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小课题研究”

合集下载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作者:张敬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年第02期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合作交流。

我在物理课堂上尝试运用研究性学习。

最近,物理课上学习了声音,有学生问:“我们常见的乐器是利用什么原理演奏的?”当时我并没有着急回答这位学生的问题,而是请她上网搜索并总结常见乐器的分类,第二天在课堂上分享给全班同学。

学生对于乐器发声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我引导学生以“对几种常见乐器发声原理的研究”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首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学生根据个人知识、兴趣、能力进行分工,课题组成员讨论并撰写课题研究方案,教师讲解研究方案的内容和要求。

学生通过查找文献或者上网搜索了解乐器的振动特点,以及由其导致的音色、音调特点。

经过前一阶段的准备工作,学生已经对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根据实验的需求,学生从物理实验室借来朗威传感器、从音乐教室借来军鼓、尤克里里和葫芦丝,按照常见乐器的三个分类,各选取一种代表性乐器进行研究。

教师负责组织研究小组的研究活动,同时监控研究小组的活动进程,对需要帮助的小组或者个人给予资源、技术、方法等方面的支持。

学生先探究打击乐器的代表鼓的发声原理。

用不同力度击打鼓面,两次波形振幅不同,力度大振动幅度大响度大;尽量用相同力度在松紧不一样的鼓面上击打,鼓面的松紧程度不同,单位时间鼓面振动的次数不同也就是频率不同,鼓的音调也就不同。

之后,探究弦乐器的代表尤克里里的发声原理。

用大小不同的力度拨动同一根弦,第一次力度大,振幅大响度大,第二次力度小,振幅小响度小;用同样的力度拨动粗细不同的弦,第一次弦比较粗,振动的频率较慢,发出的音调低,第二次弦比较细,频率较快,发出的音调高。

改变有效的发声长度,声音的音调会发生改变,发声长度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发声长度越长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最后,探究管乐器的代表葫芦丝的发声原理。

指导学生开展“微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全文)

指导学生开展“微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全文)

指导学生开展“微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微课题”指一些小型的与学生生活或学习有关的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微课题与通常应用题不同,微课题中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或学习,需要学生将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模型,然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微课题研究具有“耗时短、操作易、效果好”等特点,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指导学生开展微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当前所学知识和方法,发掘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问题可由学生自己提出,也可由教师提出。

2.研究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得出结论: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得出相关结论。

二、微课题研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量力性原则微课题研究性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经验出发提出问题,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最好结合学生当前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

2.实践性原则微课题研究性学习应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让学生亲身参与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研究全过程,让学生将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3.探究性原则微课题研究性学习应突出探究性,让学生确定研究方案、自己选择方法,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三、微课题选题方向微课题研究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依托,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其选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从应用知识和方法角度发掘课题如学生学习解三角形后,可让学生研究如何测量远处两座山峰的距离、山的高度、河的宽度等;当学生学完均值不等式后,可让学生研究易拉罐的容积最大问题;学习数列后,可让学生研究分期付款问题、汽车保有量问题等。

2.从学生的生活或学习中寻求需解决的问题如在学习过程中,可对一些有价值的结论进行推广、深化等。

如由椭圆的某些性质,研究双曲线是否有类似的性质,能否将问题一般化;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等等。

四、微课题研究案例案例1:人的脚的大小与身高关系调查研究1.课题的选取过程我们学习相关性检验时,了解到“吸烟与患肺癌”有关系,为了了解生活中更多相关现象,我们小组通过讨论,选择了身边有关课题。

如何开展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如何开展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如何开展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介绍如何开展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并提出一些实施方法和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科研精神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需要在培养其研究意识和科研精神的基础上展开。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问,激发其对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科研的兴趣。

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和内容在开展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之前,需要确定研究的主题和内容。

主题可以选择与学科知识相关的热点问题或者学生自身感兴趣的主题。

内容可以是具体的实证研究或者理论性的研究,需要符合学科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科学研究方法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巧,例如观察、实验、访谈等。

通过实践操练,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四、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一起讨论、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同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开放式实验或者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五、引导学生总结和展示研究成果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写论文、制作海报、演讲等形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同学和老师展示。

通过展示,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也可以从其他同学的研究成果中获取启发和借鉴。

六、评估和反馈学生的研究成果评估和反馈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评价,包括对思维深度、方法运用、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同时,还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指导他们改进不足和提高研究能力。

小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4.成果评价要公平、公正、公开,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本方案旨在为小学小课题研究提供指导,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小课题研究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前言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下,小学阶段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此类活动,学生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本方案旨在为小学小课题研究提供一套详细且具有操作性的指导,确保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学生根据兴趣和知识背景提出研究课题。
-教师指导学生筛选课题,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2.组建研究团队
-学生根据课题性质和兴趣,组建研究团队。
-每个团队推举一名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团队工作。
3.制定研究计划
-研究团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时间安排等。
-教师审核研究计划,确保其合理性和可行性。
1.遵循学术道德,严禁抄袭、剽窃现象。
2.教师关注研究过程,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3.加强小课题研究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4.确保成果评价的公平、公正、公开。
八、总结
本方案旨在为小学小课题研究提供详细指导,助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成长与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方案。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小课题研究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设立评审团,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3)根据评价结果,给予优秀研究成果奖励。
五、组织保障
1.学校成立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负责对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2.各班级设立小课题研究指导教师,负责本班级学生的课题研究指导工作。
3.学校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包括图书馆、实验室、网络资源等。

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步骤简介在21世纪,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有效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步骤,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 选题与定义问题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主题对于科学研究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激发兴趣和展示实际案例等方式帮助学生找到感兴趣且有挑战性的主题。

确定好研究主题后,引导学生定义明确、具体和可操作性强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展开研究工作。

2. 文献综述引导学生进行文献综述,帮助他们了解当前已有知识和相关研究进展。

这有助于学生建立基础知识,并发现自己的研究点在哪些方面还有待拓展或深化。

指导他们审查文献、收集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

3. 设计实验或调查有效的科学研究需要恰当的实验设计或调查方案。

引导学生确定适当的实验变量、控制变量和测量方法,并帮助他们规划实验步骤或问卷设计,确保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4. 数据收集与分析引导学生收集数据,并教导他们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和图表工具进行数据分析。

这一步骤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科学思维,从而推动他们进行正确、准确的分析和结论。

5. 结果展示与总结最后一步是引导学生将研究结果以清晰、准确又有说服力地方式呈现出来。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撰写报告、制作海报,甚至组织讨论会或展示会等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

在总结中,引导学生回顾整个研究过程,评估自己的工作,并分享吸取到的经验和教训。

总结通过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步骤,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全面提升科学研究能力。

这些方法包括选题与定义问题、文献综述、实验或调查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以及结果展示与总结。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批判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以上内容由百科全书小助手根据您提供的主题和要求编写,避免从其他来源复制粘贴以保证原创性。

让小课题研究引领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成长

让小课题研究引领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成长

让小课题研究引领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成长关注学生情感领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关注与对生活的热爱,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中,我们以生活化问题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通过开展小课题驱动下的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成长,促进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确定研究主题新课标指出:要注重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遵循这一方针,我们要求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身边熟悉的事物中确定研究课题,以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兴趣。

例如,渔网制造业是当地经济开发的一个热点,渔网是大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项目。

于是,学生对渔网的特点、生产制造、销售出口以及利用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调查,从而把“渔网业历史与发展”确定为研究课题,然后通过网上浏览,获取对当地渔网业“基本问题”的初步认识,为渔网业的研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分析目标,确立行动计划在确定了合适的研究主题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对研究对象、地点、时间、人员等进行合理分工,对记录方法、研究成果的展现形式等进行周密考虑,以便于探究活动的顺利启动。

例如,为了使研究活动安全、方便,我们针对双休日实施了村组研究形式。

所谓村组,就是以本村学生为小组,在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指导下进行分工合作活动的单位。

村组由组长、组员及相关导师组成,活动内容主要是参观、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

村组活动需经导师同意并经校方批准后方可执行,活动前落实好安全预案,保证组员安全。

例如,渔网业研究村组是这样合作的:一庄村组,考察渔网业的历史生成,亲身体验认识渔网;二庄村组,考察渔网的加工现场,了解渔网的生产流程;三庄村组,了解渔的销售情况;四庄村组,问卷调查,了解群众对渔网的认识及发展建议。

三、网上学习,实践验证创新学生在实践中考察后,还需要通过网上学习,进行验证和总结,因此搭建网上学习平台是提高学生探究实践活动效率的重要步骤。

小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小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始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因此,小学小课题研究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培养兴趣的方式逐渐受到重视。

二、目标:通过小课题研究,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和科学探索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学科能力。

三、实施步骤:1.确定小学小课题研究的主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指导和学科的要求来确定小课题的主题。

2.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根据主题,制定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和调查问卷等工具。

3.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课题的研究和调查。

4.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教师根据学生的课题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验、网上调研等形式的研究。

5.整理研究成果:学生根据课题研究的结果,整理研究报告,包括研究过程、结果以及对结果进行的分析和总结。

6.展示和评价:学生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并进行互评和评价。

四、资源准备:1.实施小课题研究需要准备一定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以便学生进行研究。

2.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提高对小课题研究的理解和指导能力。

3.学校可以提供一定的实验设备和实地考察的经费支持。

4.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解答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问题。

五、预期效果:通过小课题研究的实施,学生将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提高科学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学生将通过小课题研究形成对课题和问题的深入理解,提高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学生也可以通过小课题研究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实施时间:小课题研究可以作为课外活动进行实施,也可以作为课内活动进行实施。

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教师的安排进行时间的确定。

七、评价方式:小课题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研究报告和研究成果展示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研究过程、听取学生的口头汇报等方式进行评价。

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

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

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新课程改革这一大背景下,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特别是我校开展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开放教育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活动,把学生活动从课堂延伸到了家庭,从学校扩展到了社会,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更是刻不容缓。

因此,我们今天在这里和学校的骨干老师们一起交流探讨一下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请与会老师带动组内教师,积极发动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活动,采取有效策略认真做好小课题研究活动的辅导工作。

一、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确立小课题对于所研究的小课题,可以是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或师生共同提出。

对于小课题的确立,教师不要包揽一切,自己作出决定,而是要把自己放在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位置,由学生自主确立小课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那么如何引导小学生自主提出并确立适于研究的小课题呢?一定要遵循应用性、开放性的原则。

如以“你最乐于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或“你身边和周围环境中存在哪些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为题,广泛征集学生意见,让他们充分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积极开动脑筋,大胆质疑,人人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最乐于探究的的问题——小课题,教师还应着重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应适于探究,不宜过大。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过程中的辅导策略(1)宣传发动宣传发动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

在活动发起阶段,可以班队会主题活动的形式给学生上好“起始课”,向他们宣传进行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介绍国内外、校内外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成绩、经验和体会,广泛宣传发动学生自主参与活动。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问题”是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灵魂,有了问题,研究活动才有动力和创新性。

在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中,“问题”是活动内容呈现的主要方式。

发现问题是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前提。

如何开展小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活动

如何开展小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活动

如何开展小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活动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至关重要。

研究型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介绍如何开展小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活动,帮助他们积极参与、探索和学习。

1. 设定合适的主题和目标为了让小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研究型学习活动,我们需要设定合适的主题和目标。

主题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关,并能引发他们的兴趣。

目标应当具体清晰,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预期成果。

2. 提供资源和材料支持为了帮助小学生展开研究活动,我们需要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材料支持。

可以准备相关书籍、资料、图片、视频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深入研究主题。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采访等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

3.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为研究型学习活动的核心,问题的提出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

鼓励他们提出开放性、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4.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验研究型学习活动需要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验,以便获得更直接的体验和实践。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实地或进行实验,让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和了解问题的实质。

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引导学生分析和整理数据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收集到一些数据和信息。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结论。

可以通过图表、表格等形式来呈现数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展示研究结果。

6.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在研究型学习活动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让他们通过分析和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想法。

7. 结合展示和评价研究活动的最后,需要让学生对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

可以组织展示活动,让学生向其他同学和老师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研究

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研究

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研究研究性学习是指通过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本文将探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研究。

一、选择合适的小课题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研究之前,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小课题。

合适的小课题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 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兴趣相关:学生对课题感兴趣,有一定的背景知识,能够主动参与研究过程。

2. 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小课题既不能太浅,也不能太深,能够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进行研究。

3. 可行性较高:要考虑到课题的实施条件,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必要的资源和指导。

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研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 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要培养对问题的敏感性和意识,能够准确定位、提出问题。

2. 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学生要学会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

3. 实践操作能力:学生要能够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掌握实验技巧,进行实践操作。

4. 数据分析和表达能力:学生要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并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三、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研究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研究中,教师需要扮演导师的角色,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启发,同时保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以下是一些引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1. 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设计研究方案:学生需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目标,设计相应的研究方案,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等。

3. 实施研究:学生按照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或调查,并及时记录和整理所采集的数据和信息。

4. 数据分析和结果表达:学生需要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将研究结果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表达,可以通过报告、PPT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让研究助力教学与成长—中小学小课题研究策略例说

让研究助力教学与成长—中小学小课题研究策略例说

让研究助力教学与成长—中小学小课题研究策略例

研究助力教学与成长,即为面向教学成长营造有价值且用以指导任务分配和学习内容的教学环境。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用可行的策略来加以落实。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中小学小课题研究策略,帮助学生立足真实的社会场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题选择:首先,要确定课题的主体(如学生),内容(如相关关注的社会问题),以及执行的范围(如学校、社区等)。

在课题选择上,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和探索,让他们以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和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内容:确定课题后,要明确学生的研究内容,可以为学生创建以研究为重点的课程结构,包括:学生调查、实践设计、实验和分析等。

三、实施过程:实施研究项目,需要给学生明确各个步骤,比如:课题探究、研究报告,有利于管理教学过程和实施教学内容。

四、评价机制:要设定一个适宜的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成果。

评价也可以鼓励学生努力投入,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同时,学校可以定期审查和反馈学生研究的各个阶段,积极指导学生,确保教学质量。

通过上述四个策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以更有效的方式落实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最终,这一改革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展视野,提升实践动手的能力,拓展思维,不断探索学习的可能。

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研究

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研究

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研究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小课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将探讨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具体步骤以及带来的益处。

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与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此外,研究性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他们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步骤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 选择课题: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寻找问题,并确定一个能够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

2. 探索研究问题:学生需要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实验、调查问卷等方法来深入研究选定的课题。

这一步骤需要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工具。

3. 分析研究结果: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应该能够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并进行分析。

通过比较和归纳等方法,学生可以对研究结果进行理性分析和推理。

4. 提出解决方案: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学生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

这一步骤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独立的、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5. 总结和展示成果:学生需要整理和总结他们的研究成果,并通过报告、展示、演示等形式向他人进行展示。

这一步骤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并增强他们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自信心。

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益处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带来许多益处。

首先,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

此外,研究性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强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同时,研究性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

“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小课题研究”报告

“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小课题研究”报告

“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小课题研究”科技实践活动报告负责人:淳安县千岛湖镇第一小学朱建明张育梅一、活动意义: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方式为落脚点。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习以为常地以“接受─记忆─再现”为特征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成了知识被动接受者,他们只能凭机械记忆,不会(也不可能)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问题,主动解决问题,这与目前形势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必须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以“探究─发现─创变”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

“小课题研究”学习活动,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课堂到课外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世界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包括与人合作、自主决策、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等技能,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实施过程(一)、活动计划1、活动对象:五、六年级9个班计376人2、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

3、活动时间:每周一节活动课,外出活动放在双休日。

4、活动主题:千岛湖“环保”和学生身边的“事物”。

(二)、活动进度安排:第一阶段:2001年12月至2002年2月,发动宣传,拟定活动方案,•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2002年3月──2002年11月,实施活动方案,阶段性成果总结。

1、学生小课题申报。

(2002年3月)2、学生小课题研究。

(2002年4月——8月)3、学生研究成果展示交流。

(2002年9月)4、补充、完善。

(2002年10月)5、学生撰写研究报告。

(2002年11月)第三阶段:2002年12月,课题验证,总结评价,撰写活动报告。

(三)、成果形式:1、活动总结报告2、学生小课题研究报告3、活动照片、录象等(四)、组织方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根据需要集中辅导。

小组合作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小组合作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小组合作中如何引导学生实行探究性学习一、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1.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

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供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材料愈新奇愈有挑战性,那么学生追求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就愈强。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增强探究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奇特的、大胆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猜想。

3.鼓励学生有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教学时,教师要自觉协助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注重发展小学生的主体性,理应在学生主动求知的爱好激发、主动求知的方法和水平习得、主动求知的探索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做好文章。

注意营造民主氛围。

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培养其主体意识,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伙伴型合作关系,以树立学生学习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主的意识,便于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教师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动者。

做到教态亲切,情绪饱满。

教学中多翘拇指,多表扬。

发现问题,即时指导。

1.鼓励学生搜集信息,分析、加工、使用信息是实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必备基础。

要获取知识,首先要获取相关信息。

如果像传统学习中的只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信息量就太小了,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

所以,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非常重要。

2.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来说之,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们每位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此责,利用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水平,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在小学教学创新中如何促进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小学教学创新中如何促进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小学教学创新中如何促进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对当前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研究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实施创新教学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就我在尝试实施创新教学的实践来看,在小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那么如何引导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呢?一、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注重以下几个环节研究性学习并非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也不同于偏重少数特长生的课外活动,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

这里我们特别要弄清楚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经历研究过程获取知识,同时获得研究的体验从而形成研究意识、培养研究精神和提升研究能力。

它不仅重视认知的获得,更重视获取认知的过程。

它在于让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历经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收集处理信息、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等,从中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从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角度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追求的结果。

我们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即明晰研究指向,一定要让学生对自己研究的主题有充分、明晰的认识;有分组合作研究,有研究就一定要有学生的合作,这里要特别强调合作意识对小学生的研究性教学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集大家的智慧更能够更好的搞好研究,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要事先做好分组;大组汇报交流,把每个组的研究情况进行交流,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交汇学生的学习思路、拓宽学生的视野;研究成果答辩,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成果答辩,进行质询,然后得出正确的研究结果。

通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就比较容易实现既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提升学生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浅谈指导小学生做小课题研究的有效策略

浅谈指导小学生做小课题研究的有效策略

浅谈指导小学生做小课题研究的有效策略作者:王妮妮来源:《新课程》2021年第44期综合实践活动、海洋教育是国家课程、地方与学校课程之一,其承载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价值。

基于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和教师在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针对提高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实效和教师的指导水平进行分析、研究,皆对目前小学的项目化学习、STEAM项目学习及小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一、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价值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通过学生研究性学习使其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探索的体验和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指导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强调学生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亲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建立主动发现、独立思考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活动。

1.研究性学习的性质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追随学习兴趣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丰富学习体验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课程。

2.研究性学习的意义重视自主体验,强调发现与创造;开放时空、关注生活、走向实践;开发潜能,培养综合素质;构建师生关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指导教师的作用、职责全程参与者、帮助指导者、激励评价者。

三、学生课题研究实施需求与一般程序1.实施需求(1)教师发布并解读研究主题,学生按兴趣自愿组合并选题(可自定题目);(2)小组长为主,分工合作写出“课题研究方案”:课题名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实施计划、成果形式等;(3)研究实施(没有统一时间,主要利用平时课余时间和周末,各组自定时间安排);(4)及时跟进(每周至少一次)课题实施进展的交流与指导;(5)研究成果汇报、评比、表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小课题研究”科技实践活动报告负责人:淳安县千岛湖镇第一小学朱建明张育梅摘要: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休活动为形式,激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与条件,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课堂到课外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世界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包括与人合作、自主决策、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等技能,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课题科学素养科学探究亲历一、活动意义: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方式为落脚点。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习以为常地以“接受─记忆─再现”为特征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学过程以“赶鸭——烤鸭——板鸭”为呈现模式,学生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他们只凭机械记忆,不会(也不可能)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问题,主动解决问题,这与目前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必须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以“探究─发现─创变”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

“小课题研究”学习活动,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课堂到课外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世界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包括与人合作、自主决策、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等技能,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实施过程(一)、活动计划1、活动对象:五、六年级9个班计376人2、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

3、活动时间:每周一节活动课,外出活动放在双休日。

4、活动主题:千岛湖“环保”和学生身边的“事物”。

(二)、活动进度安排:第一阶段:2001年12月至2002年1月,发动宣传,拟定活动方案,•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2002年2月──2003年2月,实施活动方案,阶段性成果总结。

1、学生小课题申报。

(2002年2月)2、学生小课题研究。

(2002年3月——2003年2月)3、学生研究成果展示交流。

(2003年3月)4、补充、完善。

(2003年4月)5、学生撰写研究报告。

(2003年5月)第三阶段:2003年6月,课题验证,总结评价,撰写活动报告。

(三)、成果形式:1、活动总结报告2、学生小课题研究报告3、活动照片、录象等(四)、组织方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根据需要集中辅导。

(五)、实施步骤:1、动员布置,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明开展小题题研究的意义,提高对小课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小课题研究。

2、指导选题,确定课题。

(1)指导老师要向学生推荐备选的主题或课题对于研究的小课题,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由教师提出,或者师生共同提出,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教师都必须指导学生如何提出,选取有价值的问题和课题。

(2)帮助学生筛选,提炼有价值的小课题。

对于学生提出众多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和周围环境的特点,提炼出可操作的,最有价值的小课题。

3、指导设计课题研究方案①成立小课题组,独立设计方案。

小课题研究小组可自由组合,一般4-6人为一小组,由组长负责,大家共同制定方案。

②组织班级课题论证会。

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组成“专家组”,召集小课题论证会。

会上由各课题负责人宣读本组研究方案,再由“专家组”对该课题方案的研究价值、科学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点评。

4、学生自主探究要让学生根据制定的课题方案独立开展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创造想象,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他们在广阔的思维空间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

同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进行恰到好处的指导,要求学生注意积累资料,随时记录有关数据及感受体会等。

5、定期举行成果交流会各课题组将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信息及研究的结果进行整理,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通过交流,可以对收集的资料和对研究的问题的看法互相补充,加以丰富;在探索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听取他人的见解,有利于学生自我修正、自我发展;有时候会发生激烈的争论,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永不满足,将正在研究课题尽可能地深入下去。

6、举行成果鉴定会、展示会课题组在交流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探究、补充,待课题研究全部结束以后形成书面报告,并由“专家组”对其进行鉴定,在鉴定会上,展示各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并由“专家组”提出问题进行答辩,使学生彼此间的认识和思维相互撞击,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领域得到开拓,科学精神得到启迪,探究的热情得到增加,情感水平得到提升。

(六)、“小课题研究”型学习活动的评价1、评价的原则:(1)•过程性原则:“小课题研究”型学习的价值不在于研究成果的多少,研究报告的好坏,而在于其研究过程,即对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世界观、价值观、科学方法培养的过程,特别是学生从亲身经历中获得感悟、体验,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再创造能力的提高更是难能可贵的。

(2)全体性原则: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小课题研究”型学习,并能坚持到底。

(3)全面性原则:不仅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参与研究过程中学习态度、表现出来的各方面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都要作出全面评价。

2、评价的内容:①课题方案的评价。

由“专家组”听取各课题组对研究方案的汇报后,评出成绩,分“优”、“良”“一般”、“仍需努力”等级(其它内容评定等级相同)。

②过程评价。

以自评和小组互评为主,评价的指标见下表:“小课题研究”型学习过程评价表③终结性评价。

由“专家组”根据课题组研究的成果及答辩情况进行评价。

3、评价的方法: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与学生评相结合。

4、评价分析:由于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得到顺利、有序地进行。

(1)、评价使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活动更趋科学化、合理化。

由于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的每一个过程都伴随着评价活动,从研究方案中的课题选择,到每一环节的实施过程及最后的研究报告,都有专家、老师、家长的指导。

(2)、学生的研究兴趣非常浓厚。

有许多学生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椐,往往连续几个双休日不休息。

如:王灵芝所属的研究小组,为了获取千岛湖各地的不同水样,他们一连几个双休日在奔波忙碌,甚至连家长也陪着他们。

三、结果及分析在近一年的学生小课题研究科技实践活动中,据初步统计,我校五、六年级组成小课题研究小组共六十多个小组,选择研究小课题共六十多个(包括内容重复的),主动参与各项研究活动达二百多次,撰写各类科技小论文一百多篇。

学生的研究成果得到有关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如:县环保部门的专家对学生测定水质的方法大加赞赏,认为非常具有科学性,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袁朝辉看了学生撰写的研究报告,认为非常具有价值,县电视台还对“高空投蛋”科技竞赛活动进行了报道,在参加杭州市“第十七届科技创新大赛”中,“小课题科技实践活动”获得三等奖,王灵芝所属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千岛湖污染程度的考察报告》获科技论文三等奖。

在“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小课题研究科技实践活动”中,我们认为下面几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1)、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①学到了不少科学知识。

学生在小课题研究中的许多问题都是学生以前未曾学到过的。

如“怎样测定水的能见度”、“怎样测定水的纯度”、“什么是白色污染”、“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及如何防治”、“红眼病怎样防治”等等,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做实验、查资料、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学会了这些知识。

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提升。

小课题研究采用学生自愿选题的方式,而且研究的形式不拘一格,学生乐意研究自己喜欢研究的问题,乐意按照自己喜欢研究的方法去研究。

尽管在研究中他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曲折,其一是时间问题,大家难以凑在一块,与其它学习时间冲突;其二、家长不支持,有些家长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总认为在教室里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才算学习,到外面去调查、考察是瞎胡扯,也有些家长是怕孩子出危险;其三、天气问题,冬冷夏暑季节,下雨下雪时候,学生难免怕出门,等等。

但是,由于他们明确课题研究的重要性,更重要的这是他们喜欢做的事,因此他们会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想方设法克服这些困难。

如马瑞萍为了获得家庭情况变化的各种数据,带领她的研究小组花了好几个双休日的时间,脚也磨起了泡泡。

由于小课题研究是以大自然为研究对象,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他们在研究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他们又设法研究这些新问题。

就在这一步一步的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对待自然,对待科学、关爱生命、与人合作。

如对“白色污染”研究以后,学生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不仅自己不乱扔塑料纸袋,还经常劝阻别人。

对“近视眼形成”研究以后,学生自我保护视力的意识明显提高。

③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增强。

学生在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逐步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他们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制定研究的计划,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解决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六(3)班王灵之同学在外出游玩时,发现靠近造船厂的湖水中有好几条死鱼,于是她就想到湖中的鱼为什么会死掉呢?(提出问题)是不是这里的水受到污染?(作出假设),于是她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小组的其他同学。

大家都觉得这个问题非同小可,千岛湖是国家级旅游胜地,如果水域被污染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决定对千岛湖的水质情况进行考察。

他们从千岛湖各个方向取来水样,采用观察、实验、查资料、询问等多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千岛湖水质总体是好的,但也有被污染的地方。

最后向有关部门、全体市民及有关游客提出了保护千岛湖水不受污染的建议。

又如,邓铭铭研究小组发现今年校园的桂花开了两次,九月份开了一次后十一月份又开了一次,这是以前从没有发现过的事情。

于是,他们开展了探究活动,最后发现,产生这种特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特殊气候造成的,今年十月的气候跟八月的气候非常相似。

(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小课题研究”型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打破了班级授课制以来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学习方式,代之而起的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自主研究问题,自主得出结论的学习方式。

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必将引起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不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转,而是围绕学生转,努力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