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为学校立魂
文化·学校·魂
文化·学校·魂作者:殷宗伟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04期摘要: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一种软实力,是学校之魂。
然而当前,在实际的学校文化挖掘或建设中往往停留在口头或纸面上,甚至成为某种“噱头”,学校文化物表化、文本化、标语化严重。
本文旨在以“雅正”学校文化的建设与研究,对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进行深度剖析,以期为兄弟学校的文化建设与凝炼提供借鉴。
关键词:学校文化魂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121 “雅正”文化的建设策略1.1 物质文化,濡染于“雅正”文化空间之内1.1.1 鲜活的理念体系随着“雅正”文化的定位,一套以“雅正”为核心的文化理念体系相继产生。
校训:崇学尚雅,习礼养正;校风:敬德修业,正言雅行;教风:学高身正,德润桃李;学风:乐思向学,臻雅至善;价值观:书写雅致人生;办学目标:打造具有书香气息的“雅正”(三雅三正:学生文雅、教师儒雅、学校高雅;师生仪表端正、品行方正、心怀正见)品牌校。
1.2 行为文化,体味在“雅正”文化多元之中文化体味:体验与回味。
没有亲身体验,谈何回味;没有经历,哪来经验?学校为了统揽一切之活动,把一学年的所有活动分门别类的设计规划在8个月之中,使学校各项活动具有持续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根据“童蒙雅正奠基未来”的办学理念制定实施了“雅之韵—四月四节”活动。
三月文明之花月:突出一个“恭”字。
恭:本义为恭敬,谦逊有礼。
凭借“三月风”,学校通过“文明之星”、“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把学生和他父母推向前台——“我和爸妈比文明”,比餐桌礼仪、待客礼仪、做客礼仪、购物礼仪、假日旅游等礼仪;这些活动的设计与进行都与校训崇学尚雅,习礼养正的理念完全契合。
四月欢乐读书节:突出一个“养”字。
养:此处指养性、养气、涵养之意,陶冶心性、涵养意志。
每年的欢乐读书节活动(评比书香家庭、读书之星等)只是个引子,培育师生爱读书、乐读书的习惯才是根本,才是王道。
文化立魂润泽精神
文化立魂润泽精神——省级文明单位建始县第一中学特色兴校纪实记者何润东通讯员金鹏飞李发平在鄂西南腹地,繁衍、哺育了土家、苗族儿女的清江河流域里,在莽莽大巴山脉与武陵山脉结合处,一条名为广润的河流蜿蜒数十公里后汇入清江。
建始县第一中学就位于广润河之滨,坐落于风光旖旎的朝阳风景区南麓。
这所山区农村高中学校,创办于1943年,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被誉为武陵山区的教育明珠。
近年来,学校坚持“实施平民教育,锻造精英品质”的办学理念,秉承“文化立魂,润泽精神”的办学思路,用文化润泽一所学校的精神,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积极向上的环境,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舞台,办有特色的山区农村高中,打造武陵山区高中教育品牌。
德育:和谐之地礼仪之苑文明之校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朱大明认为,文化凝练和沉淀着一所学校的时间和智慧,没有文化精神润泽的学校,学校教育不可能开启智慧、润泽生命。
为此,学校以“责任文化”为核心,构建以班级文化、教室文化、校园文化等为主体的德育建设,通过系列德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自主发展平台和个性成长平台。
学校分年级建班主任QQ群和开设班主任教育博客,各班有班旗、班训、班级管理制度和班主任寄语;编印《“责任”文化宣传手册》,德育实践活动做到常规化、系列化;以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为重点,在全校开展“三比”、“五讲”文明创建活动。
“三比”,包括比行为,即比学生行为规范、比日常行为习惯、比做事处事能力;比形象,即比衣着是否端庄、打扮是否得体、语言是否文明、对人是否礼貌;比环境,即比教室寝室文化建设、整洁卫生,比珍爱自然环境,比重安全除隐患,比爱惜公共财物、不损公利己。
“五讲”,即对己将仪表、对人讲礼貌、学习讲勤奋、在家讲孝顺、社会讲公德。
在“责任文化”系列教育活动中,尤其注重抓好励志、成长教育。
开展新生军训及国防教育活动,组织15公里远足活动和“红歌大家唱”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举办“18岁成人礼”及责任、感恩教育活动,举办优秀学生风采报告会活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学生成人、成才奠基;开展“拒绝冷漠,从我做起”的讨论活动,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学生做有责任感、有社会良知的公民。
质量立校教研兴校文化领校特色强校
质量立校教研兴校文化领校特色强校--永嘉县瓯北第七小学2017年上学期学校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新的学年,我校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县教育局2017年工作要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不断改进德育工作,提高课程实施质量。
坚持常规工作抓规范,落实新要求,推动规范管理、有效管理,努力打造成一所特色鲜明的学校。
二、工作目标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教学方针、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进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确立服务意识塑造良师形象,办人民满意学校;抓好教研教改,创特色品牌,创社会美誉学校;强化学校管理,丰富校园活动,办学生喜爱,家长放心的学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创建功能室达标学校和市科普特色校,通过创建活动,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环境的优质化。
三、重点工作及保障措施(一)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科学管理1.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和管理结构,细化分工,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以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确保从整体到局部,从教学到后勤,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
2.完善民主依法管理举措。
积极实施校务公开、民主理财、教代会等制度,对制度修订、评先评优、教师考核等过程做到规范透明,加大校务公开力度,在校园醒目处设置校务公开栏,对教师关注的事项予以公示,充分发挥教师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增强教师的向心力、凝聚力,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小学教师管理制度》、《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办法》、《安全工作制度》等系列管理制度,发挥制度在管理中的导向作用,从而提高管理效率,考核有据可查,努力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在实施制度管理的同时,为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不违背管理原则的前提下,要体现以人为本,在实施人性化管理方面作进一步探索。
提升学校文化力 增强育人正能量
提升学校文化力增强育人正能量作者:王立村来源:《教育艺术》2013年第02期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力量。
一所学校只有拥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才能聚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打造出一流的学校品牌。
优秀学校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要靠长期积淀;不能只印在本上、贴在墙上,而要内化为师生的价值观念,体现在师生的行为形态上;不能东拼西凑、六神无主,要有核心理念,体现时代性、先进性和学校特质。
学校文化必须根植于学校土壤,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将学校长期零散的文化碎片上升为文化整体,锻造成学校精神,才能形成生产力;必须以人为本,为促进师生发展服务,才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力。
一、挖掘内涵。
提升价值,积极构建学校精神文化沾化二中原先在僻远的乡镇,校舍年久失修,师资力量薄弱,招生困难,学校举步维艰。
因教育发展的需要2000年迁建于县城,筹建过程时间紧促,资金短缺,只建起了两千平米的教学楼,没有学生宿舍、餐厅,更没有办公楼、功能用房,甚至学生要步行到2公里外的废旧粮仓住宿,用临时搭建的板房当餐厅,困难重重。
十几年来,学校边建设边招生,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矗立起一所雄伟壮观、享有社会高声誉的规范化学校。
2010年,在学校迁建十周年之际,引导广大教职工深入思考讨论,在如此条件艰苦、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是什么支撑学校发展到今天?难道靠的不正是一种实干拼搏、奉献求实的“精气神”吗?从而学校精神呼之而出: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师生共同践行“积跬步至千里”的成功之道;勇争一流的拼搏精神,师生坚韧不拔的毅力,成就学校教育事业;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涵养了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为师风范;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师生以天下为己任,求民族之大是。
十余年风雨沧桑,熔铸了四种精神文化,她是学校教职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是在大家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
学校精神一经提出,深得全体师生员工的认同。
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环境,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础和支撑。
它是学校设立的目的、任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体现。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家园,是学校的精神财富,是学校的精神支柱。
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内涵和意义:
1、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家园。
它是学校的精神财富,是学校的精神支柱,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础和支撑。
2、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支柱,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学校的价值观、价值取向,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
3、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财富,它包括学校的教育传统、文化传统、社会传统等,是学校的精神财富,是学校的精神家园。
4、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支柱,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学校的价值观、价值取向,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
5、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家园,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学校的价值观、价值取向,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内涵和意义,它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学校精神家园,是学校精神财富,是学校精神支柱。
学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努力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学校的发展和发展积极的贡献。
文化,为学校立魂(下)——在全国新教育第十届研讨会的演讲
日、 庆典 、 式 , “ 仪 如 首次 铃 声节 ” “ 后铃 声 、最
节” 母 亲节 、 孩 节、 节 、 、 女 歌 花节 、 节 、 名 鸟 无
英 雄 纪 念 日、 砌 雪 城 的 冬 节 、 捆 庄 稼 节 、 堆 首
使我们 的生命能够经常 与伟大事 物交汇 在一
起 , 而 形 成 长 久 的动 力 。简 单 地 说 , 是 一 从 就
文化 , 学校立魂 ( ) 为 下
— —
在 全 国新教 育 第 十 届 研 讨 会 的演 讲
朱 永新
( )仪 式 、 日与 庆 典 : 五 节 新教 育 学 校 文 化
的“ 气” 节
的力量 , 学校 的 日常 生活 也 因此被 赋 予 了意 义和 目的 , 而不仅仅是一系列事件的堆积 。 所以 , 如何 对待 教育 生 活 中的那 些 重 大 日子 : 学典礼 、 开 开学 日、 业典礼 , 迎新 教 毕 欢
的 、 象 征 意 义 的程 序 和 形 式 , 有 意 义 的 事 有 使
中, 我就看 到 了许多作 为 “ 们 的传 统” 我 的节
情或者 伟 大 的事 物 能 够 拥 有 一种 伟 大 的时 刻, 获得神圣 、 庄严 与尊重 。仪 式 、 I 庆典 节 t、 作用于我们 的心灵 , 唤起 我们 内心 的神 圣感 ,
“ 郁郁 乎文 哉 ! ( 论 语 ・ 佾 》 新 教 育 ”《 八 ) 学校 文化 一旦 走 向成 熟完 善 , 会拥 有 美 妙 都
优雅 的仪式 、 日和 庆典 。他们 是 学校 文 化 节 传统 的活标 本 , 也是 学 校生命 中最值 得 关 注
的重 要 时刻 。
师参加工作 岗位 , 欢送 退休 教 师并感 谢 他们
行润泽教育 育阳光少年——迁安市第七实验小学文化办学纪实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河北省迁安市第七实验小学始建于2016年9月,并于2018年3月正式招生投入使用。
作为一所承载着使命愿景的新建学校,为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建校之初,校长和骨干团队教师便先行投入到新建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体系设计中,并先后深入北京、江浙、上海等优质学校进行全面考察。
与此同时,在深入学习、充分思考、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学校凝练出“建设家门口的优质学校”的办学目标,确立了“文化办学”的发展战略,并在致力于“润泽文化”教育哲学和理论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出“润泽教育”新建校稳步优质发展的办学路径,从而为培育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阳光少年,打造了根植于本土的“润泽教育”办学范式。
此外,基于办学目标,学校提炼出优质发展的目标体系:科学的办学理念、实效的运营机制、优秀的管理团队、健康的阳光少年、专业的教师队伍、有效的教育科研、系统的课程体系、共赢的家校共建、独有的办学特色。
一、润泽有方,文脉为魂第一,文化体系构建。
面对硬件环境一流、社会高度期待的办学现状,把新建校办成让社会、家长满意的优质学校,成为迁安市第七实验小学的奋斗目标。
为此,学校在稳步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拉开了文化体系构建的序幕。
基于教育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在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学校确定按“专家引领———文化办学———顶层设计———规划战略———优质发展”的路径,参照“U-S 策略”,以文化为学校立魂,实施文化办学,培育全面而个性发展的阳光少年。
在此基础上,学校撰写了《学校文化办学方案》,形成精神文化明理、行为文化善人、制度文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资助课题“关于新建学校优质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1803059)研究成果。
行润泽教育育阳光少年———迁安市第七实验小学文化办学纪实杨晓刚(迁安市第七实验小学,河北唐山064400)摘要:基于“建设家门口的优质学校”的办学目标、“文化办学”的发展战略,学校搭建现代学校运转的组织结构,在构建德育一体化课程的同时,致力于“润泽文化”教育哲学和理论体系的研究。
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以及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2、传统文化进校园,学校应该怎么做?3、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4、传统文化进校园必须做好哪些事?5、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6、为什么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这是一把手工程,没有校领导支持肯定是做不成的,今年国家又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势在必行的。
我们学校也在做,了解了很多学校都是搞搞国学经典读诵比赛、书法太极、穿汉服之类的形式根本没有效果,学生没学到精髓的东西,只是做表面功夫。
后来我们和一家专门做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教学机构合作,一开始心里没底,不敢全校铺开,就先拿初一年级做试点,我们学校在县城原来只能是第二第三,结果第一年我们初一年级就在全县平均分排第一,原来头疼的学生问题基本上全部都解决了。
校园内基本上没有打架斗殴的现象。
建议你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机构合作。
传统文化进校园,学校应该怎么做?引言:我国的文化是非常悠久的,而且内容很丰富,所以说应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了解到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个活动,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了解到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能够保持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时候,学校应该怎么做呢?学校可以采取的做法其实学校最重要的就是为这些活动提供一定的宣传并且提供发展的空间,比如说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来学校做讲座,定期的开展讲座。
这样的话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些宣讲会了解到更多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也能够加深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同时也可以举办主题活动,在参加活动的时候更好地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出自己的创新,从而能够更好的去做好传统文化的了解。
专业人士所在的大学,就是那种愿意邀请一些优秀的大师到学校做演讲的,而且这些大师在学生中还有很多的声望,所以每次的讲座都能够引起轰动,甚至还要排队很久。
聚焦文化 精益求精 方得始终
聚焦文化精益求精方得始终作者:李建华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8年第01期近日,我有幸与乌兰察布市课改专家团队走进渝川,在重庆、四川遂宁和成都的当地名校实地访学,去学习教育教学改革前沿学校的先进发展理念,感受名校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领略都市名校的活力与大气,借鉴发达地区课改推进的先进经验,寻找适合学校自身的发展之路。
整个学习过程中,我的内心无时不被当地教育人对教育的执着热爱、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对细节的智慧创新所触动,为期八天的学习,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仰慕、折服,更是心灵的洗礼、思维的转变与价值观的重新定位。
就此,我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文化——学校发展之灵魂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渝川之行的每所学校的文化定位都独具一格,校园文化有渊源、有提炼、有引领,并将其做到了极致。
重庆谢家湾小学围绕红岩精神,把“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办学理念落地生根,“红梅”意指教师,“朵朵”喻为学生,着眼于师生发展,由知识育人转化为文化育人,大到学校墙体、楼层,小到门牌、纸巾盒都是朵朵梅花。
学校景观墙上是大幅的学生笑脸,孩子的照片与名人的照片并列呈现,关注的是个体,张扬的是个性,指引的是方向。
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相互融合,将育人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个细节之中。
滨江小学以校史为根,紧紧围绕其特有的“精纺细织”文化,做实、做细、做精,将学校文化落足于班级文化,精雕细琢,追求“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盛景。
二、团队——学校发展之关键教育的关键在人,真正决定教育品质的,永远取决于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人。
在遂宁外国语小学,我聆听了校长专题讲座——打造“家文化”的团队管理与建设理念,这是我继2013年于天津市北辰区北仓小学挂职之后第二次听到这个温馨的说法。
当时的北仓小学是由老北仓小学和另一所学校合并而成,为了尽早让两校老师融为一体,凝心聚力共求发展,北仓小学以打造“家文化”为目标进行团队建设。
为学读后感
为学读后感为学读后感范文1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清代学者彭端淑所着《为学》开篇阐明自己的观点,又用贫富二僧的故事,论证了为学的成败在于为与不为的道理。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深受教育。
有志者事竟成。
一个人天资昏昧,才能平凡,如果他每天坚持不懈地学习,持之以恒。
当他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时候,你会认为他愚笨、平庸吗?而一个人天资聪明,才能敏捷,他天资很高但不努力学习,难道你还会认为他会成功吗?贫富二僧都想去南海,富僧虽也有志向,但一直苦于未能租船,而贫僧立下去南海的志向,就凭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不惜跋涉几千里,以坚定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让富僧惭愧不已。
立下雄伟大志,就要脚踏实地而为之,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志向而不付出行动,就会一事无成。
相反,虽然身处艰难困苦,仍然毫不气馁,勇往直前,未必不会成功。
从这篇课文联想到我,一心想把作文写好,但是总把这件事挂在嘴边,不放在心里,也不付出行动。
这就和彭端淑所写的那个富和尚一样了,我们要向文中的贫和尚学习。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在有远大志向的同时,也要付出行动。
学习《为学》这篇课文,我要从现在开始付出行动,经常练习作文。
通过学习《为学》,使我受益非浅。
天才出于勤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要有远大的报负,扎扎实实地学好文化知识,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为学读后感范文2 当我们在逛街购物,要理性消费;当我们在饮食时,要理性合理膳食;当我们的处理问题时,要理性思考,生活无处不理性。
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更以“理性何等高贵,才能何等伟大”来赞美理性,似乎要随时保持理性,才能更好的生活,非理性则带着贬义的色彩。
而然在丹。
艾瑞里的《怪诞行为学2》中,用有趣的实验和诙谐幽默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非理性的积极力量。
书中第二章标题是“工作的意义:从乐高游戏中,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为更好的探索工作的意义,作者设计了多个实验,其中有个实验是:有偿装配乐高玩具。
文化,为学校立魂——在全国新教育第十届研讨会的演讲(上)
1 4 之多 。2 0 6个 0 4年 , 国学 者 英 格利 斯 在 英
《 文化 》 一书 中也 指 出 , 文化 或 许是 人类 活 动
和交流过程 中“ 意义 的各种声音” 。
19 年 ) 6 4 首次 独立 使用 “ 化” 念 。在 以 文 概
后的一段时期 里 , 文化 主要 被理解 为对 身体 、 心灵和精神的培育 。1 世纪后期“ 8 文化 ” 念 概
“ 本义指 各色 交错 的纹 理 , 引 申为包 括 文” 一 语言文字在 内的各种 象 征性 符号 , 而具 体 进
化为文 物 典籍 、 礼乐 制 度 ; 引 申为 彩 画 装 也 饰、 修饰 、 人为加工和经纬 天地之 义 。“ ” 化 有 改易 、 生成 、 化 、 化 和化 育 的意思 。“ ” 造 变 文
家委 员会委 员 、 心理 学教 学指 导委 员会委 员 。 著有《 朱永新教 育 文集 》 十卷 )《 ( 、 新教 育之 思》 等 , 编《 主 当代 日本教 育丛 书》 3 种 , 国 等 0余 在 内外学术刊 物上发表 论文 4 0余篇 。 0
每年 的新 教育 年会 , 是新 教育 人 的庆 都
目前 , 文化 概念 的 “ 星灿烂 ” 群 已经 使众 多文化 概念 构 成 了 一个 文 化 “ 族 ” 念或 家 概 “ ” 族 概念 , 它们相互对话 、 照 、 参 补充 , 同时也 集结在 一起 , 汇合成一 门科 际整合 的综合性学
科——文化人类学 , 它几乎成为一门关 于人 的
家铭记。2 0 年 , 0 6 我们在北 京提 出了新 教育
实验的核 心价值 “ 过一种 幸福 完整 的教 育生
活” 20 年 , ;0 7 我们在 山西运 城提 出了新教 育 儿童课程 的 主题“ 读共 写共 同生活 ” 2 0 共 ;0 8
校园文化主题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以“传承与创新:校园文化的活力源泉”为题,与大家共同探讨校园文化的内涵、价值以及如何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培育和传承优秀的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积淀。
它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校训精神、教育理念、道德规范、学术氛围、艺术追求等方面。
校园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与价值:1. 塑造学校精神。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家园,它能够激发师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凝聚人心,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
2. 培养学生品德。
校园文化强调道德规范,通过榜样示范、文化熏陶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提升教育质量。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教育软实力,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促进学校发展。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它能够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传承与创新:校园文化的活力源泉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
以下是我对这一主题的几点思考:1. 传承优秀传统校园文化的传承,首先要继承和发扬学校的历史传统。
我们要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提炼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校训、校歌、校徽等,使之成为学校的精神象征。
同时,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 创新教育理念校园文化的创新,离不开教育理念的更新。
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我们要勇于突破传统束缚,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3. 活化道德规范校园文化的活力,源于道德规范的践行。
我们要将道德规范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校要建立健全道德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明礼仪教育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的力量。
高校文化建设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发表关于高校文化建设的演讲。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同学,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们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和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高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引领方向的精神力量。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对高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一、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文化建设要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使之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源泉。
我们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怀。
二、弘扬时代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举办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同学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创新文化形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高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广大师生。
我们要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创新文化形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同学们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优化校园环境,打造美丽校园。
绿化校园,美化校园,让同学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学习、生活。
2. 加强校园设施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味。
完善图书馆、体育馆、艺术中心等设施,为同学们提供更好的学习、娱乐场所。
3.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培育特色校园文化。
挖掘学校历史底蕴,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品牌,让校园文化更具魅力。
4. 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管理,规范文化活动秩序。
确保校园文化活动安全、有序、文明进行。
发挥校园文化激励功能培养师生文化自觉精神
发挥校园文化激励功能培养师生文化自觉精神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师生健康成长的沃土,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
校园文化是学校魅力和个性的表达,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建设和发展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项最重要、最紧迫而又最艰巨的任务。
校园文化是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体的无形文化,是一种熏陶激励性文化,是一种有鲜明个性和导向作用的文化。
所以,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培养文化自觉精神对学校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一、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凝聚力,促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校园文化作为广大师生在实践中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追求,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它能够把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和力量凝集在一起,激发他们为共同的发展目标奋发进取的情感,进而内化为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巨大合力,使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感受和意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是主体,在文化素质提升的过程中也是主体,并产生一种强烈的校园认同感、校园归属感、校园责任感和校园荣誉感,从而把全体师生员工的奋斗热情逐渐凝聚和迁移到校园文化气氛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校园“钢铁长城”。
1、校园文化的客观存有,关系着一个学校的生存发展。
这是因为,校园文化特别是作为校园文化内核的校园精神与校园价值体系,是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所在。
所谓凝聚功能,就是由校园文化产生的一种向心的内聚力,它可增加全体成员之间的团结与和谐,增强整体合力。
校园文化的软性规范,即群体的价值观点、校园精神、行为方式等,能够激发教师的认同感及作为学校一员的自豪感、归属感、使命感,使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总目标。
一所学校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一往无前的向前迈进,除了具有高质量的教学、上水平的管理等“内功”外,就要靠这种由校园精神结成的极大的集体合力、奋发向上的群体态识和学校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具有强烈学校意识的师生员工,会自愿自觉地把自己与学校融为一体,“校兴我荣”、“爱校如家”,形成强烈的主人翁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处处维护学校的荣誉和声誉,为学校添光增彩。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一校园文化研究概述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一校园文化研究概述一校园文化建设“乱象”透视校园文化研究的繁荣是近十多年的事情,是企业文化研究繁荣后的产物。
现在所有的学校都“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走进学校,在最显眼的地方都能看到这所学校的校训以及其他相关的理念文化。
如果稍留心一下,问一下学校的老师、同学,你就会发现这表面“繁荣”背后的玄机。
有的学校的校园文化只是静态的装饰或宣传的道具,他们的来源或是文化公司的创意,或只是校长一厢情愿的自娱。
有的学校的校园文化只是教育行政文化的翻版,既没有区域文化的个性,也没有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没有时代特征的准确定位。
有的学校的校园文化只是某几所名校文化的“拼盘”,“桔生淮南为桔,桔生淮北为枳”的闹剧时常上演。
……甚至有的校长还说:“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有什么作用,把课上好才是硬道理。
”其实没有好的校园文化,想把课上好,那是“痴人说梦”。
文化是无处不在的,没有好的文化,坏的文化自然就会滋长。
二校园文化建设经典案例上海北郊学校是一所三校合一的学校,简单的合并并没有给这所学校带来新的生机,摆在面前的困难时:生源缺乏、机构臃肿、管理低效、文化缺失。
为了转变困境学校从2001年开始对校园文化进行了认真地梳理与思考。
学校首先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培训。
本着理念先行的原则,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多次循环讨论提炼出学校的理念系统。
价值理念:负责、多元、协力;教育理念: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共同愿景:“静思、能群”的学习者,打造“负责、多元、协力”的学习共同体(其他理念请阅郑杰校长的《改造学校待何时》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紧接着学校进行了组织变革和制度建设,但北郊学校很快就发现这些变化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于是文化引领就成了他们的主攻方向。
他们开始努力建设学校文化的三个世界。
构造一个求真的知识世界。
他们做了三件事情:一是倡导阅读,花钱建设教师读书场所,成立了教师读书组织,指导、激励教师阅读,组织读书活动奖励读书教师。
《文化,为学校立魂》读后感范文
《文化,为学校立魂》读后感范文《文化,为学校立魂》读后感范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为学校立魂》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心中常常不由自主地描绘了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校园:一所优秀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美丽清静的花园,一个飘溢书香的校园。
一个文明知礼的家园,一个健康和谐的乐园。
但是,如何才能实现我们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让每一位教师为人师表,每一位学生文明守纪,走出学校能成为社会有益之人?朱永新老师的“文化,为学校立魂”就给出了答案。
特色鲜明、底蕴浓厚的校园文化,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塑造、无声的.熏陶和感染。
一、以师为本,树良好师风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策划者、组织者、领导者。
教师良好的师风和精湛的业务素质能很好的影响和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因此,我们得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二、以生为本,育良好习惯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开始,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发展平台。
根据学生健康成长和自主发展的需要,对学生仪容仪表、言行举止、课堂学习、作业考试、课外活动、就餐等进行规范和系统训练。
加强读书活动。
每日晨读已成为我校师生的精神食粮和自觉行为。
为了让学生爱上读书,可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朗读演出活动,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读书,可以进行各种阅读比赛活动,让师生通过读书开阔视野,升华思想,提升智慧,文明行为。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的成长充满快乐。
可以构建心理网站、心理小报、心理板报所组成的教育宣传阵地,为学生的心理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以校为本,构和谐环境精心设计,构建绿化、美化、知识化的校园环境。
在学校内部环境的建设上,可以“从新”、“从特”、“从细”来装点布置。
校园内教室、走廊、活动室能美观洁净,宣传橱窗、黑板报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成为师生的精神快餐。
宣传标语、校训、名人警句体现出师生们的人生信仰或理念。
教师、学生的作品点缀,加浓学校典雅怡人的文化氛围。
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之魂
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之魂[提要] 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精神文化必须紧紧围绕传承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培育和践行大学精神、弘扬校园文化主旋律等方面加强建设,并引领整体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大学在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能够体现独特的办学理念、精神风貌、个性气质和文化品位,并为学校师生员工广泛认可的一种群体意识。
它是在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反复锤炼、发展和深化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精神文化建设要深入挖掘学校独特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弘扬学校优秀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培育和践行大学精神,唱响校园文化主旋律,形成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建设精神文化要传承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是高校为实现根本目标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的基本信念,是学校领导班子对人才培养方针、目标、战略和策略的哲学思考。
办学理念是大学历史、精神文化传统和大学人共同价值取向的深刻反映,是建立在对高等教育的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对大学精神内涵的直接体现。
大学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传承既要汲取传统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精华,又要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汲取传统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精华。
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是大学的根本指针,指导着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校风建设等,是大学深化改革、锐意进取的思想源泉,是大学增强办学实力,永葆生机和活力的行动纲领。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举起传承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旗帜,积极汲取传统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中的精华,为己所用。
(二)不断丰富和发展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纵观世界大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大学自身的演进而发展。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大学,因所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的差异性而形成不同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学校文化是学校办学的灵魂
学校文化是学校办学的灵魂郭家屯中心小学二00七年十月三十日学校文化是学校办学的灵魂隆化县郭家屯中心小学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灵魂,是一所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因此,学校文化的作用可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说到郭家屯中心小学的学校文化,自然有它独特沧桑的悠久历史。
郭家屯中心小学始建于1911年,地处隆化县的最西部,这里山川秀丽,民风淳朴,一代一代的教育者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自强不息,直至今天,郭家屯中心小学已发展成一所师资雄厚、设备精良的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完全小学。
伴随着教育的改革大潮,郭家屯中心小学人仍在不懈的拼搏,承前启后、求索创新,成为教育改革大潮中的弄潮儿。
在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学校的文化特色。
一、树立激励人心的办学理念端正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校要发展就要在正确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沿着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稳步前进,才能取得良好的办学效果。
因此学校自2004年开始,就确立了我们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
经过几年的努力实践,不断完善,已成为我校办学的导向:我们的办学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教育神圣、教育幸福”的教师职业观和“仁爱教育、幸福教育”的教师育人观。
我们的办学思想是: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风气育人。
我们的办学目标是:争创一流,打造品牌学校。
基于这种办学理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了我校“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校风;“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教风;“乐学、爱学、会学、勤学”的学风。
二、以人为本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坚持学校管理人文化、科学化。
牢固树立领导服务老师,老师服务学生的服务意识。
(一)、让教师在“幸福”的环境中和谐发展。
1、以提高教师的值价取向、道德评判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为突破口,坚定教师热爱教育的信念,让教师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用教育神圣幸福观统一教师思想。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正确的思想会指引行动向健康的轨道发展。
二OO五年春,中心小学组织了以“教育神圣、教育幸福”为主题的大讨论,从教师职业、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帮助教师构建教育幸福观,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的幸福观不是来自于各种物质的待遇,而是来自于一种综合的精神体现: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转播者,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至美、至善、至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文化其实就是指一个群体、组织在长久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包括他们的思想、理念、行为、习俗、禁忌、传说、建筑、制度、一切作品……这个群体整体的一切活动,都将是这个方式的某种体现。
2.什么是学校文化
教育本来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早就说过:“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指向不断发展着的主体的个性生命生成,它的最终目的,是把既有的客观精神(文化)的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
学校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特质,又具有自身的规定性。它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是学校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学校进而也是学生与教师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之道。皮特森(Kent D.Peterson)指出:“学校文化是一组规范、价值和信念、典礼和仪式、象征和事迹,这些因素构成了一所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个性,正是这些不成文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促使教师、管理者、家长和学生一起工作,一起解决问题,共同迎接挑战和面对失败。”据此,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皈依,是他们认同的信念、观念、语言、礼仪和神话的聚合体。它决定着人们的使命担当、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同时显现在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学校的节日、仪式、庆典、教学,以及各种具体的行为规则等)、各种物质载体(建筑、logo、色彩、绿化、教室、课桌、座椅、装饰、校服、网站甚至校徽、纸杯等)和全部的符号体系(校训、校歌、校徽、学校吉祥物,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的语言表达)之中。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一种“软实力”(Soft Power)。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固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学校文化软实力是与学校的物质条件、硬件设施、教育技术、制度规范等硬实力相辅相成的,它既以独特的风貌展现学校的精神魅力,又为学校各种物质、技术、制度等实体力量的增长提供强大的动力。学校文化软实力一旦与学校物质硬实力有机结合,将刚柔相济,形成强大的综合力量。
在西方,“文化”在拉丁文(cultura)里包含几个语源学意义:(1)耕种;(2)练习;(3)居住;(4)留心和注意;(5)敬神。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化的意义丰富起来。古罗马著名演说家西塞罗的名言“智慧文化即哲学”,使文化具有了改造、完善人的内心世界的内容。这样,西方的文化概念,其初始意义大体上包含了对自然(耕种)和人自身(培养)的改造这两个方面的意义。它们都具有改变和摆脱自然(外在的自然和内在的自然)状态的意思。
在文化危机的时代,在学校文化荒废的时代,如何坚守文化精神,如何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是摆在我们新教育人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3.拯救之路:学校文化的自觉
新教育认为,文化是当代社会和当代教育面临的重大而急迫的课题,拯救学校文化的危机,是我们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
这样就形成了当前学校文化的一种怪现象:有些学校向你介绍的,总是一套高尚、圣洁、似乎也有条有理的学校教育理念。这套理念从使命愿景到校风校训,无不生动深刻,里面可能有儒家思想,有道家思想,有共产主义精神,也有西方的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但是,它真的是这所学校据此而存在、而生活的根本么?它真的是这所学校朝向所在,并且在每日的努力中,有所体现的么?事实上,那些言说的东西从来就没有成为校长和教师、学生真正的信仰,只是为别人言说的。在这些学校,往往是应试利益高于心灵发育,功利目的大于理想追求。
这个整体性、根本性的问题之一,在我看来,就是“学校文化”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今年的年会要把学校文化作为主题的原因。
一、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界说
1.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其著作《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中统计出,1871-1951年8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164个之多。2004年,英国学者英格利斯在《文化》一书中也指出,文化或许是人类活动和交流过程中“意义的各种声音”。
与文化的问题相似,形形色色的教育教学变革虽然创造和提供了令人炫目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和一些似是而非的新观念等,但同样没有为教育灌注深刻而恒久的、能令学校世界所有的个人安身立命的文化精神。
2.学校文化建设的形式主义
一些学校,我们还看到了一些虚假的、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的“学校文化”。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物表化、文本化和标语化。
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有些学校虽然并不是言行不一,有两套话语体系,而且是在努力地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社团、课程、活动来追求“文化”。在这样的学校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兴趣小组,各种艺术、体育、科技的活动,热闹非常。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这个时代所倡导的一切,都刻在了学校生活中。但是,在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教育碎片中,我们难以分辨出什么是他们所真正追求的,而学校也不能觉察出自己在这些多少有些盲目的追求中,所缺乏的一种统领性、一以贯之的内在精神与文化理想。
在中国,文化一词最初是分而言之的。“文”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一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性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也引申为彩画装饰、修饰、人为加工和经纬天地之义。“化”有改易、生成、造化、变化和化育的意思。“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汉代刘向《说苑.指武》把文与化合为一词:“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说,用武力征服那些不臣服的,并用文明来教化他们,如果再不改正,就加以诛灭。晋朝束?《补之诗》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也是把“用武力征服”和“用文化教化”二者并举。所以,中国传统意义上“文化”,就是指“以文化之”,以文明教化之,是相对于武力与法律而言的精神层面的改变人、润泽人的途径与方法。
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形成来源于学校师生的文化认同,它意味着学校师生接受、内化并归属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及其相应的文化样式。学校文化认同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强烈的稳定性、聚合性、亲和性,其精神结构、价值系统、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与吸引力,能够产生巨大的弥漫和辐射效应,会超越时空,持久地支配每个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学校文化认同是维系学校秩序的“粘合剂”,是培育师生员工学校意识的深层基础,是任何刚性的物质力量、制度力量都无法替代的。
因此,新教育认为,应当坚持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以追求卓越之精神为动力,以富有最高价值指向的文化精神为引领,努力促进学校文化的国际性、现代性与民族性的高度协同,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将它的精华融注到学校文化中来,建构一种积淀厚重、情理交融、充满活力、风貌独特的学校文化,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长久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
(2)文本化。我们还看到,许多学校在应付各种检查的时候能够拿出完完整整的台账、制度文本。但是,如果这些制度只停留在文本层面,只是供检查参观之用,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地成为规范学校成员行动的力量,它们也只是没有灵魂的台账、纸张。
(3)标语化。我们也看到,许多学校努力让每一堵墙壁能够“说话”,写满了各种标语口号,琳琅满目。但是,如果这些标语只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印在宣传册上,没有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甚至行动方向与标语内涵南辕北辙,就只能是游离于学校文化的外在之物。
各种文化科学的概念对我们思考学校文化的建设当然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但我们不妨先看一下龙应台在就任台北市文化局长时,面对一位议员提出的究竟什么是文化的问题,曾经做出的解释:
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如果他在会议、教室、电视屏幕的公领域里大谈民主人权和劳工权益,在自己家的私领域里,他尊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吗?他对家里的保姆和工人以礼相待吗?……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他怎么样?……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文化不过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
17世纪,德国法学家S.普芬多夫(1632~1694)首先独立使用“文化”概念。在以后的一段时期里,文化主要被理解为对身体、心灵和精神的培育。18世纪后期为欧洲思想界广泛接受。真正从文化学的学术意义上提出文化概念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给出了一个经典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以后,文化学说风起云涌,蔚为大观,但歧义众多,莫衷一是。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
1.人类文化危机与学校文化缺失
我们之所以关注文化,不仅是新教育自身理论建设的需要,也是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化的貌似繁荣而实质缺失的大背景下,新教育人的一种文化自觉。
在科技日益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人性的异化和精神的危机已经成为新的社会问题。物欲横流、价值幻灭、理性俗化、灵魂枯萎、情感沉沦、信仰丧失、精神荒芜。这仿佛是人类在现时代不可逃脱的宿命。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了现代文明进程的这一“二律背反”现象,西方许多学者也都清醒地看到,人性危机、精神危机、意义危机、价值危机,本质上都是文化的危机。胡塞尔提出科学危机时代命运攸关的“意义问题”,韦伯提出工具理性统制和价值理性失落的问题,福科提出的“人之死”问题,斯宾格勒提出文化和文明誓不两立、缺少了文化内涵的西方文明已成一具僵尸的问题,等等,都是在提出警示:文化危机是人类危机中最可怕的危机,作为从根基上影响人类生活的力量,文化危机有可能导致人类精神世界的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