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宗教研究中的话语权问题

合集下载

当前我国民族宗教问题的分析及策略探析

当前我国民族宗教问题的分析及策略探析

当前我国民族宗教问题的分析及策略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我国民族宗教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宗教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各地出现的宗教冲突、宗教极端主义等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不仅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也影响到国家形象和文化传承。

深入研究当前我国民族宗教问题的现状及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部分仅为简短内容,更详细的内容将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进行阐述。

感谢理解。

1.2 研究意义当前我国民族宗教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首先,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深入研究当前我国民族宗教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为我国宗教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其次,当前我国民族宗教问题热度不减,存在一些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提出更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此外,通过研究当前我国民族宗教问题,也可以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宗教问题进行比较和借鉴,为国际宗教和文化交流提供有益参考。

综上所述,研究当前我国民族宗教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家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当前我国民族宗教问题的现状分析一、宗教信仰多样性导致的冲突和矛盾。

中国拥有众多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宗教之间的信仰差异和冲突时常发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矛盾。

二、宗教极端主义的抬头。

近年来,一些激进分子利用宗教信仰进行极端宣传,甚至实施暴力活动,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安全。

三、宗教民俗活动的乱象。

一些地方因为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督,导致宗教民俗活动存在乱象,不规范的宗教仪式和活动影响了社会风气和秩序。

四、宗教文化传承面临困境。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宗教文化遭遇到冲击和威胁,宗教传承和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对新时代我国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新时代我国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新时代我国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新时代我国宗教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社会发展变革的大背景下,对于新时代我国宗教工作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思考。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宗教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宗教工作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强化对宗教领域的引导和管理。

特别是要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监管,确保宗教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秩序,防范和化解宗教领域各种风险和挑战。

要解决宗教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难题。

新时代我国宗教工作需要加强对宗教活动的引导和管理,要解决宗教活动中的一些乱象和难题,比如宗教团体内部的不和谐、民间宗教乱象、宗教极端主义对社会的影响等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更严格的管理和更加有效的政策,采取更多的措施来解决,确保宗教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

要保障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是国家的基本政策,也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在新时代下,宗教信仰自由更加需要得到重视和保障。

要真正做到让信仰者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不被歧视或排斥,更不被强制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

也要保护宗教团体在中国社会中正常的合法地位,使他们能够正常地开展宗教活动。

要积极引导宗教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宗教是社会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塑造社会风气、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新时代中,要积极引导宗教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推动宗教界积极向上、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宗教界应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宗教思想引领,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在新时代,宗教工作的思考必须与时俱进,要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

只有这样,宗教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正面作用,为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宗教极端主义与言论自由的界限

宗教极端主义与言论自由的界限

宗教极端主义与言论自由的界限宗教极端主义与言论自由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对言论自由的保护和对宗教极端主义的打击之间的平衡。

这种平衡是极其困难且复杂的,因为一方面,我们必须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防止宗教极端主义的传播对社会造成伤害。

因此,本文将探讨宗教极端主义与言论自由之间的界限以及我们如何在这个问题上取得平衡。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宗教极端主义和言论自由的定义。

宗教极端主义是指基于宗教信仰的极端立场或行为,通常包括对其他信仰的歧视或敌视,以及对非信徒进行暴力活动。

然而,这不意味着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是极端主义的,宗教信仰本身不应成为一种偏见或歧视的借口。

言论自由是指每个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的权利,不受政府或其他机构的限制。

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基石,它确保了人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表达和传播信息,而不必担心受到惩罚。

然而,在实践中,宗教极端主义和言论自由之间的界限并不总是清晰的。

一方面,宗教极端主义的存在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和谐造成威胁。

极端主义分子可能鼓吹仇恨、暴力和恐怖主义,这违背了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当宗教极端主义威胁到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时,政府和法律系统必须采取行动来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另一方面,言论自由是一个重要的民主权利,应该受到保护。

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即使这些观点可能令人不悦或引发争议。

限制言论自由的做法可能会导致信息的扭曲和压抑,最终损害社会进步和个人自由。

因此,政府和法律系统必须非常慎重地对待对言论自由的限制,只有在真正需要保护公共利益和安全的情况下才采取行动。

为了在宗教极端主义和言论自由之间找到平衡,一些措施可以被采取。

首先,教育是关键。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加强人们对宗教多样性和宗教极端主义的了解。

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宗教极端主义并非宗教信仰的本质,从而消除对宗教信仰的偏见和歧视。

其次,促进对话和理解也是重要的。

宗教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宗教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宗教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宗教工作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工作,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来改进宗教工作的实践:1. 教派冲突和宗教纷争: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可能导致不同教派之间的冲突和纷争。

为解决这个问题,建议推广宗教间对话和互相尊重的价值观,促进不同宗教间的理解和合作。

2.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一些宗教团体面临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应该鼓励对宗教信仰进行现代解读,使其与现代社会的需要和价值观相协调。

3. 激进主义和极端主义:一些极端主义组织滥用宗教信仰,导致暴力行为和恐怖主义活动。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宗教组织应积极开展反激进主义的宣传教育活动,提供和平、宽容和理性的宗教教育。

4. 缺乏专业化和规范化:宗教工作缺乏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和实践。

建议加强宗教从业人员的培训和专业素养,制定和遵守一套适用的宗教工作规范和伦理准则。

5. 宗教与社会问题的关联:宗教工作需要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如贫困、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

建议宗教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发挥积极的社会影响力,推动社会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6. 信仰自由和多元性:宗教工作应尊重和保障个人的信仰自由,并包容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思想。

建议加强宗教教育,提倡宗教多元性和宗教平等,避免歧视和偏见。

7. 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宗教组织面临着资金、人力和管理等方面的挑战。

建议宗教组织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开展可持续发展计划,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益。

总之,宗教工作在实践中面临许多问题,但也有很多改进和发展的机会。

通过加强宗教教育、促进宗教间对话、推动社会参与和强化管理规范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更好地发挥宗教工作的积极作用,并为社会和谐与发展做出贡献。

当代中国宗教研究中的民族志取向近十年来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当代中国宗教研究中的民族志取向近十年来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当代中国宗教研究中的:的研究与!曹南来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宗教活动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热K,引起海内外各界广泛的关注。

海外传媒对中国宗教的讨论大多集中在对所谓人权与宗教自由问题的政治性关注。

国内的学术界对当代中国宗教问题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影响国际舆论的话语权$中国的宗教学一直定位为哲学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侧重宗教哲学与神学的研究,仅凭这种传统的基于历史文本与经典的方法难以胜任针对都市化、现代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宗教发展的现状进行整合式研究$本文谨就近十年来在国内当代宗教研究领域兴起的民族志个案研究状况及走向作一回顾与展望,并探讨其对构建宗教学学科与宗教社会科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影响。

强调目光向下、由内向外看世界的宗教民族志研究,着眼于在地宗教,又不局限于在地宗教,是联结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地方与全球,以及日常与神圣的桥梁$关键词:中国宗教当代宗教宗教民族志宗教社会科学—导言近年来,中国的宗教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社会科学方法的引①本成果受到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宗教学)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

笔谢2017年宗教社会学论坛上专家学(尤其是方文教授)对本文的指正。

同时也感谢林黎君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笔文责自负$糾曹南来,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窒数生全学(第六辑?......Sociology of Religion(Vol.6)入,改变了以往局限于人文学科的传统研究模式,学者开始以更多元与立体的方法论对中国当代宗教进$其中,立足并“沉浸”于地方社会场景而非纯粹历史文本与经典的志个案方法在国内当代宗教研究领域兴起,国内学界岀现了一批基于田野调查的宗教实证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地方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中尝试对宗教现象做出细致精准的勾勒,用生动翔实的个案对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日常、文化传承、社会建构乃至国家治理进行描述分析,以以小见大的方法提供了一个深入考察中国当代宗教的角度,对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也有重要意义$对于熟悉中国大陆宗教学发展历史的人来说,宗教的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仍是一项较为新鲜与边缘的大胆尝试。

如何在宗教交流中运用沟通技巧

如何在宗教交流中运用沟通技巧

如何在宗教交流中运用沟通技巧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宗教交流日益频繁。

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相互接触和交流,既能促进彼此的了解与尊重,也可能因为文化、价值观和信仰的差异而产生误解或冲突。

因此,在宗教交流中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保持开放和尊重的态度。

尊重是沟通的基石,对于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我们要摒弃偏见和先入为主的观念。

不要因为对某种宗教不了解或者存在误解,就轻易地对其进行否定或批判。

每个人的宗教信仰都是其内心深处的精神寄托,都应该得到尊重。

在交流过程中,倾听是关键。

认真聆听对方对于宗教的理解、感受和经历,不打断、不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倾听,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也能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尊重和关注。

同时,要保持专注的眼神交流和适当的肢体语言,例如点头、微笑等,以表示我们在认真倾听。

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非常重要。

在表达时,要避免使用过于绝对或强硬的语言,以免给对方造成压迫感或引起反感。

尽量用平和、客观的语气阐述自己的看法,并且要确保自己的表达能够被对方理解。

如果对方对我们的观点有疑问或不理解,要有耐心地进行解释和说明。

提问是促进宗教交流的有效手段。

通过恰当的提问,可以进一步了解对方宗教的教义、仪式、修行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但提问时要注意方式和语气,避免提出具有挑衅性或冒犯性的问题。

同时,对于自己不熟悉或不确定的问题,不要随意猜测或妄加评论。

在宗教交流中,避免争论是很明智的选择。

宗教信仰往往是个人内心深处坚定不移的信念,争论很难改变对方的观点,反而容易引发冲突和矛盾。

如果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我们可以尝试以平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寻求共同点,强调彼此在追求真、善、美等价值观方面的一致性。

文化背景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同的宗教往往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了解对方宗教所产生的文化环境、历史渊源和社会影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宗教信仰和行为方式。

这不仅有助于避免误解,还能为更深入、更有意义的交流奠定基础。

宗教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宗教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宗教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言宗教作为人类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宗教领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宗教信仰者本身,也对社会和全球稳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宗教领域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改善的方法。

1. 宗教极端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是指某些信仰者出于狭隘的宗教观念,采取极端手段来推行自己的信仰,并对其他信仰持有歧视或暴力态度。

这种极端主义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安全威胁,甚至导致恐怖袭击等暴力事件。

解决方法: - 加强对宗教极端主义思想传播的监管,打击恐怖组织。

- 推动宗教间的对话与交流,增加相互了解与尊重。

- 提供平等机会和公正待遇,减少社会不公造成的失望和不满情绪。

2. 宗教与科学的冲突宗教与科学在某些领域存在着冲突。

一方面,宗教信仰者可能对科学理论和实证研究持怀疑态度,甚至拒绝接受科学观点;另一方面,科学家也可能对宗教信仰持有质疑或批评的立场。

这种冲突导致了一些问题,例如对进化论的争议和对医学科技的限制。

解决方法: - 加强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促进相互理解。

- 提倡宗教与科学的相互尊重和融合,在有限范围内接受并应用科学知识。

- 加强公众科学素养的培养,提高社会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

3. 宗教歧视和迫害在某些地区和国家,存在着对特定宗教信仰者的歧视和迫害现象。

这种歧视可能表现为剥夺权益、限制自由、社会排斥等形式,严重影响了个人的生活和发展。

解决方法: - 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保护宗教信仰者的权益和自由。

- 加强对宗教歧视和迫害行为的打击和制止。

- 推动宗教多元化和包容性,减少对其他宗教的偏见和歧视。

4. 宗教腐败在一些国家,宗教组织和宗教领袖可能涉及腐败行为。

这种腐败不仅损害了信徒的利益,也破坏了宗教组织的声誉和公信力。

解决方法: - 建立透明、公正的财务管理机制,加强对宗教组织财务活动的监督。

- 提倡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加强对宗教领袖的培训与监督。

宗教工作存在的问题民族宗教工作存在问题十篇

宗教工作存在的问题民族宗教工作存在问题十篇

宗教工作存在的问题民族宗教工作存在问题十篇宗教工作存在的问题:1. 宗教极端主义:一些宗教团体可能过分强调宗教信仰,甚至鼓励激进行为,导致社会动荡和冲突。

2. 宗教歧视:某些宗教组织可能对非信仰者或其他信仰群体持有不友好态度,甚至进行歧视和迫害。

3. 宗教独裁:一些宗教领袖滥用权力,对信徒进行控制和压迫,剥夺个人自由和独立思考的权利。

4. 财务不透明:一些宗教组织的财务情况存在问题,缺乏透明度和对外公开的义务,可能导致滥用资金。

5. 宗教欺诈:一些宗教领袖或传教士可能利用信仰的力量对信徒进行欺骗,从中谋取私利。

6. 宗教恶俗现象:一些宗教仪式和实践可能存在恶俗和迷信的现象,对社会道德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7. 非理性思维:一些宗教信仰可能鼓励迷信和非理性思维,不利于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

8. 宗教与政治勾结:一些宗教组织和政治势力相互勾结,导致宗教事务与政治权力交织,损害了宗教独立性和公正性。

9. 宗教造成社会分裂:宗教信仰可能导致社会分裂和敌对情绪,使民族和社会和谐受到威胁。

10. 宗教侵犯人权:一些宗教组织可能侵犯信徒个人权利,限制其自由表达、信仰和思想的自由。

这些问题展示了宗教工作中存在的挑战和不足,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解决,以促进宗教的和谐发展和社会进步。

宗教工作是一项具有重大影响力和责任的工作,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

下面将进一步讨论宗教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内容,以期提供更全面的了解和思考。

首先,宗教极端主义是宗教工作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宗教极端主义指的是某些宗教团体过分强调自己的宗教信仰,甚至鼓励激进的行为,并以此为借口制造社会动荡和冲突。

宗教极端主义的存在可能导致社会分裂、恐怖主义活动,甚至导致战争和流血冲突。

面对这个问题,宗教工作者应该以和平、理性、开放的态度,引导信徒正确理解和实践宗教教义,避免极端主义的滋生。

其次,宗教歧视是民族宗教工作中的又一个问题。

宗教对话是当代宗教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可以说是一个

宗教对话是当代宗教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可以说是一个

学生:刘强辅导老师:贾佑民神父神学三年级陕西天主教神哲学院2007年5月目录绪言 (1)第一章对话的根本问题和几重背景 (2)一、相互冲突的宗教真理 (2)二、文化、思想和学术背景 (3)1.历史或文化背景:地球村的形成 (3)2.观念或思想背景:思维方式的转变 (3)第二章几种宗教对话观 (5)一、宗教排他论 (5)1.作为正统立场的排他论 (5)2.巴特的排他论 (6)二、宗教兼并论与兼容论 (7)1.“梵二”与世界宗教对话 (8)2.拉纳的宗教兼并论 (9)3.汉斯.昆的宗教兼容论 (10)三、希克的宗教多元论 (11)1.宗教多元论的出发点 (11)2.多元论的假设与论证 (12)第三章关于对话方法论的批评与反思 (13)一、关于排他论的批评与反思 (13)二、关于兼并论的批评与反思 (13)三、关于兼容论的批评与反思 (13)四、关于多元论的批评与反思 (14)结语 (15)参考资料 (16)绪言宗教对话是当代宗教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可以说是一个前沿领域。

目前看来,它所涉及的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复杂且颇有争议的学术尝试:(1)“各宗教间的对话”(Interreligious Dialogue),这种尝试涉及的范围很广,像佛教与基督教的对话,基督教与印度教的对话,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对话,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方的对话,等等;(2)“本宗教内的对话”(Intrareligious Dialogue),譬如,佛教各宗派间的对话,新教各宗派间的对话,基督教内部天主教与新教的对话,等等;(3)“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对话”(Religion-Ideology Dialogue),比如,有些基督教学者试图与马克思主义学者展开对话;(4)宗教对话的基本理论或方法论问题。

可见,当代宗教对话作为一种新尝试,就性质而言是跨宗派、跨信仰、跨文化、乃至跨意识形态的。

在这短短的一章显然不能就上述复杂内容展开页面面观,我们的讨论重点将放在学理上,主要考察一下相关的文化与学术背景,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最后将落脚于现存的主要学术问题。

是否应该废除宗教传教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宗教传教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宗教传教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宗教传教辩论辩题。

首先,宗教传教辩论容易引发宗教冲突和矛盾。

宗教是一个极具个人信仰性质的话题,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坚持往往是不可动摇的。

因此,一旦涉及到宗教传教辩论,很容易引发信仰之间的冲突和对立,甚至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动荡。

例如,历史上宗教战争和冲突就是宗教传教辩论的产物,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的。

其次,宗教传教辩论容易伤害他人的宗教情感。

每个人对自己的宗教都有着深厚的情感,如果在辩论中出现了对他人宗教的贬低和攻击,必然会伤害到他人的情感,甚至引发个人恩怨。

这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不符合人们对于宗教自由的追求。

最后,宗教传教辩论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争端和纷争。

在辩论中,往往难免会出现争吵和争执,这种情况不仅会浪费时间和精力,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因此,废除宗教传教辩论辩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端和纷争,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宗教传教辩论辩题。

首先,宗教传教辩论是一种言论自由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言论自由是一项重要的人权,人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信仰。

废除宗教传教辩论辩题,就等于剥夺了人们表达宗教观点的权利,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其次,宗教传教辩论有助于促进宗教交流和理解。

通过辩论,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宗教的观点和信仰,有助于促进宗教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减少对他人宗教的偏见和误解。

这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有益的。

最后,宗教传教辩论有助于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辩论,人们可以针对宗教信仰展开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宗教素养和文化水平。

这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有益的。

综上所述,宗教传教辩论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的,废除宗教传教辩论辩题并不合理。

相反,我们应该通过合理的方式来促进宗教交流和理解,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宗教存在问题座会发言

宗教存在问题座会发言

宗教存在问题座会发言尊敬的主持人、尊敬的各位专家、尊敬的各位与会者:大家好!今天我要讨论的主题是宗教存在的问题。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然而,宗教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议题。

我将从多个角度对宗教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我想就宗教存在的问题从历史维度进行分析。

从古代到现代,宗教一直是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宗教往往会出现冲突和争端。

宗教战争、宗教独裁等问题频频发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这不仅是因为宗教的教义差异,还有宗教信仰被滥用、政治利益渗透等问题存在。

这些问题不仅摧毁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还违背了宗教本身所倡导的道德伦理,损害了宗教在人们心目中的信仰和尊严。

其次,我想从宗教存在对科学与现代思维的影响进行分析。

宗教的存在与科学的发展之间一直存在着紧张的关系。

因为宗教通常倾向于相信神秘的力量,而科学则追求推理与证据。

这导致了宗教和科学在解释世界和人类存在等方面存在分歧。

宗教对于超自然的信仰,往往阻碍了人们对科学真理的追求。

例如,曾经的宗教对于地心说的坚持,阻碍了人类对于地球是如何运转的真理的发现。

因此,宗教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它是否妨碍了科学的发展,是否阻碍了人类真理的追求。

除此之外,宗教存在也带来了一些实际和社会问题。

首先,宗教种族歧视问题。

在很多宗教群体中,往往存在着对于其他宗教信仰者的歧视。

这导致了宗教间的矛盾与冲突。

其次,宗教存在也导致了对于女性的歧视。

在许多宗教中,男性垄断着宗教权利和地位,而女性则被剥夺了平等、自由和尊严等基本权利。

这对于女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带来了阻碍。

另外,宗教存在还会导致盲从和教条主义的问题。

有些宗教信徒过分依赖于神灵或者宗教领袖的话语,缺乏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

这容易导致个体思想被束缚,无法自由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宗教存在所带来的对于个体自由的限制问题。

推进我国宗教中国话的思考

推进我国宗教中国话的思考

推进我国宗教中国话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宗教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

如何推进我国宗教中国话,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应该尊重宗教信仰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权利。

因此,政府应该尊重和保障公民信仰宗教的权利,不得干涉或限制宗教活动。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宗教的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应该加强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宗教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公民的宗教素养和道德观念。

政府和宗教组织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宗教教育的力度和质量,为公民提供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和精神食粮。

此外,应该加强宗教与社会的融合。

宗教是社会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的融合不仅能够加强社会凝聚力,也能够促进宗教的发展。

政府应该加强对宗教组织的支持,同时宗教组织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

最后,应该加强宗教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我国有着多个宗教,不同宗教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共同促进我国宗教的繁荣和和谐。

总之,推进我国宗教中国话需要政府、宗教组织和公民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我国宗教的繁荣和和谐。

- 1 -。

是否应该允许禁止宗教的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允许禁止宗教的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允许禁止宗教的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允许禁止宗教的辩论。

首先,宗教信仰是每个人的私人选择,应该受到尊重。

禁止宗教的辩论可以避免伤害他人的宗教感情,维护社会和谐。

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所说,“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但不得伤害他人。

”禁止宗教的辩论可以避免宗教冲突和仇恨言论的传播,有利于社会稳定。

其次,宗教信仰是人们心灵的寄托,禁止宗教的辩论可以保护人们的精神需求。

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说,“信仰是人生的支柱,不应该被轻率对待。

”禁止宗教的辩论可以避免对人们信仰的嘲讽和质疑,保护人们的心灵健康。

最后,宗教信仰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禁止宗教的辩论可以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遗产”的理念,禁止宗教的辩论可以避免对他国宗教和文化的侵犯,促进世界各国的和谐共处。

反方观点,不应该允许禁止宗教的辩论。

首先,言论自由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禁止宗教的辩论是对言论自由的侵犯。

正如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所说,“言论自由是美国的基石,不容侵犯。

”禁止宗教的辩论会限制人们表达观点的自由,损害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其次,宗教信仰是人们的精神需求,禁止宗教的辩论会剥夺人们探讨宗教问题的权利。

正如印度哲学家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所说,“宗教是人类精神的一部分,不容剥夺。

”禁止宗教的辩论会阻碍人们对宗教问题的探讨和思考,限制人们的精神追求。

最后,宗教信仰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禁止宗教的辩论会损害文化多样性。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宝贵财富”的理念,禁止宗教的辩论会限制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交融,阻碍世界文明的发展。

综上所述,禁止宗教的辩论应该被允许,因为它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保护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禁止宗教的辩论是对言论自由的侵犯,剥夺人们探讨宗教问题的权利,损害文化多样性。

是否应该取消宗教传教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取消宗教传教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取消宗教传教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取消宗教传教辩论辩题。

首先,取消宗教传教辩论辩题是为了尊重每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是个人的私人信仰,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信仰,并且不应该被迫接受他人的宗教传教。

正如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曾经说过,“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没有人应该因为自己的信仰而受到歧视或者迫害。

”。

其次,宗教传教辩论容易引发宗教冲突。

历史上有许多因为宗教传教而引发的战争和冲突,这些冲突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取消宗教传教辩论辩题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再者,宗教传教辩论容易伤害他人的感情。

每个人对自己的宗教信仰都抱有深厚的情感,如果在辩论中攻击他人的宗教信仰,很容易引起他人的愤怒和伤害。

因此,取消宗教传教辩论辩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友好。

综上所述,取消宗教传教辩论辩题是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

反方观点,不应该取消宗教传教辩论辩题。

首先,宗教传教辩论是一种言论自由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言论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信仰。

取消宗教传教辩论辩题意味着限制了人们的言论自由,这是不合理的。

其次,宗教传教辩论有助于促进宗教的交流和对话。

通过辩论,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宗教的观点和理念,有助于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曾经说过,“只有通过辩论和对话,人们才能找到真理。

”。

再者,宗教传教辩论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

通过辩论,人们可以学会分析和评判不同的观点,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是有益的。

综上所述,不应该取消宗教传教辩论辩题,因为它是言论自由的体现,有助于促进宗教的交流和对话,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是否应该禁止宗教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禁止宗教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禁止宗教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禁止宗教辩论辩题。

首先,宗教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信仰和情感,很容易引发争端和冲突。

一旦涉及宗教辩论,就很容易激起人们的情绪,导致言辞激烈甚至引发暴力事件。

例如,历史上的宗教战争和冲突就是因为宗教信仰的差异而引发的,这给社会和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其次,宗教是个人的隐私和自由,不应该成为公共辩论的对象。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信仰的权利,而宗教辩论可能会使人们感到被侵犯和歧视。

正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经说过,“我们不是一个基督教国家,我们是一个包容多元宗教的国家。

”这表明宗教是个人的选择,不应该成为公共辩论的对象。

最后,宗教辩论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和动荡。

一旦宗教辩论成为公共话题,就很容易分裂社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例如,一些国家因为宗教冲突而陷入长期的动荡和内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综上所述,基于社会稳定和个人自由的考虑,应该禁止宗教辩论辩题,避免因宗教问题引发的社会动荡和冲突。

反方观点,不应该禁止宗教辩论辩题。

首先,宗教辩论是人们表达自己信仰和观点的一种方式,是言论自由的体现。

禁止宗教辩论辩题会限制人们的言论自由,违反了人权和民主的原则。

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曾经说过,“言论自由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即使是对真理的限制。

”这表明言论自由是至关重要的,不应该因为宗教而受到限制。

其次,宗教辩论是人们了解不同宗教观点和文化的途径,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禁止宗教辩论辩题会使人们对其他宗教和文化缺乏了解,容易产生偏见和歧视。

正如印度的民权领袖甘地曾经说过,“我们必须尊重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和平共处。

”这表明宗教辩论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最后,宗教辩论是思想碰撞和交流的一种形式,有利于促进人类的思想进步和发展。

禁止宗教辩论辩题会限制人们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不利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宗教领域新问题调研报告

宗教领域新问题调研报告

宗教领域新问题调研报告宗教领域新问题调研报告引言:宗教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对于人们的信仰、道德观、价值体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宗教领域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报告将针对宗教领域的新问题展开调研,并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年轻一代对宗教的态度变化随着现代教育的普及和社会观念的变革,年轻一代对宗教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怀疑宗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甚至对宗教抱有冷漠和不信任的态度。

这种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科学知识的普及、社会多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等。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宗教团体可以加强与年轻人的沟通和交流,积极回应他们对于宗教的质疑,并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扩大宗教传播的影响力。

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宗教和科学作为两种不同的信仰系统,其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进步,一些科学发现和理论与宗教信仰存在冲突,使得宗教在科学中的地位受到了质疑。

然而,很多宗教信仰与科学并不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辅相成。

宗教团体可以通过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解读,展示宗教与科学的和谐共生,从而增加公众对宗教的信任和认同。

三、宗教与社会伦理的关系宗教的伦理观念和价值体系对于社会的道德建设和秩序维护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多元化,一些传统的宗教伦理观念逐渐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冲突。

比如,性别平等、同性恋权益等议题引发了宗教与社会伦理之间的矛盾。

宗教团体需要面对这些矛盾,积极倾听社会各方声音,调整传统观念,推动宗教伦理观念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协调与整合。

四、宗教与社会和谐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使得社会面临宗教信仰冲突的问题。

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和动荡。

为了维护社会和谐,宗教团体需要加强相互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平等、尊重和包容。

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也可以为宗教和谐提供支持和合作,通过法律法规和教育宣传等手段促进宗教与社会的融合与共融。

当代宗教冲突与宗教对话研究

当代宗教冲突与宗教对话研究

当代宗教冲突与宗教对话研究*导读:宗教冲突与宗教对话均是国际宗教学界所关注的重大课题。

德国著名学者……宗教冲突与宗教对话均是国际宗教学界所关注的重大课题。

德国著名学者汉斯昆(HansKung)强调: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民族、国家乃至文明之间的和平;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就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

关于这个重大课题,本文将分上、下篇展开深入探讨:一是宗教因素与宗教冲突,在这部分讨论中,我们力求通过分析地区冲突中的宗教因素来认识当代宗教冲突的错综复杂性,并进而深思宗教因素及其影响;二是宗教对话与世界和谐,在这部分讨论中,我们通过考察宗教对话的理论难题和三种立场,致力于发掘共建和谐世界的中国文化资源。

*上篇:宗教因素与宗教冲突一、地区冲突中的宗教因素冷战结束后,尤其是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以来,不但成为国际媒体上的一个热门话题,而且成为国内外理论界的一个大课题。

我们认为,研讨这个重大课题时,首先有必要明确界定宗教冲突概念,否则不但难以把握问题实质,展开深入思考,反而易于人云亦云,因夸大宗教冲突而流于文明冲突论的偏颇思路。

严格说来,所谓的宗教冲突是指主要由宗教的原因所引发的冲突现象,主要表现为不同的宗教或教派之间的战争或暴力事件。

就此严格定义而言,近些年来,国内外新闻界和理论界所关注的宗教冲突问题,主要不是指直接的或单纯的宗教冲突现象,而是意指当今世界上的诸多地区冲突或国际热点问题几乎都有不可忽视的宗教因素或宗教背景。

下述典型的地区冲突或热点问题,可证实这一点。

*1*.阿以冲突中的宗教因素阿以冲突是指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武装冲突,被研究者们看做当今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引发战事最多、波及国家最广、调停难度最大的地区冲突。

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它与阿拉伯国家频发激烈的武装冲突,主要包括四次中东战争(1948、1956、1967、1973年)、两次黎巴嫩战争(1982、2006年)、两次巴勒斯坦起义(1987-1993年、2000-2003年),以及哈马斯与以色列的两次武装冲突(2006、2008-2009年)。

推进我国宗教中国话的思考

推进我国宗教中国话的思考

推进我国宗教中国话的思考
随着中国的发展,宗教在中国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着众多的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宗教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推进中国的宗教话语。

在中国,宗教话语的推进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如政治、文化、社会等。

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如何推进中国的宗教话语。

政治因素是推进中国宗教话语的重要因素。

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保障宗教信仰的自由和权利。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宗教组织的管理和监督,防止一些极端宗教组织的滋生和发展。

文化因素也是推进中国宗教话语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宗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对宗教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宗教文化的研究和探索,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中国的宗教文化。

社会因素也是推进中国宗教话语的重要因素。

社会应该加强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和理解,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宗教教育的推广和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宗教文化。

推进中国的宗教话语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我们需要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推进中国的宗教话语,促进中国的宗教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宗教研究中的话语权问题
郭长刚张凤梅
2013-1-10 12:51:11 来源:《中国宗教》2011年第8期以建构于西方语境的宗教观念和理论来解读中国的宗教问题,不可避免会造成误读以及理论和政策上的困境。

要摆脱这种误读和困境,中国学者必须检讨宗教研究中所使用的西方话语体系,并通过探讨中国宗教信仰的特色,确立自己的话语权。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宗教对全球政治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就我国情况而言,宗教既关乎社会内部的和谐与稳定,又影响我国的国际交往与联系,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宗教信仰状况及宗教政策多有误解,并时有歪曲和攻击,这一方面是出于其政治和意识形态目的,另一方面也与宗教研究的话语体系直接相关:以建构于西方语境的宗教观念和理论来解读中国的宗教问题,不可避免会造成误读以及理论和政策上的困境。

要摆脱这种误读和困境,中国学者必须检讨宗教研究中所使用的西方话语体系,并通过探讨中国宗教信仰的特色,确立自己的话语权。


根据宗教社会学理论,宗教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是因为它具有某种功能,能够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某种需要。

如马林诺夫斯基就指出,“宗教并非产生于人类的沉思或反省,也非产生于幻觉或误解,而是产生于人类生活的现实不幸,产生于人类计划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强烈的个人依恋与死亡这一最令人感到无奈和绝望的事情的存在,是宗教信仰的最主要源泉”。

因无力控制生存环境而导致困惑,邪恶和不幸又让人备感无助,宗教则可以让人感到有一种比自身强大的力量和希望。

马林诺夫斯基的这种功能主义把宗教的存在归因于人类个体的基本需要、内驱力和情绪,具有个体主义的和心理学的特征。

拉德克力夫-布朗提出了另一种功能主义,即结构功能主义,认为宗教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或结构的需要。

在他看来,社会的稳定需要有对价值、信仰和准则的大体一致的认识,宗教仪式可以加强整个社会的信仰结构、价值观念和社会
准则,因为对地狱的恐惧、触犯了神明后的焦虑,或者对恶魔诱惑的担心等,都有助于保障社会的一致。

涂尔干的隐喻平行原则也可归于这种结构功能主义。

涂尔干认为,神圣世界是平行于世俗世界的,那些有可能引发社会秩序混乱的行为模式之所以被禁止,是因为害怕遭到来自上天的惩罚。

按照涂尔干的观点,上帝实际上就是社会的隐喻,崇拜上帝就是崇拜自己的社会,人们意识不到这种投射过程,禁忌以及道德准则等就变成了不容置疑的绝对律令了。

在西方宗教话语体系中,宗教实际上就是指这种具有结构功能的宗教,因为它有自己的道德秩序观念,要求信徒的主观生活必须服从于更高的具有超验意义的权威、善或真理,其核心价值就是要服从权威,这个权威实乃宗教自己的组织——教会。

因此,宗教在西方的语境中是一种秩序意识形态,它与世俗政权必然构成一种竞争关系。

基督宗教产生之初与罗马帝国的关系,以及中世纪时期罗马教会与欧洲各世俗王权之间的关系,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种竞争关系。

构建在这种政教竞争与张力语境中的西方政教分离观念,目的之一即在于消弭政教之间的这种竞争和张力。


随着当今全球政治的发展和文化多元意识的提高,不少学者开始认识到,西方的宗教理论包括政教分离原则等,其适用性是有限的,并非放诸四海而皆准。

纽约城市大学著名人类学教授和后殖民理论专家塔拉尔·阿萨德就认为,“宗教与权力分离是一种西方模式”,普遍适用的宗教定义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宗教的各构成要素都受到具体历史条件的制约,把宗教看作一种跨历史、跨文化现象不过是现代西方的概念,“是权力建构了宗教意识形态,建立起某种宗教具备独特个性的前提条件,并规定了特定的宗教实践与话语,产生了特定的宗教知识”。

加州大学里弗赛德分校宗教学教授伊万·斯特伦斯基更直截了当地指出,人们在谈宗教的时候,常有意无意地进行选择和决定,或干脆出于自己的目的进行取舍,如传教士在遭遇佛教时,出于传教的目的,把佛教看作一种哲学而非宗教,认为宗教必须与上帝有关;而涂尔干则认为构成宗教最重要的要素就是神圣,这样佛
教就变成了一种宗教,涂尔干这样定义的目的是为了把整个人类社会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国际著名宗教与全球政治专家、前美国宗教学会主席马克·尤尔根斯迈耶教授更关注西方宗教观念在应用于其他社会后所产生的后果。

他在《全球反叛:宗教对世俗政权的挑战》一书中指出,当年西方人“以近乎传教士的热情”将政教分离原则输往亚、非地区,认为这是“西方送给世界公共生活领域的一份最好遗产”,实际上却给这些地区的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埋下了隐患,“而当今伊斯兰世界宗教政治的发展,更证明了西方人这种移花接木的失败”。

由于认识到西方传统宗教观念的局限性,学者们开始从更加多元的视角去思考宗教理论和宗教问题。

2005年,美国著名宗教哲学和神学教授大卫·格里芬主编的《深度宗教多元主义》一书集中探讨了宗教的多元含义,尤其是宗教定义的去西方化问题,认为目前西方对宗教的定义完全是从基督宗教发展而来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又一表达”,因为它完全按照西方基督宗教的标准“决定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其实,即使在西方,基督宗教产生之前的希腊、罗马的宗教信仰,也更像马林诺夫斯基所分析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体心理或灵性的需求,无论是以宙斯(朱庇特)为主的奥林匹亚神系崇拜,还是具有神秘特征的俄耳普斯崇拜、密特拉崇拜等,无不是如此,其与世俗政治的关系也是和谐共处的,并不存在严重的张力和竞争。

从这一历史维度来看,基督宗教产生之后西方社会的宗教以及政教关系等问题,似乎更像是一个特例,而并非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文化存在。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国家。

我国的佛教、道教以及各种民间信仰,更近于马林诺夫斯基的个体需求性质,与其说是一种意识形态,毋宁说是一种个人心理或灵性的满足与追求(而在西方宗教理论的框架下,许多中外研究者包括一些著名学者认为我国没有宗教,中国人大多不信仰宗教)。

各教之间未发生过大规模流血冲突,没有西方宗教史上那样残酷的长期的宗教战争,儒释道和平共处,在理论上关系日趋密切,外来宗教也在这种宽松氛围之下自觉接受其他宗教的影响。

在政教关系方面,我国历史上的政教关系主要是一种“政主教从”的关系,尽管历史上也曾偶尔出现过迫害宗教事件,如“三武一宗”灭佛、北齐文宣帝禁道等,但都是暂时性的。

大量证据表明,在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下,一种宗教只要不对社会构成挑战,不刻意谋取政治经济利益,就能享受到广泛的信仰自由。

这与洛克所主张的政教分离理论其实颇为类似,甚至直接就是洛克所追求的理想的政教关系,即信不信神、信什么神是自己的问题,只要不在公共领域中挑战政府的权威,政府就不会多加干涉。

当代许多西方学者也认识到了中国宗教不同于西方基督宗教的方面。

如著名英国宗教学教授尼尼安·斯马特就认为,西方宗教具有组织体制化特征,但如果从组织化视角来探求中国宗教的特征就会陷入误区:“社会学家把宗教组织分成教会、教派、宗派时,明显是按照西方,尤其是基督宗教现象来划分的……在传统中国是一种复杂的四种或四种以上传统的共生:道、儒、佛和民间信仰的共栖共存。

”已故著名华裔美国学者杨庆堃提出的制度性宗教与弥散性宗教概念,以及西方式制度性宗教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运作,而中国式分散性宗教则作为世俗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发挥功能的论述,对中国宗教研究的话语建构更具有开创性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当代宗教研究中必须从更多元的视角来看待宗教,尤其是要充分认识到宗教满足人类个体心理和灵性需求的维度,应该说,宗教的这一维度与其结构功能或制度化层面相比,更具原生性和普遍性,同时也更具灵性和现实超越性。

由这种个体性宗教发展为体制性宗教,不仅是一种个案现象,而且还使得宗教更偏向于进行社会控制的俗世取向。

关于这一点,涂尔干的隐喻平行原则其实已经暗含了,而威廉·詹姆斯的分析则更加直白。

威廉·詹姆斯认为,个体宗教体验是深埋在私人内心中的经验,根植于意识的神秘状态之中,一旦体制化,形成教会组织,便开始谋求自身利益,追逐世俗世界的权力,也就会导致灵性的堕落。

詹姆斯说,“综观一下历史,我们会发现,是宗教的天才们吸引了追随者,产生了由同情者们汇成的各种群体,这已形成了
一种规律。

当这些群体强盛到足以组织自身时,它们就成了拥有自己共同野心的教会机构。

于是,政治的精神和独断统治的强烈欲望很容易渗入其中,并且玷污了原本纯洁的东西”。

近年来,传统宗教信仰模式的影响力在欧洲社会有所下降,教会成员数量以及一些地区神职人员数量减少。

但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信徒称自己追求的是精神生活,而非宗教生活,一些人甚至提出所谓“信仰而不归属”的说法,声称自己虽然不经常参与教会活动,但并非没有信仰,这其实是从衍生性的体制性宗教向原生性的个体性宗教的一种回归。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发展中大国,我们的学者应该通过探讨我国及世界各地区、各文明、各历史阶段宗教信仰的发展特点,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在宗教问题上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论范式和学术话语,对源自西方语境的宗教话语体系必须有清醒的分析和认识。

某些西方势力把政教关系理论当作普世价值强行推销和运用,对正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而言,非但不具有建设性意义,反而会起到解构社会的作用。

(作者郭长刚、张凤梅,工作单位为上海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