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为学校立魂用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田宝华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对于学生的心灵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变得更加优秀、有品位。
我们可以通过学校的教育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学校可以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学校还可以组织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家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的传统文化熏陶。
可以组织家庭书画比赛,鼓励孩子绘制传统题材的画作;可以一家人一起欣赏传统戏曲、音乐等演出,并进行讨论交流;可以组织亲子阅读活动,一起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在亲身参与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也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和平台。
市政府可以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们讲授传统文化知识,并进行实践操作。
各类传统文化工作坊也可以开展,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学习传统文化的技艺和艺术,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艺术修养。
社会组织和企业可以赞助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表演团体,给学生们提供观赏传统文化演出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和欣赏能力。
传统文化教育也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开展在线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通过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互动平台,学生可以更方便地接触到传统文化知识和活动,增加学习的乐趣和效果。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综合的教育手段,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才能真正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出优秀的品质和品味。
这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得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为有着高尚情操和文化素养的人才。
让文化的芬芳充盈孩子的心田
江 苏连 云港 市浦 东小 学(200 章 跃 中 2 20 )
学 校 是 传 递文 化 、 造 文 化 的 特 定 机 构 , 果 学 校 创 如
教 育 真 的 让 师 生 具 有 了高 尚 的文 化之 美 ,就 能 点 燃 他 们 勤 勉 、 发 的 火 种 , 么 , 彩 的 生 活 之 美 , 勤 的 劳 奋 那 多 辛 作 之 美 , 会 在 一 个 人 的 面前 展 现 出 来 。 都
一
求学生参 与到活动 的各个环 节中去——选题 立项 、 拟 订方案 、 阅资料 、 查研究 、 写报告 、 果交流 、 查 调 撰 成 小 组 合 作 、 价 反 馈 … … 学 生 用 自己 的 眼 睛 观 察 社 会 , 评 用
自己的 心 灵 感受 世界 , 自己的 方 式研 究社 会 。这 是 时 用 代 要 求 的 学 习文 化 ,也 为 特 色 学 校 文 化 建 设 抹 上 浓 墨
四 、 程 建设 。 生 文化 成 长 课 催 统 编教 材 中 有 极 其 丰 富 的 人 文 色 彩 ,坚 持 科 学 与
完 善《 管理规 范》 长效机 制的要求 , 学校 先后 修订相关
学 生 管 理制 度 , 着 力 抓 好 各 项 制度 的 具 体 落实 。每 周 并
人 文 的 统 一 , 极 挖 掘 人 文 要 素 , 高 学 生 素 养 , 新 积 提 是
会卓 有成效 。
学 校 坚 持 把 课 堂 情 景 、 学 情 智 、 生 文 化生 成 作 为极 教 学
其重要的内容。
二 、 动洗 礼 。 活 强化 文 化 情 景
“ 教 于 乐 , 教 于 活 动 之 中 ” 教 育 工 作 的 基 本 寓 寓 是
原 则 。 以活 动 育 人 , 以活 动 促 变 , 校 应 强 化 学 生 活 动 学
让文化滋养每一个生命
让文化滋养每一个生命作者:郭太生来源:《教育》2015年第10期学校文化是立校之魂,通过理念文化、行为文化、视觉文化、环境文化等,点点滴滴滋润师生的心灵,滋养每一个生命。
近年来,凤台小学紧紧围绕“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文化润校,特色亮校”办学目标,努力构建学校文化,为学校的持续发展谋大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平台,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夯基础,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以德立校,廉洁从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通过师德讲座、师德演讲,引导教师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全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廉洁从教的使命感,认真执行《凤台小学规范教师办学行为十不准》,没有发生任何违反师德的行为。
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协调配合、顾全大局、团结务实,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工作执行力。
涌现出了以郭海霞老师为代表的一大批忘我工作的爱岗敬业典型。
科研兴校,深化课改课堂教学改革扎实推进学校两次成功组织由市、区教研室领导和全区相关学科教师参加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观摩教学活动。
2014年12月中旬,在凤鸣小学召开的“城区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暨课改经验交流会”上,学校“问题导学”一导二主五联动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模式、做法受到与会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课题研究收效明显省级课题“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资源建设与实践应用”初见成效。
韩虹老师录制的微视频《三角形内角和探秘》被省电教馆收入资源库,学校被山西省教育厅确定为“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资源建设与实践应用”试点校。
学校申报的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指令性课题“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实践研究”在2014年11月份的课题推进会上受到表彰,学校的课题研究报告获二等奖,8位老师提交的论文获二等奖。
文化润校,提升素养学校利用校园北侧100多米长的围墙,建成了“校园文化艺术长廊”,既给宣传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载体,还给全校每个班级建立了展示窗口,为每位学生搭建了彰显才智的平台,受到全校师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田保华:美育成就美丽人生
田保华:美育成就美丽人生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6年第6期人物简介:田保华,男,汉族,河南长葛人,1959年11月出生,1980年12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硕士学位。
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负责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分管基础教育处、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处、教研室、教科所、中小学卫生保健站、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中心、幼教中心。
高尔基曾经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伦理要真正转变成自由、有效的实际行动,人们必须具有审美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檀传宝从教育学专业出发,强调“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
而早在20 世纪80年代,我国美育心理学家刘兆吉就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美育对学生的审美、道德、智力等发展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坚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个性的协调发展,但直至今日,美育都是基础教育中薄弱的一环。
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会拎客影响学生整体的发展,也会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
尤其是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对美育理论和实践还存在一些误读,而只有明确相关内容,才能解决学校美育发展缓慢的问题。
美育与德育处于同一个有机整体中,相互促进。
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良好协作才能促进整体的健康发展。
从这一观点出发不难发现,学校德育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或许与我们将其与美育相分离有关。
“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
”德育和美育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共同作用于一个整体,二者都是关于人性的教育,相生相成,不可分割。
所以,做好美育可以辅助德育,就是支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英国艺术教育家罗斯金曾说:“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才是真正称得上有道德的人。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充分地释放情感,使其感性和理性、情感和理智等方面和谐共处,人格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非遗文化进校园文化传承润心田
非遗文化进校园文化传承润心田摘要: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文化历史悠久。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人文结晶,所蕴含的文化符号深具象征意义。
秉承“非遗”传承的初心和使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融进幼儿教育,从娃娃抓起,引导他们以亲身体验、参与互动的方式感受“非遗文化”魅力,树立其对家乡、民族、国家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意识,是文化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非遗文化;校园传承;润心田引言非遗文化资源作为社会长期实践发展形成的符号化,在促进个体综合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深度学习有利于帮助幼儿建立自主学习目标、目的及学习方式,在调动幼儿积极性及提高幼儿感知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1对幼儿进行“非遗”传承教育的重要性1.1与幼儿教育的根本目标相一致幼儿教育是世界各国都密切关注的教育领域。
通过教育的实施,可以为幼儿奠定感知民族主体意识和国家使命感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的传承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基于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重视,近年来,把优秀传统文化置于幼儿教育视野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在幼儿中进行“非遗”文化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国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幼儿教育机理来看,幼儿培育的核心价值是保证国家之于受教育者在教育价值理念的架构中得到来自文化素养培养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其核心任务是保全幼儿教育内在的文化特征,强化教育之于文化传承的传播特质。
1.2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一致中华优秀传统文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五千多年延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基本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非遗”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再现,包含着大量适宜幼儿学习的内容。
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坚持对“非遗”文化中的可利用资源加以挖掘,一是能够保持文化的庚续,二是能够浸润幼儿个性,三是能给幼儿奠定文化自信的基础。
用心弘扬传统经典,厚植文化润泽童心
用心弘扬传统经典,厚植文化润泽童心发布时间:2021-03-03T02:51:27.359Z 来源:《素质教育》2021年2月总第371期作者:吴月芳[导读] 以教育为途径、育人为根本,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开展了多种尝试。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北京10019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把它看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为了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序地传承并发扬光大,必须要提高全民文化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尤其是要加强对小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为了让精神落到实处,我在教学中本着实现健全人格的人才培养宗旨,以教育为途径、育人为根本,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开展了多种尝试。
一、融入班级文化,强化环境育人班级文化是教育的无声语言,是班级价值取向、教育理念、育人目标等的集中展现,具有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浸润、气质养成的隐性教育功能。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既可以深厚文化的底蕴,又可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润物无声的熏陶功能。
走进班级,墙壁黑板两侧挂着“故宫平面图”和“故宫文化简介”,侧面墙壁上是经典读物交流,以《童心说》《童心赋》为引领下,同学们的经典图书推荐卡吸引了大家前来阅读,经过这样的引领,同学们从中国经典阅读到世界经典,从情不自禁捧起《三字经》《弟子规》,到侃侃而谈《大学》《中庸》,经典文化浸润学生心底,悄无声息提升语文素养。
二、借助学科课程,深化文化理解1.学科课程,渗透融入。
我和班级任课老师商量好,尽量在学科课程中渗透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班级的老师都积极参加海淀区学科德育的课题,在学科教学中把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到自己的学科课程之中,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全面渗透民族精神等传统文化教育。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它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积淀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得以永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正因为如此,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在学生心灵中,让走向未来的每个人都能感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同目标。
首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可以提高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从而对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更加认同和珍视。
更重要的是,由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化和外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自我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其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可以塑造高尚道德情操。
传统文化是人民的表达,是价值观念的体现。
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其推崇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文化浸润的过程中,不断升华他们的道德情操。
这其中,涵养的不仅是个体的道德情操,而是一种共同的文化经验与人性智慧的集合。
最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可以启迪他们的艺术感悟和审美情趣。
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雅俗共赏”,在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在欣赏艺术表现上不仅提高了鉴赏能力,更是得到了雅苑所带给的视觉和精神享受,让他们深度感受到人生美好的点滴。
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今天,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变得越来越重要。
学生是我们未来的重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在他们心灵中,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在未来的人生中不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崇我们民族的道德和文化价值观。
用家乡文化守住孩子们的心灵净土
用家乡文化守住孩子们的心灵净土邯郸市峰峰矿区和村镇八特小学:申红波作为教师,我们常说一句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中看出教师肩上的重任。
教师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就是我们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着,更要把孩子们引领为一个个大写的人。
所以每个教师的首要责任就是对孩子们进行德育工作,不仅做“经师”更要成为“人师”。
我认为要抓住一切契机,立足学校及周边区域的文化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孩子们永远守住心灵的那份净土。
近几年我在工作中发现,随着不良思想的侵蚀,以及孩子们生理及心理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以自我为中心不为他人着想,不懂得感恩,物质上相互攀比,学习上没有上进心,网瘾问题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也绞尽脑汁,大会讲小会说,举例子讲英雄故事,几乎是十八般武艺悉数用上,但孩子们私下说离他们太远,没兴趣,老师讲的话假﹑大﹑空,最终的结果收效甚微。
这使我深深的感到以往的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已不再适应当代的孩子们。
这使我十分的苦恼,就在我冥思苦想寻找教育切入点时。
一天,我村一位热衷于搜集村中典故的老人来我家闲谈,谈着谈着就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他说如今的孩子越来越对家乡的文化感到冷淡,家乡的优良传统几乎丢失殆尽,如果把我们村几千年的优秀文化遗失了那将是多么的可悲呀﹗我的大脑突然茅塞顿开,我所在的八特村是一个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古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流传着无数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民间传说、淳朴的民风民俗、聚精汇萃的乡间艺术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古镇文化。
而我又何必舍近求远,何不利用身边独特的家乡文化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于是我决定依托家乡文化展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以下是我在利用家乡文化进行的几方面的工作:感受家乡文化,体验家乡变化,多种形式对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因为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人的基本的人生观,是一个涉及育人的“大题”。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中学生心灵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中学生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渗透在中学生的心灵深处,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学生的精神养料。
尤其是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传统文化能够帮助中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身修养,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困惑和挫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着古代先贤的智慧和道德观念,能够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传统文化强调的中庸之道、仁爱、孝道等道德观念,有助于中学生培养克己奉公、尊老爱幼、诚信守约的优良品质。
在社会责任感的引领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塑造了中学生高尚的情操。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推崇和追求,在今天仍然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如《红楼梦》中的琴棋书画,给中学生提供了追求美的范例,塑造了他们追求高雅、凝练情感的审美情趣。
中学生通过欣赏和学习传统艺术,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艺术修养,还能够开始站在更高的视角思考人生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着中国人民勤劳务实的精神,对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人民对劳动的崇尚和工匠精神的追求体现了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品质。
这种精神不仅需要中学生能够通过实际劳动来锻炼自己,更需要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展现出责任感和品质。
通过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中学生能够培养勤劳务实的习惯和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中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人格修养。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先贤和文化名人留下了许多崇高的品格和精神追求的典范。
中学生应该学习他们的品质与精神追求,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修养。
“以德教育”的理念,可以培养中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人格,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对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影响。
用文化为学校立“魂”
用文化为学校立“魂”作者:温超来源:《甘肃教育》2014年第15期华亭县皇甫学校创建于2006年8月,在两届领导班子的亲历躬为下,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办学8年来,学校已从建校时有58名教师、1060名学生,发展为拥有363名教师、5585名学生规模的大校,而且小学综合素质考核一直名列全县前列,初中毕业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一直稳居全县最前列。
在辉煌发展的背后,作为一所年轻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校园文化积淀尚浅、办学特色彰显不足等问题。
为此,学校领导班子未雨绸缪,凝心聚力,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着力点来抓,用文化为学校立“魂”,从理念文化、视觉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校园文化系统全力打造“崇爱致和”精品校园文化,崇尚“爱”的教育,传承“和”的思想,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引领师生和谐发展,助力学校蓄势腾飞。
多方论证提炼理念文化理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学校理念文化的确立,是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全校师生共同的文化追求。
华亭县皇甫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在8年多的教育实践、探索和思考中,经过学校领导班子多方论证,多层访谈,多次讨论,通过全体师生多年的感悟、体验,形成了以“崇爱致和”为核心理念,以“和谐育人”为办学宗旨,涵盖基本理念、办学理念、管理理念、学校宣言、口号、师生誓词等共计19项指标的学校理念文化体系,并通过园林石雕、宣传栏、墙面雕刻等形式在校园适当位置进行了呈现。
“崇爱又致和,和谐育人乐;爱是教之魂,和乃校之魄。
修身砥砺志,博学笃行知;人人作训导,圣贤可训致……”多么响亮的学校宣言啊!一所学校的理念文化就像机车引擎一样引领学校的发展。
拥有“团结奉献,追求卓越”校园精神的皇甫人,在“崇爱致和”理念文化的引领下,正在为实现“陇原名校,和谐家园”的办学目标而不懈努力。
放开手脚升级环境文化走进华亭县皇甫学校校园,记者看到一块刻着“崇爱致和”四个红色大字的方形理念石格外显眼。
文化育人,浸润童心——幼儿园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
摘 要: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中渗透传统民族文化,有助于幼儿了解传统民族文化,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合幼儿教育实践以及幼儿园建设经验,通过文化育人课程,以自然为基础,以文化为线索,以儿童的视角帮助儿童建立与大自然、与社会的联结,帮助儿童建构整体性经验,培养热爱大自然、认同中华文化的完整儿童,为幼儿成长以及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支持。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0)24-0189-04 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0.24.009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把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因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展之根、发展之魂。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幼儿园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场所。
作为新时代的幼儿园,我们该如何帮助儿童走好人生第一步?如何落实与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十一建华实验幼儿园以中华民族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构建并实践了文化育人课程。
文化育人课程以自然为基础,以文化为线索,以儿童的视角帮助其感知大自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和实现培养认同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完整儿童。
一、什么是文化开展文化育人课程,首先要澄清什么是文化。
文化,就词的释义来说,“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
文化的特点通俗来说就是要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
虽然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但在人类传统的观念中已经有较为普遍的共识。
让优秀传统文化之魂浸润孩子的心
让优秀传统文化之魂浸润孩子的心让优秀传统文化之魂浸润孩子的心——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见教师组李平兰工作单位:龙泉镇中心小学电话:[1**********] 邮箱:lpl22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一个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的国粹,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精神财富。
在国际文化多样性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小学阶段结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传承、发展,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思考的现实问题。
为此,如何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了解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
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
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明白小学阶段是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传统文化重视德育教育和热爱人民的教育。
二、在课程标准中寻找优秀文化之魂的印迹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但是只要我们认真的解读,就能从中找到优秀文化之魂的印迹。
我们请看课程标准中是怎样阐述课程目标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我们认真剖析不难发现,这门课程的设置,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四有”新人。
这些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忠孝仁义礼智信”的诠释。
三、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我国近代思想家黄宗羲曾经说过:“闻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传统文化润童心
传统文化润童心花香礼仪沁满园作者:许岩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45期摘要: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可以帮助少年儿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振奋民族精神,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夯实思想道德基础,形成道德行为规范,成为一名具有传统根基的彬彬有礼的现代中国人。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让字镇中学围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一主题展开了“明礼文化”的先行教育,在师生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德育传统文化尝试一、营造文化氛围,陶冶高尚情操走进乾安县让字镇中学的校园,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座优美的花园:满目苍翠、绿树成荫、草坪翠绿、花影婆娑。
两年来,学校以“科学的规划,精致的管理,鲜明的特色,丰富的内涵”为主题,全力打造画香、墨香、书香的“三香”校园,努力彰显育心、怡情、益智的“三香”特色。
开学初学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为契机,打造出了一条条展示学校个性的文化长廊。
校园教学楼一层非常醒目的标写着学校办学宗旨:“让爱心和责任润泽孩子心灵、让方法和激情开启智慧之门”,更有“画香、书香长廊”,孩子们自己创作的绘画、名人的书法随处可见,学校办学理念,大桥名人长廊与之彼此呼应,相得益彰,它时时警醒学生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中外经典名著的介绍,国学经典的赏读,学生时时徜徉在浓郁的文化氛围里。
校园教学楼二层“墨香长廊”,孩子们的书法作品张贴其中,与贯穿南北的碑帖长廊融为一体,它时时给学生中国书法艺术美的熏陶。
爱国人士的名言,礼仪规范养成警示,让学生时时受到教育:从小立下志向,勤奋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校园的每一处建筑、布置都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都是一面育人的旗帜。
花园式的校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一个勤奋的学习环境,它时时处处陶冶着学生高尚的情操。
二、诵读中华经典,润泽美的心灵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的魂与根。
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孩子心田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小学
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孩子心田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小学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20年第36期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小学,创建于1904年,文化积淀厚重,文明传承久远。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学校注重教师文化熏陶,重视学校传统文化特色建设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营造传统文化学习环境。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和灵魂,而学校则是优秀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学校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效,开辟国学教室作为文明传承的教习所,利用建筑文化、楹联文化、篆刻文化等民族传统文化,在走廊、窗户、教室黑板两侧设立开放图书架和图书角。
宁静而厚重的环境氛围,使学生静心触摸历史,感知体验传统文化,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
开设特色传统文化课程。
学校践行“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着重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为了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常规化管理,学校将研发的52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纳入课时计划,组建社团,充分利用每间教室,每周二两节课由兼职教师和学校外聘的一些本土艺人进行授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人心。
如:品“齐鲁文化”、研“牡丹文化”,爱国爱家乡;“国画”“书法”社团,继承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曹州绳编”“菏泽面塑”传承家乡非遗文化;“吟诗绘画”“古诗吟唱”“美文诵读”,广读博览,领悟诗词意境,熏陶和感染美;典雅“古筝” 传韵味,“武术”社团尚武德等。
依托多彩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渗透到各领域,力求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精神。
如坚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社会实践延展体验、家校社合作等。
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硕果累累。
绳艺、葫芦丝、礼仪、粘贴艺术等课程获得市级优秀学校课程、精品课程,师生多次在全国、省市区相关比赛中获奖,市区多家媒体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进行专题报道,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一直以来,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精髓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田。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力量,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内涵。
它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这一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美好,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和传承这一文化,从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心灵的营养补充剂。
要通过学校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学校教育是学生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接触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
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和活动,例如中国书法、国画、剪纸等课程,教授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艺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也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展览等形式,邀请专家学者来讲解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意义,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美好品质,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情感。
要通过社会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社会实践中。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可以通过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参加传统文化节庆、志愿服务等方式,亲身体验和参与到传统文化中。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研究和保护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传统文化自觉性和探究精神。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意识。
要通过媒体宣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媒体宣传是影响学生认知和心理的重要途径,可以借助各种媒体手段,比如书刊、电视、网络等传播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和精彩故事进行宣传和传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接触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也可以开设传统文化栏目,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讨论、交流和体验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娱乐中接触传统文化,在积极快乐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幼小心灵
探索64EDUCATOR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积淀着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世纪广场幼儿园努力挖掘传统文化中可供幼儿接受和学习的部分,并运用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幼儿吸收和掌握。
创设生态环境,滋养生命。
幼儿喜欢在自然中游戏、学习和观察。
从课程到游戏,我们倾听孩子的心声,从文化中汲取适合孩子的元素,构建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
追随幼儿,与幼儿共同改造幼儿园,让游戏环境更加生态化。
园内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以及随着天气和季节而不断变化的景观,让孩子感受大地之美,从而获得生命的力量。
在室内,我们充分利用各楼层的大厅,结合中国传统的特色建筑,创设了一楼的榫卯和轨道积木的建构区,二楼、三楼的中国传统色美工坊和手工坊。
在建构区游戏中,孩子感受到榫卯技术的精湛工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同伴之间团结互助的精神,掌握了模式规律、比较与测量、几何与空间等知识。
在中国传统色美工坊,通过探索食物、植物、矿石等,孩子调制出漂亮的颜色。
还通过传统的扎染和拓印,让颜色跃然于纸上、布上,感受色彩的魅力。
孩子在欣赏颜色的同时,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扎染、煮染、拓印过的布会用到传统手工坊,通过编织、缝纫、刺绣,设计出各式服装及手工艺品。
为了发扬传统工匠精神,我们通过实地走访,结识了非遗项目布艺果蔬制作技艺传承人赵志纯阿姨。
赵阿姨给孩子讲述了许多工匠故事,孩子被工匠精神所感动,将这些过程记录下来,做成视频,并在手工坊为非遗作品进行了布展。
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老一辈工匠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
此外,我们将传统布艺课程与家长学校有机结合,利用线上视频或线下交流等方式,让家庭参与到传统文化学习中,通过家园共育、亲子互动,提高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结合传统节日,我们组织孩子开展喜闻乐见的亲子民俗同乐会。
邀请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家长来园举办讲座,让孩子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历史。
让文化滋润每位学生的心田
让 文化 滋润每 位学 生 的心 田
口仇 莉
摘 要: 美术课程标 准指 出, 美术课程具有人 文性 , 它担 负着培 养学生人 文精神的任务 。美术教 师应清楚地看到 美术课程
里 的人 文性质 。文章就这 一方面谈 一谈在 美术欣 赏课教 学 中 如 何更好地体现人文性质 , 提 高学生的人 文素养。
人类复 杂感 情 的资料 。对于绝大 多数人来说 , 艺术修养 的高
低 主要取决 于其 艺术欣 赏水平 的高低 。 因此无论 如何教 师 都 要让 学 生接触 美 术发展 史 上 的经典 作 品 , 与大 师直接 对 话, 这样 学生发展 的起 点高 了, 眼界开 阔了, 对美术 的知觉和 选择也会 更敏感 。如教材 中出现 的年 画, 年 画在用色 上的那
词仍 然 既作“ 艺术 ” 解 又作“ 从 艺术角度进 行 审美欣 赏的资料 , 也是从 历 史文 化 的角度 了解 历史事 件 、 社会 生活 、 东 西方 文化差异 和
这 样 的画才是 为感 觉画 的, 为 心画 的, 而不是仅 仅 为眼睛 而 画的。这样 的熏陶定能陶冶学生 的情操 , 净化他 们的心灵。
起 学会在 大 自然 中发 现韵律 。特别 是吴冠 中在 《 白桦》 中
制作的艺术 品以及音乐 、 文学、 戏剧 等。今 天, 英语 中的“ a r t ”
一
竟然画 出了 白桦树 清纯 的唯美, 在 画家眼 中、 在 学 生眼 中, 节
疤不再是树 杈的断根 , 而是流露 心 曲的眼……这 已远远超 出 了视觉 艺术 , 这是 一种 心灵 的对话 。用感 受去 画, 用 心去 画,
的名 字。这样 的教 学很有 意味。
美 心理 , 从 中感悟 到 了中华 民族是 一个 勤劳 、 勇敢 、 聪 明、 富
让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让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作者:冯娟来源:《江西教育C》2018年第09期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纲要》中指出: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更是滋养青少年身心的取之不尽的思想道德源泉。
道德与法治作为众多学科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学科,更是需要把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传承、弘扬,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注入孩子们的心田,去影响孩子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诵读中感叹优秀传统诗歌文化之美翻开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首首朗朗上口的童谣、一幅幅童趣盎然的插画,一处处传统诗歌的引入更是让孩子们在诵读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幸福一家》中教孩子读《游子吟》,在传统诗歌的浸润中感受父母的恩情;《我爱我家》中教孩子读《弟子规》,在经典古文的诵读中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在《餐桌上的学问》中教孩子读《治家格言》,在日常行为的指引中明白珍惜粮食的可贵……去年的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执教了二年级下册的《祖国妈妈真伟大》一课,在与孩子们共同体验、感受了祖国的幅员辽阔后,笔者引领大家进一步感受祖国的风景优美。
【课堂片段回放】师:同学们,谁愿意上台来,介绍一下你眼中祖国妈妈的美?让我们一起认真听,用心感受。
(学生上台交流)师:感谢这些小朋友的分享。
咱们中国很多古代的大诗人在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后,更是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去吟诵,去感受祖国的壮美。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身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都为祖国妈妈感到骄傲,让我们一起大声说——生:祖国妈妈真伟大!熟悉的诗句唤起了大家对经典的记忆,诵读中学生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对祖国妈妈的赞颂,这就是传统诗歌文化的魅力——“润物细无声”,在孩子的心中悄悄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让传统文化浸润孩子心田
让传统文化浸润孩子心田
李申申
【期刊名称】《中华家教(上半月)》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孩子们从小接触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弘扬崇高的道德,追求完美的人格,以及对于真善美的一种渴望。
这些东西是我们民族最核心的精神内涵,都非常好地蕴含在我们的经典里面。
【总页数】1页(P27)
【作者】李申申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让中华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田——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2.在数学教学中让民族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田
3.传统文化浸润“特殊孩子”的心田
4.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孩子心田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小学
5.笔墨书香浸润心田领略传统文化魅力——浅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责编:刘艳 添加日期: 2012-03-29 同志们: 2012 年,全市中小学德育建设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在分享管城区德育建设经验的基础 上,进一步明确郑州教育的价值追求。
多年来,管城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文化引领作用, 始终将人文教育作为办学和育人的主线, 并贯穿于学校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全过程, 坚持“理 念文化明方向,环境文化浓氛围,管理文化强内涵,课程文化铸特色,行为文化砺品行”的 学校文化建设方略, 致力于创办有灵魂的学校,培养有思想的校长,成就有品位的教师,培 育有生命活力的学生, 努力铸造教育的灵魂, 为全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适宜的文化 生态环境,提升了全区教育的层次和品位,彰显了管城教育人正确的价值追求。
令人敬佩, 可喜可贺!管城区的经验,值得研究、值得学习!管城教育人的这种孜孜追求的精神,值得 学习,值得发扬! 新年伊始,毛杰局长提出“郑州要做有灵魂的教育” 深思考的问题。
教育的灵魂是什么?是育人,培养人格健全、 和谐发展的人, 是“使儿童带着整个的身体和 心智来到学校,又带着更圆满发展的心智和更健康的身体离开学校” ,是在发展学生智力的 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情感、 意志品质、 性格和道德修养。
就像法国思想家蒙田在《论儿童的教 育》中所写的那样: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获利和获物,也不在外表的炫耀和装饰,而在于修 饰和丰富他的内心, 希望塑造和教育出一个有才能有真本事的人, 而不是一个空虚的学者。
” 如何“做有灵魂的教育” ,借鉴管城区的经验, 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去谋划,去推进实施。
一、做有灵魂的教育,就要明确教育的价值追求 什么是灵魂?我个人的理解是: 灵魂,就是价值观。
有灵魂的教育,应当是具有正确的 价值追求的教育。
郑州教育的正确的价值追求,我觉得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每一所学校都要办成有灵魂的学校。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 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
办有灵魂的学校,需要有思想、有灵魂的校长。
有思想、 有灵魂的校长, 就是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校长, 就是对教育本质、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活动具有理性的思考、认识和判断的校长,就是对教 育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 “如何培养人” 这两大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和清晰的思路的 校长,就是具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并为达到目标而孜孜追求的校长。
因此,校长的教育思想, 就是校长在教育实践、 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 是一种 具有相对稳定性、连续性、指向性的教育认识和理想的观念体系,同时也是学校历史积累和理性思维的结晶。
校长的思想, 源于教育生活和实践, 体现于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持续发展中, 体现 于校长自身的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中。
校长要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成为 “一班人”的思想, 成为 全体教师的思想。
只有如此,才能形成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 成为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才 能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有灵魂的学校, 就是具有正确的办学思想和价值追求的学校, 就是有文化的学校, 就是 能够充分彰显生命意义和价值并能给学生以“价值生命” 的学校。
学校有灵魂,才会走出应 试教育的怪圈, 以先进的价值取向、 适宜的教育环境、合理的课程体系,成为学生终身怀念 的学校。
做人有人德,做官有官德!做有思想的校长,办有灵魂的学校,是校长之道,更是 校长之德!是校长的办学之道,更是校长的办学之德!二是, 每一位教师都要做有灵魂的教师。
有灵魂的教师, 就是有思想、 有追求的教师 ,就是有道德并能够坚守教育的道德底线的教师, 就是能够在功利侵蚀的大潮中保持一份从容 和笃定的教师,就是能给学生以“价值生命”的教师。
有灵魂的教师,始终着眼学生的终身 发展。
“对每个孩子的未来负责,让每个孩子获得个性发展的空间,让每个孩子都能幸福成 长”是他们坚持用文化为学校立魂 用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郑州教育人深不懈的追求。
有灵魂的教师坚持“育人至上”,始终把孩子放在心中,把孩子当作发展中的人和能够发展好的人,在他们眼中:孩子有差异,但是没有层次。
他们用宽广的胸怀包容孩子,用崇高的人格陶冶孩子,用丰富的学识涵养孩子,用优秀的作品鼓舞孩子,解放孩子,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生命的成长,为孩子夯就坚实的心路历程,让孩子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
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只有包容,才能成就“百花齐放”;只有尊重,才能塑造健全人格;只有倾心的爱,才能成就孩子美好人生。
他们总是能在最让人闹心的孩子身上发现闪光点,也能为最令人自豪的孩子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做人有人德,为师有师德。
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的教师,为学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赋予学生生命以意义和价值,就是最高尚师德的具体体现!这是为师之道,更是为师之德!三是,每一位教师都要推进有灵魂的教学。
学科思想是学科教学的灵魂。
学科思想是形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是赋予学生“价值生命”的营养要素。
有灵魂的教学,是基于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教学,即教师在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指导和统领下,突破过去以“双基”教学为单一目的的浅层教学,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并掌握相应的学科方法和能力、促进人格健全与发展的深入学科本质与核心的教学。
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这是推进有灵魂教学的前提条件。
学科教学领域需要进行一场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认识运动,把长期颠倒了的学科教学重心重新颠倒过来,以学科的基本观念、方法论原理为核心,以学科思想、学科方法来组织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把教学从浅表的知识教学和技巧训练的层面,推进到深入学科本质与核心的思想教学和方法教学的层面上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其次,要明确目标指向,这是有灵魂教学的核心问题。
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包括:将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置于学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实现课程教学内容“量”的压缩和“质”的精选,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升;提升教师对学(教)材的理解与处理能力,进而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
第三,要把握教学的基本维度,这是有灵魂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学习(教学)目标上突出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在学习(教学)内容中挖掘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在学习(教学)情境中蕴含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在学习(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和领悟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在学习(教学)方法上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在练习与作业中让学生应用和反思学科思想、学科方法。
第四,要改变教学方式,这是有灵魂教学的基本策略。
基于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教学,需要改变过去“部分一部分一整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探索“整体一部分一整体” 的教学方式,适宜推进单元教学法:先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感知和了解各册的教(学)材内容, 并归纳和概括各册教(学)材内容的知识结构,然后以学科教(学)材的单元为基本单位,实施整体性教学;始终将本单元教(学)材所蕴含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作为各个教学环节的核心和灵魂,帮助学生重点突破对局部认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揣摩、领会和掌握本单元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与知识结构。
推进有灵魂的教学,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
推进有灵魂的教学,是推进道德课堂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课堂改革与创新之道,更是课堂改革与创新之德!此谓:合乎道,至于德!四是,让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有灵魂的学生。
有灵魂的学生,就是有思想、有追求的学生,就是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学生,就是有爱心、有善心、有责任心的学生,就是悟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学生,就是能够担当大任的学生。
二、做有灵魂的教育,就要让教育“回家”教育是什么?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便他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
”顾明远先生认为,现在的教育,忘记了培养健全人格这个最根本的目的。
教育应该是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而现在大家都是只顾着眼前的利益,不去考虑孩子将来的幸福。
“我们今天仍然要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把孩子从沉重的学业负担当中解救出来,让他们自由地发展,幸福地生活。
”一是,要让教育回归本质。
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
”这里的“一”,就是教育之根。
具体而言,就是提升生命质量,寻求教育之根。
当前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于回归到教育的本质,重新建立教育价值观。
从卢梭到杜威都通过“教育即生长”这个论断道出了教育的本质,这就意味着教育本身的目的是生长,而并非其他。
我们应当研究和解决的是“如何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中”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让我们的孩子,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在身心愉悦、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幸福,获得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发展。
让我们的教育重新回到“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这条“回家”的路上!二是,要让教育回归孩子的心灵。
甲骨文中的“教”,右边的“文”中有一颗“心”,几经演变,那颗“心”不见了。
从本质上讲,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 的过程。
教育之道,道在心灵。
“心灵”是一切经验的基础,它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
欲望使我们存在,而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
一个人的快乐与幸福,不是由你获得了多少来决定,而是决定于你感受到了多少。
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就不能称其为教育。
如果孩子们的心灵没有被教师感应到,一切教育都是没有用的,教育的本质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因此,教育应该回归到孩子的心灵深处。
三是,要让教育回归道德。
教人做人,使人为善,使人向上,是教育的道德标准。
如果我们学校的任何一项活动或者影响都符合了这一教育的道德标准的话,才能称其为教育。
因此,我们认为:教育即道德,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道(规律)的途径,才能至于德之目标。
我们应该做的是:构建有道德的校园,让高尚的道德引领师生的生活;构建有道德的课堂,让我们的教师在道德的环境中进行有道德的教学,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让学生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让课堂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都符合道德的要求,体现道德的关怀,孕育道德的光辉,让课堂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做有灵魂的教育,就要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非常赞同中国教育学会朱永新副会长“用文化为学校立魂” 的观点。
学校是个文化浸润的地方,是塑造灵魂的殿堂。
学校育人,实质上就是用文化育人,用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育人。
文化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是学校的灵魂。