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五、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中国小说(教师用卷)

合集下载

2022届高三高考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六)(5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三高考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六)(5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三高考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六)(5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卷(六)(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传统文化对月亮情有独钟,月亮始终是柔和与光明的象征。

人们在静谧的夜晚与月亮对话,将月亮看作上天对人事的见证,认为月亮能够带来人生的幸福,这种人生与自然的和谐是国人所特有的情感。

中秋节正是这样一个因月亮而生的节日。

早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当我们的祖先遥望浩瀚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时,不免对月中的奇妙影像产生一些神奇的联想,进而形成许多关于月亮的神话,最著名的当属“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融美月、美人、美景于一体,是人类以原始思维对月亮美好想象的结果。

这一传说广泛流传于民间,也直接促进了中秋这一岁时节日的形成,给节日笼罩上迷人而瑰丽的光彩,增添了浓郁的诗意。

不过,中秋节真正的源头却是我国古代的秋祀祭月。

在农耕社会,农业的发展与季节、天气密切相关。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为祈求五谷丰登,人们往往要祭祀土地神。

春天播种时有“春祈”(春祀)习俗,待到秋季谷物成熟报告丰收时就有“秋报”(秋祀)习俗。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语.周语》中,就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的记载。

三国时期吴国史学家、经学家韦昭注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这其中的“夕月”就是古代帝王祭祀月亮的仪式。

由此可见,真正将秋与月对应的,是皇家祭祀典礼。

秋分拜月、祭月的礼制,直接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月亮的崇拜,也体现出中国历法中巧妙地把季节转换与农事结合起来的智慧。

中秋赏月是自宋至今普遍流行的节俗。

赏月是人与自然对话、沟通的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

据史料记载,魏晋之时,我国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2020年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一)语文试题

2020年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一)语文试题

2020年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一)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一门表演艺术,中国杂技拥有悠远的历史,《山海经》中就有关于杂技的记载。

中国杂技体现出特有的东方文化特征,如杂技故事剧《花木兰》和杂技舞蹈剧《梦幻西游》,都是将中国传统文学与杂技艺术结合的典范。

中国杂技不仅受到国人的欣赏,更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荣获赞誉,屹立于世界杂技之林。

在当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审美意识的增强,杂技更加为人们所欣赏。

我们在肯定杂技取得的成果的同时,也应看到杂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虽然杂技之乡众多,但目前只有深圳欢乐谷、上海马戏城、北京保利剧院等有限的几个场所长期进行杂技演出,很多地方的杂技演出并不是长期进行的,只是根据节目的需要、节日庆典的需要等安排。

可以说,当代杂技艺术并不繁荣。

在很多杂技之乡,人才辈出,杂技流派长期传承,但人们找不到杂技市场化发展的道路,演员只能被动地接受演出邀约。

长此以往,演员的积极性会受影响,后备人才的储备会受影响。

中国杂技开拓国际市场面临诸多阻碍。

中国杂技没有合理开发利用有效资源,在国际上缺乏优势。

国际市场上竞价激烈,导致演出费用很低;中国杂技团知名度不及国际大型杂技团,这些因素也使中国杂技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巨大压力。

中国杂技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中国杂技艺术是当代中国人的重要使命。

我们应多管齐下,推动中国杂技发展。

当代杂技应当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成分,这样才有持续开拓创新的动力和后劲。

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杂技中的精华部分,如传统杂技中的蹬技、顶技、手技、车技等,将这些技巧融入当代杂技艺术中,使杂技形成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

另一方面,可以从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寻找杂技艺术创作的灵感,如将一些传统故事引入杂技表演中,提升杂技作品的文化品质。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新课标版 语文新课标全国13教师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新课标版  语文新课标全国13教师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卷(十三)论述类文章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族姓之根与文化之根任继愈中华民族博大深厚的文化传统,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坚强、持久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把文化认同看得比种姓血统认同更重要。

中华民族是众多民族长期融合的结果。

中华民族有两千年政治统一的历史。

政治统一可以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外因;足以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因是它具有共同的道德观、价值观、哲学世界观、长期培育而成的民族意识。

秦以来有全国共同的汉字,有各族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

靠了这两条,不受方言隔阂,不受山川限阻,广大人民聚拢在一起,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不论民族大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出了力。

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己的根;西方国家,比如欧美诸国,也有它们的文化传统、有它们的根。

中外交往日益扩大,不同文化接触,有时兼容、有时抵牾,像近年来关于“人权”的问题成了中西交往经常争论的热点。

如果双方探寻一下各自的文化传统,就比较容易找到造成分歧的根。

虽不能彻底解决分歧,至少可以增加互相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把个人、家庭、国家以至世界看作和谐的整体,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立国,小农经济自然以家庭作为社会的基层细胞。

一家一户是生产单位同时又是消费单位。

千千万万个家庭在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管理下进行活动。

政治上的高度统一与经济上的极端分散成为长期并存的一对矛盾。

这是秦汉直到鸦片战争两千多年的中国国情。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哲学不论什么流派,基本上都致力于论证政治集中与经济分散两者协调的问题。

传统中国哲学都在论证个人与集体的一致性,不但利害关系一致,而且在理论上个人与整个宇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天人合一。

农业小生产者的世界观,以它的生活实践体会认为世界像生物机体,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像田园诗那样和谐、稳定。

个人、家庭、国家是和谐的整体。

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圣人以拯济天下人的饥寒为己任。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五、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中国小说(教师用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五、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中国小说(教师用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卷(十五)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中国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刻碑名手聂鑫森范玉成是古城的刻碑名手,已是古稀之年了。

他长得高大魁梧,两只手掌伸开来,小蒲扇一样;指骨节很突出,只要轻轻一握,便咔吧吧一阵脆响,让人觉得那手非常有力气。

范玉成十四岁起拜师学艺,一生中刻过多少碑?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他从刻石社退休十多年了,可一直没闲着。

儿子还在刻石社,一接下什么重要工程,总得请老爷子把把关。

他也乐意,范家手艺代代传承,绝不能让世人说闲话。

儿子范致远也到知天命之年了。

他对父亲说:“邻市的望江楼重修一新,有块《重修望江楼记》碑要刻哩。

”范玉成显得特别高兴。

他记得四十多年前,也就是1966年春节过后,他与一些同行应邀到望江楼公园刻一条诗碑长廊。

一直刻到冬天,眼看就要完工了。

有天傍晚,突然来了很多戴红袖章的学生和工人,把望江楼的门窗卸了,楼梯拆了,把里面的文物烧了,一座清乾隆时的楼阁刹那间被当做“四旧”毁掉了。

他只能远远地看着,泪水纵横。

第二天,那些刻好的诗碑,也被一一砸碎,并把他们这些刻碑人驱赶回了老家。

他后来听说,在望江楼原址,竖起一座巨大的工农兵“造反有理”群雕像。

再后来,雕塑拆了,改建成了一个大花坛。

现在又在原址重建了望江楼。

他渴望旧地重游,那楼可还是往日模样?儿子说:“现在天太热,您暂时别去。

等我在那里阅好了稿,选好了石,‘上墨’、‘过朱’、‘打样’后,准备刻碑了,您再来,一边指点我,一边看看风景,好吗?”范玉成答应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

范玉成在心里计算着:儿子该阅稿了,那文章是谁撰写的呢?又是哪个书法家书写的墨本呢?选什么石头,汉白玉石还是大理石?选好石,先要用砂石打磨平整,再用细刀砖磨光,直至腻滑方可。

接下来儿子该“上墨”了:用磨浓研匀的上等墨汁刷在石上;墨汁干后,再用烙铁烫上白蜡,薄薄地在墨上覆盖一层。

下一道工序是“过朱”:把透明拷版纸覆在墨本上,双钩临描,然后再用银朱做红线双钩。

全国100所名校2025届高考考前提分语文仿真卷含解析

全国100所名校2025届高考考前提分语文仿真卷含解析

全国100所名校2025届高考考前提分语文仿真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文学中,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常常形影不离。

第一,以借景抒情为主、以叙事造势为辅,是诗词曲之韵文文体。

其中,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以故事为主线的叙事诗,如《七月》《长恨歌》等;另一种以抒情为主,情中带事;还有一种是事隐藏于诗情画意之后,明其事方可体会诗境和真情。

其中,第三种最知名的应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此诗的关键词是“古人”和“来者”。

这两个词隐含着一段诗人以乐毅自居、欲在军中施展抱负却反遭贬罚的悲伤故事,以及古代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佳话。

由此,“古人”和“来者”都是比喻伯乐。

自信有乐毅之才的陈子昂,却找不到可识其才的伯乐,不由得怆然涕下。

这样一来,叙事与抒情依然相从相生,只是事隐于情之后。

第二,以叙事为主,以造境写意为辅,是散文、小说的非韵文文体。

其中,小说虽然主要是叙事的,却常伴有诗词曲赋和诗情画意的场景;唐传奇则倏忽奇变,给人诗情画意的美感,实为以诗思、诗笔叙写小说。

就长篇小说来看,我们就不时能看到其中夹杂着诗情画意的场面。

在《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刘备招亲”一类的场景画面屡见不鲜。

在《西游记》《水浒传》中,也常见给人带来闲情逸致之乐趣画面。

而《红楼梦》叙事如画,愈读愈感诗情画意充盈其内。

且不要说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单小说第一回写甄士隐的故事,便可谓一部《红楼梦》的缩影和解读之文眼。

一僧一道之《好了歌》,贾雨村中秋吟月之诗,“贾雨村”“甄士隐”的谐音寓意,处处暗藏玄机。

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形影不离现象的根源在汉字里。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新课标版 语文新课标全国21教师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新课标版  语文新课标全国21教师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卷(二十一)高考模拟训练(150分钟15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礼学的当代转换李祥俊人伦道德实践是儒家礼学的根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深化,儒家礼学及其相应的礼制、礼法、礼仪、礼俗等必然要因时损益,但其以差异性为基础的秩序、和谐理念却具有普遍性,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讲,儒家礼学的当代转换既有利于儒学的发展,又有利于促进对社会公正问题的探讨。

以差异性为根本原则的儒家礼学构成整个儒学的核心内容,是儒学发展不可或缺的方面,也是儒学走向社会生活层面的有效途径。

儒家礼学的差异性原则源自宇宙、人生、社会之实际,与平等原则一样都是建立新人伦、新礼制的基本支撑点。

社会公正不应当是简单的平等,而应当是包容差异的平等。

从儒家礼学传统中发掘其公平、正义的内在蕴涵,积极与西方思想对话,参与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解答,是实现儒家礼学理论拓展的重要契机和途径。

从现实意义上讲,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需要经过合理转换的儒家礼学。

针对现代社会伦理关系混乱、道德水平滑坡等现象,我们就要从维护政治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出发,提倡明礼诚信成为时代要求。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即明什么样的礼的问题。

如果始终停留在“谢谢”“您好”等口号上,则现代社会的新礼建设就很难深入。

儒家礼学的差异性原则有助于在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群、群与群之间建立合理的秩序,实现礼所应有的规范社会人生的作用。

肯定儒家礼学在当代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不表明儒家礼学的差异性原则是抽象不变的永恒真理,更不意味着以之为指导思想的儒家礼仪都是合理的。

对于儒家礼学,我们需要下一番明体达用的工夫,转换其理论内涵与运用途径,使之真正在当代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中扎下根来。

从理论形态上讲,传统儒学往往将礼学差异性原则本体化,上升为永恒的天理,我们则主张所谓的天理不过是对千差万别的现实差异关系的概括;它来自于人类社会生活实际,也要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中不断更新其理论形态。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语文第13套高一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语文第13套高一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语文第13套高一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一、语文(满分100分)I. 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璀璨(cuǐ càn)沙砾(shā lì)瑕疵(xī cī)B. 氛围(fēn wéi)感慨(gǎn kǎi)竣工(jùn gōng)C. 惬意(qiè yì)憧憬(chōng jǐng)涵养(hán yǎng)D. 沉湎(chén miǎn)沙滩(shā tān)沮丧(jǔ sàng)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部电影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让人拍案叫绝。

B. 老师在课堂上耐心讲解,同学们洗耳恭听,收获颇丰。

C. 比赛过程中,他发挥失常,最终名落孙山。

D. 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老师要求大家平时多读、多写、多思考。

B.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C. 在这条街道上,沿途可以看到许多风格各异的建筑。

D. 老师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II. 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4. 古诗文名句默写(1)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2)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3)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夜发清溪向三峡》)(4)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5)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III. 阅读理解(共30分)(一)文言文阅读(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十、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卷(十)古典诗词鉴赏(一)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猛虎行曹叡双桐生空井,枝叶自相加。

通泉浸其根,玄雨润其柯。

绿叶何蓩蓩,青条视曲阿。

上有双栖鸟,交颈鸣相和。

何意行路者,秉丸弹是窠。

蓩蓩:盛貌。

(1)这首诗中的“双桐”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2)这首诗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答案:(1)生长于空井;接受泉水、雨水的浸润;枝叶茂盛、交错,枝条屈曲。

(2)没料到有个行路的人,拿着弹弓打这个鸟巢。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和谐的自然景象的喜爱之情和对行路人破坏这种和谐之景的不满。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临行与故游夜别何逊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①历稔:历年。

稔,年。

②群匹:众友。

(1)请简要分析“一旦”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两句。

答:答案:(1)“一旦”意为一天之间,突出时间短。

“一旦”与“历稔”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巨大的情感落差,表达了作者离别友人时的沉痛心情。

(2)这两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通过描写夜雨和晓灯,营造出寂静、凄清的氛围,表现友人们不忍离去,彻夜相聚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心情。

①②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董判官高适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 1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送陈七赴西军孟浩然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1)董判官和陈七的形象有哪些共同处?请简要分析。

答:(2)孟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1)①才能卓越。

董判官在将军帐下做事,是一员才子;陈七文武双全,才能非凡。

2023-2024学年百校大联考全国名校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百校大联考全国名校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百校大联考全国名校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需要创造,创造文化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是我们最为景仰的文化名人;而文化的载体是作品,尤其是传诵不衰的不朽名篇。

翻开中国思想史、文学史等,无论是战国时的诸子百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还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一连串永不忘怀的文化名人和光耀夺目的名篇巨著。

在当代,同样需要培养文化名人,需要名篇巨著,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的士,主要是儒家讲的君子,应该是在道德上有标准,在文化上有贡献,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人。

无论是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教,任重而道远”,还是吕氏春秋中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都是对士的要求。

这种要求表现在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名言中。

一篇《岳阳楼记》,文以人传,人以文传,无论在文化上和人格上都足以垂范后世。

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把读书人的责任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创造性,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但不同领域各有特点。

技术领域,创造性表现为发明,新工具取代旧工具,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科学领域,表现为发现,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原理。

其进步方式不是取代,而是新领域的拓展和新原理新规律的发现。

文化的创造性,既不是取代,也不是新规律的发现,而是原有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造性转化。

恩格斯充分理解文化传承的这个特点,他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

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

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

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一、语文卷1. 阅读理解(一)现代文阅读【文本一】选取了我国著名作家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压迫。

考生需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及主题思想。

【文本二】选自当代作家毕飞宇的散文《推拿》,通过对盲人按摩师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他们自尊、自强的精神风貌。

考生需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感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选取了一篇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闻报道,考生需快速捕捉文章要点,理解文章结构,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2. 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选取了《史记》中的一篇人物传记,考生需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理解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二)古诗词鉴赏选取了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考生需分析诗句的意境、表达技巧,以及诗人的情感。

二、数学卷1. 选择题涵盖了集合与函数、导数与微积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知识点,旨在考查考生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填空题涉及数列、平面向量、概率统计等知识点,考查考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

3. 解答题包括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等题型,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英语卷1. 听力模拟真实语境,考查考生对英语语音、语调、语速的辨识能力及听力理解能力。

2. 单项选择覆盖词汇、语法、功能意念等知识点,检测考生的英语基础知识。

3. 完形填空选取一篇夹叙夹议的文章,考生需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运用词汇、语法知识完成题目。

4. 阅读理解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体裁,考查考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及信息捕捉能力。

5. 写作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四、物理卷1. 选择题围绕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等核心概念,设计了一系列选择题,旨在检验考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运用物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2. 实验题选取了经典的物理实验,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探究电阻的串并联等,要求考生理解实验原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全国100所名校最新2025届语文高三上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全国100所名校最新2025届语文高三上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全国100所名校最新2025届语文高三上期末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周兴杰①“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

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

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

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

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

说一部文学史或艺术史,是作为“知音”的批评家为他们心仪的文学家、艺术家树碑立传的历史,并不为过。

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②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

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

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有问题的。

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

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

③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

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

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

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

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六 (1)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六 (1)
B .卷土重来 措手 不及 任重道远 未雨绸缪
C .死灰复燃 猝不 及防 任重道远 防微杜渐
D .死灰复燃 措手 不及 筚路蓝缕 未雨绸缪
● 卷土重来 : 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
● 死灰复燃 : 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 。根据语 境,选填 “卷土重来 ”。
● 措手不及 :临时来不及应付 。 ● 猝不及防 :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 。根据语境,选填“措手不及 ”。 ● 任重道远 :担子很重,路程又长, 比喻责任重大, 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 ● 筚路蓝缕 :驾着柴车, 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形容创业的艰苦。
合几层意思,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 。是种子,
就要勇于生发 ;生而为人,就要努力成长。
不少于100个 字 。 (6分)
●答案示例 :
●黄沙漫漫,狂风呼啸,传教士孤独地行走 在沙丘之上,斑白的头发像冬天干枯了 的草丛,瘦削的脸上写满了疲惫, 眼睛因 为躲避风沙而眯成了一条缝,却让人感
觉异常坚毅 。他身上披着的伴随他整 个旅途的长袍沾满了尘土,让人感觉死 气沉沉 。 (内容3分,技巧3分)
● A. 叶红虽然赢得了社会的认同和肯定,得 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尊重,但她内心孤独落宽, 只是她平时不觉而已,
● B.作者对山寨中儿童的细致,人微的描写, 说明那里很少出现陌生人,也从侧面说明了 山寨的偏僻与贫困,
● C. 山寨女主人虽然遭遇不幸,但她生性善 良,为人乐观,而且很有见识,让叶红认识到 自己也是个可怜人 。
●答案 :这三段交代了叶红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 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还强调了她在事业上的成 功和人们对她的喜爱和尊重, (2分)
●为下文描写叶红访问山寨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 震撼和同情做了铺垫 ;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六、文学类文本阅读二外国小说 (教师用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六、文学类文本阅读二外国小说 (教师用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卷(十六)文学类文本阅读(二)(外国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油价涨了希区柯克这是一个北风呼号、大雪纷飞的冬夜,屋子里只住着达克一个人,他是单身汉,这里又十分偏僻,没什么好消遣的,达克正坐在火炉前看杂志。

“咚咚咚”,有人敲门,十分急促,达克刚把门一开,一个“雪人”连同雪花一起被卷进了屋里。

达克连忙插上门,回头一看,进来的那人穿着一件很厚的羽绒服,脚上穿的是雪地靴。

他进来后在火炉前烤了好一会儿才说:“我叫莱可,我的汽车没油了,在8里外熄了火,需要油,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来到这里,太太还在车里呢……而且我只需2加仑就够了……”“你先别着急嘛!”达克不紧不慢地说,“我记起来了,我的卡车坏了后就把汽油抽了出来,或许可以卖一些给你。

”莱可一听大喜,忙问:“那汽油要多少钱?”达克盯着莱可的包,说:“今晚这样的天气认识您算咱俩有缘,就算50元一加仑吧!”莱可一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多少? 50元一加仑?你这是在抢劫!”达克平静地说:“现在油价涨了,再说,您想想,像这样的风雪天,人在外面很快就会冻死的,您的太太在车里肯定也快受不了啦……”莱可实在没法,他开始数包里的钱,可钱包里只有60元,只够买一加仑,莱可愿把手表一起留下,但达克不答应给2加仑的油,他说:“我不需要您的手表,这样吧,您先把一加仑油拿回去,如果您太太带着钱,你们可以再来加油,要是没带钱,我这里可以为你们提供最便宜的食宿。

”达克一边说着,一边接过了钱,走进里屋加油。

一会儿,莱可便拿着仅装了一加仑油的罐子,快步走出屋门,消失在暴风雪中——他还得来,他必须从太太那儿拿了钱,再回来加一加仑的汽油!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嘀嘀”,门外响起了汽车声,达克上前开了门,只见莱可扶着他的太太海伦从车里走出来,她显然已被冻得快支撑不住了,他们进了屋,在炉子前依偎着坐下。

海伦对达克说:“我丈夫说了有关汽油的事,幸好我这里还有一点儿钱,我们还想买一加仑汽油。

高考语文备考 百所名校组合卷系列专题15 写作

高考语文备考 百所名校组合卷系列专题15 写作

专题15 写作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卞之琳的《断章》中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其实不然,生活中处处有风景。

风景,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有艺术的也有文化的、历史的……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

②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试题出处】2011·长沙模拟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

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那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

铁棒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含意;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角度提示】①解决问题要看实质,抓关键,顺应规律,不能蛮干。

②只有把握他人的内心世界,才能打开对方封闭的心灵之窗。

③方法正确,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试题出处】2011·河北省模拟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次,一个推销员在街头推销气球。

生意稍差时,他就会放出一个气球。

当气球在空中飘浮时,就有一群新顾客聚拢过来,这是他的生意又会好一阵子。

他每次放的气球都变换颜色,起初是白的,然后是红的,接着是黄的。

过了一会儿,一个黑人小男孩拉了一下他的衣袖,望着他,并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先生,如果你放的是黑色气球,会不会上升?”气球推销员看了一下这个小孩,以一种智慧和理解的口吻说:“孩子,那是气球内所装的东西使它们上升的。

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00所名校冲刺卷语文试卷

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00所名校冲刺卷语文试卷

0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化全民阅读活动”。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

无论是作为生活乐趣,还是作为人生追求,无论是对个人的成长进步,还是对领导干部提升素养、做好工作,阅读都十分重要。

深化全民阅读活动,需要培育和弘扬全民阅读良好风尚。

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强调“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9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印发;2021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全民阅读的良好风尚越培越厚,全民阅读事业加速推进,为我们奋进新征程注入了更多文化力量。

深化全民阅读活动,需要提供更多优质阅读产品。

好的阅读产品是推动全民阅读的基础和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

何为好的、优秀的作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作品,就是优秀作品。

近年来,从评选“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到举办“书映百年伟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等好书荐读活动,再到推出“中国好书”月榜、年榜评选活动,一批又一批好书呈现在读者面前,为全民阅读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面向未来,始终突出思想引领,以主题出版物为抓手,注意区分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特点,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我们就一定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需要,用“中国书香”更好打造“书香中国”。

深化全民阅读活动,需要打造更优质的阅读空间、建设更完善的基础设施。

2019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考模拟试题(答案详细)

2019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考模拟试题(答案详细)

2019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考模拟试题题型说明:论述类文本阅读(3客观题,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1客观题2主观题,1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2客观题1主观题,12分)文言文阅读(3客观题1主观题,19分)古代诗歌阅读(1客观题1主观题,9分)名篇名句默写(6分)语言文字运用(语段成语、病句、填空,修改,仿写,20分)作文(60分)答案:有诗歌鉴赏,有文言翻译,作文简析。

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客: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读书“三境”宋代的《五灯会元》里,有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

禅师青原行思谈及他的参禅过程,认为经历了三种境界,刚开始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悟时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彻悟时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由懵懂无知,到雾里看花,再到透彻明悟,有我、无我、忘我,三种境界,依次展开,引人深思。

其实,读书何尝不是如此。

某种意义上,读书给人带来的,除了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恐怕是心境的提炼和升华。

成就大学问,实现“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的人生追求,或许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够达到的,但读书所带来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却是每一个人可以追求的。

正如参禅,读书也有三境。

有我之境,是把读书作为人生的避风港。

作家毛姆曾说过,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如给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面对坎坷、遇到挫折,无所畏惧、一往无前是一种态度,掩卷沉思、反思自己也是一种态度。

前者的精神是雄健的,但后者未必就是逃避。

通过读书,在历史中寻找借鉴,从他人那里汲取经验,未尝不是以退为进、站在问题之外看问题的大智慧。

不仅如此,以读书修身正己,能让人少几分“卷帷望月空长叹”的烦恼纠结,多一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从容,反而有助于我们迈过这些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卷(十五)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中国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刻碑名手聂鑫森范玉成是古城的刻碑名手,已是古稀之年了。

他长得高大魁梧,两只手掌伸开来,小蒲扇一样;指骨节很突出,只要轻轻一握,便咔吧吧一阵脆响,让人觉得那手非常有力气。

范玉成十四岁起拜师学艺,一生中刻过多少碑?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他从刻石社退休十多年了,可一直没闲着。

儿子还在刻石社,一接下什么重要工程,总得请老爷子把把关。

他也乐意,范家手艺代代传承,绝不能让世人说闲话。

儿子范致远也到知天命之年了。

他对父亲说:“邻市的望江楼重修一新,有块《重修望江楼记》碑要刻哩。

”范玉成显得特别高兴。

他记得四十多年前,也就是1966年春节过后,他与一些同行应邀到望江楼公园刻一条诗碑长廊。

一直刻到冬天,眼看就要完工了。

有天傍晚,突然来了很多戴红袖章的学生和工人,把望江楼的门窗卸了,楼梯拆了,把里面的文物烧了,一座清乾隆时的楼阁刹那间被当做“四旧”毁掉了。

他只能远远地看着,泪水纵横。

第二天,那些刻好的诗碑,也被一一砸碎,并把他们这些刻碑人驱赶回了老家。

他后来听说,在望江楼原址,竖起一座巨大的工农兵“造反有理”群雕像。

再后来,雕塑拆了,改建成了一个大花坛。

现在又在原址重建了望江楼。

他渴望旧地重游,那楼可还是往日模样?儿子说:“现在天太热,您暂时别去。

等我在那里阅好了稿,选好了石,‘上墨’、‘过朱’、‘打样’后,准备刻碑了,您再来,一边指点我,一边看看风景,好吗?”范玉成答应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

范玉成在心里计算着:儿子该阅稿了,那文章是谁撰写的呢?又是哪个书法家书写的墨本呢?选什么石头,汉白玉石还是大理石?选好石,先要用砂石打磨平整,再用细刀砖磨光,直至腻滑方可。

接下来儿子该“上墨”了:用磨浓研匀的上等墨汁刷在石上;墨汁干后,再用烙铁烫上白蜡,薄薄地在墨上覆盖一层。

下一道工序是“过朱”:把透明拷版纸覆在墨本上,双钩临描,然后再用银朱做红线双钩。

待做完这些,就该“打样”了:把“过朱”的双钩拷版纸,平铺在上过蜡的碑石上,用木榔头垫着羊毛毡,敲击钩本字样,让双钩红线清晰地印下去。

范玉成赶到邻市找到儿子,儿子正好完成了“打样”。

“爹,我正准备打电话哩。

”“爹知道你的功夫,该用多少时间,我心里有数。

”儿子笑了:“知子莫若父啊。

”范玉成开始阅稿,文章是本市华市长撰写的,情文并茂;墨本是请北京一位老书法家书写的,那老书法家写好寄来后因心肌梗塞竟鹤归道山了。

字真好,行书,有《兰亭序》帖的味道。

再看文章,范玉成头上冒出了一层热汗,文中说望江楼毁于1967年春,这就失实了,分明是1966年冬!听说市长还年轻,又不是本地人,恐怕没细细考察,就作了结论。

范玉成说:“这碑暂不能下刀,一定要改过来。

”儿子急了:“爹,我们只管刻就是了,这不是我们的错。

再说,人家市长会改吗?再说书写的人都死了,谁能把墨稿改正过来,而且风格丝毫不差呢?”“若市长不肯改,这个活儿我们退了!碑者,史也,是留给后人看的,不能以讹传讹。

”儿子不做声了。

顿了一阵,儿子说:“爹,您还没去望江楼吧,我陪您去。

”范玉成一甩手,说:“不去!”第二天一早,范玉成让儿子把公园负责人找来,当面说明了情况。

陈主任听后说:“我就去找市长,谢谢范老的提醒。

”中午快吃饭时,陈主任兴冲冲地回来了,说:“华市长让我转达对您的敬意,而且交代一定要改!”范玉成呵呵地笑了。

“文章好改,只是这墨本上的字怎么改写过来呢?”陈主任问。

“你放心。

这位老书法家的字,我熟悉,要改的字,我可以补写得和他分毫不差。

”一个月后,《重修望江楼记》碑刻好了,看过的人都啧啧称赞。

父子俩走之前,登上了望江楼,看古色古香的横梁直柱、飞檐翘角,抚红漆栏杆、雕花门窗,品匾额、楹联的内容和书法,确实可称之为杰构。

他们登到顶楼,骋目远望:湘江如带,白帆点点;远山似簇,村镇笼烟。

范玉成对儿子说:“刻碑的人,责任重大,历史是不能作假的。

否则,我不敢登上这望江楼,我怕前人责怪,后人唾骂!”(选自《21世纪中国最佳小小说》,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开篇对范玉成的肖像描写,尤其突出他的手指。

这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也暗示这双手雕琢了无数碑刻。

B.工农兵“造反有理”,将一座古建筑当做“四旧”刹那间毁掉,作者如此写是为了批判那些无知愚昧的学生和工人。

C.“字真好,行书,有《兰亭序》帖的味道”这句话正面表明了那位老书法家和范玉成书法艺术有魅力、非同寻常。

D.望江楼重建后,范玉成渴望登上这座楼,但儿子打算陪他去时,他却拒绝了。

这是因为他儿子惹他生气了。

E.本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刻碑名手的形象,范玉成不但刻碑技艺精湛,而且还有拥有崇高的艺术情操。

解析:C分析不准确,应该是从侧面赞美了范玉成的书法造诣。

B分析错误,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交代望江楼被毁掉的历史,从而突出范玉成的历史责任感。

D表述不正确。

不是儿子惹他生气,是他不能还历史真相,无心情去登临望江楼。

答案: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

2.小说中范玉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答:答案:①刻碑名手,技艺精湛;②坚持原则,尊重历史。

3.分析文中两处画线语句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答案:都运用了神态描写,前者表现范玉成看到文物被毁内心的痛苦,后者表现范玉成争取到了碑刻还历史真相后的欢喜。

一“哭”一“笑”突出表现了范玉成做事坚持原则、尊重历史的性情。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画蛇添足,有人却认为此结尾画龙点睛,你怎么看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答案:观点一:我认为是画龙点睛。

理由:①该结尾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范玉成对儿子说的一番话,突出了他尊重历史、对历史负责的性格特点。

②使小说主题更加鲜明。

小说结尾点明了小说的主旨:刻碑人责任重大,对历史不能作假。

③使情节结构更加完整。

情节从“范家手艺代代传承,绝不能让世人说闲话”始,到“我怕前人责怪,后人唾骂”止。

情节结构严谨,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和主题。

观点二:我认为是画蛇添足。

理由:①使人物形象有些格式化。

前文已多次突出表现范玉成对碑刻艺术负责的态度,结尾再强调,有些赘余之感。

②使主题显得过于直白,没有韵味。

如果去掉这一段,以望江楼景色描写结尾,反而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人们深思的艺术效果。

③从情节上来看,范玉成对碑刻失实坚持更改的做法在故事中交代得很清楚了,结构已经完整;添上这一段反给人画蛇添足之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乡长禁码韩少功乡政府召开村组干部大会,宣布禁止“买码”——一种类似六合彩的私彩。

贺乡长此次禁码当然是吃了豹子胆,冒天下之大不韪,几成人民公敌。

他话还没说完,台下便抗议纷起。

有人站起来大叫:“禁码?笑话,我已经亏了2000元,你们赔给我?我不去赢回来,拿什么买化肥?”另一个跟着站起来:“你们早不禁迟不禁,等我亏了三四千就禁,安的是什么心?这就是你们执政为民啊?你们给群众造成了损害,就要负责到底。

”还有更多的人在拍桌子:“贺麻子,你不能做缺德的事。

我们又没有拿你的钱买码,你狗咬烂布巾啊?贺麻子,我们从没亏待过你,要茶有茶,要饭有饭,你今天要下这样的毒手?贺麻子,贺麻子……”会场已经无法控制,台上的人也束手无策。

但贺乡长耳尖,突然怒气冲冲地一拍桌子:“哪个骂娘?”下面安静了,大家面面相觑,好像刚才是有人骂娘,好像也没有人骂,但没有人说得清楚。

“嗯?哪个骂娘?”乡长迅速掌握了话题优势,脸色一沉,“禁码是为了你们好。

你们禁不禁,看着办,关我卵事。

但骂娘做什么?我娘妨碍了你们的事码?我娘什么时候得罪过你们?她今年65岁了,脚痛了十几年,在家里从不出门。

喂一头猪,养几只鸡,一餐吃不下二两米,连皮鞋都没穿过,连火车也没坐过,连城里的动物园也没有看过。

哪一样得罪了你们?”众人都觉得无话可说,站着的人都坐了下去。

乡长说到愤怒处,又猛拍一下桌子:“我娘离这里一百多里,清清白白一世人,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凭什么被你们骂?她到长沙去治病,欠了几万元的账不说,病还没治好。

医院说,顶多也就是两三年的寿。

你们还嫌她命不苦?她是吃过你们八溪峒一碗饭,还是烧过你们八溪峒一根柴,还是喝过你们八溪峒的一口水?你们自己就没有娘?你们的娘也是茅厕板子,可以屎一脚尿一脚随便踩吗?好笑。

我贺麻子前后在五个乡镇当干部,没碰到这种事。

动不动就骂娘。

好啊,骂,骂啊,跳起来骂……”这一番话,证据充分,逻辑严密,高风亮节,大义凛然,震得全场鸦雀无声,引来无数同情的目光。

接下来的事情当然就好办了。

大概人们觉得乡长他娘确实无辜,确实委屈,确实可怜,不该无缘无故地挨骂,那么,天地良心,将心比心,禁码当然也就……贺麻子不满足于禁码,继续保持着孝子的雄壮声威,斜横着眼,勾缩着鼻子,怒气冲冲,气呼呼,把笔记本重重地拍来甩去,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从禁码说到封山育林,再说到计划生育和宅基地收费,把所有可能引起争议的话题统统扫荡。

他现在不用担心台下的反对了。

他的娘已经使大家心服口服,不给他鼓掌是不可能的,看到他最后横来一眼,大家鼓掌更为热烈。

散会的时候,大家纷纷把“贺麻子”改称“贺乡长”:“唉,贺乡长也没讲错,这个码是不禁不行的啊……”“贺乡长说的好,再不禁,过年钱都没有了。

”“今天中午好歹吃了顿肉饭,总不能白吃吧?”还有的人拍着胸口,好像自己早就是贺乡长的铁哥们儿,早就同乡政府心连心了:“你以为买码是脑白金啊?我早说过,到头来都是钾铵磷(剧毒农药),不闹出几条人命,不会收场的。

哼。

”人们一路上七嘴八舌,对禁码令基本上表示拥护。

我没想到会开成了这样,对贺麻子佩服得五体投地。

可以肯定,一个没在农民堆里几十年混出点道道的人,断不可能有他那样的非凡手段,能在今天这个闹哄哄的会上乱中取胜。

(选自《今晚报》)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开篇描绘宣布禁码时的村民众生相,是为了展现农民素质低下,从而批判农民的无知与愚昧,不可理喻。

B.贺乡长冒天下之大不韪来禁码,遭到了村民的强烈反对。

文中众人对禁码的反应足见完成这项工作的难度之大。

C.会场上,贺乡长拿母亲来说事,得到了众人的同情,这表明贺乡长是一个孝子,不允许别人践踏母亲的尊严。

D.村民将“贺麻子”改称为“贺乡长”,是因为有的屈于贺乡长的声威震慑,有的已经成了贺乡长的铁哥们儿。

E.这篇农村题材的文章,塑造了一个具有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的乡长形象,他采取非凡手段,达到了禁码目的。

解析:C理解不全面,在反映贺乡长是孝子的同时,也表现贺乡长是一个有谋略的领导干部。

A分析有误。

不是为了批判农民,而是交代当时会场的乱象,从而突出主人公。

D分析有误。

这个称呼的改变,是反映村民已接受了贺乡长的观点,禁码令得到了众人的拥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