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报的两重世界看“传播”的神秘意蕴

合集下载

电传与电报的信息传递

电传与电报的信息传递

度。
与其他通信方式的融合
与互联网融合
将电传与电报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信息传递的 互联互通。
与移动通信融合
将电传与电报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更 加便捷的通信服务。
与物联网融合
将电传与电报技术应用于物联网领域,实现物品之间的信 息传递和智能控制。
06
结论与展望
对电传与电报的综合评价
输。
接收方电传机接收到电信号后, 将其转换回文字信息并打印出来

电报的基本原理
01
电报是利用电流或电磁波传递文字或符号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 。
02
发送方通过按键或莫尔斯电码等方式将信息编码为电信号进行
传输。
接收方接收到电信号后,通过解码设备将其转换回原始信息进
03
行读取。
电传与电报的技术特点
电传和电报都是利用电信号进行信息传递,但电传可以传输更复杂的文字信息,而 电报主要传输简短的文字或符号信息。
维护困难
电传设备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对技术要求较高。
保密性差
电传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容易被截获和窃取,保密性相对较差。
电报的优点
简单易用
电报通信方式相对简单,只需通过电报机发送和接收电信号即可 。
适用范围广
电报通信不受距离限制,适用于各种场合的通信需求。
实时性强
电报通信可以实现实时传输,信息传递及时。
远程教育
电传和电报技术也曾被应用于远 程教育领域,实现异地教学和学 术交流。
跨国公司的应用
国际通信
跨国公司利用电传和电报技术进行国际间的通信,协调全球业务 运作和合作。
贸易文件传输
在国际贸易中,电传和电报用于传输贸易合同、信用证、提单等 重要文件,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

莫尔斯电报对中国近代传媒发展的影响

莫尔斯电报对中国近代传媒发展的影响

莫尔斯电报对中国近代传媒发展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不仅在物质上得到了更多的改善,而且社会进步也变得更为迅速。

19世纪末期,世界上最先进的电报技术莫尔斯电报传入中国,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传媒的发展,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莫尔斯电报的介绍莫尔斯电报是一种短距离、高速率的通信方法。

它是由美国发明家莫尔斯在19世纪30年代发明的。

莫尔斯电报利用一种称为莫尔斯电码的编码方式,将电文转化为点、线、间隔等简单的符号,从而实现通信的传输和接收。

由于莫尔斯电码简洁、易于记忆,所以这种通信方式迅速流行开来,迅速进入了各个领域。

二、莫尔斯电报在中国的传入1871年,著名的美国电报公司威斯特恩联合电报公司(Western Union Telegraph Company)和清政府签订了一份商约,允许这家公司在中国境内进行电报业务。

这项合约促进了莫尔斯电报在中国的广泛使用。

19世纪80年代,莫尔斯电报在中国各大城市逐渐普及,成为中国近代通信领域的主要方式之一。

三、莫尔斯电报对中国的影响1. 推动中国近代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莫尔斯电报的引进,标志着中国通信技术的进步和传媒事业的发展。

电报可以迅速传递消息,解决了邮政运输时间长、效率低下的弊端,因此成为了中国近代传媒事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

新闻从电报变成了更快速的全国性资讯,报纸也从原来一个地方发行逐渐增多到全国性发行。

2. 促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莫尔斯电报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方式。

电报不仅具有快速传递消息的功能,而且价格合理,让普通百姓也能够使用和接受它,从而扩大了它的受众范围和应用领域。

政治家、商人、教育界人士等都可以通过电报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在迅速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3. 促进了现代汉字标准化的发展莫尔斯电报在使用上必须使用国际通用的字母,而这个时期中国的汉字并没有完全标准化。

通信者需要进行字母和汉字的对照,这更加促进了现代汉字标准化的发展。

“两级传播”对新时期国际传播实践的启示

“两级传播”对新时期国际传播实践的启示

“两级传播”对新时期国际传播实践的启示作者:林淑娟来源:《对外传播》2019年第07期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媒体承担着打造大国传播的历史使命。

经过几十年努力、借力互联网信息传播发展,当前我国国际传播在硬实力方面有了显著提升,中国媒体的能见度在全球的信息采集和传播网络中大幅提升,但在软实力方面,我们面临更加繁重的任务。

《中国日报》社长周树春曾著文阐述,如何实现从“信息传播”到“价值传播”的飞跃,如何彻底扭转外界特别是西方舆论场中“镜像中国”与立于东方大地上的“真实中国”之间的偏差和反差,把“中华民族昂扬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崭新姿态完整地呈现在世界面前”,是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

本文通过梳理过去几年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尤其在针对国际社交媒体内容创作和推广的实践认为,新时期中国媒体作为国际传播的主体,应当“直线传播”“两级传播”双管齐下,除利用全媒体矩阵平台持续发力之外,还应该以退为进,不急于影响那些对中国尤其中国媒体存有偏见的国际人士,而是重点培养和发挥国内外民间意见领袖议题设置和人际传播的作用,打造中国对外传播的民意舆论场,通过他们的分享和日常交流促成对目标读者的有效传播。

一、媒体国际传播实践回顾新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传播进入了历史性的新阶段:一方面随着我国跃居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新闻”成为世界新闻,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多向传播新时代。

全球范围内的传媒变革为中国对外传播提供了更加开放友好的环境,为我们实现国际传播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中国媒体顺势全面发力,在加强渠道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融媒体报道新模式。

近年来,依托传统央媒积极快速搭建国际全媒体矩阵,我国国际传播硬实力显著增强。

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为代表的新型主流媒体在保持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传统媒体优势的基础上,不仅积极布局官方微信、官方微博、手机客户端组成的新媒体传播矩阵,而且在脸书、照片墙、推特等知名海外社交媒体开设账号,实现了直接面向海外受众的实时信息发布和互动交流。

电报发明的故事

电报发明的故事

电报发明的故事19世纪30年代,由于铁路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不受天气影响、没有时间限制又比火车跑得快的通信工具。

此时,发明电报的基本技术条件电池、铜线、电磁感应器也已具备。

1837年,英国库克和惠斯通设计制造了第一个有线电报,且不断加以改进,发报速度不断提高。

这种电报很快在铁路通信中获得了应用。

他们的电报系统的特点是电文直接指向字母。

与此同时,美国人莫尔斯也对电报着了迷。

他是一位画家,凭借了他丰富的想象力,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实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

在他4l岁那年,他从法国学画后返回美国的轮船上,医生杰克逊将他引入了电磁学这个神奇世界。

在船上,杰克逊向他展示了“电磁铁”,一通电能吸起铁的器件,一断电铁器就掉下来。

还说“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通过”。

这个小玩意儿使莫尔斯产生了遐想:既然电流可以瞬息通过导线,那能不能用电流来传递信息呢?为此,他在自己的画本上写下了“电报”字样,立志要完成用电来传递信息的发明。

回美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制电报的工作中去。

他拜著名的电磁学家亨利为师,从头开始学习电磁学知识。

他买来了各种各样的实验仪器和电工工具,把画室改为实验室,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

他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方案,绘制了一幅又一幅草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试验,但得到的是一次又一次失败。

在深深的失望之中好几次他想重操旧业。

然而,每当他拿起画笔看到画本上自己写“电报”字样时,又为当初立下的誓言所激励,从失望中抬起头来。

他冷静地分析了失败的原因,认真检查了设计思路,发现必须寻找新的方法来发送信号。

1836年,莫尔斯终于找到了新方法。

他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新的设计方案:“电流只要停止片刻,就会现出火花。

有火花出现可以看成是一种符号,没有火花出现是另一种符号,没有火花的时间长度又是一种符号。

这三种符号组合起来可代表字母和数字,就可以通过导线来传递文字了。

”我们如今看起来是多么简单的事啊!但莫尔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到用点、划和空白的组合来表示字母是多么不容易啊!这种用编码来传递信息的构想是多么伟大,多么奇特!这样,只要发出两种电符号就可以传递信息,大大简化了设计和装置。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外国新闻传播史是指各国在它们自己的历史背景下,从最初的口头传播,到印刷术、电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传播手段的发展演变的历程。

以下是我对外国新闻传播史的一些笔记:
1.印刷术的发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欧洲,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书籍、期刊等大规模印刷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这也为新闻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电报的发明和应用,使得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电报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之间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

3.广播和电视的出现,让人们可以通过声音和图像的方式获取新闻信息。

这种形式的传播不仅使得新闻更加生动形象,也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和覆盖面。

4.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新闻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便捷化。

人们可以通过网站、博客、社交媒体等多种途径获取新闻信息,并且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

5.新闻传播技术的不断升级,也让新闻业的形态不断发生变化。

现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着新闻传播的未来。

- 1 -。

麦克卢汉其人与理论

麦克卢汉其人与理论

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的简介麦克卢汉于1911年出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市的一个偏僻小镇,早年在曼托巴大学求学,后来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1911~1980)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

他是20世纪名副其实的传播学大师,是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我们现在常把“地球村”这个说法挂在嘴边,但出处未必知晓,“始作俑者”就是麦克卢汉。

他关于“地球村”、“重新部落化”、“意识延伸”的论述,无人能出其右。

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言一个个变成了现实。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点 麦克卢汉的“三论”一. 媒介即讯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二. “媒介是人的延伸”三. 地球村(Global Village )四. 冷媒介与热媒介(Cool Media /Hot Media)五. 媒介的时空关系 (the Space-Time of Media)六. 内爆(Implosion )媒介即讯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 这是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M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4年)一书中提出的影响广泛的媒介观。

他认为:“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 麦克卢汉的思想常常被看作是“媒介决定论”或“技术决定论”。

“媒介即讯息”并非是字面上的含混意思,而是说我们过去认为是讯息(内容)的传播产生了“效果”——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但实际上是媒介形式本身在产生“效果”或影响,媒介形式的变革导致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行为发生变革,乃至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革。

每一种新的媒介都会改变我们过去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加速并扩大人们的功能”,即新的媒介导致我们在感知、思考与行为上引入了新的“尺度”、新的“速度”和新的“模式”。

电报的故事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札记

电报的故事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札记

在细节方面,文章用词准确、简练。对于电报在战争中的表现以及汤姆对传 播学的思考过程,文章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深入的剖析。此外,文章还引用了 詹姆斯凯瑞的观点,进一步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最后,在结论部分,文章总结了汤姆的经历以及从中得出的启示:传播作为 文化,是我们理解和塑造社会现实的重要途径。这一结论不仅使文章的主题得到 升华,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传播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地位。
黑格尔主张,财产权不仅关乎个人自由,还与社会密切相关。他认为,财产 权是社会稳定与进步的基础,因为财产权的确立使得每个人都能够获得自己的独 立地位和自由空间,进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繁荣。财产权的边界应该根据社会 发展的需要来界定,以保障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自由意志与财产权是相互关联的。黑格尔认为,自由意志在财产权上得到了 实现,因为人们可以通过拥有财产来行使自己的自由权利。同时,财产权也需要 自由意志来维护,以确保其不被侵犯。为了保护个人财产权,黑格尔提倡人们应 该具有对自由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以避免滥用自由权利而侵犯他人的财产权。
电报的故事——詹姆斯凯瑞 《作为文化的传播》札记
基本内容
詹姆斯凯瑞,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传播学者,提出的“传播作为文化”的 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运作机制具有深远意义。他的著作《作为文 化的传播》更是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本次演示将以这本书为主 题,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电报故事来展现其核心思想。
首先,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强调了传播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 文化的传承和建构。他认为,传播过程中的语言、符号和习俗等元素,都是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元素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演变和再生,从而影响和塑造着我 们的社会和文化世界。
从传播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凯瑞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观念。 它让我们认识到,传播并非单纯的信息传输过程,而是文化的交流与互构。在传 播过程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相互碰撞、融合,从而产生新的文化现象。 这种现象在全球化背景下尤为显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通过传播相互交融, 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电报科普知识

电报科普知识

电报科普知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电报这玩意儿。

你说这电报啊,就像是信息世界里的一位老古董,但可别小瞧了它哟!在那个没有手机、网络还不发达的年代,电报可是传递重要消息的大功臣呢!想象一下,远在千里之外的人,通过一根细细的电线,就能把自己想说的话传到另一头,这多神奇啊!就好像是给信息插上了翅膀,“嗖”的一下就飞过去了。

电报的原理其实也不复杂,就是通过一些特殊的编码和信号来传递文字。

就像是一种特别的密码,只有懂的人才能解读出来。

那时候的电报员们可都是高手啊,他们能快速又准确地把这些密码一样的信号变成我们能看懂的文字。

电报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的语言特别简洁。

因为发电报可不便宜呀,那都是按字收费的,所以大家都得绞尽脑汁地把话说得简洁明了。

可不能像咱现在聊天似的,啰啰嗦嗦一大通。

比如说“我已平安到达”,就这么几个字,对方就能明白意思啦。

你说这像不像我们现在发信息的时候,有时候也会尽量简短地表达,省得打字麻烦呀?哈哈!而且啊,电报在历史上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呢!战争时期,它是传递军情的重要手段;和平年代,它也为人们的沟通交流立下了汗马功劳。

还记得那些老电影里,总是会有个紧张的场景,电报员噼里啪啦地敲着电报机,然后一脸严肃地把电报递给长官,那气氛,可紧张啦!虽然现在电报已经不那么常用了,但它就像是一位退役的英雄,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和尊敬。

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

现在的我们,享受着各种高科技的通讯手段,随时都能和世界各地的人聊天、视频。

但偶尔想想电报的时代,也会有一种别样的感慨呢。

那时候的人们,为了传递一个消息,要经历那么多的等待和期盼,而收到电报的那一刻,该是多么的欣喜和激动啊!所以啊,不要忘了电报这个曾经辉煌过的老家伙,它可是通讯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呢!虽然它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它的故事和贡献,会一直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让我们一起为电报这位老功臣点个赞吧!。

从烽火台到电报电话,看人类通讯简史

从烽火台到电报电话,看人类通讯简史

从烽火台到电报电话,看人类通讯简史人类有了语言,就摆脱了依靠基因传递信息这种低效率的形式。

后面文字和书写系统的发明,写字的泥板、竹简、纸张和印刷术都是为了信息的传递。

人类的进步史,从一开始就是通信革命的历史。

但是,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长距离快速传递信息一直是一个没有被解决的问题。

过去,马能跑多快,信息就能够被传递多快。

在罗马帝国时代,有了类似于中国后来的驿道和驿站,从美索不达米亚将信息传递到地中海另一头的西班牙,大约花费7~10天时间。

比如恺撒大帝常常已经到了某地,而他提前派出的信使却还在路上。

即使到了1800年后,也就是到工业革命之前,这个速度也没有提升。

一旦遇到紧急情况,马的速度就更加捉襟见肘了。

当然,你可能想到用烽火台。

的确,烽火台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从通信的角度讲,它只能传递一个比特信息而已,也就是有敌情和没有敌情两种情况。

另外,它传递的误码率还很高,因为如果谁不小心在两个烽火台的半中间点燃了火,可能会引起周围的误判。

如何向远距离传递多种信息呢?到了大航海时代,为了便于船队之间的通信,水手们发明了信号旗。

在随后的英国荷兰战争中,英国皇家海军将信号旗语规范化,用11种不同的信号旗相互组合,传达45种信号。

海上的信号旗语后来不断发展不断改进,一直沿用至今。

信号旗是在没有遮挡的大海上,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一种很好的通信方法,但是在陆地上,由于有山峦森林和城市的阻挡,效果并不理想。

那么如何超越地形阻碍传递信息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把信号塔建得高高的。

到了18世纪末,法国工程师克劳迪∙夏普和他兄弟设计了一种高大的机械手臂来远程传递信息。

信号臂夏普在他四个兄弟的帮助下,在巴黎和里尔之间,建设了15个高塔,延绵200公里,每个高塔上有一个信号臂,每个信号臂有190多种姿势,表达190多种信息。

由于信号塔和信号臂非常高,十几公里外都能看见,因此就可以用它来传递情报。

1792年,夏普兄弟展示了这种通信系统,他们在九分钟内将情报从巴黎传递到里尔,在过去做到这件事需要大约一天的时间。

改变世界的一封信发明电报的故事

改变世界的一封信发明电报的故事

改变世界的一封信发明电报的故事改变世界的一封信:发明电报的故事电报的发明与普及,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全新的通信时代。

它的出现为信息传递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捷和方便的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为您讲述电报的故事,以及它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一、电报的发明电报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西方世界正处于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阶段。

电报的发明者塞缪尔·莫尔斯是一位美国艺术家兼发明家,他与他的合作伙伴艾尔弗雷德·维尔森一起,于1837年成功地发明了电报机。

电报机的原理很简单,通过电流的导通与断开来传递信息,将信息转化为摩尔斯电码进行传输。

这一发明迅速传遍了世界各地,引起了巨大轰动。

二、电报的传播和应用随着电报机的发明,电报系统迅速扩展至全球各地,成为了人们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经济方面,电报极大地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

通过电报,商人们可以迅速了解到远方市场的行情,进行及时的决策和交易。

电报还缩短了国际贸易的时间跨度,使商品的交换更加迅捷高效,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在政治方面,电报的发明使政府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快捷。

信息的迅速传递使各国政府能够更好地协调行动,避免冲突和误解。

此外,电报也被广泛运用于战时通信,为军事行动的指挥和协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社会方面,电报的普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

远距离的联系不再依赖于信件传递的速度,人们可以通过电报及时地沟通和分享信息。

这使得世界更加密切相连,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三、电报对社会的影响电报的发明与应用,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电报的出现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信件传递速度很慢,信息的获取和分享存在时间上的滞后。

而电报的出现使消息可以在瞬间传递到任何地方,极大地加快了信息的流动速度。

这意味着人们可以更及时地获取各种信息,从而更好地应对社会变化。

其次,电报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电报,各国之间的贸易和金融活动得以迅速展开,市场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迅捷高效。

发电报的原理

发电报的原理

发电报的原理发电报是一种利用电流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它的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和电流传输的基本规律。

在19世纪初,发电报被发明出来,它是当时最先进的通信技术之一,为人类的通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发电报的原理及其工作过程。

首先,发电报的原理基于电磁感应。

当电流通过导线时,会在周围产生磁场。

而当磁场发生变化时,会在导线中产生感应电流。

这就是著名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发电报利用这一原理,通过控制电流的开闭来产生磁场的变化,从而在接收端感应出相应的电流信号,实现信息的传输。

其次,发电报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发报和收报两个部分。

在发报时,操作员通过操作键盘或手动开关控制电流的开闭,产生一系列电流脉冲,这些脉冲对应着不同的信号,比如摩尔斯电码。

这些电流脉冲经过电报线路传输到接收端。

在接收端,电流脉冲经过电报接收机的解码和放大处理后,转化为可读的信号,比如打印在纸带上的点、划或者发出声音等。

最后,发电报的原理也与电报线路的建设有关。

为了保证信息的可靠传输,电报线路需要采用绝缘良好的导线,并且在长距离传输时需要增加中继站来放大信号。

此外,为了提高传输速度和减小误码率,发电报的系统还需要采用一系列的编码、调制和解调技术。

总的来说,发电报的原理是基于电磁感应和电流传输的基本规律,通过控制电流的开闭来产生磁场的变化,从而在接收端感应出相应的电流信号,实现信息的传输。

发电报的工作过程包括发报和收报两个部分,需要经过电报线路的传输和一系列的编码、调制和解调技术。

发电报曾经是人类通信的先进技术,虽然现在已经被更先进的通信技术取代,但其原理和工作过程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探寻红色电波里的通讯奥秘

探寻红色电波里的通讯奥秘

- 25 -探寻红色电波里的通讯奥秘北京市少年宫 赵 茜摘 要:本文以STEM 理念为指导,结合博物馆资源,通过探索百年通讯发展史,探究发报机的构造、原理,引导学生制作发报机并使用摩尔斯电码传递信息,沉浸式体验通讯传播过程。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高阶思维、提升信息素养的同时,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科学教育活动 馆校结合 校内外融合学生是否看过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影片中英雄李侠用摩尔斯电码通过发报机一次次将重要的信息传递出去,为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许多经典影视剧中都使用了摩尔斯电码。

摩尔斯电码是什么,它是如何进行信息传递的?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博物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百年通讯发展史,了解红色通讯为革命胜利提供的重要保障。

一、教育理念及现实意义(一)STEM 教育理念STEM 是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数学)的简称。

STEM 教育理念强调学科内容的整合、主题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多采用任务驱动、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1],对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起促进作用。

本活动基于STEM 理念,整合历史、道德与法治、信息科技等多学科内容,以任务单引领学生情境式体验,发展学生探究实践能力。

(二)活动依据及资源分析活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探索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目标。

根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要求,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讴歌党的通讯发展光辉历程,通过探究制作发报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恰逢现代通讯进入中国150周年。

在博物馆里观展《红色电波——永远跟党走》,体会革命时期通讯为革命胜利提供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实践活动,搭育人实践Educational Practice中国校外教育AFTER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2023年06月 第3期Jun.2023 No.03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载现代通讯技术穿越时空,见证百年通讯发展史。

电报传输原理范文

电报传输原理范文

电报传输原理范文电报是一种早期的远程通信方式,利用电磁波的传播,将信息从发送地点传送到接收地点。

电报传输原理主要包括电路建立、编码、传输和解码四个步骤。

首先是电路建立。

电报传输需要建立一条物理电路,通过该电路传输电信号。

在早期,电报主要使用电报线路,即为电报而专门敷设的一种通信线路。

这些线路通常由两条导线组成,通过一个电报站点将发送地点和接收地点连接起来。

电路建立后,电流就可以在导线中流动,为电报的传输提供了基础。

然后是编码。

电报传输中,需要将信息转换为电信号进行传输。

早期的电报使用的是摩尔斯电码,将字符转换为一系列点和划线的组合,每个字符对应一个唯一的组合。

摩尔斯电码通过不同长度的点和划线表示不同的字符,点表示短信号,划线表示长信号,不同字符之间通过短暂的间隔分隔开来。

编码将字符转换为电信号,使得信息能够在电路中传输。

接下来是传输。

电报传输中,电信号将在电路中传输。

最初的电报传输采用的是直流电信号,通过电池来提供电流。

发送信息时,电流通过导线连接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电报站点,然后通过电报站点被转换为点和划线的摩尔斯电码,并传输到接收地点的电报站点。

传输过程中,电流的开与关对应着摩尔斯电码中的点和划线。

最后是解码。

在接收地点的电报站点,接收到的电信号需要被解码为字符。

解码与编码正好相反,将电信号转换为字符。

接收到的电信号被转换为点和划线的摩尔斯电码,然后通过对应的电信号与字符之间的对照表,将电信号转换为字符。

最终,接收者就能够从电信号中获取到原始信息。

总的来说,电报传输的原理主要包括电路建立、编码、传输和解码四个步骤。

通过建立物理电路,将信息转换为电信号,通过电路传输电信号,并在接收端将电信号解码为字符。

这种电报传输原理为远程通信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手段,为后来的通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电报的两重世界看“传播”的神秘意蕴

从电报的两重世界看“传播”的神秘意蕴
生,也是电报这一早期传播技术与宗教神学纠缠在一起的明显表征。
[作者简介】殷晓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基金项目】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西方城市进程中的人际传播”,项目批准号:11JJ明60005
万方数据
电报作为将纯粹理论科学的发展与实用技术的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从本质上摧毁和颠覆了神
可以追溯到1848年纽约罗彻斯特附近的海德斯村,追溯到福克斯姐妹家中的鬼魂的敲击声以及其
他被认为是死者的阴魂所为的现象。福克斯姐妹认为她们家的墙壁和地板中发出的敲击声是一种
莫尔斯电码(当时电报还是一种比较新的事物),她们随即开始了‘现实世界和神秘世界之间的
电报通讯’,……"。[13】
这两位“现代巫师”把数字、字母等击节声当作电报通讯,试图通过这一方式(以及自动
立,基本上是相一致的。在这一语境之下,传播研究明确地朝向经验主义发展,它与作为其诞生
地的美国社会科学的总体转向趋势相吻合,主要依据观察、实验和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对现代 传播的行为效果——尤其是对个人的行为效果——进行验证。 在这一演变中,“传播”之古老的“神秘”意蕴渐次隐退,这同时也是“传播”——尤其是 信息传递意义上的“传播”——之走向科学、并成为构筑现代社会重要力量的过程。
创说的统治地位:它所体现的科学方法之向人类社会的扩大,相当程度上动摇和取代了以往占统 治地位的上帝创世说。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科学精神的成果却以独特的方式与宗教神学纠缠在一起。这一现象
的复杂原因及其深远影响,值得我们细细回味。 在科学史研究中,相比于作为18世纪工业革命的主要工具的蒸汽机等,19世纪诞生的电报
态非固体,电报传播需要中介,读取信息需要专业人员,编码与解码的概念应运而生,等等。 公众对电报传播的反应,往往是好奇心与神秘感混合在一起。一份来自巴尔的摩的报告说,

第5讲 简述电报传播

第5讲  简述电报传播




2012年秋季
传播社会学
18
对报纸新闻生产的影响

第三个方面,是对晚清报刊的影响。缓慢地走向专业化的进程。 “新闻”作为一项专门化的实践活动,开始与早期纠缠不清的“文学” 创作活动厘清界限, 有关“新闻”的理解、写作,逐渐摆脱“志怪”与“传奇”的影响, 注重事实报道的真实、准确。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自1880年代起, “谈神说鬼”、“杀生孽报”之类渐趋消失。 电报收费高昂,也迫使电讯作者用最精练的文字传递最重要的信息, 大大遏制了报道的不实和“文学化”倾向; 凭借电报“速通音信”的条件,报纸还有可能对某些重要新闻在发表 前进行查核,或者对失实的报道有可能及时给予“更正” 。


从澳门到伦敦长达6个月的通信周期,从广州到北京40天 琦善与义律各自有了充足的活动余地。 虎门之战:关天培的错误; 双方军事力量的强弱、技战术水准的高下。但道光帝不会看到这一点 道光再次从抚到剿; 如同先前由剿到抚的转变一样,从抚到剿的转变也是十分轻率 道光帝似乎注重的不是英方提出条件的具体内容,而是震怒于英方提 出条件的行动本身。 这种看问题的视角,自是“天朝”大皇帝的风格所定。P.218 2012来自秋季传播社会学7
电报的发明


“What hath God Wrought” 1844年,莫尔斯从华盛顿到巴 尔第摩之间的电报线路第一份 电文

预言 “地球村” 1858年大西洋海底电缆的铺设
“通过国家与国家之间、种族 与种族之间建立一个更为亲密 的联结,从而在政治和社会生 活中引发一场革命” “人们已经发现旧的排外和隔 离体制是停滞的、自寻灭亡的”


对信息形式本身的冲击:从重礼仪到重事务
官方的回应:再次与军方结合。

电报系列知识点总结图

电报系列知识点总结图

电报系列知识点总结图电报是一种用于发送短消息的通讯工具,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电报技术在当时被视为一种革命性的新发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通讯方式,尤其是在远距离通讯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本文将对电报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电报的发展历史1. 电报的发明电报的发明与科学家莫尔斯有关。

1837年,莫尔斯成功发明了莫尔斯电码,从而为电报通讯打下了基础。

随后,莫尔斯成立了一家电报通讯公司,并开始在美国推广电报技术。

2. 电报的发展电报技术在19世纪迅速传播到全世界。

各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电报网络,大大改善了通讯的效率和质量。

3. 电报的兴盛与衰落随着电话、互联网等通讯技术的发展,电报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如今,很少有国家还在使用电报技术进行通讯。

二、电报的工作原理1. 电报的发送原理电报发送端通过操纵电流来产生莫尔斯电码,这些电码通过传输线路传输到接收端。

2. 电报的接收原理电报接收端通过接收电流信号,并根据莫尔斯电码的规则来翻译出发送端发送的信息。

3. 电报的传输线路最初的电报传输线路是采用地面电缆,后来发展到了使用无线电波进行传输。

三、电报的使用场景1. 军事通讯电报在军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快速、准确的通讯特性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商业通讯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电报在商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商人们通过电报可以及时了解市场行情,进行交易等。

四、电报的影响1. 改变了信息传输方式电报的发明和应用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输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通讯效率。

2. 推动了电信技术的发展电报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信技术的进步,为后来的通讯技术奠定了基础。

3. 电报与文学电报在文学创作中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不少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提及了电报。

五、电报的未来虽然电报技术已经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其在通讯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如今,人们通过互联网、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进行通讯,但电报在通讯史上的地位将被永远铭记。

电报是语言的名词解释

电报是语言的名词解释

电报是语言的名词解释电报是一种通信方式,它利用电磁波传输信息,可以跨越长距离进行信息传递。

电报的出现与电力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它标志着人类通信方式的新时代的开启。

一、电报的历史电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电力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

而在1837年,美国发明家莫尔斯成功发明了莫尔斯电码,为电报的传输提供了基础。

随后,人们开始运用电报进行长距离信息传递,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再是信息传递的障碍。

电报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速度得以大幅提高,迅速成为当时最主要的通信方式之一。

世界各地纷纷建设电报线路,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快速通信的需求。

尤其是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电报在政府、商业和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扮演着核心角色。

二、电报的工作原理电报的实现依赖于电力技术,主要通过电信号的传递来实现信息的交流。

当发送者想要发送一条信息时,他会通过电信号编码将信息转化成莫尔斯电码或其他电码。

然后,电信号通过电报线路传送到接受者处,并通过解码还原为原始信息。

电报的传输方式主要有两种: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

有线电报利用电缆将信号传输到远距离,而无线电报则利用天线将信号通过电磁波传输。

这两种传输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限制,但它们共同推动了电报的普及和发展。

三、电报的意义与影响电报的出现和普及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电报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

过去,人们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才能收到一封信函,而现在,他们可以通过电报在几分钟内接收到信息。

这使得商业和政治决策的速度大幅提高,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其次,电报的普及加强了地区间、国家间的联系与合作。

通过电报,人们可以轻松地跨越长距离与他人沟通,促进贸易、文化和政治的联系与交流。

这种加强和便利的联系缩小了地理距离,增强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而今天,在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下,电报逐渐被更便捷、快速的通信方式所取代。

互联网、手机等现代通信技术以其高效性和实时性,成为当代人们最常使用的通信方式。

何以连接两个世界---读《飞越大洋的第一句话》有感

何以连接两个世界---读《飞越大洋的第一句话》有感

何以连接两个世界——读《飞越大洋的第一句话》有感何以连接两个世界?以现今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看来,这也许不是一件易事,但也决不是一件难事。

没有人再去想——想,想什么?这是留给专家去做的,七大洲之间的联系早已在百年之间被各国的焊枪焊得死死,更别说两个世界了。

他们做得很好,七个世界严缝密合。

但在19世纪,几个世界之间仅仅靠能够驶过大洋的船只联系的时代,大陆电报应用愈加广泛的时期,早有人想到过,但他们根本不敢去做:在足有两三个星期航程才能从此端到达彼端的大洋中铺设一条长2000海里、在当时需要两艘船才能载动的电缆,然后通过这根又细又长的电缆传播一丝小之又小的电流到达大洋的另一端,并且能够完整而又清晰地呈现所有需要传达的信息,这是当时认为根本无法完成的——在那电学的幼年时代,一切因素尚属未知,海洋的深度、大洋的地理结构、海水的恐怖压力,他们什么都确定不了!“绝不可能!蠢话!”他们常常这么回答。

居鲁士·弗·菲尔德却富有冒险精神且固执己见。

他开始以全身的精力投入,筹备资金、尽自己最大努力地开始了三次电缆的铺设,但随之经历了三次失败。

最后一次看似成功的失败更是使他处于一种极为困窘而尴尬的境地。

于是他消失了。

所有人都以为,这次的偃旗息鼓是永远的,菲尔德已经被漫天的舆论狠狠击垮,永远不会再出现了。

而事实上这位勇敢而坚毅的年轻人根本不惧怕失败,他从恶意的蔑视中复活了。

“伟大的东方人号”独力扛着近2吨重的电缆,平静地完成了两个世界的连接,菲尔德以六年的沉寂促成了这永远不朽的奇迹!何以连接两个世界?菲尔德以不轻易被动摇的决心为资金,以不轻易被击垮的坚毅为船只,再以一往无前的勇气与狂热的冒险精神为无尽的电缆,在诸多如海浪的困难中一次又一次迎面而上,开辟出一条令人动容的道路,连接未来的新世界与当今的旧世界;两个世界之间的第一句话,飞越广阔无边的大洋,一瞬间翻开了全人类历史的新篇章!连接两个世界的壮举就这样被一位年轻人所完成,被他身兼的勇气、毅力与不服输所完成!这三个品质所汇聚成的信念尚可连接两个世界,又有什么不能够完成?历史的长河汹涌澎湃,浪尖决不仅仅止于这里。

电报系列知识点总结

电报系列知识点总结

电报系列知识点总结1. 电报的起源和发展电报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英国,当时人们发现电流可以通过导线传输。

最早的电报系统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沃利斯顿(Francis Ronalds)于1816年发明的,他设计了一套用于发送和接收电报的机械装置。

后来,美国发明家莫尔斯(Samuel Morse)和伦道夫(Alfred Vail)共同发明了莫尔斯电码,使得电报通信更加便捷和高效。

从此,电报技术开始发展并逐渐推广至世界各地。

2. 电报的工作原理电报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流通过导线传输信息。

当发送方输入信息时,电流会在发送端产生一系列的短暂脉冲,这些脉冲代表着不同的字符或字母。

在接收端,电流被解码成可读的信息,然后传达给接收者。

这种工作原理使得电报成为了一种迅速传递信息的方式,比传统的书信更加高效。

3. 电报机的发展随着电报技术的发展,电报机也得到了改进。

最早的电报机是由人工操作的,后来发展出了自动电报机。

而后来,电报机还出现了印刷功能,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

电报机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传输速度,也提升了传输的准确度。

4. 电报的重要性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电报是迅速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

无论是政府、商业还是个人,都能够使用电报技术来传递消息。

电报的高效和便捷使得它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通信方式之一。

5. 电报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关系尽管电报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占据了重要地位,但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电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莫尔斯电码虽然不再是主流,但在航海、军事和紧急通信等领域仍然使用。

而电报技术的发展也为后续的通信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6. 电报的影响电报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方式,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和高效。

其次,电报也在国际间的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政治、商业和文化交流带来了便利。

最后,电报的出现也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和全球化,加速了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清末民初电报对中美两国的媒介讯息意义

清末民初电报对中美两国的媒介讯息意义

清末民初电报对中美两国的媒介讯息意义
李曦珍;马慜;杨甜
【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5(0)3
【摘要】“媒介即讯息”指任何一种全新的媒介都蕴含着推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诸领域产生显著变革的影响力或促变力.1837年美国人发明了电报之后的近一个世纪里,电报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改变了人类控制疆土的方式,改变了人类传播信息的方式,改变了人类认知环境的方式.尽管电报技术在美国的发明和在全球的应用时间正好是中国的清末民初,但电报对中美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来说,在促成政权空间控制的变革,促成全球传播体系的建立,促成思维认知的重构等三方面却彰显着截然不同的媒介讯息意义.
【总页数】5页(P225-229)
【作者】李曦珍;马慜;杨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兰州730000;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兰州 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媒介融合"三段论"r——基于中美两国的媒介融合发展研究
2.媒介形态变化及其文化意义迁移--兼评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观
3.加征关税对中美两国农产品贸
易及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中美两国相关研究的回顾与启示4.“媒介即讯息”与“讯息即媒介”——媒介技术与信息内容的关系辨析5.清末民初中日美术交流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义上首次被征服,但电仍然幽灵般地、神秘地存在于太空之中,连接着精神和物质两个世界。
“电的巨大能量潜藏在所有的物质如地球、空气、水等里面,它渗入宇宙的每一个部分和每一个 微粒中,运动天地万物于鼓掌之间。然而,它是不可见的,又是不可捉摸和难以分析的。”u叫电
的传播潜能似乎无边无际,电报不过是这种潜能的初露端倪,即便有科学思维习惯的人都不易透
通过这个巫师的躯体和声音说话。”u引
即便在欧洲启蒙运动之后,此类神秘的想象活动仍然存在。至19世纪这个新的科学时代以
及电报诞生的年代,关于“来世”的思想迷漫在许多人头脑之中,因为“连绵的战祸,不治的顽 疾,婴幼儿和母亲的高死亡率都渴望超越生死界限与死者保持联系。”而电报很快充当了这两者
之问的中介,并且与一种被称之为“唯灵主义”(spiritualism)的运动紧密联系起来。 唯灵主义、或唯灵论的基本含义之一是指一种哲学理论,它主张心灵和精神为世界的最终实
广阔的大陆。报纸本身把电报称为“奇妙的发明、近乎神奇的媒介”,以及“异乎寻常的发现”。 ‘出自某 “《纽约时报》在形容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时,把电报称作‘上帝的思想’。它评论说, 种相似的缘由,人们一想到这个无可比拟的成就,便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有人认为,这种胜利 有某种玄奥的根源和联系,正是这种根源和联系使这一胜利具有崇高的意义。’”坩1 公众对于电报怀有惊讶不已的心情,这首先源于电报之于他们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发明,一个 从前根本不可想象的东西突然进入到了他们的生活之中;另一方面,作为崇高力量的呈现,电报
彻地了解其本质。电气学家、机械师以及电报史学家们都赞美电报,但对这种新技术的能量却无
法定论,对于电报的可行性也难有一致的看法。这是一种认识和科学之间的不和谐状况,它的存 在意味着通讯本身的含义还远远处于不确定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附于电报之上的那种特殊的传播性质,使之具有超出一般科学成果的认知意
义;它或多或少地触及人类生存的本原状态,不会因为科学的日益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而消失 或超越。 有时候,电报被直接比做天国的声音在人间的回荡,“对许多人而言,电报似乎是一个悠
如果依次打开传播媒介形态的家族谱系,我们可以看出:电报非常典型地集古老的神秘性 和现代的科学性于一身。科学史学界认为电报是“通讯时代的新纪元”:新媒介的先行者为电
报加上“最早的信息公路”的桂冠u1;上世纪90年代中期,英国著名通信工程师约翰.布瑞(J.
Bray)出版了一部名为《传播的奇迹:从莫里斯到信息高速公路的电信先驱》的著作,直接用神
电线杆之间摇摆的电报线被称为闪电线。早期的电报房中放置着椅子以便旁观者能够观看电文从
遥远的城市传来。一些人拒绝相信这种新发明能够行得通,直到他们去了电报讯息的源头并从发 送者那里证实了它。另一些人担心所有这些从他们头上飞过去的电会对他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因 此拒绝在电线下面走过。”博-电报线在空中摇曳,各种电文在其中流淌,人们害怕在下面走过会
55
万方数据
危及健康,除此之外,还掺杂着许多难以言说的恐惧、焦虑和敬畏。
报刊作为当时主要的大众传媒形态,不仅支持电报,利用电报,而且竭尽全力宣传电报,预 言电报的重大社会意义。它在极尽赞叹的同时,也曾凭借自己的独特地位,参与构建和扩散了笼 罩在电报之上的神秘光环。
1852—53年出版的《美国电讯杂志》撰文声称电报是“天命”,它使“闪电”遍布我们这块
生,也是电报这一早期传播技术与宗教神学纠缠在一起的明显表征。
[作者简介】殷晓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基金项目】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西方城市进程中的人际传播”,项目批准号:11JJ明60005
万方数据
电报作为将纯粹理论科学的发展与实用技术的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从本质上摧毁和颠覆了神
的传播特性又使得它比当时其他物化的科学技术成果更加具有穿透心灵的力量。
围绕着电报的出现和发展,常常伴有一种奇迹感。电流无形无象,电报传播空旷悠远;传 递者和接收者不处于同一个空间、却几乎能够同时分享同一个信息:远距离传播首次获得了真正
的成功,但其中的奥秘又是如此地令人迷惑不解。这一切都使它与可见的、有形的、直接(由蒸 汽机驱动的)交通运输相比,更富于认识方面的玄秘色彩。尽管电报的出现使“电”在传播的
早期传播技术之上的那种救赎功能从未真正消失,不仅“传播”技术进步总是被巧妙地与该词的 古老含义——共同参与、或共享——相联接,而且正是电报曾唤起了通过电流来使灵魂融合、心 灵沟通的梦想,并成为神灵远距离传送智慧的宗教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延伸。
一、
“突然降临的死亡使者”和“物质创造的根本源泉”
1844年,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Morse)在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特区之问建立了第一 条电报线路,那句著名的电文:“上帝创造了什么?”既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的诞
书写、球晶占卜术、灵魂附体等)来进行人与神的交流,或填补生者与亡灵之间的鸿沟。20世纪
末,美国依阿华大学的一位传播学教授做了同样的追溯和比拟:“‘敲击字母的方式和电报是如
学比喻来描述电报所引导的电子革命。该书序言这样写道:“过去半个世纪的‘电子革命’已经
构建了自基督耶稣诞生以来人类历史的最重要的事件。”u3 由电报所集中折射的早期传播技术与宗教神学的纠缠,应该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传播学问题。
即:借助于电报,特定社会背景下的远距离交流需求得到了最初的实现,后者又促成了从宗教领
有着不同的基本理念。前者属于实用发明在前、运用科学原理对之进行改造和发展在后之列,而
“电报通信,却是纯粹科学研究的结果:这种研究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786年伽伐尼(Galvani)
的工作。”就在这一年,意大利人伽伐尼发现,在同两个不尽相似的金属相连时,青蛙的肌肉会 产生收缩的现象。伏特在此基础上,发明以自己的姓而命名的电池——伏特电池。至19世纪初, 由这一发明所开辟的新领域凸现出来,并逐渐地与一系列被称之为“电”的现象相关联。英国自
域中延伸出有关此岸与彼岸、人与神之间沟通的更多想象;公众最初对于电报的反应,既有认识 论方面的根由,也受到宗教式隐喻和奇迹感的支撑:电报的出现及其扩展导致了一场旷日持久的
神学运动,同时伴随着各种有关媒介与宗教之间关系的争论:也正是从电报开始,借助于科学力
量的日益强大,电话、广播、电视乃至新的媒介形态中的神秘色彩日趋淡化,但是,不仅依附于
可以追溯到1848年纽约罗彻斯特附近的海德斯村,追溯到福克斯姐妹家中的鬼魂的敲击声以及其
他被认为是死者的阴魂所为的现象。福克斯姐妹认为她们家的墙壁和地板中发出的敲击声是一种
莫尔斯电码(当时电报还是一种比较新的事物),她们随即开始了‘现实世界和神秘世界之间的
电报通讯’,……"。[13】
这两位“现代巫师”把数字、字母等击节声当作电报通讯,试图通过这一方式(以及自动
万方数据
在:此外,它还意指召魂说或召魂术,其前提是认为,通过掌握召魂术的人,死者的亡魂可以和 活着的亲人互通信息。至1850年,唯灵主义团体遍布整个英格兰等地区,它们以巫师为中心;60 年代早期,唯灵主义已活跃在欧洲的家庭沙龙之中;而南北战争(1861-1865)时期,更是激发
了美国的唯灵主义运动的高涨。 1869年,唯灵主义早期历史研究者爱玛.哈丁(Emma Hardinge)提出:“唯灵主义运动的起源
教危机和时局动荡而言,它打破了原来教派的拘谨和消极,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宗教视野。因
为它强调:并非只有高高在上的神职人员才能充当神灵远距离传送智慧的中介,解码编码的译电 员就可以履行这一职能,运用同样原理的每个人也有能力成为精神生活的媒介。
二、公众态度的认知根源和永无消解的奇迹感
现实生活中,公众对于电报的接受和认同经历了一个过程,电报传播的表现方式是独特的,例 如,它是通讯传播形式的最早代表,它构筑了以往未曾有过的虚幻图景,电流本身具有瞬即性,形
然科学史学家W.C.丹皮尔在《科学史》中说,正是在19世纪,“我们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
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在实际的应用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与发明。”哺。 纯科学的出现与运用带来的是人类自然观和宇宙观的整体改变。与原始的生活技术相对应的 是关于物质世界的片段知识的运用,“早期的神话与预言就是根据已有的证据创立的世界和人类 起源的理论。”要改变这种神创说,必经之路和真正有效的方法在于“认识到人类与其周围的世 界,~样服从相同的物理定律与过程,不能与世界分开来考虑”H1,观察、归纳、演绎与实验的 科学方法,不但可应用于纯科学的题材,而且几乎可以应用于与人类思想和行为相关的不同领域。 一个特殊年代的非凡事件确认和凸现了电报之世俗和天国的双重意义:电报既是改变人们日 常生活的技术成果,又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电灯的出现,将黑夜变为白昼,“改变了人们生活的
新闻大学。
・新闻理论・
JOURNALISM
BIMONTHLY
2012年第2期总第1 12期
从电报的两重世界看“传播”的神秘意蕴
一一对功能主义传播学研究趋向的思考
殷晓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200433)
自20世纪30、40年代,随着传播学登上历史舞台,“传播”一词也成为一门新学科的研究对 象。“传播”从神秘的、日常的用语逐渐过渡到学科用语,其间历程与主流传播学研究地位的确
创说的统治地位:它所体现的科学方法之向人类社会的扩大,相当程度上动摇和取代了以往占统 治地位的上帝创世说。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科学精神的成果却以独特的方式与宗教神学纠缠在一起。这一现象
的复杂原因及其深远影响,值得我们细细回味。 在科学史研究中,相比于作为18世纪工业革命的主要工具的蒸汽机等,19世纪诞生的电报
三、莫尔斯电码和唯灵主义运动
电报的神秘性不仅体现在电文、有关报道以及当时公众自然情绪的流露上,而且与一场现实
生活中的精神运动相吻合。按照美国学者里查德.诺尔(Richard Noll)的观点,似乎人类历史
上的所有时代,以及所有的社会发展阶段中,都有一些人被看作是与神灵——或者更通常地说, 看作是与死者——沟通的专家。“这些人与超凡的神灵直接对话,或被神灵附体,让冥间的生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