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小说的叙述反讽
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反讽精神
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反讽精神浅析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反讽精神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王小波成为了当代小说文学的热门人物。
王小波和他的作品被大量地研究,在他去世后更是掀起了一股热潮,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学现象。
一个严肃作家在死后两年时间里,如此地被人们阅读、关注、讨论,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是非常丰富的,而它所透露出来的一个基本信息就是,王小波为许许多多的人们深深地喜爱着。
作为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的《黄金年代》,更是因为其荒诞的语言和深刻的历史反思成为文革题材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对文革黑暗历史的反思,作者采用了深刻的反讽的方式进行叙述和书写,而反讽精神背后连接着荒诞、幽默、真实和作者的深刻反思,构成了整部小说的主要架构,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研究。
关键词:王小波反讽文革荒诞黑色幽默作为一个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却声名远播的作家,王小波凭借他的那份严肃而深沉的幽默打动了很多的读者。
王小波的作品大多是关于文革那个特殊题材的,他在作品中为读者呈现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荒诞离奇而且畸形残酷的社会生活,在那种变态的环境中人性的恶与良善和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之一,整部小说以“文革时代”为故事背景,叙述了男主角王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里的生活境遇。
和那些同为对历史的反思而写作的文人式的写作不同,王小波摆脱了杜甫式的那种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和教化普通老百姓的救世情怀,以极端的冷静而又玩世不恭的流氓态度和反讽精神从容地叙述了游离在时代和社会边缘的人们的生活状况。
从流氓式的写作来看,王小波和王朔很像,也有人说王小波像卡夫卡,不管怎么样,王小波对文革的抒写影响和打动了很多的读者,这可以从他去世后掀起的研究他的文学热潮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来。
一、流氓外衣下的严肃与反讽《黄金时代》整部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追述回忆了那段充满了异端体验的岁月,“异端”二字,足以概括那个吃人的社会。
小说叙事没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和“王二”的性格一样,无拘无束,打破了时间上的跨度;几个故事情节同时交错进行,始终用一种调侃但背后暗含严肃的风格述说普通人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
鲁迅文学创作中的叙事与反讽手法探究
鲁迅文学创作中的叙事与反讽手法探究
鲁迅在后续的创作中,对《朝花夕拾》中的叙事风格和反讽手法进行了深入的运用和发展,这些手法不仅体现在他的小说、杂文等作品中,更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在叙事风格方面,鲁迅继承了《朝花夕拾》中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的特点。
他的小说往往以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塑造为基础,同时穿插着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又不失深度和内涵。
例如,在《呐喊》和《彷徨》等小说集中,鲁迅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他们的苦难和挣扎,同时也在叙述中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反讽手法则是鲁迅文学创作中的另一大特色。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已经展现出精湛的反讽技艺,而在后续的作品中,他更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他常常以冷静甚至幽默的笔触揭示社会的荒诞和人性的扭曲,从而达到讽刺和批判的目的。
这种反讽不仅体现在对人物和事件的描绘上,更深入到对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剖析中。
通过反讽,鲁迅成功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使读者在震惊和反思中感受到作品的深刻内涵。
此外,鲁迅还善于将《朝花夕拾》中的叙事风格和反讽手法与其他文学手法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学效果。
例如,他常常在作品中运用象征和隐喻等手法,进一步增强作品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内涵。
同时,他也注重语言的锤炼和修辞的运用,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不失文学的艺术性。
综上所述,鲁迅在后续创作中对《朝花夕拾》中的叙事风格和反讽手法进行了深入的运用和发展。
这些手法不仅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网络穿越小说:当代文化镜像的反讽性文本
可 以说 , 网络 穿 越 小 说 是 最 具 有 网 络 文 学 特 征 的小 说类 型 , 它 动辄 以百 万字 的鸿篇 巨制 、 天 马
丁》 ) 等。而女性 穿越 主人公 的故事 往往发 生在 宫廷内闱, 她们不仅卷入宫廷 的权力斗争之 中, 亦 陷入 自己的情感纠结之 中, 如花木槿( 《 木槿花西
年基金 项 目 : ( 0 9 Y J C 7 5 1 0 0 8 )“ 网络 小说的 生态性 文学 图景”; 滨 州学院科研 基金项 目 : “ 网络 小说 的生 态性叙事 ”( b z x y 0 9 0 4 ) ; 山东省文 化 艺术科 学 “ 十二五” 重点学科 “ 文化生态学”建设 项 目。
宏观性特点 。 穿越小说主人公往往因偶然事故( 科 学 实验 、 车祸 、 昏迷或 死亡 ) 而 进行 穿 越 , 而穿 越后 又成就 了一 番惊天动地 的事业 , 甚 至推动了历史 进展。男性穿越 主人公常涉足宫廷权力斗争或是
朝代更迭 , 如项少龙( 《 寻秦记 》 ) 、 林晚荣( 《 极 品家
文化 生活 景观 构成 了反 讽 关 系 , 体 现 了 当代 社会 的 匮乏 与 欠然状 态 ;二 是 穿越 主人 公 的高 大完 美与 当代 主体 性 的 悲
剧性处境构成 了反讽性关 系, 动摇 了传统的小说创作理论。这使得 网络穿越小说有着潜在的文化建构功能。
关键 词 :网络 ;穿越 小说 ;文化 镜像 ;语境 反讽 ;文化 建构 中 图分类 号 :I 2 0 7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5 — 7 1 1 0( 2 0 1 3 ) 0 4 — 0 0 8 6 — 0 5
一
月锦绣 》 ) 、 小薇 ( 《 梦 回大清 》 ) 、 慈禧( 《 末世红颜 》 ) 等 。所 有 这 些人 物 的人 生历 程 都使 网络 穿越 小 说
论萧红小说叙事中的反讽现象共3篇
论萧红小说叙事中的反讽现象共3篇论萧红小说叙事中的反讽现象1萧红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中一位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其小说以独特的形式和思想深度深受读者的喜爱。
她的小说中,反讽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手法。
以下将从萧红小说叙事中的反讽现象进行论述。
首先,萧红在小说中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行为进行反讽。
比如在《儿女英雄传》中,母亲为了让儿子入党,不惜说谎,扭曲事实,并让儿子去拍照,从而达到混进共产党的目的。
这种母亲的行为虽然是为了儿子的未来着想,但其不择手段的手法,明显暴露出其对真实社会生活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小说以反讽的手法揭示了这种行为背后的不可告人的动机。
其次,萧红小说中还存在着对社会现象的反讽。
在《生死场》中,小说主人公探亲归来后,发现家乡的一切都已经改变,这种变化对他的打击特别大。
而小说中却出现了一个“世外桃源”的地方——“黑土楼”村,这个村庄原住民似乎自给自足,生活富足幸福,而且居然没有被人查出。
这种反讽的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黑暗与虚伪暴露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人以虚伪之面掩盖其真实的行为,这种现象在萧红小说中被以反讽的方式成功地呈现出来。
最后,萧红在小说中还利用情节中的反讽技巧,以达到推动情节的目的。
在《呐喊》中,作者通过深入细致地描述各种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营造出一个社会风气逐渐恶化的场景。
小说中的主人公因欲望太多而踏上了犯罪之路,这种反讽技巧将主人公与周围环境的对比衬托得更加鲜明,读者看完之后也对主人公更能理解其作出行为的真正动机。
总之,萧红小说中的反讽现象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社会以及现实生活的洞察和思考。
通过她的一系列小说作品,不仅给人以启示,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促进了人们思考社会问题,从而帮助其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综上所述,萧红小说中的反讽现象不仅折射了社会现象的虚伪和黑暗,更是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一种深刻思考和观察。
这种手法不仅促进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同时也增强了小说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把剪刀似春风——论《平凡的世界》的反讽叙事
一把剪刀似春风——论《平凡的世界》的反讽叙事
杨茂
西华师范大学
摘要:《平凡的世界》的经典在于其作品充满内涵,作者
( 二 ) 对“唯意志论”的反讽叙事
带领读者领略了那个年代的平凡的人物和生活,并以其坦率、
《平凡的世界》中所描绘的十年时间,正是社会被“极左”
直接、充满力量的反讽叙事,展现了路遥对实现世界和人性世 政治危害,从一个几近崩溃的边缘向正常社会状态回归的艰
等,这些无一不需要通过叙述现实进行反讽,由此可见反讽叙事 了基层农民生活条件的恶化以及生活水平的下降,而学生肉体
的重要性,本文着重讨论《平凡的世界》的反讽叙事 [1]。
的饥饿和学校凌乱的教育对比更加显示了“极左”政治严重脱
二、《平凡的世界》中反讽叙事艺术
离实际。路遥通过写作力求捍卫每一个人的尊严和平等,虽然
读者的共鸣,同时也对当时八十年代后期国民的精神有着正向 文化悲剧、社会悲剧以及理想悲剧的描绘中,揭示了那个特有
指引作用。年代人们生Fra bibliotek的真相。路遥的讽刺是相当辛辣的,他的作品严厉的批判了那些对
参考文献:
权力崇拜,将权力看的高于一切的,鄙视寻常生活的人,在他
[1] 林慧频 . 伦理道德下的爱情光环——论《平凡的世界》
[4] 武菲菲 . 乍暖还寒——“平凡的世界”现象与“重写文学
斗争的复杂多变。
史”[J]. 兰州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5 (06):33-41.
的作品里权力腐败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书中对权力的反讽 的爱情婚姻观 [J]. 当代小说 ( 下半月 ).2017 (08):56-58.
叙事也显示了路遥的现实主义精神。书中描绘了“文革”时期
[2] 林国丽,王天华 .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情感建构
论反讽小说的角度与形态
及基本形态 。这篇小说是铁凝 的 《 春风夜 》① 。 小说 的主人公 叫俞 小荷 。她从 山西农 村来到北
京 ,给一个富贵人家 当保姆 ,她 已经有 半年没见到 丈夫王大学 了。王大学原先在农村种苹 果 ,后来买 了一辆卡 车跑运 输 。春天到来 的时候 ,俞小荷 突然
关键 词 :小说 ;反讽 ;角度 ;形态
中图分类号 :1 2 0 6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 8 5 4 X( 2 0 1 3 ) 0 2 — 0 1 2 0 — 0 4
反讽作 为一种修辞 ,可 以说 由来 已久 。它 最早
寻欢 的;但 眼下却 不行 ,全 国 “ 两会 ”正在北 京召
是春天 .正值 “ 两会 ”期间 :俞小荷 当保 姆的地点
是首都北京 。约会 的地点在市郊 的春风旅馆 :夫妻 不能 同房 的原 因 ,表面上看是没带 身份证 .实际上
是 因为 “ 两会 ” ;结 果 呢 ,是妻 子拿 出一百块 钱让
丈夫去找小姐 。
接到王大学 的电话 ,说他开车路 过北 京 ,要俞小荷 出去跟他欢 聚一 下 。王大学开 的是大车 ,按规定不
得他 的这番话说得颇有见地 。 在 《 春 风夜》 中 ,铁凝 非常机智地设 置 了两 种 时间 。一 种是 自然性 时间 ,一种是社会 性时 间。俞 小荷 和 王大学 约会 的时 间被 作者定 在春 天 的夜晚 ,
这个 时间就是 自然 性时间 。春天 的夜晚 ,这个 时间
给人一种 温馨和浪 漫的感觉 。很容 易让读者产生 诸 如春 风拂 面 、春暖花 开和春宵一刻值 千金之类 的美
一
起 的。 ”② 也许 因为曹文轩 自己也写小说 吧 ,我 觉
简论王小波小说的反讽艺术
简论王小波小说的反讽艺术作者:高红来源:《大东方》2015年第08期王小波是当代中国著名先锋派小说家,其作品题材宽泛,跨越古今,但都表现一个荒诞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在专横而又强大的非理性权威与意识形态主宰下,一切都是不可理喻的。
不正常被当作正常,正常被看作不正常。
是变成了非,非变成了是,真理和谬论混为一谈,美与丑完全混淆。
人处于永恒的困境中。
在表现这个荒诞不经的世界时,王小波的主要策略是反讽写作。
王小波的反讽叙事、反讽修辞荒诞、滑稽,有冷讽、有热嘲,妙趣横生,别出心裁。
在王小波的作品中,讽刺与批判的总体基调一以贯之,成为其文学创作的标志性特征。
反讽,是指一种以夸张、戏谑的态度,使用与本意相异或相反的话语形式表达真实意图的艺术方式。
其目的在于嘲弄、贬斥不合理事物,突出其荒唐之处与矛盾所在,显示其可笑、可鄙、以致可恶。
布鲁克斯说:“语境对一个陈述的歪曲,称之为反讽。
在某种语境中,一句话的意思与其字面意思相反,这是最明显的一种反讽。
”韦勒克说:“反讽就是矛盾的形态。
”“矛盾是反讽的绝对必要条件,是它的灵魂、来源和原则。
”反讽的要素包括:①“事实(实质)与表象的对照”。
要求表象与事实相对立或相抵牾,对照越强烈,反讽越鲜明;②喜剧性。
“喜剧因素是反讽形式特点所固有的因素。
故意设置的矛盾产生的心理张力,只能在笑声中消解。
”王小波的反讽艺术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1)词语反讽。
又称字面反讽或语言反讽。
“指说话者公开表达的意思不同于他实际意指的暗含的意思。
”人物语言字面意思与隐含意思的反差与冲突形成了反讽效果。
王小波小说中,对可怕事件的讽刺性、喜剧化的评论比比皆是。
《似水流年》中,一所大学的贺老师遭到造反派迫害,承受不了折磨和侮辱,跳楼自杀了。
他准备跳楼时,看到一个男孩站在楼下,便喊那个男孩赶快离开。
谈到这场悲剧时,叙述者说:“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贺先生跳楼前要小孩走开,现在我想出了原因,这是因为他在死时,不喜欢有人看。
文学中的荒诞与反讽
文学中的荒诞与反讽荒诞与反讽是文学中常见的手法,它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展现出生活的荒谬和荒诞。
荒诞是通过夸张、怪诞等手法,将现实世界中的不合理和荒唐呈现给读者,让人深刻反思人生的困境和无奈;反讽则是通过对错误、虚伪、荒谬和愚蠢进行嘲讽和讽刺,揭示人性的矛盾和社会的弊端。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不同作品中的荒诞与反讽,来探讨这两种手法在文学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在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中,荒诞呈现在主人公梅尔索的冷漠和无情上。
梅尔索毫无感情地看待自己的生活和周围人的死亡,他对于母亲的去世和他在一次打斗中杀死的阿拉伯人的死亡都没有丝毫的内疚和悲伤。
小说通过梅尔索的视角,展现出人类对于无法理解的真相的无能和无意义感,以及人们对于生与死的冷漠态度。
这种荒诞给予了读者对于人类存在的思考,引发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入探讨。
反讽也可以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的讽刺来展现。
戴封森的小说《鱼王》中,通过对于人们对成功的追求和对金钱的着迷进行的反讽揭示了当代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贪婪。
小说中的董桥明为了追求金钱而在股市上赌博,最终导致财务破产和精神崩溃。
小说以讽刺的笔调揭示了现代人对金钱的疯狂追求,以及追求成功和货币价值的虚伪社会风气。
通过讽刺,读者被迫反思自己是否也陷入了这样的追逐目标中。
荒诞与反讽还可以在寓言故事中找到。
安徒生的《丑小鸭》就是一个荒诞而反讽的故事。
故事中,丑小鸭在一群鸭子中生活,被他们嘲笑和排斥,他因为自己不同于其他小鸭子的样子而感到自卑,于是离开了家。
经历了一番艰险后,丑小鸭最终发现自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超越了一开始的困境。
这个故事呈现了现实生活中的荒谬和矛盾,通过反讽的方式揭示了外貌对于人们评判他人的荒唐之处。
这个故事让读者思考外貌对于人们的判断和价值观的合理性。
荒诞与反讽在文学作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帮助读者对于生活的种种荒谬和不合理进行反思和思考,以及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
通过荒诞和反讽的手法,作家们成功地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呈现给读者,提供了对现象背后深层原因的思索。
论刘震云小说中的反讽叙事
论刘震云小说中的反讽叙事作者简介:谭述发,男,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刘震云是当代著名作家,小说最大的特色是反讽,既有王朔式的调侃和玩世不恭,又有鲁迅式的深刻、通透、犀利和老辣,主要表现在语言反讽、情境反讽和结构反讽三个方面。
本文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刘震云小说的意蕴和风格特色,试图对刘震云小说中的反讽叙事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关键词:反讽;语言反讽;情境反讽;结构反讽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12-0000-01李建军在《论小说中的反讽修辞》中将反讽定义为:“反讽是作者由于洞察了表现对象在内容和形式、现象与本质等方面复杂因素的悖逆状态,并为了维持这些复杂的对立因素的平衡,而采取的一种暗含嘲讽、否定和戏谑意味以及揭示性质的委婉幽隐的修辞策略、结构和创作原则。
”①他的定义代表了中国当代理论界对反讽的较为普遍的认识。
反讽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有了戏谑、调侃,幽默等成分,少了尖锐的批判,多了些含蓄与隐蔽,极大的扩展了作品的意义空间,让作品具有了一种反讽繁丰,多层次的复杂审美意蕴。
反讽手法的运用是刘震云的创作风格趋向稳定和成熟的标志。
一、言语反讽言语反讽,即作者在遣词造句为主题服务时,刻意无视既定语法规范或有意扭曲语体、语义、情感色彩等方面的通用规则,以期产生强烈的反讽效果的语言组织方式。
刘震云小说中的言语反讽主要包括克制陈述、语义颠覆、调侃式语言和戏仿等。
克制陈述属于故意重话轻讲的反讽形式,把话说得很轻,在语境中又显示其重。
如《故乡相处流传》:“曹军军纪严明,不像一同到来驻扎在延津黄河之南的袁绍军队,据说那里的士兵连小羊都操了。
这里不操小羊,不操“处女”,二十万大军不操,只剩一个曹丞相玩玩媳妇寡妇,实在不值一提。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曹丞相也是人嘛。
”作者故意把曹操的荒淫无耻以见怪不怪的口吻说出,意把曹丞相的生活腐化说成是普通的人性,说成“实在不值一提”,这种话语的克制、语调的平淡,与直接痛斥和揭批相比,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文学作品中的反讽手法
文学作品中的反讽手法反讽,作为一种文学手法,常常被用来表达对社会现象、人性弱点或者价值观念的嘲讽和讽刺。
通过对比和扭曲,反讽手法能够以一种幽默而尖锐的方式揭示问题的本质,使读者在笑声中思考,引发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在文学作品中,反讽手法被广泛运用,给作品带来了独特的魅力。
首先,反讽手法经常被用来揭示社会现象的荒谬和虚伪。
在《动物农庄》这部寓言小说中,乔治·奥威尔通过将动物农庄中的动物描绘成人类一样有权力欲望和斗争的形象,讽刺了苏联共产主义的虚伪。
动物们推翻了人类的统治,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堕落,最终变成了和人类一样的暴君。
通过这种反讽的手法,奥威尔揭示了社会主义理念背后的虚伪和权力腐败。
其次,反讽手法也常常被用来讽刺人性的弱点和荒谬。
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仲夏夜之梦》中,人类的爱情被描绘成了一种荒诞可笑的状态。
男女主角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误会和笑料。
莎士比亚通过将人类的爱情描绘成一场嬉笑怒骂的闹剧,讽刺了人类对爱情的盲目追求和荒谬行为。
这种反讽手法让人们在欢笑中思考爱情的真实含义和人性的弱点。
此外,反讽手法还常常用来揭示社会价值观念的虚伪和矛盾。
在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道林·格雷通过与画像达成协议,将自己的罪恶和衰老转嫁给画像,保持了自己永恒的美丽和青春。
这种反讽的手法揭示了社会对外貌和青春的过度追求,以及人们对于道德和责任的逃避。
通过这个故事,王尔德讽刺了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的虚伪和道德双重标准。
最后,反讽手法还可以用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通过自己的疯狂言行来揭示现实社会的荒谬和黑暗。
他以疯狂的方式讽刺了封建社会的愚昧和腐败,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
通过这种反讽的手法,鲁迅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社会的呐喊。
总之,反讽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现象、人性弱点和价值观念的荒谬和虚伪。
小说的反讽艺术
小说的反讽艺术反讽原为古希腊的词语,指古希腊戏剧中的一种角色类型,即“佯作无知者”。
后来演变为一种艺术手法。
在新批评理论中,反讽是指“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歪曲”,即词语在上下文中发生意义的改变,也就是“言非所指”。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夫人向林黛玉介绍贾宝玉,说贾宝玉是一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又引用古人《西江月》二词,批宝玉为“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可是小说的上下文(语境)又“歪曲”了王夫人和《西江月》的“陈述语”。
你看作者写宝玉出场,从肖像描写,到言谈举止,以及林黛玉的心理感受“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这些都告诉我们宝玉是一个英俊潇洒、可亲可爱的青春少年。
显然王夫人和《西江月》的陈述,是“言非所指”。
作者于此处采用的方法,正可看作反讽手法。
王夫人所言和引用《西江月》愈将宝玉批得一无是处,就愈能表现宝玉的叛逆性格。
愈显得宝玉这一形象的光辉。
同时,也就愈有力地揭示了僵化庸俗的封建世俗观念的荒谬:将一个被周汝昌先生称为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于一身的“真人”,视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不肖子弟”。
小说从而构建了对宝玉所生存的环境及此环境中的庸俗观念的有力讽刺。
再来看《祝福》最后一段:“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综观全文,“我”“懒散而且舒适”,“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都是“言非所指”,言此及彼,都有反面的命意。
《一座城池》中的叙述反讽
《一座城池》中的叙述反讽作者:程儒珺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4期摘要:韩寒的作品一直以幽默简洁、辛辣明朗见长。
而反讽作为韩寒作品中的常见手法,往往在指此言彼和正话反说之间,造成一种颠覆嘲弄的否定效果。
分析把握《一座城池》中的叙述反讽,从其表现形态、社会意义以及内核力量出发,来领略韩寒的价值谱系和个人成长,更重要的是透过韩寒的作品,来体会出一代青年,在特定时期内的文化认同、价值选择和精神风貌。
关键词:韩寒叙述反讽《一座城池》韩寒自初渉文坛起,便引发轩然大波。
“当代鲁迅”“问题少年”“文化英雄”的称号接踵而至,褒贬不一的评论、是非蜂起的论争纷至沓来。
而《一座城池》,被韩寒自己称为“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作品”。
它延续了以“反讽”作为主要修辞艺术的韩式风格。
其中的叙述反讽,既是一种文学创作的手段,更是作者对话外界的窗口。
在看似幽默的叙述反讽背后,凝聚着青年一代的精神气质,以及作者韩寒对现实最深的思考和期待。
一《一座城池》主要讲述了一群青年因一次打架斗殴事件而从学校肄业,从此过上了亡命天涯的流浪生活。
他们随心所欲、目中无人,这座陌生的城池成了他们的乌托邦,一切都只为了自由地活着。
作者借这群漂泊流浪的少年之眼,目睹了各式各样的传奇经历,在诙谐简洁的叙述之中,展现了复杂丰富的反讽姿态。
其一,幽默风趣、插科打诨的语言反讽是作品中叙述反讽的主要结构。
首先,在《一座城池》里随处可见嬉戏、幽默、夸张和拆解,形成简明硬朗又略带讥诮的话语风格。
“这点我到现在都没有想明白,那些明明都是下流的人,为什么凑一起就叫上流社会呢?”[1]“大学里怎么会有学生要当二奶?”“你这么想当然想不通了,你就当人家二奶有上进心来上大学就行了。
”[2]作者借助这种言此指彼、正话反说的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反讽式的拆解,从而将个人与历史相关联,加深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除此之外,这种语言反讽也表现在粗俗与崇高、严肃与调侃的二元融合上。
作者往往在表达某个严肃的观点和看法之后,紧接一个幽默、粗鄙的调侃,在这一雅一俗之间,不言自明的讽刺效果已跃然纸上。
现代文学中的反讽与幽默表达
现代文学中的反讽与幽默表达现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批判,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思想。
而在这些作品中,反讽和幽默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反讽和幽默不仅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够让读者在欢笑中思考,对社会现象和人性进行深入思考。
反讽是一种通过嘲笑和讽刺来批判现实的手法。
它常常以一种戏谑的语气出现,通过对现实的夸张和颠倒,揭示出其中的荒谬和虚伪。
例如,中国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中,通过一个疯狂的主人公来讽刺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愚昧。
主人公以一种疯狂的方式来表达对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的不满,使得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批判。
而幽默则是一种通过轻松和诙谐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手法。
它常常以一种欢快的语气出现,通过夸张和荒诞的情节,让读者产生一种愉悦和轻松的感觉。
例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通过主人公汤姆·索亚的调皮捣蛋和幽默机智,让读者在欢笑中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和自由。
反讽和幽默在现代文学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读者,更是为了传递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通过夸张和颠倒,反讽揭示了现实的荒谬和虚伪,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社会问题。
而幽默则通过轻松和欢快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人性的理解。
这种反讽和幽默的表达方式,使得现代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样,更加深入人心。
然而,反讽和幽默并非是所有作品中都能够运用得当的手法。
在一些严肃的文学作品中,过度的反讽和幽默可能会削弱作品的严肃性和思想性。
因此,作家在运用反讽和幽默时需要把握好度,不应过度依赖于它们,而是要根据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进行选择和运用。
总之,现代文学中的反讽和幽默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它们通过夸张和颠倒,让读者在欢笑中思考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本质。
反讽和幽默的运用不仅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够让读者在欢笑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然而,作家在运用反讽和幽默时需要注意把握好度,不应过度依赖于它们,而是要根据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进行选择和运用。
浅析《狂人日记》中反讽叙事手法
文艺理论30摘要:在《狂人日记》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很直观地呈现两极化趋势。
作品开始小序的写作形式的古白话,但是正文的主要内容是采用现代化白话文的写法,这是这种写作手法的首次使用,正文与小序之间手法、内容都有矛盾,这种矛盾与两极化构成了反讽的艺术。
读者可以透过作品表面的内容,看到深层次的内容,反讽效果更加突出。
关键词:反讽;叙事手法;《狂人日记》前言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也是现代文学的早期代表作品。
很长一段时间,学者大多是从启蒙思想的切入点走进作品,但这与鲁迅本人创造出这部作品的意图相驰甚远,也远离了作品本身的内容。
实际上,这是一部反讽艺术色彩浓重的作品,具有警示意义。
一、营造反讽环境反讽的环境实际上是由于语言环境中,所表述的语言与所想表达的思想相互对立的原因营造的一种环境,是一种对于陈述事实的语言环境的扭曲。
在《狂人日记》这部作品中,反讽的环境一直在表现着鲁迅隐藏的态度。
在《狂人日记》中,一共有两个叙事者:开头的小序与日记开始的叙事。
小序的叙事者是可以信任的,可靠的叙事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迫害者,所以他的诉说与行动会被认作是与鲁迅思想不符的。
但是,细细研读,便会发现,小序的叙事者或许并不是最可靠的,而所谓的“狂人”,也未必是读者心目中所第一感知到的“狂人“。
在研读中,作者所隐含的思想才会被读者发掘,这种互相对立的语境所营造出来的反讽环境才显示出来。
《狂人日记》的开头,率先进入读者内心的便是小序,而小序中叙事的内容先入为主,“狂人“就是一个疯子,而他的日记就是疯言疯语,荒唐之词,荒诞之语。
但是,当读者真正阅读到日记内容后,会发现他时而发出真言。
小序与正文的内容的叙述不同,营造了一个反讽的环境。
二、反讽叙事手法的表现了解反讽叙事手法的形成,可以进一步分析反讽叙事手法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以便更好的了解到鲁迅在这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意图,深刻的理解《狂人日记》。
日记中的第一篇,“狂人”是一个五四年代首批醒悟的青年代表。
当代小说中的反讽
作者: 吴文薇
出版物刊名: 小说评论
页码: 75-79页
主题词: 当代小说;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嘲弄者;认识角度;叙述人;表现对象;隐指作者;军事文学;权力关系
摘要: <正> 反讽是多元视境的产物。
当小说从一个单一的认识角度去表现对象时,反讽便不会产生。
而当小说从多元而相悖的视境去表现对象时,便可能多生反讽。
比如,文本一方面从传统的常规的认识角度表现对象,一方面又从反传统的认识角度表现对象,于是,在常规认识背景和框架中还显得合情合理的事象,一旦变更了认识背景和认识角度,原有秩序中确定的因果联系会突然显现出明显的悖逆和漏洞,正确的变为荒谬,神圣的变为可笑,反讽便由此诞生。
因此,反讽涉及的往往是思想观念。
论刘震云小说的反讽艺术
论刘震云小说的反讽艺术【摘要】反讽是刘震云小说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主要是他对现实与历史的失望造成的。
在刘震云小说中,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反讽性、情境的反讽性以及结构的反讽性运用,共同构成刘震云小说的反讽艺术。
【关键词】反讽;人物形象;情境;结构在当代文坛中,刘震云是一位风格独特且极具想象力的作家。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的小说创作就一直很活跃。
纵观刘震云的小说,散发着浓厚的反讽色彩。
新潮批评家陈晓明很早就指出:“刘震云最重要的特色——反讽,并没有得到恰如其分的解释。
”反讽可简单理解为:对某一事物的陈述或描绘,却包含着与人所感知的表面的意思正好相反的含义。
华莱士·马丁认为“反讽是通过一套代码传达两个信息。
它可能作为局部音色或技巧出现,但也可能是涵括全篇的模式。
”[1]对现实和历史进行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是刘震云小说坚持不懈的追求,与此相应,小说运用反讽,由表相与实质的矛盾反差引起读者思索的兴趣,从而达到深层批判的目的。
本文主要从小说的人物形象、情境以及结构分析刘震云小说的反讽艺术。
一、人物形象的反讽作为小说三要素的人物,在小说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首先给人们留下印象的便是那些人物的名字。
在刘震云的小说中,人物的名字可谓是五花八门,但是总体说来,都是相当俗气的,还有一些是非常难听的,像猪蛋、瞎鹿、柿饼脸姑娘、小麻子、黑砖头等。
在《一句顶一万句》中杨百顺这一名字,百顺意为事事顺利,而与他的坎坷经历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不是潘金莲》的那些官员的名字,如省长储清廉、县长史为民、法院专委董宪法、法院院长荀正义、法官王公道,是一种赤裸裸的讽刺。
刘震云不仅用人的名字进行反讽,还通过表现人物丑陋的行为达到反讽效果。
《单位》中的女老乔不仅有狐臭,子宫有病,而且爱翻别人的抽屉,”说是找找有无我的东西”。
“真是这些‘病态人’同庄严的场合和部门以及自己的职位形成反差,构成反讽。
一个冠冕堂皇的单位里竟是一帮这等人物,又怎能不令人感到可笑!”另外,人物往往心口不一,在这种矛盾中达到反讽的效果。
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反讽
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反讽
张东焱
【期刊名称】《保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15)001
【摘要】反讽的基本性质是假相与真实之间的矛盾;反讽的语言类型有克制陈述、夸大陈述、正话反说、悖论性反讽等;反讽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叙述方式,也是小说的美学原则之一.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张东焱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北唐山0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浅谈中国当代小说的反讽艺术 [J], 王丽霞
2.论中国当代小说的反讽艺术 [J], 佘向军
3.论古典反讽与现代反讽——兼论现代反讽在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存在方式 [J], 马金起
4.喻言的反讽与反讽中的喻言 [J], 段从学
5.解读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莳萝泡菜》中的隐性进程——从单向反讽到双向反讽 [J], 朱娟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余华小说的反讽艺术
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2盈∑虹指导教师签名——噼
签名日期—丛≯业._
绪论
绪论
1.余华小说的研究综述
1987年,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在《北京文学》上发表后马上受到评论界 的关注,接下来他的一系列形式独特的中短篇小说都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并和马原、 格非、残雪等人的作品一起被冠予先锋文学的称号。但是,所谓的先锋之路他没有 一直走下去,从90年代开始他的三部迥异于8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 喊》(1991年)、《活着》(1992年)、《许三观卖血记》(1995年)都证明了他在艺术 道路上不断的求索。接下来,是沉寂的十年,2005年,《兄弟》(上部)横空出世, 评论界在一片平静中略带着些许失望、期待,2006年,《兄弟》(下部)终于隆重登 场,然而,听到的是一片哗然,“拔牙”的、愤斥的、宽容地期待将来的、力挺的 等等。余华似乎总能给人们带来新意,评论界因此而马不停蹄,在中国知网中搜索 到的从1987年到2008年12月研究余华的评论文章多达888篇,下面就这些研究 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梳理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和一些影响力较大 的文章)。
谢有顺:《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决的问题》,‘钟山》,2002年第一期.
III
福建师范大学孙贝莎硕士学位论文
冷漠的语调使现实文明的虚假无处隐藏。 论文的第三章论述了余华小说中叙事结构的反讽,这种反讽分为视角反讽和文
体反讽两种类型。余华的一些小说中运用了一些独特的视角,从而去发现那些用现 实常人的视角去观察所不能发现的社会真实。他利用无知儿童的视角对成人世界的 残酷、自私、阴暗、狡诈进行否定和颠覆,利用疯子的视角对国人麻木的灵魂进行 鞭挞,利用傻子的视角对自以为是的人们泼上一盆冰冷的凉水。文体反讽则从对某 种固定的文体模式的滑稽模仿而使它们所代表的一些旧有的价值体系土崩瓦解,余 华分别通过《鲜血梅花》、《古典爱情》、《一个地主的死》对武侠小说、古典爱情小 说、抗日小说进行了戏拟,打破了长期以来已经僵化了的这些类型的小说的模式, 通过这种戏拟从而对传统和成规以及人们曾深信不疑的价值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 讽,唤醒人们重新开始审视、思考曾经已习以为常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词 】当代小说 ; 叙述 反讽 ; 戏谑反讽 ; 语调反讽 ; 话语反讽 ; 点反讽 视 [ 中图分类 号]I 7 4 2 .1 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I 8 4X(C 20 一 ̄ 6 C —92 20 )1 (7 一艏 0 0
维普资பைடு நூலகம்
第1 期
黄
擎 :论 当代小说的叙述 反讽
一
、
戏 谑 反讽
戏谑反讽 , 即戏拟或滑稽模仿 , 它是当代小说最典型的一种叙述反讽方式。1 9世纪 5 年代 法 0 国出版的鲍威列特的《 科学及文学艺术词典》 戏拟” 对“ 的解释是 : 拟是一种诗文体裁 , “ 戏 它用戏谑 的态度模 仿严 肃作 品 , 通过 变形或改 变 作品原 有 的意 义 , 之 成为 笑 柄 。实 际上 , 拟就 是 一种 反 使 ” 戏
Jn a.
论 当代 小说 的叙 述 反讽
黄 擎
( 江大学 冲 文系 . 浙 浙江 杭 州 302 ) 10 8
[ 摘
要] 叙述反讽是一种基本的反讽 性话语 表达方 式 , 旨在 通过对立 两项 的悖逆 冲突 . 更深刻地
披显作 品的真实意 旨。当代 小说 的叙述反讽艺术主要体现在 四个方面 : 戏谑反讽 , 通过戏拟性文本 与母 本 间表层语码的相似及 深层语码 的逆忤制造反讽 意义 ; 语调反讽 . 通过叙述语调与叙述 内容及表达 意 旨 的乖离产生反讽 效果 ; 话语反讽 , 通过误用话语的语用规则生成反讽意 味; 视点 反讽 , 过异常叔述 者的 通
维普资讯
筹3 2卷第 1 期
20 02年 1 月
浙 江 大 学 学 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Jmm l f o a o i u vr ( 删 a a e蛳 r 啮 a ds c S  ̄cs n 0 d e
V0 3 . 0 l 2
讽模仿 。戏拟性 文本 运用双 重语码 进行 叙述 , 表层语 码 模仿 、 从母 本 的话语 方 式 , 依 深层 语 码恰 与 此 相逆忤 , 过 表里话 语 的两 相 冲突 、 逆和文本 有 意 制造 的 明显或 细 微 的差 别 , 反讽 意 义在 对 通 悖 使
照中不言 自明。戏拟 旨在通过貌合神离颠覆 、 解构母本 的模式与规范 , 进而消解它所代表的思维方 式 和思想 意 旨。 詹姆斯 ・ 乔伊斯的杰作《 尤利西斯》 堪称小说戏拟 的经典范例。它主要戏仿 的是荷马史诗《 奥德 赛》不仅书名直指于此( , 尤利西斯即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在情节结构上也与之平行发展 , , 形成 对应关系。而人物形象的塑造则恰与英雄形象形成反讽 : 卑微渺小 的布鲁姆和顶天立地的奥德修 斯, 内心空虚的斯蒂芬和英勇无畏的特莱默克斯 , 轻佻偷 闲的莫莉和坚守贞节的珀涅罗珀都形成 了
展到其他 文学 领域 。反讽也 表现 在小 说领域 卢卡 契在文学 类 型史 的研究上 , 将小 说视 为“ 反讽 本 身的等价 物 ”2(. ) 韦恩 ・ [:p2 8 布斯 在《 小说 修 辞 学》 中也 把 反 讽 和叙 事 艺 术 结合 起来 , 它 视 为小 把 说 修辞 的一个 重要 方面 。 叙 述反讽 是一 种基本 的反讽 性话语 表 达方式 , 旨在通 过或 彰显或潜 隐对 立 的两项 , 戏拟性 文 如 本与母 本( 被戏 拟 的文本 ) 之间 的对 比 、 述语 调与叙述 内容及 表 达意 旨的乖 离 、 与误 置语境 的 叙 话语
不符 、 异常叙述者 的独特视角与惯常视角的相异 , 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反讽效果 , 并从 中深刻地揭示 出与所 陈述 的字 面义 相反 的真实 意 旨 本 文 主要 从戏 谑反讽 、 调反讽 、 语 反讽 和视点反讽 四个 语 话 方面, 探讨 当代 小说 的叙述反 讽艺术 。
[ 收稿 日期] O 1 0 — 8 2 3 2 O [ 作者简介] 黄擎(95 ) 女. 1 一 , 浙江卫乌人 . 7 浙江太学 几文学院中文系讲师 , 文艺学博 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的各种变体形式之中。l 世纪末 、9 8 1 世纪初 , 国浪漫主义文论复活 了沉寂 、 德 湮没已久的反讽概 念 。在谢 林 、 莱格 尔兄 弟和索 尔格 等人 的努 力下 , 施 反讽 概 念有 了拓 展 性 的发 展 . 它不 再 是 一种 局
部性 的修 辞手 法 , 而扩展成 为一 种文 学创作原 则 , 成 了美学 意义 上 的反讽 。德 国浪漫 主义者 的这 形 些努力 为新批 评 的反讽理 论奠定 了坚 实的基 石 。 肇 始于 2 世纪 2 年代 、 0 { ) 鼎盛 于 2 纪 中叶 的新批 评 文 论 又 使 反讽 理论 得 以 充分 挖 掘 和 张 0世
扬, 并赋予现代意义 。瑞恰慈认为 , “ 反讽性观照” 是诗歌创作的必要条件; 布鲁克斯则认为, 反讽这 个名词是“ 表示诗歌 内不协调品质 的最一般化的术语”】( 5) 新批评不仅将反讽推崇为一种诗 : p6 ] 歌创作和批评原则 , 而且把它视为诗歌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哲学态度。笔者认为 , 反讽最基本 的特征 在 于包含 了对 立 的两项 , 通过这悖 逆 冲突 的两项 昭示 了一 种人 生态 度和哲学 思考 。 并 新批评主要是在诗学领域中探讨反讽的, 现在人们论及反讽时 , 已不再囿于诗歌领域, 而是扩
“ 讽” 反 一词 , 早可 上溯至古 希腊 喜剧 。它是一 个佯装 无 知 、 最 擅长运 用 听似傻 话实则包 含真 理
的语言击败 自 视高明的对手的角色典型。在 1 世纪以前 , 6 反讽在西方文论中还只是一种次要 的修
辞 格 , 的基本 特征 是字面 意义 与深 层意义 不一致 , 言在 此而 意 在彼 , 一 基本 特征 存 在 于反讽 它 即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