 的实体 为 中心 , 由具有 一定 地域 关 系 的各 种事 物 的
常把生态环境理解为 自然环境. 我国很多文化学者
把生 态 等 同于 环境 , 自然 生 态 解 释 为 自然 环 境 , 把
把文化生态解释为文化环境 , 已经与生态本身的 这 含义相去甚远 , 生态在这里仅仅成为一种隐喻和象 征. 由于对生态理解 的差异 , 文化生态 的概念也林
林 总 总 , 互之 间大 相 径 庭 . 些 学 者 认 为 文 化 生 相 一 态是 用 生态 学 的 观 点研 究 文 化 和 自然 环 境 间 的相 互关 系 J一 些 学者 把 文 化 生 态看 成 是 “ 自然 生 . 与 态相 对应 的范 畴 , …指 一 定 时 期 、 定社 会 文化 … 一
壤 、 候 、 系 、 藏 、 物 、 物 及 其 他 生 态 条 件 气 水 矿 动 植 等, 是一 种社 会 物质 前提 的 因素 ” .
但对这个概念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 也是不太统一
的¨ . 18 J在 90年版《 辞海》 地理分册 ) ( 中是这样解
释的 :地理环境 即 自然环 境 , 常指存在 于人类 “ 通 社会周围的 自 然界 , 这里所说的 自然界通 常是指 ” 包含地质地貌、 气候、 水文 、 生物、 土壤等五大圈层
第2 6卷第 2期
2 1 年 4月 01
平顶 山学 院学报
Jun l fPn dn s a ies y o ra ig igh n Unv ri o t
V0 . 6 No 2 12 .
Ap . r 201 1
文化 生 态 视 角 下 的地 理 环 境 与 地域 文 化 : 概 念 与 理 论 评 析
间地 域之 间 的 互 动 关 系 及 其 规 律 J从 文 化 哲 学 . 的 角 度 来 看 , 域 文 化 是 指 “ 着 一 定 的地 理 形 地 因
种 世 界观 , 者 也 可 以 说是 一 种 文 化 观 , 一 种 或 是
势, 在历史发展过程 中形成 的, 以与其他地方 区 得
文化 是一 笔 财 富 ; 化 是 一 种 模 式 ; 化 是一 套 系 文 文
自 然环境 的关 系, 而人文学者通常注重主体文化与
其他 文 化 的关 系 , 在某 种 意义 上可 以构成 一种 互 这
补.
统等. 在文化的内容上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 在类型上
有多种 划分方 法和划 分结果 , 过 , 同的学科 和不 不 不
的地 球 表层 . 一概 念 是 法 国地 理 学 家 列 克 留 ( 这 E
・
总之 , 于地理环境 的概念主要 可分为 两大 关 类, 1 第 类把地理环境视为 自然环境. 由于技术的
进 步和社 会 的发 展 , 类 的影 响 已深入 和广 泛到 地 人
表的每一个“ 毛孔” 因此 , , 人们认为 自然环境也包
别 开 来 的语 言 、 俗 、 教 、 活 方 式 和 生 产 方 式 风 宗 生
文化 的生 态 学 . …… 是 指 影 响文 化 产 生 、 进 的 自 演
然环境 、 科学技术 、 经济体制、 社会组织 以及价值观 念体系等变量构成的整个文化生态系统 , 狭义的文 化生态 , 主要是 指精神文化 与外环境 ( 自然 环境 、
社 会环 境 、 文化 环 境 ) 以及 精 神 文 化 内部 各 种 价值 体 系之 间的生 态 关 系. _ 文 化 生 态 概 念 的 多 义无 ”9 疑 与社 会 和人 们认 识 的发 展有 关 , 源 自于文 化 环 即
等”4. _ 也有学者认为地域文化 “ ] 是指 整个地域 中 共有的一个文化模式 , 是综合一个 区域地理环境 、 生物环境和历史变迁等因素后 , 使文化在空间结构 中的定位”5 地域在类型上包括 自然 区、 L. J 经济 区、 行政区和综合地域等 , 中国文化 、 如 平顶山文化、 印
和使 用存在着 比较 大的 差异 , 于学科之 间的对话和交流 , 不利 针对 以上概念 和文化 生 态的理论进行 了简要 的评
析. 伏牛山 文化 圈是在 伏牛 山地 区形成 的文化及 其文化特质 分布的 范 围, 牛 山文化具 有 山地 性、 伏 过渡性 、 弱 脆
性、 原生性 、 古老性和 多样性等特 点. 关 键 词: 文化 生态 ; 地理环境 ; 地域文化 ; 伏牛 山文化 圈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3—17 (0 1 0 0 8 0 17 6 0 2 1 )2— 0 3— 5 中图分 类号 : 17 G 2
习惯有些常用有些不常用.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
概念 , 人们 对 文化 的认 识 在 文化 的表 现形 式 上可 以
化生态的主体 , 文化以外的事象构成主体文化 的环
境. 另外 , 理学 者 研 究 文 化 生 态 通 常 注 重 文 化 与 地
分为如下类型 : 文化是一些现象 ; 文化是一个整体 ;
能成为几百年间就发生根本性变化 的现象 的主要
原 因. 这 是 一个 非 常 经典 、 ” 也很 有 说 服 力 的论 证 .
用系统动力学 的术语来 说 , 地理环境 是一个 慢变 量, 区域文化是一个快变量 , 二者并不是一种简单
的线性 关 系. 据此 完 全否定 地 理环 境 决定 论也 是 但 过 于简 单化 了. 先 , 理 环 境 决 定 论 是 对 历 史 上 首 地
・
8 ・ 4
平顶 山学 院学 报
2 1 焦 01
多少 与全 球 化有 关 , 对 全球 化 的一 种 回应 , 地 是 对
大 系统 内部诸 文 化 形 态 之 间相 互 影 响 、 互 作 用 、 相
相互 制 约 的方式 和 状态 ” . 些学 者 认 为 文 化 生 J一
方与传统 的一种心理上 的回归. 地域 文化 , 或称 区
的关系 , 如生态平衡是指生物群落 和其生存环境所 构成的系统中能量流和物质流动态平衡的现象. 现 常用生态来指代 自 , 然 如我国旅游中常说 的生态旅
游 就 是指 与 文化 旅游 相 对应 的一 种 旅游 类 型 , 们 人
隶占用制度、 封建制度 , 而在苏联 , 甚至更换了 4种
社会 制度 . 同一 时期 内 , 洲 的 地 理 条 件 变 化 极 在 欧 小, 因此 , 地 理 环 境 不 可 能 成 为 社 会 发 展 的 主 要 “ 原因, 因为在 几 万 年 间几 乎 保 持 不 变 的现 象 , 不 决
条件和状态所构成. 3 这 种地理环境之间在地域上 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 互相联系的, 从而构成统
一
的整体地理环境 ” 这是 2 . 个在地理学 中具有代
表性的定 义 , 其差异是显而易见 的.9 7年版《 18 中 国大百科全书 ・ 哲学卷》 将地理环境定义为“ 同人
类 社会 直 接有 关 的地球 自然 环境 部分 . ……既 区别
括人 工化 的 自然 ; 2类 把 地理 环境 等 同于 自然 环 第 境 、 济环 境 和社 会 文 化 环 境 的 总 和. 管 这 2类 经 尽
R c w ) 17 el s 于 86年 提 出 的 , 被 一 些 学 者 一 直 e 并
沿用 至今 .90年版《 19 中国大百科全书 ・ 理学 地 卷》 认为地理环境是“ 生物 、 特别是人类赖 以生存
度 文 化 、 南 文化 等 就 是 一 些 大大 小 小 、 同 等 级 越 不 行 政 范 围 内的文 化 , 只不 过 , 因约 定 俗 成 或 历 史 或
境 的文化生态所发生 的巨大变化. 但是 , 无论 这种 变化多么巨大, 有一点是不应该改变 的, 即文化生
态 从 文化 与环 境 的关 系着 眼来 研究 文 化 , 文化 是 文
域 文 化 , 源于 西 方 文 化 地 理 学 的一 个 概念 , 要 是 主
态是人类生存 的整个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中各种 因素的交互 作用 J还有学 者认为文 化生态 也有 . 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广义 的 ‘ “ 文化生态 ’ 首先是 ,
一
用来说明人类文化的空间 占据 , 研究人类文化与空
“ 过去” 地理环境与 区域文化关 系 的理论 概括 ; 其
第 2期
王孟洲 , 许
然: 文化生态视角下 的地理 环境与地域文化 : 念与理论评析 概
・ 5・ 8
次, 即使在今天地理环境仍然决定了区域文化的某 些方面, 因此 , 地理环境决定论后来受到人们 的重 新认识与评价u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